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调查(精选8篇)
1.农业社会调查 篇一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最重要的任务。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不仅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问题。
毋庸置疑,简单说来,较高的收入和较轻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支出的轻松期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原因,相反较低的收入和较重的负担以及对未来支出的紧张期望是引起农民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
在社科文献出版社日前举行的《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出版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佐军博士指出,当前有五大因素阻碍我国农民增收。
传统思想的禁锢。少数干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乏力,缺少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部分农民满足现状,存在“小富即安”思想,缺少干事业的信心与勇气,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了四大历史性转变:一是农产品从短缺到相对过剩,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二是农业生产从追求数量最大化转变为追求提高农产品质量;三是农业生产从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制约转变为既受资源、气候等自然因素制约,又受市场、技术、资本的影响;四是农民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到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投资、经营等活动。
归结起来,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基本收入过低
据调查,大约有70%的农民认为收入过低是导致其消费心理和行为不积极的主要原因,很显然,本年收入低是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也是根本因素。究其原因,部分农产品价格下降导致一些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较低;市场经济不发达,就业和致富门路有限也使农民改变低收入境况的能力十分贫乏;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观念因素的限制也是限制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原因。对于农民增收困境的分析,详见下文。
2、虽然本年度收入不错,但是有债务负担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农村家庭都存在负债现象,债务反映的是往期预支的收入,债务负担很明显减少了农民本年度的实际收入,因此,这也成为了影响农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3、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的负担过重
“上有老,下有小”是很多农村家庭沉重负担的重要原因,其中尤其以子女教育支出为最。最近有调查显示,教育花费已经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调查还发现,在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
25.9%和23.3%。但是令人振奋的是,国务院发出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决定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4、劳务输出受阻。
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较快发展和企业数量的增加,多数企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高,各地富裕劳动力纷纷拥向沿海,出现民工潮,也成为各地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现在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沿海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转变,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工仔也要有一定的文化和懂1—2门技术,这对只会靠体力劳动挣钱的农民来说,无形当中提高了就业门槛,断了增收的渠道。目前,虽然内地和沿海还有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但由于就业环境的改变,必然就业空间大大缩小,使农村劳务输出受阻,增收的渠道也越来越小。
5、农业管理体制滞后。
一是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管理体制分割,相互之间缺乏沟通,生产与贸易相互脱节。二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农业生产盲目性大,农业生产销售成本高。三是农产品防疫、质量标准及管理分工不配套,农业技术各部门、食品卫生各部门形不成合力。
通过对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分析,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增加农民收入。
1、推进产业化经营,使农民稳定增收。围绕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着力培养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实现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采取多种优惠办法鼓励农民兴办实体,从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引导好各类服务实体朝着健康有序、高效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分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扶持龙头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支持一个企业,就能救活一个产业,带动一批农户,振兴一方经济。
2、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开拓市场抓增收。围绕科技创新挖掘增收潜力。加快培育、引进、推广农畜优良品种。种植业选育、引进品质优、产量高、抗病性强、成熟早、脱水快的优质品种。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注重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水平,确保产品的商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开拓农村市场和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也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目前,我国农村市场的开拓既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又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我们要走出对农村市场认识上的误区,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积极扶持乡镇经济发展,加强消费教育和引导等为对策措施,努力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同时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重点,以农产品深加工为切入点,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增值,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附加值,生产优质、价廉、绿色无公害,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壮大竞争实力,立足一个产品、形成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
3、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依靠科技增收。要为每户农民培养一个懂1—2门实用
技术的能人,让他们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当前,要重点引进推广生物工程技术、绿色食品深加工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实施好“绿色证书”工程和青年农民培训工程。要培养农村致富能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4、搞好劳务输出,千方百计增收。抓好劳务输出,可以使农民当年直接增收。作为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必须做好健康有序劳务输出工作:一是依托中介组织继续抓好劳务输出;二是依托外地企业做好劳务输出;三是加大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1—2门技术,就能增加就业机遇;四是政府出台一些鼓励劳务输出的政策,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和引导。
5、提高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素质。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这就要求下乡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打破思想僵化让农民大胆尝试自主创新随机应变让农民更多更早市场最新信息和.收入来自与农民农民从自身.
农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收入问题不可忽略,提高农民收入,才能减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完成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指日可待。
2.农业社会调查 篇二
自1949年起, 到1952年为止, 经过4年的艰苦, 台湾经济终于稳住了阵脚, 为以后的发展奠立了基础。自抗战开始即已发生的严重通货膨胀问题, 至此已在控制之中, 通货发行数量及物价指数均呈相当稳定;各项基本设施及农工生产大多已恢复战争结束前的最高水准, 有些且已逾越;民众的生活水准也已脱离贫困边缘, 不断上升;就业机会也在增加, 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片热络景象, 能够开始有计划地步上一条坦途。于是自1953年起, 台当局开始实施“第一期四年经建计划” (1953—1956年) 。
为迎接这一新的局面, 台当局首先在机构方面作了调整。自1949年起, 台当局为适应当时经济形势的需要, 曾在各级部门陆续设置了若干小组, 以至职责重复, 事权分散, 各职能部门权责混淆不清, 不能应付新局面的展开, 于1953年7月将各有关小组予以合并, 成立经济安定主管部门, 由时任“台湾省主席”俞鸿钧兼任负责人, 由台当局各有关机构主管担任委员, 下设四个小组和一个“工业委员会”, 分别掌管金融、美援、财政、农业及工业等领域。其中“工业委员会”以后便成为当时推动工业及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机构。此机构虽命为经济安定主管部门, 顾名思义, 似乎政策重点仍放在经济安定上, 但实际工作则主要放在经济发展上。
“第一期四年经建计划”原名为“台湾经济四年自给自足方案”, 系1952年8月至10月间, 由台当局与有关机构会同起草拟订, 至1953年7月经济安定主管部门成立后, 将其核定改名为“台湾经济建设四年计划”。该计划主要目的为“继续增加生产, 期望自预定时期起按照生产计划进行, 确能逐渐作到自给自足。但为继续增加生产, 自必须从现在起, 大量增加对农业与工业之投资, 是以在今后数年内, 吾人将更期待美援当局在经济方面和技术方面, 给予此项足以促使自给自足之有意义之援助。”故“第一期四年经建计划”实际是一个向美国政府申请援助的计划, 希望借助美援的帮忙, 加强岛内农业和工业建设的进行, 以在4年之内能达到自给自足, 不再需要美援的目标, 因此整个计划内容均特别着重外汇的节省与赚取, 以求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就当时形势而言, 这种期望显然过于乐观。在该计划结束时的那一年, 即1956年, 台湾进口总值 (结汇统计) 为22, 800万美元, 出口为13, 000万美元, 贸易逆差仍达9, 800万美元, 由美援进口弥补达9, 600万元, 占总进口的42%。
步上坦途
“第二期四年经建计划”自1957年起实施, 在制定此计划时, 当时岛内环境已出现重大变化, 若干影响未来台湾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在当时已现端倪: (1) 民众收入所得虽有增加, 但远落在日本及其他经济发达国家之后; (2) 人口增加过速, 就业问题日益严重; (3) 工业发展领域已超越原有行业范围, 不得不寻求建设新的工业; (4) 进口替代工业已发展至饱和点, 必须发展出口外销, 否则不易再予扩大, 故发展出口工业已成为当务之急; (5) 过于偏重轻工业发展, 此为当时增加就业机会着想, 但如过于偏重, 将妨碍大规模现代化工业的建立, 其后在国际竞争中将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6) 已经注重军事工业的发展, 包括钢铁及车辆船舶等; (7) 工业产量虽有增加, 但设备陈旧, 成本太高, 而质量很低, 故开展科技研究工作甚为重要, 必须在管理及技术方面求得继续进步; (8) 应尽量开发利用本地产资源, 以节省外汇, 增加收入所得; (9) 发展出口工业必须注意获取销售地政府当局与民众的合作, 故必须强化区域性经济合作。以上各点!已融合在“第二期四年经建计划”中, 特别是工业计划中, 可惜当时未能得到各部门的应有注意与切实执行, 以至迄今仍为此类问题所困扰。
在综合当时经济情况及需要后, 确定“第二期四年经建计划”的总目标为“继续开发资源, 增加农业生产, 加速发展工矿事业, 扩展出口贸易, 以提高民众所得, 增加民众就业, 平衡国际收支。”表明此时经济计划已从单纯的平衡对外收支, 达到自给自足, 不再依赖美援, 进而注意到创收所得及就业问题了。在工业计划中, 则更注意到现代大规模工业与军事工业的建立、技术进步、区域合作等。
“第二期四年经建计划”预定至1960年执行完毕, 但在1958年前后, 台湾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 已面临转折点, 使得台当局不得不采取若干应变措施, 一方面打开当前的困局, 一方面为未来的发展铺路。如今所称的台湾经济“步上坦途”的时期, 系自1953年起至1957年止。在这一段期间, 无论农业工业两方面, 都出现巨大成就, 其所采取的发展策略尤其值得学术界探讨。
实行“耕者有其田”
在战后台湾经济发展初期, 推动农业进步主要循三个方向进行, 即土地改革、农业技术改进及农村社会建设。在1953年至1958年这段时期, 仍继续向这三方面进行, 但土地改革在这一期间完成了最后一步, 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而农业技术改进方面则更加深了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基本政策。
台湾国民党当局在总结之前国共内战中失利的重要教训时认为, 中国共产党能够夺取政权主要是开展了土地改革, 因此得到全国大多数老百姓的拥护。特别是从历史上看, 土地所有权分配问题, 包括社会结构、地主与佃户的关系、地主在农业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等各方面, 在整个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直接影响到政权能否巩固。
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初, 岛内农村的佃户占全体农户68.8%, 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所占比例更高, 而且地主的地租非常重, 通常达50%以上, 占有肥沃的土地达70%, 对农民的剥削非常重。
在实行土地“三七五”减租与“公地放领”之后, 台当局计划以公地放领同样办法作价地价, 从地主手中买入按规定自留以外的土地, 其余超过的土地一律由台当局征收。转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台当局以七成土地债券和三成的公营企业股票作为土地补偿发给地主。分到耕地的农民以10年分期向台当局缴纳土地作价资金, 交够后由台当局发放土地证。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措施开始于1951年1月办理的“地籍总归户”, 经过长期准备, 并由台当局“立法”机构完成《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的所谓“立法”手续, 才开始具体着手实施。条例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 地主可保留其出租耕地7至12等级水田共3甲 (1甲约合11亩3分1厘) , 其他等级的水田及旱田依一定标准执行。 (2) 征收耕地地价, 依照各等级耕地主要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量的2.5倍计算。 (3) 征收耕地地价的补偿, 以实物土地债券七成及公营事业股票三成搭发。 (4) 实物土地债券年利率4%, 本利合计分10年均等偿清。 (5) 承领耕地地价, 并按周年利率4%加收利息, 由承领人自承领之季起, 分10年以实物或同年期的实物土地债券均等缴清, 其每年平均负担以不超过同等级耕地“三七五”减租后佃农现有的负担为准。 (6) 耕地承领人承领的耕地, 在地价未激清以前不得转让, 地价缴清以后如有转让, 其承受人以能自耕或供工业用或供建筑用者为限。
为补偿地主三成地价, 台当局经济主管部门随即于1953年12月公布“实施耕者有其田案公营事业移转民营”相关规定, 将台湾水泥公司、台湾纸业公司、台湾农林公司、台湾工矿公司等所有台当局手中掌握的官股全部出售。
实施“耕者有其田”的工作于1953年完成, 上述4家公营企业转为民营的工作于1954年完成。当时台湾岛内自耕地面积原占总耕地面积约56%, 实施“耕者有其田”后逐年增加至约86%左右。
如今回过头来, 重新审视这段历史, 岛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 台当局此次开展的土地改革办法主要仿照自日本1946年至1949年实行的“耕者有其田”政策, 即其主要目标在于政治与社会改革, 而非经济改革, 其对经济复兴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立即显现, 甚至妨碍多于贡献, 长期影响则一时难以确定。土地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究竟如何, 经济学家之间并无定论, 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对台湾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也并无影响。至于台湾1953年的土地改革对经济发展贡献如何, 主持官员认为贡献巨大, 此为政治上常有的夸大用语, 不足为凭。若干从事研究的工作者也常列举改革前后农业生产力的变动为证, 以证明此番土地改革的贡献, 这是将同一时期农业技术改进的结果混在一起所造成的错觉, 因为这一时期正是台湾农业技术大幅改进的时期。
不可否认, 台湾国民党当局推行此次土地改革的目的主观上是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 但是在客观上, 这项改革摧毁了岛内农村的封建地主阶级, 为台湾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并且得到大多数农民的拥护, 使其政权在台湾站稳了脚跟。
如今大多数岛内学者认为, 如果对1953年台湾土地改革运动作一较为冷静客观的评判, 不含政治宣传及感情成份在内, 则此次改革实为一平均社会财富的社会改革与照顾农民利益的政治号召, 对当时经济发展即使有贡献也极其微小和间接, 难以判断。而即使就前两者而言, 以后也发生一系列副作用。如在平均社会财富方面, 当时获得邻近城市或工厂土地的佃户, 以后因经济发展, 土地价格暴涨而成巨富。在政治号召方面, 土地改革确曾深获农民的热烈拥护, 但后来散居海外不满台当局的台独分子, 其中大部分为台湾中南部地主的子弟。
土地改革在台湾历史上曾尝试几次而均告失败。此次土地改革前后历时20余年, 但并未导致大规模土地兼并及新地主的产生, 这并非此次改革“立法”完善或执法严格所致, 而是经济变迁的结果。如果仅仅实行土地改革而不伴以经济发展, 使农村剩余劳力得以外流, 农民生活不致因人口过多而陷于饥饿境地, 则无论“法律”如何周密, 执行如何严格, 最后终将在饥饿驱使之下而被迫以各种方式转让土地, 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结果。台湾土地改革在1958年前后, 已有土地转让兼并的传闻, 幸而在1960年以后, 岛内工商业呈大幅度扩张, 将农村剩余劳力吸收殆尽, 农村生活也因之再次获得重大改善, 土地转让现象方得以避免。
总体而言, 此番台湾的土地改革因采取和平渐进方法。耕地征收和放领均由台当局办理, 并兼顾其它行业发展, 对自耕农实行保护政策。至1963年, 土地全部为岛内自耕农所有。这一措施有力促进了当时台湾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瓦解了农村的封建地主势力, 促进了岛内工商业和经济发展, 为台湾后来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
农业技术改进
众所周知, 台湾的农业发展有辉煌成就, 而成就的主要来源则是农业技术的改进, 农业技术改进又以生物技术的改进为主流。台湾总面积为35, 981平方公里, 可耕地约占四分之一, 利用率达98%以上。欲求增加农业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 唯一可行的途径便是对单位面积土地不断增加劳力与资本, 以提高其生产力。由于人口不断的增加, 当时工商业的发展速度不足以吸收过多的劳力, 且工资非常低廉, 大量劳力便被投入到土地耕作上。再加上当时资本十分缺乏, 所谓增加资本的使用便不得不着重于投资少而收效大的生物性改进上。
由此而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形成了台当局农业发展的基本政策, 即以单位面积土地为对象不断增加劳力与资本, 以提高其生产力。农业技术则以使用资本少而收效大的生物性改进为主。所谓生物性改进包括: (1) 品种的改良, 台湾在这方面的成就极大, 世界闻名的“台中一号”及栽培面积推广到25万公顷以上的“台南五号”品种, 都是岛内科技人员自主改良品种的结果; (2) 施肥量的增加与施肥法的改善; (3) 栽培技术的改善, 例如保温秧田、比重法选种、稻种消毒、施用追肥、改进作物栽培密度等; (4) 新式农药与杀草剂的使用; (5) 轮作制度; (6) 间作制度等。在农业技术的改进方面, 除了上述生物性的改进外, 尚有灌溉系统的改进与轮灌制度的实施, 以及小规模的简单农业机具的改良与使用。
这一政策可以说完全是适应岛内地窄人稠资本少等实际环境的产物, 其成功的执行则有赖于当时台湾农业振兴主管部门的领导推动, 农业主管部门及地方机构的合作, 与农村组织的完善, 以及台湾农民的良好接受能力。
大力促进工业发展
在上世纪50年代, 台湾工业发展的环境也十分恶劣, 甚至不如农业环境。当时的情形是: (1) 缺乏工业资源。地下除少量煤藏外, 无其他有价值可供开采的矿产物。地上森林及水产资源不够, 农产资源仅可供制糖、造纸及罐头食品工业的有限发展, 只有少量生产的盐可供外销。 (2) 缺乏资本。当时可谓民穷财尽, 经过数年艰苦努力之后, 民众生活虽稍有改善, 然而收入所得仍很低, 储蓄率低, 净储蓄率平均在5%左右, 毛储蓄率在9%左右, 岛内储蓄资金平均只占投资的60%, 其余40%则依赖美援及华侨外资。 (3) 缺乏外汇。对外收支及贸易收支每年有巨额赤字, 在此期间, 美援进口占总进口价值达42%, 亦即平均每年有42%的贸易逆差。 (4) 缺乏技术。经过二战后, 与西方技术几成隔绝的状态之下, 无论在大陆或台湾省内, 技术及设备均十分落后。战后台湾日本技术人员被悉数遣送回国, 大陆虽有一些技术人员来台, 但无论在数量及技术水准方面均难以完全胜任现代工业发展工作, 稍为重要的技术便需仰赖美援支持的美国J·G怀特公司的顾问。 (5) 缺乏市场。当时台湾人口不到1000万, 平均每人收入所得约在150美元左右, 购买力极低。海外市场则因产品成本与质量均无法与外国竞争而无法打开。 (6) 缺乏企业家与现代工商业组织。当时台湾多为中小型企业, 稍具规模的企业则为公营, 民间完全缺乏经营现代大规模企业的经验, 也很少与国际工商业接触。在此种环境下, 自然难以培养出民间企业家阶层, 这一点严重阻碍台湾民营工业的发展。
面对此种不利情况, 台当局除全力发展电力、肥料与纺织工业外, 决定了工业发展的两大路线, 即发展利用岛内自产原料的行业与进口替代品行业。前者均为初级产品或简单加工业, 如采煤、榨糖、生产凤梨罐头、提炼香茅油等, 此在当时均为主要出口商品, 赖以赚取外汇。进口替代品工业除生产肥料和纺织业外, 尚有水泥、玻璃、塑胶原料、塑胶制品、人造纤维、合板、橡胶制品、脚踏车、缝纫机、电气用具、化学及药物制品等, 此类工业发展则主要用于替代进口货以节省外汇。
由于缺乏民间企业家与适当支持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 台当局便承担了此任务。在发展这些行业的过程中, 台当局所完成的工作有: (1) 发掘有利的投资机会; (2) 拟订投资计划并从技术、市场、原料、资金、外汇、成本、售价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等各方面, 研究其可行性; (3) 逐一解决上述各项问题, 在技术、外汇及资金融通方面由台当局给与全力协助; (4) 担任发起人, 设定投资计划, 招请民间人士接办。
实际上到民间人士接办企业时, 几乎上述所有问题均已解决, 民间企业家仅接收经营而已;除此以外, 还常享有官价外汇及低利融资的优惠, 在当时仍有相当程度的通货膨胀及外汇官价与黑市相差悬殊的情形下, 此种优惠实际上等于赠与大部分资金给民间企业家。然而即使在如此优厚条件下, 有时仍难有民间人士出面接办, 例如新竹玻璃厂与台湾塑胶公司现在俱为利润优厚的著名企业, 均系台当局所一手策划创办, 在创办时均曾经历过一段困难时间, 方觅得民间人士接办。
3.农业社会调查 篇三
《小马过河》在那个年代里,因为被非常广泛接受而显得赫赫有名。这个脱胎于“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自己尝尝”寓言的连环画,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孩子呢?
《小马过河》的故事很简单,说的是一匹小马要过河,老牛说没有问题,我刚刚过了河,只到膝盖;可是松鼠说千万不能过,我的朋友刚刚淹死在这条河里。小马只好回去问妈妈,妈妈说只有你自己试一试才知道能不能过去。结果小马就勇敢地下了河,过去了。这个故事所陈述的道理在今天看来也基本上是正确的。说它基本上是正确的,是因为我认为在试一试之前还应该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和腿长,不仅仅使用理性的分析,还要有科学的测量,要有数字化的具体结论,只有理性和科学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避免试验的悲剧结果。因为说到底,过了河的喜剧结果还是有一定的侥幸因素的。那个自己呆在棚子里的马妈妈大约是凭自己的经验知道,像它的孩子这样的身高过那条河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所以才鼓励小马去试一试的。虽然结果是过去了,但是却在科学思维上少给孩子上了一课,那种不管怎么样都要先试一试的做法是欠科学的,甚至是埋藏着相当的危险因素的。
这样苛求一则童话里的是非似乎有过分之嫌,不过这种过分恰恰是源于一种把玩,一种将故事过滤了多少遍以后的反复翻阅。之所以能够反复欣赏一本小小的连册,基础是它的美丽——美的画面传达出来的美的信息。这种美丽被当时从来没有美的教育的、完全不懂得美的孩子们本能地抓住了。
《小马过河》是有一种纯美的气氛的。它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一本极其少见的没有被剑拔弩张、不共戴天、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污染的纯美的连环画。最漂亮的形象是主人公小马,有着大大的眼睛的小马,背着红色的粮食袋子的雪白的小马。现实中的马是有着很大的眼睛的,但是却是罕有红色的粮食袋子的,从这里也可以窥见作者纯粹的艺术美观念。他画红色的粮食袋子只是为了放在白色的马背上的美观效果,他为一则童话设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连环画的画面总是干净的,即使是写实的,也有一种充分艺术化了以后的生活场景里的干净;而像《小马过河》这样的童话题材,就更能将这样的特征发挥出来了。这是一种比较直观的“高于生活”,赏心悦目的效果中包含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状态的美好期待。连环画的画面有一种现实在经过绘画处理以后的去粗取精一般的纯净,比现实纯净,是现实的目标或理想,有着现实中所没有的没有垃圾、没有肮脏、没有缺陷的场景,人物关系也似乎比现实中要简单而浪漫一些,更像一个人类理想中的好社会。这是连环画在不期然之间制造出来的一个乌托邦幻象。
这种初级也是普及的美术审美效果几乎是天然地打动了无数还喜欢过家家的孩子们,吸引着在现实里屡屡碰壁以后还不愿意就在并不纯净的实际生活中永远皱着眉头过下去的成年人,成了孩子和成年人共有的童话。让他们在现实中的缺陷面前更有信心,甚至相信这世界的某一处正在有着与连环画画面完全一样的美妙,他们或者有一天终将抵达那样的美妙、享受到那样的美妙。
小马瞪着一双迟疑的大眼睛在一条清亮亮的小河边上的踟蹰,棕色的老牛和红色的松鼠在旁边的各执己见,还有河边干净漂亮的野花野草青松芦苇,都将自然里的物象做了最充分的审美关照。小马那些犹豫、询问、试验、胜利之类人性化的画面里充满了一个孩子的稚气和天真,一个孩子的思索和智慧,一个孩子的勇气和成长。在这个世界上不只有斗争和猜疑,不只有警惕和担心,还有那广阔而美丽的自然,广阔而美丽的自然里的轻松而蓬勃的生命。它让生活在斗争气氛里的孩子甚至大人都体会到了一丝人本意义上的清凉和正常,窥见一种关于温暖、关于善良更关于美丽的人生方向,给闭塞的认知环境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另外一种想象空间甚至是道路选择的可能。这就是这么一本低幼连环画在那个年代里广受欢迎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今天的出版物和丰富的文化媒介环境里,《小马过河》无疑已经成为了过去;但是它所传达的淳朴的美和纯粹的美的观念并没有落伍,事实上,它们永远不会落伍的,它们是与人类相始终的。而且,在这草场荒漠化严重、河流全部干枯、天空和大地持续被污染甚至连地下水都已经被毁掉了的环境里的现代人的目光里,这本不仅有着纯美的观念还有着有纯美的画面的连册,还多了一层环保的警醒意味。
《小马过河》中的矛盾与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幸福之中的矛盾与问题,这样的矛盾与问题本身就显示着马儿们生活本身的一种惬意与悠闲,体现着一种只有在具有了相当程度上的温饱与和谐处境之后才会有的平稳安详意义之上的细节考虑。它是理想生活场景中的小矛盾,小矛盾本身的是非曲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小矛盾的气氛与环境背景里的舒畅与甜美的气息。这是创作者和阅读者共同追求着而几乎永远难以实现的理想社会中的味道,尽管在现实里我们很难长久地生活其间,但是在某一个瞬间里的感受,在内心的某个角落里始终放置在那里的想象,都还是有着一种温暖的激励作用的。它作为人类的理想,让人向往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而我们的画家可以敏锐地捕捉到我们大家心灵中这一块净土,并用色彩鲜丽的笔墨把它们描绘出来,实在也是一件让他自己也更让所有的读者都能幸福起来的事情了。这是连环画作为艺术品的一种极致,一种登峰造极的表现力的典型。
4.农业园区项目调查 篇四
一、实验目的:了解农业园区存在的项目类型
二、实验方法:上网查询
三、实验报告:至少列举10个项目类型,列举内容包括:
(1)所属园区(2)项目类型(3)项目作用(4)效益分析
农业园区项目调查报告
一、(1)所属园区: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
(2)项目类型:旅游观光农业
(3)项目作用:开发区配套建设了大小会议厅、录像放映厅、餐厅、茶室、小卖部、停车场、公共厕所、农产品超市等设施,凭借浓郁的田园风光、一流的生产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优质的农副产品,已累计接待近百万国内外宾客前来学习考察和旅游参观,其中有来自美、日、法、俄、新加坡、奥地利等20多个国家的首脑和客商,也有我国历任、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乔石、荣毅仁、黄菊、李贵鲜、陈慕华以及中央和国务院部委办、各省市、自治区的考察团,还有大量的中小学生、企事业职工、机关工作人员、城市居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等社会各界人士。
(4)效益分析:设想到“十五”期末,孙桥农业开发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0个亿,产值20个亿,利税2—3亿元。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以技术创新为抓手:一是以技术入股、技术合作或合资等多种形式,诚邀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相关的经济实体入驻开发区组成新的发展主体,即搭建一个农业技术创新“大平台”,联合开发,共同发展;二是依靠公司本身现有的科技力量和特聘的30多名专家顾问,发挥他们自主创新和咨询智囊作用;三是利用已批准建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辟建留学归国创业园,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开发区开发创业,构筑开发区科技和人才两个高地;四是接受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渗透和辐射;五是继续引进国内外先进设施、技术和品种;六是有计划地招收和引进各类人才到开发区工作,1)创业、创新型人才:即项目、成果转化的各类科技型人才;2)技术(专业)型人才:生物技术、遗传育种、植物保护、花卉(名特优花卉)栽培、园艺、植物营养分析、蔬菜花卉保鲜与贮藏、果蔬加工、生态农业、特种水产养殖、设施农业等;3)管理型人才:外语、文秘、企业管理、物业管理、市场策划与营销、国际贸易等。
二、(1)所属园区:宁波市北仑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
(2)项目类型:农产品加工
(3)项目作用:结合本地农产品资源,吸引农副产品、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入驻,构筑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工区配套设施完备,产业聚集优势明显。目前已经吸引了包括浙江老板娘食品有限公司、宁波新弘食品有限公司、宁波杰顺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在内的10多家国内外投资企业进入。
(4)效益分析:位于钱塘江路、甬江南路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几年来,农业园区已成为全市农业对外招商主阵地之一。通过努力,先后引进了农产品
加工企业17家,初步建成一个占地200多亩的农水产品加工集聚区块,主要为无公害蔬菜加工、水产品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及提取等,实现合同外资4900万美元,完成实际外资1900万美元。农产品加工区的建设,为周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与平台,充分发挥了农业加工企业集聚与辐射作用,对全区农业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园区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
三、(1)所属园区:山东苍山农业示范园
(2)项目类型: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工程
(3)项目作用: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 基础设施工程,其中“路网”总长度16公里、“渠网”总长度26公里、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管道铺设2000米、“林网”总长度30公里、灌溉井120眼、输电线路12公里、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以满足新优品种蔬菜优质、高效栽培的标准化生产基地0.8万亩,苗木、花卉栽培基地0.1万亩,全县主要农作物新优品种试验示范基地0.1万亩;主要用于蔬菜工厂化育苗、展示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观光的智能化温室2万㎡。
(4)效益分析:临沂市苍山县现代农业示范园由苍山县新天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整个村庄建成一个开放式的旅游景区,进行村庄的景区化建设,保持乡村的田园风光特色,建设农业科技展览馆、农业科技广场、日光温室蔬菜大棚、智能化温室、青少年科普游乐园、城市居民认领菜地、完善基础设施、农业旅游设施、果品采摘园,蔬菜采摘园,花卉超市,畜牧养殖观光区,沼气站,完善农家乐等景点。
四、(1)所属园区:江苏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2)项目类型:高档彩叶植物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
(3)项目作用:占地800亩的泰州市花卉和观赏植物高新技术示范中心已基本形成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繁殖、栽培为一体,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观赏植物生产示范中心。
(4)效益分析:泰州市花卉和观赏植物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占地面积1000亩,总投资3500万元。该基地集新品种研发和选育,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以及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栽培、现代化高科技花木生产为一体,包括组培研发中心、标准化推广示范中心。
基地以“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为产品开发目标,建成1000平米的组培研发中心,自主研发春石斛、蝴蝶兰、仙客来、高山杜鹃、佛手、红叶石楠和金森女贞等各类花木60多个,年产组培苗达100万株以上。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一批、储备一批、生产一批的良性循环,保持高档盆花和彩色植物研发、生产科技领先地位,部分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
基地实行规模化栽培、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积极采用穴盆育苗、容器育苗、基质栽培规范的采穗圃技术、木本花卉快繁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及非专利的“诺浩”技术,年生产花卉20万株,穴盘苗250万株,容器苗1600万株,大容器苗12万株,目前产品供不应求。年亩均效益达到5-6万元。
基地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上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务工农民提升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对当地农民的观念转变和农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1)所属园区:海宁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
(2)项目类型:旅游休闲度假项目
(3)项目作用:开发区东侧是著名的海宁钱江潮“一潮三看”景点—“回头潮”观赏胜地,在此观潮独具特色,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开发前景广阔。
(4)效益分析:海宁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位于海宁市的西南方,总面积20.2平方公里,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于1993年10月批准设立的一个集工业、农业、商贸、旅游于一体的省级综合开发区。
海宁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西与杭州市江干区接壤,距杭州市中心30公里,至杭州机场20公里,离沪杭高速公路长安出口和沪杭铁路长安镇10公里,南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15公里,建设中的杭州市绕城公路擦肩而过。开发区基础设施完善,已实现“五通一平”。土地平整广阔,属国有非耕地,无定居居民,土地优势明显。
开发区东侧是著名的海宁钱江潮“一潮三看”景点—“回头潮”观赏胜地,在此观潮独具特色,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开发前景广阔,旅游开发已经启动。为鼓励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开发,海宁市政府制订了特殊的优惠政策:
1、在区内举办的一般生产性项目,给予四年全额三年减半返还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农业、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项目给予七年全额三年减半返还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在区内举办的一般生产性项目,给予四年财政返还20%增值税的优惠。
2、在区内新办的旅游业及其为旅游业配套的宾馆、餐饮业、娱乐业、服务业给予四年全额三年减半返还所得税和四年返还营业税的优惠。
海宁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自设立以来,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开发,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已成为海宁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六、(1)所属园区:城都现代农业示范园
(2)项目类型:日香桂标准化生产
(3)项目作用:园区优越的基础配套和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了大批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入驻,并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科城相继有川农大研究生院及科学院、省医药集团物流中心、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及企业入驻,并有多家农业科研机构及企业意向入驻。示范基地已有川农大、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试验示范基地、国家气候观象台、有机蔬菜基地等项目入驻。友庆基地已入驻企业29家,将花卉大道两侧规划建设核心区域基本布满,包括兰花产业基地、日香桂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万花创意出口盆景初加工生产基地、金江园林花卉基地、科力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期等23个重大在建农业产业化项目。
(4)效益分析:“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四川日香桂种业发展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集桂花品种选育,桂花观赏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开发,桂花精深加工于一体的桂花综合开发企业,引领并推进着中国桂花产业的发展。
“四出花中异,三开格外香”。日香桂是四川日香桂种业发展有限公司诞生和壮大的基石,公司现有成都和无锡两个日香桂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四百二十亩,年产日香桂盆花二十万盆,日香桂种苗一千万株,日香桂灌木球和矮乔木球十万株,日香桂精油十公斤,日香桂精粉(纳米级)二吨,年总产值二千万一百万。
“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桂花资源中国独具,筛选并培育新的桂花品种,宏扬传统桂文化,一直是四川日香桂种公司主要经营内容之一。公司现已选育出馥桂、月月红桂、速生银桂、金满堂桂、金叶日香桂等桂花品种,随着选育工作的深入,日香桂种业将会奉献更多的桂花新品种。
“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四川日香桂种业历时四年,与南京林业大学、江南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的专家共同组成日香桂科研攻关组开展日香桂的应用研究,突破了丰花技术、脱花技术,优化了活性物质分离和纯化技术,基本完成了日香桂精深加工的技术储备。目前,公司正大力扩建种植面积,制定了二年时间内,实现总1000亩面积的种植规模,并通过“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模式,充分利用温江区既有的桂花种植资源,为社会提供日香桂纳米精粉、日香桂浸膏、日香桂精油、日香桂黄酮、日香桂中间单体等“龙涎不敢”的香料产品,提高桂花种植的有效收益和促进桂花产业的升级。
七、(1)所属园区: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
(2)项目类型:现代农业创新园
(3)项目作用:该园区以展示国内外农业及其相关学科高新科技新成果、新技术为内容,以农业专家与企业技术部门为主体,彰显现代农业高新科技技术成果,提升创新能力。
(4)效益分析: 按照学科领域,创新园区共分为4部分内容组成:
1、种质资源与新品种区:面积300亩。包括200亩的种质资源小区和 100亩的新品种小区。
2、植物克隆区:面积60亩。以名、特、优珍惜植物物种组培克隆快速繁育生产过程为建设内容,以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及信息化管理技术为核心,展示现代农业生物工程技术。该区在展示植物克隆技术的基础上,既可以进行珍惜植物苗木繁育与新产品开发与产品市场销售,也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培训。该区将以研究课题或专业从事作物良种快繁的企业进行经营运行。
3、梦幻植物创意区:面积200亩。以无土栽培技术为核心,以各种特殊的形式和形态展示各种新的作物生长潜力与人类的利用能力,展示梦幻般的创意农业科技成果,按照植物种类可以将其划分为蔬菜瓜果树小区、名贵花卉小区、水培蔬菜立体栽培小区、空中薯类种植小区、珍稀奇特植物小区、南果北栽小区、艺术蔬菜小区、艺术果品小区等8个小区。该区作物展示均在温室内进行,每小区建造温室面积为6400平方米,总面积51200平方米。
4、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展示区:100亩。该区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农业工程技术展示,主要包括设施农业工程发展历程与技术革新、智能化温室生产原理模拟、节水灌溉设备、水肥一体自动化控制设备、农业机械化,电子灭
虫仪等;二是农业科技电子体验区;三是展示电子科技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等3方面内容。同时,将这些技术融合到农业生产之中。
八、(1)所属园区:连云港现代农业示范园
(2)项目类型:水体种养
(3)项目作用:发挥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区位优势,以都市农业为载体,科技为先导,因地制宜、综合利用自然、社会、人文资源。计划用五年时间建成景观悦目、设施先进,集现代园艺、农产品加工、农业贸易、农业旅游于一体的创汇农业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促进周边县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致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连云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南郊玉带河畔,由南京农业大学规划设计、连云港振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投资兴建。
(4)效益分析:连云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南郊玉带河畔,由南京农业大学规划设计、连云港振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投资兴建。园区分为高档花卉、创汇蔬菜、优质林果、绿化苗木、水体种养、庭院农业、农产品加工及商业贸易等若干小区。
九、(1)所属园区:池州市华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项目类型:大型沼气工程
(3)项目作用:将公司畜牧业、种植业、养殖业等科学合理地连接在一起,促进种植业平衡发展,推动养殖业快速发展,有效提高土地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等目标,2009年6月在省农委、发改委、财政厅的支持下,《池州市华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大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批准实施。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养殖场粪水处理沼气工程一座。包括沼气厌氧发酵池、原料预处理、沼气利用、沼肥利用设施,以及附属配套工程等。项目于2010年8月全面建成。项目总投资289.99万元(其中公司自筹174.99万元)。
(4)效益分析:项目的建成后,根据USB发酵工艺,日处理60吨粪便污水、日产沼渣5吨、沼液55吨、沼渣用来生产有机肥6吨,沼液用来滴灌园区蔬菜瓜果和苗木花卉。于此同时,日产沼气500立方米,其中100立方米用于生活用气,400立方米日发电600KWh。该项目的建成还将开展“猪——沼——菜(渔)”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形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扩大农村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园区目前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既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普培训基地,又是旅游接待的理想场所。
十、(1)所属园区:济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2)项目类型:露地蔬菜认领区
(3)项目作用:园区的功能主要定位于科技推广、农民和农村干部培训、示范带动、科普教育、生态观光五个方面,整体规划为“六区一中心”,即:现代农业展示区、循环农业示范区、设施农业生产区、露地蔬菜认领区、农业休闲养生区、农副产品加工区和科研培训服务中心。
5.农业社会实践报告 篇五
系部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计算机
年级:大一班级:三班姓名:刘雪平学号:e01114193 实践单位:合肥都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实践时间: 2012 年6月24日至 2012年6月28日共5天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在这个暑假,我们小组决定以以上的话题作为事件调查对象来开展我们的暑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以期完成我们的暑期调查任务,开拓自己的视野,了解象牙塔外现实社会中各个层面的状况,实现自身在各个方面的素质的提高。
这次社会实践的课题源于我们的一时兴起,觉得生态产业这个话题很新鲜,后来又陆续了解了一些生态产业的问题,因此萌生了在合肥生态产业问题的实践。在实践项目提交前我们做了一个策划,直到即将做社会实践前两天才发现其中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提前弄好。首先,我们的队帽和横幅没有提前准备,直到前一天才去准备,已经来不及了;第二我们没有提前联系相关公司,没有得到我们预想的支持,所以第一天基本就是无功而返;最后我们毕竟不是专业人士,要想得到
真正专业的结论基本是不可能的。鉴于此,我们不得不改变最初的策划方案和目标。于是小组讨论后又决定改调查生态农业,决定去队友的家乡,这样比较熟悉,也比较可行,可是问题又来了,到底去谁的家乡呢?我们都不是一个地方的,去哪都不方便,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决定去合肥的大圩乡,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生态农业基地。因此我们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就安排了此次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赶赴大圩乡调查关于生态农业的具体情况,希望此次行程我们能更多地了解生态农业各个方面的问题,并了解它的具体的情况。下面就是我们在大圩乡考察具体情况后结合以往的资料所做的有关于生态农业方面的报告。(一)关于生态农业的诸多调查发现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1)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
(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这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图片背景:合肥市大圩乡生态农业示范区内的田间排水系统)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然而,在当今,这一完整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还没有完整的形成。
(4):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的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5):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6):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二)生态农业的前景和发展(材料来源于农业科技报)观赏+环保 +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方面都不占有优势的农业地区,我们就可以走这条观赏加环保加可持续发展型的模式路线。这种模式不但要求人们要认同当地农业文化充满差异的地域性特征,还要致力于为当地这些处于弱势的文化找到重新发扬光大的理由。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是不能简单地进行自然或人文的划分的,它综合了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特长。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十里不同俗”,所以这类地区在开发时应以农业生产劳动为核心,以耕作制度、劳动工具、劳动产品,生活习俗与禁忌的开发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当地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特色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果实,可以让旅游者充分体验收获的快乐、了解生活习俗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活习俗及各种禁忌,以生动的形式与充满想象的内容展示了农业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劳动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农具实际上就是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如果进行适宜地开发,应该可以成为绝好的旅游产品。这些都可以进行观赏性和学习性的开发好处
农业生态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前景。在国外,早在 19 世纪 30 年代欧洲已开始了农业旅游。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仅有利于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带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带动餐饮、旅馆、交通运输业、旅游产品加工业、房地产业的篇二: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赣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赣县共有19个乡镇,农业人口49.57万人,农村劳动力33.4万人,现有耕地面积31.8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83.95万亩,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 21万吨,比去年增产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 1.3 亿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5元,同 比增长10.1%。
(一)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甜叶菊、烟叶、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以韩坊、王母渡、大埠等乡镇为主的烤烟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种植烤烟面积13856.3亩,收购烟叶36259担,比去年净增烟叶4059担,均价6.89元,比去年增加1.07元,亩产值达2149元,烟叶收购总产值2500多万元,实现烟叶税550万元。以田村、南塘、茅店等乡镇为主的甜叶菊生产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县种植面积1.4万亩,比上年增长99.1%。收购干叶816.5吨,比上年增长276.6%,实现总产1192.09万元。为赣县甜叶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以五云、储潭等乡镇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产量达12940吨,年产值达3896万元,稳稳打入了赣州市这个大市场,并占具40%以上。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 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的提高了赣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电话的目标。
(三)大力发展以劳务为主的二三产业,农民收入有了新提高
以“百万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载体,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2008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60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642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254.4万元,劳务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动以建筑、现代物流为主的农民运输业发展,全年农村运输业收入达到13818万元,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新改善 在规范村庄和圩镇整治上重点突破。
一是确保村镇整治落实到位。2008年,全县完成18个圩镇和300个建设点的整治,其中省市县三级共建点210个,县乡自建点90个,完成改水1万户,改厕8000户,改路500公里,拆除“空心房”、破旧栏厕100万平方米。
二是确保规划修编完成到位。巩固村镇规划成果,大力推广新户型,在完善现有村庄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18个乡镇的圩镇和2378个村庄规划修编。村庄整治建设点新建房屋推介户型采用率达80%以上。
三是打造特色新村和精品示范点建设。根据各个建设点实际,着力建设特色新村。2008年,每个乡镇打造3个以上特色新村,全县着力建设10个综合性精品示范点。
全县共种植林木30万余株,绿化面积达到1.32万亩,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同时将村庄道路、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同步规划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赣县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周边农业发达县(市场)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很低
赣县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各村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悬殊,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赣县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且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撑,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很低。种植业中以粮为主,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4%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平均亩产398公斤,平均亩收入630元,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反差很大,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积
极性不高。特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现有的几个比较有特色的种植业,经营管理粗放,优势不明显,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化链条,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农业投入不足,扶持农业能力不强
当前,从沿海发达地区来看,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回报农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虽然赣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工业基础较好,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城市化和改善城市区人居环境,而赣县农业所占比例较小,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很少,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很小,在农村吸储重于放贷,农户信贷资金目前没有到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文化程度很低
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农业部门农技服务机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民科技文化程度很低,农村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不足70%,部分农民受小农意识影响,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务工也只能卖苦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篇三:社会实践报告 新农村建设 2014年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主题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报告
学院: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系别:会计系
班级:12级会计18班
姓名:宋文凯
调 查 主 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我们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抓住“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两大方面,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滦南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调 查 时 间:2014-7-10 调 查 地 点: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东马营乡丰元庄村
调 查 目 地:1.丰富大学生生活,开拓眼界 2.增强广大学生动手能力 3.提高广大青年思想素质 4.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5.加强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认识
一、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二、什么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精心组织,统一部署,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我们按照新农村建设出新意、出精品的指导思想,采取外地学、当地看、比着干的办法,组织全镇村干部分别到、等地,学习、借鉴外地经验,通过实地看、问、学,提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感性认识。同时,组织全镇干部系统地学习十八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增强镇村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分类制定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市、县确定的重点、试点村,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对照新农村建设“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分层制定建设规划,力求全面推进。对镇定试点,则依据优势,侧重于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对一般村则广泛畅导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分类突破、营造优势、逐层推进。全镇所有村已根据自身实际,全部制定出未来五年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2、咬定目标,精心组织实施。从外地发展的经验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通过长期抓、长期积累形成的,最根本的一点是咬定目标不放松,我镇无疑也必须走这条路。我们立足从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入手,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农村农民生活富裕,立足通过用先进文化、致富技术、打造文明乡风,立足通过集镇建设、自来水工程建设、公路建设、能源沼气建设、生态家园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立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民主管理。
3、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有效的办法是办点示范,先易后难,最后攻坚,有的村已具新农村雏形,只要注意完善、加强,就可具规模,既具代表性,又具示范性,对条件基础稍差的村则注重从解决基础设施入手,尽快改善条件,分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相反的村则注重从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创造条件,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发展,形成各具优势,各具规模的新农村格局。
4、充分体现民意,让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是人民群众的新农村,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缺、最盼、最急的事情他们自己最清楚,建什么样的新农村,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我镇在 领导、主导新农村建设时,最重要的是充分听取、采纳他们的建议、意见,体现民意,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急在上头,冷在下头”的尴尬局面,才能调动全体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心,才能全镇上下拧成一股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镇的展开,我镇的建设已取得很大成果,现在仅以我村为例说一下:我村原为省级贫困村,村里种地的水费都没有,人们的庄稼长势不好,没有好收成。现在我村得到了重视,省里拨下款来,人们的心气也高了,积极配合干部工作,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原来我村的路是土路,一下大雨便泥泞不堪,走不了路。现在村里修上了水泥路,无论下多么大的雨都可以畅通无阻;村里也安上了锻炼器械,一些老年人有了锻炼身体的好去处;村里的孩子也都接受了教育,有了学习的机会;村里还新建了医疗站,还有合作医疗保障,村民的健康得到了保证;人们收成好,生活好,心情自然就好了,业余时间还组建秧歌队,丰富文化生活;„„
五、社会实践感悟 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是青年学生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我们想要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知社会,认清自我,调整和完善自我,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自我,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准备.这是我参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实践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自身成长。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为以后建设祖国奠定了基础。其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真的很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建设,需要科技的支撑,更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学生到这里来实践。农村,并不仅仅代表着贫穷和落后,更代表着潜力和市常农村是磨练和锻造人才的地方,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更好的激发人的潜力。篇四:关于生态农业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大
学
生
暑
期
社
会
实
践
调
研
报
告
材料工程系
二〇一二年九月x日
关于生态农业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在调查生态园中发现生态农业的一些问题,通过解析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内涵,研究两者间结合的可行性,并以资源优势为出发点,探讨了三种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关键词: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 结合模式(一)关于生态农业的诸多调查发现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1)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这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然而,在当今,这一完整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还没有完整的形成。
(4)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的价格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食品的安全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5)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
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图片背景:新乡县小冀镇的龙泉苑生态园)
(6)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
(二)讨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1.可行性分析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特殊旅游方式,它以求新、求知、求乐为基础,以欣赏、研究、保护自然和资源为目的。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生态农业是响应了可持续发展的呼唤,将农业推向了更高的发展空间,而旅游业早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这种背景下,为促进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资源开发者在开发生态农业时,把目光瞄向了生态农业旅游,以提高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相结合的高效产业,是在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
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但拓展了旅游业和农业的内涵,而且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高效合理的双向利用。这种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一模式,实际上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二者的优化结合,是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克服目前传统农业旅游不足,找出一条“生态+农业+旅游”的农业旅游形式。它既能平衡农业经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和人们的旅游需求,又能维持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环境收益、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等综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条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结合模式探索(1)农业资源占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动模式(观赏+学习+参与型)对于那些拥有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农业区来说,可以以农产品为核心,进行围绕某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产品展开的主题辐射发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专业村镇是这种模式的代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具有生产某种特色生态农产品的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需求旺盛;需要有带动者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一定的规模。例如,我们把以果园、育种种植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推向市场,把果品作为核心,关联带动果园的观光休闲、科技园区果苗培育种植的科技学习、农家的果品品尝节、工厂的加工包装参观等果旅消费,这样不仅可以打通果品销售的呆滞环节,也盘活了所有资源和资产,带动了当地农副产业的快速发展。桂林永福县的罗汉果就可以借用其“罗汉果之乡”的美名,打造一条“三高”生态农业与旅游相联动的模式。(2)自然旅游资源占优势的“观光+体验”模式 对于那些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够鲜明规模也存在着差距的地方,如果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清新的山水自然环境、美丽的田园风光、整洁舒适的乡村居住环境等),就可以通过观光游的模式将旅游作为创造更高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途径。游览区内的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应精心包装,让游客找到返归乡村的真实感受,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勃发的自然生机中享受回归自然的快感。桂林阳朔是我国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县城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精辟地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的特征。依托阳朔及周边各镇的自然田园风光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如历村、福利古镇、兴坪渔村等,都可以满足体验型游客的要求,“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体验农事活动,组织游客与农民一同采摘品尝,或参加四时农事活动;农 家访问,考察生态农业生态村等活动。当地乡村的特色民居、乡村工艺作坊、乡村农事活动场所应为游客提供能够深入乡村生活的空间,使游客参与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机具的使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等,亲身体验农产品生产过程。游览区内提供的可采摘的直销果园、农产品集市等,既让游客有机会购买乡村旅游产品,又充分体验收获的愉悦。(3)人文资源占优势的“观赏+学习”模式 对于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方面都不占有优势的农业地区,我们就可以走这条观赏加学习型的模式路线。例如桂北地区,通过挖掘桂北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文化、古代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历史、乡镇“社日”壮族歌圩、瑶族盘王节等活动将本地区的人文资源和旅游作最优的结合。这种模式不但要求人们要认同当地农业文化充满差异的地域性特征,还要致力于为当地这些处于弱势的文化找到重新发扬光大的理由。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是不能简单地进行自然或人文的划分的,它综合了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特长。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十里不同俗”,所以这类地区在开发时应以农业生产劳动为核心,以耕作制度、劳动工具、劳动产品、生活习俗与禁忌的开发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当地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特色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果实,可以让旅游者充分体验收获的快乐、了解生活习俗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活习俗及各种禁忌,以生动的形式与充满想象的内容展示了农业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劳动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农具的使用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农业文化每一点滴的进步,也可以看到我国农业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认识农具实际上就是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如果进行适宜地开发,应该可以成为绝好的旅游产品。这些都可以进行观赏性和学习性的开发。
(三)结语 目前,中国农业大多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太低,农业经济效益低下。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行业。而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结合使得在传统的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种植、养殖、加工和环保等要素,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型支柱产业,它能有效地融合第一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新农业建设中大显身手、大放异彩,是因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找到了结合点。生态农业旅游使得旅游资源日益拓宽,囊括了包括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在内的一切来自大自然的、历史文化的或社会活动的资源。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更是拓宽农业的食物营养、就业增收、生态保障、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这必将推动生态农业旅游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篇五:三农问题论文、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
经济管理学院 10信管(2)班 刘腊梅
【摘要】:当前农业、农村、农民中存在相当突出的问题,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政策、环境以及农业天然生产要素不适合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减轻农民负担,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管理体制的战略性改革。本文就如何破解“三农”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些想法。【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经济;破解举措
一、“三农”问题的概念、地位
1、“三农”问题的概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为“三农”问题。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但近二三百年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农业和农村长期停滞和衰落。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农业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而且国内民不聊生,农村凋敝,绝大多数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建国前的战乱和国民党的统治,使原本就很羸弱的农村、农业、农民
处境更为悲惨。建国后,为了发展工业,不得不采用剥夺农业的方式来进行积累,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这种差距的存在,使我们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了一次飞跃性发展,很快它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使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受到了限制。如何在不触及农民利益的情况下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如何改善城乡差距?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
2、“三农”问题的地位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我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
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
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2003年《人民日报》用第2版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的文章《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这篇文章是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出“三农”问题在新领导集体整个施政战略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分量,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施政理念正在悄然中形成。这是一次不寻常的农村工作会议,这次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特别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以及其他3位新任政治局常委曾庆红、黄菊、李长春都出席了会议,显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 会议文件对“三农”问题的提法有了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会议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 中央新领导集体这种“三农”问题的治理理念显然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背景就是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二、现有的一些错误看法
现在在很多人的意识当中存在忽视“三农”问题的错误想法,有的认为目前我国农业能基本保证全国粮食需要就可以了,主要发展工业;有的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只要一段时间抓抓就能立竿见影,不
需要长抓;有的认为“三农”问题仅仅是涉及面很窄的问题,只要就农论农就可以解决。这些都是错误的看法,实际上“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是否能持续进行下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它涉及到各个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长期不懈地调整改善,真正下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破解“三农”难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1、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三农”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如何正确看待“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在直面wto的新格局状态下,“三农”这一基础的脆弱,不仅已经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极大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一些专家曾指出,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保护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现代化,才有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据保守统计,目前全国大约仍有5000万左右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现实的难题和形势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加深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看到中国“三农”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是,在宏观战略上要解决好广大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微观上要解决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问题,这才是在我们这个农村人占绝大多数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点难点所在。(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必须 把“三农”问题这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础性问题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面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着力解决和缓和农民增收这一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矛盾与困难,就显得大为重要和迫切了。我们对“三农”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一定要重视它,一定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它,要有长期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意识。
2、需要减轻农民的负担。2002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继续坚持采取扩大内需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很重视对减负的治理,对一些地区和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情况,曾多次发布文件严加制止,但收效不大,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仍普遍存在“三乱”现象。减轻农民负担,开展清费治乱减负的综合治理,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计委《关于实行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工作。其次,要定期开展复查,注意和防止涉农负担反弹,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的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6.农业社会调查 篇六
学院:xxxx班级:xx 姓名:xxx学号:xx 课程论文题目: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课程名称:休闲农业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老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休闲农业—农家乐
学生:xxx
(xxxx学院 xxx级 xxx班 学号:xxxxxx)
关键词:休闲农业 农家乐 经济发展
摘要:
“农家乐”是休闲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生旅游产品中的一朵奇葩。虽然“农家乐”兴起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势头良好。目前,据了解,我市共有“农家乐”经营户360户,直接从业人员2377人,实现经济收入5292.4万元。“农家乐”顾名思义就是久居城市的居民到农村农家大院休闲娱乐。“农家乐”大多是城市郊区或郊县的农民结合自己的种植、养殖,如葡萄、果木、花卉、鱼塘等,同时庭院加以修饰改造,再利用院坝、小溪、水池营造出或小桥流水,或花鸟虫鱼的田园美景。作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结合,农家乐充分使人得以回眸传统社会农家生活的自然乐趣,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劳动技能,又能展望到市场化、产业化和具有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
正文:
一、发展现状:
旅游发展作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引导,力促发展。《人民政府关于实现旅游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开发农业观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南郑、勉县、洋县、城固、略阳等县制定了加快农家乐建设的通知、意见,党委、政府领导经常听取汇报,实地调研,提出要求,解决问题,并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学习考察,推动“农家乐”旅游快速发展,它具有良好的发展氛围浓厚。
由于“农家乐”旅游适应市场需求,从一推出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比如,略阳县涌泉山庄接待游客3万人次,实现收入近10万元;勉县天荡山休闲庄接待游客4万人次,实现收入38万元。今年“五一”
小长假,西乡县樱桃沟平均每户每天“农家乐”接待游客80人次,旅游收入达2400元。
发展形式多样。从经营方式来分,我市“农家乐”主要有家庭开发经营和业主承包经营、租赁经营三种形式。家庭开发经营的“农家乐”投资少、规模小,投资主体是农民,业主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的“农家乐”投资规模大,服务设施较为完善,投资主体主要是本地或外来客商、企业,从产品类型来分,我市“农家乐”主要有“客栈型”和“度假型”两种形式。“客栈型”农家乐主要在国省道沿线、景区附近,为游客提供食宿,由家庭来开文秘杂烩网发经营;“度假型”农家乐主要位于城郊结合部,在满足游客吃住的基础上,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活动,由业主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
经营管理规范。城固、留坝、佛坪等县制定了《“农家乐”管理办法》、《“农家乐”建设标准》,加强从业人员的旅游知识、服务礼仪、食品卫生、经营管理等业务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推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村旅游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
二、问题和不足:
1、认识不到位,政府主导力度不够。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没有被普遍认识,农业与旅游发展结合不够紧密,降低了“农家乐”旅游的丰富性。政府在引导“农家乐”自筹、自建、自营的同时,在基础设施完善、资金引导投入等方面作用发挥的还不充分,在规范经营、市场监管上还存在着脱节现象。
2、缺乏文化内涵,项目同质单调。由于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不够,加之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我市“农家乐”存在功能单一,缺少特色。经营项目同质雷同,绝大多数是停留在提供餐饮和住宿的低层次上,仅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真正由“农家乐”提供的具有我市浓郁民俗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和参与性强、健身绿色休闲项目极少。
3、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我市“农家乐”在可进入性、村舍环境、食品卫生、安全用电等方面不尽如人意。一些“农家乐”外部交通较差;一些农村电线电路得不到改造和检修,消防设施缺少;许多“农家乐”基本的供排水设施和厨房设备不完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熟食混放;一些农户厕所卫生条件简陋,给游客心理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三、建议:
1、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各级要把“农家乐”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和建设新农村的一条有效途径,纳入到旅游发展和农村经济整体布
局之中,积极制定并利用好规划、扶贫、环保、基建等专项支持政策。旅游、农业、综开办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协作,建立联动工作机制。
2、加强基础,积极创新。加强以改路、改水、改电、改厕、垃圾排放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农家乐”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争取小额贷款用于农民旅游经营户。做好农家民居建设。要按照突出“农家气息”和体现“秦巴民居”特色的要求,分别对都市村庄型、景区依托型、田园风光型、湖泊水家型等类型的“农家乐”进行策划、设计,使其建筑的外观、色彩、装饰等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吸引多元投资。鼓励集体、企业、社会资本、农户、个人一起上,逐步形成村办旅游公司型、“公司+农户”型、“公司+旅行社+农户”型等多种发展模式,建立“农家乐”服务中心,不断提高“农家乐”经营户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集群发展,错位经营,多模式、多层次发展“农家乐”旅游,适应不同的消费需要。
3、突出特色,打响品牌。充分做好“乐”的文章,着力挖掘、整理当地的人文、生态、民俗资源,把民间文化活动和农事活动、健身活动、民间文艺等有机结合到“农家乐”进行开发,通过推出旅游上山下乡、市民小菜(果)园、假日做农夫、做农家饭、教你编织和使用农具等专题旅游活动,让游客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丰富“农家乐”的内涵。要注意“农家乐”接待设施建设,既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也不能过分强调“原汁原味”,更不能低档次、低品位。要强化“农家乐”的整体包装和宣传推介,建立与旅行社良好合作关系,把特色突出、设施完善的“家家乐”纳入到我市旅游线路之中,推动乡村旅游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认识到,政府的支持推动是农家乐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政府的大力支持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为农家乐家庭融入城市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管理的科学规范是农家乐得以健康发展的保证。政府在这方面采取了得力措施,先后发布了《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和《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两项地方标准,明确了办证的内容、手续和收费标准。
五、参考文献:
(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2)期刊: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7.农业社会调查 篇七
一、社会性别分析框架
“社会性别” (Gender) 是20世纪70年代, 女性主义经济学家提出的概念, 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以及与之相关的男女两性在经济、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机会的差异。
以往人们分析妇女问题时, 习惯于纵向比较, 而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框架则要求将研究的注意力转向妇女相对于男性的社会位置, 即不但要看到妇女的物质生活随着发展的进程而改善, 还要看到在发展进程中妇女与男性相比的差距是否缩小了, 或缩小了多少, 将注意力集中在探究不同的社会发展政策对两性的不同影响上。[1]
社会性别理论要求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社会性别, 将女性视为发展的主体, 反对孤立地研究女性和女性问题。社会性别理论认为, 考察女性问题, 应该将其放在男女两性共同塑造的社会角色和权力结构中, 不能将妇女孤立地割裂开来。因此, 我们在研究农村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和影响时, 应注意应用横向研究的思路, 从男女两性相互比较的横向视角出发, 探究男性和女性在获得农业生产要素、调动社会资源方面的差异, 以及对农业生产收益的影响。
二、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妇女农业生产调查
为考察社会性别因素对农村留守妇女农业生产收益的影响, 作者对辽宁西部地区的彰武、朝阳、建昌等地的农户进行了入户调查, 调查共选取100个家庭:有55个家庭的户主是留守妇女;其余家庭的户主是男性。调查结果如下:
1.留守妇女的生产决策地位有所提高
在留守妇女家庭中, 87%的卖粮决策由女性做出, 并100%地保管收入;在男性户主家庭中有43%的卖粮决策由女性做出, 有72%的家庭由女性保管卖粮收入。留守妇女不得不独自进行决策, 并承担决策后果;而男性户主家庭中的妻子很少需要做出此类决定。
2.留守妇女家庭的收入结构不平衡
留守妇女家庭收入的43.5%来自于丈夫在外打工的收入;41%来自于卖粮的收入;来自出售家畜的收入几乎为零;她们往往通过换工, 或者雇工的方式解决农忙时节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所以留守妇女打零工的收入比较少。
留守妇女家庭中外出打工的男性成员在农忙时节能够回来帮助种地的比较少。由于在外打工的月收入并不多, 考虑到返乡的路费, 以及重新寻找工作的成本, 一般都选择继续留在外地打工。这也是留守妇女家庭在进行收益比较之后的理性选择。
3.家庭消费项目中非生产性消费比例高
在被调查的留守妇女中, 大部分的人将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寄回来的收入中60%以上用于购买生活用品, 或者支付子女教育费用, 而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的比例很少。在男性户主家庭, 则将大部分现金收入用于支付雇工工资和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由于缺少劳力和资金, 留守妇女家庭的土地产出比较低。如果将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优质种子、肥料, 或者雇用劳力和机械, 就能够增加土地的产出, 但是留守妇女将大部分现金收入用于其他用途, 可能导致在下一个农业生产周期中, 土地生产率继续降低。
4.接受农技推广服务受限制
留守妇女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机会比男性低近20%。而有男性在场的时候女性往往很少发言, 因此留守妇女即使参加了培训, 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对农业技术的疑问。此外, 即使留守妇女对农业生产试验十分感兴趣, 但是她仍需与远在外地的丈夫充分协商, 这往往会耽误农时。
5.留守妇女家庭多种经营能力较差
留守妇女接受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相对较少, 导致她们只能种植传统粮食作物, 很少种植技术密集型的经济作物。大部分土地种植玉米 (83%) , 种植的作物缺乏多样性。
6.留守妇女家庭社会资本相对较低
辽宁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男女两性的社会资本都不高, 但相对于男性而言, 女性更缺乏社会资本, 这部分是由于家务和农业生产劳动负担繁重, 限制了女性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留守女性参与管理的机会比男性低68%;留守妇女的支持网络是主要由亲戚邻居组成的传统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村女性个人来讲, 她们远离富有资源的组织和群体, 难以调动相关资源。
7.合作经济组织参与率低
加入合作组织的留守妇女比较少, 而男性参加合作组织的比例是女性的近2倍。许多合作经济组织门槛较高, 限制了留守妇女的加入。
此外, 有调查显示, [2]几乎所有的合作经济组织在进行技术指导时, 其侧重点都是专业生产大户, 很少顾及到“小户”的生产需求。即使加入合作组织, 留守妇女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也得不到充分满足。
8.农业生产投入成本较高而收益较低
调查发现, 留守妇女面临的投入要素价格要高于男性户主家庭, 而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却比男性家庭低。这主要是由于妇女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较低;同时, 留守妇女家庭不能通过合作组织来购买投入要素或雇佣劳动力, 也无法通过合作组织获得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因此她们在交易中往往处于劣势。调查数据还显示, 留守妇女家庭的作物产量比男性户主家庭低。这不仅与留守妇女自身的素质以及家庭责任的拖累使她们难以投入充分的时间与精力来经营土地有关, 还与种子等生产要素的质量有关:经济比较贫困的留守妇女更多地从自家上一年收获的作物中留出种子来, 或者购买价格低、质量差的种子 (化肥) , 从而影响产量。
调查结果还显示, 留守妇女的家庭成员在外务工的收入对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的作用并不明显。这是因为, 留守妇女身处经济欠发达的辽西地区, 所面临的农业生产上的困难要多一些, 而丈夫的个人人力资本较低 (辽宁西部的外出务工人员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到10%,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不足5%) [3], 能够获得的劳动收入也比较少, 难以抵消妇女在农业生产中因为社会性别因素所带来的资源耗费增量。
总之, 调查表明, 留守妇女家庭面临着农业生产收益相对较低的局面。这不仅与留守妇女自身生产能力低以及缺少社会资本有关, 也同农村社会广泛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有关, 这使留守妇女在获取农业生产要素、调动社会资源等方面处于劣势, 从而限制了她们的生产能力。而创建两性平等、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让留守妇女在精神上与物质上都获得充分自由, 正是各级政府的执政目标之一。因此, 作者将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 从政府的角度, 探讨解决留守妇女农业生产收益低下问题的对策。
三、提高留守妇女农业生产收益的政策建议
1.观念层面:应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性别知识培训
政府应当积极地在农村社会进行社会性别的宣传和培训, 改变传统性别观念的错误认识。社会性别知识的培训对象包括地方各级官员以及全体村民。要特别重视对于乡、村两级干部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的培训。
要对管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府机构进行性别意识培训, 使其在发动群众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时, 能够注重宣传妇女参与的重要性;应当督促合作经济组织在制定发展计划时, 考虑妇女的需求, 并采取措施保证妇女的参与率。在评价合作经济组织时, 应当把妇女在该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参与度作为评价的标准之一。
2.政治层面:应当将社会性别意识融入政策制定中
各级政府在具体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中, 要考虑到社会性别因素, 特别是在与妇女发展有关的政策和项目中, 应当有一定比例的女性来担任政策计划者和项目管理者。在整个计划的实施中应当始终让妇女发出声音, 让她们参与到项目的审核与评估中, 确保项目充分考虑到妇女的社会性别利益。
3.技术层面:应为留守妇女提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软件、硬件支持
(1)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升留守妇女的生产能力。
因特网缩小了男女两性在体力和心智上的差异, 为留守妇女迅速提高自身的社会资本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平台, 也为各级政府协助贫困地区留守妇女脱贫致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 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推动留守妇女积极利用因特网方面, 我认为政府应当扮演好下列角色:观念上的引导者、业务上的推动者、经济上的资助者、内容上的主导者。
所谓观念上的引导者, 是指政府要大力宣传因特网对于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 让留守妇女有意愿、有兴趣利用因特网获得信息和帮助。
所谓业务上的推动者, 是指政府一方面要对留守妇女进行网络知识培训;另一方面要督促和鼓励因特网服务供应商, 积极进入农村低端市场, 即使其在短期内可能无法获得与其他市场相同的利润率。
所谓经济上的资助者, 是指政府要向留守妇女提供廉价的上网设备, 并提供一定的网络费用补贴, 鼓励和支持留守妇女利用网络;同时, 政府也要对因特网服务供应商给予适当的政策鼓励和经济优惠, 提高它们服务农村的积极性。
所谓内容上的主导者, 是指政府需要充当特定信息的提供者。在因特网信息提供方面, 如果由个人或非政府机构向留守妇女提供信息的话, 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全面、不权威、不及时、不准确等问题, 而留守妇女的信息鉴别能力弱, 很容易盲从, 甚至被误导。解决这一矛盾政府责无旁贷。应当由政府构建一个门户网站, 为留守妇女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农业信息, 如农业气象信息、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政府也可以通过建立BBS等方式, 为留守妇女提供交流的空间, 帮助她们通过网络寻找合作机会。政府甚至可以进一步向留守妇女提供经过认证的电子商务平台, 供留守妇女出售绿色食品、手工编织制品等产品。
(2) 提供符合女性身体条件的农业机械。
合适的农用机具可以将妇女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增加留守妇女构建社会网络, 以及参加技术培训的时间。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率、提供资金等方式鼓励农机生产企业来研制和生产符合妇女身体条件的农用机具。
(3) 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提升留守妇女人力资本。
政府应针对留守妇女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种植业、养殖业, 以及其他能满足留守妇女需求的技术培训, 提高留守妇女农业生产能力, 帮助留守妇女学会如何选购种子、化肥和农药, 以及如何治理病虫害。
要将社会性别因素纳入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具体来说, 一是要把技术推广与社会性别观念结合起来, 不仅注重技术的本身, 而且注重社会性别差异;二是要改变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 将过去的“灌输式”科技推广改为“参与式”科技推广, 变白天集中授课为分散灵活授课, 根据留守妇女闲暇时间的特点来安排课程, 保证留守妇女有时间参与培训;三是要变男女共同参加为男女分开参加, 创造机会让留守妇女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4.经济层面:应当为留守妇女提供适当的财政支持
通过提供小额贷款, 政府可以支持留守妇女开展多种经营, 如发展养殖业、庭院经济等高附加值的生产活动;在留守妇女购置小型农机具时, 政府还应为她们提供适当补贴;此外, 在对留守妇女进行培训时, 还可以考虑为参加培训的留守妇女提供一定的特别津贴, 这样可以大大提升留守妇女的参与热情。
5.组织层面:应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桥梁和凝聚功能
政府应充分发挥妇联等非政府组织的桥梁和凝聚作用, 引导和教育留守妇女提高参与意识, 组织留守妇女参加以提高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组织留守妇女建立生产和生活互助小组, 介绍留守妇女加入各种合作组织, 减轻她们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压力, 改变留守妇女小农无组织的原子化状态。政府还可以通过非政府组织来了解留守妇女的政策需求, 进而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
总之, 在提高留守妇女农业生产收益方面, 政府大有可为。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两点:政府并非是万能的, 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政府的角色是服务者和指导者;解决问题需要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招, 任何一刀切的政策都是不可取的。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 农村留守妇女脱贫致富的前景是光明的, 这一问题终将会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蔡慧玲.中国妇女研究的新视角——社会性别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 2002.
(2) 汪力斌, 姜绍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妇女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02) .
8.关于团场农业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对策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163-01
团场的环境状况,是关系到广大职工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要素,团场环境污染严重,对今后的农业、畜牧业的发展都带来一定的影响,严重制约着人们的生活。由于团场工业化生产短缺,牧业产业很难大规模的发展起来,农业在团场也就无节制的进行了对土地的开发和使用。为了增加农业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无计划的地下水开采,无休眠的长期使用土地等等,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损坏。就这些问题,笔者于2008年5月对个别团场进行了农业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
1团场基本概况
团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温带干旱半荒漠气候。春季天气多变、多大风,气温回升快,冷暖波动大;夏季热而短促、空气干燥、蒸发量大;秋季降温迅速,冷空气活动频繁;冬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降水量363.8mm,年平均蒸发量1544.7 mm,年蒸发量为年降水量的4.3倍,年平均积雪38 cm,年平均日照时数2405.6 h,日照百分率57%,年平均相对湿度61%,
年平均风速2.7 m/s。
2土地污染状况
化肥、农药、地膜等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对它们的过度或不当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1化肥的使用对土壤的污染
(1)引起土壤酸度变化。过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等都属生物酸性肥料,即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氢离子增多,易造成土壤酸化,使得营养成分流失每年达12.5%,造成土壤贫瘠化,影响作物的生长。
(2)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化肥使用过多,使土壤结构被破坏,导致土壤板结。化肥的长期大量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土壤理化性变劣,造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破坏土壤,造成土地的板结,土壤结构变化,土壤污染严重毒害农作物。尤其是尿素和二铵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土地每年以15.5%的地亩在板结。已经造成了不可争议的事实。我们在浇水的时候发现,80年代初期,第一遍水,土地吃水深度在70 cm~80 cm,20世纪90年代后期,浇第一遍水的时候,土地的松软程度就有些下降,土地吃水深度只能达45 cm~50 cm,进入2000年以后,第一遍水浇之后,土地的吃水深度约20 cm~35 cm,土地板结程度,已经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大量施用化肥,用地不养地,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不仅破坏了土壤肥力结构,破坏了土壤环境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2.2农药使用对环境影响
农药使用不当、任意加大药量,损害土壤的生产功能、调节功能、自净能力和载体功能。
植物化学保护所使用的农药,有的直接施于土壤里防治病、虫、草害的同时直接接触土壤微生物,就是直接喷布于植物地上部的农药也大部分掉在地上残留在土壤里,土壤里这些农药都会直接或间接与土壤微生物产生相互作用。一方面农药对微生物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这关系着土壤肥力、植物发育和病、虫、草害的发展;另一方面土壤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代谢也起作用,这关系到农药的残效和残留。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各种药剂作用不同,不同土壤条件、施药时间、浓度等都对作用产生影响。每年农作物生长期时,空气中含农药成分1 km2高达1.25 ml,严重影响了环境。
3地膜的使用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对土壤的“白色污染”问题
3.1地膜对土地的影响
大面积的使用地膜,使土地松软程度造成破坏,土地的肥性减退。加之地膜很不容易拾捡干净,种子播入地中,造成大量的种子落在地膜上,种子不能正常发芽生长,从而严重影响了产量,破坏了土地,影响了环境。据调查,目前团场使用地膜的土地达50%以上,尤其是经济作物使用地膜量达100%。
3.2地膜对动物的影响
废地膜被牛、羊等牲畜误食后,易造成胃、肠疾病。据当地兽医部门反映,由此引起的牛、羊发病率日趋增多,每100头牛羊发病中就有1头是误食地膜引起的,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4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的基本对策
4.1政府加大宣传力度
要保护好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就要制定出长期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甚至是强制执行国家有关保护环境的政策。
4.2减少农业辅助性资料的使用
对于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要有节制,合理的使用,而不是大规模的使用,有的0.067 km2地用化肥量100 kg,我们可以减少使用,农药最好使用无公害绿色农药。减少地膜的使用量,地膜拾捡干净,可提高土地的肥性。
4.3有计划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减少盲目性
采用三维模型模拟地下水运动,即将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土壤水视为一个统一整体,在三维空间上进行水分运动模拟,较二维模拟更加精确。
总之,农业发展一定要考虑到和环境相结合,减少污染,为了我们的长远打算,保护生态是首要问题。
The Report of Agriculture Entironment Status in the Farm
Liu Suhua
Abstract:Agriculture is the origin of basis matter of the being.Protecting agriculture entironment is very important . This text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entironment as a result of agriculture pollution as the chemical fertilizer, pesticide, velamen. It is danger not only to agriculture production, but also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农业社会调查】推荐阅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07-09
关于大学生农业社会实践报告08-08
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发展新路交流材料10-31
兵团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总结报告06-27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主体协同问题研究08-06
加快西安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10-27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2007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08-21
农业情况调查报告07-24
农业发展调查报告11-27
农业产业园调查报告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