群体心理学论文

2024-11-11

群体心理学论文(共9篇)(共9篇)

1.群体心理学论文 篇一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群体心理与管理

第五章

群体心理与管理

AAA

一、单项选择题

1.处理冲突的行为意向有竞争、协作、回避、迁就和(a)。

A.折衷

B.认知

C.相容

D.协调

2.群体(a)是指群体活动的动向及其对个体行为的推动力量.A.动力

B.阻力

C.合力

D.活力

3.冲突并非全是坏事,有(d)的冲突,也有建设性的冲突.A.激化性

B.相容性

C.对抗性

D.破坏性

4.行为意向是指介于一个人的(b)、情感和外显行为之间做出采取某种特定行为的倾向.A.协调

B.认知

C.相容

D.交流

5.在处理冲突时,自我肯定并且合作的行为意向是指(b)。

A.竞争

B.协作

C.回避

D.迁就

6.在处理冲突时,合作性与自我肯定性均处于中等程度的行为意向是指(d).A.竞争

B.协作

C.回避

D.折衷

7.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成俗的行为(b)。

A.标准

B.准则

C.习惯

D.道德

8.冲突就是两种目标的互不(c)和互相排斥激化的表现.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联系

B.交流

C.相容

D.协调

9.凝聚力是群体使其成员在群体内积极活动并拒绝离开群体的(c)力.A.协作

B.竞争

C.吸引

D.破坏

10.在组织内部可能发生的群体冲突有三种:职工、权力、大小都相同的群体之间的冲突;权力、地位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冲突;(a)。

A.附属群体对抗大群体的冲突

B.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冲突..C.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冲突

D.个人与个人的冲突

11.在处理冲突时,自我否定并且不合作的行为意向是(c).A.竞争

B.协作

C.回避

D.迁就

12.在处理冲突时,自我肯定,但不合作的行为意向是(a).A.竞争

B.协作

C.回避

D.迁就

13.确定处理冲突的行为意向的维度有:其一是(c)程度;其二是肯定程度.A.认知

B.相容

C.合作

D.协调

14.凡是双方目标一致,只是手段不同所产生的冲突,大都属于(a)冲突.A.建设性

B.对抗性

C.激化性

D.破坏性

BBB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从众行为的群体因素有(ABCDE)。

A.群体的性质

B.群体的成员

C.群体的气氛

D.群体的凝聚力

E.群体的一致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莱维特发现,当一个群体开会讨论出现不同意见分歧时,会经历(ABCD).A.合理辩论阶段

B.劝解说服阶段

C.攻击阶段

D.心理上的隔离阶段

E.和好阶段

3.“群体规范”的类型有(ABCD).A.正式规范

B.非正式规范

C.社会认可的规范

nD.反社会规范

E.道德规范

4.在阿希的实验之后,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产生顺从现象的原因.他们询问被试者产生错误的反应,归纳出的类型有(ABC).A.出于知觉的歪曲

B.出于判断的歪曲

C.出于行为的歪曲

D.出于听觉的歪曲

E.出于幻觉的歪曲

5.当个体对群体压力不予接受时叫做不从众,可分为(ABC)情况.A.反从众

B.独立

C.集体主义自决

D.抵制

E.对抗

6.企业内部的冲突,从性质上可分为(CE).A.调解性冲突

B.妥协性冲突

C.建设性冲突

D.破坏性冲突

E.对抗性冲突

7.建设性冲突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有(ABDE).A.双方对实现共同的目标都十分关心

B.彼此乐意了解对方的观点、意见。

C.双方对赢得自己观点的胜利都十分关心

D.大家以争论问题为中心

E.互相交换情况不断增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8.冲突源概括为(BCD).A.素质

B.沟通

C.结构

D.个人因素

E.反馈

9.(ABCDE)等都可以是群体的规范.A.法律

B.纪律

C.道德标准

D.风俗

E.习惯

10.冲突的过程划分为(ABCDE)阶段.A.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

B.认知和个性化

C.行为意向

D.行为

E.结果

11.对抗性冲突的特点是(ABCE).A.双方对赢得自己观点的胜利都十分关心

B.不愿听取对方的观点、意见。

C.由问题的争论,转为人身攻击。

D.双方对实现共同的目标都十分关心

E.互相交换情况不断减少,以致完全停止

12.从众行为的管理对策是(ABCD)。

A.要充分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B.要警惕和防止从众心理、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C.领导者要防止在“表面一致”的情况下,匆忙地作出决策

D.重视并善于倾听不同的及反面的意见

E.由问题的争论,转为不发表意见

13.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莱维特发现,当一个群体开会讨论有关问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而出现不同意见分歧时,会经历(ABCD)过程。

A.合理辩论阶段

B.劝解说服阶段

C.攻击阶段

D.心理上的隔离阶段

E.激烈争论阶段

14.顺从行为有其表面和内心两个方面,这内外两方面的反应,并不都是协调一致的.它包括(ABCD).A.心服口服

B.口服心不服

C.心服口不服

D.口心都不服

E.内心接纳

15.群体规范的形成,一部分是群体本身由于特殊需要而正式规定的,另一部分来源于(ABC)等心理的一致性.A.模仿

B.暗示

C.顺从

D.隐含

E.引导

CCC[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D

4.B

5.B

6.D

7.B

8.C

9.C

10.A

11.C

12.A

13.C

14.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

3.ABCD

4.ABC

5.ABC

6.CE

7.ABDE

8.BCD

9.ABCDE

10.ABCDE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1.ABCE

12.ABCD

13.ABCD

14.ABCD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15.ABC

2.群体心理学论文 篇二

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当事人群体心理行为

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当事人群体存在两类人群,一部分是与群体性事件具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当事人,在事件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发动机”的作用,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引擎”人群。另一部分人群虽然与群体性事件无直接利益关系,但他们与“引擎”人群或日常联系紧密、或彼此存在共同的情感诉求和情绪宣泄需求,特定的事件发生时机将他们联结到一起,成为共同直接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当事人群体。这个群体十分关注外界对自身社会行为状态的反应与评价,对有关新闻信息感知敏感、应急反应明显,其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影响着事件的发展变化。

镜鉴心理,审视自我。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当事人在得到描述自身群体行为的新闻信息后,会产生一种犹如意欲在镜子中看到自我影像的愿望,他们往往以新闻报道、新闻评价为“镜”,来审视、验证自我的行为、形象。所以,作为新闻媒体,坚持真实报道,向他们传递理性思考信息十分重要。反之,失实报道和误导信息对他们态度的转变将产生不良影响,则不利于事件的平息。

引起关注,宣泄不满。群体行为是群体性事件当事人一种极端的矛盾指向形式和利益诉求形式。他们企盼通过自身行为来引起政府、社会、公众的关注,而媒体传播事件信息放大了受众的诉求信号,正契合了参与群体事件当事人的这种心理需求。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媒体及时地报道了事件发生的信息,尤其是诱发矛盾的内在因素,才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促进了矛盾的化解。

捕捉信号,渴求支持。任何群体性事件中的当事人群体,其自身行为都渴望得到政府、社会和公众的理解,希望得到媒体舆论的支持。所以,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当事人,往往通过新闻信息去观察、探知社会各方的态度。

自我反思,审视抉择。群体性事件当事人在获得新闻信息,从中得到社会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得到或支持、或反对的态度后,会引起他们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审视,从而引起他们在思维、社会行为方式上的转变。所以,媒体应当正确传送各方信息和态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事态的平息与缓和。

群体性事件的矛盾指向群体心理行为

在常见的群体性事件中,矛盾的指向往往是工矿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或政府的管理层,是容易受到公众质疑的人群,一般来说,这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负有事件责任的责任群体。

探知外界信息。这个群体很希望在媒体信息中看到社会各界的评价,从情感需求上不愿意听到外界对自己批评、指责的言辞,希望获得对自我的理解、支持。探知外界信息尤其是事件新闻信息,成为事件发生后其迫切的心理需求。

情绪紧张。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无论是否事出有因,都会给这部分群体带来心理的压力和情绪的不安。作为媒体,坚持公正,包括对责任群体的公正应当是“社会守门人”的良知和职业操守所在。

从容应对。群体性事件新闻发布后,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矛盾指向群体,他们作出的最直接反应就是如何应对事件发生,减少事件对自身的不利影响和冲击,寻求应对平息事件的策略,其中也包括应对媒体访问的策略。作为新闻媒体,为矛盾化解提出可行性建议,应当是对事件平息的最好服务之一。

顾及各方态度。群体事件新闻发布后,矛盾指向的群体在采取应对策略中,会顾及事件当事人群体的要求、公众的态度,也很在意媒体的评价。显而易见,媒体对事件发生的监督作用很大。

责任反思。矛盾指向群体一般为责任群体,他们无论在外界态度表达如何,内心总有对自身责任的反思。所以,坚持深入报道,引导公众对事件发生根源进行认真思考,促进问题和矛盾的根本解决,应当是媒体的重要职责。

政府部门管理层群体心理行为

政府部门的基本职能就是进行公共管理,政府部门的领导、管理层是担负公共管理责任,具有社会职业伦理责任的群体。从担负的社会角色来看,作为政府部门管理层群体,在自己的职权和责任范围内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一般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群体性事件新闻发布后对他们的心理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自身社会职业角色的伦理责任反思。

紧张心理。作为有责任心的政府管理者,得到群体性事件发生信息,引发的情绪紧张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

探究事件信息。媒体是维护公共利益的舆论工具,代表的是社会各界的意见和评论,所以,政府管理层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信息中,对代表多方话语权的媒体报道尤为关注,一般都予以充分的重视和认真的对待。所以,媒体新闻在政府决策中具有重要的参考、参谋价值。

舆论导向需求。群体性事件发生具有一定的社会不良影响,所以,作为政府管理者,使事件及时、快速平息,征得社会公众的理解与舆论支持是他们的基本需求。作为媒体,应当坚持从维护公共利益出发,及时报道政府对事件处置的决策和部署,公布事实,向公众解疑释惑,促进事件的尽快平息。

事件反思。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给管理层敲响了警钟,尤其是通过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其中的分析、评论甚至是批评,会引起政府管理层对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的重视与反思,有利于增强他们对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预见性,从而加强社会危机预警机制建设,提高他们对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处理能力。

同盟利益群体心理行为

同盟利益群体与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当事人群体,是具有相同的社会职业角色、社会境遇和利益诉求,与事件发生具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或在事件性质上具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群体。得到群体性事件新闻信息后,在某种情况下很容易诱发他们的连锁反应。所以,在新闻报道中,要将群体性事件的同盟群体与事件当事人群体作为一个利益整体来对待,深入分析和研究他们的角色心理和行为取向。

境遇联想。相似的社会角色、相同的社会境遇、共同的利益需求,使得同盟利益群体联想到了自身处境、利益诉求,新闻信息的传播引起了这个群体较为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情感波动,这是他们受到新闻信息刺激后作出的第一反应。

情感共鸣。相同的境遇、利益需求使得同盟利益群体与群体性事件当事人群体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他们往往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件的“声援”与支持,使群体性事件呈现出连锁反应。所以,无论在新闻报道还是事件处置中,不但要关注群体事件当事人群体,也要时刻重视其同盟利益群体的变化。

反思选择。同盟群体感知新闻媒体的评价、面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看到政府对事件的处置,都会不自觉地思考自身境遇,作出利益诉求方式的选择。所以,媒体在引导受众理智思考、表达利益诉求方面肩负重要的职责。

社会公众群体心理行为

新闻受众中大部分人群属于社会公众群体,凡是上述群体之外的其他人群都是社会公众群体。他们虽然与群体性事件无直接利益关系,但大众人群构成复杂,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取向也纷繁复杂。

群体心理活动的多样性。社会公众成分的复杂性,使得新闻信息刺激下的公众心理活动呈现多样、复杂的状况。新闻媒体如何在不同人群的同情与批评,赞同与反对中实现公众社会价值取向的趋同,是值得认真深思的课题。

群体性事件的敏感性。在当前社会机制尚未健全的条件下,公众在利益保障方面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使得他们对群体性事件新闻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非常注重对此类新闻信息的搜集。

群体性事件的迁移思考。虽然社会公众与群体性事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但由于人们往往与自身的境遇和利益诉求联想,由此影响到他们表达自身利益诉求。

感知累积效应。类似群体性事件的多次发生,相同的政府处置行为,重现的新闻信息刺激,使得社会公众对群体性事件形成较为稳定的认知、评价态度,这种认知结果经过长期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社会舆论。由于新闻媒体对社会公众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应当在各个群体性事件报道中,注重对民众思考和行为倾向的引导作用,促进民众的理智思考。

摘要:要实现群体性事件新闻传播效能的最大化,就应当正确把握不同受众群体的角色定位,深入研究和分析受众心理需求及社会行为取向。

3.勒庞群体心理思想浅析 篇三

关键词:乌合之众;群体心理;领袖

中图分类号:C91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70-02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以下简称《乌合之众》)是勒庞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流传最广的著作,被翻译成17种语言出版。这本书初版于1895年,那时,距离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已有100年的光景。勒庞生于1841年,到他30岁时,法国经历了波旁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而在他30岁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了,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这些变化让他感觉到当时的法国乃至全世界都处于思想的转型期,“首先是宗教、政治和社会信仰的毁灭……其次是现代科学和工业的各种发展,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存和思想条件。”勒庞敏锐地感觉到,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中,一股新的力量最终会存在下来并至高无上,这便是群体的力量。勒庞从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中深入地探析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并提出了如何引导甚至控制群体的若干方法。

一、群体的一般特征

勒庞所称的群体并非指随意聚集在一起的人,而是群体成员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一个方向,成员个体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群体心理,受群体精神统一律的支配。这是群体的首要特征。一个心理群体一旦形成,无论这个群体是由什么人构成的,无论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是否相同,他们会获得一种集体心理,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不同。作为个人不可能有的感情和行为,在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后,却会出现。勒庞分析了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不同的原因,他指出无意识现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意识构成了种族的先天禀性,一个种族中的大多数普通人在同等程度上具备普遍的性格特征,正是这些特征,变成了群体中的共同属性。“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勒庞进一步提出了形成群体独有而个体并不具备的特点的原因。

1.群体的力量

群体中的个人感到从数量上群体拥有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个人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而且在群体中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个人的责任感彻底消失。由于群体在数量上的强大,这让他无法承认自己的愿望和这种愿望的实现之间有什么障碍,对于群体中的个人来说,没有不可能这一说法。群体不仅冲动而且多变,这种易变性使群体难以统治。

2.群体的传染

传染的现象对群体的特点起着决定的作用,同时还决定着接收的倾向。在群体中,个体的感情、思想和行为与群体其他成员全部处于同样的方向,因此,感情和行动是会传染的,个人会无意识地向他人看齐,甚至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传染性是群体的特征导致的必然后果。

3.群体易于接受暗示

群体易于接受暗示,这也正是传染造成的后果。勒庞从当时最新的心理学发现——暗示和催眠出发,提出了群体暗示的概念。心理群体中的个人会进入一种特殊状态,类似于被催眠的人在催眠师的操纵下进入的迷幻状态,不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在暗示的影响下,他会因为难以抗拒的冲动而采取某种行动,而且这种冲动比被催眠者的冲动更难以抗拒。

对于群体的易受暗示,勒庞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而这种暗示很容易变成行动。至于群体会表现出怎样的行为,要看这种暗示的性质。群体对暗示几乎没有抵抗力,没有批判能力,容易轻信。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而不是逻辑。勒庞提出了“集体幻觉”的机制来说明歪曲是如何形成的,而这正是利用了群体的易受暗示和传染性。

二、群体的感情和道德

勒庞认为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造成的结果是全然不知怀疑和不确定性为何物。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所以,要对群体有所打动,就必须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但不能用说理性的方式。群体的感情简单而极端,由于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力量的强大,群体又表现出偏执和专横。群体对强权俯首帖耳,低声下气,对软弱可欺者会随时反抗。因此,群体的破坏力虽然惊人,但总归是短暂的,他更容易屈从世俗,勒庞用拿破仑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虽然群体有着以上的特点,但勒庞并没有就此完全否定群体,因为“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而这一点是个人根本做不到的。只有集体能够表现出伟大的不计名利和献身的精神,不时树立起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

三、种族和传统的力量

勒庞强调种族对群体心理的影响。他认为种族间的不同更多是由独特的遗传条件造成的,而无意识构成了种族的先天禀性,使得种族内的人之间十分相似,而种族之间的人有所不同。对于群体的情感,种族的基本特点也会带来不同,这里的不同指的是程度上的不同,因为“所有的群体无疑总是急躁而冲动的”,例如拉丁民族的群体和英国人的群体就有十分显著的差别。而在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的形成过程中,勒庞认为种族的因素必须被列在第一位。他认为,环境和各种事件等暗示性因素可能有相当大的影响,当如果与种族的禀性对立,那这种影响便只能是暂时的。而作为种族综合作用产物的传统,也有着巨大作用。支配着人们的是传统,当他们形成群体时,就更是如此。传统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人们对传统轻易改变的,仅仅是名称和外在形式而已。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没有对这些传统的破坏,就没有进步。勒庞提出,对一个民族来说,“理想的状态是保留过去的制度,只用不易察觉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加以改进”。勒庞从种族和传统的力量出发,对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制度和政府都是种族的产物,它们并不是某个时代的创造者,而是被这个时代所创造的。制度并没有好坏之分,而且在特定的时刻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民族。而一个民族也并没有真正改变其各种制度的能力。作为对比,勒庞举了英国“这个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和美洲共和国作为例子,说明决定着各民族命运的“是它们的性格,而不是它们的政府”。盎格鲁-撒克逊在制度的变革问题上,采用的方法是让必要性和时间来承担这一责任,勒庞崇尚这个办法,认为自己所属的拉丁民族应当学习这一点。

四、群体的领袖

正是群体领袖将群体的力量有效地发挥出来。群体需要领袖,这是一种本能。领袖的意志是群体性形成意见并取得一致的核心。而领袖更可能是实干家而非思想家。他们头脑并不敏锐,也不深谋远虑,但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勒庞认为“在那些神经有毛病的、好兴奋的、半癫狂的即处在疯子边缘的人中间,尤其容易产生这种人物”。勒庞强调领袖的作用,他认为“无论信仰是宗教的、政治的或社会的,也无论这信仰的对象是一本书、一个人或一种观念,信仰的建立永远取决于人群中伟大领袖的作用”。个人只要脱离孤独状态,就处在某个领袖的影响下,领袖的作用就是充当他们的引路人。勒庞认为,领袖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是因为“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群体必然会服从他们的主子,这是一种本能。

领袖要影响群体、控制群体,最重要的是如下三种方法: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断言法就是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而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勒庞认为,“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然而,断言如果得不到重复,就仍然不会产生影响。断言通过重复才能在头脑中生根,并且使人把它当做得到证实的真理接受下来。这一点在现代传媒尤其是广告宣传中得到了印证。断言得到重复并不存在异议后,就会形成所谓的“流行意见”,传染过程就开始了。传染不但能迫使个人接受某些意见,而且能让他接受一些感情模式。传染在作用于民众之后,也会扩散到社会上层,并最终在社会上层扎根。领袖也会接受这种观念,但他们会把它作为己用,对它进行歪曲,通过断言、重复、传染的动员手段去实现对群体的控制。

在对群体的控制过程中,名望是最主要的力量。名望可以是先天的,比如称号、财富和名誉,也可以是个人的,是一个人所特有的,而先天的名望更为常见。除此,还有一些名望体现在各种意见、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这些名望往往是长年累月重复的结果。名望的特点就是阻止我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判断力彻底麻木。名望是说服群众的一个基本因素,只要是享有名望的人、观念或者物品,就会在传染作用的影响下,使整个群体不自觉地接受表达某些感情或者思想的模式。而成功则是永远影响名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正如拿破仑变成大人物后,他的名望与荣耀同步增长,“对和他接触过的所有人,都能产生这种神奇的影响”。

勒庞的群体心理思想主要来自于法国大革命的讨论。与勒庞同时代或稍早的人已经就这个话题进行过深入地分析,如托克维尔和书中经常提及的泰纳,但勒庞从群体心理的视角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让人们更能从中解惑。由于受到时代和自身经历的局限,勒庞的群体思想中充满了对拉丁民族的不满和对保守的盎格鲁-撒克逊式的民族的向往,充满了对社会主义的蔑视和恐惧,但这不能否认,勒庞对群体心理的研究是深入的,纳粹独裁统治甚至都是按照勒庞指出的路子走下去的。勒庞不仅指出了群体的行为特征,更深邃地指出了隐藏在这些行为下的群体心理特征。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种种社会现象的研究,更是我们反思历史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祝琴.浅析群体心理——读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J].企业导报,2010,(1).

[2]邓丹萍.解读群体心理关注群体生存——读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6,(1).

[3]孙钦浩.革命时代的群体心理——读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J].理论观察,2011,(2).

4.群体心理学论文 篇四

一、宿舍群体及其形成过程

(一)群体的概念

在日常词汇中,“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或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而本文所指的群体,是从心理学角度定义的群体。形成群体的人们,他们各自原来的个性全部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集体心理,无论是感情还是思想都会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这些聚集群的人们形成了一种状态,形成了一个心理群体。

(二)宿舍群体及其形成过程

宿舍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影响,高校后勤对宿舍的管理的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大学生入校宿舍的分配不再是完全按照传统的模式,由院系指定安排宿舍,而是可以由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宿舍。这就使得宿舍又有了非正式组织的功能,成员的形成更加多元化,更加具有开放性,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宿舍管理的难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绝大多数的宿舍成员见能够形成上文所描述的心理群体,我们这里姑且称为宿舍群体。宿舍群体的形成可分为五个阶段。

1、散乱期

此阶段为刚刚入学时期,宿舍成员刚刚组合在一起。由于各个成员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环境,甚至不同的民族,存在着文化差异,在行为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等方面存在着差别。此时,成员间的交流仅仅局限于礼貌性的问候和事务性的传达,此时每个人的交流重点还在于老乡和以前所熟悉的同学之间,彼此在心理上都被化为陌生人。此阶段大概发生在大一的第一学期。

2、宿舍群体形成初期

经过三个月左右的散乱期,宿舍成员之间对彼此的生活习惯以及性格特点方面都有了大体的认识,彼此都在试探着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此时,伴随着辅导员以及学长学姐们的教育引导,以及集体活动的举办,宿舍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在不断地增加。在行为准则,生活习惯,心理认同方面也在不断地趋同,此时宿舍群体逐渐形成。此阶段,宿舍成员之间会逐渐形成彼此共同的爱好,寝室之间共同交流的话题也会逐渐增加。

3、分化期

经过大一第一学年的交往和磨合,寝室成员对彼此间的性格、优缺点、价值观都有了较清晰地认识。此时,成员间就会出现分化的情况,一方面是寝室内部的分化,性格更加相投,兴趣爱好更加接近的几个成员可能关系会更加紧密,会一起吃饭、上课、出去玩。这样,就会出现寝室有若干小团体的局面。另一方面,寝室成员的交际范围或者生活重心会从大一期间的以寝室为重心逐渐转移到寝室外部,寝室成员会有更多同寝室以外的朋友。这就造成了宿舍成员之间的生活节奏不太同步的问题,特别是有了男女朋友之后,会更加的脱离宿舍的生活节奏。此阶段,在寝室中,跟更多成员之间有交流的,将会成为寝室的群众领袖。

4、矛盾爆发期

经历过半学年左右的分化期,寝室开始进入矛盾爆发期。由于当前的“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比较普遍,他们很多人都把寝室作为自己价值实现的场所,都希望寝室其他成员能够顺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另外,此阶段,彼此成长环境的不同和价值观的不同造成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会因为一些小事,比如寝室卫生打扫,水电费的收缴,公共设施的使用等使矛盾激化,甚至出现宿舍内部打架等现象。在这个阶段,处理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成为了辅导员重点关注的方向。这个时期,又会出现一批要求调宿舍的同学,与散乱期不同的是,此阶段的同学情绪大都比较激动,但是调宿舍的念头大都属于气头的话,态度不坚决,经过辅导员的教育劝说都会打消念头,把注意力转移到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缓和宿舍矛盾方面,这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宿舍群体已进一步形成,集体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5、融合期

经过分化期和矛盾爆发期,一般在大三左右就会进入融合期。经历过前一阶段的正向冲突和辅导员的教育,以及各自的反省,寝室成员彼此之间的了解更加深刻,相互之间的认同感以及寝室群体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寝室群体正式形成,到毕业前期,寝室群体的心理认同感会达到顶峰。此时寝室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定,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也从宿舍人际交往专向了党建、就业创业等其他方面。

(三)宿舍群体的特点

首先,自觉个性的消失。在一个宿舍群体内,无论原来各个成员的生活方式、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一个集体这个事实,使得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其次,易于接受暗示。在一个宿舍群体内,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这是因为宿舍群体中的个人实际上处于一种催眠状态。最后,宿舍群体还具有匿名性。

三、针对宿舍群体特点,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

(一)加大新生宿舍管理力度,促进新生良好习惯养成。

开学前两个月正是新生宿舍群体的混乱期,宿舍的群体心理都在刚刚开始融化的时候,这个时候辅导员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宿舍良好习惯养成的引导上,做好寝室同学之间感情的粘合剂,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新生宿舍展示等活动,快速增加宿舍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加速宿舍成员之间的融合,快速度过混乱期,增强新生对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减少调宿舍事件的发生比率。

(二)注重宿舍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寝室氛围

首先,做好宿舍文化的制度化建设,即制定好寝室相配套的各种制度规定,使寝室成员必须服从于寝室管理规定。其次,要把各种寝室规定外化于行,比如,要让寝室每个成员意识到主动打扫寝室卫生,不影响他人休息,不沉迷于游戏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最后,要把寝室文化内化于心,形成寝室群体的集体认同感。此阶段可举办“宿舍文化节”系列活动加速优秀宿舍文化的形成和群体心理的形成。

(三)加强宿舍长队伍建设

一名合格优秀的宿舍长对于宿舍群体的形成,对于优良宿舍文化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意志是群体形成意见并取得一致的核心。在选拔宿舍长的时候,我们要把善于交流,坚持原则,自制力强作为主要因素。此外,在每学期奖学金评定过程中,要对宿舍长给予一定的加分,以增强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机制,及时给予学生心理疏导

5.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 篇五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我国群体性事件次数和参与人数均呈上升趋势。一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大规模爆发多发生于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人治向法制,专制向民主的深刻转变。政府原来的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由对经济的微观计划控制转变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正是由于政府职能的重大调整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僵化与静止的利益格局,使资源重新分配这也就加剧了社会利益冲突,而这些利益冲突又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不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络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

根据2009年9月中共出版的《党的建设辞典》,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二.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1.群体行为的一致性

社会学词典中对于群体行为的解释是,由群体各个成员的行为相互作用,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整体表现。群体行为并不等于所有成员单独行为的简单相加。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及其合作者认为,群体处在各种均衡状态的力形成的力场之中,各人的活动相互影响和情绪的综合构成了群体行为。在群体性事件中,群体行为往往具有一致性,只是由群体的目标一致决定的。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前以及发生过程中,群体的行为都会受到某种力量的驱使。如某种同情心理的驱使,或者某种围观心理的驱使,这样就会产生某种行为的一致性。

2.群体行为的对抗性和破坏性

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参与主体越来越倾向于采取极端手段和违法手段,带有强烈的对抗性和破坏性。前苏联心理学院士彼得罗夫斯基的动机系统理论中指出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是各种不同的需要动机是与满足这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当个体产生某种需要而未能得到满足时,个体内部就会形成一种焦虑状态,从而激发动机 进而推动行为实现目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民众对于自身需要的满足不能够达到预先的期望之时所产生的一种攻击行为。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本能,在长期的演化过

程中,攻击的本能会在社会的约束和监督之下处于内隐的状态,当愤怒或冲动出现之时,攻击的本能就会出现,群体性的对抗与破坏恰好为民众发泄愤怒的途径。

3.传播影响的快捷性与广泛性

随着会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的传播与影响完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网络所具有的快捷性,传播的方式的多样性使得群体性事件的传播速度具有快捷性。网络中信息的传播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通过群电子公告,电子邮件,网站论坛等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多样的传播方式使得事件以及信息的传播呈现一种交互传递,滚动扩展的趋势。这也就加速了事件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扩大事件的传播范围,增大事件的影响范围。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心理分析

群体性事件在其发生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心理状态的共同作用,进而加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1.利他心理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

利他行为最广泛的定义为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 巴特森 C.Daniel Batson 指出,利他行为一般不图日后他人的报答。助人者看到他人处于困难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专注与自我内心焦虑或专注于他人同情情绪,由此产生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即自我利他主义和纯利他主义取向。德国心理学家黑克豪斯 Jutta.Heckhausen 指 出利他行为有六种特殊的动机,即利益,代价,个人烦恼,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以及移情发生作用。在群体性事件中,群众由于共同所关心的事件或共同的利益诉求而聚集在一起,当其中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侵害之时,另外的无相关利益的群体就会产生一种移情或同情心,他们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而作出利他行为以减少他人痛苦。如 2008 年贵州瓮安 6 28 事件 就是近年来国内罕见的一起危害严重,影响广泛,教训深刻的群体性事件。关于李树芬死亡事件的各种传言通过各种途径迅速传遍了境内外,成为网上的热点新闻 众多群众受到各种传言的影响,出于同情弱者的习惯性态度,对政府的做法提出广泛质疑,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群体性事件。

2.从众心理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

从众心理的助长从众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现象。社会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舆论、气氛和压力下,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观点而与群体的多数相一致的现象。其个体特征表现为:思想上无主见,行为上随大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从众心理的显著特征是个体社会规范遵从的从众性。从个体性来说,当群情激昂,个体突然受到外界刺激,产生心理恐惧,便急于寻找一种行为“规范”,而此时人与人之间的暗示、感染和模仿程度非常强烈,使很多人不知不觉地加入到群体行动之中。从群体事件看,事发之初,参加人员较少,很多人不明事情真相和性质。持盲目观望态度,没有主动参入的强烈愿望,由于从众心理的驱使个体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群体“规范”,以大多数人的言论、行为为标准,从而

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上与大多数相一致,社会规范(包括法律、社会公德等)被群体“规范”取代。从一定的意义一讲,群体性事件是一场较大规模的从众行为。

3.去个性匿名心理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

去个性的匿名心理去个性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由于行为的共同性或一致性而使个性、个体特征暂时“去掉”、“丧失”、“淹没”于群体之中。在群体事件中,参与者个体并非以“个人”面目出现,而是作为该群体的一分子活动,其行为被群体共同行为所“同化”,也就是说,参与者自我感觉是“匿名者”,彼此互不认识,不知底细,不会有被熟人认出的危险,于是,价值观、是非观丧失,自我约束放松,责任感下降甚至丧失殆尽,不再认为是正式群体中的社会角色,旁若无人,随意进行反社会行为。无责任性心理的误导这是“去个性”心理的直接后果。无责任性是导致群体性的个体产生非理性行为的心理机制之一。无责任性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言论、行为、丧失单独从事正常行为时所具有的责任心。在群体中,个体的特征被融人了大家共同行动中,平日的责任感,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已经丧失。对个体来说,不是考虑自己干了什么,要负什么责任,而是考虑自己“跟大家一起干”、“要担责任大家都有份”,还往往受“法不责众”的误导。造成这种无责任性和责任分散的重要原因是“冒险迁移”,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在群体中共同行动,个体单独行动时存在的对危险的恐惧心理会转移或消失,而增加冒险精神,对勇敢的理解走人误区,表现在群体性事件中,个体行为无所顾忌,胆大妄为,随意践踏社会规范。

4.“感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

感染的扩展群体的力量不只限于人数的多少,而是在于他们情绪与行为的激扬,这种力量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感染”的结果。感染可分为情绪传染和行为传染。情绪传染的基本特征是当群体行为的成员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目标上,情绪传染随之增加;情绪传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循环反应”,别人的情绪会在他人的身上引起同样的情绪,反过来这种情绪又去加强其他人的情绪。这样群体成员间互相刺激,并强化彼此反应,一直达到白热化程度。这种传染使得个人抛弃通常抑制他们的社会规范,以致形成激情性行为。行为传染的实质就是群体成员间的自发、自觉的模仿。从群体事件的形成看,当一个个体发动某种情绪,采取某种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周围群众的认同和模仿,这个个体就会感到孤立无援,对自己的行为的正确、合理性产生怀疑,其行为幅度和情绪会受到抑制,也就形成不了市场。一旦其行为得到周围群体认同和模仿,就会在共同的情绪中,强化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合理性,相互感染,相互模仿,彼此强化,由个体激动变为群体激动,由行为个体变为行动群体,社会规范就会被群体行为所冲破,群体性事件便形成。

三.群体事件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一.构建社会心理发泄机制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极大程度上是社会民众的心理及情绪的发泄渠道受阻,而我们要预防群

体性事件的发生,就要建构完善的民意表达机制。它是建立政府与公众互信的基础,同时还要给民众的社会心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发泄渠道。人人都需要宣泄,只是选择的方式不同而已,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宣泄是人们获得精神健康的必要营养素,通过宣泄敌对,不满等负面情绪,有利于人们理顺情绪,恢复心理平衡,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舒缓现实生活中不满和矛盾引发的张力。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民众会对生活中的权益问题,社会不公现象,触动民族感情的事件等一系列带有较大刺激性,冲突性的事件发表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缓解社会冲突的一种渠道,正是由于、驱除了现实利益关系所形成的一种压力,使得各种矛盾所产生的张力能够得到一定的释放,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的激化,缓解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二.建立社会疏导机制

消除心理上的不和谐状态,必须借助于科学,专业,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 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个部门,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工作优势和所辖群体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理念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消除人们对心理问题的错误理解和片面观念。建立社会心理疏导机 制有利于培养民众健康的心理品质,在防范群体性事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有利于缓解社会心理冲突,消除社会心理障碍,促进民众心态的成熟和理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中,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疏导心理失衡,化解矛盾,可以有效地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社会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既要加速整合心理咨询与服务资源,加速心理救助队伍的建设,又要注重民众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注重民众心理健康教育。

6.群体心理学论文 篇六

一、人力调配数量

(一)病人来5人:在急诊科室内安排的模拟人员外、增加两名分诊护士(项海燕、贾丹)专科护士(何新茶、刘建双、陈小莲、卢爱芬)处理医嘱护士(魏秋蓉、傅艳)

(二)病人来10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5名护士专科护士(许芳玲、黄凌云、赖锦碟、池海英、林云羽)1名处理医嘱护士(黄媚媚)。

(三)病人来15人:在前面的基础上再加5名专科护士(陈瑞利、万爱雪、徐蓉、叶丽珍、王建平)

(四)病人来20人:在前面的基础上再加5名护士(王爱玲、潘秀微、郭秀媚、潘丽洲、李孝珍)

二、各护士职责

(一)分诊护士职责:

1、接待病人,贴顺序号登记病人人数。

2、做好病人的资料登记及上报工作。

3、协助医生分诊和开通绿色通道。

4、对病人的去向进行追踪。

5、执行污物处理和上报制度。

6、新闻采访等进行初步处理。

(二)专科护士职责:

1、接到通知后到急诊向分诊护士报道、并在急诊大厅等候安排、领取分诊本。

2、病人到位时根据先后接待一个病人

3、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询问病情。根据分诊单测量生命体征并填写完善。

4、将分诊单上交给分诊护士,由分诊医生安排到分诊的区域。

5、将自己的病人护送到相应的区域。

6、负责病人的配药、输液、吸氧、心电监护等,按医嘱严格执行,组成2人为一小组,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必要时一人留守,一人处理医嘱。

7、负责护理交班书写,护理交班连同病历需统一上交检查。

8、病人做检查时,需要步步跟到,并将处理后分流的病人送到相应的病区,做好交接记录。

9、病人转科或有其他安排时要向分诊护士交代好去向。

10、接待的护士要做好自己病人的宣教。病人要了解自己的一切治疗(检查团要追踪)

11、自己接待的病人的病历、最后要交由分诊护士处统一备查。

12、遇到特殊情况时及时和护士长联系。处理医嘱人员职责:

1、负责医生医嘱的核对、录入及转抄工作,协助一对一护士进行配药。

备注:

1、处理医嘱的笔类用品要自己准备。

2、急诊会在每个区域准备好输液、外科、治疗等用品。训练的时候大家尽量熟悉一下。欢迎提出合理化得建议。

区域的分布:

A区:急诊抢救室 B区:急诊监护室 C区:急诊留观室

D区:急诊病区走廊上。

E区:太平间 病人的分诊分级:(各颜色标签贴在病人的胸前.红色:濒危病人,是指病情随时可能危及生命的病人,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A区),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

橙色:危重病人,是指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红色,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接待病人前往监护室(B区)进行急救、按重症病人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按一级护理处理病人。

黄色: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安排接待病人如(C区)、按入院病人常规进行护理。按二级病人护理常规护理病人。

绿色或蓝色:非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没有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的病人。接待病人入(D区)、按一般护理常规护理病人。人员许可也可以入C区。

7.心理弱势学生群体的成因及诊疗 篇七

关键词:心理弱势,家校沟通,挫折教育

案例一:受伤的刺猬

【案例描述】小杰曾是我班上的一名学生。他紧张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结巴。因此, 他极其敏感, 有时候同学们不经意的小声议论, 他也总是会怀疑他们是否在嘲笑自己。如果谁无意地笑了他, 他立刻就会变得愤怒不已, 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还常常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对于同学来说他就像是一颗不定时炸弹, 谁都不敢靠近。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他都陷于困扰。

这天, 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 几名学生慌张地跑来, 大声呼喊着:“张老师, 小杰和方伟打起来了, 方伟被打得起不来了。您快去看看!”听到这话, 我扔下作业就往教室跑。一进教室, 就看见小杰满脸通红, 双眼喷火, 正死死地掐着方伟的胳膊, 将他摁倒在地动弹不得。女孩子吓得早已躲得老远, 几个男孩子在旁边劝架, 可都不敢动手。我一个箭步冲上去, 想拉开他的手, 却感觉到一股强烈的反抗力。我示意旁边的同学一起帮忙, 好不容易才将他从方伟身上拉开。可他丝毫没有罢休的意思, 还是恶狠狠地盯着方伟。我将二人带回了办公室了解情况。

原来, 下课时, 小杰作业做得很快, 他一边去交本子一边很得意地说:“我果然是数学王子, 作业最先做完, 没人比得上我。”一旁的方伟不服气, 就学着他口吃的样子说:“我…… 我果然……是……数……数学王子……”结果引来大家的哄堂大笑。这下子, 小杰被激怒了, 便出现了之前我所看到的一幕。

在问清缘由之后, 我首先将目光转向了惊魂未定的方伟, 请他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方伟低下头承认了错误, 还主动向小杰道了歉。小杰把头偏向了一边, 默不作声, 显然还未消气。我让方伟先行离开, 请小杰坐下, 等他的情绪平复了一些, 才跟他进行沟通。

【案例分析】在跟小杰父母的多次接触中, 我了解到小杰的父母正在办理离异手续, 家庭关系紧张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他父母本身的性格和文化水平有一定差距, 母亲在大学图书馆工作, 性格比较沉静, 而父亲是在工厂上班, 性格比较急躁, 遇事爱钻牛角尖, 解决问题简单粗暴。频繁的争吵和粗暴的方式在小杰的心里刻下了烙印, 影响着他待人接物的方式。

研究表明, 在宽松、民主、平和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比较良好的心理品质, 而在紧张、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变得神经紧张, 加上小杰本身口齿的问题, 他就更敏感、更脆弱。他努力寻找一个安全的角落, 却频频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冲击。当伤疤被揭开, 自尊受到打击, 他不知所措, 无所适从, 长久以来积压的怒气就会像洪水决堤, 必须找到一个宣泄口, 因而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而这样做的后果, 却是将更多的人从他身边赶跑了, 他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 内心就越发孤独, 越发阴郁。

作为老师, 我们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让他们抬起头来迎接阳光。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缺什么, 给什么。这里所说的“缺”和“给”都不是物质上的, 而是精神层面孩子真正需要的。比如小杰, 他其实缺少的是一个比较宽容、平和的环境, 在家里得不到, 那么在学校就要尽力为他创设, 这对于其他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我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告诉孩子们相互尊重的重要性, 创设条件让小杰展示自己的才华, 让大家重新认识小杰;鼓励孩子们课间多找小杰一起玩, 希望大家都和他做朋友;安排小杰做数学小组长, 为大家服务……渐渐地, 小杰脸上的笑容多了。

2.家校沟通, 寻求合力。孩子来源于家庭, 又将回归家庭, 单方面的孤军作战难以产生持久的效力。因此, 如能主动联系家长,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寻求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那么孩子才可能从根本上发生转变。

【后记】我多次找家长, 跟他们说小杰在学校的情况, 提出教育的希望, 终于得到了他们的配合。只要小杰在学校发脾气, 我们就找他谈心, 一次两次……七八次……过后, 他爆发的频率越来越低, 也渐渐地不再那么敏感, 与同学的关系也缓和了, 还有了不少的朋友。就在我欣喜于他的转变的时候, 他也已临近毕业了。没有想到他还在QQ上给我留了这样一句话:“张老师, 能成为您的学生是我的幸运。”毕业了, 他考上了市里首屈一指的中学, 我由衷地为他高兴。他的家长也对我表示了极大的感谢, 感谢我这么多年来对他的关心和做人的教育。面对着孩子和家长这么高的评价, 我感到有些惭愧。刚开始, 他可没少让我生气的。幸好我压制了怒火, 换了一种方式, 用“爱”和“信任”去温暖孩子那脆弱的心灵, 才有了今天的一切。要说幸运的话, 我才是幸运的, 正因为他, 才让我坚信, “爱”和“信任”永远是心灵的软化剂。

案例二:谁动了我的奶酪?

【案例描述】一次, 班级里要推选一名同学去参评“区三好学生”, 好几名学生都被提名了。小君和小辰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也是这其中最具竞争力的一组对手。当听到小辰也被提名时, 小君的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我心中微微一动, 便格外留意接下来事态的发展。果然, 当选举进入投票环节时, 两人的竞争也上升到了白热化, 小君显得越来越紧张。在投票时小君甚至没有看小辰一眼, 就将票投给了另一个在我看来不可能获胜的同学。结果, 小君以一票的优势获胜了。看着小君微笑的脸, 我的心里却不是滋味。

打那以后, 小君和小辰的关系似乎起了变化。两人不再是“孟不离焦, 焦不离孟”, 甚至是班队活动要自由组合表演节目, 她们都没有选择对方。渐渐地, 她们开始有了另外的朋友圈, 成为了两条平行线。

【案例分析】在许多人看来, 优等生在群体中是属于占有优势的一族, 一般不会存在什么心理问题。其实这样的想法是有偏颇的。像小君这样的孩子并非个例, 几乎我所接到的每个班里, 都能找到另一个“小君”, 这就说明了问题的普遍性。

优等生一般都比较乖巧, 聪明伶俐, 从小就是家长、老师、甚至同龄人眼里的好孩子, 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的大多是褒奖, 已然习惯了接受鲜花和掌声, 也习惯了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原本就不太懂得与人分享, 成功的经历更让他们享受着别人的注目。因此, 当他们的身旁出现了威胁到他们的地位的人和事时, 他们会变得紧张和焦虑, 特别害怕失败。就像上文中的小君和小辰, 原本亲密的关系在受到利益冲突的时候变得不堪一击, 更让人心痛的是, 她们还只是孩子。

因此, 对于优等生, 我们不能因其外部的绚丽光环而忽视了他们心灵的成长, 更应该多关注其性格及品质的发展。 简单来说, 要注意以下几点:

1.慎用赞美, 讲究方法。他们在许多时候、许多方面都做得很好, 当然值得肯定, 但不宜太过大张旗鼓, 有时只要给个眼神、露个微笑, 他们便能心领神会。虽说“表扬用喇叭, 批评悄悄话”, 但对于并不缺乏表扬的优等生来说, 过度的表扬只会蒙蔽他们的眼睛, 使他们盲目自信, 甚至滋生骄傲, 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2.加强挫折教育, 提高耐挫力。在他们受挫时, 不要急着指责, 而要加以引导, 帮助他们分析, 找到失败的原因, 学会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必要时, 甚至可以适当“挫挫他们的锐气”, 引导形成“胜不骄, 败不馁”的良好心理品质。

3.开展合作活动, 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有条件要多开展一些合作型的活动项目。利用活动, 让学生之间加强交流, 去发现彼此的长处, 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从而明白“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没有人能永远站在领奖台上”的道理。这一点非常重要。

8.群体心理学论文 篇八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资本开发

1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心理资本

作为心理资本的理论基础之一的积极心理学,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推孟(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以及荣格(Jung)关于积极生活的反思。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罗杰斯(Rogers)对于积极人格的研究进一步改变了现代心理学的势力划分。众多心理学家积累人性中的积极力量和美,促进传统主流心理学回归平衡体系,也促生了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在此背景下,2002年Seligman教授提出了“心理资本”概念,将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纳入资本的范畴,这一观点极大地开阔了研究者的思路,并引发了大量关于心理资本的探讨。

心理资本有特质论、状态论、综合论等三种取向,但积极心理学影响下的状态论取向的观点占主流地位:“心理资本指那些有助于预测个体高绩效工作和快乐工作指数的积极心理状态的综合,这些积极心理状态能够导致积极的组织行为,使个体勤奋努力地去做正确的事情,并且获得较高的绩效和工作满意感。”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希望、自我效能感(自信)、乐观、积极归因、自我恢复力等。[1]心理资本具备四个特征:(1)无论针对个体或群体,都强调人性的力量和积极性,而不是消极阻抗与干预。(2)更关注人性的闪光点,而不是消极面。(3)区别人力资本强调“你知道什么”,即人应该具备的受教育程度与技能;社会资本强调“你认识谁”,注重关系网络和人脉;心理资本则强调“你是谁”以及“你想成为什么”,即关注的重点是个体的心理状态。(4)具有投资和收益特性,可以通过特定方式进行投资与开发,将其潜力挖掘出来,进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2]

正因为心理资本的可投资性,在学校教育期间对学生群体的心理资本进行开发和训练就具备可操作性。

2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积极人格特质塑造

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所谓积极人格特质,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个体水平的积极人格品质有: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群体水平的公众品质,包括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

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积极心理学家对24种积极人格特质系统研究中,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桑德拉(Sandra,2001)等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在面对压力时,常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更不容易产生疾病。[3]

二专升本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

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跨越,拓宽了各类专科学生的上行通道,但由于入学层次、理论基础、培养目标、修业年限等方面的特殊性,专升本学生具有复杂群体心理特征,成为管理者、教师、家长和社会不应忽视的群体。

1较为清晰的人生规划与落后的时间管理能力并存

优秀专升本学生一般都有较为清晰的人生规划。专科阶段就有强烈的深造需求,本科入学后对人生规划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对新知识和市场需求技能表现出渴望多学的心态。但由于专科与本科学习方式的差异,时间管理能力普遍较弱,不懂围绕核心价值,采用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模式进行规划,对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因此,活动效率不高,引发消极认知。

2成熟的人际沟通能力与较低的学业基础并存

优秀专升本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据估算,相比普通本科生,他们能多接触30%的人际对象,交往对象的类别也多。在经历了从入学、学习、实践,再入学、学习、实践,经历数次人生抉择,容易形成稳定的职业气质,有相对稳定的人际圈。但在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后面,却是他们较低的学业基础,出现“平时活动频频出彩,考试拿分连连头疼,年终总评更是尴尬”的局面。

3较高成就动机与较低水平的元认知策略并存

优秀专升本学生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但由于专科阶段对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要求较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本科阶段,仍惯性使用原有不合理的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三方面皆有待于改进,使得教师摇摆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之间,又促使造成学生元认知策略水平提高更慢,阻碍其学业成就的进一步提高。

4高自尊与自卑、自负等负性情绪并存

优秀专升本学生自尊心很强,但由于“新生———老生”角色转换频繁,容易在身份识别上另类化。而且“专升本”学生在校时间短,刚入校又很快要毕业,入学不久,不仅要重新考虑考研与就业等问题,而且在评先评优、推优入党等方面机会相对较少,会感到自己是不被学校重视的群体,有的学生应对新生事物容易偏激,外化为行为上的偏激、盲目,导致学生管理的困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专升本学生是一个具有很强可塑性的群体。如果在校园环境中,尽早的进行正面引导,多开发其心理资本,将对他们个人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起到重大的影响。

三校园环境下,积极心理学对开发专升本学生心理资本的策略

塞里格曼(1967)在研究“习得性无助”中发现,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4]在校园环境下,开发专升本学生的心理资本,使他们在没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在积极情绪中收获周围肯定和激励的反馈,将优良自我逐步内化。反过来,积极体验又有助于改变消极体验形成的不合理认知,最终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水平。

1坚定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倡导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其独特的研究视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高度吻合,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5]心理学家英格里斯(H.B.English)曾说:“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够很好的适应,具有生命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丰富的情况,不仅只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2011年8月7日,为期4天的首届中国积极心理学大会开幕式及主题演讲会在北京举行。以正性社会支持的理念为导向引导对专升本学生群体心理的关注,正逐步展开。

2基于积极心理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

传统心理学模式下的心理教育课程多采用专题性模式,从自我意识辅导、情绪辅导、学习辅导、人际关系辅导和生涯辅导等维度,各设置若干单元和专题,波浪式前进,螺旋式发展。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心理课程大多是这种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更符合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两个典型样本的回顾:2006年,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课程(又称“幸福课”)。该课“受欢迎率”排名全哈佛第一,超过了由世界经济学大师讲授的“经济学原理”。该课不仅引导我们关注人类生命体,而且身体力行地向广大学生展示了如何提升心理资本的具体过程。同年,剑桥大学也为新生开设“幸福课程”,目的也是教会学生拥有正确的幸福观、健康观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与心态。

基于积极心理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1)预测性评价,及课程理念选择。先用人格测试标准问卷了解学生心理典型倾向,然后在积极心理学取向下设计具体课程的基本架构。(2)创设充满感恩、幸福等元素的生态文化。创造一种不会让学生感到压抑和低自尊的流畅感,使教师和学生能主动进入积极体验。在体验幸福的时候,规避自我同一性失败的病态心理,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对爱、兴趣、满意、自信、自尊等正性情绪的培养,体验现在,关注未来。最终提升整个专升本学生群体的心理资本水平。

3冥想———自助式体验

人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探索外在世界,了解自身的潜能的过程,但真正懂得如何探索的人极其有限。基于主体性发展的自助式体验就是引导自我探索自身的过程,本研究首推冥想训练。

从神经科学角度理解:“冥想是一组自身调节能力的训练程序,训练自身对复杂情绪的综合调控能力和对精神集中能力的调控能力。训练的最终目的包括良好的自身修养和情绪平衡。”[6]例如哈佛大学“幸福课”冥想练习(time in)环节,有贴合学生实践的主题设计,多样化思考练习,在静默中培养学生的积极体验。每个学习个体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回忆、反思唤醒对幸福的感知,同时将自己对幸福的认知与他人一起分享。

4积极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Hillson和Marie(1999)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存在着两个独立纬度,其中之一就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

社会支持系统是他人提供的一种资源,卡特纳和罗素(Cu’trona &Rusell)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社会整合或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信息支持。[7]社会支持作为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能对人们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时,他们会有更高的自尊感,进而引起积极自我评定,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最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于个人心理资本的内部提升,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朋辈的外界支持是巩固专升本学生内在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相比普通本科生,专升本学生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问题,遇到的压力和应对的困难也更大,这种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他们有意识地体验并从现存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掌握个体能调用的资源,最终积极应对压力事件。

总之,应对复杂的专升本学生群体,教育管理者必须改变以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应当由专业人士来负责”的错误观念,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本着人文关怀的理念,积极引导专升本学生从主体意识出发,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

参考文献

[1]Avolio,BJ,Gardner,WL,andWalumbwa,FO.Unlocking the mask:A look at the process by which authentic leaders impact follow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J].Leadership Quarterly,2004,15(6):801-823

[2]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5):32-39.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18.

[4]Medvedova L.Personality dimensions:“Littile Five”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oping strategies in early adolescence[J].Studia Psychologica,1998(4).

[5]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4):52-55.

[6]VariationAnalysisofSphygmogramtoAssessCardiovascular System under Meditation Chuan-Yi Liu,Ching-Chuan Wei and Pei-Chen Lo (eCAM 2009;6:107)

9.群体性事件 篇九

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

■事发经过■

11月3日凌晨5:30,我市主城区部分出租车因受阻不能正常营运,少量出租车的顶灯和顶盖被敲打,出租车驾驶员由于担心自身和车辆安全得不到保障,不得不采取停运做法,给市民正常工作、生活、出行带来不便,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

事发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立即责成相关部门进行妥善有效处置。3日下午开始,市区内出租车陆续恢复营运;到11月4日晚12:00,主城区出租车基本恢复正常营运,市民正常工作、生活和出行秩序得到保障。截至昨日上午8:00,主城区的出租车全面恢复正常营运。

■停运原因■

崔坚表示,引发这次出租车停运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今年以来,全市32家出租车公司擅自决定对部分出租车驾驶员每日增收管理费(也就是“份儿钱”)50元至70元,由此全年将增加驾驶员负担2万元以上,从而减少了出租车驾驶员的收入;其次,出租车驾驶员认为出租车起步价等较低;

第三,是出租车加气难,等时过长;

第四,“黑车”非法营运,扰乱了出租车营运秩序。

■处置措施■

停运事情发生后,市委书记***立即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认真分析了事情发生的各种原因,提出了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处置意见。

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王鸿举市长正在国外考察)、副市长刘学普、凌月明等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部署落实。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责成市交通、市经委、市公安、市物价等相关部门形成快速处置方案,与运营企业及出租车协会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处置措施,从五个方面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置:一是全力做好停运期间的运输保障。及时加强对停运期间主城区客流情况的监控,重点加大出行高峰期公交车发车密度,在一些客流量较大的主干线路,投入部分机动运力保障市民顺利出行;二是立即纠正各出租车公司擅自提高管理费的错误做法,将管理费标准降至原有水平。主城区各出租汽车公司也表示坚决拥护市政府提出的这一解决措施,承诺对出租汽车免除当天管理费、承担车辆毁损维修费用等多项举措,积极做好驾驶员的引导和鼓励工作;

三是经与国家天然气有关部门协调,从11月4日起,重庆每天新增10万立方米CNG天然气的供气量,以缓解“加气难”问题;

四是加大打击“黑车”的力度,继续保持打击“黑车”的高压态势,规范出租车经营环境和营运秩序,切实保障合法经营者利益;

五是加强监管,在主城区统一设置了25个交通执法点,对阻挠正常营运的不法分子予以打击,抓获了部分击打出租车顶灯和顶盖的不法分子,及时进行教育训诫。/

5四个配套举措防止类似事情发生

崔坚说,尽管事情已经平息,但为彻底解决出租车行业面临的问题,市政府将从四个配套举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加强对降低“份儿钱”的监管,确保出租车公司已经作出的承诺兑现到位,减轻出租车驾驶员的生活负担;

二是大力推进加气站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出租车“加气难”的问题;

三是对现行的出租车营运体制进行调研,推进运营体制改革。

四是此事的发生,作为出租汽车主管部门的市交委长期疏于管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市委、市政府责成市交委对此作出深刻检查,同时要举一反三,切实做好全面整顿和强化管理等工作,防止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南京周久耕事件:“说起周久耕事件,我们觉得这和一些网友关注周久耕的所做所为、对他的行为进行监督,并且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是分不开的,所以还要感谢我们的网友。”徐安表示。他认为:网民对一些腐败的官员、对一些社会不公平的事情进行监督,也表明群众法制意识、监督意识日益提高,“这是个好事”。

但徐安同时强调:“作为我们执法部门、司法部门,查处案件比较依据事实,必须要有证据,不能够仅凭网上的一些议论、一些传闻,就限制人身自由,我们就信以为真,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他介绍,“周久耕事件”一方面得力于网友的监督、反映;另一方面,南京市纪委启动了党内监督的程序,调查发现了他的违纪问题,又移交给检察院。检察机关经调查后,取得了充足的证据,最后确认他受贿、贪污一百多万。“依据这个事实、证据,我们才对他进行判刑。起诉书上写的那些事实,并不都是网友们议论的,网友并不了解这些。”

“所以,网络舆论监督还需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比如说现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级检察院都建立了网上举报的网站,也希望网友们有线索和有需要投诉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专门反映。”徐安表示。[

将网络监督视为“洪水猛兽”一概阻挡,或作为“反腐利器”一味推崇,都有失偏颇。周久耕被查处不仅是网民的胜利,更是程序的胜利,是执法者法治精神的胜利。

如果纪检监察机关仅为树立“严查快处”形象,仅凭其抽好烟、戴名表就立案调查,甚至不按程序罢官免职,不仅对周久耕不负责,也对社会和网民不负责。

“洪水猛兽”和“反腐利器”

2008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监督年”,由网络监督引发的反腐倡廉热点事件不断曝光,网络对党员干部的舆论监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发挥了其他监督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南京同样也曾因“周久耕事件”引起过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当前,没有其他任何一种监督工具像网络那样,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网络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既可以为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司法部门提供大量而直接的监督线索,也可以以其特有的力量推动职能部门积极作为,实现以权利制约权力。

面对不期而至的反腐倡廉网络舆论监督,只可重视而不能忽视,只可接受而不能排斥,只可引导而不能压制。那种将网络监督视为“洪水猛兽”一概予以阻挡,或者将其作为“反腐利器”一味加以推崇,都是有失偏颇和不足取的。

如何应对“仇贪仇腐”

一些腐败现象和问题在网络曝光后,由于情节恶劣或当事人身份特殊等原因,网民群情激愤、反响强烈,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舆论讨伐的高潮,从而引发网络监督热点事件。在涉及热点的跟帖、评论中,除了大量的举报线索和意见建议外,也夹杂着一些偏激的言论、极端的观点甚至是恶意的诽谤。如果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宣泄占了上风,迅速蔓延,原本正常的舆论监督就有可能演变成非正常的群体舆论暴力。

对网络监督热点事件,既不能“避、拖、捂、护”,迟迟不予正面回应;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听风就是雨,先入为主,草率表态,随意定性,放弃冷静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现代法治社会的一个基本准则就是严格执行程序,依法办事。妥善应对网络监督热点也不例外。如果一味迎合“仇贪仇腐”的激愤情绪,快意恩仇,枉法行事,不但违背了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甚至还可能造成冤假错案。“周久耕事件”发生后,面对网民激愤的情绪和质疑,我们顶着巨大的压力,严格按照纪检机关案件检查工作规定程序初核,并采取免职的组织措施,进而立案调查、“双开”,直至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严格依纪依法办事,使周久耕案件的查处最终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网民的一致认可。一些专家认为,周久耕被查处不仅是网民的胜利,更是程序的胜利,是执法者法治精神的胜利。

以“不隐瞒”应对“山寨”信息

处置网络监督热点事件,争取时间极为重要。网络舆情出现异常苗头后,纪检监察机关要与组织、宣传、公安等部门密切协作,建立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一些腐败现象和问题被曝光后,引来大量的跟帖和热议,网民期待了解真相,尤其是利用“人肉搜索”,将一些“山寨”信息发到网上,往往使问题愈发扑朔迷离,更加激起其他网民对真相的渴求,很容易引起炒作。这种情况下,纪检监察机关要迅速组织力量核查,及时查明真相。只有不隐不瞒、实事求是地还原真相,让网民得到真实、透明的信息反馈,才能止住不实传言,获得理解和认同,避免节外生枝和事态恶化。

网络披露的问题往往错综复杂,并参杂着较多的感性成分,对当事人所涉问题的定性处理尺度很难把握,处理不当极有可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纪检监察机关把政策性、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和违纪性质,综合考虑违纪情节、违纪后果和认错态度,作出恰当处理。对“周久耕事件”的处理,如果当时纪检监察机关仅仅为了树立所谓“严查快处”的形象,仅凭其抽好烟、戴名表的表象就立案调查,甚至不按程序罢官免职,不仅对周久耕本人不负责,也对社会和网民不负责。

提升网络举报平台公信力

人民网的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这么高的比例,除了网络监督有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包括现有网络举报在内的各种举报,还存在渠道不畅、效率不高和处理不规范等情况,各职能部门要提升网络举报平台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使法定网络举报平台的特殊优势得到切实发挥。

南京市纪委监察局2002年在全国率先实行了网络举报,并不断拓宽和完善网络举报的渠道和方法,先后在南京纪检监察外网设置了“信访举报信箱”、“纪委书记信箱”和“监察局长信箱”三个网络举报平台。“周久耕事件”中,在网络对其贵烟名表进行热炒的同时,很多群众也通过网络举报信箱提供了大量具体线索,为我们快速查清周的违纪违法事实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网络监督”的制度化保障

由于网络监督目前缺乏法律规制,网民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网络监督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主观性、片面性和随意性。其大众化和匿名性的特点,在监督权力行使主体、揭露腐败现象的同时,容易造成不良信息的迅速传播,甚至侵害公民隐私权、名誉权。因此,网络监督走向成熟理性,还有一个过程。

越是正义的行为,越要秉承节制理性的方式,遵循制度路径去履行监督权利和职责。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明确网络监督的基本原则,网民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的保证等等。通过制度规范网络监督,保证网络监督在法制化轨道上健康发展。(本报记者马昌博、鞠靖摘编整理)深圳林嘉祥事件:

处理:交通运输部党组2008年11月3日决定,免去林嘉祥党内外职务。经初步调查,针对林嘉祥10月29日晚酒后语言和行为失控,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交通运输部党组决定免去林嘉祥党内外职务,接受进一步调查,待问题查清后,按照有关规定再进行严肃处理。教训

根据交通运输部、深圳市联合调查组和公安机关的调查结论,深圳海事局原党组书记兼纪检组长、副局长林嘉祥的所作所为尚不构成猥亵儿童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但其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酒后在公共场合言辞不当,行为不检,社会影响恶劣,严重损害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2008年11月5日,交通运输部党组决定给予林嘉祥撤销原党内外职务的处分,并发出《关于林嘉祥有关问题的通报》,要求交通运输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部党组强调,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林嘉祥酒后言行失控的事件充分说明,当前交通运输系统个别领导干部作风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但其消极影响和后果不可低估。交通运输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党的宗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要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认真查找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抓好整改落实。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五个方面狠下工夫,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扎实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部党组指出,必须进一步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林嘉祥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还存在着漏洞和薄弱环 节。各级党组织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督,贯穿于培养、选拔、管理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在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规范领导干部的生活圈和社交圈上下工夫。既要通过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恪守制度的自觉性,又要通过制度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性。要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要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严格执行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等党内监督制度;针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干部交流、干部监督等制度。纪检监察机关要会同有关部门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党组织、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等方面的监督。

部党组认为,必须全面加强党风政风建设。林嘉祥事件的发生,也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态度粗暴,工作方式简单,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问题上存在问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从维护党和国家大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把关注民生、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心系百姓冷暖,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

主执政和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对执法队伍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有效解决粗暴执法、执法犯法等问题。要进一步畅通群众利益诉求和民意表达渠道,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高度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进一步加强对舆情的跟踪分析研究,健全重大舆情应急处置机制。

上一篇:小学特殊学生帮扶记录下一篇:计算机等级考试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