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共15篇)(共15篇)
1.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一
建设类设计素描教学改革与思考
【摘要】在建筑设计类的教学中,设计素描一直都是建筑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建筑设计专业背景的需要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在建筑设计类教学中的设计素描教学。根据对建筑艺术美学特点的分析、解析建筑设计中出现的艺术性思维、造型的语言、艺术的表现方式等,进一步的探讨建筑设计专业中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方向问题,然后以学科发展的角度,思考在设计素描教学体系中的建构。
【关键字】建筑,设计素描,教学
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素描,是绘画、雕刻、建筑的最高点,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渊源与灵魂,是一切科学的根本”。素描课程是所有美术教学、设计类学科专业的必修课,它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造型能力、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建筑设计类专业如何有效的运用设计素描课程来解决专业课程的需求是目前建筑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前形式下建筑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状况。
目前我国的很多建筑专业中的美术教育都在素描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设计素描整体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加快了设计素描教学的专业化进程。可是从整体的情况来说,设计素描教学还是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对于专业设计相关的训练培养和实践还是比较匮乏的,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把素描基础变为设计的基础。我们的设计素描教学相对来说不是十分理想,在现阶段我国的建筑类院校的设计素描教学基本上都是以现实主义的绘画方式作为教学的总体方向。主要源于我国的各大建筑类专业都是以工科为主的,生源基本都是理科类学生,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素描零基础,即便有的同学有素描基础,但也都是短时间的“快餐式”学习。基于这种前提也使得在设计素描教学的过程中多以基础的造型学习为主,主要内容基本都是描绘自然的景观及事物,学生们的起点较低,课程时间较少,也就导致了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设计素描教学中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设计素描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学理念滞后。我国目前状况下有很多的建筑设计院校都缺乏对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的重视,主要体现现在对设计素描课程的本质认识不深入,对素描教学的专业设计认识不足,我们的教育理念始终滞留在对传统的绘画技巧的培养上面,单一的教学方式也导致了学生们在专业设计实践的过程中无法合理的、有创意的表达构思。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创新设计素描教育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在建筑设计专业中充分发挥设计素描的重要作用。
(二)不合理制定学习规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不断增加、,在总课时量无法增加的时候,一般都是删减设计素描等基础课的课时来达到目的。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教师无法按照规划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的目标也很难达到。
三、如何改革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模式。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对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明确目标,合理定位。建筑设计专业中的设计素描教学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以造型设计的主观功能性为主,提高学生对造型的形态转变能力的思维拓展训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们在设计素描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正确的、科学的造型观,不断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性、拓展性以及理性思维特点和审美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认知表现能力等,为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二)深化改革思路,整合教学内容。我们只有结合建筑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的主要目标,进而实施与建筑专业设计理念相符合的的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才能加快设计素描教学的专业化,更充分的发挥设计素描专业的基础课程教育的作用。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向一些有着先进的素描教学理念的国际同类院校学习,我们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个性培养为侧重点,不断深入开发学生们的潜在能力、开拓学生们的思维创新能力、不断的的激发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不断的与建筑学的特点相结合,组成多元化、多方向的设计素描教学新体系,将基础素描与结构素描、创意素描在培训中尝试进行创意结合,不断的拓宽素描创作对象的范围,让学生们不再是单一的绘画临摹而是达到对物象进行解构重组的阶段,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独立的设计能力与审美品位。
四、素描教学方法的探究。
对于建筑设计专业中的设计素描教学我们根据以往经验和现有的新方法总结出来以下几种教育新方法:
(一)加强对素描的认识。我们应该把素描当作一种思考方式,在建筑学设计专业中一般作为以造型基础为目标的素描,不但是一种绘画的形态,还是一种观察世间万物的方式,就是一种思考方式。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被人们称为“艺术之母”的素描,一直是“根木的、基础的和辅助的”手段。素描一般就是建筑学者们在构思和形式表达出来之前的一个准备步骤。
(二)建筑设计中的素描特色。我们在建筑中运用到的设计素描与传统的绘画素描还是有些区别的。建筑专业中的设计素描加强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强调了设计意识,这些都与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我们应该对设计素描教学的内容、形式、题材等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设计。例如,建筑外观设计构想,建筑内部透视结构表现,找到建筑中的建筑形体等。
(三)开展主题教学。我们可以针对建筑素描固有的教学特点,设置主体教育,集中有效的专题解决某个问题,比如对形体的透视、结构的分析与解构、空间的建构、超写实额精细描绘、质感的分类表现、肌理的感受与归纳等等,开展专题训练,让学生能快速的建立起清晰的认知、归纳造型规律,自主的建构(美术)设计素描知识体系,最终能灵活运用在建筑设计中。其次,我们可以尝试创意素描。创意素描在一定程度上是素描的造型能力的升华,是对事物的造型美感和形象的表现力的提升。建筑设计专业对于创意素描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敢于打破常规,快速扑捉并表达自己想法,不断的表现学生们的创造能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总结语:总而言之,建筑设计专业中的设计素描教学,一定要以建筑设计这一专业的教学(背景)特点作为起点,要符合建筑设计中的造型与表现规律,突破传统的固守于素描教学中的方法,不断的尝试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最终才可以达到优质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慧锦.侯宁.尹小宁.建筑学(等)专业素描课程教学的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6):623-625
[2]郭旺学.基于建筑设计的素描教学探讨[J].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系[J].高教研究,2012:44-46
[3]潘绍元.建筑美术素描教学取向思考.[J].艺术百家,2006(5):45.
2.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二
关键词:素质教育,电子信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我国目前正处于建设、发展的最好时期, 教育事业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向前发展, 加强素质教育, 进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综合改革, 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身体力行的重要现实问题。
笔者以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探讨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综合改革中, 高校电子信息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是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基于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 实践教学是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 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具有教学内容多样、相互衔接紧密、实践性强等特点。
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围绕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展开, 它以相互衔接且依次递进的教学内容为基本元素, 由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以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各个教学环节科学组合而成。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由一系列具有紧密的逻辑相关性和递进性的课程组成的, 一门课程的建设相对于整个课程体系只是局部的建设, 根据最优化理论, 必须加强整个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不可忽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否则必然造成教学内容衔接不合理或重复讲授等现象, 也不利于师资合理安排和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专业的总体教学质量为目标, 研究不同课程之间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 构成侧重不同的、细化的学科方向, 进而对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形成不同学科方向的课程群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电子信息专业的知识体系, 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完整知识模块, 在教学当中应充分考虑其整体性。然而, 教师通常会忽视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缺乏从整体上对知识体系的优化, 经常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和教学效率低等问题。因此, 针对每一个专业方向, 笔者花大力气研究教学内容, 构建了精细、合理的专业方向课程群。以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为例, 笔者将紧密相关的课程组成有特色的知识模块, 在教学计划及课程内容设置上精心安排, 充分考虑知识内容的系统性和前后衔接, 从而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问题。以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方向为例, 笔者将涉及课程分为基础课程、系统课程和应用课程三类, 构成微机应用系统硬件设计方向课程群, 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与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合成“微型计算机应用技术”模块, 一方面强调了微机系统的软硬件紧密结合的特性, 另一方面也能避免讲授知识内容重复, 使汇编语言内容的讲授更有针对性, 使学生理解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硬件的紧密关联, 更集中、有效地学习微机接口知识。
当前, 电子信息专业的就业领域涉及物联网、仪器仪表、通信设备和智能家居等, 而这些领域的工作都离不开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 由浅入深的课程主要包括微机原理、单片机、DSP和ARM等。掌握嵌入式开发技术, 成为嵌入式软件和硬件工程师, 是电子信息专业相当不错的就业方向。因此, 在讲解微机原理等硬件技术课程的同时, 笔者抽出学时给学生讲解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一步开设Proteus、Auto CAD、VHDL和Linux等相关理论与实验课程, 以利于培养一部分有志于向“嵌入式”方向发展的学生。
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功能特点, 在具体实施中, 笔者把实践教学环节从横向划分为课程验证实验、综合性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几大类;在此基础上, 少部分优秀的学生可以参加电子设计比赛和程序设计比赛等竞赛项目以及参与到教师从事的科研项目中去。
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 笔者在教师中推广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将以讲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换为学生与教师互动, 为完成任务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解决问题, 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设计实践任务, 提供研究工具和设计实例, 加强对专业课程实践项目的设计与组织, 通过设计综合、新颖的课程和题目, 培养学生实践硬件知识的兴趣。通过尝试开设单片机设计等开放性实验课程, 进一步提高学生从事设计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在教学中贯彻了“实践出真知”的理念, 也提高了学生独立从事科学课题研究的能力。
笔者认真研究了考试评价体系, 在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根据实际情况, 将部分课程考试中的实验成绩比重提高到课程总成绩的30%, 以督促学生认真做好实验。
为更好地对学生在实践教学各环节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笔者尝试建立了各种有效的考核方式:第一, 动态考核。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提问、记录和评价, 并作为确定最终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第二, 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总结实验结果, 明晰实验思路, 实现对知识的融合与升华。通过实验报告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实践活动的总结能力, 锻炼学生的科研素养。第三, 答辩机制。对于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 尤其是创新研究型实验, 通过学生讲解、演示和回答教师提问等环节, 考核学生完成情况。
电子信息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指导思想, 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着眼于改进目前电子信息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薄弱现状, 以努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研究目的。笔者的研究内容包括构建更加合理的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以及实施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等内容。研究成果有助于改变目前电子信息专业学习当中“重理论, 轻实践”的现状。
通过各项改革实践, 学生对电子信息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加深, 学生开始更加重视实践环节, 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锻炼,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程望斌, 李宏民, 邹丹.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 2013, (1) .
[2]覃庆国.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实例研究——以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 , 2008, (5) .
[3]李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一体化构建[J].中国西部科技, 2013, (4) .
3.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三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改革;出路
中图分类号:G434;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03-01
现代远程教育是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孕育的新型教育形式。它通过远程教育中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教育信息传递,这给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革。这种教育模式鲜明的特点就是教学活动是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手段来沟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分离、相对自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这种教育模式对教育的发展进程有着影响巨大,在传知授业特别是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起到令人瞩目的作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迄今为止,远程教育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是函授教育,以集中授课为主,这一教育方式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人才,但是函授教育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第二代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广播电视教育。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广播电视大学,但是在时间、空间和资源上的局限性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第三代远程教育,即现代远程教育。1996年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率先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清华大学则在1998年推出了网上研究生进修课程。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地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逐步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正式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模式。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及趋势
步入21世纪后,承担远程教育的院校如雨后春笋,但多而不精。至2001年,全国试点院校多达67所,且规模迅速扩大。完全分离的教与学固定模式实际上只是一种网络自学,今后的该类院校将会向精和专的方向发展。再之,远程教育的质量亟待提高。试点院校高等远程教育的招生条件起点低,一般情况下只要报名就能入学。在培训产业中,远程培训所占比例还很小,大约不到5%,网络基础设施、技术、教师水平等各方面还有待提高。然而远程培训以其成本低、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重复展现等等与函授、电大不同的特性吸引了一批有远见的人士的加入,产业规模正迅速增长。总之,国内远程教育未来的总体趋势是远程教育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但是不同类型的远程教育,其发展的迅速、规模以及存在的问题会有很大的不同。
三、现代远程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一些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或许是因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较晚,不够成熟。目前很多的人对远程教育还是怀有抵触、消极情绪,很多的高素质人才不愿意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要求必须将信息技术同学科课程的教与学完美结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目前的现代远程教育机构大多数都按照要求配备了各种硬件设备,像电视机、DVD、卫星接收机及网络教室设备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不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个媒介,严重影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
(二)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与企业、市场的密切程度不够。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仍是“一家办学”,虽与有关企业也有“订单培养”方面合作,而缺少深层次的合作,办学活力不够旺盛,对需要人才的单位吸引力不强;缺少特色学校、品牌专业,学科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和结构不能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质量的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有差距。
(三)教育机构间、师生间缺乏双向交流。
尽管当前互联网非常发达,信息资源丰富,但能真正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却非常少,很多的现代远程教育机构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很少,未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真正共享。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限制了现代远程教育进一步发展。
四、现代远程教育改革的出路
4.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四
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建不久的成都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在几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或积累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近期进行的教改课题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对应的改进措施或方案,力图使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等更科学合理,进而改善教学效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 者:阳小成 雷泞菲 李凛 彭书明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四川成都,610059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4(5)分类号:G642关键词:生物工程 理工大学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5.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篇五
简介:本文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研究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实施改革的相关建议。从观念、体制、机制、资产、定位等方面研究了今后工作的措施,为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管单位走向良性循环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字:改革 水利工程 管理体制 思考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计划经济体制正在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国际经济一体化正在深入到国民经济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中,传统水利正在变革为现代水利。因此,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分析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的问题
建国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按照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规范。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强化水资源调度,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配置是有效的,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后,历时十年,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合理配置资源、优胜劣汰、价值规律、市场竞争机制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水利系统中,特别是处于基层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却在很大程度上停滞在原有的思维观念中,习惯于商品生产和工程建设严重依赖上级的行政命令,沿用粗放的管理方式,单位职工吃“大锅饭”、喝“大锅水”、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职工收入差、水土资源的综合经济收益率非常低、注重社会效益的发挥而忽视了自身经济效益的壮大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国家水利产业政策滞后,没有在政策上即时调整、引导水利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对水利工程管理如何进入市场研究不深、不透。
(2)、几千年历史所形成的无偿用水观念根深蒂固。全社会无偿用水或低价用水观念的转变速度缓慢。
(3)、国家重视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稳定,在商品水的价格上严加限制,将农业产业的商品水支出中的很大一部分转嫁给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承担。
(4)、将应由地方政府负担的防洪、排涝等公益性支出转嫁给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负担。
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水利系统职工的思想观念陈旧,缺乏适应形势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作风,缺乏发展水利工程的新的管理模式。
2.管理体制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形成了四十七万多户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并拥有数千亿元的固定资产。初步形成了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养殖、种植、旅游等功能要素的,蓄引提结合、大中小并举、地域分布广泛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
在水利工程的这些不同的功能要素中,从总体上划分为社会公益型和生产经营型两大类。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中又分为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即按行政管理区域划分又按流域(或灌区)划分。地方管理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权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业务管理权属地方灌区管理部门或跨行政区域的共同的上一级灌区管理部门。
由于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的分离,形成了条块分割、政企不分、政事交叉、各自为阵、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经常出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水政渔政的执法权和管理权、防洪安全的执法权和管理权等工作的错位或缺位,以及在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和编制、灌区输供水时空分布、灌区水价核定、水费计收体制、水利工程管理或养护、供水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诸多矛盾。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造成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之间的责权利不清,出现有利益时大家争着管,有问题时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意管的局面。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体顺不顺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危害也是致命的,而理顺管理体制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因此,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3.运行管理机制的问题。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身具有多种功能要素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运行管理中的各种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
(1)、水价的运行机制。按照国务院《水利产业政策》的要求,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均按照政策规定并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了水价成本测算。实施六年来,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不能按照测算审批的成本水价计收水费,普遍的实收水价只占成本价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虽然水管单位所供的水是商品,其中凝结着商品生产者巨大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但却不能从低廉的收费价格中获得合理的补偿,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必然导致水管单位职工的生活贫困和职工队伍的不稳定。水价的审批是由国家各级价格管理部门严格控制的,既不能按照商品的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定价,又不能得到政府的价格补贴,这实际是政府转嫁了水商品成本支出的负担。因此,目前全国水管单位的巨大亏损,其主要原因均是政策性亏损。
(2)、水费的计收机制。多年来,水费的征收都是由地方各级政府以“实物计量、货币结算”的方式实施的,在九十年代后期改为“按亩计量、货币征收”的方式。这在计划经济时期,依靠行政手段征收水费是可行的,但在市场经济时期就出现了许多矛盾。第一是征收主体的错位:由于水具有商品的属性,就不能回避市场经济规律,回避买卖双方直接见面的供需服务关系。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普遍出现入不敷出、财政严重赤字的状况,必然将广大农户所解交的水费用于发放工资、奖金、建办公楼、修学校及地方社会公益设施等支出。因此,普遍出现了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挤占、挪用、截留水费等违纪违规的现象,导致一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欠收水费高达几千万元的严重后果。第二是计量标准的失衡:在计量收费的方式上,长期沿用按设计灌面或八十年代初定的灌面,将田土面积折合为标准亩计收水费。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城市化的建设,使田土的比例和各类经济作物的用水量与原有核定的标准严重背离。所以,传统的水费计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3)、水利资产收益划分的机制。在水利工程的单项或单位工程资产中,同一类固定资产往往同时发挥出两种不同的功能效益,如水库工程中的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放空设施等项目,既为防洪保安发挥作用,又为蓄水、养殖、发电、旅游等发挥作用。因此,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各自所发挥的效益就很难用准确的数据进行价值定量,区分其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
(4)、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机制。我国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或灌区大多数都是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建成的,主要是通过大搞群众运动的方式建设,加之受当时技术、资金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设计要求低、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不高、渠道防渗不配套等问题。经过几十年的运行,造成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跨塌水毁严重、水的利用率低、水资源损失浪费惊人,并且存在重大的水利工程安全隐患。近年来,我国大江大河的堤坝和各类水库的防洪抢险任务十分艰巨,水库跨坝、渠道跨塌等事故时有发生。这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机制不顺所造成的后果。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中的问题涉及面广、内容多、情况复杂,因此,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4.运行管理经费的问题。
水管单位在防洪、排涝管理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些支出的补偿主要来自于水费收入。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受到“以粮为纲”,“无粮不稳”和“水是天上掉的,无价无偿的”观念的影响,加之我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和政策保护,所以,水商品的价格一直不到位,而国家对公益性支出不予补偿,导致水管单位的运行管理经费十分短缺。另外,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每年的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的安置,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又形成水管单位人员增多、机构臃肿、素质低下,根本无法实行水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由于没有经费,长期以来,没有加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等社会保障体系,大量职工退休、下岗、待岗后,基本生活没有保障,单位和个人的后顾之忧非常严重,特别是在我国的西部落后地区和基层水管单位犹为突出。
5.水管单位性质问题。
水管单位的性质经历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生产型事业单位”的过程,长期实行“自收自支”、“以收抵支”的预算管理形式,没有得到科学、客观、合理的准确定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国家经济不发达所致。水利工程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又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的基础。因此,理应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和财力的支撑。由于水管单位管理的内容比较复杂,因此,结合实际界定单位性质就非常必要。光靠水管单位的经营性收入来补偿公益性和经营性的支出是不合理的,也是补偿不了的。就全国水管单位一九九五年新财会制度改革后每年出现的巨大亏损来看,再过一段时期,很可能出现“所有者权益”的全面赤字,多年积累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将被巨大的“未分配利润”赤字所冲抵贻尽。这都是由于水管单位的性质错位和补偿缺位所造成的结果。
二、实施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1.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适应形势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前提是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陈腐观念,将原有的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的完全依赖计划,依赖行政命令的思维方式转变过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优化配置资源和优胜劣汰的要素贯穿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特别是在水管单位内部的供水生产、水产养殖、水利发电、库区旅游、水土资源等生产经营实践中,严格按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要求,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强化成本核算,合理确定价格,严把产品质量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在重视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生活水平。一定要深刻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根本内涵,要明白“市场经济没有眼泪”的道理。
通过改革的手段,彻底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观点、方法,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制定切合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形势,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统揽我们的工作,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水土资源、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摆脱水管单位举步维艰的困境,才能在本世纪的前二十年实现水利人的小康目标。但是,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转变观念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坚定信念、循序渐进,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使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认真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几个关系。
⑴、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体制改革不是要全部
废除原有的所有政策、制度、规范,而是要破旧立新,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释放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工作效率,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稳定、增效、发展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指导改革的具体工作,以稳定、求实、创新、发展的态度来面对改革,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⑵、行政管理和水管单位的关系。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
水管单位应按照各自的职能,划分灌区内的水政执法、渔政执法、水库防洪、灌区排涝、江河提防、灌区管理工作的责权利。水行政主管单位只能依照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利依法行政,而不能对水管单位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的过多、过死、过细。而水管单位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土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开展水商品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同时加强对公益性资产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和完整;做好防洪、排涝、减灾、水土保持等工作,确保公益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真正作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形成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新型关系。
⑶、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关系。绝大多数的水利工程均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综合性功能,其综合效益必然具有公益性效益和经营性效益,在公益性效益中表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在经营性效益中表现出水管单位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处理好这个关系对社会、对水管单位都非常重要。界定清楚两者的资产量、价值量是这次体制改革的焦点。从公平、合理、科学而言,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在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等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划分时,可按水库库容的各自占比,或防洪、排涝、减灾、环境效益占灌区范围内平均GDP贡献率,或水管单位总支出中扣除经营收入弥补支出的占比等方法,客观综合确定公益性资产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量。同时结合水管单位现状、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经济发展速度调整确定公益性耗费的补偿额度,不搞一刀切。
要分别对每个水管单位进行划分和确定,明确各级财政部门应承担的补助份额。同时,重新核定水管单位的供水成本价格,分别对工业、城镇生活、农业灌溉、城市环境等不同用水类别确定不同的水价成本和价格。并对其中的农业水价的成本价和当年执行的收费价格进行比较,按照实际供水量和收费总额核定差额,将这一部份不应由水管单位承担的差额,由受益的地方财政负担。但是,由于存在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国家应从全局出发,通过转移支付的手段,大体平衡各省市区的负担份额.⑷、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关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中央关注的重点,也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和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国家应将不断加大水利工程病险水库的整治力度和大中型灌区的干支渠配套改造防渗力度,以利于水利工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水管单位一定要抓住这一发展自己、状大实力、提高社会地位的机遇,迎接挑战;在加强自身综合经营管理的同时,争取上级各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改革投资体制,将产权、经营权、管理权适度分离,以股份合作、租赁承包、出售拍卖、联营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为今后的综合经营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借以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实现水管单位财务状况的良性循环。
(5)、内部和外部的关系。理顺水管单位管理体制,主要在于外部管理体制的理顺和水管单位内部管理体制理顺两个方面。外部管理体制涉及到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和各级水行行政主管部门、流域机构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上下领导关系,条块业务关系通过本次改革是必须理顺的。而内部管理体制则主要涉及到流域内部、灌区内部、水管单位内部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内部关系的理顺,必须在人事、财务、分配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理顺,为整个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理顺创造条件,做到上下左右关系协调、形成合力,不断增强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6)、精简机构和引进人才的关系。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水管单位在精简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清理撤消在计划经济时期兴办的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下属企业时,必然会出现人员过多而无法安置的现象,而大量的下岗、失业又必然导致水管单位内部和社会的不稳定。同时,水利事业的发展又将出现急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吸收。因此,一方面要坚决压缩非生产人员和超编人员,采取提前离岗休息、鼓励辞职、自谋职业、鼓励脱产学习,轮岗待岗等多种办法,精减人员队伍,配套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使这批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另一方面按照定编、定员、定责、定岗、定薪的要求,吸收文化水平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到适当的岗位发挥他们的知识才干。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同时实施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精简机构,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逐步调整人员结构,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处理好这一关系,将十分有利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轻装上阵,提高职工素质和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3.准确确定水管单位性质,建立符合实际的补偿机制。
理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的重点在于对水管单位的准确定性,必须按照政策,结合实际,做到准确定性。在公益型、经营型和准公益型三类不同性质界定清楚后,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属于准公益型水管单位,而情况最为复杂的也是这一类。由于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既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发电等经营性功能。因此,要以科学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定划分公益型和经营型的方法。经过科学的划分后,明确各级财政补贴的份额和自收自支的范围、用途、人员、标准,同时建立健全水管单位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制度,使职工的生产岗位进的来、走的出,退休有所养、下岗有去处。
4.建立新的运行机制,符合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通过改革,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适应形势、符合要求的运行机制非常必要。其主要的机制是:
第一,在水价的形成机制上按照统一政策,重新核定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分类成本水价,调整实际执行水价,对农业灌溉用水的水价实行“小步快跑”的办法,加快水价调整进程。使水价的形成机制、调价机制和管理机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反映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第二,在水费的征管机制上,按照“先服务、后收费”的政策,不再完全依靠地方政府,减少征管环节,明确征收主体;做到供需直接见面,实行合同制供水,收费到基层。同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的建立乡镇或村社用水户协会或支渠管理委员会,由乡镇或灌区的水利管理站牵头,负责供水、管水、收费,解决供用水的纠纷,形成一条龙服务,真正做到服好务,收好费。
第三,在农业用水机制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一定要加快计量用水和节约用水的建设,在干渠的直灌斗渠和支渠及重要的分水节制闸安装计量用水设施,改革长期以来实施的按亩收费方式,实行按方计量收费,用基本水量收基本水费、超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促进节约用水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由支渠管理委员会负责某一条支渠的输水、管水、灌溉和维修等工作,配合用水户协会做好水费的征管工作。
第四,在维修养护机制上建立专业的水利工程养护维修队伍,实行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专门负责水利工程设备、设施、渠系工程的养护维修,将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分离,既可精简水管单位人员,节约维修养护经费,又可以提高维修质量,缩短工期,充分发挥工程的运行效益。
6.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六
傅小明1,蒋萍2,孙虎1,杨在志1,李新星1
(1.宿迁学院金属材料教研室,江苏宿迁223800;2.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
摘要:阐述了高校工科类开设专业英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其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宿迁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为例,论述了该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在课时安排、考试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经验,即遵循基础英语的教学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由词(或者短语)→句子→ 篇章的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已指出专业英语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和任重道远的过程,还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革,只有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我国高校专业英语发展之路,为国家培养出更好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7.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七
1 建筑工程类技能大赛对培养学生技能的作用
(1)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建筑工程类技能大赛在确定建筑识图、建筑施工等命题方向时, 往往会充分考虑到岗位的类型, 而在确定命题内容时, 则会参照各个工作岗位的流程、各个工作岗位的要求来进行。学生在平时的备赛中, 他们会不断突破自我,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 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
高校会为建筑工程类的学生设置相关的实验课, 还会给他们设置相关的理论知识课。技能大赛对学生的要求也是这样的。比如:在CAD建筑制图比赛中, 参赛学生既要掌握操作CAD这一软件的能力, 还要掌握建筑构造的基础理论知识。参赛学生只有掌握了较为全面的知识, 他们才可以在比赛过程中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也可以根据评委的意见来适当变更图纸。因此技能大赛不仅考验了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 还考验了学生是否掌握了较为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3)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常情况下, 技能大赛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为个人赛;第二种为团体赛。在团体赛中, 每一位学生应该为了团体的荣誉而努力, 并且每一个人应该努力融入到整个团队中, 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在比赛过程中, 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 还要具备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困难面前要沉着冷静。同时每一位学生要与团队的其他学生及时沟通, 在沟通中来解决赛场中的各种问题。在整个比赛过程中, 学生的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2 建筑工程类技能大赛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1) 借助技能大赛来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技能大赛中所用到的设备、软件等都与企业的标准相符合, 并且技能大赛为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通过技能大赛, 学校可以了解到当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从而为该专业的学生开设更多新的课程, 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平时的教学中, 学校要客观的对待技能大赛, 其应该将技能大赛作为检验教学技能的一种方式, 利用学生比赛中遇到的问题来分析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同时学校要将技能大赛与教学区分开来, 技能大赛所面向的对象是那些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具有一定天赋的学生;然而教学所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只有把握好这两者关系, 才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学校要将技能大赛作为基础来适当转变培养目标、转变培养方式以及转变考核评价模式。学校在设置培养目标时, 应该依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 以此培养更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2) 借助技能大赛来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
学校技能大赛是一个交流的平台, 在比赛中如果学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那么企业和社会都觉得该学校具有较为雄厚的办学实力。与此同时, 有一部分企业通过举办技能大赛来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
不管是从命题上来讲, 还是从评定成绩上来讲, 技能大赛中的主体都是行业专家。大赛内容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开展教学的时候, 学校要充分考虑到行业企业发展的要求, 从而为企业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学校要坚持科学、创新的理念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为学生实习、参加竞赛搭建一个平台。这种形式的比赛既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又让学生对某一岗位形成了准确的认识。通过校企合作, 学校要引入企业生产岗位所需要的技能, 促使自身的教学水平得以提高。
(3) 借助技能大赛来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
从本质上来讲, 技能大赛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技能水平的竞争。从各个学校的参赛结果可以看出该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又可以看出该学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如果学校的教师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 并且教师的专业水平也较低, 那么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专业水平较低的学生。由此可见, 教师的专业水平、理论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 “双师型”教师是学校较为缺乏一种类型, 因此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在技能比赛中, 笔者会发现:有的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水平较高, 但是其自身的理论水平较低;有的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水平、理论水平却都比较低。所以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培训, 在培训中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学校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时候要采取以下的措施:第一, 安排老师到企业锻炼, 不断提高老师的专业水平。第二, 学校要安排专门的时间让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班, 在培训之后要考核老师, 只有考核通过的教师才可以继续任职。第三, 从企业聘请有经验的员工来担任该专业的老师, 从而可以将一些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告诉学生。第四, 构建科学的奖惩机制, 及时表扬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
(4) 借助技能大赛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技能大赛的目的在于引导学校重视技能训练, 促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得以提高。在大赛中, 学生可以将自身的才能展现出来, 并且企业也可以了解到学生, 从而便于企业选拔人才。在比赛时, 学校要邀请企业来当评委, 并且要召开现场招聘会, 这样做既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又便于企业从中选取更多优秀的人才。在平时的课程设置中, 学校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求, 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 结束语
建筑工程类技能大赛不仅推动着学校课程体系的改革, 还推动着学校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此同时技能大赛这一模式具有明显的操作性, 因此在参赛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倪颐.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引领职业教育模式的变革效应[J].神州, 2014, (8) :258-259.
[2]赵炎.高职校技能大赛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5) :73-75.
8.工程力学类实验的教学改革实践 篇八
关键词:工程力学实验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O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157-01
Abstract:The cours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is an important and elementary professional course.This teaching reform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the experiments,which can help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promote students to form the habit of thinking and practicing. It also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engineering awareness, collaboration,innovation capability.
Key Words:Engineering Mechanics Experiment;Teaching Reform;Practice
工程力学课程是许多工科专业(如机械类、土建类、航天航空类、水利类等)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不仅是力学学科的基础,而且也为有关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相关课程和将来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1]。力学的认识遵循着“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法则,实践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手段就是实验室中的实验,因此,对工程力学类实验进行教学改革,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目前我院工程力学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工程力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导致不能很好的指导实验课程,即理论课程没有很好地支撑实验教学。
(2)在实验教学的环节中,虽然开设的实验为工程力学中的几个经典实验,但主要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为主,这对于理论教学的效果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实现认识的飞跃[2]。但是不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即实验课程没有很好地对理论课进行提升。
(3)创新环节落后,此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最直接有效的过程之一,此环节的丢失意味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的丢失,更不要说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针对目前我院开设工程力学实验课程的现状,我们提出几点改革建议,希望通过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出具有优质效果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同时对促进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及教学实力的提升都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2 教学改革方案
为了更好的实现工程力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提出改革初步方案如下。
第一,采用实验化教学的手段,力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原则,将课堂教学搬进实验室,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互渗透,交互进行,先实验演示,再理论讲解,再实验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取得明显的进步。
第二,利用开放实验项目深化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激发创造力[3]。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开放实验项目将工程力学类实验的范围进行扩大、深化,不仅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创造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初步的科研兴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3 结语
针对目前我院开设工程力学实验课程的现状,我们提出几点改革建议,希望通过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出具有优质效果的教学方法,促进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对促进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及教学实力的提升都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可以极大的促进我校相关专业的工程力学实验教学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梅凤翔.工程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闫小青,张纯,黄模佳,等.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的“工程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177-180,184.
9.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九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材都非常注重文学类文本的选编,特别是高中语文教材,80%以上的课文都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也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让学生品味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上,至于那些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则被忽视了。事实上,论述类、实用类文本是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读写水平的非常重要的媒介。我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谈谈我的思考。
第一,要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引导学生概括、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努力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把握文本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
这里的整体感知,主要是指通过朗读等方式初步把握和感受某个文本的基本思想情感。现代阅读学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对文本的阅读一般有四个层次:直觉的阅读、理性的阅读、评价的阅读和创造的阅读。初步的整体感知属于直觉的阅读,是文章阅读的基点,也是阅读者理解和感受的起点。学生在阅读论述类文本的初始阶段,要对文本形成一个整体感知,这既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首先,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的思想观点。在简短的导课后,教师便用“读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一问,迅速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本文“重点写了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和贡献,恩格斯表达出自己的深深悼念和赞美”;接着,教师又通过追问“除了恩格斯的悼念与赞美之情,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也就是整体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学生便从整体上迅速把握住了文本的中心内容。其次,在学生初步把握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后,教师追问“除此之外,还有叙述马克思贡献的句子吗?”引导学生根据论据认识到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也较好地把握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再次,处理好整体把握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整体把握与局部切入分析,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与局部也并非绝对的,文本的各层次相对于整个文本来说是局部,但相对于其内部的层次来说又是整体。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中,学生首先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即明了本文“重点写了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和贡献,同时表达出恩格斯自己的深深悼念和赞美”;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进行更进一层的局部分析,认识到本文写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其革命实践和理论贡献两个方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别就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理论贡献进行具体的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其革命实践体现在“他一生所做的主要事情是从事人类的解放事业”,其理论贡献体现在“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等等。如上所述,从阅读的思维过程看,阅读文本大体都要经历“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粗入细,再由细致到完善的认知过程。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重视和加强这两个不同层次,尤其是后一层次的整体感知,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第二,要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体会论述类文本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处理好概括提炼与感受体验的关系。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虽然偏重内容逻辑方面概括提炼的功夫,但也要同样重视对文本的感受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反对浮在文本表面的干巴巴的抽象概括,对于那些文学性较强的论述类文本(如演讲稿等),更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品味语句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
首先,体现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要“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的要求。论述类文本讲究观点科学、鲜明,说理严谨,因此准确是论述类文本语言的生命,如果不准确,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个恩格斯对马克思深情地赞美和悼念的句子,进而追问:“江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的追悼会上说的是‘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他没有说‘将永垂不朽’。同学们想想,这里恩格斯为什么要说‘将’永垂不朽?”这句巧妙的对比追问,激发了学生对“将”字的好处的品味和体会。其次,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品味语句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我们知道,虽然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讲究准确、严密地阐明事理,但它还要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说理时往往要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适当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说理的感染力,这就体现出语言的生动性。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是怎样的好呢?”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所阐发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处理好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所选的论述类文本大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或经得起推敲的典范文本,与文学类文本相比,论述类文本在理解上有相对确定的特点,这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当然大多以肯定其中的观点为主。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究,对文本阐发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不迷信不盲从,通过深度的自主合作探究,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更新、丰富、纠正文本中陈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补充、发展、完善文本正确的观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明真问题和伪问题,防止牵强附会式的无意义的批判。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设计中,也鲜明地体现了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特别是在本堂课的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用一个富有情感冲击力和思维启发力的问题进行引导:“走进马克思的心灵就是对马克思最好的悼念!他的伟大是跨越时空的美丽!在我们的心中,马克思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思考交流一下,你心目中的马克思是怎样一个人,另外,如果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他,你会把他比喻成什么?”二十多位学生分别用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看法,这些比喻无一重复,使马克思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强有力地体现了多元解读和个性化解读的巨大生命力,同时,这些比喻又都表现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的马克思的崇高、伟大、无私、无畏……,都符合历史上马克思的真实形象,都符合文本内在的基本理解,因而很好地体现了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
10.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十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类专业税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会计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丰富的税务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当前,许多学校的税务实践教学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学校会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文章分析了当前会计专业税务实践教学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会计类专业;税务实践;探析
“惟有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美国人用来强调税收重要性的一句常用语,既然不可避免,学习研究税收就不仅仅是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税收实践,逐步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计划经济时代税收被严重削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逐渐认识到依法治税的重要性,增强了税收的强制性,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现象在税收领域逐渐消失。只有在严格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国民研究税收才有意义,学校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税收方面的课程也才有必要。
近几年来,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同时对会计人才的税务知识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许多单位在招聘会计时首先提的问题就是是否懂税收,很显然企业需求的是精通税收实践的会计人才,学校在会计类专业进行税收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该更注重实践教学。
一、目前会计专业税务实践教学的现状
对税收方面的教学,我国的技工学校主要是在财政、税收专业开设,是为税务局培养人才,重点是研究国家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侧重于税收理论研究。会计类专业只是在近几年才开设税收方面的课
程,税务实践教学起步就更晚了。
由于税收涉及的面比较广,实践教学的组织难度较大。目前,学校的税务实践教学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将实践教学的重点选择在对纳税结果的处理方面,也就是实践纳税人如何把税款交到税务局的环节,主要通过让学生填写一些办理纳税事项的表格来完成;二是把税务实践教学的环节往前提一步,在给出与纳税有关的会计账簿、报表的前提下,让学生实践纳税人如何填制纳税申报表。当然这两方面都是税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仅掌握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比如,哪些经济业务会产生纳税义务,应该交哪些税,交多少税,会计又如何反映这些义务等。
二、会计类专业税务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税务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税务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有两方面:第一是加深对税收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是了解在企业会计实践中税收知识的运用。我国目前学校的税收理论教学主要课程是《税法》或者叫《税收实务》等,是从国家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角度介绍所开征的税种以及各税种的主要要素。会计专业学生要是没有足够的税务实践教学的支撑,那么在以后的会计工作中将很难将所学的税收知识加以运用。要学生自己由站在国家角度学税收改变为站在企业的角度理解运用税收知识肯定有一些难度。税收实践教学就是要求实践教师帮学生站在企业纳税的角度理解税收,从企业的经济活动出发,对纳税义务从产生、会计核算、填制纳税申报表到办理纳税事项整个过程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讲
解,通过各种现实的经济资料让学生模拟会计对纳税义务的处理过程,掌握企业会计所需要的税收知识。
2.税务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为了达到税务实践教学的目的,税务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应该主要包括:税务管理、税务会计、纳税申报和税收筹划等。税务管理主要让学生了解税务机关在管理税收中的一些管理权限、规定,由于学生是从企业的角度学习,所以应该重点让学生了解在整个税务管理的过程中纳税人应该做的工作,特别是税务违章处理的规定,知道纳税风险和规避风险。
税务会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企业在发生纳税义务后会计如何核算义务。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在我国所有的合法的营利行为中除税法上明确规定的减免税外,都要求交纳流转税,一般货物的流转交纳增值税,非货物的流转交纳营业税,特殊货物的生产销售还要求交纳消费税,所有应交纳的流转税还要求交纳附加税费,企业的所得(按税法调整后的利润)还要交纳企业所得税。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理财,会不可避免地遇到纳税问题。纳税申报是纳税人按规定的纳税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及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按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要求,各地税务机关在税款征收的过程中,变税务局收税为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申报环节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关键环节。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依据所涉及到的现行税法,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下,运用纳税人的权利,对经营、投资、筹
资等活动进行旨在减轻税负的谋划与对策。税收筹划包含有两层内容:
一是遵守税法,要求纳税人对现行税法相当精通,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为企业设计经营方案,减轻或免除纳税义务;二是尊重税法,要求纳税人正确分析国家制定某一税法的立法意图,按国家立法意图设计自己的经营方案,减轻或免除纳税义务。税收筹划是对税收知识较高层次的理解掌握,要求学生掌握税收、会计、企业管理流程、法律等相关知识,最好在本科以上学生中实施该实践内容。
三、税务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建议
1.税务管理实践教学
税务管理是税务实践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从企业角度学习税务管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税务局在管理税务方面的一些权利与规定,主要有六方面的内容要让学生了解:税务登记管理、账簿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管理、税款征收管理、纳税检查与违章处理等,学生熟悉这些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办理纳税事项,知道在办理税务事项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哪些是必须严格遵守的,如何办理纳税事项等。
整个税务管理的内容比较多,过程又比较繁杂,税务管理所规定的内容也不是经常发生的,让学生到税务局去了解实践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这方面的实践教学一直都是让学生填写有关的表格,简单了解一些办理纳税事项的规定,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改革意见是:要求实践教师对税务局管理税收的流程比较熟悉,教师的讲解与学生实践相结合,政策规定就由教师认真讲解,特别是《税收征收管
理法》要讲解清楚让学生明白。让学生实际操作的内容是办理税务登记,纳税人在开业时要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证,要到相关的税务局领取税务登记表,并按要求认真填写登记表,在具体申报纳税前还要办理税种登记,变更登记内容要办理变更登记,在注销营业执照前还要注销税务登记证。这些内容应该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去填写有关的表格,学校可以准备各种最新的税务登记表,由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填表说明认真填写登记表,熟悉表格的填制方法。
2.税务会计与纳税申报实践教学
税务会计主要是研究纳税义务从产生、会计核算、计算和交纳的业务。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进行经营决策、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增加收入,增加收入一定会遇到流转税问题,不交纳增值税就要交纳营业税,对一些特殊产品的生产销售还要交纳消费税,所有的流转税还要交纳各种附加税费。二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就必然增加利润,增加所得,要求交纳企业所得税。所以,一个合格的会计必须对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十分熟悉。税务会计实践教学是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填制各税种的纳税申报表,该表的数据来源是企业会计的各种有关的账表和凭证,有关纳税义务的账表和凭证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纳税申报的正确性。
目前许多学校的税务会计实践教学是在给出有关的会计资料的情况下,让学生填制纳税申报表,没有完成对纳税义务的会计核算要求。要有效地进行税务会计和纳税申报的实践教学,改革意见是:学
校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涉税经济业务,最好还有一些非涉税业务,让学生作出正确的会计处理,完成有关的账簿和纳税材料,计算、汇总纳税义务,填制纳税申报表。
3.税收筹划实践教学
税收筹划要求的相关知识比较多,实践教学的难度也比较大,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实践教学经验,建议运用税务会计的实践材料,让学生根据现行税法分析产生纳税义务的条件,运用企业管理、法律、会计核算等方面的知识帮企业设计既能减少或免除纳税金额,又不减少企业效益的经营、投资、筹资方案。
[参考文献]:
[1]胡燕灵,桑立霞.中级财务会计[M].北京:清华技工学校出版社,2008.
[2]明光兰.税务会计[M].北京:北京交通技工学校出版社,2008.
[3]王韬,刘芳.企业税收筹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1.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机械类工程力学 教学改革 创新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对于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工程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好了它才能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它是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一个桥梁。工程力学分为土建类和机械类两种,对于土建类专业来说工程力学一般研究的是结构力学和理论力学,也就是不同结构系统内部各部分产生的力的相互作用,数据上一般研究的是外力,相互作用力;而机械类专业的工程力学主要研究的是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也就是不同材料和零件内部产生的应力分析,数据上分析的是内部应力以及外力产生的应力,机械类主要考虑的是机械失效,比如断裂,点蚀,剪切,塑性变形,胶合等等一些力学失效问题。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政策以及相应的教材正陆续推出,新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基本可以跟上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1]。本文将结合中职学校机械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对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创新方案。
1.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底子薄。近几年来,随着中等教育入学率持续升高,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素质越来越差,这些学生学习的基础普遍较差,尤其是在数学、物理等方面,学习方面的能力以及自控能力都较弱。他们大部分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进校后抱着混三年拿张文凭的心态,得过且过,根本没将心思放在学习上。虽然有少部分学生想学点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却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注重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公式的内涵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只是死记硬背,乱套公式。
2)教师方面:目前学校里仍然有些教师观念陈旧,不知道改变教学方法,抱着固有的观念去对待所有的学生,要求很高,不重视学生基础,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持续下降;有的教师为了应付上级的各项考核,在授课、作业、练习、考试中加大难度,学生却根本不能接受,又导致学生感到灰心,失去学习的动力。此外,在授课时有的老师往往严格按照教材的章节内容,花很多时间讲复杂而严密的公式推导等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致使教学越教越难。
3)教材方面:如今的教材仍然是按照很早一起的教学体系而编写的,重在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基本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让许多学生认为以后又不搞设计学力学课程根本无用的错误观念[2]。
2.改革创新的内容
现行机械专业工程力学的内容是为了适应传统的机械设计而编制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力学中的理论和实验来分析和解决简单线性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内容仅仅能够满足传统机械设计中经验近似设计的需要,而面对现代机械工程中大量出现的动态问题、非线性问题、精确优化问题等,往往是难以满足需要的。进几年来对传统工程力学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作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每次创新点不突出,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提出几点改革创新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2.1优化教材
如今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让力学实验的方式和方法改变了许多。因此,必须有新的教材来适应这一改变,新的实验教材应当重点突出数字化实验仪器的运用,讲授如何运用计算来进行实验以及运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
此外,应当适当调整教材的内容,根据实际运用来调整教材中的重点以及难点,使本课程能够适应机械类专业的就业方向,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材料力学的扭转章节中,非圆截面杆的教学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材中业仅仅是一带而过,对学生也不要求,然而是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非圆截面杆的扭转却又非常常见。因而在工程力学的教材应当根据实际应用来进行改编,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材[3]。
2.2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这门课程主要是為了就业的需要,而不是纯理论研究,所以老师应该结合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工程力学的重要性。老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大纲要求安排学生做相关力学实验,通过实验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学校能提供的教具,实验仪器不够时让学生通过分组操作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操作中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条件的话,学校或者老师应该尽量组织学生到工厂见习,使他们对冲床、剪床等机械设备的运动情况、设备破坏的特点及危害等能够有一定的认识。如果老师在现场,应该提出一些与课本关系密切的力学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的好奇心,还能够为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学习的欲望,让他们体会到学以致用。
2.3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力学中有的问题的讲授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过程,比如“刚体”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于这些问题可能仅仅用语言是难以表达清楚的。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特点普遍是抽象思维差,形象思维强。因此,应该加强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不但形象直观,而且多媒体计算机可以生动、形象和充分的提供图文声像等信息,使教学内容动静相兼、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总结
工程力学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不仅需要老师的思考,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老师的努力以及学生的反馈下,老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和教学设计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力学课程。
参考文献
[1]周凯红,李淑.机械类本科工程力学教学新体系的构想[J].理工高教研究,2006(4):105-106.
[2]李同杰.机械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J].科技信息,2010(9):441.
12.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十二
一、《会计学》课程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对经管类本科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从《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 《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研究
钟红英认为, 让学生从使用者的角度, 一是从总体上把握会计学知识框架及会计工作内容;二是对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三是使学生熟练利用会计知识为自己的专业服务。富茜楠认为, 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 在理解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基础上, 了解会计核算方法, 能解读会计相关财务报表, 能注重会计信息的获取和应用。
(二) 《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
国内很多学者对会计学教学内容进行了研究, 陶水莲认为, 经管类本科专业的学生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 更多的是会计信息的“消费者”, 教学内容应介绍会计的产生、发展和作用, 要联系学生所学专业, 使其认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树立会计信息观念;要围绕会计报表的阅读来讲授会计要素。肖华芳认为, 《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该特别强调会计核算方法, 应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上, 侧重掌握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以及会计信息的分析技能。祝素月认为, 《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要增加内部控制内容, 将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贯穿于整个《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还应增加会计法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杨朝晖认为, 《会计学》课程应偏重会计基础知识、会计报表阅读和分析的讲解。朱赛儿认为, 应将《会计学》课程设置成4个教学模块, 包括会计发展史、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和会计信息的使用。张健认为, 要以财务报表阅读和使用为核心, 通过企业的会计报表来讲授六大会计要素。
(三) 《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
陶水莲认为要推行案例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法, 选择跨学科、涉及企业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内容的综合案例教学;鼓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 由教师或学生解答。吴顺祥等认为要从案例引出报表, 再从报表逐步倒退的方法引出相应的知识点。邓尚华等认为要引入开放式的教学理念, 在理论教学中将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网络教学等融入到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式、参与式的学习氛围,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使枯燥的会计学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四) 《会计学》课程考核方式的研究
富茜楠认为不能采取“平时”+“闭卷考试”的方式, 而应采用案例分析、撰写论文、提问、模拟实训等方式, 侧重会计知识的应用。在《会计学》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陶水莲、肖华芳、王志伟等认为要建立一支基础会计教师队伍, 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的背景, 具有社会实践知识。
国内学者对经管类本科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和师资要求提出了很好的想法, 但实践表明, 受授课学时、教师专业背景等限制, 各高校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差异很大, 教学方法、手段更是迥异, 没有形成共识。必须重组教学内容, 在有限的学时内精讲符合经管类本科专业学生会计知识体系要求的内容;同时, 增开选修课, 补充相应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商税务等相关知识。
二、重组教学内容、调整《会计学》课程教学安排
对经管类本科专业的学生, 应要求其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 具有财务意识, 能解读有关会计报表, 并能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 因此学生应该对企业常规业务的处理有较好的掌握。由于多数高校培养方案中《会计学》课程一般是3~4个学分, 51~68学时, 不可能涵盖经管类本科专业应知应会的相关财务、会计内容, 因此, 必须重组《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 压缩会计核算内容, 增加企业工商税务和内部控制内容, 同时要重视实践环节。
(一) 《会计学》教学内容的重组
笔者认为《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6部分: (1) 会计学导论。包括重点介绍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作用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会计的基本原则、会计假设、复式记账、会计报表及其格式和内容、会计政策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简单讲述会计循环、会计凭证和账簿等。 (2) 按照业务循环顺序介绍制造业常规会计业务的核算、会计报表的编制等。 (3) 财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 解释财务指标的计算、分析和运用, 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行业报表讲授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这部分内容是经管类本科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重点。 (4) 公司法和工商税务相关知识。介绍企业工商登记、税务登记流程、验资、银行开户等法律规定, 阐述企业常见的税种、税赋的计算和纳税等。 (5) 企业内部控制。简单介绍《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中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了解经济管理中应控制的关键点, 体会企业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 (6) 实践环节:核算业务和报表编制的电算化实践。让学生担任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相关部门会计角色, 模拟贴近实际的企业经营, 通过设立相关的实训内容, 增加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实践环节可以通过电算化软件解决。此外, 经管类本科专业的学生还需要了解和掌握资金的筹集、运用和分配方面的知识, 这方面的内容多数高校一般都在培养方案中单独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对企业的成本和经营决策会计相关内容需要增设“成本管理会计”选修课来解决。重组后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如图1所示。
(二) 《会计学》课程教学安排的调整
《会计学》课程的授课顺序安排是: (1) 讲授会计学与学生所学专业 (学科) 的关系, 阐明学习《会计学》课程对其将来工作的重要性。 (2) 介绍会计的产生、发展和职能, 强调各行业、各领域都离不开会计。 (3) 公司的设立法律程序、验资、银行开户、税收等内容。告诉学生企业设立基本过程, 会计的职能体现其中。 (4) 公司会计报表的种类、格式及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司的经营成果数据体现在报表上, 进而渴望了解其数据的来源。 (5) 会计账簿和凭证的简单介绍。使学生明白会计报表的数据来源是账簿, 其源泉是会计凭证。 (6) 会计循环和资金周转。介绍公司常规业务的核算, 使学生明白会计凭证和账簿之间的数据传递关系, 采用的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 和记账基础等, 并将内部控制相关内容嵌入其中。 (7) 将会计循环的内容进行电算化实践, 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 进而加深和体会会计数据的归集过程。 (8) 会计报表的具体编制, 同时提醒学生每个公司不仅仅需要编制4张财务报表, 还需要编制能满足公司管理需要的各种销售、成本、固定资产等报表。 (9) 财务报表的分析和应用。使学生掌握如何阅读报表, 从中能发现和利用的信息以及阅读和分析技巧等。
三、变革《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经管类专业本科生《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将学习者培养成为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对这些学生来说, 会计知识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来使用会计知识, 参与经济管理, 掌握会计特有的思维方式, 注重会计信息的获取、会计知识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 学会如何把会计作为一种经营工具, 运用会计信息做出生产、营销、投资、融资或其他决策等。因此,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与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会计相关专业应有所区别, 教师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强的技术性工作, 会计核算需要按照会计循环进行, 而会计循环对缺乏工作经验的初学者而言, 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是很抽象的。为了生动地讲解会计循环, 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对会计循环的感性认识。如, 在讲到账务处理的起点——原始凭证时, 可通过相机将现实工作中实际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等照下来放到多媒体课件中, 也可以通过会计教学软件来演示整个账务处理过程, 通过这种动画、图片、声音相结合的形式, 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然而, 并非所有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或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某些教学环节, 板书的教学效果比多媒体更好。板书的节奏相对较慢, 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思考, 甚至先于教师思考;重点、难点知识能长时间保留在黑板上, 能再现于学生的大脑, 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 需要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板书有机结合给学生讲授相关内容, 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传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课堂讲授、布置作业、考试评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注重会计基本知识的传授, 但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课、做笔记, 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了, 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丧失了, 课堂上是听懂了, 但能吸收的东西有限。在授课学时有限的情况下, 不可能追求内容体系的完整性, 需要注重实用性,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变灌输式教学为吸收式学习,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根据《会计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 参与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边思考、边参与, 鼓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 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谈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或请教师回答有关问题等。从而调动他们边听课、边参与的积极性, 也能给每个学生留有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会计学》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参与式教学还可定期地把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安排学生每周一次、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财经要闻演讲, 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将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关注和兴趣。 (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为了适应经管类本科《会计学》课程教学的要求, 应选择综合性案例进行教学, 内容涉及企业战略、市场营销、会计业务核算、财务报表阅读和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在介绍某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营销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给出相互关联的两个案例:一是企业综合会计业务处理的综合案例;二是企业财务报表阅读和分析的综合案例, 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管理学和会计学相关知识对企业管理和财务状况做出恰当的分析和判断。 (3) 模拟实训教学法。利用会计模拟实验室, 通过会计教学软件将某企业部分实际的会计资料 (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 引入课堂, 由老师指导, 学生自己动手, 按照会计处理流程模拟企业会计业务处理, 编制会计报表并进行分析, 从而进一步增强实地感。
(三) 充分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在线交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合理构建一个教师和学生课上课下全方位互动的教学系统, 课上讲述基本原理, 课下讨论相关案例;课上教师讲授知识, 课下师生互动交流, 学生参与其中, 通过相互讨论, 提出解决方法, 并和教师加强沟通, 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目前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很多, 不需要教师设计并制作网页的网络教学辅助系统用的较多的是Blackboard网络教学管理平台。Blackboard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以课程为核心, 每门课程都具备独立的学习区、交流区、考试区和管理区, 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实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师生交流网络化、课堂管理智能化的软件平台。教师也可以使用腾讯QQ为网络平台, 建立即时通讯群组, 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及要求, 制定出具体的交流形式及程序, 并在群空间中予以公布。该网络平台也能够实现: (1) 信息公告。在群组互动页面设置信息公告, 及时向学生传递课程信息, 如交作业的时间、课程的安排、案例讨论等。 (2) 在线答疑。学生可以在线向教师提问, 教师通过网络每天定时集中向学生答疑。由于信息的公开, 避免了问题的重复;教师可以远程答疑, 不受空间的限制。师生之间可以进行自由交互, 通过学生对教师回答的及时反馈, 便于教师直观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 案例讨论。对信息公告中发布的企业案例, 通过群内成员的相互讨论, 互助合作, 解决困惑, 学生也可以充分接触实务, 把自己的所学运用于实践当中。 (4) 资源下载。学生可以在“群空间”内下载课件、软件、作业以及其他教学资料, 使得学生获取资料更加方便快捷。。网络教学平台和在线交流将成为学生与老师课后信息双向流动的有效途径, 因此应大力提倡。
四、丰富《会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师资力量
除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安排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变革外, 还需进一步丰富课程考核方式, 提高会计学专业的师资力量。
(一) 丰富《会计学》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与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课程考核基本相同, 都是“平时”+“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但经管类专业的本科学生的教学目标不是使学生成为会计工作者, 而是要让学生具有应用会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侧重于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知识的应用, 因此, 在考核方式上, 需要改变“平时”和“期末闭卷考试”的内涵。平时需要以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 撰写论文为主来评定成绩, 考核学生在独立开放的环境下学会使用会计信息的效果;期末闭卷考试的内容需要加大财务会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方面的考核, 以检验学生了解财务信息、发现财务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平时成绩可以占60%,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40%。
(二) 提高师资能力
《会计学》课程涉及的专业面广, 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管理科学、工业工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经管类本科专业;内容多, 不仅包括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报表的阅读及分析, 还包括工商税务、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精讲;学时少, 需要在60多个学时左右, 使用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讲授完整合后的内容。这就对《会计学》课程的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教师需要站在管理的高度而非会计核算的角度进行教学, 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学习能力, 以便紧跟我国会计发展和国际协同的需要。 (2) 教师要加强经管类本科专业学生专业背景的了解, 清楚学生将来的工作可能需要的会计学相关知识, 从而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学。 (3) 教师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 从事过企业实际工作, 能深刻领会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知识的应用, 并能结合实例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模式创新构想》, 《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9期。
[2]钟红英:《大学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11期。
[3]祝素月:《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财会通讯》 (学术版) 2008年第6期。
[4]杨朝晖:《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问题的探讨》,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3.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十三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主渠道;人才培养方案调整
从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727万人。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以及长远发展来看,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课程且具有操作性。但是由于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原因,只有部分学生能参与其中。从教育发展的长远意义来看,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不断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本文以装备制造产业紧密相关的机械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例,阐述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措施。
1以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1.1开设创新教育课程
从,机械学院就开设专业选修课“机创新设计与实践”,在向学生传授发明创造理论的同时,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的力。重点考核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以及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相关程度。无创业类选修课。
1.2开展创新创业类活动
机械学院从开始,主要开展创新类活动,创业类活动开展不理想。开展的创新类活动有,先后参加了辽宁省机械创新大赛、辽宁省工程训练竞赛、辽宁省结构设计大赛、辽宁省机器人对抗赛、辽宁省挑战杯创新大赛等。机械本级参加第九届辽宁省机械创新设计竞赛获三等奖两项,参加辽宁省首届工程训练竞赛获三等奖一项;机械本级参加第十届辽宁省机械创新设计竞赛获三等奖一项,参加辽宁省首届工程训练竞赛获三等奖一项,参加辽宁省第三届结构设计大赛获二等奖一项,辽宁省大学生机器人对抗赛获三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辽宁省挑战杯创新大赛获三等奖一项;机械本级参加第十届辽宁省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六项。机械学院从20组织学生申报科研立项。机械本2009级立一项:铝合金阵列小栅窗加工方法研究;机械本级立七项:锂电池SOC预测与研制、直驱式小型微风发电机结构设计、小型家用智能游泳池设计、无碳小功率电源健身器、机电控制系统综合实验台设计、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钢架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多功能手动瓷砖切割机;机械本级立五项:双面自动玻璃清洁器的研制、容栅传感器的无线传输的应用研究、钒电池充放电机制研究、除雪机机构设计、霍尔式转速测量实验台的研究与开发。
2以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4.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十四
0引言
煤炭类单招生是我校经教育部批准,在河南、江西、甘肃、新疆等省份实行面向煤炭企业就业的单独招生,为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以及职业高中的优秀应届毕业生(简称“三校生”)和符合国家规定报名条件的煤炭企业优秀青年。近几年主要招生专业有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等工科类专业。大学物理是高等院校工科学生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与工科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有很强的关联性。单招生长时间处于工作一线,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高中物理、数学基础,而物理课程是一门非常注重基础和数学理论的学科。如何在教学中结合单招生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笔者结合近三年来对单招生的大学物理教学,总结出一些教学心得,主要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实践中的几个尝试。
1单招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基础薄弱
通过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单招生中一部分一直处于企业工作一线,长时间不接触课本知识。一部分虽然来自职业技术学校的应届生,但由于技术教育更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知识理论体系的建立有些疏散。尤其重要的是数学知识,从中学到高中物理课程的设计总是与相匹配的数学基础齐头并进。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物理课程的开设一般要比高等数学晚一个学期,就是为了使学生有一定数学基础后再进入物理课程的学习。虽然我校针对单招类学生制定了专门的高等数学教学计划也增加了课时,然而由于学生基础的限制,学生学习仍然有很大的困难。正如学生所说“高数就是一棵很高的树怎么也爬不上”。而大学物理学习中大量运用的积分微分等数学知识,学生掌握的程度也十分有限,这就为大学物理的教学带来了很大问题。
1.2急切希望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从企业走入高校学习的单招生,都有一个迫切的愿望,就是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在学校找到生产实践中问题的答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清楚的知道自习希望通过学习得到什么。同时也满怀着对大学的信任,他们相信在这里可以找到答案。然而大学课程的设置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学习的循序渐进,所以一入大学首先要学的是基础课。基础课中物理和专业课最接近,所以学生都希望从大学物理课堂上找到专业的影子。而实际上,大学物理虽然是各工科专业课程的基础,然而却和工科专业课有着一套不同的专业概念。大学物理的教师队伍也多是理论物理专业的学科背景,对工科专业知识也知之有限。
2教学实践中的几个尝试
2.1教学内容的调整
我们知道一般大学物理的教学大多以“引例-讲概念-讲例题-学生练习”这四个步骤进行课堂组织教学。然而对于单招班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缺乏,每到讲例题用到数学计算时学生就进入的听天书的状态。即便补充了相应的数学知识,在缺乏练习的情况下也很难达到良好效果。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教学后,在带单招班第二学期大学物理课程时,对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调整。首先,概念讲解时加入了物理学史的内容。如讲解电磁波时,从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到赫兹如何设计实验仪器寻找电磁波,以及英国物理学家奥利弗.洛奇在电磁波发现上的遗憾。通过物理学史知识的串接,使学生接触的知识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而成了一个故事的主角,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个知识点。其次,讲课时去掉了80%的`计算型例题,而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如讲解光的等厚干涉时引入了眼镜的镀膜问题,平衡概念时引入了雪崩的发生,驻波时加入了乐器的设计原理等。最后,学生练习由计算问题,变为用物理知识解释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在学生提交的作业中有学生结合热力学知识讲解了内燃机的原理及主要参数的意义;有学生结合力学知识解释了矿井中的支撑问题;有学生结合电磁学知识解释了生活中的一些电磁干扰问题。总的来说,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就是将原本定量计算的问题淡化,将重点放在物理概念的系统性理解及生活应用上。
2.2演示实验进课堂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而演示实验更是学生直观接受物理概念最有效的手段。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大量课堂演示实验被老师以PPT的形式给学生呈现。虽然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约课堂时间,但多媒体上呈现的实验往往没有失败经验,只有成功结果的展示。而一些实验的失败操作往往蕴含着物理概念的注意点。如在阴雨天很难演示成功的梳头展示摩擦起电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湿度对电的影响;不稳定的利萨如图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相位的概念等。对于单招学生过快的课堂节奏,虽然可以给学生呈现更多的信息量,但学生却也容易出现因接受不了而放弃的课堂学习的情况。为此,在对单招生的课堂教学上,我加入了大量实物演示实验,放慢上课节奏,务求学生能对讲解的知识点达到充分的理解。对于一些由于课堂条件或实验器材限制而无法进行的演示实验,辅以PPT展示或多媒体视频的形式给学生展示。
2.3考核内容跟进
考核是检验课堂教学及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手段。考核内容要与授课内容相适应,由于对单招生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及手段的大幅变化,考核内容也要随之变化才可。单招生的考核主要分平时及期末考试两个部分。平时考核采用科技小制作形式,学生自拟题目和老师出题相结合。学生三到五人一个小组,在期末考试前完成一个和具体物理知识有关的小制作,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以问答题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系统性理解及与生活工作的联系,占总评成绩的60%。考核方式的变化,使考试不再成为学生的一个负担,而把主要精力用于平时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通过学生上交的科技制作作业及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可以发现到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物理概念的理解也逐渐深入。
15.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篇十五
CDIO是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施 (Implement) .运行 (Operate) 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 它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使学生养成现代工程技术的职业素养[1]。特别是构思与设计两个环节, 对于学生主动完成任务和做成事的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一些公司专门为CDIO毕业生制定了高于其他教育模式下毕业生15%的工资标准, 表明产业界对此种教育模式的高度肯定。
2 对项目教学的反思
“项目”学习仅是“案例”操作。国际上一般把项目定义为“一种临时性的、创造惟一产品和服务的任务”, 由此可见, 已然的是案例, 未果的才是项目[2]。当今的项目学习实际变为一种案例操作, 注重技能训练的熟练程度, 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与教育部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相比, 忽视了一个完整项目的工作过程, 使学生主动完成任务与做成事的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合作沟通的能力) [3]得不到发展。
注重“做事”, 还是注重“做成事”。工业经济时代是以流水线作业为典型生产方式, 只要求劳动者按照既定任务进行标准化的“规范”操作, 达到做事的目的。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和知识正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 项目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 劳动技术人员不再局限于做事的能力, 更注重主动完成项目和“做成事”能力。
3 工程教育模式下嵌入式单片机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嵌入式单片机类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及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实用性强、应用面广, 是一门将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硬件与软件相联系的综合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类专业课程。基于对项目教学的反思和CDIO的认识, 对本类课程来构思以项目制教学为载体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施方案, 探索出一套可行的能力训练方案, 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均能得到提高。
3.1 适应实践需求, 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通过广泛调研就业岗位群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 在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依据, 坚持以“懂专业、精技能、高素质”为培养目标, 坚持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 以提高综合能力为标准, 确定毕业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和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建立了科学的课程体系, 创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本课程都是基于经典51系列的芯片展开教学的, 随着嵌入式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 资源和性能更为出色的芯片被很好地结合应用于微控制领域, 并有逐步替代51系列的趋势, 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扩充cc2530芯片相关内容, 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提高学生今后的岗位适应能力。
3.2 教学设计的改革与创新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 依托“水箱控制系统”、“数字温度计”、“基于cc2530的温度控制系统”三个项目, 将以包含能力要素的项目训练需求驱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将知识分解到各个教学情境中去实施教学。“水箱控制系统”作为主要教学实施项目, “数字温度计”作为学生实践训练项目, “基于cc2530的温度控制系统”作为学习拓展项目 (如表1) 。
3.3 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3.3.1 项目驱动教学法
在各教学模块中, 以包含能力要素的项目训练需求驱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例如:在“定时器”应用的教学中, 依托“水箱控制系统”项目中的“报警模块”学习情境, 引入定时器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需求, 由此驱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教师根据能力培养需要, 清楚应教什么、训练什么;学生可体会到应学什么、应会什么。使学生学习有兴趣、训练有动力, 能力提高快。
3.3.2 三明治教学法
基本应用能力训练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三明治”教学方法。例如在“数码管显示模块”的教学中, 教师讲解显示模块与单片机的接口、学生就用实验仪学着接线, 完成硬件连接;教师讲编程思路, 学生学着编程, 并调试出结果;教师讲综合分析方法, 学生边学边调, 最终实现动态显示。通过教、学、做结合, 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对教学内的理解直观透彻, 技能掌握扎实, 记忆深刻。
教师运用项目驱动法、教练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同时, 精心设计教学课件, 通过创建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验平台, 进行项目的制作或仿真;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建立单片机产品制作兴趣小组;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改革,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3.4 考核方式与考试内容的改革
考核是检验教学过程结束后, 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知识、应用能力、思想素质”的质量标准的手段[4]。本课程考核方法 (如表2) 的改革是本着“注重过程考核、技能与素质并重、多元化考核”的原则来重新构建的, 完全体现了高职高专的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办学思想, 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主要考核学生在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过程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职业素养。
4 结束语
课程经过不断探索与改革, 实施效果较好。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掌握了简单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必须”、“够用”的基本理论知识, 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
课程基于工作过程作了改革与设计, 以项目为载体, 以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使同学们对课程的学习更加轻松自如, 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对专业课的理解和应用。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洁.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高职软件专业中的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10 (11) :74-75
[2]梁毓明, 梁礼明, 王祖麟.CDIO模式下电子系统课程设计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9) :63-64.
[3]朱玉.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改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9) :98-99.
【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推荐阅读:
建筑作品著作权的界定思考论文07-23
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毕业论文10-11
绿色建筑进展路径思考毕业论文12-08
建筑节能的高层住宅建筑设计论文11-11
中职建筑专业改革设想07-31
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类简历10-26
改革开放建筑业发展09-18
建筑工程造价审核方法探讨的论文09-01
论现代建筑形态的重构论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