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意愿,历史的选择

2024-12-15

人民的意愿,历史的选择(共12篇)(共12篇)

1.人民的意愿,历史的选择 篇一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当代中国事业的核心力量,作为中国人不可以不了解中国共产党。1920xx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领导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光如梭,岁月如歌,转瞬之间,我们将迎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纪念日。沧桑巨变,97年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见证了历史的奇迹!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多少仁人志士曾经上下求索,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但都失败了。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旧貌换新颜。无数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是灯塔,照耀着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每当中国革命和建设出现挫折和迷茫时,都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最关键的时刻,力挽狂澜,拨开迷雾,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指引着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走向胜利。如果没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的国家将依然在黑暗中徘徊,我们的人民还可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共产党是旗帜,引导着中国前进发展的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是鲜红的,它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和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染红的。97年来,多少人面对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向党庄严宣誓,倾吐了自己对党的无比信赖的心声,表达了自己永远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多少人在鲜红的党旗的指引下,继承先烈遗志,前仆后继,奋勇向前。如今,我们的党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为中国的建设储备了雄厚的后备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力量,凝聚着全国人民战胜敌人,战胜困难的不懈斗争精神,党的力量是全体共产党员集体的智慧,是团结战斗的集结里。每到困难时期,危机关头,都是我们党挺身而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形成强大的力量,向困难挑战,与死神搏斗。人民群众有了党做主心骨。顷刻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以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一往直前。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因为她是灯塔,她是旗帜,她是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们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2.人民的意愿,历史的选择 篇二

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主要包括肥料化、饲料化、基质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等。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减排潜力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颁布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作为农业节能减排的重点,并提出要“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燃料”。一些地方政府也先后建立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除政府的支持作用外,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也是发展低碳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研究发现,由于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畜牧业与种植业的逐渐分离等原因,许多农民不愿对作物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露天焚烧、随意丢弃等现象时常发生,这对农业节能减排的成效无疑造成较大的消极影响。

二、数据来源、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2年暑假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研究”课题组对湖北省武汉市、随州市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本次调查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预调查阶段,由调查小组成员选择若干名曾经从事过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农民发放调查问卷,依据实际调查效果及被调查农民的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第二阶段是正式调查阶段,一方面,调查人员奔赴湖北省随州市部分农村地区,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向农民发放调查问卷;另一方面,在湖北省武汉市,调查人员选择新洲区的部分农村为调研区域,随机发放问卷。调研共回收问卷403份,有效问卷374份,问卷有效率达92.80%。

(二)变量选择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农民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解释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家庭人口数量、家庭种植面积、环境重要性认知、环境知识认知、认知态度、情感态度、个体影响、社会影响、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具体见表1。

(三)模型构建

农民是否愿意对作物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为典型的二分类变量,因此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较为合适。设p为事件“农民愿意对作物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发生的概率,则农民对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为:

式(1)中,xi表示农民对作物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意愿的第i个影响因素,i=1、2、…、n。p表示农民愿意对作物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概率。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

分别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家庭人口数量、家庭种植面积、环境重要性认知、环境知识认知、认知态度、情感态度、个体影响、社会影响、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中的一个变量作为因变量,以剩余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容忍度的最小值为0.490,大于0.1,方差膨胀因子最大值为2.042,小于10,说明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在相对合理范围内。

(二)农民对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意愿统计

整体上看,具有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的农民有284人,占样本农民总量的75.94%,约为3/4;分性别来看,男性农民中具有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的比例为81.73%,而女性农民中该比例仅为68.68%,低于前者13.05个百分点。

(三)计量结果分析

从全部样本的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环境重要性认知、认知态度、情感态度、个体影响、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等8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边际效应的大小来看,各显著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度排序是:性别>受教育程度>情感态度>环境重要性认知>内部因素>认知态度>个体影响>外部因素。

第一,“性别”在10%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显著检验,且方向为正,偏回归系数为0.619,边际效应为8.67%。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男性农民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比女性农民要高出8.67%。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种表现可能与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思想有关(何可等,2013)。通常,在中国的传统农村之中,男性农民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家庭之中具有较强的决策权;而女性农民则主要负责照顾小孩、赡养老人。而且,一般而言,男性农民更加富有冒险与挑战精神,敢于接受新生事物,而女性农民的性格则趋于保守,决策制定过程中更倾向于低风险、低收益。因此,男性农民在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方面更容易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

第二,“受教育程度”在1%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显著检验,且方向为正,偏回归系数为0.580,边际效应为7.92%。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每提升一个层次,其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提高7.92%。—种可能的解释是,相较于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农民,受教育程度较高农民的见识与眼界更为开阔,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作物秸秆资源化在破解“三农”问题方面的了解程度相对更高,因而对作物秸秆资源化表现出较高的资源化利用意愿。

第三,“环境重要性认知”在1%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显著检验,且方向为正,偏回归系数为0.379,边际效应为5.18%。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知程度每提升一个层次,其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提高5.18%。—种可能的解释是,作物秸秆资源化能够变废为宝,在实现资源节约利用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有助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维护。因而,认为环境较为重要的农民,对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也持有积极态度。

第四,“认知态度”在10%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显著检验,且方向为正,偏回归系数为0.306,边际效应为4.19%。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对“作物秸秆循环利用能够让我觉得农业生产具有可持续性”这一观点的认可程度每提升一个等级,其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提高4.19%。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农民对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认知态度体现了其对农业生产经营长远规划的远见。

第五,“情感态度”在5%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显著检验,且方向为正,偏回归系数为0.416,边际效应为5.68%。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对“我们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观点的认可程度每提升一个等级,其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提高5.68%。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体现了农民对自然界的认知,进而有助于内化为改善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动力。

第六,“个体影响”在10%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显著检验,且方向为正,偏回归系数为0.266,边际效应为3.63%。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对“我会受到技术推广员宣传的影响而对作物秸秆进行循环利用”这一观点的认可程度每提升一个等级,其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提高3.63%。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尽管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已经获得各类主体的重要关切,然而作为一种新型资源利用方式,它对农民的自身素质、技术学习能力具有较高要求。而农业技术推广员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方式,能够帮助农民解决或缓解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第七,“内部因素”在5%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显著检验,且方向为正,偏回归系数为0.339,边际效应为4.63%。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对“我具有采纳废弃物(作物秸秆)循环利用技术的经济条件”这一观点的认可程度每提升一个等级,其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提高4.63%。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需要在前期投入一定的成本,如果家庭经济能力不足,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的“理性小农”,农民必然不太愿意对作物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

第八,“外部因素”在10%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显著检验,且方向为正,偏回归系数为0.248,边际效应为3.39%。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对“政府是否给补贴是决定我是否对农业废弃物(作物秸秆)进行循环利用的重要原因”这一观点的认可程度每提升一个等级,其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提高3.39%。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作物秸秆资源化可被认为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外部性。因为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能够激励其积极参与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

四、启示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启示。第一,深入推进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公众宣传与推介工作。借助农业信息化建设平台和手段,充分利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媒介,通过乡村能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主体的示范带动,向公众传播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好处与愿景。第二,重点针对女性农民加强秸秆利用的专业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定期对农户进行技能培训,选择成熟实用的技术,对技术原理进行现场讲解并操作演练,使农民对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增加技术入户率,减少农民为秸秆资源化利用所需的额外投资,同时降低其实际运用过程中的难度和潜在风险。第三,依靠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开发根本带动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以产业化模式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以规模化开发提升利用效益,是解决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根本之策。可重点推进以下几项核心工作:一是要制定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构建秸秆“收集一储藏一运输”高效物流体系;三是发挥秸秆资源化利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四是明确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激励补偿机制。

摘要:本文基于湖北省农民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5.94%的农民具有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回归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作物秸秆资源化在认知与情感上的态度越积极、对环境重要性认知程度越高、受到技术推广员的影响越大、具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能够获得政府补贴的农民,其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意愿越强烈。

3.人民的意愿,历史的选择 篇三

一、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

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导”的新课改理念。注重过程性,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注重实践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平等的交流中完成教学目标;注重开放性,给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开阔的空间和视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思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增长学习能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在历史进程中,由我国人民作出的郑重选择,也是由其性质和宗旨决定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明确党的执政方式。

(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比较、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教材处理和思路设计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MTV《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看图听歌,感受党夺取政权的不易。教师引导(看着一幅幅激动难忘的图片,听着一曲熟悉雄壮的旋律,眼前晃动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六十多年前那腥风血雨、波澜壮阔的激动岁月……)设问:为什么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新课学习与探究】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

1.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 2.教师指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内容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探究一:有人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自封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让我们重温中国近代史,看看谁能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一条真正的强国之路?

学生活动:分三组扮演不同的社会力量,阐述各自的救国举措及结果。通过体验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得出历史结论: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使命,所以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来承担此重任。

老师点拨学生回忆党史。中国共产党1921年诞生以后,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相继出现了三种建国方案,摆在人民面前,人民究竟该选择谁来领导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3页的材料,完成表格(幻灯片展示)。从中得出一个结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仅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找出来一起读。

学生答: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一登上历史舞台,就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历史和人民就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来执掌政权,从而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党的性质和宗旨也决定了党不仅能够救中国,还能够发展中国。

探究二:有人说:搞革命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现在,搞现代化建设不一定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多年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出示数据──数字中国及图片。(幻灯片展示)

学生思考:1.这些数字图片说明我国现代化取得了那些成就?2.这些成就又能证明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探究讨论,既让学生感受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能印证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得出一个深刻的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探究三:有人说中国共产党具有执政资格,但缺乏长期执政的能力?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教师谈话:1945年在延安,毛泽东与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的“窑洞对”。(黄炎培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问题:“综观中国的历史,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我希望中共诸君能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面对黄炎培的疑问,毛泽东已准备好了方案:“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提出我党应具有与时俱进执政能力的原因:1.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2.人心的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存亡的根本因素。

虽然党的领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仍是发展中国,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施压,国内天灾人祸频频发生。新时期下,国内外这些复杂情况都对党的领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党要居安思危,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经受住各种考验。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三种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三)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阅读书本64页相关内容,了解这三种执政方式的含义,地位,思考三者的相互关系。

1.三种执政方式内涵:

科学执政:遵循规律,实现决策科学化(怎样执政?)

民主执政:人民、两个坚持(为谁执政?)

依法执政:根本依据是宪法和法律(靠什么执政?)

2.三种执政方式的相互关系:科学执政是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保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本课小结】

我们看到,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牢记居安要思危,不断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使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中国各族人民才会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开创全面小康新社会。

第三环节:练习巩固

4.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教学设计 篇四

专题

四、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一、《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分述(我国的国家管理形式)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2、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体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

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专题导语: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体的巨大优越性。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式的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同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相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什么?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明确: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体现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

三、课程标准:

4.9 归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理解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10 分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阐述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4.11 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特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第一框题

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必然

一、【课程标准】:

4.11 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特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二、【新课教学】:

(一)、梦想的破灭: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

课堂探究:

镜头一:康有为在《立宪法议》中说,现在世界上有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立宪三种政体,而“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他主张“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

镜头二:邹容在他的名著《革命军》中写道:“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在这部书中,他坚决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并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案。

镜头三: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奋斗,但他建立共和国政体的尝试,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压迫下,终归失败。孙中山沉痛地说:“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今天仍有人认为,如果效法欧美11家采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近代中国就能实现现代化。你可否结合上述材料和已有的政治知识、历史知识,反驳这种观点?、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曾经给欧美国家的发展带来进步;但是,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追求,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留下的只是悲怆和梦想的破灭。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衰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救亡图存,许多志士仁人上下求索、奔走呼号,各阶级、各阶层、各种社会势力围绕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提出了种种主张,展开了激烈斗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资产阶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也没有能力领导人民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更谈不上实现人民民主。实际上,旧中国的政治制度,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没有改变其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本质,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地位。

相关链接:

辛亥革命后,代表各种政治势力的政客竞相仿效西方议会民主,“建国会、立政党”,一时间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政党、团体三百多个。但是,它们大多成了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工具。1913年春,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绝大多数席位,其民主派代表宋教仁准备以多数党领袖身份组阁,竟遭军阀集团刺杀身亡。1923年,北洋军阀曹锟以5000银元一票的价格收买国会议员590人,被选为大总统,史称“贿选总统”。旧中国的多党竞选和议会民主只给历史留下一幕幕闹剧。、人民的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课堂探究: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奋斗历程。《东方红》剧照

《农友歌》:“自己当家做主人,一切权力归农会”;

《八月桂花遍地开》:“张灯又结彩,红色政权建起来”;

《解放区的天》:“民主政府爱人民,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你会唱这些歌曲吗?这些歌词表达了人民的什么意愿?

你能否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奋斗历程?、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中国人民终于认识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必须彻底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制度,建立新型的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领导中国人民实现这一伟大变革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新型人民民主政权、寻求适合的政权组织形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

课堂探究: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农民协会,已经具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萌芽的性质。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召开的上海市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建人民政权的最初尝试。

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形式出现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机关。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召开各级参议会,选举产生了抗日根据地各级政府。《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规定,“边区各级参议会,为边区各级之人民代表机关”。

解放战争时期,广大解放区普遍建立的乡村农民大会、区人民代表会议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等,为中国革命胜利后在全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联系近代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失败尝试,对比以上图文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新型政权而进行的不懈探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

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农民协会,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会,到解放战争后期和建国初期各地普遍召开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的探索和创造。

综观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历程和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型人民政权的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历史的必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规定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亿万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此前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建立新型国家政权发挥了重大作用,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地位,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课堂探究:

从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我国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据统计,全国登记选民总数为3.2381亿人,占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投票率为85.88%。此次选举共选出近五百七十万基层人大代表。北京市选民兴高采烈地参加建国后第一次全国普选

为什么人民群众对选举有这么高的热情?

953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普选,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组织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的标志:

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

3、我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适合我国的国情,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确立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本框题小结:

◇1个必然性:即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政体是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1个地位: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人民的意愿,历史的选择 篇五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

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教学重点党的性质、宗旨

教学难点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课前预习(阅读梳理)--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梳理领会政治观点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________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_________。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________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________________先锋队,同时是________和的________先锋队。________是它的宗旨。

(3)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我国的____________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4)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也是实践给出的答案。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经济社会出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的智慧和能力。

(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________的。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____________。

(2)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______________,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____________;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_____________目标。

★3.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生活的领导和执政方式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________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________的执政能力。

(2)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领导核心作用。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64年前,在中国革命取得重大胜利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下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到底的决心,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上述材料能够印证的结论是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④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建国近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

A.能够全面履行政府的各项职能

B.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C.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D.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历史条件决定的3、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②世界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③中国人民的先锋队④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2009年安徽卷)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下列能直接体现这一基本方式的是()

①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②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③党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④党领导政协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5、某县委要求全县领导干部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办法”。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发扬民主,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B.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

C.紧紧抓住了党政兴国的第一要务D.履行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6、(2010•北京卷•30)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是

A.坚持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

B.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提高执政能力

C.在平等的基本上,开展与国外政党的交流

D.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7、《走进新时代》唱到“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上述歌词反映的事实表明了

①党的领导是关系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②党具有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职能

③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④党带领我们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8、1978年的农村改革,风雨兼程30多载。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12个“一号文件”顺应和指导了农村改革,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从“皇粮国税”、“三提五统”到免征持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再到给予农民补贴;从城乡分割到统筹城乡,进而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给中国农民留下了一串温暖的记忆。

6.人民的意愿,历史的选择 篇六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陆燕

一、教学理念

本课在设计教学时,以问题探究活动为主要突破口,同时也贯穿本课。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入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也是由其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理解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2、能力目标:

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党,长大后愿意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四、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法、讨论探究法、自学阅读法、讲授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六、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教科书P62材料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 1 1.当时中国的哪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情况? 2.这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实力如何?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中国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经过多年发展壮大已经在当时处于有利地位

(教学意图:直接运用教科书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生活入手,关注学科间知识背景,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总结,引入新课] 师: 刚才同学回答得很好,新中国成立前夕各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特别是1948年的三种基本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社会中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战争中明显处于优势地位,那么中国共产党在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成为执政党,它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不是自封的?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我们就围绕这样的问题来学习本课。【新课学习与探究】

(历史回顾)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史;也是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强之路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有过许多尝试,如: 农民战争: 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1)请同学们对三种尝试分别列举一个具体事例;(2)这三种尝试成功了吗?请你简要说说理由。[学生同桌讨论,然后回答]

(教学意图:通过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为背景,理解在中国的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与富强进行了不同途径的探索,尝试不同的走法,经过反复的实践,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多媒体课件展示] 2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一张1949年的开国大典毛主席的图片)

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的深刻的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的历史选择。

(教学意图:通过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都是我国的领导者和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核心的价值观点,准备一段视频,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播放四分三十秒的视频:历史的选择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的历史选择。是因为()

A.农民革命不可能获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B.中国资产阶级担负不起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C.不触动封建根基上午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不会成功 D.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教学意图: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的历史选择这一观点的理解。)

师: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之所以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生: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师: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百折不挠地奋斗。

(教学意图:从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的内外因进行有机整合,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必然的选择,否则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多媒体课件展示]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环境;才能调动一切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要给学生强调以上三个核心观点,实际上就是具体分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现代化的建设成就。使得说理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

① “依法治国”方略

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④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⑤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⑥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7.人民的意愿,历史的选择 篇七

2008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 要求加快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 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演变成全球性问题的背景下, 秸秆的综合利用已成为我国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政策内容。客观上, 中国可供利用的秸秆资源量丰富, 随着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进步, 我国秸秆产业化发展具有巨大潜力。然而, 农户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主体, 农户收集、出售秸秆是秸秆商品化、规模化利用的首要环节, 因此, 农户的行为决策与秸秆综合利用政策能否有效执行、秸秆产业化能否顺利发展密切相关。从农户的角度看, 农户对秸秆的综合利用主要是对稻草和麦秆的利用, 用途包括自用和出售, 其中, 自用主要是用作生活燃料、饲料、沼气、还田;农户出售秸秆可用作工业原料、食用菌培养基料等。

现有的以农户为视角开展的秸秆研究, 多是对农户废弃、焚烧秸秆的原因进行分析。定性研究认为, 农户以私人成本最小化为选择原则, 废弃或焚烧秸秆是农户的最优选择结果。〔1~3〕部分学者对农户焚烧秸秆的原因进行了定量研究, 以农户焚烧秸秆的行为决策作为因变量, 将农户家庭经济特征、政府政策、风险偏好、地区变量等因素设定为自变量, 建立回归模型。〔4~7〕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高涨、运输距离远、禁烧秸秆的政策执行成本过高以及政府执法有律可循使得处罚措施形同虚设是导致农民废弃、焚烧秸秆的主要原因。〔8〕〔9〕已有的研究能够为禁烧秸秆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依据, 但考虑到在具备一定政策及市场条件的情况下, 秸秆出售能使农户获得一定收益, 并且农户出售秸秆是实现秸秆资源化、商品化的关键环节, 因此, 笔者以农户出售秸秆为切入点, 比较农户出售秸秆意愿选择与实际选择的差异, 探讨其原因, 为秸秆产业化发展的潜力转化为现实提供政策依据。

二、逻辑框架及研究假说

1. 逻辑框架

农户的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目标依据自身价值观形成, 价值观则由农户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决定。但是, 农户只能在外部约束条件下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 因此, 农户个人和家庭特征以及外部环境共同影响其出售秸秆的意愿和行为决策。〔10~15〕农户出售秸秆是一种市场行为, 需要付出劳动力和相应的运输成本, 那么, 其决策自然会受到价格因素和交易的便利程度影响。需注意的是, 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 农户焚烧秸秆具有负的外部性, 造成环境污染、增加了社会成本, 农户却可能免受处罚, 这就容易加深农户焚烧秸秆的动机。所以, 政府的相关政策对农户出售秸秆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除此之外, 行为人之间通过交流沟通会互相影响, 其他行为人的决策也是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因子。〔16〕〔17〕因此, 影响农户出售秸秆决策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政府以及其他行为人决策三个层面的因素。

2. 研究假说

(1) 完善的市场条件对农户出售意愿转化为现实存在促进作用。农户出售秸秆的市场条件越成熟, 农户意愿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越高。如秸秆出售点较近, 甚至有中间人上门收购, 这就大大节约了农户的劳动力及运输成本, 从而促进了农户出售秸秆;相反, 秸秆出售点距离远, 将增加农户的运输成本, 降低其收益, 因而会抑制农户出售秸秆的实际选择。如果当地村镇有以秸秆为原料的企业, 那么, 当地就可能具有相对高的秸秆市场需求, 从而促进农户的供给行为。本研究选取变量农户田地距秸秆出售点距离、是否有人上门收购秸秆、村镇有否以秸秆为原料的企业来衡量农户出售秸秆的市场条件。

(2) 积极的政府政策对农户出售意愿转化为现实存在促进作用。农户露天焚烧秸秆具有负的外部性, 其行为在事实上对其他居民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 而市场机制又难以对农户给予处罚;相反, 防治秸秆污染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 其社会收益高于私人收益, 并且通常存在私人成本大于私人收益, 如果农户得不到适当补偿, 其防治秸秆污染的积极性必然降低。这就进一步验证了:凡是存在外部性的地方, 都会导致市场失灵, 而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是“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即改变激励, 使人们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外在效应。〔18〕简而言之, 政府的相关干预对农户出售秸秆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笔者选取变量秸秆焚烧是否有处罚、秸秆禁烧是否有补贴、村政府是否组织集体出售秸秆来分析政府政策的影响。

(3) 同伴行为决策与农户出售秸秆意愿和行为的一致性存在正相关关系。由于信息不充分, 大部分农户难以对秸秆销售市场上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预期, 从而更易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作出决策, 由此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同伴出售秸秆, 农户出售秸秆的意愿更强, 实际出售秸秆的可能性越高。基于此, 笔者选取变量是否有亲戚朋友或邻居出售秸秆来分析同伴行为对农户决策的影响。

(4) 家庭劳动力的可获性与农户决策存在正相关关系。农户出售秸秆需要付出劳动力, 因此, 家庭劳动力可获性越高, 农户出售秸秆的意愿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越高。同时, 前人的研究经验表明, 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也可能是影响因素, 本研究根据需要, 选取一组反映农户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的变量, 包括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个数、耕地面积、家庭收入结构、秸秆作家庭燃料的数量。此外, 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能导致各地区农户出售秸秆的意愿与实际选择表现出差异, 还设置了一组地区虚拟变量来反应江苏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对农户意愿与实际选择差异的影响。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与样本概况

江苏省有耕地面积4.7*106公顷, 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85%, 并以种植水稻和小麦为主。近年来, 秸秆年产量稳定在4*107吨以上, 资源量位居全国第4。至2010年, 江苏省秸秆利用量3.2*106吨, 综合利用率约65%。可见, 江苏省具有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背景, 当地农户具有稻麦秸秆的处置需求。因此, 以江苏省农户为对象, 研究出售秸秆的行为决策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基于此, 本研究在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随机抽样, 就农户出售稻麦秸秆的意愿和行为进行实地调查, 共完成658份问卷, 剔除中途中断回答、漏答关键问题和信息的问卷后, 最终获得624份有效问卷, 其中:苏南地区216份, 苏中地区202份, 苏北地区206份。

调查显示, 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农户出售秸秆的意愿和行为选择都呈现出一定差异。受访者中具有秸秆出售意愿的农户共514户, 占调查总样本的82.4%, 其中:苏南地区128户, 占24.9%;苏中地区190户, 占37.0%;苏北地区196户, 占38.1%。而最终实际选择出售秸秆的农户总共仅168户, 占调查总样本的26.9%, 苏南地区最少, 仅有6户, 苏中和苏北地区分别为80、82户。可见, 苏南地区农户出售秸秆的意愿最低, 实际出售秸秆的农户也最少;苏北地区农户出售秸秆的意愿相对最高, 实际出售秸秆的农户也最多。这主要是受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地种植业特点所影响。此外, 农户出售秸秆的意愿与实际选择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本研究中, 不想出售秸秆的农户不具有研究意义, 因此, 剔除110户不具出售意愿的农户, 研究总样本为514户农户。调查中, 对农户实际未能出售秸秆的原因进行了询问, 所涉及原因按照频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劳动力不足、距秸秆出售点距离远、家庭耕地面积大、秸秆用作生活燃料、秸秆烧掉了。

2. 变量选择

根据前述的研究假说选取自变量归纳于表1, 并对预期作用方向作出假设。

3. 研究方法

将农户出售秸秆意愿和实际选择差异的影响因素设定为以下函数形式:

①式中, 农户具有出售秸秆意愿并实际出售了秸秆时, y=1;农户具有出售意愿而实际未出售时, y=0, 是典型的二元选择问题。μ为随机干扰项。Logistic模型是一种专门针对二分类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一种非线性分类统计方法, 其具体形式为:

②式中, Pi表示第i个农户秸秆出售意愿与实际选择一致的概率 (一致=1, 不一致=0) , βj表示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Xij表示第j种影响因素, α表示回归截距。

资料来源:均值和标准差是根据本研究课题的514份研究样本的调查数据计算。

四、实证分析

1. 模型估计结果

对农户秸秆出售意愿与实际选择的差异采用全部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 结果见表2。表2显示, 模型卡方检验值统计上显著, -2倍对数似然值为142.201, 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较好。模型估计结果中, 6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作用方向与预期一致, 前文提出的研究假说基本通过检验。

注:*、**、***分别表示该系数估计值在10%、5%、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2. 结果分析

(1) 良好的市场环境能够提高农户出售秸秆的便利程度, 从而对农户秸秆出售意愿转化成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变量农户田地距秸秆出售点距离和出售秸秆途径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距秸秆出售点越近或有中间人上门收购秸秆, 农户出售秸秆的意愿转化为现实的概率就越大。但变量村镇是否有以秸秆为原料的企业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且回归结果与预期相反, 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分析, 这可能是三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村镇没有以秸秆为原料的企业, 但当地农户到周边村镇出售了秸秆;二是村镇以秸秆为原料的企业对秸秆需求量小, 导致出售秸秆的农户少;三是村镇虽有以秸秆为原料的企业, 但当地稻麦秸秆产量低, 导致农户无秸秆可售, 如调查中了解到南京市浦口区候冲村建设有秸秆沼气集中供气池, 供1000户农户两天的沼气正常使用量, 但当地农户以林木种植为主, 稻麦秸秆量少, 农户无秸秆可出售。

(2) 秸秆焚烧的处罚政策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且符号为正, 而变量秸秆禁烧的补贴政策却未能通过检验, 这表明相对于奖励措施, 处罚措施对促进农户秸秆出售意愿转化成行为的作用更为有效。一方面, 如果露天焚烧秸秆, 农户极有可能会遭受经济处罚, 相反, 出售秸秆能够为其带来一定收益, 这显然会促进农户出售秸秆的意愿转化成行为;另一方面, 尽管政府对没有露天焚烧秸秆的农户给予补贴, 但却可能因为补贴不高, 不足以激发农户出售秸秆的动力。此外, 变量村政府是否组织农户集体出售秸秆的回归结果符号为正, 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这可能是因为目前江苏省各地鲜有政府组织农户集体出售秸秆, 导致调查样本的有偏选择。

(3) 农户的个人及家庭特征变量中, 家庭收入结构、劳动力数量对农户出售秸秆的意愿转化成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即农户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高、常年在家的劳动力越多, 农户出售秸秆的意愿越有可能转化成行为。

(4) 同伴行为决策对于农户秸秆出售意愿与行为的差异形成具有显著影响。从众效应导致农户容易受到同伴行为的影响, 家庭中有亲戚朋友或邻居出售秸秆的, 其出售秸秆的意愿更易转化成行为。

五、结论与启示

利用江苏省624户稻麦种植农户调查资料, 笔者运用计量模型对农户秸秆出售意愿与实际选择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被调查农户具有较高的出售秸秆的意愿, 但最终出售秸秆的农户仅有168户, 意愿选择与实际选择差异较大, 这可能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 农户田地距秸秆出售点距离、是否有中间人上门收购秸秆、秸秆露天焚烧的处罚政策、家庭劳动力数量、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对农户出售秸秆的意愿转化成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 即农户田地距秸秆出售点越近、有中间人上门收购秸秆、有对露天焚烧秸秆的处罚政策、家庭劳动力可获性越强、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越高, 农户出售秸秆的意愿相对容易实现;而家庭耕地面积对实现农户出售秸秆的意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即农户家庭耕地面积越大, 越难以实际选择出售秸秆。

8.人民的意愿,历史的选择 篇八

关键词: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区域差异;有序Pr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 F301.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426-04

收稿日期:2013-09-02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2GXS4D1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10YJC790068)。

作者简介:郭斌(1972—),男,湖南益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房地产经济、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

通信作者:高丽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房地产投资决策和农地流转。E-mail:1794998187@qq.com。农地细碎化分割是我国当前发展规模农业、提高农地产出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最大障碍,因而发展和完善农地流转制度成为各地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支点。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由之路,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经营的绩效和农民的总体收入。目前,我国的农地流转制度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是整体水平尤其是市场化水平还比较低,并且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农地流转绩效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各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地优化选择农地流转模式、推动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扩大农地规模经营、提高农地流转绩效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各地区农地流转差异性方面,包宗顺等在对大量农村社会调查基础上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巨大梯度差异,导致不同地区间在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流转速度、流转方式、流转土地集聚程度和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等方面也都存在显著差异[1]。卞琦娟等分析了浙江省东、中、西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地流转的现状指出:由于浙江省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浙江省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程度呈现出从浙东-浙中-浙北明显的梯度结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出现农户流转行为的客观物质基础[2]。李庚通过研究比较陕西关中3个县的农地流转空间差异认为,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流转市场呈现出较大差异,经济较为发达的长安区流转市场的发育程度大大高于宝鸡市岐山县、渭南市澄城县[3]。段培等通过对新疆天山北坡3个县农地流转状况的实证分析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差异,经济水平较低、区位条件较差的县域农户农地流转参与度较高,区位条件较好的县域以出租方式转出农地的比例较高,农地转出价格也较高,设施农业较发达的地区转出土地的年限相对较长[4]。赵金龙等认为,我国农村土地出现的各种农地流转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只是使用条件不同[5]。

从对以上文献的分析来看,国内对农地流转模式选择差异性的研究只是在主观上指出各地区在主要模式选择上存在差异性,而缺乏对导致其差异性的影响因素的具体研究。现有的研究范围大都局限于对部分区域的调查分析,从东、中、西部3个区域全方面对农地流转现状和模式选择差异性进行描述并比较分析的文献还很少。

1数据来源、模型选择与变量界定

1.1数据来源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农户对农地的态度、農地流转的认知程度、接受度、参与流转的积极性等都会有所不同,这些也会导致不同地区对主要农地流转模式选择的差异性。本研究所用数据是由笔者及其所在调研小组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实地调研所得,问卷选取的调查区域共涉及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的7市23镇54村,共获得有效问卷1 027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82.4%。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入户一对一的问卷调查方式,就问卷所涉及的问题与当地农民进行沟通和交流。调研区域及问卷分布情况见表1。

1.2模型选择

对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的调查很难获得连续性数据,本研究反映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的数据也主要是以分类变量为主的离散数据,而采用概率模型分析离散选择问题是理

想的估计方法。由于因变量涉及3类代表不同市场化程度流转模式的离散数值,在研究过程中应采用有序概率模型,其中用有序Probit模型(order probit regression model,OP模型)处理多类别离散数据是近年来应用较广的一种方法[6]。有序Probit模型是受限因变量模型(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 model)的一种,它是用可观测的有序反应数据建立模型来研究不可观测的潜变量变化规律的方法[7]。

以Yi表示在(0,1,2,…)上取值的有序响应,关于Yi的有序Probit模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8]:

Y*i=βX′i+εii=1,2,…,n,

Yi=0Y*i≤a1

1a1

J Y*i>aJ。

Yi=0,1,2,…的概率为:

Prob(Yi=0|X′i)=Prob(βX′i+εi≤a1|X′i)=φ(a1-βX′i)

Prob(Yi=1|X′i)=Prob(a1<βX′i+εi≤a2|X′i)=

φ(a2-βX′i)-φ(a1-βX′i)

Prob(Yi=J|X′i)=Prob(βX′i+εi≤aJ|X′i)=1-φ(aJ-βX′i)

式中:Y*i是一个潜在变量,无法观测到其具体值,但Yi是可观测的变量; Xi是一组解释变量的观测值,i(i=1,2,…,n)代表观测值数; β代表待估计的参数变量;εi是随机解释变量;J是状态参数;ai是区间的分界点;φ是标准正态累计分布函数。

1.3变量的界定

1.3.1因变量选取本研究从农地流转主体的角度出发,结合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将农地流转模式划分为3种,即以农户为流转主体的直接式,如出租、转包等;有政府参与的间接式(本研究主要是指反租倒包);土地股份合作[9]。

1.3.2自变量的选取农地流转模式的选择意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实地调研成果,本研究将解释变量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个体特征变量,包括年龄、文化程度;(2)家庭特征变量,包括家庭年收入、外出务工人员的比重、家庭流转的土地数;(3)区域特征变量,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到县城或等级公路的距离;(4)政治因素变量,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地方政府对农地流转的政策指引以及对农地流转的态度会影响农地流转模式的选择,因此选取政府对农地流转的态度这一变量;(5)认知程度变量,主要是对中介机构以及新型农地流转模式的了解程度,包括是否听说过农地流转中介机构、是否听说过土地银行(是指主要经营土地存贷及与土地有关的长期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其具体运作模式是指政府出面组织,将某一区域农民的承包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拆院并院”之后的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分类整合,“零存整贷”,加快农地流转,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形成);(6)市场特征变量,包括农地流转的价格、期限、是否签订书面合同以及交易时间。具体的变量解释及赋值见表2。

2模型的运行及分析

2.1模型的运行

根据“1.3”中所述的方法,本研究选择反映农民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区域特征、政治因素、认知程度、市场因素等6个方面的14个解释变量,利用Stata1 2.0软件对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进行有序Probit模型估计。首先根据3省7市23镇54村的1 027份问卷数据建立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的总模型,结果见表3,其中的模型Ⅰ是让所有的解释变量进入模型中的检验,检验结果反映了所有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通过相关性参数的分析可以发现,模型Ⅰ的整体拟合优度较好,表明解释变量在整体上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的影响,其中X1、X3、X5、X6、X8、X11、X12、X13、X14等变量对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显著,而X2、X4、X7、X9、X10等变量对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Ⅱ是在模型Ⅰ的基础上,经过优化检验、剔除对被解释变量影响不显著的变量后的估计结果,通过对模型Ⅱ中各解释变量参数的对比发现,模型Ⅱ中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明显高于模型Ⅰ,且從对数似然比(log likelihood)、伪判决系数(pseudo R2) 的数值比较来看,模型Ⅱ的拟合优度较高。综合以上分析,选择模型Ⅱ作为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总模型的最终结果。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分别建立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的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模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见表4(此处只列出模型Ⅱ作为最终结果)。

2.2总模型分析

基于表3的总模型估计结果,各个因子对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的贡献率排序为:单位农地流转的价格>经济发展水平>农地流转的交易时间>农地流转的年限>家庭流转的土地数>年龄>家庭年收入>是否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政府对农地流转的态度。具体分析结果见表5模型Ⅱ。

2.3区域比较分析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各地的主要农地流转模式不同,且影响模式选择的因素排序也有所不同。从农地表2变量解释及赋值表

符号变量名称 变量类型 变量赋值 Y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因变量直接式为0;反租倒包为1;土地股份合作为2 X1 年龄 个体特征变量 ≤40岁为0;>40岁且≤50岁为1;>50岁且≤60岁为2;>40岁为3X2 文化程度个体特征变量 小学及以下为0;初中为1;高中为2;大专及以上为3 X3

家庭年收入

家庭特征变量

≤10 000元为0;>10 000元且≤30 000元为1;>30 000元且≤50 000元为2;>50 000元且≤100 000元为3;100 000元以上为4X4 家庭外出务工人员比重家庭特征变量 40%以下为0;≥40%且﹤60%为1; ≥60%且﹤80%为2;≥80%且≤100%为3X5家庭流转的土地数家庭特征变量 0.33 hm2以下为0;≥0.33 hm2且﹤0.67 hm2为1; ≥1 hm2且﹤1.33 hm2为3;≥1.33 hm2且﹤2 hm2为4;≥2 hm2且﹤3.33 hm2为5;>3.33 hm2为6 X6 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特征变量山东省为0;河南省为1;陕西省为2 X7

到县城或等级公路的距离

区域特征变量

5 km以下为0; ≥5 km且﹤10 km为1;≥10 km且﹤50 km为2;50 km及以上为3 X8 政府对农地流转的态度政治因素变量积极支持为0;一般支持为1;不闻不问为2X9是否听说过农地流转中介机构 认知程度变量 有为0;没有为1;不清楚为2 X10是否听说过土地银行认知程度变量 是为0;否为1 X11

农地流转的价格

市场特征变量

7 500元/hm2以下为0;≥7 500元/hm2且﹤1 5000元/hm2为1;≥1 5000元/hm2且﹤22 500元/hm2为2;22 500元/hm2以上为3 X12 是否签订书面流转合同 市场特征变量是为0;否为1 X13

农地流转的年限

市场特征变量

≥1年且﹤5年为0;≥5年且﹤10年为1;≥10年且﹤15年为2;≥15年且﹤20年为3;≥20年且﹤30年为4; 30年为5 X14

农地流转的交易时间

市场特征变量

7 d以下为0;≥7 d且<15 d为1;≥15 d且<1个月为2; ≥1个月且﹤2个月为3; ≥2个月且﹤6个月为4; ≥6个月且﹤12个月为5;1年及以上为6

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总模型的估计结果

解释变量模型Ⅰ模型Ⅱ系数Z值P值系数Z值P值X1(年龄) -0.250 2 -2.06 0.040-0.214 1-2.090.037X2(文化程度)-0.035 5 -0.46 0.648X3(家庭年收入)-0.397 5 -3.39 0.001-0.391 4-3.680.000X4(家庭外出务工人员比重)0.026 5 0.30 0.765 X5(家庭流转的土地数)0.098 6 1.73 0.0830.095 2 1.73 0.084 X6(经济发展水平)0.422 2 4.59 0.000 0.377 0 4.41 0.000X7(到县城或等级公路的距离)-0.050 7 -0.520.603X8(政府对农地流转的态度)-1.882 2-16.74 0.000-1.897 6-17.070.000X9(是否听说过农地流转中介机构) 0.032 6 0.260.794 X10(是否听说过土地银行)-0.233 6 -1.22 0.224X11(单位农地流转的价格)0.770 5 6.74 0.000 0.839 08.440.000X12(是否签订书面流转合同)-1.068 3 -4.720.000-1.063 2-4.730.000X13(农地流转的年限) 0.181 6 3.90 0.0000.166 03.710.000X14(农地流转的交易时间)0.342 05.03 0.0000.365 85.510.000观测数值1 0271 027对数似然比-278.062 4-279.550 2伪判决系数0.579 90.577 7P值 0.000 00.000 0

流转主要模式来看,在陕西省更多的是农户与农户之间的直接流转,包括出租、转包;河南省的农民倾向于选择反租倒包这种农地流转模式;山东省则是以土地股份合作模式为主。3个地区农地流转模式选择因素贡献率的大小排序见表6。

区域模型分析结果反映出以下具有区域差异性的特征:(1)山东省和陕西省流转模式的选择受X4的影响较大,而河南省的这一因素并不显著,这是因为在河南省调研地区发现只有6%的家庭选择将土地全部流转而外出打工,大多数都选择经营兼业化的方式(简单讲就是非农就业机会出现时,为使家庭收益最大化,农户会选择家庭成员内部分工,即一部分外出打工,剩余部分在家务农,并不放弃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使得X4对农地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主要反映农业收入的X3对其农地流转模式选择的影响较为显著:家庭收入越高的農户对土地依赖性越强,越倾向于选择市场化程度低的流转模式。(2)分析结果表明,X6对河南省农地流转模式选择的影响非常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越倾向于选择市场化程度高的农地流转模式,而另外两个地区这一因素的影响却不明显,这是因为调研过程中河南省调研表4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模型估计结果(模型Ⅱ)

解释变量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系数Z值P值系数Z值P值系数Z值P值X1 -0.754 7 -3.68 0.0000.321 1 2.28 0.022-2.468 7 -3.16 0.002X2 X3 0.560 53.970.000 -0.094 0 -5.38 0.000X4 0.507 2 2.78 0.005 1.687 43.600.000X5 0.363 0 4.28 0.000 0.544 6 1.56 0.069 X6 0.476 4 1.94 0.0530.840 9 4.63 0.000X7 3.057 8 3.08 0.002X8 -1.817 9-11.610.000X9 0.555 91.620.086X10 1.137 7 5.08 0.000X11 -0.610 5-2.560.0100.613 8 3.42 0.0016.771 84.190.000X12 X13 1.266 46.780.0000.146 2 2.45 0.014X14 0.560 53.970.000 -6.129 3-4.360.000观测数值276533 218对数似然比-97.360 224 -143.595 49 -22.524 67伪判别系数0.353 7 0.579 5 0.756 9 P值 0.000 00.000 00.000 0

各因子对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

排序呈正向因子作用1农地流转的价格(X11)农地流转的价格越高农户越倾向于流转农地以获得较高的土地收益2经济发展水平(X8)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户对市场化程度高的农地流转模式的参与度和接受度较高3农地流转的交易时间(X14)农地流转交易的时间越长有利于流转价格的谈判,越倾向于选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地流转模式4农地流转的年限(X13)农户想要长期流转农地的话,选择市场化程度高的农地流转模式的可能性就越大5家庭流转的土地亩数(X5)家庭流转土地的亩数越多,对土地的依赖性越弱,越倾向于选择市场化程度高的农地流转模式6年龄(X1)年轻的农户思想超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越倾向于选择市场化程度高的流转模式7

家庭年收入(X3)

农业收入越高,对土地的依赖性越强,一般不愿进行流转,即使流转也是为了方便土地耕作而进行的农户与农户之间的互换8是否签订书面流转合同(X12)农户想防止发生纠纷签订书面合同,更倾向于选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地流转模式9政府对农地流转的态度(X8)当地政府越是积极支持,越能够有效地引导农户选择除直接式外的其他流转模式

调研区域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因素作用的排序

省份X1X3X4X5X6X7X8X9X11X12X13X14山东6235417河南5631724陕西7435162

区域的选择较为分散、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而其他两省调研区域较为集中,X6对其农地流转模式的选择影响较小;但河南省调研区域到县城或等级公路的距离都比较近,因此X7对其农地流转模式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山东省和陕西省的情况正好与之相反。(3)各地区均表现出自身的显著特点,如陕西省调研地区有33%农户表示在农地流转过程中没有签订书面合同,而为了防止发生纠纷,山东省(90.37%)和河南省(94.90%)的农户表示在流转时都签订了书面合同,因此X12对陕西省农地流转模式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X8对河南省农地流转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当地政府越是积极支持,越能够有效地引导农户选择除直接式外的其他流转模式,调研过程中发现河南曲墙、涧北、金河等当地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导农户流转土地,使得当地的农地流转表现比较活跃,但也有些地方当地政府的干预过多,使得农户不能自主选择流转模式;而山东省与其他地区显著不同的是X9对其流转模式选择的影响较显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差异的产生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认知程度、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虽然各地在影响因素排序上有所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年龄(X1)、家庭流转的土地数(X5)、农地流转的价格(X11)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农户自主选择农地流转模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研究根据对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3个地区农户的实际调研数据,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对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总体来看,农地流转模式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众多因素中,单位农地流转的价格、经济发展水平、农地流转的交易时间、农地流转

的年限、家庭流转的土地数、年龄、家庭年收入、是否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政府对农地流转的态度等因素的影响效应较为显著。分区域来看,由于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不同地区选择农地流转的主要模式不同,陕西省更多的是农户与农户之间的直接流转,包括出租、转包;河南省农民倾向于选择反租倒包这种农地流转模式;山东省则是以土地股份合作模式为主。

由以上研究结论可以看出:农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且影响各地区农地流转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各地区应该从其自身的主要影响因素入手,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户优化选择农地流转模式,推动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提高农地流转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包宗顺,徐志明,高珊,等. 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2009(4):23-30,47.

[2]卞琦娟,周曙东,易小燕,等. 农户农地流转现状、特征及其区域差异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 资源科学,2011,33(2):308-314.

[3]李庚. 农村土地流转的空间差异及成因分析——以陕西关中三县为例[J]. 人文地理,2012(1):102-106.

[4]段培,杨俊孝,陈绳栋. 基于转出视角的农地流转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以天山北坡三县为例[J].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6):197-200.

[5]赵金龙,王丽萍,葛文光. 农地流转模式简析[J]. 农学学报,2012,2(5):75-78.

[6]Variyam J N. A probit latent variable model of nutrition information and dietary fiber intake[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78(3):628-639.

[7]Gable A,Ohl F. Sport culture and material culture:The example of students consumption[C]. Jyvaskyla,Finnland:10th EASM Congress,2002:24-26.

9.人民的意愿,历史的选择 篇九

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科学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法治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4007万,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并正在逐步解决。三峡大坝、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神州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特别是2008年,我们成功战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成功平息**集团和西方敌对势力制造的分裂破坏活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实力和凝聚力。

10.人民的意愿,历史的选择 篇十

1.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取得一切发展成就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动摇的根基和原则。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②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所系 ③要把依法执政作为基本的执政方式 ④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智慧

A.③④ C.②③

B.①④ D.①②

解析:D 材料揭示了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与题意无关。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从党的性质看,这是因为()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B.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D.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解析:C 本题根据关键信息“党的性质”可选出C项。A项为党的地位;B项为党的宗旨;D项为党的作用。

3.中共中央就大政方针等问题举行民主协商会,向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并听取意见,已形成制度。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方式的目的是()A.使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 B.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C.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D.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D 4.从“八项规定”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从“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聚焦“四风”到大胆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力武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①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群众路线 ②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作风建设 ③赢得人民群众拥护,赋予党执政地位 ④履行加强社会建设职能,为科学发展提供保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A 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表明中国共产党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作风建设,故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党的执政地位早已确立;④错误,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具体履行加强社会建设职能。1 故A项正确。

5.中共中央宣传部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不断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水平。中共中央宣传部引导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A.是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 B.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C.说明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D.是中国共产党履行文化职能的表现

解析:A B项不选,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C项错误,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D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不属于行政机关,不能履行政府的职能;A项正确且符合题意。

6.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表明()A.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中国共产党以实现社会主义为最高理想 C.共产党员不应追求个人利益 D.每个党员都是大公无私的

解析:A 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故B项错误;C、D两项表述显然错误。7.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重点解决教育、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健康等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履行组织社会建设的职责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C.把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解析:B 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国家机关履行社会建设职责,故排除A项。党把人民最根本利益作为施政出发点和落脚点,排除C项。D项与题意无关。

8.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①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②能够维护党的纪律,提高社会管理水平③需要健全问责机制,推进党风廉洁建设 ④有利于完善法律体系,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A.①④ C.②③ 答案:D

B.②④ D.①③ 9.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这()①坚持了党对安全生产的政治领导 ②是党和政府履行政治职能的表现 ③说明党和政府是我国的执政党 ④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性质和宗旨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D ②错误,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但不能代替政府履行职能;③错误,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而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我国的行政机关。

10.2017年2月13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面对新的时代环境,讲政治()①就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就要强化执政意识,履行国家管理职能 ③就要坚持群众观点,充分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 ④就要求领导干部严格自律,担负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C 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②错误;扩大公民政治权利的说法错误,③不选。

11.法制新常态,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习近平同志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作的说明在谈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时强调:“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11.人民币基金的多项选择 篇十一

近日,凯雷投资、普凯投资及鼎晖投资等原来操盘美元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都在酝酿募集人民币基金,不过摆在他们面前的几种方式让他们犹豫了;到底采用哪种方式,是公司制还是有限合伙制?如何平衡原有的外资股东与人民币股东的利益,以及外资LP(有限合伙人)进入中国与本土LP资金合作是否存在障碍?

按国际惯例划分,目前最常见的有四种形式:公司型基金、承诺型基金、信托型基金和有限合伙制基金,

公司型基金较为常见,是一种法人型的基金,基金设立方式是注册成立股份制或有限责任制投资公司,公司不设经营团队,而是整体委托给管理公司专业运营。公司型基金有着与一般公司相类似的治理结构,基金很大一部分决策权掌握在投资人组成的董事会,投资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较大。

在中国目前的商业环境下,公司型基金更容易被投资人接受。它的缺点在于双重征税的问题无法规避,并且基金运营的重大事项决策效率不高。总体而言,公司型基金是一种严谨稳健的基金形态,适合目前中国的国情和市场的诚信程度。

承诺型基金是一种非法人形式的基金。国外私募股权基金中,承诺型基金最为常见。基金设立时,通常由基金投资人向管理人承诺出资金额,然后先期到账10%的资金,剩余资金根据项目进度逐步到位,承诺型基金的决策权一般在管理人层面,决策效率较高,并且基金本身可作为免税主体。

在国内承诺制基金的设立有所差异,如在出资形式上基金投资人签署承诺协议后,一般先期资金不到账,资金完全跟着项目进度到位。这种基金的设立方式,由于缺少对出资约定兑现安排和违约惩戒机制,对于管理人来说本身需要承受投资人的出资诚信风险和项目合作风险,但这种简单易行的基金模式备受民间资本青睐,许多民营资本都通过承诺制方式与私募股权基金机构开展合作。

信托型基金是由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机构与信托公司合作设立,通过发起设立信托受益份额募集资金,然后进行投资运作的集合投资工具,通称为“股权信托投资计划”。信托公司和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机构组成决策委员会实施,共同进行决策。在内部分工上,信托公司主要负责信托财产保管清算与风险隔离,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信托财产的管理运用和变现退出。

信托型基金的成功设立和运作,要深入研究和运用相关政策,除严格按照《信托法》募集设立外,基金规则还必须兼顾《公司法》和《证券法》有关要求,规避信托投资与所涉法规的冲突。在信托型基金发展初期,由信托公司和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机构合作募集运行是个正确路径,能充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确保股权投资信托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但是,信托制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托形式主要是通过私人关系(尤其是在私募情况下)和事前契约(尤其是在公募情况下)来维持基金组织的稳定。这使得信托制很难满足创业投资基金对于组织稳定性的要求;第二,从“委托一代理”风险问题的解决来看,由于基金管理人集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身,同时由于创投所投资的未上市企业不需要公开披露信息,而且流动性较差,所以基金管理人很容易产生败德行为,因而,信托制对于创业投资而言具有较高的制度成本;第三,从投资效率来看,信托制基金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一并转移到了基金管理人身上,因此便于基金经理提高决策效率。但是在创业投资领域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却在于通过对创业者进行精心考察和谨慎决策以便选对人,因此,信托制的决策效率优势在创投领域要大打折扣。

合伙制基金是国外主流模式,它以特殊的规則使得投资人和管理人价值共同化,因此具有较强生命力。合伙制基金的核心,是要构建基金管理人“高风险、高收益”的游戏规则,防范道德风险与内部人控制。管理人作为普通合伙人,要对基金承担无限责任,必须勤勉尽责,精心理财才能确保自己的收益并规避“终生负债”的负担。

有限合伙制是合伙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合伙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限合伙制在整体上也具有无限责任性质,但在其內部设置了一种与普通合伙制有根本区别的两类法律责任截然不同的权益主体;一类合伙人作为真正的投资者,投入绝大部分资金(大约占资金总额的99%),获得一定比例的资本收益,但不得参与经营管理,并且只以其投资的金额承担有限责任,称为有限合伙人;另一类合伙人作为真正的管理者,只投入极少部分资金(大约占资金总额的1%),但全权负责经营管理,其报酬是获得一定份额的资本收益外,还收取管理费用,并要承担无限责任,称为普通合伙人,也称一般合伙人或无限合伙人,两者的责权关系有合伙协议规定。这就是有限合伙制的主要特点,也是其在组织安排和制度设计上主要的创新之处。

但是,根据笔者我长期研究创投法律实务的体会,本土私募股权基金采取有限合伙制,LP(有限合伙人)和GP(普通合伙人)各方存在的管理风险同样较大。如允许法人参与合伙以及允许合伙企业破产的风险影响;有限合伙人与作为普通合伙人的法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有限合伙企业如何在50个合伙人的上限内私募;有限合伙人的手可以或应该伸多长;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內部关系如何界定;同一个合伙人能否同时兼有普通合伙人、有限合伙人;有限合伙人以转让财产份额的方式代替退伙是否可行;投资项目如何直接和间接监控;有限合伙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如何监控等等。

中国现有的政府背景的产业投资企业几乎都是按照公司法设立的,但这并不就是说公司制优于有限合伙制,而是源于法律条件的限制。事实上,尽管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高级形式;但作为一般合伙与公司之间的中间形态,有限合伙在设立上的简易性以及运作机制上的灵活性等特点,却是公司制所难以具备的。

笔者认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究竟采取哪种组织形式、组织效率、策略和激励机制是成功的关键,有限合伙制在美国创业投资企业当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形式主要是由于外在的法律环境造成的,而非有限合伙制的内在性质所决定的。因此,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投资方向、激励机制、品牌建设等多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12.人民币国际化的汇率制度选择 篇十二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2015年12月1日,人民币被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正式的国际储备货币,2016年10月1日生效,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前SDR的货币篮子由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组成,人民币加入后,SDR的价值将由美元、欧元、人民币、英镑、日元五种货币共同决定,其中美元的权重为41.73%,欧元的权重为30.93%,人民币的权重为10.92%,日元的权重为8.33%,英镑的权重为8.09%。

为助力人民币加入SDR,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和市场化的重要步骤,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完善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加速人民币汇率机制市场化步伐。此次汇率改革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日益深入,未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势必造成更大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不仅事关人民币国际化的成败,更有可能影响到中国乃至世界整体的经济形势。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四种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的历程,对新时期人民币国际化应采取的汇率制度进行探讨。

二、汇率制度

学术界对于汇率制度的分类并无统一标准,不同机构和研究者往往都有一套自己的分类方法,如IMF分类、RR分类、LY-S分类等。这些分类一般并不采用各国法定的汇率制度,而是根据各国汇率的真实表现进行判断。如2015年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实际分类法(de facto),将各国的汇率制度分为四大类,共十小类。四大类分别是硬钉住制、软钉住制、浮动制、其他,其中硬钉住制包括无独立法定通货、货币局制度,软钉住制包括传统钉住制度、稳定安排、爬行钉住、类爬行安排、水平区间钉住,浮动制包括浮动和自由浮动,其他是指除上述九种汇率制度以外其他的管理安排。除了IMF分类,其他的分类方法在大类上也基本遵循了固定汇率制、中间汇率制、浮动汇率制的原则,只是在小类别的划分上存在差异。

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长期以来存在中间论和两极论这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中间论认为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都不可行,缺乏灵活性,侵蚀了一个国家的货币主权,容易使本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资本的狙击对象,存在巨大的金融风险。两极论认为只有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是稳定的,其他的各种中间汇率制都应该消失,因为中间汇率制给货币当局干预外汇市场以较大的空间,这需要货币当局具有极高的公信力和决策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一个国家的汇率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受该国面临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水平、主权债务和国际贸易状况等因素影响,其汇率制度也会面临调整。

三、主要货币国际化的汇率制度选择

除新晋的人民币外,SDR货币篮子还包括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通过分析这四种货币在国际化过程中的汇率制度选择及其效果,可以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有用的借鉴。

1、美元

美元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在交换、计价和储备三大功能上,美元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然而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美国在独立之前是使用英国货币,独立后才开始发行本国货币,起初并无统一通用的美元,各私人银行发行属于自己的“货币”,直到南北战争时期“林肯绿币”的发行,美元才逐渐在美国内部得到认可并被广泛使用。虽然美国在19世纪末就已经在经济总量上超过英国,并在20世纪初在人均GDP上也超过英国,但当时主要的国际货币是英镑,美元的国际影响力很小。美元取代和超越英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二者地位此消彼长的演化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从本国宏观经济到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的较量。两次世界大战重创了英国,其黄金储备锐减,英镑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它主导的国际金本位制体系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相反美国则从两次世界大战获益,黄金储备一度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三。

1944年7月,在二战局势渐趋明朗,同盟国胜利在望之际,美国政府邀请了数十个国家的代表在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商讨如何恢复战后经济秩序。会上,英美出于各自利益,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由于此时英国与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差悬殊,最终美国的“怀特计划”胜出,由此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这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在该体系下,美元成为唯一与黄金挂钩的货币,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美元的霸权地位由此确立。虽然后来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但美元的地位迄今仍无可撼动。

2、欧元

欧洲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欧洲共同货币的需求,1971年通过的“维尔纳计划”正式提出欧洲货币联盟的构想,经过“三步走”(首先建立欧洲统一市场,然后建立欧洲货币局,最后发行欧元),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发行,并于2002年7月1日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货币,当时的欧元区包括12个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爱尔兰、奥地利、芬兰、希腊、比利时、卢森堡,后来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也相继加入,但仍有英国、丹麦、瑞典等多个欧盟国家并未加入欧元区。

在欧元之前,德国马克、法国法郎已经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货币,加上欧盟整体经济规模较大,因此欧元一经推出,便改变了国际货币格局,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重要货币。“欧元”能够由理论变为现实,有赖于欧盟各国的团结合作,尤其是法国和德国能够摒弃前嫌,为了“欧洲共同体”的理想,甚至让渡了部分主权。另一方面,发行欧元更是欧盟国家对国际新格局的现实应对,二战刚结束时,欧洲已是千疮百孔,黄金等资产大量外流,美元一家独大,但随着后来欧洲经济的持续复苏,欧洲国家对于政治和经济话语权也有了更多的追求。在欧元诞生的时候,欧元区国家总的经济实力已与美国不相上下,其黄金储备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汇率制度上,欧元区内部是通过协调各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机制,确定欧元的统一价格,对外币(美元等)则采取自由浮动制。事实上,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主要发达国家基本都采取了浮动汇率制,其间虽然国际社会也曾试图恢复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但并未成功。欧元发行后,欧元区延续了浮动汇率制的传统。

不过目前欧元的发展并不顺利,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严重冲击了欧元区国家的经济,英国“脱欧”更是对欧盟和欧元产生了长远的负面影响。欧盟的组织模式导致其内部协调成本过高,经济结构改革步履艰难,预计未来几年欧元的国际化可能会放缓。

3、英镑

英镑是公认的第一种由主权国家发行的国际货币,在此之前,流通于各国之间的国际货币主要是黄金。英镑地位的变化与英国地位的变化紧密相关。

地理大发现后,率先开拓全球市场的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荷兰在17世纪已享有“海上马车夫”之名,为此,英国不惜发动多次英荷战争,终于取代荷兰成为新的海上霸权。随后英国又通过拿破仑战争等一系列战争确立了对欧洲大陆的领导权,为英镑战胜荷兰盾和法郎奠定了政治基础。

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将本币与黄金价值挂钩,其他大国纷纷效仿,国际金本位体系得以建立。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在较长时间内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它所倡导的自由贸易将其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地,为英国积累了远超其他国家的大量黄金储备,也使各国对英镑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英国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到19世纪下半叶,英镑已经是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与黄金等价的货币,其国际货币的地位日益稳固。

国际金本位体系在1914年崩溃,英镑也随之步入衰退。虽然从1925到1931年间英国曾短暂恢复了金本位制,但最终仍不得不放弃。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力显著衰退,黄金大量外流,英镑的霸主地位逐渐被美元取代,日元和欧元崛起后,英镑的地位进一步下滑。目前英国实行浮动汇率制,虽然表面上英镑仍是主要的国际货币之一,但实际上不得不依附于美元,与当年的英镑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4、日元

二战战败后,日本全力发展经济,到1968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国之前,日本金融体系一直处于美国占领军的严格监管下,不具备货币国际化的条件。从1964年开始,日元才可以自由兑换,但当时的日本政府担心日元升值会对日本的对外贸易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日元国际化持消极态度。

日元国际化大力推进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美国对日本存在较大幅度的贸易逆差,为迫使日本开放资本市场,1984年2月,美国与日本政府组建了“日元—美元委员会”。同年5月,该委员会就日本开放资本市场、日元国际化等问题达成共识,并发表了《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同时发布的还有日本大藏省的《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这两份文件为日元国际化提供了理论和政策支持,标志着日元国际化的正式启动。除美国压力外,当时日本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也对日元国际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5年日本政府成立了“外汇及其他交易委员会”,1986年建立日元离岸市场,这些措施加速了日元的国际化。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短短几年时间,日元的国际化达到顶峰,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距离日本政府起初设定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20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经济表现低迷,日元国际化进程陷入停滞甚至倒退。欧元的出现,在给日本带来新的压力的同时,也让它看到了希望,即通过区域内合作扩大日元的影响力,继而走向全球。日本大藏省曾在2001年6月发布《日元国际化推进研究会报告书》,提出要将日元国际化与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亚洲各国货币的协作。但随着中国崛起和日本政治的右倾化,上述构想最终也无法实现。就目前日元的地位而言,日元国际化难言成功。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关键在于日本的经济实力仍相对弱小,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中的地位不高,日元很大程度上沦为美元的附庸,以至于连日本企业自身在进出口时大多仍使用美元而非本币。

在日元可自由兑换前,一直维持着360日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日本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随着日本资本市场的开放以及日元走向市场化,日元不断升值。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署,进一步加速了日元升值的步伐。日元升值及升值预期虽然一度促进了日元的国际化,却使日元资产越来越偏离实际价值,显著催生了日本国内的经济泡沫,在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遂陷入长期停滞。

四、结语

通过分析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的国际化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国家货币的地位与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实力息息相关。到目前为止,真正实现全面国际化的货币只有英镑和美元,而二者达成这样的目标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马克、日元等只是部分具备了国际货币的功能,即便是整合了大部分欧洲国家共同推出的欧元,也并不具备取代美元成为全面国际化货币的条件。

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有赖于广泛的市场需求,这就要求这种货币具有很高的国际信誉,币值能长期保持稳定。英镑和美元在崛起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货币信用,都是采取了绑定黄金的固定汇率制,英国主导了国际金本位制,而美国则主导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主要大国与美国之间名义上都是采取的浮动汇率制,但从实际汇率情况来看,马克等欧洲主要货币兑美元的波动幅度较日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小得多,从而保证了本币的信用,为后来欧元的推出打下基础。反观日本,虽然官方对日元国际化非常重视,但日本只在贸易方面有一定优势,金融发展落后,且对全球生产链缺乏掌控力,因此日元国际化的结果只能是单方面提高日元的投机价值,为外汇套利提供可能,而不可能成为有信誉的国际支付货币。

2003年,中国开始逐步放松对资本市场的管制,各国央行储备的人民币增多,现在SDR将人民币纳入货币篮子,应该说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是距离全面的国际化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完全开放的条件下,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汇率的稳定性不可兼得,虽然名义上浮动汇率制已成为国际主流趋势,但各国的实际汇率制度仍表现出明显的“害怕浮动”特点。在目前中国尚不具备足够国际话语权,且经济对外依存度还非常高的情况下,人民币在国际化过程中应坚持稳健的汇率政策,注重管理,避免汇率的大幅波动,借鉴英镑和美元的成功先例,汲取日元国际化的教训,以自身实力为依托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摘要:以SDR将人民币纳入货币篮子为标志,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将如何推进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汇率制度对于货币国际化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以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这四种主要国际货币为例,分析了它们在国际化过程中的汇率制度选择,总结其利弊得失,得出结论认为,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该国国力累积的结果,不能一蹴而就,为了确立本国货币的国际信誉,应采取稳健的汇率制度。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制度美元,欧元,英镑,日元

参考文献

[1]陈雨露,王芳,杨明.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货币国际化:美元的经验证据——兼论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J].经济研究,2005,(2).

[2]韩龙.美元崛起历程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2,(10).

[3]李婧,解祥优.黄金储备真能促进货币国际化吗——以欧元国际化为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7).

[4]李晓.“日元国际化”的困境及其战略调整[J].世界经济,2005,(6).

[5]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上一篇:小学生学习强国心得体会下一篇:二年级应用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