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2024-11-12

美丽乡村建设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共6篇)

1.美丽乡村建设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篇一

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地位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和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文章重点论述如何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地位

[作者简介]王才茂,中共长垣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河南新乡,453000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9)04-0064-000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善于搞好统筹协调,切实做好“三农”工作,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农业仍然一直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削弱了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投入,使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的一个实际步骤。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平衡发展,防止和避免“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工程中,要通过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通过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通过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村多形式、多层次的劳动力转移;通过改善农村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保障农副产品的消费和流通,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生产要素真正流动起来,进一步繁荣市场经济;通过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只有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通过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才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才能真正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有力手段

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多管齐下、整体推进。这是对近年来卓有成效的基层党建工作的新的拓展和延伸,将更加充分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切实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这是能否取得建设成效的关键。

(一)必须做好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工作,培育新型农民,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变成全体农民的自觉行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党和政府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执行的农村政策。要想把这项政策长期、正确地贯彻下去,变成全体民众特别是农民的自觉行动,就必须做好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新型农民,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就是要从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角度出发,教育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实践中加以引导,深化农民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增强发展的自信心,提高自尊感,进而逐步提高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实现价值观的升华。尤其要重视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创造力,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并紧紧围绕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大力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循序渐进、讲求实效

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公共财力仍很有限。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科学规划,确立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要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要循序渐进,防止急于求成,不顾农民的承受能力,搞达标升级。应该认识到,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农民最有发言权。所以,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自主性,是保障新农村建设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的方式,组织和引导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农民的事,要靠提高农民的觉悟和素质,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强迫命令。尤其要十分注意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不能搞集资摊派,加重农民负担。要正确把握遵循客观规律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从解决农民最紧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确保让农民得实惠、真受益。

2.美丽乡村建设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篇二

一深刻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小学生由于知识掌握得还少, 处事方面经验不足, 智力发展不够成熟, 在这关键时期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引导和点拨。然后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不少教育工作者和专家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在学校里, 课堂中学生是学习者, 他们既是我们教育的对象, 又是课堂学习的主力军, 所以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主体作用是我们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学生富有可塑性, 具有学习和发展的潜力, 只要教师引导的方法正确、适当, 他们就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从而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平时能孜孜不倦、自强不息地下功夫刻苦学习, 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坚韧不拨的向前奋斗。在课堂的学习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我通过多年教学和研究充分认识到:主体就是从事各项活动的人, 对于学校来说, 学生就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主导就是指导和引导从事各项活动的组织者, 学校中就是教师。所以作为教师要做好主导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及时进行指导和点拨,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地位和主体作用, 要积极主动地承担学习的责任和义务, 端正态度, 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全面提升整体素质。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尤为重要, 如果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能自觉地勤奋学习, 能约束自己的行为, 学会对自己负责, 树立坚忍不拔、自信自强的坚定意志, 掌握学习技巧和技能, 那么学校和教师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目标就很容易实现。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 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我在教学中常常给学生们讲:一个学校或一个班集体就像是一个大家庭, 如果把这个家庭的各项工作搞好了, 那么这个学校或班集体就有发展前途和希望, 而要想搞好这个大家庭, 就需要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的努力, 所以作为学校和班集体中的成员要为搞好班集体和学校的发展而要努力奋斗。在学校中的学习绝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 每个学生都是在集体中学习, 在老师的教导和指引下, 跟同学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学习。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 集体有什么事, 我们就应当自觉认真地去献计献策并解决, 集体有什么活动, 就应主动积极地去参加。我从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有些学生认为, 只要把自己管好就行了, 不影响他人、不违反纪律、安心学习, 其他的事都与其无关。有这种想法的学生, 集体主义思想观念不强, 作为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引, 否则他虽然学习成绩比较好, 但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因此我对这部分学生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 还要求他们阅读《中学生主体教育》一书,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指导, 他们逐渐变为能主动参加班集体活动的积极学生了, 而且他们对“集体”这一名词理解得很深刻, 其中有一位学生对“集体”是这样理解的, 他说:集体是由多位成员聚集而成的大家庭。他还说:如果说成员是水滴, 那么集体就如大海, 个人只有与集体结合才能生存, 并且生存得更好, 才有力量, 现在这位同学已经深受全班学生的喜欢。

第二, 开展适当的课外辅导课。在辅导课上, 我对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上进心不够、团结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教育, 这样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有利于他们自我反思,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有利于学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从而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 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要深刻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积极主动地承担教育教学的责任和义务, 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 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多发言、多质疑, 让他们在愉快中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要相信和信任他们, 对表现不突出的学生要激励他们大胆向书本挑战, 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 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每位教师研究的课题, 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就能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笔者从两方面进行了阐述:深刻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和开展适当的课外辅导课) 。

3.美丽乡村建设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篇三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2013年、2014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统筹做好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两年来,各省都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落实城乡统筹、提升城乡品质的重要部署,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来抓,并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精品规划、精品建设”的原则,出台了各类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及实施意见,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科学规划指导;规划成果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方面不到位,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还有的村庄多次规划,各有侧重,实施起来无所适从等情况。为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打造幸福美好家园。针对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作用提几点建议:

一、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美丽乡村的建设,缺不了规划的定位和引领。如果缺乏

规划或者规划不科学,致使部分村庄建设得古不象古,新不象新,缺乏乡村特色,盲目建房、修路、建学校,大量重复建设、重复投资,无论对农民还是对政府都是极大的浪费。坚持规划先行,根据地方资源禀赋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立足实际、循序渐进的优化村庄布局。一要依次制定产业规划、村庄规划、土地规划、生态规划、公共服务规划,做到五规合一。二要注重与县(市)总体规划和镇乡村有关规划相衔接,提高规划的协调性、可实施性。三要认真编制给水、雨水、污水、电力、环卫、乡村旅游、学校布点、医疗卫生、环境整治、产业布局各专项规划,真正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管理,逐步形成建设有序、风格统一、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村庄建设新风貌。

二、美丽乡村规划要分类编制

地域广、人口多是我国的显著特点,涉及行政村近70万个,各类村庄地域位臵、地理条件等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要凸显个性设计,因地制宜,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归类,在美丽乡村的特色上下工夫,不搞千篇一律,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新常态。在做规划时要有针对性的分类编制规划。对县驻地、产业集聚区驻地、镇驻地的村庄结合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等,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编

制城市社区规划,城镇周边的村庄应当逐步融入城镇社区。对乡镇中的中心村要突出注重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公益事业,采取扩建、改造等方式吸引周边村庄向该地集聚。对基层村要重点突出村庄整治和生产生活设施配套,编制整治规划,不宜迁村并点,大拆大建。对特色村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产业发展状况,认真分析其形成原因、存在价值、保护模式,科学合理确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的保护发展内容、优势产业、发展形态,编制具有特色的村庄规划。

三、美丽乡村规划要突出重点

美丽乡村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做到既符合农民实际生产生活,又要突出特色、完善设施突出重点。一要注重挖掘文化特色。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规划编制中要注重挖掘乡村文化,注意乡土味道,不断赋予乡村更多的文化内涵,将各种文化因素渗透到村庄布局、道路、广场、绿地、建筑和公共设施之中,让乡村的各个构件饱含文化元素,体现乡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二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要真正实现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必须切实解决好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从有利生产、节约资源、低碳高效、减少污染等方面综合考虑产业发展用地布局,避免有污染的三类工业进驻美丽乡村;完善污水管网布局、妥善处理医疗垃圾、防止污染源扩散;倡导使用绿色低碳节能建筑。

三要注重产业发展布局。在编制美丽乡村规划时,要充分分析现状产业特点,认真论证,找准切入点,科学布局产业,将种植业、养殖业等纳入产业规划,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四要注重完善设施配套。在规划中必须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合理安排村庄的道路交通、绿化、给排水、垃圾处理、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小学、文化健身场地、商品流通等公共设施用地布局,方便村民生产生活。

四、规划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

目前,大部分村庄规划编制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行为,过于强调领导的发展意志,忽视了村民的发展诉求。在村庄的规划编制过程中,从规划提出、经费申请落实、规划设计到规划的审批各环节经常由县级的规划部门或乡镇政府主导,村民很少参与其中,从而造成政府和规划师不自觉的主导了村庄未来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民是受益者,更应该是直接参与者。在强化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责任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美丽乡村建设获得不竭动力。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环境的整治,都要以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原则,充分听取广大村民的意见,调动村民对美好家园建设的热情。尤其在近期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中要解决农民最关心、最急切、最有可能实现的问题,使农民在短期内看到规划的成果,提升对规划的认识,为今后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奠定良好的基础。规划的

编制成果也要通俗易懂。参与规划编制的技术人员要“接地气”,真正扑下身子,扎根到群众中去,解民情知民意,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少用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要做群众看得懂、听得懂,乐于接受的规划。

五、加强规划的宣传力度

4.美丽乡村建设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篇四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发展,即怎样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正成为我们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的问题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何谓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英语中有句谚语说道:”YOUMAYTAKEAHORSETOTHEWATER,BUTYOUCANNOTMAKEHIMDRINK."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说:“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很多专家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来概括主体性,其中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要求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到主体,使其具有主体性是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对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可能和限度。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思想、情感的意志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会失败。

要把“舞台”让给学生,首先要改变师生的教学观念。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从而丧失了把握英语学习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要开发其潜在能力,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因此,语言知识必须转化为语言技能,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与实践的过程。其次,要使学生明白,语言作为各类信息的载体,充斥着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丰富各种知识,以满足语言运用的需要。现行SEFC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语篇内容,其中包涵了历史、地理、文化、风俗、风土人情及人际关系等。总之,要使学生明确他们面临的是更加开放、发达的未来社会,他们必须用未来的人材标准指导自己的学习。最后,要让学生意识到改变被动吸收的学习状态才能最终提高英语的学习成绩,应该让学生明白,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道理。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成绩,用事实来说服学生。

另外,教师自己要改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摸索出一套好的学习指导方法。把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问”的主角地位让给学生,教师从“幕前”到“幕后”,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践参与者——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知识并转化为己用,同时获得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实践证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获得语言技能,提高进行交流的能力。

5.美丽乡村建设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篇五

展献计出力

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主体,政协的动力在委员,潜力在委员,实力在委员,活力也在委员。依靠委员、充分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是做好政协工作,提升整体水平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XX政协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致力科学发展作为履职的着力点,把推动民生问题解决作为履职的立足点,把共建共享“品质之城、美丽之洲”作为履职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和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主动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献计出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把促进发展作为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主要任务

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解决前进中的一切问题关键靠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致力于促进发展就做到了服务大局。因此,我们必须把促进发展作为政协履行职能和委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最主要任务。实践中,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和载体,不断增强委员履职能力,提高委员服务于经济、社会和群众的水平。一是发挥委员在调研视察中的作用。调研视察是委员发挥作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几年来,我 们组织全体委员紧扣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确定调研课题和视察重点,并坚持做到调研选题要准,视察要有所侧重,在调研视察过程中注意解剖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一些创新性、战略性、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每次调查报告形成后,专门召开委员座谈会和常委会对调研涉及的问题进行专题协商,并邀请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听取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使调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效果。本届政协以来,共开展专项调研视察70余次,向区委、区政府提交调研视察报告50余件,建议案5件,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二是发挥委员在提案工作中的作用。提案是委员直接建言献计的载体。我们坚持对提案工作常抓不懈。首先,通过加强宣传、走访委员、表彰先进等形式,激发委员撰写提案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次是会前约稿,会中筛选。每年全会召开前我们都根据区委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提出提案参考题目,印发给委员,引导鼓励委员多提提案,提好提案,并对提案进行认真审查,严把质量关。再是强化催办督办工作,与区政府联合召开提案工作情况通报会、座谈会,实行政府领导领办、政协领导督办重点提案制度,实现提案办理情况纳入区级机关考核体系,推行提案办理情况全程上网,坚持走访提案承办大户制度,加强提案办理服务和跟踪,提高了提案的办理质量和效率,保证了提案的有效落实。本届以来,提案立案数屡创新高,委员 提案总数达1927件,委员对提案办理的满意、基本满意率均达98%以上。三是发挥委员在关注民生中的作用。政协委员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能够直接倾听群众的呼声,体察群众的情绪,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注重发挥委员联系各界人士比较密切的优势,引导激励委员宣传党的主张,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并积极反映社情民意。截止XX年底,我们共编发社情民意信息377件,其中43件得到区委、区政府领导批示;上报市政协136件,54件被采用,其中全国政协采用12件。这些信息所反映的问题都得到了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有效得到解决,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誉,促进了社会和谐。四是发挥委员在为民服务中的作用。为民服务是委员履职的落脚点和归宿,我们充分利用政协人才荟萃的优势,积极引导和组织各界别的委员为基层、为群众服务。几年来,我们积极开展“界别周活动”,送服务下乡;开展委员与贫困老人“爱心结对活动”和委员送温暖到贫困户活动等。“5.12”四川汶川地震后积极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工作;XX年遭遇金融危机后,走访重点企业经营者,帮助解困,树立信心。

二、把搭建平台作为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重要形式

要让委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履行好委员职责,发挥好主体作用,就必须搭建好平台,积极组织引导,为委员履职创造条件,搞好服务。一是搭建好学习的平台。我们运用常 委读书会、界别小组活动、学习交流会和专业知识报告会等多种载体,组织委员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律和政协业务知识等,让学习成为委员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习惯。二是搭建好知情平台。建立和完善情况通报制度,在全委会、常委会议、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会议上,邀请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通报相关工作情况,让委员吃透“上情”;建立和完善调研视察制度,积极为委员参与实践创造条件,使其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让委员熟悉“下情”;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借鉴好其它省(市、区)的先进做法和先进理念以及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让委员掌握“外情”。三是搭建好活动平台。开展以常委会、主席会、专委会、建言会、界别小组、地区联络组等不同形式的调研、视察、议政活动,认真组织委员参与党政部门的调研、检查、评议、督查等工作。坚持在开展界别小组活动时,要求至少完成“四个一”的基本任务,即:一次调研视察、一次服务活动、一则民情信息、一篇调研文章。通过各种活动,拓宽了委员履职视野,提高了履职能力。四是搭建好沟通平台。通过举办政协委员约谈会、各民主党派联席会、政协之友联谊会等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加强与委员沟通,得到委员的理解、支持和热情参与。定期组织委员开展多形式的联谊活动。通过演讲、文艺汇演、征文比赛等形式,增进委员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从而增强了政协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五是搭建好服 务平台。积极为政协委员做好智力支持和服务工作。为委员开展调研活动、撰写提案及社情民意提供帮助,建立了网上委员博客,委员活动档案,通过每年一次领导班子成员走访联系委员,每月一次学联委短信问候等个性化服务形式,致力把政协机关打造成为“委员之家”。

三、把开拓创新作为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不竭动力

不断创新政协履行职能的活动方式,是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不竭动力和创新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区的政协工作在省、市政协的关心指导和区委的领导支持下,在不少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创新。一是积极探索政治协商新形式。进一步丰富常委会议协商议题,每次常委会议都确定1至2个议题,会前组织视察调研,会上请政府领导通报工作并开展协商,会后以书面形式提交协商意见,使常委会议政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区人大党组与区政协党组联组学习会议制度、区政府区政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政协委员参加区政府扩大会议工作机制、区政协和区总工会工作联系制度、专委会对口联系制度等,相互通报工作情况,协商有关事项,推进各自工作。创新民主建言会形式,拓宽委员知情议政的渠道,加强委员对政府工作的民主监督。开展“省级示范文明城区”、“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健康XX”、“低碳城区”、“人才兴区”等民主建言会5次。二是积极探索民主监督新形式。XX年会同区委统战部开展统一选派民主监督员 工作,首批派驻75名政协委员担任25个政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民主监督员。两年来,逐步完善了工作总结交流机制、先进评比机制,指导和推进民主监督工作日常化、规范化。三是积极探索参政议政新形式。从XX年开始,与XX电视台合作开辟了委员访谈专题栏目,每年分别以“对话新农村”、“品质之城进行时”、“展望与思考-政协委员心中的美丽之洲”为话题,每个话题录制10-15期访谈节目;又与城乡导报社合作开辟了每周一期的“议政与建言”专栏,刊登政协委员针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发表的建言文章。XX年6月,在南苑街道新城社区、瓶窑镇里窑社区设置了政协委员社情民意联络点。四是积极探索委员履职与管理新形式。XX年,制定出台了《委员管理办法》,XX年试行“常委述职、委员报告”办法,加强委员动态管理。研究并建立以专委会为基础,以界别组为特色,以联络组为联络沟通平台的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制定了《进一步发挥界别作用的意见》,划分界别活动组,提供经费,加强考核,并确定每年11月份的第一个周为“界别活动周”,极大地调动了界别活动积极性,各界别组撰写调研报告已达50余篇。XX年建立特聘委员制度,先后批准26名优秀人士为特聘委员,进一步加强了专委会力量。XX年8月成立了区政协企业家协会,为我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献计出力。

四、把营造良好环境作为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关键环节

几年来,我们坚持以制度规范委员行为,以优质服务激励委员工作热情,通过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为委员发挥作用、施展才干,创造最良好的工作环境。一是建立约束机制。我们依据政协章程,从有利于发挥政协委员主观能动性出发,先后制定出台了一些关于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的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委员履职行为。建立了委员考勤登记制度。凡是参加政协组织的会议和活动都有明确要求。建立了委员工作通报制度。定期把委员参加政协会议、活动、履职情况向委员所在单位通报,便于有关部门掌握委员工作的开展情况。建立了委员约谈制度。明确主席、副主席不定期约见委员,就经济发展、重要事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以及政协工作,听取委员意见和建议。二是建立联系机制。建立了区政协领导联系民主党派、界别和委员制度,使委员能够在第一时间直接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反馈给政协领导,并通过政协领导班子及时向党政领导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意愿。畅通了党政领导同政协领导班子、常委和委员的联系,委员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畅通了下情上报,上情下达的渠道和速度,使政协委员不仅能够及时了解“下情”,也能及时掌握“上情”,也使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能够及时得到党政领导关注。三是建立激励机制。为调动委员建言献策、履职尽责的积极性,每年我们都会对优秀界别组、优秀提案、优秀信息 员等进行表彰,每两年对“双好委员”进行表彰,并在《XX政协》刊物上设立“委员风采”栏目,对优秀委员的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不仅激发了委员的工作热情,也提升了人民政协的影响力。我们还开展了机关干部走访委员活动,不定期深入委员所在界别和单位了解委员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听取委员对政协工作意见,协调帮助委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调动了委员履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6.美丽乡村建设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篇六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多,教师创设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来。如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我一边用电脑播放莫高窟的风景一边说:“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莫高窟去游玩。我想,那里的彩塑、那里的壁画、那里神秘莫测的藏经洞,一定会使你以为进入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灿烂辉煌的艺术呢?”我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加上多媒体创设的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在使学生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还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二、创设情境,注重朗读和说话训练,让学生敢于展示自己

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无非是读、说、演等活动,那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和说话训练,让学生敢于展示自我。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注重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运用一些先进的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做到该喜则喜,该怒则怒,或高昂激扬,或如泣如诉,从而拔动学生的心弦,促进其思维的升华。如在教学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时,学生在没学课文之前就会背诵了,但诗中所蕴含的意思是什么?他们一知半解。我引导学生先看这篇课文的插图,了解诗人李白在暮春三月,烟花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为好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饯行,当他看到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游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而此时他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这是一种依依惜别之情。经过图文对照,学生们加深了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在朗读时面部表情比较严肃,很多同学争相站起来,用依依不舍的心情、缓慢的语调读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眷恋的场面,较好地理解古诗,又展示自己。

语文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实物、图片、声像、表演、语言描绘等,创设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乐而动情,进而情动而辞发,较好地展示自己。

如在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植树造林给小动物带来了好处”,我摒弃了诗歌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说话情境———如果你就是动物家族的一员,你会怎样生活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要飞到大树上快乐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小猴,我最喜欢在树林里荡秋千。”“假如我是一只小鹿,我要尽情地在树林里飞奔。”……学生张开了一双双想象的翅膀,似乎来到了茂密的丛林,与小动物们为伴,去体验绿树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所感所想,体验到了说话的成功与喜悦。

三、创设情境,问题探究,让学生在学中问、问中学

1. 质疑问难

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如:针对课题质疑;针对教学重难点质疑;针对内容细节处或空白处质疑;针对文章中心质疑,等等。要让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以求得真知。

2. 自主探究

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好的“引路人”,在教师的点拨下,他们就能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进入课文情境。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时,我没有按常规逐段讲读,而是根据教材的重点,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同学们在读了课文后,请你来当一回小老师,围绕课文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几个问题,看谁最会动脑筋?待会儿来考考大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都”?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为什么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它在世界乐坛有着怎样的地位?学生在质疑、探究、品读、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维也纳这座城市浓厚的音乐氛围,领略它“音乐之都”的独特艺术魅力。

四、创设情境,拓展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延伸语文教学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语文离我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学习。如在教学第九册第五单元设计公益用语时,我就要求学生留心大街上、车厢里、商店、工厂等地方,想想通过自己的观察可以给这些地方分别设计哪些公益用语,可能的话可以向这些所在部门提出挂牌实施……这样,生活中到处都成了学生学习的地方,课程资源无处不在,语文教学走进了生活。

如在教学第九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快结束课堂时,我这样设计:“同学们,以前遇到‘厄运’时,你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2.学了本课,你准备今后如何面对‘厄运’?”

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经验、说教训,我再进行总结。有的学生说得很好:“我们生活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在航行中可能会遇到大风大浪,甚至会翻船,但只要我们记得,不管我们今后遇到了什么,都要把这当作是一次从头再来的机会。当成功与失败交替的时候,坚定信念,百折不回;当危难与厄运降临的时候,矢志不移,奋力抗争,用坚定不拔之志,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学生通过这样的引导,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时时以谈迁为榜样,树立雄心,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这样,就在生活中延伸了语文教学。

上一篇:外研版三年级英语书写(一年级起点)下一篇: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