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学籍管理论文

2024-10-27

高等院校学籍管理论文(共11篇)

1.高等院校学籍管理论文 篇一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终身化使高校学生人数日渐增多,过去纯粹的手工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学教育管理的需要。国家教育部也要求 开始,全国普通高校全部实行电子注册制度。如何实现高校学籍学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高等院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对高校日常工作及整个教育体系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确定高校发展方向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合理配置高校师资力量;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使高校管理体系呈现出一种动态和透明的趋势,有利于加强高校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效率;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高校信息化进程。

学院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对共享信息、新生管理、学生注册、学籍管理、学历证书管理、学生综合信息等学生数据进行集成、统一管理,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实用性、动态更新性、功能延伸性,避免高校各部门之间分别采集数据的工作量和重复性,使信息使用单位获取信息变得更加容易、便捷。

2.高等院校学籍管理论文 篇二

学籍管理是普通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基础数据的重要来源,对高校数据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籍管理与每位学生息息相关且贯穿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在校过程,涵盖了入学资格审查、学籍学历信息的确认与修改、学籍异动、奖惩信息的记载、学籍注销、学历查询等各方面工作。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学籍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日益凸显,加强学籍管理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对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籍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 1) 学籍管理工作纷繁复杂、处理信息量大、任务繁重。在规模上,大到全校全体学生同时同步参与的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小至接待每位学生的各类咨询、开具证明; 在服务对象上,面向全体在校生和历届毕业生; 在时间上,面对学生实时接待; 在工作性质上,各项工作穿插进行,涉及学校各个部门,时间紧,内容多,细致而复杂。加之很多学生异地办理相关手续,更增加了学籍管理工作的难度。

( 2) 高等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学籍管理的难度。学籍管理工作需要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与学生双向配合才能完成,不是学籍管理员单方面能够决定的。在工作中取得全体学生配合难度较大,尤其是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此项工作并不是学生常规性学校活动,学生对学籍管理工作要求、内容、时间、方法及信息获取渠道都不了解,多数学生都需要必要的指导才能顺利完成相应任务。例如,新生学籍信息的核对确认工作,需要每位学生在学信网上完成实名注册并核对确认个人信息,多数中西部省市生源地学生入校时不具备网络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无法独立完成个人实名注册,这从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学籍学历管理平台提供的注册渠道也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外地生新换手机号码经常遇到曾经被捆绑注册使用过等诸多技术性问题,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下难以自行解决。

( 3) 学生获取信息渠道不畅,对学籍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各系辅导员往往通过校讯通通知学生来完成此项工作,而由于受校讯通字数限制,难以将通知全部要求及说明传达给学生。加之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些都是与学习无关的校方事务,许多学生敷衍了事,并且处理起这些事务来困难重重,情绪急躁,或部分学生自身回避困难请家长出面代办,多数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对学校更不了解,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

( 4) 在高等职业院校努力探索,创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背景下,多种办学形式的并存、专业设置的调整、学生的课程结构及比例的重大变革、学生企业实践与创业等新情况对现有学籍管理制度学年制学分制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 5) 部分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学籍管理职业素养,在新生录取、在校生转学转专业的工作中迫于领导压力或受经济利益驱使进行违规操作,损害了学生公平享受高等教育的合法权益,给社会带来恶劣影响。

3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对策

鉴于以上问题,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采取了一些应对策略。

( 1) 完善学校现有的学籍管理制度,争取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学校学籍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直接影响到学籍管理工作的进行,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在高等职业院校努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背景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一学校内多种办学形式的并存、专业设置的调整更新、课程结构及比例的重大变革、学生的企业实践与创业都需要更为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的支持。总结以往学籍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及时与领导沟通,最大限度地争取领导对学籍管理工作的支持,与学校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及时修订完善学校现有的学籍管理制度,对不适应当前工作的内容调整更新,在下一轮工作中检验并进一步改进, 使学籍管理工作在制度上得到保障,在整体上得到提升。

( 2) 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可操作性的学籍管理工作控制流程。对学籍管理各项工作细致梳理缜密分析,并按其时间性质内容相关性进行相应归类。调整阶段性工作时间安排,分项目规定时间集中办理,尽量避免不同类别的工作同一时段穿插进行,以保障工作的有序性、严谨性。确定单项学籍管理工作具体流程,从源头上减少重复性工作,避免疏漏,提高工作效率。设计符合工作流程的支撑材料表格, 引导学生按流程办理相关事宜,并附提示说明,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相关手续的办理,且有助于后期学籍材料的档案整理工作。

( 3) 发挥院系两级管理优势,加强组织管理,组织相关人员集中培训。全校性大规模学籍管理工作通过系学工主任统筹安排,配备相关辅导员组织学生收发材料。开展具体工作前对系学工主任、相关辅导员就工作内容、要求、时间安排、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简要培训,给予流程说明并附文字说明,以方便学生咨询。针对各系出现的特殊情况安排时间集中解答,并汇总新问题,研究新策略,以便下一轮工作的顺利开展。

( 4)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学员培训,提高学生重视程度。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步入新学校后开始校园生活的第一堂课,在入学教育中学生会获得其今后的学校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为愉快的大学生活做好充分准备。在入学教育中渗透学籍工作内容,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既有利于学生及早做出规划,同时为今后的学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 5) 建立通畅的信息通道。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当今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高等教育作为传播社会先进文化的先锋阵地,首当其冲要将先进技术手段推广应用。在校园网开辟学籍学历管理专栏,建立通畅的信息通道,为学生查询提供便利。学生通过网站链接可直接看到全部信息,足以保障学生获取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完整性,减少学籍管理中大量重复性咨询工作,同时辅以校讯通的提示,信息通道灵活而便利,学籍管理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 6) 加强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认真组织学习高等教育法规、相关学籍管理文件、新增的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办法等, 熟悉规范的操作流程,以提高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除此之外,要不断增强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籍管理队伍的协调沟通能力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以满足学籍管理工作的需要。

( 7) 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增强服务意识。学籍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一份责任,在保障每位学生公平公正的享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同时,也不失时机的对来访学生进行教育管理,鼓励学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军,就业、创业、继续深造,为广大学生提供支持服务。

3.高等院校知识管理刍议 篇三

[摘要]高等院校是知识密集的组织。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对高等院校知识管理的原则以及模式进行分析,为深层次探究高等院校知识管理方法提供思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47-02

[Abstract]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is of the Teaching & Researching uni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wo modes of college knowledge management, which is contribute to study institute knowledge management.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college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

一、知识类型与知识管理

1.知识类型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知识类型可以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达的正式和规范的知识(Alle,1997),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Nonaka & Konno,1998)。除此,还有人用一个连续体来描述知识(Leonard,1998):在连续体的一极,是完全隐性的,存在于人的大脑和身体中下意识或无意识的知识,而在连续体的另一极,是完全显性的,或编码的、结构化的,可以为他人所获得的知识。当然大多数的知识存在于这两极之间,显性的成份是客观的、理性的,而隐性的成份是主观的、经验的。

相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它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与行动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隐性知识是人们达到价值目标的工具。目标的价值越高,这种知识支持获得目标越直接,这种知识就越有用;隐性知识的获得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直接的帮助,它通常靠自己去获得,是不能言传的知识,它是在最低环境支持条件下获得的。

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建立知识交流体系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特征。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其实质上是组织在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积累和创新所进行的组织协调和制度安排的过程。

对于知识管理,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一种范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强调显性知识的分配、传递和重新利用;在美国大多数知识管理实践集中在搜集、分配、重新利用和测量已有的被编码的知识和信息。实践者们通常运用信息技术(如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去捕捉和分配这种外明知识,公司通过知识投资的短期经济回报来衡量成功与否。另一种范式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注重通过隐性知识的直接共享来创造条件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在日本隐性知识受到更多的注意,强调创造条件以利于个体之间隐性知识的交流,通过这种社会过程来发展新知识。这样一种知识管理实践注重的往往是长期的收益和回报。

二、高校知识管理原则

高等院校是以知识创造与应用为特征的最基本组织,在这些组织里,知识是形成单位竞争力的关键资源,这些知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也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应用成为这些组织的重要活动。

1.设立知识管理者或知识主管(CKO)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或知识主管。知识管理者担当收集院校知识并为知识分类,建立面向知识的技术基础,并监督利用知识。如果知识管理者给人的感觉是收集和控制所有知识,这种知识管理职能可能在高校内部引起怨恨和忧虑。知识管理组织的目标应该只是帮助其他人对知识的创造、分配和利用,而且知识管理者自身不应该通过其言语或行动暗示他们比其他任何人更有知识。

2.从业务流程入手

在许多知识管理项目中领导者和知识管理者往往只注意知识本身的收集、分类、存储、查询和再利用。虽然信息的收集是知识管理项目不可或缺的内容,但信息的收集与再利用只有与教学业务流程密切联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流程优化能否成功将直接关系到实施知识管理的成败。

3.与规章制度、信息技术融合

知识管理要与规章制度相结合起来,以保持高校知识管理旺盛的生命力。其关键因素是对新知识持一种欢迎态度,并且在一个不断学习和尝试被高度评价、重视和支持的环境中创造一种信任和开放的气氛。

三、高校知识管理模式

1.编码化知识管理模式

编码化模式是指对高等院校具有显性特征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并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知识的重复利用获得收益。知识管理过程就是管理高校资料(Data)——高校信息(Information)——高校知识(Knowledge)的过程。按著名学者维娜•艾莉的研究,人的认识过程是在“数据——信息——知识——含义——原理——智慧——联合”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学习的提升完成的。因此,在高校知识管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到文档的方式,即知识被创造出来后经过编辑后成为独立于其创造者的知识。知识主要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模式可以产生规模效应,知识被编码后即可以存储或复制的方式被其他同志同时学习,有利于降低成本。编码的信息包括每年发表论文的基本信息,比如论文编号、论文名称、学科分类、发表刊物、发表时间、刊物主办单位、作者、是否为核心期刊、是否被SCI收录、是否被EI收录,论文电子稿等;高校著作基本信息包括著作编号、著作名称、学科分类、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参加编著人员、著作获奖情况,著作电子稿等;高校科研申报项目材料包括项目申请表、项目需求书、项目计划书、经费计划书、项目进度材料、项目成果材料等。从有形的组织结构层面来看,高校知识共享应该通过恰当的组织形成一种知识联盟,从无形的组织文化层面来看,高校知识共享应致力于建构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使知识实现合理而有效的流动。

2.人本化知识管理模式

野中郁次郎等提出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内在机制,知识的共享和创造,实质上是由两种类型的知识在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四种相互作用构成,这种不断重复的过程构成了知识螺旋。结合野中郁次郎观点可以构建高校知识管理SECI模型(参见图1),其基本思想是当高校经验透过共同化、外化和联系,进一步内化到教员个人的隐性知识基础上时,它们就成为有价值的资产。所以知识在组织中能够形成桥梁,促进高校的学习,促进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再转化为隐性知识,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来源便会有乘数的效果。

当然,高校成员个体拥有的隐性知识存在于教员的头脑中,依附于人力资本所有者,不能明确地观察到,难以模仿。如果不是出于教员自愿,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很难在组织中流通、共享,转化为高校隐性知识。因此,如何使高校成员拥有的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为集体隐性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高校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传统上利用物质利益来激励员工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应实行与传统管理不同的新型激励机制。包括对员工进行人文关怀,使其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发掘个人的潜力,实现员工的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协调发展。高校需要对知识分享、知识创造和知识积累进行激励。从创造成果的角度看,不应只着眼于个人创造的有形成果的多少,而应重视其在传播、协调新思想方面做出的贡献。为高校知识管理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高校文化。良好的高校文化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而知识管理的实施又能推动高校的文化建设。知识管理要求文化必须是共享型文化,使每位教员都认为贡献知识和与人分享知识是一种自然的行为。积极营造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形成以知识共享与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树立合作竞争的关系,把个人创新与高校团队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结束语

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的组织,教员作为知识型员工和知识传播者,因此,对知识管理特别是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而有价值的课题。这种教学单元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知识管理的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应该看到对知识管理实施模式的阻力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知识管理研究者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翟 丽.企业知识创新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4

3 李 涛、王 兵.我国知识工作者组织内知识共享问题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5)

4 丁栋虹、朱 菲.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6(1)

5 傅毓维、安 静.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2)

6 唐 京、冯 明.知识类型与知识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

4.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模式与方法论文 篇四

[摘要]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学与科研质量的提高。由于高等院校科研的特殊性,使得其科研管理不能完全按照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经验进行。要保证科研管理有效的运行,就必须提高科研管理质量。其措施是加强科研团队自身建设管理、科研项目研究过程管理、档案管理及科研经费管理等。

[关键词]科研管理;科研;高等院校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必备的职能之一,其研究成果将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师的工作动力及学生的就业。有效的科研管理,对提高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高等院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经费金额及项目种类在逐年增加。医学高等院校科研具有医学科研风险大、不确定性高、科学研究的探索性强、可控性比较差等特点,然而其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科研管理项目来源多,项目产品形成可转让的成果数量少,科研团队成员大多是由博、硕导师、教职工及博、硕研究生组成。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在吸取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着力从加强科研管理、提升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等多方面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一、加强科研参与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

安全是确保高等院校教学与科学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没有安全做保证一切将成为空谈,因此,必须加强安全管理。首先,组织科研团队参与人员学习“保密法”,防止因泄密造成而造成的损失。学习四防安全以及其他与教学科研相关的安全知识,建立极强的安全意识,使之时刻注意各种安全。我校实验室制定了一系列与安全有关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防火制度》《实验室安全制度》《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等,并在实验室门与室内明显处贴禁烟标志及离开实验室时请关好门、窗、水、电的提示牌。其次,要加强对参与科研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在学习、参与科研的同时不泄密、遵守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树立安全意识,对参加实验的所有工作人员及本、硕、博学生进行安全防火演练以便应对突发事故,并且要实施应急预案。同时,实验室要有健全的、安全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及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确保教学与科研安全有序的进行,更好的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

二、加强科研团队自身建设管理

高等院校的科研多采用分散式管理,不同学科和不同院系之间的科研没有直接的联系,这就难以组建一支全面的、优秀的科研团队。然而,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是提高高校科研水平的前提和保障。科研人员的素质是影响科研项目质量的关键,科研人员业务能力是决定科研质量的关键内因。要组建、培养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不断更新工作作风和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增强事业心与责任感,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第二,科研人员要定期进行学术交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进行学术交流,选派科研团队中的优秀人员带着实验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送到国内外先进实验室学习、合作研究与开发,拓宽知识层面,开拓视野,提升学术水平。第三,建立科研人员定期汇报课题研究进度制度,对阶段性结果进行讨论分析,以此活跃科研人员的思维,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使科研人员成为科研项目的“专家”,并且要时时掌握与项目相关技术的国内外发展趋势。第四,建立科研自我评价及激励机制,对阶段性科研结果及个人的工作成绩进行自我评价,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实验方法与研究思路,增强主观意识,发挥其潜能创造性地工作,对工作业绩好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

三、加强科研项目研究过程的管理

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是保证科研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科研项目质量的必要途径。科研项目研究过程高水平的精细化管理,是确保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前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必将促进以后科研项目的中标率,形成良性循环。要从根本上杜绝只重视申请立项、不重视质量的观念,狠抓科研项目质量,必须重视科研项目研究过程管理。项目过程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的申请立项、启动、中期检查、进度监督、结题验收、成果转化等。申请立项时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分析及风险评估;项目启动时需对所有实验内容进行详细的设计,实验检测指标的选择要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按计划进度进行检查、监督、验收,使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服务于社会。然而,现在的科研成果能够转让并形成产品的少之又少,多数只形成研究报告、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等。因此,项目研究过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是保证项目科研成果能转化成产品的必经之路。

四、加强科研档案管理

科研档案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与方法的总结并应用于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因此,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摘 要:科研档案管理是科研管理的一部分。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参考先人的研究成果,取其精华,并将其融入自已的研究中进行创新。现在有很多人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保存在科研处或档案馆有诸多疑虑,认为不如自己保管安全、使用方

关键词:科研管理论文格式

科研档案管理是科研管理的一部分。科研工作的开展需要参考先人的研究成果,取其精华,并将其融入自已的研究中进行创新。现在有很多人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保存在科研处或档案馆有诸多疑虑,认为不如自己保管安全、使用方便。科研档案是科研工作真实的历史记录,它的作用主要在于研究中积累的知识、经验教训的传承与借鉴。在研究阶段科研档案的作用不如参考文献、标准等效果明显,造成了单位对科研档案重视不够,忽视了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加强科研档案归档工作管理,主要对科研项目申请立项、研究过程、形成的科研成果及成果申报过程中形成大量的技术资料进行归档管理,不能将这些档案保存在科研团队中或项目负责人手中,科研处或档案管理单位必须严格控制。科研档案的管理要分层次、分学科逐级分列,做到一目了然,便于调阅,科研团队与项目负责人不会再把档案保存在自己手中。再则,规范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各环节管理流程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此来监督、规范科研人员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的归档行为,实现对科研档案的科学管理。

五、加强科研信息化建设管理

科研管理工作信息网络化是现在乃至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将大大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并能降低管理成本。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成果管理、档案管理等通过统一的管理平台联系在一起,形成开放的科研资源,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还必将为高校科研规划的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高校科研信息网络化管理将提高科研信息统计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以及科研管理工作的水平与效率。加快信息网络化进程,有利于高校科研信息网络化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六、加强科研经费管理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学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遵循的是“专款专用、单独核算、注重绩效”原则。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内部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制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差旅费报销管理办法》《财务管理授权审批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地修订与完善,使单位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实现制度化管理,为单位的科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基础。科研经费由财务处统一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由项目负责人作为科研经费使用负责人。经费支出时需要有经办人、课题负责人、课题组长、科研处处长、财务处处长、主管校长签字方可报销的逐级签批过程,使科研经费的使用合里、合规、合法。总之,科研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建立健全长效的管理机制,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与更新,从以上六个方面入手,明确所有参加科研工作的教职员工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医学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为实现中国梦、造福于人民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曲晓波.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3(2):89.

[2]陈海英.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政策环境的若干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5(2):6-9.

[3]何忠良.高等学校科研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1):33-36.

[4]问筱平.对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34(8):7-8.

5.高等院校学籍管理论文 篇五

4总结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何能够发挥信息化平台的作用也是高校信息化管理的目标。本文针对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几点措施,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参考价值,为高校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林鑫.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138-141.

[2]赵缜.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3):18.

6.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管理条例 篇六

一、入学与注册

1、凡参加全国成人高校统一入学考试并经审查合格录取的学生,学校发给录取通知书。学生应凭录取通知书按期报到办理入学手续。

2、在册学生每学期须凭学生证办理注册手续,每学年须按规定办理交费手续,学生未经请假逾期两周不办理上述手续,按自动退学处理。

3、已注册的新生由学校建立学籍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报名登记表、学籍登记表、学习成绩登记表、奖励或处分的决定、毕业鉴定等。学生毕业和中途退学时,其中有关档案由学校寄交学生所在单位归入本人档案。

4、新生学生证需盖学期注册章方才生效学生证只证明本人的学生身份,不作它用。学生证若有遗失需要申述理由,并经任职单位证明属实,经学校审核后办理补发手续,补发时需缴交手续费。毕业或退学时须按规定将学生证交回,方能领取毕业、结业或肄业证书。

二、考核与成绩评定

5、学生必须参加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课程的考试。考核成绩载入学习成绩登记表,作为升级和毕业的依据。

6、课程学期总成绩的评定在期末考试及格的前提下,平时成绩占20~30%,期末考试成绩占80~7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实验以及测验成绩。成绩一般以百分制计分,总分满60分为及格。

7、考核前应对学生完成作业、实验和缺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考核资格。

①一门课缺课时数累计超过学时的三分之一者。

②一门课的作业缺交数,超过三分之一者。

③实验课缺做实验次数达三分之一者。

8、因帮不能参加考试,须持有关单位证明,于考前向辅导站办理请假手续。凡擅自缺考或请假未准而缺考者,该课程按旷考处理。

9、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考试规定》,凡考试作弊(不论是主动或协作作弊也不论其作弊程度如何)者,其该门课程的成绩作零分计,并注里“作弊”字校,再视其情节轻重,给予适当的纪律处分。

10、学生每学期不及格或请假缺考的课程可向班主任申请参加相同课程相关年级的考试。

三、休学、复学、退学及转专业

11、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以申请休学:

①因健康原因持县级以上医院证明,确系不能坚持学习者;

②因工作原因,一学期缺课超过三分之一以上者;

③其他原因必须申请休学者。

12、学生申请休学必须持有关证明,经学校批准办理休学手续。

13、学生休学时间一般以一年为限。

14、因病休学期要求复学者,要由县级以上医院证明其已恢复健康并能坚持学习;因工作原因休学期满要求复学者,由所在单位证明能恢复学习,方可复学。复学申请一般在休学期满前一个月办理。

15、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退学或令其退学:

①一学年有四门或四门以上课程经补考后仍不及格者;

②留级一次仍不能升级者;

③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或本人不办理复学手续者;

④因工作调动或其他原因,不适宜继续培养者;

⑤因犯有严重错误或其他原因,不适宜继续培养者。

16、学生退字时,按规定办理退字手续,学校发给退学证明,学费不退。

17、在籍学生一般不予转学,如因工作单位调动或特殊原因需要转学仅限于同种类、同层次、同形式之间进行。

学生应持单位证明向中国药科大学成教育学院申请,经同意后再与转入学校联系,经转入学校批准后,方可办理手续。转入学校应报省教委备案,如发现不合规格者,省教委有权纠正。

四、课程的免修、缓修

18、免修:

①学生已经取得高等自学考试单科结业证书的课程,若其课程内容和教学学时符合现教学计划的要求,可以申请免修,经学院审查同意,可直接承认其成绩。

②主要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原则上不得免修。

③免修课程不得超过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的五分之一。

19、缓修:学生如遇特殊原因学习确有困难经单位及成教院同意可申请缓修不影响后继课程学习的某些课程,缓修课程可随后继班级修读。

五、考勤与纪律

20、学生要严格遵守国家法令和学院与辅导站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21、每次面授学生必须按时到辅导站参加教学活动因病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者,须持有关证明及时向学校履行请假手续。凡未经批准或超假不补办手续者以旷课论处。

22、对旷课学生按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乃至行政处分,旷课时数一学期累计超过三十学时以上,经教育仍不改正者,应令其退学。

六、奖励与处分

23、经学校全面考核和征求学生所在单位意见后,凡思想品德好,成绩优秀者(各门成绩在90分以上或有创造性成果)或班级工作表现突出,各课程成绩均在85分以上的学生干部,可授予“优秀学生”称号并给予奖励。

24、凡有违法乱纪行为的学生,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的处分。

25、凡受到奖励或校经处分的学生,学校将及时通报学生所在单位,并归入学生档案。

26、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学生只发给学习证明。

七、结业、结业及肄业

27、学生毕业时,由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作出全面鉴定。

28、学生在规定的最高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本专业学制的3年)内,经考核思想品德合格,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全格,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29、学生修业达到最高年限,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仍有不及格课程者,不得再给予补考或重修机会,只发给结业证书。

30、凡在校学满一年以上,考试成绩及格,但未能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时,按肄业处理,发给肄业证书。学习不满一年者,发给学习证明。

八、附则

7.地方高等院校班级管理个案研究 篇七

高校班级是按照一定的编班原则组织建立起来的群体, 这一群体是由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生活习惯, 在能力、生活背景和知识结构方面都各不相同的大学生组成的。

随着学分制、高校扩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班级管理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在学习自己的专业之余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 选择不同的课程和教师;高校扩招使班级容量增加, 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困难, 同时也使班主任的压力增加;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新的学习和教学方式, 使得班级管理不再是教育教学必需的组成部分。

要发挥班级这一组织的积极作用, 班级就应发展成为一种健康的班级, 这种班级具有以下特征: (1) 共同的班级管理目标; (2) 与班级目标相适应的班级管理制度; (3) 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4) 极强的班级凝聚力; (5) 学生间互助、协作、共同发展; (6) 班级管理民主、和谐; (7) 干部体制健全、合理; (8) 非正式群体、任课教师发挥应有的作用; (9) 学生能进行自我管理。 (蔺国霞:《中学班级管理现状调查分析语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第5页)

二、个案情况

本个案涉及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内容, 无法面面俱到, 仅选取具有典型意义且能体现班级管理主要内容的几个方面来谈。 (这些情况主要来自访谈、观察和班级的日常记录)

(一) 基本情况

班级概况:高等师范院校××系××班, 教育学专业, 总人数41人, 男生7人, 女生34人。其中外省8人, 本省33人。有2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性格属于内向型, 42%的学生表示属于内外兼有型, 其余属于外向型。

班主任和学生四年的活动大致如下:

1. 第一学年

(1) 开展班会, 使学生了解新学校、新同学。第一次班会的内容摘要如下: (1) 班主任介绍院系概况, 鼓励学生好好学习; (2) 介绍班级班委的设置及其职责和应具备的素质, 叮嘱即将产生的班委做好份内事, 相互分工、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工作; (3) 新班委竞职演讲, 通过竞选建立班级干部体制; (4) 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 (5) 总结军训所得。

(2) 建立班级干部体制, 全面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采用竞选的方式, 让学生参加竞职演讲, 建立班干部队伍———班长:学生A (男) , 团支书:学生B (女) , 学习委员:学生C (男) , 宣传委员:学生D (女) , 组织委员:学生E (女) , 文艺委员:学生F (女) , 体育委员:学生G (女) , 生活委员:学生H (女) 。

(3) 开展活动, 增强班级凝聚力, 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

(4) 不定期召开班会。

2. 第二学年

(1) 根据上学年的情况, 评定班级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奖学金获得者。获得者的评定主要是根据《学生手册》中的规定来进行的, 主要包括其成绩、学生选举、班主任意见等几个方面, 这些学生均来是一学年的班干部。

(2) 重新选举班干部, 进行班干部轮换:班长:学生B (男) , 团支书:学生I (女) , 学习委员:学生C (男) , 宣传委员:学生D (女) , 组织委员:学生J (女) , 文艺委员:学生F (女) , 体育委员:学生G (女) , 生活委员:学生K (女) 。

(3) 开展活动。这一学年开展的有特色的活动有:创办班级刊物, 元旦包饺子、表演节目, 开展“在校大学生创业利与弊”辩论赛, 定期的团日活动等, 其中元旦包饺子和定期的团日活动均是以宿舍为单位进行的。

(4) 发展学生党员。根据学生成绩、平时表现、同学意见、班主任意见 (占50%) 发展入党积极分子。这一学年中被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均来自班委, 有个别同学反映班主任对其他学生有偏见。

(5) 不定期召开班会。这一学年总共召开班会12次, 其中由班主任主持的有6次。

3. 第三学年

(1) 定期召开班会。这一学年总共召开班会24次, 其中有5次是由班主任主持的。

(2) 这一学年学生忙于准备英语四六级、考研, 其中准备考研的同学占2/3, 他们的学习都是自己一个人在阶梯教室或图书馆进行的, 班级中也没有举办过特别的活动。据了解, 在这些准备考研的同学中, 有一半的同学反映自己的目标并不明确, 完全是随大流。

4. 第四学年

这一学年学生参加实习或忙于找工作, 在班级记录中没有找到更多的信息。

(二) 其他情况

(1) 班主任:专职班主任, 同时担任系里另外5个班的班主任, 班主任与班级中的班委、党员接触的最多。

(2) 学生:在第一、二学年有属于自己班级的固定教室, 由于教室有限, 在第三学年教室成为新一届学生的教室。中间存在若干个非正式群体, 其中最显著的有:因为都来自于外省, 经常聚集在一起而成为朋友的小团体;在每次创办班刊时发现的有共同爱好而自发成立的宣传小组等。

(3) 班干部:这主要是指第四学年的班委, 他们主要是由个人自荐, 学生选举产生的, 参加自荐的同学均成为这一届的班委。在这一学年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合并, 文艺委员和体育委员合并, 在6个班委中有4个来自同一宿舍。

三、个案分析

通过个案的情况和良好、健康班级管理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班级呈现出较为健康的面貌,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

1. 班级目标不明确

在开学之初, 班级就未制定属于自己班级成员共同追求的目标, 学生在第一学期的生活是比较茫然的, 自身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更不用说团体目标意识了。

2. 制度不完善

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 班级的活动只是简单的日常活动, 也并未制定与班级管理目标相适应的学业考核制度、班干部任用制度、优秀学生选举制度等, 一些制度完全是依照学院和系里的要求进行的, 并没有依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培养班级的特色。

3. 班级凝聚力不强, 学生之间沟通不够

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只局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 而且在活动时常以宿舍为单位, 这无形中使学生对其他宿舍成员或班内更多同学了解的机会减少, 导致班级合力不强。

4. 非正式群体没有发挥其作用

一些独立于正常班组织、团组织之外的非正式群体没能得到重视, 在他们之中所产生的核心人物完全在班主任的重视之外, 他们的领导能力没有得到肯定, 非正式群体起到了消极作用, 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

5. 学生自我管理水平低

从每一学年学生担任班干部的情况可以看出, 大学四学年中只有不到1/3的学生担任过班干部, 其余学生充当的都是被管理者, 接受来自班主任和班干部的安排, 完全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 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展示和发展。

6.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了解不够

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只局限于班委、党员和个别优秀学生之间, 对于更多的学生基本上是一无所知, 只能叫出名字来而已。原先由班主任主持的班会也逐渐由班干部代替主持, 有些同学与班主任的关系也就很平淡, 这就使个别学生对班主任有意见, 认为班主任在对待学生时存在偏见, 给班级管理埋下隐患, 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提高。

四、个案启示

要使班级良好、健康地发展,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 提高班级管理绩效

个案班主任同时担任着五个班级的班主任,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 对于班级学生的了解也就有限, 工作很难做到位, 容易使班级管理呈现弱化趋势。这是现在高校班级管理者缺乏的表现, 这就要求院系要加大班级管理者队伍的建设, 通过严格的选聘机制选拔更多的优秀中青年来充当高校班主任, 缓解当前班主任的压力。提供各种形式的定期培训, 提高他们的素质;同时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合理化建设, 使班主任在年龄、专业、性别、性格各方面都与当前的形势相适应。

2. 减短班干部的轮换时间, 加强学生自治

推行班干部轮流“坐庄制”, 将原来一年的轮换时间减为半年, 使班级中所有成员都能体验班级管理者这一角色, 使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提高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制的能力。学生的主体性、责任感得到了增强, 他们也会自信地确立自己的目标, 正确对待挫折, 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 为了自己的目标和团体的目标不断努力, 同时增强与其他同学的了解, 缓解班主任的压力。

3. 以宿舍为单位, 建立寝室长联合会议制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为同宿舍的学生相互接触较多, 可以利用这一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寝室长联合会议, 其成员由各个宿舍的宿舍长担任, 并选出正副主席各一名, 接受班主任的直接领导, 不参与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 可以作为团支部和班委会干部的有效沟通机制, 将宿舍成员的意见反馈给团支部和班委会, 再由团支部和班委会在随后的班级工作中纠正。 (兰军瑞:《高校班级民主化改革新模式》, 载《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第141页)

4. 利用网络, 改变班级管理的方式

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有的班级管理工作, 班主任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对班级学生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管理, 并进行整合, 建立便于班级学生沟通的信息渠道, 并将管理权交于独立于班委之外的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5. 班级的创新管理

从个案中班委所尽的职责可以看出, 班委所完成的都是一些表面性的工作, 所有的工作都是按部就班或者完全接受来自院系和班主任布置的任务, 仅有创建班刊这一特色活动, 创新氛围不浓。当前高校班级管理中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活动方式, 由班级成员共同协商。比如在遵守大学生守则的前提下, 定期开展“头脑风暴集体讨论活动”, 在活动中开动脑筋, 广开言路, 谈论自己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班级管理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鲁洁,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8.高等院校的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 篇八

了一些对策,以供参考。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在建设、管理、办学、科研等方面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资金来源也呈多元化发展,这对高等院校资金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资金来源、用途的多元化发展,高等院校资金管理中面临的风险因素也进一步增加,对资金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鉴于此,本文将结合实际对高等院校资金管理工作现状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

1 高等院校资金管理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到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从政府到普通民众均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高等院校不断扩招、扩建,科研、管理、办学工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也逐年加大。对此,高等院校在资金筹集和资金使用方面不断创新思路,采取多元化的策略,但时至今日,高等院校资金管理问题及其中蕴藏的风险仍然广受关注,如何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有效规避风险,以促进高等院校健康发展,仍然是每位高校领导和资金管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资金管理工作逐渐得到高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由于缺乏经验,许多高等院校在拓宽筹资渠道和扩大建设与办学规模的同时并未及时更新资金管理模式,仍然难以完全摆脱过去粗放型的管理风格。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内部资金管理体制建设不全,内控机制不完善或内控失灵,资金管理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而导致的资金浪费、重复采购、资金短缺等问题较为常见。更有甚者,利用高等院校改组、改制等机会在高等院校资金筹集和物资采购过程中挪用资金、捞取巨额回扣。由此可见,进一步强化高等院校资金管理力度,强化对资金风险的规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等院校资金管理与风险防范对策

为更好地防范资金风险,并提升高等院校资金管理成效,应采取以下对策:

完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贷款风险是高校资金管理中的重要风险内容之一,对此,高等院校应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对该项风险的预警。首先,应提倡结合实际,循序渐进的扩建和发展,处理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资金不足的矛盾,分清办学、科研、扩建的轻重缓急,做好投资规划,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投资;其次,要结合实际偿还能力,制定科学的贷款计划和资金使用方案,建立系统性的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对贷款偿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考虑,并制定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还应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调度资金,避免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延期还款损失。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学校贷款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如将学校需贷款的额度、用途、期限对外公告,采用招投标的形式,根据各银行贷款利率的报价进行择优选择。2013年广西大学6个重点基建项目都取得了贷款利率下浮10%的业绩。学校贷款总额5亿元,每年为学校减少融资成本327.5万元。

健全资金管理监督机制。为确保高等院校资金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应建立健全资金管理监督机制。首先,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工会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定期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项目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和纠正;其次,要健全高等院校审计制度,就资金使用问题建立全面的审计标准,结合高校审计实际需求制定规范的审计实施细则,使高校审计工作有章可循,促使高等院校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此外,应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职工代表大会应就高等院校重大投资决策、重大经济事项等进行充分讨论,资金管理部门应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进行工作报告,使资金管理工作得到全校教职工的监督,从而真正保障资金用途公开,资金流向明确,真正做到科学理财。

强化预算管理。预算对高等院校资金使用有着一定的规范与监督作用,强化预算管理对于提升高等院校资金管理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首先要细化预算收支项目实行学校综合预算管理,预算的编制要充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遵循勤俭节约的原则,从而使资金发挥最大的价值,更好的促进高校建设与发展;其次,要强化对事业发展支出的预算控制,在维持正常运行和保障相应人员经费开支的基础上厉行节约,开源节流,从而有效降低办学成本,提升资金有效使用率;此外,对于水电、差旅、办公等经常性开支,应结合以往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定额,并严格落实,对超额情况要如实分析,对浪费现象要酌情追究责任;最后,应强化对采购资金的控制,对重大采购项目要事先开展可行性分析,避免重复购置和过度购置,此外,各部门之间应实现资源共享,以减小设备购置成本,并使现有设备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率。

强化收入管理。为全面提升高校资金使用效率,资金管理部门应对一切收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和检查。各创收单位的财务活动均要纳入学校财务预算和财务决算来统一管理,确保院校各类收入能够及时、如实地上缴学校财务部门。同时应推行全校资金账户统一管理,确保学校各类收入得到妥善保管和统一管理。从制度和源头上规避了各种腐败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资金管理工作对高等院校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资金管理成效普遍偏低,制度建设不健全、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较为突出。对此,高等院校资金管理工作人员应结合院校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改进策略,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强化内部控制、改进工作理念和方法等途径,提升对资金风险的规避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地促进高等院校的建设与发展。

9.高等院校学籍管理论文 篇九

08-03-22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军队院校正规化建设,维护院校正常教学秩序,规范学员学籍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教育条例》及国家和军队有关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按照国家和军队有关招生政策规定录取的全日制学习的干部学员、生长干部学员和士官学员的学籍管理工作。

第三条

军队院校学员学籍管理工作应当贯彻依法治教、从严治学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加强思想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健全管理制度,实施全程淘汰,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促进学员在德、智、军、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四条

军队院校学员必须学习和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重要指示特别是关于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为国防和军队献身的思想,遵守国家和军队的法律法规及院校的规章制度,刻苦学习,增强体质,掌握培养目标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全面素质。

第二章

入学与注册

第五条

按有关招生规定录取的新学员持录取通知书和院校规定的有关手续,按规定期限到院校报到。因故不能按期报到的,必须事先向院校请假。假期从报到截止日次日起算,不得超过7天。

第六条

新学员入学后,院校应当按照招生条件进行政治、身体复查。其中,对生长干部士兵学员和士官学员还应当进行军事、文化复试,通常在三个月内进行;对短期培训(轮训)学员的政治、身体复查工作应当在2周内完成。

第七条

新学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入学资格:

(一)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违反招生规定入学的;

(二)政治复查、身体复查、军事复试、文化复试中有一项不合格的;

(三)不服从专业调整,经教育无效的;

(四)未经请假不按期报到或请假逾期的;

(五)干部培训(轮训)学员不符合招生对象要求又不宜进行专业调整的;

(六)其他不符合入学条件的。

生长干部学员、干部学员取消入学资格,由政治部门办理有关手续,退回原部队或者原户口所在地,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士官学员取消入学资格由军务部门办理有关手续,退回原部队,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

新学员复查、复试合格,由招生院校训练部门按照总部有关规定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取得学籍。其中,对学历教育学员还要按照国家教育部和军队关于新生学籍电子注册的有关规定,进行学籍电子注册,经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审核通过后,院校申领、填写《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学员学籍管理登记表》。

第九条

对取得学籍后的地方青年学生学员,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入伍手续(无军籍学员除外)。军龄自入学当年9月1日起计算。

军队接收地方大学生到军队院校培训的学员和地方人员考入军队院校的研究生学员的军龄计算,按照总部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学员在校期间,应当进行学期注册。学期注册在每学期开学时进行,由训练部门办理注册手续,并登记学员学籍变更、异动记录。

对学员学籍变更、异动情况,应当参照新生学籍注册的规定和程度逐级上报。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负责汇总全军院校学员学籍变更、异动情况,并对学员学籍信息库进行相应调整。

第十一条

凡属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学籍者,一经查实,院校应当取消其学籍。

第三章

第十二条

学员必须参加规定的学习、训练和考核。因故不能按时到课,必须请假。请假在半天以内,由学员队批准;请假在一天以内,由系(学员旅、大队)批准,并填写事(病)假登记表,报训练部门备案;请假超过一天,不满一周由训练部门批准;一周以上报院校首长批准。考核通常不得请假。

干部培(轮)训学员请假时间和批准权限由院校确定。

第十三条

学员缺课、缺考,由学员队进行登记,报训练部门备案。无论何种原因造成学员缺课、缺考,都不得免修、免考。未经批准缺课、缺考的,记为旷课、旷考,并视情节轻重作出相应处理。

第四章

考核与成绩记载

第十四条

院校对学员的考核包括课程考核、综合素质考核和专业技能考核。

学员必须参加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考核。生长干部学员和一年以上学制干部任职培训学员应当参加综合素质考核;士官学员应当参加专业技能考核。

学历教育学员的考核成绩应当记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学员学籍管理登记表》。

第十五条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与考查。考核成绩按下列要求记载:

(一)考试成绩的评定,应当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百分制与五级制的换算标准是: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低于60分为不及格;

(二)考查成绩按“合格”、“不合格”记载。“合格”、“不合格”分别与五级制的“及格”以上、“不及格”相对应;

(三)课程考试实行末位淘汰制度,每门课程考试成绩不及格率应当不低于5%。

第十六条

考核课程的门数按下列规定计算:

(一)1门课程分几个学期授课,但每个学期都进行考核,每个学期均按1门课程计算;

(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践性教学,单独设课并考核的,按1门课程计算;

(三)军事共同课程的门数计算由各院校确定。

第十七条

学员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核,应当在考核前提出缓考申请,经训练部门批准后才能缓考。缓考的成绩记载,按正常考核对待。

第十八条

课程考核成绩“不及格”或“不合格”的学员应当补考。

补考一般在下学期开学前或者开学后两周内进行。补考成绩按“补考及格”“补考不及格”或者“补考合格”、“补考不合格”记载。补考不得缓考。历年补考不及格课程门数尚未达到留级、降级或者退学条件的学员,对经补考仍不及格的课程,毕业前可以再补考一次。

研究生学员、干部任职培训学员补考的时间和方法由院校确定。

第十九条

旷考或者考核作弊者,该课程考核成绩以零分计,并注记 “旷考”或者“作弊”。

旷考者不得参加学期补考,确有悔改表现的,由本人申请,经训练部门同意可以参加毕业前补考。

第二十条

学员应当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和实验(实习)报告,不得抄袭和拖延;对抄袭和拖延者视情节轻重取消其参加相应课程考核资格或者降低其考核成绩。

第二十一条

课程考核应当实行教考分离,严格命题、阅卷及考场纪律,确保真实、客观和公正。

第二十二条

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考核,是衡量其能否成为称职军官的重要依据。院校应当按照德、智、军、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生长干部学员的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军事专业、领导管理和身体心理等方面素质进行综合性考核。

干部任职培训学员综合素质考核,是推荐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院校应当按照培养目标,对干部任职培训学员的思想政治、任职基础和岗位业务素质进行全面考核。

综合素质考核由院校按照总部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第二十三条

士官学员专业技能考核,是衡量其能否胜任专业岗位的重要依据。院校应当按照培养目标,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士官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性考核。

第五章

选修、自修、辅修、免修与重修

第二十四条

院校应当有计划地开设选修课程和自修课程,拓展学员的知识面,提高学员自主学习能力。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实施主辅修制度。

第二十五条

训练部门应当公布各专业的选修课程、自修课程目录,由学员队组织学员在本专业课程内选课,经训练部门批准后安排计划;学员在完成本专业课程前提下,由本人申请,经学员队逐级上报,训练部门批准,可以选修、自修其他专业的课程。

第二十六条

学员已学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成绩达到“及格”或“合格”以上,或者已经取得国家承认相应学历的单科结业证书,经本人申请,训练部门核实批准,准予免修。原成绩作为该课程的成绩记载,注记“免修”。

第二十七条

留、降级学员原已考核及格的课程,可以重修;由考查改为考试,或者学时、内容变化较大的课程,必须重修。

重修的办法由院校确定。

第六章

升级与留级、降级

第二十八条

学员学完本学年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经考核合格,准予升级。

第二十九条

对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学员,予以留级、降级:

(一)经补考,一学期或者连续两学期累计考试课程有2门仍不及格的;

(二)经补考,一学期或者连续两学期必修课程考核有3门仍不及格(不合格)的;

(三)经补考,历年累计考试课程有3门仍不及格的;

(四)经补考,历年累计必修课程考核有4门仍不及格(不合格)的;

(五)因公中断学习超过该学期总学时的二分之一或者因个人原因缺课累计超过该学期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且未能参加考核的。

第三十条

对学年上学期结束时符合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的学员,作降级处理,但一年级学员除外;对学年下学期结束时符合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的学员,作留级处理。最后一学年的学员不实行留级。

留级、降级学员经院校首长批准,由训练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三十一条

对干部学员、飞行学员及学制不满两年的其他学员,不实行留级、降级。

第三十二条

实行学分制的院校,由院校按照学员学期或者学年所修学分数,确定学员学习进程。

第七章

提高与降低培训层次

第三十三条

提高培训层次仅适用于士官学员,降低培训层次适用于生长干部学员和士官学员。

提高与降低培训层次仅限在本院校相同或者相近专业的不同层次间进行。

第三十四条

中专层次一年级士官学员,学习成绩优异的,可以申请提高一个培训层次。

对申请提高培训层次的学员,必须考核拟提高培训层次同年级的主要课程,考核成绩达到“及格”以上的,可以提高一个培训层次,其数量应当控制在本层次同年级人数的2%以内。

第三十五条

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层次一年级学员,考核成绩符合留级、降级条件的,可以申请降至下一培训层次学习。

第三十六条

提高和降低培训层次,应当在第二学年初办理,由训练部门审核,报院校首长批准,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章

转专业与转学

第三十七条

学员应当在被录取的院校和专业完成学业。转专业、转学只适用于生长干部学员。学员转专业、转学应当从严控制。

第三十八条

学员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转专业、转学:

(一)新入学的生长干部学员中的地方青年学生学员,经复查不符合军队院校入学条件,但符合地方院校招生条件,地方院校同意接收的;

(二)因身体、技术等原因中止学习的生长干部学员中的飞行学员和舰艇学员,符合拟转入院校招生条件的;

(三)因其他特殊原因需要调整专业或院校的。

第三十九条

学员转专业、转学由本人申请,院校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在本院校范围内转专业,由院校报上级军训、干部部门审批办理,并报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总政治部干部部备案。学员转专业后,所缺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应当自修完成并参加考核;

(二)在军队院校之间转学,由转出院校报上级军训、干部部门核准,商拟转入院校同意,由拟转入院校报上级军训、干部部门审核后,转出院校具文报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总政治部干部部审批;

(三)从军队院校转入地方院校,由军队院校按有关规定商地方院校同意,由拟转出院校报上级军训、干部部门审核后,具文报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总政治部干部部审批;

(四)转专业、转学应当在每学年开学前办理;军队院校学员转入地方院校,只在学籍注册前办理。

第四十条

学员转专业、转学,不得提高培训层次;应予退学的学员,不得转学。

第四十一条

因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或者训练任务变动,需调整学员学习的院校或者专业时,学员必须服从安排。

第九章

退

第四十二条

学员身体方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退学:

(一)经指定医疗单位诊断,患有精神病、癫痫病的;

(二)经指定医疗单位诊断,患有严重传染病、慢性病,3个月内不能痊愈,或者愈后不能坚持正常学习、训练的;

(三)伤残或者手术后不能坚持正常学习、训练,无法完成学业的;

(四)性格怪戾,有严重心理障碍,不符合军队干部培养要求的;

(五)因其他健康原因不宜继续在院校学习的。

第四十三条

生长干部学员、士官学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退学:

(一)一学期有4门考试课程或者5门必修课程考核不及格(不合格)的;

(二)经补考,一学期或者连续两学期累计考试课程有3门以上或者必修课程考核有4门以上不及格(不合格)的;

(三)经补考,历年累计考试课程有4门以上或者必修课程考核有5门以上不合格(不合格)的;

(四)再次达到留级、降低条件的;

(五)符合留级、降级条件,且该专业未连续招生,不宜调整专业的。

第四十四条

干部学员符合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条件,或者因故不能继续学习的,予以退学。

第四十五条

生长干部学员,本人要求退学,经教育无效,准予退学,但应当缴纳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费和院校按人员标准计领的公务事业费。

第四十六条

学员退学,由学员队逐级上报,训练部门会同政治部门审核,经院校首长批准,训练部门负责注销学籍,政治部门负责办理退学手续,并报上级军训、干部部门备案。

士官学员退学,由军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退学不是一种处分。

第十章

奖励与处分

第四十七条

院校应当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教育条例》的有关规定,对学员实施奖励。对学习成绩优异和表现突出的学员,还应当实施优等生、优秀学员、奖学金等学籍奖励。

第四十八条

优等生的评选范围、评选条件、评选办法和奖励,按照总部有关规定执行。

优秀学员和奖学金的奖励办法由各院校确定。

第四十九条

院校应当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例》,对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学员实施处罚。对违反学籍管理有关规定的,根据情节轻重,还应当实施警告、严重警告、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等学籍处分。

第五十条

学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一)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参加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违反国家和军队政策法规,触犯刑律的;

(二)严重违反军队条令条例和院校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违背社会公德和军人道德的;

(四)连续旷课超过24学时,或者累计旷课超过48学时(旷课一天按8学时计),或者“旷考”两次以上的;

(五)由他人代替考核、替他人参加考核、组织考核作弊、利用通讯工具传递考核信息、违反规定翻阅参考资料、互相交换答题内容、抄袭和协助他人抄袭答题内容等其他考核作弊行为且情节严重的;

(六)学员留校察看期间,仍无悔改表现的;

(七)无正当理由,执意要求退学并故意制造条件以达到退学目的的;

(八)不服从毕业分配,经教育无效的。

第五十一条

给予学员开除学籍的处分,由学员队逐级上报,训练部门会同政治部门审核,经院校首长批准,训练部门注销其学籍,政治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并报上级军训、干部部门备案。

给予士官学员开除学籍的处分,由军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十二条

对开除学籍的学员,发给学习证明。其中,根据本条例第五十条第(七)项或者第(八)项的规定被开除学籍的学员,应当偿还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费和院校按人员标准计领的公务事业费。

第五十三条

对学员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度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

处分结论应当同本人见面,允许本人申诉、申辩和保留意见。

第十一章

毕业、结业、肄业与修业

第五十四条

军队院校学历证书分为毕业证书和结业证书两种;军队院校任职培训证书分为合格证书和结业证书两种。学历证书和任职培训证书由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统一印制。

第五十五条

学历教育学员在院校规定的年限内学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德、智、军、体等方面考核合格,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干部任职培训学员考核合格,发给任职培训合格证书。

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有关规定的学员,学位授予单位授予学位证书。

第五十六条

生长干部学员、士官学员毕业时间,统一按毕业当年6月30日计。特殊情况,经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总政治部干部部批准可适当提前或者延期。

第五十七条

学员学习期满,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毕业,发给结业证书(干部任职培训学员发给任职培训结业证书):

(一)综合素质考核、专业技能考核不合格的;

(二)经毕业前补考,仍有课程不及格(不合格)的;

(三)最后一学期达到留级条件的;

(四)毕业考试课程有2门以上不及格或者1门经补考仍不及格的;

(五)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不及格(不合格)的;

(六)实行学分制的院校,学习期满,未修满规定学分的。

第五十八条

院校应当根据学员课程学习、综合素质考核(专业技能考核)和平时综合表现等情况,分别对毕业生长干部学员、研究生学员、干部任职培训学员和士官学员作出毕业鉴定。鉴定结论分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其中“优秀”控制在同期毕业学员总数的30%以内。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实行毕业鉴定与生长干部学员和士官学员的毕业分配、干部任职培训学员的推荐使用挂钩。

第五十九条

符合本条例第五十七条第(四)项或者第(五)项规定结业的学员,可以在一年内向院校提出补考申请,院校批准,补考成绩及格者,换发毕业证书,毕业时间按换发时间计。具体办法由各院校确定。

第六十条

批准退学的学员,在院校学习满一年以上,或者修满一年以上规定学分的,由院校发给肄业证书。

第六十一条

干部、士官轮训学员,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的,由院校发给修业证书

第六十二条

学员的毕(结)业信息,由院校训练部门负责记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学员学籍管理登记表》。

第六十三条

院校应当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有关规定,对毕业学员的学历证书进行电子注册并报上级军训部门汇总,经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审核,报国家教育部备案。

五年以上学制的医学专业生长干部毕(结)业学员,其学历证书只进行一次电子注册。

对未进行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或无《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学员学籍管理登记表》的学员,不得发给学历证书。

对毕业信息与全军院校学员学籍信息库不一致的学员,不得进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

第六十四条

学历证书、任职培训证书、肄业证书和修业证书遗失或损坏,经本人申请,院校核实后应当出具相应的证明书。证明书与原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第六十五条

学员毕业后,经查实确有利用不正当手段入学并取得毕(结)业资格者,院校应当收回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宣布证书无效,并报上级军训、干部部门备案。

第十二章

第六十六条

军队院校的函授学员、非全日制学习的硕(博)士学位干部学员参照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七条

其他科研单位、培训机构的学员学籍管理工作,参照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八条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院校学员的学籍管理工作,参照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九条

院校应当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七十条

10.高等院校学籍管理论文 篇十

1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特征

新建本科是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概念,一般指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独立升格或合并办学由教育部批准组建的地方性、应用型的普通本科院校。全国现有新建本科院校200多所,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原地方性师范院校升格而成,升入本科院校后以教师教育为主;二是由多个高职、专院校合并后组建的综合性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地方院校、学科门类较多、是以教学型为主的.一般院校。③

(1)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层次较多,专科、本科、专升本、五年高职并存,并逐步向以本科教育为主转变。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多学科专科院校组建而成,所以其在相当一段时间还处于转型期,这类院校目前专科培养仍具有相当规模的阶段,并且培养层次呈现多样化。例如,我院升入本科院校,-在校生中本、专科学生的比例是1:1.2,-在校生本、专科学生的比例是1:8,20升入本科院校以后,虽然本、专科比值逐渐增大,但是从每一年度在校生培养层次比例分析,培养层次多样化一直是升本后的主要特点,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多层培养模式下如何办好本科教育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逐步转变到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模式上。

(2)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制度更加突出过程的控制与管理。

11.浅谈高等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篇十一

【摘 要】 高校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素质。如果我们没有一支精干的教学管理队伍来组织教学管理,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教学秩序,更谈不上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根据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深入分析了高等院校管理队伍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在新形势下加强学院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合理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 本科评估 教学管理 队伍建设 纵观社会发展史,放眼现实世界,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学校,只有人才辈出,拥有创新高素质人才,才能欣欣向荣、优势长存,人才是分层次、有类别的,高校“人才强校”的核心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本科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的健康、和谐与全面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管理队伍,因而,在新形势下 如何加强高等院校学院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一个迄待解决的问题。 一、结合本科评估对教学管理的评估点分析高等院校学院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 笔者对几所学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查阅资料和文献,参照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综合分析后认为,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通常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 (一)普遍缺乏科研意识,理论水平、创新素质不够高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要把学校办成具有特色的一流大学,这些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想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教学管理人员只凭工作热情和积累的经验,已远远不能适应科学化、现代化教学管理的需要。再加上编制普遍不足,教学管理队伍中很大一部分人忙于应付事务管理和日常琐事,即使想学习一些管理科学知识,学习一些业务知识,也没有机会和时间,无暇开展教育调查、分析、研究和总结工作,素质难以进一步提高。部分管理人员缺乏高等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或者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 (二)结构不尽合理 从宏观上讲,本科评估对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即是要求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队伍在年龄、学历、学缘、专业、职称,以及心理、能力等方面,构成合理的结构,发挥最佳的整体管理职能。学院教学管理人员老龄化比较严重,学院教学管理队伍中具有初中级职称的教学管理人员占整个队伍比例较高,学历结构整体偏低,这种失衡的学历结构不利于学院教学管理队伍水平的提升,从而对教学管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乃至对本科教学都是不利的。 (三)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不高,观念存在局限性 由于高校的扩招,导致教学管理人员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对教学工作的内部规律研究不够,重管理,轻服务,有些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办事效率低,教学管理队伍中有一部分人忙于应付事务管理和处理日常琐事,即使想学习一些管理科学知识,学一些业务知识,也没有机会和时间,教学管理中的一部分人员甚至还不会使用计算机。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而教学管理是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在实际的教学管理操作中,教学管理人员往往忽視了教学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都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在管理理念上侧重“人治”而不是“人本”;在管理体制上应由“高度集中”向“重心下移”转变;在管理模式上是“强化过程管理”而不是“强化目标管理”。在新形势下,教学管理人员应该确立与时俱进的,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二、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人员水平,建立一支既熟悉业务,又掌握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且服务意识较强的教学管理队伍,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有力保证。目前,高校管理正逐步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的道路。(一)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 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培养适人才是高校教育目标所向。为此,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分阶段考虑,分对象规划。中国具深厚的文化传统,然而,没有经过扬弃、变革的文化传统不仅不会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动力,还可能成为某种障碍。素教育的提出触及了思想文化观念上深层次问题,批判和变革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是中国现代教育的紧迫问题所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从教育目的这一根本性观念转变做起,变面向少数尖子为面全体学生;单纯重视智育为促进全面发展;变传统的师道尊严为平等的师生关系;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各教育环节单打一为围绕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和谐教育。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及教学交流;征求师生对教学及教学管理的合理化建议;就各种重要的教学管理举措的出台及事关教师重大利益的处理决定举行听证等等。 (二)激发学院办学活力,目标制定科学合理 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由于对各学院、部门缺乏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各学院、部门基本上是完成上传下达的任务,缺乏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的约束,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空间,工作很多忙于奔波,疲于应付,很多是无的放矢。因此,要建立并完善奖惩考核体系,给学院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学院负责具体实施,学校不再对如何开展具体工作进行过多干涉,而更多的是关注工作效果、关注工作目标是否按时按标准完成。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管理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教务管理人员有了宽松平静、轻松愉快的心境,就能够对工作和生活充满乐趣,工作起来就能勤奋努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为教学管理的性质就是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工作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因此我们要积极提高自身素质,迎难而上,把握机遇,做好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教学管理者既要制定决策,还要善于组织、有效地实施决策,不仅要对决策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价监督,而且要善于协调和控制,通过全队上下的通盘配合与努力,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更加和谐、高效,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上一篇:湘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课 金色的秋天下一篇:整理:教育教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