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运行分析服务(8篇)
1.信息系统运行分析服务 篇一
关于发布《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运行维护分项资
质认定
实施办法(2018修订版)》和《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运行维护分项资质等级评定条件(2018修订版)》的通知
电子联信委〔2018〕1号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做好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运行维护分项资质(以下称运维资质)认定工作,在已开展的运维资质试点认定工作基础上,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工作委员会近期组织修订了运维资质认定实施办法和运维资质等级评定条件,现将修订完成的《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运行维护分项资质认定实施办法(2018修订版)》(见附件1)和《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运行维护分项资质等级评定条件(2018修订版)》(见附件2)予以发布,自即日起施行。《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运行维护分项资质认定实施办法(试行)》(中电联信委〔2015〕2号)同时废止。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工作办公室(以下称电子联合会资质办)近期将发布通知,明确2018年运维资质申报受理工作安排(含申报表格)等具体事宜。
有关单位对运维资质认定工作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与电子联合会资质办联系。
电子联合会资质办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8号楼1419室(邮政编码:100846)
联系电话:010-68208063 工作邮箱:sio@csi-s.org.cn 联 系 人:杨军 娜仁图雅
附件
1.《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运行维护分项资质认定实施办法(2018修订版)》
2.《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运行维护分项资质等级评定条件(2018修订版)》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
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工作委员会
2018年4月4日
附件1
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运行维护分项 资质认定实施办法(2018修订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运行维护分项资质(以下称运维资质)认定工作,按照《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暂行)》(中电联字〔2015〕1号)有关规定执行,并依据运维资质认定特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以下称运维服务)是指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及方法,依据需方提出的服务级别要求,对其所使用的信息系统运行环境、业务系统等提供的综合服务。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运维资质认定是指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以下称电子联合会)依据本实施办法对从事运维服务单位的整体实力、运维服务能力和水平所进行的评价和认定。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运维服务项目管理人员是指由运维服务单位正式聘用,熟悉运维服务技术和项目管理专业知识,具备一定运维服务项目管理工作经验和能力,具有较好的信誉,并受所属单位委托对运维服务项目进行全面管理的项目负责人。运维服务项目管理人员包括运维项目经理和运维高级项目经理两个等级。电子联合会对运维服务项目管理人员实施登记管理。
第五条 电子联合会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工作委员会(以下称电子联合会资质工作委员会)负责运维资质认定和运维项目管理人员登记的管理工作。电子联合会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工作办公室(以下称电子联合会资质办)作为电子联合会资质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运维资质认定和运维服务项目管理人员登记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第二章 运维资质分级及评定条件
第六条 运维资质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三个等级,其中一级最高。
第七条 运维资质等级评定条件由电子联合会资质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发布,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发布修订版。
第三章 运维服务项目管理人员的聘用和登记 第八条 运维服务项目管理人员由企业自行聘用,聘用条件除应满足《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项目管理人员登记管理办法(暂行)》(中电联信委〔2015〕1号)的相关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运维项目经理从事运维服务相关工作经历不少于1年。
(二)运维高级项目经理从事运维服务相关工作经历不少于5年,且至少负责过1个不少于300万元的运维服务项目。
第九条 运维服务项目管理人员的登记管理,除本办法另有规定及增加的要求外,按《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项目管理人员登记管理办法(暂行)》(中电联信委〔2015〕1号)相关要求执行。
第四章 运维资质认定及监督管理
第十条 运维资质的申请与认定、证书管理及监督管理,除本办法另有规定的事项外,按《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暂行)》(中电联字〔2015〕1号)相关要求执行。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电子联合会资质工作委员会负责解释。
附件2
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运行维护分项
资质等级评定条件(2018修订版)一、一级条件
(一)综合条件
1.申报单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变革发展历程清晰、产权关系明确。
2.申报单位从事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以下称运维服务)业务的时间不少于5年。取得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运行维护分项(以下称运维分项)二级资质的时间不少于2年,或拥有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二级及以上资质的时间不少于2年。
3.申报单位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均不少于3000万元,或所有者权益合计不少于3000万元。
4.申报单位应具有独立的运维服务部门,设立的运维服务机构涉及的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少于3个。
(二)财务状况
1.申报单位近三年运维服务收入总额不少于3亿元且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70%,或近三年运维服务收入总额不少于5亿元。财务数据真实可信,须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2.申报单位财务状况良好。
3.申报单位拥有与从事运维服务业务相适应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三)信誉
1.申报单位有良好的诚信和公众形象。
2.申报单位有良好的履约能力,近三年无因申报单位原因造成运维服务未完成的项目或由申报单位承担责任的用户重大投诉。
3.申报单位遵守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管理相关规定,近三年在资质申报和资质证书使用过程中无不良行为。
(四)业绩
1.申报单位近三年累计执行并按服务协议交付的不少于100万元的运维服务项目(以下称一级评定条件限定项目)总额不少于2亿元,且近三年的营业收入总额中运维服务收入所占比例不低于70%;或一级评定条件限定项目总额不少于3.5亿元。
2.申报单位一级评定条件限定项目涉及的地区不少于5个;或一级评定条件限定项目涉及的用户数量不少于10个,且涉及的地区不少于3个。
3.申报单位近三年累计执行并按服务协议交付的不少于600万元的运维服务项目数量不少于5个,或近三年累计执行并按服务协议交付的不少于300万元的运维服务项目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且这些项目至少覆盖6种运维服务类别(应用软件运维服务、基础软件运维服务、支撑软件运维服务、主机/存储运维服务、网络运维服务和安全运维服务)中的3种,并以上述6种运维服务类别为主。这些项目具有较高的运维服务技术水平。
4.申报单位近三年在主要业务领域承担过国家、行业级复杂大型运维服务项目。
(五)管理能力
1.申报单位已建立完备的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持有国家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颁发的认证证书,且持续有效获证时间不少于一年。
2.申报单位已建立完备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且持续有效运行时间不少于一年。
3.申报单位已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并能有效运行。4.申报单位主要负责人从事信息技术领域企业管理的经历不少于5年,运维服务业务主要技术负责人应经过运维高级项目经理登记或具有电子信息类高级技术职称、且从事运维服务工作经历不少于5年,财务负责人应具有财务系列高级职称。
(六)技术实力 1.申报单位具有较强的运维服务研发能力,对主要业务领域的运维服务技术有深入研究,并能以产品形式提供标准化的运维服务。
2.申报单位应同时具有平台化的过程管理工具和监控工具,且在一级评定条件限定项目中得到了应用。
3.申报单位主要业务领域中典型运维服务项目的技术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七)人才实力
1.申报单位从事运维服务技术工作的人员不少于200人。2.申报单位经过登记的运维服务项目管理人员人数不少于15名,其中运维高级项目经理人数不少于5名。
3.申报单位已建立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能有效实施。二、二级条件
(一)综合条件
1.申报单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变革发展历程清晰、产权关系明确。
2.申报单位从事运维服务业务的时间不少于3年。取得运维分项三级资质的时间不少于1年,或拥有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三级及以上资质的时间不少于2年。
3.申报单位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均不少于1000万元,或所有者权益合计不少于1000万元。4.申报单位应具有独立的运维服务部门。
(二)财务状况
1.申报单位近三年运维服务收入总额不少于1.5亿元且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或近三年运维服务收入总额不少于2亿元。财务数据真实可信,须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2.申报单位财务状况良好。
3.申报单位拥有与从事运维服务业务相适应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三)信誉
1.申报单位有良好的诚信和公众形象。
2.申报单位有良好的履约能力,近三年无因申报单位原因造成运维服务未完成的项目或由申报单位承担责任的用户重大投诉。
3.申报单位遵守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管理相关规定,近三年在资质申报和资质证书使用过程中无不良行为。
(四)业绩
1.申报单位近三年累计执行并按服务协议交付的不少于40万元的运维服务项目(以下称二级评定条件限定项目)总额不少于1亿元,且近三年的营业收入总额中运维服务收入所占比例不低于60%;或二级评定条件限定项目总额不少于1.5亿元。2.申报单位二级评定条件限定项目涉及的地区不少于3个,或二级评定条件限定项目涉及的用户数量不少于5个。
3.申报单位近三年累计执行并按服务协议交付的不少于300万元的运维服务项目数量不少于5个,或近三年累计执行并按服务协议交付的不少于150万元的运维服务项目总额不少于1500万元,且这些项目至少覆盖6种运维服务类别(应用软件运维服务、基础软件运维服务、支撑软件运维服务、主机/存储运维服务、网络运维服务和安全运维服务)中的2种,并以上述6种运维服务类别为主。这些项目具有一定的运维服务技术水平。
(五)管理能力
1.申报单位已建立完备的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持有国家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颁发的认证证书。
2.申报单位已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并能有效运行。3.申报单位已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并能有效运行。4.申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从事信息技术领域企业管理的经历不少于4年,运维服务业务主要技术负责人应经过运维高级项目经理登记或具有电子信息类高级技术职称、且从事运维服务工作经历不少于4年,财务负责人应具有财务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
(六)技术实力
1.申报单位具有一定的运维服务研发能力。2.申报单位应具有平台化的过程管理工具或平台化的监控工具,且在二级评定条件限定项目中得到了应用。
3.申报单位主要业务领域中的典型运维服务项目具有较高技术水平。
(七)人才实力
1.申报单位从事运维服务技术工作的人员不少于100人。2.申报单位经过登记的运维服务项目管理人员人数不少于10名,其中运维高级项目经理人数不少于3名。
3.申报单位已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能有效实施。三、三级条件
(一)综合条件
1.申报单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变革发展历程清晰、产权关系明确。
2.申报单位从事运维服务业务的时间不少于1年。3.申报单位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均不少于200万元,或所有者权益合计不少于200万元。
(二)财务状况
1.申报单位近三年运维服务收入总额不少于1500万元且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50%,或近三年运维服务收入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财务数据真实可信,须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2.申报单位财务状况良好。
(三)信誉
1.申报单位有良好的诚信和公众形象。
2.申报单位有良好的履约能力,近三年无因申报单位原因造成运维服务未完成的项目或由申报单位承担责任的用户重大投诉。
3.申报单位遵守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资质管理相关规定,近三年在资质申报和资质证书使用过程中无不良行为。
(四)业绩
1.申报单位近三年累计执行并按服务协议交付的运维服务项目总额不少于1500万元且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50%;或近三年累计执行并按服务协议交付的运维服务项目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
2.申报单位近三年累计执行并按服务协议交付的不少于100万元的运维服务项目数量不少于1个,或近三年累计执行并按服务协议交付的不少于20万元的运维服务项目总额不少于100万元。
(五)管理能力
1.申报单位已建立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并能有效运行。
2.申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从事信息技术领域企业管理的经历不少于3年,运维服务业务主要技术负责人应经过运维项目经理登记或具有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或电子信息类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且从事运维服务工作经历不少于3年,财务负责人应具有财务系列初级及以上职称。
(六)技术实力
1.申报单位具有的运维服务工具在近三年累计执行并按服务协议交付的部分运维服务项目中得到了应用。
2.申报单位主要业务领域中的典型运维服务项目具有一定技术水平。
(七)人才实力
1.申报单位从事运维服务技术工作的人员不少于25人。2.申报单位经过登记的运维服务项目管理人员人数不少于3名。
3.申报单位具有对员工进行新知识、新技术以及职业道德培训的计划,并能有效地组织实施与考核。
2.信息系统运行分析服务 篇二
关键词: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故障,管理
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 一般包括OA、企业门户、人力资源、营销信息管理等信息系统。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 运维人员应按照“提早介入、深度参与、从严把关”原则, 在信息系统规划建设期间提前参与系统规划与建设, 以适应未来运行维护需要, 为逐步积累运维经验打好基础。在企业信息系统投入正常运行之后, 将开始生命周期短至3~5年、长达10年的系统运行维护阶段, 故系统运维是信息系统可靠运行的重要技术保障。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主要体现在日常运行维护和故障管理两方面。
1 系统日常运行维护管理
1.1 巡检与监控管理
制定信息系统巡检计划, 定期对服务器、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系统等进行巡检, 及时发现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通过监控系统, 实时监测服务器、数据库、中间件、会话数等, 及时了解系统当前运行状态。其主要包括:监控系统的安全状况, 发现不良侵入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检查系统日志和各种告警信息,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方案;监控各应用系统间接口运行情况, 对发现的异常数据要及时处理;对数据库中垃圾数据的定时清理, 及对历史数据的及时迁移, 优化系统性能;检查系统进程是否正常;检查磁盘的空间占用率;检查CPU、内存的使用情况;检查群集软件运行情况等。
1.2 软硬件启停作业
信息系统启停操作是为了使信息系统适应环境和各种其他因素的变化, 及时地进行重启、升级、更新补丁, 保证系统正常的工作, 满足系统用户对系统的要求。首先必须了解系统环境搭建过程, 整理软硬件清单、相关作业指导书, 这能更好地指导系统的维护过程。在系统部署阶段, 能更好地规划系统软硬件配置, 如搭建集群、主备等双机模式, 避免信息系统于单机环境运行;在停机前必须保护好现有数据, 做好备份;在升级更新前还需做好旧应用软件备份, 如出现新版本不能稳定运行时能第一时间恢复系统。通过每月初制定可行的运维计划, 提前在测试环境测试相关更新, 拟定实施方案, 降低软硬件启停操作风险。软硬件启停操作的全过程如图示1所示。
1.3 权限管理与数据处理
用户变更应用系统权限、处理业务数据时, 需用户所在部门审查和业务管理部门审批后交由系统管理员确认, 进行增删改操作。用户权限分配须遵循最小权限原则, 用户口令长度应满足密码复杂性要求, 用户账号的命名规则应规范管理;进行业务数据的变更操作前需做好备份工作, 并在有人监护的情况下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开展工作。
1.4 系统缺陷与需求管理
为了改正软件的缺陷、扩充新的功能、满足用户需求, 需进行系统缺陷与需求管理, 优先改正那些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严重缺陷。对于已知的缺陷需进行全过程管理, 如将级别设置为“紧急”和“一般”, 将状态设置为“新建”、“待解决”、“已解决”、“已修复”等。对于新的需求, 应与业务部门进行需求分析, 编制需求说明书, 确定可行性, 再纳入开发计划, 完善软件功能, 提高软件质量。为了改进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适应未来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 应主动增加预防性功能, 减少维护工作量和延长软件生命周期。
2 系统故障管理
信息系统发生故障后, 信息系统管理员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故障进行处理, 需从网络、服务器、接口、数据库、应用等多方面定位问题。一般结合监控分析系统的实时告警信息, 可以很快地分析出故障的影响范围和问题原因。无论大小的故障, 都应该及时地记录故障的发生时间、故障的现象、故障发生时的工作环境、处理的方法、处理的结果、处理人员、善后措施原因分析等, 形成故障处理分析报告, 这对于信息系统的运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级信息系统故障主要来源于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
2.1 数据库故障
表空间不足、归档日志空间占满是一般常见的故障, 数据库备份恢复操作是极少出现, 所以这里重点介绍常见的故障处理方法。表空间不足也就是指在非自动扩展设备上建立的表空间的使用率接近或等于100%, 数据自身已经不能再处理任何增加空间的SQL语句。当表空间不足出现时, 我们一般可以通过ORACLE自身的日志或者前端提示的错误信息进行快速定位, 通过扩充表空间的设备文件进行故障的排除。归档日志空间占满大多是由于大批量数据变动引起归档日志空间被占满而造成数据库没有响应, 登录对应的实例数据库时会报无法登陆, 等待日志空间回收;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就是备份归档日志, 然后删除归档日志空间的归档日志文件。
2.2 应用服务器故障
当出现服务器不响应新的请求、请求超时、请求处理的时间长等, 这可能是应用服务器挂起故障。例如内存溢出, 即当JVM最大的内存数无法满足应用逻辑处理的需求, 系统就会报内存溢出 (Out Of Memory Error) 错误, 从而挂起应用服务, 这一般需直接重启应用服务来解决问题。一般来说, 服务器挂起之后可能会崩溃, 这需马上进行线程监控, 查看每个线程在特定时刻正在执行什么操作的信息, 是否存在死锁或大量请求等, 通过kill-3那些影响性能的进程。对于应用服务器故障, 我们平时应注重对SQL语句优化、weblogic配置调整、JVM配置优化、扩充应用服务器内存和CPU等系统性能优化, 能有效降低故障发生次数。
3 结束语
针对企业信息系统所开展的运行维护管理的工作核心在于:依托于网络、服务器、软硬件平台、应用软件等相关技术支持, 确保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在运维过程中, 需注重日常的巡检和监控, 规范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流程, 及时定位故障源并解决, 提高系统可用性。
参考文献
[1]葛世伦.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3.信息系统运行分析服务 篇三
关键词:机房安全;服务器;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1
The Safe Oper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oftware System
Wang Huifeng
(SANYHE International Holdings Co.,Ltd,Shenyang110027,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is also increasingly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With the expansion of network applications,business process applications in the network security risks are increasing,the intruder can attack the enterprise intranet,theft or other damage,which are on the corporate use of the network posed a serious security threa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software applications to run management,from hardware management,software,security,fault handling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management described.
Keywords:Computer room safety;Server;Database
一、机房安全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为企业信息软件应用系统集中建立一个或多个专用机房,在机房中存放信息软件应用系统的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相关硬件。企业机房应当参照《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进行设计与建设。
企业机房要进行24小时专人执班,保证机房的温度、湿度、供电、防静电、防雷、防火等环境符合要求。人员进出机房要进行登记,外来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机房。机房工作人员不得利用服务器从事工作以外的事情。
二、硬件设备安全
硬件设备系统是指为保证企业信息软件应用系统安全运行所涉及到的系统硬件设备安全。
(一)硬件范围:主要包括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系统应用服务器、系统前置机服务器、磁盘阵列、磁带库、网络防火墙、网络交换机等。(二)对于设计有冗余电源的设备,应当在购置设备时配置N+1冗余电源,减少设备因单电源失效引起的宕机事故的几率。(三)企业信息软件应用系统中提供远程登录的设备如服务器、防火墙、交换机等,密码要由专人持有,密码设置要符合密码复杂性要求,密码要定期修改。(四)系统管理人员要定期对企业信息软件应用系统所有硬件设备进行运行巡检,检查并记录设备有无运行异常及告警信息,巡检过程中要由专人负责监督。
三、网络安全管理
网络安全管理是指企业信息软件应用系统中的服务器设备所处的独立网络环境或企业应用系统数据中心(IDC)网络环境的安全。
(一)网络风险范围:主要包括企业信息软件应用系统的网络安全设备运行情况及其策略管理。(二)在企业信息软件应用系统的独立运行网络或企业数据中心(IDC),各网络间开放最小量访问策略。(三)系统管理人员要定期与安全设备厂商保持联系,及时更新设备厂商发布的安全补丁和升级程序,使安全设备运行在最佳安全状态下。(四)系统管理人员要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建议每周一次),并出具书面检查报告。
四、服务器系统安全管理
企业信息软件应用系统的软件实现都要依托服务器设备来实现。系统安全是指安装在服务器上的操作系统软件、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软件的安全。
(一)根据应用软件系统的需求和服务器硬件架构选择安装合适的操作系统,服务器操作系统软件应当定期更新操作系统的安全升级补丁。(二)服务器应当安装防病毒软件,系统管理人员要定期更新防病毒软件更新补丁和病毒特征库。系统管理人员要为防病毒软件定制自动病毒扫描策略,定期检查策略的执行情况。(三)服务器应当安装防火墙软件,系统管理人员要定期更新防火墙软件更新补丁。系统管理人员要为防火墙软件配置出入操作系统的防火墙安全防护策略,阻止可疑的不安全防问。
五、应用系统安全管理
(一)对数据库用户进行分类别管理,一类是数据库查询用户,一类是数据库更改用户。数据库更改用户权限应通过DBA管理员监时分配,每次操作后由DBA回收用户权限,下次需要修改数据,向DBA申请权限。(二)禁止任何操作人员手工直接调整数据库业务数据。(三)系统管理人员应该为数据库系统制定备份策略,选择在数据库负荷比较空闲的时间执行备份。(四)应用系统服务器安装了企业信息软件程序,是应用系统的业务处理平台,是用户读取和写入数据的桥梁。应用服务器密码要由专人负责持有,不得转让他人,密码要符合复杂性要求且定期修改。
六、系统数据备份管理
(一)系统管理人员要制定针对数据库、前置机服务平台、应用服务平台的详尽的备份策略。备份策略中应包含文件系统备份,数据库系统在线和离线数据备份、日志备份。应根据应用系统数据的重要程度和应用系统的工作负荷灵活制定数据备份的方式和执行频率。(二)系统管理员应定期检查备份策略执行日志,检查备份执行情况。(三)所有备份数据的介质集中保存在异地由专人保管。每次备份介质的交接要填写交接记录表。
七、故障处理流程
在企业信息软件应用系统运行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各种故障,根据故障的严重程度可以进行分类。
一类为一般性故障,该类故障主要是指应用系统中部分设备出现故障不能提供服务、网络访问缓慢或暂时中断等,该类故障不会引起系统数据丢失,不会造成全部用户长时间不能访问应用系统,处理时间相对较短;另一类为灾难性故障,该类故障主要是指系统因极端原因造成了系统宕机、数据丢失、设备损坏等严重事故,该类故障会造成全部用户长时间不能访问应用系统、数据可能会丢失、处理时间相对较长。
参考文献:
4.信息系统运行分析服务 篇四
为进一步加强我局“95598”客户服务系统的运行管理,充分发挥“95598”系统的服务功能,促进企业优质服务工作,实现“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供电服务方针,特
制定本办法。
一、业务内容。
“95598”客户服务系统内的业务按系统设置,共分为营业申请、咨询查询、故障报修、投诉举报、意见建议、表扬、95598后台调度、信息发布(报送)八类。
二、业务处理规定
1、停电信息报送
⑴、各有关部门、供电(营业)所须在下列时限内,将计划检修、故障抢修、欠费停电、紧急限电等各类停限电信息录入95598系统,并通过OA或电话报送到95598后台组:
计划检修:提前七天;由调度室负责报送; 临时检修:提前二天。由调度室负责报送; 有序用电停限电:提前二十四小时,由营销科负责报送; 其他停电(包括故障抢修、欠费停电、紧急限电等临时停电):提前三十分钟,由实施部门负责报送。⑵、停限电信息内容应包括:停电线路、停电区域(乡镇、村、社区)、施工单位、工作内容、预计停送电时间、涉及的315KVA及以上专变和重要用户名单、工作负责人及
联系电话等。
⑶、有序用电停限电信息内容应包括:停限电线路、停限电区域、停限电要求与起止时间、涉及的315KVA及以上
专变和重要用户名单等。
⑷、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预定的停送电时间进行停送电。特殊情况确需提前停电或延迟送电的,需提前一小时通知95598后台,并详细说明提前或延迟的原因。已经公告的,实施单位还需通知专变用户和重要用户。
2、营业受理
95598前台受理的各项业务,按管理权限分发到营业厅或各所营业窗口后,相关岗位人员应在三个工作日内联系客户,上门按规定办理,并将业务办理情况及时反馈给95598
后台。
3、故障报修
⑴、故障抢修实行首问责任制度。第一个接单的部门即为该故障抢修的首问责任部门。首问责任部门接单后,应对故障报修工单的内容进行确认。
⑵、对能准确判定不属于本所职责范围内的故障,首问责任部门应即时将报修工单退回95598后台,并注明该故障的管辖职责部门(属用户产权的电力设施故障,须注明用户户名、联系电话等)及退单时间、原因等信息。同时,对该
判定的准确性负全责。
⑶、对无法确定是否属本所职责范围内的故障,首问责任部门须即时指派抢修人员赴现场处理。抢修人员到达现场确认不属于本部门管辖范围的,应做好现场安全保护工作,并及时联系故障管辖职责部门,待职责部门到达现场交接后方可撤离。同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95598后台,并退
单。
⑷、抢修人员须打印并携带故障报修工单,在供电服务承诺公布的时限内到达现场,并将到达时间、故障情况的初步勘查结果、预计恢复送电时间等内容,电话报告95598后
台。⑸、各所(含抢修中心,下同)抢修值班人员应在5分钟之内接单。故障处理完毕后,抢修人员应及时按照系统内故障报修工单的填报要求,准确、规范地填写故障报修工单,将故障处理结果反馈给95598。
⑹、在故障抢修处理过程中,抢修人员未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的,95598应对责任部门进行跟踪催办、督办,并记
录跟踪、督办过程。
4、投诉举报
⑴、相关部门在接到投诉举报后,应严格按照《玉环供电局客户投诉举报管理实施办法》的文件规定进行处理, 将处理结果返回给95598。处理结果包括:承办部门与人员、处理时间、调查处理情况、处理意见、答复后的客户意见等。
⑵、95598可对投诉举报工单处理过程进行催办、督办,并跟踪、记录催办过程。也可在投诉举报人催办处理结果时,向承办部门了解办理进度,并答复投诉举报人。
5、咨询查询
⑴、相关部门接到95598的咨询工单后,须在3个工作日内进行工单处理,并按要求填写咨询工单的处理意见后返
回95598。⑵、各相关岗位人员或营业窗口人员接到95598转发的三方通话服务时,不得拒绝和推诿,应即时协助服务。
6、意见建议
⑴、相关部门在收到意见建议处理工单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进行工单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95598。处理结果包括:承办部门与人员、处理时间、调查处理情况、处理意
见等。
⑵、在意见建议处理过程中,95598实行催办并进行跟踪、督办,并记录催办过程。也可在提意见建议人催办处理结果时,向承办部门了解办理进度,并答复提意见建议人。
三、部门共责
1、局属各职能科室、生产部门、各供电(营业)所均是“95598”客户服务热线高效、正常运转的支撑平台,均须严格遵守95598业务处理规定,积极配合95598做好客户
服务工作。
2、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日常咨询、三类投诉举报、意见和建议等工单的处理,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将结果及
时反馈给95598后台。
3、负责收集本部门日常工作中可能引发客户投诉的事件信息及客户反映的热点问题,及时报送95598后台、相关职能部门或局领导。属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须评估事件可能产生的后果,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进行疏导或处理。
4、负责收集本部门与客户服务有关的规定、办法等,报送95598后台;发布涉及客户服务方面的信息应及时通知
95598。
四、部门职责
1、营销科
⑴、负责95598客户服务热线后台的运行指导、监督,配合落实市局布置的相关工作。
⑵、负责传达有关95598客户服务工作的指示精神,组织制定我局95598服务热线运行管理办法。⑶、负责95598系统岗位权限设置的审核,组织协调与
系统相关部门的工作处理。
⑷、负责将有序用电信息录入或报送95598,并确保信
息的准确性。⑸、负责有关电力营销业务政策、法规及最新通知等相
关信息上网发布的审查。
2、客户服务中心
⑴、负责95598受理的客户营业申请、咨询查询、故障报修、投诉举报、意见建议、表扬等业务工单的处理调度。
⑵、负责将有关科室和各供电(营业)所报送的计划检修停电、故障(临时)检修停电、欠费停复电、有序用电等各类停限电信息,以及与客户服务有关的其它信息录入“95598”系统,向前台提供。
⑶、负责工单处理过程的跟踪与监督。对处理超时限的工单,经三天催办仍未处理的,须将该信息发送相关部门或
局领导督办。
⑷、负责“95598”系统各类统计报表的制作和分析,并按要求及时上报。每月对各部门客户服务工作的相关情况及服务质量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建议,并形成客户服务信息
月报,供领导参阅。
⑸、负责95598系统岗位权限设置,配合协调与系统相
关的部门的工作处理。
3、信息中心 配合市局有关职能处室做好系统维护、软件升级等工作,指导各部门的对95598系统控件和插件的安装运行。
4、生产技术科
⑴、负责向95598系统提供我局每一条10KV线路、每一台城镇公用变的供电区域,并及时更新,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提供电网系统运行异常情况以及影响供电的其它信
息。
⑵、负责各供电所(全局)电力故障抢修工作的管理与
考核。
5、农电管理科
⑴、负责向95598系统提供我局农村公用变的供电区域,并及时更新,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⑵、负责各供电营业所电力故障抢修、执行95598相关规定及配合95598做好客户服务工作等方面的监督、管理与
考核。
6、供电(营业)所(含抢修中心)⑴、负责本所(中心)职责范围内的电力故障抢修工作,并按照95598业务处理的规定,及时、规范地对工单进行处
理,将结果反馈给95598。
⑵、负责将本所职责范围内的故障(临时)检修停电、欠费停复电等各类停限电信息及时录入或报送95598,并确
保信息的准确性。
7、调度室
负责将计划检修停电、故障停电、超限电和临时停限电等各类停限电信息,以及预定停送电时间发生变更的情况及时录入或报送95598,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8、办公室
负责涉及全局性的重大综合事项的咨询、意见、建议工单的处理,并将结果及时返回95598。
9、多种经营管理科
负责涉及本局三产企业的各类工单的处理、三产企业与客户有关的信息收集和发布等。本局三产企业的职责,参照本文第三条“部门共责”的规定执行。
5.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1 篇五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保证系统长期稳定、高效运行,根据《公司信息化工作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信息系统包括专业应用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第三条
本办法涉及公司财务资产部、信息管理部,各企事业单位信息部门及运行维护队伍。
第四条
本办法包括运行维护组织、运行维护计划编制、日常运行维护、事件处理、系统升级及运行维护考核。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总部及所属各企事业单位。
第二章 运行维护组织
第六条
信息管理部是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管理部门,负责会同相关业务部门审定系统运行维护计划,下达运行维护任务,签订运行维护内部任务书,监督日常运行维护执行,组织运行维护工作考核。
第七条
运行维护队伍包括总部、区域网络中心和各企事业单位运行维护队伍。第八条
总部运行维护队伍由承担信息技术总体规划项目建设的信息技术支持单位人员构成,负责公司统一建设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为区域网络中心、各企事业单位的运行维护队伍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第九条
区域网络中心运行维护队伍由所在单位的信息部门人员组成,负责承担本区域内相关应用系统和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工作,为区域内各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
第十条
各企事业单位运行维护队伍负责本单位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不具备运行维护条件的单位,可将本单位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委托所在区域网络中心负责。
第三章 运行维护计划编制
第十一条
总部运行维护队伍负责编制公司统一建设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计划,每年编制一次。内容包括运行维护目标、内容、人员、进度计划、经费预算、运行维护考核指标等。
第十二条
运行维护计划由信息管理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审核,报主管领导批准后,由信息管理部签订内部任务书,组织开展运行维护工作,经费由财务资产部下达。第十三条
各企事业单位运行维护队伍参照总部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计划,编制本单位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计划,各单位负责落实各自运行维护的费用。
第四章 日常运行维护
第十四条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坚持“变事后处理为主动预防”的理念,树立主动服务意识,保证系统7×24小时稳定运行。
第十五条
信息系统日常维护工作包括数据与应用服务、巡检与监控、备份与恢复、停机检修、技术支持。
第十六条
数据与应用服务包括数据库、应用系统、操作系统、用户管理、系统安全、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等运行维护。
第十七条
巡检与监控人员对信息系统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定期检查系统日志,填写巡检记录,及时报告、处理发生的异常事件,并定期汇总上报。
第十八条
备份与恢复人员按方案进行系统备份,并在系统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对系统和数据进行恢复。
第十九条
停机检修由运行维护队伍制定详细方案,报信息部门审批,经业务部门确认后,按方案进行停机检修。第二十条
各级运行维护队伍解决系统运行和用户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并及时反馈用户。
第二十一条
法定节假日前,各级运行维护队伍在信息门户上发布值班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节假日结束前,提前监测系统运行情况。
第五章 事件处理
第二十二条
事件处理分为日常事件处理和突发事件处理两类。
第二十三条
用户在应用信息系统过程中提交的问题,维护人员监测、检查出的事件,系统自动报警产生的事件,视为日常事件。日常事件处理包括记录、处理、反馈和报告四个环节。
第二十四条
系统非正常停机、广域网中断、机房停电、非法入侵、病毒大规模爆发、自然灾害等导致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影响用户应用的事件,视为突发事件。
第二十五条
突发事件按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分为三级。一级为基本没有影响用户使用的突发事件,二级为影响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的突发事件,三级为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定义为三级。
二、三级突发事件要上报信息管理部门。第二十六条
突发事件处理包括编制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演练、处理突发事件、事件评估四个环节。
第二十七条
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包括突发事件处理流程和模拟演练方案,预案制订完成后上报信息管理部门审批。
第二十八条
各企事业单位定期按照模拟演练方案进行演练,并完善模拟演练方案。
第二十九条
遇到突发事件,现场人员要遵循预案进行处理,同时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上报信息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根据情况上报主管领导。
第三十条
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要编写突发事件处理总结报告,上报信息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根据情况上报主管领导。
第六章 系统升级
第三十一条
系统升级是指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版本更新、补丁安装和配置修改等活动。
第三十二条
依据系统运行情况和用户的需求,运行维护队伍负责编写系统升级申请报告。申请报告的内容包括升级的目的、内容、范围,升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系统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升级方案及实施计划,经费预算等。升级申请报告上报信息管理部门审批。
第三十三条
运行维护队伍负责信息系统升级方案实施,系统升级前需要将系统、数据做完全备份,测试和试运行完全正常后,转入正式运行。
第三十四条
运行维护队伍负责编写系统升级实施总结报告并上报信息管理部门。
第七章 运维考核
第三十五条
信息管理部门按照用户满意度、计划执行情况、系统非正常运行时间和次数及重大事件处理效果对运行维护队伍的服务质量进行考核。
第三十六条
运行维护队伍收集用户意见,编写周报、月报、事件处理报告,按照考核指标进行自我考核,形成自我考核报告,报信息管理部门。
第三十七条
信息管理部门每年组织1-2次用户满意度测评;对照考核指标,对运行维护队伍进行综合考核,形成综合考核报告。
第三十八条
由运行维护队伍自我考核和信息管理部门综合考核加权得出业绩考核结果,报信息主管领导。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各企事业单位可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公司信息管理部负责解释。第四十一条
6.信息系统运行分析服务 篇六
民航气象运行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运行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是为适应民航东北空管局气象中心业务运行质量管理的.需求而设计开发的软件系统,主要完成对民航东北地区空管各机场气象台工作质量信息的的统计和分析,旨在减轻业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
作 者:傅东瑜 作者单位:民航东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气象中心,辽宁,沈阳,110043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9) 分类号: 关键词:质量信息 管理 系统7.信息系统运行分析服务 篇七
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人造工程系统之一,电力系统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信息系统对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经济运行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其故障(或失效)很可能会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随着电气物理系统与信息系统的耦合关系日益密切,信息系统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影响越来越不可忽略[1,2,3,4,5]。因此,分析信息系统与电气物理系统的耦合关系,量化信息系统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影响,甄别并改善电气CPS的薄弱环节,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微电网作为一种小型的发配用电系统[6,7,8],是一种深度融合计算、通信以及控制技术的CPS。微电网的物理系统包括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等电气设备;信息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器、状态检测器、控制器、通信设备以及高性能计算决策等设备。为充分且有效地协调微电网内各类发电、储能以及负荷的功率平衡关系,微电网需要依靠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实时采集各电气设备的信息,并基于一定的策略为相关受控单元下达命令执行信息,以保证整个微电网的电压和频率的稳定,同时支撑实现面向经济调度等目标的微电网能量管理和运行优化,信息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将很有可能影响微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目前,有关电力CPS可靠性、安全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一类研究仅针对信息系统建模,分析计算信息系统的可靠性[9,10,11,12,13],没有考虑信息系统的故障对电网的影响。另一类研究着眼于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如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系统[14,15]、广域闭环控制系统[16]、广域保护系统[17]等,进而分析信息系统的失效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目前,有关分析信息系统对微电网可靠性的影响也已经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如文献[18,19,20]研究了微电网CPS中通信控制终端的损坏导致其所控制的微电网单元退出运行的场景。但目前有关微电网CPS的研究一般仅考虑了信息元件与电气元件的静态耦合关系,对于信息系统动态传输方面的影响计及不足。然而,对于微电网来说,由于其分布式电源的出力不确定性较大且与负荷的不确定呈现较紧密的耦合关系[21],不同时间、不同节点处的信息系统故障对整个微电网运行的影响效果可能会有很大不同。因此,有关微电网CPS的研究需要在信息元件与电气元件的静态耦合关系建模基础上,针对运行层面的微电网CPS,通过较为精细化的联合运行模拟仿真分析,以支撑给出最终较为适合的结论。
为此,本文在构建信息系统静态连接模型和动态信息传输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信息元件静态连接的不可靠和信道传输质量的不可靠(传信错误、传信延时和传输路由错误),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微电网CPS的运行,以电量不足期望(expected energy not supplied,EENS)和失负荷概率(loss of load probability,LOLP)为指标,量化计算信息系统的不可靠对微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影响,并针对信息系统元件故障率和信道质量水平两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算例结果验证了本文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表明基于本文方法能够快速发现微电网CPS系统的薄弱环节,从而为微电网系统的精细化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科学建议。
1 微电网CPS建模
1.1 微电网CPS概述
微电网是一类深度融合计算、通信以及控制技术的CPS。微电网物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依靠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实时监测微电网设备的运行情况并协调控制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微电网的协调控制方式主要有两种:集中控制和对等分散控制[7]。其中,集中控制模式的微电网依靠中央控制系统实时采集信息并为相关微电网单元下达功率参考点信息,以保证微电网电压和频率的稳定。分散控制模式的微电网系统依靠各个设备之间的高效通信来调节各自的稳定运行点。两种模式下微电网的信息系统工作机理基本相同,均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上传、决策分析及控制命令下达、命令下传和命令执行的全过程。为便于说明问题,同时不失一般性,本文主要采用集中控制模式的微电网CPS作为研究对象(微电网CPS示意图见附录A图A1)。考虑到有关微电网物理系统的建模仿真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限于篇幅,本文重点研究微电网信息系统的建模和微电网CPS联合运行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本文将信息系统对微电网运行的影响分为静态影响和动态影响两大方面。静态影响是指由于信息元件的损坏导致信息无法正常传输而威胁微电网稳定运行的影响;动态影响是指由于信息传输过程中出现随机扰动(数据传输偏差、数据传输延时以及路由传输错误),从而对微电网运行产生的影响。为详细分析信息系统静态元件损坏和动态扰动对微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影响,以下为信息系统建立静态连接模型和动态传输模型。
1.2 微电网信息系统的静态连接模型
微电网信息系统的链路通常会有冗余,而信息系统传输信息时一般仅建立唯一的信道。为描述信息元件的相互连接关系,需要建立信息系统静态连接模型,进而在复杂的连接关系中消除冗余,确定信息系统运行时信息的传输路径。
1.2.1 信息系统拓扑邻接矩阵
在信息系统运行期间,信息动态传输路径的确定是以各个信息元件的物理连接关系为基础的。为此,使用节点邻接矩阵来描述信息系统各个元件间的物理连接关系,思路如下:首先,将信息设备定义为节点,信息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定义为边。然后,基于设备之间的拓扑连接关系建立信息设备节点的拓扑邻接矩阵,表示为矩阵A,并规定若节点i与节点j相连,则Aij=1,否则Aij=0。
如图1(a)所示的信息系统,其中微电网中央控制器(MGCC)、光纤1、交换机1等信息设备均表示为节点,分别编号为1,2,3,…。1号设备(作为MGCC)与2号设备(光纤1)直接相连,表示为A12=A21=1;交换机1与交换机4不直接相连,则A37=A73=0。图1(a)中的信息系统共包含16个信息设备,则A为16×16阶矩阵。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常规的节点设备与支路设备的拓扑连接表示方式,为问题分析的方便,本文所定义的拓扑邻接矩阵中,所有的信息设备(含通常所说的支路设备和节点设备)均为节点,支路仅表示节点间的拓扑连接关系。
1.2.2 信息网络的路由分析方法
路由的作用是为数据从信息源到目的地的传输建立传输路径。如果信息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元件故障,有可能无法建立完整的传输路径,但如果信息网络存在冗余,两点之间保持通畅的路径有多条,那么其中一条路径上的信息元件损坏可能并不影响信息源和目的地之间的正常通信。因此,在得到信息网络连接模型和网络中所有元件运行状态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分析信息传输的路径是否通畅。为此,本文提出基于深度优先搜索(depth first search,DFS)算法[22]的信息网络路由分析方法,DFS主要用于查找信息元件两点之间所有可能的通信路径。思路如下。
1)基于信息网络的拓扑邻接矩阵A和信息元件的两状态马尔可夫模型[10],在信息网络的蒙特卡洛模拟运行中,首先判断是否存在信息元件故障,若存在,则依次从矩阵A中剔除故障信息元件所对应节点编号的行与列,从而形成无故障信息元件的拓扑邻接矩阵。假设图1(a)中的交换机2与光纤6(编号分别为6和12)故障并退出运行,则将矩阵A中的第6行和第6列及第12行和第12列剔除,如图1(c)所示。
2)运用DFS算法开展信息网络传输路径的路由分析,去除冗余通道形成便于分析的树状网络,确保每两个信息元件之间只有一条信道并保持通畅。如图1(b)所示,红色设备6和设备12为故障设备,已经被剔除;灰色设备4,8,11,14,15为经过DFS算法分析后无法与信息网络的其他部分形成完整路由的设备,因此无法参与正常通信;蓝色设备为可以正常运行并参与通信的设备。可以看出,由于环状结构具备冗余通道,尽管其中一个交换机故障,信息终端16仍然能够与节点1即MGCC保持通信通畅,从而保持正常运行。
通过建立信息系统静态拓扑连接模型以及简化后的树状网络拓扑,可以为信息系统的动态模拟运行以及微电网CPS的联合模拟运行提供模型基础。
1.3 信息系统动态传输模型
在得到信息网络的静态拓扑模型后,就需要对信息系统的动态运行进行模拟,以下对信息系统中信息的动态传输过程进行建模。
假设在时刻t待分析的信息网络中有一信息包S需要通过元件i,最终到达元件k,借鉴信息通信领域数据包(Packet)的概念,可以将其表示为S(Sist(t),k)。该信息包共含有两部分信息:第一部分为有效载荷,即需要传输的信息量值,如电压电流的量、开关变化量等;第二部分为报头信息,包含信息包Sist(t)最终需要送达的地址,即元件k的地址,可能是MGCC的地址,也有可能是某个设备的通信地址,视运行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情况而定。
若信息包S在通过元件i时发生了传输扰动,则S(Sist(t),k)中的两部分信息都有可能因为扰动而变化,从而在信息包通过元件i后,信息包变为S′(Siend(t),k′)。下面具体分析传输信道质量问题对信息包的影响,主要包括信息传输的误差和信息传输的延时两种情况。
1)传输误差模拟模型
假设在时刻t,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信息量误差概率为Perror1,目标地址的传输误差概率,即路由错误的概率为Perror2,误差量分别是时刻t的函数e1(t)和e2(t),则考虑传信误差后,元件i输出的信息可用式(1)和式(2)表示:
式(1)和式(2)中的rand(0,1)产生0~1之间的随机数,int为取整函数,通过比较rand(0,1)和误差概率的大小来判断所传输的信息是否会产生误差。例如,设Perror1=0.2,在某次信息传输的模拟过程中,若产生的随机数为0.8,则e1(t)前面的系数为0,说明此时传输过程不产生误差;若产生的随机数为0.15,则int函数输出的值为-1,说明此时传输过程产生误差。
2)传输延时模拟模型
类似传输误差模型的思路,假设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延时概率为Perrort,延时量为t的函数et(t),则考虑传信延时后,信息包通过元件i后输出的信息可用式(3)表示:
若式(3)中et(t)的系数为-1,则表示元件i直到t+et(t)的时刻才能输出信息S,在t至t+et(t)这段时间里不会输出信息,从而产生了信息传输延时;若式(3)中et(t)的系数为0,则表示该传输过程不产生延时,元件i在t时刻就会输出信息包S。
综合信息系统静态连接模型和动态传输模型,可以得到当信息包S通过元件i时的输出状况:
式(4)和式(5)综合考虑了信息元件损坏、信息量传输误差、目标地址传输误差和信息传输延时的因素。其中istatus表示信息包在t时刻所通过的信息元件的状态,istatus可以取0和1两个值。当元件损坏时,istatus=0,无法传输信息,信息量和目标地址的输出均为0,系统会自动放弃该信息包。当元件正常运行时,istatus=1,信息包S的两部分信息都有数值,信息系统就可以为该信息包建立通信路径并按照式(4)和式(5)传输该信息包。于是,基于前述的信息系统邻接矩阵和信息网络路由分析,通过式(4)和式(5)即可模拟信息包在某条路径上的传输过程。
2 微电网CPS联合运行模型
微电网信息系统的整体运行机理如图2所示,分为以下5个过程。
1)信息采集过程:由信息采集模块采集微电网电气设备的电量和状态信息(如电压、电流等电量信息和电机、开关的状态信息),形成信息包S。
2)信息上传过程:信息包S被传输信道的函数F作用,F即式(4)和式(5)。
3)信息处理与决策过程:在信道传输正常的情况下,信息包S被传输到MGCC,MGCC通过调度人员设定的微电网运行目标处理数据(实时优化调度运行),并形成每个微电网电气设备的命令信息包Sset。
4)命令下传过程:信息包Sset通过传输信道传回相应的微电网设备中,同样被传输信道的函数F作用。
5)命令执行过程:微电网设备依据信息包Sset完成相应的运行调整动作。
3 微电网CPS可靠性分析方法
本文提出的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的微电网CPS运行可靠性分析流程图见附录A图A2。本文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在每个时间步长内,模拟信息元件的状态和信道质量水平,进而分析由于元件故障和信道传输性能的波动对微电网运行的影响。具体分析流程如下。
步骤1:根据信息元件的拓扑连接关系形成信息网络的拓扑邻接矩阵。
步骤2:基于两状态转移模型,判断本次模拟运行中各信息元件的运行状态,并利用本文的网络路由分析方法去除故障元件和冗余结构,形成便于模拟运行的树状信息网络。
步骤3:读取本次模拟运行中微电网各电气设备的状态,包括分布式电源出力大小、负荷大小、蓄电池容量与荷电状态等。
步骤4:模拟微电网CPS联合运行,包括图2中信息采集、信息上传、MGCC分析决策并下达控制指令、指令下传和指令执行的全过程。
步骤5:以EENS和LOLP为指标,检验本次模拟运行的微电网运行效果。
步骤6:判断前后两次模拟的指标变化幅度是否达到精度要求或模拟次数(时长)是否超出设定要求,若达到要求则退出运行,输出可靠性指标,若不满足要求则进入步骤2,开展下一次模拟。
4 算例分析
4.1 算例简介
本节以某独立型微电网系统(如图3所示)为例阐述所提出的信息系统不可靠对微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影响分析方法。
图3所示的独立型微电网,所有电气物理设备连接在一条母线上。微电网的电气物理设备包括燃气轮机(MG)、风力发电机(WT)、储能装置(ESS)以及负荷。其中,燃气轮机是该微电网中的稳定出力,为该独立微电网提供电压频率支撑,最大和最小出力分别为100kW和10kW;设定风速的概率分布满足两参数威布尔分布,其中描述风速概率密度曲线形状的形状参数为2,描述平均风速的尺度参数为5。风力发电机的最大出力为50kW;储能装置的容量为500kW·h,最大出力为10kW;设定负荷需求在0~100kW内随机波动,其概率分布满足在0~100kW内的平均分布。微电网中的分布式单元与负荷均设有控制器(分别为图3中的LC和MC),实时采集该微电网中各个单元的电量和状态信息,并通过通信网络上传到MGCC中,MGCC基于采集得到的所有信息根据设定的运行策略,生成所有单元的控制指令如负荷削减设定、分布式电源出力控制、分布式电源启停设定等,这些命令通过通信网络传递到各个信息终端中被执行。
4.2 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参数
本文所研究的信息系统不可靠对微电网运行的影响包括以下4个方面。
1)信息元件故障:本文考虑信息终端、通信线路和交换机3种元件故障对微电网运行的影响。信息元件故障会导致信息无法传输,MGCC无法得到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电气设备也无法收到MGCC发出的信息,如果此时微电网负荷出现波动,控制系统无法感知或者下达校正的命令,那么可能导致微电网运行不稳。信息系统元件的可靠性参数见附录A表A1[10,11][23,24,25,26],其中,信息终端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ean time to failure,MTTF)为13 300h,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ean time to repair,MTTR)为24h[10];通信线路的MTTF为500 000h,MTTR为4h[11];交换机的MTTF为43 800h,MTTR为48h[23]。
此外,为对比分析微电网的电气系统故障和信息系统故障对微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影响差异,附录A表A1也给出了微电网母线以及分布式单元的可靠性参数,其中,风力发电机的MTTF为11 380h,MTTR为279h[24];燃气轮机的MTTF为7 500h,MTTR为100h[25];储能系统的MTTF为50 700h,MTTR为7.8h[26]。
2)信息传输量值偏差:本文的独立型微电网运行时,需要上传到MGCC的信息量包括分布式电源出力信息、负荷需求信息、储能出力状态信息以及储能剩余电量信息。MGCC下传给各个信息终端的信息包括负荷削减信息、分布式电源出力控制信息以及储能充放电控制信息。如果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出现信息量的偏差,MGCC根据错误信息量的分析可能得到错误的运行调整策略,导致命令的执行偏差,从而影响微电网电气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设定信息有效载荷传输偏差概率Perror1为0.000 1,偏差量控制在3%以内[16]。
3)信息传输目标偏差:信息包的传输地址如果出现偏差,信息则无法到达正确的信息设备内,该信息设备仍然默认为上次传输的有效信息。这可能会导致电气设备无法及时跟随微电网的运行状态的变化,从而影响微电网的负荷平衡。设定信息包传输地址偏差概率Perror2为0.000 1。
4)信息传输延时:若信息传输出现延时,信息终端与MGCC无法及时沟通信息,则会导致外界条件变化时,微电网的电气设备仍按照原有的信息设定运行。因此,信息传输延时可能会造成微电网内部的功率不平衡。设定信息包传输延时的概率Perrort为0.000 1。
4.3 微电网CPS的模拟运行
按照第3节所描述的微电网运行可靠性分析流程,模拟算例中独立微电网CPS的运行并应用EENS和LOLP来评估信息系统的不可靠对该独立微电网的影响。针对第3节中的步骤2和4,在本算例中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以下说明:步骤2判断信息元件是否故障,本算例应用非序贯蒙特卡洛模拟法抽取信息元件状态[23];步骤4中MGCC决策,本算例应用硬充电策略作为该独立微电网的运行策略[7]。该方法对于微电网的其他运行策略也同样适用。其他步骤的具体实施方式在第3节有详细说明。
4.4 结果与分析
表1给出了经过5 000次非序贯蒙特卡洛模拟计算得到的不考虑信息系统故障(即信息系统完全可靠)和考虑信息系统故障两种情况下,微电网运行可靠性指标对比情况。
由表1可以分析得到微电网的信息系统故障对微电网的可靠性影响指标:EENS为1 302.7kW·h,LOLP为0.336%,分别占到了微电网总可靠性指标的15.06%和10.04%。由此可见,信息系统的不可靠对微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影响不可忽略,分析原因如下。
对于微电网的信息系统部分,由于信息系统和物理系统高度耦合,在每次信息包传输过程中,信息系统即使发生很小的偏差或延时都可能引起命令执行的不准确,从而破坏整个微电网系统的供需平衡。而一旦信息系统元件发生故障,该传输路径又没有备份的冗余通道,其后果可能是部分电气系统直接退出运行,这会导致更大的事故发生。因此,虽然信息系统传输信息的可靠性达到了99.99%,误差控制在3%以内,信息元件的可靠性也超过了99%,但当信息系统的不可靠因素作用于微电网的电气部分时,微电网的运行可靠性依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4.5 灵敏度分析
为更加直观和精确地量化信息系统各关键因素对微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影响程度,这里考虑对信道质量参数、信息元件故障率和信息系统结构冗余度进行灵敏度分析。
1)信道质量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令信息传输误差概率Perror1、传输路由错误概率Perror2和传输延时概率Perrort从原始算例中的0.000 1逐渐增加到0.001,观察系统可靠性指标的变化情况。信道质量对可靠性的影响的灵敏度分析见附录A图A3。从图中可以看出,传输误差、延时、路由错误对LOLP的影响效果一致,而对EENS的影响差别较大。其中,路由错误对EENS的影响最大,这是因为交换机往往是通信系统的关键节点,一旦传输路由出现错误,信息无法到达正确的电气部分,就相当于整个传输链条失去作用,会对电气系统的运行产生较大影响。而传输误差对系统运行可靠性的影响最小,这是因为信息的传输误差被控制在3%以内,仅仅会影响很小比例部分的供需平衡,相对影响不大。
2)信息元件故障率的灵敏度分析
考虑信息元件的故障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设信息终端、通信线路和交换机的故障率分别为λ1,λ2,λ3,基于附录A表A1可计算得到3类信息元件的故障率具体数值,并以此数值为基础,令3类元件的故障率逐渐增大到其原故障率的10倍,观察可靠性指标的变化情况。
信息系统元件故障率对微电网运行可靠性影响的灵敏度见附录A图A4—图A6。其中信息终端故障率、通信线路故障率、交换机故障率对EENS的灵敏度分别为1 114.45,496.038,2 371.749(kW·h)/(次·a)。由此可以看出,在图3的树形网络中,交换机故障对微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影响最大,这是因为在树形结构中,交换机是各个通信线路的交汇点,如果交汇节点发生故障,则会导致多条通信线路退出运行,对微电网系统的供电影响较大。附录A图A7为信息元件故障率和信道质量水平对EENS的贡献度饼图,可以看出,信息终端的不可靠对微电网运行的EENS贡献最大,交换机次之。原因是信息终端的可靠性相对较低,且数量较多,一旦某一个控制终端退出运行,其控制的电气设备也退出运行,因此会对微电网影响较大。而实际运行中交换机的故障率较小,因此尽管交换机的灵敏度最大,但是由于其故障率极低,所以,实际运行中因为交换机故障而导致缺供电的情况相比于控制终端故障要少。
3)信息系统结构冗余度的灵敏度分析
除信道质量水平和信息元件故障率影响通信效果外,通信网络的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通信的可靠性从而影响微电网的运行可靠性。本节在简单的树形结构(如图3所示,定义为比较的基准场景Case1)基础上,研究另外两种带有冗余结构的通信网络对微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影响,两种冗余的通信系统结构如附录A图A8所示(分别定义为Case2和Case3)。
设3种结构的通信系统的元件故障率相同,元件可靠性参数见附录A表A1。3种结构的通信系统信道质量水平也保持一致,即传输偏差、传输延时和路由错误发生的概率均为0.000 1。应用EENS和LOLP两个指标衡量3种信息结构对微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影响。表2为可靠性指标对比情况。由表2结果可见,冗余结构明显提升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EENS和LOLP均有所下降。
注:“—”表示无此数据。
两种带有冗余备份的通信结构的EENS贡献度饼图见附录A图A9,在Case2的通信结构中,由于交换机具有备份,其对微电网运行的EENS影响大大降低,从原来无备份的479.5kW·h降低到了0.6kW·h,运行可靠性大大提升。在Case3中,由于信息终端也具有了备份,微电网的运行可靠性又得到进一步上升,影响微电网运行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变成了信道质量而非信息元件,接下来进一步提升系统运行可靠性的措施将是提升信道传输的质量。
5 结论
随着电气CPS之间的耦合日益密切,分析信息系统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考虑故障元件与冗余元件的信息系统静态连接模型和考虑信息传输误差、延时和路由错误的信息动态传输模型;提出了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旨在量化信息系统元件故障和信道质量对微电网运行可靠性影响的分析方法。通过算例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信息延时、信息误差和路由错误等信道质量问题会影响微电网的信息采集、传输和控制命令下发等一系列过程,对微电网运行的影响不可忽略。
2)信息系统关键节点上的信息元件对微电网的可靠运行影响较大,为提升运行可靠性,必要时需要进行信息元件备份,为信息的传输提供冗余通道。
3)信息系统中故障率较大的元件,其位置即使并非关键节点,由于故障率大,其对微电网的可靠运行依然影响巨大,可考虑加装备用元件。
本文结论对于输配电网的CPS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方法亦可推广应用于输配电网的CPS建模和分析。下一步将继续深入探讨信息系统与输配电网的耦合环节和相互配合的机理,开展信息—电网的联合运行仿真分析,为发现系统规划运行的薄弱环节以及规划建设更加坚强的电网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撑。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www.aeps-info.com/aeps/ch/index.aspx)。
摘要:微电网是一种集成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与保护装置等的小型发配用电系统,属于典型的信息物理系统。对微电网内各个单元的协调优化控制很大程度上依赖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失效将很有可能影响微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文中提出了一种旨在量化信息系统元件故障和信道质量对微电网运行可靠性影响的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信息系统静态连接模型和动态传输模型,然后运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微电网信息物理系统的运行过程,以电量不足期望和失负荷概率为指标,量化分析信息系统的不可靠对微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影响,并重点针对信息系统元件故障率和信道质量水平两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算例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
8.信息系统运行分析服务 篇八
关键词:两个细则辅助服务并网运行
0 引言
国家电监会于2008年11月25日下发了《关于同意印发实施华中区域发电厂辅助服务管理及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电监市场[2008]57号),简称《通知》。华中电监局根据《通知》印发了《华中区域并网发电厂辅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及《华中区域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简称《两个细则》[1-3]。两个细则的目的在于——保障华中电力系统安全、优质、经济运行,因此两个细则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显得尤为重要。并网运行管理应遵循电力系统客观规律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网运行管理分为四大部分:安全管理;调度管理;检修管理;技术指导和管理。而辅助服务是指为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保证电能质量,除正常电能生产、输送、使用外,由发电厂提供的服务。包括:一次调频、自动发电控制、调峰、无功调节、备用和黑启动服务等。随着全网并网运行及辅助服务管理实施工作的展开,问题显现出来:如何科学客观的监视、统计和分析电厂各机组参与并网运行及提供辅助服务的情况。《两个细则》的实施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工作,因此亟须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系统来对机组参与并网运行及提供辅助服务的情况进行管理与考核。针对系统的具体实现而言,就是要设计一套系统软件来分析和处理实时数据,并按照相关规定和原则将其量化,从而为实施奖惩的考核措施提供依据。
1 总体框架
在参考国内外的成功例子后[4-6],二滩水电公司结合华中电网《两个细则》实施情况,设计了一套并网运行及辅助服务考核系统。利用电厂的信息发电实时数据,设计出发电机组并网运行情况及辅助服务的考核结果的统计、分析、以及与电力监管机构的预考核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申诉等功能。基本思路如下:①该系统使用磁盘阵列的结构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及数据的完整性。②监控系统单方向地向数据库服务器提供所有发电机组的实时发电信息、发电计划、电网实时频率。③应用服务器利用监控系统提供的信息,对每一台机组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统计、分析,并开发出相应的考核管理等功能。④该系统的统计、分析、考核结果以数据库保存,以网页的形式供浏览、查询。⑤本系统分为服务器端、客户端、网站端三大部分。
根据以上思路,并网电厂考核系统的内部结构部署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一台用服务器,以及一个磁盘阵列。公司内部各专业用户使用公司内部PC工作站。采用了磁盘阵列的方法,有效的保障了数据的完整性和服务器运行的稳定性。
系统的运行流程如图2所示,整个系统由服务器端、客户端和Web端3个部分构成。实时数据由电厂RTU送至EMS,由EMS处理后以文本文件的形式打包成数据包发往可供系统访问的FTP服务器。服务器端程序负责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等一系列处理,并将处理好的数据存储至本地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程序通过内部网络访问服务器,取出数据库中的有用数据,并将数据帧可视化为实时曲线,供调度人员监视,并提供考核结果以报表的形式输出。Web发布程序负责提供浏览器/服务器(B/S)服务,使电厂其他工作人員可以通过Internet查看考核结果和考核过程中的信息。考虑到电力系统所要求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本系统在成熟的.NET平台开发,同时,Web部分采用ASP.NET开发,以保证通过Internet查询的速度和连接的稳定性。
2 系统功能
根据两个细则的要求,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
2.1 考核模型管理:管理电厂机组等系统注册参数;
2.2 考核流程管理:启动月度考核,监视考核执行情况;
2.3 考核参数设置:即考核指标,管理设置电厂参与的考核类型、考核奖惩电量比例和考核范围;
2.4 免考核管理:设置电厂和机组免考核时间范围和免考核原因;
2.5 电厂申报:电厂申报减出力、免考申请;
2.6 考核结果申诉:读取电力监管部门的预考核结果,与本系统的考核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提供生成报表、提出申诉等功能;
2.7 发电考核:主要包括:安全管理考核;黑启动考核;调度管理考核;非计划停运考核;日发电计划考核;AGC考核;一次调频考核;无功调节考核;调峰考核;检修管理考核;技术指导与管理考核;发电考核统计分析;
2.8 辅助服务补偿:主要包括AGC补偿;调峰补偿;旋转备用补偿;无功补偿;黑启动补偿;辅助服务补偿统计,执行各项考核补偿计算,分类统计考核补偿结果;
2.9 信息发布:信息发布主要完成各类考核信息的发布、存档、检索及处理;
2.10 数据接口:从数据中心等设备获得原始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的数据转存到数据库中;
2.11 系统支撑平台:提供报表、数据字典、数据访问、权限管理、日志服务和告警服务等公共底层支撑。
其中,发电考核模块和辅助服务补偿模块是最为关键的两大模块,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都将在这里进行。以一次调频考核功能为例来具体说明系统功能。
根据一次调频的考核规则:一次调频投运率,机组一次调频人工死区,机组调速系统的速度变动率,调速系统的迟缓率,机组一次调频负荷调节幅度,机组一次调频响应行为,以机组为单位,每月对机组的一次调频功能进行考核。按未完成次数记录考核电量。数据源如表1所示
一次调频考核结果的显示,以棒图的形式展示电厂的每月的一次调频考核扣罚电量。以表格形式展示电厂、机组每月、每日的一次调频考核的详细信息,包括每月的投运率等,建立链接,点击月记录中的每一条汇总信息都会进一步展示一天的所有具体信息。表格具备查询每次电网频率发生波动时的机组的一次调频调节性能;具备手动填写一次调频性能中各项指标的功能;具备按任意字段排序、导出报表的功能。
3 特点分析
3.1 计算灵活,具科学性 系统能灵活应对突发变动,多套考核指标同时进行。各个考核项的算法经过实际测验,符合考核要求。
软件设计成通用的发电厂并网运行及辅助服务考核分析管理平台,系统运行所需的配置参数如数据采集信息表、考核参数指定、数据字典等都通过人机界面进行配置整定,不需修改软件。
软件架构上,采用模块化设计,即系统的模块可以随意添加、删除、修改,如由于政策或者其他原因,需要对部分考核模块(如一次调频)进行修改,系统只需要在服务器上对该模块进行修改而不涉及其他。
3.2 可操作性强 系统不需手动填写大量繁琐的表格,许多考核项能够自动进行。人性化的操作界面,使得操作简单易行,结果明显易懂。
系统除可以从数据中心采集数据外,还应具有其他的数据采集显示,如:从网控RTU以CDT规约,通过异步串口通信方式采集;采用OPC规范,通过网络通信方式采集;采用Modbus规约,通过异步串口通信方式采集。不管什么方式,数据采集由系统按运行管理人员指定的配置参数自动完成,数据采集过程不需人工参与。
考核报表可采用Excel电子表格形式、柱形图、曲线图等多种型式输出,并可与可以在网路打印机和本地打印机上打印。自动生成电力临管部门的预考核与本系统预考核的对比分析报表及图示,自动生成申诉报表,待相关人员确认提交。
3.3 强大的数据支撑 考核过程中,原始数据、中间数据、考核结果报表数据都能完整的保存,便于需要历史数据时的查看,过期数据由软件自动清理。各个考核项的数据完备,在理论上科学客观。
系统运行过程中,软件自动检测系统运行的状态,并将检测到异常情况以事件形式在告警信息栏显示,记录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查询和检索,方便运行管理人员快速找到系统的故障点。对数据库中的信息可以采用移动存储媒介备份,一旦系统故障,可以快速恢复。如果因为系统故障停机,系统恢复正常后,应可以追补停机期间的动态数据。
3.4 考核面向过程 各个考核项目,从数据采集到计算,再到统计分析,每一个步骤都保存记录,整个考核的流程不是单一的结果记录,而是面向每一个项目的运行过程,实时数据实时监测,不受时间限制。这样保证了考核的科学客观性,避免了单纯填写表格导致的只有结论的情况。
4 结语
根据两个细则要求,在即将启动的试运行期间及正式运行期间,电厂并网运行和辅助服务考核部分将关系到电厂每月数十万的经济效益;系统在运行期间存储的大量数据和分析结果,对于电厂长期稳定的运行起着保障及促进的作用;系统的分析结果,有助于领导做出科学的决策,并对领导的决策起着强有力的支持作用。本系统能顺利完成兩个细则的具体实施工作,保证电厂机组在华中电力系统安全、优质、经济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监会.关于同意印发实施华中区域发电厂辅助服务管理及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电监市场[2008]57号).2008年11月25日.
[2]华中电监局.华中区域并网发电厂辅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华中电监市场[2009]11号).2009年1月.
[3]华中电监局.华中区域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华中电监市场[2009]11号).2009年1月.
[4]Graeme A Chown,Jonathan Hedgecock.Proposed Ancillary Services for the Southern African Power Pool.IEEE PES PowerAfrica 2007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16-20 July 2007.
[5]Sheng He,Xudong Sun,Jianyun Chai. Study on the Paralleling Operation Control of a Household Wi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17-20 Oct.2008.
【信息系统运行分析服务】推荐阅读: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12-19
内部市场化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调研报告01-22
洪涝灾情信息服务系统01-07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10-19
物流信息系统分析报告11-24
旅游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报告08-05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服务报告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