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狐狸精形象研究(共7篇)(共7篇)
1.《聊斋志异》中狐狸精形象研究 篇一
提纲
中心论点: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的原因之一,在于作者笔下典型妇女形象的塑造,及其具有的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
分论点:
一、表现古代妇女对自由婚姻的执着追求和对纯真爱情的忠贞不渝。以《连城》、《青梅》、《封三娘》为例分析之。
二、歌颂古代妇女的热情善良、乐于助人、勤劳俭朴、机智勇敢等优秀品质。以《红玉》、《娇娜》、《封三娘》、《细柳》、《鸦头》、《狐谐》分析之。
三、赞扬古代妇女大无畏的反抗精神。以《鸦头》、《细侯》、《婴宁》、《小翠》、《商三官》为例分析之。
四、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对古代妇女不幸遭遇的同情。以《梅女》、《寄生》等作品分析之。
谈《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
及其社会意义
【摘要】《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的原因之一,在于作者笔下典型妇女形象的塑造,及其具有的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笔者试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本书妇女形象的特点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一、表现古代妇女对自由婚姻的执着追求和对纯真爱情的忠贞不渝。
二、歌颂古代妇女的热情善良、乐于助人、勤劳俭朴、机智勇敢等优秀品质。
三、赞扬古代妇女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四、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对古代妇女不幸遭遇的同情。
【关键词】《聊斋志异》 形象 妇女 社会意义
中国古典小说为了适应反映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为了适应多方面地展现不同时期的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大都能运用典型化的方法,通过各种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一定阶级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其典型的人物形象,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千百年来闪耀着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感染并吸引着每一位读者。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用传奇法来志异,借谈狐说鬼来反映社会现实,揭露封建政治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弊端,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爱情故事,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我国古典文学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据统计,《聊斋志异》共四百九十余篇,除去寓言、笑话、速写外,真正称得上小说的近三百篇,其中描写女性的作品占一半以上,这些作品大都“描写委曲,叙次井然”①,是全书中脍炙人口的篇章,其题材广泛,表现形式灵活,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手段,创造了以花妖狐魅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典型妇女形象,它们不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
一、极力表现了古代妇女对自由婚姻的执着追求和对纯真爱情的忠贞不渝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塑造了众多执着追求自由婚姻的妇女形象。例如《连城》中善良温柔的女主人公史连城背叛父亲订下的婚约,自己去追求“负才名”的穷书生乔年。她因爱而死,死前对痴情的乔生曰:“(我是)如此负义之人,尚不吐弃之,身殉何为?然已不能许君今生,愿矢来世矣。”其后她又因爱而生,生时告父曰:“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连城坚定而执着地追求婚姻自由,冲破了种种束缚,历尽坎坷,终与心上人配成佳偶。作者在小说中充分肯定了连城对乔生的纯真爱情,从而表达了对古代妇女执着追求自由婚姻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
又如《青梅》中的青梅,她多情尚义,敢于冲破封建的藩篱,追求婚姻自主,令人敬佩之至。蒲松龄在《香玉》、《葛巾》篇末分别赞叹道:“情之至者,鬼神可通”,“怀之专一,鬼神可通”。他高度肯定了纯洁的爱情所具有的力量,这足可让无数女性为之启发而去大胆地追求爱情的自由。
婚姻自由是妇女人身自由、人性解放的最为突出的反映,我们“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作品,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②,而蒲松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往往被作者赋予了追求自由婚姻的极大勇气,敢于自由地恋爱,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受封建的婚姻观和妇女观的影响,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地追求纯洁的爱情。不管经受多大的考验,即便是死,她们也始终不渝,坚贞不屈,最后终于到达幸福的彼岸。作者以赞赏、支持的态度,以真诚的祝愿,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古代妇女对自由婚姻的执着追求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体现了我国古代妇女含蓄、贞洁、专一的爱情观,反映了广大妇女对婚姻自由、人性解放的迫切要求,所以其社会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二、歌颂古代妇女的热情善良、乐于助人、勤劳俭朴、机智勇敢等优秀品质。
蒲松龄笔下的妇女形象大都非常有个性,读者不难分辨其人物特有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处世方法以及性格特征等,作者塑造的女主人公大多具有善良的品质,心怀美好的理想,她们代表着当时广大的具有传统美德的中国劳动妇女,因而有较强的典型性。
首先,是对那些同情弱者、乐于助人的妇女们的侠义精神的赞颂。如蒲松龄在《红玉》一文中,满怀热情地歌颂了女主人公红玉助人于危难的侠义精神。在书生冯相如“家屡空。数年间隔,媪与子妇又相继逝,井臼自操之”的困难时刻,红玉 作者这里意在表明红玉虽在爱情上退却了,但她在助人的美德上却前进了。作者只是以爱情婚姻为背景条件,让女主人公的优秀品德在另一方面闪耀光彩。红玉 贩浆,亲自“作披肩,刺荷囊,日获赢余,饮膳甚优。年余,渐能蓄婢媪。”其善于持家、勤俭朴实的形象跃然纸上,从而表现了作者对传统妇女的勤劳美德的高度赞扬。
另外,作者还在《狐谐》中塑造了一个极风趣、诙谐的狐娘子形象,热情地赞扬了古代劳动妇女的机智幽默。例如文中写狐娘子借骂狐而拆“狐”字之字画曰“右边是一大瓜,左边是一小犬”而言左右之座中人,令人称妙;又如以“马生骡,是‘臣所见’;骡生驹驹,乃‘臣所闻’”一语回敬陈所见、陈所闻二人之诘难,可见机敏;又以“龙王下诏求直谏,鳖也‘得言’,龟也‘得言’(巧妙嵌入孙得言之名而戏之)”接对孙得言故意设难的上联“妓者出门访情人,来时‘万福’,去时‘万福’(含狐娘子丈夫万福之名)”,更称妙绝。蒲松龄塑造的“狐娘子”这一典型的形象突出了古代劳动妇女积极乐观、敢于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借其“谐”嘲笑了现实社会的庸俗面。
三、高度赞扬了古代妇女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出了一批正直的下层平民和妖魅仙鬼的妇女形象,她们敢于反抗以统治阶级为代表的恶势力,敢于反抗传统的礼教,敢于反抗封建社会森严的门阀制度,敢爱敢恨,在反抗中表现出坚决勇敢、顽强刚烈、聪敏智慧等无畏无惧的精神,激起人们反抗的勇气,增强了人们斗争的信心。
在蒲松龄塑造的那些坚决、勇敢、智慧且富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中,最为突出的当推《鸦头》中的鸦头。鸦头被贪婪的母亲逼为妓女,生活极其悲苦。但当她遇上书生王文时,毅然决定与王生私奔异乡,靠辛勤劳动维持生活。后被母捉回,屡遭毒打,仍然对王生“矢心不二”,最后终于冲破重重阻挠与王生得以团聚。作者于篇末赞云:“百折千磨,之死靡他,此人类所难,而乃于狐也得之乎?”充分肯定了鸦头的反抗行为,高度地赞扬了她不屈不挠地与以封建家庭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反抗精神。
蒲松龄对蔑视封建礼教、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并且敢于按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行事的少女婴宁、小翠等更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深情的呵护。《婴宁》中的女主人公“婴宁是一个天真烂漫、纯洁无邪的少女”,她是在远离封建礼教的特定环境中长大的狐女,她爱花爱笑,无拘无束,爽朗直率。但这种性格与封建礼教“凡笑语,莫高声”的要求格格不入,作者偏偏将其写成“孜孜憨笑,似全无心
肝者”,无论她在何处皆能毫无顾忌地“放声大笑”。她不但敢笑,且敢爬上树顶,在树上“狂笑欲堕”。行婚礼之时亦是“笑极不能俯仰”,令婚礼无法按礼教常规进行。作者赋予人物这种理想化了的性格,表现了作者对于归真返朴的人性的向往。对于生活在封建社会恶浑空气中的读者来说,婴宁的形象如同云缝中射出的一束阳光。但是,当她踏入社会生活之后,她的性格就同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笼罩下的周围环境发生了矛盾冲突,使她不得不严肃的收敛起笑容。这种性格的悲剧结局深刻地表明,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是广大妇女的精神枷锁,是造成她们种种不幸的根源之一。表达了作者反封建礼教的进步倾向。《小翠》中的小翠同样是一个无拘无束、不守规范的大胆的少女形象。她的特点是“善谑”,什么玩笑都敢开,尊夫从夫的纲条可以弃之不理,连家翁也可以被其“圆”而“直中面目”,甚至连触犯皇权也不害怕,竟敢用皇帝衣冕打扮丈夫,以为戏谑。作者对于这个无法无天、天真无邪、干练机智的少女寄寓了由衷的喜爱之情。蒲松龄还特意在《霍女》中塑造了一个“三易其夫”的妇女形象霍女,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封建礼教要求妇女从一而终的纲条,作者大胆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可见一斑。
而敢于反抗强暴势力、具有顽强斗争精神的形象当数《商三官》中的女主人公商三官。她的父亲被一个邑豪乱捶而死。她的两个兄长诉讼无门,负冤而归,拟再讼。年仅十六岁的三官却看穿了时事,根本不把报仇的希望寄托在官府身上,后假扮优伶乘隙杀死邑豪,报了杀父之仇。作者文末赞其精神道:“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浮沉者耶!愿天下闺中人买丝绣之,其功德当不减于奉壮缪也!”蒲松龄对商三官给予如此崇高的评价,表明他强烈地希望有更多的商三官挺身而出反抗强暴,与恶势力作坚决勇敢的斗争。《窦氏》中的窦氏,本是一个纯真而痴情的农家女子,却遭受了地主南三复的欺骗、折磨与迫害,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怀抱那个象征地主阶级罪恶的私生婴儿“坐僵”而死。死后鬼魂以超人的神力,缠住仇人算帐复仇,直到讨还血债才罢休。在现实生活中,窦氏是天真的姑娘,是弱者在幻想世界中复仇的鬼雄。这类人物形象代表着当时广大受迫害、遭欺压而奋起反抗的劳苦大众,因而“商三官”、“窦氏”等这些妇女形象格外耀眼,她们的斗争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深刻地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有力地批判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摧残妇女的凶残行径,同时也表达对古代妇女不幸遭遇的深
切同情
明清之际,广大妇女不仅在经济上遭受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贪官污吏的盘剥勒索,而且还在身、心两方面遭受统治阶级的欺压、迫害和摧残。蒲松龄在同情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时,更以满腔的愤慨,以笔为矛头,在《聊斋志异》中创造出了很多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作品,通过对劳动妇女不幸遭遇的描述,大胆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并给予辛辣的嘲讽、严厉的批判和猛烈的抨击。
首先,暴露了封建社会昏官污吏的贪婪、奸佞、昏庸、无耻的丑恶嘴脸,痛斥其欺压、迫害妇女、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控诉了腐朽黑暗的封建政治。例如《梅女》一文通过冤死少女梅女在冥中复仇的故事,控诉了封建官吏的贪婪。小说写梅女捉贼诣典史,而典史受盗钱三百,反诬梅女与贼私通,并欲拘审验,梅女愤而自尽,再写典史亡妻顾氏冥中被逼入青楼代典史偿贪债,并借顾氏之口痛骂了贪赃枉法的典史:“汝本浙江一无赖贼,买得条乌角带,鼻骨倒竖矣!汝居官有何黑白?袖有三百钱,便而翁也!”这番痛快淋漓的骂语,为无数受迫害的人们一吐冤气,实令人拍手称快。蒲松龄着力揭露和批判官吏的贪黩,直接触及到了清朝政府的恶瘤。康熙年间,重大的贪污案件层出不穷,比如康熙二十三年,侍郎宜昌阿、巡抚金俊吞没被查抄的尚之信的家产,侵蚀兵饷,强夺商人沈上达财物且将沈上达谋害致死。这样的大案罪行在当时不胜枚举。《聊斋志异》不仅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和腐朽,而且从下层妇女受害的这一角度,进行愤怒的批判和猛烈的抨击,更具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其次,蒲松龄还着力揭露和批判了土豪劣绅勾结官府欺压百姓的罪行。如商三官一家的不幸遭遇就是官府与邑豪沆瀣一气,“人被杀而不理,时事可知矣。天将为汝兄弟专生一阎罗包老耶?”三官短短数语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官绅相护,百姓有冤无处伸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再次,《聊斋志异》中不少作品还揭示了封建礼教残酷的吃人本质,代表作品《寄生》中,郑闺秀与寄生相爱,但寄生请人说媒时遭郑父拒绝,闺秀抑郁成疾,郑父闻之,“怒不医,以听其死。„„曰:‘若所生女,不如早亡,免贻笑柄!’”郑父谨守封建戒条,竟置女儿于死地而不顾,封建礼教残酷的吃人本质暴露无遗。《婴宁》中的婴宁本是一个活泼天真的少女,写她由爱笑到不笑,揭示了封建礼教扼杀天真、扑灭人性的罪恶。
作者在描述这些妇女不幸遭遇的时候,倾注了无限的同情之心,人物遭遇越是悲惨,就越暴露出封建社会的黑暗,越显示了统治阶级的凶恶残暴,从而就越有力地控诉并抨击了罪恶的封建制度。由此可见,塑造这些典型妇女形象的社会意义是极其明显的。
总之,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之所以能刻画出如此鲜明逼真的妇女形象,一是来源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家境的贫困,科举的屡试不 8
2.《聊斋志异》中狐狸精形象研究 篇二
(一) 刚正严明、秉公执法
蒲松龄常常把阴森恐怖的阴司写成光明洞彻的桃花源, 是惩恶扬善、光明磊落的福地, (2) 因此, 在《聊斋志异》中的阎王大部分是以执法严明、忠正廉洁的形象出现, 正直地为忠臣义士孝子节妇伸张正义;对贪官污吏、作恶多端之徒严惩不贷。着重反映了冥府统治者的清明, 寄寓了作者清正廉明的美政思想。
惩恶扬善这类阎王形象在《考弊司》、《续黄粱》、《潞令》等篇目中得到充分的展现。《考弊司》中的虚肚鬼王规定:凡路过者都被割一块髀肉, 只有行贿才能避免, 闻人生把他告到阎罗处, 虚肚鬼王最终被阎王惩罚:“去若善筋, 增若恶骨, 罚令生生世世不得发迹”。《续黄梁》里的曾太师, 大权在握, 大施淫威, 来到冥间后, 阎罗王依其生前罪孽严惩, 以其治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曾平生共贪得三百二十一万钱, 冥王判决:“彼既积来, 还令饮去!”, 下场极惨。《潞令》里清正的冥王严惩人间的暴吏贪官。《王十》中阎王罚阳世贪官奸商到阴世淘河。蒲松龄惩恶扬善的愿望非常强烈, 甚至异想天开地让“阴曹兼摄阳政”, 现实生活中的腐败现象在《聊斋志异》中得到符合百姓心愿的惩治结局。
从蒲松龄构想的廉洁无私的阴司官吏, 可以看出他对于现实中清正廉明、执法严明的官员的期盼, 但蒲松龄“落拓名场五十秋, 不成一事雪盈头”, 愿望无法在现实中实现, 只好假借阴间冥府的故事, 以抒其孤愤之情, 在假想的公正世界中获得一丝寄托和安慰。
(二) 人神互换、平民执法
从隋唐到清代, 一直流传着韩擒虎、寇准、包拯、关羽这类在世间的王公大人死后做阎罗的传说, 《聊斋志异》中部分篇目也出现了让阳世之人做“阎君”。不同的是, 在《聊斋》中代行阎王职务的人身份起了变化, 他们已经由以往的高官贵族, 转变为落魄书生、级别低微的小官吏等, 这些在人间地位低下的人, 不但可以轻易成仙, 甚至可以在人神之间自由转换。
卷三《阎罗》中“性直谅不阿”的秀才李中之肉身入冥, 代理阎罗;卷六《阎罗》中地位不高的读书人马生代理阎罗;《李伯言》中“抗直有肝胆”的读书人李伯言代理阎王;《阎罗薨》中押解粮食的低级武官魏经历曾为阎罗;《吴令》中官位低微的小县令死后为冥官。此时的阎王形象平民化, 阳世人所不能实现的愿望可以在这里实现, 阳世人所不能得到的东西在这里会被满足。这种能人神互换的阎王, 展现普通民众也有能力居于庙堂之上主宰命运的社会心态, 寄托着作者的一种审美理想:下层民众比王公贵族的情操更高尚, 品质更可贵, 他们更有资格充当公正无私的阎罗代理。
作者借此抒发内心的孤愤郁闷及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憧憬。本来希望通过科举入仕来展现自己远大抱负的蒲松龄, 在科举场上却屡屡失意, 求仕路上也屡遭挫折。带有“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的蒲松龄, 不免有些怆然, 只得借虚幻形象的描写聊以自慰, 通过作品中幻化出来的“平民化”阎王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愿望:即使是地位低的读书人、平民百姓, 同样有能力充当政治机构的统治者。
(三) 贪赃枉法、徇私偏袒
如前面两点所述, 阎王大多是以刚正严明、止恶扬善的正面形象出现。而蒲松龄所处年代, 统治者操纵的政治机构从上到下都彻底腐败, 他也大胆地描写了由现实幻化而出的冥府上层统治者残害平民的现象, 于是便出现了几个新阎王的形象, 和传统的阎王形象大相径庭, 成了奸诈、贪婪、残酷的腐败典型。
在《李伯言》故事中李伯言就是一个因一念之私而暗生褊袒, 结果差点惹火上身的阎王形象。他暂时代理阎王一职, 当他审理姻亲王某买婢致死案时, 心存褊袒之意, 忽见殿上大火腾起, 焰烧梁栋, 当李敛神寂虑消褊袒之意时, 火顿灭。《阎罗薨》中的代理阎王魏经历, 也是一个徇私的阎王:巡抚的父亲生前曾误调军队, 导致全军覆没, 此事由魏经历审问, 因碍于情面而执法不严, 天明即死于宾舍之中。《三生》中阎王有维护统治阶级的倾向。这些阎王的代理者虽然有不光彩的举动, 但从根本上说还没有完全失去传统阎王的本色。
然而到了《席方平》, 阎王的形象就从整体上蜕化变质, 威逼利诱两面夹攻地对付不屈服的受冤者, 成了贪婪、奸诈、暴虐的封建官吏的典型代表。席方平到冥府替惨死的父亲申冤, 但冥府上下, 皆为仇家贿通, 相互勾结, 贪赃枉法, 尤其是冥府的总头目——阎王的行径更是酷毒至极。蒲松龄把现实中最可怕的事情完全转为阴间的事情来描写, 以阎王为首的阴间官吏, 他们和财主串通、为非作歹, 个中矛头就直指人世官府的公道不彰, 揭示了官场吏治中的“钱神当道”, 封建专制的可怕不只是冤狱遍于国中, 更严重的是有了冤案, 平民申诉无门。
作者在《聊斋志异》中大胆幻想的几个新阎王形象, 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 用官虎吏狼刻画出当朝吏治的黑暗, 讽刺着当世种种丑恶现象和不正之风。
另外, 《聊斋志异》中也不乏富有人情味的阎王形象。《小谢》中“冥王因三郎义, 令托生富贵家”。在《飞龙相公》中的戴生接受冥府善恶再教育后又重返人间, 行善积德;《钟生》中冥王“念汝子纯孝, 赐阳寿一纪”于钟生母亲;《元少先生》中的阎王更是到阳间请起了教师。如此的冥王, 不仅不可怕, 反而人情味十足。只要有善举, 阎王或让其死而复生, 或可添阳寿, 或投生富贵家。这丰富了阎王的形象, 使幽冥和人世似乎可以融为一体, 大大提高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表现力。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对《聊斋志异》中阎王形象进行剖析, 从而深究蒲松龄内心世界及其所塑造阎王形象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聊斋志异》,阎王形象,秉公执法,人神互换,贪赃枉法
参考文献
①汪玢玲, 鬼狐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第146页。
3.《聊斋志异》中狐狸精形象研究 篇三
关键词: 《聊斋志异》;《婴宁》;人物形象
婴宁是《聊斋志异》塑造的人物之一,富有个性,神采奕奕,深入人心。然译者要将其形象再现,不可能完全等值,正如钱钟书所言 “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 ...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译者作为原文读者和译文创造者,其对人物形象塑造及取舍,反映了译者的审美及翻译特点。
一、对比人物外貌描写,看译者的人物塑造
“人靠衣装,马靠鞍”即人的外貌,穿着是人物形象的载体,集中反映其形象特征。
原文:有女郎携婢,捻梅花一枝,荣华绝代,笑容可掬。[2]
马译:There was a young woman walking arm-in-arm with a maid and toying with a plum blossoms. Her flower-features topped the age, and the smiles playing a crosss her face has a beauty that invited touching.[2]
杨译:One of these,attended by her maid and toying with a spray of plum blossom,was perfectly lovely and had a charming smiles.[3]
杨译版本形式上原文更加符合,字数相仿,然细细品味,马译更加形象生动。“携”字用“walking arm-in-arm with” 表现出婴宁和婢女(小荣)的感情亲密。而杨直接译为“attended”使得两人关系疏离。至于,“融华绝代”“笑容可掬”在中文中是比较典雅的四字成语,在英文中没有完全对等的词。马尔用动词来表现静态描写,“topped”、 “smiles play acros”而杨依然保持静态即用副词 “perfectly”、“Charming”,更符合原文形象。
二、对比人物语言,看译者人物塑造
丰满的人物形象需要个性化的语言,而译者能否准确传译人物语言便成了小说翻译的关键, 译者应本着审美等值的原则努力再现小说中人物语言的审美价[4]《婴宁》通过个性化语言展现人物形象。
原文: ...顾婢曰:“哥儿郎目灼灼似贼!”
马译: ... Turned to her maid and said: “That fellow has a rougish glint in his eyes!”
杨译:... Remarking to her maid: “That fellow has a wicked look in his eyes!”
原文中“目灼灼”是拟声词, 王生盯着婴宁看,目光灼热,而拟声词,“目灼灼”“直勾勾”“淅沥沥”等词是汉语中特有词,英文难于找到完全对等,两位译者都用形容词+名词的方式进行处理。
三、对比人物动作表情 看译者人物塑造
《婴宁》描述最多的是婴宁的笑声,笑容,笑姿,从笑容可掬,笑语自去,含笑捻花,嗤嗤笑不已,笑不可遏,忍笑而立 到浓笑不顾,极力忍笑,放声大笑,不避而笑,指墙底而笑, 单是描绘婴宁的笑就有16处,译者在翻译中采用不同的词汇如,laugh,smile, giggle ,gaily 等等词汇,来尽显原文风姿。
原文: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马译:She dropped the flower on the ground and moved off ,talking gaily as she went.
杨译:She tossed her flowers to the ground and went off laughing and talking.
马尔在翻译时进行了拆分并将,“drop”相比“toss”动作更为轻缓,更加接近原文,而 “talking gaily” 要比 “went off laughing and talking”显得更为内敛,符合原文。
参考文献:
[1] 钱钟书. 谈艺录[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2] DENIS C,VICTOR H. Mair. Strange Tales from Make - do Studio[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1.
[3] Yang Xianyi,Gladys Yang .Selected Tales of Liaozhai [M] Beijing:Chinese Literature 1984.
4.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篇四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姓
名 准考证号 指导老师 写作时间 联系方式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内容摘要:《聊斋志异》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风行天下。后人对《聊斋》的评价多聚焦于鬼狐仙女,本文将从这些女子的对立面——书生形象入手,重点分析书生形象
关键词:《聊斋志异》 书生
一、前言
《聊斋志异》,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作者是蒲松龄,内容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的愤怒,嘲讽和揭露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笔锋直写当时的封建王朝统治制度,二、作品通过自身参加科举的制度,写了科举制度的黑暗,对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禁锢,三、通过狐仙和书生的爱情,歌颂了美好的爱情,对美好的爱情向往,写出了许许多多书生的形象,四、部分小说有预言警示的作用,引人入味,让人反思。关于《聊斋志异》,人们习惯上关注的是狐仙鬼怪,往往文章也多是关于狐仙鬼怪的,甚少提及别的,今天我从狐仙鬼怪的对立面展开,浅谈一下《聊斋志异》书生的形象。
二、分析《聊斋志异》书生形象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书生,书生如何发展产生的。
书生,简单说就是读过书的人,古时多指儒生,现今称之为知识分子,我们统一称之为读书人,古代,士农工商,商为末流,虽有钱但社会地位不高,而士就是读书人,社会地位最高,出仕为官,直接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读书人科举中的,不但可以光耀门楣,自己也可以出仕为官,成为士大夫一员,相反,考试失利,没有功名,穷书生一个,不受人待见,小说范进中举中主人公范进,中举前后自己的变化,周围人的变化,可以看出功名的重要性——他可以让一个人由正常变疯癫。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思想,儒家讲求入世,入朝为官,施展自己的报复为统治者服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们的终生追求,隋唐以后,特别是宋朝,科举制度的建立,程朱理学的进一步强化,读书考试成为了入官的唯一途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了读书人的人生格言,并为此而奋斗终生,反过来,官员全部是读书人,从政治上保证了士大夫精英知识分子地位,至此,士大夫在宋代完全成型。读书人入朝为官,从古至今都一样,古有科举选拔,今有公务员考试制度,不同处现在考试更加公正,透明,王安石科举为官,文学上的成就不必说,政治上倡导改革,改变宋代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亲自主持变化,变法从理财入手,颁布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等措施,变化虽然失败,但部分得以保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宋代积贫积弱的现象。秦桧,同样是科举入朝为官,善于经营,迎合上司,官拜丞相,权倾朝野,但此人不思为国报效,造福百姓,一味只顾自己的利益,卖国求荣,间接害死岳飞,使得南宋更加积弱,上两则材料告诉我们,读书人入朝为官,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人会为官勤政,造福人民,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阻碍国家的发展,损害人民的利益,不但古时如此,现今社会也是一样,人民的好公仆,党和国家的忠诚卫士杨善洲,在职期间,带领大家兴修水利,发展粮食生产,改变山区的贫穷面貌,退休放弃进省城疗养的机会,带领群众防护治林深受人民的爱戴,而刘铁男,雷政富之流,利用职务便利,谋求个人利益,侵害国家的财产,人民的财产,最终受到法律制裁。
三、聊斋志异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在这人物画廊中,书生的形象占据了大多数,可见蒲松龄对书生的喜爱,我想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1)蒲松龄自身的原因
1、蒲松龄,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七、八十年代,这个年代是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时期,官僚残暴掠夺,使原来已经激化起来的社会矛盾,更进一步尖锐起来,清初,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除了用硬的一手,还采取软的一手,即笼络和拉拢,他们把眼睛看向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书生,采取科举的方式(主要考八股),拉拢做官。蒲松龄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攻读诗书,但却都际遇不佳,到了蒲松龄,仕途的道路上不比前辈幸运,一直到72岁高龄市才得到一个岁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对蒲松龄这一类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一方面这样选拔了知识分子入朝为官,使得贫苦大众学子可以入朝为官,他们出生贫寒,有着基层的生活经历,入朝为官后,可以更好的为官,造福一方,另一方面学子们把毕生的精力用于八股上,造就学子们读死书,束缚了思想,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明代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但同时也正是由于蒲松龄科举的失败,才可以创造出聊斋志异这样的作品,如同张继科举失败写出枫桥夜泊一样,流芳百世。作者科举失败,但不看清自己,现在我们假想一下,当时蒲松龄科举中的,光耀门楣,安安稳稳的当官,老老实实为统治阶级服务,会有聊斋志异这样优秀的作品吗?我想是不会的。
2、蒲松龄对于科举制度的认识也是充满矛盾的,在他亲身经历科举的失败中,深刻体察中科举制度的弊端,但他同时又为自己不能取得功名而悲叹,但是值得我们称道的是,他安贫乐命,而不去趋炎附势,他以生动的笔触,揭露了考场的黑暗,社会的黑暗,这是作为文艺家蒲松龄现实主义的胜利,在蒲松龄的笔下,对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书生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讽刺,笔锋犀利,毫不留情,对那些正直的书生进行了深切的同情,纵观《聊斋志异》知识分子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作者科举长期失败,精神备受折磨,只有通过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找到宣泄口,缓解自己的这种心情,对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观察的非常深刻,因而笔下的书生形形色色,生动感人,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2)书生自身的品德
1、书生们出生贫寒,品德高尚
我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修身养性”,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他们具有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他们代表了社会道德的最高水平。生活当中,他们憨厚老实,待人诚恳,富有同情心,狐仙们往往被这些善良的品格所打动。
书生们首先是仁慈的,善良的天性使他们善良对待每一个生物,虽然他们还没有做到“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但他们对身处险境的动物们还是主动伸出救援之手,而这些被救的小动物们出于报恩的心态,往往化为美女以身相许,或者把自己家中的女孩嫁给这些书生。比如《花姑子》中安幼舆,为人善良,喜欢放生,有一次从猎人手下救出了一只香獐,香獐把自己的女儿花姑子嫁给了安生。
这些书生们不仅善良仁爱,而且有同情心,有正义感,为人仗义,碰上别人遇到难处时,她们总是鼎力相助。《聂小倩》中的宁采臣,听了女鬼聂小倩请求他把她的坟迁走,以免受其他鬼的欺凌。宁采臣就爽快的答应,把聂小倩的坟牵到自己书房的旁边,使她不至于一个人在孤独的旷野里的生活。
从自己本身的为人来讲,书生们也是世人的楷模。他们有孝心,有责任感,知恩必报。比如,《钟生》中钟庆馀,到济南参考,听说母亲病重,连考试也不参加就要回去,说:“母亲去世而不去见她,那就连人都不能做,即使贵为公卿宰相,又能够增添什么荣耀呢?”
这些书生这么做时,都是自然而为,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有什么回报。但是,他们的善良、仗义和诚实都感动了这些妖仙们,他们或自己倾心相投,或以女相嫁。虽然这中间有一些报恩的成分。但也说明狐仙们很有思想,很有见地。在婚姻中,人的品质往往比金钱更重要,书生们对别人都那么好,对自己家里人肯定不会错,跟这些善良的书生们在一起过日子,绝对不会受苦受累,哪怕就是吃苦过日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对狐仙们而言也是一种幸福。
2、重情痴情,书生们的爱情感人至深
善良的品格,是一个好人,一个好人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爱人。一个好爱人除了是一个好人之外,还应该是一个对爱情非常忠贞的人。而书生们恰恰就是人们所说的人。文人多情,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们长期受书本中爱情故事的熏陶,对爱情有美好的想象,他们虽然多情,但决不滥情,一旦爱上,就如痴如狂,忠贞不二。就像李商隐所说的那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聊斋》中的书生们就是这样痴情的男人,这些痴情的书生们,一旦爱上,就痴迷于爱情之中不可自拔。如《阿宝》中的孙子楚,爱上阿宝,他的灵魂竟然离开了躯体,随阿宝而去,后来,他的灵魂又变成一只鹦鹉,每天陪伴在阿宝的身边,阿宝被感动了,终于答应嫁给了他。
书生们的爱情,还表现在他们的爱不是建立在对方容貌的基础上,他们更重视精神上的相恋。比如《瑞云》中的贺生,曾经仰慕杭州名妓瑞云,舍尽家财来见瑞云一面,瑞云为他的才华和痴情所感动,对他十分殷勤,两人吟诗唱和,贺生爱上了瑞云,但因为两人的地位相差太过悬殊,贺生只好把爱埋在心底。后来瑞云变得十分丑陋,在妓院当仆人。贺生听说了,就变卖家产把瑞云赎了出来,并要娶她为妻,瑞云不肯,贺生就对她说:“人生所看重的是知己,你得知的时候把我看作是知己,我岂能因为你倒霉变丑就忘掉你呢?”于是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和讥笑,娶瑞云为妻子。
无论是狐仙还是凡人,她们也是女人,他们也渴望真爱,也希望有人关爱他们,呵护他们,但是,在其他人那里,她们享受不到书生们这种全心全意的关爱,只有书生,把她们当作自己心中的宝贝,把自己的爱全身心的投在她们身上。
3、琴棋书画,书生们的生活很有情趣
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追求这样生活的,往往只是浅薄的人,而层次高的人,往往会追求一种“诗意般的意境”,而这种诗意的生活就是书生们所过的“琴棋书画”的惬意生活。书生在日常生活上是困乏的,但是书生们的精神生活是高雅的,他们能够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们饮酒作诗,对花饮酒,生活中还少不了琴棋书画,这也给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生活中有了音乐,生活就有了情趣。温如春喜爱弹琴,他遍访名师,终于学成绝技。从此,弹琴就成了他生活的一个部分。在一次有一次,他在人家的茅檐下避雨,夜长无眠,他就弹琴自娱。优美的琴声打动了女鬼宦娘,对他产生了爱意。苦于阴阳两隔,不能以身相许,就促成了他和葛家少女的婚姻。这种诗意的生活吸引了较高素质的狐仙们,比如,《白练秋》中的慕蟾宫,读书成瘾,父亲要他做生意,他在看守货物的时候,也手持书卷,吟诵不停,白鳍豚精白莲秋听到他的吟诗后,竟然相思成病,不吃不喝,请自己的母亲前来做媒。当然,慕蟾宫给他治病也很独特,接连给她朗诵了王建的“罗叶依依”她的病就好了。
四、《画皮》和《娇娜》赏析
社会的黑暗,科举的失败,仕途的不如意,一切的不顺心在《聊斋志异》作品上都得到了体现,与其说写书生,不如说写作者自己。500来篇小说,百十个书生人物,千姿百态,个性鲜明,每个人喜欢的人物都不一样,我印象最深的是《画皮》的王生和《娇娜》的孔生。小时候看电视聊斋,黑白电视,每当看到画皮时,一个人偷偷用手捂住眼睛,听着渗人的音乐,偷偷的从指缝间看电视画面,看到女鬼换皮时吓得毛骨悚然,但也因为害怕,在害怕的驱使下看完,直到现在也是记忆深刻,后天岁数大了,看了小说的原著,对小说有了自己的一点见解,不在只是单纯的看热闹,小说的故事情节大致是,太原王生,早行路遇一女子,带着包袱吃力地行走在街上,王生赶上帮忙,见其美,艳羡,问她为什么一个人独自在路上,女子告诉王生父母贪财将我许给富翁,富翁妻恶,对我打骂,受不了离家出走,王生将女子带入书斋,与之同居暂住,几日告知妻子,妻子怀疑别家小妾,劝送回,王生不理会,一日路上偶遇一道士,导师告知王生身上有邪气,碰见妖怪了,王生不信,回家透过窗户看见女鬼样子才信,道士送浮尘保命,谁知女鬼恶毒,杀掉王生,道师闻之大怒,杀死女鬼,王妻忍辱负重救活王生的故事。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人物有王生,王生妻子,女鬼,道士几个主要人物,在较短的篇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妙味丛生,足见作者文笔老辣,王生这个形象刻画相当突出,王生好色之徒,本有妻子,然则见色起意,将陌生女之带到书房与之苟合,无视家庭伦理道德,王生狂妄之徒,与女子同居数日,明目张胆将此事告诉妻子,胆大妄为,根本不将妻子放在眼里。所以说王生纯粹的一个色胚,见色起义的代表。而小说娇娜讲述了一个圣人的后代孔生,一日偶然遇见皇甫公子,并成为挚友,在府中教书,孔生看到婢女香奴,惊叹于香奴的美貌,渴望能有像香奴一样的妻子,之后孔生生病,皇甫公子让妹妹娇娜前来为孔生医治,孔生又见到娇娜的美貌,一见钟情,患了相思病。皇甫公子带他去松姑,孔生又觉得松姑也很美丽,与其成亲。时隔多年,孔生与皇甫公子再次相见,皇甫公子说出了他的真实身份,他们是狐狸所变。现在有雷霆之劫,并希望孔生能冒生命危险,救其全家。孔生答应了,雷霆风雨来的时候,他好像看见娇娜被鬼怪带走,毫不犹豫地用生命救下了娇娜。娇娜幸存,以仙术将孔生起死回生。娇娜形象生动活泼不必细说,我们重点赏析孔生的形象,作者对孔生的描写重点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作家笔下,孔生有些愚钝。空废很久的房子里,走出一个神采奕奕的少年,他没有生疑,反而聊得很投机,成为座上客,二人还成为朋友后,更为典型的是,孔生要郊游,看见门从外面锁着,皇甫公子解释说,家父担心郊游扰乱意念,所以谢绝来客。孔生居然相信了。也许是愚钝所致,孔生有些痴情。当他见到貌美的香奴,“目注之”,盯着她看,并认为自己的妻子一定要像香奴这样的。而见到娇娜,孔生“嚬呻顿忘,精神为之一爽”。他的神态因娇娜的出现而骤变,再一次因美貌所动情。作家的一处心理描写将孔生此时的心理刻画到了极致,他因为想和娇娜呆在一起,做手术不仅忘了疼痛,还担心手术快速完成,而不能这样继续待下去。这一处心理描写,表现了孔生对娇娜的一见钟情。娇娜走后,孔生陷入到相思之中,他回忆着娇娜的美貌,不再看书,呆呆坐着,觉得做什么都无聊。这一处细微动作描写,表现了孔生的对娇娜的痴情。当皇甫公子说已经帮他物色到了佳偶,孔生“凝思良久”,想了很久,说不用了。又面壁吟诵了一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暗示了除了娇娜,谁也不要,以抒胸臆。这一处描写,既表现了他对娇娜深深地爱,也呼应了开篇作者介绍的他的性格含蓄儒雅。数年后,孔生又遇到了皇甫公子,问候境况,问妹子,已嫁;岳母,已亡”。这问候的顺序,向读者表明了,孔生即使有着幸福的家庭生活也没有忘记娇娜。在解救皇甫公子一家时,他看到一个形似娇娜的人被鬼怪抓走,他毫不犹豫,跳起来,刺杀鬼怪。一个急字,隐含了他对娇娜的深情。作家借助细微用词,很好地刻画了一个痴情,愚钝的书生形象。作家通过情节,表现了娇娜与孔生的感情。他们的感情由平凡的爱情,逐渐变为更高层次的精神的交流。娇娜第一次出场时,孔生便一见钟情,甚至忘了自己做手术的痛。作家为我们描述了做手术的场景,金钏,佩刀,红丸这些工具在肿起的地方动来动去,读至此处,读者都能感到手术有多疼,“紫血流溢,沾染床席”,这一描写更让读者仿佛感到切肤之痛。然而孔生却全然不知,反衬出了他此时对娇娜的爱,危难时刻见人心,当娇娜遇难时,孔生仗剑保护,不顾自己安危舍身救了娇娜,当娇娜醒来,娇娜的真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孔郎为我而死,我何生矣!以舌度红丸入,又接吻而呵之。”娇娜称孔雪笠为孔郎,加上一系列亲昵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娇娜对孔生也有至深的感情,作者在塑造娇娜和孔生的艺术形象同时,歌颂和赞扬了二者之间超越世俗的友情,从他们的友谊中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所要弘扬的一种超越世俗的友情,男女之间不仅可以有爱情,更可以有友情,纯粹的友情,但生命收到威胁时,可以为你舍身忘死的友情,就如同小说娇娜和孔生一样。孔生就是蒲松龄书生形象善的代表,真君子也。是作者更理想化的人物,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作者作为一个富有正义感,生活在下层的知识分子,他熟悉和知道人民的生活,同样的也善提取社会意义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塑造孔生这个人物,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赞扬,对人性的歌颂,就如同给当时黑暗的社会一抹阳光。
五、《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比较
《聊斋志异》对书生刻画形象生动,借狐仙鬼怪、书生的形象揭露社会黑暗,批判了科举制度。在同一时期,《儒林外史》也是用白描的手法讽刺写出社会黑暗,科举的摧残人性,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我们不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两者都写了书生,通过书生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腐朽的科举制度,同样的在讽刺艺术上两者变现也不相同,首先,在题材的选取上,《儒林外史》着重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而《聊斋志异》则选“小”题材,以小见大,讽喻时弊,《儒林外史》所写尽是“儒林中人”,天下儒生何止千万,这样选择有有代表性的题材十分重要,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 例如,范进在发迹前受尽冷落,向胡屠户借钱, 被胡屠户一口唾沫啐在脸上, 骂了个狗血淋头, 一旦范进中举,胡屠户马上改口他为“贤婿老爷”, 还夸奖他“才学高,品貌好, 就是城里头张府、周府那些老爷, 也没有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前倨后恭,刻划出当时的世态,蒲松龄善于选取“小题材”反映、揭露黑暗社会的“大现实”,《梦狼》就是其中杰出的一篇,白老汉思念在外地做官的儿子,但却惊愕地梦见儿子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环视四周,白骨如山。更有甚至,儿子竟然想以死尸招待老爸。原来儿子因为官不仁,早已变成恶狼。故事惊悚至极,深刻地讽刺当时岁月贪官如狼似虎的社会现实 社会的黑暗, 官吏的谄媚, 人民的疾苦, 反映得淋漓尽至。其次,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也有不同。《儒林外史》采取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 从正面进行讽刺抨击。《聊斋志异》则采用较为曲折的方法,讽刺的力度更强。在塑造人物时,《儒林外史》不直接写,而是通过对比,周围坏境的对比,周围人的对比,在字里行间透漏深刻的意见,引导读者进行评判,爱其所爱,狠其所狠,王冕、杜少卿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这些人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功名富贵采取否定的态度, 并敢于蔑视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势,他们的对立面,就是匡超人、牛浦郎等一批堕落的儒林人物,匡超人伪造文书、代人考试、修妻再娶、忘恩负义。牛浦郎为了结交官府, 贪图名利, 竟冒名牛布家, 进行招摇撞骗,后来原形毕露,通过对比,说明这类人物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必然产物,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见功名富贵腐蚀人心的恶劣影响,从而达到作者成文的目的。而《聊斋志异》指桑骂槐,含沙射影,是一种非常隐晦曲折的讽刺手法,它含沙影射, 不露痕迹, 请看《劳山道士》一个整天梦想当神仙的书生好逸恶劳爱读求仙修道之书一日他看书入迷幻觉中自己到了山上三清观,拜一位老道长为师老道长给他一把斧头叫他明日起上山砍柴日复一日王七吃不得苦便想偷溜回家忽视两个老道士向三清观走来他忙躲在一边见二人穿墙而入王七吃惊求师父教他穿墙之术也算不枉此行最后他学了穿墙术老道长劝他不能以此为非作歹否则仙术就要失灵他回到家不顾妻子劝诫就打算以此行窃结果仙术失灵他的头上被墙撞了一个大包,讽刺了做事投机取巧,懒惰成性的人 第三、两部作品所形成的气氛不同,《儒林外史》在他的讽刺人物的喜剧性行动背后,几乎都隐藏着悲剧性意识,只不过吴敬梓喜剧中的悲剧笔触不像一般悲剧那样浓烈,而是一种辛酸之情,如范进因中举而发疯时的种种丑态,让人感到好笑的同时还有一种酸楚。《聊斋志异》有高度的艺术性,充满了幽默和诙谐, 在令人喷饭之余又拍案叫绝,从而达到针砭时弊、抑恶扬善之目的,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同是讽刺性作品,但是它们的风格是不同的。虽然运用相似的手法,可是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科举对人性的摧残。
七.结尾
《聊斋志异》是优秀的文言小说,其书生形象刻画的尤为出彩,值得以后人借鉴学习,作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若想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壮举,就更应该努力学习以适应现今快捷多变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李厚基 韩海明.人妖鬼狐的艺术世界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3 [2]弗洛伊德著 杨韶刚等译.弗洛伊德心理哲学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7 [3]蒲松龄研究集刊三
5.《聊斋志异》中狐狸精形象研究 篇五
论文题目
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学
生:
何艾琪 指导教师: 李
萌 班
级: 高一6班
学科方向: 《聊斋志异》研究
2013年6月22日
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
《聊斋志异》所取得的辉煌的成就,是之前的小说所无法超越的。它里面有近五百篇的故事,有长有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的人物形象。在这如此之多的人物形象中,又以女性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蒲松龄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在书中生动鲜活,光彩照人,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时代性的妇女观,表达了他对女性才华的肯定和女性人格的歌颂。这些女性形象,游离于礼法之外,仗义于危难之中,充分表达了蒲松龄的妇女观。
摘要: 《聊斋志异》
女性形象
妇女观
封建社会
打破观念
一.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浅析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蒲松龄写下了无数美丽的女性形象。她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体现了女性对爱情的追求。这种真实自主的追求,大多表现在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上。但是,与当时的社会现状不同的是,《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再是那弱小的一方了。相反,她们性格中充满了主动与进取。她们在爱情与婚姻的追求上大胆热烈,毫不顾及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甚至敢于按照自己的意愿,义无返顾地去追求,忠贞不渝地去爱,直到实现与所爱的人结为良缘。
《连城》中,男女主人公面对重重的阻力相恋,连城生而有死,死而复生,生而再求一死,如此反反复复,只为了她心中所爱的人。在《青梅》中,蒲松龄塑造了一个虽地位低下但见识过人的女性形象。她在大胆地把自己的爱情献给张生时,表现得义无返顾。
更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但敢于主动追求爱情,而且当爱情遭到背叛时能果断采取行动,毅然离开曾爱过的人,去寻找新的真正的爱情。《云翠仙》中的云翠仙母女为梁有才的苦苦追求和百般表白所打动,应允了他的求婚。但后来张有才见利忘义,密谋背叛云翠仙。对此,云翠仙怒斥他的卑鄙行径,愤然离去。《阿霞》中的女主人公则在看到自己所爱的景生是个薄情寡义之人时,就立刻断绝了与他的联系,同郑生结了婚。
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表现的女性形象
在《聊斋》的许许多多故事中,大多数都是女性形象占主角的。可以说,蒲松龄在著书时便有意突出女性的形象。他在故事中鞭挞传统的女性观,赞美敢于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自己爱情的坚贞不屈的女性,又谴责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歌颂有学识,有独立思想的德才兼备的女性。这些女性形象,充分体现了蒲松龄的妇女观。
2.1 对敢于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自己爱情的坚贞不屈女性形象的赞美 2.1.1 中国传统意识中的女性
在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一度是很低的。她们也被社会普遍认为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工具。这种封建的观念不仅在男人心中,也在女人心中根深蒂固。她们被父母包办婚姻,嫁出去后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能拥有自由。她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对待“命运的安排”也都采取忍耐并默默承受的态度。古代社会也是十分讲究等级名分制度的。作为媳妇,要孝敬公婆,讨公婆的欢心,这是天职,如其不然,便是犯了七出之条,只能被夫家休掉。不论你的言行有没有错误,更不必提你同丈夫是否真有感情。这种种的束缚,限制了古代女性的种种权利。
2.1.2 《聊斋志异》中体现的挣脱束缚的女性
前面说了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现在我们来看看《聊斋志异》中的挣脱束缚的女性们吧!社会中,由于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的压迫与束缚,使得当时妇女对爱情的追求失去了原应有的动力。当时的社会现实倡导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婚姻制度,男女双方不能自主地选择婚姻爱情。尤其是被当作弱势群体的女性,在男权统治下更是缺乏这种自由的空间。可在《聊斋》中,就有很多大胆追求自己爱情的女性形象。这些歌颂这类女性的故事,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有《晚霞》、《青梅》、《连城》、《白秋练》、《鸦头》,《胭脂》等篇章。这些篇章中的女主人公,有代表最下层女性形象的妓女,有普通的女性形象,也有贵族小姐与狐仙鬼怪种种。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的身上既有那种不屈的倔强,又有传统的善良的品质。她们每个人都是心灵美与形象美的兼备者。就如《青梅》。在《青梅》这篇小文中,间接地体现了青梅选择配偶的准则,即选择配偶要看是否既有德又有才,而不能只看中“财”。文中说“邑有张生,家贫,无恒产,税居王第。性纯孝,制行不苟,又笃于学。”青梅由此对张生很是赞赏,认为是女子选择配偶的最好人选。后她见小姐不能嫁给张生,便自己做了自己的媒人。她克服困难,想尽办法,在阿喜的帮助下嫁给了张生。
前面也说过,古代社会的名分制度是很压制女性的权利的。但在《聊斋志异》中,却有这样一批冲破封建礼教名分制度的女性。就如《小翠》中的狐女小翠,就是一个率真任性、无拘无束的少女。她“善谑”,什么玩笑都敢开,这样一个天真烂漫、无法无天的少女,与当时社会中的妇女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尽管如此,他们也是很尊敬长辈的。在《珊瑚》中,珊瑚面对婆婆的无理刁难,无怨无悔,在被出之后,闻婆婆病重,便每天派人送上可口的饭菜,探视病情。婆婆终于知过悔改,和珊瑚“遂为姑媳如初”。可以说,在《聊斋》中,这种家庭关系是与我们当今社会很相近的了。
在那个时代,女性的一颦一笑,抬手投足,都会受到繁文缛礼的约束。垂髻少女们更是“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在那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蒲松龄《婴宁》、《小翠》、《阿英》、《菱角》、《小谢》等篇章中那一群天然纯真、放达不羁的女性形象,怎能不令人感到清新明净,光彩照人?
2.2 对有学识,有独立思想的德才兼备的女性形象的歌颂 2.2.1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女性
中国封建社会中,学习并考取功名是男人的事,而女性是不用学习什么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们只用做做女红,弹弹古琴,缝缝补补就好,也不能管家里的大小事务,只有家中的男性才能掌管事物。可以说既没有能力,有没有才华。2.2.2 《聊斋志异》中体现的德才兼备的女性
在漫长的男权统治的封建社会,男人掌握着社会的一切,而女性的地位则是低下的,卑贱的。但在《聊斋志异》中,却出现了一群不同与社会潮流的的女性形象,她们德才兼备,聪慧过人。
《颜氏》中的颜氏小小年纪便已显出过人的天分,读书过目不忘,他的父亲也感叹:“吾家有女学士,惜不弁耳。”但是她却嫁给了一位读书不好的书生。为了使丈夫科举成名,颜氏一开始是刻苦督促他。常常是“挑烛据案自哦,为丈夫率。”但是可惜她丈夫基础太差,每次考试都挂掉。颜氏非常生气,训斥她丈夫说:“君非丈夫,负此弁耳!使我易髫而冠,青紫直芥视之。”她化装为男子亲自去考试,果然中了进士,又“累官至御史,富比王候”。
《恒娘》中的恒娘更是德才兼备,聪慧过人。本来在封建社会,男性主宰一切,男人三妻四妾,可以随意玩弄女性,而恒娘却凭着智慧使自己与她的好友朱氏不受丈夫随意丢弃。恒娘要朱氏不要粘着自己的丈夫,允许支持丈夫去妾处,自己拒绝丈夫。正如恒娘所说的:“人情厌故而喜新,重新而轻易。丈夫之爱妾,非必其美也,甘其所乍获,而幸其所难遘也,纵而饱之,则珍错亦厌。”恒娘超群的智慧与独特的见解令人钦佩。难怪听说有人评价她“早在几百年前就有如此了解男人的女性,真是不简单”。
《细柳》中的细柳才能出众,要丈夫安心读书,一家人的生计,细柳一人打算,把家计维持得非常好。可天有不测风云,细柳的丈夫去世了,细柳只得一人维持家计。细柳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她丈夫与前妻生的,小儿子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她丈夫死后,大儿子长福不好好念书,细柳就让他“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长福吃不了苦,表示他愿意去读书,但细柳不但不允许,反道更加严厉漠然,致使长福逃走。长福逃走后,过了几个月,他“乞食无所,憔悴自归。”细柳又说:“若能受百杖,可复读。”受了这番苦难之后,长福一心一意读书,并成功考取了功名。在教育自己亲生儿子,细柳也是煞费苦心,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细柳以她高超的智慧和不同寻常人的思维来教育好了两个儿子。
以上三位女性,她们的智慧不同凡响,引人称赞,堪称当时生活中“智者”的形象。
2.3 对凶悍,多疑善妒女性形象的鞭挞
在《聊斋志异》中,不光是歌颂具有时代性的女性,也鞭挞了一些“悍妇”女性形象。她们凶悍,善妒,多疑,不为正统思想所接受。但是,在有些“悍妇”女性形象中,作者也寄托了他对处在社会底层的妇女的怜悯。
2.3.1 《聊斋志异》中体现的“悍妇”女性形象
前面说过,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处于最底层的一群人,受到夫权的压制。但即使是在底层,也出现了一批泼妇、悍妇。其中最泼辣也最有代表性的是《马介甫》中的尹氏,她多疑善妒,奇悍无比。杨万石的妾被给尹氏整治得连话都不敢说。当尹氏发现她怀孕,立即动手打得她“崩注堕胎”。对于弟弟、弟媳、侄儿,尹氏更是害得弟弟死去,弟媳再嫁,侄儿几乎丧命。尹氏主要虐待对象是她的丈夫。因妾怀孕,尹氏竟让她丈夫戴上女人的首饰跪在地下。尹氏这个泼妇真是泼辣到了一定地步。
除了《马介甫》外,《聊斋志异》中描写悍妇,泼妇的篇目还有《段氏》、《邵九娘》、《云萝公主》、《江城》、《大男》、《吕无病》等。《江城》中的江城喜怒无常。她的丈夫高生要是敢稍稍有句怨言,就要被驱逐出家门。《云萝公主》中的候氏,她的丈夫每次出门,她都要限制时间,如果丈夫稍稍延期她就不给他东西吃。丈夫有一次忍无可忍,偷了家里的粮食出去赌钱,候氏听说后即刻便操刀而起,追杀丈夫,导致他“断幅伤臀,血沾袜履”,回家还要罚跪。
其实仔细想想,这些女性之所以如此泼辣,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她们的地位过于低下。她们只是用了一种比较极端的方法,即凶悍,多疑,来抬高自己的地位。说白了,她们的极度泼悍正是极度虚弱的异端表现,她们是为争取婚姻的独立或为维护自己利益而极度泼悍的。从这点上来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隐藏着蒲松龄对处在社会底层的妇女的同情。
2.4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表现的女性形象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的联系
蒲松龄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这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宰的社会。那时,女性不经常参与社会生活,也没有太多学识。蒲松龄对当时社会的反感与敏感使他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的思想觉悟都是超出了时代的。
蒲松龄在落魄中体验过生命的痛苦。因此他对女性就抱有了一种深切的同情。他生活的明末清初,是中国一个激烈动荡的时代。《聊斋志异》中的多数作品,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狐鬼神仙、灵花异卉、山精虫怪之类,表面看去好像很怪诞,但是,从艺术的角度说,却无不深刻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
三.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体现的妇女观
3.1 妇女自主意识的体现
许多人都说,在《聊斋志异》中,女性的主体意识觉醒了,而这觉醒的主体意识首先表现在她们的自主意识上,她们具有不依赖外在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活动的意识。在婚恋问题上,女性可以大胆追求个人的幸福,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男女间由“君子好逑”转为“女子好逑”。女子成了求偶的主动者。这种情况在《聊斋》中比比皆是,而这种妇女自主意识的体现,也是蒲松林的一种妇女观的体现。
3.1.1 自由,独立地支配自己一切事物的妇女
《红玉》中的红玉是主动爬上冯家的墙头,对冯生含笑示爱;《莲香》中的莲香、李氏都是主动扣开桑郎之斋而求桑郎眷注;《云萝公主》中的云萝公主、《蕙芳》中的蕙芳更是带着婢女、嫁妆主动上门......这些女性的举动,与我们中国古代的大部分女性的举动是不同的。前面说过,以前男女结婚要靠“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但是就在那种封建礼教禁锢的年代,蒲松龄先生能够写出这种勇敢主动的妇女,难道不是他所想表达的女性意识的体现吗?
《聊斋》所反映的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还有一个重要方面:与异性不论是结合或离异都迅速、果断。如果情投意合,便即刻以身相许;如果发现对方是个骗子或者二人感情破裂,也就即刻各奔东西。在离异方面,女子也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因一见钟情而以身相许,一旦发现其庐山真面目,即拂袖而去。《阿霞》中的阿霞,因景星“祖德厚,名列桂籍”,以身相托,但当她发现那男子是个薄情寡义之人时,就坚决地不告而去。聊斋中更有一部分经典故事,即一个狐仙在某男贫穷、困苦时怜惜并以身相许,有的还为男主带来财富与健康。但该男富贵后忘恩负义,准备要把曾经帮助过他的妻子休掉或卖掉,被狐仙发现后,被她惩罚。这更体现了女性的权力与自主意识。网上有人也说:《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在婚姻观念上是比较开放了,想结婚就结,想离婚就离,简直可以和21世纪女性思想相媲美了。
3.2 妇女职业观的体现
前面分析过,古代女子是遵守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导的,她们没有什么学识,就更别提做生意,找职业了。但对于《聊斋志异》中的一部分女性来说,她们每天要干的事情却从单一的“相夫教子”变为了多样化的工作。
3.2.1 从传统的单一的“相夫教子”到多种职业
主体意识其次在女性职业观上,《聊斋志异》也有很大的进步。女性不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是有了学识,并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干起了自己的工作。前面说过的有超人的才智与胆识的颜氏就是一个好例子。此外,在故事《黄英》中,贫穷的马子才与黄英结婚,但他不屑于黄英卖花致富的路子,还引以为耻。他表示宁愿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也不随黄英卖花。聪颖的黄英对他说:“君不愿富,妾亦不能贫也。无已,析君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何害。”黄英的这一席话说得真好,尊重了她的丈夫,同时又坚持了她的看法,表达了她对职业的追求。在《聊斋》中,这些事例仍比比皆是。在那些短篇中,女性不再被动低下,而变得聪颖有才,风头十足。她们的地位也随之增高,有些甚至与男子对等或高于男子。这显现出了蒲松龄较高的觉悟,在以前的小说中恐怕极少见了。
3.3 “女子不如男”观点的颠覆 3.3.1 善持家的妇女
封建社会的家庭,是以男子为核心的,男子在家庭生活中自然也居主导地位。但在《聊斋志异》中,我们很少见到善于理家的男子,倒是有好多女子在这方面很突出。例如《柳生》中的周生。他的妻子一死,他的家境就变得萧条落败。之后,他遇到了一个女子并与她结了婚。婚后发现女子不但聪慧过人,而且还善于经商与持家。“女持家逾于男子,择醇笃者授以资本,而均其息。每诸商会计于檐下,女垂帘听之;盘中误下一珠,辄指其讹。内外无敢欺。数年,伙商盈百,家数十巨万矣”。《聊斋志异》中的女性能力很强,比男性的能力要强的多。男性大多是既中不了功名,又不会持家生活,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真实体现。且有的还面对困难却毫无丈夫气概,反倒显得胆小怕事,懦弱无比。例如《庚娘》中的金大用,想去报仇,但一听见江湖多水寇,便“徘徊不知所谋”,终于不敢去。还有董生,他爸被强盗抓走了,他是想去救的,但当他听别人说“此去恐无生理”时,便犹豫了。再经妻子一哭一撒娇,“生壮念顿消”,竟置老父于不顾了。正因为如此,他们只能求助于女性,相应的也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女性形象,体现了女性的善持家的特点。
3.3.3 惩恶扬善的侠女
《聊斋志异》中,有一部分作品描写了一些侠女形象。这些侠女都有有隐忍的性格。如侠女在去追杀仇人之前,一直陪伴在母亲左右,直到母亲去世后,她才行动。这就充分说明了她的孝心与她的隐忍。商三官在看清官府腐败和不能主持公道的实质后便投奔到优伶门下,经过半年后自行复仇。张氏妇更是有这种性格,在兵匪将至之际“独不伏,公然在家”,后来在杀死了两个兵后不惊不慌,表现出超常的隐忍。她们也都具有智慧的一面。侠女在探明仇人的行踪路径后才动手,而不是盲目行动。商三官则利用自己的才艺接近仇人,复仇成功。张氏在兵来之前,事先做好准备诱杀贼兵,为民除了大害。她们都是智侠的化身。侠女这一形象的出现,更加充分的表达了蒲松龄的女性观,体现了他对女性桎梏的解除与对女性自主的歌颂。
3.5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体现的妇女观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的联系
蒲松龄在《聊斋》中体现的妇女观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深深的联系的。因此,要先真正了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体现的妇女观,就先要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蒲松龄生活的时代,正当明朝灭亡,清朝初建的过渡时期。在这种时候,新的统治者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手段就会比其它时候更为残酷。满清贵族入主中原之后,在本来就已经十分尖锐的阶级冲突之外,又加上残酷的民族压迫,人民的苦难就更为激烈。所以,蒲松龄的感慨自然是深刻而充满愤懑的。
当时社会的战乱、饥荒、官府政治的腐败、酷吏的贪虐、豪绅恶霸的横行、黎民的生灵涂炭,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使蒲氏目睹了这些黑暗现实,而这些也成了他日后创作《聊斋志异》所反映的主要社会内容。社会的黑暗,事业的受挫,昔日友情的冷淡......如此种种压抑积于蒲松龄胸中,而他却只能将它们埋藏于意识的深处,最终借助于文学创作来得以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聊斋志异》就是蒲松龄所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形象载体,其笔下的女性形象中都涵纳着作者蒲松龄的“真”性情。
3.主要参考书目
1.《聊斋志异》
…………蒲松龄 著
中华书局
2.《花妖狐魅话聊斋》
…………成瑞裕 著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3.《男权意识视野中的女性——《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扫描》 …………徐大军 著
6.《聊斋志异》中狐狸精形象研究 篇六
一.狐女娇娜
作为小说的女主人翁娇娜的出场很晚, 在作品中对其描写占的篇幅也并不是很多, 但蒲松龄通过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心理的刻画, 用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还充分的运用对比、烘托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法, 带着浓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发挥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给读者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活泼大方、重情守礼的完美、迷人的狐女形象。
(一) 美丽动人
在蒲松龄的笔下有许多美貌绝伦的狐女形象, 无论是婴宁、小翠, 还是莲香、鸦头个个都是美如仙人, 她们或是端庄秀美或是风流曼妙。娇娜作为聊斋中又一个典型的狐女, 她无疑也是美丽的, 但娇娜的美是一种不沾尘俗的少女天真之美, 在作品中蒲松龄从三个层面一步步诠释了娇娜的美丽。
娇娜出场时, 蒲松龄这样写道:“年约十三四, 娇波流慧, 细柳生姿。”“年约十三四”道出了娇娜的年纪, 更是为娇娜的美定了一个调—少女之美。蒲松龄对娇娜外貌的描写, 没有面面俱到的精雕细刻, 而是采用画龙点晴的方法, 仅仅用“娇波流慧, 细柳生姿”八个字就给读者勾勒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美少女形象。“娇波流慧”是对少女美丽流动的眼睛的特写, 从人物的眼神可以看出人物的聪明、智慧, 这是我国古代画论中在论人物画时所主张的“气韵生动”, 用这种方法来写人物, 往往一两句话便可看出人物的“风神气韵”。“细柳生姿”是写娇娜的腰肢体态之美, “生姿”二字包含了无穷的体态变化之美。蒲松龄用了八个字, 便传神的写出了娇娜的眼睛的风采和体态的轻盈秀美, 这种美可以说是娇娜的第一层美—直观之美。
蒲松龄在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勾勒出娇娜的第一层美之后, 紧接着又借用孔生初见娇娜时的表现, 从第二个层面来进一步衬托娇娜的美。蒲松龄这样描写孔生初见娇娜时的反应:“生望见艳色, 嚬呻顿忘, 精神为之一爽。”书生见到美女有精神可以说是很正常的表现, 本不足为奇。而神奇的是, 在此之前孔生由于重病在身已是茶饭不进、危在旦夕, 只能“痛楚呻吟”。当这样一个生命垂危的人见到娇娜却能够“嚬呻顿忘, 精神为之一爽”,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称奇, 同时也足可以衬托出娇娜不是一般的美丽。这第二层的衬托之美虽然不是正面描写娇娜的美, 但美学效果却远远超过了正面描写。
通过前两层的直观描写和对比衬托之后, 蒲松龄已经把娇娜的美描绘的超凡脱俗、非同一般。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满足, 而是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将娇娜的美丽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烘托之美。在娇娜为孔生做手术治病时, 蒲松龄又这样写道:“生贪近娇姿, 不惟不觉其苦, 且速竣割事, 偎傍不久。”意思是说孔生为了能多接近娇娜一会, 希望手术做的慢一点, 而且感觉不到痛苦。读到这我们不由得再次感叹娇娜的神奇和美丽, 一个能让病人忘却手术的痛苦, 反而希望手术多做一会女大夫应该是何等的美丽啊?蒲松龄通过手术时孔生的表现将娇娜的美烘托到了极致。
(二) 活泼大方
蒲松龄笔下的娇娜没有一般狐女的妖媚, 给读者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活泼大方的邻家小妹。娇娜的活泼主要体现在语言上, 文中她第一次开口说话是在为孔生诊脉后:“女笑曰:‘宜有是疾, 心脉动矣。然症虽危, 可治;但肤块已凝, 非伐皮削肉不可。”这几句诙谐有趣的语言, 尤其是“心脉动矣”这四个字, 使娇娜活泼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后文中娇娜见到孔生与表姐松娘的孩子小宦时又调皮的说道:“姊姊乱吾种矣”, 同时还不忘与孔生这个表姐夫幽默的调侃几句:“姊夫贵矣, 创口已合, 未忘痛耶?”, 这些个性化的语言都充分体现了娇娜活泼的性格。娇娜的大方则主要体现在举止上, 蒲松龄这样描写娇娜初见孔生的情景:“女乃敛羞容, 揄长袖, 就榻诊视”。在封建社会女孩子见到陌生人害羞是很正常的, 但是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娇娜的行为举止又是相当的大方得体。在娇娜为孔生治完病后又“趋步出”, 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却让我们看到了娇娜作为一个女孩子的矜持稳重。
(三) 重情守礼
笔者认为蒲松龄笔下的娇娜之所以深受读者的喜爱, 不仅仅是因为娇娜的美丽动人、活泼大方, 能重要的是娇娜的重情守礼。娇娜的重情首先就体现在对待孔生的态度上, 文中曾这样写道:加原文大哭曰:“孔郎为我而死, 我何生矣。”当娇娜见孔生为救自己而死, 顿时悲伤不已、痛哭流涕, 这充分表现出她对孔生的深厚情谊。紧接着, 娇娜为报答救命之恩, “使松娘捧其首, 兄以金簪拨其齿, 自乃撮其颐, 以舌度红丸入, 又接吻而呵之。”当着孔生娘子与自家兄长的面为孔生施救, 撮颐度丸、接吻呵气。在封建社会, 对于一个少妇来说这无疑是很大胆也是很了不起的举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娇娜是一个知恩图报的重情女子。娇娜的重情不仅仅体现在对待孔生的态度上, 对待自己的丈夫吴郎一家她同样是情深意重。当“一门团员, 惊定而喜”之后, 惟有娇娜不乐。她为吴郎一家的命运担心, 及至知道吴郎一门俱殁之后, “娇娜顿足悲伤, 涕不可止。”蒲松龄补写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使得娇娜的形象更加完美。
重情的娇娜是完美的, 但更可贵的是娇娜的守礼。娇娜曾经为孔生治病, 孔生又不顾生死救了娇娜, 娇娜又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再次救活了孔生, 可以说两个人是真正的患难与共、生死之交。虽然孔生自从第一次见到娇娜就对她倾慕之至, 但娇娜始终都能做到重情守礼。即使在丈夫吴郎去世以后, 她也没有嫁给孔生, 而是与孔生一直保持着纯洁的友谊, 或者最多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文章的末尾蒲松龄这样写到:“余于孔生, 不羡其得艳妻, 而羡其得腻友也。观其容, 可以疗饥;听其声, 可以解颐。得此良友, 时一谈宴, 则‘色授魂与’, 尤胜于颠倒衣裳矣。”作者再次强调了娇娜与孔生这种“腻友”关系, 这也正是小说的最动人之处。
二.圣遗孔生
小说虽然名为《娇娜》, 但在作品中真正贯穿始终的人物却是男一号孔生。文章一开头便对孔生的家世、性格、学问和落拓情况作了简单介绍。由孔生引出皇甫公子, 由皇甫公子引出香奴, 香奴引动了孔生的感情, 由此又引出孔生的一场大病, 因病求医又自然的引出了女一号娇娜, 由娇娜又引出了孔生与松娘的婚姻以及后文中一系列精彩的故事, 可以说小说所有故事都是围绕着孔生展开的。孔生是小说主要人物中唯一的一个“人”, 与娇娜、皇甫公子、松娘这些狐仙相比他是最平凡也是最“无能”的, 但他却又是一个最真实、最动人的人物形象。因为在他的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好色多情”的人性弱点, 也可以看到“知恩图报”、“敢于担当”的人类美德。
(一) 多情才子
孔生虽为圣人后裔, 但说到底还是一个平凡的落拓书生。虽然“为人蕴藉, 工诗”, 但还是带有“好色多情”的人性弱点。孔生之所以会“心脉动矣”是由“红妆艳艳”的丫鬟香奴所致, 一日对香奴“酒酣气热, 目注之”已说明了孔生春心萌动, 并且因此而大病一场, 差点丢了性命。可后来见到娇娜后, 他的心又彻底被娇娜俘虏了, 无论是治病时孔生的“贪近娇姿”, 还是日后的“废卷痴坐, 悬想容辉”、“面壁吟诗:‘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都表明了他对娇娜的爱意。但是当孔生隔着窗户看到了“画黛弯蛾, 莲钩蹴凤, 与娇娜相伯仲”的松娘后又“大悦, 求公子作伐”, 与松娘结为了夫妇。
(二) 知恩图报
小说中蒲松龄对孔生生活经历的描写并无多少惊人之笔、神奇之处, 也未将孔生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 他的大半经历是一次次地受到皇甫公子一家的恩惠, 作者对孔生一直是平平写来。但忽儿将笔一转, 平中见奇, 平地掀起轩然大波, 皇甫一家遇到了“雷霆之劫”, 只有孔生“以身赴难”方能相救, 这一下就将这个平凡的文弱书生突然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 让人物经受了一场最严峻的考验。孔生为报前恩不顾生死“仗剑于门”救下了皇甫一家, 又为搭救娇娜而亡, 幸而由娇娜相救起死回生。这场严峻的考验即把小说的情节发展推向了高潮, 也把孔生“知恩图报”、“敢于担当”的美德充分体现了出来, 把他的精神境界和盘托出, 使这个人物形象不由得高大了起来。
蒲松龄对娇娜的描写, 带着浓郁的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 而对孔生的塑造却完全运用现实主义的方法, 但两者都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在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描写了一段人狐之间真挚情感的同时, 也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画卷上描绘了两个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摘要:《娇娜》作为《聊斋志异》中的名篇, 被一些《聊斋》研究专家称为是《聊斋》美中之美。本文通过对《娇娜》核心人物形象的分析, 来解读作品中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和典型的个性魅力, 探究蒲松龄在人物塑造上的方法和技巧。
7.《聊斋志异》中狐狸精形象研究 篇七
“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 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 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题词)
晚明浪漫主义时代汤显祖造就了杜丽娘“梦而死, 死而生”的至情至性, 自此, “情”从食色之性、从家庭婚配中独立出来, 以其生死不渝的痴态开拓了文学抒写的新视野。为爱而为、不预设结果的付出是情痴的最基本行为指向。
蒲松龄写情痴, 不在两情相悦之际, 而要借其独处时的痴念怀想, 甚至是因此引发的痴行奇举来表现他们令读者动容的特质。如王子服离开婴宁后“自我陷溺”、“委顿欲死”;见事有起色“不觉解颐”、“言顿开、食亦略进”“喜上眉宇”;发现吴生的欺骗后又“郁郁不欢”, 乃至“益怨恨之”……无一不再现了《诗经<周南>》中“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游哉, 辗转反侧。”的千古之叹。
蒲松龄写情痴, 同样可以表现出个体的从容与沉着。
“人生聚散, 百年犹旦暮耳, 何用作儿女哀泣?此后妾为君贞, 君为妾义, 两地同心, 即伉俪也, 何必旦夕相守, 乃谓之偕老乎?”这是《罗刹海市》里, 龙女送别夫君马骥时所说。马骥为行膝下之孝, 与爱妻龙女洒泪挥别, 龙女为他置酒话别, 点明夫妻之爱不在相守, 而在精神相依。龙女承担了痴情的重荷, 她痴迷着两人间“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爱情价值, 因而能够体验爱, 保留下彼此间矢志不移的惦念与思量, 对龙女来说已经足够, 她不苛求更多的时间来重复这样的耳鬓厮磨。
龙女的言行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男性作者的话语权威, 但至少在这段文本中我们看到了蒲松龄精神世界里情痴的另一种形式———他们可以痴于情本身的力量, 不在乎相守的长短、不在乎剩下孤单的自己与周围的世界对抗。
“马骥抱连城玉, 执龙女手啜泣, 恍惚间, 女已杳矣。”马骥的无语凝噎是常情, 而龙女则可以超越常情, 让”痴”弥漫在杳然无踪处。这样的发掘使《罗刹海市》对痴的把握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不再展现像《鸦头》、《细侯》等文本中女主人公为夫妻团聚不惜“鞭疮裂肤”、“杀子而行”的烈性, 而是抹去所有激烈与决然, 将痴性沉淀到精神深处, 由女龙的从容、守信层层晕染出这样一种绝对精神化的痴心。
《聊斋》中刻画情痴, 一个书写维度是保持奔腾燃烧的状态, 这点无疑继承了明代后期对爱情的顽强追求, 与《长生殿》、《桃花扇》类似。另一维度则是进行沉着处理, 从而得到痴情者如水般柔善坚韧的境界。
二、物痴
除去情痴超然于物外, 还有六类痴人, 他们分别痴心于功名利禄、仙术、书、酒、石和花, 可以统归为一类, 即物痴。
痴迷仙术的关键在“诚”。诚, 方能置死地而后生。不诚者往往只求学仙术, 得到永生, 这些人不谙仙术的要义, 最终只能半途而废如同《崂山道士》中可笑的王生。
追求功名利禄的痴者有两类。一类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不守天理人伦之徒。对此, 作家给予了刺骨的讥讽和鞭挞。这是作者训世之心的体现;另一类痴者便如蒲松龄本人是痴于对自我价值的证明。这样的性痴者投入之深以至于他们甚至忘记了个人生死。此外, 玉柱痴书、车生痴酒、马子才痴菊、邢云飞痴石都展现出其出人意表的执着。
下面我们试图从各类物痴身上印证这样的实践线索:痴的状态———痴的本质———痴的蜕变。
《酒友》记叙车生身为一家之主, 不思谋生之计, 不置生产, 却自耽于酒的生活状况。其中最具神采的“痴”表现在:“狐酒酣而伏卧身侧, 车生笑曰‘此我酒友也’。”“笑曰”二字使车生不假思索的欣然之情溢于言表。当然, 仅是一时心动还不够, 车生“不忍惊, 覆衣加臂, 与之共寝”, 交浅言深的视对方为知己“卿我鲍叔也, 如不见疑, 当为糟丘之良友。”之后“再邀共寝, 殷殷叮嘱:‘卿可常临, 无相猜’。”这种视狐为知己、请狐消除顾虑的真情真性道出了性痴者的本质状态, 即世俗判断的缺失, 一切随心而行。
《石清虚》中蒲松龄对邢云飞痴石的刻画主要通过“减寿”和“赴死”两组镜头, 并在此指出痴性可能发生的蜕变。《石清虚》是《聊斋》中为数不多的涉及“痴”之变化的文本。
传统社会最重养生送死, 除非为亲人祈福, 哪里会有人宁愿折寿?邢云飞却与上述世俗观念相反。明明等待三年, 便可与佳石相守一生, 他却以折寿来交换立即拥有。适逢尚书欲购石, 邢却万金不易。直到被收押时, 邢坚持以死殉石。在精神层面, 如果仅仅是对佳石的占有欲让邢云飞痴心不改, 那当生命威胁降临时他或许会犹豫、会停止, 因为没有生命, 就再也不可能拥有石头。但邢云飞的“痴”明显具有更高境界。在他眼中石已不再是玩物, 而是与他相依的有生命的对象。为此, 邢云飞不介怀生死、与世俗伦理相对抗。
“邢妻与子谋, 献石尚书家”
“邢出狱始知”, “骂妻殴子”
如果说之前邢云飞萌死志, 有宁为玉碎的负气, 那么在木已成舟、“送石消灾”之后, 邢云飞“屡欲自经”的表现就不仅仅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绝了, 他旨在以死谢罪, 表达自己对失去奇石的忏悔。
由痴产生强硬的言行, 再到以自杀的方式来忏悔, 《石清虚》体现出“痴”的蜕变———将所痴的物品人格化, 作为知己来对待, “士为知己者死”。相比之下, 《酒痴》只写出了痴的本质状态却没有使这种痴继续发展;《书痴》《黄英》等写士人由物痴得到爱情上的补偿, 终不及《石清虚》中对痴性的深度释放。
三、总结
《说文解字》中解释“痴”为“不慧也”。上述的“情痴”与“物痴”刚好印证了“不慧”的两重含义:一方面在外人看来, 性痴者其行为不符合社会既定标准, 不可理解;另一方面各位痴子不谙世情, 唯心是问。这些痴傻疯狂的行为不仅分享了相似的特征, 还拥有共同精神意志:他们以强大的意志去捍卫痴心, 使其愤世嫉俗的坚决和坦荡的肝胆之气久久驻留在字里行间。
参考文献
[1]蒲松龄:《聊斋志异》 (24卷抄本) , 齐鲁书社,
[2]陈保文:《聊斋志异痴狂士人类型析论》, 台北里仁书局
【《聊斋志异》中狐狸精形象研究】推荐阅读:
聊斋志异简介07-29
《聊斋志异》对联07-31
聊斋志异读书心得优质09-29
白话聊斋志异读后感07-06
聊斋志异阅读理解答案07-23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600字10-05
文言文欣赏:聊斋志异节选06-12
阅读聊斋志异的读后感11-07
《聊斋志异》读后感精选500字07-03
读小说《聊斋志异》读后感700字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