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支教教师优势引领教师成长(精选13篇)
1.发挥支教教师优势引领教师成长 篇一
发挥教师的优势在于科学引导学生
泰来县和平镇团结学校孙凤山
新的课程标准实行,犹如一缕春风吹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心扉。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要求的提出,为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本人在深刻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后,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进行了积极实践和探索。下面,我结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优势,来谈一些做法。
新课标把“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的思想,提到了更高的地位。这使我在实际工作中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尽力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巧妙的有趣的导入,使学生从上课一开始就感受 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创设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的氛围。二是尽力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让学生读书,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多让学生钻研探究,多让学生深 入思考,多让学生提出问题,多让学生互相交流,多让学生讨论争辩,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绝不能包办代替。三是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打消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很大的学习潜力,许多问题通过自己的钻研能够解决。同时,还要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例如怎么入手,怎么钻研,怎么提出问题,怎么学记叙文,怎么学议论文,怎么学小说、诗歌等,常言道:“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要使学生认识到,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意 识和习惯,这是一辈子受益无穷的。总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的体现,指明了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 组织者和引导者”。本人体会到,学校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师生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完成的,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教师有学生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师担负着学生学习的组织责任,例如一堂课,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和学 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的任务、目标和重点,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第二,教师担负着一堂 课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教学节奏的组织,使学生在课堂上科学有序地进行学习。第三,教师应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法,使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效果更好。例如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环节选用对话的方法,有的环节选用朗读、诵读的方法,有的环节选用讨论的方法,等等。这样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灵活,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更有兴趣。第四,教师肩负着答疑和传授知识的任务,学生在学习中总会产生许多问题,教师就要准确地给予解答,学生毕竟要学习一些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是提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该传授的知识必须传授,不能推卸责任。第五,教师还应该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另外,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作用之外,还要组织学生的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在课内外结合的实践中学习语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既带来了压力又带来了挑战,只有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科学实践,大胆探索,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才能取得新的成绩。
2.发挥支教教师优势引领教师成长 篇二
2012—2013年, 作为重庆市体育老师的唯一代表, 两次受重庆市教委、市干训中心指派, 到香港、深圳、重庆、南京参加中小学基础教育理论培训班培训学习, 均以较好的成绩结业。2013年6月, 由重庆市教委委派, 到忠县参加了体育新课标“同课异构”献课活动, 并为忠县全县体育老师进行了课的点评及举行学校体育理论讲座, 受到普遍好评。在发表教育教学文章, 课题、论文及体育业务等方面获奖颇丰, 近三年主动培养的三位青年教师参加市、县体育基本功比赛荣获一、二等奖, 并被评为优秀田径、篮球教练员。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体育教师中获得较高评价, 在荣昌乃至在重庆市范围内产生了一点影响力。我也因此先后被评为重庆市学校体育先进个人, 荣昌县体育学科带头人。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 我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分别评为“重庆市特级教师”, “重庆市名师”。2012年10月被荣昌县人民政府评为“荣昌县十大名师”, 县委书记谢金峰亲临表彰大会颁奖, 荣昌电视台全程报道, 并专门到校采访我并制作专题片在荣昌宣传报道。
自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 我一直从事高中体育教学及班主任工作, 先后担任体育教研组长、荣昌县康乐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副主席、县网球协会副主席。现为高三年级副主任、体育备课组长、体艺卫党支部书记。
回顾我的求学历程, 我的概括是起点低, 追求高, 不放弃, 比韧劲。我1980年毕业于相邻的大足县师范体师班, 中师学历, 同年参加工作。1983年考入重庆教育学院体育专科班学习两年, 获大专学历。1992年再次考入重庆教育学院首届体育本科函授班学习三年, 以优秀学员获本科毕业。1995--1998年, 参加西南大学教育管理研究生班学习, 获结业证书。根据此内容撰写的文章《体育教师跨学科, 在职学习好处多》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1999.4期上。我把这些写出来, 不是想展示或炫耀什么, 一是想说明体育尽管现在不是高考学科, 但仍然能有所作为, 关键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与奋斗;二是想给广大体育老师, 尤其是积极要求进步的年轻体育老师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看能否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点借鉴或帮助。
一、思想先进, 作风过硬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我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 专业思想牢固, 即使在八、九十年代体育老师大批改行的高峰时期也从没动摇, 坚守着自己热爱的事业。工作中积极主动, 起早贪黑, 具有体育教师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上进心,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30多年来, 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 忘我的敬业精神工作效果得到师生们的广泛认可, 且思想素质、业务能力过硬, 常年工作、学习两不误。因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 被荣昌县教委评为“音体美先进教师”, 年年被学校评为“先进共产党员”, 多次被荣昌县教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7月, 被中共荣昌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6月, 被中共荣昌县委教工委评为“十佳党务工作者”并出席了县里组织的隆重的表彰大会。
二、追求文武, 全面发展
工作后作为运动员, 获得过30多次重庆市普教系统、荣昌县教育系统乒乓球比赛男子团体、打单前1--4名, 重庆市普教系统网球双打比赛2--4名, 荣昌县首届网球比赛单打冠军, 至今虽接近退休年龄, 仍代表荣昌县教育系统, 坚持参加每年一次的重庆市普教系统网球比赛。现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国体育学会会员, 国家田径二级裁判员, 篮球、体操三级裁判员;田径、体操三级运动员。作为体育老师, 摸爬滚打在操场, 工作辛苦、头绪多, 又担任年级副主任工作, 体艺卫党支部书记, 课余能克服重重困难, 坚持不懈的钻研业务, 独立撰写了30余篇教育教学文章在《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科学咨询》等各级刊物发表。其中2012--2014学年在省级刊物共发表文章6篇。有27篇论文参加评比获市县各级奖。共获与业务有关的市县奖项50多次。作为主研人员, 课题研究两次荣获全国一等奖、并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两次评为“科研工作先进个人”, 体育课《队列操练》参加优质课比赛也荣获全国一等奖。两次承担重庆市学校体育改革现场会, 上的新课标观摩课, 受到重庆市与会专家、学者共计200多人的广泛好评。荣昌电视台全程录像进行了宣传报道, 以此内容撰写的论文《一堂新课标示范课》获重庆市教育学会体卫专委会二等奖。这些工作成绩在荣昌教育系统产生了一些影响, 在重庆市体育界也赢得了较好的声誉。
三、班务工作, 多次获奖
从2002年起, 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 带过多届高三毕业班。工作特别勤奋、投入, 肯下苦功夫, 在班级管理方面有自己的特色, 带班多年, 学生最认可的是我的责任心、上进心及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至今仍被学生戏称为“话疗”而津津乐道。所带的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成绩突出。高考无论是升学率、后进生和尖子生都全面超出学校划定的指标, 班级各种体育竞赛1--2名。学校每月综合评比一等奖, 位列全校60个班第1一3名。个人和班级获得的荣誉有:6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集体;7次被学校评为十佳班主任及体卫班主任。2007年, 所带的高2008级7班, 被重庆市教委授予“重庆市优秀班集体”称号。多次参加学校的班主任工作交流, 并为学校班主任举办班主任经验讲座。
四、行政兼职, 有所作为
担任学校高2014级年级副主任、体艺卫党支部书记工作追求有亮点。分管年级班主任及学生德育工作注重实效, 如每学期举办一次的班长培训会有声有色, 反映良好。根据目前中学生在校普遍使用手机这一热点问题, 撰写的文章《中学生在校该不该使用手机?》, 在《重庆教育论丛》杂志发表, 尝试将体育特有的管理模式引入到年级管理, 收到较好效果, 得到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作为党支部书记, 党务工作务实, 每学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 使党支部全体党员深受教育和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如党支部全体党员带上水果、白糖、营养品到双河镇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 与他们促膝谈心, 问寒问暖;党支部党员慰问学校93岁高龄的离休老校长李克闾, 向他介绍党支部的建设和发展, 聆听老领导的教诲;到路孔镇中心小学看望留守儿童, 给他们送去书本、文具盒, 送去温暖;到盘龙镇中学、厂矿基层党组织调研、座谈, 了解基层党组织的生存状况和新党员发展情况。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系列送课下乡活动, 每个学年开展两次, 形成制度。到目前为止, 已将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及音乐美术课送到了荣昌县的10余个边远乡镇, 有力地促进了边区的体育、音乐、美术课教学, 受到当地学校的普遍欢迎。体艺卫党支部也成为学校评选出的唯一优秀党支部, 荣昌教育网、《荣昌报》、荣中校园网多次配图片宣传报道了体艺卫党支部的先进事迹。
五、青年培养, 迅速成长
工作至今, 共指导培养了30多位青年教师, 内容包括体育教育及班主任工作。
3.发挥支教教师优势引领教师成长 篇三
一、同伴引领,在反思中提升
同伴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教师的学习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专家培训和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建立同事之间横向的平级交流与分享,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教师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学校应重视团队建设,鼓励教师之间互助、合作与共享。学校应在教师之间强调团队意识,在合作与互助中倡导教师的自主发展。可以设立“和谐年段奖”,开展以年段为主的学习研究活动,开展以年段为单位的分学科教学比武活动、读书论坛活动、教学研讨活动等,主要做法是:
1.互动听课。各年段采用“跟踪听课”制度——每位教师每月上两节研讨课。本组一人上课,其余教师跟踪听课。同年段教师或学科带头人根据研究主题对其教学进行诊断性分析。每位听课教师都要进行“四个一”的评课(一句欣赏的话语;一个问题的质疑;一条合理的建议;一篇真实的评析)。执教者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课堂预设与生成、课堂参与与实效、课堂问题与原因等)。
2.自我反思。教师有了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同伴指点和评议,对自身课堂教学的优劣有所认识,因此,更需进行自我反思,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教育教学的本质进行理解,并自觉地对自己已有教学行为和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如“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过程是否表现了“公正的品质”是否“有耐心”“豁达的胸怀”“敏锐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等。在这诸多的品质风格之中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也表现着教师的智慧和素质。通过这些研讨,引导教师学会倾听、吸纳、交流与反思,系统、全面和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从制度上鼓励教师之间形成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和共同提高的积极的团队关系,从而带动整个团队和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
二、骨干引领,在比较中提升
骨干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点。充分发挥校内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备课组长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这一优势,采取给他们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的办法,使他们在同伴互助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引领的形式有:
1.指导式。让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充分发挥师傅的特长,不断营造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鼓励教师互相学习,建立师徒带教制度,以培养新教师,促进其成为校本培训中的优势资源。
2.观摩式。定期举行师徒教学观摩、公开课展示、教学评比活动。在活动中师徒互找差距,发现亮点,寻找不足。
3.研究式。以问题为中心,以课题为抓手,展开研究式师徒合作——就共同关心或研究的课题进行讨论,形成学习研究的共同体。
4.活动式。骨干教师围绕新课程改革的定期讲座,“名师工程”的“三个一”活动(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做一次专题讲座、组织一次学科教学研讨),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或示范,不但提高了他们自身的素质,而且使其他教师受益匪浅。
三、校长引领,在示范中提升
校长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增长点。在校本教研中,校长既是参与者又是指导者。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校长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校长的人格魅力、专业水平、示范带头作用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个敬业、诚信、友善、正派、公道的校长是教师为人做事的楷模,是教师学习的榜样。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校长,能够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出从宏观到微观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帮助教师达到较高的专业发展水平。校长是学校的一员,也是教师队伍的一员。校长也需要不断发展、提高。如果校长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能够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会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校的学习、研究风气必将会长盛不衰。校长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有:
1.指导读书读报。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学校应要求教师读好两种书:一是读“理论书”,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魏书生的《教书育人漫谈》《班主任工作漫谈》;学习课程理论,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走进新时代》;阅读新课标原文,品味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等;学习化组织是最具竞争力的,重视并创造条件让全校教师投入学习,个人和集体都会受益颇多。二是读“实践书”,深入开放性的课堂互相观摩学习,研读教学案例和课堂实录,品评名师的课堂教学等。
2.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应让教师明白学习能丰富人的内涵和修养,开阔视野,引导思考。作为校长,应学为人先,与时俱进。多读书、多思考、多借鉴外地外校的先进经验,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多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深入班级,调查研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校长要以研究的态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力求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干成精品,在成就师生的同时,不断成熟自我,成功自我。总之,校长要善于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四、专家引领在指导中提升
专家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教师在同伴、骨干、校长引领的基础上,必须还要有具体的高水平的专家引领。让学校的骨干教师与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进修学校教研室的专家结对,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的方式有:
1.专家走进学校,为教师作学术专题报告,引入教育新理念、新信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帮助教师从理论的高度上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2.专家走近教师,就有关热点问题进行解剖和探讨。要充分发挥特级教师、教研员、专家的作用,去积极引领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理念,进行问题会诊,归因分析,共同探究,提出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把众多相对分散、零碎的思考,分门别类,在更高层面上加以总结、提炼,注入更多的理性思辨,摸索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高质量的教研成果,努力推广开来,使教师思想日趋丰厚、成熟。
3.专家深入教学现场,引导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可以邀请专家开设示范课,专家们先进的理念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使教师们受益匪浅;可以聘请有关学科的教研员或有关方面的专家来校,深入各学科教研组,指导教师备课,深入班级听课,组织大家评课。通过合作,让教师增强专业发展必须具备的“沟通、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使教师专业化成长得到有力地推进。
实践证明,引领式教研使我们的教师少走了许多弯路,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水平都能得到较快提升;引领式教研使科研的根基更深入,教研的空间更广阔;引领式教研也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效!
4.引领教师成长 篇四
1、为骨干教师展示才华搭建平台。
通过中考研讨会、示范课、教师论坛等多种形式为广大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如2008年3月19日和9月16号,在65中和阳光中学两次召开历史教研组长和九年级教师会。46中周泽龙老师、科大南区附中的王天健老师、48中的杨茹老师、南园中学的訾化木老师、包河中学的丁云发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中考复习的经验和体会。这些老师或是名校名师、或是中考成绩特别突出的老师,或是年轻教师中的佼佼者。这样场合的介绍,不仅对全区各校老师的教学具有借鉴启示作用,也能发挥主讲教师的积极性,对主讲教师是一个促进。
2、组建区级命题教师团队磨练教师。
参加今年期中、期末命题的老师有訾化木、唐荒春、丁云发、黄德凤、段立瑶、王玲、曹世友、李紫龙老师。这些教师中,既有长期参与命题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有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每次命题前,我都要从命题的依据、命题的难度、试题的题型、题量等方面进行培训,尤其经常对年轻教师灌输“保密、科学、原创、打磨”的命题八字真经。但是教师成熟命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需要经过不断反复。命题的过程不仅是试卷不断打磨成熟的过程,更是人与人交流、心与心沟通的过程。包河中学的丁云发老师对此感受颇深,“让我感动的是一次出模考试卷,由于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不知道如何下手。是彭老师给我详细的指导:从试卷的形式、试题的设置、材料的选择等等。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我出的每道试题他都认真而详细地做了校正和修改。让我感觉到彭老师不仅是在教我命题技巧更是在教我做人。”
3、定期举行区级观摩课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2008年,我们先后由57中的徐莹老师、65中的李紫龙老师和48中的高凭鹰老师开设了三节区级公开课。有城区名校的教师,也有远郊薄弱学校的教师。上课的过程是对教师成长的一种推动,属于“任务驱动”型成长。我们不仅关注教师的上课,也非常重视教师的交流,每次上课后,都进行深入的课后评议工作,组织教师带着问题参加听课和评议,我们将以下三个问题列为每次听课的必备内容:本堂课有哪些可供你借鉴之处?你认为本堂课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由你上本节课你的教法是什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各种教法,都是一种探索,一种研究,一种交流。大家在交流中互动,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中迸发火花,在交流中成长成熟。
4、通过比赛发现人才,打造人才。
2008年合肥市举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比赛,来自全市含三县在内的22位老师参加角逐。我区57中徐京梅老师参加上课比赛,65中的李紫龙老师参加说课比赛。上课的程序大家都很熟悉,而说课的形式虽然常见于各种场合,但要参加比赛却要认真准备。我首先在工作室博客上发表了《如何说课》的文章,李老师在博客上留言:“要是再有一篇说课稿就更好了。”于是我又写了一篇说课稿发到博客上。比赛的头天下午李紫龙老师拿到说课课题,我让他在晚上把写好的说课稿发给我,我逐字逐句把关审读,针对他的说课稿,我提出了十几条修改建议,在电话里交流了40分钟,李老师非常敬业,家里没有电脑,更谈不上上网,于是夜间赶到学校,后来他跟我说,当晚,他在学校工作到凌晨3点钟才把说课稿修改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紫龙老师最终荣获合肥市说课大赛一等奖,作为一名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徐京梅老师经过自己的努力荣获合肥市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
5、借助工作室平台,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为发挥包河名师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和带动作用,快速提升工作室学员的教学水平,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速度,历史名师工作室5位成员和12名学员之间实行师徒结对,采用
一师多徒制。该工作室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徒关系,这种新型的师徒关系是发现型的,师傅善于发现徒弟的长短,而后扬长避短;是互补型的,徒弟学习师傅驾轻就熟的教学技巧,师傅学习徒弟新的教学理念和运用自如的现代教学技术;是交流型的,师徒之间相互切磋、交流、研讨、争辩;是合作型的,师徒之间共同承担课题和教学任务,分工合作,共同提高。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师徒结对活动让学员受益匪浅,48中的高凭鹰老师说:“在名师工作室,我拜唐荒春老师为师,唐老师给我了很多的指导,比如上公开课前,她发现课件和设计思路上存在很多问题,学生活动成分太少,课件制作单一,资料过多,内容有点深,我以前只是认为我把这课内容分析透彻就可以了,但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把学生的兴趣放在重要地位。在唐老师的教导下,我对教案和设计思路都做了一定的修改,加入了不少学生活动。事实证明我这课最大亮点是关于文字狱的历史短剧,三个学生淋漓尽致的表演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在愉悦观赏的同时也掌握了历史知识,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我终于深深的感受到:历史课堂可以不是单一枯燥的知识讲授,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还可以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历史。感谢名师工作室,让我这个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在教学水平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6、成立中考中心备课组,以研育师。
为切实做好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迎考工作,提高中考复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做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立包河区中考历史中心备课组。将区有关学校中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历史教师吸纳到研究小组中来,针对中考改革的特点,中考命题的趋势,中考考纲的特点和变化,重大热点问题和主干知识的结合等进行分工研究。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出成果。备课组的任务是:研讨中考考纲、中考试题、《课程标准》,把握中考命题趋势;举行全区历史研讨会;交流中考复习经验;开设中考综合复习讲座;编制中考模拟试题。通过分工合作,认真备课,集体研讨,集体交流,教师们受益颇多。
7、对新招考教师和远郊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2008年暑假,我们先后对2008年新招考教师、近三年新招考教师和远郊教师进行了培训。就“备课实务与新技能”、“如何上好活动课”、“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中考复习技巧”等多方面、多角度对老师们进行培训,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从后来老师们撰写的培训体会和教学设计看,教师的理念得到一次洗礼,教师们的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
8、开设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群体成长。
自2008年3月20日历史名师工作室开博以来,历史名师工作室从无到有,从一棵幼苗到长大成人,凝聚着工作室5名成员和12名学员以及包河区广大历史教师的心血。如今工作室已发表博客171篇,访问量已达14000余人次。
历史名师工作室的定位是要把工作室办成广大教师交流的平台、成长的空间,把工作室建成教师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和服务教学的园地,为此博客开设了教研动态、教学设计、课题研究、师徒结对、历史百科、学法指导、时政热帖、闲情雅趣、友情链接等17个栏目。通过工作室平台,让老师们感觉学习了很多,进步了很多。48中的高凭鹰老师说:“我在上校级公开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时,在名师工作室的博客上发现了世纪阳光中学王玲老师关于这课的教案,还有其他老师对它的点评。虽然和我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同,但是给我很大的启发,我随后临时补充了新的资料,使我的教案更加充实和完善。”
历史名师工作室不单是5名成员和12名学员的工作室,更是全区所有历史教师交流的平台,是大家共同的家园。我们开展的系列活动在面向工作室的同时,也面向全区的历史教师。我们希望通过工作室平台,引导全区历史教师群体成长。
9、改变教研模式,开展网上交流和研讨。
我们主要通过工作室成员和学员上传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供大家交流。老师们积极性很高。现摘录合肥46中曹芳老师《三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的部分评论如下:“设计新颖,可资借鉴:结构清晰,知识传授到位;讲练结合,学生全程参与;目的明确,关注三维目标;
学科特色明显,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启示”一目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往往是中考拔高的地方。建议:教学目标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分写;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和成果可以放在一张表格上,让学生比较,更加一目了然;图片要添加上来,这样大家看得更清晰些;工业革命的背景也应该略加分析”;“曹老师的课大气磅礴,挥洒淋漓。教学设计紧紧抓住复习课的特点,收缩自如,突出重难点。引导自然,达到师生相融的境界。善于利用身边事物作为旁证,水到渠成。工业革命影响是重点,也应该加以训练,从而真正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记得在48中听杨老师上的一节复习课: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你们两位老师的复习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同学们,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神奇呢?(答)工业革命”感觉答“科技”更符合材料和问题,呵呵!可以先答科技然后再引出促进科技突飞猛进的是工业革命。拙见啊!”“我初带毕业班,感觉复习课真不好上,缺少的就是曹老师这里的有针对性和效果的习题,过于注重老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能动性,曹老师的设计给予了很好的启示啊!”等。
10、开展专题集体备课是工作室培养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们以工作室为主导,全区历史教师共同参与。上学期,我们主要针对九年级中考专题复习进行集体备课。我们实行的是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先后上传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1篇,考试研究专题文章15篇。本学期我们确定的集体备课专题是各年级的教学设计和考试试题,目前已上传教学设计17篇,历史试题18套,考试研究文章18篇。每次的集体备课我们都具体落实到人,因为只有具体落实到人,才能真正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而参加集体备课教师的作品都要上传到博客上供大家浏览,任大家评论,老师们自然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没有看家本领的也要模仿借鉴他人的长处,吸收别人的经验,这对老师也是一种促进,也是一个提高。
11、开展历史教师论坛,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为交流新课改成果,展示教师风采,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我们在48中组织开展了历史教师论坛活动。老师们就“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主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和交流。48中唐荒春老师做了《走出新课改误区,构建有效性课堂》的主题发言,老师们积极性很高,纷纷就“有效的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论坛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们意犹未尽,许多老师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发到名师工作室博客上,如合肥市57中学徐莹老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实效性阳光中学》,阳光中学王玲老师《充分利用历史教材,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烟墩中心学校聂新年老师《功夫在课外-----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南园学校訾化木老师《浅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铁四局中学曹世友老师《浅谈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合肥市第六十五中学李紫龙老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六十四中学朱长珍老师《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一点思考》,铁四局中学彭江龙老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
12、开展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科研兴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特别是在新课改中发现的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最值得大家探讨的。配合区、校做好有关课题的研究。如包河中学的金结平等老师参加了“以案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究”的省级课题,并在全区开设了该项课题的研讨课;阳光中学的王玲老师参加了“自育自学”的省级课题研究,也在全区开设了该项课题的研讨课,这些研讨课均受到同行和专家的一致好评。结合我区历史教师的现状和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难点,按教育科研的规范和要求,开展研究,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积极支持鼓励教师个人申报有关课题的研究。如铁四局中学的彭江龙老师主持申报的安徽省教育科研课题《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在如火如荼的研究中。
13、积极参加省市教研活动提升教研水平。
2008年,本人参加合肥市高考命题小组,参与合肥市高考模考四套试卷的命题工作,并在合肥市高考模考二模质量分析会上对全市高三教师做专题讲座;暑假期间,受合肥学院的邀请参与合肥市暑假继续教育培训班的授课,就《备课实务与新技能》先后在工大附中和合肥学院对合肥市含三县教师进行培训,受到好评;受邀三次在全省高考研讨会上就高考复习和高考命题趋势做专题报告;参与省教科院组织的有关教研活动。
5.立足课堂观察 引领教师成长 篇五
2月25日,主题为“立足课堂观察 引领教师成长”的教学研讨活动在观音寺镇唐庄小学开展。本次活动旨在帮助教师掌握课堂观察方法,加强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全校教师参加了该活动。
结合上学期市教研室对课堂观察的专业培训和指导,本学期第一次课堂观察实践活动在该校展开。活动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本次讲课的左慧敏老师先做了说课,她从设计思路、环节设置、任务要求、重难点设置等进行了一一说明。然后全体与会教师划分为3大组分别针对目标达成、学生活动、有效提问三个维度,选取不同的观察点,进行观察量表的选择和制定。
上午第四节课,左慧敏老师执教公开课《文本框的应用》。这时,教师们不仅仅是听课,更是一个观察者、记录者。针对预先设定好的观察点,他们纷纷展开观察和记录:有的不断观察学生的任务进展;有的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有的则关注和记录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情况等等。有了课前的小组讨论和分工,每个人都明确目标,如实做好记录。
课后的讨论会议在下午举行。左老师先就课堂实施情况进行教后反思和小结,然后各个小组成员汇总各自的记录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以及撰写课堂观察报告。在评课环节中,老师们不再面面俱到,而是根据课堂观察记录进行有针对性的、有重点地进行分析,再给出改进的建议。整个活动,就在精彩的交流声中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6.科研:专家引领与教师及成长 篇六
或许是因为自己孤陋寡闻,外出学习机会太少,虽然也隐隐约约听说过余映潮老师的大名,但却对这位名师知之甚少。终于有机会在驻马店接触了这位大师,听了他讲的课文《社戏》和他的讲座《提高设计水平,提高教学效率》。
来到大厅在我眼前出现的是这样一位先生:白色衬衫,干净清爽,瘦削的身材,深邃的眼睛,与面容浑然一体的眼镜,看上去六十上下的年龄,儒雅而沉静,语速不快,但清晰、简练,一个意思表达出来,似乎多一字则太繁,少一字则过简;声调不高,但声声入耳,入心,仿佛高一分则太响,低一分则过轻„整个人看上去,就是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位文人,举手投足之间,不但理性,而且极富诗意。
听完后,我记下了满满八页,感受很深。余老师的课,好像没有技巧,但正是技巧的极致,是武林高手的“无招胜有招”。不论是导入,板书,不论是引导学生“学知识”还是“练能力”,都自然,得体,环环相扣,入情入理,不论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是对部分语段的局部赏析,都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张扬,不做作,不哗众取宠,不生硬随意,以自己精湛的语文功底和深厚的驾驭课堂技巧,引领着学生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在读、写、品、悟中提升着他们的“语文本领”。他对语文老师的素质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科学细心地策划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清晰,则课便不会偏离根本,教材不熟,目标不明确,环节心中没数,课堂便会显得零乱。二是要学会整合教学内容的技巧。环节和内容不能过细,要把一些小的方面整合成一个大的步骤,有“板块”意识。三是要训练对话的功夫。课堂上容易犯的三个毛病是“一问一答”、“廉价表扬”和“重复学生话”。学生说了观点,老师也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四是提问技巧。提问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主问题”,有了主问题,教学便不会过于琐碎,有了主问题,便可以带动整个课堂。
在报告中,余老师围绕着提高设计水平,提高教学效率,从“五个懂得”、“五个讲究”、“五种境界”这三个部分,十五点做法阐述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既紧扣课标要求,又有在自己多年研究实践中总结出的“教学警语”,更有生动细腻的教学课例,让老师们沐浴了一场真正的语文洗礼。
晚上回到家打开电脑,按惯例先上博客逛逛,发现学校博客上已经发了不少听课感想,有的老师还有连载,看来我市的语文潮已经来临。上午在办公室听同年级的王老师在与她的跟班老师对自己刚上完的第十一课进行探讨,“板块式”教学这几个字马上让我忍不住要去插上一嘴了。原来王老师昨天听了余老师的课后深有感触,于是试着按照大师的路子重新设计了这一课。我问她感受如何?她说我让学生沉下心来思考我设计的几个问题如用四字词语来概括段落意思,刚开始能交流的孩子不多,场子有点冷,但到第二节课时,用这种方式场子便渐渐热起来了,这是我没想到的。听了王老师的一番话,看着她兴奋的表情,我感受到余老师给我们驻马店带来的这股语文潮会来得很猛烈。
“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余老师关于好课的评价这几句话已经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
一天的学习,收获颇丰,也丰常赞同刘校长在总结时的那些感受: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我们要一边学语文,一边学当语文老师。“一桶水和一滴水”的关系永远不会过时,要经常性地学习,积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厚实,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时候我也在想: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糟踏别人的生命。怎样花最少的时间一步到位或是做好很多事。余老先生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件事。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是因为他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有效的理论和依据,并围绕着这些理论和依据有目标地去展开。这些理论和依据即是他谈到的关于提高设计水平,提高教学效率主题报告中的几点。
阅读教学的五个“懂得”:阅读教学的前提、任务、最重要的任务、核心理念以及业务素质;教学创意的五个“讲究”:讲究“新”、讲究“简”、讲究“实”、讲究“活”以及讲究“雅”;阅读教学的五种“境界”:(1)教学思路清晰 提问精粹实在。(2)学生活动充分 课堂积累丰富。(3)关注语言教学 突现语言教学。(4)优化教材处理 深入课文文本。(5)提炼表达规律 运用表达规律。
每一个一线教师都从心底里为余老师伸出佩服的大拇指!都从心底里说出了三个字“好”、“奇”﹑“绝”。“好”在阅读展示课的真,“好”在余老师的美文诵读,“好”在余老师课堂语言的魅力;“奇”在余老师展示课的独特设计,“奇”在余老师对孩子的启发诱导,“奇”在展示课的活动形式;“绝”在余老师对文本的挖掘,“绝”在余老师的敬业精神,“绝”在余老师的无私的“大爱”----把知识与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一线教师!
我受益匪浅!我为之感动!
站在大师的肩上
——听余映潮老师的课及讲座有感
最近在网上拜读了全国特级教师余映潮教授数篇博文,尤其是余老师的《历练生命》系列文章,将自己几十年以来的教育科研历程,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对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所总结出来的独特理念,全都囊括于内。最让我感动的是余老师他数十年如一日教学科研精神,他认为“耐力是一种智慧”,“没有业余时间就没有优秀成果”,“只有‘大量’才能表现‘力量’” „„在这样深邃的思想支撑下,余老师最终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这十多年以来,他被应邀全国各地千人注视的大舞台上,“沙场秋点兵”,其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
昨天,我们驻马店教育局也荣幸地请来了余映潮老师来校上了示范课,并做了一个以“提高设计水平·提高教学效率”的专题讲座。全场几百名中小学语文老师,无不为余老师充沛的精力及朴实高效的课堂教学而喝彩!
一节课,学生学得轻轻松松、扎扎实实,语言训练、表达能力及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在余老师巧妙地指导下,有明显的提升。其设计理念令我获益匪浅。板块清晰,目标明确,提问精粹,可谓“大道至简”。
在下午的讲座中,余老师将自己几十年来对高效课堂的深入研究,所积淀下来智慧结晶,概括为八个字:“简中求丰、集体训练”。字字千金,字字千钧,在每一个简单的活动中追求丰厚;在课堂中的单边对话要讲究比例,以点带面,少点多面,进行有效的“集体训练”,这样的课堂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一种不懈的追求。写于此,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需提高如下几点:
1,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程序。
简约不简单,简约是一种智慧。我们只有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简约教学程序,简明教学内容,才能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才能真真让学生在课堂有所得。
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法,如《中国石拱桥》的教学:“概说---分析---品味”;《孔乙己》的教学:“文意理解---课中比读”„„是多么得简约,只需把每个环节、内容学透彻,弄明白,这就是一种深刻的简单,同时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真正得到了提升。
反思我们的课堂,唯恐内容安排太少,细小的提问也较多,减少了学生充分读书、静心思考的时间,表面看似热闹,也许真正学到的较少。
2,深入钻研教材,课堂追求深刻。
观摩余老师的课堂和听了他的讲座后,反思我们平时的课堂,太多游离于表面,往往在“说”与“读”的方面力度很大,但在增加学生语言和语文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的训练似乎较少。
余老师说他的每一节备课都充满艰辛的历程。可想而知,一节好课的前提,教师对教材的剖析必须全面、深刻到位。否则,就可能仅仅只是停留在“教课文”这一层面。余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确保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是时时注意‘用课文教’。既对课文内容进行教学,又着重考虑阅读能力的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不仅要“教课文”,更要 “用课文来教”„„
3,不懂笔墨不读书,不动笔墨不上课。
读写记背是基础,任何时候,都要让学生动笔、动手、动脑,让学生安静读书、思考,才是实实在在实的课堂。
在余老师的课堂中,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安静读书、思考、批注,重要的笔记更要随时、灵活记下来。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一种高效的学习状态,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收获一定是丰厚的。
4,课堂教学“去华求实”,返璞归真。
余老师说:“开课的第一句话就应该把学生引到课堂中。”“走上讲台,就应该上课。”多朴实的话语,多“真”的课堂。余老师的三节课,所行如所言,都是上课铃声响,直接入课堂,似乎深怕浪费孩子们一分一秒的时间。
这样的导入,需要我们思考、借鉴。即使我们偶尔在追求导入激趣之时,也会尽可能去掉一些毫无意义的“华美”。
5,课堂语速适中,语调有情,语言利落。
“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起到最好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在余老师的课堂中,他的每一句话有条不紊,干净利落,语速从容,他的每个要求,或小结,或评价,都让学生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教师的语言决定课堂效率,教师的语言决定课堂质量!
6,少提琐碎问题,多让学生活动。
高效的课堂教学绝不是满堂问出来的,而是训练出来的。余老师的观点是:提问越多,水平越差。组织学生活动(读书、思考、交流等),是减少提问的有效方法。7,减少廉价的表扬,多一些客观地评价。
记得江苏特级薛法根老师曾在讲座中也说过:“对学生的评价要中肯,对就是对,好就是好,不好就不好,不能盲目地进行鼓励表扬。” 这次余老师在讲座中也说道:“学生是可以批评的。善意的教育,不是批评,指出他的不足,是为了帮助他学得更好。”在课堂中,余老师也是这么做的。如:余老师在上《社戏》一课时,让学生齐读课文的一部分,学生齐读,声音洪亮,非常流畅。我满以为余老师要对学生给予表扬,没想到余老师严厉地评价道:“读得多流畅,但是没有一点情致。”确实,书声即心声,朗读是一种内心情感的抒发!
8,课文不同,“朗读”与“讲析”的侧重点也不同。在讲座中余老师郑重说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有些课文是不需要‘读’的。”“有些地方的阅读课限制教师的‘讲析’,这是野蛮的教学措施。这样的教学,学生一定缺乏力量,缺乏智慧,绝没有后续的力量。”基余老师所言,并不是所有的阅读课,学生都是通过‘读’能懂的,老师还得充当很重要的主导角色。
看来,高效的课堂,是师生“共舞”的课堂。学生是绝对的“主体”,老师是不可缺的“主导”。„„
学习名师,发展自己。研究名师,读其人,读其书,读其课。多一些研究,多一些思考,集名师之长,学以致用,提升自己!
“板块”的魅力
——听余映潮老师的课及讲座有感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能走进名师的课堂,近距离聆听名师独特的教学,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没想到这种期待变成了现实,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来到我们驻马店,为我们展示了他的板块教学的魅力。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易学,求其形易,求其神则太难。
一位余映潮老师的“粉丝”如是说。的确,余映潮老师留给我们的实在太多了。
其中,他的课型设计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启迪。“板块式教学”更是“灵动的版块,无限的创意”,余老师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
所谓“板块式教学”,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在实际教学中,板块式教学结构呈现出若干“板块”的组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可以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板块式教学”既是一种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板块式教学”其核心是学生主体理念得到全方位的落实;设计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坚持了简洁实用的原则;设计思路追求的境界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合乎语文素质养成的要求。综观“板块式教学设计”,可以发现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1,.教学过程以“板块”形式呈现,特点比较鲜明。
2.,每个教学“板块”之间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
3.,每个教学“板块”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并由此深化或拓展开去。
4,.各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
5,“板块”的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
余老师教学创新有其明显的特点,他的教学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删繁就简;不是平面推进,而是立体展示;不是冗繁复杂,而是明快单纯;不是顾此失彼,而是浑然一体。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
由于板块式教学结构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方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教学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者“微型课”,在这种“微型”课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调控技巧,使课堂教学呈现热气腾腾的教学局面。
我们可以体会到:板块式的教学结构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把课文中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严密有序地安排进各个教学板块,从而提高教师理解、处理教材的水平。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容易形成教学节奏,能够比较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生动,抑扬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在运用板块式教学思路进行教学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对“教学板块”的设计与安排不要老是千“课”一面,不要显得呆板和机械。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有如下的两种途径。
第一,要因课文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思路。
课文有文体的不同,有语体的不同,有长短的不同,有深浅的不同,有教学中的地位不同,我们应针对这些不同而精心运筹,巧妙组合,使各课的教学思路有各自的特色与风采。如:
《紫藤萝瀑布》是精短的散文,可对其设计“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赏析”的教学思路。
《桃花源记》是奇美的文言散文,可设计“景美—人美—人情美—故事美”的教学思路。
如此等等,都应该做到因“材”施教,不落窠臼。
第二,可尝试对一篇课文设计几种不同的思路。
灵动,就是变化,就是不局限,不呆板,就是有一点诗意的手法。
板块教学应该简化板块,在简化中优化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优化板块中一定要让课堂风格一致,不可以全来谋篇。课堂是永远的遗憾。
语文教学之美
要理解“高雅”和“风范”,不需要查词典,走近他的身边就够了;想领略一条河流的跌宕起伏,不需要从上到下的沿岸跋涉,听他的朗诵就够了;何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需要太多的诠释,了解他的人生就够了。他是谁?他就是年过花甲但仍活跃在语文教学学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余映潮老师。
在上周的全校教师会议上,校长便向我们老师隆重推荐了余映潮老师,并告知余老师将莅临我市上示范课和作专题报告。届时我市各中小学的相关老师也会前来学习和领略余老师的风采和魅力。我对此不禁感到有些兴奋和期待。
那天上午,观摩学习余老师课堂教学的外校老师络绎不绝,将近九点,我也匆匆赶往会场,虽离活动开始还有一刻钟的时间,但多功能厅早已座无虚席,大家大概都和我一样满怀期待的心情,前来一起共享余老师为我们精心烹制的教学盛宴。
还好提前让同事莫老师帮我留了一个位置,刚坐定,我便习惯性地环视舞台,只见舞台上方挂起一条长长的横幅,上面印着:“余映潮? 板块式? 主问题? 诗意手法? 阅读教学艺术展示”二十一个金黄的大字。舞台上摆着几十张桌椅,要来上课的学生还未进场,但有一位年过半百的长者在舞台上走动着,不用说都知道这便是备受大家敬仰的余映潮老师了。在这时候,想找出更多的词来形容他,却突然觉得到了词贫的边缘,不知道用怎样的词句来形容会比较合适。
余老师的课,如其人。他为我们上的一节题目为《社戏》的示范课。余老师分概说——分析——品味三个步骤来展开教学,让我们和学生一起,轻松自在地享受那45分钟的轻松与美妙。
一,“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之美 “
最值得称道的是余老师的朗读教学。学生初读课文只是有声而“读”,却没有动情,因而很难在朗读中品味出诗人的情感,读出诗歌的韵味。余老师用自己抑扬顿挫示范朗读告诉学生,要读出诗句的节奏,抑扬、停顿、缓急、轻重,读出诗里蕴含的情感,他不断引导不断示范,用自己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体会诗歌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体会诗歌的气势、神韵,最终把学生引到了朗读的高境界中。
我还特别欣赏和佩服余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魅力,他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语言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让我们在座的听课老师也充分地感受着余老师的课堂语言之美。余老师在课堂上还不失幽默风趣,他一句“你们读得很好看呀,但读得很不好听哦!”把大家都逗乐了,而那句“有同学抢句号,句号是不能抢的,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句号休息。”也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余老师爱着学生,每逢学生回答问题,他总是微笑面对,恭身倾听;余老师也爱着语文,他把它当成一个需要呵护的孩子,精心地对待。课堂上,我们更能充分感受到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的精魂——“美”,教学过程的流畅之美,教学设计的创新之美,教学内容的组合之美,教学双方的活动之美,教师的功底人格之美,一切都让人美不胜收《50讲》中始终弥漫着一种美,一种语文的美,一种语文教学的美,完全脱离了僵化的、生硬的、说教的课堂教学形态。这种美除了余先生竭力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外,还得力于余先生的朗读的层进美和教学语言的诗话美。
余先生认为分析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可以看出,所有的单元有一条极为重要的课堂活 动的线索串起,那就是“朗读”。必须探求充满琅琅书声的实用的、新型的课型。而且朗读不是泛泛而读,不是常见的请同学们读这段话,看读懂了什么?”这样的指导,而是有一分 层递进的美。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朗读环节:“用说话的方式来读”——“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分角色按提示的语气演读”。
同样,余先生的教学评价语言也是精美又富有诗意的。如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寻读课文,汇报发现时的点评:“你的学习成果有实有虚。非常好。”“这是一个多角度的比喻,一个很美的比喻。”“很好,这个结尾与开头是相呼应的,„„你从写作的方面找到一点东西了。”“说得太美了,你的发现也有独到之处。”作为学生,谁能在这样的语言评点中不获得自信,不展现自己的个性学习的成果呢?
这样的诗意之美,使学生一定能够在课堂学习这个特定的“场”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清新之美、朦胧之美、春意盎然之美。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板块之美
语文课堂教学的无序化是一个通病,与之相伴的是课堂目标不明晰、教学结构紊乱、教学效果低效。而“板块式”教学思路是余先生的首创,是余先生教学艺术主导的风格特征之一,能有效地解决长期困扰语文课堂繁杂无序的问题。
我常常想,“板块式”教学思路下的课堂教学就像是游览一处园林,园林的名称就是课题,余先生则是一名高超的园林艺术设计师,预先设计好这处园林。然后他又像一名出色的导游员,引领着学生们在这处园林尽情的游览,一处景点、一处景点地慢慢玩赏,细细琢磨,悟到实效。如《散步》教学设计一,余先生构思了三个板块:整体理解课文(理解一篇)——品读记诵文段(记诵一节)——学用文中句式(突破一点)。在《散步》教学设计二,余先生又构思了另外三个板块: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读课文,美点寻踪——迁移阅读,学法实践。这不同设计中的板块,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形成了这两种不同的但又都是清晰明朗的教学过程。
这样的板块设计,一节课就是几个板块的组合,其教学过程就是“块”与“块”之间的碰撞“感悟”与“感悟”之间的延续,最高境界是出人意料,而又浑然一体。往往在一个板块结束后,当学生们一边在回味上一板块的收获,一边在设想下一板块的魅力时,一个有机的板块就接踵而至,一处新的景点之美又在等待着学生去观赏,正是“山重水复定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教学境界,肯定能够让学生学得踏实、悟得深刻、乐此不疲。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峰”的执著之美
品读着这本书,徜徉在语文教学之美的海洋里,深深叹服的同时,我还要情不自禁的丛书后的《跋》中摘录下面几句话:“在1979年以来的我所订阅的每一期刊物的封面上,都有一个大的?卡?字,这说明我已经读过它而且做过读书卡片了。”“在我的书房里,有一个墙面贴满了历年来的各种纸条,那都是关于工作的设想与安排;最远的工作,已经设计到了200年。”“我突破了常规的教研工作模式„„坚持20年开展系列性的活动,„„坚持13召开了13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会。”“1984年,我开始发表文章。”“暑假中的每一 天,我都要写作10个小时以上。冬天的夜晚,我戴着手套打字。”“1997年,我50岁。那一年,我开始上示范课。”“2003年,我56岁。但我仍然觉得自己年轻,因为我要从年龄中 减掉那被耽误的十余年。”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的摘录这些含有各类数字的句子,只是想说,在如今这个越来越功利的社会,世俗、功利的浮云遮住了好多登山人的双眼,有多少人能够潜心教育这项清贫而又寂寞的事业呢?在这一行内又有多少所谓的“专家”(其实是“学阀”,只会拿着舶来的理论对一线教师指手画脚、横挑鼻子竖挑眼)能够像余先生一样静下心来,挥散浮云,潜心实践,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来为新课标的实施增砖添瓦呢?只有您,余先生,只有您站在实践的第一线验证着、补充着理论的最高峰,俯瞰了语文教学的全景,凝炼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小组教师评议
1引课较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能通过分组抢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语速适中,能以例贯穿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拓展教学较好。
3.教学基本功较扎实(教态、语言、逻辑、引导),能利用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实施效果较好;
4,能创设小活动(不同同学用不同语速朗读)让学生获得情感体会(验)知识拓宽与汉语言文化节活动接轨;
5.能利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特别是切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讨论,使学生不由自主参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教学设计较好。,6.,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辟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简约不简单,课堂积累丰富。
7,课堂上余老师的幻灯片非常朴实无华,没有任何的特效和背景图案,有的只是重点和目标环节。
8,课堂上余老师的话语不多,非常简洁,有的只是提醒、点拨、范读和中肯评价。
9,根据课文找出其中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带领着学生们一起去揣摩、去品析,不断地提升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10,把这一篇篇的课文用来作为学习的载体、工具,处处以课文为例,处处又站在课文之外,去品析其用途,揣摩作者各种描写手法。
11,把每个学生当成未来的小老师、小作家、小诗人来培养。
12,板块明晰,节奏鲜明,课堂活动生气勃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小结
余老师是一位永远行走在语文教学路上的智者、行者,智者思及千里,行者脚下无疆。他用自己不辍的思考,用自己不懈的实践,无限拓宽了自己的教学艺术空间,同时,也无限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空间。
余老师是幸福的,他因为追寻梦想而幸福,因为领悟到语文教学的真谛而幸福;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有这样的名师而幸福。
听了余老师的课,我们在反思,为什么课堂教学效率低,究其原因恐怕就和教师自身没能够很好研读教材,没有沉浸到文本中去有关。如果一个教师自己都没有读懂教材,而以己之昏昏,欲使学生之昭昭,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而余老师的课,不仅自己深入研读教材,而且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关注学生的持续学习力的发展。他主张少提问个别,多进行集体训练,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对“掌声雷动,欢声笑语”的语文课堂,余老师在报告中一再强调说:“语文课堂上少些华丽的包装和热闹的形式,要从对文本的研读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才正是语文课堂需要的!回归语言文字才是语文课堂的的本质。”看似随意的言行但所蕴含的美,是余老师精心锤炼达到炉火纯青后的“自然”,全面而恰当地道出语文课堂的真谛。
余老师是从五个“懂得”、五个“讲究”、五种“境界”三个大部分入手,来逐步分析与讲解。
第一部分的五个“懂得”包括:
第1个“懂”指的是教师确保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是“用课文教”。现在很多的教师都是以考试为中心,以“教课文”而上课,这样根本不会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要以增加学生知识和训练学生能力为前提。更要以“课文教”为前提。
第2“懂”指的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增加学生语言和语文知识的积累。积累是指能力的训练、良好的品德、语言运用、知识储存、方式养成、情感熏陶。
第3“懂”是指阅读教学的更加重要的任务是形成提升学生修身受用的阅读与表达力。而这种能力主要是在课堂训练中培养出来的。
第4“懂”是指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大量的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余教授表明,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余教授认为,无论是什么样形式的语文课,学生都不能没有笔。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第5“懂”指的是语文教师要有优良的教学技术,要有艺术的教学设计优化课堂读写教学。余教授认为,教师教学设计的最为基础的动力是整合教学内容,理清教学层次。余教授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从他这三节课我们就能看得出。第二部分的五个讲究包括:
1、教学创意讲究“新” “新”体现在 “角度”好,“角度”与众不同,便有了个性,叫做“创意”。如《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创意:变形阅读。三层:叙述、特写、抒情议论。方法:起承、转合。两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2、教学创意讲究“简”
好的“创意”能够让人一眼看出它的简明,于是它就“可用”,“有用”,“好用”。如《蚊子和狮子》的教学创意:自读训练。练情节分析能力、练语言赏析能力、练寓意解析能力。
3、教学创意讲究“实”
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学语文,作积累,练能力,少一些花架子。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创意:文学欣赏课,话题讨论式。
让我们来讨论六个小话题:1)于勒的“称呼”欣赏2)恰合让故事如此美丽3)别具匠心的景物描写4)菲利普神态描写欣赏5)克拉丽丝形象欣赏6)船长的“作用”欣赏
4、教学创意讲究“活”
“活”就是灵动,就是有变化,就是不局促,不呆板,就是有一点诗意手法。如《烟台的海》教学创意:课文内容再表达、课文内容巧表达。
美文美说:或选取,组合课文中的语句,或自己概括。用最简洁的语言。美说课文:《湖心亭看雪》,凝重壮美的画,清新活泼的画,浪漫迷人的画,高远明朗的画。
美文美仿:以“秋天的田野”为标题,以时间为序,集中摘抄并仿写田野的美句并熟读成诵。
5、教学创意讲究“雅”
阅读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要讲究文趣,讲究雅趣,讲究情趣,讲究理趣。要充满语文的味道,要有文学的味道。如《社戏》(片段)的教学创意:文学欣赏
在第三部分中的五种“境界”包括:
这第一“境界”是指教学思路清晰,提问精辟实在。前者是教学设计水平的第一反映。后者是课堂教学水平的第一反映。
第二“境界”是指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这是课堂教学的的高层次的境界。
第三“境界”是指关注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学。
第四“境界”是指优化教材处理,深入文本。余教授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读懂课文、积累知识、训练能力、习练方法,如果教学之中不能深入文本,这些任务都难以完成。
第五“境界”是指提炼规律,运用表达规律。
在这每一条的归纳中,余老师详细举例说明,我这里就不多阐述了。其间余老师说了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话,他说:“老师不能干巴巴的讲完一节课就结束了,也不能总是问无数个没有深度的问题,学生简简单单的回答就完了。”他还说:“老师走上讲台,上课就上课,少说废话,不然这个老师就浪费了所有学生几分钟的生命。”在末尾的时候还尤其强调了一句话:“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是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这些话都给我这个没有多少经验的实习老师很大的帮助。
今天余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我不认为实践比理论重要,也不认为理论比实践重要,其实在教育的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理论辅助实践,实践再化作理论推动实践更好的发展,这也是一个相互循环的过程。就像大道理人人都懂,但做起来却很难,而能做得到的人,却不能用理论的知识教育于人,那人又怎能进步呢?
这三部分体现了余教授几十年的探索和经验的结晶。从这次讲座后,我得到了很多启示。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因为考试而教课文,而是要做到“用课文教”。并且要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为教学目的。以教会学生能细心品读文章为教师阅读教学的重点。只有让学生真正读懂文章、深入文本,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积累知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名师的成功绝非偶然,我深深的体会到:名师精彩的背后他们付出了比一般教师更多的心血。板块式教学对于孩子也是一种挑战,课堂中的一问一答决不是简简单单的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堂课的教学也许给学生带不来多大的效果,但我相信每一堂课坚持下来,在余老师的引导下,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哲理的启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有力引导;是师生之间的智慧、思想的有益碰撞和对流,这样的课堂让我深深感受到“平凡的才是伟大”。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虽然我听的是语文老师的课与讲座,但是我觉的不管是那一门学科,我们都是以三尺讲台作为舞台,由于地域、语言习惯、知识底蕴、教学风格,甚至于教学条件的不同,都可能使的拿来的内容在自己的班级无法实施。只要我们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展开教学进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获取更多的知识, 而不是只在于形式上的“嘘头”,把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作用,那离成功的路也不远了
余老师曾经说:“我要一直向前走——让梦想牵扯着生命的脚步,一路跋涉;让生命成为一架云梯,一直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
7.引领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篇七
那么,反思“思”什么? 笔者结合实践工作谈几点浅见。
一、思“得”
“得”即指教学中成功的地方。一节课结束后, 回顾教学过程, 体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成功之处, 教师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总结成功的经验,如能及时记录, 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我们提倡反思的时候先思“得”是因为我们相信一个人自信的力量是伟大的, 如果每个教师都能从自己课堂的优点中找到自信, 那成长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每个新学年到来时, 学校都会组织开展新教师“亮相课”。看着那些刚上班的年轻人站在讲台前一个比一个紧张, 听着他们满是瑕疵的课堂教学, 我们总是发扬“鸡蛋里面挑骨头”的 精神 ,搜寻新上岗教师的“星星”优 点 ,用“他人评价”引导“教师自我评价———看到自身的优点。
二、思“失”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课, 也有进一步塑造的空间。如,对教材的一些细节处理是否可以更好; 对教学中生成性的问题处理得是否周全; 对某个与文本相关的历史背景阐述是否有偏颇; 甚至对某个学生的评价没有用发展性的眼光, 只是就评价而评价……这些问题的思考需要教师对整个课堂环节进行再回顾、梳理、罗列 ,并对其作 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为借鉴的教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了落实反思的目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我们还提 倡教师写“连续性反思 ”, 即就教学中的一个困惑、一个疑难、一个空白进行连续的探究,直到找到方法。
有一次, 我校一年轻教师在出外赛课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以示范课的名义展示完毕后,本学科的教师评价语都是溢美之词, 似乎没有任何缺憾, 完美至极。当其他学科的老师评价时,就有了不同的声音。一语文老师说:“老师的语言还可以再准确、再简洁一些。”比如一美术老师评价“简 笔画很形 象地突破 了教学难点,但从我们美术的角度来说,老师画得不够美观、不够规范,建议老师空闲的时候多练练简笔画。音乐老师也有好建议:“一开始的导课用到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 一下就引出了孙悟空的故事, 可是就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来说,用动画片《猴哥猴 哥 ,你真了不起》这首歌 ,是否更合 适、更能激起孩子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
评课结束, 授课的老师感慨良多:“真是旁观者清啊! 老师们的一席话让我有了重上这节课的想法 , 对这节课 有了更好 的设计。”
失败是成功之母, 只有一次次寻找到失败之处, 总结出失败的原因, 我们的教师才会得到成长。
三、思“改”
“思”的 最终目的 是“改”, 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 案 , 提高课堂 教学效率。
比如, 低年级学生生字的回生率较高,孩子们一节课认得多,也忘得多, 如何克服生字回生现象就成了一个很实际的反思小课题。我校二年级的王会荣老师就这一小课题利用课后反思进行了连续性探究, 发现让孩子们自做生字卡片, 然后利用一些间隙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当小老师认读卡片、巩固生字,结果问题解决了,教学技能随之提高。
教然后而知不足,我们可以从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科学、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更浓、作业的布置能否更具有实际意义、我是否了解任何一个学生等几个方面下手。
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可以在学中教教中思、思中改。对一个教师来说, 其专业成长的历程就是不断反思自身教学实践的过程, 经常性反思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对专业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 ,贵在坚持 ,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 及时记录,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8.改革评价办法,引领教师成长 篇八
1.望(占20%)。就是要看看这些参加公开课评选的教师的平日成绩、教研成果。首先对这些教师的多年教学成绩进行一下综合评估,分出等次,按等次进行量化积分;再者就是要看看他们理论学习笔记中是否体现出先进的教学思想、是否提出过独特的教学观点和见解,看看他们的教案中是否对本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体现出灵活的处理技巧和办法,教学反思的价值有多大?最后就是要看其本人是否独立承担过某个教学实验课题,教科研方面论文中又有哪些独到的建树。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背景材料,对这些参评教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闻(占20%)。听听领导、老师的评价,听听学生的意见。调查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责任心、教学态度;课堂上是否把学生真正放到了主体地位;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是否常换常新,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注重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语言是否精炼,课堂上是否有讽刺、挖苦性语言;教学效果如何,学生道德品质方面得到了哪些提高以及学生对教师还有哪些建议等。评价的内容尽量做到具体、详细,以求结果最大限度地趋向于公正,避免“粗线条”带来较大的误差。当然该项目最好采用座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进行。
3.三、问(占30%)。学术评估时有一个重要环节——学术答辩,它具有很强的客观性、明确性、可比性、鉴别性和灵活性,能客观、公正地测试出被测试人的学术水平。在优质课评选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方法拿来一用,即以提问题的形式来了解授课者的水平和能力。评估人事先对教材要认真研读、分析,合理、科学地设定出要测试的问题,对教学理念、教材理解、教学目标、学法指导、教法选择、课堂讨论、思维训练等有关要素或环节,皆可以有重点地创设若干针对性较强的提问。如果回答不得要领或者支离破碎,则表明该教师忽略了一些教学要素和环节,课堂设计存在一定的不当之处。
这种方式,一来由于问的问题综合性较强,涉及面较广,因而可全面了解和鉴别被测试者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缺失,二来由于每个人回答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的问题,可以用固定的标准进行衡量,回答问题过程中,孰优孰劣一听便明,用不着太多的分析比较即可甄别高下。
4.切(占30%)。就是听一节参评者的公开课。对于这一节公开课,我们也应该改革一下评价办法:首先让授课者在规定的内容范围内随机抽取一节课,然后由教研室或学校给其提供足够的相关资料,给足时间(最长不要超过两个小时),让授课者在规定地点(杜绝与外界接触)将课备好,然后到规定的地点讲课。第二就是评委应由权威人士(教研员和特级教师)、一般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由他们分别打分,并按一定的比例计算出该教师的讲课得分。最后就是评价标准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往的评价过于注重了授课教师本人,像普通话是否标准、板书是否合理、课堂操作是否熟练、知识脉络是否清晰、传授给了学生多少知识等等,新时代的评价标准我认为应主要放眼于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哪些提高、品质得到了怎样的升华这两个主要方面。
只有采用这种全方位的评价体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一名教师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保证公开课评选活动步入一个健康的轨道,引领教师成长,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9.发挥校刊作用,促进教师成长 篇九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平谷中学 盛景瑞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平谷中学校刊《窗口》自2004年3月创刊以来,至今出刊近百期,七年来,校刊除了记录学校发展的重要事件之外,刊载内容可分述如下:
1.宣传优秀教师事迹
在校刊上先后刊载过区级优秀教师刘海鹏、张玉娟、刘彦民的申报材料《辛勤探索,不辍耕耘》、《我是教师,我光荣,我自豪》、《双手扶持千木茂,慈怀灌注万花稠》;区级优秀班主任张敬贤的申报材料《师爱无价育蓓蕾,真情无声塑师魂》;优秀党员王彩虹的发言稿《誓言有声,育人无悔》;记述杜秀平攻读教育硕士的艰辛历程的文章《梦里花开》;刊载2009年区电视台录制的关于我校20余名优秀教师宣传片的文字稿本„„
2.展示教研活动成果
校、区、市三级教研活动能在《窗口》得到全面展示。
2007年3月7日北京海淀特级政治教师赵聪来平谷帮带我校8名政治教师,我以《提高教研水平的新模式》为题把帮带方法登在校刊上。2009年9月28日,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院的十个学科的教学专家对我校高中三个年级进行集体视导,我把市基教院10位专家对我校26位老师的教学点评进行整理,刊登在校刊上。
2010年12月8—10日平谷教科研中心对我校高中教学进行为期三天的视导,我把16科教研员的听课检查的评价和建议整理后刊登在校刊上。
近三年来,我把较好的学校各科教研活动的PPT和word文档及图片 1
放在校刊上。另外,有多位青年教师的课后反思发表在校刊上。
3、汇集优秀教师经验
2008年9月,学校举行开学典礼,表扬中、高考成绩突出的教师,我收集了18名获奖教师的教学总结分批刊登在校刊《窗口》上,随后编辑成图文并茂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平谷中学获奖教师经验谈》一书。2009年9月开学典礼后,学校又表彰了17位中、高考成绩突出的教师,我们又收集了这17位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分期发表在校刊上。2010年4月,我校贾海荣老师被批准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我们汇集贾海荣的资料,编成《责任和爱心使我成长》一书。
4.分享教师参赛经历
2004年4月、2006年4月、2009年10月,北京师大附校中心组织师大附校系统的青年教师在山东莱芜十七中、良乡附中、燕化附中举行教学基本功大赛,我们编辑《窗口》“励耘杯”专刊,留下了他们努力拼搏和思考的印记,也使更多的老师分享了他们的成长经历。比赛教师的教案、说课稿、反思和指导教师、观摩教师的体会我们一并编入《“励耘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资料集锦》。
5.解读全国名校经验
2007年11月,洋思中学校长秦培元和副校长刘金玉来平谷在教委礼堂分别做报告《洋思中学的两次课改和我的工作体会》和《构建和谐课堂,提升育人品位》,我们记录整理后刊登在校刊《窗口》上。2009年3月,学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18人前往江苏溧水、洋思、启东三所中学参观考察,我们汇集11人的参观体会登在校刊上。
2008年12月份,学校一行80余人参观了山东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回来后多数教师都写了参观体会,我校编印了《平谷附中学习杜郎口中学经验体会集锦》。2010年5月,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来我校做报告,并有数学教师刘桂喜、语文教师于娜在我校初二年级上观摩课,我把崔校长的报告和两位老师的教案整理在校刊上。
6.提供教师学习资料
2010年3月著名特级语文教师王大绩来平谷教研中心进行《高考语文阅读延伸题》讲学指导,我把王大绩老师的PPT讲课稿转换成word文档,登在《窗口》上。2010年11月北京教育学院的外语系的王媛副教授来区教研中心讲学指导,我收集、整理王老师《高中英语教学设计探讨》和《英语教师如何说课》的讲稿,经过英语老师审定后登在《窗口》上。此外,我还从《中小学管理》、《北京教育》、《中国教育报》上选载适用的文章。
校刊《窗口》的很多内容被平谷教研中心胡红娟老师放到了“高中课程网”网上,使更多的人得以阅览。
10.学习体会我如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篇十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进修学校
羿翠艳
通过这十来天的学习,我感触很深,我是一名进修学校的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基层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前也经常深入基层,深入课堂,走近教师,面对面的交流研讨,我想光靠进修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一批批骨干教师和名师来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要先培训他们,再用这些骨干教师、名师与特岗教师、年老的教师结对子(包括校际之间),来带动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也懂得应该从重视教师教研活动开始,教与研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但教研活动主要限于校内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由于缺少高层次的专业引领,教师之间的横向互助常常囿于同等水平的反复,有时也从校外聘请了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带领本校教师共同搞教研。但是,由于这些教师或教研员的时间有限,不可能经常参与具体的教研活动,因此学校的教研状况并没有明显的改善。我从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校本教研的探讨过程中,逐步明确:教师要想成长,就必须成为具有强烈反思意识的课程实践者,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思考与体验,如何在简单的教学中体会教材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把朴素的数学思想用最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平凡的课具有厚度,而把复杂的知识教得简单易懂。而名师(主要是通过光盘实录)与学校骨干教师的课例研究正是进行有效的体验和反思的重要方式。通过两年来的实践表明,课例研究确实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课程改革实施的这几年来,给教师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自身专业水平的挑战,受以往按部就班的经验、提高途径缺乏、自身缺乏动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觉得自己的知识已经够用,没有必要在学习了。其实,这次课程改革的数学教材设置、课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在某个层面上也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在课改初期,学校以及教学管理者也都在摸索和探讨中,如何提高教师专业成长成为一个摆在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主要通过名师课例研讨——骨干教师课堂研讨——常态课课堂研讨这三个步骤,一步步引领教师在一种不刻意雕琢的氛围中成长。下面主要从名师课例研讨这方面说说我们的做法。
一、名师课例研讨
课例实质上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策的再现和描述。课例研究之所以在校本教研中受到教师的欢迎和认可,是因为它既切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又便于操作,是一个专业引领、知行统一、实践反思的过程。如何让名师的课例研讨不再是个走过场、应付任务的教研呢?我们的教师不缺工作热情,不缺工作能力,也不缺乏教研能力,缺乏的只是一个切入点,一个学习的突破口。教研不是针对一个教师的活动,而是一个教师始终参与的活动;不是一个教师完成的活动,而是教师合作完成的活动;不是依靠校外专家引领的活动,而是同伴互助的活动。所以我们在研讨中提出:名师课例要做到“一课三听”。也就是说,一个名师范例,通过三次不同时间、不同目的的观看,达到真正利用好名师的课例,让大家体会到名师在“教材处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这三个方面的魅力。
1、一听教材处理——从读教材到懂教材,再到运用教材
运用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读是理解教材的基本手段,要用课程改革的理念来解读教材。很多教师愿意将现在使用的教材与原来的教材对比去读,这不是坏事,但是新教材要用新课程的理念去读。教师通过自我在课前仔细研讨揣摩教材,对教材的处理总会凭着自我的经验在心中已有一定的粗略理解,而在观看课例的过程中,我们则带着这样的问题:
(1)目标是怎么预设的?是否符合该班学生实际?
(2)创设的情景和教学环节的设置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
(3)本节课中是否生成了新的教学目标?
带着目的性观看课例,能让教师有事可做,有思考的切入点,并带着后续评价的任务观看,教师可以从自己对不同维度的理解去领悟,去反思:一个简简单单的教材,如何在名师的手中变得如此有厚度?在评价中,让教师共同探讨,摒弃一言堂,因为同样的教材,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韵味,这是人的知识背景、专业底蕴、思维方式、读书方法都不同的缘故。就是同一个人,随着岁月的推移,阅历的丰富,也会读出不同的心得。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名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进行比对,寻找到了适合自身的教材处理方式。
2、二听教师教学——理解实施教学策略的过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在研讨中,我们有意分离出专门听教师教学的环节,主要目的是让我们在对比、领悟中反思自我,扎实自身驾驭课堂的基础。从细节上做起,更能提高掌控课堂的能力,而我们是带着下面的问题走进第二次观看的: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如何表达教学目标的?
(2)为了实现目标,教师做了哪些努力?
(3)教师是如何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的?
(4)教师如何获得目标达成的证据?
(5)教师的提问是否符合学情?问题的指向是否明确?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第一次研讨中,教师虽然对这些方面没有带着任务去听,但也有一些相应的感性认识,这次带着目的观看,重点是在后续的评价过程中,对比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把握,体会自我课堂中如何做到这几个方面的要求,从细节处打磨自己的思想,打磨自我的课堂,明确每一个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切勿出现活动与目标分离,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降低。
3、三听学生学习——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一遍遍地观看同一个课例,每次看都能得到不同的东西,而把学生的学习放到最后进行研讨,则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教师真正研读好教材,掌握如何掌控课堂之后,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对比、反思是这个环节评价的重点,如何关注学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每个教师的个性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学习名师的教学艺术,并不是模仿,而是对照,在对照的过程中修正自身。
二、骨干教师课堂研讨、走进常态课
通过一阶段的对名师课例的学习与探讨,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与发展潜能,重视本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根据不同的需求设置不同阶段的课堂研讨,课例由备课组集体备课,对课堂全程进行录像。
备课组在备课的过程中紧扣研讨的专题(每个阶段都有不同方面的研讨),从教材的研读——教师风格——了解学生这几个方面做起,从简单的知识中设计出富含思维训练、有内涵的训练过程,摒弃教学环节的花哨与浮华。在听课、评课研讨过程中,根据教师与学生的特点,用观看名师课例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评价,大家在课堂评价与讨论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追问、探究、反思。群策群力的研修氛围,将教师的个体经验汇聚成群体资源,执教老师的自我反思与同伴互助融为一体,弃其所短、取其所长,如此反复几次,原 来的问题得以解决,又不断生成新的问题,研究在资源互补、共同分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推向深入。
11.打造“四大工程” 引领教师成长 篇十一
一、打造“温暖工程”,让教师在关爱中成长
教师只有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才能以更大的动力,更富有创新性的精神投身到自身和学校的发展中去。学校把“以教师为本”落到实际行动中,充分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服务教师、发展教师,尽一切努力调动教师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关爱中成长。
1.物质关爱让教师自我提升。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实现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不断提升学历,对参加研究生学习的教师解决百分之五十的学费,并报销车船费;鼓励教师参与各项活动,对教师外出培训、交流、竞赛等活动,所有费用由学校支付,并补助生活费,获得名次的学校给予重金奖励;加大教师身心健康投入,聘请专家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每年免费为教职工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为每位教职工办理医疗保险。
2.精神关爱让青年教师奋发图强。所有青年教师都有追求自我发展的欲望,具体表现在思想上不断进步、专业水平上不断提高、工作上获得肯定和荣誉等。学校对青年教师在思想上关心爱护,工作中充分肯定信任,采取“充分信任——委以重任——精神激励”模式,使青年教师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他们专业成长。一是领导的“楷模激励”,学校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处处做教师的楷模;二是生活中的“情感激励”,领导充分理解、尊重、依靠、关心、信任青年教师,在工作中为他们创设机遇,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三是工作中的“责任激励”,责任是教师身上最为宝贵的财富,青年教师是教育的希望,成才是他们的迫切愿望,学校充分肯定、信任和大胆使用每位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和一些学生管理工作,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潜能;四是决策中的“参与激励”,青年教师都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学校重大决策都要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五是发展中的“目标激励”,青年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将工作做得更好,使自己更具发展潜力,早日成为名师,学校帮助青年教师规划个人发展目标,并引导他们一步步去实现,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二、打造“青蓝工程”,让教师在互助中成长
年轻教师的成长,要靠指导教师用经验来辅导,同时,青年教师的知识新、观念新,接受能力强,又能给指导教师以促进,通过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校才能长盛不衰,才能枝繁叶茂。我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实施青蓝工程,开展师徒结对子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让教师们分享经验教训,互助解决问题,催生工作智慧,促进专业发展。
1.开展“传、帮、带”活动促进专业发展。学校安排教学能力强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采取“捆绑制”激励发展,制定成长目标,徒弟成绩的好坏要与师父挂钩,建立奖惩机制,激励共同成长。主要是抓好“四带”工作:一是带德,就是使自己的“徒弟”具有良好的师德,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二是带才,就是要对“徒弟”进行业务指导,解答疑惑,传授方法,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三是带教,就是指导“徒弟”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共同评课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四是带研,就是带领“徒弟”从事教研和科研,走科研兴校之路,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共同搞教科研,督促青年教师总结工作经验,鼓励青年教师抓住机遇、自我加压,争创一流。对青年教师的帮扶,努力做到“手把手”,从基础入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带动课前课后的各个环节,精心指导,发现不足,积极引导,耐心帮助,一旦有了成绩,及时表扬鼓励,使青年教师较快的成长起来,逐渐成为学校的希望之星。
2.实行“名师工程”引领专业成长。学校把培养名师作为学校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制定了“郧阳区二中名师、骨干教师评选条例”和“名师、骨干教师评选量化考核细则”,为每一个青年教师的发展设定了一个又一个目标,这些目标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努力就能实现。这不是让他们为工作而工作,而是让他们为一生幸福而奔向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并让他们从奋斗中获取成功的乐趣。
3.建立教学研究互助体推动专业成长。学校规定每周各教研互助体活动时间,全组教师共同讨论上周教学成功经验、困惑和需要反思的地方,研究下一周教学计划和知识点落实方案,让青年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通过辅导查漏补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在同伴的互动中共同分享经验,互相成长。
三、打造“读书工程”,让教师在学习中成长
实施“读书工程”,引导教师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信念”,激发教师“超越自我”的热情,树立“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乐趣”的意识,陶冶教师情操,修炼高尚师德,扩展专业知识,提升人文素养。
学校在物质保障、组织实施、过程调控、效果评估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读书学习制度,保证读书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购买大量书籍,供教师免费阅读。每位教师做到“四个一”,即每周至少阅读一篇教育教学研究文章、每月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刊物、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全员参加的读书报告会或读书论坛。举办不同层次的报告会、专题讨论会等,鼓励和支持教师建立读书俱乐部、书友会、读书小组等各种学习型组织,按照“自己命名、自愿参加、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原则,建立“教育沙龙”、“读书成长共同体”、“博客群”等交流平台,分享读书心得与经验,使教师逐步达到“有哲学的头脑,有学者的风范,有精湛的技艺,有愉悦的心境”的为师境界。学校不定期举行全校性的“读书交流活动”,使“读书”成为教师们寻找教育方法和解答教育困惑的有效途径,也成为青年教师们提高自身专业修养的必由之路。
四、打造“人文工程”,让教师在活动中成长
1.学校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如开展红歌颂、体操赛、趣味活动等大型庆祝活动;先后成立了教职工舞蹈队、健身队、篮球队、排球队、秧歌队、书画协会等文体活动组织;坚持举办各种类型的专题报告会和培训班,如2014年教师节邀请深圳道弘教育高级讲师周雷为全体教师做了一场“如何做一名职业化教师”的专题报告会;坚持举办各种体育比赛活动,如举办乒乓球赛、秋冬季跳绳赛、篮球赛、排球赛等。通过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充分为教职工营造了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已经荣获“十堰市最佳文明单位”,正在创建的“湖北省文明单位”已经公示。通过开展“道德讲堂”、“文明餐桌”、“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评选推荐刘军等“身边好人”,组建50人的网络文明传播志愿队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传递正能量,提升全体教职工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第二中学)
12.发挥支教教师优势引领教师成长 篇十二
通过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 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教师理解和实践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核心问题, 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方向和性质,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智慧决定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质量和深度, 只有使全体教师都得到专业成长, 才能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
近年来关注教师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的成长, 了解他们的专业成长现状, 对于深化农村小学新课改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如何运用“六模块”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笔者以为以下几种做法值得一试。
一、明确青年教师发展目标
青年教师是我校运用“六模块”引领专业成长工作的重点对象, 具体要求是:第一阶段, 学习“六模块”, 懂得如何利用“六模块”的模式写教案、实施教案、听课评课、管理课堂、制作课件和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第二阶段, 在“六模块”精神指引下能独立处理教材备好课, 学会说课。将自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设计, 以及教学环节的实施等有条理地完整清晰地叙述出来。特别是要结合教学重、难点上好研究课。第三阶段, 在前两段基础上逐步明确自己的专攻方向, 注重对学科教学模式的综合探索, 每年开设一次研讨课或特色课, 努力培养学科教学特色型教师。
二、开展针对农村实际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研究
农村小学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困难远比城市学校大。农村小学的学生, 从小生活在农村, 见识少, 基础差, 思维不够灵活, 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常常熟视无睹。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所创设的不少背景并不切合农村学生实际。例如, 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时髦的生活用品等农村不具备的物品, 给教师的教学设计带来一定困难。其实, 农村小学的教学并非一味是困难, 只要我们静心研究, 就会发现农村小学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还是大有可为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农村小学生接触面窄, 见识较少, 可不少孩子头脑聪明, 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望, 是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基础较差, 学习能力不是很强。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 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科学的学习氛围, 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曾组织“农村生活情景数学化”系列专题研讨活动。如六年级《面的旋转》一课中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对学生来说很抽象、很枯燥, 而这些知识又是学习圆柱和圆锥必要的前提。怎样让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是这节课的关键。由于上这节课时正好赶上过大年, 于是教师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 让学生们观察点完烟花爆竹的火柴刚熄灭时有没有一个红色的小圆点。然后挥舞燃完的火柴, 在舞动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由于这是生活中有趣的游戏, 学生们兴趣非常高, 都非常愿意去尝试, 通过这个游戏,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点动成线”这个抽象的数学知识。之后教师又让学生舞动小棒, 理解“线动成面”;转动做好的小旗, 理解“面动成体”。通过这些小游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了数学知识,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有专家指出, 青年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 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 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 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根据学科特点, 我们利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模式, 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三、指导“每周一星”精品展示课
我校每周要推荐一堂“每周一星”青年教师精品展示课。学校规定课前研讨要明确围绕“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研讨主题, 让教师参加集体研讨时做到“四带”, 即带着教学的新信息, 带着教学的好资料, 带着教学的真方法, 带着教学的实任务。举例说明:
这是《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的“巩固练习”环节设计:
1. 估计一下每道题大约是几十米。 (6道题)
2. 列竖式计算, 加*题要验算。 (4道题, 后两题要验算)
3.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 错误的请改正过来。 (3道题均是课前预设好的)
4. 解决实际问题。 (2道题)
13.发挥支教教师优势引领教师成长 篇十三
仓山区上渡中心幼儿园 黄晓芸
园本教研这个概念是从校本教研而来。它是指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具体而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问题为中心而开展的研究活动。那么,园本教研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园本教研是为了人的发展,其中教师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教研组织者的有效引领对我们教师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纲要背景下的“园本教研”以新的观念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研究空间,它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经历着观念转变和思想革命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进行自我体验、自我内化、自我架构,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2007年我参加了园本教研课题组。在每一次的教研过程中,我发现,要让每个教师能够在教研过程中获得收获,提高各自的业务能力、教研水平,教研组织者的引领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如何端正每位教师的态度,让老师能够认真对待每次教研活动。园本教研的组织者必须为教师搭建一些平台,鼓励教师在教研的过程中,认真的准备,积极地思考学习,梳理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教师的思维真正地活跃起来,才能更大程度地让教师借鉴有效的教学经验,来改进各自在教学中的不足,才能让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成长。
一、教研前的积极准备:组织者应鼓励教师带着问题收集理论资料
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教研活动的目的、研究的重点都是不同的;而一线教师虽然对实践的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经验,但在理论方面都相对地薄弱。另外,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对孩子的解读。只有在教研前对幼儿的发展特点有初步的认识,在观摩过程带着问题去认真观察幼儿,在讨论中抓住关键问题分析幼儿的行为,才能让解决的问题真正为幼儿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因此组织者必须在教研前鼓励教师大量地阅读的相关文献,认真地分析教材,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等,让教师对即将开展的教研活动有一定的认识,这样开展园本教研时,教师才能更有目的地堆教研的过程进行研究,才会懂得怎样去看活动。
课题组在主课题的背景下开展了“如何在持续性的探究中支持小班幼儿的有效观察”的研究。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小班幼儿的观察特点,我们选择了一个班作为实验班,以科学活动“睡莲花开”做为活动内容,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自己独立设计并开展系列活动,而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则针对其中的一个活动:“睡莲宝宝又长大了吗”,来分组观察幼儿的行为,思考实验班的教师在系列活动中支持策略的适宜性。组织者为了让教师能在教研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在观摩之前引导大家做了大量的工作:
组织者引导教师在教研前做的准备:
1、这是一次小班的科学活动,因此组织者在活动前组织大家再次研读了《纲要》中对科学领域目标的解读,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探究领域目标的认识。
2、组织教师们在活动前针对“如何在持续性的探究中支持小班幼儿的有效观察”这一问题,研读了幼教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我的收获:
通过教研前的理论学习,我了解到小班幼儿在观察中只能关注明显的变化;观察视点零散,容易受到同伴及其他因素的干扰;观察视点容易飘移;记忆力不强容易遗忘的现象,这些都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有了这些文献研究的结果,我对这次教研活动的目的性更强了,对小班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了一定的预见。
二、教研中的碰撞提升:引导教师自我感悟和互相学习
(一)在准备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
在教研活动前,组织者引导教师重点针对幼儿的观察特点进行了文献研究,在教研活动中组织者就围绕“教师是如何引导幼儿观察的?”“教师的引导是否适合幼儿的观察特点?”这样的问题去鼓励教师进行评价,这样教师在评价时,就围绕着自己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例如我对活动的评价:我发现在这个活动中,幼儿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对活动的兴趣,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观察睡莲的过程中去。根据“小班幼儿在观察中只能关注明显的变化”的特点,教师能引导幼儿通过叶子的变化,来发现睡莲的成长,这个点抓得很准,很适合幼儿的观察 „„
但是“记忆力不强,容易遗忘”,因此当有个幼儿在观察后进行粘贴记录活动时,出现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到睡莲面前进行观察记录。这样就会出现观察和记录脱节的现象„„
可见,活动前的充分准备让教师在教研过程中,能更加有目的地去观察幼儿,在评价中能更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及时提炼问题要点促进教师互相学习
教研的过程是教师集体智慧碰撞的阶段,每个教师由于工作经验层次的差异,教学风格的多样,观察幼儿的角度的不同等,造成在观摩活动的过程中,对教学现象及幼儿表现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而这正是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教学经验最好的过程。组织者就必须能够在这个关键的环节,引导每个教师认真地去倾听每个成员的评价,鼓励教师在倾听的同时认真地思考他人的观点,促进教师在反思中与将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碰撞,这样才能从促进教师在教研的过程中吸取他人的教学经验,弥补自己的在教学中忽略的问题,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
就如,在“睡莲宝宝又长大了吗?”的活动教研中,其他和我一起参加教研的听课教师针对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幼儿的表现,对执教教师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以及对教学实践转化为幼儿发展的成效,提出肯定及一些修改建议。
以下是教研过程中一些教师的讨论实录: 执教者的介绍 :
这个主题活动已经经历了“欣赏美丽的睡莲”“我的苗是什么样的?”“睡莲的叶子变了吗?”“卷卷的叶子哪去了?”的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在持续性的观察中关爱生命。在每次观察的过程中,我都有为幼儿提供了相关的记录表格,而且都是用图画的形式制作记录单的,开始时,让幼儿在相应的表格内贴上点,发现幼儿不容易掌握,经过改进,给幼儿提供了直观的图片,如,画了大小不同的叶子,让幼儿通过观察叶子的大小变化,选择相应的图片直接插到记录卡上,这样更适合幼儿。
听课教师的评价:
师1:我观察的是第一组的幼儿,他们从活动开始就一直很认真地跟随着教师的引导,积极地活动。分析原因,可以看出教师的前期的几个活动,都能很好地关注到幼儿对睡莲的关爱,孩子的兴趣才会这么浓,才能持续地观察。
师2:我在观摩时发现教师的准备和充分,而且能灵活地处理突发的情况。有个孩子在观察后提出问题:我不记得上次睡莲的叶子有多大了.教师没有忽略孩子的疑问,立刻将上次测量叶子宽度的绳子取出和现在的叶子比较,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知道叶子长大了。
师3:我认为教师在记录单的设计中,还需要改进。虽然教师已经关注到要用形象的图片做记录,但是在记录时,又让孩子找大小,又要关注数量,对于小班的孩子来时还是太困难。„„
组织者能够快速地提炼出重要的,有价值的教育策略,拓宽每位教师了我的思路,让教师获得了更多更广的经验,本次课题中,组织者根据教师评价提炼出重要的内容:
1、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需要通过持续的、有目的的引导,才能逐步养成。
2、有效的教育策略包含着方方面面,即使是一份简单的记录单,也是需要教师认真地去研究去关注的。如:小班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所提供的记录单运用图片、照片等更适合幼儿。
3、关爱教育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育,过去很少有教师会去关注幼儿心理的教育,而心理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而且心理教育应该在一日生活的时时刻刻都可以渗透的。
4、在教学活动前,认真地预设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也是活动准备中重要的一个内容。
博取众家之长,这在教研活动中,是很重要的。组织者就应该积极地引导教师吸取他人的观点,再转化为自身的经验,让每个教师在教研的过程中,在他人的帮助下成长。
三、教研后的梳理运用:引导教师将收获运用到实践中
在园本教研的过程中,从课题组的每个老师身上,从幼儿的身上都反映出了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这些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但同时也是比较零散的。因此,在教研结束后,组织者即时地引导教师将整个活动的过程、思考、体验进行记录、整理、提炼,以便让每个教师都能进行自我深层反思,为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助益。同时,将获得的教学经验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改进并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我感到通过这样的整理运用对自我发展是比较有效的。
例如:通过“睡莲花开”的科学教研活动,在组织者的带领下,我对整个教研活动中获得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在小班开展持续性的观察活动,要在每个阶段积极地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提供的记录单,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同时,也要起到推进幼儿活动的作用等。
根据这些经验,我开展了持续性观察的活动“种草莓”,让孩子在开心、愉悦的游戏过程中,观察“草莓的小苗”“草莓发芽了”“草莓开花”“草莓长大了”等,让孩子持续地观察。观察过程中,提供的记录单,也是用插卡的方法,将图片放在相应的地方„„
只有引导教师把园本教研中研究出的一些好的经验,大胆地运用到适合的日常活动中,才能让理论的知识再次为实践服务,让这些经验要真正内化成教师自己的东西,才能让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水平有新的提高。
【发挥支教教师优势引领教师成长】推荐阅读:
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之我见06-14
新疆教师支教工作总结07-14
下乡支教教师工作总结07-16
退休教师支教工作总结07-27
教师支教体会心得体会08-15
高中教师支教工作总结08-27
南疆幼儿教师支教心得09-23
中学教师支教事迹汇报材料10-21
发挥部门优势服务群众07-17
发挥统战工作优势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