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制度

2024-12-04

“第二课堂”制度(精选11篇)

1.“第二课堂”制度 篇一

第二课堂活动

一、活动原则

1、自愿性原则:由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选择,自愿报名,由第二课堂辅导教师审定后交学校第二课堂活动领导小组备案;

2、计划性原则:第二课堂活动必须有计划和教材,做到辅导教师落实、活动内容落实、计划和教材落实、活动地点落实;

3、多样性原则:活动内容多样化,活动形式多样化;

4、量力性原则:必须根据学校财力、物力、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当然,绝不允许以量力性原则为借口而不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5、课余性原则: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必要的延续和补充,常常起着第一课堂所不能代替的作用,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不能并列平行的,更不能取代第一课堂;只能以第一课堂为主,课余时间才能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二、领导和组织

1、由一名副校长分管,教导处主抓,教研组全面负责指导第二课堂。

2、把好活动内容关:(1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2是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技能、技巧和创造精神;(3是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或爱好;(4是否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5是否有助于学生积极的休息,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

3、把好活动形式关:(1活动安排要有针对性,明确解决的问题,培养的技能;(2要适合学生特点,要有趣味性,不呆板,不单调,不搞成人化、运动化;(3参加的成员应有群众性,不能只让学习优等生参加,而排斥和拒绝有某些方面爱好或特长的学困生参加。

三、管理

1、第二课堂活动所需经费必须经校长批准;

2、辅导教师要在开学后第一周把兴趣小组的名称、学生名单、辅导教师、辅导时间、辅导地点等交教导处统一安排,第二周正式开始启动;

3、辅导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做到有计划、教案,课上认真辅导,在学期初要把制定好的活动计划及时交到教导处,制定的计划应明确目的任务,同时不要忽视全校的活动计划;

4、辅导教师对各小组同学,每次要考勤,学期末交给班主任,作为班主任对学生操行评定的参考;

5、学生一旦被确定为第二课堂活动小组成员后,不得旷课、迟到、早退。确因故需退出该活动小组,必须由本人写出申请,经辅导教师签署意见后报第二课堂活动领导小组批准并备案后才可离开;

6、开展活动必须注意安全;

7、各活动小组必须按时活动,有特殊原因不能活动时需向负责第二课堂人员或教导处打招呼。每次活动完后都应由学生代表及辅导教师共同填写《第二课堂活动记录表》并签字。每月下旬,将此表上交教导处;

8、在室内活动时,要保持整洁,要爱护器材。损坏器材或公物者按规定赔偿;

9、每学期末各活动小组要写出总结并上交教导处。

四、兴趣小组名称与内容

1、语文兴趣小组。主要活动内容是加强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

2、数学兴趣小组。主要活动内容是根据学生所掌握数学知识的情况,进行数学课外研究、辅导,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英语兴趣小组。主要活动内容是利用多种手段对学生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不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4、理化生兴趣小组。主要活动内容是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训练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本领;

5、音乐兴趣小组。主要活动内容是组织爱好音乐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乐理及乐器研究,使这些学生能发挥他们的特长,使特长在活动中得以展示;

6、体育兴趣小组。主要活动内容是发掘爱好体育生的潜力,进一步培养、训练各自的项目爱好,不断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体育人才;

7、美术兴趣小组。主要活动内容是组织美术爱好者,进行美术知识训练及实际绘画,使爱好美术的学生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8、微机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微机知识,训练学生操作微机的能力。

注: 可积极创建像摄影等其他类别的兴趣小组。

五、评估办法

1、计划周全,体现素质教育,注重特长培养。(25分

2、指导内容记录详细,措施合理。(25分

3、有学困生转化档案,转化效果好。(25分

4、小组学员评教成绩。(25分 社会实践教育制度

1、学校或班级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间每学年不少于两个周;

2、每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要明确,计划要周密,有组织、有安排、有 专人负责;

3、要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教育学 生要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通过实践教育,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把理论和实 践相结合,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5、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态度诚恳、注意安全、不 发生任何事故;

6、每次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结束后,负责人(班主任要写出总结,认真 给学生打分并计入学生档案。

2.“第二课堂”制度 篇二

一、理论先行

虽然说理论永远都是灰色的, 但是, 必要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汲取能够帮助他们预知可能出现的障碍、困难, 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 提高实践效果。语文老师针对实战化实践活动, 理当抓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及时地引导学生通晓相关的理论知识, 掌握必备的技能, 这样就会使他们具备应变的条件, 增强信心, 快速形成技能。

比如笔者曾开展技能演讲沙龙活动。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听说模块——演讲”部分专门讲授如何演讲, 但是因为他们没有真切地体会, 没有实践经验, 所以, 对于演讲的本质、实践操作等并不真的了解。这一块的教学就非常有利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活动开始前, 在导入环节, 笔者抛出一个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演讲吗?”由于不少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薄弱, 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回答, 结果发现, 他们对于演讲的理解只限于“不就是拿着稿子念吗”的层面。接着, 笔者在空白的黑板上写下一行字“让演讲能力助飞我们的职业梦”, 并且告诉他们, 这就是今天我建议大家要学习的主题。笔者随之播放了一段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朗诵视频, 紧接着笔者当场示范, 即兴发挥, 以梁启超的这段演讲稿为素材, 当堂演讲。于是, 我让学生分析朗诵和演讲的不同, 并适时地提炼并板书出演讲的几个关键点:语言简短化, 适当修饰;内容故事化, 讲究朴实; 情感白热化, 必须强烈;道理全显化, 直击关键;呈现表演化, 追求气场。学生牢记这些要点, 就能在实践中转化为能力了。

二、积极演习

开辟第二课堂不可能一味地走向校外, 这就要求我们就地取材, 积极创造情境, 布设恰当的道具, 营造适宜的氛围, 积极开展实战化模拟演习。当然模拟要逼真, 也就是说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条件必须具备, 特别是职业化环境所需要的构件缺一不可。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后, 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制作了一整套道具, 布置了一个悼念现场, 让每一个小组都推荐出一个表演者, 实施演讲。经过这个过程,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一层, 对演讲写作要求理解更深刻。笔者因势利导, 布置一次小型的演讲会, 确定的主题“职业的选择与人生的价值”, 在第二次课堂活动时再次表演。学生经历两次锻炼, 得到了两次提升, 无疑为将来走向职场打下了演讲的底子。

笔者也顺势把这个做法推广到法律专业班。我带领学生组织了一次法庭模拟辩论。主持人煞费苦心地介绍辩题, 明确正反双方, 辩手你来我往, 各不相让。学生既将法律知识融合进来, 又将语文能力的习得落实到了实处。

演习即表演, 要重在实战化, 不摆花架子, 追求扎实。为此, 我们语文老师不妨帮助他们找到角色感。从教育学理论看, 情境教学其实重要的途径就是“现场表演”[1], 预设接近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进入角色, 扮演角色, 从而加深了内心体验, 并最终习得更为实用的语文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情境设置其实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对未知的想象力, 对新鲜刺激的易于接受性, 激发主观能动性的情商教育的环境预设。

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性决定着学生必然进入不同职业, 不同职业对语文的要求必然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设计不同的演习情境, 积极为他们构建良好的演习氛围。只要我们善于开拓, 驱动学生的内驱力, 学生就会积极演习。

三、先写后说

毋庸讳言, 中职生的语文素养毕竟有限, 我们不妨采用实用的策略, 寻找适宜的方法。演习场所虽然是模拟的, 但学生一旦进入预设的情境, 同样会找到职业感。他们的表演也应该相应地相对专业,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追求专业化。为了达到这一点, 采取先写后说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在“职业的选择与人生的价值”主题演讲中, 笔者即充分让学生动笔来写, 在写作中思考如何面对观众展现自己的观点, 如何设计言谈举止, 如何做到入耳入心。学生在写作中会联想到表演时的情景, 并且动手查阅所需要的资料。这样他们就等于自主地开辟了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 更是因为这样的活动指向未来的职场实践, 所以也更有吸引力了。

由于心中有表演的预案, 有演讲的蓝本, 他们就能够相对自信地灵活发挥了。实践证明, 语文实践要重视写, 只有先写, 才能让他们把混沌的思想条理化, 才能在写作中找寻灵感。当然“写”好后, 还要让他们尽情地“说”, 展示他们的才情, 敢于表现。能不能流畅、高效、得体地说,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得如何, “写”是“说”的前提, “说”是“写”的动态呈现。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第二课堂的开展必然体现语文性, 最终要表达出来, 所以“写”“说”的地位至关重要。无论是旅游专业的导游实践, 还是机械类专业的操作原理和程序的表述等, 都需要写好、说好。

总之, 当语文与职业教育牵手时, 我们一定要重视语文学习的实战化, “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选取活动内容, 设计活动项目, 模拟职业情境, 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3.“第二课堂”制度 篇三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新高考制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79

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达成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由此可见,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随着新高考制度的推进,高考的考查重点逐渐由知识转向能力,综合性更强,考查的知识面更广,增加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深挖细究,精心设计课堂问题,适时联系时政热点,彰显学以致用。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教材是学习之纲,就算在新高考制度下,高考所考查的内容仍然要从教材中生发。所以挖掘教材是落实高考新制的重要方面。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我们往往是按照教材的章节,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然后进行课外迁移,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如果每一节课都是同样的流程,学生也会产生疲劳感。对教材的挖掘,我们可以实行“逆方向”的策略。在阅读学习教材之前,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要时刻关注任务,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必须把任务解决。学生开始对任务的解决没有头绪,随着对教材内容学习的深入,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多彩的消费》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消费现状,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本课的考查重点是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扩大内需的措施。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了解到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只有合理消费、收支平衡才能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转。本课设置最多的是主观题,如结合实际分析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消费。吃透教材中理论性的内容就可以理清收入和消费的关系,组织出全面准确的答案。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一个问题就可以串起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个课堂的基点。问题的设计要遵循趣味原则,有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求答案。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有深度,要点出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实质,但是也要有连贯性和层次性,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拾级而上”。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循序渐进,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紧紧围绕着“价格”。如问题: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价格的变动对市场经济有什么影响?学生对商品的价格不陌生,即使不学习教材,也能够说出一些影响价格的因素,但是对教材中的价值规律则分析不清。本课中还有比较零碎的知识,如劳动生产率、商品使用价值、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的关系等,要从价格和价值的关系进行分析。所以,“价格”问题就是本课的基点,教师教学时可由这个“点”辐射到本课所有的知识。

三、适时联系时政热点

时政材料是高中政治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根据高考制度的改革,我们已经明确时事政治已成为课堂上比较鲜活的教学资源。我们课堂上学习的“大道理”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上的诸多现象。如社会现象可以与我们的政治教学内容相联系,哲学道理可应用于各行各业,经济学规律更适用于各类经济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3分钟时间进行“时事播报”环节,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课时不多,教学任务比较紧张,但“时事播报”所带来的课堂效益却很高,正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学生可以提前筛选具有“利用价值”的时事,播报之后,用8分钟时间开展讨论。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比较强,根据教师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大多都能筛选出比较合适的时政材料。

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学习,值日班长在“时事播报”中谈到了延迟退休问题。“延迟退休”是为了解决养老金财政赤字的问题,这就联系到本课将要学习的财政收支平衡的表现和财政赤字的解决办法。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既让学生及时了解了时政信息,还能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经过“时政播报”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能满足新高考制度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

总之,高中政治课堂的高效并不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是否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能力是实现课堂高效的有效途径。

4.轮训课堂制度 篇四

(供参考)

一、镇党委以文件方式出台《关于建立党员轮训课堂的通知》(范文见附件)

二、成立校务委员会成员名单(文件)

校 长:乡镇党委书记

副校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

委 员:党政办主任、组织干事、宣传干事、中学校长、相关单位负责人

三、校务委员会职责(形成制度,整理成册)

1、定期召开会议,贯彻党委精神,指导轮训课堂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2、根据党委和上级业务指导部门的部署和规划,统筹安排轮训课堂的培训任务,制定轮训课堂的教育规划和教学计划。

3、配备、选调师资,加强轮训课堂教员队伍建设。

4、管理和培训轮训课堂教员,指导教员备课,研究、总结办学情况。

5、制定、实施教学计划和各项规章制度,并检查、监督具体执行情况。

6、协调有关部门支持轮训课堂工作,为轮训课堂提供必备的办学条件。

7、研究、解决轮训课堂建设中的其它重大问题等等。

8、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如工作需要,可随时开会研究,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校务委员会例会制度(形成制度,整理成册)

1、校务委员会成员要认真履行职责,按时参加例会,积极参与决策,努力完成分管的任务。

2、定期召开校务委员会例会,一般一个季度召开一次,每年不少于两次,并归档备查。

3、例会前,由专职副校长将例会的内容和议题书面告知各校务委员,各校务委员与会前应作好充分准备。

4、轮训课堂的教学计划和每期教学计划、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要求和措施、制订有关规章制度、聘请教员、组织重大活动、实施奖惩等重大事项,均须经校务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

5、例会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议而有决,决而有行,并及时向党委作出汇报。

6、例会要有记录,并归档备查。

五、教师聘任和培训制度(形成制度,整理成册)

1、轮训课堂应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要根据教学任务从党政干部、中学党员教师、科技人员、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和离退休党员干部中选聘一部分兼职教师。

2、聘请兼职教师,要以基层党委的名义颁发聘书,同时报上级组织部门备案。

3、轮训课堂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心,不断提高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校务委员会要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计划地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到各级党校或外地学习、短期培训、考察参观、开展教学、观摩、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帮助他们开扩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教学本领。

六、党员轮训制度(形成制度上墙,同时整理成册)

1、轮训课堂是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阵地,根据行业特点,每年必须对全体党员轮训一次以上,每年办班期数不少于10期。

2、通过集中培训、分片分期培训、远程教学等方式,组织基层党员参加集中轮训,农村党员、“两新”组织党员、流动党员每年轮训时间一般不少于16学时(其中党组织班子成员一般不少于24学时);机关、事业单位党员每年轮训时间不少于24学时(其中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不少于40学时);建党对象必须经过16学时以上党的基本知识的系统培训才能吸收入党;对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干部每年轮训一次。

3、坚持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为主;同时开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本职工作相关的其他课程。要加大乡村干部、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加速提高乡村干部的技术素质和党员的致富能力。

4、集中培训和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函授教育、电化教育、巡回辅导、参观学习、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教育效果。

5、贯彻“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实效性。基层党委负责人要到基层党校授课,并掌握学员的思想状况。

七、教职员工守则(形成制度,整理成册)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知识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2、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注重调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紧围绕改革和发展之时代课题,认真备课授课,讲求教学实效。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虚心听取学员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严于律己,带头端正党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5、自觉遵纪守法,严格遵守轮训课堂的各项规章制度。

八、轮训党员基本守则(形成制度上墙,同时整理成册)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加强党性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正确处理工学矛盾,讲究学习方法,认真参加考试、考核,自觉写好个人小结,养成刻苦钻研、独立思考的学风。

3、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不迟到早退、不无故旷课,有事履行请假手续,专心听讲,勤于思考。

4、尊重教师,虚心求教,积极参加班组集体活动,关心帮助同学共同进步。

5、爱护公物,自觉维护和搞好校园与教室的环境卫生。

6、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总结、提高、完善自己,圆满完成各项学习培训任务。

九、党员轮训课堂工作任务(形成制度上墙,同时整理成册)

1、轮训课堂每年年初要根据同级党委工作部署,制订教育计划,并附课程内容安排表。联系教学实际,搞好经常性的教学研讨活动。轮训同一内容,至少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全年活动不少于三次。

2、教育计划要明确教学内容、参加对象、办班时间、讲课人、教育目的和要求。

3、轮训课堂教育计划由校务委员会制订,报同级党委讨论通过,由党委发文,同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4、校务委员会根据教学计划,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突出教育重点,可以及时调整和充实。

5、要做到有计划、季度有安排、每月有活动,工作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

十、考勤考核制度(形成制度上墙,同时整理成册)

1、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全体工作人员必须无一例外地认真执行考勤制度,建立严格的考勤登记制度,考勤应有专人负责。每次活动或每堂课都要进行点名签到。

2、请假必须履行审批手续,教职员工的考勤由副校长负责,学员的考勤由各期培训班班主任负责,学员请假一天以上须报副校长批准,工作人员请假二天以上,须报校长批准。

3、考勤项目包括所有的教学活动,各项考勤要注明具体名称、时间、地点和考勤人,考勤结果定期公布。

4、为检验学员的学习成绩和教员的教学效果,每期培训结束前,要对学员进行考试或综合考核,并写出评语。

5、考试内容以培训内容为主,考试形式分口试和笔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员的在校表现、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效等内容,考核由校务委员会民主评议审定。

6、在考试考核的基础上,每年应评选优秀党员予以奖励。考试考核结果列入学员档案,并报所在党组织备案。

十一、档案管理制度(形成制度,整理成册)

1、轮训课堂档案由校务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2、档案管理人员要遵守文档管理和保密工作的有关规定,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及时、准确地做好轮训课堂文件、资料及材料的收集、整理、分类、编目、立卷、归档等工作。

3、档案按长期卷、卷、分类卷分类,要求做到内容齐全、分类清楚、不漏不重、装订规范、检索方便、管理完善。

4、严格档案借阅手续。校内人员借阅档案要填写借阅单;外单位借阅档案须经校长批准。借阅的档案应如期归还。

5、存放档案的设施要牢固、安全、可靠,应有必要的防潮、防蛀、防盗等措施。

5.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篇五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的评价制度。以此促进新课改的落实,促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完善,健全学校常规教学管理,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发展。

一、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操作原则

评价应充分体现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应充分体现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评价的真实性、民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因此,评价结果与评价对象的奖惩不直接相关,尽量排除评价的副作用;允许保留不同意见,允许保留不同意见,不刻意追求统一结论;不以绝对的标准去衡量评价对象,重视评价对象的反思和改进。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工作方式

课堂教学评价的工作方式

1.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强调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评价对象的反思应成为评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行多向评价。除领导、专业人员外,更强调同行的参与,有条件的还可让家长、学生参与,以全面了解各种信息。

3.评价方法多样。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研讨、访谈、观察、问卷、测验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4.评价重心下移。不但要评教,而且要评学;不但关注课堂教学预期的结果,而且重视课堂教学过程出现的变化;不但要对现状作出诊断,而且要关注改进和发展。

5.评价结果的运用不以甄别和奖惩为主要目的。采用“建议”的形式,通过对话和反思,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达到促进发展的目 的。

三、评价的指标体系构成使用进一步改进的各学科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表,必要时还使用其他的评课工具,如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评价表等。

四、校内听课评课规定

1.教师听课评课。

以促进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为主要目的。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听课要达到3节。

2.学科的听课评课。学科主任要对本学科的教师要在一个月内每人听一次课,对新教师、有重要研究课题的教师等需要跟踪听课、评课。

备课组长要在每周内对自己组的成员听一次课,并组织好导学案“试水课”工作。

6.课堂考勤及请假制度 篇六

一、学生应按时参加教学计划规定和学校计划安排的一切课堂活动。因故不能参加者,必须事先请假。未经请假,或超过请假期限仍缺勤者,一律以旷课论。

二、学生应在上课铃声停止前进入教室,不得无故迟到、早退。学生会安排专人定期检查,发现一次者公示通报,发现两次及以上者,按旷课论。

三、学生节假日期间,必须按学校规定时间离校及返校,原则上不准请假,如有特殊情况应至少提前一日到学生工作办公室请假,并开具证明。如无请假证明,提前离校,视作旷课。返校时应按学校规定报到时间回校,如有特殊情况,应提前告知本班班主任和学工办老师,开学后携带有关证明在学生工作办公室开具请假证明,如无请假证明,按旷课处理。

四、学生因故需请假者应事先办理请假手续。一天以内须经班主任批准;三天之内由学工办批准;一周之内经学院主管领导批准;一月以上须经班主任、学工办及学院主管领导批准。请假手续必须事先办理,急病或突发事故,应提前告知学工办老师,否则不得事后补假事后需要补假的,除非急病或突发事故,否则一律不补。学生因病请假,必须持有医院证明。

五、学生日常课堂考勤由本班纪律委员负责,纪律委员应将请假条及证明附在考勤周志上。并在每周五将课堂考勤周志交至学生会自律部,由自律部制作该周课堂考勤汇总,并于每周一在学工办处公示,如有异议应于三日之内与学工办联系。

六、对旷课学生处分的管理按《大学生手册》相关办法规定处理。

七、本规定自开始施行,解释权归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所有。

学生工作办公室

7.“第二课堂”制度 篇七

一、小学生课堂奖励之“利”

(一) 情感奖励激发热情

教师的真情表扬、神情眼色、体态动作等都是情感奖励不可缺少的部分, 小学生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等情感奖励, 会觉得是老师对自己的肯定, 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公平地给出情感奖励, 经常鼓励学生是作为教师的一个基本教学素质。

笔者对所在学校进行教学反馈过程中, 整理学生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97.7%的学生认为教师表扬对自己学习积极性影响“非常大”, 99.4%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鼓励;同时对教师调查表统计结果显示: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扬次数越多的课堂氛围越活跃。该组数据表明情感奖励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能极大调动课堂气氛, 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 物质奖励丰富教学

一些物质奖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还能起到丰富教学的作用。其作为一种非常规教学方式, 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不同年级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借助不同奖品的特殊性和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示范教学, 让学生将不好理解的问题, 晦涩难懂的题目在物品的演示下更好地理解, 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课后再将这些奖品巧妙地送给孩子们, 这样恰到好处地运用物质奖励, 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 引导学生前行。

(三) 多样性奖励带来惊喜

小学生表现欲强, 思维活跃, 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 课堂教学中奖励的多样性特点, 时常能给学生带来惊喜, 使其注意力能较长时间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设计多种奖励形式, 如奖励积分卡、小红花、小红旗、糖果、写着特殊字迹的小纸条等, 还可以采取合作、歌舞等形式, 只要赋予其“对胜者的奖励”“全班同学对你的认可”等一定的意义, 学生就很愿意参与进来, 而且会把得到的奖励收藏起来放在最醒目的地方, 对学生来说, 这种惊喜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荣誉。

二、小学生课堂奖励之“弊”

课堂奖励不是万能的, 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既有优势也有局限。不分析其“弊”, 就不能使这个辅助的教学手段得到充分恰当的运用。

(一) 课堂奖励存在短效性

在课堂学习中, 课堂奖励不同于激励, 课堂奖励是激励的一种形式, 激励强调的是“唤醒”, 即激发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兴趣, 不是暂时的, 具有持续性。课堂奖励是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喜欢的奖品, 并不能代替激励, 也不能起到激励的效果。教师用课堂奖励这种形式对学生好的行为予以奖励, 效果是短暂的, 缺少过程上持久性的考虑, 眼花缭乱的奖励形式只是满足了在课堂上的时效性。对学生还应该怎样进行持久的激励值得深思。

(二) 机械式奖励流于形式

当前小学课堂上的奖励存在“因为奖励而奖励”的现象, 教师为了到达教学效果进行机械式奖励, 没有真情流露。瑞士教改人乔安·佩斯特罗兹说:“教育的最高成就是在我们指出学生的错误时, 能感动他们的心灵, 用我们强烈的爱是他们信服。”课堂奖励也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 学生能读懂教师温暖的眼神和动作, 什么是真心的表扬。教师要用真心让课堂奖励起到应有的作用, 要让课堂奖励传递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正能量”。如果只是因为奖励而奖励, 只是为了教学效果而奖励, 就失去了奖励本身的意义。

(三) 奖励对象“厚此薄彼”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 对教师又依赖又崇拜, 教师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因此, 如果在课堂奖励中教师做出不客观不公正的奖励会对学生影响很大。课堂奖励恰恰是教育改革中一种不太完善的激励方式, 而且课堂中学生人数众多, 导致课堂奖励存在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现象。给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留下“他比我强”“我不如他”的心理阴影。奖励对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奖励对象“厚此薄彼”的问题也会使同学背负莫大的压力。

三、如何逐“利”避“弊”

(一) 告别经验主义

当前教师对课堂奖励的认识停留在经验主义层面, 没有深入到理论层面, 只有细致地思考课堂奖励之“弊”, 深入研究课堂奖励及理论和发展方向, 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投射到教育学、心理学问题上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重新设计, 再在课堂中进行实践, 从实践到理论, 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如此往复, 才能制定出符合小学生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课堂奖励制度。

(二) 降低奖励的针对性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奖励, 研究表明:对个体奖励不合理, 会导致小学生的攀比妒忌心理严重、人际关系不和谐。教师要从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性出发, 降低奖励的针对性, 做到不针对个人, 而针对集体中的一部分, 减少少数典型的树立。进行集体表扬, 如表扬一组、一排、一边的同学, 而不是某某同学。这样进行集体表扬, 大部分学生都受到了表扬, 而没受到表扬的一部分同学也不会有负面情绪, 反而希望为自己所在的一部分做得更好,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同时, 又能为学生今后的集体协作, 互帮互助等美德的养成打下基础。

(三) 注重奖励的层次性

教师要以每个学生都有潜能, 但潜能不尽相同为出发点, 知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 合理激发不同学生的不同才能, 把奖励标准设置成具有层次性的标准, 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努力后都能获得课堂奖励, 机会均等。奖励标准应该随着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能力而进行灵活性的变动, 对某方面能力强的孩子设定较高一些的标准, 能力弱一些的孩子设置较低一些的标准。

(四) 师生共同设计课堂奖励

课堂奖励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课堂奖励是为学生服务的, 目的不是用奖励控制学生。教师在设置课堂奖励时也要注重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从了解学生的需求出发, 充分采纳学生的意见, 奖其所需, 一起商议课堂奖励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设计的课堂奖励形式中自我衡量, 纵向比较, 全面进步, 对课堂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传东.教育隐喻:奖励意味着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 2014 (10) .

[2]李鹰.奖励的教育意蕴及实践[J].教育研究, 2013 (1) .

[3]徐芳.用“崇高”激励学生——对课堂中过度物质奖励的批判[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3 (3) .

[4]刘磊.论教育中的奖励[J].教育研究, 2011 (2) .

[5]刘惠军.动机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12 (10) .

[6]杨道兰.巧用奖励, 促进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3 (10) .

8.“第二课堂”制度 篇八

摘 要:《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引发人们对中学教育各学科教育价值的思考。每个学科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是其区别于其他学科而独立存在的基础,也是该学科教育价值的体现。化学课堂不应该只是让学生记住学科知识,让学生获得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世界的思维方式具有更长久的教育价值。化学视角认识物质世界有五个维度:基于组成认识物质,基于变化认识物质,基于定量和化学用语认识物质,基于知识背景认识物质,基于实验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

关键词:高考改革 化学视角 化学课堂 物质世界

2014年9月4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方案中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不分文理科,高考只考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表象上看,只是高考科目的调整,深层次影响却是触发了中学教育各个学科自身价值的敏感神经。考试方案中提出要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改变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现状,着力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些意见和措施研究在中学设置课程的科目有何教育价值,如何立足于学科特征深入挖掘本学科的教育价值,从不同学科自身的角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学科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是其区别于其他学科而独立存在的基础,也是该学科教育价值的体现。化学学科有其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1],化学教学的目的应该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在我国以往的中学化学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强调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力的培养,没能重视化学视角的形成,无法充分体现出化学课程在学生成长中所发挥的独特学科优势,制约了化学教学价值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鉴于此,本文对化学视角的多个维度进行阐释。

一、基于组成认识物质

中学化学应该引导学生入门,让他们学会如何基于组成认识物质,而不是基于形态和外观,也不是基于质量和运动。比如:对水这种物质,学生在学习化学课之前,看到的是河水、湖水、海水等宏观现象,你让他画出他看到的水时,他只能画出宏观的形态,不会从组成的视角认识水。学习化学课程的过程中,在正确的引导下他们慢慢地丰富基于组成认识物质的化学视角,他们会抽象出不同水的共同组成是氢和氧两种元素,水是由H2O分子构成的,当要求他们想象,如果能看到水的内部,把你看到的水画出来时,他能够画出水分子的微观图像,会画出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这就有了很高的抽象度,有了物质构成的微观视角,而不只是记住分子原子的有关定义。

二、基于变化认识物质

化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个独特内容就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不仅是化学知识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化学家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因此,应该把这种方法和思维手段教给学生,通过化学教学引导学生具有基于变化认识物质的视角。知识是一大堆具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而能力是得知道这些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怎么研究出来的,如果没有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而让研究这种物质,学生应该知道想什么,知道如何设计让这种物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比如:初中学生知道盐酸能够跟氢氧化钠发生反应,这是知识结论。当不知道这些知识结论的时候,面对盐酸这种液体,应该知道如何基于化学变化的方法和手段去认识它。学生应该会去想化学变化就是它能跟哪个物质反应,教师提供的实验盒里有什么,就让它跟什么反应,这只需要学生的具体经验。如果想让学生具有设计能力,那他就应该会想,盐酸是酸,初中学生所知道的其他类别的物质还有碱、盐、氧化物、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那学生就可以假设了,盐酸这种酸的物质能跟碱反应吗?这是假设,怎么实现这种假设呢?就可以找一个碱来试试,他就会在实验盒中去找氢氧化钠。除了氢氧化钠以外,还有什么物质呢?比如盐、金属、非金属,这就是假设,怎么证明假设,他应该知道去做实验。如何证明它反应了,依据什么证据证明它能反应,反应又生成了什么,怎么描述它们,最后归纳出这种物质的性质。这些思维很具有探究性,它充满了假设,也有假设的检验。学生为什么能想这些,因为他有思维的路径,他用到了学过的知识,利用已有的化学变化的知识作指导去基于变化认识物质。学生利用已有的物质分类的知识去指导自主探究一个陌生物质的化学性质,这就是典型的基于变化认识物质。以往的教学是对物质分类的知识老师讲了又讲,考了又考,但很少在课堂上让学生利用知识去研究一个新物质的化学性质。知识是死的,要让它活起来,让它变成思路,变成能力,就要求不仅要知道化学变化的知识,关键要学会基于化学变化去认识物质。

三、基于定量和化学用语认识物质

基于定量和化学用语认识物质的能力,属于认识水平和手段的维度,是区别学过化学与没学过化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没学过化学的人既不会基于组成和变化认识物质,更不会基于定量和化学用语来认识物质。而受过基础教育的有化学素养的公民,是可以基于化学用语和定量认识化学物质的。当然这里的定量和化学用语,初中还仅仅是限制在基于元素组成、原子分子组成的定量认识,基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式和元素符号的化学用语,高中的定量还基于物质的量,化学用语还包括电子式、离子反应方程式、轨道表示式等。

四、基于知识背景认识物质

前三个维度是化学本体的维度,第四个维度是基于知识背景和STSE认识物质[2]。过去的教学是教文字的、符号的物质,回到真实世界找不到无所谓,考试也不会与真实世界联系起来。现在讲究真实世界的科学,要能利用化学知识去辨别真实世界中的科学信息,去分析理解真实世界的事物,去判断、预测、参与决策真实世界的问题。同样是学习二氧化碳,可以只学习纯的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而学习二氧化碳还有更好的路径,可以是基于真实背景学习二氧化碳,可以把二氧化碳置于真实的自然界当中、置于真实的社会之中、置于真实的生活之中去讨论。对酸也是这样的,可以讲纯粹的酸的性质,也可以把酸置于真实的世界中。比如如何给荔枝美容,师生可以一块利用酸的知识来探究,这就是基于真实背景来认识物质。让学生从真实信息中获取和捕捉到物质的有关性质,然后再进行实验的检验和论证,这体现了STSE教育思想,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样就知道了这种化学物质有什么用,知道了知识的价值。

五、基于实验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

化学科学的特点是基于实验和探究活动去认识物质,前面基于真实世界认识的物质还属于经验,学生只有经验是不够的,经验中的知识要经得起科学论证,不能道听途说,到底物质有没有这种性质,最后要基于实验和探究去检验[3]。而基于实验探究有它的科学方法,有它的思维程序和要求,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程序和方法。

学习不是事实性知识量的积累,而是思维能力的提升,思维视角的开阔。化学教学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掌握从化学视角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思想方法。中学化学教学必须超越对具体知识本身的追求,从记忆事实、掌握知识转变为思考事实、树立观念、扩展视角。

参考文献

[1] 李鹏鸽,白伟.突出“宏-微-符”化学思维方式的课堂教学.化学教育,2012(6).

[2] 王锋.化学教学中基于多维视角促进学生认识发展.化学教育,2012(6).

[3]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

9.学校课堂管理制度 篇九

学校课堂管理制度1

为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根据我校校情、学情特制定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如下:

一、常规要求

1.坚持课程安排的严肃性

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表上课,不得擅自改课、调课、旷课。教师因故需要调课、改课的,须提前书面向教务处申请备案。

外籍教师上课时,该班原英语教师必须跟班听课、学习并协助管理;实习生上课时,指导老师必须跟班听课指导。

课堂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发生冲突时,须按照上述调课规范要求安排好课务,严禁无人上课(即旷课)现象的发生。

2.保证课堂教学的时间

教师必须在上课预备铃响前到班级候课,在专用教室或体育运动场地上课的教师在预备铃响后要立即组织学生排队前往,做到按时上课、下课,不提前下课、不拖课(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除外)。

3.坚持课堂教学行为的规范性

教师进入课堂,通讯工具应该处于关闭或者静音状态,中途不得会客和接打电话。无特殊情况,不得坐着上课(午间、晚间值班管理时间除外)。体育老师在室外上课时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

4.坚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性

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潜移默化做好育人工作,避免科学性错误,严禁散布消极言论。

5.坚持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使用职业语言、礼貌语言,讲究语言艺术,严禁语言粗俗。

6.坚持课堂教学管理的规范性

要面向全体学生,认真组织教学,让每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对违反课堂常规要求的学生要及时提醒、教育,严禁将学生赶出课堂。

7.坚持教学的实效性

组织教学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容量适当、讲授正确、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达成度高,避免低效或无效。

8.坚持依法治教

教师不得歧视、讽刺、辱骂学生,不得以补做作业等理由将学生滞留在办公室影响学生正常上课,不得以罚抄课文、作业的形式对学生实施惩罚。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撕毁学生书本。

二、管理措施

(一)每日巡课,规范教学秩序

1.教务处每日安排值班人员,对全天的课堂教学进行巡查,并将巡查结果及时上传到教师平台。

2.课堂巡查结果作为教师学期教学工作考核的依据。

(二)随机抽签听课,构筑高效课堂

1.教务处每天以随机抽签的方法确定被听课的教师2人(全学期各任课教师被抽听的次数约为2节),早晨七点前公布抽签结果。

2.未抽到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听课。每位老师必须听常态课15节以上,其中,其他年级组和其他学科的课至少各2节。每人一课及校内公开课与当日随机抽签课一同公布,但不计算在开放式常态抽签课内。

3.开放式常态抽签课由评委组进行听课、评课和评价,评委组组长及时将评价结果通知到教师本人并报教务处,教务处每月汇总一次。

4.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学期教学工作考核的依据。

(三)跟踪听课,加强教学指导

1.对参加工作不久或在随机抽签听课中发现课堂低效的教师,将进行跟踪式听课指导。

2.听课节数不受限制,视课堂教学改善情况而定。

3.跟踪听课可事先通知也可不事先通知,但听课后须与上课教师及时沟通,客观评价,提出改进意见,以便促进上课教师快速成长。

4.每月底听课人员需将听课评课记录交教务处存档。

学校课堂管理制度2

1、为了加强学校教育管理,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保障学生人身安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2、学校课堂教育管理要以预防为主,本着保护学生,教育先行,明确责任,教管结合,实事求是,妥善处理的原则,做好教育管理和处理工作。

3、学校课堂教育管理,要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学校管理责任人,具体落实至每位任课教师,每位班主任,切实加强教育。

4、任课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一分钟进任课教室,并做好点名工作,对发现缺课学生,要问清情况后及时向所任班级班主任以及相关责任人汇报,所任班级班主任要及时向缺课学生家长联系反馈情况,并向相关责任人汇报备案。

5、任课教师对教学的实验设备,体育器材等可能具有安全隐患的教学工具要及时修理,避免学生受伤而出现安全事故;对容易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体育课,活动课要及时进行使用说明和安全教育;活动要求班主任做好组织管理工作,体育教师要做辅导工作,要全程控制局面;对那些因身体原因或本身有残疾但可以做轻微活动的学生,要求上操场,确实不能出操的学生,应安排留教师复习,预习文化功课。学生在日常教学及各项活动中应遵守纪律和有关规定,听从指导,服从管理。

6、学生发生意外事故情况时,学校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学校课堂管理制度3

为了加强学科课堂教学安全管理,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学科课堂教学安全管理制度。

一、按时上下课,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中途离开,不拖堂,如不按时到岗、提前下课以及上课时教师无故离开教室(或活动场所)而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教师负全部责任。

二、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坚持按课表上课,未经教导处同意,不准私自调课。

三、循循善诱,不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四、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要落实点名制度,对缺席的同学要查明去向,并及时向班主任老师通报,安全工作实行任课教师包课堂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五、上实验课的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实验,保证实验课的安全。

1、上课教师要严格按教材要求做好实验准备,对所用药品,器材要在课前检查并进行预做,确保药品器材安全有效。不得让过期变质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器材、药品进入课堂。

2、上课教师要认真组织实验课的教学工作,必须做到:课前教师对要做的实验的整个过程能熟练操作;对存在一定安全问题的实验,教师上课时一定先讲实验要点和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处理安全事故的必要知识;并对重要操作进行必要的示范和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进行认真指导和全面监控,确保学生安全。

3、所有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实验步骤,不懂就问,有问题及时向老师汇报。

六、到专用教室上课或室外课,要求学生排队前往,班主任教师必须亲自将学生送到上课地点,下课后由任课教师将学生送回到教室交给班主任教师。任课教师必须在上课前对器材及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禁止使用。

七、教学中的安全隐患及时报告。严格执行学校提出的首遇责任制,即谁发现、谁教育、谁处理、谁汇报。

学校课堂管理制度4

为了加强学科课堂教学安全管理,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学科课堂教学安全管理制度。

一、按时上下课,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中途离开,不拖堂,如不按时到岗、提前下课以及上课时教师无故离开教室(或活动场所)而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教师负全部责任。

二、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坚持按课表上课,未经教导处同意,不准私自调课。

三、循循善诱,不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四、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要落实点名制度,对缺席的同学要查明去向,并及时向班主任老师通报,安全工作实行任课教师包课堂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五、上实验课的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实验,保证实验课的安全。

1、上课教师要严格按教材要求做好实验准备,对所用药品,器材要在课前检查并进行预做,确保药品器材安全有效。不得让过期变质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器材、药品进入课堂。

2、上课教师要认真组织实验课的教学工作,必须做到:课前教师对要做的实验的整个过程能熟练操作;对存在一定安全问题的实验,教师上课时一定先讲实验要点和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处理安全事故的必要知识;并对重要操作进行必要的示范和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进行认真指导和全面监控,确保学生安全。

3、所有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实验步骤,不懂就问,有问题及时向老师汇报。

六、到专用教室上课或室外课,要求学生排队前往,班主任教师必须亲自将学生送到上课地点,下课后由任课教师将学生送回到教室交给班主任教师。任课教师必须在上课前对器材及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禁止使用。

七、教学中的安全隐患及时报告。严格执行学校提出的首遇责任制,即谁发现、谁教育、谁处理、谁汇报。

学校课堂管理制度5

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主要指教学秩序、教学环节、教学评价、教学科研与教学改革四个方面的管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学校教育任务的基本保证。

一、教学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

1、各教研组、备课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条例》,经常对照,做好自查,规范教师的教学工作。

2、各教研组、备课组及全体教师,每学期期初都应根据学校对教学工作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认真地制订教学工作计划,落实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各项措施,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切实实施计划,期末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的总结。

3、全体教师必须认真地抓好教学过程中的六个基本环节—— (1)备课: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每堂课前都要认真地写好教案(新教师一定要写详案),充分做好教学的各项准备(包括直观教具、实验或活动器材、电教用具等),不上无准备之课。杜绝不备课、无教案进教室上课的现象。提倡各学科教师利用网络收集备课资料,拓展备课内容。

(2)上课:教师应严格按课表进教室上课或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不得私自调课、停课或擅自改上自修课。公出由教务处安排,因请假、或其它原因需调课、停课者,提前提出,经教务处批准;确实临时需要调课的,必须向教务处补办手续。杜绝上课迟到或提前退课现象(包括选修课,辅导课),体育课可以提前三分钟下课(不含室内课)。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不讥讽、嘲笑和侮辱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各科教师都应该按照教学需要,精选和设计作业。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强调格式、强调订正。作业必须由教师自己认真批改,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及时布置二次达标性作业,确保落实“段段清”教学要求,杜绝只有布置、不作批改或不及时批改的现象;

(4)预习和复习: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认真布置好学生每天的预复习工作,要提出具体要求,给予具体指导,并且落实检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倡各学科教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学习资料、拓展学习内容作为预习和复习的要求。 (5)辅导:教师应重视课外辅导,提倡各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6)考试:全体教师都应按照教导处要求,认真做好复习、命题、打印、监考、阅卷、结分、统计、分析、讲评工作。限时做好测试质量报告、测试质量分析、及补救办法。

4、全体教师都应积极地投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1)听课:积极开展互相听课、评课活动,研讨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在备课组内听课,也可以跨年级、跨学科听课。 (2)开课:根据各备课组、教研组确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题或重点,主动争取,积极上好交流课、研讨课、示范课、评优课等。(3)课件:每位任课老师都要积极学习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注重通过改进教学手段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青年教师必须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学期应该至少完成一个课件的制作,并积极参加学校或市区的多媒体课件评比。

二、教学常规制度的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学校建立教学常规管理小组。管理小组负责日常的宣传、指导、检查、督促、考核、评价,提出奖惩意见,每学期末负责做好教师的综合考核工作。

1、对教师执行基本要求情况作常规检查。不能根据学校规定按时完成和上交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总结、教学专题总结,不能根据学校要求完成听课、课件制作等情况的,在期末常规考核时予以公布。

2、对教师认真备课情况作常规检查。课前缺乏准备,甚至无教案进教室上课的情况,查实后作为一次工作事故予以记载。

3、对教师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情况作常规检查。作业无布置,或者有作业布置而经常不及时批改的情况,查实后,作为一次工作事故予以记载。

4、对组织考试情况作常规检查。平时的阶段考查工作工作不负责任,一学期不进行阶段考查;或者考查全部采用外来试卷、不能够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出卷;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不能认真做好考试质量分析、不能认真进行试卷讲评,或者考试成绩弄虚作假的,查实后作为一次工作事故予以记载。

5、对尊重爱护学生情况作常规检查。课堂上讥讽、嘲笑和侮辱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查实后作为一项师德事故予以记载。

6、对调课情况作常规检查。未经教务部门同意,擅自调课或改上自修课的情况,查实后作为一次工作事故予以记载。

7、对准时上课情况作常规检查。没有特殊情况,不准时进教室上课或提早退课(包括辅导课)的情况,查实后作为一次工作事故予以记载。

8、对认真监考情况作常规检查。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包括学校接受的`其他监考任务),发生监考教师不能准时领取试卷进入试场,或擅自离开试场放任考生,或在试场内吸烟、看小说、看报等,以及在试卷的收发、整理、装订中因主观原因造成差错而影响阅卷工作的情况,查实后作为一次工作事故予以记载。

9、对遵守作息制度情况作常规检查。不能够自觉遵守学校作息制度,经常迟到、早退,擅离学校的情况,查实后批评教育,作为一项师德事故予以记载。

上述违反学校教学常规要求的各种情况,将作为教师在校工作表现的重要依据,在学期末纳入学校工作考核中。

学校课堂管理制度6

1、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坚持按课表上课,未经教务处同意,不准私自调课。

2、教师要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不中途离开教室,不拖堂,反之,由此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将由该堂任课教师承担责任。

3、修身养性,涵养师德,不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4、任课教师要落实课堂点名制度,对缺席的学生应查明去向,并及时向班主任通报。

5、实验课教师和实验员要组织好学生的实验教学,保证实验课的安全。

(1)上课教师要严格按教材要求做好实验准备,对所有药品、器材要在课前检查并进行预做,确保药品器材安全有效。不得让过期变质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器材药品进入课堂。

(2)上课教师要认真组织实验课的教学工作,必须做到:课前教师对要做的实验的整个过程能熟练操作;对存在一定安全问题的实验,教师上课时一定先讲实验要点和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处理安全事故的必要知识;对重要操作进行必要示范和演示;对实验的整个过程进行认真指导和全面监控,确保学生安全。

(3)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不懂就问,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向老师汇报。

6、学生到专用教室上课,一律排队前往,整队和安全在由任课教师负责。

7、体育课上课铃响之前,教师必须站在上课场地等待学生开课之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提示,课堂教学中注意做到:

(1)严禁学生上体育课衣服上别胸针,校牌等证章,不佩戴金属或玻璃配饰品及穿皮鞋。

(2)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关注体制较弱学生和特异体制学生。

(3)对于因身体原因不能上体育课的学生,必须向体育老师请假,经体育老师同意后,在教学场地休息,旁观;如遇有特殊病因不能到场地的,班主任必须做好管理工作,坚决杜绝教室有学生,却无人管理的情况。

(4)如果体育课上发生学生呕吐、晕倒、受伤等突发情况,应立即采取以下处置措施:

①迅速通知校医、班主任。事情稳定后汇报学校领导,情况复杂者,第一时间汇报。

②如果学生病(伤)情况较为严重,立即在校医指导下送往医院并通知家长。

③体育教师事后及时写出现场书面情况报告上交学校。学校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情况了解和性质认定。

(5)教学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做好学生的组织工作,保证学生在准备、学习、练习等环节均列队整齐安全有序,不得出现散乱行动,擅离场地等不严肃、不安全行为。

8、体育教师每十天对自己岗位自责范围内的教学设施、器材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填写自查表;体育组每月对体育设施全面检查一次,若发现不安全因素,要及时以书面形式汇报主管领导,主管领导核实准确后安排整改、维修。

9、对上课不及时到岗以及提前下课而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任课教师负全部责任。

10、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课和体育锻炼必须坚持“学生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天气、场地、设施、器材等方面的安全因素,尽量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必须全程参与,精心组织,全程监控。

1l、学生到校外参加各类活动必须做到:

(1)直接组织者要在活动前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以年级段为单位的活动,要在活动前一周向主管部门上报活动方案,主管领导必须进行安全审查,经批准后方可实施,条件不具备时,不得批准。

(2)班主任要在活动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学生的安全。

(3)重大活动校级领导要亲自带队,每个班安排一名教师负责学生的活动并指定学生安全员协助教师工作。

(4)带队领导、年级主任要保持通讯正常,确保联系通畅。

12、实践活动课要有计划、有组织、有专门的指导教师、确保安全。

10.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篇十

古庄店一中 2013年9月12日

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课标理念的贯彻、教学目标的落实,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因此我校依据“教育质量建设”活动精神,大力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强力推进“快乐英链”教学,努力打造特色课堂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备课

(1)对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是:

A.熟悉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要求;明确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具体内容,掌握重难点以及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及各章节内在联系,了解与本课程前后衔接的课程教学内容。

B.了解学生情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C.认真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程序.D.准备好补充教材、辅助教材、案例、习题和作业;作出教具、实验器具、电教器材的使用计划。

(2)任课教师应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认真编写课时授课计划(教案)。课时授课计划一般包括:课题,教学目的要求,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新课的重、难点,复习旧课的内容和方法,讲授新课的内容,课堂练习的内容和方法,课外作业安排,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3)教师备课以个人备课为主,在个人备课基础上重视开展集体备课。教科室要组织同一课程的教师定期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是讨论贯彻教学大纲、处理教材重点难点,研究统一教学进度,安排练习和作业,总结交流教学经验体会等。

(4)教师备课应比上课超前两周以上,保证上课前有充分准备。教师担任重复讲授的课程,也应有新的准备,注意更新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调整教学方法。

(5)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应经常了解检查教师备课情况,定期对教师备课进行讲评;对集体备课作出安排。

2、讲课

(1)对教师讲课的基本要求是:目的明确,讲授正确,重点突出,语言清晰,板书工整,组织严密。教师讲课要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启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师应在上课铃未前站在教室门口,做好上课准备,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教师缺课误课,要按教学事故严肃处理。

3、作业

(1)任课教师应重视作业练习,精心准备,及时布置,认真批改,细致讲评,使作业收到预期的效果。

(2)作业应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深度、广度适当,数量适中。(3)教师要及时,认真批改作业,批改作业时应作批改记录,认真分析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并据经进行讲评。(4)教导处、教科室要经常了解学生作业情况,教导处每学期要检查1-2次学生作业和批改情况。

(5)重视课堂练习。对于课堂大型综合作业,教师更应充分重视,列入学期授课计划,认真作好准备,深入进行指导。

4、辅导和答疑

(1)任课教师应深入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导答疑活动。对学生辅导和答疑应以个别进行为主,除非遇到普遍的问题,一般不要面向全班辅导。

(2)任课教师应在教学单元结束,讲授重点、难点及布置较大量作业时,利用自习时间到班上辅导。

11.制度·文学制度·文学评奖 篇十一

关键词:制度;文学制度;文学评奖

中图分类号: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5—0117—04

目前对文学制度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在笔者看来,此类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文学制度本身人手,一些学者开始思考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的形成、发展等诸方面的特征。二是对文学制度包括的诸多面向如出版、杂志、发行、社团等做出较为具体的研究。应该说,在目前的研究中,对杂志、社团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文学评奖无疑是此类研究中极其薄弱的一个环节。从资料看来,对文学评奖的研究大抵还停留在一种表面的、并且相当情绪化的层面上。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既与文学评奖自身的属性紧密相关,同时,更受到某种主观因素的制约。正因为文学评奖具有某种使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成为“圣物”(布迪厄语)的可能。因而,在对文学评奖的研究过程中,首先就会受到某种主观价值立场的干扰。而这无疑是导致对文学评奖的研究停留在表面化和情绪化层面上的最为主要的主观因素。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文学评奖”与“文学”的关系。应该说,“文学评奖”与“文学”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值评判关系。作为文学制度的一个面向的文学评奖来说,“制度”与“文学”以及“评奖”与“文学”等诸方面的关系必然会投射于文学评奖之上,并形成文学评奖及评奖策略上的某种特点。只有基于这一认识,在研究的过程中才能排除某种居于主观的、情绪化的态度的干扰,实现对文学评奖的客观的和历史的分析。

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以现代性的制度纬度为视点,对现代性做出了具有某种深远影响的研究。在这部著名的关于现代性研究的论著中,吉登斯认为,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是“促进现代性制度加速发展与扩张的重要制度性因素”,也就是说,现代性制度是伴随现代化过程出现的一个产物。而文学制度毫无疑问是现代性诸种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等)中的一个方面。彼得·比格尔在《先锋派理论》中就明确指出,艺术作为一个体制,也既是“艺术”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子系统,是伴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出现的经济、政治制度逐渐与文化制度的分离过程中而得到确立的。应该说,中国文学制度的现代化探索从晚清就已经开始。1905年中国科举制度的废除,本身就标志了现代学科建制的开始。因而可以说,自现代以来(这里的现代强调的是与现代化进程相对应的时间概念)文学必然是存在或寄寓于一定的制度场域中的。

当代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中对限制和归约艺术生产的制度性力量做了较为完整的描述。应该说,文学制度包括了调节和管理文学与社会、文学生产和接受等方面的一整套的文学机制,如国家和政党在一定时期内的文学政策、出版制度、审查机制、文学奖励机制和报酬机制等等,这一层面大致相当于“制度”的物质性层面。斯蒂文·托托西就认为,文学制度这个术语,“要理解为一些被承认和已确立的机构,在决定文学生活和文学经典中起了一定作用,包括教育、大学师资、文学批评、学术圈、自由科学、核心刊物编辑、作家协会、重要文学奖”。而这些因素并非是外在于文学活动的外部因素,这些所谓的外部因素本身就制约和规范着文学本身,并且必然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内化为文学的内部结构。因而,实际上,文学制度中必然蕴涵着对文学观、价值观等诸方面的规范和限定。这一层面大致相当于“制度”的意识性层面。这样一来不妨说,“制度”的物质性层面和“制度”的意识性层面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或者说是一体两面的。彼得·比格尔对文学制度的界定就主要体现了“制度”的意识性层面上的含义,“文学体制这个概念并不意指特定时期的文学实践的总体性,它不过是指显现出以下特征的实践活动:文学体制在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中具有一些特殊的目标;它发展形成了一种审美的符号,起到反对其他文学实践的边界功能;它宣称某种无限的有效性”。因而可以说,特定的文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某一时期什么才被看作是文学,或者是“好”的文学。

毋庸置疑,文学评奖作为文学制度的一个方面,制度与文学的关系必然会投射于文学评奖与文学的关系之上。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制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在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中,对Institution做了相当的阐释。Institution这个词包含了“制度”、“机制”和“机构”三个方面的意义,当Institution被解作“制度”时,它被用来描述“某个明显的、客观的与有系统的事物”,也就是“一种被制定、订立的事物”。这样一来,一方面“制度”本身包含的客观性和确定性与文学活动之间是存在相当的矛盾的,正如伊格尔顿所言,“我们自己的文学定义是与我们如今所谓的‘浪漫主义时代一道开始发展的”。也就是说,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范畴已缩小到“创造性”或“想象性”的作品上。因而文学体现出的与个人紧密相关的“创造性”或“想象性”无疑是与制度所包含的客观性和确定性相抵牾的。这一点也成为布达佩斯学派对艺术制度理论进行批判的一个最为根本的面向。另一方面,“制度”具有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又为文学活动留下了一定的话语空间,在相当的程度上,正是制度使文学的自由创作活动成为可能。应该说,在中国文学发展的特定历史语境下,“制度”的这种作用,在“新时期”之初对文学的健康发展是产生了相当的作用的。正是在此意义上,陶东风指出,“中国文艺的自主性的缺乏说到底是因为中国社会还没有发生、更没有确立类似西方18世纪发生的制度性分化,文学艺术场域从来没有彻底摆脱政治权力场域的支配(这种摆脱不是个人力量可以胜任,而是要依赖制度的保证)”。因此,如何来保持这两种面向之间的张力平衡,就是实现文学制度与文学之间的良性互动的关键。那么,如何来保持这两种面向之间的张力平衡呢?笔者认为,比格尔的理论无疑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相当的帮助。在《先锋派理论》中,比格尔指出,“将艺术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体制地位(艺术作品与生活实践的分离性)与在艺术作品中实现的内容(这在哈贝马斯那里也许无须被说成是剩余需要)之间作出区分是必要的”,也既是说,制度(体制)与艺术

作品中所实现的内容之间是存在区别的。就文学来说,当文学在分化的制度(体制)内写作时,并不是要否定具体文学作品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恰恰是对这种独立性的一种有效保护。也就是说我们在考察文学制度与文学的关系时,要分清制度场域中的写作和制度化的写作。而就文学评奖来看,我们就要分清文学评奖制度下的写作和以文学评奖为目的的写作。

在文学制度的诸多层面中,文学评奖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那么,文学评奖在文学活动和文学场域中处于何种位置?只有对这个问题有较为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此位置相匹配的配置和策略选取上的某种特点。因为,正如布迪厄所言,“只有总结出不同位置的特点,才能回到特别的因素和个人不同的属性上来,这些因素和属性多多少少预先决定了占据位置和完成其中存在的潜能”。

作为文学制度诸多层面之一的文学评奖来看,它本身也是社会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产物。但是,由于文学评奖在文学制度的诸多层面中具有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因而,文学评奖的出现必然与社会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特定因素紧密相联。这些因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对人类的精神劳动以及它的创造性成果的尊重是越来越强。评奖,就是对这种创造性劳动的认可和尊重的一种必然产物。“诺贝尔奖颁发仪式是隆重的,也是很严肃的。诺贝尔基金会一位工作人员说,这是对知识的尊重,对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的尊重”。因而,评奖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提高。其次,又与在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阅读群体的出现是紧密相关的。哈贝马斯指出,宫廷贵族虽然供养了一大批文人和仆人,但是,这属于一种受人资助的生产,它需要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兴趣阅读,而更多的是一种处于标新立异的消费。这样一来,宫廷贵族并未能塑造出一个阅读的群体。阅读群体的出现,是以作家面向市场写作为前提的。伴随着阅读群体的出现,文学的接受(或者说文学的被消费)也才真正成为文学活动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这一语境下,如何引导和建立一定的阅读兴趣也才会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正如布迪厄在《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中所言,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本身并非天生所有的,而是一个社会历史建构的结果。文学评奖应该说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何作用以及作用的能力又受到具体的历史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实际上,与文学评奖的出现紧密相关的这两个基本因素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评奖体现出的对人类创造性精神劳动以及创造性成果的尊重和鼓励,本身就为文学评奖预设了某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也既是说,获奖者(获奖作品)必然具有某种超乎寻常的价值。就是那些质疑某一奖项的合理性的一个根本出发点也是,获奖者(获奖作品)所实有的价值与奖项本身应体现的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和距离。这毫无疑问也是以对评奖的这一肯定性的价值预设为基本前提的。正是文学评奖包含着的这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必然会对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建构产生相当的作用。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当今世界上重要的文学评奖,如诺贝尔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等对整个文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了。

与此相应,这些与文学评奖的出现紧密相关的因素又形成了文学评奖策略上相应的某种特点,同时,也是造成文学评奖本身遭遇矛盾和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首先,既然文学评奖预设了一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那么,在这一层面上不妨说,文学评奖具有某种使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成为“圣物”(布迪厄语)的可能性。而正如布迪厄在《艺术的法则》中所言,“对游戏(幻象)及其规则的神圣价值的集体信仰同时是游戏进行的条件和产物;集体信仰是至尊至圣权力的根源,这种权力有助于至尊至圣艺术家通过签名(或签名章)的奇迹把某些产品变成圣物。也就是说,对“游戏”和“游戏”的“规则”的“集体信仰”是使某种游戏成为可能的前提,同时这也是“游戏”的结果,这两者之间形成某种循环机制。而正是这种循环机制使对某一作品或某个作家的神圣化成为可能。那么,就文学评奖来说,如何来建立这种循环机制,就是确保文学评奖所预设的这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现实化的关键所在。这无疑就涉及评奖策略的诸多方面。而这其中一个最为根本的面向就是,这种肯定性的价值判断是由谁做出的。应该说,为了保证文学评奖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文学评奖必然是由文学场域中拥有相当话语权的组织或机构来完成。当然,不同的组织或机构拥有的话语权的性质是存在差异的,如所谓的“官方奖”或“政府奖”更多的是体现了权力场对文学场的作用,而所谓的“民间奖”或“同仁奖”更多的却体现出文学场自身的逻辑。这样一来,体现文学场中不同位置的占据者基本属性的不同类型的文学评奖,相互之间必然存在矛盾和差异,而这种矛盾和差异在相当的层面上也就消解文学评奖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并且,正如布迪厄所言,“在服从场的运行规则中获得的象征权利反对一切形式的非自主权利,某些艺术家或作家,更进一步说,所有文化资本的持有者——专家、干部、工程师、记者,能够明白他们被赋予非自主权利,这是他们向统治者(特别是在既定象征秩序的再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技术或象征服务的补偿”。也就是说,文学评奖中包含的由权威做出的肯定性价值判断与文学的自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而在一个达到高度自主的文学和艺术场中,一心想在艺术界不同凡俗的人,必然执意要显示出他们相对外部的、政治的或经济的权力的独立性。在这一背景下,那些对权威、荣誉采取的漠然态度,就能得到理解,甚至尊敬,并由此获得回报。因而,文学与评奖之间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对立,也就是文学评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悖谬的术语。一方面文学评奖力图不断地建立自己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同时,文学评奖必然又会遭到来自文学自身的对其合法性和权威性的质疑和批评,而这种质疑和批评本身就是文学评奖的题中应有之意。从这一层面上说,文学评奖并不能对文学的发展产生某种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更多地应该是体现在对某种良好的文学环境的营造之上。

而就文学评奖来说,其权威性和合理性的实现程度又具体体现在文学评奖对文学生产的倡导能力以及对阅读趣味的建立能力的大小上。这也必然形成其策略选取上的某种特点。文学评奖和文学批评虽然同属于文学评价系统,所从事的都是文学价值的生产。但是,文学批评的发出者和接受者主要局限于“文人的圈子”。而文学评奖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对文学生产的倡导和对阅读趣味的建立,必然包含相当的公共参与性。这种公共参与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评奖过程中多种社会因素的参与和介入,如读者的介入、新闻媒体的介入,等等。二是评奖必然会借助现代的某些媒介手段,如报纸、网络等来扩大评奖的辐射范围。因而,文学评奖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于促进作品的社会化的。即文学评奖具有文学媒介的意义,也就是说,文学评奖是连接作品与公众的一种有效媒介。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伴随着文学的市场化必然会出现的众多文学评奖了,以及在市场化条件下,诸多文学评奖对评奖本身具有的媒介意义的不断借重。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化条件下出现的众多文学评奖或者说文学评奖的泛滥,又必然会导致文学评奖本身具有的价值的削弱,正如布迪厄所言,文化产品的相对稀缺,也既是价值,必然因为消费者人数的增加、物以稀为贵和消费行为的相应弱化而遭到贬值。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55

[2]斯蒂文·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M],马瑞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3—34

[3]彼得·比格尔,文学体制与现代化[J],周宪,译,国外社会科学,1998(4)

[4]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242

[5]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17

[6]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

[7]比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M],商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91—92

[8]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M],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上一篇:信息化教学设计总结下一篇: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