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2024-06-27

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精选19篇)

1.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普及防震减灾安全知识,提高辖区居民防震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侨兴社区以“5·12防灾减灾日”为契机,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方案制定如下:

一、活动主题

认识地震风险,掌握减灾技能。

二、活动内容

(一) 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推动防震减灾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宣传走进社区、进家庭。

1、利用多种媒介宣传:(1)组织新闻媒体和网络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通过电视、网站、LED等多种媒体,播放防震减灾安全常识。倡导群众深入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关于防震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听一堂防震减灾讲座,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增强广大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2)利用短信平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向手机用户发送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普及防震避震与自救互救知识。 2、开展现场咨询宣传活动。组织上街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联合各小区业主委员会、小区物业、志愿者等通过横拉条幅、宣传展板、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小区居民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3、举办防震减灾科普讲座。联合市地震局人员到社区为居民做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组织辖区内居民培育参加防震减灾科普讲座,了解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三、活动总结

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后,对宣传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以纸质和电子档的形式将活动总结备查。并全面认真总结经验,查找分析不足,研究提升措施。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要与开发区防台风、防汛宣传工作相结合。社区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细化责任、精心组织、科学安排,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宣传要面向群众,针对不同宣传群体,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宣传方式。要服务居民,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地震科普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居民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三)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联合新闻栏目组、电信等部门,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和宣传阵地的优势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掀起一次防震减灾宣传的高潮。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全面及时准确掌控社会舆情,避免引起社会公众恐慌,维护社会稳定。

2.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二

1 通榆县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近年来, 各级气象部门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做出了很多努力, 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对策, 在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必须深刻认识到,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农民对气象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导致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体系还不够健全, 收集得到的灾害信息缺乏全面性与时效性;与农业气象灾害相关的预测预报业务还比较落后, 无法满足广大民众的广泛需求;有关农业气象灾害分析较少, 尤其是防御技术的分析更少;缺乏相对健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农村终端接收系统。另外,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面与覆盖面都不够广;由于科普宣传不能及时做到位, 大多数农民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意识比较薄弱。

2 做好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路

2.1 加大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 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

相关气象部门要加大对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气象防灾减灾的宣传力度, 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关于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的认识, 并针对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建议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与规划, 使其落实到政府的日常行为当中。另外, 可以建立由网络、电视、报纸、新媒体等多种媒体共同组成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网络, 各级政府、气象部门与相关单位可以充分利用科普宣传网络对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进行宣传与普及, 使政府领导和广大民众意识到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并实施于气象防灾减灾的实际工作当中。此外, 还可以建立科技咨询与技术培训体系, 可将气象站及农技推广站作为主体, 以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及农技学校为辅, 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技术指导、专题咨询及技术推广等多种形式对相关负责人、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农技人员等进行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指导与培训, 使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得到广泛普及, 并使其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有利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2 加快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观测站网

首先, 必须对区域性气象观测网络进行调整并逐步完善。此外, 需要建设高时空密度、多要素、自动化的现代化气象综合监测网络, 进而实现高效、准确、及时的对相关气象资料进行监测。县级气象局必须能够时刻对所辖区域的预警信息、雷达回波及区域气象站的气象要素实况资料进行调阅和应用。从时间角度而言, 还要加密采集, 并建立起综合数据库, 以方便对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监测与积累, 进而使气象监测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2.3 建立起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

以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建设现代化新型农村的需求为依据, 针对高效农业与特色农业开展专业、专项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测工作。在逐步提高农业气象天气预报准确性与时效性的基础之上, 不仅要针对灾害性天气做好预警预报工作, 还要结合当地的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畜牧业与林业等情况, 做好防旱、防涝、防洪、防寒、防风、抗冻等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同时, 要针对重大的农业气象灾害及农林病虫害开展必要的预警预报工作。此外, 需要适当增加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农业气象观测项目, 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及农作物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具体需求为依据, 针对关键农事活动开展气象预报。与目前针对农业生产已经开展的霜冻及干旱预报相比, 必须逐步提高农业气象预测预报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进而使预报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基层的县级气象局还要依靠上级气象部门的指导产品, 必须依据需要选取对本地影响较为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 并以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程度为依据对农业气象产品进行分类。此外, 还要开发“农业气象专报”“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专题”等产品, 以上级指导产品作为主体, 并对该指导预报产品进行补充与订正, 各种指标相互联合进行判别, 结合本地实际, 使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监测得以顺利开展。

2.4 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

建立起以政府部门作为主导, 其他各级单位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 并针对各个层次制定相应的灾害应急预案, 采取合理的方式及时防御农业气象灾害, 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对“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机制进行健全与完善, 先要针对农村建立各种预警接收设备, 还要建立起规模适当、办理规范、结构合理的农村自然灾害预警队伍。具体表现为:在各个乡镇、村成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站, 并配备专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协理员与信息员。另外, 各级部门要密切配合, 争取使气象协理员与信息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对于较为重要的天气预报还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民众接收气象信息本领之间存在的差异, 并有区别的对待。确保在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前能够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行准确、及时的传播, 同时在灾害发生后要及时对灾情进行上报, 以保证气象信息传达的通畅性。

3 结语

近年来, 吉林通榆县气象科技快速发展, 气象部门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制定出与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对策, 使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对于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想做好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工作, 相关气象部门首先要加强科普宣传力度, 增强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逐渐拓宽信息发布、接收渠道, 并做好气象信息发布与灾害性气象信息的预警预报工作。同时, 要对自身结构进行优化, 建立起相对健全的气象服务体系, 以确保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黄满珍, 罗文英, 蒲建怀.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思考[J].北京农业, 2015 (21) .

3.农业防灾减灾工作不容松懈 篇三

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茂松认为,我国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李茂松认为,要充分认识农业自然灾害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整体上,我国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改变,而且从长期看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因此,要始终立足于防大灾、抗大灾、长期与灾害作斗争的意识。他提出我国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方面的几点建议:一要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条例的制定;二要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机构、落实经费;三要建立政府主导、各级财政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机制,民众参与、协调统一的高效运转机制;四要修订和完善《重大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特别是备灾物资、资金的准备。当前急需开展的一些工作包括:一是开展全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调查;二是制定全国农业灾害风险区划;三是制定全国农业防灾减灾规划;四是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五是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六是加强农业减灾防灾科技创新。

4.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制度 篇四

一、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服从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社区各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二、工作准备

(一)物资准备

1、整合社区各部门现有救灾储备物资和储备库规划,分级、分类管理救灾物资储备。

2、每年购置救灾衣被、食物、净水设备(药品)等救灾物资。

3、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

4、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调拨制度。

(二)人力资源准备

1、完善社区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建立健全与军队、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运机制。

3、培育、发展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动员准备

1、详细了解辖区内广场、学校和企业的分布情况,按照就近疏散的安置原则,合理选择避险场所。

2、建立和完善社区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灾害性事件社区捐助工作。

3、完善救灾捐赠工作应急方案,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四)宣传、培训和演习

1、积极开展社区减灾活动,加大社区防震减灾宣传力度,利用社区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宣传橱等陈地,广泛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社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2、每年至少组织1次社区灾害管理人员的培训和1次救灾志愿者队伍的培训。

3、每年根据本地区灾害发生特点,组织1—2次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三、灾情信息管理及处理

1、灾害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情况数量、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社区的需求。

2、灾情信息报告时间:对于本社区内突发的地震突发灾害事件,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上级政府、地震部门报告初步情况。

3、在社区灾害发生时,若上级及镇政府负责人未到达,由社区责任人统一指挥,参加救援的单位和人员必须服从指挥。

4、及时组织救援、疏散受灾群众,尽快将社区群众转移至安全场所,并做好安置工作。

社区防灾减灾安全工作职责

一、参加社区安全工作会议;

二、组织防灾减灾风险调查,制定防灾减灾安全促进计划和目标;

三、围绕水灾、地震、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内容持续做好防灾减灾安全建设;设立相应安全标志、标识;

四、制定和落实针对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以及脆弱群体开展防灾减灾安全促进措施;

五、制定、完善和落实防灾减灾工作制度及各类人员职责;

六、制定防灾减灾安全应急预案;

七、组织灾害的抢救,协助调灾害原因,并在工作过程中做好相关资料记录工作;结合事故与伤害事件监测与分析结果,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和持续改进计划;

八、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防灾减灾培训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5.xx社区防灾减灾工作计划 篇五

为了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防护知识,提高社区应对突发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救助能力,全面提高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维护居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xx社区居委会将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融入到社区工作的重要议程,通过不断增强社区的抗灾能力,培育发展社区减灾志愿者服务组织,加强社区居民的安全素质教育,努力提高社区居民减灾活动的参与率,使得社区的每个家庭和居民都能科学地认识灾害,掌握一定的自救互救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减轻个体损伤,减少灾害给社区带来的损失等发挥重大的现实作用,使社区减灾工作有明显的进步。现将xx社区居委会防灾减灾工作做如下预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健全完善防震减灾责任,加强震灾防御基础,提高地震应急管理水平,增强地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为平安永宁、平安社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主要任务

1、积极开展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为使减灾意识深入每家每户,xx社区将在辖区重要地段张贴减灾标语,定期在小区宣传栏出防灾减灾知识板报,在各小区内摆放减灾图片展板,举办有防灾减灾知识内容的文艺晚会、知识培训讲座,发放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资料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的重要意义及有效预防地震、消防、交通安全等方法和措施,使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有质的飞跃。

2、加强领导,落实职责。建立防灾减灾领导小组,逐步健全社区防灾减灾救援组织机构,构建社区救助平台,根据上级各部门防灾减灾会议及文件要求,社区及时成立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由社区书记担任组长并负责全面工作。制定《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工作计划及工作制度,落实责任,组建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

6.社区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篇六

第一条为建立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提高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应急反应能力,健全防灾、减灾、避灾、救灾防范机制、责任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升社区应对灾害能力和防灾、减灾、避灾、救灾科学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责任,完善防灾、减灾、避灾、救灾的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结合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凡在本区内发生的气象灾害(台风、水灾、冰雹、暴雨、雷电、大雪)、地质灾害(地震)、生物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因安全事故产生的火灾、毒气灾害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符合启动条件的,适用本预案。

第三条根据灾害预警和灾害发生后的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具体情况,由海陵区社区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视情启动三级报警预案,即红色报警预案、黄色报警预案和蓝色报警预案。

第一章组织机构

第四条建立区“社区减灾平安行”活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由区政府分管区长担任,成员由各职能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内,办公室主任由民政局分管局长兼任,灾情发生后领导小组立即转为救灾减灾指挥部。

第二章预防演练

第五条加强社区防灾、减灾、避灾、救灾演练,提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增强全体居民的素质,夯实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基础。

第一款开展宣传教育。在社区居民中开展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工作宣传,利用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和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营造浓厚的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氛围;整合社区资源,利用社区文化宣传机构和场所,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在社区图书室、星光老年之家加挂防灾减灾宣传图板;重视加强青少年的防灾减灾教育,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减灾能力。

第二款重视骨干培训。加强与民政、地震、人防、消防、公安、文化、卫生、教育、红十字会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制定社区防灾减灾骨干培训学习计划,组织对社区居民、单位、学校进行各种形式的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培训,提高科学化水平。

第三款组织防灾救灾演练。利用适当时机进行灭火、防震、逃生自救、搭建室外避难场所等社区救灾减灾演练,使社区居民熟悉掌握救灾减灾技能,提高自救保护能力。

第三章红色报警预案

第六条启动条件:辖区内发生特大区域性自然灾害(第二条所列范围),由区救灾减灾指挥部统一下达红色警告预报。

第七条指挥系统:指挥全体成员迅速到达指定位置,按各自分工立即开展工作。

第一款根据指挥部统一指令,迅速进行人员转移、灾区隔离、组织抢险、医疗救护、生活安置、灾情调查、后勤保障等,随时保持相互联络(根据需要架设临时专用通讯线路),准确掌握灾情程度,迅速组织救灾。

第二款根据灾情种类和灾害情况,指挥部及时向各社区居委会、驻辖区单位发出红色警报,各社区居委会迅速向居民群众发出红色警报,及时组织居民向指定疏散地域集结;驻辖区单位及时组织救灾减灾应急分队向指定区域集结,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第三款指挥部要及时掌握、通报灾情,根据实际情况,部署紧急抢险救灾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将灾情种类、时间、地点、范围、伤亡人数、损害程度及重要设施受损情况,迅速向上级救灾减灾指挥部报告。

第八条人员就位:接到市、区指挥部的指令后,社区救灾减灾总指挥要立即下达红色警报指令,部署社区各副总指挥按分工到达指定区域,组织实施紧急救援。同时,指挥部成员要迅速联络有关单位和各救援队,奔赴受灾区域,组织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第九条实施抢险:灾情发生后,指挥部全体成员按照各自分工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第一款机关干部救援队、社区义工志愿救援队、民兵应急分队、治安协警员救援队分别按指令进行紧急救援。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由专人(社区义工志愿者)负责抢救转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受灾群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救助。

第二款由驻辖区部队组成的紧急抢险救援队,按指令赶赴重灾区参加抢险。

第三款由驻辖区医院(第四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室)组成医疗抢险救护队,救治受伤群众,对受灾群众进行体检和灾区防疫工作。

第四款由公安、综治、民兵、协警员组成的治安保障队,负责灾区治安管理、交通管制和安全保卫,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

第十条人员疏导:灾情发生后,根据指挥部统一指令,各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居民迅速转移。

第一款安置区域:迅速组织居民转移到指定的室外避难场所,如遇特殊情况,及时报指挥部。

第二款组织

转移:指挥部根据居民转移情况,组织应急救援队在各避难场所搭建帐篷,设置救灾减灾临时指挥小组,负责居民临时安置、发放生活用品、组织医疗救护,启用储备救灾物品,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第十一条灾后重建:灾情过后,指挥部要立即协调有关部门,组织人员进行灾后重建。

第一款对倒塌房屋进行修缮,对危房进行加固处理;

抢修线路,修复供水、供电设施,尽快恢复通讯;组织居民重建家园,重建社区。

第二款根据受灾情况,对受灾居民进行社会救助,在社区内组织社会互助、向政府申请临时救助或灾害救助。确有重大困难的,请示上级给予重点救助,确保灾后居民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病能医治。

第四章黄色报警预案

第十二条启动条件:辖区内发生重大局部区域性自然灾害(第二条所列范围),由区救灾减灾指挥部统一下达黄色警告预报。

第十三条指挥系统:掌握、通报灾情,根据实际情况,部署紧急抢险救灾工作,指挥部成员在第一时间内根据总指挥的安排,迅速到达指定位置,按分工开展工作。

第一款根据指挥部统一指令,迅速组织灾区居民转移,对灾区进行隔离,组织医疗救护抢险,对受灾群众进行生活安置,准确掌握灾情程度,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第二款根据灾情种类和受灾情况,指挥部及时向相关社区居委会、驻辖区单位发出黄色警报,社区居委会接指令后迅速向居民发出黄色警报,组织有关居民向指定疏散地域集结;有关驻辖区单位组织救灾减灾应急分队集结,按指令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第三款指挥部应及时将灾情种类、时间、地点、范围、伤亡人数、损害程度及重要设施受损情况,迅速向区救灾减灾指挥部报告。

第十四条人员就位:按照区救灾减灾指挥部的指示,组织实施紧急救援的有关事宜。迅速联络、组织社区义工志愿救援队集结,按指令奔赴受灾区域,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第十五条实施抢险:指挥部成员按照总指挥指令,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第一款机关干部救援队、社区义工志愿救援队、民兵应急分队、治安救援队分别按指令集结,及时进行紧急救援;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由专人(社区义工志愿者)负责抢救转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受灾群众在短时间内得到救援。

第二款医疗抢险救护队集结,按总指挥指令对受伤群众进行救治,负责灾区防疫工作。

第三款驻辖区部队组成应急抢险救援队集结,按指令赶赴灾区参加抢险。

第四款社区治安救援队,按指令对灾区治安、交通和安全开展工作,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

第十六条人员疏导:灾情发生后,相关社区居委会根据指挥部的指令,按照第十一条第一款划分的区域对部分居民进行转移安置。

第十七条灾后重建:灾情过后,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灾后重建工作。对倒塌房屋、危房、线路、水电等基本生活设施,协调有关部门尽快恢复正常;对受灾居民进行必要的社会救助,根据实际情况,向政府申请临时救助或灾害救助,确保居民基本生活有保障。

第五章蓝色报警预案

第十八条启动条件:辖区内有可能发生较大局部区域性自然灾害(第二条所列范围),根据上级预报,由区救灾减灾指挥部统一下达蓝色警报。

第十九条指挥系统:根据预报,指挥部召集有关成员到位,研究部署抢险救灾工作,按指令做好抢险救灾应急工作。

第一款根据指挥部统一指令,组织部分居民做好转移准备,对相关区域人员进行疏散,组织有关抢险队集结,随时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第二款指挥部及时向相关社区居委会、驻辖区单位发出蓝色警报,社区居委会接令后向居民发出蓝色警报,做好有关居民转移工作;有关驻辖区单位组织救灾减灾应急分队集结,随时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第三款有关部门要及时通报有可能发生灾情时间、地点、范围等情况,迅速向区救灾减灾指挥部报告。

第二十条人员就位:按照指挥部的指示,迅速组织相关救援队待命,随时做好实施紧急救援工作。

第二十一条人员疏导:接到蓝色预警信号后,各社区居委会按照第十一条第一款划分的区域,根据指令随时做好对居民的转移。

第六章后勤保障

第二十二条指挥部统一负责救灾减灾工作中的各项后勤保障。

第一款在辖区内设置室外避难场所。

第二款在各社区居委会改造建立“一井一道”(饮水井和排污道)。

第三款各避难场所配备相应的救生帐篷、折叠床、被褥等生活必需品和食品、饮用水等生活用品。

第四款根据安置人员情况,现场临时搭建移动厕所供居民使用。

第五款为避难场所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安全绳、应急灯、灭火器,为各社区居委会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箱和救助器材箱。

第六款在各社区居委会设立防灾减灾宣传栏、宣传橱窗、警示和逃生导向标志牌;绘制社区救灾减灾地形图,标明指挥部、救护站、避难场所、临时疏散点的准确位置。

第七款根据灾情程度,向上级民政部门申请调拨生活必需品和各类救灾保障物资。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如发生灾情,指挥部将根据灾情发布红色警报、黄色警报或蓝色警报,按相应预案进行工作;如灾情未发生,指挥部将及时发布警报解除信号。

第二十四条本预案的解释权归区社区减灾平安行活动领导小组。

第二十五条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7.配电网防灾减灾 篇七

配电网直接连接千家万户,点多面广,配电设备遍布城市和农村的大街小巷,是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因此,当发生城市内涝、台风、地震等灾害时,配电设备也难独善其身!近年来,东南沿海的台风、长江等流域的洪涝,以及雷电、冰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配电网的倒杆、断线大范围停电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配电网的防灾减灾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配电网造成的影响,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2016年第9期特别策划以“配电网防灾减灾”为主题,对配电网所遭遇的各类灾害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其中,李天友在借鉴日本、中国台湾配电网的防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制定防灾预案、采取差异化设计、配备应急保安电源等配电网防灾减灾的若干措施;李冰冰等提出了提高海岛配电网综合防灾保障能力的差异化规划建设原则,并基于配电网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对强台风、多雷区、强腐蚀区域的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进行了经济性评价;刘永清等提出了配电网防灾技术策略,并针对地形地貌特点和灾损类型,研究了网络优化和防灾差异化设计的技术措施;朱远等提出了基于便携式直流融冰装置的配电网防冰灾对策;李有铖等阐述了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结合设计、规划、施工、物资、运维等方面构建的防风技术体系,并介绍了各地开展的差异化防风加固项目;陆鸿等介绍了10kV架空配电线路防雷害分析与综合防雷措施的应用,特别是大量采用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经验,对防止绝缘导线雷击断线起到了有效防护作用;余尔汶介绍了基于GIS平台的配电网应急抢修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故障信息管理、故障辅助分析、应急资源调配、现场信息上报、气象服务等功能;黄超艺等介绍了台湾地区配电线路风灾应急抢修的经验和启示,包括台风受损情况、抢修工作重点纪要、配电线路抢修策略及执行方案、注意事项等。

8.防灾减灾中国去向何方 篇八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汶川地震一年来,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根据各自职能,针对汶川地震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做了大量工作。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一年来,民政部在防灾减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和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防灾减灾规划,民政部组织编写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防灾减灾设施和能力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为加强国家级灾害风险项目建设,民政部组织编制《全国重点区域综合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工程项目建议书》和需求分析报告,编制《亚洲区域巨灾研究中心项目建议书》,推进项目立项工作。

我国成功发射环境减灾星座A、B星,建立了卫星运行管理与减灾应用系统。“环境减灾”A、B星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灾害监测能力,我国减灾救灾工作有了稳定的数据源。这对提升我国灾害遥感应急响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灾情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中央级灾害信息管理业务系统一、二期建设已经完成,具备了对新灾数据的日常自动化管理、对历史灾害信息的自动化查询统计以及灾害信息的快速制图等空间信息处理功能,目前三期正在试运行。民政灾害信息报灾系统正在升级建设中。

民政部所做的另一项工作是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根据各地组织推荐,依据《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评选出284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城乡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民政部还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组织编写了《震后生活常识》、《地震灾区生活指南》、《灾区转移安置管理手册》和《避灾自救挂图》等系列减灾宣传资料,发往地震省。围绕国际减灾日主题“让灾害远离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配合落实《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开展了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教育,全面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基本技能。

此外,民政部还开展了国际减灾合作与交流,参加亚洲减灾大会,介绍我国减灾救灾工作。汶川地震发生后,民政部与财政部、亚洲开发银行合作开展针对地震灾区实施紧急采购项目,利用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先后获得12个国家24颗卫星的遥感影像数据1277幅。继续开展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减灾合作项目。

针对不足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看,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减灾综合性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我国尚缺乏综合性防灾减灾方面的法律法规,省、地、县三级的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其次,我国的灾害监测体系还有待健全。在自然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方面,重视致灾因子,关注灾情,但对灾害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认识不够。再其次,我国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中,我国对工程防范减灾措施高度重视,但轻视非工程减灾措施。最后,我国社会公众减灾意识仍需提高。

针对以上介绍的存在问题,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认为我国今后尚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健全灾害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制定综合性的减灾法,明确政府、社会和受灾群众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政府的灾害管理行为,强化对灾害管理工作的监管,使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在减灾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要加快各级减灾体系建设,健全各级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减灾委的综合协调职能,全面提高我国的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水平。

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方面,我国应在完善现有监测网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建设卫星遥感灾害监测系统,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推进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综合运用与集成开发,完善灾害预警预报决策支持系统;注重加强频发易发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在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方面,我国将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重大减灾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多灾易灾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抗灾能力;做好农业和农村减灾工程建设、工业和城市减灾工程建设以及重点地区减灾工程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整体的减灾能力。

9.社区防灾减灾日活动 篇九

社区书记童焕新结合G20峰会,以“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为主题,从四个方面通俗易懂地介绍了防灾减灾小技巧:一、地震逃生技巧。在楼房、平房及室外该如何避震;二、家庭火灾逃生技巧。家里发生火灾了,该如何逃生和平时该做好哪些防范措施;三、溺水事故的防范。夏季来临,居民外出游泳增多,提醒居民不要去河湖游泳,要去有安全员的泳池游泳;四、雷电的防范。夏季雷雨多发,教育居民在雷电发生时的防范知识。

此外,社区还将开展为期一周的宣传活动,如在小区内放置防灾减灾宣传展板,结合近期临安泥石流事件,教育居民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情况时的自救方法,让居民更直观的了解防灾常识。

10.社区防灾减灾活动方案 篇十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通过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市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区防灾减灾工作。

二、活动时间

20XX年月日至月日,为期天。

三、活动主题

“关注生命安全,加强防灾减灾”为宣传活动主题。

四、活动主要内容

(一)组织开展主题集中宣传活动。5月7日,由区民防办和区民政局牵头,协调有关委、办、局在镇街道博乐广场开展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活动。主要是向公众发放防灾减灾宣传资料,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图片展示和专家咨询等。

责任部门:区民防办;

协助部门:民政局、安监局、区公安局(交警、消防)、电力公司、燃气公司、卫生局、科委、气象局、区红十字会等。

(二)组织社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宣传周期间,各镇、街道和各工业区等向社区市民群众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讲座、播放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并在重要路口、广场、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以及社区悬挂防灾减灾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海报。

责任部门:区民政局、各镇、街道、工业区、菊园新区。

协助部门:各社区居(村)委会

(三)组织学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区教育局要组织学校开展防灾减灾主题班会、课外活动、技能竞赛和疏散演练,在校园内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海报,并出一期以“学防灾知识,讲公共安全”为主题内容的知识墙报。

责任部门:区教育局。

协助部门:各学校

(四)组织媒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开设专栏专题,播放防灾减灾宣传片,播放、刊登防灾减灾活动,组织地震、消防、气象、卫生等部门的专家进行防灾减灾电视专题讲座,并组织对本区防灾减灾工作以及集中宣传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责任部门:区文广局;

协助部门:电视台、报社、区科委

(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宣传周期间由各相

关部门和单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并组织小规模防灾减灾演练。

责任部门:区民防办;区民政局

协助部门:区公安局(交警、消防)、区安监局、区卫生局、区科委、区气象局、区红十字会等有关单位。

五、实施步骤

(一)5月7日之前为组织准备阶段:拟定方案、准备资料、组织召开活动布置会。

(二)5月7日~13日为方案实施阶段:具体组织开展宣传、教育等相关内容。

11.防灾减灾:多重保障体系的构建 篇十一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地质情况复杂,灾害多发。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在今年“两会”期间,众多政协委员聚焦防灾减灾,针对完善防御机制纷纷发表真知灼见。

梁建华:构建防灾减灾网络体系

“目前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还存在体系不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不全、网络化程度不高、节点之间联动性不强、信息化程度不好、应急避难体系建设与发展振兴需求衔接度不够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梁建华在向“两会”提出的提案中如是说。

他表示,防灾减灾措施与设施应与地区实际相结合,充分融入地区环境、文化与经济实际,提高设施利用率。要将建设与长期运营发展相结合,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后重建的人员安置、社区构建、文化保持、资金安排、产业复兴,将近期需求与长期科学发展的目标进行统一。

他认为,防灾减灾网络体系的建设应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的积极参与。要在平时服务其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灾害发生时发挥其防灾减灾功能。

“对于地震灾区而言,应在灾后重建资金中预算一定比例设立社区重建发展基金,用于社区防灾减灾网络体系建设和长期运营管理等。”梁建华说。

支建华:大力促进巨灾保险发展

“巨灾通常指突发的、无法预料和避免的且损害严重的灾害事故。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由巨灾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渐上升趋势。”全国政协委员支建华建议,应大力促进巨灾保险业发展。

支建华说,在国外,保险公司在巨灾赔付中占重要地位,保险赔偿的平均水平通常在经济损失的30%~40%左右,一些发达国家甚至达到了60%~70%。但是我国保险业本身起步就较晚,发展水平和层次还处于较低程度,巨灾保险更是近乎于空白状态。

支建华建议,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公司为运作主体的合作分担机制,实际操作上可效仿交强险做法,在政策、法律和经济多方面全力提供支持与保障,以商业保险公司为运作主体,确立巨灾保险政策性与商业性运作的模式。“提高参保率是巨灾保险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建议政府、保险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对居民和企业加强引导和宣传,让防灾减灾深入人心,增强公众对巨灾风险采取主动防范措施的能力。”支建华表示。

姜其和:建设气象灾害预警终端

“防灾减灾,预警先行。在重大自然灾害中保护民众生命,预警是否有效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姜其和则建议,建立全国性的以无线广播为主要手段的终端气象预警体系,构建使用具有预警功能的收音机为终端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他介绍,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建立了气象预警信息专用频道和高音喇叭广播等配套预警系统,其优点是全国民众熟悉,便于收听,缺点是投入巨大,且不能主动控制播放,紧急情况难以随时随地通知到每个地方。

我国由于同类信息传播的途径基础设施投入有限,导致覆盖范围、沟通效率低下。

对此,他建议,建立包括农牧林地区居民以及易受灾地区城乡居民在内的预警信息发送接收体系。同时,气象预警体系应由国家气象部门牵头完成布置,以利于达到快速推进的目标。

李冬玉:支持西部地区地灾防治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李冬玉则在提案中呼吁支持西部地区地灾防治工作。

李冬玉介绍,目前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地质灾害治理投入大,资金不足;二是地质灾害防治装备差,基础薄弱。

对此,她建议,一是进一步出台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法规、制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法,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再生态文明和发展建设中的规划红线作用。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工程建设等活动中,强制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工作,防止城镇、新村和重大工程因选址不当,造成重大损失。

二是加大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力度。西部地区多数省份都是经济相对欠发达的省份,地质灾害防治要投入的资金大。建议国家加大对西部省份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同时取消对各省在防治项目上的资金配套。

三是出台特殊支持政策。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较重,装备差。基层现有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装备都十分简陋,或者没有。建议国家出台地质灾害应急装备的支持政策,改善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装备。

(作者系《中国矿业报》记者)

12.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探讨 篇十二

关键词: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现状,问题,策略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中人工种植花草树木形成的绿色空间;广义的城市绿地指被植物覆盖的土地、空旷地和水体的总称。城市绿地可分为永久性绿地和城市绿地,前者指农耕地和天然绿地,后者指分布在城市地域范围内人工种植、养护的绿地。城市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对城市功能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一种事件。城市由于其人口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各类生产、生活设施的现代化及广大民众对公共设施的依赖,其在灾害面前的脆弱性更为突出[1]。

目前我国主要的城市灾害有地震、水灾、火灾、地质灾害等。城市防灾减灾是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和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2]。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时间较短,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处于起步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重新建设城市防灾减灾绿地要耗费大量时间及人力物力,我国现有城市绿地已有一定规模,所以对现有的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除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作用外,其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

一是避震功能。大地震发生后迅速地将居民从震坏的建筑物中疏散到空旷地,可有效地减少人员的伤亡。城市绿地是人们避震的理想场所。1976年7月,在唐山地震波及影响中,北京市区的各公园绿地立即成为避灾、救灾的中心基地,15处公园绿地总面积逾400hm2,疏散居民20多万人;1923年9月日本关东地区大地震,震后30min内就有136处起火,在这次地震中,东京市内公园绿地挽救了在公园避难的70%以上的生命[3]。二是防火功能。其主要是通过公园绿地的植物和水体为载体来实现的。1923年的日本关东大地震受害者超过100万人,死亡者多达9万人,而90%以上死亡者是被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大火烧死的。据地震后的调查,在这场火灾中城市的绿地和公园的灭火效力比人工灭火高1倍以上,63%的火灾是由于城市绿地等开敞空间的存在而熄灭的,其余37%的火灾才是通过人工熄灭的[4]。三是防洪、抗旱、保持水土功能。公园绿地通过截留降水、土壤吸收等途径对径流速度和流量具有明显调控功能。树冠的截留、地被植物的截留以及死地被的吸收和土壤的渗透作用,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减缓了流速,起到减小洪水、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5]。

2 我国现有绿地防灾减灾现状

城市绿地是城市各组成部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对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贡献。至2008底,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m2[6]。

自唐山大地震开始,“减灾”概念第一次引入我国。北京最早在1993年提出建设应急避难所,2003年10月建成的中国第一个“应急避难所”便是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将城市绿地建设成具有完备防灾设施的防灾公园[1]。2005年为配合2008年奥运会,北京制定《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其他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现已建成朝阳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海淀公园等27处遍布城中8个区的城市防灾减灾绿地[1]。

3 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建城市绿地已具备了一定的防灾减灾能力,但城市防灾减灾的工作仅侧重于防灾预警预报,城市灾后应急救援等工作相对滞后,防灾设施不完备,因此现有的城市绿地根本无法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其存在的问题,一是规划中重视不足,管理中保护不力。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更多的是注重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不够重视,致使城市的防灾绿地不能形成有效的防灾绿地网络系统。我国城市还未建立起像日本“防灾公园计划”那样完备的城市防灾绿地系统,仅在城市的周围或城市局部地段建设了呈带状或片状的防护绿地,难以起到全方位防御灾害的作用[7]。二是城市绿地中缺乏防灾设施。城市绿地系统灾害防御和应急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我国城市绿地建设中极少考虑防灾的需要。在绿地中无应急避难标志牌,也没有防灾、救灾中必需的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厕所等防灾设施[7]。三是城市发展速度与现在绿地建设速度不协调。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没有对城市防灾减灾功能的建设高度重视。另外,由于城市规划的缺陷、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对基础设施维护力度不够等,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城市灾害时,城市防灾减灾功能的脆弱性显而易见。

4 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建设策略

实施普通绿地改造原则,能够充分利用普通绿地原有的防灾功能,能明显减少速度投资,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作用。

4.1 因地制宜配备相应的防灾设施

防灾设施是公园和绿地防灾功能的基础与保障,也是确保避难者安全避难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公园一般分为中心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及临时防灾公园三级防灾据点。三级防灾据点的地位不同,决定了其所配备的防灾设施也不同。总面积50hm2以上的中心防灾公园,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直升机坪、应急消防设施等防灾设施[8]。依据规划,为各个地域配置与其防灾功能相对应的设施并绘制各个设施配置的平面图,配置设施时应当考虑各个设施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设施的综合防灾功能[9]。例如宝海公园,是昆明市规模较大的现代城市公园,于1999年12月建成开放,是云南省第一家应急避难所。宝海公园内部的应急避难所内建有作为永久性避难设施的应急避难所,如应急指示牌、应急水井、应急厕所、应急物资存储室、应急供电系统、应急医疗救助站、应急停机坪等。

4.2 避灾通道建设

避灾通道是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应当有助于各个社区居民快速有序的安全避难。其建设原则为:主要避灾通道的红线两侧,应规划有宽度为10~30m不等的绿化带,避难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倒塌后产生的废墟宽度设定为建筑物高度的1/2,倒塌后应不覆盖避难道路。小型防灾公园避灾道路的宽度为5~12m或更宽,大型防灾公园避灾道路应宽于15m。在防灾公园内应设救灾通道,小型防灾公园为8~15m或更宽,大型防灾公园应宽于15m[9]。例如北京市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长4.8km,外围周长呈现最大化,有助于迅速有序地组织邻近社区的居民避难疏散;公园横跨6条街道,被自然分解为7个避难区,可以供邻近社区的25万居民紧急避难;比较合理地规划了各个社区居民安全避难的道路等,邻近各个社区的居民可以通过预先规划的避难道路安全到达预定的避难区域[10]。

4.3 制定防灾植被规划

防灾植被带一般设在绿地四周,绿地外围发生火灾时起防火作用。从绿地外围火灾现场到避难疏散场所的地域可以划分为火灾危险区、防火植被带和避难所,即通过防火植被带隔离火源与避难所确保发生严重火灾后不受或减轻火灾对园内避难所的威胁[11]。植物是城市应急避难系统中重要的防灾、抗灾组成元素,我国城市绿地植物群落配置应注重乔灌草搭配,形成生态性强、富有层次感的植被景观。复层结构林带要比单层结构林带的防灾性能好,乔灌草的结合能够有效地蓄积水分,保持水土,保持局部的小环境。植物选择原则为:着重从防灾角度考虑,并兼顾生态性和观赏性。树种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为了防止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选择树冠宽大、浓密,根系深广,截留雨量能力强和耐阴性强而生长稳定的树种,如柳树、槭树、胡桃、枫杨、水杉、云杉、冷杉、圆柏等乔木和榛、夹竹桃、胡枝子等灌木[12]。以木结构建筑较多的地震多发区,可选用不易燃烧的树种作隔离带,根据火灾规模设计防火植树带的树种、宽度与高度。宜选择火焰遮蔽率高、抗火性能强的树种构建防火树林带[9]。如苏铁、银杏、青冈栎、槲树、珊瑚树、棕榈、桃叶珊瑚、女贞、红楠、山茶、厚皮香、八角金盘等[12]。

4.4 建立城市防灾减灾绿地建设的补偿与激励机制

13.社区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简报 篇十三

20xx年10月13日是国际减灾日。为充分提高灾害风险治理能力,切实唤起社会各界对公共安全风险的高度关注,推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促进全社会防灾减灾及应急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贝森路社区文化法制宣传志愿者队开展了传播减灾文化共创人民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10月13日上午活动21世纪花园3期现场通过派发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手册,讲座的形式,让社区居民进一步掌握防灾、避灾、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不断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进全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尤其是社区层面的能力建设。本次活动宣传气氛浓厚,深受居民欢迎,普及效果显著,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惠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4.社区防灾减灾资金管理制度 篇十四

一、资金管理和使用

1、社区的减灾经费必须纳入社区统一管理。

2、严格实行账款分开管理原则,社区指定一人为会计,一切现金由会计负责管理,其他人员一律不得管理现金。

3、对上级拨款资金、外来捐赠资金等其他一切减灾资金都要及时足额进账。

4、各项资金的票据,一律使用正规发票,禁止使用商店购买或自制的收款收据。开具的资金发票,应注明被收款单位(个人)名称、收款内容、收款所属时间及开票人,并及时入账。

5、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现金收入,必须及时与出纳结算,在结算时,不得以报销票据抵扣现金,出纳应将当日收入的现金及时解交开户银行,不得坐支。

6、支出在500元以下的用现金支付,超过500元以上的支出,应通过银行转账方式结算。出纳现金实行限额制度,日常零星开支所需备用金限额在1000元以内,超出限额的应及时交存开户银行,确保集体资金安全。

7、出纳人员要建立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账,逐笔登记收付业务,要求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月末应进行现金盘点,同时与银行进行对账,若不一致,应查明原因。

8、减灾资金一律不准外借。

二、财务监督和公开

社区减灾资金工作要接受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要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在公开栏公布财务收支情况,接受广大居民的监督,并报乡政府备案。

1、向居民公开的内容按县政府、县财政局、县民政局规定的内容公开。

15.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途径探索 篇十五

1加大科技投入, 研发新产品, 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

黑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省政府和国家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 在提高作业效果的同时为保护生态环境, 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研发新产品, 最近5年内相继开发“碘化银航空焰弹及其发射系统集成”、 “碘化银烟条发射器”等多种催化设备, 取消了干冰和酮类等对环境保护有影响的作业方式。通过近几年的飞机作业统计对比, 作业效率提高近30%, 同时又不会对作业区的生态环境产生负作用。通过“北斗”系统的应用, 结合“多普勒气象雷达”技术、空中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对作业区的作业条件可以实现灵活机动地对云层进行催化作业。特别是最近3年, 通过以上技术手段, 高质量地完成了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灭火人工增雨作业、黑龙江全省及内蒙、吉林部分地区抗旱作业, 受到了省政府和国家部委、国家气象局的表扬。

2通过空地联合作业、三省联合作业的方式扩大作业效果

在近几年, 打破“各自为战”的传统做法, 积极整合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资源, 化被动为主动, 扩大作业效果。飞机作业覆盖范围大, 作业机动灵活, 但受驻地机场、航班过往管制、作业飞机准备及报批因素影响等待时间长, 易错过最佳作业时机, 且所带弹药有限, 而高炮、火箭作业机动性虽然差, 但作业准备时间短, 弹药供应及时, 为此采取了空中、地面联合作业的方式, 同时报批, 由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统一调度, 划分地面分区, 协调指挥, 先由飞机对作业分区进行覆盖作业, 飞机飞离作业分区, 进入安全区域后地面高炮、火箭进行再次作业, 比单一的作业方式效果更为明显。特别是针对大范围的旱灾发生时, 根据天气系统的变化趋势,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统一协调, 提前调配飞机就位, 采取大机群大面积联合作业方式, 打破各省区地域界限实施作业, 有效地支援了东北地区抗旱减灾工作。

3通过变被动作业为预防性作业的方式, 主动提供服务, 加强作业的针对性

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区, 特别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是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区, 在保障国家粮食市场稳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近8年来一直和农垦总局下属的北大荒通用航空公司进行人工影响天气的飞机作业合作。以前的作业通常是哪里提出需要就飞到哪里, 类似“消防队”, 见警出动。现在通过改变作业方式, 由被动作业转为主动出击, 以预防性作业为主, 见机行事, 具体来说就是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作业区域, 提前做好准备, 适时展开作业。春季大小兴安岭地区气候干燥, 多大风天气, 森林火灾多发, 重点就相对集中在对林区的作业上, 只要有适合作业条件的天气就展开作业, 增加森林湿度和土壤含水量, 降低火灾指数;省内大多数农业区播种后, 根据省政府提供的农业区播种进度, 对重点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西部多年易发干旱地区进行作业, 以保出苗率为重点。夏季以针对冰雹危害为主兼顾抗旱作业, 相对集中突出地面高炮、火箭作业效果, 适时出动飞机进行作业。秋冬季节以农田土壤保墒、森林防火为重点, 以飞机大面积作业为主, 对省内地下水位不均衡地区进行重点作业。

16.巨灾保险防灾减灾相关问题研究 篇十六

关键词:巨灾保险;防灾;减灾

保险最重要的功能是损失补偿,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我们国家从汶川地震以来更是经历多次严重的自然灾害,保险对于灾民损失的减少能够起很大的作用,灾后政府的惠民政策比如取消房贷、拨款等也能大大地减少灾民的损失,但是由此引发的问题也不小,受害人和被保险人因为有后期保障的存在,防灾减灾的意识难以提高,有时更会放任灾害的发生,这对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无疑是一个损失,因此对巨灾保险防灾减灾作用问题的研究很有意义。

一、我国巨灾保险遇到的挑战

1.灾害发生前的侥幸心理降低投保与防灾积极性

侥幸心理即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低估,人们习惯从报刊杂志上获取灾害发生的新闻,但多数人并不认为这些灾害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相信在灾害发生时能够预料到且可以避免发生损失,因此往往不愿意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造成这一心理的重要的原因有三:一是盲目的从众心理,中国人行为倡导经验主义,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的经验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估,由于自己并未亲身经历灾害的发生,周围的其他人在某事上并未采取防范措施,因此人们就会对采取措施的必要性产生质疑;二是前期投入成本对自有财产的消耗,采取防范措施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投入,这会带来财产的消耗,一旦投入,财产消耗就成为一个确定事件,而发生危险的概率非常小,人们很难选择作这样的前期投入;三是对未来危险造成损失的不可预见,人们无法预估提早采取防范措施的效益,这样的侥幸心理会减少防灾的积极性。

2.信息不对称影响保险双方合作积极性

首先,政府对灾害信息不公开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一个原因,已有学者研究说明,政府对灾害信息的披露存在顾虑。显然,可能作为巨灾保险的标的的财产价值较高,而常见的标的如房屋、建筑等,其所涉及的领域多关系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当地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如果政府将房屋、建筑等存在危险的信息作出披露,对信息对称当然有好处,但对当地引进外资、房地产发展等众多事务都会是巨大的灾难,从概率的角度分析,这样的损失与真正发生灾害的损失相比,可能性大了许多,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灾害信息披露制度在政府看来可能是一件因小失大的事情。

另外,告知义务和说明义务的履行也成为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是投保人告知义务履行的困难,虽然保险法已经明确规定了告知义务,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保险人告知义务履行与否的确定是一个难题,我国立法司法上坚持询问主义,即投保人对保险人未询问的内容没有告知的义务,因为投保人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在标的价值重大的巨灾保险中,这样的规定使得保险人无法准确掌握相关信息,举证和归责存在很大的阻碍,如果增加兜底性条款,即类似“是否还有其他”的条款,将违反告知义务的责任移转到投保人身上,无论这两种方法采取哪一个,对保险人或者投保人一方都将显失公平;另外保险人对告知义务的履行也成为造成信息不对称的一个原因,我国的立法将保险人的说明义务仅仅停留在对格式条款和免责条款上,但是说明义务的规定不够细化,在举证环节中也因立法时对责任的分配来判断具体责任的承担,这使得投保人难以从制度上获取清晰明确的信息。

3.保险免赔率与保费对投保积极性存在直接影响

商业保险涉及的保险人与投保人分别代表私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巨灾保险发挥作用首先应当经历设置保险产品和投保两个阶段,设置巨灾保险产品的积极性取决于保险人也就是代表着私人利益的保险公司的利益平衡,而投保的积极性则取决于投保人也就是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投保人的利益,具体而言即指灾害直接指向的人。保费设置太高会直接降低投保人选择通过商业保险来保障财产安全的积极性,导致巨灾保险涉及面窄,覆盖率低,达不到保障社会财产安全的效果,设置太低容易引起保险公司推出产品的积极性,保险产品出世这一环节直接被切断。

同样,保险免赔率也是保险公司设置保费和投保人选择投保时要权衡的一个因素,巨灾造成破坏后,如果免赔率太高,无法达到投保人可能预期的救济,那么在高度的巨灾保险投资回报的要求与前期投入的综合影响之下,被保险人很可能不作巨灾投保;反之如果免赔率太低,作为保险人的保险公司推出巨灾保险产品的积极性又会受到消极影响。

二、我国巨灾保险框架下防灾减灾问题的解决措施探讨

1.政府宣传对提高巨灾保险及防灾减灾意识有积极作用

侥幸心理是巨灾保险意识低的内因,笔者认为针对人们防灾意识的提高有赖于政府和保险公司的宣传,宣传的内容一则包括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其造成的财产损害,另一方面则包含对巨灾保险制度的广而告之。政府通过这样的宣传手段要达到的目的是打破人们内心的僥幸心理,并引导人们对未来的风险作出先期投资。由于保险法属于私法范畴,所以通过作用于人的内心表示来促使人们为巨灾保险采取行动是最有效的方式。

2.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巨灾保险制度保障的有效方式

信息披露制度从主体上来讲应当包括政府与保险双方即保险人和投保人。

首先,政府应当设立完善的重大危险事项的法定披露制度。例如上文提到的房屋买卖,房屋买卖与保险同样,是一个双方的法律行为,需要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双方都有平等的知情权。第一,作为房屋使用权人的购房者对房屋的质量安全承担风险,使用权人有义务了解与承担风险有关的房屋情况,以决定其是否购买或购买后选择何种方法规避风险,降低危险的不确定性,也有利于消除侥幸心理;第二,房屋质量问题和安全指数的公开可以方便保险公司确定保险产品,确定保费和免赔率等相关问题;第三,重大危险事项的法定披露制度对房地产开发商也存在鞭策作用,信息的公开可以视为一个承诺,即在这些公开的信息之外不存在其他危险,那么一旦出现危险,对开发商来说也是重大的打击;第四,信息披露制度也是加强政府监管的一个有效方式,一来,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方便政府对信息的掌握,政府可以更加清晰地进行宏观的掌控,二来,法定披露制度对于政府本身也有激励作用,毕竟房地产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当地的经济投资和政绩考核。

nlc202309011323

其次,从制度上加强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履行是减少保险当事人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措施。我国法律规定不具体是导致难以确保保险人说明义务履行的重要原因,从制度上加强保险人说明义务的履行,可以采取具体说明的对象和范围、细化说明方式、明确责任承担方式和举证责任分配等方式。另外对于保险合同上的一些专有名词或免责条款的理解方面,投保人属于弱势方,如果仅仅通过分配举证责任来解决这个问题,对双方都是不合理的,所以确定一个“外行人”能够理解的提示和说明标准是在立法时应当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实质上保障投保人的知情权。

再次,从制度上还应当加强投保人告知义务的履行。无论是哪一方掌握信息,对于需求该信息的另一方都是不利的,因此投保人告知义务的履行与保险人说明义务同样,都是维持双方当事人信息对称的必要手段。我国保险法在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保险人说明义务的问题类似,在立法上应将告知义务的内容和方式以及不履行义务的责任承担上作更加具体的规定,司法上应同时注重程序与实体的审查。

3.合理确定保费与免赔率是提高巨灾保险防灾减灾效果的必要手段

保费与免赔率关系到保险公司设置保险产品和投保人投保以减少巨灾损失的积极性,由于保险是一件双向选择的事情,所以在保险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损失方面进行平衡非常有必要。仍以房屋为例,在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危险系数会随着使用年限增高而增长,因为房屋使用时间越久,其折旧越严重,发生危险的可能性越大,这个可能性每年增长的速度都不一样,我们用经济学上“贴现率”这个概念可以很清楚地理解这个问题;除此之外,财产价值越高,保费越低,免赔率越低,投保人投保的积极性也就越高,巨灾保险覆盖面越广;而理赔数额越大、免赔率越低、财产价值越高,保费越低,越不利于保险公司设置产品的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以便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

仍旧以房屋为例,设保费为M1,免赔率为r,我们构建出这样的数学模型:

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调整免赔率和保费,对于保障保险人和投保人双方的利益有很大的好处,在司法实践中并不必严格规定二者损益相当,由于投保人代表的是公共利益,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可以采取一定的偏向性措施以保证公共利益的维护,这当然也需要根据市场情况作出调整。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的是,免赔率过低会使得投保人在灾害发生过程中降低救灾的积极性,可能任由损害发生,所以为了减少此类行为的发生,笔者认为在合理限度内选择增加免赔率减少保费会是一个有利的措施。

4.政府的激励措施与强制保险政策可在巨灾保险中发挥作用

我国对于车辆的交通保险采取的是强制措施,这实际是发挥保险“有损害就有救济”的功能,巨大灾害多非人为造成,而人们从中受到的损失通常十分巨大,虽然设置合理的免赔率与保费能够平衡保险双方的利益,但是对灾害面前社会的稳定的作用依旧不足,筆者认为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巨灾保险规定为强制险种,并循序渐进地宣传巨灾保险意识,力求达到双赢。

其实灾害对人和社会的损害并不是事后理赔能够完全弥补的,对于灾害发生前的防范行为和发生时采取的减灾行为,政府也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这就需要政府在存在危险的领域里充分发挥监管职能,降低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减少灾难发生时的损失,加强灾难发生后的善后工作。

结语:保险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损失补偿,巨灾保险涉及更多的是灾害损失的救济和对公共利益的保护,我国巨灾保险遇到受灾人侥幸心理、保险当事人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保险免赔率和保费对双向选择的巨灾保险产生直接影响,通过政府宣传加强受灾人的保险意识、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合理确定保费与免赔率和采取激励措施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

17.xx社区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方案 篇十七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今年“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主题,大力弘扬我国传统防灾减灾文化,弘扬在应对汶川、玉树地震中凝聚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在应对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彰显的抗洪救灾精神。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以保障居民生命财产为根本,以预防和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为重点,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增强居民防灾减灾观念,全面提升居民应对各类灾害事件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活动主题

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三、活动时间

2012年5月7日至13日(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

四、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冷跃华

副组长:陈高健、施勇

成员:严维国、张蓉、陶丹、吴国平、曹美琴、冷爱民、张明、汪永庆、严华鑫、印永健、丁姝萍、秦冬梅、吴志华

五、活动内容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要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牢固树立“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对社区安全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安全教育主题活动摆在社区议事日程上,作为社区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大力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1)制定社区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措施、方法等;

(2)5月7日,在社区大厅显示屏上显示宣传标语,在社区公共场所、人流聚居地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册,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3)5月7日至13日,利用社区广播、公开栏、社区网站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3.开展防灾减灾系列活动。

(1)5月7日,与丰裕中心小学结对,举办防灾减灾专题知识讲座。

(2)5月8日,集中社区党员、居民组长在社区三楼会议室收看电影《唐山大地震》,组织与会人员讨论,形成书面记录。

(3)5月11日下午,组织社区5组、7组群众开展紧急疏散演练。

(4)5月7日—13日,对社区各类建筑和民房、学校、医院、工厂、企事业单位和各类公共场所的风险隐患进行排查,制定防范处置预案,组织开展治理工作。

六、活动要求

1.各条口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思想统一,形成合力。

2.强化责任,严密组织,确保防灾减灾活动取得实效。

3.5月14日前将活动情况上报街道。

18.社区防灾减灾活动记录 篇十八

活动现场,悬挂了宣传横幅标语,展出了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展板,志愿者们拿着“公众防灾应急手册”、“防灾减灾宣传资料”向居民群众进行发放。为广大居民宣传普及了地震知识、避震知识、灾害应急避险等防灾减灾基本常识。通过学习,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提高了居民防震救护知识和防震减灾应急救援的能力,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营造了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社会氛围。

对防灾减灾了解不深的居民,志愿者们还会耐心地对他们进行讲解,并教导他们如何开展预防、自救、互救等技能,增强辖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19.对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分析 篇十九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分析

我国热带气旋的出现比率很高, 灾害会带来很大的损失。世界平均每年发生约80个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8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然而每年大概有7个热带气旋在我国的沿海城市登陆。洪涝是国内出现比率最多且带来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因此, 相关的专家学者针对气象系统的防灾减灾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经实践及分析总结出一系列针对于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相应问题, 具体内容如下文所述:

1 国内气象事业进程为防灾减灾打好基础

要促进气象灾害测检预警系统的构建, 气象灾害的应急测检强度有明显的提升。国内气象局强化气象测检预警等相关设施的构建, 根据要求进行业务技术模式革新已经有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在, 国内已构建了全新的天气雷达系统、地域性测检以及卫星系统, 与国内的两千多个县、市相结合的气象通信网络, 构建了十分整体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短期预报逐渐变为精准化, 气候模式的分析也获得进展, 暴雨、大风、高温、沙漠化等预警预报程度有了显著的提升;进一步的构建了生态和农业气象。而且还构建了移动气象的应急测检系统等一系列装备, 这样就能够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赶赴实践现场且对气象因素实施测检, 为突发事件的解决给出气象数据。现在, 国内的气象系统正在逐渐配置这种移动气象测检设备, 因此应急服务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深化。

2 强化气象应急管理模式

2.1 深化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国家气象局一直将气象应急措施作为评定气象工作效果的核心指标, 认真贯彻我国一些应急工作的部署, 多层次提升对保障及应急措施的核心性。在深化气象应急工作上, 主要促进气象应急管理模式的构建, 持续提升气象应急相应服务的迅捷性。全面发挥双重管理以系统管理为核心的优势, 应急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气象应急的指挥及调动等, 国家气象局灾害测检中心, 主要对气象灾害的监控、预警还有气象灾情的分析以及评估。对于强烈极短的天气气候情况, 国家气象局每年提前进行汛前检验, 持续深化对各级气象应急部门能力的测检, 所有气象系统常规及应急处理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从而相互协调的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2.2 突出协调, 强化应急联动和灾害联防

国家气象局把开放协作, 以及部门联动当成是提升气象应急服务程度的核心渠道, 主动的促进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体系。和卫生部构建处理气象环境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的合作模式;和新华社共同签署《新华通讯社、国家气象局与气象新闻信息共享及发布协议》;和交通部共同签定《交通部、国家气象局联合做好海上搜救协议》, 和农业部森林防火办公室共同签定“森林火灾气象测检预报协议”, 构建起气象应急信息交换以及协作体系。一些气象系统还和一些通讯系统进行合作, 全面的提升气象服务的深度。

2.3 提高科普宣传教育力度

广大群众的了解, 以及社会的参与, 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以及互救能力是降低灾害损失的先决条件。国家气象局利用一些手段和措施, 深化宣传及培训力度, 让所有受众了解必要的应急措施。国家气象系统强化对《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措施》的宣教, 让各界都知道预案的启动模式、级别以及应对方案。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科普书籍与宣传手册, 针对气象灾害的类别、特性、预警信号、应急的保护方式等知识实施全面系统的讲解, 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给出实用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概念。国家气象局应急管理部门还构建了一系列气象应急宣传参考资料, 在国家气象网、国家政府网、各区域的气象网与社会相应的网站上进行发表。在世界气象日等相关活动时, 相关的气象系统对外进行活动, 请一些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进入气象工作领域, 让他们深入的了解气象, 知道一些必要的的气象灾害应急知识。

3 针对于气象应急工作的感受

3.1 快速构建系统间的联动

在世界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下, 目前国内的极端天气事件明显的提高。所以, 注意全面发挥气象灾害预防的前导性功能, 充分的重视气象要素及天气气候对突发事件的作用, 结合实际的强化事前及事后的气象保障与评估, 能够为科学的应对、合理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的保障。

3.2 构建一系列预案体系

为提升重大气象问题与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全面应对与快速反应能力, 要最大限度的防止气象灾害导致的恶劣影响与灾难性的结果。要全面深化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的构建, 构建完善的灾害类型预案, 制定各类突发气象灾害的预警级别与一些部门、系统以及社会民众的应急执行措施, 构建测检预警、信息的传播、系统与社会民众的防范规则等一系列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 要建立有利于各系统各尽其职, 全力合作、全面有效的公共事件处理机制。

4 总结

总的来说, 想要增强气象防灾减灾, 要有系统单项防灾减灾向系统之间协同的全面防灾减灾转型。要统筹统一各层次的可利用资源、进行资源共享, 作为全面防灾减灾的核心;在此过程中还要有跨领域的合作、进行各学科穿插融合的综合防灾减灾技术, 作为防灾减灾的科技辅助;还要构建全面协调的管理体系, 统筹协调系统之间的联动性、资源的统一使用与测检预警、应急措施等一系列防灾减灾的全面措施, 从而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的全面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永芹, 张学贤, 党修伍.气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对策[C]//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软科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2011, 12 (06) :143-149.

[2]高雪相, 吴林荣.一次成功的灾害性天气应急气象服务案例分析[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2010, 11 (26) :405-407.

[3]郭树军, 范俊红.范例推理 (CBR) 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C]//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2011, 42 (07) :218-220.

[4]熊传辉, 何卫平, 何明琼.清江水电气象服务的系统研究与运行[C]//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 (下册) .2011, 30 (11) :174-177.

[5]王晓玲, 施望芝.短期气象服务在改善中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 [C]//“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气象论坛优秀论文汇编.2010, 14 (18) :261-262.

上一篇:一次难忘的修补小学三年级作文下一篇:卷烟销售下半年的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