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东华大学

2024-07-28

台湾东华大学(精选10篇)

1.台湾东华大学 篇一

台湾大学:“每天深思3小时”

在台湾, 台大的NO.1地位几乎妇孺皆知。台大不仅是台湾地区的最高学府, 也是台湾地区建校时间最长、占地面积最大的高校“巨无霸”。暂且不说台大的育人理念和学术功能, 仅仅凭借她的校园设计, 便可称得上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完美相融的生态旅游胜地。

台大最著名的院系之一是法律系, 陈水扁和蔡英文都是从这里毕业的。而马英九则毕业于台大政治系。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 香港媒体称:台大政治系终于打败了台大法律系。

去过台大的人, 经常说在台大到处都可以闻到自由、活泼的味道:学生们围圈席地而坐, 交流心得体会;老师声情并茂地给学生传授思想。如果你特别看重交流想法以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学习氛围, 那么, 台大或许就是你的首选。“我们每天需要深思3小时。”这就是台大在无形中给学生熏陶出来的理念和精神。

成功大学:毕业生受企业“厚爱”

成功大学取名“成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

成功大学坐落于台南市, 距离郑成功当年的府城赤嵌楼不远。成大有3个校区, 分别是新潮的自强校区、西洋式的成功校区以及古朴式的光复校区, 仅从名字看, 就可知道不同校区体现着不同的时代气息。

成大作为台湾高等教育界的后起之秀, 是台湾“企业界的最爱”。前校长、被称为“冠状病毒研究之父”的赖明诏曾自豪地说, 成功大学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成功”, 因为她培育了难以计数的成功者:“超导之父”朱经武、台达电创办人郑崇华、统一集团创办人之一林苍生……正是这样的特殊渊源, 成大的毕业生一向深受企业欢迎, 在台湾高校的就业率排名中, 也一直引领风骚。

台湾“清华大学”:诺贝尔奖的摇篮

台湾“清华大学”于1956年成立。成立后即设立原子科学研究所, 首先招收研究生, 1957年才正式招收本科生。第一任校长是担任过北京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如今台湾“清华大学”也已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

台湾“清华大学”的校训与北京清华大学一样, 沿用着民国3年梁启超在原清华大学演讲时所用之辞:“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值得一提的是, 台湾“清华大学”还先后培养了包括李远哲在内的3位诺贝尔奖得主。

台湾政治大学:人文社会学科我最牛

以“亲爱精诚”为校训的台湾政治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学科著称的学府, 首任校长是蒋介石。政大注重专业教育、人格、创意的培养, 在法商、传播、国际事务、外语等领域尤其突出, 被称为“公务员的摇篮”。

由于其国民党党校的历史渊源以及政法等强项学系的特殊性, 政大与台湾政界的联系非常紧密, 教师中有很多是前任官员, 学术成果多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甚至有的教授在任教中途还被借调到有关部门任职。

政治大学, 虽然名为“政治”, 却一直全面地传承着人文社会科学的优良传统, 发扬了追求宇宙真善美之大学精神。因而政大的学生, 都比较务实和低调。他们能够在这里通过学习、交流或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发掘潜在能力。因此, 除了培养出大批政界人士之外, 政大也催生了一批知名艺人, 张雨生、陶晶莹、林依晨、“苏打绿”等都是政大校友。

辅仁大学和东海大学:私立教会学校

辅仁大学和东海大学同属私立教会学校。辅仁大学的校园建筑由德国人设计, 却极富中国元素。辅大在台湾首创了民生学和食品医学, 然而底蕴最为深厚的还是心理学研究学科, 很多中国心理学界的前辈都来自辅大。

1949年之前, 辅仁大学曾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并称“北平四大名校”。自1960年在台湾建立校址后, 辅仁大学发展成为拥有11所学院、47个系的综合性大学, 也是台湾唯一拥有医学院的私立综合大学。

东海大学由美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拨款建立, 是台湾地区最早设立的一所私立教会大学, 以建筑专业为龙头。或许因为以“建筑”见长, 东大也以“优质校园”之名享誉全台湾。校园内林木苍郁, 人文气息浓厚, 是“闹中取静”的绝佳学习之地。

2.台湾大学,严谨的自由 篇二

她叫台北帝国大学,

是日本人办的

台湾大学的前身可以从1928年算起,这时的台大被称为台北帝国大学,隶属于日本政府,是日本九所帝国大学之一。首任校长,自然也是日本人,叫币原坦。日本人为开设台大,也算是做出了一些贡献。随着日本在二战中的败退,日本人也在台湾卷席败走,留下了偌大的空壳学校。1944年时,台北帝国大学仅有学生394人,其中117名为台湾人。1945年11月15日,台北帝国大学被新的政府接收,改组为国立台湾大学。从此,台湾大学扬眉吐气,历史脚步正式迈开。

台大后来发展成最具声望的高等学术机构,这里走出了一名诺贝尔奖得主、三名台湾当局领导人与为数可观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其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出生于新竹的李远哲,他在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及约翰•波兰伊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李远哲曾在1955年—1959年间就读于台湾大学,学习化工专业。后来,还就读并工作于新竹市的国立清华大学,唯一的遗憾是赴美后他也加入了美国国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都是国立台湾大学的毕业生,李读的是农经系、陈和马读的是法律系。

现在的台湾大学,辖有台北市境内的四大校区以及溪头实验林,占地约达全岛陆地的百分之一。

当年排名前3%学生的

第一志愿都是进入台大

台大的校训是“敦品励学、爱国爱人”。“敦品”就是正直诚信,“励学”当然就是求学做学问、追求卓越;“爱国”就是关心周围的社会,要有热情;“爱人”就是要体谅别人、要能合群。

目前,台大由李嗣涔执掌。他于2005年通过台湾地区“教育部”遴选,担任了台大校长。他入驻后,按照校训开始了打造名校品牌的战略之路。

台大认为,在未来的社会里,单纯依靠一个人的专业知识是不足以成就一番事业的。所以台大要发展“通识教育”,即除了重视知识的传播,更重视学生的个人质量、个人特质的培养,但“通识教育”是需要自己设计课程的。

在台湾,不管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重要的人物都是台大的毕业生。一般当年排名前3%的学生都是第一志愿进入台大。台大认为,大学是社会良心的最后堡垒,大学是相对自由和宽容的。实际上,从台大的老一辈校长傅斯年开始,就开始把“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理念当成学校的最高宗旨。同时,一所大学的气质塑造直接影响学生的成才情况,一个合格的学生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人格及品德。

作为名牌大学,争取人才是第一要务。台大获得世界顶尖人才的诀窍是将世界上好的人才挖过来和对有潜力的年轻人才加以培养。

台大始终坚持用心打造名校品牌,占据专业领域的学术权威。但是,对于学界的交流合作却是开放心态,尤其对两岸的学术互动。

每年都有两三位教授因为测评不合格,

离开台大

现任台大校长李嗣涔称,如果教授没有感到压力,大学就不会取得发展,教授之间激烈的竞争是大学求生存的法则。他表示,“台大会对1900多名教授的实力进行评价,然后再做出是否继续聘任的决定,我们从教授身上找寻成为世界一流全球性大学的起点以及方法。”

现在台大使用测评系统。按照助理教授、副教授、高级教授严格区分并作出评价。高级教授每隔3-5年接受一次测评,其他教授每5年接受一次测评。虽然教授65岁退休,但是不会给予终身聘用。在测评当中不合格的话,在1-2年之内必须接受再次测评,即使如此仍然不合格的话就必须被辞退。每年大约有两三名教授因为这个原因离开台湾大学。台大认为,对于教授的测评越强化,对于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大学而言越是一件好事。不过,这一做法给教授造成了很高的压力和紧张度。

台湾大学现有2500多名外国和外地区学生,其中1800多人来此攻读学位的,其它的是短期交换的学生,因此校园的全球化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台湾大学与全世界310所大学保持交流关系,还和首尔大学、延世大学等12所韩国的大学结成了姐妹学校关系。李嗣涔表示,亚洲大学如果希望与世界其他大学竞争,那么自由的学术气氛十分重要,特别是应当向各个国家的大学生开放校园。

台湾大学由校长选举委员会来选拔校长。委员会由学校代表、校友代表、教育部官员等人组成。校长任期4年,任期最多3届。“教育部”并不会深入介入学校事务,连入学考试也是由大学自己来掌握的。

台湾高校向大陆学生敞开,

希望有一天培养出更多人才

台湾大学教务长蒋丙煌看好大陆生来台对台湾教育及两岸互动的影响。蒋丙煌说,希望大陆生来台感受台大教育,很多事情在观念上就可以相通,就不会有误会,两岸也不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目前台大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大陆著名学府已有交换学生的意向安排。

相信会有那么一天,国立台湾大学在祖国的怀抱下会培养出更多的能影响历史发展的人物。

台湾大学旅游攻略:

1.台湾大学学风自由,任何人可以自由进出学区,假日有许多人去休闲旅游,有小孩及大人骑脚踏车,有人跑步,有人运动,在校内有许多不同餐厅,享受美食,有人在露天喝咖啡聊天,逍遥自在。

2.台大校区博大,除了众人最熟悉的台北公馆地区的校总区以外,还有水源校区、台北市徐州路法社学院、医学院,新店安坑农场,南投竹山的下坪、溪头实验林,梅峰农场、春阳农场,还有开发中的竹北校地、云林虎尾校地、宜兰头城实验站等。各校地有各种教学研究功能,长期以来的经营开发,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校园风貌、丰富的植被景观。

3.可以去感受台大校园巴洛克建筑的艺术魅力,在椰林大道漫步,体味浪漫的校园氛围。

4.要想全面了解台大可到校史馆。

3.台湾大学章程修正说明 篇三

96年4月28日 本校为迈向顶尖大学,追求教育卓越、研究卓越、及关怀社会的理想,揭橥「成为华人顶尖、世界一流的大学」为愿景,以「提供师生一流学习与创新的优质环境,以培养社会菁英、提升台湾学术水平,协助国家经济发展、解决人类永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台大使命,正积极推动各项重大改进方案。而改善方案的提出,乃经长时期的研议考虑,及不间断的沟通协调,目前各项方案的规划皆已趋于成熟。然而,崭新的政策推动需靠组织架构的调整,组织架构的调整需靠组织规程的修正,否则一切的理想都将缺乏付诸实施的条件基础,目前正是提出更为宏大深远的制度变革的时机。

大学法于民国94年12月28日修正公布,大学法施行细则亦于95年8月16日修正发布,因法规内容的变动给予学校在行政组织及学制上较大的弹性,加上现行本校组织规程为因应追求卓越的需要,亦达必须调整的阶段,爰配合修正本校组织规程条文。其目标系以较具弹性的组织与学制来提高行政效率,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与产业环境,协助学校迈向顶尖大学。

规程中比较重大的修正有三项:第一、行政单位的变更及改隶;第二、校长遴选方式的改变,由过去的二阶段改为一阶段;第三、校务会议的人数予以缩减。兹说明如下:

壹、行政单位的变更及改隶(见附图一)

修正草案第二章第三节第二十一条为规划本校行政单位架构,有几项创新的变革:

1.为面对国际化的浪潮以及大量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原属研究发展委员会下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升格为一级单位的「国际事务处」(第五款)。

2.为增强本校财务规划、资金调度、募款及新事业开发管理的需要,增设「财务管理处」(第六款);

同一条中亦有组织调整的构思

1.原有的「研究发展委员会」改为「研究发展处」(第四款),内部仍然设立研究发展委员会,其它组织功能均不变;

2.「共同教育委员会」改为「通识教育中心」(第十五款),内部设立通识教育委员会,除了所属的军训室改隶「学生事务处」(第二款)外,其它组织功能均不变;

3.「教学发展中心」、「出版中心」及「环境保护暨职业安全卫生中心」均为现有的单位,将依其位阶列入组织规程中。

大学法施行细则第十五条规定,行政单位层级至多以二级为限,为充分发挥大学法赋于大学行政组织弹性的美意,组织规程仅订定第一级行政单位、非属学 1

院之教学单位、校级研究中心、进修推广部的名称及执掌,这些单位内部的分组,另以「国立台湾大学行政单位组织运作要点」订定之,经行政会议通过,送校务会议备查(见第二十四条)。

贰、校长遴选方式的改变

为配合大学法的修正及教育部新订「国立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组织及运作办法」,校长遴选改为一阶段遴选,由单一的校长遴选委员会直接选出校长(见第七条)。校长遴选委员会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学校代表占全体委员五分之

二、校友代表及社会公正人士占全体委员五分之

二、教育部遴派的代表占全体委员五分之一(见第八条)。另法律规定,校长续任评估时,应参考教育部评鉴的意见。

叁、校务会议人数的缩减

本校执行迈向顶尖大学计划的考评指标之一,即为校务会议的人数缩减问题,获得计划补助的大学目前大部分已经完成此项指标。本校已于95年6月10日94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校务会议第94218案订出修订的原则如下:

1.除大学法所定校长、副校长为当然代表外,院校级行政主管是否列为当然代表,视校务会议代表总人数而定。

2.各学院应定四分之一至半数之系所主管担任当然代表为原则。

3.选任之教师代表不得少于全体会议人员之二分之一。

4.每教学单位至少一名代表为原则。

5.职员代表人数应占全体校务会议代表百分之五。

6.学生代表人数不得少于全体校务会议代表总额十分之一。

目前提出的方案(见第三十六条)是以校长、副校长、教务长、总务长、学生事务长、研发长、各院院长及四分之一之系所主管担任当然代表,校务会议总人数为146人。

4.台湾元智大学交换生研修计划 篇四

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研究生,应该努力学习,并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拓展自己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博士生,科研是博士研究生的最主要工作,而交流则是获取新观点、新思路的最有效办法,也是科研创新的有效途径。为顺利申请去元智大学研修,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修,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1.继续博士课题的研究

我的课题是xxxxxxxxxxxxxxxxx。在去台湾之前,已完成XXXXXX进行了简单验证,并进行总结发表了高水平文章。拟去元智大学进行相关优化控制课程学习或相关讲座旁听。元智大学很早就开始燃料电池系统方面的研究,与我研究的xxxxxx研究方向有相似之处。拟请教台湾教授,在知名教授的指导下和台湾的科研同窗进行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博士课题内容。xxxxxxxxx研究,2.学习台湾文化

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台湾和大陆交流逐渐增多,两地文化在世界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陆和台湾文化各具特色。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同文化需要我们身临其境去学习和体会。通过融入台湾的学习环境、生活习惯,能学习更多的台湾的本土文化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与台湾同胞加强感情。

阅读是一

我还打算去读书馆系统阅读几本台湾本地科研类书籍,个获取基础知识的很好办法,通过阅读台湾本土书籍能进一步了解台湾文化,同时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基础功底。

我还计划选修或旁听相关课程或讲座,增加自己的基础知识,了解台湾研究者们的科研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科研思维,增加科学知识实现手段。3.结交台湾朋友和国际朋友 结交台湾和国际的朋友,千里难寻真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我们需要朋友来分享成功和释放烦恼。朋友间是互相帮助、共度患难的。朋友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可以给我们帮助,在我们成功的时候可以为我们锦上添花。力争交几个台湾和国外挚友,大家共同讨论科研、事业,为祖国大陆和台湾的科技振兴、世界的科技进步做更多的贡献。

5.马云台湾大学演讲谈创业语录 篇五

3月3日下午,台湾大学综合体育馆一楼座无虚席。3点15分,在三位校长的介绍下,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以“从梦想到成功创业”为题,登台演讲,并与台湾大学,台湾师大,台科大三所大学的学生对谈交流。

马云向台湾学子分享了自己十五年创业的经验,同时也阐述了他心目中的创业者三大素质:乐观,自省,坚持。在随后的对谈提问环节,台湾学生热情高涨,仅半小时300多个问题通过短信现场提出,他们就未来创业机会,三地青年差异,阿里全球战略,个人生涯选择等问题与马云交流。原定一小时的交流不断延长,台下掌声不断,而昨日马云演讲的报名消息一出,入场门票即被秒杀,甚至因报名太过踊跃,一度造成网络报名系统瘫痪,最后四小时内迅数千个座位被一抢而空,在台湾年轻人心中比明星演唱会更为爆。台下观众更包括郭台铭等诸位台湾知名企业家。

此前一天,阿里巴巴宣布计划在台湾成立创业基金,扶植台湾年轻人和年轻企业家发挥创意及潜力。基金为非营利性质,预计总额新台币100亿元(20亿人民币)。

马云分享创业者三素质:乐观,自省,坚持

被台湾科技大学校长介绍为最杰出的创业者的马云,向台湾分享了自己创业经历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三个经验:学英语以开拓视野,学会独立思考是在马云看来是第一个要素,“你学的不是语言而是文化,了解一个国家跟地区是怎么发展,直到今天为止到全世界各地去合作的时候,我明白背后的出发点是什么。“

人们提到马云常常会提及的一大经历: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当老师多年。在马云看来,教师经历塑造了他作为领导者的重要品质——帮助别人成功。马云回忆道,当年自己坚持做老师,是为了信守对母校校长的承诺,曾经拒绝了深圳海南的高薪工作,拿着91块一个月的工资一直坚持,”这六年当老师改变了我,特别是当班主任,我到今天为止还是像老师,希望员工个个超过我,做的比我好,就是当老师。“

从失败的经历中学习是马云在多年磨砺下悟出的商业哲学。“今天最大的财富就是你以前所有失败的经历。”不断的失败锻炼了马云的抗击打能力,除了广为人知的多次应聘被决绝,马云还向台湾学生透露,自己的创业的时候,家人都反对,不觉得他会成功,“我觉得我今天最大的财富是我们习惯了失败。”

基于自己的经历和与全球创业者的交流,乐观,自省和坚持成为马云心中创业者三大素质。乐观是左手温暖右手,团队互相温暖,”跑十个客户都只有一个没有拒绝,特别高兴,这就是乐观精神”。自省则是不断检查自己,他建议台湾青年多学习失败的经验,“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而失败的原因往往相似,总结下来只有这十几个错误。马云也同时提出,创业者需要有超越一般人的坚持。阿里上市,“梦想”火遍互联网,但马云直言梦想和理想有本质差别,“人人都有梦想,而理想是有一帮团队,一帮人共同理解支持,理想是要变成现实的。”

期待台湾年轻人:把台湾的产品和服务向全世界销售

两岸三地的年轻人都在谈论创业,创业过热了吗?在马云看来,完全不是,当今世界有着最佳的创业机会,”这次技术革命,是以互联网为技术的工业革命,释放人的大脑和智慧“,在马云心中,如果让他现在开始创业,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帮助传统企业向互联网升级是将会是他投入的领域。

”很多企业和制造业碰上困难,我告诉大家困难还没开始,因为技术革命对未来三十年的影响远远超过大家想象“,马云鼓励台湾年轻人,用互联网的技术把他们父母辈的台湾优质企业升级链接到互联网上,“这里面机会非常大”,并强调年轻人在这个新的时代,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有人说手机屏幕太小了,我说不是太小,是眼睛花了,年轻人觉得正好,这里面就是不断的变革。大数据时代没有专家,人才的学习能力最重要。”

在马云看来,没有好行业坏行业之分,“这个市场有1万亿,和你有什么关系。制造业行业不好,有的是好企业,互联网多么好的行业,前十年死了多少互联网公司。”马云看来,创业首先要选择自己最有热情的领域,早上晚上都在想的行业,然后选择最容易的开始着手,先活下来。

马云表示,设立台湾青年创业基金的初衷,”台湾创业环境应该说非常好,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但是世界在发生变化,很多年轻人抱怨和迷惘,但是改变自己,顺应未来是最重要的,台湾每一代都诞生优秀的企业,每个时代,每个地区最大的希望就是年轻人。”

”觉得用自己的脑袋思考一下,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给自己一个决心,我干五年十年一定把它做出来,阿里是今天这样走出来的,这条路是所有创业者都走过的路。“马云寄语台湾年轻人,期待通过基金会,能帮助年轻人把台湾的服务和产品,比如农产品(14.92,1.15,8.35%)(14.31,0.54,3.92%)通过互联网平台触及全世界的消费者。

以下是马云发言概要:

来台湾前我听到一些声音,说不需要你去教创业。但当过四年师范生,教过六年书,“好为人师”可能已经是我们的本性。

我在学校教了6年书,觉得没有完全尽完做老师的责任。我常常有机会就去大学演讲,有人说你在北京、上海、美国讲,咋不来台湾讲?正好有一个机会碰到校长邀请,于是就过来了。

这个世界观点很多,大家请用自己的脑袋去判断。

一、关于创业:

1、阿里巴巴的创业是一路被批评跟骂过来的,没有骂声我反而会特别紧张。因为世界变化很快,也越来越多元化。任何观点,大家用自己的脑袋去判断,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示未来和看待。

2、阿里巴巴很幸运,但我们付出的代价跟努力超乎大家的想像,背后有太多眼泪、委曲和挫折。郭董(郭台铭)在这,我们都是过来人。创业的时候,我以为企业大了没那麽多痛苦跟麻烦,可以像有钱人一样到沙滩上享受人生抽雪茄,没想到做大了更累,压力也更大,每个错误都可以让你明天就关门。

3、少听别人说,自己去思考,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给自己一个决心,我干五年十年一定把它做出来,阿里是今天这样走出来的,今天这条路也是所有创业者都走过的路,可能这也是基本的原则。

二、这些经历对我帮助很大:

1、学英文。我的英语不是正规教育出来,是聊天聊出来的。我们家是没有人懂英文。我每天早上骑自行车在杭州酒店门口,找来旅游的老外练英文,我做免费导游,这样聊了九年。

这九年,我受益最大的不仅是语言,而是了解了不同的东西,了解了西方的一些思考和文化,开拓了视野。因为其实你学的不是语言,而是文化,学习了解另一个国家跟地区是怎麽发展。到今天为止,去全世界各地合作的时候,我能明白背后的出发点是什麽。如果只是透过翻译交流,有时理解起来会很艰辛。

2、当老师。进师范当了学生会主席,还当了学联主席,学习了怎么理解别人,组织活动。我分配到大学教书时,当时的校长说,全班就你一个人分配到大学教书,你5年内不许出来。我答应了。后来,在学校的日子比较艰辛,因为同样是老师,我的毕业学校最差,大家不太看得起,工资也不够用。后来深圳有人承诺给我1200块工资、海南愿意出3600块工资。。但承诺就是承诺,说了不去就不能去,这样在学校,一教教了六年。

这6年踏踏实实当班主任的经历,改变了我,让我受益匪浅。因为所有老师的共识都是希望学生好、能够超越自己,觉得学生一有不对就会跳出来,不会希望学生学坏。所以到今天为止我还像个老师,天天在公司裡希望员工超越我、做得比我好、都可以非常成功。

3、失败的经历。失败很正常,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你以前所有失败的经历。我倒楣的其实事情挺多的,大家都知道我找过几十份工作全被拒绝,这辈子从没应聘成功过。24个人去肯德基面试,只有我没被录取(老板是台湾人)。包括爸妈在内没人觉得我会成功,我问过太太,你希望我成为首富呢,还是受尊重的人。她说你?首富?怎么可能!当然做受尊重的人。

学语言开拓了视野,做学生干部、当老师锻炼了心态和组织能力,不断的失败又锻炼了我的抗击打能力。

三、创业重要的三点:

1、乐观。不管你承不承认,本质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乐观的。我以前没发现自己很乐观,反正从小到大就是失败,也就就习惯了,应聘失败我回来觉得也还挺好。学会左手温暖右手,相信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好。1999年创业时,想给中国企业推销用电子商务几乎不可能。我们当时跑了十个客户,十个全都被拒绝。后来有一个没拒绝,我们就很高兴,特别高兴。

10年以后,优秀的公司会越来越多,而你还在抱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痛苦,以前没人理你,痛苦;现在找你麻烦的人都是关心你的人。

2、检查自己的问题。做企业就像打仗,活着回来就是成功。一味说别人错的人,永远不会回来。所以,花时间去看别人怎么失败,去检查自己的问题。

3、超越一般人的坚持能力。10多年来,我晚上经常想:不干了,真没意思。早上起来还是继续干了。怕竞争,就别做企业,怕难怕被人骂,就别创业。梦想和理想的差异在哪里?想当飞行员、当老板、当教授,这叫梦想。理想是什么?是有一帮团队的,一帮人共同理解支持,理想是要变成现实的。

四、创业最好的时机

1、没有比这个时代更好的时候,因为我们从来没遇上现在的机会。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职责,有每一代的机遇,THISISOURTIME。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分别释放了人的体能和能源,而我们在经历的这一次技术革命,是在释放人的大脑,在从IT时代向DT时代发展。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接受现实,那你可以做出更佳的创新。

2、未来三十年,整个变革会远远超过大家的想像。有人说超市不好卖,都是因为淘宝。但你没明白,没有淘宝也会不好卖——因为消费者需求愈来愈个性化,而这,就是社会的发展。

6.台湾东华大学 篇六

1 台湾私立科技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及教育体系及三所私立科技大学简介

1.1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位于台中市雾峰乡, 1994年建校 (于1997年改名为“朝阳科技大学”) 。取名“朝阳”, 寓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朝向阳光, 卓立昂扬”, 亦象征本校校务欣欣向荣, 学生积极进取。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现有5个学院、5个博士班 (其中包含台湾产业策略发展博士学位学程及营建工程系博士班) 、18个硕士班、22个系及1个学位学程, 另设有进修部、通识教育中心、推广教育中心、企业创新学院、研究发展处以及附设幼稚园等。

目前, 在籍学生约有15000人, 教职员工600余人, 师资阵容和教学设施备受肯定, 在台湾首度私立科技大学评鉴中夺得最优成绩。

1.2 台湾建国科技大学

台湾建国科技大学位于台湾彰化县彰化市, 前身为私立建国商业专科学校, 创立于1965年。1999年改制为建国技术学院, 2004年改名为建国科技大学。学校现有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设计学院、人文学院4个学院, 机电光系统研究所、电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等19个系所。目前在校生数达11270人, 其中硕士班96人, 日间部5127人, 进修4265人, 进修学院1782人。

在教学方面, 学校凸显以下特色: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并重;注重培养理论与实务结合的能力;培养发掘、分析与解决问题之能力;配合台湾及业界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科技的能力。

1.3 台湾岭东科技大学

台湾岭东科技大学位于台中市, 创立于1964年。创办之初, 以“私立岭东会计专科学校”为校名, 并以“学以致用, 诚以待人”为校训, 1999年升格为技术学院, 2005年8月改制为科技大学。目前, 学校拥有在校学生一万余名, 教师277人。

2 台湾三所私立科技大学的启迪与认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通过此次对三所台湾地区重要的知名科技大学的参访活动, 使我们对于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代表的内地民办独立院校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加系统与清晰的思考。

2.1 因地制宜、产学结合

台湾岭东科技大学的赵志扬校长认为一所大学的发展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利基” (“Niche”即管理学上的“适宜环境、定位”) , 也就是说:学校的地理位置要好。三所科技大学为了充分利用台湾作为亚太经济枢纽的便利条件, 大力发展技术职业教育, 学院开设的系所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紧密对口。台湾目前的传统产业基本上都外移或外包了, 所以以岭东为代表的科技大学的教学目前主要与台湾的服务产业相结合。

2.2 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三所科技大学均十分重视学生的实务精神培养。例如:朝阳科技大学就特别设有学生劳作课程与相应任务。

教师办公效率高。三所科技大学的教师均不但承担教学任务, 而且还直接担任行政职位。系所的行政人员不多, 但是十分高效。这样的效率是有绩效制度做保障的。学校是有绩效考核的。岭东科技大学的赵志扬校长指出:一般而言, 该校老师的讲课大概占绩效考核的40%分数, 研究工作 (往往是去一个企业研究某一产品) 占20%, 服务工作 (去企业做顾问) 兼行政工作 (也包括去政府机关任职) 也是要计分数的。考核不但要与年末绩效挂钩, 而且还要实行末尾淘汰。这种“警示制度”促使老师提高实务水平, 高水平的教师才能保证高水平的教学并赢得社会认同!

三所科技大学教师的办公场所充满了人文关怀与“家”一般的归属感, 例如:办公室中普遍设有“咖啡角”, 走廊上还设有教师休闲区。

三所科技大学均十分重视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培养贯彻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施中。一般而言, 大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均由学校的学生自行组织实施, 只有个别专业由老师 (如音乐汇演中有音乐老师) 来负责协助。

2.3 专业特色情景实验室建设

这三所科技大学从应用型人才培养宗旨出发, 均十分重视专业特色情景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建设既是学生校内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 同时又是参与各项校外甚至国际大学生专业竞赛的平台。如:建国科技大学设有“时尚展演开发训练实验室”与“学生创意研发中心”, 朝阳科技大学设有ERP电子实验室, 岭东科技大学设有“流行设计系实验室”。

2.4 产学结合及师资实务能力制度建设

台湾的科技大学一开始的时候师资也是源于一般高校, 这样的老师传授知识没有问题, 但是实务方面就不行。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三所科技大学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第一, 有些老师是出生于技术学校的, 实务能力本来就较强;随后通过培养他们进修, 又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 从而加强了理论;第二, 有些老师没有专业技术技能, 学校则支持其职业进修或读博;第三, 一些新领域, 学校则从海外直接引进高水平人才;第四, 教师可以去业界任职一年。如:一位服装学的博士, 可以申请去业界工作一年。

总之, 科技大学的办学不能脱离企业界。具体而言, 学校的教师要与同自己专业对接的大企业、大公司进行产学合作的项目结合。例如:岭东科技大学的270几位老师中, 目前就有160多位正在进行产学结合的工作, 其中有些CASE, 老师还直接将学生带到企业里。

对于教师的产学结合工作, 学校是有绩效考核的。一般而言, 老师的讲课大概占40%的分数, 研究工作 (往往是去一个企业研究某一产品) 站20%, 服务工作 (去企业做顾问) 兼行政工作 (也包括去政府机关任职) 也是要计分数的。考核不但是年末绩效挂钩, 而且还要实行末尾淘汰。这种“警示制度”促使老师提高实务水平, 高水平的教师才能保证高水平的教学并赢得社会认同。

2.5 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在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问题上, 朝阳科技大学的“毕业既就业、上岗既上手”的理念具有代表性。三所科技大学为了实现这一理念, 都进行了大力的教学及课程改革。具体特色如下:

第一, 有的学校建立了“学生负责中心”, 工作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从学生入学第一时间起, 直到学生毕业、就业后, 一直追踪并辅导。打破了以往高校教育仅仅局限于大学四年的思维范畴, 向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

第二, 学校一般都为学生提供专业、语言、咨询三类证照培养。岭东科技大学的林永森学务长就指出学生毕业时要取得相关的职业证照与英语水平认证。

第三, 学校为学生提供多种企业实习机会, 时间一般能为六个月, 其中甚至包括海外 (越南、泰国) 实习机会。

第四, 学校为学生提供多种“就业学程”, 达30学分。

第五, 课程教授普遍采用“产学双师”形式, 即:一门课程的三分之二学时由学校老师负责, 而另三分之一学时将由业界经理负责。

第六, 教师的实务能力也是年终业绩考核标准。该校老师在完成三年的教学时间后, 可以有一年的时间“停薪留职”去企业任职。

第七, 学校均设置“劳作教育”, 要求学生义务完成学校的多项校园维护工作, 以培训学生的自行管理与服务社会能力。

第八, 学校均积极促进学生参加多项国内国际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 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3 总结

我国台湾地区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区域之一, 在产业结构上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 并逐步进入信息化社会。这就使得与台湾地区经济结构升级紧密匹配的当地私立科技大学的发展, 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内地独立学院的前面。

目前, 大陆方面以前只有高中阶段的技术职业教育, 而大学阶段的技术职业教育目前才刚刚开始——即:独立院校以“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正如岭东科技大学的赵志扬校长谈到的, 实际上, 从台湾科技大学目前生源正在进入萎缩期的现实可以预见, 内地民办独立院校未来的竞争也一定十分激烈。

通过参访, 我们强烈地感受到, 三所科技大学无论从“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确立及教育体系、到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还是从情景实验室建设、到产学结合办学方针的落实, 无一不是为了实现“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宗旨。这也正是此次参访交流对于如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一类的内地民办独立学院, 面对21世纪新时代新要求, 走“新型民办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之路的最大启迪与认识之处。

参考文献

[1]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1) .

7.台湾最具特色大学之三 篇七

这个看起来相当专业的裁缝工作室,其实是实践大学服装设计系的教室。而这些“裁缝师”,一年之前多半也只是普通高中的学生,穿的是市面上卖的成衣,从没想过要自己做衣服。进了实践服装设计系之后,他们才开始上这一连串专业的课程。

从画图、挑布开始打基础

目前就读三年级的毛靖雅说:“‘服装构成制作’是一、二年级的必修课,一年级要学会制作下半身的窄裙和裤子,以及上半身的衬衫;二年级难度提高一点,要会制作西装外套、大衣、风衣。”现在无论什么衣物,大致都难不倒这群年轻人。

他们从画设计图开始学,自己画平面图,还亲自去台北市迪化街永乐市场挑布,布买回来以后要和老师讨论,因为他们喜欢的材质不一定能做出自己想要的感觉,而且每种材质缝制时也有不同的技巧。打版、裁布、缝制、整烫等,所有程序都要自己做一遍。实践大学强调实践,另外,还有“服装设计”、“立体裁剪”等许多课程,也都有功课要交,毛靖雅笑说:“我们经常都在熬夜赶作业!”

大家看到服装展示会上的模特儿在伸展台上踩着台步,光鲜亮丽,其实念服装设计可不是轻轻松松地画画图、剪剪缝缝就好。目前担任台湾名牌男装主设计师的吴东泽笑着说:“我从小就爱画画,对设计有兴趣。中正高中毕业以后,本来想学建筑设计或空间设计,可是觉得搬砖块很重。没想到考上实践服装设计系以后,才知道搬布更累!大学时代,有一份打工的工作是当牛仔品牌修改师,我还得骑重型摩托车去各大百货公司收衣服,不然根本拿不动。”

他说:“实践重视基础。以前学生时代打版、车缝,大家都得熬夜缝制作业,的确很辛苦,可是到了业界就会发现,以前所下的苦功,其实对工作帮助很大。”服装系的课程还包括讲解布料特性、加工方法等的“织品材料学”,说明织品表面色彩过程原理、织品检验方式等的“织物染色与检验”,这些课程都让学生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校友在设计领域发光发热

实践服装设计系成立于1961年,是当时台湾第一所服装设计系,也因此有许多知名校友,包括很多台湾实业家。实践大学于1997年成立设计学院,除了服装设计系之外,把建筑设计系所、工业产品设计系所、媒体传达设计系和时尚与媒体设计研究所也纳入院中。

实践大学在设计方面的努力,已经受到各界注意。美国《商业周刊》曾在2007年将“实践”评选为全球60所最佳的设计学校之一,2009年又评选工业产品设计研究所为世界前30所最佳创新整合设计与商业思维研究所。

设计学院院长章以庆说:“设计学院提供了一个跨领域的平台,我们每年还会邀请知名大学的教授,到实践办一个跨系所设计工作营,集合这些系的老师来共同指导英文与执行人俱佳的学生,针对某个主题团体提案和创作。例如,今年邀请了英国中央圣马丁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所教授班·休斯来台湾,以‘绿色经济提案设计Cradle to Cradle(从摇篮到摇篮)’为创作主题,4系的老师和同学一起切磋、激荡出创意,而且不用出去,就能学到海外大师的经验,弥足珍贵。”

希望能激荡创意

就读设计相关科系的学生,多半都很有创意,但其实最有创意就是小孩子,可是经过10多年的教育,很多人长大以后创意反而不见了!章以庆希望“慢慢把他们剥开,4年级就会看到他们和当初进来的时候不一样了”。

“实践”希望给他们“可能性的启发”:他们虽然有生活经验,但不表示有合适的美感。所以学校培养他们有深度的艺术美感,从不断观察中,被潜移默化,至少要具备基础涵养。

虽然现在大家口口声声谈设计,但是天马行空的创意,不见得能造福人群。章以庆认为:“设计的重点,其实是对人的服务。实践大学偏重衣食住行等生活面,我们教同学如何照顾人的生活,而且还要具备市场的了解度和执行市场面需求的能力。”

在“新一代设计展”上,看着4年级学长姐制作的超炫动画,目前就读媒体传达设计系一年级的杨智超说:“其实,现在上的课多半在训练思考,例如设计概论、视觉心理学、创作基础等,还没学到很多实务上的操作技术。”

媒传系讲师张亦翔说:“就像花博梦想馆的360度环形剧场,媒体传达设计是要让所有人通过五感来感受美好的世界,而不是只靠传统的视觉。我们重视教导观念,更甚于技能。”有了正确的观念,未来只要添加小技巧,就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由于课程多样化,设计相关科系的出路非常广。“实践”率先成立媒体传达设计系,张亦翔说:“如果以为传媒3D动画设计组都在打电玩,那可就错了!当然有些毕业生的确进了游戏产业,但也有不少校友进入电视台等媒体,以及宏达电互动设计部门等。”

课程多样化拓展毕业生出路

“实践”工业设计系毕业生任职的单位,包括宏暮、华硕、三阳机车、摩托罗拉、大同等企业,从事的设计工作涵盖产品、包装、识别系统、展示等多种面向,也有不少人选择自行开设个人工作室。

服装系的历史最悠久,但章以庆强调:“我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你一定要喜欢这个行业,否则这条路你就走不下去。所以一年级就开产业导论课,从上游的布料企划,到下游的行销,请各行各业的资深校友,来分享他们的工作内容。只要是和服装相关的课程,我们都为学生准备好了。例如毕业生去百货公司负责服装采购,因为他在学校有上过行销课,知道如何下单。喜欢玩创意的,甚至可以去做电影剧服!最好的例子就是《白色巨塔》的服装造型师潘伦琳,就是我们的校友呢!”

夏姿开发设计部门约90%的成员都来自“实践”,吴东泽说:“‘实践’的学生特色就是很乖,有日系的优点,而且最强的地方,在于基础打得好,学生懂得车缝、材质、版型,而不是空有创意。”

就像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布料也有不同的生命,服装的美感,必须靠人去感觉、去发掘。“实践”强调扎实的基本功,就是希望将设计的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8.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 篇八

李成智

在台湾考察期间,对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重点考察了中山大学、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并与负责这方面教育的专家和领导进行了座谈。这两所大学在台湾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且排名在前10位。两所大学都属综合性大学,交通大学专业侧重于工程技术,中山大学专业侧重于文理。现将了解的情况与掌握的有关资料汇集如下。

一、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的缘起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它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上区别于(或相对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它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的。它是传统的“自由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由于产生了大学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并行发展。与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训练的宗旨不同,通识教育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通识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从而有助于造就自由人。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应当指出的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决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通识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美国近代以来就在大学阶实施通识教育。通常,美国大学一、二年级开展的是通识教育。1978年,哈佛大学公布的公共基础课方案,规定大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和哲学分析、外语和文化、数学和科学五个学术领域的课程;二年级用来学习其它领域的选修课。高等学校三、四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不过,美国大学研究生比例较大,专业教育在研究生阶段完成。战后日本受美国影响较大,其通识教育也是在大学阶段实施。

随着科学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知识总量快速增加,大学趋向于实行文、理、工相互渗透及课程综合化。另外,各种社会问题日益明显,加强人文道德教育的呼声日高。因此,西欧的英、法、德等国大学阶段也开始加强通识教育。例如,法国有人主张,将原来在大学第一阶段按专业分别开设专业基础课的作法,改变为第一阶段不分专业,每个学生统一学习四个方面的课程:态度、人格和方法论方面训练;数理化等学科的基本知识;经济和人文科学;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外语能力。

台湾的大学大体延续了1949年以前在大陆时期各大学的办学传统。但由于当时的“大学重建”和“迁址”实际上是新建大学,学校规模不可能与大陆的大学同日而语,因此台湾的大学规模大都很小,系科也不齐全。甚至有的很著名的大学在“恢复”初期,只有一个学科。因此,大学的专业教育特色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在台湾经济大发展时期,高科技、电子行业获得迅速发展。科技与经济的需要,使专科性学院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于台湾各地。这些学校大都以某一应用很强的学科为根本。台湾大学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重专业、重应用的特点和办学思想。正如台湾教育专业所指出的:“台湾高等教育随着成长导向的发展轨迹,已产生了’大学变小,学院变细,专校变窄’的困境,这些困境包括:

一、高教工具化:配合台湾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二、高教世俗化:被外界的不良社会风气所带领;

三、高教职业化:视高校为职业训练所。也因此培养出一批批的单视野的受教者,包括考试人、生物人、有钱的穷人、文明的野蛮人、破碎的人、有iq没有eq人及识字的文盲等。”在谈到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时,叶启政指出:当前台湾的大学教育,可用“科技专业化”和“功利实用化”两个概念来概括。这两个概念的结合,其本质意义即是教育的“工具化”。这种工具化的倾向不把人当人看,丧失了人的主体性。他进而指出,“任何的教育,包含专业教育,都是人文教育。因此专业教育是具有人文涵义的专业教育,而不是纯专业。今天的大学就必须要在专业与人文(应该讲通识)之间找一个妥协点及平衡点。”台湾中华通识教育协会理事长黄俊杰认为:近年来有关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的理由有三:一是促进人文学术与科学的交流;二是加速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三是促使教育从割裂走向整合。办大学必须具有多元化的教育观和人文主义教育观。

台湾成功大学校长翁政义指出:“在讲究专业训练的今天,通才教育往往被忽略,甚至被排挤而沦为点缀。事实上,通才教育亦即博雅教育,我国古代的六艺及八大纲目,即含有通才教育。而西方大学教育传统上的精华就在博雅教育。”翁政义在担任九年的系主任期间,当时其所思所为全在如何增进学生的专业素养,直到借调台湾机械公司担任董事长用人的时候才理解到光有专业技术是不够的,人际关系、人文思维、法律知识、管理观念等,都是一个高级干部所应具备的素养。在返校担任教务长的工作后,他便努力去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内涵与思考方式,更坚定了他对“一个大学生应该同时拥有专精知识与处世智能”两个知识层面。他还指出:“大学之所以可贵,正在于广博的知识领域与开放的学习空间。在专业学习之外,提供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史哲艺术等多元的学习管道,以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进而引导学生融合知识产生智能,才能培养出一个具有人文思维、远大思想、能妥善运用知识并且有追求幸福人生能力的’通才’”。

正在是教育家的极力倡导和一些大学的率先尝试的情况下,台湾教育当局便于1984年4月5日发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指出:“当前大学教育由于分科过早,学生缺乏本门以外的知识与研究方法,所以大学毕业生不免目光局限一隅,无法全面观照现代知识的发展。”设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目的,“不在于灌输各学科庞杂、琐碎的知识,而在于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了解自身与社会环境、自身与自然世界等,相互之间的种种关联,使学生生活于现代社会而善知何以自处。”“实施要点”要求各大学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数学与逻辑”、“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七大领域内,开设各种选修科目。至此,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进入了制度化阶段。

二、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理念

正如前面所谈到的,通识教育并非只是为了给学生传授一些专业外的知识。通识教育也不是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它希望在专业与人文之间找寻平衡点之外,通识教育的目的或精神乃是让人用一个精神或主线去了解自己及时代,而不是让一个人懂得许多,如同百科全书般。更重要的是“一个理想的大学必然是一个战国状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多元状态。”而“大学只顶多设计一套课程,包含在既有的知识传统或者整个世界的一种认知的分类体系底下只规划应该包含几个范围。……至于用什么立场来论述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法律现象及文化现象,应该要保持多元。否则的话,通识教育虽号称是人文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却必然会产生一种意识形态上的暴虐,会变成宣扬某种意识形态的一种教化形式。”

台湾教育部部长杨朝祥在“迈向二十一世纪大学的通识教育”一文中指出:台湾教育的宗旨为“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各级教育中都应以此为基本目标。大学虽以研究高深专门学问为主,但其学术的发展却须以教育为内涵,如果大学的师生不具备或尚未发展完成教育的基本目标及条件,即使能有高深学术研究的能力,其结果必然会造成社会与个人的差距及遗憾。因此,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绝不能以研究高深学问为理由,就可以忽略基本教育的要求。他认为,通识教育的价值,不只是对学生而言,对于教授通识教育及专业科目的老师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识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通而不是偏。任何学问发展到某一顶点时,都会遇到瓶颈,而解决此一瓶颈的关键科目,便须求助于其它的学问,这种本科与他科的相遇之理解及能力,常是帮助个人进步的动力。实验性学科的发展一日千里,昨日的专业是今日的通识;今日的专业又将是明日的通识,人类的文明也常由此而奠基、发展,因此所谓的专业及通识,都是互相循环及相互依赖的。他强调指出:“通识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在过去人类学术发展的普遍基础上,它涵盖了整个人类奋斗的精神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通识教育对大学而言,并不是一个不受重视的一群人的组合体,而是人类整体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杨朝祥要求台湾各大学所有通识教育工作者务必:

一、重视教育的精神;

二、重视教育的对象;

三、重视教育的过程及整体性。期望台湾的通识教育能够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承担拓深、拓宽同学们未来的人生领域,使其在健康、完整的人文主义精神下,发展出人类高尚品质的文明。

依据教育家的见解,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思想可归纳为如下观点:

一、迈入现代社会之后,知识分工日趋细密,也就愈趋割裂而失去其整体观照,其中尤以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两大领域之间的距离日益扩大。因此,通识教育应重视各个知识领域的整合与会通。

二、知识间的整合会通不是百科全书式的博杂,而是要能贯通。而贯通的原则,应以人文主义的精神为核心。换言之,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会通,基本上是站在“人文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制度结构上应赋予大学、学系更多的自主权,师资与课程应多元化;知识的传授尤应注意多元化思维环境的建立,以免教育成为教化的工具。

四、依据上面的观点,教育应以人为主体,而不应将人工具化,因此教育也不当是国家社会为达成其需求的工具。

五、通识教育的目的还在于使学生能懂得生活、了解生活,并能生活于现代社会而善知何以自处。

按黄俊杰的话讲:通识教育是“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的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人本身是教育的主体,通识教育即是要唤醒受教者主体的教育。其次,要唤醒“受教育者之主体”,此主体性的建立是在“互为主体”的脉络中完成的。

基于不同的认识与实践,台湾大学的通识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酝酿期(1950-1981)、发展期(1983-1991)、弘扬期(1994-1999。第一个时期主要是对台湾教育的反思和个别学校的局部尝试;第二个时期主要是教育家的倡导和台湾教育当局的推动。从表面上看,这一时期带有明显的“指令性计划”特点。由于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不同,加之有教育当局规定必修课的限制,通识教育所能发挥的空间并不大,使通识教育的推行效果并不理想。通识教育协会带动了台湾的通识教改运动,并在反思中逐步形成了以下思想:

一、回归大学精神的“趋向整合为一”,培养全人与公民:先成为人,再成为男人女人,后成为士农工商;

二、专业教育为垂直教育,通识教育为平行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的“菱形”就是高校应提供的“最大公约识”;

三、通识教育应以科际整合课程来扩大受教者的“人生宽度”,主张“先博再精”与“先通再专”,因此以通识教育来延长过早的“专业套牢”;

四、一技之长已经变短,通识教育应提供受教者“可转寰空间”与“可转移性技能”;

五、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企图在短短数年内授尽天下一切知识注定要失败,钓鱼给受教者吃,不如教他们钓鱼,强调沟通与表达、批判性思考、理所不然等多元智能,而得以终生学习;

六、“僵师”太多,无法成为受教育者的典范,未来老师的“自我博物馆化”或“通识化”成效将决定台湾高等教育的成败;

七、技职高等教育体系应藉通识教育化技术为艺术,否则将产生了“匠人”大专院校;

八、通识教育应转“学答”至“学问”,因此以传授知识为辅,而改以智识、见识与洞识为主;

九、由毕业生的期望人格特质(例如团队精神、创意、幽默等)出发来规划通识课程。在这一阶段的几年实践中,评价结果显示了以下特点:

一、私立大专院校有较强的进取心,公立大学仍有包袱,施展不开,师范学院的通识规模不够,推动有瓶颈;

二、通识教育多元化的结果已呈现,例如组织由组、科、部、中心到院及委员会;通识学分由8至36

(按本科四年128学分制,最高者可达28%);通识课程分类由学术分类到校风分类(中原大学的天人物我类等);开课内容五花八门,由全校必修核心通识(主菜)到通识学程(套餐)、通识选修(自助餐);

三、校园通识教育氛围的营造开始受到重视。

目前,台湾教育界已达到这样的共识:教育应当是全人教育,全人花朵=专业花蕊+通识花瓣。依据“最小法则”,供应最少的元素,可以控制整个系统的成长,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稀有元素”,可以作为一所大专院校“自创品牌”的机会。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冲击下,高教系统更应坚守“象牙塔”的角色,与社会保持距离以便由塔的较高格局来“守望”社会,进而“吐出象牙”来带动社会进步。高等学校使受教育者成为全人化的人生资本才是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应扮演的角色,一方面使受教育者“大大的学”,另一方面也使大学本身符合“大学可以言大”的气魄与格局。

一、培养学生基本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基本沟通、思考、批判的能力,以及进一步研究学问所需的各种基本能力。

二、培养学生各种主要知识领域的认识与了解。

三、培养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启发人文素养,提高个人的生活品质,并对人生意义及价值有完整的概念。

四、对社会的关怀,使学生成为积极参与并解决社会问题的现代公民。

五、培养具有世界观的公民,不仅了解自己所生存的社会,更要对其他文化包容和探索,并了解自身与他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

六、让学生对人类过去历史、文明的了解,并进而鉴往知来,为未来21世纪预做准备,学习各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七、强调对伦理与道德的思考,使之面临道德问题时,能作敏锐的判断与正确的选择。

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模式

目前,台湾几乎每一所大学都设有实体性的通识教育机构。一些大学设有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研讨通识教育的理念、审定通识教育规划。委员会主任往往是大学高层领导,委员则是各院系的院长主任。具体负责通识教育的部门有的是独立的院系级单位,有的是隶属于教务处下的单位。名称各不相同,大多称通识教育中心,也有称通识教育学院、共同科等。有的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只是一个管理部门,人数较少,只负责制定教学计划和管理通识教育环节,教师则全部来自其他院系。有的通识教育中心规模很大,有很多专任教师。例如,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心有44位专任教师。当然,这些大学的通识教育也需要聘请其他院系的教师授课。阳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的专任教师26位,兼任教师达35位。通常,通识教育中心的主任都是资深教授或其他院系的主任院长兼任。

例如,台湾成功大学设有通识教育委员会,其主任是校长聘任。委员会是研究与规划全校通识教育发展的决策单位。教务长为召集人,各学院院长及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为当然委员。另由校长聘请教授若干人为委员,任期一年,可以连任。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决定的重大事宜包括:通识教育发展方向与政策研究;通识教育重大计划审议;通识教育中心组织及设置办法修订审查;通识教育课程规划复审。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大致以选修通识教育课程、参加通识教育讲座、参与通识教育讨论、参加通识教育活动为主。由于选课人数通常较多,给举办活动和讨论带来很大困难。于是,通识课程教师往往根据课程的特点,限定选课人数,以便在课堂中开展讨论。所以,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听课和讲座。

在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之际,台湾教育当局为推进通识教育,使学生有机会聆听名家的思想和心声,特别通过网络举办“国家通识教育讲座”。2000年,“国家通识教育讲座”共计有15次。举办该讲座的目的是:“为使同学有更大格局、更高眼光、更宽胸怀之认识,以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及生活品质,因应社会多元化之发展趋势,经教育部补助由成功大学主办,邀集国内外杰出人士畅谈身为现代人所应关心的问题,并透过国内远距教学系统供全国校院收播、开课。”

“国家通识教育讲座”聘请国内外知名权威人,以专题讲座方式配合远距教学,采取延时收播或联机收播方式上课。每一场次有一位主持人、二位与谈人及一位讲座。各校以主播一场为原则,其余场次可以同步或异步方式收播。在讲座现场,安排上课学生参加,由主持人、讲座、与谈人主导授课,学生可以现场参与提问和讨论、发言彼此互动,学校可指派相关教师、助教或助理协助,每场次三小时的讲座视同正常上课,各校均需依上课规定及注意事项聆听,规划为授予学分的学校要求学生撰写心得报告或作业,评定成绩。

收播学校可采取同步或异步收播方式。各校依各场次主播时间安排学生于指定远距教学收播教室,透过数字通信网路与讲座现场同步上课,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与讲座现场联机互动。收播学校也安排教师或助教在上课时间内掌握教室内学生听课状况及维持教室秩序。异步方式为收播学校不同时联机讲座现场同步上课,而采用录音录像或从网上下载讲座资料,安排学生于适当时间到视听教室上课。学校安排相关教师协助学生听讲。台湾所有大专院校、在学学生或社区大学、地方有线电视台之全民终身学习意愿者都可参加这类讲座。

200015场讲座报告人为:

王永庆

台塑企业董事长;

李远哲

中央研究院院长

田长霖

中央研究院院士;

何大一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

大陆工程总经理

许倬云

中央研究院院士;

殷允梵

天下杂志发行人

曾志朗

中央研究院院士;

陈定信

中央研究院院士

张忠谋

台湾积体电路公司董事长;

杨国枢

中央研究院院士

圣严大师

法鼓山开创法师;

比尔·盖茨

微软公司总裁

约翰·钱伯斯

cisco总裁。

各大学的通识教育讲座开设方法不尽可同。有的每学期开出15次左右涉及领域非常宽泛的讲座,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参加其中的6次,然后就感兴趣的问题写一篇讲座心得。经教师评定合格即可获得学分。有的就某一领域开出若干次讲座,要求学生参加其中的部分或全部讲座,同样以写学习报告的形式取得成绩。另有的大学设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这门课程包括了不同领域的10次专题讲座,要求学生参加全部各次讲座。本报告附录一、二分别附上台湾中山大学的两个系列讲座和台湾大学的通识讲座的有关内容。东海大学的通识课程除通识讲座外,课程分成三个领域:人文与艺术领域、社会与历史领域、自然科学领域,要求每个领域至少选修四个学分。阳明大学通识课程分成国文通识课程、外文通识课程、哲学通识破课程、艺术通识课程、其他通识课程五类。要求至少选修8学分,其中哲学和艺术分别必须选够2学分。东吴大学按培养要求分成四个领域,分别是人文素养、社会关怀、自然与人、生活知能。交通大学将通识课程分成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类。静宜大学则根据大学的特点,将通识课程分成宗教与价值哲学、文学与精致文化、史学与社会科学、生态与文明四个部分。有的大学则按照原来台湾教育部规定的共同科划分成七大领域: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数学与逻辑、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

台湾各大学开设的通识课程数量十分庞大,课程开设得很细。尽管各大学的专长与特点不同,但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大都有很大的覆盖面,基本可以满足通识教育的要求。附录所示几所较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大学通识课程的设置情况。

通识课程开设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范畴是人文素养。经由人文学科之课程的安排与设计,以提供整合的判断力、文学与艺术修养、宗教心灵的陶冶、理想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等等各方面的反省与陶成。

第二大类是社会关怀。经由社会科学的认知,而成为有能力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及批判社会的社会人。不但有能力从各种制度环境的局限中获得自由,愿致力改造人类共同生活的品质,也因学会自尊互尊而与他人成为社群生活的共同体。

第三类是自然与人。由于科学研究的成果,深深影响人文世界之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改变。因此自然科学作为通识教育的重点,在于教导学生明了自然科学与人之各面向的关系,例如对科学与文化创造、科学与整体人生的关系、科学与伦理价值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反省与思考,甚至面对科学研究对传统价值的挑战。第五类是科学素养。本类课程目的希望带给学生基本的科学常识,激发其对于自然生态及科学发展的兴趣及认知。所开课程包括数学、信息、健康保健、天文、生物、医学、农学、地球科学、生态、化学、物理等有关课程。

下面是台湾一些大学通识教育的典型课程:

人文类:

史记选读、网络文学、摄影概论、唐宋词选、唐代小说选、台湾开发史、新闻学概论、音乐的经验、中国传统政治、台湾文学赏析、红楼梦欣赏、老庄荀韩选读、现代戏剧入门、多元艺文赏析、科幻作品选读、认识舞蹈艺术、中国美术赏析、西洋美术赏析、图书馆艺文赏析、英语语言发展史、二十世纪思想史、书法欣赏与习作、两岸关系变迁史、文化与历史思维、日治时期台湾小说选读、中国现代文学电影赏析、现代电影赏析、小说选:爱情、人性与文化、东西方美学比较、表演艺术赏析、陶艺制作、道家哲学、儒家思想与现代生活、西洋哲学名著选读、中国水墨画、音乐与生活、西洋歌剧入门、网页风格赏析、艺术与人生、文艺复兴艺术史等。

社会科学类:

政治学、法学概论、国际关系、工商情报、犯罪心理学、两性心理学、全球化解析、两性关系与沟通、国际贸易实务、人际关系与沟通、图书馆学概论、智慧财产权、民法通则、国际组织与国际政治、两岸关系研究、全球化议题、美国政治与外交、经济社会学、经济发展与环境正义、社会理论、教育心理学、生与死、认识发展、人类行为分析、历史经济学、世界宗教及其对话、自由与责任、正义与慈爱、社会学概论、个人理财、决策艺术、教育思想、批判思考、社会科学之哲学问题。

自然科学类:

信息行为、品质管理、地球奥秘、宇宙的起源、心理学概论、环境地质学、能源与社会、科学思想史、人体生化营养学、自然资源保育、近代生物科技、生命科学概论、交通安全概论、地球科学概论、爱因斯坦的宇宙、网络讯息与界面设计、宇宙、生命与生活、慢性疾病成因预防及医学网络、科学史、化学与生活、物理概论、普通天文学、达尔文革命、西洋近代科学史、时间的探索、科学的本质、数学欣赏、物理与生活。

应用科学类:

半导体与生活、科学的原理、仿生学与近代科技、工程伦理、电脑尖端科技入门、网路传媒导论、工程概论、宝石特性、认识药物、建筑之体验、信息科技与经济、从太空观地球、科技与人类之价值观、科技与管理、宇宙、学术与人生、航空科学、太空科技、芯片与你、神经网络与类神经网络、材料特性、声光电、海洋工程。

通识教育在台湾的大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一般来说,台湾大学四年的教育大致可分成共同必修课、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也有的大学将共同必修课与通识课程放在一起。大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比重为:本科总学分为128学分,其中通识学分为48,专业学分为80。也就是说,通识教育的比重已占到大学教育的近一半。当然,大学不同,学科特点不同,通识教育所占比重会有一些差异。但大多数大学通识课程学分都能达到大学四年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左右。

近年来,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也开始向多样化的方向探索。包括社团活动、公益性活动等对实际实际能力锻炼较大的活动。当然,这类活动的难度较大。

四、台湾大学通识教育效果

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的推动并非一帆风顺。即使到现在,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开始时,在通识教育的观念上存在一些偏差,大致存在通识教育无用论和通识教育万能论两种极端的观点。许多从事专业研究与教学的教师认为通识教育无用,特别是接收通识教育对学生的就业并没有很大帮助。也有很多人把解决学生专业以外问题的希望统统寄托于通识教育。似乎认为通识教育应该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口才不好、文笔不通、语文能力不强、没有现代公民意识、生活习惯不好、缺乏责任感等等,都被要求到通识教育当中来解决。实际上,本来希望淡化通识教育功利性的思想,到头来又演变成新的工具论。

通识教育的师资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台湾大学教师晋升职称比较看重学术论文和专著,而开设通识课程的教师在课程上很难写出论文和专著出来,对于职称评审不利,因此许多教师不安于通识教育事业。另外,学生希望能够听到大师或大学名流讲授的通识课程,而有的大师级人物又不屑于讲授这类普及性课程,校方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强迫他们讲授某某课程,令学生感到失望。

学生方面也表现出一些对通识教育的不理解。人们普遍把通识学分比喻成“营养学分”,意思是这类课程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真才实学并无多大帮助。有不少学生选修通识课程纯粹是挣学分。上课只是混混而已。

现代教育和科技领域,各学科间的分化确实越见严重。大家只做自己的学问,对外间一无所知,更有甚者,则对别科学问抱持轻视的态度。各专家以自己所懂的,去排斥自己不懂的其他学科,自以为一己之所长为天下至尊。香港中文大学陈永明教授曾描述过这种情况:“科学家藐视宗教,只斥之为迷信;宗教人士鄙视商科,认为他们满身铜臭;商人又看不起文学,说他们不切实际;文学界则轻视科学,视科学为工具,且祸害世界。”大家都自闭于本科中,无视其他学科的重要性。不单文科与理科师生常对对方的知识一无所知,就算在一门学科里,知识的爆炸性增长都导致了学科的分崩离析,专家被迫缩窄研究范围。以物理学为例,20世纪初只有10多个分科,到世纪末,已增为300多个专科;同样例子亦可在科学期刊的数目上见到:自1665年直至1900年,学术期刊总共只有一万种,但到现在,每年出版的科学期刊已超过一百万种了。在这种情况下,专长一个很窄的学科将得不到很大的发展。

不过,上述现象近年来正发生一些变化。交通大学等高校通识教育中心曾对毕业生进行过一些调查。从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表明,在大学期间是否接收较多的通识教育对毕业生自的发展是不同的。可能在刚刚毕业就业时,通识教育并不起很大作用。但到了工作单位以后,通识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潜力、职位提升等都起很大作用。一些毕业生感觉到,专业教育对于从事独立性很强的本职工作有很大帮助。但随着工作性质的变化,或者由专业工作转到管理工作,专业知识与技术的作用越来越低;通识教育所培养的眼界、胸怀、责任感、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决断能力在其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毕业生的亲身感受和经验之谈,也使在校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

与此同时,大学和大学教师也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一些看不起通识课程的教授也热衷于通识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给通识教育的经费支持也逐渐增多起来。在这些变化过程中,通识教育专业和教师也在积极探索通识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希望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通识教育各个环节当中。

五、几点感想

台湾的通识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特别是1994年以来的8年大发展时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台湾的通识教育与内地的素质教育有类似之处,但具体内容不尽相同。由于在理解上存在不少误区,致使素质教育的许多作法和“经验”所强调的实际上是技能的培养,这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尤其明显。大学素质教育的探索相对较晚,且有说得多,做得少的现象。原因一方面是观念上的误区,专业致上论仍然十分盛行;另一方面,没有一个具有相当权力的职能部门推进这项事业。结果是,几年下来素质教育演变成了人人都在喊,但没有什么行动,更没有实际效果的口号。在知识经验时代,在科技、经济、产业一体化,学科交叉与渗透日益明显,管理已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的今天,在理工科大学推进素质教育大有可为。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在全校各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加入通识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的素养。

2、规范和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类社团。

3、有学校出面,在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建立若干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四年时间里能够得到较充分的社会实践的锻炼。

4、鼓励和支持由学生自己组织的各类校园活动,包括演讲赛、辩论赛、创业大赛以及各类文化、科技活动。校方只是引导和支持,不直接组织。

9.台湾东华大学 篇九

根据《山东大学与台湾大学交换学生协议书》,我校每学期选派两名本科生赴台湾大学学习,为期一学期。有关事项如下:

一、项目介绍

1、项目概况:

根据协议,台湾大学可接收我校两名在校本科生赴该校免学费学习一个学期,学习结束后返回我校毕业。我校所派交换生将在台湾大学参加所修课程的考试,由该校提供考试成绩报告单。

2、项目申请截止日期:2011年3月22日

3、入学日期:2011年秋季

4、授课语言:中文

二、报名

1.报名条件:(1)在校的本科二、三年级学生

(2)热爱祖国,关注社会,政治立场坚定,品行端正,无不良习惯

(3)身体健康,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4)积极参加校内外公益及志愿者活动(5)综合测评成绩优秀

2.报名材料:(1)身份证及学生证复印件

(2)加盖学校教务处公章的成绩单

(3)个人情况说明

(4)各类获奖证书(非必备)

(5)山东大学学生海外学习经历项目申请表

10.台湾的大学出版社为何积弱不振? 篇十

台湾的学术出版一直由其他类型的出版社支撑,也孕育出了不少知名品牌,如专门出版法律的三民书局、五南文化,出版社会学的巨流、群学等。

不懂其中缘由的人,经常把矛头对准大学出版社,批判大学出版社不愿承担学术出版的责任。实际上,台湾的大学出版社之所以在学术出版领域缺席,有其不得已的原因。

台湾的大学出版社,最早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台湾有两家大学出版社,分别是天主教私立辅仁大学、私立文化大学出版社。在本土学术出版品尚属稀少的年代,他们出版过不少好书,且销售成绩不错,特别是辅仁大学社的文史哲社科出版品启蒙了许多日后走入上述领域的学者教授。

然而,不知曾几何时,这两间大学出版社悄悄地没落了,缩减到以经营自家大学的教科书出版为主,甚少再有新书出版。

直到2000年,台湾的大学法修法,正式将出版纳入大学法之中,成为大学的任务之一,大学自此取得了出版的法源,不少大学纷纷成立出版中心。

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台湾的大学出版中心的出现,除了法令之外,某种程度上还与近年来台湾各个公私立大学得到的教育补助金额减少有关。

大学因为补助款缩水,纷纷自筹财源,不少学校成立“校务基金”,只要有赚钱的机会,全都不放过。不少大学才陆续有了大学出版中心,毕竟光是出版本校学生使用的通识及必修课程的课本,每年也是一笔稳定的财源。

不过,不少大学虽然成立了出版中心,却因为组织、人事等问题,编制新书的功能不多,印制讲义、教科书、毕业纪念册等服务学校事务需求的印刷出版反而是主要任务。

大学出版社要进入市场,除了要定期推出新书,还要与经销商、书店、媒体打交道,遵循出版市场的账务规则等。

举个例子,台湾大学为激励研究风气,提升教学质量,出版学术著作及期刊,经校务会议通过,于1996年成立台大出版中心,设置中心主任一人,由校长聘请本校教授兼任,任期四年,可连任一次,处理出版中心日常业务。出版中心分设编辑出版与销售发行。

台大出版中心创立初期,遵循的正是前述提及的印务模式,只是将教务处的印务单位独立出来,主要的工作仍以印制讲义与书籍为主,实行预算制,由学校每年编列一笔预算给出版中心。

后来接手的出版中心主任决定转型,向学校争取预算,着手进行出版中心的改造计划,立志要让台大出版中心成为大学出版社中的领导品牌,承担学术出版的重责大任。

目前的台大出版中心,一年约出版40本书,其中70%为学术丛书、教科书、知识书籍、学术期刊、多媒体DVD资料的编辑出版业务,另外30%为与外部单位的合作,协助将研究计划出版成书。

销售方面,积极转型之后的台大出版中心,委托图书经销商,将出版品铺货到一般实体书店。另外,台大出版中心与台湾的网络书店签订直接往来的销售合约,直接供货给网络书店。中心还与Google Book Search合作,透过搜寻引擎就能搜寻到台大出版中心所出版的出版品资料。

至于近年来非常夯的电子书销售,台大出版中心以统包的方式,将已经出版的450种书,委托单一合作厂商,以包裹式销售法主攻海外图书馆市场。台大出版中心也积极参加书展,举办演讲、新书发表会等活动,发展“手术式营销法”。

然而,因为台大出版中心毕竟是公立大学成立的行政单位,受采购法的限制,只要十万元以上的支出,就得开标案。

此外,出版中心的所得营收必须全部上缴校务基金,形成中心营运成本来自校内编列预算,所得全部上缴学校的独特的财务模式,财政无法独立。若是将来学校高层不再支持出版中心,恐怕将后继无力。

上一篇:KPI的特点下一篇:诚信格言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