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教案

2024-10-02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教案(10篇)

1.《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教案 篇一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歌曲川江号子的音乐风格、特点。

2、能用自豪的感情整齐有力的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以表达儿童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川江号子风格的感受及歌曲的学唱 教具: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介绍与导入

1、师:同学们,在我国万里长江中有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群山环绕、风景秀丽,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中间经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这就是著名的长江三峡。

2、在长江地区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听完后说说你的感受。欣赏《川江号子》。

生:(在听中感受)能说出歌曲非常高亢、好象船工们在和惊涛骇浪进行搏斗。整齐有力、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

师:过去江边没有公路,机械船又不是很发达,货物和人们的出行主要靠人工木船,这些船工们拉船运输,生活十分艰苦,为了鼓足干劲,驱除疲劳,他们在拉纤行船时唱一些歌谣,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川江号子。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唱一首具有这种号子风格的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二、学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1、初听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遍《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首歌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生:中速,较为活泼 歌曲也非常的质朴 师:同学们听得很准确

歌曲表现了孩子们怎样的感情?生:表现了孩子们对三峡的热爱和自豪的感情。同时这首歌也变现了三峡地区儿童淳朴、活泼、天真的性格

2、复听歌曲

这首歌篇幅较长,如果你来分段,能分成几个部分呢?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生: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情绪欢快轻松,第二部分则掀起了歌曲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孩子们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3、三听歌曲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次聆听歌曲,并跟着音乐轻声的哼唱

三、新授歌曲 我们跟着琴唱一遍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这是一首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歌曲当中哪个乐句号子风格比较明显突出?

同学们找的很快,很准确,我们先来唱这一句的歌谱232323 换成歌词 在演唱时应怎样唱出川江号子的感觉?有力,有节奏感,整齐,声音要洪亮。

2、这首歌曲是四四拍的,要注意四四拍的强弱规律,一三拍要唱的强一些,我们来试试接下来的句子,一个音一个字,好像驾驶着小船在风浪中前行(船儿呀船儿呀赶路程)/

3、注意歌曲的第二乐句和第五乐句中都有休止符,要及时停顿,(船儿呀船儿呀,还有那闪亮的航标灯)

分组接唱,分成两个小组,第一乐句我们一起来,第二段歌词在强拍处我们可以拍手来唱 完整演唱第一段落

3、歌曲的第三段和第四段则是歌曲的高潮,你认为哪一句更能表现三峡孩子对三峡的热爱呢?是啊这几句都表现了孩子们对三峡炽热的感情,情感更为丰富,我们来唱一唱

4、注意结尾最后一句(他在我心里呀生了根)老师听到有同学唱的不太一样,同学们听听哪种唱法正确,师范唱 为什么呢?因为歌谱倒数第二小节处出现了休止一拍的休止符,我们来唱一下。最后一句演唱的速度要减慢,有结束感。完整演唱第二段落 完整演唱歌曲

四、歌曲处理

1、课前我们欣赏的劳动号子在演唱中是一领众和的形式,起到统一劳动节奏的作用,你们想一想,能否也为这首歌曲设计领唱与齐唱呢?

2、学生分组领唱与齐唱形式演唱。

五、拓展:展示有关三峡的知识

师:三峡有着奇特的风光,秀丽的景色,有着热爱家乡的孩子们,也就有了更多的歌颂三峡的歌曲,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一首《三峡情》

同学们,歌曲高亢的旋律让我们放佛置身三峡,看到了三峡秀丽的风光

六、小结:三峡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三峡工程展现了我国的繁荣富强,不仅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全国的少年儿童都热爱三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2.《长江三峡》的教案 篇二

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刘白羽情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描写了自己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唱出一首献给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赞歌。

二、作者简介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刘白羽散文集》等。

三、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四、整体感知课文

1.重点字词

启碇滟滪绛紫云蒸霞蔚峨冠博带群山万壑雷霆万钧缤纷亭亭婀娜眺望小心翼翼

2.朗读课文。

要求:1.声音响亮,读准字音。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3.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分析: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第3~5段),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

第四部分(第6~9段),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五、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启发思考的几个问题:

(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

(2)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析讲解要点。

(1)第一部分(即第1段)总写1960年11月18日这一天在长江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2)这一感受运用的是“通感”修辞方法。所谓“通感”就是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沟通交融。“雄伟”、“瑰丽”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而“交响乐”则是人的听觉感受,这种感觉的转移就能“通感”。

(3)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雄伟”、“瑰丽”概括了三峡的主要特征,“大自然的伟力”是作者对三峡的赞美,“母亲河流”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的真挚感情。从全文看,作者就是通过对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的描写,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的。

六、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指出描绘瞿塘峡的语句。

2.教师讲解,启发学生学习描写景物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见的景物时又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学生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总结提出以下几点:

(1)景随时异。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还是云海茫茫”;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了时间的交待。

(2)步移景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而变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就是讲的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里长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3)同景换角。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驰越近”,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现在,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虽然已被炸掉,但是“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这“依然”一词告诉读者瞿塘峡的险要气势依然如故。

(5)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恰当地抒发情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文中“……真美极了,……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瞿塘峡像一道闸门。”等就是点睛之笔。有的直抒其情,有的通过比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3、4、5段)。

要求思考的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2)巫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巫峡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2.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下面几个要点。

(1)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穿过巫峡时所见的俊秀景象。

(2)这一部分作者重点写了巫峡两岸山峰的秀美。

文章两处写到巫山十二峰。作者着重写了在巫峡口上的第一峰、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的美女峰和各具情态又变化无穷的群峰。

作者描绘神女峰,着重写那“万仞高峰之巅”的一耸立的细石,并介绍了它的有关传说,这就更突出了它的神奇色彩。

以上是“点”的介绍,紧接着,作者用巫峡和瞿塘峡作比较,突出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一特点,从“面”上描绘巫峡两岸群峰。

这一段,作者先概括写“山势左一弯,右一转”,“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再用丰富的想象,贴切的比喻,具体描绘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群峰特色。文中用两个“突然”写出巫峡的迂回曲折。有人说:舟行巫峡,好像处处被大山挡住去路,但驰到跟前,峰回路转,前面又展现出一段水道。所以,作者乘“江津号”过巫峡,所见群山并非一览无余,而是“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在一条画廊中,一幅一幅地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

(3)从写法上分析可以指出以下几点:

A.运用大量的比喻。(让学生自己画出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

B.点面结合。C.按时间和航行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二、分析第四部分。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明确:这部分写的是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2.西陵峡的特点是什么?(要求用原句回答。)

明确:“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这是总写西陵峡特点。

“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下面是分述各滩的特点:

泄滩:“万马奔腾的江水,到这里突然变成千万个漩涡。你会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

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

崆岭滩:“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作者通过引用来写出其凶险。

3.作者除了这样直接描摹西陵峡的自然景视以外,还用什么方法来写出西陵峡的凶险?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通过作者乘船的感受突出西陵峡流急和滩险。如:“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江津号’剧烈地震动起来。”“‘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

4.这部分着重介绍了“秭归”和“香溪”两个县城,并引用有关屈原的传说和杜甫的诗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添情趣和美感。

(2)告诉人们,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3)使行文更富于起伏变化。

5.关于第八段结尾“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一句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的处理。

(1)提出此句引起学生注意。

(2)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生活中的风浪并不可怕,要勇于在风浪中锻炼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三、写作特点

1.本文是如何按照散文写景状物的写作特点来写长江三峡的?

(1)在课文中,作者紧紧抓住三个峡各自的特点加以描绘。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重点写其“雄”;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重点写其“秀”;西陵峡处处急流,处处险滩,主要突出其“险”。因此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写景有序。按作者游踪顺序写。

(3)《长江三峡》除了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外,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更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文章更着意在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

(4)《长江三峡》中写巫峡,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阳光、云雾、山峰和江水的美貌,美女峰的传说,不但增添了巫峡迂回曲折、画廊神奇美妙的色彩,并且引起了人们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一般游记、写景状物散文都有以上四个特点,阅读时应全面把握,也可就其中一两方面作深入理解。

2.诗情、画意、哲理的统一,是本文的特点之一,试说明这个特点。

明确:瞿塘峡峰顶的云雾、朝霞,巫峡两岸的山峰水影、绿草红叶,西陵峡畔优美动人的传说,无不充满诗情、画意,细读之后,低头可想,闭目可见,令人回味无穷。整个三峡雄伟瑰丽的景色,有如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那在险滩之中逆流而上的木船,又像人们“掌握了前进的途径”,战胜惊涛骇浪的情景,我们将从中得到启发,受到鼓舞,迎着困难,奋勇前行,以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

四、长江三峡山陡、流急、滩险,有时看起来“十分吓人”,为什么还使人感到美呢?

明确:长江三峡的山陡、流急、滩险,看起来“十分吓人”,但它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力”,同时也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然而人类正是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发展前进的。大自然用以“吓人”的陡山、急流、险滩并没有吓倒人,而是人战胜了大自然;“战胜”使人形成了追求奇险的天性,当你在电视荧屏上看到徒手的运动员攀登万仞悬崖陡壁,你不感到这正是人追求奇险的天性在放射光华吗?奇险本身就是美,人能身临奇险,战胜奇险,则奇险更美,是人心灵中感受到的主客观和谐的美!

五、课文总结。

1.归纳中心: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

2.提示游记散文的写法:

(1)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熟悉被记叙和描写的事物,还要准备大量的有关材料。

(2)描写景物要注意自己的立足点和视察角度。

(3)文章结构安排一般以游程或时间为序。

(4)根据表达需要安排详略,可用“广角镜”描绘场面,也可用“长焦镜”展示“特写”,有远有近,有面有点,使文章错落有致。

3.初二语文《三峡》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4、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2、欣赏优美文章,积累写作经验。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A、对于作家与作品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上互联网查找。

B、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合作、讨论方式来学习。

2、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学法指导]

1、“文言文四步诵读法”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2、“文言文固定程序阅读法”

(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

A、导入;B、朗读;C、学生展示所查资料;D、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A、质疑探究,提炼主题;B、品味语言,赏析亮点。C、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略)

二、学生展示所查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

1、关于作者。

2、关于《水经注》。

3、关于三峡。

三、朗读课文。(略)(教师说明朗读方法)

四、解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内容。(略)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友情提示:

A、文章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B、这些景物有什么主要特点?(请根据原文语句回答)

C、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成板书,大致内容如下。)







两岸连山,重岩叠嶂。



妙处:



1、抓住三峡主要特征来写,突出其山水风光。



2、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的奇特壮美。



3、动静结合,写出了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







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



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2、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主题。

友情提示:

A、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现了大自然的什么特征?

B、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二、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1.全篇只有一百多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抒发游览感慨,描绘高猿异相。请同学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请同学们注意文章的句式特点并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提出见解。教师可适当点拨。)

三、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1、同学们,学了这篇优美的文章,你能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来概括本文的意境吗?(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

2、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你的疑问,看哪个组的同学会思考、善质疑。(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根据本文的内容和意境,请同学们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文,作为本周的周记。请同学们不要只是照抄译文,而要展开你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3、对比阅读、开拓视野。

4.《三峡》复习教案 篇四

复习目标: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2、积累词汇,准确翻译.3、熟悉内容,感悟情感.4、了解写法,体会妙处.一、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文言文的复习课,有些同学认为上复习课就是把以前所学习过的知识再重新讲一遍,当然有那么其中一点意思,但更重要的复习课的重点大家要明确,就是要大家做到像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也就是温习旧的知识能够有新的体会,至于什么体会?无非就是体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以及对知识点更深层次的领悟)。

二、学习质疑,方法积累。

翻开文言文大多同学说,“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语言差别,但早已经跟大家透露过读文言文大家应该注重两点是什么?第一是勤背诵。但并不是一味地什么都背,背什么?背知识点!并且围绕考点。第二是重理解。题目千变万化,但离不了主题,离不了中心。只要读懂了,理解了,怎么出题都不怕。今天的复习课,复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考试中解决所出的题目,那么我们就应该围绕考点来进行复习。那么怎么围绕?万变不离课本,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有助于我们成绩的提高。读文言文的重点以及注意事项,我给大家总结出来了:(大家可以记录一下)

板书:

1、文学常识要记牢(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

例如:苏轼(北宋)而不是南宋。五柳先生是(东晋陶渊明)而不是柳宗元

细柳营的作者:司马迁(西汉)错记为司马光(北宋)意见与王安石不合的。

2、字形、字音要注意(读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cháng 上为衣,下为裳”,裳是裙子。

3、准确默写不粗心(背诵篇目)(准确熟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多字、草字)经常六选四诗句默写常犯这毛病。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4、实词翻译要准确(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例:例如《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中善者

adi—V 奸邪的事情

5、句子翻译要明确(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错误:我诚实知道没有徐公美。应该更正为:我的确知道不如徐公美。4和5点又有联系。只要掌握好了4而第5点也就没那么容易犯了。

6、作者感情要体会(文章思想,作者感情、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讲的所谓的理解了。

以上介绍了复习文言文应该要注意的一些事项。但文言文的复习也讲求一个系统性,经常有同学在早上读书时目标不明确,今天读七年级的《三峡》明天读九年级的《出师表》。而且早读时间有限,今天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明天一翻开书还是“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无目的性。应该讲求一轮又一轮的系统性复习。注重积累。

三、课文复习。

今天翻开七年级上册的《三峡》我们简单来复习这一课。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

《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这是一篇描述三峡风景的文言文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应该注意字,音。

2、一起来回忆一下实词和字的特殊用法:

自:从

曦月:阳光,月亮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良:实在 属: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注意实词翻译同时还应该注意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3、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如何安排的?(先总写后分写还是先分写后总写?)总写了什么?又分写了哪些?

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分写三峡四季的景色,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4、文中有一些重点句子需要大家翻译的: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呀

⑶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每当春冬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样子。

5、前面已经知道,这篇文章是按照总分的写法,分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那么四季景色着重于哪些景物的描写?(水和山)

6、哪些句子是写了三峡的水?

写夏水的句子:并且写出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让我们总结一下,三峡的水是什么样的? 非常的秀美 哪些句子是写了三峡的山?

写山连绵不断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高峻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8、三峡的山给予我们一个怎么样的感受?

非常的壮丽

9、本文是按照四季景色来写的,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的?

先写夏,再写春冬,最后写秋,而不按照春夏秋冬来写,是因为根据水的盛到枯的变化过程。作者在最后一段抓住猿声哀转的特点,以及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从而反衬三峡从而渲染了三峡秋景的凄凉气氛。

10、本文中作者的感情也是一个考点,那么作者是纯粹为了景美而写景吗?

绝对不是。其实作者在描绘三峡奇景的同时也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赞美三峡盛景的同时也流露出伤感之情。

四、下面我们来做一些对比阅读: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良.多趣味。实在(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3)水皆缥碧.. 青白色

(4)窥谷忘反. 通返,返回

2、填空理解:《三峡》原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

3、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4分)实则分别体会作者的感情

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悔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4、对甲乙两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B)

A.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B.乙文不仅写出了江流婉转、随流飘荡的情形,也表现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

C.两文都写山水,所描绘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D.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

五、小结:

点评学生习作,道出本节课重点,学习短小优美的文章,讲究手、脑、口、眼并用,让我们再次用自己美妙的嗓音诠释一下美。

5.三峡教案 篇五

课题:《三 峡》

审定:施云康

编写:蒋书霞

11月17日

教学目标

①能在自读的基础上正确朗读,翻译课文。②能说出课文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③学习用字遣词简练精确的特点, 能说出文中关键词的表达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成诵,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华彩部分。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这节课让我们随北魏时期的郦道元的脚步,回到1500年前一起来领略那时三峡的美丽风光吧。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曦月()襄陵()....沿溯()绝山献()飞漱()属引().... 1

2、填空

《三峡》选自《 》作者郦道元,(朝代)人,字,《水经注》是一部有文字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是郦道元为《 ____ 》所作的注,做了扩充。三峡,指长江上游的、、。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导入语: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完成以下任务:

a、画出容易读错的字; b、分清句子的停顿;

c、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细读,重在读懂、读通。下面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注意同桌互相监读,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

(教师注意巡回察看,及时了解学生朗读、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共性的问题,及时点拨指正。)

3、释疑,扫除理解障碍。如有不清楚或没有把握的字词,提出来,其他同学解答。

4、考查:

⑴学生朗读、点评。老师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督,然后点评。

⑵文意看谁理解得准。采取一组一人问,另一组任何一人译的方式,答对得10分,答错,则问的组得10分,每组限问5题。

(同学自由发言。采用比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师生共同评价,教师以鼓励为主,如:你看书真仔细,背得准确等,这都是专心的效果。提问、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课堂秩序混乱,表面活跃的现象,教师应适当引导,控制。)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你看„„(文中的语句)”说一句简单的话。

示范:三峡的山美,你看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同学们可接着说:水美、激流美、瀑布美、树美、声美、高猿美、民谣美、秋天美„„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之美。

2、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模糊的影像了,能不能在后面用自己的话加以描写呢?譬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1)同学们准备一下,先在小组里交流(组长负责,推荐好交流的代表)。

(2)班上汇报(每组派一位代表站起来交流)。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是文字能穷尽的呢?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像中,你能再说一句想像的话说出三峡的美吗?

老师给大家作个示范: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五、总结。

六、作业。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三峡》,扫除了字词障碍,初步领略了三峡的壮丽景色。这一堂课我们将重点理一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揣摩妙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适当把握语气和语调。)

3、检查背诵。

二、合作探究,1理清思路 ○教师指导语:同学们背得都很好,也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按怎样的思路行文的?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明确:第1段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

②深入研讨

1、教师指导语:那么三峡究竟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让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1段,请同学们稍稍思考一下。

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地貌特征有:山高岭连。依据“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和第1段中最后一句。

2、教师指导语:如果说山塑造了三峡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峡的魂。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又是如何描写春冬景色的?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生讨论,师巡视)

(1)、请分别用四至六个字概括三峡的四季水之景。(2)、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

(3)、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呢?(4)、文中曾写道“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接下来又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否自相矛盾?(5)、本文结尾引用渔歌起到怎样的作用? 讨论交流明确

(1)、三峡春冬之景是清荣峻茂;三峡的夏天水流湍急;三峡的秋天是水枯谷凄;

(2)、写春冬之景从色彩的角度描写,如“素湍绿潭”,还采取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回清倒影”、“飞溯其间”等。同时 “素湍绿潭”一句是从俯视的角度写的,“绝多生怪柏”是从仰视的角度写的。

(3)、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4)、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前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只一旦启航,便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过一般和特殊 4 这两种情况的对比性叙述,表现夏日的长江水势大,流速快。

(5)、结尾引用渔歌更反衬了三峡的凄凉。在行文的过程中,如果恰当引用古人诗词佳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使文章更具音韵美。

(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悟,对文字上的缺陷及时给以点评指导。)③揣摩妙点。

教师指导语: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那么他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作者在字词锤炼上又有什么精妙之处呢?现在我们再读课文,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一: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例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中“略”用得很好,准确地突出了山的高低起伏、连绵不断。

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

(由于本文佳词妙句很多,应该给同学们充分寻找、思考和品味的时间。)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组长负责,并做好记录,准备发言。小组交流时,教师尽可能积极参与各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作出适当适时的评价与鼓励。)

参考答案:

1、作者写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作者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泉瀑布冲荡在绝巘怪柏之间,这里的有已于峡谷汹涌奔腾的水,而是自空而降、飘忽而下的水,加上背景一衬,则更为神奇。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

3、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隆”、“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教师小结: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丰富的游历和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

拓展迁移。三峡知多少

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三峡资料

(充分开发可挖掘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学生兴趣。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肯定学生的发现,对学生发言中生成的问题给以点拨或指导。)

三、再读课文,总结收获

1、高声朗读或齐声背诵课文,领略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作者精美的语言。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借鉴和学习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A、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B、注重字词的锤炼。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他们的任何一点发现都是他们自己所得,不必把老师的答案强加给学生。)

四、作业

1、完成随堂作业

6.三峡情教案 篇六

教师:戴久丽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积累词语。

3. 读懂诗句,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三峡的资料、图片

学生准备:了解关于三峡的风光和变迁的情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新课

1.利用三峡风光导入

师板书:“三峡”(让生读一遍)问:同学们,对于三峡你们知道些什么?(生答)(师出示三峡风光的图片)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师解说:这就是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简称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部分组成,全长600千米。三峡雄伟壮丽的风光像一幅迷人的画卷,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同学们这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答)师:是啊,三峡不但美丽,而且还孕育了无数的优秀儿女,虽然为了三峡的建设他们离开了家乡,但是他们的情(板书:情)却永远的留在了三峡,他们的根也深深地扎在了家乡。难怪诗人写下了如此优美、动人的诗歌——《三峡情》。(生齐读课题)

2.过度

师:从题目上看,这首诗围绕哪一个字在写?(生答:情)师:那是怎样的情呢?让我们在下面的学习中去感受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那赶快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学习生字词

师:同学们,会读了吗?那好,我们来会会几个生字朋友。师出示生字词。

1.指名读。

2.齐读。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记住生字。

4.比一比,组词语。

篙()驾()巫()

高()架()坐()

5.师出示“痴”在字典里的解释:①不聪明;②极度迷恋某种事物;③精神失常。师:你觉得诗中的“痴”是什么意思?

6.“巫”字的部首是什么?以及它的笔顺。

四、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1.师:同学们,生字已经学会了,那把这些生字放回到课文中你们还认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师先抽4个人后再读)(读后师生评价纠正读错的地方)

2.接下来,我们一同欣赏朗读录音,自己读得不熟的地方要特别注意听一听。

3.听完了朗读录音,我看多数同学迫不及待的也想试一试,那好吧,我们一起读课文,看看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五、熟读课文,理解感悟(第二、四节诗)

1.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生答:思乡情,师板书)请同学们看看课文,哪些句子直接写了诗人的思乡情?(生答:“牵动儿女思乡情”“恰似儿女思乡情”)师:是什么牵动着他的思乡情呢?(生答)

2.生读第二和第四小节

3.师:为什么这雨和云就能牵动他的思乡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诗人分别把雨和云比作了什么?(生答)从中你感受到了雨和云的什么特点呢?(生答)(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灵活处理)

4.同学们,这细雨蒙蒙、云雾缭绕的三峡风景美吗?(生答:美,师板书:风景美)我相信你们读得更美,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读出风景美、读出思乡情)(分组读或男女读)

5.师: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无限思乡之情再次朗诵这两节诗。(生朗读或背诵)

6.同学们,难道诗人就只是因为如梦的美景就如此思念三峡吗?(生答:不是)师:那还有什么让诗人恋恋不忘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板书设计

三 峡 情

风景美

7.三峡之秋上课教案 篇七

一、导课: 三峡群峰秀丽,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古往今来,描写长江三峡的诗文很多,其中也不乏名篇,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写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一起来诵读一遍好吗。你们收集的有关长江三峡的诗句有哪些?学生交流

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领略三峡秋天的神韵吧

二、理解课文

1、齐读课题。三峡之秋,再读。“之”是什么意思?

师:对了,三峡之秋就是三峡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秋。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意说说,作者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我觉得是美丽的。)师:(板书“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一种成熟的美)师:你从哪儿找到成熟这个词的?

师:是的,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括了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成熟美,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一齐来读读第一段。

(生齐读课文第一段)

师:重点描写了哪种景物,都写了它们的什么? 生:重点写了橘柚树,写了橘柚树的叶子和果实。

师:那绿得发黑的叶子,那由青变黄的果实都散发出秋天的成熟的气息。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体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来浏览全文,并画出相关词语。

生: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时间词有早晨、中午、黄昏和夜晚。师:三峡秋天的早晨有什么特点?自由读一读并画出相关语句。生:我觉得三峡的秋天是明丽的。我从“透明的露水闪耀着“这句话感受到了一种明亮和美丽。

生:我从“橘柚树上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感受到了。闪烁着阳光,特别明亮,而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当中感受到特别美丽。

师:橘柚树上透明的露水,闪烁的阳光,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正好构成了一幅明亮的三峡晨景,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其它时段的三峡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现在请你默读课文的3~5自然段,并画出相关语句。

(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生:中午的三峡是热烈的。我从“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感受到长江的热烈。这时的长江很有气势,波滔翻滚。

师:在其它两个时段也有对长江的描写,你能找到吗? 生: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生: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师:自由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前两句运用了比喻,后一句是拟人。师:表现的景物的特点一样吗?

生:不一样,第一句表现了长江中午的热烈,第二句表现了长江黄昏的平静,第三句表现了夜晚长江的宁静。

师:同样是写长江,由于作者巧用修辞手法就表现出景物不同的特点。那么长江的这些特点,中午的热烈、黄昏的平静、夜晚的宁静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先自己练读。

师:谁能读出长江中午的热烈?(生读第一句)

师:他在读的时候注意了语速和重音,听起来就特别有感情了,还有谁想读读?(生读这三句话)

师: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长江中午的热烈!齐读第一句话。把你们的这种感情送入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让我们来感受一个三峡中午的热烈。

师:在其它两个时段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还描写了雾。师:雾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生:朦朦胧胧的感觉。师:还有哪些景物?

生: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还有过路的驳船。

师:驳船的汽笛响起,岂不是打破了夜的宁静?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生:更突出了夜的宁静。

师:这种写法叫做以静衬动。你瞧,那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多像长江朦胧的睡眼呀!能读出这种静谧的感觉吗?

(生齐读第5段)

师:这一夜正是中秋之夜,这样的夜晚有一样景色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现在请你听老师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边听边想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轮皎洁的月亮正从天边升起。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雾蒙蒙的山上挂了一轮圆圆的月亮。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轮明亮的月亮,月亮里的嫦娥仙子正在翩翩起舞。师:同学们可真有想像力,这么美的月色你想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呢? 生:皎洁、美丽、神奇、神秘、陶醉-------师:把你们的感受融入到你们的读书声中,齐读“这时--------------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师:课文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诗一般的画面,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呀!都说三峡是“百里峡江诗万首”,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小诗,齐读:

三峡的秋天是迷人的,绿叶金实,硕果累累,散发着成熟的气息。

师:你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请你也动笔来写一写,尽情表达对自然、对三峡的赞美之情。

作者为什么能把三峡之秋景写得这么美?

1、学生阐明观点

2、师补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模仿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片段,题目《校园秋色》

长江在上游的金沙江段,汇聚了许多条江河,水流量激增.过了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口的北岸)后,江道突然变窄,两岸夹立的陡峭山峰连绵不绝,这样就形成了三峡独特的雄、秀、齐、幽的风光。

随着三峡大坝的修建,三峡景观发生了很多很大的变化,但是,阅读那些名篇佳作,依然可以带领我们领略存在了千万年的三峡美景, 如郦道元的《三峡》、杜甫的《州歌十绝句》《咏怀古迹五首》、刘白羽的《长江三日》 赞巫峡: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巫峡俊秀美,鬼斧神工嶂.三峡歌:(宋)陆游十二巫山见九峰, 三峡

郦道元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瞿塘两崖【唐】杜甫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学校的秋色是从院子里的核桃树开始显现的.秋天到了,树叶开始变黄掉下来。遍地黄色的叶子,使大地变成了金黄色的世界,美如童话,美如梦境!在阵阵秋风催促下,树叶匆匆落尽,只剩下干枯瘦削,呈棕黑色的枝干。风吹来时,枝条再不像夏日那样摇曳生姿,只是生硬地动弹几下,树干则巍然屹立。

8.三峡教案 篇八

1、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字词。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的欣赏之情。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疏通大意,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当堂成诵。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查找有观三峡的资料,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教学内容:

熟读成诵,准确立即,品味语言,体味意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自豪;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向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长江之美,美在三峡。今天我们就跟着作者郦道元,去游一游哪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二、检查预习

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明确: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学生初读课文,大屏幕展示重点字词,学生齐读,教师正音后,在限时让学生自由度课文三遍,熟悉课文。

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并将自己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全班讨论交流质疑

启发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调动以往只是储备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予以解决。在准确理解课文大意后,大屏幕投影明确重点词的意思。

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大屏幕上出示每一句的第一个字,予以提示,试着背诵课文。

过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四、研读与赏析

问题思考:

1、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

2、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呢?

三峡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1、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2、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山——奇险

夏——急

水{ 春冬——清幽

秋——凄凉

3、表现了作者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学生的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大意对即可。然后找出相对应的语句,反复品读,展开想象,并从文中找出想对应的语句。

小结: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俊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旋的瀑布,哀啭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的淋漓尽致,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的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讨论明确: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第三句相对应;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对应。

六、体验反思

本文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象,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大好和善的感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背诵课文,并体会怎样写山水游记。

讨论明确:抓住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写景;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来写景。

七、作业

9.巴东三峡教案 篇九

一、教材分析

《巴东三峡》是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是写景散文中的一种形式------游记,条理清晰,内容翔实,情文并茂。也是初中生学习游记散文的典范之作,因此,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特点,要重视品读、欣赏,把握作者写景的层次思路及对景物描写所用到的方法、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第一次学习游记散文,根据侧面了解,学生中一部分有外出游历的经历,“行万里路”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对大自然、社会人情风物的认识。加之小学阶段和平时的阅读,初中学生对这类文体有所接触,因此对他们说来说,学习游记散文不会太难,教学中只要重视引导,把握学生对游记的学习充满兴趣的主动性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掌握游记的一般特点

(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景物的特色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及表达手法的多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长江三峡的雄伟奇丽的景色,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感受三峡景色及作者描绘三峡景色的方法。

2、难点: 怎么抓住三峡的景物特征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

五、教法与学法

• 比较式和讨论式

• 以学生阅读、讨论、感受、交流为主

• 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六、课时:三课时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检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袅 崆 秭 壑 夔 浣 滟 滪 瞿

2、凝望、玲珑、险峻、袅袅、悬崖绝壁、浣妆

二、导入激趣、走近三峡(展示图片、交流印象)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一)自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与讨论:

1、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重点介绍了什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点拨:游踪。先总述,然后分别记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

2、根据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 总写(1、2):三峡总印象。分写(3---10):具体描绘三峡。

①、西陵峡(3---6)滩多水急

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

灯影峡:有江南风韵

崆岭峡:山险峻水湍急

米仓峡:山更险峻(人文景观)

②、巫峡(7、8)最奇险最秀丽(窄、急、曲折、多滩)

③、瞿塘峡(9)峡短水急 人文景观 总写(10)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二)、分析文章的第一部分

1、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何作用?

明确:让读者置身于三峡险恶悲凉的氛围中,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

2、三峡有何特点? 明确:奇伟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巫峡”并不是三峡中最长的,为何“巴东三峡巫峡长”?第(2)段中,为什么只写三峡中的巫峡?

点拨:巫峡的江最曲折,滩流最急,给游人的感受最惊险,因而在心理上是最长的,以此可以最富代表性地写出三峡的险恶。在(2)段中只提巫峡,因它在三峡中最有代表性,最负盛名。因此在总写宜昌到重庆的地势特点时,着意提到巫峡,目的还是在于给读者留下三峡山水险恶的特点。

四、作业布置

1、积累字词。

2、郦道元的《三峡》与本文相对照,有哪些不同之处?体会游记与一般记叙文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

1、学生字词落实情况

2、思考:写游记要重点注意什么?

二、研读3——6段

1、文章写西陵峡,写了哪些地方?

黄猫峡 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

2、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黄猫峡的特点。(品语言)山高不险,水急不狭

3、黄陵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点拨:前面枕水,三面围树。见不到的竹子倒悬着红色紫色的小花,庙的颜色和样式与山水和谐。有浓郁的江南风光。

三、阅读第7、8段

1、请你谈谈巫峡最能打动你的景象是什么?

明确:巫山云雨。

2、体会各种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的作用,了解游记丰富生动的语言。(1)写江水之险(2)写山之高峻(3)写巫山云雾 示例:

(1)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2)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法,“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此外,鸟“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3)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写巫山云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四、作业

1、搜集与三峡相关的诗文,感受三峡风光在文人笔下的不同特点。

2、写一景物片段,突出景物特点和自己的情感体念。

3、自学第九段,试小结这一段的写法。第三课时

一、课前交流:

1、思考:第九段在除了写自然之景外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几处古迹? 明确:既表现了三峡地区丰富的文化景观,及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又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交流探讨,师生小结。

3、齐读这一段。

二、归纳课文,总结学法

1、概括本文的主文的主题

点拨:本文记叙了作者经过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突出了祖国山河壮丽。

2、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点拨:采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用烘托、反衬的手法突出三峡的险恶。

生动、形象、具体。

3、作者在描写三峡的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语、典故,并把它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并分析一下这些诗、谚语、典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拨:(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形象地概述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这是全文的基调。

(2)“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算鬼门关”,极现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显现后面的崆岭滩,后句笔锋一转,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恶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3)杜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作者在文中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侧面烘托了此处山峰多而富于变化,如群马奔驰,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很精妙。

(4)作者的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诗中用“江南味”、“垂杨”、“花”,非常精炼地概括出黄陵庙一带景色之美。

(5)文中写香溪,引用昭君浣妆;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都是为了突出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三峡风景更吸引人,更耐人寻味。小结:画龙点睛,渲染气氛,增添文章的韵味。

4、练习检查:试分析以下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1)、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

垂杨、花突出了黄陵庙有江南风味。(2)、青滩叶滩不算难,崆岭才是鬼门关。对比,突出崆岭的险恶、可怕。

(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赴”字妙,写出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

5、讨论作者写自己的心理对描写三峡景色有什么作用?

点拨:由开始的“赞叹”,“恐怖”,到后来的惊惧紧张与轻松舒畅并存,到最后的“脱去危险”的愉快,反衬出三峡的险恶。

6、谈一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分析游记的特点:(1)、点明时间、地点

(2)反映游踪及观赏顺序(3)抓住景物特色(4)做到情景交融

三、课后作业与运用拓展:

10.三峡教案 篇十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品味语言,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等句子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范阳涿(zhuó)县(现在属河北)人,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通过实地考察,探寻祖国山川之美,撰写出了《水经注》。本文选自《水经注》。《水经注》是一部记载地理的专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书中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二、扫清文字障碍。

lìquē zhàng

xiāng

sùtuān

yǎn

郦阙嶂曦襄陵沿溯素湍绝巘

shù

jùn

jiànzhǔ

qīcháng

yù 飞漱峻茂涧肃属引凄泪沾裳、御风

三、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每一小节中重点停顿之处点拨:

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掌握重点词语

a.略无阙处(一点没有)(断缺,现在写作“缺”); b.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c.不见曦月(日月。曦,太阳)

d.夏水襄陵(涨上山陵。襄,上。陵,大的土山); e.沿(顺流而下)f.溯(逆流而上); g.或王命急宣(有时)(宣布、传达)h.虽乘奔御风(即使)(奔驰的快马); i.不以疾也(这么、如此)(快)j.素湍绿潭(白色)(急流的水)(深水); k.飞漱其间(冲荡)

l.良多趣味(确实、实在); m.林寒涧肃(寂静)

n.哀转久绝(断绝,消失); o.每至晴初霜旦(早晨)

五、翻译下面句子:

1、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季,江水涨上山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了。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5、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就有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山峰间飞速地冲荡。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更显出)水清、树荣、山峻、草茂,(这些景物)实在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情趣。

8、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每逢到了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在凄凉的树林,寂静的峡谷中,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的猿猴的叫声。

9、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凄厉异常,连续不断,(那叫声)在空谷中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以上为自主学习部分

六、课文探究:

1、理清本文的结构。明确:第1段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

2、作者在描绘三峡的壮丽景色时为什么要从山写起?

明确:从“峡”字来看,是指两山夹水的地方,有了山才可能有“峡”,因而就从山写起。

3、三峡有怎样的地貌特征呢? 明确:“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写出了三峡山势的连绵不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写出了三峡山的高耸入云。

4、最后一句和这段文字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侧面进一步说明了三峡地貌特征是连绵不断、高耸入云。

5、作者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 明确:夏季——水势之盛,水流之急。春冬——“清荣峻茂”。秋——寂静、凄凉。

6、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明确: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7、本文结尾引用渔歌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更反衬了三峡的凄凉,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的同情,同时也使文字显得对仗工整,更加精练。

8、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明确: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

七、小结

上一篇:中学“精准资助进家庭”走访活动总结下一篇:北京中日医院进修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