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型社区打造未来新城
1.建设新型社区打造未来新城 篇一
【毕业论文】
依法打造东莞文化新城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衡量人类文明的标准。一个国家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没有文化的国家缺少那种来自内在的凝聚力;一个民族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没有文化的民族缺少那种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一个城市同样也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没有文化的城市缺少那种包容五湖四海的宽容。没有文化的国家国将不国,没有文化的民族不能称其为民族,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不完美的城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联系的不断加强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设现代化的文化都市,已成为我国一些先进城市的共识。东莞作为举世瞩目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同样不能忘记文化的发展,以稳固城市魅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保持持久、稳定的繁荣。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化的社会,在全国上下强调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市的今天,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也应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加强文化的法制建设,依法管理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繁荣,逐步走向依法建设城区文化的轨道,是东莞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保证。
一、东莞文化新城的内涵和总体任务
为适应形势发展,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新的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文化新城的宏伟目标,把文化新城与国际制造业名城和生态绿城作为我市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三大组成部分,明确指出,为与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要求相适应,力争在5到10年的时间内,把东莞市建成文化观念先进、文化个性突出、文化设施一流、文化教育发达、文化
精品纷呈、文化氛围浓烈的文化高地。其总体任务为:
(1)文化观念先进。弘扬和培育团结友爱、爱好和平、勤
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发扬和培养好学上进、勤劳务 实、开放兼容和创新创业的东莞人精神;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道德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2)文化个性突出。造就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性、东莞特点的城市文化。拥有一批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乡(包括粤剧曲艺、麒麟、龙狮、龙舟、书画等),拥有一批各具特色的艺术社团;拥有一批民间艺术人才。(3)文化设施一流。全市建有一批设备先进、内涵丰富、功能完善、富有历史气息和现代气派的文化设施,市、镇、村三级形成文化设施体系,满足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广播电视基础设备先进,全市全面实现数字化广播电视。(4)文化教育发达。围绕建设教育强市,服务于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这个目标,建立两个体系:一是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互相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二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5)文化精品纷呈。文艺园地百花齐放,拥有一批专业的或业余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各艺术门类的精品,每个时期都有一批反映该时代先进文化的代表作,也就是经典之作、传世之作。每年都有艺术作品在全省、全国以及在国际上得奖。(6)文化氛围浓烈。全市建有一个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群众文化阵地网络,一个门类齐全、水准较高的群众文化活动网络,一个规模宏大、常年活跃的群众文化队伍网络,一个项目多样、覆盖面广的群众文化服务网络。企业文化、乡镇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节庆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呈现一 片生机和活力。
二、依法建设,打造东莞文化新城
打造文化新城是东莞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
东莞人民的共同心声。但是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的实践及改革开 放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方案的发展只有依法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才能真正得到落实,文化建设只有和依法治市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得以繁荣。市委、市政府必须围绕建设文化新城的内涵和具体目标,制定一系列的议案,规定具体的措施、步骤,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东莞文化发展的步伐才能大步提高。
1、加强文化立法建设。
文化立法建设是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近几年来,东莞市已初步建立起一系列地方性文化法规和管理条例,文化法制建设有明显改善。然而要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所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东莞市文化法制建设,修订原来制定的文化法规条例,这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刻不容缓的任务。为此东莞市要加快文化立法进程,改变文化立法滞后的状况、对东莞文化改革和发展中急需用法律规范调整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要尽快制订和完善保障和规范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方面的法规;维护文化市场秩序方面的法规;政府对文化宏观调控方面的法规以及涉外文化经济的法规。同时,政府要推进依法行政,为东莞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法制环境。
2、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转变政府职能。文化管理体制是要以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理顺政府的文化企业事业单位的关系为中心。政府文化管理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办文化为主逐步向以管文化为主转变;从管理政府文化服务机构和文化设施为主逐步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转变;从以行政手段为主逐步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转变。通过职能转变,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强对文化宏观管理,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管理
架构,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的领导管理体制;建立门类齐全、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中介组织
体系;加强行业管理职能,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广泛代表群众意愿、充分吸纳专家意见的科学合理的文化决策机制。同时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根据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建立政事分开、事权清晰、职责明确、监管到位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加快文化事业单位 的社会化进程。继续推进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条件成熟时,试行艺术表演团体的股份制改造。
3、依法调整文化产生结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文化产生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推动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完善文化产生政策要有新举措,要依法制定东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有关键作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有关文化经济政策和文化产业政策,完善以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降低准入门槛,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在打破行业垄断、扩大市场准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明确文化企业产权关系方面力争走在前面。要加快文化产业集团的发展步伐。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挑战,我们必须进行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建自己的文化“联合舰队”,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海洋中搏击风浪。要在尊重客观实际和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适时推动文化经营单位的集团化、规模化,建造一批文化“航母”,形成文化产业的竞争。要以创新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的结合。善于运用现代市场经济信息和营销方式,促进艺术产品的流通。着力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开发新兴文化产业,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依法完善人才培育、引进制度,实施文化人才战略,培育优秀文化人才。
人才是文化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东莞要加快文化发展的 步伐,提高文化建设的水平,必须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
才队伍放在突出位置。
(1)依法制定政策,以制度吸引人才,加大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引进力度。以优势产业积聚人才,以重点项目吸引人才,以合作方式招揽人才,注重引进外向型、复合型、精业务、懂策划、善操作、会管理、熟悉国际惯例和国际运用的高层次人才。推行人才居住证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对来东莞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享受本市户籍市民待遇,为优秀文化人才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和优良的创业环境。要着力营造一种鼓励支持创新创业,有利于吸纳和集聚人才进行文化生产服务的氛围,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要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研究制定文化技术、创作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加快文化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步伐,鼓励专业人才创办文化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艺术创作人才设立奖励基金。同时要采取新的措施,为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技术人才,特别是熟悉和掌握WTO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文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2)完善制度,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艺术各类专门人才。拨出专项经费,通过委托、定向培养、双向交流等多种途径,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和文化部门学习、进修,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化新技术的文化管理人才和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文化创作人才。通过与高校联合办学、集中短期培训和举办文化产业论坛等方式,培养一批营销策划、文化生产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快建立优秀人才、特殊人才使用机制与激励机制。实行高薪聘请特殊人才政策。对艺术水平要求高、演艺生涯短的特殊岗位,再分配上给予较大的政策倾斜;部分特殊岗位可实行年薪制;
对有重大贡献的人才实行重奖;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在文化科技研发及营销、文艺创作成果转化、文化产业项目开发以及其他
创意项目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有关骨干;在文化事业单位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鼓励经营管理层持股,允许技术入股。
(3)进一步抓好青少年、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法教育。特别要围绕中小学生普法教育,大力推进中小学聘请法制副校长工作,推进法制教育课程化,以适应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只要我们立足于地区的特色文化,努力借鉴各地方的先进文化,依法规划,依法管理,就一定能够迎来东莞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东莞文化新城。
形势的要求。
【建设新型社区打造未来新城】推荐阅读: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提纲09-04
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07-15
创新型城市建设结论06-29
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09-19
新型城镇建设工作计划12-06
创新型班组建设-邹文强老师10-07
禹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10-14
建设武汉创新型城市的思考10-28
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总结11-09
新型城镇化建设路线图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