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2024-08-25

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10篇)

1.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篇一

试论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及审美教育

试论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及审美教育

--------------------------------------------------------------------------------

(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严正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迅速发展,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此话不无危机感。国际竞争的压力,突显出原有教育体制、教育观念不合时宜的陈腐与偏置,惕警起改革的势在必行。“素质教育”这一术语作为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种反动二被导入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轨道。并且在其运行之初显露出一种令人喜忧参半的复杂状态,其中的混乱、偏颇、漏洞、障碍等等,在此不想多做探究,旧瓶盛上新酒,也难免一些残留的旧滴,混杂、消解了新的纯粹,但一滴与一瓶,浓淡已经判然。

(二)

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素质不是某些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所有外部事物、知识文化等在人的身体心灵头脑骨髓中内化之后所氤氲所澄明所亮敞出来的那些东西,它是超越了旧的明晰与熟悉,面对新的混沌与陌生时的那种分选、爬剔、梳理、消化、吸纳、以及新创的自由与自觉。素质不是具体的某种工具,而是能握任何工具,并能游刃有余运用自如的那一只手。

关于素质教育,李岚清的定义颇有意义:“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素质教育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这片来自最高决策层的声音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对“素质教育”目标方向的界定,更在于其中可喜地透露出的一片人文关怀意识――“对国民大众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价值关怀。对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学尊重。”并且在此,审美的维度被明确树立进了目标的范畴。这无疑是对过去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标,以升学率为转轴,以智育为量度准绳的逼仄的传统教育价值观的一种反拨,这不啻是未来教育发展、人的发展的一道福音。

在“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响亮的声音传遍耳闻的当今,问题早已不在于概念的是否适当以及它是否必要与是否执行。

困难在于操作:如何操作?怎样保障它不偏离、不歪曲、不流于表面的形式......(当然前提是:一套完善的、系统的、具体可行的素质教育理念的建立。)

在我们这个注重功利、实用的社会,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在这个裂变的阵痛时时绞动心的浮躁迷惘了关照的眼眸缭乱了常态的步履的转轨期,在这个被各种俗谛充盈围抱、芸芸广众乐于媚俗或不由自主地流于媚俗的氛围里,在这个选择方式表面上的多元化终究掩映不住本质里的一元化的单一性指归的境地里,我们可以想象:素质教育将有可能走向何处,它的哪些内容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较为轻松并且卓有成效地被落实,二哪些内容壬将一如继往地因循旧辙或被置之高阁或无可奈何地流于形式并且愈演愈烈每下愈况。

于是,一方面我们欣喜看到:我们欣喜看到:我们已经因材施教、因地、因时制宜地培训了多少富有“素质”的各型人才,他们都在社会的庞大的建设系统中找到了自己或取或予或显赫或寻常的位置:厂长、经理、懂事、企业家、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文艺工作者等等花开遍地、桃李满园、蔚然缤纷、俨然灿烂。

我们触摸到文明前行的脉动――科技在进步、物质财富在丰富、经济在增长、生活水平在提高、社会在繁荣......生活的外观似乎越来越光滑美丽、越来越无懈可击。

但同时,我们也逐渐感觉到:在小汽车、错层式家庭住宅、精致的厨房设备、高传真装置、多媒体、互联网络、精品屋、专卖店......陆陆续续闪亮登场的同时,人的形象却日渐远离生活的镜头,变得模糊不清,就象夜雨街灯下幢幢匆匆的影子,塞满各种电磁波、油墨、激光盘气息的脑袋下面是日渐荒凉的心灵,生活的本质益发地晦暗不明。

我们逐渐了解:在物质、金钱、技术、事业及其 成功不能抵达不能充满的时间与空间 ,许多人无法逃避无法摆脱某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煎熬与追迫,不能为自己张罗起一个修习精神的道场,不能为自己垦殖一片憩息生命的园地,不能为心灵找到一方坚守的位置,在精神生命无根无家的状态下,把自己交给无聊与庸俗,交给为金钱地位享乐的奔竞,交给声色犬马的追逐与狂欢,用华丽的包装、盛丽的场景掩遮起骨子里的贫血空洞与苍白,并且自命为大手笔,而这样的手笔,充其量不是给文明导致堕落的观点写上一条充分的注释而已。

物质的富足不等于精神的丰盈,技术的高超不等于科学的发达,拥有握工具的手不等于拥有适当使用工具的心灵。

(三)

吴宓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凡古今中西之人,其生活及事业,皆有外阳(功业、道德、思想、责任)与内阴(生活、婚姻、恋爱、情感)之二方面,表现如一,乃为真诚;情智双融,乃为至道,阴阳合济,乃为幸福。窥此二者之全,乃为真知,由此二方面竭力帮助,乃为真爱。”

传统教育理念及其运作的偏颇或者说不近人道处恐怕就部分在于割裂了人生阴阳的合济,不一人的完整为本,而把人当成运转社会这部庞大机器的某种工具,当成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手中可以任意调拨的棋子,而不关心、爱护、帮助人们去获取“情智双融”、“阴阳合济”的至道与至福。

教育的运转臣服于市场经济霸道的指挥棒下,学校变成了流水线作业的生产车间,教师成了各种技术工人,而学生就是专门制作的迎合市场口味的适销对路的各类产品,在按部就班的一道道程序化工序结束之后贴上统一的商标与功用说明批量投放出去载浮载沉,经过时尚的`潮流层层濯洗,终于褪尽一切个我的色彩成为无质感无区分的一沫沫漂浮物。

人的塑造被异化,被简单为工具的制作,技术的解放力量――使物工具化被扭曲成技术的桎梏――人的工具化,人生多向完整的需求让位于一维的现实功利。

而每一个完整的人生都有两种潜在的需求:一种是以连续的开创去实现自己。另一种是以一种永恒的宁静来抚慰自己,而且人类文明的程度越高,创造性生活的范围越广,强度越大,其需求的宁静于抚慰也就越细腻、越丰富。

从人生的完整需求出发,为现代建设与生活的素质教育,它的理念与运作中所贯注的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应该体现在对每一个个体生命获得完整与幸福的目标的关怀与“竭力帮助”,即一方面帮助其拥有开创事业人生、发展自己,实现自我所必须的方法与能力,不仅仅教给获取知识能力、开启灵明的钥匙,激发起追求未知的渴望,在内心里建立起自我教育的意念,一生追寻与维护生命的灵性、激情、想象与创造力。

另一方面,帮助其拥有一颗丰富饱满的心灵,一颗能够去粗取精、吐故纳新的向着纷纭繁富、良莠参差的现实存在敞开的心灵,树立其一个能够抵拒种种诱惑与打击,能够把持、能够守定自己的信念,养育一个能够参与与融入现实人生而又能够超越某种现实层面的进退裕如的精神,经营一方能够宁静、抚慰心灵、修养生命、栽种生活中点点滴滴、大大小小浅浅深深的体会与感动并且能够使其开出芳馥的的花来的丰饶园地――多少人因为“后院失火”而最终丧失了曾经拥有的一切,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而原来,我们可以不等到发现“后院失火”时才想起应该予以的经营与管理,可以不等到看见朽坏堕落的不可逆挽时才想起应该给予的呵护,就像我们可以不等到呼吸到远超安全阈值数倍PPM的污浊空气时才想起曾经疏忽了的预防,可以不等到泥沙淤积充塞了所有的江河湖海洪水汪洋恣肆时才想起保护森林植被,可以不等到一个个物种一一迅速地灭绝时才想起全球生态的……对于渴望清洁水源的人类,人工制造的“纯净水‘永远只能是杯水车薪,就如同人们不能以杯水的沉醉代替生命有家可归的饱满与宁静。

(四)

与关怀个体生命的完整 与幸福相应的,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内容还包括培养受教育者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一切的人文关怀意识,这是同一问题的另一面。

1989年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的口号:“学会关心、学会发展”,其中也不无人文关怀的意识。

从关心一枝一叶到关心整个世界,从关心身边的亲人朋友到整个的人类,从关心自身的发展实现到关心集体、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

见微知著,推己及人,儒家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信条,其中不乏可资现代运用之处,小事做得来,大事才能提得起,可供挖掘、可供借鉴的不乏其例:

日本教育法将关心的内容化为一条条细则落实到每一阶段的教育。

新加坡的“好公民”课程和《儒家伦理》课,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让学生从个人开始,然后扩展到家庭、学校、邻居、国家乃至世界,通过生动多样的方式,将关心的意识及诸多的价值观念传递并化入学生的观念及日常的行为。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对关心目标的概括周到而又简明――“关心自己,包括关心自身健康;关心家庭、朋友、团体;关心他人;关心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全球生存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如果学会关心,人们就会应付裕如地处理好诸多的现实问题。

如果学会关心,人们就会自觉地、自由地、负责地、欣喜地、充满爱心地参与生命,成为创造的合作者,成为存在的守护者。

如果学会关心,人们就会激发出发展的活力,生发发展的自觉,使自身的认知、能力、态度、价值观、情感等得到整体的和谐的发展,并且在发展中享受到一种“神驰”的快乐。

(五)

因为每一道涟漪的觳皱而有奔涌无际的波涛,因为每一片叶的翠绿而有遍及天涯的葱郁,因为每一芽音符的灵动而有和谐浑成的交响,因为每一片雪花的铺展而有覆被大地的洁白……

而雪花的晶莹与纯净,也就在对覆被的参与中得到了明晰的体认。

这或许就是素质教育中双向人文关怀里的辨证。正象美国一些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所提出的那样:“教育要尽可能既有助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安宁、和谐和精神健康,也有助于社会化。重点在于更多地帮助人们有目的地、热情地生活、自我满意和愉快、自我实现和内心和谐,而不是只强调灌输一种欲望,使得人愿意接受为最高价值的某种文化的社会要求。”

(六)

从一朵花里,我们可以体悟到造化的神奇与美妙,从而生发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

涵蕴着美的质素的每一阕音乐、每一幅画、每一页文字、每一道风景、每一缕情谊以及每一个创意设计制作、每一项包含科学精神的技术,乃至柔嫩的一片草叶及其微风中的一缕摇曳…… 也都可以滋养可以盈满可以化美与提升一段生命,激动起追寻的行愿与笃实的努力。

审美教育,应该是达成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目标的上好途径,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运作的突破口,更应是身临现代困境的人和社会解放的必要中介。

“审美教育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借助各种各样的审美媒介(美的事物、也包括美的艺术),向受教者施加审美影响,愉悦他们的性情,从而达到性情和心灵的陶冶、塑造的目的。”

审美教育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如对“内在情感”的理性塑造、规范、控制、调整和引导,对生命、意志力的理性调节、规范和引导,,认知系统中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理性渗透和引导,理解力之趋向感知、想象、情感的渗透、变为直觉的理解、领悟能力,这是一个情感、意志、认知三个系统相互渗透、交融的教育,特别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情感之间的相互渗透、交融的教育,审美教育最终求得的不是逻辑思维模式的建立,不是道德规范的形成,而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提高。由于审美心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影响智力结构的逻辑思维模式导向自由直观,影响伦理结构的道德规范导向自由意志,从而达到心理结构的完善、协调发展。

正是审美心理结构的自由直观、自由意志,审美教育的陶情淑性、以情动人,使审美教育与单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鹄的的传统模式的智力教育或空洞说教走形式的德育教育区别开来,并且对智力教育与德育教育产生积极的催化与助力,具有了“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功能。

审美教育引导受教者走向对感性形式及其意味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渗透着理性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开启了由抽象思维能力走向直觉思维能力、由认识真理走向创造发明的通路、渠道,艺术、科学中的灵感与顿悟,都是审美教育对智力开发的贡献。

智力教育的成果是智力商数的提高,而审美教育还同时增强受教育者的内驱力,完善、成熟其内在心理结构,提高其情感商数,越来越多的研究与事实证明,在影响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各种因素中:“情商”比“智商”远为重要。

审美教育使个体解粘去缚,正象席勒所说:“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使个体由道德的他律进入道德的自律,达到一种道德自由的境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不以现实功利为导向,美德自身成为对美德的奖励,就像真福八端所道明的那样:“心地纯洁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面见上帝。”

审美教育对于体质教育的促力,在于它为健康身体带进精神自由活动,养成健全体魄。

当前的素质教育,正可紧紧依托审美教育所特具的陶冶性情、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增进健美等功能以及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影响的深远性等等特点,在教育理念中烙进强烈的审美意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操作活动中,充分发掘各种各样的审美媒介,创设审美情境,建立自由平等、和谐融洽的双向互动的交流关系,将审美观照与审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那种利用纪律、法规约束、意志力控制、单向传授、强制要求、硬性灌输的僵化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无拘无碍的情景中得到情智的熏陶与培养,将美、以及对美的热爱与追求熔铸与心灵。当然,这有赖于施教者自身的审美素养以及巨大的教育热情。

总之,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者成为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心里结构完善发展的人、审美的人,成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协调前行的人。

这样的人,正相似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谓的“自我实现的人”,他(她)具有一系列积极的特征:能准确充分地知觉现实;对自己、对别人、对大自然表现出较大的宽容;为工作、事业而生活;超然于世,平静独处;以敬畏、志趣和愉快的心情体验生活中的事件;每一个婴儿,每一次黄昏,都象第一次见到时那么美妙,那么动人心弦;以审美的眼光观察事物,和所有的人打成一片的倾向;对全人类表现出怜悯、同情和真切之爱;具有强烈的审美感;几乎永远了解他们自己活动的美学意义;发挥创造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创造活动 中,而且表现在一般活动中;受内心指导,不依附与自己价值观相反的现存文化,等等。

这样的人,正是审美教育紧紧体贴着人文关怀目标的结果,而审美教育还不仅仅是一种目的,它带来的最终是一种审美的在世方式,以这种方式生活的人,他们自然地生活、自然地做事,并且在其中体味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意味。

(七)

刘晓枫先生在《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这部论美文集的序言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学’不是一门学问(甚至不是一门学科),而是身临现代型社会困境时的一种生存论态度。”

审美不仅仅是一种维护、保养、驱动的力量,审美甚至就是一种超越了宗教的拯救力量,人必得张开生命的“第三只眼”,以审美的方式生存于世。

因为,只有美,永恒地祝福人的灵性、激情、希望与爱恋、想象与创造,让人在日新月异、旋转飞动的世界里自然地生活、从容地做事;只有美,能够引导人们在蜂拥纷沓的资讯工具金属的冰凉里触摸到缕缕人性的温热;只有美,能够解放技术革命挥之不去的阴影与魔咒,消除技术的破坏性、毁灭性的异化力量,使它成为保护人的生命力及其幸福的工具;只有美,能够使人们超出交换关系和交换价值的罗网,从一个个物质的必然王国跃入精神自由的国度;只有美,能够引领人们的目光,一次次越过窗外钢筋水泥的灰色楼阵,找到上面那片飘着白云的湛湛蓝天以及那永远激动人们心灵的回忆、希望与爱恋,那永远支撑生命的Hero(马丽亚.凯丽《Hero》)。

“沙沙的森林的和音

陶冶过我

我在万花丛中

懂得了去爱。”

[1] [2] 下一页

在审美的尽头,熠熠伫立的便是那偎依着人心的真实与自然的爱。

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我们这个民族,就如同一艘负载巨重而又弥满价值之轻的大船,向着云天浩浩的大洋彼岸比特时代的灿烂远景奋力航进。只有秉有生命的“第三只眼”,坚持人文价值方向,高扬起美的风帆,才能穿过所有的迷雾与险碍、狂飙与巨澜而不致覆舟。

注进人文关怀、融铸审美意识、加强审美操作、培养塑造全面发展的审美的人,成为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著力点与最终归宿。

上一页  [1] [2]

 

2.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篇二

一、目前职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原因

纵观三十年的职业教育, 我们不难发现:人文精神已经忽视已久。分析其中的原因, 不仅有历史的原因与制度上的束缚, 还有经济改革中过分追逐物质利益等因素。

1. 误解职业教育的内涵

职业教育 (vocational education) 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现存的问题就是只重视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 忽视了教育的本来要义, 只是注重传授技术, 而且是“职业技术”, 即与职业有关的技术。由此, 一些学校、教师便对技术津津乐道, 乐此不疲, 把技能传授与训练当成了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 甚至是全部, 陷入了唯技术的泥潭, 成了技术至上主义者。从本质上看, 这种价值的深层取向是“技术兴趣”。“技术兴趣” (technical interest) 亦称“技术理性”, 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它指向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 其核心是“控制”。这种注重技术的教育, 只注重其工具价值, 而失去其内在价值。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是培养做全人的职业者。“教育的人文性”是与“教育的职业性”相对而言的, 它们一起构成教育的两种基本属性。教育的人文性是指教育为人的个性、完整性、历史性而努力, 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 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教育的职业性是指教育为学生的职业做预备, 为社会的各行各业提供合适的人才, 为国家和家庭培养良好的公民与家庭成员。这样, 注重“技术”的职业教育就走入了误区。在培养目标方面, 操作技术能力代替了全面发展的能力, 其表现是重视技能的训练, 忽视专业基础和文化修养;在课程方面, 只是注重与技术训练紧密的课程, 漠视与人全面发展相关的课程, 尤其是人文教育方面的。

2. 职业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工业化逐渐走向高潮。与之相伴的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及追求“生产效率”、“社会效率”的功利主义思潮一度盛行并且蔓延。这在教育上, 尤其是在新兴的职业教育上表现为强调预定目标, 追求教育效率。他们将教育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相比拟:“教育是一个塑造过程, 如同钢轨的制造一样。经由这种塑造过程, 人格被塑造成所需要的形态。当然, 人格的塑造要比钢轨的制造更为精密, 而且包含更多非物质成分, 然而塑造的过程并没有两样。”如此, 职业学校就变成“学校工厂”, 学生就是“原料”, 教师就是“教师工人”, 职业教育成了为获得社会理想所要求的“成品”而对学生这个“原料”不断加工改造的过程。许多学校把“短、平、快”作为办学理念, 短期迅速培养大量学生, 仅仅追求的是物质利益与经济利益, 这就导致了职业教育的短视行为, 完全把与功利主义没有直接联系的人文教育排挤出职业教育体系。

3. 人文学科本身被遗忘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正值生命中的花季, 对于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完整之人格充满向往, 并特别关注自我主体的发展。“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能成为怎么样的人”、“我在社会上处于什么地位”等等此类问题, 成为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这时候他们不仅仅需要学到谋生的技术, 更渴望学习与此相关的人文课程, 迫切希望与教师一起探讨交流相关的问题。但是由于只重视技术的学习与训练, 职业教育中的人文课程被遗忘了, 所以学生的精神成长受到压抑, 只能是畸形发展。价值观失落, 理想缺失, 精神空虚, 无所追求也就司空见惯。

二、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

1. 人文教育的涵义

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总体世界由三种不同的基本要素构成, 即“事实”、“价值”和“意义”。这三种要素不同形式上的组合就构成了三类不同的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自然世界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 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前由盲目的自然力量所支配。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 是由各种各样的事实、事件和价值构成的, 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人文世界是在社会世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 或者说是在社会世界之中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由一系列对社会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体性反思活动及其产品、组织、制度、符号等构成, 简而言之, 是由价值和意义所构成。与人文世界对应的就是人文教育。杜时忠认为:“所谓‘人文教育’, 简单地讲就是旨在培养人文精神, 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那什么是人文精神呢?首先,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 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 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的相容性。其次, 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 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 亦即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再次, 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 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 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第三, 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 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最后,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 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 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 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 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人文素养是未来人才必备的素质, 没有人文素养, 人就会异化成为物的奴隶, 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

2. 追寻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点

如何在职业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 渗透人文精神是比较复杂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在国家政策的层面:必须在国家层面确立职业学校发展和改革的人文目标, 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引领职业学校的教育改革。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协会编辑出版了一本面向职业教育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 名字叫做《学会做事》, 内容是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学会做事》提出了以8个核心价值和33个相关价值组成的体系框架, 目标是为了接受职业教育者在全球化时代更加和谐地共同学习、工作。统率全书的中心价值有两点:一是尊重一切人, 包括尊重一切劳动者;二是尊重一切劳动, 包括尊重一切普通劳动。这里的职业教育要关注人的全面健康和发展, 包括身体、智力、心理、精神全面健康与发展。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特别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国家层面上提出职业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与改革方向。所以在职业教育中注重完人的培养, 而不仅仅是技术工人的培养, 这种思想在国家层面得到确认。

(2) 在学校层面:职业学校领导首先要高度重视人文教育, 加大宣传力度, 从而使全员都有人文教育的意识;另外要加强在职业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人文素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应该认识到人文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进而影响教师形成培养完人的教育理念。学校领导应该不断加强教师培训, 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教育知识一起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加强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学校领导还要重视学校教育环境的建设。学校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场所、学校各种教学设施及校风学风等, 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自古以来, 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 对于培养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因此, 教育环境的建设体现学校的人文修养, 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最好途径。职业技术学校的建筑设计要体现个性, 职业技术学校的校训要催人奋进, 职业技术学校的文化环境要宽容而又富有挑战性, 职业技术学校的各种点缀环境要唤起人们崇高的情感, 陶冶人们的心灵, 给人以启迪。在这样的环境下, 会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对人生的关注, 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从而培养起人文精神。

(3) 在课程与教学层面:在课程建设方面, 职业技术学校需要重新审视人文教育的价值、目的和教育方法, 必须高度重视人文课程建设, 必须改变其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地位, 将其确定为与技术课程并驾齐驱的课程, 不能将其看作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或者无足轻重的课程。职业学校应进行人文课程开发研究, 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发并创造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本人文课程。另外, 把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技能教育中, 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的人文性, 这也是职业教育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师方面, 必须将人文教育的目的从大量概念、事实、原理及技术的掌握中解放出来, 促进对个体和社会日常生活实践的人文反思, 唤醒青少年一代真正内在的人文需要, 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质, 帮助和鼓励他们理解历史上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 切实增强他们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堕落人文意识的批判力和抵抗力, 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美好和不可让步的尊严。在人文教育的方法方面, 教师要坚决摒弃传统独白教学中使用的“灌输”、“说教”、“训导”和“训练”等方法, 这是由人文知识的性质所决定的。人文知识不同于技术知识, 作为一种价值性、主观性和个体性的知识, 人文知识所期待的并不只是像客观性知识那样简单的掌握和应用, 而是期望能够引起教师与学习者真正的关注和反思。因此, 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对话教学中使用的“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等。在讨论中讨论各方的立场得以展现, 在对话中对话双方的观点受到碰撞与质疑, 在实践中实践者体验到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 在反省中学习者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只有通过这些人文方法, 人文教学才能够克服抽象的、空洞的和无力的弊端, 人文知识才能从“静止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知识”, 才能从“外在的知识”变成“内在的知识”, 才能从我们学习的负担变成滋养我们人类脆弱心灵、生命和人性的润滑剂。在师生关系层面, 为了实现高效的人文教学, 教师和学生需要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都必须拿出勇气、坦诚和耐心, 要能够面对那些自己不敢直面和坦言的东西, 要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人的困惑、痛苦和无奈。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 摒弃传统的以成绩为主的评价观, 而将人文素质的发展作为全面衡量学生发展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适合于人文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 建立完善的评价框架。

(4) 在社会层面:应该转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职业教育不能局限于培养具有技能的工人, 更应该注重具有人文素质的创新性的人才。企业在招聘过程中, 不仅考核其基本的技术能力, 同时不能忽视作为公民应有的人文素养。家长不应急功近利, 追求短期的利益, 更应该看到孩子的长远发展, 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只有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 才能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Grundy, S.Curriculum:product or praxis?[M]London, New York&Philadelphia:The Falmer Press, 1987:11~12.

[2]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6) :14.

[3]Bottitt, F.The Supervision of City Schools, Twelf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Part1,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13:12.

[4]徐隽.职业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与追寻[J].职教论坛, 2004 (11) :53.

[5]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3.如何加强历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篇三

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1.人文教育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人文教育的盛衰都与社会的大背景息息相关,都与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均衡发展有关。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我们理应引以为戒,然而,从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前列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活水平提高,道德水平下降的事实。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种失误理解为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失误。从实际来看,我国的各类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由此而引起的人文精神底蕴的流失已成为所有关心人文学科教育人士内心深处的一大忧虑。

2.人文教育的内涵

对于“人文”概念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文化”绝不单纯就“知识”而言,更特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我们强调人文教育,并不是否定科学教育的价值,人文教育应该是与科学教育并重的丰富的人类文化内蕴的博采。

二、历史教育如何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

第一,改革历史教学内容。目前历史课教学内容的主旨在于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而“规律”本身归属科学性的范畴。其实,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永恒意义,体现着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绝对价值的精神、人物和事件也应该纳入历史教学的内容,甚至成为主要内容。比如为募集癌症研究资金而发起的“希望的马拉松”长跑活动及其创始人,比如捐献车祸遇难亲属的器官救治他人等,这些都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体现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对于同类的爱心,对于疾病和厄运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应该让一代又一代人都记住并且发扬光大的。

第二,对历史现象及人物进行评价时应当加上道德维度,既要承认它推动或阻碍历史进步的客观作用,也要分析其心理、动机和机制,看到它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影响,认识它在道义上的是非善恶。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作为农业资本主义化的一种方式,它的历史作用无疑应当肯定,但是对于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英国农民来说,这是一个极其残酷、极其痛苦的被剥夺过程,马克思形容为“羊吃人”。而法国大革命中将土地分给广大农民,在当时来讲这是最符合人民利益的解决土地问题方式,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它对以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历史的”评价与“道德的”评价结果常常是不一致的,真正科学的态度应该两者同时并举,而不要仓猝草率地予以“定性”。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讨论。按照教育心理学理论,连“认知”都被视为一个“建构”的过程,那么情感和观念的形成就更要依靠学习主体,也即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了。换一个角度讲,从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文立场出发,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当摒弃那种耳提面命的填鸭方式,而提倡让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有选择地“乐从”。况且在当前传媒发达、社会关系复杂的背景下,学生在学校之外还会受到形形色色的观念、意识的熏陶浸染,只靠教师一张嘴根本敌不过那许许多多张嘴,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

4.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篇四

摘要:本文就实施小班化教育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教师在抓好课本教学同时,运用适合小班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网络信息、点评班级、校园以至社会事件,以学生为本,训练学生搜集信息,热爱母语以及民族文化,开拓视野,增加人生阅历;分析信息,热爱生活积累人生情感,品味提升;表达信息,养成独立人格和审美趣味,展示自我。

关键词:小班化

人文素养

培养

一、小班化教育的含义

“小班教学”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目前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新亮点。“小班教学”以学生为本,关注个体差异,重视因材施教,有利于课堂互动和学生的实践参与,较之传统大班,小班教学更受师生及家长的欢迎。

1、小班化教育的含义

关于小班化教育的含义,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专家认为“小班化教育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论支配下实施‘小班教育’的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即在‘小班’配置的条件下,小班教育的内在属性和特质逐步形成的发展过程,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小班教育’的过程。”有的专家认为“小班化教育,是指通过控制每班的学生数,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运用先进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全体学生充分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我认为要理解小班化教育的含义,首先必须明确“小班”和“小班教育”的含义。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毛放先生就将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内涵分成三个层面:小班、小班教育、小班化教育来阐明,全面详尽地解释了小班化教育的含义。他认为“小班——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小班教育——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即在20-24人规模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小班化教育——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论支配下,实施小班教育的过程。即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运用适合小班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实现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相对大班教育,小班化教育有如下特点:(1)、教学时空大大拓展,上课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可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与活动;(2)、师生、生生之间接触交往机会增加,有利于形成和谐的育人环境,整合育人功能;(3)、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4)、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和发挥;(5)、教 育内容、形式、技术、过程等也随之发生改变;(6)、有利于开展教学研究和加快教研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2、“小班化教育”的价值

(1)实施“小班化教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们追求优质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实施“小班化教育”,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接受教育的机会,有助于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满足家长的需求。实施“小班化教育”也是解决学生生源的不断减少和教师的大量剩余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从而使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2)实施“小班化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学形式的变迁经历了个别教育阶段,班级授课制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阶段。个别教育阶段(包括私塾制)由于受社会和人的认识发展的限制,决定了教学内容的贫乏,教学形式的单一和人才规格需求的低下。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保证了教学的计划性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了班集体教育作用。但其不足也是明显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是机械的接受知识,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差异,教学只停留在中等学生的水平上,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都得不到满足。实施“小班化教育”后能较好地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3)实施“小班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小班化教育”,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辅导;班内同学人人都能在充裕的空间和时间中充分活动,个性能得到更全面、更和谐的发展,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聪明才智,发展他们创造的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小班化教育中如何进行人文培养

(一)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

一般认为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人文知识的修养通过学习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而获得,人文精神的修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应体现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反映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文化的精华、生命的价值、人间的真情、做人的真谛、生活的激情等。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的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精神;《将相和》中蔺相如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和宽宏大度。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拓展“人文素养”的外延,即人文素养应包括审美素养、心理素养、礼仪素养、人格素养等。目的是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思想意识、健全的人格魅力等。

(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是推动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的第一个台阶,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文素养甚至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试想一下,如果文明进步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相违背、相脱离,那么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发展、社团组织的发 展都会成为压制、残害甚至毁灭人类的野蛮力量。基于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先在高等教育中加强了人文素养教育,近年来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从小学生就开始抓起,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在当今时代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来武装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增强其精神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股强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要从民族的下一代抓起,以情感教育和优秀文化的传播来保证学生拥有强大的精神竞争力。

(三)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作为学校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培养哪些公民素质,哪些素质对今后学生适应社会和今后学生的生活更有价值,应该强调哪些素质的培养,我经过几年的观察、思考,得出以下观点:今天的教育不应过多的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是目前应着重解决的学校课题之一。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变为一台电脑,没有感情、没有责任感、缺乏集体荣誉感,永远都自我为中心,只要求别人为他付出,不愿为别人考虑,不会尊重他人。以下的案例可以用来支撑我的观点。

例一:炎炎烈日之下,教学楼前的空地上,出现了一个瘦弱的孤单的身影,右手提着一个鼓鼓的皮包,腋下夹着一摞书,左手提着一个木框,框里有几个装满液体的玻璃瓶,原来是该校的化学老师。她手中的重物紧紧地坠着她那纤细的双手,但她仍然使出了浑身的劲蹒跚地向教室走去。突然,“刷!刷!”,有两个人影飞速地掠过她的身边,仔细一看,是自己含辛茹苦教了两年的学生,她喊道:“某某同学,过来帮把手”,两位同学装作没听到继续向前走,再喊,还是没用。她失望地摇了摇头,叹道:“难道这就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结果,我教书有什么意思,我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感恩。”

例二:在我所任的班级中,有一个班的学生给我提了一条这样的意见:老师太恶,上课没笑脸。然而我却是大家公认的上课比较有激情的老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局面,究其原因只有一条,上课期间,这班的几个学生不停地说小话,我使尽了浑身解数(个别谈话、教育,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鼓励,都没用),仍无法扭转这股歪风斜气,于是,我失望了,每当走进这个班时,我就产生了一种不安的情绪,无法作到激情澎湃,无法面带笑容。所以,我与学生之间展开了一次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相互的,你在要求别人做到某件事时,你是否认真考虑了你自己应该付出什么,你希望老师关心、爱护、尊重你,面带笑容地与你交谈,那么,你首先该做到什么。

例三:某班某同学,由于画了许多淫秽的图片,被老师逮住,询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不说。一打听,才知道该生成长以单亲家庭,他的母亲从他刚满两个月起就独自一人把他拉扯大,问他:“你知不知道你母亲很辛苦?”他理所当然地答到:“不知道”,回家后,是少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要求母亲给他买这买那。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越来越自我,他们是天,他们是地,只会一味地要求别人付 出,而不知道回报,他们在这经济浪潮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良心,面对别人、社会变得冷漠、自私、无情。这样的“人才”将会成为社会的渣子、蛀虫。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的教育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促进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尊重并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促进每一位学生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并培养精神充分发展的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最终使我们的国家不仅物质上更发达,精神上更富有。

只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不再麻木、冷漠,使我们的教育结果发生改变。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素养,培育着激励着人的高雅精神境界与不朽的人格魅力。高瞻远瞩,勇敢坚毅,既为真理不断超越前人他人,也为真理不断战胜个体自我,坦坦荡荡做人,廉洁自律为公;有打败敌人的勇气,有战胜困难的气慨;助人不讨回报,奉献不讲条件。人文素养,总是把崇高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是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忙忙碌碌,也不是见小利而忘大义的狭隘浮躁,更不是夸夸其谈不干实事的政客。人文素养,也是人心的和顺,思维的自由,爱心的凝结。战胜困难和挫折,不仅是通过实践创造新事物的必由过程,更是一种获知启思的乐趣。这正是爱迪生实验室墙壁上所写的警示语:“不下决心艰苦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有爱心,便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的目标,更能善待同类,珍爱生灵,拥抱自然,净化环境,而且事事处处充满着乐观主义热忱和激情。

(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语文学科也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上,才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悟性、灵气和创造力。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观念、途径、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断开放语文教学的读和写,活化读和写的各个环节,挖掘文本人文精神内涵,探寻课堂教学人性化的回归,才能真正开发学生读和写的潜能,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本人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不断试验与总结,认为下列方法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自学涉趣法。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培养他们的读书爱好, 就等于帮助他们找到了源远流长的知识的泉眼。创造条件阅读, 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荐作品, 启发阅读的兴趣;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每期指导学生读2、3部名著;每周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去,让学生丢开学习的重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组织开展课前3分钟口语练习活动, 在训练口 头表达能力的活动中介绍名著名篇和新作, 达到互相推荐, 彼此促进的目的。课余时间向学生推荐值得一看的中外名著和优秀的电视节目,比如,中央10台的《子午书简》、《百家讲坛》等节目。一日不多, 十日许多, 涓涓细流, 渗入心田, 学生的思想、情感、语言都受到有益的熏陶。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蕴藏着该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它是该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感悟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谨慎谦虚的博大胸怀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慢慢积淀成民族精神,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博大精深、熏陶灵魂的文化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

2、语感感悟法。提倡“重读背、轻讲析;重陶冶,轻灌输”的教学方法。新大纲或新课程标准都强调,“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趣味的选择”,新版语文教材加重了课程的文化比重——文学作品占60%以上,加强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及现当代的名家名篇,进一步提高了语文学科的文化品位与价值。

新大纲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文化因素,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忘情其中,欲罢不能。其情感与作者、教师融会贯通,使语文教学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爱因斯坦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合作性。在阅读方面,针对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大体上说,获得感觉只须-般的泛读,获得感知就要求精读,而获得感悟就不仅要求读得精,而且要求读得熟,对于那些十分重要的内容,更必须熟读成诵,历久不忘。比如,阅读教学中古今诗文的阅读和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不仅要了解它的一般内容,更要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从而对作品进行评价鉴赏。新大纲中说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真美,什么是假美。像《花未眠》中歌颂哲理的美,《胡同文化》歌颂建筑之美,《归去来兮辞》中追求自由本性的理想都是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好材料。在教学教程中,以学生自已的感悟为出发点,老师不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是在必要时作适当的点拨。把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的个性潜能发挥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有能体会到自身的发展和个性优点,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

3、设疑讨论法。在一切形式的教育中,人的个性独立,生命舒展,灵魂的生长,是最最重要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是要求学生在读写过程中认知情感的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个性潜能,通过紧密相连的一系列探讨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能力,确立能动精神和创造意识,发展生命个性。课堂上可由教师引导或由学生自主发现提出,可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如在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教学中我这样设计:首先让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在学生普遍都觉得本文写得很美的情况下,提出讨论题:本文究竟美在哪里?小组讨论后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领悟了作品的语言美、风景美和情趣美。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塑造学生美好心灵起着的巨大作用。

4、实践指导法。作文教学适用此法。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 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安排一些语文课外活动, 让学生走上社会, 接触社会, 开阔视野 , 扩大知识面。我们所处的铜梁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铜梁文化在巴渝大地上源远流长。带学生去游览安居古镇,感受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千古之谜;也让学生去攀登巴岳山、游游人民公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在学生头脑中扎了根,不仅写作不用挖空心思、闭门造车,而且作文之中增加了文化色彩。

实践之外是多加指导, 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抓住写作中的命题、立意、选材的指导,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罗素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引导学生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 把社会的改革、时代的风貌纳入学生的写作之中, 使学生写出体现时代精神, 内容积极、思想健康、情趣高尚的文章。

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从课堂上,在文本知识基础上,整合各种来自学生间、师生间、校园、社会、网络上的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资源,以学生为主体,矢志不移的进行思想认识、行为习惯教育,使学生走上自我发展、合作发展的路子。教师要以课文为载体、平台、媒介,开展各种专题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以此开拓视野,增加人生阅历;对于搜集来的信息进行分析,以此品味提升,积累人生情感;引导学生热爱母语和民族文化,热爱生活,积累健康丰富的人生情感;在课堂上、在校园里、在人生路上表达信息,以此展示自我,形成独立的人格意识和审美情趣,增添个人魅力。这样,既落实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要求,也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能成为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主要参考文献 :

《重审科学与人文》„„„„„„„„„„„„„„„„„„„„吴国盛

《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蒙培元

《人文主义和科学技术》„„„„„„„„„„„„„„„„„„„陈

《人文教育要函刍议》„„„„„„„„„„„„„„„„„„„„洪强强

《人才•素质•美育》„„„„„„„„„„„„„„„„„„„„„王旭晓

5.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五

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集中外文化传播和交流为一体的领域,不应只为语言知识#技能或等级考试而教学,同时也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它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寓人文素质教育于高职英语教学之中,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高职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的理念,有很多高职英语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都或多或少地渗透了人文素质教育。

作为高职英语教师,我们应在实践中!设法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力争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同时,达到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地进行,并不断提高和完善渗透的手段和方法,真正推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6.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篇六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人文精神都是其核心的内容,是一个国家国民修养水平的标志。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识字、考试,还需要具有一些精神文化的引导。这就如同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而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的引导和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面对挫折和困难,不畏惧、不害怕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教育的改革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参考和标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试教育的理念依然成为影响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一方面可以促进语文教育更加全面,实现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共同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促进教育的改革,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及成因

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是缺失的。人文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了高中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发展。总结下来,影响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缺失的因素如下:

(一)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而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往往只会注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是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会影响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教师缺乏人文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从根本上讲,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可以共同发展的,教师无须有所偏颇。因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促进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由于缺乏人文教育的人文意识和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实施有效的人文教育,从而直接导致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缺失。

三、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怎样渗透人文性呢?

(一)国家应当不断健全教育评价制度

当前,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国家的教育评价则是通过高考来形成,各种考试模式下的教学评价,使得教师的教学也往往会以考试为标准。只要能够提升考试成绩,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是奋不顾身的,各种题海战术,各种解题技巧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模式。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国家应当不断健全考试评价制度,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改变传统仅仅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健全和发展。

(二)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实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需要树立教师的人文教育意识,并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形成严于律己的教育精神,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自身的学习、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促进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和发展。

(三)形成启发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单一的、过于拘泥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形成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避免标准答案式的、固定学生思维的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通过举办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不断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促进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7.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七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 我国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欠缺, 人文素质偏低

长期以来, 各医学高校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 使得不少医学生缺乏人文社会知识, 且基础素质欠佳, 如有违诚信、不懂得谦虚、待人冷漠、不负责任;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知识面狭窄,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不能流畅地书写医学文件和日常应用文, 有的甚至在与患者交流方面都存在障碍;为人处事目的性和功利性强、团队合作能力差, 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往往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的精神。

2. 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式落后

在大多数医学高校, 人文类学科的教学方式都只是简单的传授, 由于此类学科既不受学校领导重视也不受学生欢迎, 许多教师仅以完成教学为主要目的, 很少关心学生的学习效果。人文类学科的考核方式也局限于开卷考试等, 完成考卷即成为学生的学习目的。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起不了很大作用。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部分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 人文环境和学科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这些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 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必备的素质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 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热爱生命、以人为本”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 也是医学的灵魂。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 在医疗实践中, 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且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形势下, 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是一致的, 这种现实的要求促使医学教育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本身的发展以及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其成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 医德的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医生和患者交流的过程中, 不仅仅是要告知病情, 还要能从精神上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在未来社会, 医学人才既要具备自然科学知识, 还要具备人文科学素养, 两者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因此, 医学教育只有在重视医学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才能培养关爱生命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因此, 高等医学教育应当将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首要的位置。

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现阶段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医学发展要求的变化和医学内涵的不断拓展, 提高了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医学教育目标也随之调整。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在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下,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是医学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把他们培养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 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所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健康的定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新型的医学模式转变, 这对医学人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回归的客观要求。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措施

1.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应包括文、史、哲、美、音、心理学、“两课”等。此类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种形式, 主要让医学生能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有正确的认识,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除了传统的人文社科课程以外, 还应开设由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 主要有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卫生法学、医学史、医患沟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此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 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 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 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 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 使人文素养培养融入医学实践之中, 从而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 改革教学手段

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应当一成不变, 应积极尝试多种形式。如指导性自学、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交互式学习等。必须讲求实效性,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方面, 应逐步推广以撰写论文、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 侧重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3. 注重阶段性培养

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应适当渗入人文精神, 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贯通。专业课教师应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课堂教学时除了传授知识, 还要兼顾育人的重任, 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 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如专业课教学中可以介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等启发学生。另外, 医学伦理学中的自主、知情同意、伤害、最优化的基本原则应贯穿到临床各科教学之中。

各实习教学单位应结合医学生所接触的典型病例及曾发生的典型事例, 进行案例分析或开展医学人文专题讲座, 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使学生学会从医学、法律、道德、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和解决医疗问题, 使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 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运用的实习。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不仅需要一支优秀的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 还必须提高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对医学生有重大影响, 他们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兼备深厚的医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在医学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把人文知识有机地融于教学内容中。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除了学识渊博、专业精深、情趣高雅, 还应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为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应提倡终身学习的观念, 积极推进以提高文化素养为核心的大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年终对教师的考核既要考核其教学科研能力, 还要考核其人文素养及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绩效。

高等医学教育应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 积极探索医学和人文教育的最佳接合点。相信通过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知识传授和学生的自身实践, 使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进而培养出既具高超医术又具高尚医学品格的医学生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代春燕.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医药前沿, 2011 (14) :56~57

[2]刘国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合格医学人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98~100

8.试分析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篇八

【关键字】初中语文 教育 人文

初中语文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育是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之前的基石,而人文教育是中国现阶段提出的教育重点。人文教育蕴含于语文教育当中,所以在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注意知识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一、人文教育在语文中的体现

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中的《散步》,是描写一家人在田间散步时的所见、所说、所做为内容的散文。作者通过对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简单的生活侧面,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和读者展示了这一家人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传达要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体现了中华名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表现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这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传统美德的培养。

而在《羚羊木雕》一课中,通过描写小伙伴之间的相互赠送礼物引起的矛盾冲突,向学生展示了小伙伴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含蓄的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表达了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与他人沟通的重要性。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诗,这首诗通过借助山和海两个意象,表达了一种信念: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经历千辛万苦,只有不怕困难、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理想。人文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人性的教育,还有对学生信念的锻炼。初中生还未成熟,在坚持理想方面很容易放弃,但是语文学科就是在平时的课堂上向学生传达他人对于理想、信念的坚持,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从而达到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的作用。

以上三篇课文都是语文课本中简单事物的描写,却蕴含了极大的教育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中,人文教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初中阶段是思想意识的发展阶段,这时候的人文教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为学生以后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好坚固的基础。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安排语文课程内容,打好人文教育基础

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应该注重人文教育题材的课文的编写。教师在深入生活的同时挖掘人文教育题材和思想,把人文教育的培养贯彻到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人文精神底蕴。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语文课堂教学。《王几何》一文中,教师师充分带动了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提问回答,发挥主观想象,把原本枯燥的几何课上的生动有趣。这篇课文也从侧面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在教授知识时,要更加注重学生思想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发挥想象,根据现状来调节学习的进程。教师可以更多的结合当代发展来进行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合理安排语文课程的内容发展,为人文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转变教育理念,完善语文教学

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在对教育方面有一定的影响。旧的教育理念已经根深蒂固,改变起来是很困难的。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文化知识,还应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在《我的教师》这篇课文中,作者向学生描绘了一位温柔慈爱的教师,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受到每位学生的爱戴。知识渊博的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才会有作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对于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有丰富的说话艺术和教学语言,用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语文、人文的内容,让学生更加容易吸收语文教育带来的人文涵养。

(三)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技术,轻人文,导致学校重视分数,而忽视或者无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实际上通过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不难看出,人文精神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拾人文教育在语文中德分量,使语文这门学科深厚的人文底蕴发展起来。《落花生》这篇课文就很好的体现了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带来的好处。它描写了一家人从种花生到收获花生的过程,在这中间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是结合实际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牢记。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也会体会到实践的乐趣,同时也能传承人文精神。教育和人文结合更能促进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领会。

结束语: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确人生道路。初中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知识和专业的职业道德素养,更需要学生自己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把握师生之间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权利,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發现学生的潜力,为学生的人文教育作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张焕霞.浅议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

9.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篇九

引言

一、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现状

(一)应用文教学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地位较低

(二)教材内容陈旧,科学性不足

(三)教学方法简单呆板,以人为本目标性弱

(四)考试方式单一,教学评价针对性不强

(五)学生兴趣不足,教学实效性差

二、人文思想教育对于应用文教学的重要性剖析

(一)解决高职教育教学中应用文课程的定位问题

(二)改变高职教学中忽视应用文教学的倾向

(三)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应用文教学的科学性

三、应用文教学中人文思想教育特点归纳

(一)人文知识的组织性

(二)人文思维的系统性

(三)人文精神的具体性

(四)人文道德的时效性

四、完善应用文教学中人文思想教育对策探究

(一)明确教学目标,凸现人文思想

(二)丰富教学内容,融入人文思想

(三)改善教学方法,丰富人文思想

(四)规范教学过程,体现人文思想

10.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篇十

[摘要]:以文化教育为切入点,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及其意义,分析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文化环境、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三个方面论述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作用与教育途经。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人文素质;作用;途径

引言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及其意义

什么人文素质?对人文素质涵义说法很多,我们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一门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概括地说人文素质应包括具有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众化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大教育观念的确立,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在专业教学中,尤其是理科大学生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国情的人文教育,必将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通过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增强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与人和睦相处。正确理解人和环境的关系,关心和热爱自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的物种,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一、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党中央和国务院在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大学生的成才是多重因素构成的,人文素质又是大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教育途经是多方面的,然而高校图书馆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机构与职能的一个重要部分。图书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能过图书馆自身功能与释放来实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服务,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取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文观和理想观念,丰富大学生的情趣、陶冶人文精神,使大学生们在思想选择,伦理道德和精神追求上得到新的发展和超越自我。

高校图书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教学资源基地,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1]。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那么图书馆的环境文化、阅读活动、信息传递等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影响和熏陶过程。它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影响更是细致入微,是高校其他部门和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目标。

基金资助: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范划课题: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课程内容的构建与实践(编号B107)相关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能河(1957-)、男,大学,副研究员,大学本科。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本人多年来的思索,对高校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上的认识,以文化教育为切入点进行了初浅的探究,以飨众多馆人。

二、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要遵循分类指导原则

高校图书馆在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要与高校办学定位、人文教育目标相适应,不同类别、类型或有学科差异的专业,应该分类:一是分研究型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二是分为综合院校、理工性质院校、文科性质院校,同时还要考虑图书馆现有的教育资源。按类别构建有不同的人文教育标准、任务和方法。即使高校图书馆有很多同质性,也应有所侧重,寻找异质性,实现差异化教育。我认为高校图书馆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体系应结合图书馆的自身的特征来构建,遵循分类指导,建立分类指导视野下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目标、任务和考评方法,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创新。

研究型高校图书馆在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作用,不能千篇 一律,要分类指导,根据高校自身类别,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新建高校等类别来选择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与释放分类通道。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要想培养出高精尖的合格人才,不仅要有高水平的科研能力,还应有扎实的文化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想培养能以国家的进步为己任的人才,更应该重视对所培养对象的品德教育。因此,在研究型大学中对大学生、研究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2]。

对高职生来说,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有量度,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有着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强调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实用性人才培养,除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共性外,也应有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要求的个性,这是必然的,当然,一般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应定位于研究型高校与高职院校图书馆之间,而不可忽视的是各高校内部学生分文、理、工科教育。当然,分科教育对于研究型高校图书馆显得重要,而对高职院校分科教育就不那么逊色了。

三、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途经

1、高校图书馆利用高雅文化环境来陶冶大学生读者心灵

高校图书馆是治学、研究的.场所,营造独有的安宁、静谧、神圣、亲和、高雅的文化环境,浓郁的读书气氛,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还可使大学生在参与中受到人生观、人文观的教育及美的熏陶。营造外部文化环境,。它应与图书馆周围的道路标志、花草树木、雕塑物以及一些励志性标牌等一起组成一个清洁整齐、美观大方、优美和谐的共同体,体现鲜明的、时代的、个性化特色,使大学生读者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这个文明场所,营造图书馆的内部文化环境,构建符合美学规律的实用空间与视觉领域。让艺术形式充分体现出空间的优美和高雅。正象王小影描述的那样,营造文化环境,通过展览、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所具有的人文内涵,烘托出图书馆的人文氛围,使到馆的读者感到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3]。

让文化环境遏制那些不文明的阅读行为、平静那浮躁的心情,充实那空虚的灵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人文素质。

2、高校图书馆利用心智文化服务来感染大学生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用心智文化服务读者,润育大学生文化素养。做好这项服务,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服务理念,营造完善服务机制,选择优良方法、先进服务方式、艺术手段。对读者细心、留心、热心、爱心,克己待人,使读者认可、认同,感激于心,在服务中能运用心智技能,用艺术手处理手服务问题,升华服务质量文化,并能给读者以智的收获,让读者心心知我心,我把关心献给读者,把信心留给自已。

从而赢得读者的尊重和口碑相传,树立起心的的形象和心的品牌。在这特种心的环境下,蕴涵了一种心文化功能,潜默着众多的大学生读者,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完成了理想和人格的塑造,达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目的。

馆藏和诸如多媒体阅览室、视听室等现代化服务系统,为读者提供快捷、逼真、生动形象的文献信息服务。

3、高校图书馆开展寓教于乐性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高校图书馆拥有的大量书籍、报刊、数据库等文献资料,开展馆藏文化教育,举办讲座、报告会、书刊展会、读者沙龙、作品欣赏、征文竞赛、人文知识比赛、社会热点展、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节日庆贺活动专题展、引导学生读好书、激励学生写书评等系列文化教育活动,调动大学生读书、爱书热情,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他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对于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综合素质、引导其“读好书、做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立大学生读书协会,通过大学生读书会活动,了解学生阅览热门、热点书刊信息。引导有的放矢开展书刊采购采编,提高购书质量。让大学在活动中成为主人,培育主人翁精神

开展书刊文化导读活动,图书馆是高校内部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做好书刊文化导读,有目的、针对性辅导,对高品质书刊、馆藏文化资料的重要部分适时编成纲目,张帖墙壁或索引印发给学生。引导大学生慢游知识的海洋。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是做人与成才教育的全新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要素,而高校图书馆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基地之一,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优势[4]。充分发挥图书馆育人功能与优势,配合学校搞好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实现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建秋.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11):145.

[2]殷敬华,王红。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如何进行人文素质教育[J]情报资料工作2004,3:73

[3]王小影.从于丹现象看图书馆如何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J].新世纪图书馆,2007,(4):36-38.

上一篇:卫计委发言稿下一篇:红楼梦中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