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公开课听课心得:为有源头活水来(精选8篇)
1.政治公开课听课心得:为有源头活水来 篇一
语文名师现场考核心得体会:为有源头
活水来
冬,又是暖阳。下午,很高兴有机会在XX小亲临XX区语文名师考核的现场,学习。
提前2小时抽签备课,四十分钟的上课,课后是5分钟的现场答辩。这就是名师现场考核的全过程。想想,就让人紧张、害怕。特别是当下坐着黑压压一片,评委们正襟危坐于你的眼前时,那种心跳,那种忐忑,可以想象。
然,给你呈现的是幸福而享受的课堂,精彩而有深度的答辩。
两位老师,素质一流,风格各异。柳XX老师,随性,率真。刘英姿老师,亲和,大气。如果单就课堂教学来说,柳XX老师能从扣住文本的核心,牵住主线,引领孩子徜徉在文本,品味、感受文字带给孩子的情感、思维、能力的冲击,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让孩子真切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刘英姿老师侧更注重学习语文的方法,扣住关键词,从文字的逻辑、语言的严密上下功夫,从孩子的认知与兴趣出发,通过清晰的教学流程,呈现了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知到知,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感受了鞋匠的儿子林肯胸襟宽广,才华超逸。
两堂课各有千秋,但让我们看到了芙蓉教育沃土上语文教师的教学姿态与教育情怀:努力而执着,艰辛而又幸福。
即性答辩是最能彰显教师素养与功底的环节。
柳XX老师落落大方,从容淡定,结合展示课上的实际情况,梳理了自己对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理解。逻辑清晰,论据充足,娓娓道来,美美的声音,美美的形象,美美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美美的语文。
刘XX老师一气呵成,似乎不要准备。先对问题谈见解,然后对当下语文的现状谈观点,有理有据,旁征博引,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思维的深度,还有文字的温度。她用“挣扎”概括了对当下语文现状的观点,从“教什么”到“怎么教”,再到“与评价机制”的冲突,严谨、明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与其说是一次即性答辩,不如说是一次精彩、生动、有分量的微型讲座,语言的精彩、思维的缜密、表达的流畅,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语文的内涵与魅力。
挣扎,是状态,更是成长与蜕变的必然过程。
见识了两位选手的优秀,领略了芙蓉语文教育的灿烂。
虽然自己现在已经有了全新的岗位,但为什么还痴迷于这样的课堂,沉醉于这样的活动,我想,应该是语文学科的魅力,是这群执着语文教育人的魅力。
她们的优秀缘于哪?
缘于热爱。如果没有爱的情怀,课堂不会这么生动,交流不会这么温暖与自然。唯有热爱,才让我们传递到课堂上那种师生之间的呼应,那种生命气息的交流。两位老师那种“真”的感觉,萦绕在课堂的每个角落。让学生真思考,真体验、真合作、真交流。因为真,才会美,才会让我们在课堂看到语文的气象万千,看到生命的欣然。
缘于积淀。2小时的准备,没有网络,没有资料,全凭自己的真才识学,来备课,来设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念完题目,马上作答,而且要观点鲜明,论据充足,体现思维的高度,没有真功夫,是完成不了的。这种能力的体现,不仅是临场发挥,但更重要是日常的积淀。“命运垂青有准备的人。”如果能想想为什么站在台上的是她们,而不是自己,就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来自于自己工作之余的勤勉与付出。
缘于视野。同为教师,同为语文教学,为什么课堂会有那么大的不同呢?我想,起点相似,经历相似,真正影响我们精神高度的是视野,是眼界,是你给自己定的位,是你的职业规划与目标。窦XX老师,XX附小的校长,一个从踏上工作岗位就将自己的语文教学定位于给孩子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的人,她因为让自己站到了个高点来看语文,来看自己的职业,理所当然,她能超然物外,她能沉潜教育,她能以不一样的姿态飞翔。
其实,在昨天的现场,我也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以游戏般的心态问自己,如果让我来回答“当前语文现状”那样的问题,我会从哪些方面契入,而条分缕析地进行阐述呢?当时脑海中闪现的词语、观点应该有多个吧,如“转身”、“迷茫”、“雾水”、“且行且清晰”、“愈走愈坚定”……
走在学习的路上,很美,如果能边学习,边思考,我以为,那种思考之美或许更让人怦然心动吧。
2.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 篇二
榕阴剪剪,林鸟瞅瞅,淡远逍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是自然风情万种的昭示吗?――书的力量无穷啊!
幽谷兰馨,小溪欢歌,林间蜜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人间心韵的快乐呼唤吗?――书的力量无穷啊!
拂过几缕风,吹面不寒;飘过几丝雨,沾衣欲湿;燕子衔泥,那是入春的一景。有书做伴,我的生命永远是春天!
沙士比亚说,“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我信了,我折服了,我敬畏了,因为我体验过。
每次心受伤后,都不愿与人交谈,我只要有书作伴则可,与李白共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快意,再大的困难也只是我的垫脚石。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是书,抚慰了我沧桑的心田。于是我载着无尽的书,驶向我人生的港口;也载着人生的无限哲理,划向我理想的大海!
因为书中的一句话,我曾领悟过;因为书中的一件事,我曾努力过;因为书中的一则寓言,我曾经旷达过……即使千言万语,也畅棕不尽此时的快意。我默然了,无言,用灵魂去感受书的温暖,用鼻子去闻书的香味,用双手去抹书的尘埃……
我爱书!我喜欢同陶渊明爷爷一起去南山采菊;我喜欢同苏轼爷爷一起对月当歌,祝福远方的朋友;我喜欢同常建一起游览曲径通幽的古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是我生命的花雨,理想的晨雾,带着书,潇潇洒洒,痛苦也会带着微笑的眼泪,有书作伴,我的人生不会孤独。
书――人类知识的源头活水!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篇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
新塘街道杏坂小学 刘美玲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有意识的引导中,在学生心中种下创新的种子,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工作,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搭建平台,培养创新意识
我们的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组严谨、慎重的挑选,汇集了古今中外名人作家的优秀作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载体,其中蕴含着许多创新因素。教学时,需要老师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生活泼好动,这是他们的天性,教学中要适当搭建表演平台,能有效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故事情节较强,人物性格特点较鲜明的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模拟角色表演课本剧。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负荆请罪》这课,课前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布置学生以课本内容为依据,6人小组合作,编排情景剧。课余期间,我发现学生热情极高:开动脑筋设计道具,布置场景,动手缝制服饰,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适当增加台词。表演当日,学生在选用道具方面,就彰显创新意识。扮演廉颇角色的学生,居然懂得穿着妈妈的肉身保暖衣,背上用布条绑着一捆荆条,而蔺相如扮演者也毫不逊色,穿着爸爸冬天的浴袍,头戴纸质高帽。这一形象逼真的造型,一出场便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表演时,学生丰富的表情、稚嫩却到位的台词、夸张而有趣的动作更让人拍案叫好。如:“廉颇”声泪俱下,单脚跪地诚恳请罪作揖。扮演“蔺相如”的小演员也惟妙惟肖地把“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善于人和的人物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小演员们精彩的表现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掌声。此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让学生自己去琢磨课文的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理解,把学生心目中的课本人物形象通过表演大胆地表现出来,借此可以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
二、图文结合,挖掘创新潜能
图文结合,以图释文,文字变得有所依托,学生有了创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在教一些画面感较强的课文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学生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图,用图像表示课文内容。如《三峡之秋》这课,课前,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个时间段画一幅三峡秋景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画出来的三峡秋景形态各异。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未深入,感受不深,感觉作品少了点灵气。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读中联想,加深自己的体会,再次动手描绘画出他们想象中的三峡之秋。结果他们这次的作品让我惊叹不已!早晨,透明的露水、洁白的霜、朝阳下橙黄色的橘柚树,绿叶金。通过图文结合,动手画一画,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创造潜能。又如:学习《詹天佑》这课,我们也可以边讲解边画其示意图,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开凿居庸关、八达岭隧道的凿进方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思考与动手相结合,不但加深对课文理解,还能充分挖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借助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经验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费尽心机地考虑“怎样使学生成为‘思想家’和‘发现者’”,“教师竭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的食物”。也就是说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出培养学生思考与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文中的“空白”,启发学生的据文想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讲到:“工友阎振三早上上街买东西去了,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去了。”阎振三上街看见什么事情?又是怎样被警察抓起来的?直到深夜父亲还不见阎振三回来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课文里留下了许多“空白”。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这段空白补充出来。这些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古诗、寓言等文体的教学,该类文章语言简练,但内涵丰富,将诗句或寓言故事进行补白,发挥学生想象的潜能,使学生对文本的内涵理解得更透彻!借助课文接续原文的意图和内容情节进行续写训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给学生创造续写的机会,让学生练练笔,多加想象,从而达到提高创造力的目的。如六年级下册《凡卡》这篇文章结尾写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根据结尾可让学生想象,凡卡睡醒后,爷爷会来接他吗?他会过上美好的日子吗?然后,根据想象让学生续写一篇短文。课文续写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有利于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利用改写,提升创新能力
我们语文教材当中也不乏有一部分文章,简短精炼,内容情节丰富多彩,遇到这类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改写练习,如把第一人称的文章改写成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把诗歌改编成记叙文或散文。如学完《小儿垂钓》,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把古诗改成记叙文。如,我班有个学生在文章中写道:“一天,诗人胡令能想到一个地方去拜访一位文人,可走着走着就迷路了。突然他看见溪边有一个小孩在钓鱼,胡令能欣喜万分。只见那小孩的头发很乱,好像几天没梳过一样,两根辫子向上翘,圆圆的脸蛋上有两个小圆晕,眼睛一动不动盯着水中的鱼钩,微风一吹水面上荡起了层层涟漪。那小孩弓着腰坐在草地上,青青的小草遮住了他的半个身子,他静静地等待鱼上钩。胡令能刚想走过去问,只见那小孩急忙摇手,胡令能想他肯定是怕我声音太响把鱼给吓跑了。胡令能只好丧气地走了,随口作了一首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学生不但把诗的意境写出来,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生动刻画出儿童蓬头学垂纶的形象,有效地提升了创新能力。
4.政治公开课听课心得:为有源头活水来 篇四
为有源头活水来--印度软件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众所周知,印度近10多年来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尤其软件业的发展更是生机勃勃.据印度全国软件服务公司协会统计,印度软件业从1992年至以年均60%的速度强劲增长,增长部分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部分的28%.美国<商务周刊>评论道:“印度信息技术革命释放的`能量,在印度创造了大多数印度人从未见到过的财富”.
作 者:亦冬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长沙,410003 刊 名:云南科技管理 英文刊名:YUNNAN KEJI GUANLI 年,卷(期): 14(3) 分类号:F49 关键词:印度 软件业 发展 原因5.政治公开课听课心得:为有源头活水来 篇五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信宜市洪冠镇中心小学 程 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逐渐渗入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提高,学生成绩有了进步。
但是农村小学学生的见识不广,社会实践少,这就导致了他们在作文时言之无物。走进作文课堂,我们总是能看到这样的场面:有的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拿出“同步作文”“作文大全”参考或者直接照抄„„ “作文难”本来就是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更显得步履蹒跚!学生“难作文”“怕作文”,总是写大话、空话。面对这一现状,很多一线的农村语文老师总是抱怨学生底子差,可否认真思考当中的真正原因呢?
我认为农村作文教学应该从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大胆突破传统模式,按照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要求的新理念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使作文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一、培养兴趣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歌 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方法。”语文老师在学生写的作文后面批上富有鼓励性的评语,恰恰是满足学生这种渴望的最好途径。
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易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所谓鼓励,就是要竭尽所能地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真诚、恰当 的肯定。无论是优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写出了优秀的习作或此次习作有明显进步,就应该正面肯定习作的可贵之处,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在作文《乌鸦再次遇见狐狸》中,很多学生想象丰富,故事情节别出心裁,有的想象到乌鸦再次上当,有的想象到乌鸦汲取上一次的教训,通过自己的智慧与乌鸦斗智斗勇,并将狐狸置于死地,还有的想象到乌鸦通过教育、感化使狐狸改邪归正,并与乌鸦成为最好的朋友„„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构思,我毫不吝啬地在学生的作文簿上批上热情洋溢的评语。“祝贺你,又一篇佳作问世了!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纯熟的写作技巧。从你的文章中,我仿佛看到你将是下一个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的获得者!”又如:作文《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大多数学生写的是骑着尼尔斯的鹅去为人们消除灾难、帮助穷苦的人们等。有一位学生写道: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我要带着我的奶奶骑着尼尔斯的鹅去畅游世界,因为家庭环境不好,买不起飞机票带奶奶坐飞机去游玩,只有这样,才能报答奶奶含辛茹苦地把自己拉扯大的养育之恩。我在他的的作文后面写道:你的孝心感天动地,你的努力将会为你插上一双翅膀,你的上进心会把你变成一个尼尔斯的鹅,终有一天你能带着奶奶畅游世界„„”等这样的评语使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愉悦与满足,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读写结合。
(一)读背片段,积累语言
1、通过熟读乃至背诵片段的脉络、文采,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接受 精彩片段的潜移默化,使精彩片段中的词语、句式、构段方法、修辞手法逐步在脑子里形成写作的典范。这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老人与海》中的片段“阳光下,它浑身明光耀眼,头、背都是深紫色的,镰刀片似的尾巴在水里出没,嘴长得像一根垒球棒,尖得像一张细长的脸。”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镰刀片似的、嘴像垒球棒、尖得像细长的脸”等词,体会马林鱼那奇异、有趣的样子,“明光耀眼、深紫色”等词体会马林鱼的奇美。学生反复朗读、揣摩,从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形象,描写的细致、生动,并受到感染、启发。
2、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一是抄一抄,要求学生阅读时把优美的词句或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中,日积月累,丰富词汇。如:学习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我让学生搜集鲁迅说过的名言名句摘抄下读书笔记本中,并结合文中的事例来理解这些句子。鲁迅先生在“笑谈碰壁”一事中评击旧社会的黑暗,笑对反动派的迫害,正是“横眉冷对千夫指”这句名言的真实写照。这样,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同时,自然而然也积累了名句,更懂得如何去运用。二是写一写。每读过一本课外书后,让学生练练笔。如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等。
(二)走出文本,领悟写法
语文教学中,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中心的,即写法、写作顺序的教学,实现由读到写的过渡,提高写作水平。例如教学《故宫》一文时,学生了解这篇文章是参观游览的顺序来写故宫的建筑和文物的,这样学生在阅读是仿佛有一位向导带着他 们参观故宫一样就更容易理解了。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就让学生们观察校园,从操场到教学楼,从花坛到草地,每一个地方有哪些突出的景物,然后按照参观游览的顺序写下来,做到活学活用。又如教学《石灰吟》这首诗时,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就很容易找到诗歌的重点所在,文章表面是写石灰的从深山中的石灰石,经过开凿、焚烧,又经过粉碎,然后使用过程,实际是借石灰来抒写诗人那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意志和节操。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课后,我让学生尝试观察,身边有哪些事物跟那些人的品质相同或接近的,学习文中的写法去写一种身边的事物来表达一个中心。学生很容易联想得到“粉笔——老师”、“树木——士兵”“蜡烛——医生”等素材,这样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哪两种事物进行比较,并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三、积累运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言的运用是不能“透支”的,积累是运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又拿什么来运用?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学生阅读面狭窄,积累的语言甚少,优美语言更少,这也是农村学生言之无物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城市的孩子每个学期用于买课外读物的支出超过300元。而农村学生每个学期用于买书的钱平均不超过50元,并且大多是教辅资料。这样的课外阅读量,农村学生有怎能积累好词佳句呢?
作为老师,应当引导学生拓宽阅读面。农村小学大多没有图书室,即使设有,也因没有专人管理,极少对学生开放,形同虚设。为了更好地开发他们的潜力,发展思维,我成立班级图书角,并且以我个人的名义从学 校图书室里借出部分书籍,让学生管理。引导他们多读有益的报刊,尤其是内容好、语言文字优美,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如《少先队员杂志》、《小学生作文报》以及一些中外名著等增加了学生阅读量,开阔视野,积累作文的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这样的阅读,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丰富情感,“见到”许多没有见过的事物,“到过”许多没有去过的地方,获得许多从未有过的知识。这就间接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内容和生活经历。在增长了课外知识的同时,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写起作文来,自然会文如泉涌、如有神助。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引用”。写作之前,根据写作目的去找出素材,也可在阅读中想想某句、某段可用在哪些文章中,并把这些资料摘抄下来,尤其是一些名言名句、歇后语等,在写作时在恰当处需要引用的做到信手拈来。如:作文课上,我会经常提问学生,当描写着急的心情时,你想到那些名句或歇后语。很多学生马上会想到“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诸如此类的句子的运用,学生用的多了,在作文中就会信手拈来,大大提高作文的素养。
6.政治公开课听课心得:为有源头活水来 篇六
二、注重学习,提高素质是基础。学习是强根固本,立德增智,提高本领的唯一途径,也是队伍作风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站领导逢会必讲,激励大家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坚持“一周一会一学习”,重点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内容等进行系统学习,为了增强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在学习方式上进行轮流辅导、交流讨论、撰写心得等,同时,通过开展读书会、演讲会、知识竞赛等有效形式,引导大家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进行自我剖析和定位,从而正确地看待社会现象和名利得失,增强立足岗位干好工作地自觉性和坚定性。他们还鼓励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对凡是参加学历教育的干部职工学习授课期间一律按正常上班对待,所担任的工作由站统一调配完成。目前,该站大专以上学历48人,占全站总人数的65%。
三、学用结合,创新载体是手段。一是组织开展全员准军事化训练。自2007年1月建站运营以来,每年组织两次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按要求列队、敬礼,规范动作行为,培养良好的军人姿态和习惯,强化准军事化训练,不断巩固军训成果,发扬光大“一二三四”的军训效应,即进一步牢固树立“一个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增强“两个意识”(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发扬“三个作风”(扎实过硬、雷厉风行、严守纪律作风),倡导“四种精神”(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严肃认真、乐于奉献精神),使军训效应渗透到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并作为提高整体素质的有效载体。二是组织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良好局面。站建立了“职工之家”和“职工食堂”,开办了健身房、阅览室、活动室,配备政治理论、文学作品、生活常识等书籍,乒乓球、羽毛球、哑铃、拉力器、臂力器、象棋、跳棋、军棋等用品,文化、体育、娱乐设施配套齐全,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采,为努力构建和谐单位,促进各项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开展法纪、法律培训教育。按照建立“学习型、服务型、法制型、效能型”收费站的要求,努力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加强政治理论、党纪党规的学习,牢固树立执法为民,廉洁勤政的观念,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加强法律法规、收费政策、市场经济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积累,增长才干,提升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四是积极创建和谐机关。全站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论述,以“三三四四五五”为主题,创建和谐机关,即扎实认真开展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三德”教育;
掀起勤奋学习、岗位练兵、争先创优“三个热潮”;开展在家庭当个好成员,在社会当个好公民,在单位当个好收费员,在党内当个好党员的“四好”活动;抓好党性、品德、人格、能力“四个修练”,大力倡导比团结、比纪律、比作风、比服务、比奉献的“五比”精神,达到了机关面貌明显改观,工作作风明显转变,组织纪律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改进,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五个改变”,推动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四、建立制度,健全机制是保证。加强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人理事是队伍建设的保证。“无规矩不成方圆”,他们把制度建设作为管理系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力避内容空洞、要求空泛的弊端,不求“多而全”,一切从实际出发,本着能操作、易执行的原则,着眼于三个提高,提升制度建设水平,增强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在系统上提高。既做到制度个别完备,还能构成一个科学的系统。收费工作面对的问题很多,且涉及多种因素,往往出现同样一个问题既受此制度约束,又受彼制度规范的现象。所以他们在制定制度的时候首先认真分析问题,把制度当作一个科学的系统来设计,做到每个制度既独立成章,又互相补充,互相支持,从根本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病。二是在质量上提高。在制度建设中他们严格遵循四个原则,一是实用原则。也就是说必须实际工作需要,能够成为监督管理的依据,不追求华而不实的形式和内容空泛的制度;二是管用原则。就是要有效果,管得住人,管得住事,令行禁止,有实效,有权威,对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有明确的惩罚措施,使制度能够受到人们的尊重;三是好用原则。就是简约、简便、易记、易行,不繁琐,好监督;四是可用原则。就是可行性强,既有实体性要求,又有程序性规定,可操作,可执行。三是在执行效果上提高。制度建设的内涵,既包括制度设计,还包括制度的执行,因此,提高制度执行力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一是通过教育引导,唤起职工对制度的信任感和执行制度的责任感。二是通过追究督导,对执行不力的情况进行责任追究,督促形成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三是通过评价指导,建立起执行力评价体系,通过聘请行风监督员、征求干部和群众意见等方式,评价制度的优劣,对存在缺陷的制度及时进行修正,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以此提高整体建设水平。
五、整改问题,促进工作是目的。整改提高是衡量作风教育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准,也是解决队伍中存在问题,推动工作,促进收费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针对干部队伍思想、纪律、作风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出现的不良现象,站党支部认真贯彻教管并重,惩防并举的方针,强化教育,防患于末然。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针对干部职工在思想上存在的疙瘩和顾虑采取“五定”措施谈心,即定谈心范围、定谈心主题、定谈心目标、定谈心形式、定谈心材料,确定支部书记与支部成员、领导班子成员与所联系科室、中队负责人,科室、中队负责人与所在部门党员、群众,中层干部相互之间广泛开展谈心活动,解决思想上、工作上的后顾之忧。解决实际问题,虚功实做,让干部群众真正感到作风教育整顿给全站带来的实惠。站支部根据职工建议,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投资数万元为职工宿舍安装了暖气、餐厅配备了电视机、建起了小浴室,方便了干部职工的生活,受到了职工的高度称赞。他们还针对个别不作为和不按制度办事的职工,依据站制定的各项制度对照检查,坚决予以处理,决不瞻前顾后,姑息迁就,达到纠正行风、树立形象的目的,通过严格执纪,使全站纪律作风有了明显的改变,干部队伍精神面貌有了大的变化,有效地杜绝了不按时上下班、不按规定着装、脱岗溜岗、不作为或乱作为等现象,遵章守纪,着装规范,风纪严谨,文明执法,树立了良好的公路窗口形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7.政治公开课听课心得:为有源头活水来 篇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这一细微的改变,预示着语文学科将迎来巨大变革。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之下有所作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是首要的工作。目前,课程专家们对课程标准的内涵的理解,有三点非常值得注意:
①“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②“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③“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可以说,这三点完全颠覆了以往人们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打破对语文学科的陈旧观念,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它。在具体操作中,应当以学生为核心,不仅要解决教什么,还要解决学生会什么,教师应当在学生与学习任务之间架起桥梁,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关于教科书的使用,教科书不是“最高指示”,只是作为教学材料,教师应当科学地使用教科书。这些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思维。
说到语文课程的创新,很多教师觉得它离自己太遥远,很难具体实施。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创新,并非一定要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在充分认识课程标准内涵的基础上,能够把已有的东西,创造性地运用到语文课堂当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创新。
具体地说,创新思维在语文新课程中的应用,可以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来理解。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阐释一下创新思维在语文新课程中的应用。
(一)形式上的创新。所谓形式上的创新,主要是指针对教学任务在内容上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入合适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准确地领悟教学内容。
比如,我在讲授《山居秋暝》一诗时,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地特点,安排了新颖的教学形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时也能鲜明地反映王维创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隐逸倾向。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首诗,对于了解王维的创作风格,可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诗歌的文本还原为一幅山水图画。在授课过程中,我先带着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然后在黑板上现场手绘一幅横幅的卷轴,接着把诗歌的内容,转化为卷轴画的各项内容:把诗题“山居秋暝”作为画的题目,放在画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是画面的主体,把它放在画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变化成“雨后秋晚”,作为时间放在画幅的左侧,再把“王维作”作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这样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后会发现,诗的尾联无法放到画幅中去,这时候介绍王维的生平和思想,使学生理解王维的隐逸情怀。课后,很多学生向我反映,这节课给他们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对王维的“诗中有画”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说,这节课有新意,新就新在为内容选择了合适的形式,而形式本身算不上新,但一经和内容有机结合,课堂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又如,讲授《蜀相》时,一般都要介绍诸葛亮的主要功绩。但如果平铺直叙,必然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我认真阅读了相关资料,发现有的内容是家喻户晓的,而有的学生却可能比较陌生。于是,我在介绍诸葛亮时,使用了人物竞猜的形式,先难后易,学生则自始至终保持了兴奋的状态,当谜底解开的时候,学生对诸葛亮的一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的教学目的也顺利实现了。
(二)内容上的创新。既然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教科书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凭借,一种工具,显而易见,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引入教科书以外的内容,丰富课堂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我在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精心设计了第二课时的导入环节。这一环节的亮点,就在于引入了教科书以外的新内容。导入应当形式和内容并重,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做好重要的铺垫。我由《水浒传》的主题和艺术成就导入,所用材料是金圣叹评《水浒传》的有关材料。
我首先提出大家非常熟悉的俗话“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引导学生对“少不看《水浒》”这句话进行理性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这句话是在误解《水浒》主题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结论。然后引出金圣叹对《水浒》主题的歪曲。他说:“无恶不归朝廷,无美不归绿林,已为盗者读之而自豪,未为盗者读之而为盗也。”(《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之一序二》)即便如此,金圣叹依然对《水浒》的艺术成就赞不绝口,他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他还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接下来,自然就把话题转移到林冲的性格分析上。由于金圣叹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鲜,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全面而正确地认识《水浒传》这部伟大的作品。
当然,以上仅仅是笔者个人的一点教学体会,一种教学模式未必适合每一个教师,它的成功运用,和教师个人的风格、视野都有密切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要想在语文新课程中有效运用创新思维,教师应当努力做一个多面手,了解尽可能多的新形式,占有尽可能多的新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在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上游刃有余。新教师在运用创新思维时,不妨从模仿开始,模仿一些成功的课例,在模仿中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
2007年12月18日深夜作
8.政治公开课听课心得:为有源头活水来 篇八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赋予传统教育新的内涵,正如宋代诗人朱熹在《观书有感》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媒体作为新生事物,进入课堂已经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1)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刺激,易于激发学生兴趣。(2)、传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可随机调节,以及操作的可重复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3)、交互性强,有益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正是基于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教学实践中永远流行。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会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会大大加强。在化学教学中,主要从科学史实、化学家的贡
献、小故事、图片以及剪辑影片、动画等方面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适时播放,丰富了表达方式,同时让教师从大量的重复劳动或危险操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的心理,真正做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避免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倾向,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通过播放四大发明图片及其解说、工业炼铁的影片片段、各种性能优异的建筑材料并配以简单说明、五彩缤纷的焰火,这样大容量的信息传递,对学生化学的学习已经具有潜在的吸引力。再如,讲到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时,播放了错误操作所引起后果的动画,加深了学生对该实验正确操作的认识。化学课还有许多微观知识,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在以前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拓展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现实生活中,许多中学生成为“歌迷”、“影迷”等,除了它们存在一些不成熟认识的因素外,另一因素是他们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产生共鸣。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章节间知识相对独立性较强,并且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又较少(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知识多为有机化合物知识,而初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知识较少),这样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的热情会慢慢衰减,最后感到索然无味。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适量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句话的含金量。在日常生活中,我注意收集报纸、刊物上与化学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资料,剪辑下来,在相关章节及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例如,讲到“生铁和钢”时,播放我国为纪念钢产量突破一亿吨而发行的邮票;讲到空气时,播放一艘锈迹斑斑的轮船(延伸出问题:如何防止生锈?),城市霓虹灯夜景等,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又巩固了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我们生活的环境。
三、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通过介绍我
【政治公开课听课心得:为有源头活水来】推荐阅读:
数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09-23
公开课听课感想01-06
幼儿园优秀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春天来了》及教学反思09-09
语文公开课心得08-11
公开课培训心得体会12-31
科学课公开课学习心得09-02
廉政公开课观看心得体会11-26
观看河北消防公开课心得体会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