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科学活动教案

2024-09-26

学前教育科学活动教案(精选16篇)

1.学前教育科学活动教案 篇一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教育教案

教材分析:著名的大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我们要利用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我们的活教材。而《四季妈妈的四个娃娃》这一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她让孩子走进四季,探讨为什么我们的大自然会有四个季节,而且它们的交替顺序始终不变呢?但因为一年四季是轮换出现的,孩子们往往对已经过去的季节特征会渐渐遗忘,于是,我根据孩子们对四季特征的已有经验和爱装扮、爱表现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打算让孩子们收集自己喜欢的季节的资料,同时为幼儿创设自由表现和表达的空间,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将原有的经验聚集起来、明晰起来,形成对四季更替的初步熟悉,提升了幼儿的经验,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感慨到大自然的神奇。

片段分析与实录:

一、知道一年有四季。并知道现在的季节。

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四个)是哪四个季节呢?(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是四季妈妈的四个孩子,它们喜欢一个一个出来玩。你知道现在谁在出来玩吗?(秋天)

分析:根据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幼儿巩固一年有哪四个季节,并能准确地说出现在是秋天。

二、描述秋季的特征,提升对秋天的认识

1、小朋友知道现在是秋天,那你最想说说秋天的什么给大家听呢?(请幼儿用:秋天怎样怎样来说一说。)幼儿讲述。

2、宝贝们说了这么多秋天的景色!现在我们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PPT)

秋天开的花

刚才小朋友说了秋天菊花开了,瞧,还有很多花在秋天也开了呢!

教师小结:哇!秋天很多花都谢了,可是菊花、桂花还在开放,它们使秋天变得更美丽。

这是老师找到的,还有许多花呢,我们回去问问爸爸妈妈好吗?

秋天的田野

刚才去看了美丽的花,现在老师带你们去秋天的田野里看看那儿有些啥呢?(幼儿欣赏PPT)

教师小结: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庄稼地里的稻子都弯下了腰,棉花白了,高粱红了,农民伯伯都在忙着收割粮食。

秋天的果园

我们再去秋天的果园瞧瞧有哪些果子成熟了?

教师小结:秋天,果园里的苹果、橘子、葡萄都成熟了。

秋天的动物

秋天天气凉了,你们知道动物们在干什么呢?

燕子、大雁往南飞,到南方去过冬,蚂蚁青蛙准备过冬的粮食。

教师小结秋天的这些特征:

看了这么多秋天的景色,你能用一个好听的词语来说说秋天是一个什么季节吗?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个瓜果飘香鸡季节。秋天是个小动物们准备过冬的季节、秋天是个凉爽的季节、秋天是个成熟的季节、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分析:活动以“说说秋天”为线索,以开放性提问为中介,帮助幼儿认识秋天的一般特征,诱发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求异,一起探究秋天的秘密,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秋天的基础知识,同时利用幼儿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秋天的特征。教师及时的小结可以帮助幼儿的加深对秋天特征的印象。同时通过小结充分发挥幼儿的思维,用语言表达出秋天是美丽的,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知道一年四季是轮回的。

现在是秋天,那秋天过去了,是什么季节呢?(冬天)冬天过去了,是什么季节(春天),春天过去了是什么呢(夏天),夏天过去了,又是什么季节(秋天),你们发现了什么?(出示PPT。

分析: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自己发现问题,知道一年四季是缺一不可的。

四、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刚才我们说了美丽的秋天,其他的三个季节也是很美的,你想说说哪个季节给大家听呢?

幼儿讲述三个季节中的`不同景色。

分析:积极探索大自然,比较秋天与其他季节的不同景象,给幼儿充分想说的机会,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发现用自己的语言较准确地表述出自己的探索结果

五、同一种东西四季不同的变化

一年有了四季,景色很美,我们还有吃不完的粮食,你知道这些粮食是从哪来的呢?农民伯伯是什么时候种粮食的?(出示PPT)

你还想不想知道果园里的苹果在一年四季是怎么样的吗?(出示PPT)

春天果树开花,夏天结果、秋天苹果成熟了,冬天农民伯伯要给这些果树修一修,让苹果树在明年接出更多的苹果。

分析:以同一种东西在四季里不同的生长过程,提升幼儿的经验,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再次感受一年四季交替变化的顺序。

六、小结: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秘密。春天柳树发芽了、花儿开放了、人们开始播种了,春天是一个温暖的季节;夏天树叶茂盛,我们可以去捉知了、游泳,是一个炎热的季节;秋天果实累累、树叶飞舞,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冬天雪花飘飘,是一个寒冷的季节。这四个季节还有很多的秘密,回家让爸爸妈妈帮你在书本里,电视里,电脑里一起去找找好吗?

分析:拓展幼儿思维让幼儿带着问题回家继续去寻找有关四季的秘密,丰富幼儿的知识。

反思:活动过程中,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方面的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一些情况,这也是我们应预见并考虑到的。比如,对不同孩子的情绪、情感的体验可能没有及时地给予关注,使一些孩子的能力在活动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表现。幼儿的扩散性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幼儿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完整等等。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多用激励性语言,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来关注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满足与成功。

2.学前教育科学活动教案 篇二

朱蓉

活动目标

1.知道“神七”名称的由来, 有探索“神七的家”——航天城的兴趣。

2.能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 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了解有关“神七”的知识, “神七”模型一个, 小推车4辆, 小桶里装满水放在小推车上。

活动过程

一、了解“神七”的名称

1.出示“神七”模型, 提问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神七”成功地发射, 让全世界人都又一次认识了我们中国。那么, “神七”到底是什么呢?“神七”的全名是什么?

2.小结:“神七”的全名是神州七号载人飞船。“神七”是区别其他载人飞船的一个代号。

二、了解“神七”“家”的秘密

1.教师:有的小朋友问:神七发射前在哪里呢?

2.观察图片, 认识“航天城”。

教师:这是什么地方?图上有什么?“神七”是在哪里制造出来的呢?这座楼房和我们住的楼房一样吗?

三、师生欣赏“航天城”图片, 教师小结

教师:“神七”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制造出来的。发射前, “神七”住在一座很高的 (10多层) 楼房里, 这座楼房和我们平时住的楼房不太一样, 没有楼板, 只有高高的外墙。

四、讨论:“神七”怎样从“家里”运到发射塔

1.教师:我们知道, “神七”是在发射塔上发射的。可是“神七”又是在“航天城”制造出来的。“神七”很大很大, 发射前怎么从家里运到发射塔的呢?

2.教师小结:通过轨道车运到发射塔。在运输过程中, 轨道车开得很慢, 不能让“神七”晃动, 以免影响“神七”的内部设施。

四、游戏:“神七”运输车

教师:我们也来试一试运“神七”!运“神七”时, 运输车一定要开得很稳, 不能晃动。

玩法:幼儿分为4组进行对面接力赛!看哪组能将小推车上的水桶又快又平稳地运输, 哪组先完成就为胜利!

活动延伸

在建构区提供各种积木、拼插玩具等, 给幼儿自己搭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活动二:音乐“太空欢迎你”

王君俊

活动目标

1.学习歌曲, 了解歌词, 体会歌曲中的趣味性。

2.能大胆想象, 用合适的词创编歌曲。

活动准备

幼儿已经欣赏过《“神七”看地球》影像资料, 与歌词相配套的图标一套。

活动过程

一、提问, 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假如我们是宇航员, 也驾驶飞船到太空, 可能会看到什么呢?

二、学习儿歌《太空欢迎你》

1.出示星球的图标。

教师:我们在太空里看到了这么多的星球。它们也欢迎我们小朋友到星球上去做客呢!

你想在星球上干什么呢? (幼儿说, 教师画出“干什么”的相应图标。)

2.幼儿根据图标念儿歌, 熟悉歌词。

三、学习歌曲《太空欢迎你》

1.教师范唱, 熟悉歌曲曲调。

2.教师第二次范唱, 幼儿轻轻用“啦啦啦”伴唱。

3.幼儿看着图标, 和教师玩“对唱”游戏。教师唱前半句, 幼儿唱后半句。

4.交换对唱内容。启发幼儿唱出“欢迎”的情感, 会用欢快的曲调演唱歌曲!

四、仿编歌曲

1.提问:我们在太空还会看见什么?我们在那里可以做什么?提醒幼儿仿编时注意按照原来歌曲的结构选用合适的词句, 教师用图标画出幼儿创编的内容。

2.幼儿唱自己新编的歌曲。

(望嫦娥)

活动三:绘画“我的太空梦”

王君俊

活动目标

1.引发想象梦游太空和创造性绘画的热情和兴趣。

2.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画出太空中的奇特景象, 并大胆运用绘画技能表现自己的梦想。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太空已有初浅的认识, 有参与太空活动的激情。

2.物质准备:黑色勾线笔、彩色油画棒、图画纸。

活动过程

一、以梦游太空的形式带幼儿到太空去旅行, 引出课题

1.幼儿闭上眼睛, 静静听教师讲述故事:

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 他叫果果。他最喜欢了解太空中的知识了。这些天他和你们一样也在关心“神七”飞船的事情。这天妈妈给他买了一本书, 叫做《神秘的太空》, 果果开心极了。

晚上, 果果坐在床上认真地看着书。过了一会儿妈妈突然听见果果的房间里传出了咯咯咯的笑声, 妈妈很奇怪, 推开门一看, 果果睡着了, 他的手和脚还在不停地划呀划呀……一会儿哈哈大笑, 一会儿拍拍小手。

提问:你们猜果果梦见他在干什么呀?” (幼儿自由发言后继续讲故事)

原来果果梦见自己也成为一名宇航员, 来到太空中, 他正开心地参加游泳比赛呢!

二、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

1.教师:太空真神奇, 在太空上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一定非常想在太空上玩一玩吧?你想怎么玩呢?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讲给大家听。

2.教师:让我们赶快把它们画下来吧。

三、幼儿绘画

1.幼儿带着愉快的情绪进入绘画活动, 教师指导, 启发幼儿的想象。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己在太空干什么, 注意构图和颜色。

四、作品展览

幼儿相互交流欣赏作品, 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其他幼儿认真倾听。

活动延伸

1.教师和家长为每一个幼儿记录所画的内容。

2.布置作品栏“娃娃的太空梦”, 组织幼儿欣赏交流。

活动四:圆形彩纸造型“神奇的太空花”

唐未名

活动目标

1.能大胆想象宇航员从太空中带回来的实验花籽会开出什么样的花。

2.会用彩色纸点贴画的方法表现想象中花朵的丰富及色彩的美丽。

3.能大胆表现所了解的科学知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收看过关于科学家在太空做研究的影视资料。已有用彩色纸点 (背面带胶的彩色圆点) 贴画的经验。

2.物质准备:各种颜色的卡纸、纸点、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谈论太空花的兴趣

1.师: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宇航员叔叔帮助科学家做科学研究, 你们知道他们带了哪些东西到太空吗? (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到花籽上。)

2.讨论:想象去过太空的花籽会开出什么样的花。

师:你们觉得这些花籽都能开出什么花呢?

二、幼儿用彩色纸点制作太空花

1.讨论如何用彩色纸点表现太空花。

师:我们能用彩色纸点粘贴的方法把想象的神奇的花表现出来吗?”

2.讨论: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现出来。

引导幼儿明确操作步骤:把自己想象的太空种子变出的太空花用勾线笔在卡纸上勾画出来, 再选择合适的颜色进行纸点造型。

三、幼儿交流, 展览作品

1.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展板“美丽的太空花”, 大家互相交流。

2.教师小结:一颗小小的花籽去太空旅行了一次, 竟然变得那么神奇, 开出了这么多的花, 如果我们也能带着我们的小种子飞到太空中去那该多好啊!

活动五:组画“飞上月球”

解凌

活动目标

1.能大胆想象自己登上月球后的发现, 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

2.尝试小组合作绘画, 并能用清楚的语言描述画面。

3.感受扮演宇航员的乐趣, 激发探索太空奥秘的兴趣和愿望。

活动准备

1.油画棒、铅画纸、水粉颜料、颜料刷。

2.飞船起飞、升空、遨游月球的背景音乐。

3.幼儿三人一组, 已共同制作过自己的宇宙飞船, 有过合作学习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我是宇航员——飞船升空

1.师:我们大二班的宇宙飞船制作成功了, 今天准备进行发射, 小小宇航员们准备好了吗?

2.三人一组听指挥, 模拟宇航员升天的情景。

二、漫谈——我看到的月球

1.提问:飞船来到了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看到了什么?宇航员着陆了, 登上月球后能看见什么呢?它是什么样子的?会有什么样的颜色?会有什么样的有趣的事情发生呢?三位宇航员又会一起做些什么事情呢?

2.大胆想象自己在月球上的发现和会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三、想象画——飞上月球

1.幼儿以小组为单位, 共同设计画面内容, 分配各人任务。

2.幼儿选择合适的油画棒, 在合适的位置绘画, 小组共同完成预定的内容。

3.绘画完成后用黑色的水粉刷上太空背景。

3.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 篇三

【关键词】幼儿 科学 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活动谈几点看法。

一、 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一)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某个老师为了提起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她的活动内容总是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中心,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她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

(二)敏锐把握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例如,幼儿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还是地上爬的各种小动物,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许多小动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应把握幼儿的这一兴趣特征,向幼儿多讲解一些动物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化的活动都是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

二、 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科学活动

(一)丰富的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能动过程。观察时,要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表达,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小班幼儿进行《颜色变变变》活动时,我们先让幼儿观察瓶里红色的颜色水,再给瓶里添加黄颜色,幼儿仔细观察并用语言表达颜色的变化……幼儿在这个实验中,兴趣都非常大,特别当他们看到加了不同的颜色多一点和少一点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变化中,幼儿可开心了!

(二)简易的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幼儿通过看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操作,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教师早有结论的,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电动玩具》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次科学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多次尝试探究实验中掌握了安装电池的方法。

(三)有趣的游戏活动

科学游戏是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把科学的原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懂得粗浅的科学道理。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感知游戏、分类游戏、排列游戏……一次角色游戏时,一个男孩用理发的小镜子晃小朋友的眼睛。第二天,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带他们玩“手影游戏”,让幼儿用小镜子反射光斑在墙上,学小鸟飞来飞去,学小狗汪汪,学小孔雀开屏。幼儿可好奇啦!过后,我又引导幼儿把小镜子先后放在阳光下和阴影里进行比较,观察其有何不同,弄明白“为什么”?使幼儿从中感知光线反射的科学原理。

三、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开展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用观察、实验、发现、操作、种植、饲养、劳动等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来完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必然与语言、音乐、绘画、计算等有机结合,综合地进行。而其中尤以孩子亲身参加操作实验为最重要。

(一)在操作、实验中观察与发现

随着季节变化,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组织实际操作,能取得最佳效果。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即使五岁的幼儿,当他自己种下一粒种子,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浇水、照料,是能把种子种活的。由此,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细心耐心、认真负责的精神,并获得种植的简单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发现

在幼儿身边有许多科学事物,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搬动一些物体,怎么才能省劲呢,这时启发幼儿运用平常观察到的吊车、杠杆,学着找最省劲的办法。

(三)在游戏中观察与发现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手段,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同样要十分重视游戏的方法。如可运用接龙、配对游戏,找缺损游戏,找相同点,找不同点,摸箱游戏,贴绒布景游戏等进行科技教育。

(四)在劳动中观察与发现

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观察成人劳动和自己参加劳动过程中进行观察与发现,孩子在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时就会观察到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湿,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会爬蔓,有的植物会开花等等。

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我们均应着眼于启发幼儿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看”的被动方法。注意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迫命令。而应在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我们今天的幼儿就是明天的主人。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创设有助于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地情绪下学科学,感受科学。

4.学前教育科学活动教案 篇四

1. 了解时钟的钟面等点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学会看整点。

2. 学会看整点并能正确拨出,读出整点。

3. 初步形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准备:

实物钟2个,若干个钟面,若干个圆,若干个勾线笔,挂图。

过程:

1. 时钟的分类师: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的声音)我们听见闹钟的声音会做什么事?(起床)有几只小动物一起约好在7点的时候去逛商店,听见闹钟的声音都起床了,都到他们约好的地方集合了,约好的时间到了,可是小猪没来,你们说要不要等它呀!(要等)他们等了好久,小猪还没来,小动物只好走了,小动物们一起去逛商店了,他们来到了时钟店,看了很多种,也不知道买什么种,我们也来看看有什么钟。(qulaoshi.com)(欣赏图片)你们看过这些钟吗?

小结:有小动物的是卡通钟,能挂在墙上的是挂钟,放在桌面上的是座钟,放在地上的是落地钟。

2. 观察并认识时钟,分针及了解他们的运行关系和运行规律。

师:刚刚我们一起看了这些钟,你们发现这些钟有哪些一样的地方?(上面有数字,有两根针)这两根针他们都有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分针,时钟)小结:钟的上面有两根针,一根短,一根长,短的叫时针,长的叫分针,上面还有数字1-12,数字是怎么排列的?(小结:数字从向右方向从小到大绕一圈排的?

师:出示时钟,你们看看时钟里的指针朝哪个方向转的?(向右)顺着指针的方向我们叫它的顺时针。看看老师把分针转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分针转一圈走12格,时针则走一格,就一小时,分针要走一圈才是一小时。

3. 认识整点师:出示图,谁能告诉我图片上的钟几点了?分别出示12个不同时间的钟面,让幼儿说出整点和怎样写整点。

师:小动物买好了钟都是回家,可是小猪还没来,它到底干什么了?我们去看看它在干什么?出示图片(睡觉)看看几点钟了(10点)小猪是一个不守时的小猪,我们不要学小猪,我们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吃饭,上学,早睡早起,就不会迟到了,我们学会珍惜时间,因为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

4. 学拨整点森林里其他小动物看见他们买的钟都很羡慕,可是他们不知道怎么看时间,小朋友帮帮小动物,好吗?老师拨时间,你们说,然后请小朋友来拨时间。

5.科学活动教案科学生活小窍门 篇五

1.在探索操作游戏的过程中,了解三种接头的不同功用。

2.同伴协作完成接水管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长、中短pvc管若干,直、弯接头数个。

2.录像;接水管照片。

3.水管链接图

4.两个小区的场景。

活动过程:

一、谈一谈——引出水电工叔叔本领真大

1.(录像5秒)保育员抽洗小便池

提问:

(1)阿姨在做什么?(冲水)

(2)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

(3)水厂里的水怎么会到我们幼儿园来的?

2.出示PPT:水电工接水管的照片

教师:这位叔叔在干什么?

小结:原来是这些水电工叔叔把水管接到我们幼儿园,让我们随时都能用上水,他们的本领真大啊!

二、练一练——了解三种接头的不同功用

教师:你们想不想也当一回小小水电工?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水管,请你们先来练练手,看谁能发现这些水管有什么本领?

(出示材料)塑料管长、中、短pvc管各若干;三通;直管;弯管

1.幼儿尝试连接,熟悉不同的材料。

2.发现交流

教师:谁先来说说看,这些水管有什么本领?

小结:直管可以将两个水管连接在一起,使它变得更长;弯管是可以让水管转弯;三通是可以连接三个不同方向的水管,这三种接头各有各的本领。

三、接一接——同伴合作,完成接水管任务

1.提出操作任务和要求

教师:长达小区建了很多漂亮的新房子——长达一村和长达二村,这两村的水管还没有安装,要请你们这些小小水电工来完成这个任务。

2.解读任务书(PPT):

教师:这里是小区给我们提供的接水管施工图,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房子是不是一样的?

小结:小区交给我们的任务是每一幢房每一层楼都要接到水管。我们分成两组,6人一组,来完成的接水管工程,比一比,看哪一组接的又快又好。我们要按照任务书上的要求来接水管,千万不能漏水哦,,小小水电工们,你们有没有信心?开始!

3.幼儿分成二组接水管。

幼儿操作,提醒幼儿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教师指导,侧面,或面向客人老师谁合作的好的,管子长度不对,哪个人用错了接头,踢掉了管子,用了很多管子,没有接牢的,漏接的,一村接好三幢房子了,你们动作要快,倒计时开始)20—25分钟)

4.展示幼儿成果,互相检查。

教师:哪个村的水电工完成得又快又好?为什么?你们在接的时候有没遇到什么问题呢?你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和好朋友一起解决困难的啊?(提升合作)

6.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六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影子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感知体验中了解影子的产生条件及其特点。

2、引起幼儿对光影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活动准备:

1、镂空小鱼若干条、手影戏视频一段。

2、白色幕布一块。

3、手电筒、蜡烛、镁光灯或应急灯各五个

活动过程:

一、感知“影子的形成”

1、利用观看手影戏的方式,引起幼儿对光影现象的观察兴趣。

2、教师寻找影子(表演一个小节目),引导幼儿观察:

① 你发现了什么?

② 关闭镁光灯,影子还有没有?

3、老师已经找到了影子,你能不能找到呢?

二、探究光和影子的关系

1、幼儿进行第一次分组实践,教师进行指导、小结。

① 谁找到了影子?愿意来上面试一试么?

② 是什么让影子留在这里的?

③ 手在哪里?光在哪里?影子又在哪里?

④ 用三种不同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同一样东西,影子有什么变化?

⑤ 哪种光最强、最亮?在哪种光下影子最清晰?

教师小结:影子是由于物体挡住了光线而产生的,光越强,影子越清晰,光越弱,影子越模糊?

2、教师变魔术,将小鱼从小放大,幼儿观察后进行实践。

3、幼儿进行第二次分组实践,教师进行指导、小结。

① 你变魔术成功了么?

② 变魔术时你发现了什么?

③ 影子什么时候会变大?什么时候会变小?

④ 谁想上来试一试?

教师小结:影子的大小和物体与光源的距离远近有关。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离光源越远,影子越小。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们知道了影子的秘密,一会儿出去活动时,咱们一起和影子做游戏好不好?以后老师把这些材料投放到咱班的“闪亮亮小舞台”,你们可以到那里进行手影戏的表演!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各种有用的纸

活动目标:

1.感受硬板纸、餐巾纸、包装纸、皱纹纸等不同纸的质地,初步了解纸的种类和特性。

2.简要了解纸的制作过程,知道纸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

3.有初步的环保节约意识,懂得要爱惜纸张和书本。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的纸(如宣纸、皱纹纸、复印纸、餐巾纸、牛皮纸、瓦楞纸、白纸、电光纸等等)

2.各种纸制品(如纸杯、纸管、纸盒、纸盘、纸垫等等)

3.每人一个小水盆

4.多媒体视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认识纸

师:小朋友,今天有好多纸宝宝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你们愿意和它们一起玩吗?(愿意)现在我们一起将椅子底下的小箩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是些什么纸?(幼儿举手说)

二、探索纸的特性

1.师:这些纸,它们都一样吗?(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的纸都有自己特别的小秘密,你想不想知道他们有什么秘密呀?请大家用各种办法玩一玩箩筐里的纸,看谁发现的秘密最多?(引导幼儿发现纸表面的颜色和光亮度不同及用手触摸纸的感觉不同,如有的光滑、有的粗糙等。)

2.师:现在请你吹一吹这些纸,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引导幼儿发现纸的厚薄与软硬)

3.师:现在请你撕一撕这些纸,它们撕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哪种纸容易撕破及撕纸过程中纸的变化。)

4.师: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纸遇到水会变的怎么样呢?仔细看好哦,数到10后将你的发现高诉大家,看谁观察的最仔细。(引导幼儿比比哪种纸吸水快,哪种纸吸水慢,哪些纸不容易吸水。)

5.小结:原来纸有这么多的种类,像这种软软的、薄薄的纸叫宣纸;像这种白白的较滑实的纸叫复印纸;这种厚厚的硬硬的纸叫硬板纸;这种白白的摸上去有的毛的纸叫铅华纸,还有手工纸、牛皮纸、瓦楞纸、沙皮纸等等。

三、了解纸的用途

1.你知道这些不同的纸都有什么用吗?(幼儿举手说)

2.师:除了这些纸,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纸吗?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引导幼儿说说生活中见过的纸,并出示宣纸、牛皮纸、瓦楞纸、沙皮纸等供幼儿认识)

四、简要了解纸的制作过程

1.看录像,介绍纸的发明者、造纸的过程。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有用的纸,那这些纸是谁发明的呢?又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来的呢,你们知道吗?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看看纸是谁发明的,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来的好不好?幼儿看录像

2.提问:纸是谁发明的?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是怎么做出来的?

3.纸可以做各种东西,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用纸做的东西吗?(幼儿举手说)

五、懂得要爱惜纸

师:我们在使用纸的时候要怎样做才是节约纸、爱惜纸呢?(幼儿举手说)

六、活动结束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水

一、活动背景

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

1、感知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2、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2.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懂得保护水。

(二)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一条金鱼,一缸米内有塑料彩球),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菊花精、白糖、盐、沙、石子、红豆。

2.一次性透明的杯子、小勺子,白糖、盐、铁、塑料品、毛巾等 人手一份。

每组一只塑料小篮、有洞小容器、2盆清水、一条毛巾。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若干

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雪花片。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课题

(1)出示一杯清水

师:瞧,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好朋友——水。你们喜欢水宝宝吗?水宝宝它呀有很多的秘密,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吧。

二、探索活动

(一)1、闻一闻,尝一尝

教师出示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感知水的特性(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牛奶是有颜色,有味道的)

(2)幼儿猜猜水里、米里有什么。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金鱼缸,一个缸内装水,一个缸内装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

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在游来游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有的说一看就知道;有的说透过水看到的。

师:看看米里有什么?

幼:有的说只有米;有的说什么也没有;有的说看不出。

教师从米里拿出塑料彩球。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不透明,看不见里面的。

教师:刚才我们发现了水的一个秘密,原来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现在我们再来玩一玩水,看看你还会发现什么?

(二)幼儿进行尝试操作。

(1)盛水活动

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水的东西,有浇花用的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现在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引导幼儿讲出结果,水是会流动的)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有洞的小容器、塑料袋、小篮、请你们选一样来盛水,看看会怎样?

幼A:小容器里的水跑到了盆里。

幼B:篮子放到盆里时篮子里有水,拎起篮子水没了。

幼C:塑料袋里的水流到盆里了,盛不住。

小结:水会流动。

教师:那我们就来看看水到底会不会流动呢?(教师操作)分别用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师小结:原来水真的会流动。小朋友真棒,那么水还有没有秘密呢?

(2)溶解实验

师:请小朋友从桌上的白糖、盐、菊花精……中取几样东西放入你的清水中,用小勺在杯子里搅一搅,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

建议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1)谁来告诉大家你放了哪些东西?

师:谁来告诉大家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现在老师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几样东西?还有几样东西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说出有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幼A:糖、盐放在水中没有了,沙子沉到了杯底。

幼B:菊花精放在水中,搅一搅后没有了,水变成了淡黄色,小石子还在水中。

幼C:糖、盐、菊花精放在水中都没了,水变颜色了,沙子、红豆、石子都在水里。

教师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东西是不是会被水溶解了呢?(教师操作)分别把白糖、盐、铁、塑料品放进水杯里。

教师小结:白糖和盐真的被水溶解了。

小结:糖、盐菊花精放入水中不见了,这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师: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幼:有的说果珍,有的说阿华田,有的说味精,有的说化肥,有的说感冒冲剂。

今天我们发现了水的很多秘密,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有些东西还会被水溶解。

3、引导幼儿保护水

师: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也是小金鱼的家,看小金鱼在清水中游得多欢呀。可我们经常在电视看到一些河水发黑、发臭,鱼儿都死了,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怎样保护水呢?

幼A:不把脏东西丢进河里。

幼B:工厂里污水不能放到河里。

幼C:看到河里有垃圾把它捞上来。

幼D:让治污水的叔叔把水变干净。

7.学前教育科学活动教案 篇七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 人是与环境相适应的问题解决者, 而且儿童具有制作的本能、探索的本能、表演的本能和艺术的本能, 适应儿童本能和天性的课程和教学便是强调“经验”价值的课程和教学, 因而课程与教学论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而探究性学习亦称发现学习, 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 发现问题, 搜集数据, 形成解释, 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inquiry learning) 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主要指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在幼儿时期培养良好的探究习惯, 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那么, 如何将乡土文化与幼儿的科学教育相结合、相渗透?

一、科学探究内容相互渗透

学习内容的渗透是幼儿乡土知识教育的主要表现, 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渗透。《指南》中特别提出了科学领域的知识明显地具有“生活化、过程化、自主化、经验化”的特点, 体现了从注重静态知识到注重动态探究, 从注重表征性知识到注重行动性知识, 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的重大变革。“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 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 发现和感受其中的趣味和奇妙, 有益于让孩子们保持好奇心, 激发探究的热情, 使他们从小善于观察和发现。

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孩子们的科学探究从身边的事物开始, 还有益于孩子们真正理解科学, 热爱科学。孩子们会感到“科学并不遥远, 科学就在身边”。因此, 我们选择了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植物:慈姑、地瓜、黄豆、蕉芋、荸荠、芋头等;本地特有的:和田鸡、白鹜鸭、黄兔等;体验和了解的材料:竹子、板车;经历探究过程、发现事物关系的:姑田宣纸、竹木炭;尝试实用工具、体验技术设计的:风车;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游大龙、游大粽、游古事, 等等。引导幼儿从自身和他人的经历与体验中, 了解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真正意义, 使他们不仅置身其中充分体验、感受和发现大自然的美、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而且, 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亲身体验善待生灵、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科学探究活动目标间相互渗透

《指南》中, 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反映科学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强调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 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 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但长期以来, 我们过分强调科学活动在幼儿智育中的独特功能, 没有将科学活动作为向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来认识。因此, 在课程设置上处于相对独立的状况, 活动计划中只注重有关认知这个单方面的目标, 忽视情感、态度、能力等多方面目标, 降低了科学教育的价值。作为教师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为目标, 充分挖掘科学教育中认识、情感、审美等因素, 充分考虑科学教育智育功能以外的德育、美育、个性养成等功能。例如“神奇的蛋”这一活动, 目标上除了对认识蛋的外形特征、作用, 爱护和珍惜动物, 养成初步的环保意识等, 还整合了艺术领域的目标, 感受“蛋”的外形美, 用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 (美术、作品) 表现, 还把连城的乡土知识:白鹜鸭蛋造形渗透其中, 让幼儿感受家乡的特产, 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等等。

三、科学探究的教育方法、形式及手段相互渗透

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可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进行, 也可以在经验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进行, 但较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整合。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方法有谈话法、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寻找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教师应根据科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发展水平, 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形式及手段, 使之灵活多样, 活动过程丰富多彩, 富于变化。例如教学“家乡的交通工具——认识板车”时, 首先, 运用谈话法, 引起幼儿兴趣, 接着让幼儿自主观察, 探究板车的外形特征和结构。再次, 让幼儿观看VCD了解板车的作用与制作过程, 并进行安全教育, 有效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对科学活动的兴趣。科学探究活动可以集中也可以个别或小组进行, 如同样是认识连城的地瓜干, 可以放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动手制作、包装等, 探究地瓜干的制作过程、外形特征、作用、包装流程及销售, 等等。

四、科学探究活动中教育资源相互渗透

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与学习内容的整合紧密相关的。教育资源中蕴涵了多种教育内容, 对教育资源的整合, 有利于学习内容的整合, 有利于拓展幼儿学习的空间, 丰富幼儿学习的方法、形式及手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在“科学教育”中, 笔者深深体会到这一点。通过亲子活动:参观冠豸山、游览石门湖、观看培田古民居等活动, 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 让孩子在温馨、安全的氛围里获得连城丰富的乡土知识。如:通过家长助教活动, 制作连城的名小吃“珍珠丸”、“溜溜子”、“芋子饺”等让孩子在制作过程中, 了解芋子的变化和作用。又如在“交通工具”的教学中, 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 让家长知道, 孩子在区域活动中一月内学到了一系列的“交通工具”, 了解了各种车的构造、种类、交通坐具的作用等。但还需要家长的配合, 家长带孩子去观察公路上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 收集本地有特色、常见的交通工具 (如:板车、小四轮等) 的图片或照片。让家长融入孩子的学习, 幼儿和家长共同投入探究的氛围, 也会使他们感受到一种从没体验过的愉快合作, 更进一步了解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学习情况, 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 更走进了孩子的世界。因此, 幼儿园、家庭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应充分加以运用, 并进行有机整合, 使其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8.如何上好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课 篇八

幼儿生活周围存在着无数有趣的自然现象,它们具体、直观、生动的形象每时每刻都吸引着幼儿,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更进一步提出了科学领域教育的重要性。《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觉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兴趣。”因此,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使各个领域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操 作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一、科学教育活动前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材料

首先提供丰富的材料,为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如:在“认识磁铁”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大小磁铁若干和质地不同的板。如塑料板、木板、纸板、铁板、玻璃板等,让幼儿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总结经验,什么质地的东西可以吸,什么质地的东西不能吸。我还为幼儿准备了别针、铁丝、铁钉、铅笔屑,可让幼儿知道磁铁隔着不同的材料仍然有吸引力。又如:在了解物体膨胀现象时,我为幼儿准备了用水泡过的黄豆和干黄豆、虾片、玉米粒若干、瘪乒乓球、香菇、茶叶、透明容器等,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引起幼儿的探究的兴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引发幼儿想摸一摸,探究一下的愿望,使幼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探索。

二、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1、发挥幼儿多种感官

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幼儿的口、眼、手、脑,让幼儿充分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归纳、概括。如:在教“风的形成”,可让幼儿用嘴吹一根吸管而形成风,或在小盆里放上碎纸片,用扇子一扇纸片飞起来而形成了风。又如在“认识沉浮”时,让幼儿自由选择各种物体放到水里,让幼儿摆弄、触摸。在“空气”单元教学中,让幼儿用气筒给气球打气,用塑料袋找空气,用小瓶装水观察气泡。在认识水果、干果时,为幼儿准备一些新鲜的水果和各种干果,让幼儿自由的看、闻、摸、尝。幼儿又在操作活动中,通过自己各种感官作用对有关事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2、实验操作法

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并参加实验过程,让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如:在“认识磁铁”的活动中,为了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拓展幼儿的迁移能力及创造能力,第一环节自由探索。为幼儿提供磁铁和各种质地不同的材料,在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磁铁的各种现象。当幼儿发现隔着厚塑料盒、厚泡沫板,小磁钉不易吸住铁制品时,带领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容易吸住,有的不容易吸住,使幼儿知道磁铁隔着不同的材料仍然有吸引力。引导幼儿设法让磁铁在这些材料上站住,而且还要让它们移动,来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3、提问讨论法

在“物体膨胀现象”活动时,我向幼儿提出“怎样才能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怎样使香菇变大?”“为什么在夏天自行车车胎打气过多易爆?”等。在“水的三态变化”,又向幼儿提出“水开的时候为什么会冒白气?”“湿衣服在太阳下怎么会干?”“冬天里,小河里的冰块是从哪来的?”等问题,先让幼儿讨论争议,各予以见,然后在及时总结,对幼儿的回答多认可,多启发,调动幼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三、科学教育活动的延伸

将活动区学习活动与游戏紧密相联,从活动本身到活动的延伸,让幼儿尽情的展现自我,开拓自我,丰富社会经验。如在教了“认识磁铁”活动以后,在活动区提供磁铁及各种材料,材料中一部分是铁制品,另一部分是木条、泡沫等,还可为幼儿提供几个小碗,分别盛有混合着大头针、回形针、扣子,在提供鑷子、筷子、小勺和磁铁。

幼儿在摆弄中会发现磁铁是将铁制品与非铁制品分离的最好办法,最快捷的方法,同时幼儿在摆弄磁铁时发现同极相斥,异性相吸的特点。在“认识水”的延伸活动中,幼儿可在自家的水盆或浴缸中尽情的玩耍,感受沉浮现象。在活动区中,幼儿有充分的操作时间,在活动中我不进行直接指导,而是强调让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的交互作用,去发现去思考,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重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9.科学活动教案 篇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稳定性

活动目标:1、观察寻找生活中具有稳定性的物体2、会运用材料使物体变稳

活动内容: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寻找材料主动探索,解决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材料准备1、非自然物:鹌鹑蛋、鸡蛋(生的)、卡片、轮胎、胶带、瓶盖、积木等材料。2、自然物:石头、树枝、大树、水等材料。经验准备:事先观察生活中具有稳定性的物体活动过程:提出问题、认真思考

1、妈妈在做饭时一不小心经常摔碎鸡蛋,我们怎样帮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法?2、想一想你设计的漂亮的贺卡怎样能够立起来,让小朋友们都能看到。有多少种办法?3、出去玩时,一个小朋友从轮胎里钻过去,轮胎差点倒了砸着小朋友,想一想有多少种方法能让轮胎变得稳定?寻找材料、探索实践4、分三组同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5、观察孩子选择、运用材料情况,及时指导。各抒己见、深入讨论6、在过程中讨论增强稳定性的不同方法,教师不给定论。7、找到焦点性问题指导孩子展开讨论。解决问题、再次实践8、延伸:快速寻找我们周围站的稳和站不稳的物体下一次继续探索。(1)找一找我们周围能站稳的物体都有哪些?它们为什么能站稳?(2)不能站稳的物体都有哪些?怎样让他们能够使他们站稳?9、设想:如果离开地球,这些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把你的设想画在纸上,或大胆讲述出来。

10.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十

西瓜是平湖的特产,幼儿很熟悉。而活动《数西瓜》主要是引导幼儿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一般要经过以下过程:第一对单和双的概念的了解,即知道一个物体为单,如人身上的嘴是单个的。两个物体是双,如一双手,一双眼睛。第二形成区别一组物体是成双的还是成单的技能。即知道一组物体如果两个数为一对,数到最后正好数完的是双数,数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并能进行实际操作。为了帮助幼儿理解,用西瓜贯穿整个活动。

活动目标:

1、区分10以内的单数、双数,初步了解10以内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

2、激发幼儿参与计算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

重点: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

难点:了解10以内单双数间隔排列的规律。

活动准备:

1-10数字每人一套,西瓜图片(小圆片)若干。

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一、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单、双数的的意义。

1、小朋友,老师说几句话,说对了,你们就说“对”,说错了,你们告诉我应该怎么说?

2、教师说:“奶奶有一只手”(双)“拿着一个篮子”(对)“上街买了一只鞋子”(双)“又买了一个西瓜”(对)“一个帽子”(对)等。

总结:在生活中凡是两个两个成对出现的东西就叫它双,如一双鞋、一双筷子,一双手,有的东西可以是一个一个成单的,如:一个西瓜、一个篮子,这些东西可以是单个的。

二、区别单、双数。

(一)认识单双数。

1、幼儿拿出“西瓜”,两个两个配成对,请幼儿讲述摆放的情况(幼儿:我有5个西瓜,有一个没对儿,我有8个西瓜,都配成对了。)教师将幼儿的配对情况按顺序演示出来。

2、总结:“象这样的数2、4、6、8、10表示的东西都是成双成对,这样的数叫双数,1、3、5、7、9叫单数。

(二)感知单双数的间隔排序规律。

1、幼儿把1――10数字按顺序排好。教师指令,幼儿翻数字。

2、教师引导幼儿翻出卡片中单数,在翻出卡片中的双数。

3、怎样才能翻得又快又对呢?(幼儿讲述自己是怎样操作的,感知积累1---10中单、双间隔排列规则的经验。)

三、幼儿游戏,练习区别单数、双数。

1、游戏“扮西瓜”。

玩法:教师抽出10以内任意一张数字卡片,如是双数,幼儿用手做小西瓜,如是单数,幼儿用身体做大西瓜。

2、寻找单、双数。

教师:“小朋友找找,你身上或周围的东西,哪些是双数的,哪些是单数的”

大班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判断,为下一步作铺垫。

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西瓜进行配对,幼儿在操作中,自由探索。教师再结合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幼儿容易理解单、双数。

通过自己操作,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

11.浅谈如何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科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63-01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幼儿对人对事物的正确态度等。可见, 幼儿园科学教育强调的是幼儿的实践活动,如何进行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当今幼儿教育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形成幼儿的探索技能和发展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当幼儿在进行亲自实践时,就获得了观察和操作各种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机会。在观察和操作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幼儿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同点、差异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他们通过嗅、看、听、摸、捏、尝等方式,探索各种材料的属性,提高了自身的观察力;他们利用直接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推断出事物的组成与相互关系以及把事物按自己的认知模式分类,在具体探索性的科学活动中,幼儿进行着观察、比较、分类、推理和判断。

一、体现生活是开展活动的源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说,幼儿对科学的探究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从小朋友熟悉的生活和周围事物上选材,比较亲近小朋友,也让小朋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咱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比如《按规律排序》中的生日蛋糕上的花纹,斑马线,斑马身上的花纹看起来很漂亮,很舒服,小朋友一看真是这样的,就激发了小朋友按规律排列的兴趣,经过老师的引导讲解共同探究就明白了,知道了按规律排列的花纹最漂亮,也能激发小朋友创作的激情。

二、活动安排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人体和健康、植物和动物、生态与环境教育、自然科学现象与科技教育等。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也只是初步的,所以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分阶段安排活动内容。例如“感知平衡现象”的活动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设法让鸡蛋站立。通过探索,幼儿找到了两种方法:一是敲破鸡蛋的一头使其站立;二是利用橡皮泥、沙土、瓶盖等辅助材料使鸡蛋站立。第二层次;设法使铅笔站立。通过操作,幼儿借助橡皮泥等材料使铅笔站起来了,从而进一步感知了平衡现象。第三层次;学习其他几种使物体保持平衡的方法,并利用平衡原理进行游戏。幼儿在“铅笔走钢丝”的游戏中发现铅笔加上“小腿”可以保持平衡,并列举平衡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四轮自行车、跷跷板、大吊车的大压嘴等。

三、活动材料具有层次性

我们尊重幼儿的发展差异,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每一次的科学活动,幼儿不可能同时达到同一个目标,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認知倾向,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有自己整合经验的方式,我们所能做的是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在不同层次上的发展。幼儿的科学经验主要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的,我们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时,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如在让幼儿探索厨房小工具时,教师可以提供操作难易不同的小工具,鼓励幼儿自选。在此过程中,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操作技能选择自己有信心把握的材料。这样更容易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提供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更要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发展经验,在把握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尽量让幼儿“跳一跳”才能获得成功,促进幼儿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

四、创建轻松愉快的活动环境

我们要积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区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满足幼儿的需要。如在班级开设科技游戏区、动植物观察角、小手动起来等区域,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如磁铁、铁钉、回形针、积木、平衡杠杆、电池、小灯泡、各种镜子、陀螺、不同质地的纸等。创设问题情境,如蜗牛吃什么、让玩具动起来、谁跑得快、等问题,让幼儿自由进入,独立或合作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究。教师不直接介入,不随意评价,微笑等待,尊重和关注幼儿的活动方式,发现和肯定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观察分析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在孩子求助时给予适宜的帮助。让幼儿感到学科学、做科学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

五、活动开展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恰当的引导,能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必须随时地接受来自幼儿的反馈和各种信息。鼓励幼儿探索,引导幼儿主动获得更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经验。例如,某一次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将鸡蛋放入清水中会沉下去,教师又鼓励孩子进一步猜想,如果把鸡蛋放入盐水中,又会怎么样呢?孩子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会沉下去,有的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浮在中间。孩子们还把自己所设想的鸡蛋在盐水里的位置贴在了教师准备的“烧杯”形状的大记录纸上,而后我们并没有马上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而是说:到底鸡蛋在盐水里会怎样呢?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吧!这样孩子就可以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做实验。

12.浅谈如何进行幼儿科学教育活动 篇十二

对于幼儿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未知的东西太多,这就是为什么幼儿的求知欲要比其他年龄段的人强。尤其是对生活经验方面,他们都充满了好奇,只要老师给予他们一个轻松的、平等的环境,他们会很容易的找到对自己来说刺激的、又有吸引力的事物。

1.创造适宜幼儿进行探索的物质环境。一个可以看的到摸得着的真实事物对小朋友的刺激更大,更加能够激发幼儿想要探索的欲望。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园内或者幼儿园周围的环境,组建一些植物角、动物角、活动室、科学观察室等提供观察的场所,同时,也可以给小朋友布置观察作业,用画画、口头描述的方式记录下来。

2.营造平等、宽容的交流气氛。幼儿需要的是平等、宽容的学习气氛,这样孩子们才有勇气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的去实践。教师在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要做到语气温柔,孩子做的对的时候要诚恳的表扬他们,当他们得到的答案是错误的时候,要委婉的纠正。在做实验的时候要与孩子有亲密的身体接触,例如轻抚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背等,让孩子感觉到你在关注他,同时你很信任他,这样他才愿意将他的心得与你进行交流。

3.利用一切可以用的自然空间。大自然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地方,孩子们大多数都是生活在城市里,接触到大自然的机会不是很多,自然对动植物的好奇心很大。在幼儿园内可以将院子里种满花草,在楼道里摆上盆栽,在院子的角落里养几只小动物等,给小朋友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机会。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教室周围的空地上建几个菜园,在老师的协助下,让孩子能够吃上自己种的菜。

二、选择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

科学的范围涉及很广,有植物、动物、人类、科技以及各种自然现象,那么哪些才是真正适合幼儿学习的呢?面对大千世界,教师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的正确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1.科学教育内容应该更多地为实际生活服务。幼儿接触的都是简单的科学知识,简单的科学知识主要是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教育的本质主要是让生活更加美好。幼儿基本没有机会接触比较高级的科学知识,主要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在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个科学现象是不是会在小朋友接触的社会中出现呢?对于这个考虑,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当幼儿在学校所学的科学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或者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他们就会觉得科学原来离我们这么近,既拉近了幼儿与科学的距离,又能让幼儿感到成就感。并且只有在生活中能够观察的现象才更好理解,才更加接近幼儿的理解能力。

2.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该结合家乡的本土资源。结合本土资源就是要求幼儿园要经常带孩子去家乡周围的自然风景区、田野等地方走走,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得孩子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提供适宜的材料

1.材料应具备科学性和趣味性。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所用的材料应该兼具科学和趣味两个特性。有趣味的材料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但是,如果一个材料只具备趣味性,没有科学性,那么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就不是很大。相反,如果材料只具备科学性就不能够吸引孩子的兴趣,同样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2.材料具有层次性。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差异,了解了孩子的差异,就应该知道每一次的科学教育活动都能够达到同一个水平。分大小班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因为同一年龄层的孩子在智力方面依然存在差异,老师在准备科学实验时,应该将实验的工具由难到易进行分类,让孩子们自己选择。

四、引导幼儿主观探索

1.提出探究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幼儿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但有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力是隐藏。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想,可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同时,有助于幼儿在这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答案这个过程中更加享受,对最后得到的结果印象更加深刻。

2.关注活动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远远要比结果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更加热爱科学,而且还可以通过反复的试验提高动手能力。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表情,以便得到正确的引导。

3.及时记录获得的信息。及时记录学生所获得的信息能够帮助学生总结规律,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老师可以在其中穿插一些其他的知识,例如针对记录的数据信息,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简单的统计方面的,这样,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知识量。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知识量不断增加的时代,尤其是科学知识,孩子在早期接触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不仅可以开拓孩子的思维,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问题。如果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时候,能够做到以营造宽松的气氛为主、选择贴近生活的内容、选择有趣科学的材料以及正确的引导,幼儿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说不定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叶钟.家园互动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06,(1).

[2]王洵.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研究综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3).

[3]高萧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值得探讨的几个基本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6,(7).

1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十三

1.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探索冰的特性,尝试用多种方法取出冰中的玩具。

2.幼儿乐意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活动准备:

1.准备一个四周挖有小洞的大纸箱,将冻有幼儿玩具的大冰置于大纸箱里。

2.锤子、剪子、锯子、钳子、积木、塑料棒、热水、炉子、砂纸等各种工具材料。

3.幼儿每人一份记录板、笔及红星。

活动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幼儿将手伸进纸箱洞里触摸冰,感受冰的特性。

(1)用手捏一捏、压一压,知道冰是固体的,有一定的硬度。

(2)提醒幼儿一只手摸冰,另一只手摸沙纸,感受冰是光滑的。

(3)将摸冰的手拿出来与另一只手比比看,这只手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知道冰是可以融化的。

2.让幼儿自由感受、探索,说出自己发现的冰的特性:冰是光滑的、固体的、透明的、冰凉的、会融化的……

二、提出问题

1.请幼儿观察冰中的玩具,并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取出自己心爱的玩具。

2.幼儿在实验记录板上画出自己的设想,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3.幼儿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并将设计方案贴在白板上。

三、实验论证

幼儿开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法寻找材料和工具进行验证,教师巡回观察,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1.观察每个幼儿实验的情况,及时给予适宜的支持和引导。

2.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3.教师采用幼儿没有想到的方法,与幼儿共同实验。

4.当幼儿取出玩具后,请幼儿在成功的方法处贴上一颗红星。

四、交流讨论

根据冰的各种特性,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师:你是用什么办法从冰中取出玩具的?为什么这种办法能取出玩具?

1.幼儿分别介绍自己在实验中采用过的方法。

2.教师小结:可用热水或太阳来晒,使冰的温度升高,冰就会融化成水,玩具就取出来了;当用硬的物体敲击冰时,物体比冰硬,冰就会碎,玩具也就可取出来……

活动延伸:

如果冰里面还有一些没取出的玩具,可以让幼儿想一想:放在室外,它们会出来吗,为什么?哪种方法能更快地取出玩具?活动可根据情况进行延续。

设计评析:

14.科学活动教案 篇十四

进入秋天,各种果实和农作物逐渐成熟,于是利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大人们要带孩子回家团圆的机会,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走进田野,采集果实”的任务。节后回来,那火红的辣椒串、金橙橙的玉米棒子,还有各种各样的高粱秸、谷子穗、带荚毛豆等农作物,纷纷登上了我们班的展示台。孩子们对这个小展台情有独钟,一有空就围拢过来整理和摆弄。

在一次装瓶时,有个孩子偶然发现在他装满的一瓶花生里,竟然还能再装上半杯小米!看着小米慢慢地从花生的空隙里穿过、漏下,孩子们都特别惊奇!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于是一个关于“物体间的间隙”的科学探索活动就在孩子们的激烈讨论和探索中展开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合理有序地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

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小米、记录表、筛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同

1.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一样呢?”

2.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用手抓起小米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二、幼儿探索、尝试把小米、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把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一个玻璃瓶里,看谁最爱动脑筋,能把他们都装进去!”

2.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注意操作规则,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三、说说我的发现

1.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清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

四、引导幼儿用筛网将掺在一起的玻璃球和小米分开,再进一步探索其他的装瓶方法

五、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提问:“这一次你成功了吗?成功的请举手!”

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小米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六、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

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小米,这样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七、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

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八、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间

师:“小朋友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小米,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九、结束活动

幼儿整理材料,走出教室。

活动延伸

15.浅谈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策略 篇十五

一、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要让幼儿喜爱并能主动参与到对科学的探究, 首先必须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一) 了解科学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其了解科学技术产品内容及给社会、人们带来的方便。如电灯、电话、汽车等的发明和运用;提供各种书籍、图片, 让幼儿查阅等等, 从而使幼儿知道科学无止境, 永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使他们产生热爱科学的态度。

(二) 与幼儿共同搜集探索科学的材料, 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活动环境, 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索中来。所选择的内容必须从幼儿当前的生活与经验出发, 确定主题后, 便可与幼儿一起收集所需的材料。一次户外活动, 幼儿玩得满身大汗, 有的幼儿便用手当扇子扇起来。于是我们便开始了有关风的话题, 继而形成探索《风》的主题活动。在组织活动时, 师幼共同寻找日常生活中能产生风的物体及有关风的资料。将收集来的材料在班级的显眼处摆放, 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动手试验, 看看风是怎么产生?不同的材料产生的风有什么不同?通过幼儿自主寻找材料探索的过程中, 他们很快地掌握了有关风的一些粗浅知识。这样的形式, 让幼儿既掌握知识, 又激发他们参与科学探索的兴趣, 使师幼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良性的氛围, 促进师生的互动发展。

二、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资源及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我们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现有资源, 如种植园地、饲养角、草地等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使幼儿感受到科学其实并不遥远, 它就存在我们身边。

(一) 利用自然角开展科学教育

班级自然角是根据季节变化和幼儿年龄特点, 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布置的一个微型自然界:动物、水果、蔬菜, 还有各种干果及科学小实验等。幼儿在这里知道什么季节有哪些花、水果、蔬菜;还能观察小蝌蚪从卵成长为青蛙的全过程, 也知道了蚕是如何变成蛾的……利用自然角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自然角设置一块小菜地, 共分成三大块:沙子、木屑、土壤。提供相同的种子让幼儿种, 每天护理并观察种子在不同土地里的生长情况。以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在很自然的氛围中探索科学的奥秘, 可以激发和培养其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指南》科学领域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这就是说, 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由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转向注重儿童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组织各种活动中, 应充分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寻结果, 教师在这过程中则充当指导者的身份。例如:《拱形的秘密》, 让幼儿通过试验探索用相同大小的纸皮做成的拱形桥和平板桥各能承受几本相同重量的书?拱形与直线所能承受的重量有什么不同?在日常生活中, 有哪些建筑用到了拱形的原理?通过这一活动, 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 注重幼儿的探究欲望, 结合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渗透

教育是存在于生活各个方面的, 如怎样快速地把钉子从沙子中全部找出、水往哪里流、运动后的感觉等等。我们除了在一日生活中进行有机渗透外, 还要注意发现、支持并引导幼儿自发地探索活动, 对于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 应及时地进行探索、引导。例如:一次玩沙活动, 我打开水龙头浸湿沙子, 当孩子们看见一大股水流瞬间变得无影无踪, 都很奇怪, 便一起讨论起来:水怎么没了?是被沙子吸走了?……见此, 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而是让幼儿挖开沙子, 看看沙池底有什么?再用力抓一把沙子, 会发现什么?通过让幼儿带着问题动手验证自己想法, 依据观察的事实得出结论, 并在同伴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形式, 使幼儿很直观地了解到沙子到底会不会吸水。

三、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成功能给幼儿带来愉快。儿童如果很少或长期得不到成功的经验, 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要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该认真观察和倾听, 了解幼儿有哪些需要, 及时地提供给他们所需的材料。

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很多种: (1) 让幼儿体验由自己努力而获得的胜利, 如让鸡蛋在水里浮起来, 幼儿必须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搅拌, 直到鸡蛋上浮, 试验的成功让幼儿感觉到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获得胜利的, 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成功的快乐。 (2) 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 如种植园里的蔬菜成熟了, 把它们摘下来, 送到厨房里炒, 让每个幼儿都来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 他们都会争着吃, 哪怕是自己不爱吃的菜。因为这些都是他们每天浇水、每天管理下长大的。这种体验会在幼儿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使他们更乐意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等等。

总之, 在组织科学活动时, 必须实施以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为基点的科学教育的组织策略, 使幼儿从教师控制和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 真正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

摘要:科学教育既是传授科学知识, 掌握科学技术的教育, 更是训练人的科学思维方式, 提高整个民族科学素养的教育活动。要让幼儿喜爱并能主动参与到对科学的探究, 首先必须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资源及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成功能给幼儿带来愉快,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该认真观察和倾听, 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幼儿,科学活动,组织策略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导刊 (下半月) , 2013 (5) .

16.学前教育科学活动教案 篇十六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师应抓住幼儿好奇心重的特点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空气的压力”的教学时,我把矿泉水瓶子下端扎了许多小孔,问学生:“我把水倒进扎有小孔的瓶子里,盖上瓶盖水会怎么样?打开瓶盖水又会怎么样?”孩子们非常好奇,马上开始讨论,经过试验和讲解也初步知道了什么是压力。这小小的探索就成为他们心中科学精神的萌芽。

二、科学教育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生活中存在着无数有趣的自然现象,它们都能吸引幼儿最初的注意力。如在“风的形成”的活动中,我给幼儿提供了扇子、打气筒、气球、吸管等多种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去发现风是怎样形成的。孩子们开心地边玩儿边学,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由此可知,科学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才能使他们体验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科学教育的方法应灵活多样

《纲要》指出,要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在“认识磁铁”的教学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磁铁和各种材料,并带领他们动手操作和观察,而后让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发现。通过学习,孩子们明白了磁铁的特点和用处,还创造了几个有趣的小玩具。我认为,为了幼儿的个体发展,教师应该勇于尝试多种教学模式。

四、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流和合作意识

交流与合作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科学素质的增强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在“有趣的静电现象”活动中,我让幼儿用吹足气的气球在毛衣上摩擦后放在小伙伴的头发上,让大家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在活动中,幼儿充分与同伴分享了自己的发现,享受着探索与协作带来的成就感,大家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了。

上一篇:学习雷锋好榜样作文100字下一篇:迎新春温馨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