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评析

2024-10-12

幼儿园科学活动评析(16篇)

1.幼儿园科学活动评析 篇一

小班科学教案评析《浮与沉》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猜测、实验、记录中感知沉与浮,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科学评析《浮与沉》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意图:

水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幼儿对水的游戏非常喜爱.通过嬉戏、玩耍,孩子可以在不经意中发现许多关于水的科学知识。本活动试图通过简易实验,帮助孩子了解简单的科学探究途径、方法,学习开展科学探究必要的记录手段,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猜测、实验、记录中感知沉与浮。

2.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在整理箱中提前装好水。

2.石头、磁铁、乒乓球、积木等若干。

3.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材料的特征。

(2)设计游泳比赛的情景,请幼儿猜想、预测材料“跳人”水中的现象。“这么多的东西,要进行一个游泳比赛,它们跳到水里会怎样呢?”

2.简单操作,并记录。引导幼儿初步建立猜测、假设的概念。

(1)教师记录自己的假设,并详细说明怎样使用记录表。

(2)引导幼儿自己猜想、假设并记录。提示幼儿:“这些东西跳到水里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猜一猜。不要讲出来,先用笔把我们猜到的画下来。”(老师指导幼儿记录的方法。)

3.实验操作。

(1)通过实践操作,引导幼儿体验“浮”与“沉”的概念。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是否和我们的猜测一样。

例如:把一个积木和石头分别投到水里,请幼儿观察积木在水里是怎样的。“我们用一个词来说一一“浮”,表示积木在水的上面。”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石头是“沉”的,表示石头在水底下。

(2)鼓励幼儿用图示表示自己看到的实验结果。

提示:将结果画下来,必须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来画。

(3)幼儿自由操作,并记录结果。

先记好的幼儿将记录的结果与自己的预测进行比较,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认识。

4.交流实验记录结果(鼓励幼儿将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与他人分享与交流)。

请幼儿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记录。每一个符号表示什么。假设与实验是否一样。

5.教师小结。

(1)引导幼儿将猜测、假设与实验结果对照,强调记录的真实性。

(2)与幼儿回忆活动中自己的操作与记录。

6.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提出延伸问题。

请幼儿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幼儿把家里的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还是浮的?试试看,并尝试自己做记录,带来与老师、小朋友们分享。

设计评析: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仍然处于直觉行动阶段,所以他们常常停留于游戏的表面,而忽略了实验内在的教育价值。本设计创设的情境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的引导给了幼儿积极、大胆参与和猜想、假设的空间。

小班幼儿记录的意识还未建立,记录能力相对较弱。设计中提供的记录表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支架。

鼓励学生尊重与倾听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学会互相学习。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本文扩展阅读:浮,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fú,拥有多重词性。主要指的是漂,游荡等意思,也用来形容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如:《诗·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

2.幼儿园科学活动评析 篇二

一、科学活动“科学性”的内涵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及其核心价值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是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是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刘占兰,200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一切促进幼儿学习科学的教育活动。它包含了家庭、社会、幼儿园等各类施教者对于幼儿进行的科学启蒙教育。狭义主要是指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幼儿园课程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它和其他教育领域如语言、健康、社会、艺术等共同构成幼儿园的课程,促进幼儿在各个方面的发展(王冬兰,201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途径。大自然和真实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因此,科学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紧紧围绕着激发探究和认识兴趣,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重视“探究和解决问题”这一使孩子终身受益的核心价值。

(二)科学活动的“科学性”

科学教育的本质特性是“科学性”,指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尊重客观规律,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违背科学事实。科学活动中的科学性则包括:活动目标制定的科学性、活动内容选择和组织实施的科学性、活动评价的科学性等。这种科学性的体现,表现在是否以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和兴趣出发,是否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是否采用了科学的教学组织方法,让幼儿在亲身的体验和操作中获得有关事物和现象的科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与组织实施科学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回答“为什么教”。这个问题基于教师对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以及核心价值的把握上。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一种科学启蒙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其次是回答“教什么”。在选择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应基于幼儿已有的经验,从日常生活中,幼儿感兴趣或者幼儿所熟悉的周围事物和现象中选取。再者是“如何教”的问题。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同样也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方法。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感知来形成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幼儿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操作感知,教师的角色更多的在于支持、引导和帮助幼儿。

二、科学活动目标的制定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性质。因此,在考察和评定科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时,要考虑活动目标制定的科学性。

(一)确定目标取向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较为常见的目标取向有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等(朱家雄,2003)。行为目标是以幼儿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来表述的,它指向活动实施后在幼儿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在行为目标的表述主体上,常遵循两个原则:教育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常用的表述方式有“教给幼儿……”“使幼儿……”等;发展性原则是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常用的表述方式有“能够……”“喜欢……”“乐意……”等。

目标取向不同,活动目标的设置方式也不同,活动目标设定的准确性,即活动目标的设置方式与目标取向的一致性,是考察教学活动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注重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生成兴趣或者活动的主题,但在现行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多采用的是行为目标取向,在具体的科学教学活动中,强调幼儿的探究和亲身体验、感知。所以在制定教学活动目标时,重点应关心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尽可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采用发展性原则,用行为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二)确定并坚持核心的教学目标

确定目标的取向之后,要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通常我们的活动目标不止一个,在这些目标中,有核心的教学目标。核心的目标既关注幼儿当前的发展,也着眼于幼儿长远的、实质性的发展。在制定具体的活动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全面性。具体的活动目标包括:科学的情感态度、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知识。随着人们对科学教育的深入理解和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在全面发展的科学教学目标中,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就被放在了首位,即核心目标。

三、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对于教师来说,就在于“教什么”和“如何教”。坚持内容选择和组织实施的科学性,具体体现在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从幼儿本身出发,组织实施是否以科学探究为基本的方法。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

活动内容选择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来源于幼儿周围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在科学活动的设计中,我们常常会说:“备课,备的是幼儿,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通常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幼儿。

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教学计划,会为幼儿选择一些他们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能够促进幼儿了解科学现象或知识的教学内容,但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来源于幼儿,在组织实施时,如何吸引幼儿兴趣并使其乐于参与其中进行探究,是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另外,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活动的主题也可来源于幼儿的提问和发现。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来源于幼儿还是教师,受制于教师对幼儿兴趣的了解和自身的教学观念。我们更加倡导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实际需要。

(二)活动内容的组织

活动内容的组织方式多种多样,在科学活动中,科学探究既是科学教育的核心,也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操作感知,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贯彻科学探究的原则,就在于让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操作感知来理解事物现象的特征和规律。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常用的组织方式有观察、科学小实验、交流讨论等。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进而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设,接着通过实验来验证已提出的假设,最后得出结论。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活动,要求教师充当一个引导者、帮助者、支持者的角色,通过创设环境,为幼儿的操作提供相应的材料,来促进幼儿的自主探索和发现。

四、科学活动的评价

从“科学性”的角度来评价科学活动的有效性,除了目标设置、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等,尤其要注意活动中的科学概念的直观感知和活动结束以后的总结。

(一)科学活动中的科学概念

在选择科学活动的内容时会涉及对科学概念的直观感知。活动设计及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对科学概念把握不清,就会闹一些笑话,例如:在教学活动“糖怎么不见了”中,教师对“溶解”与“溶化”的概念把握不准确,一会儿是溶解,一会儿是溶化,整个教学活动下来以后,幼儿根本无法理解糖到底是溶解了还是溶化了。对于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把握是考量一个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方面,也是评价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方面。科学活动,如果连基本的科学概念都把握不清,何谈其活动的有效性。

(二)科学活动结束后的总结

科学教学活动中,尤其是有幼儿自主探索的部分或者实验操作以后,教师应进行小结,以加深幼儿对某一科学现象的理解,并引导幼儿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探究。而整个教学活动结束以后的总结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总结引导幼儿回顾科学探究的过程,从问题的提出到最后得出结论,来帮助幼儿提升已获得的经验。

从“科学性”的角度来谈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要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科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中,确定目标取向并坚持核心的目标,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实施,要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方式方法帮助幼儿获得对科学现象的进一步理解和感知。对活动结束以后的评价,则要充分考虑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对科学概念的直观感知,以及活动结束以后的总结。坚持科学活动的“科学性”,是评判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摘要:<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在具体的活动实施中,教师只有知道了“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如何教”,即对活动“科学性”的把握,才能谈得上对幼儿发展的有效性。幼儿园活动的“科学性”,是决定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就

参考文献

[1]王冬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玩声音 篇三

声音无处不在,幼儿的感官又是非常敏感的,各种各样的声音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为此,本次活动笔者根据幼儿的心理和思维的特点,试图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提供充足的可操作的材料,先让幼儿聆听和分辨各种声音,引发他们的兴趣,再让他们自选各种材料并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声音,最后引导他们选择最佳的方法随动画片的播放进行模拟配音。活动的目的是拓展幼儿的思维领域,为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创造最大的空间,使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巩固,并且能迁移到其他方面,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各种声音,关注生活中声音的多样性。2.鼓励幼儿积极探索用不同的方法发出声音,并乐意与同伴交流。3.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物品:竹筷、竹勺、木梳、刷子、瓶盖(铁)、茶杯(瓷)、塑料杯、纸、算盘、拉链、塑料袋、砂纸、鼓、气球、自制纸杯电话等。2.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让物体发出声音

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东西,请你们玩一玩,让它们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幼儿自由地玩,老师与幼儿即时交流。

(评析:这是幼儿与材料之间的第一次互动。丰富多样的材料,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的欲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幼儿获得了各种感性的经验。)

师:谁来说一说,刚才你玩的是什么?你是用的什么方法让它发出声音来的?

(幼儿讲述。老师帮助幼儿丰富词汇:搓一搓,按一按,敲一敲……)

师:我们让手里的东西动了,它就会发出声音来。为什么现在它们不响了呢?

(幼儿:我不吹,口哨就不响了;我不敲,茶杯就不响了……)

师:这些东西我们不再动它,它就没有声音了。

(评析:通过探索,让幼儿浅显地了解:只有震动物品才能产生声音。)

二、感受声音的不同

师:刚才是大家一起玩,太吵了,什么声音也听不清。让我们分开来玩,再来听一听吧。

1.敲玻璃杯。

师:大家仔细地听,好听吗?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幼儿回答。老师即时点评。)

2.吹口哨。

师:大家按“一、二、一”的节奏走一走,好吗?(幼儿活动。)

3.敲鼓。

师:鼓发出的声音和玻璃杯一样吗?(幼儿回答。老师即时点评。)

4.摇算盘。先轻轻地摇,再用劲摇,让幼儿比较前后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评析:这一环节是为后面给动画配音作铺垫,有一定的目的性。)

三、听录音想象,感受声音的多样性

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老师这儿录下了一些,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到这些声音,你会想到什么事?

1.实际声音再现:

(1)打雷下雨的声音。(2)刮风的声音。(3)流水叮咚叮咚,青蛙呱呱叫。(4) 汽车的喇叭声。(5)小鸟的叫声。

小结:不同的声音可以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我们可以根据听到的声音想一想,然后猜出发生了什么事情。

2.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不同的声音,用嘴巴模仿一下。

(幼儿模仿。比如节日里鞭炮的声音、大街上的各种汽车声等。)

四、探索模拟发声

1.看课件。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画片,这个动画片里也有很多的声音。我们一起看一看,听一听,请你想一想动画片里讲了哪些事情。

(播放动画片。)

2.示范模仿。

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哪些声音呢?我们能不能来模仿小马走路的声音呢?可以用什么来模仿?还可以用什么来模仿呢?(幼儿回答。老师即时点评。)

师:我们玩的这些东西中,什么发出的声音和小马走的声音很像?还有什么也很像?其他小动物发出的声音,你能不能也找些东西来模仿一下呢?(幼儿回答。老师即时点评。)

3.幼儿自由探索,老师与个别的幼儿交流,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己的物品所发出的声音。

4.交流玩法,互相学习。

师:××,你刚才模仿的是什么小动物,用什么来模仿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像不像,好不好?

5.合作配音。

新年快到了,森林里面的小动物们一起举行联欢会

小鸟们飞来了。

(吹口哨或揉搓塑料袋。)

小马也奔跑着过来。

(敲打鼓或水桶。)

小乌龟也慢吞吞地爬了过来。

(用刷子刷砂纸。)

小朋友们也来和小动物们一起来庆新年。

你瞧,他们敲锣打鼓可高兴了。

(敲打鼓、水桶、铁盖等。)

鞭炮声啪啪地响个不停。

(老师扎破气球,气球爆炸。)

过新年了,好热闹啊!

4.幼儿园科学活动评析 篇四

一、活动产生背景: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有鸟叫声、雷鸣声、树叶的沙沙声,琴儿的叮咚声„„,我们每个人都有神奇的大脑,它不仅能听到声音,而且能判断出是什么声音。这些声音都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索,而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又是以倾听为基点的,因此,我选择了这一内容设计本次活动。

这首诗通过摹声和动作的描绘,塑造了一些小动物的形象。整首诗节奏感强,富有音乐性,能够唤起幼儿有关的声音经验,在积极思维的同时进入诗歌独特的意境之中。

二、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引发幼儿对声音的联想。

2、鼓励幼儿大胆表演,体验语言活动的乐趣!

3、创编诗歌内容,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创造性讲述能力!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活动小图片(啄木鸟、松鼠、小羊、老鼠);池塘荷叶图、青蛙;幼儿每组一份操作小卡片(猫、狗、鸟、蜜蜂、青蛙、鸡、鸭等)。活动过程:

一、欣赏诗歌,引导幼儿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老师出示图片,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提问:(1)诗歌的名字叫什么?

(2)“巴喳——巴喳”的声音你猜是谁发出来的?

(3)诗歌里的小动物听到声音都怎么样了?都躲在了哪里?(4)那么,到底是谁躲起来了呢?让我们再来仔细欣赏一遍诗歌。

二、再次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引发幼儿对声音的联想。朗诵后提问:

(1)“笃笃”听到声音,一下子飞进了树枝?它会是谁呢?为什么?(2)、“吱吱”听到声音,一下窜上了松树?它会是谁呢?为什么?(3)、“咩咩”听到声音,一下子钻进了草丛?它会是谁呢?为什么?(4)、“沙沙”听到声音,一下子溜进了泥洞?它会是谁呢?为什么? 老师小结

三、引导幼儿用声音和肢体动作表演诗歌内容

四、尝试创编诗歌(1)集体示范创编

出示青蛙荷叶图引导幼儿创编:青蛙听到巴喳声后发出什么声音?躲到了什么地方?是怎么躲的?(2)分组个别创编

每组一份小图片,老师交代创编要求:先想一想你编的小动物听到巴喳声后发出什么声音?躲进了什么地方?是怎么躲的?

幼儿每人一张小动物图片自由编,先小组讨论分享创编结果 再集体交流,请个别幼儿创编

可以把幼儿创编的连成长长的一首诗歌

五、游戏:我编你猜

请幼儿根据发言者创编的诗歌中的声音和躲藏的地方来猜测某种动物。附诗歌:《巴喳——巴喳》 穿上皮靴在林子里走,巴喳——巴喳!“笃笃”听到这声音,一下子飞进了树枝间。“吱吱”一下窜上了松树。“咩咩”一下钻进了草丛。“沙沙”一子溜进了黑洞。

全都悄没声儿地蹲在看不见的地方,目不转睛地看着“巴喳——巴喳”越走越远。

三、活动过程实录

为了让幼儿能很快的理解和记忆诗歌的内容,我把整首诗设计成一张形象的图谱。图谱画的是树林的情景:上面是茂盛的树木、中间是松树、下面是草丛和泥洞。图上还贴着各种声音符号。在开始部分,我出示了图谱,告诉幼儿图就是一首动听的诗,诗里还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看谁能动脑筋把它们找出来。幼儿一听好奇心马上被激发起来,我朗诵了一遍诗歌后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巴喳声是谁发出的?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答案各不相同:老虎、狮子、野猪、大力士、猎人等。我给予了一一肯定。孩子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接着我问小朋友小动物听到声音都怎么样了?大家都知道是躲起来了。我就点着图问它们躲到了哪里?看着图幼儿都能把躲藏的地方说出来。

接着再次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引发幼儿对声音的联想。我一个个提问:“笃笃”听到声音,一下子飞进了树枝?它会是谁呢?为什么?(后面依次提问)我根据诗歌的内容把图谱设计成了可抽拉式的活动教具,随活动步骤的开展和幼儿的回答相应的揭示动物的谜底,带给幼儿一种新奇的感觉。每当幼儿看到自己猜中的小动物被请出来时都会无比激动,现场也是一片欢呼。

接下来一个环节是引导幼儿用声音和肢体动作表演诗歌内容。我给孩子们提供了自由表现,自我创造的机会,幼儿都非常的投入。通过摹拟声音和动作表演更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为了唤起幼儿有关的声音经验,我下面的环节让幼儿尝试创编诗歌。为了让幼儿能顺利进行创编活动,我先进行了集体示范创编活动,重点是让幼儿掌握诗歌的一个格式,为下面的创编做好铺垫。我出示池塘荷叶青蛙图启发幼儿:图上有谁,它听到巴喳声会发出什么声音?会躲到哪里去?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编出了:“呱呱” 听到这声音,就一下子躲到了荷叶下。幼儿学会了怎么创编后,我为每组幼儿提供了许多幼儿所熟悉的、幼儿有声音经验的小动物。如猫、狗、鸟、蜜蜂、青蛙、鸡、鸭等,创编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幼儿间相互交流。整个活动时幼幼互动积极。讨论后老师请小朋友把创编的句子讲述给大家听,幼儿创编的非常不错的,一个小朋友拿着小鸭的图片编:“嘎嘎”听见声音,一下子游进了池塘里。有个小朋友拿着蜜蜂的图编了起来::“嗡嗡”听见声音,一下子飞进了花丛„„,在仿编过程中,不仅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提到了提高,同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挥。

最后环节我设计了“我编你猜”的游戏:小朋友根据发言者创编的诗歌中的声音和躲藏的地方来猜测某种动物。幼儿对这种活动方式很感兴趣,每当幼儿说出一句诗句时,幼儿都能根据声音猜出小动物,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四、体会与反思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本次活动中的诗歌通过摹声和动作的描绘塑造了一些小动物的形象。整首诗节奏感强,富有音乐性,能够唤起幼儿有关的声音经验,在积极思维的同时进入诗歌独特的意境中。《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指出,语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本次活动的目标设定为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激发幼儿对声音的乐趣,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尝试创编诗歌,提高幼儿的创造性讲述能力。本次活动中,我的活动步骤紧扣目标层层深入。活动中有以下体会:

一、教具是激发和维持幼儿学习兴趣的最好诱因

在设计教具时老师把整首诗变成一张图谱,让幼儿看着图谱能很快的理解和记忆诗歌的内容。教具中的声音老师想了一个声音符号来形象得表现。巴喳所发出的大分贝的声音老师画了黑色的大的符号,越走越远时,符号也跟着缩小。小动物所发出的小的声音老师就选择了和动物颜色相近似的彩色的声音符号。图谱老师也设计成了可抽拉式的活动教具,能随活动步骤的开展和幼儿的回答相应的揭示动物的谜底,带给幼儿一种新奇的感觉。另外,为了让幼儿能顺利进行创编活动,老师为每组提供了许多幼儿所熟悉的、幼儿有声音经验的小动物。如猫、狗、鸟、蜜蜂、青蛙、鸡、鸭等等。

二、提供良好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环境,注重幼儿创造讲述能力的培养。本次活动采用了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提供了良好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环境。《纲要》中提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教学中我设计了开放式的提问,在提问巴喳声是谁发出的时,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答案各不相同:老虎、狮子、野猪、大力士、猎人等。老师给予了一一肯定。在自由创编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幼儿间相互交流。因为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在让幼儿创编诗歌时,我分两步进行。首先给幼儿一个模仿的机会,让幼儿看图学编一句话,重点是让幼儿掌握诗歌的一个格式,为下面的创编做好铺垫。然后再让幼儿自由创编诗歌。幼儿在明白诗歌格式的基础上创编比较顺利,创造讲述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这首诗歌是通过摹声和动作塑造了小动物形象,但并没有说出动物的名称。这给诗歌带来了神秘感,给幼儿以遐想,激发起了幼儿的好奇心。在老师的提示中幼儿积极地思维,当幼儿的猜测得到了验证时,幼儿显得很兴奋,有种满足感。老师还通过让幼儿模仿声音和动作来玩躲藏游戏,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了活动的乐趣,也加深了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在让幼儿创编诗歌时,老师请幼儿玩我编你猜的游戏:小朋友根据发言者创编的诗歌中的声音和躲藏的地方来猜测某种动物。幼儿对这种活动方式很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活动中去,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

反思:

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让幼儿创编诗歌时,幼儿要根据已有的声音经验想到动物的叫声,再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想象动物躲藏时的动作和地方。这对幼儿的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是一个考验,幼儿在创编诗歌时对声音和地方能创编自如,但在动物躲藏时的动作许多幼儿都忽略了,只是简化成了一个“躲”字,而不是“钻”“跳”“飞”等形象动词。这还需老师进一步引导。另外,如果本次活动能设计成多媒体课件,让动物的躲藏都能动态化,配合课件让幼儿来理解学习这些动词可能会更生动形象,幼儿理解会更深刻!

5.幼儿园科学活动评析 篇五

我的好朋友

幼儿园小班主题活动:鞋是我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

鞋子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但鞋子的作用一般不被幼儿所重视。教师结合本班幼儿特点,带领他们通过参观、实践、操作等方式参与活动,让他们明白鞋子不仅能方便人们的生活,同时也能美化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观察事物、探索问题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鞋的种类、作用及与人的关系。

2.教会幼儿正确穿脱鞋子的方法;培养幼儿自我服务和帮助别人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提高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家长有意识地为幼儿收集不同种类、款式新颖的鞋。

2.联系参观鞋店和制鞋厂

3.美工制作材料。

活动一:我的鞋,你的鞋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活动内容:我有两个好朋友,天天跟我地上走;风里来,雨里去,它们带我走千里。教师要抓住“两个”“天天跟我”“走千里”等关键词引导幼儿思考:猜猜是什么?

2.讨论:我们为什么要穿鞋?

引导幼儿从鞋的外形特征、功能作用几方面思考,再讨论:没有鞋人们有什么不方便?引发幼儿关注鞋与人们生活的重大关系。

3.鞋子大聚会。

请幼儿将鞋脱下来放在一起,大家来说说:都有哪些鞋子?它们有什么不同?它们都叫做什么鞋?教师引导幼儿从鞋子的外形、颜色、款式等方面观察,重点指导幼儿认识不常见的鞋。

活动二:小巧手

【活动过程】

1.玩游戏“脱得快!穿得快!”,大家一起学习穿脱鞋子的方法。教师观察幼儿的动作,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

2.玩游戏“我来帮你穿穿鞋”。幼儿两两一组,相互练习穿鞋。集体讨论:为什么他们穿得快?引导幼儿发现活动中合作互助的重要性。

3.弟弟妹妹我帮你。激发幼儿帮助小小班小朋友穿鞋的情绪,在给别人帮助的同时强化实践动作。

活动三:参观鞋店制鞋厂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起幼儿的参观兴趣。

鞋子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到哪儿才能找到各种各样的鞋?

教师交代参观的目的和注意事项i引导幼儿有目的、有秩序地参观。

2.参观鞋店。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幼儿参观:商店里都有些什么鞋?它们是怎样的?你喜欢哪一双?人们是怎样选鞋的?

请售货员将幼儿十分感兴趣的鞋拿给幼儿摸一摸、看一看,并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教师顺势引起幼儿参观制鞋厂的兴趣:小朋友,这么好看有趣的鞋子又是从哪里来到商场的呢?

3.参观制鞋厂。

教师按照鞋的制作工艺顺序带领幼儿参观,从选料、压模,到缝边、加工等,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制鞋工人的工作,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4.参观完毕,总结谈话。

活动四:我喜欢的鞋

【活动过程】、1.引导幼儿谈谈自己喜欢的一款鞋,说说它的颜色、款式、材料以及喜欢的理由。

2.美工活动――做鞋。.

先观察鞋的外形是怎样的,说说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教师指导幼儿一起选择材料和工具,帮助他们尝试将自己喜欢的鞋制作出来。

3.分享作品,说说“我最喜欢的鞋”。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发幼儿举办“鞋子展销会”的兴趣。

我们认识了那么多漂亮、有趣的鞋子,怎样让别的班的小朋友也能分享我们的快乐呢?

2.集体讨论展销会的场地布置和材料准备。

关于鞋子的来源:我们从哪里收集鞋呢?

关于场地的布置:那么多的鞋摆在什么地方呢?怎样摆别人才愿意看呢?

关于展销的宣传:我们怎样让别人知道我们班有个展销会呢?

关于内容介绍:我们怎样让来参观的人也了解这些鞋子、选择购买呢?

3.教师与幼儿讨论具体分组,一同布置场地,制作海报和宣传资料,讨论具体的制作方法。

4.总结奖励活动。

展销会结束,请幼儿自己说说谁是优秀的工作人员,相互鼓励表扬,颁发纪念品。

【设计评析】

6.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 篇六

活动目标:

1、了解并学习照顾动物的方法

2、了解正确饲养动物的方法。

3、培养珍惜动物生命的观念。

活动准备:呈现各种与小动物相处的情景。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回忆前两个活动中出现的小动物:

1、教师让幼儿回两个活动的内容,并提问:

(1)角是怎样游泳的?

(2)鱼住在哪里?

(3)乌龟住在哪里?

(4)蜗牛吃什么?

(5)兔子怎样运动啊?

2、教师可以请幼儿模仿动物的动作。

3、让幼儿回想要如何照顾这些小动物,引出下一个活动。

(二)课堂活动一:

1、教师播放事物投影仪。

2、首先是第一对图卡——看看小蚂蚁和抓小蚂蚁的两张图,然后问幼儿: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三)课堂活动二:

播放第二对图听一听小鸟唱歌和拍打鱼缸两张图,然后问幼儿: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四)课堂活动三:

1、播放第三对图卡——帮忙打扫动物的家和丢垃圾到动物的家两张图,然后问幼儿: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2、如果幼儿不知道,或回答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我们喜欢整洁的环境,那小动物们呢?

(五)课堂活动四:

1、教师拿出科学图书,重复上面的活动步骤,让幼儿讲述。

2、如果幼儿不知道答案,或回答错误,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爸爸妈妈对幼儿的关怀、照顾的例子,让幼儿感受到照顾小动物就像爸爸妈妈照顾幼儿一样。

(六)总结语:

1、幼儿能完全了解爱护动物的方法后,让幼儿给自己拍拍手当做是一种鼓励。

7.如何在幼儿园正确开展科学活动 篇七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应在创造适当的环境、提供一定的操作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主要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让幼儿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操作、探索,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学习科学方法,激发求知欲,发展智力,并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产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关注热爱之情。科学启蒙教育的总体目标包括认知、情感、社会性、身体发展四个方面。

二、科学地选择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内容

科学启蒙教育的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与幼儿已有的经验相结合。例如:让幼儿感知科学技术的进步,就可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电脑”为内容,使幼儿在操作、比较中感知“电脑”作用有多大,用途有多广,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使科学启蒙教育的内容从幼儿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活动中生成出来。如:下雨前,为什么蚂蚁会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这是幼儿的兴趣所在,教师可以根据蚂蚁之前住的地方再看搬家后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从而做出结论。在做“摩擦生电”的小实验中,我先让幼儿用塑料积木吸碎纸屑,问幼儿:“你能把纸屑吸起来吗?”孩子都说:“吸不起来。”我又请幼儿用塑料积木在自己的手上或头发、衣服上不断地摩擦后再吸碎纸屑,他们惊奇地发现纸屑被吸起来了。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沉浸在欢乐之中。我不仅让他们了解摩擦生电的道理,还把生活中摩擦生电的现象讲给他们听,如晚上脱下毛衣,有时会看到一闪一闪的亮光,听到噼啪噼啪的响声,这是为什么?小实验培养了他们学科学、爱探索的精神。幼儿回家还把这些实验做给爸爸妈妈看。科学小实验是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有趣活动。它不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扩展了幼儿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三、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科学条件

幼儿对新的事物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丰富多彩的物质材料和良好的学科学的环境对幼儿主动探索、操作都极为重要。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创设与教育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这条教育原则,我们通过创造体现一定教育意图、具有教育功能的环境,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对科学、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行为,并帮助幼儿获得简单的科学知识。例如:创造科学区域和自然角提供给孩子们探索、发现其中的奥妙。

四、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索

1. 精心设计并开展正规性的科学活动

科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体现现代的教育思想,才能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要求教育活动在设计和组织方法上,尽量体现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操作、发现、感知的过程。例如:有些教师虽然在设计上想得很好,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讲解太多而幼儿却缺少了探索,有些甚至要求幼儿只能看而不参与操作,从而忽视了幼儿学习是通过主动参与操作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发展的。因此,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给幼儿以宽松、愉快、自由的活动空间,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2. 积极开展各类游戏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耍中孩子总是以浓厚的兴趣接触事物,了解事物,寻求答案。如:沙水活动,孩子们在用两个容器把沙子(或水)倒来倒去时,就是在感知关于测量容积的各种关系;在数装沙的匙(勺)数时,就更清楚地理解数的概念;在用沙建造“公园”时,会面临围墙倒塌的困难。尝试几次后,他们用沙和水搅拌在一起,为建筑稳固的墙壁提供了必要条件。再如角色游戏、烹调活动,等等,只要教师能注意适当引导,幼儿就会在愉快的玩耍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起对科学的兴趣。

3. 积极开展种植、养殖活动

幼儿天生好动,好奇心强,种植和饲养是幼儿很感兴趣的活动。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参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根据不同的季节,种植各种蔬菜、花、树。孩子们轮流到园地浇水、除草,经常结伴观察,不断报告所发现的新情况。我在班里设立了一个“自然角”,有的孩子从家里拿来了青菜、萝卜黄豆等种子,分别种在用雪碧瓶做成的小盆里。有的孩子拿来了自己喜爱的蝌蚪、小螃蟹、小乌龟、小甲鱼、小鲫鱼等,饲养在盛水的大口玻璃瓶里。在不同季节,孩子们在自然角里栽培不同的花卉,如春天的蝴蝶花,夏天的太阳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水仙花,还有月季花、仙人球等。孩子们轮流给种子和花草浇水、施肥,给小动物换水、喂食。孩子们常常围在那里观察,看种子发芽了没有,花草是否长大,每当发现有了变化,他们就会高兴地大声喊起来:“我的种子发芽了!”“我的仙人球长出了一个小球!”在种植和饲养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时会发现很多问题,如有的种子长出的苗不壮,有的发黄了;跟螃蟹养在一起的鲫鱼身上有几处露出肉来了,尾巴还少了半截;离开了水的螃蟹不停地在吐泡泡,等等。他们带着这些问题问老师。这时,我就有意不作解答,而引导和启发孩子再作观察寻找答案。

8.幼儿园科学活动生活化探索 篇八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教育;研究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3.3

在培养好幼儿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加大对幼儿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也是当前一个较为重要的社会热点话题,幼儿园在日常的教学當中,涉及的层面相当的广泛,如何培养幼儿在生活当中,实践认识当中和自我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怎样让科学教育在幼儿的学习当中显现出来,让科学成为幼儿教育、生活学习的一个部分,是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正视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强化幼儿的科学文化知识?增强生活中科学认识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工作。

一、构造浓厚科学的生活环境

环境对幼儿成长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就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意识。如何在环境中这个大的范围里面给幼儿传递科学文化知识,通过构建浓厚的科学环境,对幼儿取到隐性的教育。

1、建立科学宣传栏

在幼儿生活场所,通过选取比较简单的科普知识、幼儿经常询问到的简单问题,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加工制作,在相关的宣传栏目上面展现出来,让幼儿耳濡目染,在科学知识的隐性教育的熏陶下,幼儿能够明白简单的科普知识。

2、构建科学实验室

教师或者家长在回答幼儿多提出来的问题时,都是相对间接的回答,幼儿对问题的理解也停留在一个比较浅显的认知程度上。另一方面幼儿的好奇心较强,对外界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产生了浓烈的求知欲望,对此,家长好教师对其问题的解决,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可以进行操作和实验的场所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为幼儿提供一系列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引导帮助幼儿对光有到少种颜色,声音生如何发生、植物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只有在幼儿亲身体验感受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到相应的答案和了解[2] 。

3、组建自然科学区

大自然是一部广泛的的百科全书,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奥秘,建立相应的自然科学模拟文化区,让幼儿的生活和自然紧密相连,让幼儿参与到文化区的管理当中来,如:给植物浇水、动物喂食,观察植物生长等试验内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幼儿在实际的操作作业当中,感受自我发现的问题并自我解决的喜悦。生活中小孩子遇到各种困难的同时,不要随意的立马帮其解决,二是要进行相关的引导让小孩自己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小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也可以让孩子有独立思考问题空间,把科学内容生活化,如“手电筒为什么不亮”的科学活动中,给孩子相不同型号的电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操作中有的小孩在吧电池装反了手电筒没亮,有的是电池型号不匹配,电池不亮。在此过程当中,不要急于告诉小孩子答案,而是应该不断的对其进行鼓励,通国小孩子的反复操作,发现解决问题,认识的更为深刻。现实生活当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够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使小孩子自己去研究探索,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的改变教学模式,让幼儿和孩子之间相互的协作解决问题[3] 。

二、组织科学实践活动

科学教育不仅是局限在课堂教师里面,提高培养幼儿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索方法多样。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放在大自然的实践当中实践,比如:让幼儿感受花为什么有着芳香的气息?不同种类的花为什么气味不一样?教师在总结幼儿对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帮助幼儿一起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的吸取新知识。不但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也能够提升幼儿的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三、结束语

如何有效的对幼儿进行相关的科学文化教育,实现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课程方法进行不断的归纳和总结,创新出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对科学文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科学源自于生活,生活是也幼儿发现各种问题的重要基础来源,幼儿只有通过自身的各种努力和相关的客观帮助,才能真正的获取科学知识和理解科学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在基于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幼儿才能对客观事物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不断幼儿部断不断探索求知的欲望。扩大幼儿的生活空间,组建相关的科学知识实验室,引导幼儿不断探求新问题的欲望,把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力综合的投入到科学知识的学习当中去,就能够领略科学所带来的魅力。

五、参考文献

[1] 章菊英.浅议开展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有效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36):45-48.

[2] 杨雪.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策略[J].时代教育,2014,(12):296-297.

9.幼儿园科学活动反思 篇九

在“从头到脚”的主题中,我们的目的是帮助了解自己的身体,逐步提升自我认识的水平。而幼儿对于自己的身体,是一直充满认识的。这就要求我们创造一些必要的学习情境帮助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在语言《有趣的检查》中,我就试图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幼儿了解人的身体以及体检的部位与方式,让幼儿觉得体检既神秘又有趣,使幼儿一起在有趣的中实现情景化的展示。

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内容的选择是适合我们大班幼儿现有水平的,因为孩子们都有上过医院看病的经验,但活动的内容对他们来说也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有些检查他们都还没亲身经历过。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觉得体检既神秘又有趣,他们了解到用听诊器可以听到心跳的声音、用 电筒可以观察喉咙、耳朵、眼睛。更有趣的是小锤敲一敲膝盖,脚就会弹起来。脚板底还有很多的神经。

开始部分我就让幼儿说说你去医院医生是怎样为你检查身体的?孩子们因为都有过看病的生活经验,纷纷举手告诉我说“感冒了就用听诊器听一听胸口”“喉咙痛时,医生用根棒压住舌头看喉咙发炎了没有”等等。在第二个环节中通过故事的形式猫妈妈带猫去医院体检让幼儿了解到人体的某些健康体征。也了解了我们身体各部位的检查方法。

10.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十

1、能够根据提供的线索进行观察、分析,正确找到藏宝地点。

2、尝试用科技产品和软件功能共同合作、沟通解决遇到的困难。

3、愿意与同伴分工合作,体验共同完成任务的快乐。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够根据提供的线索进行观察、分析,正确找到藏宝地点。

活动难点:尝试用科技产品和软件功能共同合作、沟通解决遇到的困难。

活动准备

物质:一体机、IPAD、希沃白板、希沃授课助手、网络、拼图碎片。

经验:幼儿对幼儿园环境熟悉、会使用iPad拍照功能和微信的一些基本功能、能够进行九宫格拼图。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1、利用希沃白板创设和朵拉去寻宝的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1)白板蒙层功能与朵拉捉迷藏。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大二班来了位老朋友,我们来看看是谁?

聚光灯到朵拉时幼儿说出名字。

(2)播放《爱探险的朵拉》动画片片段,引出朵拉的任务。

——还记得上次我们帮朵拉解决了什么难题吗?在上次的挑战中我们大二班团结合作帮助朵拉找到了捣蛋鬼藏在幼儿园的宝箱钥匙,所以这次朵拉又来到大二班请我们一起去寻宝了,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二)出示三条线索,发布任务。

1、线索一:语音每组幼儿根据语音线索的提示,正确找到藏宝地点。将找到的拼图碎片使用iPad拍照功能拍下通过微信回传班内,留在班级的幼儿使用iPad的希沃授课助手将拼图碎片上传到希沃白板中。

线索二:图片每组幼儿根据图片线索的提示,正确找到藏宝地点。将找到的拼图碎片使用iPad拍照功能拍下通过微信回传班内,留在班级的幼儿使用iPad的希沃授课助手将拼图碎片上传到希沃白板中。

线索三:平面图每组幼儿根据平面图线索的提示,正确找到藏宝地点。将找到的拼图碎片使用iPad拍照功能拍下通过微信回传班内,留在班级的幼儿使用iPad的希沃授课助手将拼图碎片上传到希沃白板中。

2、提出寻宝要求:

(1)每组4-5名幼儿中,一人留在班内操作iPad与同伴沟通,一人使用iPad接收线索、对拼图碎片拍照并随时和班内幼儿沟通。其余幼儿根据线索进行寻宝。

(2)在楼道内轻声交谈、注意安全,不打扰其他班级活动。

(3)小组教师负责幼儿安全和发布线索。

(4)拍照幼儿要注意将拼图占满屏幕,以免在班内的幼儿无法拼图。

(5)每个小组要一起行动,不能单独行动。

(三)寻宝开始。

1、幼儿分三组,每组一人留在班内操作iPad与同伴沟通,其余幼儿根据线索出发寻宝,一人使用iPad接收线索、对拼图碎片拍照并随时和班内幼儿沟通。

2、寻宝正式开始,幼儿按照线索指示寻找正确位置。教师作为辅助跟随,当幼儿寻找到藏宝地点并成功拍照回传后,发布下一条线索,直至三条线索全部完成。

3、班内幼儿使用微信与小组同伴沟通,等待接收拼图碎片。使用希沃授课助手将拼图碎片上传到希沃白板中,三小组班内成员共同拼图。

(四)拼图成功,小组分享成功体验。

1、播放朵拉感谢小朋友的视频,体验成功的快乐。

2、各小组分享寻宝过程和感受。

3、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便捷:沟通方便、开阔眼界、网络支付更安全、二维码直接扫描读取等。

(五)教师小结,活动结束。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每个小组通过三条线索的提示收集拼图碎片,并及时传给班内的小朋友进行拼图,最后找到了朵拉送给我们的礼物。每个小组有沟通、有合作,共同完成了朵拉带给我们的新挑战,你们真的太棒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及时的沟通很重要,使用一些科技产品和功能很方便、很便捷,但是为了保护眼睛也不要长时间使用。希望咱们继续加油,期待下次朵拉再来邀请咱们继续去探险吧!

活动总结

11.浅谈幼儿园一日活动科学管理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活动;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11-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一部分总则第二条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一、幼儿一日活动在环节管理中,精心设计,确保高效顺畅

幼儿一日活动包括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大致区分为:晨间与离园、户外体育活动 、生活活动、游戏与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环节。

1、教学内容整合:在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体现在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一日活动设置安排的合理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因而一日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于是我园依据不同年龄班(小、中、大)、幼儿发展需要制定不同的活动作息安排。对于特色教学将其融入每日日常教学活动,将社会内容与区域活动相结合,保证每日2小时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作息安排中关注以下方面的平衡: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平衡、室内活动与户外活动的平衡、生活活动与户外运动、游戏、学习等四种类型活动的平衡。

2、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时间:要使一日活动的组织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日活动时间符合须符合幼儿的生活规律。例如,两餐间隔在3个小时左右、保证每日2小时左右的户外活动时间等。小班生活自理能力差,睡觉、起床、吃饭的时间要比大班稍长;大班由于要为入小学打基础,上课时间长一些,幼儿逐渐适应小学的课间时间。从幼儿的角度来灵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保证作息制度的有效落实。

3、融合过渡环节,实现一日活动环节的有机衔接。为了改变过渡环节教师整齐划一,消极控制,单一的紧凑化的处理方式,我们重新关注和研究过渡环节,将其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一环,弱化过渡的痕迹,融合教育与保育的功能,即满足教学活动组织与安排的需求,又满足幼儿身心的需求。如:我们利用音乐作为环节的转换信号,让幼儿知道下一环节要开展什么活动了;播放音乐减少过渡环节中的消极等待;尝试将故事和游戏引入早餐、午餐以及幼儿的睡前活动当中,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活动。边缘互相融合,还有利于提高幼儿对音乐和其他活动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整体效益的发挥。同时,我们把握好过渡环节中幼儿的护理,提高幼儿在园的生活品质。

二、幼儿生活活动常规培养

生活活动是幼儿在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餐、就寝、盥洗、日常活动等都是与生活直接关联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身体的发展、基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形成是最为重要的目标。因此,生活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质。生活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特殊的的意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

1、良好的作息习惯:教育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作息。

2、生活行为习惯:幼儿每天洗脸、洗脚、刷牙的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保持服装整洁和环境整洁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且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向幼儿进行宣传疾病的预防,有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3、饮食:教育孩子不吃零食垃圾食品,在幼儿园中教师通过讲解幼儿园配餐所含的营养成分,让幼儿了解营养均衡,养成好的进餐习惯,吃饭时不嬉笑打闹,咽下最后一口饭离开餐桌;关注胖、瘦的孩子,指导正确的饮食习惯,

4、运动:引导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幼儿园早操活动,不仅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在早操活动中,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控制力将得到培养。早操活动也是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同时,通过各种户外活动,培养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身体素质,提高幼儿身体各部分协调性。

5、安全:是幼儿园重中之重。安全教育是第一位,所以教师在组织活动中要强化幼儿的安全意识,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将安全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

三、关注教师的言行

实现一日活动中保教人员的有力配合。将以前保育员改称为生活老师,我们的保育员不再是“放下扫帚、拿起拖把”的简单卫生工作,保育员的角色和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保育员要提高保教配合的意识,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保育和教育配合的内涵,在操作上明确保教配合的环节与内容。因此我们调整保育员工作时间,制定保育员跟进配合的版块和内容,明确操作要求。如点心、午餐、运动环节需要跟进;关注特殊儿童的生活护理,并在活动中与教师相互配合,注意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共同实践保教任务,保证班级保教质量。

关注操作细节,实现一日活动的有益开展。通过实践中经验的积累,出台了《岗位说明书》及《保育员操作手册》。这不仅规范教师的保教行为,也让教师、生活教师明确、预设好每个环节的内容,关注各环节中操作细则,让幼儿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明确在每个环节中做什么、怎么做,能自主地按要求正确操作并有序地流动,确保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进程中持续、健康、和谐成长。

老师的言行不仅影响着孩子,同时影响着家长,我们与家长交流的态度、内容影响着家长的教育理念。与家长交流的关于孩子在家的自理、作息等行为习惯,家长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用我们的言行引领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与幼儿园形成教育的合力,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2.幼儿科学活动的"五步法" 篇十二

第一步:观察现象, 引发疑问

科学活动导入环节的任务是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教师可重点关注以下两个要素:

1.活动材料激发探究欲望。

适宜的科学活动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科学活动“装回去”一开始, 教师给幼儿呈现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瓶子, 其中一个装满小鹅卵石、白云豆和细沙三种颗粒状物体, 另一个是空的。在空瓶的旁边堆放着这三种颗粒。当教师告知幼儿, 这些颗粒都是从空着的那个瓶子里倒出来的, 多数幼儿表示不相信, 希望自己试一试。

2.布置任务调动探究热情。

教师请幼儿看一看、比一比, 瓶子里和瓶子外的颗粒是不是一样多, 然后布置实验任务, 要求幼儿想办法将这些颗粒全部装回瓶子里去。这是一个看似不大可能完成的任务, 却较好地调动了幼儿动手探索的积极性。

第二步:自主探索, 寻找答案

在幼儿开始动手实验前,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简单的计划表与记录表, 让幼儿在表中记下自己将要操作的顺序和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实验时, 要求幼儿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操作。实验完成后, 要求幼儿记录实验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1.认真观察, 了解幼儿的实验过程。教师观察每个幼儿的言谈举止, 他们操作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教师发现幼儿将三种颗粒装入瓶中的顺序各不相同, 结果也不同。同时出现了幼儿的操作步骤相同, 可是实验结果、结论却不同的现象。如东东和成成都按先放鹅卵石, 再放白云豆, 最后放沙子的顺序操作, 但东东成功地将所有颗粒都装入了瓶中, 而成成却还剩有一把细沙没能装入。因为东东是一边摇晃、转动、轻捏塑料瓶子, 一边投放细沙, 才成功地将所有颗粒都装回了瓶子。

2.个别指导, 启发幼儿深入思考。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实验失败是难免的, 只要教师敏感地察觉问题, 把握时机, 适度引导, 就能让幼儿不断尝试争取成功。如一些幼儿采取的是最后将石子装入瓶子的方法, 这导致不能将所有颗粒装入瓶子。面对这些幼儿, 教师提问:“你发现问题出在哪儿? ”幼儿发现瓶子中还有空隙但比较小, 石子或豆子放不下去;教师再问:“大颗粒的石子与豆子中间有小小的空隙, 这三种颗粒里面, 哪一种可以挤进去把空隙填满? ”幼儿会发现是沙粒;教师三问:“可以填满小空隙的颗粒什么时候放?怎样放?”幼儿会推理出应该最后投放沙子。

第三步:交流发现, 得出结论

幼儿完成实验后进行分享与交流时, 教师安排实验成功和失败的两名幼儿, 分别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与步骤, 幼儿观察到他俩投放三种颗粒的顺序不同, 并确定了正确的投放顺序是石子、豆子和沙子。教师问:“先放石子, 再放豆子, 最后放沙子的小朋友都成功了吗? ”并展示了东东和成成的实验结果。幼儿发现只有一边摇晃、转动瓶子, 一边投放细沙, 才能成功地将所有颗粒都装回瓶子里。

第四步:再次实验, 验证道理

幼儿初步了解相关道理后再次实验, 操作的目的性更强, 实验过程中也会观察到更加丰富的细节, 进一步理解相关科学知识。

在幼儿认识到投放颗粒顺序的重要性后, 教师建议还没有成功的幼儿再次尝试, 建议成功的幼儿可以再次尝试更好更快的方法。东东在第二次实验中, 用三小步就很快地将所有颗粒装入瓶子:一是摇晃瓶子让细沙往下流动, 二是转动瓶子检查哪里有空隙, 三是捏瓶子使空隙处流进细沙, 将空隙全部填满。

第五步:拓展知识, 迁移运用

实验使幼儿获知只有瓶子中没有空隙时装入的颗粒最多。然后, 教师出示了一张成人将衣物装入塑料袋的图片, 引导幼儿讨论衣物中的空隙在哪里, 怎样才能在塑料袋中装入更多的衣物, 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3.幼儿园科学活动课件 篇十三

1.在探索活动中,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剪出最长的纸条。

2.勇于尝试,不怕失败,探索运用从中间剪开的方法剪出圆圈。

3.愿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自己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KT板1块、纸人手2张、一样宽,长短不同的纸条人手一张,剪刀人手一把、筐6个,活动前每人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号码

活动过程:

一、通过探索了解螺旋型的剪法可以让纸条变的很长。

(一)(取出橘色纸)请幼儿从纸上剪下最长的纸条,比一比谁剪的又快又长。

请幼儿选择一张橘黄色的纸,剪下你认为最长的纸条,把它贴在你的号码下面,让我们比一比谁剪的又快又长,成为今天的冠军。

(二)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个别指导语:废纸放进桌上的垃圾筐里,剪得很长的注意保护好,不要让它断掉,抓紧时间。

(三)请幼儿介绍是怎么剪的,把方法画下来。

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剪的,请你把方法画下来。(挑选螺旋的很长的纸条)这根好长哦,你是怎样剪的?请你也把方法画给大家看。

(四)小结:原来螺旋型的方法可以让纸条变的很长。

二、通过探索了解同样的方法,剪得越窄就会变得越长

(一)请幼儿都用同一方法试试,看看能不能剪得更长

1.师:老师也要请小朋友来试试看,用这种走迷宫的,像螺旋形一样的方法,转啊转啊转啊,把整张纸都剪完,看看能不能剪得更长,让我们用蓝色纸来剪剪看,剪得时候要保护好,不要让他断开,看看谁能成功的把整张纸都剪完?

(二)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将幼儿完成的作品贴到KT板上

(三)与幼儿讨论

为什么同样的纸、同样的方法,有的剪得长,有的剪的短呢?

(四)教师小结:同样的方法,剪得越细就会变得越长,而剪得越粗就会越短。

三、探索变手链项链的方法

(一)引导幼儿说说小手链和项链是怎样做出来的?

我有礼物送给今天的冠军,看,是什么?(手链项链)

它也是彩色纸剪成的,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教师出示制作过程,幼儿探索发现,说说制作过程。(幼儿说后演示,用剪刀和纸做一遍)(剪一刀伸不进去怎么办?再剪一段,这个时候应该怎样办?小心不能剪断)

(二)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你也可以用不一样的方法来试试看。剪的时候要小心,从哪边开始,剪到哪边要停了,不能剪断。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幼儿,引导成功的幼儿把桌面收拾整齐。

(三)师幼讨论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他们用了同样的方法为什么一个只能做手链,而另一个可以做项链呢?

(四)教师小结:短短的纸条只能剪出小小的圆,长长的纸条就有可能剪出大大的圆。

四、延伸:变圈圈

教师用方形的纸变成大圈圈,让幼儿回班级内继续探索。

五、活动反思:

14.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年历 篇十四

1、能从各种年历的剩余天数中知道一年即将过去,新年已快来到。

2、知道过一年自己将会长大一岁。

3、初步懂得时间的宝贵,努力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活动准备

1、课件《年历?》

2、收集各种年历、日历、台历等并布置在教室周围。

3、年历一本,人手一份小日历,1—31数字十二份。

活动过程:

一、参观各种年历。

(1)鼓励幼儿大胆地去翻一翻,仔细地观察和欣赏,说说自己的发现。

(2)说说挂历上数字的含义,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说一说自己对这些数字的理解。

二、欣赏故事〈年妈妈和她的孩子〉,了解年的含义。

1、结合课件听故事。

2、提问:

(1)很久以前的这个妈妈的名字叫什么(年)?

(2)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日)?

(3)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12座)?这些房子的名字叫什么?(月)

(4)大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1、3、5、7、8、10、12)?

(5)小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4、6、9、11)?

(6)大月有多少日(31天)?小月有多少日(30天)?

(7)顶小的月是几个(1个)?有多少日(28天)?

(8)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365)?(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

三、观察、感知年历。

当365个日娃娃都完成了年妈妈交给它们的任务,我们就要过新年了,每到过新年,我们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你们喜欢放鞭炮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鞭炮,鞭炮是怎么响的?(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砰、砰、砰)每一个红颜色的鞭炮里有一个问题,只有小朋友答对了,鞭炮才会响?我们大家一起来放鞭炮。

(1)一年有几个月?

(2)一年里有大月、小月,大月有多少日?小月有多少日?二月有多少天?

(3)今年是哪一年?今年出生的孩子属什么?今年还有几天?(与幼儿一起数剩余的张数)

(4)以前的日子还会回来吗?

(5)明年是哪一年?

四、学习使用年历,了解年历的作用。

1、学习使用年历的方法。

(1)6月1日住哪座月房子里?(6月房)找到了6月房,再找哪个日娃娃呢?(教师课件演示使用的方法)

(2)请你们找到6月1日,并且用铅笔圈起来。记住:先找月房子,再找日娃娃。

(3)师:6月1日是小朋友的节日,(4)你们知道老师的节日吗?请你找一找?(幼儿找日期,教师巡回指导,进行个别辅导)

(5)祖国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10月1日)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天。

2、了解年历给大家带来的方便。

平时生活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是这样在年历上查找日期的,年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五、制作年历。

1、教师交代制作年历的要求。

2、分组制作年历。

3、展示各组的年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15.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策略 篇十五

幼儿对科学的认识具有直观性和活动性的特点, 他们只有在面对某些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时才会提出问题, 同时他们需要自身的活动和亲手对物质材料的操作, 用自己的感受去充分感知事物来获取知识, 发展智力。因此, 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不断向他们提供科学信息, 能引发他们探索活动兴趣的物质环境。而大自然是幼儿学科学的最好课堂和材料, 其生机勃勃、变化万千的景象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要反映幼儿周围生活的现象,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在选择科学活动的主题时, 要注意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幼儿感兴趣的, 新奇的, 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 适合教师能组织开展的, 绝大多数幼儿感兴趣的, 且适宜集体或小组幼儿能共同探索的, 有经验共享价值的活动。其主题必须是最基本的, 有多种探索可能的, 具有代表性的。

1. 幼儿园科学教育材料的选择应重视三性

⑴启蒙性: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史启蒙教育, 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启迪智慧, 陶冶情操,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应具有启蒙性, 应选择幼儿以理解的周围环境中简单粗浅的事物为宜。

⑵可接受性:由于幼儿感知能力与思维特点, 凡是能直接感知的事物, 幼儿就较易接受, 所以教材的选择上应具有可接受性, 应选自幼儿身边的科学。

⑶科学性:科学及时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探求客观真理, 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应具有科学性, 要戒除偏见与迷信。

2. 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贯穿三个原则

⑴选材要有广泛性原则:凡是幼儿感兴趣、相了解, 能感知的, 无危险的, 都可以引导幼儿去接触。但是内容要求要浅易, 不强求幼儿学习抽象概念, 背诵科学定义, 而是帮助幼儿树立科学的思想, 构建科学思维方法, 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⑵选材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原则:今天的幼儿生活在一个新的科学世界中, 科技新成果、新产品层出不穷, 渗入到每一个家庭的生活中。新信息就象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 幼儿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自身感官获取信息。幼儿科学教育就是要随时随地地引导幼儿去注意周围的现象, 去发现事物的变化, 增强吸收新信息的能力。因此, 要注意捕捉新信息, 抓住教育契机, 渗透新观念, 例如:环保意识、发展意识、创造意识。

⑶选材要顺应幼儿认识活动的有序性原则:许多科学现象的出现是有时间性的, 因此, 在内容编排上我们就以时间为序, 从而把有关内容编在一起, 例如, 春天认识小蝌蚪, 夏天观察蝉, 秋天认识叶子, 冬天认识雪等。

三、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材料的选择

材料是物质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 提供的具体操作材料不仅能为幼儿的思维活动提供有效的载体, 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幼儿要在不同的科学活动中获取不同的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换操作材料, 根据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以及阶段教育情况, 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便于操作与观察的、蕴含教育价值的材料。

1. 提供的材料与活动内容中某一科学概念有关, 使幼儿能利用这些材料, 揭示出有关科学现象和原理。

2. 提供的材料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适合幼儿发展水平, 能最大限度调动幼儿探索的积极性, 例如:同样是玩一种玩具,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求就不同。

3. 材料提供充足, 便于幼儿选择和探索, 例如在同一种活动中提供多份相同的材料, 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幼儿争抢玩具产生的争执, 而且可以及时满足幼儿的多种愿望。

4. 提供的材料能吸引幼儿的活动兴趣, 同时又安全卫生。以防止幼儿在操作过程中, 出现不必要的事故。

四、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幼儿期不是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关键期, 而是萌发对事物的兴趣爱好, 发展智能, 形成良好学习探索习惯的敏感区。幼儿科学教育所追求的不是以大量的知识充斥着幼儿的头脑, 而是带幼儿去经历、去尝试、去发现、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妙, 激发兴趣, 发展能力, 培养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索的习惯。因此,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多用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游戏法、测验法、分析推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让幼儿在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 积极运用多种感官, 并从中构建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 应遵循科学发展的一般过程, 根据幼儿不同发展水平, 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带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思考的问题和建议, 问题和建议的内容要由浅入深, 环环紧扣, 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开放性, 使幼儿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 要掌握好活动节奏, 调控制好活动时间, 保证幼儿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实践是最好的学习, 应保证幼儿有充分实践观察的时间, 保证有让幼儿充分探索思考的余地和表达交流的机会, 防止幼儿出现来不及做或分散注意的现象。

总的来说在科学活动探索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从而形成一个科学教育的良性循环圈, 促进了幼儿科学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展。

摘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 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充满知识竞争的世纪。为迎接21世纪科技发展的挑战,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提出“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的总目标。21世纪的挑战已摆在人们的面前, 这就要求新世纪的新一代要具有更高的科学素质。

16.农村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之我谈 篇十六

一、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世界,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多的是采取“听”中学,即由教师讲授某些知识,再通过一些考核方式让幼儿记住这些知识。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让幼儿在“生活中学”,即是让幼儿直面真实且鲜活的生活,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世界、探索学习。

(一)探索和认识动植物

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教师应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和探究动植物。例如,让幼儿与小动物实际接触,让他们观察、饲养和照料,以及进行成长记录,与它们交流,在饲养过程中让幼儿发现不同的动物喜欢吃不同的食物,居住不同的地方,他们的行走和防御方式也不一样等,教导孩子们就像关爱自己一样关爱动物。另外经常带幼儿走进附近的田野、农家院等地方去观察、探究各种植物,引导幼儿自己种植和护理自然角、种植园中的植物,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和他们的发现,在这样的过程中探究植物特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变化规律,从而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的热情,关爱与呵护植物的情感能力。

(二)在探究中体验和了解材料,尝试使用工具

幼儿通过操作、实验等直接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方式发现和感知材料的特性。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类资源,为幼儿提供与水、沙、石、泥、面、颜料、纸、木、塑料、铁等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和条件,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例如,某些材料在加热或冷却时会发生变化;某些材料在水中会发生变化,而有些则不然。积极为幼儿提供一些与科学有关的工具,如温度计、天平、放大镜、漏斗、筛子、各种容器等,在幼儿使用这些材料进行探究过程中,让幼儿体验工具的作用和价值,理解事物间的关系。

(三)感受天气变化,发现自然的奇妙

大自然在每一个季节都向幼儿献上妙趣横生的礼物——雪、雾、风、雨、雷……,幼儿可以用它们做游戏如打雪仗、放风筝、玩泥巴……发现、感受、体验着自然界的奇妙变化。通过多种有趣的方式了解、记录、报告、预测和感受天气的变化,不仅发展了幼儿对环境和天气的适应能力,而且发展了幼儿对科学的理解,极大地激发了它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变废为宝,创设农村特色的科学活动区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依托区域活动中的自由探究和在一日生活中的随机渗透来完成。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身边易得的材料,当地特有的资料、资源和安全卫生的废旧物品,营造农村特色活动区。这样,不仅让孩子学会勤俭,学会珍惜和利用资源,能让幼儿真切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真正的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乐于创造。

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废旧物品如:废旧的牛皮纸、旧挂历、纸杯,吃过的贝壳、各种树叶、秫秸、玉米皮、花生壳、蛋壳、布条、毛线,废旧的塑料桶、可乐瓶、洗发剂瓶等等让幼儿重新建构,组合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挖掘其科学教育价值。

(一)创设科学活动区

例如:教师用废旧的牛皮纸做成树干,粘贴在活动区的墙面,然后让幼儿动手操作把废旧的挂历纸折成的风筝、千纸鹤、飞镖等做成大树叶,最后师幼一起把废旧的日历剪成各种形状做成小树叶。便于孩子们对数字的认识,星期的了解。用废旧的纸杯做成飞来飞去的小燕子悬挂在树上;把玉米棒戴上草帽,贴上眼睛,画上嘴,粘上胡须,就成了一位老爷爷;我们把各种农作物,农产品都拟人化,形象化来吸引幼儿。美化活动区,让幼儿感觉到科学活动区的温馨,喜欢在这里活动。

(二)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为幼儿提供布条。 用各种碎布条折成小细长方形后缝好,在一边锁成扣眼,另一边钉上扣子,挂在活动区想象系成各种物品。有的系成套环,有的系成花,有的系成高山,有的系成甘蔗,还有的系成大树等。幼儿在玩布条时,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去想象、去操作,去表达。这样,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2.为幼儿提供秫秸穰儿小珠子。农村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相比, 农村幼儿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之处,那就是可以寻找自然材料做游戏材料,同样能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准备了五种颜色的小珠子,每种200个,共10000个每个秫秸穰都是精心挑选好留下来的。扒皮,用刀切成一个个小圆柱体再涂色、晒干、扎眼。小珠子做好后和串珠用的绳一起放在活动区供幼儿玩。幼儿能根据不同的颜色、大小、长短等按规律自己动手串珠子。在这一活动中幼儿掌握了如何按规律排序;发展了幼儿的智力,提高了动手能力。

为了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我们用秫秸穰做了很多正方体,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幼儿想象着玩,孩子们用它摆成了各种图形和形状,还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如:小娃娃、手枪、梯子、大桥、飞机等。

3.为了让儿童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的学习,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在活动区我投放废旧的纸盒,瓶瓶罐罐等让幼儿自己去想想,去构建,去操作。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有的幼儿建构成了,家具、房子、大桥、火车;有的建构成了大树、机器人;还有的建构成了录音机和小动物的家……

4.作为幼儿计算的工具,让幼儿在对材料的摆弄过程中,形成数、形、时空等基本概念。如杏核、桃核、雪糕棍、秫秸杆等可用作计数的工具;石头可用来让幼儿感知大小;把甘蔗、玉米杆、麦杆放在一起,可让幼儿比较粗细、长短;幼儿串各种颜色的树叶,可进行排序的训练。

上一篇:官方邀请函的申请步骤下一篇: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