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11篇)
1.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一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标要求: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要求学生回答:“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
(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所以发展缓慢。)
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
3.第24页两幅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
(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教师讲解:与小农经济很相似的手工业,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也形成了合作化高潮。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1956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作好读书标记,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予以鼓励)
二、公私合营
1.“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国家)“私”指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2.怎样实行“公私合营”?
(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3.根据25页“动脑筋”: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第25页“练一练”:应选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2.根据第25页“活动与探究”,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调查。
2.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二
实践证明,编写导学案必须注意科学化、学科化,一切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上。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探讨如何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导学案。
一、明确学习任务
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任务的理解是单纯的、非理性的,我们需要将他们的地理学习活动纳入科学的学科教育之中,这就必须明确学习任务,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比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学习目标为:能够熟练说出并以图示的方式掌握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能够结合实际分析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有了这个目标,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
值得强调的是,表述目标的语言要简明通俗、指向明确。许多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习惯单纯使用“掌握”一词,而究竟怎样掌握,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学生并不能全面了解。上述目标表述非常明确,“熟练”强调了掌握的程度,“说出”“以图示的方式”指示了实现的路径,“结合实际分析”则强调了分析方式,“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强调了分析的具体对象。这些表述清晰地传达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二、点拨学习方式方法
学习的方式方法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导学案编写必须体现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导学案”的精髓就在于“导学”,即帮助学生学。古人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是此理。具体的教材决定着具体的学习方式方法也不完全相同,除了必要的步骤一致外,细微之处的方法还是因需而定。地理活动强调整体设计方法的指导;地理概念的理解强调咬文嚼字的解读;地理因素内在的联系必须使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地理图示的辨认侧重绘制或者对照图示讲述的方式;地理文本的阅读则需要提炼、概括要点、质疑提问等方法,不一而足。就《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学习而言,可以这样编写导学案:
1. 用知识树的方式列举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 用图表的形式提炼出北方的自然特征对农业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这样的题目既规定了学习任务,又指出了具体实施方法,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学生要构建“知识树”,必须认真阅读教材,提炼出关键信息,弄清楚地理概念的逻辑关系,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先后顺序、包含关系。而构建图表则需要综合考虑有利和不利的两大因素,将二者有机融合在同一张表格中。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方法经历学习的体验,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较强的地理教材解读能力。
三、指向课前、课堂和课后学习的整个过程
像其他学科一样,地理学科导学案的编写要关注整个的学习过程,必须综合考虑学生课堂内外的实际学习需要。一般而言,导学案的结构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活动、课后拓展或巩固这三大部分。课前板块布局学习目标、提炼基本的知识、复习与新课学习紧密关联的知识,也可以在导学案中预设空间,要求学生提出质疑问题;课堂板块主要是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学生探讨重难点,即时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板块则一方面延续课堂的活动,继续设计相对综合性强、难度大一点的地理练习,或者小实践活动、其他地理资源的阅读等拓展性学习。这三个板块有机联系,不可或缺。
初中地理教材文字性强,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即可读懂教材,但是因为地理信息繁多,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所以,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综合理解上的难度。设置课前梳理信息的板块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教材中列举很多内容,如果安排学生课堂上学习,就会挤占交流和探讨的时间,而安排在“预习”环节里,以前置“学习任务”的方式提出学习要求,完成相关题目,即可解决这一问题。课堂上安排分析自然特征对农业有利和不利的影响的内容正是为了突破重难点的需要,课后布置实践性拓展练习则能很好地综合前两个板块的学习。如可以这样设计:
读图认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以甲、乙地区气候差异为对比对象,写出二者之间地形、温度、干湿度以及对应的农作物等方面的差异。(具体题目形式略)
这个设计将本节课的内容囊括了进去,而且增加了辨识难度,如果再增加对比区域内各一个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农业特点这方面的练习,就能进一步巩固学习。
总之,地理导学案“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学生的‘学’与‘练’,在实际运用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旋律,而教师则通过适时的‘导’和‘帮’,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使得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帮’协调互补,相得益彰”。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导学案是我们应当坚持不变的原则。
摘要:教师必要、恰当的指导是教学目标落实、教学效果明显的保障。编写导学案成了一种有益的尝试。编写导学案要注意明确学习任务、点拨学习方式方法、关照整个学习过程。
关键词:实用性,编写,导学案,初中地理
参考文献
[1]李芳.浅谈“学案导学—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导学案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4).
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三
[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教学活动建议
访问家庭和学校附近的老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
[典型例题]
例1在中国近代史上,踏上“实业救国”道路的状元实业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张謇
D.严复
解析:张謇是清末状元,他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一系列企业,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参考答案:C
例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③“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实业救国”得到发展,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个发展的机会,进入“黄金时代”。
参考答案:A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他就是()
A.荣宗敬
B.荣德生
C.张謇
D.范旭东
2.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到日本人在中国创办的纱厂参观学习
B.用轮船运送货物
C.业务员给张謇发电报
D.组织职工观看电影《定军山》
3.毛泽东在谈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这主要是因为他创办了()
A.大生纱厂
B.南通博物苑
C.南通师范
D.福新面粉厂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高呼:“所谓产业革命者,今其时矣。”“今”指的是()
A.洋务运动后
B.辛亥革命后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D.抗战胜利后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C.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
D.海外华侨支持民族工业
6.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荣氏企业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企业之一。在创办之初,适逢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创立了庞大的家族企业。根据本单元知识,你认为荣氏企业创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7.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民族工业没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③内战④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8.1895年,一个法国记者来到中国,他在北京不可能做的事情是()
A.所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
B.见到许多举人联名上书要求变法
C.用电报向国内的报社发送新闻消息
D.买一本商务印书馆印制的《康熙字典》
9.1902年,实业家张謇在企业经营中不可能做到的是()
A.给在上海的商户打电话商讨业务
B.乘轮船旅行
C参观北洋舰队
D.订阅《申报》,了解世界大事
10.我们使用的许多工具书是由商务印书馆印制的,下面关于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创办于洋务运动中
B.它的总部在北京
C.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D.是由陈独秀创办的
11.1910年,一位河南人到上海出差,在他的日记里不可能记述的事情是()
A.见到许多外国商人
B.乘坐轮船游览黄浦江
C.到照相馆照相留念
D.见到许多中国人都剪掉了大辫子也赶时髦把辫子剪了
12.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影响政治、经济,也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俗。下列现象中哪些不是由辛亥革命引起的()
A.人们业余生活中看电影娱乐
B.男子觉得留辫子不再是时尚
C.中山装成为时装和革命的代名词
D.女子缠足被看作是保守的象征
二、非选择题
13.认真观察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这些企业的创办者分别是谁?
(2)这些企业都属于_______。
A.重工业
B.军事工业
C.轻工业
D.民族工业
(3)从这些企业的特征来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具备什么样的行业特征?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以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材料二张謇是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中状元。为了实现“救贫”、“塞漏”的抱负,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1899年他创办了大生纱厂。(1)哪个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2)针对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张謇提出了什么口号?他的目标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15.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他一生创办了许多实业,因此他一生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请你收集资料,围绕张謇创办近代民族工业这一中心,为他撰写一段传记。要求:内容详实,符合史实,语言精练,不超过200字。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2)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3)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4)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2.教学活动建议。
(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著名科技文化代表人物的纪念馆或故居。
(2)举行小型读书报告会,谈谈阅读鲁迅等著名文学家作品的体会。
[典型例题]
例1假如你是晚清的一位读书人,在1906年,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在京师大学堂接受高等教育
B.参加科举考试
C.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
D.阅读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对进化论思想充满兴趣
解析:京师大学堂建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时期,《海国图志》在
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写成,严复译著的《天演论》出现在戊戌变法前,所以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接受高等教育、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阅读严复的译著《天演论》都有可能。但是在1905年清政府就已经废除科举制了,因此,参加科举考试是不可能的。
参考答案:B
例2抗日战争期间,借助一个寓言故事表达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的画作和作者是()
A.《愚公移山》、徐悲鸿
B.《奔马图》、徐悲鸿
C.《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D.《开路先锋》、聂耳
解析:在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表达了中华民族会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抗击日本的侵略。
参考答案:A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1905年,在《申报》上可能登载的新闻有()
①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②京张铁路由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③废除科举制度④皇帝下诏退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近代中国人可以乘火车从北京直达张家口最早是在()
A.1876年
B.1881年
C.1905年D.1909年
3.郭强为《开心辞典》栏目提供了一个涉及近代科学技术的题目:它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它于1909年完工,它令外国人折服。它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汉阳铁厂
C.淞沪铁路
D.京张铁路
4.右图人物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致使我们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包括()
①他设计和主持施工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②探索出制碱新工艺③撰写《制碱》一书④向世界公布制碱奥秘,打破帝国主义制碱垄断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1926年,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闯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与这一成就有关的科学家是()
A.茅以异
B.李四光
C.詹天佑
D.侯德榜
6.鸦片战争使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迫终止,许多中国人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清醒,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其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为之著书立说的著名思想家是()
A.林则徐
B.魏源
C.张之洞
D.孙中山
7.魏源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整理成书,此书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你认为这里评价的著作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海国图志》
D.《制碱》
8.它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被翻译,1898年完成,是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本直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书,但它不是简单地转述原著,而是创造性地吸取精华,打击封建势力,宣传变法维新。这本著作是()
A.《海国图志》
B.《制碱》
C.《天演论》
D.《变法通义》
9.决定创办右图所示大学堂的是()
A.李鸿章
B.光绪帝
C.慈禧太后
D.张之洞
10.科举制度是我国对世界选拔人才方式倒出的重大贡献,它经历了一个盛衰演变的过程。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揭开了科举的先河
B.唐太宗、武则天为完善科举制做出了贡献
C.宋代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
D.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11.在新文化运动中,它借“狂人”之口,大胆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它是周树人首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它是()
A.《孔乙己》
B.《狂人日记》
C.《阿O正传》
D.《祝福》
12.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化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由无产阶级领导
B.都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C.都把反封建作为自己的使命
D.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13.下列关于《义勇军进行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在民族危难之际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B.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
C.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激励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
D.它创作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激励许多青年走上抗日战场
14.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灾难,中华民族没有屈服,而是团结御辱,民族精神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下列文艺作品中,不能体现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是()
A.《狂人日记》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屈原》
15.郭沫若为适应抗战需要,所著的批判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作品是()
A.《狂人日记》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屈原》
16.下列作品中,歌颂主题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小二黑结婚》
B.《黄河大合唱》
C.《李有才板话》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非选择题
17.梳理线索是我们学习和巩固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请阅读下面材料,给材料命一个恰当的标题,并梳理出材料线索。
随着历史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第一批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1903年,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18.比较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果让你比较魏源与严复这两位近代思想家,你会采用什么方式、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19.本单元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你最敬佩哪一位,请说说你敬佩他的理由。
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
1.C 2.D 3.A 4.B 5.B 6.D 7.C 8.D 9.C
10.C
11.D12.A
13.(1)分别是张謇、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范旭东。(2)C D(3)主要集中于轻工业。
14.(1)《马关条约》。(2)“实业救国”。不能实现。因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严重阻挠下不能独立发展,这决定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行不通。
15.略。
第七单元单元测试
1.A 2.D 3.D 4.D 5.D 6.B 7.C 8.C 9.B 10.C 11.B 12.C 13.D 14.A 15.D 16.B
17.标题提示:围绕近代教育改革命题即可。线索:(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2)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建立,教育改革迈出重要一步。(3)1903年,新式教育体制诞生。(4)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18.用表格法从两人的生活时代、主要著作、思想主张等方面进行比较。
4.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四
共1课时1 课时数
学习目标:
1、学习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主要任务及意义;
2、归纳探索中出现的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出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学习重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的召开
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模范人物。学习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探索建中的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
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的召开: 时间:_________年
指出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_,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意义:______________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总路线的提出:
时间年,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反映了广大群众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 ____________。
3、严重失误: 内容:“___”和__________运动。标志:高指标、瞎指挥、_________和“_________”。后果:1958年到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_______、两弹元勋、县委书记______、还有好人好事和为人民服务的典型等。
二、合作探究(请相信集体的智慧)
1中共为什么要召开八大?
2、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那些失误,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指的是一种什么现象?请你采访你的长辈,或搜集了解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还有哪些宣传口号或诗歌可以反映当时的情况?
三、达标检测(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A.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B.发动大跃进运动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调整整顿国民经济
2、下列人物中,被誉为“铁人”的是()A.王进喜B.焦裕禄C.邓稼先D.雷锋
3、邓稼先是以下哪个工业领域的劳动模范?()A.石油工业B.电子工业C.原子能工业D.航天工业
4、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是()A、浮夸风B、整风运动C、大炼钢铁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大跃进”时期的一首漫画诗写道:“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它所反映的是()
A、高指标和瞎指挥B、浮夸风和“共产”风C、高指标和浮夸风D、瞎指挥和“共产”风6、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由于()① 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 急于求成③ 自然灾害④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冒进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四、课堂小结:(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回顾本节内容,和其他同学一起归纳本节各具特色的要点。现举一例:(顺口溜记忆本节的内容)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
56年中共开“八大”,主要任务已定下,集中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人民生活要提高、良好开端有计划。58年提出了总路线,全国人民干劲大。国情却没弄清楚,急于求成犯错误,“大跃进”、“公社化”,违背规律受惩罚,左的错误危害大,造成欲速而不达。
(二):
英雄模范了不起,大庆“铁人”王进喜。县委书记焦裕禄,人称“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邓稼先,科学发明有贡献。全国人民学雷锋,光辉榜样记心中
5.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五
教学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改革。
教法及学法:
教法:教师主要采用启发式发现法教学。
学法:学生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方向作用和影响.教具:课本插图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本课的难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诊断补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哪些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引入新课。
(三)出示学案:
学生看书,教师引生找出本课的主要线索。
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四)依案自学,探究质疑: 学生认真看书,初步了解本课主要知识,教师对学生学法作巡回指导。
(五)反馈信息,合作释疑: 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去,以便及时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精讲点拨时有的放矢。
(六)教师精讲,归纳总结: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什么领域开始的? 那个地方最先进行改革?
改革采取了怎样的形式?取得怎样的效果?
2、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请学生上讲台交流访问和收集在农村的亲朋好友那里了解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有关情况材料。
3、教师强调和让学生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土地公有制,并不是分田到户了,这与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相符合的。
4、教师用当今农村的巨大变化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意义: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的积极性提高。
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村经济好转,农民开始走向富裕。
5、教师简略介绍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并请学生介绍自己亲友参加和创办乡镇企业的情况,让学生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教师播放深圳特区、上海蒲东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这两个地区的巨大变化,然后请学生讨论这些地区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是什么?导入本目学习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对外开放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是从哪些城市开始的? 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总结。请学生讨论如下观点:有人说我国当今的开放,允许国外资本的投资,实际上是导致了外国对我们国家的经济侵略,你是否同意此观点?
4、利用电教方式,展现未填的“我国对外开放示意图”,与学生共同填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以此使学生形象、生动的了解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5、组织学生讨论: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我们今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不同结果,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6、学生理解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的题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国有企业改革:
1、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城市改革开始的时间、重点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访问、了解到的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相关材料。感性认识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3、与学生共同总结归纳国有企业改革的三方面内容:
所有制度的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教师列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经济属性,帮助学生了解哪些是公有制、哪些是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帮助学生对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理解。)
管理体制的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分配制度的改革: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992年十四大采取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改组、联合等。(教师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4、教师和学生探讨:如何正确看待和认识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七)内化巩固,拓展延伸
1、让学生看课本42页右下角内容,分组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回答。
2、简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生答完后师进行评价并指出解答史料题的方法。
(八)课堂小结(学生谈一谈本课的收获及体会。)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改革开放,聆听了关于春天的故事,我想大家收获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足音;让我们沐浴和风,在春天的故事里歌唱,继往开来,进取开拓,建设一个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中国。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认识到旧中国开埠通商,是被迫的,便利了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在的对外开放是中国主动开埠通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6.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六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课标要求: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
义精神。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教学难点: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阅读第7页“导言框”图文,齐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2.教师导入:从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党所领导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战胜了国内的北洋军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汉奸伪政权等,战胜了公开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宣告结束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美国作为当时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就带头与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在中国,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却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它本来就很不甘心。新中国建立后,公开申明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美国更不高兴了。当时它妄图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建立了一个针对中国的包围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指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结合讲解《历史地图册》的“抗美援朝前中国东部形势图”,设问:如果你生活在那时,你将怎么办?无动于衷?任人欺负?
(A.侵略者已经将战火烧到我国,炸我东北、杀我同胞、毁我财产,我们必须奋起维护自己的安全。B.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公开与新中国为敌,我们除了出兵反抗,别无选择。C.朝鲜在当时国力较为弱小,但是与我们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十分友好。美国已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又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攻占了朝鲜许多领土。我们必须援助朝鲜抗击美国,才符合国际道义。)
组织学生朗诵课本第7页《文献资料》,体会毛泽东的英明睿智。
2.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后,由谁首先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3.要求学生在《历史地图册》的“抗美援朝”图上圈出五次战役的相关地名:第一次战役的熙川、介川,第二次战役的宁远、五老,第三次战役的上甘岭,第四次战役的横里,第五次战役的县里。
指导学生观看第11页“自由阅读卡:三八线”,体会人民军队战胜强敌的自豪感。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你知道哪些志愿军的动人事迹?(根据所剩时间,让若干名学生讲故事,最好有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补充介绍毛岸英、罗盛教、《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等人事迹。)
2.黄继光与邱少云的事迹中,各有什么特点?(前者是在上甘岭用胸膛堵敌人枪眼的英雄,后者是在另一个高地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不动摇的好汉。)
3.他们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私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
4.根据第9页“动脑筋”: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A.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B.他们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这场战争,伸张了正义,援助了朝鲜,保卫了祖国,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崇高的国际荣誉。)
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第10页“练一练”:应选C(“①朝鲜爆发内战”是美国出兵干涉朝鲜内政的原因,不是我们出兵的原因。总之,美国悍然出兵在前,我们被迫出兵在后,我们不存在着干涉朝鲜内政的主观动因。)
2.根据第8页“动脑筋”:
A.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能不出兵吗?(不能)B.他们谁说得对?(都对)C.为什么?(必须制止美国的侵略,才能维护国家利益;只有援助朝鲜,才能伸张国际正义;正义的力量最终将会战胜邪恶力量——历史所昭示的真理。)
教师指出:从1950年10月到1953 年7月,美国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陷入了可怕的泥潭。他们的将军克拉克最终作为一个“美国没有获胜的战争指挥官”,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结束,宣告了正义者的胜利。
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七
师:同学们,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谁?
生:(齐)陶渊明!
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吟诵他用心灵写成的绝唱--《归去来兮辞》,感受他独特的人生情怀!
(师板书: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师:大家看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七嘴八舌)就是归去的意思。辞是一种文体,来、兮是语气助词。
师:对,辞是一种诗体,富有抒情和浪漫气息。“兮”是辞这种文体的独特助词。
师:(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下面请大家齐读学习目标。
生:(齐读)1、理清文章思路。2、体会文章意境。3、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师:现在请大家跟随老师的诵读,回到16前的东晋时代,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世界。
(古筝曲《归去来》响起,教师全文范背,声情并茂,全场师生静心倾听,都沉浸在老师忘情诵读营造的陶渊明“归去”的境界之中。诵读结束,全场师生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师:同学们,文章美吗?
生:(异口同声、大声的)美!
师:想不想纵情的诵读一次?
生:(七嘴八舌)想!想!(台下笑声)
师:(问一生)你想吗?
生1:想!
师:(问一生)你想吗?
生2:想!
师:(问一生)你呢?
生3:想!
师:好!现在同学们就自由的诵读吧!(老师率真的语言引起了台下会意的笑声!)
(学生纵情自由诵读全文,教师巡回指导诵读)
师:通过诵读,大家感受到陶渊明归去之后的生活美,(指多媒体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思考几个问题:陶渊明为什么归去?归去之后过着怎样的生活?又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思考?请大家划出表现陶渊明归去原因的句子,表现他归去后生活情趣的句子,表现归去后人生思考的句子。
(学生默读思考)
师:陶渊明为什么归去?请从第一段找出答案。
(板书:归去)
生4:首先是因为“田园将芜”,然后是因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些都是他要归去的原因。
师:结合具体句子回答原因,方法很好。
师:第一段中哪几个字最能揭示他归去的原因?
生5:“心为形役”!
师:为什么?
生5:因为他不想因为做官而劳累!自己还是想过田园生活的!
师:因为做官对他来说是什么?
生5:一种身心的劳累!
师:“心为形役”,很准确!
师:同学们知道他辞官归隐的直接原因吗?
生:(七嘴八舌)好像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
师:谁能具体讲讲这个故事?
生6:他在彭泽当县令的时候,上级来检查工作,手下人说应该“束带见之”,要穿戴庄重去见上级。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不愿为填饱肚子丧失人格,就辞官归去。
师:这位同学课外知识丰富,真好!(学生掌声)
师:第一段写的是他--辞官归去的原因,咱们写做“归去之因”!
(板书:之因)
师:他归去后的生活怎样呢?从第二、三段来看。一个字,怎么说?
生7:爽!(笑声)
师:“爽”是口语,书面语怎么说?
生8:闲!
师:闲逸的情致!如果说第一段写的是归去之因,那么第二段和第三段写的就是--
生:(纷纷的)归去之情。
师:第二段写的是在哪里的归去之情?
生9:回去之时!
师:只是写归途上的吗?
生9:还有回家后的情!
师:第三段呢?
生10:田园游玩的快乐!
师:就是出游的快乐!
师:第二段和第三段写归去后的生活情感,我们写做“归去之情”!至于是什么情,一会儿再具体研讨。
(板书:之情)
师:归去后又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思考呢?内容在第四段。
生11:(插话)人生感悟!
师:对,就是归去的“感悟”,我们写做归去“之悟”。也留在一会儿探讨。
(板书:之悟)
师:陶渊明归去后的日子确实轻松、快乐,大家看第二段和第三段。下面让我们进行小组合作,请左面纵排的同学从第二段中选择句子,右面纵排的同学从第三段中选择句子,按照我们分好的小组--1、每组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辞句,将辞句内容设想成一幅画面。2、用形象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画面,展现陶渊明的某种生活情趣,写下来。时间限定在三分钟,看哪些小组的合作效率最高,开始!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创作,场面气氛热烈。)
师:同学们,可以了吗?
生:(齐)不可以!
师:那再给大家点时间!
师:同学们讨论得这么热烈,我不忍心的打扰大家!但时间已经超时了。
师:咱们刚才体会到意境的美。现在请富有情感的诵读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再进行描述。哪一组先开始?
生12:“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我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小舟。站在船上引颈遥望,船儿轻轻摇摆,小风吹来,我的衣襟也随风飘扬,风吹松涛听天籁,舞动风铃美和谐。我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愉快。
师:很有创意!
生1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在秋天凉爽的风中,靠着熟悉的南窗,望着灰鸟三五成群的南飞,我心傲然自得,像秋天一样辽阔高远。寒舍虽小能避风雨,给予我心灵的温暖。
师:好不好,同学们?
生:(齐)好!
师:鼓励一下吧?
(学生鼓掌)
师:他刚才想到了秋天,作者归去的时间大家知道吗?
(学生七嘴八舌的猜测)
师:是在乙巳年十一月,基本上已是冬天了。你能联想到秋天已经很接近了,因为它们都是萧瑟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一种美--“倚南窗以寄傲”的傲然自得之美!
生14:“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一望无际的水面上,静静的荡漾着几点波纹,鱼儿在水中快乐的游动,船在轻轻飘荡着前进,微风吹过身上的白衣,随风招展,人与大自然和谐而统一。
师:他说的哪一句最精彩?
生15:人与大自然和谐而统一。
生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日光黯淡,夕阳还残。我独自徘徊在孤寂的小林,独念天地悠悠,苍茫人世,吾生还需何求!
师:很有知识储备,富有诗意!真棒!
生17:“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夕阳将入,阳光黯淡,留下一地余辉。我手抚孤寂苍松,盘桓徘徊,留恋不去,沉寂在夕阳余辉之中。
师:多么沧桑啊!他徘徊在夕阳余辉之中,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
师:刚才我们体会的是辞的意境之美,陶渊明归去之后,陶醉在田园生活的快乐中。他来到旷野,看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不由得心生悲叹,他在感叹什么?
生:(齐)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师: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18:感叹万物能够及时的生长繁荣,而自己的一生却将要过去。
师:自然万物蓬勃生长,可是我的一生却将要结束了。陶渊明究竟准备怎样度过余生呢?请从第四段寻找答案。
生:(七嘴八舌)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师:最后两句是他的人生观。咱们能不能找到辞中描绘的一些具体的理想人生图景?很美的!
生19:(激动的)“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呼啸,临清流而赋诗。”
师:太激动,他读错了哪个字?
生:(齐)“舒啸”的“舒”字!
师:你知道什么叫“怀良辰以孤往”吗?
生19:就是爱惜美好的阳光……爱惜美好的春光独自出去。
师:他出去干什么呀?
生19:游玩!
师:怎么游玩?
生19:有时在田里除草培苗,有时登上东边高高的山岗放声长歌,有时到涓涓的细流旁边作诗。
师:他在这里描绘了三幅图画。“或植杖而耘籽”是在那儿劳动,这种劳动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心情怎么样?
生19:很高兴!
师:你来“高兴“一次!用高兴的语气来读一下这句诗!
生19:或植杖--而耘籽!
师:(问其他学生)同学们,高兴吗?
生:(齐)不高兴!
师:再来一次!先面部堆笑,想着……
生19:或植杖--而耘籽!
师:(又问其他学生)同学们,高兴吗?
生:(齐)还不高兴!(台下笑声)
师:那怎么样才能高兴呢?
师:“植杖”是什么意思?
生19:拄着手杖!
师:你仔细看书上的解释!
生19:把手杖立在一旁。
师::把手杖立在一旁干什么呀?
生19:放在一旁,自己除草么!
师:就是非常悠闲!我把手杖放在这儿,然后我除草--,我培苗--很悠闲!你再来“悠闲”一次,好吗?(台下笑声)
生19:(略带悠闲之味读)或植杖--而--耘籽!
师:(问其他学生)大家“看”到他的悠闲了吗?
生:(纷纷的)没有!(学生、老师笑声一片)
师:还没有!(转向读的学生)看来还不够悠闲。
师:我们来设想,这里不是课堂,而是美丽的田园,你就是陶渊明,你现在把手杖放在一边,拿起锄头,一会儿除草--,一会二培苗--(老师一边用缓缓的、沉浸陶醉的语气说,一边用两只手左右缓缓摆动,做一会儿除草、一会儿培苗状)!或--植杖---而--耘-籽!(台上台下师生气氛和谐,大家都发出了会意的笑声)
生19:(陶醉的,完全进入了状态)或--植-杖---而--耘-籽!(热烈的掌声)
师:太陶醉了!这是一种悠闲的状态!
师:往下看,“登东皋以舒啸”是什么意思?
生:(纷纷的)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长啸!
师:书上解释为“放声长歌”,也有解释为“放声大喊”的!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放声长啸”或者“放声大喊”的经历?
生:(七嘴八舌的)有!没有!
师:谁有?(笑声)
师:(面对一个说有的男同学)你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声长啸的?
生20:心情非常压抑!(台下老师笑)
师:需要释放!现在你就来“释放”一下,读一下“登东皋以舒啸”,体会这种释放的感觉!
生20:(激动的)登东皋-以--呼(舒)啸!(笑声、掌声)
师:太激动了!别激动,再来!
生20:(纵情的)登东皋--以--舒啸!
师:好不好?
生:(纷纷的,声音不够大)好!不好!
师:大家还不太满意!你应该让这个“舒”字彻底舒出去,登东皋--以--舒(气息充足、自由酣畅的)啸!来--!
生20:(伸长了脖子,使劲全力喊出)登东皋--以--舒-啸!
师:(充满激情的)好不好?
生:(齐)好!(众鼓掌)
师:同学们体会到了一种生命的什么状态?
生21:有活力!
生22:有激情!
生23:生命力!
生24:(有激情)有一种“大河向东流”的感觉!(掌声)
师:好,你也来“大河向东流”一次!
生24:(纵情的)登东皋--以--舒啸!(众鼓掌)
师:(充满激情)好!这是一种生命勃发的自由状态!我们写做“自由”!
(板书:自由)
师:往下再看,“临清流而赋诗”,你说说,这是一种什么状态?
生25:一种悠闲自得的状态。
师:悠闲自得,你说呢?
生26:悠闲自得,惬意!
师:你也来“惬意”一次!(笑声)
生26:临清流--而赋诗。
师:找到惬意了吗?同学们?
生:(齐)没有!
师:现在这里不是会场,而是一条小河,你就是陶渊明,在这儿陶醉的赋诗,抒写自己的心灵!来,再来“惬意”一次!
生26:(还是较快)临清流而赋诗!
生27:(较慢,较好)临-清流--而-赋诗!
师:可以吗?同学们?
生:(齐)不可以!(众笑)
师:不可以!谁可以?
生28:我来试试!先酝酿酝酿情感!(众笑)(富有诗意、宁静的诵读)临清流--而--赋-诗”(众鼓掌)
师:同学们,大家对品味到了语言确实很美!陶渊明一会儿悠闲的除草培苗,一会儿登上高冈自由的放声长啸,一会儿宁静的临流赋诗!啧,悠闲自得!这里写了他生活的三种状态,但都是自由。我们来做个对比,“登东皋以舒啸”是非常释放的,而“临清流而赋诗”是非常宁静的,把这两句连着读一下。
生28:(先清清嗓子咳嗽一声)(台下笑声一片)
师:你可以从前一句开始,这样可以酝酿一下情感!
生28:不用了,就直接从这句读吧!(众笑)
生28:(充满激情的)登东皋--以--舒--啸-,(非常宁静的)临清流--而--赋诗!(热烈的鼓掌)
师:可以吗?同学们?
生:(齐答)可以!
师:咱们一起体会一下!
师:(高昂的)登东皋--以--舒--啸-,(低缓的)临清流--而--赋诗!(师生欲鼓掌)一二!
生:(齐)(高昂的)登东皋--以--舒--啸-,(低缓的)临清流--而--赋诗!
(鼓掌)
师:同学们的语感能力特别强!刚才我们体会到的是一种生命的勃发和自由。当陶渊明陶醉在美丽的田园生活中时,他发出了“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感叹。什么叫“乐夫天命”?
生29:安于命运。
师:安于什么样的命运?刚才我们体会过的!
生30:顺应死生变化、听其自然的规律。
师:他安于什么样的命运?或者可以说“他的追求是什么”。
生30:自由,过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
师:乐夫天命,你能够非常自由的“乐”一次吗?把这一句“乐”出来!首先,你面部含笑,满心快乐,然后读出这句话。
生30:(平淡的)乐夫奚疑……乐夫天命--复奚疑?(学生紧张读错,笑声)
师:我既然乐,就高兴的把这一句乐出来。谁再来?
(生跃跃欲试,但无人站起)
师:还是老师来吧!(笑声)
师:聊乘化--以--归尽,乐(高亢的)--夫天命--复-奚疑?可以吗?
生:(齐)可以!(掌声、笑声)
师:同学们,陶渊明曾因养家糊口为官,但他不愿“心为形役”,不为“五斗米折腰”,最终辞官归隐。在他余生的20多年内,虽然皇帝多次征召,但不管生活多么困苦,他再也没有踏入官场,始终过着恬淡无拘的田园生活。后世称他为“靖节”先生,就是赞颂他坚守高洁品性的情操!他是一个追求个性独立、精神自由的理想主义者,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保持着心性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师:前面我们体会了辞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可能对陶渊明有了自己的看法。请看屏幕。大家仿写句子,谈谈对陶渊明的评价。看例子: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这个“松“就是文章的例子。
现在请大家开始仿写句子。
(学生仿写,老师巡回指导)
生31:你是一只前世的鸟,翱翔在异域天空。
生32:你是一只青绿的叶,处身于花团之中。
生33: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绽放于红尘之外。
生34:你是一只翱翔的鹰,盘旋在苍穹之中。
生35: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
生36: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长流于高山之巅。
师:同学们,无论是水也好,月也好,都是那样的清纯和美丽,老师也有自己的答案。(古筝曲《归去来》响起)(舒缓的)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你是一株隐逸的菊,开在宁静的东篱;你是一朵自由的云,飘在理想的天空;你是一只倦飞的鸟,飞回自然的山林。你是崇尚自然、追求个性的理想主义者,守护着自己心性自由的精神家园。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美吗?
生:(齐)美!
师: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生:(齐)想!
师:这就是咱们今天的课下作业!(众笑)
师:同学们,就在我们即将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的时候,我想请大家静心思考:在当今社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我们是否给自己的个性留下一些空间?面对世事的纷纷扰扰,我们是否给自己的理想留下一方天空?面对尘世的种种诱惑,我们是否守护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衷心祝愿在座的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活出个性、活出心灵的自由!本节课就到这儿,下课!
生:老师再见!(众鼓掌)
师:同学们再见!(众鼓掌)
板书设计:
之因
归去之乐自由
之思
评《归去来兮辞》
专家评价这节课有三个特点:一是教学理念新,教学以诵读法为主线,综合运用多种教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对课程进行充分感悟、分析、鉴赏,真正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二是学生主体性发挥充分,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教师语言富有魅力,引导恰当,师生间突破了传统课堂上泾渭分明的角色界限,课堂进程更像是朋友间的对话,老师真正成了对话中的首席。师生共同探讨、其乐融融,大家忘记了课堂,共享学习的快乐。三是教师自身素质高。王老师以学习语言为目标的科学设计、出色的诵读、极强的亲和力、机智的应变力,这些素质也是课堂成功的重要因素。
孙宇
8.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浮雕的概念和分类 2.技能:学习用陶泥制作一个浮雕作品。
3.情感: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1.制作泥浮雕。
2.设计一个自己喜爱的泥浮雕 教具准备:
雕的资料、图片,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示范用材料。学具准备 陶泥、泥塑工具、报纸、画稿、抹布 教学过程:
一、欣赏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雕塑馆去参观,想去吗?(生答:想)2.课件展示一起欣赏古今中外的浮雕作品如:中国唐朝的《昭陵六骏》,《人民英雄纪念碑》、非洲浮雕、青岛沿海的浮雕柱子等或者是其他学生的浮雕作品
这不仅有中国的雕塑还有外国的,看还有我们家乡的雕塑呢!欣赏到了这么多的雕塑作品有什么感想?教师拿同学以前做的泥笔筒或完全立体的雕塑(本地特有的雕塑)与我们欣赏的这些雕塑有什么不同?(生答:一种是完全立体的,一种是在平面的基础上有一部分立体)3.揭示“浮雕”的概念
我们知道,从背景中凸出形象的雕塑称为浮雕。根据凸出的程度不同,还可以分成高浮雕和浅浮雕。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
为什么我们说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呢?
(学生回答:因为浮雕和普通雕塑一样是凸出的,但却又和绘画一样只能从一个方向进行观察,所以我们这样说。)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欣赏,认识、了解浮雕,先由学生揭示浮雕的概念,然后老师给以总结
二、学习制作泥版浮雕
1.看到这么多的浮雕作品,我想同学们也都跃跃欲试了,你们想做一个什么样的浮雕呢?(生答:动物的、人物的、植物的、太阳的等)
2.那怎样做呢?来看书上下方的步骤图,请同学说出制作泥版浮雕的步骤,师生共同演示制作一条鱼的泥浮雕
制作泥版浮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揉泥
2、拍泥板
3、割边
4、画形象;用铅笔或者自己的泥塑工具在底板上画上形象。画形象时我们可以参考我们制作漏印版画时制作的形象。
5、堆出大的形体;注意看老师都用了那些制作方法?(生答:用搓、捏、压、剪、刻、画等方法制作出泥版浮雕大的形体,并将他们按照刚才画出的形象,利用水作为粘合剂,将他们粘在底板上。)
6、塑造形象局部;注意看老师都用了那些装饰的方法?这一步实际上就是绘画过程中的精细描绘。我们要利用泥塑工具或者手指,将自己已经制成的大的形体进行仔细的描绘,也要用到压、剪、刻、画等方法进行装饰最后形成制作好的泥版浮雕。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看书和师生的共同演示、探究,自己总结出制作的方法
三、创作.评析
1.分小组讨论你打算怎样表现泥浮雕 选出代表谈一谈想法 2.小组合作、实践 3.评析作业
将小组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请小组代表介绍本组的作品,其他小组可提宝贵的意见
今天我们各小组的作品不仅创意好而且制作的也非常精美,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所学过的陶艺制作方法,作出更多更出色的作品来!
板书设计: 泥雕塑 课件展示 制作步骤 揉泥
排泥板
割边
粘墙和窗框
刻出砖痕
9.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总复习提纲 篇九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 1 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目的:筹备建国任务 P2 时间地点:1949 年 9 月在北平举行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
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 义勇军进行曲》
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并改名为
(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4)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P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
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 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 的主人。(国内)(3)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国际)P4
4、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 年;西藏代表:阿沛·阿旺 阿沛·
晋美;
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获得统一 P4 第 2 课 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
2、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 年)1950—(1)司令员:彭德怀(3)出兵原因: 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 重威胁着中国安全; 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2)目的:保家卫国
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4)结果: 1953 年 7 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P10)(5)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正义的、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 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
地位和国际威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 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 去了,义者的决心和信心。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4、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 爱国主义、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P9 主义、5、问答题: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答: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
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 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第3课 土地改革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
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
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获得土地。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颁布时间: 1950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内容:P12 结果: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
成土地改革。
意义:①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 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阶级。阶级。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③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第4课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工业化起步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 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
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年~1957 年)的基本任务:主要
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 是集中发展重工业,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培养建设人才。培养建设人才。
3、成就: 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 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重工业成就:①1953 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 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 年,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
气式飞机; 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交通成就: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 川藏、青藏、公路建成;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宝成铁路,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化迈进。
4、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第 5 课三大改造
1、时间 1953——1956 年底 1953——1956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手工业、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有制。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赎买”政策,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①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 我国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生产工具、资 金和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②效果: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年年增高 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3、三大改造的意义:到 1956 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
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 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 第 6 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中共八大(1)背景: 世纪 50 年代中期,20 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2)时间:1956 年 内容: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 集中力
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 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探索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总路线 运动(1)失误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 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左”倾 的错误】(2)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3)造成严重后果: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吸取教训: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
3、探索时期建设伟大成就:P29 从有到无的工业: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突出人物:两弹元勋— 邓稼先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石油工业— 王进喜 —铁人
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 年)第 7 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原因: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他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 复辟。1966 年,成立“中央文革小组”。(性质: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 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 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 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 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3、老一辈革命家的抗争:二月逆流 1967 年 2 月,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的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 出了强烈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4、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①毛泽东、周恩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发动的武装政变。1971 年 9 月 13 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度尔汗机毁人亡。②1976 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1976 年的清明节爆发了“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怒斥“四人帮”)同年 10 月,华国锋、叶剑英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5、(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 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 环境。)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 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1)“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 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2)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1978 年 5 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时间:1978 年 12 月 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 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渊意义的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 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1980 年,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 案得到平反(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 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2)成就:1982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 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等一系列法律。(3)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 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 路迈进。P40 第 9 课 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1、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内改革 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 年,安徽凤阳小岗村 18 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 干到户,自负盈亏。(2)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3)乡镇企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P42
2、城市(1)开始:从 1985 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2)主要内容: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 ②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 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④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 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3)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 的发展,P45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1)1980 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使 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 开放的“窗口”。)(2)后来,开放广州、上海等 14 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 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3)随后,又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4)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发展。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 域的对外开放格局。P43 开放原因:为了引进和吸收外资、侨资;引进新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 开放原因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近代的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放的不同:近代的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放的不同: 本质不同→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 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后者发生在社会主 义时期;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 结果不同→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 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 10 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P48
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②改革开放后,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在中国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③1982 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1987 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⑤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P49 2、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背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遇到了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的困扰。内容: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⑵特区姓社不姓资;⑶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尝试。⑷抓住机 会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 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领导地位的确立: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 的指导地位,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997 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 11 课 民族团结
1、(1)中国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 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形成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 局。P56(2)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意义: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2)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飞出了封建农奴制度。(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事业发展迅速,居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3、西部大开发。人物:孔繁森 P60第 12 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P60-62
1、“一国两制”含义: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 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 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思。影响: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2、香港回归:1984 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将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3、澳门回归:1987 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 府将于 1999 年 12 月 20 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 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的原因: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 际地位的日益提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正 确的途径;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权利;中华民族强 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第 13 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P65-68(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实: 三国时,吴国派卫温赴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元朝设巡检司,管理台湾事务;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管 辖。)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政策: A.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B.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C.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 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D、1995 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 础和前提” ; “海峡海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 ; “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 ; ; 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等。这 ; 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2、海峡两岸的交往: ①1987 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 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一些开放措施。②1990 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 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 会。③1992 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两会就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1993 年,将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 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 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或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一台湾的看法)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 或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 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体 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 利益; “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 《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 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干涉。)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我国政府)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 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放弃“台独”主张;(青少年)自觉履行维护 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贡 献。)(台湾回归宣传语 台湾回归宣传语: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关系一家亲。)台湾回归宣传语 P72第 14 课 钢铁长城 P72-75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目前,我国海军部队有: 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1974 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新旧中国海军保卫国防能力的不同: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 国的进攻(如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新中国有坚强的国力作为后盾,海军 力量不断壮大,有力保护祖国的海防。]
2、空军的发展: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 世纪 50 年代初,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1956 年仿制成功歼 5 型歼击机。
3、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1964 年导弹试验成功。1966 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 导弹部队,战略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核反击,1966 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4、人民解放军发展壮大的原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我国科技和经济 的迅速发展;科研技术人员的刻苦钻研。P76第 15 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P76-78
1、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49 年 10 月 2 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 外交关系,于 1950 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 和反战,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倡导:1954 年,中、缅、印。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③意义: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亚非万隆会议: 1955 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 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的主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 族经济等问题。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中 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求同存异: “同”指亚非国家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点; “异”指亚 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周恩来的外交贡献: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联系; 2.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
团结与合作,使中国赢得与会国的理解和尊重。3.出席日内瓦会议,促成越南问题的和平解决。外交事业的发展 P80第 16 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P80-84
1、中美关系的发展:由对抗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事件:①“乒乓外交”②基辛格秘密访华③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 署了《中美联合公报》④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长期阻碍中美改善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2、重返联合国:1971 年 10 月 25 日,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重返联合国意义:(1)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有利于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3、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出现各国与 我国建交热潮,外交工作出现新局面。4、2001 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中国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 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即 APEC 会议)。P83
5、我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国采取积极 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 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外交家的努力和智慧。17第 17-18 课 科学技术成就 P90 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有:
1、国防成就: ①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②1964 年 6 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飞行试验成功。③1966 年,核导弹试验成功。
2、航天成就: ①1970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 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我国的空间技术跨入世界先 进国家行列; ②1999 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③2003 年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④2005 年“神舟六号” 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3、农业成就: 1973 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 型杂交水稻。杰出科学人物: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邓稼先——两弹元勋 钱学森— —导弹之父 学习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创新、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为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我国提出了“863 计划”,在《863 计划纲要》,选择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有: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 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1996 年增加)共八个领域。
(计算机网络的影响(或如何看待上网 如何看待上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 如何看待上网 力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 系,如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网上购物、上课、看病等。但网络的不健康现象,如网上浏览不良信息,超时无节制上网,缺乏自护意识上当受骗等,给网民带来 伤害。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遵守,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19 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基础教育的发展:①1986 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②到 2000 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科教兴国”: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 略,具体措施:①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把九年义务教育作 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③要求实施素质教育。④制订和实施 863 计划 第 20 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1、文学艺术发展方针:1956 年,提出了“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体育成就:①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的瞻目; ②从射击运动起,中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不断夺得金牌,连连刷新世界 纪录。③1990 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④2008 年,中国成功举 办北京奥运会。P104-105
3、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①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②群众体育活动蓬勃 展开;③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加强;④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第 21 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表述)P112-114 生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 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安居工程”。有何感悟: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 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2、如何解决城镇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使用清洁燃料;实行“公交优先” 政策;开辟新的公交线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 施(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
3、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有何变化;知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 哪些制度,哪个是最密切关注的,对社会起了怎样的作用。综合性题目汇总
1、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目标是什么?他在经济建设、祖国统一、教育事业、新时期外交政策等方面有哪些“准确的思路”? 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思路:(1)经济建设: 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2)教育事业: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科教兴国,(3)民族外交: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结盟政策等
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以党始终把发展社会 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请你结合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三大的相关史 实,指出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了哪些努力?(1)中共“八大”提出 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2)党召开十一届三中 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党召开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定了党的基本路线,要求深化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0.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篇十
2、思想基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3、P.28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4、P.28洋务运动的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5、P.29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以创办军事工业为主: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和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后期以创办民用工业为主: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P.29另:1862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
6、P.28领导阶级及其代表人物:部分开明地主(洋务派)。
7、代表:奕?、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8、P.30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9、P.30性质: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0、P.30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覆灭。
11、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及封建统治的根基。
12、P.30洋务运动地位: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1.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十一
一、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弗学(fú) 男有分(fèn) 天下为公(wéi)
B. 嘉肴(yáo)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己(wèi)
C. 学学半(xiào) 选贤与能(jǔ)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D. 兑命(yuè)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jīn)
(题文)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B.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
C.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D. 天下为公(介词,为了)
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B.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 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其此之谓乎 B. 何陋之有
C. 大道之行也D. 宋何罪之有
(题文)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__;“(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行世间)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男有分,女有归。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④是谓大同。
2.从选文中找出一组排比句、对偶句,并指出其效果。
3.①本语段可分为__层,每一层的大意是___。②这几层的关系是:_______。
4.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
6.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
阅读古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车柔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车柔(róu):通“А,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不知其旨也
②然后能自强也
③学不可以已
④故木受绳则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车柔使之然也? 辍耕之垄上
B. 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 虽有嘉肴?虽有槁暴
D. 学而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________;(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推荐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主要考点知识归纳08-13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4课11-16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06-20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07-27
2024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重点句型10-09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知识要点08-1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单词(中文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