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4-08-11

《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及译文(共10篇)

1.《黄生借书说》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2~15题。(17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蟬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节选自《黄生借书说》)

1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B.媵人持汤沃灌

赴汤蹈火(成语)

C.故有所览,辄省记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D.为一说,使与书俱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13.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当余之从师也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B归而形诸梦

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蕖》)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2.(3分)B 13.(3分)C(C项“以”,介词,分别为“用”和“凭借”之意)

14.(8分)(1)(4分)(我)住在旅舍里,主人每天供应我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寓逆旅”“日再食”“鲜肥滋味”各1分,句意正确1分)

(2)(4分)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地值得珍惜啊!(然后”“为”“可惜”各1分,句意正确1分)

15.(3分)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1分)甲文重点将自己从师学习时条件之艰苦与同舍生的奢华作对比;(1分)乙文既有“我”借书读之专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对比,也有黄生与自己在借书这件事上彼此不同遭遇的对比。(1分)

2.《汉书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二

九年,拜援为太中大夫。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闲于进对,尤善述前世行事。每言及三辅长者,下至闾里少年,皆可观听。自皇太子、诸王侍闻者,莫不属耳忘倦。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每有所谋,未尝不用。

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①四万余人征五溪。援夜与送者诀,谓友人谒者杜愔曰: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余人,皆散走入竹林中。

三月,进营壶头。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耿舒与兄好畤侯弇②书曰:前舒上书当先击充③,粮虽难运而兵马得用,军人数万争欲先奋。今壶头竟不得进,大众怫郁行死,诚可痛惜。前到临乡,贼无故自致,若夜击之,即可殄灭。伏波类西域贾胡,到一处辄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弇得书,奏之。帝乃使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援病卒。

建初三年,肃宗使五官中耶将持节追策,谥援曰忠成侯。

(选自《后汉书马援传》,有删改)

【注】①弛刑:打开刑具的犯人。②弇:耿弇(yǎn),刘秀称帝后,封耿弇建威大将军、好畤侯。③充:充县,故治在今张家界市永定区。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B.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C.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D.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氏在夏商周时用来区别贵贱,贵者有名有氏,贱者无名无氏。氏可用国名、邑名、官名、职业名、住地名等。

B.闾里可以指乡里或城里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在汉代也是对城市居民实行监管、宵禁、征役的基本单位。

C.西域是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其广义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

D.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孤寡鳏独分别是孤儿,寡妇,无妻或丧妻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马援年轻时就有大志向。做太中大夫后,既善于叙述前代的事情,又善于思考军事策略。马援的军事观点常常和皇帝的意思相合,每次谋划都能被采用。

B.马援为报皇恩而临危请命。但马援夜里和送行的人告别时仍有担心。后来,马援率领的军队遇上贼兵攻打县城,他迎击贼兵,斩杀和俘获共二千多敌人。

C.马援年迈患病却壮心不已。进军壶头时遭遇酷暑,很多士兵病死,但马援并未弃战。贼兵登高喊叫,马援就让人拉住自己的腿探身察看,这让士卒感动。

D.马援深得圣心,一直得到皇帝的赞许肯定。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即使年老,被赞矍铄;壶头之战,皇帝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马前去了解战况后派出援兵,并代他监管军队。死后被朝廷赠谥为忠成侯。

参考答案:

14.B

解析: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常恐不得死国事中死是为动用法,即为国事而死,故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长者家儿指权贵子弟,不当断开。故选B。

15.A

解析:贱者无名无氏应为有名无氏。

16.D

解析:马援一直得到皇帝的赞许肯定错,壶头之战皇帝派梁松去是责问马援的,并且让人代他监管军队,是夺了马援的军权。所以说,皇帝对马援壶头之战并不是肯定的。

译文:

马援字文渊,是扶风茂陵人。他的祖先赵奢是赵国的将军,赐爵号叫马服君,子孙于是以马做氏。马援十二岁父亲去世,年轻时有大志向,几个哥哥都惊奇。

九年,拜任马援做太中大夫。马援力求开示恩德信义,宽厚对待下级,拿职务委任官吏,自己只总管原则罢了。熟知答问,特别善于叙述前代的事情。常常谈到三辅有德的人,下至乡里少年的事,都值得听。从皇太子、各位王爷的侍从听他说的人,没有不注意倾听忘了疲倦的。又善于军事策略,皇帝常说伏波谈军事,和我的意思吻合,每次有什么计谋,没有不被采用的。

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攻打武陵五溪蛮夷,深入敌境,全军覆没,马援于是请求前往。(马援)这一年六十二岁,皇上可怜他年纪大,没有答应他。马援自己请求说:我还能穿甲衣骑马。皇上命令他试一试。马援扶着马鞍左右看看,来表示还可以任用。皇上笑着说:真精神啊!这老头儿!于是派马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人,统领十二郡招募来的士兵及打开刑具的犯人四万多人征伐五溪。马援夜里和送行的人告别,对朋友任谒者的杜愔说:我受国家大恩,年纪大了来日不多,常怕不能为国而死。现在得到机会,甘心瞑目,只是怕权贵子弟有的留在皇上身边,有的跟着我,特别难调停,心中担心的只有这件事了。第二年春天,军队到临乡,遇上贼兵攻打县城,马援迎击,打败贼兵,斩杀俘获二千多人,其余都散逃进竹林之中。

三月,进军壶头。适逢天热得厉害,士兵多病死,马援也生了病,于是被困,就凿岸为洞,躲避炎热。贼兵每次登高喊叫,马援就让人拉住自己的腿探身察看,身边的人感叹他的壮心,无不为他流泪。耿舒给哥哥好畤侯耿弇写信说:先前耿舒上书建议应先攻充县,粮虽难运但兵马可以用,士兵几万人争着想率先出击。现在壶头终于不能前进,大家郁闷得要死,的确可惜。先前到临乡,贼人无故自来,如果乘夜攻击,就可以全部消灭。伏波将军就像西域的胡商,走到一个地方就停,因此失利。如今果然发生瘟疫,都如我所说。耿弇得信,上奏朝廷。皇上于是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马前去责问马援,并代他监管军队。马援病死。

3.棉花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三

棉花

棉花,谷雨前后,先将种子用水浸片时,漉出,以灰拌匀。候芽生,于粪地上每一尺作一穴,种五七料。待苗出时,密者芟去,止留旺者二三科。频锄,时常掐去苗尖,勿令长太高。若高,则不结子。至八月间收花。

总种棉不熟之故,有四病:一、秕,二、密,三、瘠,四、芜。秕者,种不实;密者,苗不孤;瘠者,粪不多;芜者,锄不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以()②候()③于( ) ④止()

2.解释文中加线的句子。

总种棉不熟之故。

3.种棉不“熟”有“四病”,其中第二“病”是“密”,文章在说明种棉过程的文字中与之相照应的一句话是:

参考答案

1.①用 ②等到 ③在 ④只 2.概括种棉花收成不好的原因。3.待苗出时,密者芟去,止留旺者二三科。

参考译文

种棉花时,要在谷雨前后,先把种子用水浸泡片刻,再从水中捞出,用土灰搅拌匀称。等到种子上棉芽生出,在施了粪肥的土地上每一尺挖一个小窝,一窝种五七颗。等待棉苗长出时,太密实的.除去一些,仅仅保留二三颗长得旺盛的棉苗。然后频繁地锄地松土,并时常掐去苗尖,不要让棉苗长的太高。如果太高,就不结棉子了。如此到八月间就可收获棉花。

4.修身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篇四

修身

墨子

君子战虽有陈①,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②;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③之言,无入之耳;批扞④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⑤,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⑥,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⑦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 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 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⑧,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⑨,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⑩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注】①陈:同“阵”,阵法。②外交:与亲戚以外的人交往。③谮慝:恶意的说。④批扞:批驳。⑤孩:念头。⑥隳颠:秃顶。这里指年纪大。⑦辩:同“辨”,明白。⑧伐功:夸耀自己的功劳。⑨彼:同“非”。情:同“惰”。 ⑩戴:同“载”。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 本:根本。

B.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暗:不明白。

C.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原:原来。

D.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 简:轻易。

1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 渔父见而问之

B.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C.其唯圣人乎 吾其还也

D.据财不能以分人者 仆以口语遭此祸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本为先务末次之是墨家“修身”的原则,即如能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事半功倍;修身不可舍本而逐末。

B.墨子以志强言信、慷慨大方、守道不笃、博学多才、明辨是非等为“君子”的标准,强调要修身须发自内心,不可虚假。

C.墨子认为人的声誉不会无故产生和自己增长,所以不可取巧而立,只有身体力行、言行合一地踏实修为,才能名扬天下。

D.墨子不仅认识到修身是人们立身行事的根本,而且阐述了实践、反省等修身的方法以及修身对于他人所具有的影响作用。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3分)

(2)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3分)

参考答案

14.C(“原”通“源”,河流的源头)

15.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承接;C.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副词,表祈使语气,还是;D.介词,拿/介词,因为)

16.B(“守道不笃”并非君子行为)

17. (1)意志不坚强的人,他的智慧就不会通达;讲话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动就不会果敢。(3分。重点词:达、信、果)

(2)所以那些缺乏明察事理的智慧,加上自身又懒惰的人,言行就会背离正道。

(3分。重点词:故、察、身、反)

参考译文

君子作战虽用阵法,但必以勇敢为本;办丧事虽讲礼仪,但必以哀痛为本;做官虽讲才识,但必以德行为本。所以立本不牢的,就不必讲究枝节的繁盛;身边 的人不能亲近,就不必讲究招徕远方之民;亲戚不能使之归附,就不必讲究结纳外人;做一件事情有始无终,就不必谈从事多种事业;举一件事物尚且弄不明白,就 不必追求广见博闻。

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徕远人。君子能明察左右,左右之人也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行了。君子不能修养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诋毁,那就应当自我 反省,因而怨少而品德日修。谗害之言不入于耳,攻击他人之语不出于口,伤害人的念头不存于心,这样,即使有好诋毁、攻击的人,也就无从施展了。

所以君子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加强,志向一无比一天远大,品行一天比一天完善。君子之道(应包括如下方面):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足时表现出恩义,对生 者表示出慈爱,对死者表示出哀痛。这四种品行不是可以装出来的,而是必须自身具备的。凡是存在于内心的,是无穷的.慈爱;举止于身体的,是无比的谦恭;谈说 于嘴上的,是无比的雅驯。(让上述四种品行)畅达于四肢和肌肤,直到白发秃顶之时仍不肯舍弃,大概只有圣人吧!

5.《笔阵图》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五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撇”如陆断犀象。

乙 “折”如百钧弩发。

∣ “竖”如万岁枯藤。

? “捺”如崩浪雷奔。

勹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

①三端: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②该赡:渊博丰赡。③煎涸:指浅黑干涸。

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

润色:修饰文字

B.贻诸子孙,永为模范

漠范:榜样

C.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消息:情况

D.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

委曲:曲意迁就

9.要成为优秀的书家,应具备怎样的个人修养?请根据第一段内容作答。(4分)

10.我国古代“文房四宝”在文章第二段出现的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2分)

11.文章结尾处,“斯造妙矣,书道毕矣”中的“书道”指“书法之道”,请概括第三段至结尾处所

介绍的“书法之道”。(6分)

参考答案

8.(3分)D

9.(4分)作为优秀的书家应该通晓书法之源,精通书法之道,师法古人,学问渊博,见识丰富,善于感悟。(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0.(2分)笔 砚 墨纸

11.(6分)(1)选择与书写字体相宜的正确执笔方式;(2)运笔须用全身之力;(3)从学写大字入门;(4)书法以“多力丰筋”(劲健丰润)为优;(5)心手相协,意在笔先;⑹用心揣摩,每书一字,各象其形。

(答出1点1分,2点3分,3点4分,4点6分,各点意思对即可得分。)

参考译文

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横画:要像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高低不同的形状。

侧点:要像高峰坠石,磕磕然实际在崩塌。

撇掠:锋锷能在陆地截断犀角象牙。

戈笔:要像百钧重的弓张箭发。

努笔:要像万岁枯藤一样多节而瘦劲。

背抛法:要像蹦浪雷奔一样徐迟有力。

钧弩势:要有如强弩筋骨一样遒劲。

右边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情形。有时候心情紧急而执笔却不紧,有时心情宽松执笔却很紧。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不紧,意在笔先就会成功。于是又有六种用笔之法:

结构字体、布置形势完备的如篆法;

笔势飘逸洒脱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

波撇凶险可畏如八分书;

那笔法出入娴静优雅的好比作飞白书;

笔画高耸挺立如鹤头书;

纵横沉凝遒劲的如古隶。

6.《北史·乐运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六

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日:“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日:“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日:“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患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①。运上疏日:“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②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日:“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

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日《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注】①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②舆榇(chèn):载棺以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运对日/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日/我知之矣/遂妙选官官以匡弼之

B、运对日/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官官以匡弼之

C、运对日/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日/我知之矣/遂妙选官官以匡弼之

D、运对日/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日/我知之矣/遂妙选官官以匡弼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文中指古代经典。有时特指儒家经典,如《易经》《书经》《诗经》等。

B、通籍,文中指记名于门籍。籍,竹片,把姓名刻在上面,挂在宫门外,可以进出官门。

C、朕,文中为皇帝自称。朕,原为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或有身份的官员专用的自称。

D、幸同州,文中指皇帝到同州。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积累财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亲属;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事迹被写进《孝义传》。

B、乐运敢于打击权贵,深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受到武帝嘉奖,令他奏报不利于时政的大小事。

C、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他上疏反对皇帝不按先王礼仪服丧的做法;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

D、乐运夙有大志,但仕途坎坷。他从小立志做一名谏官,然而他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未能如愿,最后只好奉皇帝的命令编纂《谏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5分)

(2)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5分)

参考答案

4、B(原文标点为“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5.C(“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或有身份的官员专用的自称”错,应是“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6.D(“从小立志”于文无据,“奉皇帝的命令编纂”也不符文意)

7.(1)百官讨好我,都说太子聪颖明智,只有乐运说是平常人,正好证明乐运的忠诚正直啊。(得分点:佞、方、验各1分,句意2分)

(2)内史郑译经常以私事请求托付,乐运没有答应他,郑译因此记恨他。(得分点:托、衔、句式“不之许。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乐运,字承业,是南阳淯阳人。乐运少年时就喜欢学习,涉猎经书史籍。十五岁时(粱的都城)江陵被攻占,(乐运)按照惯例被送到长安。他的亲属大多被没收家产(成为奴蜱),乐运多年给别人做雇工。(乐运)用财物把亲属都赎为平民。他侍奉母亲和守寡的嫂嫂很恭敬,因此凭着有孝行闻名。粱故都官郎琅邪郡的王澄赞赏他,编列他的品行事迹写进《孝义传》。乐运秉性正直,未曾讨好别人。担任露门学士。前后多次冒犯劝谏武帝,多被采用。建德二年,任命为万年县丞。乐运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武帝嘉奖他,特许他记名于门籍随时进入宫中,有不利于时政的事,令他无论大小都可以奏报。

武帝曾经到同州巡视,召乐运赶赴同州。乐运到后,武帝对他说:“你说太子是什么样的人?,乐运回答:“是平常人。”当时齐王宇文宪及以下的大臣都在武帝身边,武帝回头对宇文宪等人说:“百官讨好我,都说太子聪颖明智,只有乐运说是平常人,正好证明乐运的忠诚正直啊。”于是又问乐运平常人是什么样子的。乐运回答说:“班固认为齐桓公就是平常人,管仲扶助他就成就了霸业,竖貂辅佐他国家就乱。可以和他做好事,也可以和他做坏事。”武帝说:“我知道了。”于是就精选东宫官员来匡正辅导太子。

等到武帝去世,宣帝继承帝位,葬礼刚刚结束,就下诏因事繁忙,皇帝临时除去丧服。乐运上奏疏说:“三年服丧期’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遵循)。先王礼仪,怎么可以改变呢。”奏疏呈上,宣帝不接受。从这以后宣帝不修德政’而糊涂凶暴更加厉害。乐运于是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宣帝的八大过失。宣帝大怒,准备杀掉他。内史元严劝谏,因而得以免死。第二天,宣帝稍微有点感悟,召见乐运并且对他说:“我昨天夜里思考你所奏的事,你实在是忠臣。”于是赐给他帝王饮食来奖赏他。满朝的公卿,起初见宣帝很愤怒,无不为乐运担心。后来见他受到赏赐,又都祝贺他,认为他是幸免予虎口。 ,.

7.《墨子尚同上》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七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辨,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_,立诸侯国君。诸候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诛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国君者,囯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8.《旧唐书》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篇八

薛存诚,字资明,河东人。父胜,能文,尝作《拔河赋》,词致浏亮,为时所称。存诚进士擢第,累辟使府,入朝为监察御史,知馆驿。元和初,王师讨刘辟,邮传多事,上特令中官为馆驿使。存诚密表论奏,以为有伤公体。会谏官亦论奏,上乃罢之。转殿中侍御史,迁度支员外郎。裴垍作相,用为起居郎,转司勋员外、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改兵部郎中、给事中。琼林库使奏占工徒太广,存诚以为此皆奸人窜名,以避征役,不可许。咸阳县尉袁儋与军镇相竞,军人无理,遂肆侵诬,儋反受罚。二敕继至,存诚皆执之。上闻甚悦,命中使嘉慰之,由是擢拜御史中丞。

僧鉴虚者,自贞元中交结权倖,招怀赂遗,倚中人为城社,吏不敢绳。会于頔、杜黄裳家私事发,连逮鉴虚下狱。存诚案鞫得奸赃数十万,狱成,当大辟。中外权要,更于上前保救,上宣令释放,存诚不奉诏。明日,又令中使诣台宣旨曰:“朕要此僧面诘之,非赦之也。”存诚附中使奏曰:“鉴虚罪款已具,陛下若召而赦之,请先杀臣,然后可取。不然,臣期不奉诏。”上嘉其有守,从之,鉴虚竟笞死。洪州监军高重昌诬奏信州刺史李位谋大逆,追赴京师。上令付仗内鞫问。存诚一日三表,请付位于御史台。及推案无状,位竟得雪。

未几,再授给事中。数月,中丞阙,上思存诚前效,谓宰相持宪无以易存诚,遂复为御史中丞。未视事,暴卒。宪宗深惜之,赠刑部侍郎。存诚性和易,于人无所不容,及当官御事,即确乎不拔,士友以是称重之。

选自《旧唐书》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初,王师讨刘辟

讨:讨伐

B.倚中人为城社,吏不敢绳

绳:绳之以法

C.鉴虚罪款已具

具:具体

D.不然,臣期不奉诏

期:要求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会谏官亦论奏,上乃罢之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①朕要此僧面诘之,非赦之也

②谁得而族灭也

C.①陛下若召而赦之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①宪宗深惜之,赠刑部侍郎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薛存诚宁违抗皇命也要依法行事的一组是()

①存诚密表论奏,以为有伤公体

②存诚以为此皆奸人窜名

③二敕继至,存诚皆执之

④上宣令释放,存诚不奉诏

⑤上嘉其有守,从之,鉴虚竟笞死

⑥存诚一日三表,请付位于御史台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薛存诚受家庭良好熏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后,初任节度使府幕僚,后入朝为监察御使。他在任给事中时,由于对袁儋一案处理得当而升迁。

B.鉴虚受贿一案,涉及层面高,数量大,薛存诚将其按律判罪。然而,鉴虚与宦官及朝廷内外官员联系广泛。案发后,权贵显宦纷纷为鉴虚说情。

C.薛存诚办案总是严肃认真,秉公执法,实事求是,既不放过一个恶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其行事风格令宪宗也非常畏惧,屡次顺从他的意愿。

D.不知为何,薛存诚被朝中迁授给事中。但后来朝廷却找不到比他担任御史中丞更合适的人选,所以仍把他请回,可惜未及到任,他却暴病而亡。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咸阳县尉袁儋与军镇相竞,军人无理,遂肆侵诬,儋反受罚。

(2)及推案无状,位竟得雪。

(3)存诚性和易,于人无所不容,及当官御事,即确乎不拔,士友以是称重之。

【解析】

(1)具:齐备

(2)连词,表示递进关系。①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 “就”“于是”;②副词,竟然。B项,①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②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D项,①第三人称代词;②结构助词,表定语后置。

(3)①是对给皇帝密奏,说明自己的看法;②是薛存诚行事严谨;⑤是皇帝对薛存诚的`赞扬及对鉴虚的处理

(4)宪宗并不是畏惧,而是赞赏。

【答案】

(1)C

(2)C

(3)C

(4)C

(5)

(1)咸阳县尉袁儋和军镇发生争执,军人本身理亏,却又随意迫害诬陷,结果是袁儋反而受到处罚。

(2)等到核实后没有罪状,李位最终得以昭雪。

(3)薛存诚性情平易温和,对人无所不容,等到为为官处世,则坚强不可动摇,士人和朋友都因此推重他。

参考译文:

薛存诚,字资明,河东人。父亲薛胜会写文章,曾作了篇《拔河赋》,文词清楚明朗,被当时人所称颂。

薛存诚考中进士科,多次被征用到藩镇幕府任职,召入朝廷后任监察御史,主持馆驿事务。元和初年,官军讨伐刘辟,转运官务和传送文书的事务繁重,皇上特意命令宦官出任馆驿使。薛存诚秘密上表议论此事,认为这有损公事体统。恰巧长官谏诤的官员也上表议论这事,皇上这才收回了命令。薛存诚转任殿中侍御史,升任度支员外郎。裴垍任宰相时,起用他为起居郎,转任司勋员外郎、刑部郎中、兼侍御史并主管御史台杂事,改任兵部郎中、给事中。琼林库使上报的工徒数目很大,薛存诚认为这是奸人篡改名字想借此逃避赋税徭役,所以没有批准该报表。咸阳县尉袁儋和军镇发生争执,军人本身理亏,却又随意迫害诬陷,结果是袁儋反而受到处罚。有关这两件事的敕令相继来到,薛存诚皆扣留着不下发。皇帝知道这事后很高兴,命令宦官前去嘉奖安慰他,还因此被提升为御史中丞。

有个僧人叫鉴虚,从贞元年间就结交有权有势的皇帝宠信的人,并广收贿赂和馈赠,因有宦官这座靠山,官吏不敢将他绳之以法。恰巧于頔、杜黄裳因自家私事发案,牵连到鉴虚而被逮捕入狱。薛存诚审讯并查获鉴虚因奸诈而受贿数十万,罪状成立,当处以死刑。朝廷内外权臣要官,轮番在皇帝面前保护并解救鉴虚,皇上宣旨将其释放,薛存诚不执行皇帝的旨意。第二天,皇上又命令宦官到御史台宣旨说:“朕宣召这个僧人是要当面审讯,不是赦免他。”薛存诚使宦官捎回奏章说:“鉴虚罪状已经齐备,陛下若要召回去而赦免他,那请先杀掉臣下我,然后才能带走这个僧人。不然的话,小臣我不能奉命。”皇帝赞扬他守法,并下令听从他的建议,鉴虚终于被用鞭笞打死。洪州监军高重昌上奏诬陷信州刺史李位谋反,李位被押送到京城。皇帝下令将李位交给宫禁中的宦官审讯。薛存诚一天三次上表,请求将李位交给御史台审讯。等到核实后没有罪状,李位最终得以昭雪。

9.《晋书·任恺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九

任恺,字元褒,乐安博昌人也。少有识量,尚魏明帝女。累迁中书侍郎、员外散骑常侍。晋国建,为侍中,封昌国县候。

恺有经国之干,性忠正,以社稷为己任。帝器而昵之,政事多谘焉。恺恶贾充之为人也,不欲令久执朝政,每裁抑焉。充病之,不知所为。后承间言恺忠贞局正,宜在东宫,使护太子。帝从之,以为太子少傅,而侍中如故。充计画不行。会秦、雍寇扰,天子以为忧。恺因曰:“秦、凉覆败,关右骚动,此诚国家之所深虑。宜速镇抚,使人心有庇。自非威望重臣有计略者,无以康西土也。”帝曰:“谁可任者?”恺曰:“贾充其人也。”中书令庾纯亦言之。于是诏充西镇长安。充用荀勖计,得留。

充既为帝所遇,欲专名势,而庾纯、张华之徒,皆与恺善;扬 、王恂等,克所亲敬,于是朋党纷然。帝知之,召充、恺宴于式乾殿,而谓充等曰:“朝廷宜一,大臣当和。”充、恺各拜谢而罢。既而充、恺等以帝已知之而不责,结怨愈深。外相崇重,内甚不平。或为充谋曰:“恺总门下枢要,得与上亲接。宜启令典选,梗得渐疏。”充因称恺才能,宜在官人之职。帝不之疑,谓充举得其才。即日以恺为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

恺既在尚书,选举公平,尽心所职,然待觐转希。充与荀勖承间浸润,谓恺豪侈,用御食器。充遣尚书右仆射、高阳王珪奏恺,避免官。有司收太官宰人检核,是恺妻齐长公主得赐魏时御器也。恺既免,而毁谤益至,帝渐薄之。然山涛明恺为人通敏有智局,举为河南尹。坐贼发不获,又免官。复迁光禄勋。

恺素有识鉴,加以在公勤恪,甚得朝野称誉。而贾充朋党又讽有司奏恺与立进令刘友交关。事下尚书,恺对不伏。尚书杜友、廷尉刘良知恺为充所抑,欲申理之,故迟留而未断,以是恺及友、良皆免官。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选自《晋书?任恺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有识量,尚魏明帝女 尚:娶公主为妻

B.充病之,不知所为病:怨恨

C.而毁谤益至,帝渐薄之 薄:接近、靠近

D.尽心所职,然待觐转希 觐:朝见帝王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 性忠正,以社稷为己任以是恺及友、良皆免官

B. 充既为帝所遇或为充谋曰

C. 而庾纯、张华之徒 之二虫又何知

D. 得与上亲接 充与荀勖承间浸润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任恺很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深得晋武帝的信任,对国家政事晋武帝大都咨询他的意见。

B.任恺憎恶贾充的为人,想削减他的权势,于是趁关西地区动荡,向晋武帝建议派贾充镇守,晋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派贾充去了长安镇守。

C.贾充采纳了某人的建议,向晋武帝推荐任恺担任吏部尚书,成功地减少了任恺接触晋武帝的机会。

D.贾充利用任恺使用御食器皿和与立进令刘友交好的事件,让人禀告晋武帝,使得任恺被免去官职。

9.为文末语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A. 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B. 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C. 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D. 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恺既失职,乃纵酒耽乐,极滋味以自奉养。恺时因朝请,帝或慰谕之,恺初无复言,惟泣而已。

10.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从之,以为太子少傅,而侍中如故 (3分)

(2)帝不之疑,谓充举得其才。(3分)

(3)自非威望重臣有计略者,无以康西土也。(4分)

参考答案

6、C、薄:轻视,疏远

7、C (A介词,把;介词,因为。B介词,与“所”构成被动;介词,替、给。C均为指示代词,“这”。D 介词,跟;连词,和)

8、B (“充用荀勖计,得留”,贾充没去成。)

9、A

10、译文:(1)晋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让任恺担任太子少傅,而且像先前(那样继续)担任侍中之职。 (“以为”、“如故”、大意各1分)

(2)晋武帝没有怀疑这件事,认为贾充的推荐适合任恺的才能。 (宾语前置、“举”、“得”)

(3)假如不是有威望有谋略的重臣,(就)没有(谁有)用来平定西部地区的办法。

(“自(假如)”、定语后置、“无以”、“康(使…平安,平定)”各1分)

参考译文

任恺,字元褒,乐安博昌人。年轻时有胆识和抱负,娶魏明帝女儿为妻。多次提升后担任中书侍郎、员外散骑常侍。晋国建立后担任侍中的官职,被封为昌国县候。任恺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格忠诚正直,把维护国家利益当作自己的责任,晋武帝器重和亲近他,政事大都咨询他的意见。任恺憎恶贾充的为人,不想让他长期执掌朝政,常常制约他。贾充怨恨他,不知道怎么做。后来趁机会说任恺忠诚正直有操守有器量,应该在东宫,让他辅佐太子。晋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任恺为太子少傅,并继续担任侍中的官职。贾充的计划没有得逞。恰逢秦州和雍州遭到敌寇的佼扰,晋武帝对此感到担忧,任恺趁机说秦州、凉州官兵多次遭到失败,关西地区动荡,这确实是国家深感忧虑的.事情。应该赶快安抚,让人心有所依靠。假如不是有威望有谋略的重臣,没有办法使西部地区安宁。”晋武帝说谁能担此大任?”任恺说贾充就是这样的人。”中书令庾纯也这样说。晋武帝于是下令贾充在西边镇守长安。贾充采用荀勖的计谋,得以留在洛阳。

贾充受到晋武帝的厚待,就想独自占有声名和权势,但是庾纯、张华这一类人,都和任恺关系很好,杨珧、王恂等人,是贾充亲近敬重的人,于是引起朋党之争。晋武帝知道这种情况后,在式乾殿召见并招待贾充、任恺,并对贾充等人说朝廷应该保持一致,大臣应该和睦相处。”贾充、任仡各自行礼感谢。这以后贾充、任恺等人因为晋武帝已经知道这件事却不责怪,结怨更深。他们表面上互相敬重,内心却对对方极度不满。有人向贾充献计说任恺总管门下省重要部门,能够与晋武帝亲近接触,应该禀告晋武帝让他掌管官吏的选拔考核,这样就能让他和晋武帝疏远。”贾充于是称赞任恺的才能,建议晋武帝任命任恺掌管官吏的选拔考核。晋武帝没有怀疑这件事,认为贾充的推荐适合任恺的才能。当天就任命任恺担任吏部尚书,加封为车都尉。

任恺担任尚书后,选拔举荐公平,尽心做好自己的职责,可是侍奉、朝见晋武帝的机会逐渐少了。贾充和荀勖趁机进谗言,说任恺豪华奢侈,使用御食器饥。贾充派尚书右仆射、高阳王司马珪上书告任恺,任恺于是被免涂官职。主管的官员聚集御食器孤让掌管膳食的官负检验核查,发现这些御食器孤是任恺的妻子齐长公主在#魏时获得的赏赐。任恺被免了职后,诋毁他的言语渐渐多了,晋武帝渐渐巯远他。然而山涛清楚任恺通达、聪慧、明智、有器量,推荐他担任河南尹。因犯盗贼出现没有抓获的罪,又被免去官职。后来调任光禄勋。

10.沈括《活板》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十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题目:

6.与“有奇字素无备者”中“素”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天下缟素 B.可以调素琴 C.睿素无北伐之志 D. 素湍绿潭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持就火炀之 就:

(2)旋刻之 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

翻译:

9.阅读原文和【链接材料】,在下面句中横线处填写恰当内容。(2分)

【链接材料】

20世纪80年代,王选教授成功设计和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取代了铅字印刷。这一新技术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减少了污染,也不需要铅字的存储空间,排版时间大为缩短,印刷工效大大提高,被称为“中国印刷界的革命”。

从雕版印刷到毕昇的活版印刷,从铅字印刷到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每一次汉字印刷的革命都是一次进步,相比以往,新技术都更具有 ① 、 ② 的特点。

答案:

6.C(2分)

7.答案示例:(1)就:靠近。 (2)旋:随即、立刻。

评分标准:共2分。每小题1分。

8.答案示例: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

评分标准:3分。

9.答案示例:简易神速(快捷、效率高)、贮存方便、节约成本。

评分标准:2分。答出任意两点可得2分。

参考译文

用雕版印书,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样做。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

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胶泥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一个印,刻好以后,用火烧使它坚硬。先准备好一块铁板,把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铺在上面。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蜡渐渐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得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显得非常快了。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排好版面,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以便它们在同一版内重复出现时使用。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出来,那就当时动手刻,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字印之所以不用木料来刻,是因为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如用胶泥来烧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弄脏。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学生日记下一篇:靖口镇中心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