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研究

2024-07-18

意识形态的研究(12篇)

1.意识形态的研究 篇一

苍溪县三川镇卫生院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会议记录 为了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三川镇卫生院部署,于7月26日下午在会议室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全院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首先,院党支部书记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大家高度重视,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意识形态工作中。随后,院党支部书记陈德阳传达了县委宣传部会议精神,将意识形态工作任务逐层分解,落实责任,并详细说明了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提出建设性意见。最后,参会人员结合实际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交流和讨论。街道希望通过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全面提升辖区居民的文明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苍溪县三川镇卫生院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会议记录 2017年6月16日上午,党支部书记陈德阳在会议室主持召开专题研究了意识形态工作会议。全体职工出席会议。会议听取党支部书记陈德阳传达了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座谈会会议精神。他指出,总书记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这是一项极端重要的政治任务、重大任务、长期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形成合力,切实抓好。为切实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陈德阳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学好系列讲话,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文件精神,强化四个意识。二是认识形势复杂性,增强政治敏感性。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工作,要放心上、扛肩上、抓手上,善于察动态、察苗头、察走向,切实动脑筋,出实招,往细做。三是保持政治定力,不辱责任使命。结合两学一做,不忘自己姓党,不忘卫生服务使命,不忘自己责任,不被流言蛊惑,不被假象迷惑,不被巧语诱惑,懂规矩,守纪律,不疏忽,尽责任。四是落实文件要求,担当履职尽责。

2.意识形态的研究 篇二

关键词:政治心理学,意识形态,取向

一、政治心理学中关于意识形态研究的介绍

(一) 意识形态的内涵

“意识形态”一词源于两个多世纪以前的欧洲, 其内涵经历了多次发展。不同的学者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也不同, 意识形态的内涵也随之变得复杂。我们认为, 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观念体系, 这个体系包含价值理念、政治信仰、理想信念, 且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社会阶级或政治集团的根本利益。社会中往往存在多种意识形态, 且这些意识形态可同时并存于某一特定历史阶段, 不同的意识形态分别处于主导与支配、非主导与边缘地位。

(二) 意识形态研究中的批判和价值中立两种取向

意识形态研究存在批判和价值中立两种取向。一方面, 大量的研究者对意识形态持批判取向与观点:自法国政治家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后, 拿破仑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这使得原本“思想的科学”沦为“虚幻的形而上学”;针对德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根本上的颠倒本末, 马克思与恩格斯就起虚伪性进行了批判, 并指出了产生这种虚伪性的根源——社会存在, 这为后期研究者提供了出路;自马克思、恩格斯之后, 学术界从未停止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例如, 一是部分学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进行研究且指出忽视意识形态领导权是直接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是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真理就意味着丧失阶级意识和阶级利益, 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 并认为意识形态没有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而衰落, 相反意识形态以更为强大的力量支配着人们的思想;曼海姆、奇洛克等人也从各个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另一方面, 还有大量旨在从中立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研究的研究者, 这类研究对意识形态持中立态度。任何一个社会都具有主流意识形态, 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往往以中立的姿态出现, 凡是与这个中立意识形态不合的其他意识形态都被冠以“极端”的称谓。福柯就曾对意识形态的中立性进行阐述, 明确表示意识形态的中立性与本国意识形态的整合有关, 意识形态整合越完整, 国家的中立性越强;社会各团体、组织将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中立性, 主流、主导性意识形态往往会影响民众, 使社会其他团体或组织中的人都具有与起支配作用的意识形态相同、相类似的想法;一旦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具有相类似的想法时, 意识形态的中立性就会转化成葛兰西所说的霸权。

二、意识形态中政治态度的维度

(一) 传统的单维度左-右维度取向

政治态度是社会成员的一种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主要针对政治权利与权力及其形态而言, 具体表现为赞同或反对政治权力、政治权利与政治制度。政治态度由政治认知、情感与动机组成, 体现在政治意识、政治价值与政治信仰中。所以, 政治态度集中表现在政治观念与政治主张中, 广泛存在于社会存在。

意识形态中政治态度的传统维度为单维度, 即从左-右维度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与研究。根据政治主体的不同, 我们可将意识形态按照个体、社会、国家三个政治主体与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四个要素进行匹配。我们也可以从政治客体的角度对政治态度进行分析, 即将政治、经济、文化与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保守主义进行匹配, 从而得出政治态度的一般性区分。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可以从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两方面出发, 对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保守主义的政治态度做出更为充分的说明。这种区分维度可以称为单维度, 即左- 右维度取向, 非此即彼的态度为意识形态的谱系分类奠定了基础。

(二) 多维度模型取向

不同意识形态、政治态度的比较一般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进行, 但更为深入的研究则可按照左、中、右的层级进行分类。早期的左右划分主要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的政治立场, 即按照政治立场与态度的不同, 分别坐在议会的左边与右边。这种划分具有其积极意义, 但其所带来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左派或自由派为推行政策, 更倾向于中央政府的角度调整资源分配, 从而实现福利倾斜倾向;右派与保守派则反对中央政府干预经济, 但不否认集体权威。为更有效地推动政治态度的维度分析, 我们可充分考虑各种政治意识形态的积极性, 将各种政治观念、政治制度与政治态度区分开来。为此, 范德伯克、索巴本则从左、中、右三个角度对意识形态下的政治态度做出区分, 从而建构起相对完善的多维度模型取向。另外, 还有人从自由、平等、秩序三个维度出发, 将自由主义者、共产主义者、保守主义者、自由至上主义者同时纳入到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中。

(三) 单维度和多维度模型的调和取向

多维度模型与单维度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即难以快速、全面地认识意识形态中的政治态度。所以, 我们主张在单维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多维度模型, 为意识形态的演变与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 分别从政治观念、政治主张两个维度出发, 对意识形态下的政治态度进行分析。另一方面, 从政治观念出发, 设立增加经济自由、增加社会自由两个维度, 将社会主义、自由主义、自由至上主义、保守主义、权威主义、无政府主义纳入其中, 综合分析政治观念各维度;将政策、价值、意识形态整合起来, 建立健全意识形态-价值-政策的互动模型。

三、结语

政治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意识形态是其重要研究内容与主题, 探索意识形态的各要素对推动政治心理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抓住意识形态的本质, 不断探讨意识形态中的政治态度, 从而构建相对完善的认知模型, 完善意识形态的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唐睿君.中国统一战线工作的政治心理学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郜付见.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2.

[3]任志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4]郑建君.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与发展趋向[J].政治学研究, 2011 (4) .

3.英语新闻报道意识形态的评价研究 篇三

关键词:评价系统;新闻报道;意识形态

一、引言

本文选取了BBC的一篇关于德国校园枪击事件的新闻报道作为语料,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结合Martin的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为评价手段,来分析新闻报道语篇中所隐含的各种态度及立场,揭示了报道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即新闻报道者的主观态度,在此为作者对事件的震惊、痛心,对受害人的同情以及希望引起人们对此事件的关注及反思的态度。这些意识形态会对读者的态度和观点产生影响并起到引导社会舆论,维护道义,重构社会现实的目的。

二、语料分析与论证

本文选取的语料是BBC 2009年3月11日的一篇关于德国校园枪击事件的新闻报道:“German school gunman 'kills 15'”,根据统计整个报道由532个词组成,其中以句号来划分的自然居30个,采用Haliiday的小句概念划分的小句有83个。

(一)语境分析

Halliday曾指出人类所有的语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的,分析一个语篇必然要先分析它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Halliday,1994)。本新闻报道语篇,描述的是发生在德国温嫩登镇的某所高中校园内的一起枪杀案。其语场为德国总理,官方人员,警察,受害者家属和普通民众对事件的描述及所做的反应和态度。其语旨是从记者的角度对时间进行报道。本报道采用书面、单方向的语式。

除语境分析之外还要关注语篇报道的社会背景:德国历史上曾分别在02年、03年及06年发生校园枪击,凶手自杀事件,这些惨痛的经历给受害者家属带来了无尽的伤痛,给全世界人民带了无穷的反思,结合这些背景知识,我们能较容易的判断出语篇写作者的态度立场,并发掘出隐藏其后的写作目的。

(二)评价分析

本文采用Martin的评价理论进行语篇分析,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Martin & Rose, 2003:23)。评价理论可分为三大体系:介入系统、态度系统和级差系统(Martin & Rose, 2003:23),这些系统又可以次化为更多的子系统。(见图一)。

态度是各种价值,说话人用它们来做判断,把情绪和情感反应与事件的参加者和过程联系起来(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5:319)。它可以次化为情感、裁决和鉴赏三个子系统。情感是情绪性的,是对行为的反应;判断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评估行为,分为不具有法律意义的批评和带有法律含义的谴责;鉴赏则强调从美学的角度对行为、现象进行评估(Martin & White,2008:导读viii)。态度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之中,情感为中心。作者基于态度系统理论统计了本报道中所有小句中的态度评价词的数量和评价手段,如下图所示:

通过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本篇报导的主要评价对象是“警方”、“官方”,评价比率占通篇报道的62.75%,作者是想突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达到新闻报道的目的。其中表达作者本人立场的词汇占31.2%,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整个事件并非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叙述的,作者掺入了自己的情感态度。从评价手段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表示鉴赏的词汇比率最大。鉴赏系统是对文章报道、行为及现象的评价,从所得数据可以看出,负面情感表达明显。裁决分为正面(15.7%)和(28.7%)负面,负面表达的是被人所批评或者为人所谴责的含义。情感手段中,负面情感的使用也较为突出。由此可以看出,整篇文章的基调是以看是客观,公正的视角描述枪杀事件,实际却隐含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强烈谴责和评判,表达对发生此类事件的痛心和震惊。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英语新闻报道多采用裁决和情感的评价手段,对整个枪杀事件进行了客观性的评价,对“枪杀行为”进行了否定性的评价,表达了人们对此类事件基本一致的道德反应。另外,我们看出所有警方和官方的评价是通过言语描述实现的,根据英语句子的主位与述位的句子结构,英语国家的习惯是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子的末尾,再次隐性地强调本次事件报道的客观性。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 Edward Arnold Lt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2000.

[2]Martin J. R., David Rose.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M].London: Continuum,2003.

[3]Martin J.R., White P.R.R.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New York/Beijing: Palgrave Macmillan Lt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2008.

[4]Martin J.R.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solidarity and change [J].英语研究,2006,(4):21-35.

4.星系形态分类的研究进展 篇四

星系形态分类的研究进展

传统的哈勃星系形态分类法可以很好地对近邻的亮星系进行分类,但对低面亮度星系、矮椭球星系、矮旋涡星系以及高红移星系等都已无能为力.德沃古勒分类系统、叶凯士分类系统和范登伯分类系统是在哈勃分类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细化,利用光的中心聚集度或光度级等作为星系形态分类的参数.模型化分类系统试图定量地测量星系形态参数,但需要假定星系面亮度分布满足一定的形式,如r1/4律、指数律等.最近几年,又有一些学者提出了非模型化分类系统,给出了若干个可以直接测量星系形态的结构参数,如:聚集度指数C、非对称指数A、簇聚指数S、基尼系数G及矩指数M20.这些参数可以反映星系的形成历史、恒星形成、与其他星系的相互作用、已经发生或正在进行的.并合活动等.它们不仅可以有效地给出近邻星系的分类特性,还能用于测量高红移星系的形态.该文介绍了不同的星系形态分类方法,比较了各类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最后介绍了基于非模型化分类系统的星系形态分类的研究进展.

作 者:汪敏 孔旭 WANG Min KONG Xu  作者单位:汪敏,WANG Min(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合肥,230026)

孔旭,KONG Xu(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天文台,星系与宇宙学联合实验室)

刊 名:天文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PROGRESS IN ASTRONOMY 年,卷(期): 25(3) 分类号:P154 关键词:天体物理学   星系形态   综述   结构参数   星系演化  

5.意识形态的研究 篇五

单位:江苏沛县湖西中学姓名:陈西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环节已经适应不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满堂灌或流于形式的师生互动已成为阻碍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因素。注重学生的经验交流、展现学生的感悟价值、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共识。主体参与是指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

课堂教学要活起来,有赖于教学双边活动的和谐开展,关键又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本课题在深刻调查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程度及现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学生主体参与不足的的因素,在妥善利用好文本资源的基础上,还要努力探寻合理选取生活资源、及时捕捉过程资源、适度开发情感资源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以知识体系为中心,还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中轴,努力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全力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真实和高效。

二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课题的核心问题是:政治教学中怎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探索问题的乐趣,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与发现者,才能使课堂活起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内容:

1、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现状调查研究及成因分析。

2、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行为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的方法:

1、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课堂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现状

2、通过学习相关理论书籍,探索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策略

3、通过搜集整理总结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1、2009年12月——2010年1月学习学习《江苏省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

2、2010年2月——2010年4月学习《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人民教育出版社)

3、2010年5月——2010年7月学习《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

4、2010年8月——2010年11月学习《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学与教的心理学》 主编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把所学问题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开展读书、看报、阅读杂志等活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增强学习的主体参与意识.

6、通过网络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到教学之中.

五研究基本过程:

(1)研究对象:一(1)、(2)、(15)、(16)班

(2)研究时间:一年(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

(3)研究步骤:

根据本研究方案在相关班级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分三个阶段进行展开研究,并做好各阶段的研究分析、总结及反馈工作.

准备阶段: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课题实施方案1份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课堂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现状,确定研究的课题,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思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实施阶段: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1、2010年1月至2010年4月完成读书笔记3篇2、2010年5月至2010年6月完成课例分析、心得体会2篇 3、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完成课例分析3篇,阶段性实验报告1篇4、2010年11月完成教学反思2篇

总结阶段:2010年12月

6.意识形态的研究 篇六

我院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我院学生环境意识及环境知识现状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院大学生通过大学课程对环境知识的.掌握层次较浅,学校环境教育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在我院开设环境教育课很有必要,环境教育应贯穿于学校的学科教育,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院大学生的环境素质教育.作 者:玛依努尔 张月梅 艾拜都拉 海力切木 居来提 Maynur ZHANG Yue-mei Abadula Halqam Jurat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新疆,伊宁,835000期 刊: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JOURNAL OF IL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分类号:X-4关键词:环境教育 调查 大学生 环境意识

7.意识形态的研究 篇七

公司治理结构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如果狭义地理解, 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董事长或经理权利及监督方面制度安排。广义理解, 还应包括公司的各项收益分配激励机制、经理聘选与人事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公司管理机构、企业战略发展决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和一切与企业高层管理控制有关的其他制度。布莱尔认为是“一种法律、文化和控制性的有机整合, 这一整合决定上市公司可以做什么, 谁来控制它们, 这种控制是如何进行的, 他们从事的活动所产生的风险与回报是如何分配的。”经过近十年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我国公司制企业大量涌现, 并出现了一大批像海尔集团那样经营卓越的公司。但治理不良的公司也不在少数。主要问题体现在:第一, 内部人控制:管理权=控制权。该种控制形式表现为企业内部人员取得企业控制权的相当大部分, 并以此来侵蚀作为“外部人”股东的合法权益。该内部人员或以经理人员为主, 或以企业职工为主, 或是经理人员与职工合谋。其实, “内部人控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因为他们实际上掌握企业实际情况, 能够作出科学管理决策;但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目标的不一致、信息不对称, 导致经营者可能会作出有损所有者利益的行为, 经济学家是从委托代理角度来提出“内部人控制”失控问题解决思路的结果是收效甚微。问题的实质在于没有人承认人力资本对剩余的要求权, 而能体现人力资本产权与非人力资本产权平等的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第二, 完全无控制:“联合政府”的尴尬。股权多元化的上市公司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整个企业出现多极权利中心, 互相不买账, 出现股东之间的股权之争。这些争夺归根到底是股东之间的利益之争, 但根本没有估计企业的主体地位, 把企业作为争夺的战场, 企业控制权全权呈现随机游走状态, 企业管理名存实亡。该状况存在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界定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各自权利范围, 出现企业管理真空。第三, 完全控制:所有权=控制权。由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完全控制企业, 在企业规模小, 经营范围窄情况下可能会实现经营的高效率。然而在规模较大, 资本多来源于社会资本的企业, 若由所有者直接取得企业控制权, 就会失去专业化分工的高效率, 结果是非人力资本投资回报预期不能实现。从人力资本性质和特征角度而言, 就是忽略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主要体现为管理才能) 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说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完全控制企业是一种低效率经营。尽管在公司制建立过程中都依据外部规则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 上述三个问题的出现原因集中体现在内部控制机制的欠缺。因为董事人力资本所有者群体与经理人力资本所有者群体的合作性竞争的博弈关系存在, 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之间存在潜在冲突, 这种潜在冲突的协调需要两者之间合理制度安排, 内部控制机制具有内生性整合作用。该机制要实现协调各方利益, 尤其是股东、债权人组织外部相关者同组织内部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 使得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时也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本文在分析“股东至上”与“共同治理”两种思想基础上, 结合人力资本性质及特征提出“双元治理模式, ”在此基础上, 通过理清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脉络提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二、双元治理模式和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脉络

(一) 双元治理模式

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存在“股东至上”与“共同治理”两种思想。 (1) 股东中心主义。长期以来, 国外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资本雇佣劳动, 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但其面对的挑战基于以下现实:第一, 大量文献认为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是组织中存在代理问题并且合约不完全。然而, 委托—代理理论难以说明现代公司股东与经理关系并依此构建公司治理模式。对于少数股东控股的企业有较强理解力, 对于经理式现代公司 (股权高度分散而公司决策权为经理所控制的现代公司) , 股东不仅没有控制经理的权利, 而且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权以及对经理的监督不断弱化, 这与委托代理关系严重背离, 但现代公司制企业仍然有效率。第二, 公司法将股东大会规定为权利机构, 并选举和更换董事, 董事会和监事会从属于股东大会, 对股东大会负责。这一立法模式本身无可厚非, 但其有效性须建立在股东大会名副其实和董事会职权正确划分基础上。事实却是股东大会有“流于形式”的世界性趋势, 我国出现了高级管理人员决定董事任免资格的情况。第三, 公司法第126条从几个方面赋予监事会对董事、经理违法违章行为和损害公司利益行为的监督权, 也缺少监事会对董事会行为的有效制约措施, 根本性问题在于缺少积极方面的职权赋予, 造成监事会实际上形同虚设。那么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什么? (2) 董事中心主义。考察美国公司的发展史, 在20世纪初就已经完成了从“股东中心主义”向“董事中心主义”的转移, 这是一种世界性潮流, 其背后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这种潮流是否会对构建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体系 (分析框架) 指明方向 (即新的理论起点) ?可以从现代企业理论变迁角度进行总结性探究。现代企业理论主要成就在于:其一对经济不确定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对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的认识, 并进一步引起对市场和企业 (内部计划) 制度的重新评价和制度安排 (主要是经济行为人之间产权关系安排) 的讨论;其二是对人力资本性质和特征不断发现。从科斯用交易费用理论发现企业的存在并认为企业内部权威计划安排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的自由交换交易费用。曹正汉 (1997) 认为企业存在的充分条件不是交易费用, 而是企业这个组织制度对不确定性市场风险的协调解决, 是人力资本管理才能的专业化带来的不可替代的制度安排。张五常用生产要素 (企业) 契约代替商品交易 (市场) 契约的企业性质分析, 提出了两种契约差别就是特殊的人力资本。杨小凯和黄有光 (2000) 认为对交易费用极高的管理知识的间接定价和间接交易是企业存在的本质。“间接定价理论”直接聚焦于一种最特殊的人力资本——管理才能, 用“老板剩余权”间接定价管理知识的理论突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并由此主张企业家剩余支配权。斯蒂格勒茨和阿尔钦对信息费用和信息不完全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强调导致现代企业理论重点是:在一个存在交易费用并且信息不完全、信息分布不对称的经济状态中, 企业内的人力资本应该组成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以获得高效率。杨瑞龙 (1996) 认为资源在用于特定用途之后, 很难再移作他用的性质, 具备这种性质的资产称为专用性资产, 人力资本明显体现这种专用性。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的“团队生产理论指出了人力资本的企业内生产 (分工) 合作的特征。起源于莱本斯坦因和弗郎茨的“X非效率”和“X效率”理论是企业内人力资本合作形成“无形资源”理论的起源。该理论主要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从上述现代企业理论变迁不难得出结论:市场里的企业, 即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周其仁) 。进而可以推论:“股东中心主义”向“人力资本中心论”的转移。 (3) 双元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现代经济中的权利基本上一直是对稀缺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财务资本中心论”适应于产业革命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水平日益提高, 人力资本成为当代最重要生产要素之一。由此导致“双元治理模式”的提出。其基本特征可描述为: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收益权, 就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而言, 在保障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权利的基础上, 以董事会人力资本所有者为核心设置公司治理机制;拥有人力资本特征的董事群体来行使公司经营决策权, 拥有人力资本的经理阶层来具体执行管理职能, 从而形成董事人力资本所有者群体与经理阶层人力资本所有者群体合作博弈。上述“双元治理模式”应成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设计的思想基础。

(二)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内部控制的思想产生于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 是企业大规模化和资本大众化的结果。 (1)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到20世纪初期,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股份公司规模日益扩大, 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 逐步形成了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监督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法, 为防范和揭露错误与弊端, 逐步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最早提及内部控制的专业文献是192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 (FRB) 修订发布的《会计报表的验证》 (Verific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最早定义内部控制的是1936年在上述基础上再次修订发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 (Examin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by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tants) , 该公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帐薄纪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内部控制定义为:“所谓内部控制既是企业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 检查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 所实际的总体规划及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和措施。”20世纪50年代以后, 世界市场竞争的加剧, 促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 内容也愈加丰富。1963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其发布的“审计程序第三十二号文件”中, 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并首次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1994年《内部控制结构》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这样一个整体系统。由管理者建立的、旨在以一种有序的和有效的方式进行公司的业务, 确保其与管理政策的规章的一致, 保护资产, 尽量确保纪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2) 启示。从对内部控制发展进程的简单回顾中不难看出:第一,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贯穿于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内部控制理论历经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机制等不同阶段, 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进程看, 内部控制与会计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早期的内部控制思想是以帐薄之间的核对、帐薄纪录与财产的一致性以及会计报表数据可靠性为其核心内容。“会计系统建立在内部控制程序基础之上从而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另一方面, 内部控制程序利用会计数据保证资产的安全、监督各部门的业务。”在美国, “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作出报告尽管并不是强制性的, 但是, 上市公司的管理部门有时也对此作出报告。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增强其企业报告 (特别是财务报告) 的可信度, 并且公开解释会计责任的履行情况。”内部控制管理报告到目前虽无统一的格式和内容, 但以下内容是必须包括其中的:内部控制机制的构成;内部审计、独立审计以及审计委员会的角色;独特的内部控制程序。从内部控制的演变过程不难看出, 对内部控制加倍关注并适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进行修改者为注册会计师, 原因在于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的验证离不开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内部控制概念的演进和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相辅相承的。从现代审计方法论的进化看, 从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的发展脉搏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人们对内部控制认识深化所致。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认识的深刻以及定义的不断完善虽然在推动审计方法论进步的同时, 促进了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 但是, 内部控制的发展从未离开会计信息真实性这一中心。第二, 内部控制目标呈多元化趋势。从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内容的演进进程看,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已不是传统的查弊和纠错的, 其内容涉及到企业治理机构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 成为公司控制权结构的具体体现。这一点与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化及企业治理机构的发展不谋而合。在剩余索取者和最终决策者同为一个人的业主制企业 (独资企业) 中不存在着现代意义的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机制, 虽然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也是合一的,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理论上讲也可以做到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统一 (除国有独资企业外, 两个股东即可成立有限责任公司, 五个股东即可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 由股东共同管理企业并作出最终决策, 但这时的“一”指的是由若干名合伙人或股东构成的整体, 而非个人, 因而存在着共有产权问题;例外, 公司制企业出现后, 在股东为数不多的情况下, 尽管从理论上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可以是合一的, 但股东的剩余索取权以出资额为基础, 其控制权实际上很难以股份比例划分, 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分离, 代理问题和搭便车现象产生。内部控制随之产生, 但其职能仅表现为保护资产和查弊纠错。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美国分别经历第一次、第二次兼并浪潮。第二次的兼并浪潮以及同期出现的大量股票公开上市公司, 其目的是为了筹集资本。但是, 公司规模不断扩大, 股权进一步分散,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分离以及管理阶层的形成, 公司治理结构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与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不同, 公司作为法人拥有巨大的权利, 公司权利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基础是信任和公司治理中的制衡机制 (Mechanism of Check and Balance) 。伯利和米恩思在1932年所著《现代股份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 ”。在公司制下, 传统的以保护资产和查纠错为内容的内部控制显然不能满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分离的需要。内部控制结构应运而生, 作为内部控制结构的内部控制, 其职责不仅包括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 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还将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以及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纳入其中。这是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提出的要求。正如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所指出的那样: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 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一个健全的、高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公司高质量运行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Vital Ingredient) ”。“当翻开股票公开上市公司年度报告, 如果报告中某一部分是管理当局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讲述, 该公司就找到了与股东———现有的和现在的———交流的结合点并向他们转达了这样的信息:公司已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和政策以确保这个公司‘处于控制之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内部控制管理报告作为‘良好的公司治理实践’包括在年度报告内。”

三、现代企业的组织框架与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一) 现代企业的组织框架

由人力资本性质和特征作为分析框架, 可能发现非人力资本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企业所有权是最优的, 所以预期要建立的企业控制机制外部体现为市场规划与企业社会价值的功能控制, 对内则体现为不同要素所有者 (主要是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 相互竞争或相互博弈的结果。内部控制机制若完全偏向于董事会或经理阶层都会导致控制权配置偏差:偏向于董事会则必然要求股东大会名副其实和董事会职权正确划分, 但事实却是股东大会有“流于形式”的世界性趋势和股东大会与董事会职权划分不清, 并且可能出现控股股东权力更大而做出不利于中小股东的事。偏向于经理阶层, 则更会强化“内部人控制”, 出现经理阶层职权膨胀的结果, 严重的会导致经理阶层凌驾于董事会之上甚至决定董事会命运的状况普遍化。制度设计目标就是要实现协调各方的利益。现代企业的组织框架见 (图1) 所示。

(二) 双元治理模式下控制机制的要素构建

本文认为, 依照“双元治理模式”, 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董事会中董事人力资本所有者群体与总经理人力资本所有者群体之间合作性竞争博弈。而稽察特派员制度是外在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 强化了对国有企业的行政控制, 不构成内部控制机制的一个因素。因此, 双元治理模式下控制机制的要素构建应有以下环节: (1) 董事会的构成及职权范围 (其中关键是对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权利配置作出明确的原则上规定) ; (2) 董事制度, 包括董事选择标准、责任、义务、职权等 (其中明确董事剩余索取权及实现机制是关键) ; (3) 监事会的构成及职权范围 (其中明确监事会的权利是关键) ; (4) 诉讼制度 (指当有权代表公司的机关或个人怠于通过诉讼追究给公司利益造成损坏的董事、监事或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以维护公司利益时, 符合法定条件的股东可以代表公司提起诉讼) ; (5) 业务控制 (科学界定各业务的职权范围是关键) ; (6) 会计控制 (按一定程序对会计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是关键) 。

(三) 内部控制结构的目标及内容构成

美国注册会计师David M.Willis和Susan S.Lightle最近在《内部控制管理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其中关于内部控制的目标及内容构成的调查不难看出内部控制结构的最新发展。根据General Electric等78家公司的调查结果, 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及内容构成如 (表1) 所示, 即作为公司治理中控制权合约安排的内部控制无论在目标上还是在内容构成上都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人本主义”作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信条已越来越多地被企业接受, 道德品行并不单纯只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 也日益成为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策略综上所述, 依据双元治理模式, 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承待加强的工作如下:

(1) 强化内部审计。公司治理结构有效运作与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的建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健全的机构, 机构设置是内部控制机制产生作用的硬件要素;二是各内部机构间、各经办人员间的科学分工与牵制, 这是内部控制机制产生作用的软件要素。公司制企业中由股东大会 (权利机构) 、董事会 (决策机构) 、监事会 (监督机构) 、总经理 (日常管理机构) 这四个法定刚性机构的组成为内部控制机构的建立、职责分工与制约提供了基本的组织框架。但内部控制机制的良好运行, 还必须在这一法定组织框架下设立满足企业监控需要的职能机构。例如, 目前有些上市公司中依据自身经营特点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价格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委员会就是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益尝试。机构设置因单位的经营特点和经营规模而异, 很难找到一个万能的通用模式, 例如设立价格委员会的企业大都是规模很大、采用集中采购模式且采购价格变动幅度较大的企业, 这些企业设立价格委员会能够有效加强采购环节的价格监督与控制。再比如, 对于规模很大、技术含量很高、高知人员云集的企业会设立报酬计划, 并加大执行中透明度和监控力度。但是健全内部审计机构是目前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机构过程中普遍必须关注的问题。内部审计的作用在于监督企业经营业务符合内部控制结构的要求、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完善内部控制、纠正错弊的建议。《公司法》和《审计法》均未对内部审计做出法律规定, 《会计法》虽提出了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要求, 但未对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作出具体规定。因此, 目前企业中关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不一, 有些上市公司同时设立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 大部分企业只设立审计部, 其定位有如下几种情况:由监事会领导;由董事会领导;接受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副总经理领导。关于内部审计, 目前需解决的问题有以下两个: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与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关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 是只设置审计部, 还是同时设立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 在董事长和总经理同为一人的情况下不存在此问题。审计部既是对董事长负责, 也是对总经理负责。但随着规范的企业制度的实施, 董事长和总经理在人员上必须分离的情况下, 这一问题就提到了议事日程。如果只设置审计部并将其置于总经理的领导之下, 董事会对总经理的领导就缺乏监控措施, 产生的问题是加剧内部人控制, 同时也无法保证《会计法》“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一条落实到实处。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的设置及定位如 (图2) 。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计部分别对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负责, 同时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间存在着业务指导关系。对于规模不大、业务活动不太复杂的公司, 也可只设审计部而不设审计委员会, 但此种情况下的审计部应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受监事会的指导。之所以选择这种制度安排, 原因在于, 在公司治理的制约机制中, 董事会是决策机构, 这一机构肩负着公司管理行为合法性和可信性之责。从我国公司治理实践看, 审计部对董事会负责 (而不是对总经理负责) 这一安排, 能有效减轻董事会职权弱化、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的局面。另外, 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指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对董事会的制衡。

(2) 强化预算控制。内部控制机制已不满足传统意义上的查弊纠错和保护资产安全, 其目标已延伸到提高效率和效益、保证管理政策和目标的实现。预算控制已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预算管理是将企业的目标及其资源的配制方式以预算方式加以量化, 并使之得以实现的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或过程的总称。预算管理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考评等环节构成。在一个信息无成本、信息可观察、计算能力无限的理想企业环境中, 企业最高决策者可以适时制定出最优方案并通过内部控制保证方案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 在这种情况下预算没有多大作用。预算之所以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 原因就在于由复杂的层级结构组成的企业中信息不对称而引起企业目标在各层级间的分解以及决策权在各层级间的分享。按现行公司治理机构的规定, 预算方案的制定权在董事会, 组织实施权在总经理。但在公司实践中, 大多数企业的预算由总经理组织编制, 报董事会批准后实施的, 由于信息不对称, 董事会不可能对预算提出实质性意见, 预算管理中董事会职权弱化的现象十分突出, 滋生预算管理中的内部人控制。针对上述问题, 应该在董事会下设预算委员会, 具体负责预算的制定、实施过程中的监控等工作, 只有这样, 才能使预算制定权真正掌握在董事会手中。

(3) 加强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是员工, 激励和约束的对象也是企业的员工, 员工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长期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 要求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要考虑与员工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的承接性, 实践表明, 这种基于环境现状而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做法是被动的, 故此, 越来越多的公司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建设直接纳入内部控制机制的内容。七份报告设计为保证符合道德标准而建立的检查程序。如International Paper Co.的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针对企业道德行为而制定的道德方案 (Ethics Program) 和立足于长远的政策, 包括开通“顺从热线”报告可能违反法规和公司政策的行为并建立道德与企业惯例办公室。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持续地理解统驭企业实践的内部控制机制和政策, Merck公司制定了一个持续的针对关键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的“管理受托方案” (Management Stewardship Program) , 督促他们履行企业道德惯例, 从而在企业运营中按照较高的道德标准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就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的现状而言, 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建设焦点应放在针对各岗位的操守标准而建立行为规范与准则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开国、宗兆昌:《论人力资本性质与特征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2]陈躬林:《委托代理难以说明现代公司的股东与经理关系》, 《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4期。

[3][美]马克.J.洛:《美国公司财务的政治根源——强管理者弱所有者》,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版。

8.意识形态的研究 篇八

一是该著深入探讨了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体系到理念、价值、精神的划分再到其各自内涵的界定。该著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灾后思想建设的引领担当与坚实支撑。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在包含两重含义:这种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的,是指引人们超越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这是旗帜和方向。这种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的,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密不可分的,是反映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并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在这样一个思想体系下,该书将理念、价值、精神三个子概念纳入思想体系概念之下进行讨论,且对理念、价值、精神三个子概念进行了精到的界定。可以看出,这样的构思,较好地反映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200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开展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积极成果。

二是该著通过深入调研,建立了极具思想性的包含理念、价值、精神的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三维结构方程模型。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使用“科学社会主义”来指称自己的理论和学说,并指称其是“真正的实证科学”。这一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理论立场和核心思想。今天,该著站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理论立场,坚持、传承和推进这一核心思想,获得了极具思想性的包含理念、价值、精神的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三维结构方程模型,将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的理念、价值、精神以数学规律与社会规律结合方式来展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三是该著提出了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的目标、原则、方法、机制、评价,汶川地震灾后生态重建、工程重建与思想建设,还对法律、思想政治工作、心理、传播、文艺等领域介入思想建设进行了探讨。这些方面的研究,一一回应了思想建设中社会意识形态所包括的哲学、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等多种形式的理论应答,显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这些意识形式中的到场、引领、支撑、协调作用。例如,该著将灾后思想建设的目标分为微观层次及宏观层次。微观层次是认知、情感、意志的心理建设目标,宏观层次是理念、价值、精神的思想建设目标。将灾后思想建设的原则定为上级指导与基层实施相结合的原则、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帮扶与公平援助相结合的原则、心理辅导与思想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将灾后思想建设的评价指标根据理念、价值、精神三个维度进行具体设计。

该著的学术价值在于: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支撑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索,结合汶川地震灾后物质重建提出了一门灾后思想建设学。使哲学社会科学多种形式迅速回应并参与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这一人类历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使之对此类问题和相关问题的继续深入研究有直接的指导或借鉴意义。该著的应用价值在于:我们党在领导声势浩大举世瞩目汶川地震灾后物质重建的同时,也进行了对做好灾后物质重建各项工作具有生命线意义、在完成灾后物质重建这一重要任务各环节中占据中心环节、体现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重要政治优势的思想建设。使我们的灾后重建成为名符其实成果卓著的物质重建与思想建设双轮驱动,充分发挥了社会意识形态多种意识形式的应有作用。

9.意识形态的研究 篇九

个人校本研修 : 芶 睿

一、问题的提出

有效组织学生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有两点: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的注意力涣散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学习受阻时,教师点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帮助探究,因势利导,使他们从新振奋起来,继续探究。设计适当的问题,给能提出有效问题的学生时间和成功的机会,这样就能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生生、生师讨论并回答,是一种交流,是一个认知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融恰师生感情,更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学习,都有极大益处。

2、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会不全面,或者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善于循序渐进,全面把握住要点。如果教师能不断启发,引导、追问、质疑、概括、小结,那么学生就会比较全面、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所以说学生的课堂提问做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有着不可估量的教学价值。因此我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于提问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结合相关研究,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将课堂为载体,从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来研究教师为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学生在课堂中提出有数学价值问题的类型和途径;我将从数学课堂提问的情境、提问的特点、提问的过程、学生提问的心理状态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等方面,总结出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和策略。

二、完成研究的保障条件

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自己所教学的班级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加强学习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基本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总结经验,使自己尽快成长。

(3)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观看名师、专家讲座,课堂实录、积极参加听课和评课活动。把提高自己的上课和评课的水平落到实处,使自己快速成长。

(4)改进教学方式,树立质量意识,善于写教学随笔和教后反思,及时积累材料,总结得失,常写教学论文或心得体会。以保证本课题的顺利完成。

三、问题意识调查及竞争能力分析

1、调查和分析常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通过调查和访问,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提问题的现状以及调查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存在问题,结合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为研究课题做好准备。为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初步掌握提问题的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可以从创设课堂民主氛围、问题情境等方面分析。同时从保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深入研究,以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数学课上,有问题敢问。

2、学生提问环境的研究。

学生敢不敢提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提问环境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微笑面对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才能消除课堂上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足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变学答为学问。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还要认真倾听,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这样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敢于大胆思考,大胆提问。

3、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

现代心理学家表明: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究。有探究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认知冲突”,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也就是认知冲突——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产生疑问并大胆提出问题。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时间,以保证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时间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并能积极提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和提问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活动的主题,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的基本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使学生逐步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在实践活动中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很重要。在教学中,老师除了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外,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引导学生积极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授人于鱼,只供一时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乐问,教师必须“教以渔。”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有所发现逐步学会抓住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知识要点,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自己的独特见解大胆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再次鼓励学生再次发现新的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大胆提出并探究新问题,从而实现“无疑——生疑——释疑——质疑——生疑”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善思、敢问、会问、善问、乐问,提出有效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研究实施方案及途径

1、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实验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验研究,探究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和策略。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和后期采用问卷、观察、个人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搜集资料,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分析数据。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总结出教学内容中问题和问题情境的类型,写出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同时研究者要加强学习新课程理念和专家的经验总结论文,互相听课和评课,及时向教学能手和名师、专家学习和请教。以提高自己的研究、分析、总结能力。(4)叙事研究法。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反思课题研究工作善于写反思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对照比较,找出得失,为后面的研究做好铺垫,也可以对课例、教学案例、教学故事进行分析介绍,还可以写出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2、途径

我将围绕以上方法,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1)围绕标题,广泛学习有关教学理论。目标确定后立即着手,广泛阅读各种教育教学杂志、教学课例、教学故事、听专家讲座并进行交流。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2)加强学习新教材教法和教学知识,认真分析学生在课堂中提问意识的现状,从根本上去认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从实际教学中去探究课题,研究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策略。我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搜集、和分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进行教学知识的学习,确保从根本上去认识和研究本课题。研讨学习并总结出现阶段我们的教学中学生提问时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引导学生提出有数学价值的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有关理论知识。

(3)采用多种途径学习和研究。通过阅读新课程教法、教育书籍、教育刊物、网络学习、咨询专家、听名师优质课例集体交流评析等,搜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知识、经验,以用于指导我顺利进行实践研究。同时还采用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每周两次自主学习并进行总结,做到有学习内容有学习笔记,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学习,由集体评议总结出有较强实效性的知识以供大家共同学习。(4)依托课例进行实践研究,分析现状,找准根源,把握方向。为了分析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的有效性,我计划每月至少有4节教学听课评课活动,主要从教师给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好、学生提问的数量要少而精、提问的难易要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同时,还会经常深入同事的课堂听课取经,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提问技巧、学生们的提问能力,从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和教训,并经常和同事们一起探讨如何让学生的提问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方法技巧和策略。

(5)学习策略,指导实践。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研究引导学生提问的类型、情境、语言表达、侯答、理答等策略和技巧,实现学生课堂提问的最大优化。在一系列的研究后,努力为学生创设提问情境,将所研究运用到教学中,依策略和方法的指导进行教学实践,在课堂上大胆实践,引导学生提问,检验此次研究成果,并再做修改。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中,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个体积极思维,不断生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传递思想,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活动的桥梁。问题能将教师的意图传递给学生,又能及时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有数学价值的问题,并主动地、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为学生的提问创设的问题情境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10.意识形态的研究 篇十

一、前言 即将到来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着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中.

作 者:谢玮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体育部 刊 名: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 27(3) 分类号: 关键词: 

11.意识形态的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89-02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叫做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观点。其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入侵,经济基础的变化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会发生相应的变动甚至质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课堂主渠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及其重要的影响。

一、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影响的现状分析

在大学,对青年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过程是个既教书又育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必修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因此,我们需要认清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影响的现状。

1.思政课没有充分发挥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才不断深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开始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企图变动和颠覆我国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而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变化的新情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我国目前高校的思政课课堂在面对多元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仍然还存在着教学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在小范围存在政治虚无情绪和“非意识形态化”观点,也是不争的事实。[2]

2.思政课专业教师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素质仍存在不足

当今的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兴趣缺乏,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思政课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质存在不足。思政课专业教师的理论深度以及个人的教学素质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课堂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接收、认同和内化的重要因素。

3.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信息源和信息量,但也使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同时对思政课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师们不断更新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高校思政课专业教师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而较少的利用微博、微信、MSN等新媒体载体进行双向式互动教学来增强认同效果。

二、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的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影响的现状分析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实效性仍存在不足。下面将从思政课教学的外部环境因素、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对象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外部环境因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入侵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会发生相应的变动甚至质变。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现代大学的主题,在文化传承、创造思想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这种文化层面的传承使大学生群体既吸收了社会主流文化的精髓,又直接为社会创造和更新了文化的内容,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内核”和杠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水平。[1]

2.思政课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绝大多数为枯燥的政治理论,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也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发生的新的变化,对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缺少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依然存在着语言生硬呆板,缺乏亲和力的情况。[6]

3.思政课教学主体

思政课专业教师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承载着重要使命,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将关系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效果。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要求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政治方向,始终与党中央的高度保持一致,要对青年大学生负责,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效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教育。[3]

4.思政课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陈旧,只采取单项的灌输式授课方式。思政课教师在实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过程中,只注重照本宣科,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不太注重对学生个人价值发展的引导,难以满足大学生认知规律的新变化,缺乏互动式灌输授课方式。

5.思政课教学对象特点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重在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尊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体现在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本质是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在思政课教学教师中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从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以前的学生认知模式是教师讲授什么教学内容,学生就接受相应的知识,然后产生认同,从而升华内化,即是所谓的“灌输—接受—认同—内化”规律。现在学生的认真模式发生了变化,他们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不再只是单纯地满足于被动地做信息和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教师传授教学内容,学生有意识地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知识基础、兴趣和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判断,然后再选择自己所能接受的来消化吸收,最后在达到认同,从而升华内化,即是所谓的“判断—选择—接受—认同—内化”。

三、思政课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实效性的路径

如何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重大课题,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和思政课专业教师光荣且崇高的历史使命。

1.思政课堂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通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科学理论同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理论转化为大学生个人的观念结构和行为准则,从而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只有通过科学的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枯燥的政治理论课堂仍占绝大部分比重。因此,将思政课堂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用大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达到对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意志、情感、认知的统一。

2.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主流意识形态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校园文化是透视和整合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平台。[4] 21世纪也意味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文化建设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通过将思政课的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文化感染为依托来巩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充分运用校园网络文化以及手机文化来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产影响,进而增强了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性。

3.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通过将思政课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深当代当学生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和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途径。即在提高实效性的过程当中,应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方式的灵活性,应将思政课教学内容贯穿在社会实践当中,以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力和实践感受力为目的,建立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社会实践方式,强化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主体参与的角色意识,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自主性。[5]

4、思政课与红色文化相结合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通过在思政课课堂上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这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而且还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从而提高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认同的实效性。即在互联网对大学生有极强吸引力和极大影响力的现状下,将思政课认同教育采取校园红色文化传播途径,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传播渠道,以崭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不断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多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继而增强实效性。高校要大力建设思政课与校园红色文化相结合体系,帮助青年学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认识价值和精神价值,教育大学生从思想上、行为上去理解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

5.思政课与潮流话语相结合

通过创新思政课教育载体,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课堂用语与网络化语言和符合大学生时代特点的潮流话语相结合,进而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性。即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的形象性来丰富思政课教育内容,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教育信息的主要方式,使大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缩短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的心理距离,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效果,从而增强实效性。思政课与潮流话语相结合,可以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传递,激发学生的思考,达到双向的灌输式教学。

参考文献:

[1]路海华,余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文化传承作用探析[J],社科纵横,2003,(1).

[2]王晓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3]王红,徐海波.高校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态解读[J].肇庆学院学报,2011,(6).

[4]王玲.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8).

12.意识形态的研究 篇十二

一、意识形态与翻译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现在已经为众人所公认。勒弗韦尔(1992)阐述了影响翻译的“两要素”理论,即翻译自始至终都会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观的影响。其中,“赞助人”控制意识形态,“专业人士”控制诗学。他还指出,作为一定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赞助人会利用他们的话语权利直接干预翻译过程,而由文学家和翻译家等组成的专业人士相对只能在赞助人允许的意识形态范围内,操纵他们有限的话语权利和诗学技巧,完成他们的诗学追求。因此,译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意识形态和诗学会同时在他们的意识中起作用,影响其话语选择,决定其翻译策略。我们下面就通过意识形态的角度,来探讨两个译本所处的意识形态背景有何不同以及造成了何种翻译差异。

二、两译本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极其对作者的影响

施咸荣的译本虽然公开出版于八十年代初,但却最初产生于六十年代。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对翻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的中国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实行的“一边倒”的方针,即倒向当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一边,同时对翻译活动也实行了极强的政策影响。由于太多的限制与障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时常不得不对原作进行适当割舍和调整。因为他的思维模式需与他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保持一致,以至于他的话语不会受到当时的权力话语的排挤,甚至产生冲突。

当时的赞助人意识形态操纵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汉译本的出版发行。在六十年代初,该译本只能以“黄皮书”的形式内部出版并作为批判和反面教材。直到八十年代初期,译本才得以公开出版发行。而施的个人意识形态影响了其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也受到了影响,其选取了翻译该作品,是为了让国人用批判的眼光更好地了解西方社会,起到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传统儒学仍然对作者有较大影响,施在译文中对于原文中的粗俗用语及与性相关的话题较多采用回避及规划的态度。

而孙于2007年发表的译本,其意识形态则大有不同。“本时期的意识形态是实现现代化,个人发财致富。……这些观念逐渐为人广泛接受,成为有史以来吸收忠实信徒最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内涵和实施策略从偏重精神到偏重物质,由强调富国到强调富民。”

因此,孙的意识形态与施已经大有不同,其译本可以公开发表,社会环境已大为不同,其翻译目的也已更倾向吸引读者。同时,儒家思想虽然仍有影响力,但其对性等问题的影响已经大不相同。这些在孙的译作中都有所体现。

三、两译本翻译策略比较极其意识形态原因

1. 粗俗语处理策略比较及原因。如前文所说,施咸荣所处的历史环境使得他在翻译中要特别注意与他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保持一致,这使得他对于语言的选择比较谨慎,原文中的粗俗语往往被回避或委婉地表达。而对青年翻译家孙仲旭来说,社会包容度已经大为增加,其个人选择也大为增加。因此在孙的译本中,对粗俗语的翻译往往更为直接。如:

例1:They don't do any damn more,molding at Pencey than they do at any other school.

施咸荣:在潘西也像在别的学校一样,根本没栽培什么人材。

孙仲旭:跟别的学校比起来,他们在潘西做的培养工作他妈的强不到哪儿去。

例2:Old Marsalla,he damn near blew the roof off.

施咸荣:老马萨拉,他差点儿没掀掉屋顶。

孙仲旭:毛尔绍洛这厮,差点儿没他妈把房顶给崩掉。

例3:I was probably the only normal bastard in the whole place-and that isn't saying much.

施咸荣:我也许是这地方唯一的正常人了——而我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大。

孙仲旭:我很可能是整个这儿唯一正常的混蛋——这话说得不算过分。

在例1,例2中,施将原文中的粗俗语都省略掉了,而孙则加以保留。在例3中,施将“bastard”翻译为“人”,而孙则保留了“混蛋”的原意。

关于两个译者对于粗俗语态度的不同,我们从施在序言中的一段话也可看出端倪。施咸荣曾在序言中写到:“我国的青少年生长在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党、团和少先队组织的亲切关怀,既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又有丰富多彩,朝气蓬勃的精神生活,因此看了像《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的书,拿自己幸福的生活环境与资本主义的丑恶环境作对比,确实能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当然,如果有个别青少年分不清两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的界限,不珍惜祖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竟也去盲目崇拜或模仿霍尔顿的思想,举止和言行,那自然是十分错误的了。”这里不难看出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痕迹以及施之所以加以删减的原因。

相比之下,在社会更加开放、自由,出版业商业化的今天,为了吸引读者,那些个性张扬,更具刺激性的作品往往更受出版社的青睐。因此,孙仲旭在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对于原文中的脏话,更倾向于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而无需净化处理。

2. 性描写处理策略比较及原因。除了粗俗语之外,两译者对于性描写部分的翻译策略也有所不同。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例4:And when she turned around,her pretty little butt twitched so nice and all.

施咸荣:她让我神魂颠倒了。

孙仲旭:转圈时,她小巧的屁股扭来扭去,好看之极。

很明显施省略了对性较直接的描写,而孙则完全加以保留。

例5:He was always saying,“Try this for size,”and then he'd goose the hell out of you while you were going down the corridor.And whenever he went to the can,he always left the god damn door open and talked to you while you were brushing your teeth or something.That stuff's sort offlitty.It really is.

施咸荣:他老是说,“这件事你可以实地干一下试试。”你走到走廊上的时候,他还会在你后面拼命呵痒。……这类玩艺儿就有搞同性爱的迹象。一点不假。

孙仲旭:他经常在你经过走廊时对你说“试试这个大小如何”,然后猛捣你的敏感部位。他每次上厕所时,老是他妈的不关那格厕所门,在你刷牙或者干别的什么时跟你说话。这种事有点儿同性恋意思,没错。

省略号是两个译本最大的不同,施咸荣所处的年代的中国人还不能接受同性恋,因此施的译本就用省略号代替了。而孙仲旭译本所处的21世纪对此已大为包容,因此他不用担心此事。

对于两个译本对性描写处理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施咸荣所处年代对性话题是隐晦的,保守的,这使得施必须加以删减以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而孙仲旭所处的年代对于性已大为开放和包容,因此孙可以保留原作相关部分。另一方面,施咸荣本人生长的年代及其所受的教育使其个人意识形态对于性话题更加小心触及,这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孙仲旭作为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译者,其个人意识形态所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已经大为减少,而对与西方性解放的思想接受程度已大为提高,因此其对性话题可以更大胆的处理。

3. 翻译目的不同造成的翻译策略差异。

例6:Anyway,it was December and all,and it was cold as a witch’s teat.

施咸荣:嗯,那是十二月,天气冷得像巫婆的奶头。

孙仲旭:当时已经是十二月,天气冷得邪门。

同之前的例子不同,在这个例子中施的译本似乎要更大胆些,这是由两者的翻译目的不同决定的。施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并运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而孙则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运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这是因为施咸荣的翻译目的是“让国人用批判的眼光更好地了解西方社会”,并且其最初的译本只是用于内部发行。因此对于“as a witch’s teat”这样一个美国俚语,采取直译的策略更有助于读者了解美国文化和社会。而孙仲旭的译本则更偏重于商业目的,也更偏重于吸引读者。如果对这一俚语直译,则会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因此孙这里为了适应读者的口味而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

我们这里看到,社会意识形态对机构和译者的翻译目的也会产生影响,而这又进一步影响了译者的翻译策略。意识形态对译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四、结语

从前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意识形态对两个译者的选择产生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不同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译者本人的意识形态都会译者的翻译策略产生影响并影响译本。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儒家思想同时影响了两个译本的内容。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总是会受到其所处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并逃脱不了意识形态的操控。

摘要:翻译活动会同时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本文根据勒弗韦尔的意识形态理论,对比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译本和孙仲旭译本的不同。两者在粗俗语和性描写方面的翻译有明显差异,本文从意识形态角度探讨了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意识形态,麦田里的守望者,翻译

参考文献

[1]Lefevere A.(1992).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J·D·塞林格.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M].南京:译林出版社,1983.

上一篇:镜子里的我-描写自己的作文450字下一篇:湖南卫视后期制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