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讲座

2024-08-16

初中历史知识讲座(精选8篇)

1.初中历史知识讲座 篇一

收看低碳环保相关知识讲座有感

我看了有关低碳环保的知识讲座后,知道了什么是低碳,还知道了我们该怎么做才是低碳环保的。

现在地球的温度正在升高,南极和北极的冰也在慢慢地融化。我们不能让那里的冰融化掉,否则海平面就会升高,把像上海这样的靠海的城市全部淹没掉了。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要节约用电,尽量用节能灯。我们还要节约用水,不用水时就要把水龙头关紧。我们还应该尽量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这样既方便出行又可以锻炼身体。

我觉得低碳环保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更美好。

2.初中历史知识讲座 篇二

一、夯实主干知识, 实现课本知识网络化

奥苏伯尔认为, 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 这就是迁移。所以, 认知结构是知识学习发生迁移的重要原因。我们只有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历史知识之树, 零零碎碎的知识点只有依托在历史规律中才不会成为无根的浮萍, 才能实现有效记忆。因此, 读书、巧学、抓线索、成体系, 课本知识网络化, 成为迁移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 笔者以简明扼要、便于记忆、善于区别为原则, 以每节或某一单元要素为专题, 上课后把各课知识结构图发给学生, 让学生对照结构图用8—9分钟时间看课本把握重点和难点。教师重点分析知识要点, 明确指出如何识记、理解、掌握不同知识点和常见错误, 并明确历史知识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 新旧知识内容间的内在联系。或者让学生按照本课标题、子标题来理清人类历史发展的线索, 建立起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等方式, 指导学生对照每一课内容标准, 进行仔细分析, 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

二、加强教师的指导, 达到历史科学习方法化、技巧化

吴卓教授1927年做的迁移实验, 证明教师在学习的指导方面对学生学习迁移的作用。实验表明:有指导的练习比无指导的练习迁移效果好。因此, 教师首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理解、分析、概括、解决历史问题。如在讲授《中美关系正常化》时, 可采用标注法, 让学生尝试标注原因、过程、影响等。然后可用投影仪展示学生标注的内容, 再让学生对照标注的要点进行简评, 这样学生知识构建就水到渠成了。掌握了学法, 学生自然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其次要加强解题的指导, 通过讲案例或习题, 分析知识迁移过程, 把解题的步骤、技巧、策略, 以及审题和检查的方法教给学生, 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技巧。

三、加强训练, 排除思维障碍, 使历史知识题目化

“我听见了, 就忘了;我看见了, 就领会了;我做过了, 就理解了。”通俗地讲就是“心动不如行动”, 就是要培养“做”的能力。实验表明:有指导的练习比无指导的练习迁移效果好。同样, 练习比不练习迁移效果好。有针对性的训练,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笔者针对每一课的内容标准、重难点设置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进行迁移目标训练;同时尝试让学生自己命题, 先模仿后独创。这样就做到把知识训练、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相结合, 以高屋建瓴的形式去把握知识。每次训练后, 笔者都及时总结反馈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 对试卷错题进行思考, 让学生总结失分原因;并印刷错题, 让学生重做, 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 及时查漏补缺, 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四、关注生活, 寻找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点, 形成知识与能力的运用化

历史上发生过的事, 现在还在继续发生, 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 而现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如现在世界各国的争端和战争, 回顾历史, 和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欧洲和西亚的帝国时代多么相似, 所以要学好历史, 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 要从现实中去理解历史, 以历史来关照现实, 关注现实热点,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 在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时, 笔者通过联系今天台湾的现状, 分析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 科学预见台湾的未来, 在学生深处牢固树立祖国统一的意识。同时为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 让学生从历史的学习中获得思考、受到启示, 笔者及时挖掘感动点, 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感动之情。如讲授《香港澳门的回归》时, 笔者要求学生模仿闻一多的诗, 写一篇有关台湾的诗歌。如有名学生写道:“历史上我曾遭受过多少苦难╨炮火无数次在我的身躯上燃烧╨母亲啊!但我未曾叫过一声苦痛╨因为我知道, 您是我坚强的后盾╨面对列强, 您也是千疮万孔, 却依然斗志昂扬╨如今, 我如浮萍, 孤身一人在海洋游荡, 与您隔海相望╨我, 是您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但您却依然以您宽广的胸怀╨用一国两制呼唤我回家╨我知道我始终是您的孩子╨所以我为您申奥助威, 为您的强大而高兴。╨我也会成为您的骄傲, ╨做中国太平洋上一颗闪亮的珍珠。”读后让人感受到了学生受到的心灵震撼。

以上四个方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 讲述每一节课笔者都严格按照这四步进行,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生成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初中历史知识讲座 篇三

一、设计历史学习活动主题的教学策略

在初中历史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和设计历史学习活动议题。在选择历史学习活动议题时,我们教师应该注意的是:(1)历史学习活动主题具有操作性;(2)历史学习活动主题具有针对性;(3)有助于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次,在历史学习活动主题课中,应制订历史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目标。例如,《寻访“丝绸之路”》一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通过识读丝绸之路地图和最新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在最新的中国地图上准确找出丝绸之路的途径路线。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通过使用地图等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通过丝绸之路的寻访,培养集体协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二、促进历史程序性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

历史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理解”这一环节,抓住历史事物的实质,从本质上把握历史知识。“理解”的主要表现行为是推理和解释(包括转换),常用概述、说明、归纳、阐明等行为动词加以表述。“会用”成为衡量学生“理解”所学历史程序性知识的方式之一。在促进学生历史程序性知识的“理解”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教师示范与学生说出示范步骤相结合;(2)教师在示范时,要把程序的各个步骤充分展开,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操作的结构与特点,能更好地观察、理解、模仿;(3)降低历史程序性知识的示范难度,防止历史信息资料(史料)负担过重;(4)引导学生回顾并利用已掌握的有关技能;(5)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事例。

三、历史变式练习设计的教学策略

历史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旨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编制各类习题,给学生以思维的训练。教师可利用“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模式,通过设计新颖而思考性强的历史变式练习题,将学生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并维持学生的练习动机;(2)及时提供反馈信息;(3)设计好变式练习,使历史变式练习具有相似性、变化性、连续性和反例性;(4)教会学生正确选用历史变式习题的练习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练习动机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有利于保证历史程序性知识的准确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转化,提高学生运用技能的自立性、灵活性、创造性。

四、历史概念学习的教学策略

历史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

历史的具体概念比较简单,如历史新教材中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戍变法、三大改造等历史概念就属于此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外界寻找更多的“正例”和“反例”。“正例”有助于确证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反例”有助于剔除历史概念中的非本质属性。

定义性历史概念的学习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教学策略:(1)“定义——例证”法:指首先学习、理解概念的涵义和概念的本质特征,然后用适量的典型例子(即例证)作分析说明和应用的策略,比较适合采用接受式学习;(2)“例证——定义”法:指首先学习、分析概念的若干例证,然后从例证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学习策略。

4.初中历史核心知识总结 篇四

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推进,19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2.中华民国建立:19,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开始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护国战争胜利,北洋军阀分裂,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之中。

【核心考点】

1.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19,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民报》是其机关报。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民族”“民权”“民生”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3.早期的反清武装起义有: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绍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

4.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取得胜利。

5.辛亥革命胜利表现: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6.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7.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8.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黄兴等发动“二次革命”,最终革命失败。

5.初中历史知识竞赛试题 篇五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抗战篇:

1.在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共杀害了约()中国军民 A.10万以上 B.30万以上 C.50万以上 2.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正式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1938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 B.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

C.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3.东北抗日联军民族英雄()壮烈牺牲后,敌人割开他的腹部,发现胃里尽是枯草、树叶、棉絮之类,没有一粒粮食。

A.李兆麟 B.周保中 C.杨靖宇

4.1937年8月,中国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总指挥、副总指挥是()。A.毛泽东;朱德 B.朱德;彭德怀 C.彭德怀;刘少奇 5.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军长是,副军长是()。A.叶挺,项英 B.叶挺,刘少奇 C.陈毅,饶漱石

6.1938年中国正面战场取得最大胜利的战役是()战役。A.台儿庄 B.桂林 C.上海

7.1938年7月成立的冀中回民教导总队,总队长是()。A.杨靖宇 B.马本斋 C.李兆麟 8.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头号汉奸卖国贼是()。A.陈公博 B.周佛海 C.汪精卫

9.八路军三五九旅由()率领开进南泥湾,开展大生产。A.许海东 B.谭震林 C.王震

10.抗日战争时期,从加拿大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救死扶伤的是()

A.罗生特 B.凯瑟琳霍尔 C.白求恩

11.日军在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中,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A.烧光、杀光、抢光 B.烧光、拿光、杀光 C.烧光、拿光、抢光 12.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光辉胜利,()是根本原因。A.美军对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 B.苏联红军出兵东北

C.中国军民长期浴血奋战歼击日军

名言篇: 13.下列名言出自陆游的是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

A.《论语·学而》 B.《论语·里仁》 C.《论语·子张》 D.《论语·为政》 名君篇:

15.秦始皇被成为千古一帝,下列措施不属于秦始皇的是

A.消灭东方六国 B.焚书坑儒 C.开创郡县制 D.统一文字

16.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词中提到的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推恩令 C.设立内朝 D.派张骞出使西域

17.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该皇帝应该是

A.努尔哈赤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1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哪位皇帝的名言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德宗 19.下列哪项不是雍正帝的政绩

A.设立军机处 B.大规模改土归流 C.册封** D.摊丁入亩 20.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是____皇帝。

A.道光

B.光绪

C.顺治

D.康熙

21.一位同学自我介绍说,他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他姓()

A.夏

B.商

C.秦

D.周 名将篇:

2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岳飞的名句,岳飞抗击的是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蒙古

23.“父老龙钟仰天哭,何时还我旧长城”,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民族英雄的无限敬仰,在鸦片战争中符合上述评价的是

A.林则徐 B.关天培 C.陈连升 D.陈化成 24.在甲午海战中,致远号管带是

A.丁汝昌 B.刘步蟾 C.邓世昌 D.叶祖珪

25.1895年领导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的著名将领是 A.刘铭传 B.冯子材 C.徐骧 D.聂士成

26.电视剧《大刀》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抗击日军侵华的事迹,率领士兵收复喜峰口的是

A.安德馨 B.宋哲元 C.冯玉祥 D.蔡廷锴 27.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被坏人诬陷而遭流放,后来投江自杀,他投的是 A长江 B漓江 C汩罗江 名事篇:

28.义和团运动最伟大的功绩是

A.一度控制了清政府统治的心脏地区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C.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力量 D.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29.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规定了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 D.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30.“五四”运动发生在()年,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1919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

B.1918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C.1919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D.1918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 31.中共二大的历史任务是

A.确定党的最高纲领即实现共产主义

B.确定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和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确定国共两党合作的方针即党内合作 D.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32.16世纪,有威尼斯人说“除了失去自由以外,这大概是威尼斯共和国所听到的最坏 消息。”“最坏的消息”应该是

A.新航路开辟 B.自然科学兴起 C.价格革命 D.工业革命 33.法国巴黎的凯旋门是与埃菲尔铁塔一样有名的建筑,那么是谁下令建造了凯旋门呢 A.拿破仑 B.戴高乐 C.是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打败纳粹德国而下令修建的 34.向秦始皇建议焚书的是

A.蒙恬 B.秦二世 C.李斯 D.赵高 35.清政府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在

A.镇海之战 B.黄海之战 C.辽东之战 D.威海卫之战

36.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

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 37.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A.京九铁路 B.唐胥铁路 C.青藏铁路 D.京张铁路 38.打雪仗(打一历史名词)()

A.普法战争 B.莫斯科保卫战 C.冷战 D.不列颠之战 对联篇

39.刺遁初而遁初死,酖智庵而智庵死,最后杀夔丞而夔丞又死,死者长已矣,阴府三曹谁折狱使朝鲜则朝鲜亡,臣满清则满清亡,及身帝洪宪则洪宪亦亡,亡之命也夫,轻舟两岸不啼猿。该联讽刺的是

A.冯国璋 B.袁世凯 C.段琪瑞 D.黎元洪

40.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续范亭写了一幅对联“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厕中顽石,不中不正,又臭又硬。” 此联嘲讽的是:

A.张学良 B.汪精卫 C.蒋介石 D殷汝耕

41.“大帅用兵,士卒效命,车辚辚马萧萧,气象巍巍,祝此去一炮成功,方不愧出将入相;至尊在野,长短休论,文泄泄武沐沐,议和迭迭,到后来万人失望,直落得抢地呼天。”这是一幅对联。下联讽刺的是:

A.道光帝 B.光绪帝 C.慈禧太后 D.宣统帝

42.四川大学某教授曾题一联:民国卅五年,说盼到太平新世界;彭祖八百岁,没吃过这么贵东西。该联揭露的是

A.日本侵华造成民不聊生 B.汪精卫伪政权替日本人搜刮民众 C.蒋介石发动内战经济破产 D.袁世凯出卖民族权益

43.洪水横流,淹没汉满蒙回藏;宪章文武,尽是公侯伯子男。联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清军入关 B.中华民国成立和临时约法颁布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张勋复辟帝制 44.孔子传道诸贤:曾子、子思、孟子;

周室开基列圣:太王、王季、文王。下列名言中属于孟子的事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贫而无谄,富而不骄

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制度篇:

45.西周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的宗法等级是

A.周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B.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C.周天子——诸侯——士——卿大夫 D.周天子——士——卿大夫——诸侯

46.关于右上图所示两个人物的表达正确的是

A.布莱尔的权力受到伊丽莎白二世的制约

B.如果现在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以布莱尔为首的内阁就一定要下台 C.议会通过的议案,伊丽莎白二世基本无权否定 D.伊丽莎白二世有权选择内阁成员 47.“司空见惯”的“司空”是指

A.唐代的一位诗人 B.唐代的一们高僧 C.一种官职 外交篇:

48.前往日本传播唐文化的高僧是

A.玄奘 B.义净 C.鉴真 D.法显

49.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签订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50.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1.在近代历史上,曾经割占中国领土的国家是

A.俄、法、日 B.美、英、法 C.英、俄、日 D.德、英、俄 52.在每四年举行一次奥运会,你知道它起源于哪里吗?()

A古代埃及

B古希腊

C马其顿

D古罗马 风俗篇:

53.中国民间为什么要吃腊八粥?

A.迎接春节

B.纪念释迦牟尼

C.纪念小寒来临 54.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的屠苏

A.城镇 B.农舍 C.一种酒 D.一位姓苏的屠户

55.“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两句反映的是我国那一传统节日

A.上元节 B.春节 C.清明节 D.重阳节

56.民间有一种观念,即认为越俗越贱的东西就越容易养活。农村里经常听到令人失笑的小名:小栓、胖墩、二狗、二愣、小蚂蚱、老泥鳅。其实王公贵族也不免俗。曹操的小名叫阿瞒,你知道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叫什么

A.阿蒙 B.阿斗 C.阿星 D.阿毛

57.行话是一种民俗事象,也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上海商界用的数字中“二”说成“挖工”,“三” 说成“横川”。那么“断大”指哪个数字

A.一 B.五 C.六 D.九 58.我们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这里的“炎黄”指 A.部落领袖名 B.古代的姓 C.地名

59.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在这天要吃元宵,还会举进灯会,这天又叫 A.上元节 B.中元节 C.下元节 60.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

A.半小时 B.一小时 C.二小时 61.《清明河上图》反映的是哪个都城的繁华景象 A.南宋临安 B.唐都长安 C.北宋东京 D.隋都洛阳 礼仪篇:

62.成语“程门立雪”作为道德典范广为颂扬,它反映的是 A.吃苦耐劳 B.尊敬师长 C.讲求诚信 D.意志坚定 63.为什么夫妻中女方称男方叫“丈夫” A.男人都好斗,喜欢打仗 B.男人作为劳动力丈量土地

C.男人身高约一丈(古时的计量单位)

64.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的人称“知音”,“知音”一词源于哪二个人的情谊 A.梁山伯与祝英台 B.俞伯牙与钟子期 65.历代帝皇举行封禅庆典是在()

A.庐山

B.泰山

C.五台山

D.华山 神话篇:

66.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的

A.智慧女神 B.爱神和美神 C.自由女神 谜语篇:

67.青岛(打一中国近代史历史事件)五四运动 68.红墙上的战争(打我国古代战役)赤壁之战

69.游牧民族(打一古代历史人物)司马迁 70.走错了(打先秦一诸侯国)

赵 71.欧洲见闻录(打一古典名著)西游记 72.枪杆子里出政权(打一唐代历史人物)武则天 73.盼过冬(打一外国名称)希腊 74.重男轻女(打一中国城市)贵阳

75.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打一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康有为 76.磨刀霍霍(打一中国古代官职)宰相 77.极度悲伤(猜一外国国家名称)埃及 78.劳动竞技(猜一商代名人)比干 79.知识力量大无比(猜一亚洲国家)科威特

6.初中历史知识背诵及要点 篇六

1、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到1957年,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二、三大改造

(1)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个体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56年全国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合作社。

(2)农业合作社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

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4)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非重点)

1、中共八大,召开时间1956年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总路线:1958年,党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但由于中国刚转入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接着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加上自然灾害,59年——61年,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1961年,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不久取得明显成效。

4、建设成就: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建成了大庆油田,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自给。

7.初中历史知识讲座 篇七

PCK被誉为教师专业化的显著标志,大量研究表明,是否拥有PCK是区分学者与教师、高效教师与低效教师的主要依据。可以说,“学科教学知识不断完善、学科教学认知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近一年来,笔者以优秀教师A、普通教师B为对比样本,通过开展“同课异构”等教学活动获得第一手资料,对初中历史教师PCK的生成进行了粗浅的研究,现就PCK的构成要素——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关于教学对象的知识和关于教学策略的知识这三个方面谈谈认识,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教学内容(即“教什么”)的知识

格罗斯曼认为,教师应具备关于一门学科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关于学生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的知识或观念。这一统领性的观念在教学决策中起到“观念地图(conceptual map)”的作用,它是决定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策略和选取教材、评价学生的基础。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内容是什么?每一节课又应当有哪些教学内容?看似简单的问题,其答案未必是唯一的,“统领性观念”不同的教师在处理上述问题时一定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以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为例,A、B两位老师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及设计如下:

准确定位教学内容“应源于对学科知识、教学目标的知识和信念、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学科性质、社会文化、特殊背景知识等的综合考虑。”只有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内容,才具有分明的层次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引导师生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规范作用。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简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作用。从上表可知,A老师能够紧扣课标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做到重难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B老师的教学重心则落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进程、影响及拿破仑战争等知识点上,明显偏离课标要求,说明该教师的课标意识不强、教学内容的确定有偏差,由此所导致的教学效果的差异也是可想而知的。

生成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需要经历三个程序:

首先,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科知识。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辅、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期刊等,要广泛涉猎历史小说、乡土资源、影视作品、遗迹遗址、网络资源等,从而深刻理解初中历史学科的内容、价值、性质、产生过程、知识间的联系及整个课程结构,并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合,从而为下一步的选取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要科学选取学科知识。教师要具备较强的鉴别、取舍能力,要从初中历史学科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以贴近初中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原则,以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在极为丰富的学科知识中选取最有必要、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有:第一,针对性,即围绕教学重难点来选取,要深入浅出地运用经典材料来引领学生形成鲜明、生动、形象、具体的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第二,情趣性,即选取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从而加深学生印象、深化理解运用。

再次,教师要恰当转化学科知识。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丰富多彩、角度多维,若千篇一律、原汁原味地传授给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教师要立足学情,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转化方法,如对于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和基本线索等可以采取讲述、演示、自学等形式;对于历史概念、规律、评价等,可以采取讨论、探究、课本剧等形式。

二、关于教学对象(即“教谁”)的知识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有何特点?思维品质有何特点?其认知水平又达到何种程度?这些都是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研究教学策略时必须考量的因素。在执教《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时,A、B两位老师都注重引入材料、创设情境来处理相关知识点:

A老师在处理“《人权宣言》的内容”时,是这样设计的:

材料: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六条法津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定.

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人权宣言》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

上述材料主要来自教材且阅读障碍较小,设问与课标要求一致,体现出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考查基础知识与学科能力相结合的特征,与初中阶段教学要求和南通中考命题趋向吻合度高。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教师指导恰到好处,目标达成度高。

B老师在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时,运用了下列材料:

在拿破仑统治区,人身依附关系、等级制度、贵族和僧侣的特权被取消,代之而起的是资产阶级的平等、宗教自由……实行行政集中化并设立了新式的、各司其职的政府部门以取代封建特权和由此而产生的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这一切大大激发了人们对年轻的天才皇帝的敬慕。

——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问题:根据材料,请你分析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积极影响。

上述材料引自史著,严谨规范,设问指向明确无歧义。但是该材料的阅读要求高,且与教材的离散度较大,初中学生很难做到理解准确、分析到位。从课堂教学来看,B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材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颇有“小马拉大车”之感;学生的答题情况也很不理想。

以上A、B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对比告诉我们,执教者不仅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对学习者的思维习惯、认知状况、学习过程中可能拥有的共性困难等熟稔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选择教学内容、科学运用教学策略,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

生成关于教学对象的知识需要经过三个步骤:

首先,要全面了解学习主体。全面了解学习主体,才能确定最佳教学起点,才能决定历史课堂教学是否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是否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黑板演练、考试测验、作业批改、试卷分析、课后调查、个别谈话、平时观察等多种途径了解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心理特点、兴趣动机、思维方式、困惑疑点、个性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想学生之所想,补学生之所缺,解学生之所惑,帮学生之所需。

其次,要灵活预设教学过程。“具有有效学科教学知识的教师为了对学生提出的特殊问题做出反应,或者为了对某一事先未预料的事件做出反应,可以改变或停用原有的‘脚本’,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历史、思考问题,找准他们思维发展的连接点,以准确预见课堂中可能生成的各种问题。同时,针对某一教学问题,尽可能全面考虑准备几种处理方法,才可以在教学中激活、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经验判断。

再次,要科学评价学习状况。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巧妙运用充满智慧、饱含激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及时、直接、客观、有效、富有个性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了解自己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优势、进步、成绩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强化历史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三、关于教学策略(即“怎么教”)的知识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从上文可以看出,A、B两位老师的教学策略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A教师根据新授课的课型特点,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立足知识基础,着眼提高能力,通过“创设情境、理解新知——组织探究、运用新知——拓展整合、归纳新知”的流程,以问题激起思维,以探究产生共鸣,以问题解决实现目标达成,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B教师虽然也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但是局限于基本史实的浅层掌握,触及不到历史的真正内涵,也就无法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同时,课堂教学环境相对封闭、保守,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受到应有的尊重,没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效率不高。

生成关于教学策略的“怎么教”的知识需要经过三个环节:

首先,要广泛吸收教学知识。教学知识范围很广,包括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知识、一般教学的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情境知识、技术知识等,凡是与教学相关的、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实践性知识都可以纳入此范畴。因此,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活动,广泛阅读专业书刊,以获取最新最全的教学知识、教育观念,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对各种教学知识、教育观念进行理解、分析、判断与整合,从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学科教学知识。

其次,要合理确定呈示形式。“着眼于教师呈示知识与演示技能为主的行为,称为呈示行为……依照使用手段的不同,主要有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及动作呈示四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呈示行为往往是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行为、教师指导学生行为一起构成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行为。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呈示形式过于单一或使用不当,则难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深入剖析教学内容中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评价等每一个知识点,根据知识点的自身特征及目标达成要求,确定最适合的呈现形式。

再次,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策略有其自身的特点、独特的性能、适用范围和条件,没有任何一种教学策略能够适用于一切范围和条件。因此,有效的教学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确定对于教与学的活动程序、组织形式、方法和媒体等的相对最优的选择。同时,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种因素的交叉干扰,如学与教、师与生、知与行等矛盾交织,需要在教学全过程中,随时注意已选定的正在运用中的策略可能出现的不协调,及时给以相应的调整、补充以至创新等,使策略过程与认知过程同步。

综上所述,“学科教学知识必然是教学中的知识,是基于教学(in teaching)、为了教学(for teaching)、关于教学(on teaching)的复合统一体,仅为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师所独有。”构成学科教学知识的三个组成部分不是相互独立,而是三位一体的;不是平面静态,而是立体动态的。实践性、生成性、情境性、个体性是其鲜明的特征,因此教师的主动建构和不断反思是生成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必备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往复中,再造、重组、交融已有的知识储备,创新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不断促进自身PCK的发展。

摘要:“学科教学知识”(PCK)被誉为教师专业化的显著标志,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效益至为关键。近年来,有关PCK的内涵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围绕如何生成PCK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优秀教师A、普通教师B为对比样本,通过开展“同课异构”等教学活动获得第一手资料,试图分析初中历史教师PCK的生成轨迹,以改进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生成,对比

参考文献

[1]Diane Barrett,Kris Green.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s a Foundation for an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Program[J].Science Educator,2009,18(1).

[2]冯茁,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3]Grossman,P.L.A study in contrast:Sources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secondary English[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89,40(5).

[4]汤杰英,周兢,韩春红.学科教学知识构成的厘清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2(5).

[5]白益民.学科教学知识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0(4).

[6]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28.

[7]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19.

8.初中历史知识讲座 篇八

关键词:知识网络;初中历史;运用

知识网络就是许多知识互相联系而形成的网络,在这个知识网络当中,从某一个知识点着手,就能回忆起整个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其中一个知识,来复习整个初中历史知识。

一、初中历史学习的特点

初中历史的特点决定了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历史的方法跟其他科目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历史的时候,要根据历史学习的特点来进行教学。

1.缺少逻辑思考

历史一直被归为文科,其教学方法也跟文科差不多,很少需要逻辑思考。这主要是因为历史测试以回忆课本知识为主有关,历史并不像物理那样需要分析条件,然后通过逻辑思考,再回忆相关知识得出答案。

2.侧重基础知识记忆

历史学习特别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不对基础知识进行明确记忆,学生就很难得出试题答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记忆,以使学生在考试紧张的时候,也能够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同时,学生也要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来进行记忆,以达到熟能生巧。

3.知识内容多

初中历史知识点较多,学生经常在记住新的知识的同时又忘记旧的知识。所以,学生要合理分配好复习历史知识的时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记忆众多的历史知识点。初中历史的这个特点就要求我们要把历史知识串联成一个网络,要确保所有的内容都出现在这个网络上,并且网络的任何一点都能通到另一点。

二、初中历史学习中的困难

初中历史的教学,要注意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遇到的困难,学生哪里觉得难,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一个前提,而初中生学习历史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难题。

1.容易忘记

笔者经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发现,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历史时还觉得轻松,到了初三进行全面复习历史知识时,学生就开始出现遗忘前面知识的问题。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本来过目不忘的人就极其稀有,大部分初中生对于较久的知识都会忘记。学生在增强记忆的同時,教师也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复习才是巩固记忆的王道。可言说,让学生轻松复习所学的知识是解决学生遗忘的有效方法。

2.不同知识难以串联

学生在学习当中,没能站在高的角度纵览整个系统的知识,因此看不到不同章节知识之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很难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就造成了各个知识点孤立存在的现象,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思维也就比较局限,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这些困难困扰着不少渴望学好初中历史的学生,而知识网络的构建的教学方法恰好能解决这些难题,能给初中生学习历史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既方便了学生记忆,又方便了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

三、知识网络的优点

1.包含初中历史所有知识

知识网络不是只包含一部分知识,而是能够把整个初中的历史知识都包含进去,做到不重不漏,既减轻了学生记忆的压力,又保证了知识的全面复习。整个初中历史的知识网络不需要一下子就构建成,这样会很辛苦,教师可以教学一节内容便构建一节内容,并且与前一节内容进行联系,相对来说,这会让教师觉得其工作量减少了很多。

2.不同知识之间的串联

知识网络构建的关键是把前后两部分知识串联在一起,就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家建立》为例,该单元包括从“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诸暴君”到“大一统的汉朝”。其实要把这三课的内容串联起来非常简单,这三课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首先秦国统一了中国,接下来秦国君王暴政,引起百姓起义,然后秦国被推翻,建立起汉朝。学生复习完秦国统一中国之后,便可以联想到秦国暴政,接下来可以联想到秦国被推翻。这样,不同的知识通过一定的规律进行串联,便能构建起知识网络。同样的道理,针对不同的书本,我们也可以找到他们相关的联系,把知识串联起来。知识的串联是从一个知识回忆起全部知识的关键,如果知识网络某一个环节串联得不好,学生便难以回忆相关的知识。

3.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回忆

知识网络的构建是为了方便学生在空闲时间,并且手上没有任何历史资料的情况下进行复习。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浪费了很多的空闲时间,例如,在饭堂排队时,在来回学校的路上等。如果历史教师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那么,学生则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进行复习,并能反复多次地复习历史知识,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四、总结

知识网络的构建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初中历史教学和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利用其他人浪费的时间一遍遍地复习所学的知识。此外,该方法的先进性还表现在能够找到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在大脑中把所有的知识都串联成一张网络。

参考文献:

1.王建.初中历史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方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2).

2.王潮华.夯实历史基础 构建知识网络[J].信息教研周刊,2011(11).

3.张艳彬.完善知识网络深化历史思维[J].神州(上旬刊),2011(10).

4.马加超.学会“串糖葫芦”构建历史知识网络[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01).

上一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优秀环卫工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