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贸区战略背景

2025-04-0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中国自贸区战略背景(精选7篇)

1.中国自贸区战略背景 篇一

“公司的发展在于其产品的推动,而决定公司价值及其市场则在于品牌。以产品来维系公司命运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今天,如此迅猛地发展使得产品已经不再是竞争的焦点,有效而富有推动力的公司管理正致力于将普通的产品提升为品牌,因为正是品牌的市场地位而不是产品决定公司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品牌之争将成为未来的主战场。药业已成为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中国是世界第七大药品市场,国际上排名前20位的大型品牌制药公司均已通过合资设厂的方式进驻中国;根据中国加入WTO承诺,从2003年开始对外放开药品分销服务。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医药企业在面临国内企业竞争的同时,也面临着国际著名品牌企业的竞争。我国医药企业必须努力实施品牌战略,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更好地参与国内、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

1、中国医药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1.1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振兴民族药业 在当今品牌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品牌企业的多寡,决定该国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也决定该国经济强盛与否。2003年美国《商业周刊》推出的 100个全球最有价值品牌的前10个品牌,美国占了8个,这是美国企业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表现。医药经济也是这样。进入上述品牌排名的医药企业有美国的辉瑞(Pfizer)公司,强生(Johnson)公司和默克(Merek)公司,其品牌价值分别为104.6,94.1,27.1亿美元。其单个品牌价值远远大于“2002中国最有价格品牌”第9位的“三九集团”(82.08亿元人民币)和第24 位的“山东新华医药集团”(26.15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美国医药具有竞争力,是与他们具有世界一流的品牌企业分不开的。所以,我国医药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壮大企业的品牌实力,可以有效提高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振兴国家的民族药业。

1.2 增强企业的研发实力 品牌的核心和依托是产品。品牌企业正是依赖于一个个受消费者认可和喜爱的品牌产品,去占领市场并创造利润,使品牌得以巩固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缩短,产品的生存周期必然不断缩短。因此,企业必须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才能适应消费者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而产品创新的前提是技术创新,只有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才能推动品牌价值的持续提升,制药企业更是这样。制药工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可以说其竞争就是研究和开发(R&D)能力的竞争。世界上著名医药企业之所以具有品牌竞争力,就是因为它们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2002年辉瑞公司的研发投入为51.8亿美元,默克公司26.7 亿美元,强生公司27.0亿美元,分别占其销售收入的18.4%,12.3%和15.7%。以辉瑞为例,1999-2003年其研发投入分别为40.36,44.35,47.76,51.76,71.00亿美元,研发投入逐年递增。可是,中国每年专用于新药开发的资金只有1000万-2000万元人民币,加上制药企业自身投入的资金总计也不到医药工业产值的1%。新药研制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新药的创新研制能力及制剂水平低下,这是我国医药企业品牌力低下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实施品牌战略,必然能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实力。见表1。

表1、2002年世界品牌制药公司研发投入前10强排名

——————————————————————————————

位次公司名称国别销售金额 研发费用 占销售

/亿美元/亿美元/%

——————————————————————————————

1辉瑞美国282.851.818.4(Pfizer)

2葛兰素史克英国28242.915.2(GlaxbothKline)

3安万特法国172.536.721.3(Aventis)

4阿斯特拉捷利康英国178.430.617.2

(AstraZeeca)

5强生美国1722715.7

(Johnson)

6默克美国216.326.712.3

(Merck)

7诺华瑞士153.62616.9

(Novartis)

8罗氏(Roch)瑞士108.124.222.4

9法玛西亚美国120.323.219.3

(Phamacia)

10百时美施贵宝美国147221

5(Bristol-

MyersSquibb)

——————————————————————————————

1.3 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 企业要争创品牌和发展品牌,必须发展其规模优势。这是因为:其一,品牌的基本特征是知名度高、信誉度高、市场份额高,企业要实现较高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努力扩大企业的规模,否则,市场份额上不去,必然无法争创品牌;其二,品牌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综合实力强,尤其是盈利能力强,这也是企业的规模优势所决定的;其三,只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才具有较高的研发实力,才能不断推出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2002年世界品牌制药公司前10强中,第1位辉瑞公司销售额282.8亿美元;第6位默克公司销售额216.3亿美元。而我国2002年全年的医药工业的销售产值2455亿元,约合300 亿美元,只比辉瑞公司1a的销售额多一点(表

1)。我国制药业第1位的上海医药(集团)公司2002年营业收入也只有16亿多美元,还不及辉瑞公司销售额的1/16。只有实施品牌战略,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见表2。

表2、2002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前10家品牌医药企业与进入世界企业50 0强的前10家品牌医药企业比较

——————————————————————————————

名次国外企业名称国别资产额营业收入

1默克美国44006.747715.7

2强生美国38488.033004.0

3辉瑞美国39153.032259.0

4葛兰素克克英国31897.829506.35百时美施贵宝美国27057.021717.0

6安万特法国34932.720543.6

7法玛西亚美国22377.019299.0

8诺华瑞士402244.718985.7

9罗氏瑞士45344.817282.110阿斯特拉捷利康英国17958.016480.0

——————————————————————————————

名次国内企业名称资产额营业收入

1上海医药(集团)公司2105.11639.52中国医药集团6751224.1

3天津市医药集团912.7826.44广州医药集团727809.1

5三九企业集团2642.3792.3

6哈药集团公司737.2864.6

7上海复星高科694.2673.4

8华北制药集团1848.1664.3

9石家庄制药集团697.4432.210南京医药集团501.1425.7

——————————————————————————————

2、医药企业品牌现状分析

2.1 对品牌认识模糊 “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是塑造品牌的重要手段。根据其理论,品牌塑造是企业理念、企业行为和企业视觉三者的完美统一。然而我国一些医药企业将品牌塑造等同于“视觉识别”因素之一的广告传播,认为品牌就是靠广告“轰炸”出来的,认为有销量就有品牌,结果巨大的广告投入并没有换来高价值的品牌;将品牌战略与名牌战略混同,把品牌策略的实施局限于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上,导致许多企业品牌创立快,倒得也快。

2.2 产品质量堪忧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唯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造就高价值的品牌。截止2003年1月,我国5000多家医药工业企业,只有1464家生产企业获取1892张GMP证书;全国药品批发企业17000多家,药品零售企业则达到约12万家,700多家大中型药品批发企业、零售连锁企业和大型零售企业,通过GSP认证的约只有110家,不仅制约了药品质量的提高,阻碍了我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也影响了企业品牌价值的增值。

2.3 企业规模太小 影响企业品牌提升的因素之一是企业规模的大小和经济集中度的高低,规模大、经济集中度高的企业有益于品牌价值的增值。我国5000多家医药工业企业中,几乎 90%为小型企业。即使是我国规模较大的品牌医药企业,与世界品牌医药企业相比,差距也是极其巨大的(表2)。从医药经济集中度的角度来看,世界前15家制药公司占世界药品销售额的1/3,而2000年,我国制药企业前60家仅占国内药品销售额的35.7%。如此低的企业规模和经济集中度是难以塑造高价值品牌的。

2.4 创新能力太低 产品创新是品牌的活力之源。我国所生产的24类1350多种原料药中>97%是仿制的,而自主开发的获得国际承认的创新药物只有2个(青蒿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直接导致大部分企业名牌产品少,品种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以生物制药为例,仅α-干扰素就有深圳科兴、沈阳三生等 10多家企业生产;中药牛黄解毒片全国竟有150余家企业生产。由于产品低水平重复,导致恶性竞争,致使一些企业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甚至处于亏损边缘,何谈品牌塑造。

3、我国医药企业的品牌战略

3.1 优化品牌成长的政策环境 品牌的发展离不开其政策环境支持。目前,全国大多数医药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药品的技术含量低,产品低水平重复严重,致使药品销售处于低层次(例如价格战等)、不规范(例如实施贿赂等)竞争之中;同时,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合理,造成医药混为一体,以药养医,致使医师、医院药房,甚至医院的个别领导成为药品消费的代理人,使得很多医药企业在药品销售过程中,不是设法塑造品牌,以品牌的力量赢得市场,而是设法以回扣、红包等各种非正当交易获取市场份额。要改变上述现状,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首先要调整医药产业结构,提高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生产;其次,加大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尽快实行医药分业管理,消除医院方面对药品消费的代理作用,实现公平的药品营销环境,最终形成医药企业以品牌争天下的良好氛围。

3.2 树立科学的品牌理念 科学的品牌理念是人们对品牌科学的、系统化的理论认识体系。在市场经济已进入品牌经济竞争的时代,很多医药企业还停留在重视有形资源投入的产品经济时代。在品牌经济的竞争时代,企业管理者应认识到,品牌塑造不是单纯的广告、人员促销,而是企业理念、企业行为和企业视觉的完美统一。企业要塑造高价值的品牌,应首先进行正确的理念定位,确定企业使命、企业经营哲学和企业价值观,并将企业理念严格地贯彻到企业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中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锻造出一流的品牌,赢得市场,进而赢得消费者忠诚。

3.3 进行并购和重组(M&A),壮大企业规模 为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品牌实力,全球医药企业掀起了并购、重经波澜。近年来,规模较大的并购、重组的医药企业有阿斯特拉捷利康、辉瑞、默克、强生等。并购和重组大大增强上述公司的品牌实力。例如:由Astre(瑞士)和Zeare(英国)两家公司合并而成的 AstraZeneca(阿斯特拉捷利康)公司,总资产达到670亿美元,在国际最大制药公司中的排名由1998年的第13位上升为1999年的第5位。当前,为壮大品牌实力,我国医药企业也迈开并购和重组的步伐。据报道,经过并购和重组,至2002年11月,我国医药行业企业数目已减至4296家,但这些企业规模仍然偏小。因为规模小,所以企业数量多,进而导致产品重复多、科技含量低,不能形成品牌效应。要想根本改变上述现状,增强企业的品牌实力,必须对企业实施并购和重组。

3.4 增强企业的研发实力,强化药品质量管理 进入WTO之前,我国长期不受药品知识产权的约束,致使企业药品创新能力缺乏。为改变上述现状,必须着手增强企业的药品创新能力,相关管理部门及企业应制定药品创新的战略规划,建立、充实、强化自己的研发队伍,对现有研发设施尽快进行GLP的认证或改造;在企业规模化的过程中,强制相关企业每年必须将销售收入约20%作为自己的研发基金,并长期坚持;由于历史形成的研发力量薄弱,让企业的产品一下子做到完全创新是不切实际的。目前,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制定时间表并沿着模仿创新,仿创结合的路子走下去,尽快实现自主创新。与此同时,企业必须加快 GMP、GSP的认证或改造进程。虽然国家规定到2004年6月30 日止,所有制药企业都要完成GMP改造,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不仅要达到本国的GMP标准,而且要达到WHO的 GMP标准以及美、日等发达国家的GMP标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最终塑造出具有全球视野的、高价值的品牌形象。

摘自:医药导报

2.中国自贸区战略背景 篇二

一、上海、天津、广东和福建自贸试验区的比较

2015年3月24日, 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进一步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 拉开了新常态下全国新一轮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帷幕, 标志着我国自贸区建设正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正式开始。上海、天津、广东和福建自贸试验区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综合试验田, 其建设将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对于其他地区的申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贸试验区的比较见表1。

通过对我国四大自贸区的对比分析, 可以看出, 四大自贸区都立足国家的总体战略, 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 结合地方优势, 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一体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深度融合、海峡两岸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等国家层面的战略先行先试、创新突破, 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 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二、中国 (河南) 自贸试验区的功能定位

河南地处内陆地区, 作为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 其经济腹地广阔,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是全国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枢纽, 也是欧亚大陆“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 具有设立自贸实验区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河南省要紧紧抓住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先行先试的战略机遇, 争取建设内陆港基于空港经济的商贸结合的自贸区发展模式。

(一) 综合型的内陆开放型自贸区

依托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 将其具有的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口岸作业和综合服务等功能拓展延伸, 以贸带工、工贸结合, 不仅具有物流、贸易和加工制造功能, 同时还兼有围绕贸易和加工制造业展开的货物转口分拨、仓储物流、分装加工、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票据服务、科技研发以及休闲消费和零售等功能。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结合, 促进国内国际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 将河南自贸试验区建设成国际自由贸易中心, 聚合对内对外双重开放功能, 成为内陆地区新一轮改革开放试验的重要平台, 营造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投资贸易环境, 构建中西部地区创新示范区。

(二) 航空港区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相结合的航空港自贸区

立足“买全球、卖全球”的战略目标, 通过整合郑州的优势资源, 依托郑州航空港区、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和新郑保税区搭建多方交易平台, 利用保税物流园区特殊的政策功能和航空港物流贸易的快捷运作模式, 以贸易便利化为服务核心, 创新管理办法和运营模式, 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跨境电子平台商、贸易商、物流商、支付结算商, 鼓励创新型电子商务企业集聚, 构建门类齐全的电子商务产业链和创新集群, 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 打造新型电子贸易服务平台。其功能在于协助电商及电商平台、物流商、金融服务机构等整合信息资源, 解决报关、结汇、退税等问题, 使得交易和流通更加的便捷, 从而降低交易和流通等运营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借助郑州航空港的优势打造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区, 将河南建设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综合性E贸易集散地。

(三) 专注于粮食和食品加工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的国际商贸中心

依托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和新郑保税区, 通过完善便捷的粮食、食品的加工贸易和进出口贸易服务链, 以及规范专业的市场经营管理, 建立安全、便利的国际贸易运输链, 促进粮食和食品低成本、高效率实现市场流通而建立的专业性贸易服务平台。粮食食品专业性加工贸易服务平台为交易商提供保税加工、保税展示、产品推广、产品发布、贸易洽谈、进口代理、物流配送、商务咨询等多项服务, 致力于将河南建设成一个连贯的国际粮食食品加工贸易物流服务中心和大宗商品交易、期货交割、保税展示交易等平台。

(四) 面向中亚、西亚和欧洲的航空国际物流枢纽

以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为载体, 依托河南保税物流园区, 以保税物流联动新郑机场的口岸物流, 成为中西亚和欧洲重要的集口岸通关、物流、进出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商品展示展览等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航空物流枢纽, 打造陆海空对接、多式联运、内捷外畅、辐射中西亚和欧洲的国际物流集散分拨中心, 形成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枢纽和重要桥头堡。

(五) 以航空运输产业及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加工和分拨为核心的产业创新基地

要围绕航空运输业务, 充分发挥保税功能优势, 设立航空运输功能区, 集聚发展航空运输及配套产业;同时要依托航空运输的安全、快速和便捷的全球航线网络, 利用自由贸易区的政策、税收、通关等优势资源, 设立制造业功能区, 重点为电子信息产品、精密机械产品、时鲜产品、生物医药等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提供全球范围的生产加工和分拨, 吸引更多的高端产业在此设立全球配销中心, 建设区域航运总部和贸易总部, 促进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布局, 促进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物流配送等环节的协同配合, 促使自贸试验区成为河南省乃至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三、中国 (河南) 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措施

(一) 要有科学准确合理的战略定位

通过对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国内四大自贸区的比较, 可以得出四大自贸区都是立足于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特色确立战略定位, 承担不同的国家战略任务。河南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中的主体省份, 是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在地理位置上, 处于一带一路西向、南向和联接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 河南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于内陆地区实现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 (河南) 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既要实现国家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战略任务, 同时又要体现出河南自身的优势特色。

(二)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河南自贸试验区是河南省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 有利于河南在更广阔和更高层次上融入全球化进程, 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培育和发展市场功能, 提升市场效率, 夯实建设河南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基础。各级政府应按照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的要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探索建立与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高效规范等国际高标准的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 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转为注重事中和事后监管, 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三) 整合政策资源要素, 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是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争取, 力争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二是认真梳理现有各类政策, 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在政策内容上, 积极探索创新支持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监管查验设施建设, 理顺综合保税区、航空港区管理体制, 积极推动“区港联动”和“区区联动”;争取在航线航权、海关监管、口岸、财税、金融、土地、产业发展以及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增强对企业及各类要素的吸引力;尝试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把一些要素功能进行叠加, 放大开放功能, 创造更具竞争力的政策优势区域, 逐步实行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

(四) 优先发展航空物流, 加快完善服务平台建设

物流效率的提高是自贸区的重要优势。郑州航空港是河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主要依托, 按照“货运优先、以货带客, 干线优先, 公铁集疏, 国际优先、以外促内”的总体要求, 推进航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航空货运公司和货代企业, 进一步拓展货运航线网络;大力发展陆空多式联运和航空物流信息体系建设, 增强郑州航空物流集散功能, 尽快建成航空货运门户机场、物流中转枢纽和全国快件集散中心, 推动航空物流快速发展;完善口岸物流信息、外汇结算系统等, 改善口岸通关服务软环境, 尽快建立“一站式”大通关服务体系, 提升通关效率, 为建立中国 (河南) 自由贸易试验区奠定基础。

(五) 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 深化区域间的经贸合作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 地缘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地区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 在自贸区空间布局上, 要依据产业链条与航空运输的相关度, 通盘考虑交通、信息、产业布局与城市建设, 整合多方资源。

一要深化郑州、洛阳、开封三市合作, 实现经济对接。根据相关报道, 在区域实施范围上, 河南自贸试验区拟以郑州为主, 涵盖郑州、洛阳和开封三个片区, 网内网外相结合分层推进。在试验内容上, 郑州片区包括郑州航空港、中原国际陆港、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 侧重于探索以投资贸易便利化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 打造国际物流中心和内陆开放高地;洛阳片区以国家洛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 侧重于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服务模式创新;开封片区以国家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 侧重于探索以促进消费流通国际化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

二要强化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实验区和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三大国家级战略对自贸区的支撑和互补发展。河南自贸试验区承担着推动内陆地区在更高层次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使命, 在河南自贸试验区初建过程中, 可以用三大国家战略的资源、成熟的服务功能来支撑自贸试验区的起步发展, 等自贸区发展壮大了, 再带动三大国家战略的发展, 实现相互促进, 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三要以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为基础, 充分整合郑州高新区、郑东新区、郑州经开区优势资源。自贸实验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 需要打破地区间产业结构同构化、竞争过度、合作不足等问题, 形成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分工, 在尽可能充分发挥各地优势的基础上, 形成区域发展的整体优势。作为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郑州航空港借助其空港、陆路交通联运、保税区通关便利等优势, 可以极大提升航空运输业、航空服务业和仓储、金融、保险等关联性产业的发展, 从而推动郑州市区、郑汴新区的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胜华.“国民待遇”“负面清单”与郑州申请自贸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4 (4) :68-72.

[2]葛立祥, 刘品安.广东自贸区功能选择若干建议[J].开放导报, 2015 (3) :96-100.

[3]蔡春林.广东自贸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J].国际贸易, 2015 (1) :15-21.

[4]李庚香, 王喜成.关于申建河南自由贸易实验区的若干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 2015, 23 (6) :63-70.

[5]天文富.河南申报郑州航空港自由贸易区的若干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 2014 (1) 73-75.

[6]裴长洪, 陈丽芬.中国 (上海) 自贸试验区功能扩区研究[J].学习与实践, 2015 (2) :6-16.

[7]方友熙.论“一带一路”下的福建自贸试验区发展战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6) :177-181.

[8]天津经济课题组.起航—天津自贸区[J].天津经济, 2015 (2) :34-41.

3.中国自贸区战略背景 篇三

[关键词]文化强国 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并对这一新时代国家战略理念的提出背景、基本内涵及实施途径作了阐述,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策法规、中央部署、具体贯彻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推进。

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理念的提出,既是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文化立国”战略实施过程及其成效的促进,也是中国国内社会道德、环境生态及经济产业等领域现实问题的需求,更是中国“大国崛起”的呼唤。

美国“文化立国”战略是其政治、经济、军事超级大国的自然延伸。美国人通过对大众传媒的国家扶助与控制而使其成为世界传媒业的巨头,成为全世界许多报纸和广播电视机构的主要资讯来源,并凭借其经济、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电影、音像制品、出版业等文化产业,通过承载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全球消费,不但维护其文化霸权,而且是其政治、经济霸权的一部分。

1995年,日本出台了“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战略”,明确提出了日本国21世纪的“文化立国”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出重新评估日本的传统文化,鼓吹日本文化的优越性,提升日本国民的民族文化自信。二是提出大力发展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国内消费,提升国内民众的道德、审美和生活方式,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三是借助强大的文化产品输出,宣扬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文明圈,努力实现日本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1]P45-49日本“文化立国”战略是在日本经济于20世纪80年代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期,为解决经济至上主义而导致的生态危机、传统道德沦丧、文化生活贫乏等国內社会问题以及国际政治大国诉求而提出的。日本“文化立国”战略实施三十年来,文化产业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和电器等传统工业而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中动漫画、游戏业约占国际市场的1/3比例,日本文化俨然成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为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当代中国经济总量虽居全球前三位,但粗放型经济模式使得中国只能处于全球化生产的末端,中国人因为不拥有核心技术甚至只能凭借廉价的劳动获得微薄的加工费,但中国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产生了大量的不可逆转的环境毁坏与污染,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刻不容缓。在社会层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以GTP高低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以经济收入和物质享受为评判人生成败的价值观,导致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及文明倒退,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四大不协调不但削减了物质文明进步所应带给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而且可能会因社会矛盾的激化而摧毁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成果与社会成果。随着中国在国际上作为经济大国的崛起,中国人近百来年来受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文化自信心逐步得到恢复,文化大国的崛起成为时代的呼唤。一个国家的伟大,首先在于文化的伟大;一个国家的强大,关键在于文化经济的强大。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核心内容,通过承载民族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国内外消费,不仅取得极高的经济效益,而且使消费者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价值观,提升国内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审美能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心,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并在国际上展示中国文化大国的形象,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奠定文化基础。

二、“文化强国”战略的基本内涵

当代中国的国家发展大致经历了政治立国、经济立国、文化强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是1950年至1978年,中国社会虽然有建国初期几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有70年代后期的经济恢复时期以及四个现代化的经济建设蓝图,但整个社会生活以政治运动为主。第二阶段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发展战略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倡科教兴国,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水平和民族的文化素质,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到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422.20百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第三阶段大约始于2006年,成型于2011年,并延续至今。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明确地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中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法律保障、民营准入、并购重组、金融补贴等为主要手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精品品牌,走向国际文化市场。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当前中国的文化强国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四大途径,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综合《决定》和十八大报告对于“文化强国”战略基本内涵的全方位阐述,我们可以认为:

文化强国,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深化文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通过文化产品的国内消费和国外输出,通过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辐射全球的文化交流项目,建设成具有较高的社会文明程度、民族文明素养、民族及民族文化自信心,较强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较深的民族文化国际认同的文化上强盛的大国。

nlc202309011807

文化强国的特征是文化上的强盛,文化上的强盛“主要体现在文化生产力先进、文化凝聚力巨大、文化软实力超强三个方面。”[2]先进的文化生产力体现于文化产品中文化价值观的先进性及文化产业经济于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文化凝聚力体现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体现为“一种吸引力,让别的国家不由自主跟随你” [3]P32-33的能力,一种让别的国家因为你的文化价值的高明而自发崇拜追随你并自动接受你的文化的吸引力。

文化强国的目标,参照《决定》及十八大报告,在国内,社会文化充满活力,文化人才辈出,文化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并力争占到GDP比重的8%以上,承载中华文明价值观的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民众通过文化产品的消费而满足不同层面的精神需要,提高道德修养,增加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的凝聚力,提升社会的和谐程度。[4]在国际上,建成能与迪士尼、时代华纳等公司竞争的跨国文化产业集团,扭转我国文化产业贸易逆差严重的局面,通过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输出,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奠定中国国际文化大国的地位,增强中国于国际议题的话语权,极大提高国际上中国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三 “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途径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根本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资源。

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起步与探索、推进与展开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5]。时至今日,中国的文化产业虽得到很大发展,但仍存在着总量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化水平低、文化经营人才短缺、文化贸易逆差大等不足之处,六中全会《决定》将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到“文化强国”战略之中,在问题意识、发展目标、文化特征、实现途径等方面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方向。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强国”的根本途径,它以文化经济强国为目标,通过政策立法、文化市场建设、文化产业布局、文化资源整合规划等手段,从企业转制产权改革、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職能转变、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法制体系构建、文化产业绩效评估方案等方面入手,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经济的规模,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前世界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已经占到GDP 总量的1/10 以上,而我国还不到5%。在当前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占43%,欧盟占34%,日本约占10%,韩国占5%,中国仅占不到4%”[6],中国要成为世界文化经济强国,仍将任重而道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民族的生命源泉。《决议》中说:“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更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当前世界上国家之间的竞争通常表现为文化的竞争,文化的竞争又表现为文明价值观的竞争,作为后发性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更应该挖掘总结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的价值观,正如我们过去那样为现代世界文明的进步提供文化资源,确实我们世界文化大国的地位。

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应该将文化产业与文化公益分开并齐重发展。承载着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价值观及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与广泛消费,民众于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文化熏陶,提高了道德修养,提升了文明程度。文化公益是指为公众无偿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活动,包括媒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社区文化演出等方面,其活动集中而系统地传播文明理念,从广度和深度上同时促进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文化产品的国外输出与消费,对外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等国际文化公益活动,也是国际文化大国建设的重要方式。

当前中国政府提出的文化强国,虽有建设文化上强盛国家的目标,但更多是将文化当作经济发展与国家富强的手段,而“‘文化立国’是把文化当成真正发展的核心重点,表达文化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基础性的作用和持续性的状态。”[7]p86要真正地建设文化强国,应该将“文化强国”提升到“文化立国”的高度,虽以经济成果为目标,但更重视以经济成就促进文化本身的发展与自强,重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重新确立中国世界文化大国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彦辉:日本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的图谋[J].高等函授学报哲社版,1996(3).

[2]蒙一丁:文化强国内涵探析[J].长白学刊,2012(3).

[3][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版.

[4]齐勇锋:“文化强国”的几个标准[J].人民论坛 2011(10) 下.

[5]杨琳、傅才武:二十年来文化体制改革进程评估[J].江汉大学学报,2006(2) .

[6]张璐晶:文化“零头”何时变“巨头”[J] .中国经济周刊, 2011(42):16-16 .

[7]向勇:文化立国[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版.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文化强国’理念下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成果之一,项目编号:NR2013021,负责人:戴传江。

[作者简介]戴传江(1967-),男,汉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4.中国自贸区战略背景 篇四

【首批进驻上海自贸区具有物流背景的企业】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9月29日正式挂牌。上海自贸区挂牌的同时,还公布了首批入驻自贸区的25家企业名单。这25家企业中有四家具有物流背景。一是上海亚太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该公司由中铁物资、中信证券以及上海乾洋投资管理公司联合投资创办。作为投资方之一的中铁物资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设在北京,2003年改制以来,从“贸易+物流”逐步发展了“物流贸易、加工制造、国际业务、资本运营、集采代理、电子商务”六大业务。二是上海中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该公司由中国盐业总公司投资设立。中国盐业总公司创立于1950年,现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国有大型企业。三是世天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世天威集团是荷兰物流业的龙头企业,始创于1847年12月,总部位于荷兰的港口城市鹿特丹。1895年,世天威创建了HANDELSVEEM B.V.以提供仓储服务,而后业务逐渐拓展到装卸和其他服务领域。目前,世天威在中国的主要业务是提供危化品和有色金属方面的物流服务。四是上海运力集装箱服务有限公司。由汇锝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宏世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联合投资的上海运力集装箱服务有限公司,未来业务主要是做航运服务的平台。投资方之一上海汇锝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5月,坐落于虹口北外滩航运和金融服务聚集区,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人民币FFA业务和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经纪资格的单位。从上述四家公司的投资方来看,首批进驻上海自贸区的物流企业仍以跨国公司和国资背景为主。(LHHX)

5.中国自贸区战略背景 篇五

从1991年我国与东盟开始对话,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建立,我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了新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广西文化产业将在促进我国与东盟关系友好发展及促进经济增长2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建成的新时期,广西应有效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有利条件,发掘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2 文化产业概述与作用

2.1 文化产业概述

文化产业即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自贸区建成以来,广西文化产业主要以商贸、新闻、旅游、休闲等方面内容为主导,带动整体文化产业发展。其中,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主要有:①以商品贸易和节庆活动为特色的节庆会展产业,如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②以山水旅游为特色的山水实景文化产业,如桂林市阳朔县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③面向东盟的广西出版业。

2.2 文化产业对发展广西经济的作用

2.2.1 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文化产业一方面在扩大城市规模经济、促进就业稳定、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产品和服务的丰富性、与其他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性、自身产业链的延展性及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方面,均表现突出。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评估报告,《印象·刘三姐》在2004-2006年的近3年时间里,获得了1.2亿元的门票收入,桂林市阳朔县的旅游收入从2003年的2.41亿元飙升至2006年的8.25亿元。这不仅创造了持续攀高的票房,还强有力地拉动了阳朔地区的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挖掘独特资源,大力发展与传统特色和经济特点密切结合的各种现代文化产业,打造难以替代的产业优势,是在现实条件下调整广西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较好选择。

2.2.2 民歌节提升了广西的国际影响力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自创办至今,经过了10多年的运作,现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文化品牌,提升了广西的知名度和城市文化品位。目前,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为一项重点文化产业,为广西与世界经贸交流搭建桥梁,增强了南宁的城市吸引力,为国内外客商提供了巨大商机和合作平台。据统计,1999-2002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南宁市共签订合同577个,总投资240.58亿元,签订了214.97亿元的商品成交合同,而且签约项目实施率平均高达70%。近几年来,民歌节期间的广西投资贸易洽谈会签订项目合同金额超过422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

3 财政对广西文化产业支持的现状分析

3.1 财政投入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

长期以来,广西经济实力较弱,政府在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产业方面的投入少。“十五”期间,广西虽然逐年加大了文化建设投入,但投资总量仍然偏小。2006年,广西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 995.13亿元,用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仅为16.50亿元,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0.83%,占当年广西GDP的0.34%。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偏低与对文化产业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3.2 资金投入的结构不合理

广西文化产业的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政府资金主要投入在以新闻、出版业为重点的传统文化服务行业。相对而言,广西的印刷、休闲、影视、演艺产业在整个文化产业大框架中处于较为薄弱的环节。目前,广西各类印刷企业有4 000多家,规模较小;影视制作公司近70家,多以民营为主,综合实力不强;广西本土剧种多,但未形成合力和影响力。财政资金对网络、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的支持力较弱,资金投入结构的不合理影响了广西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速度。

3.3 广西文化产业融资遭遇困境

在文化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文化企业融资难、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落实难的问题逐渐显现。长期以来,文化产业对政府投入的依赖性很强,还没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文化产业融资难的原因在于:一是文化产业缺少有形资本,银行业现有的评估体系难以对其进行评估,造成文化产业融资难;二是当前广西的文化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受到投资风险的影响,银行机构的支持力度有限;三是文化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影响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4 财政支持广西文化产业的对策

4.1 结合社会化、市场化的手段提供财政支持

广西发展文化产业,不能仅依靠财政扶持,也不能只实行市场化经营,而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力量的共同参与。要想实现多元化合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就必须树立财政支持与调控的理念。一方面,广西文化产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在技术突破、信息平台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应发挥财政的调控与引导作用。在文化产业固定资产的基本建设、文化知识产权投资和培育文化战略后备资源上,需要加强财政支持力度,这样既能降低风险,又弥补了市场失灵,对推动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公共财政在现阶段需要与社会和市场力量相结合来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要改变以往政府主导产出文化产品的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有效地促进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加强文化产业的管理。这样不仅发挥了公共财政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文化产品的职能,保证政府不失位,而且可以通过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聚集社会的力量,实现广西文化产业合法、有效、健康地发展。

4.2 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建立合理的投融资机制

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毕竟是有限的,要想放大资金的效果就应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也就是要利用财政信用的杠杆撬动社会资本进行文化产业的投资,促进投资主体和渠道的多元化,构建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资的资本市场和投融资体制。财政支持文化产业的目标不能单纯确定为扶植具体的文化产业项目,而是要通过财政投入的示范和杠杆作用,培育规范的市场主体与市场环境,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领域,最终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

在财政资金支持文化产业方面,政府应更多地采取陪同投入、贷款贴息、保险费用补贴、奖励等方式,有效地带动银行、金融机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同时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借鉴成熟资本市场“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由财政部门发起设立,委托专业机构管理基金资产,采取股权投资方式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从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金融机构及社会资金投入,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

4.3 注重效率考核,加强财政监督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主要应以财政专项资金为主,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设立与管理应该围绕财政管理与改革,坚持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导向。为此,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工作,特别是要实现监督方式从集中性、临时性的事后检查逐步向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专项检查相结合转变,推行融监督、管理、调节、控制、分析于一体的新型、系统监督方法。针对文化产业的全程运作,政府建立覆盖申报立项、资金流向、管理活动、制度运作、资金使用、效益产出等环节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绩效责任制,使每一个环节都成为提高绩效的责任中心。同时,要针对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设置合理的评价程序和评价指标,使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绩效考核纳入科学化与规范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唐晋.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模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2]国世平,颜道成.中国-东盟文化产业面临的融资问题[J].中国与东盟,2008(6).

[3]王文童.认真履行财政职责积极支持文化发展[J].政策,2010 (1).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R].南宁:广西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4.

[5]李建平,覃振锋.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广西经济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2).

6.中国自贸区战略背景 篇六

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均加快速度进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科技实力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产业国际竞争也由资金、资源、价格竞争转变为技术竞争。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科技密集型企业走出国门,参与海外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国际产业竞争中,专利技术始终是企业制胜的核心力量,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关键武器之一。实施专利战略对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保持企业优势、开拓并占领市场、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在全国七省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深圳、广州、武汉)调研的356家科技型企业(以下内容中简称企业)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从企业制定、实施专利战略的各个环节入手,从微观角度揭示我国科技型企业国际竞争中专利战略制定和实施现状及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一、科技型企业专利战略制定与实施现状

本文从企业制定实施专利战略比例、专利战略实施类型及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动机三个层面从宏观角度把握当前我国企业专利战略实施现状。专利战略实施细节在问题部分讨论。

(一)超六成企业制定专利战略,实施专利战略企业不足半数

专利战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企业从自身长期发展策略出发,通过对专利制度和专利技术的运用,打造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策略。调查数据显示,66.2%的企业制定了专利战略,其中42.6%的企业实施了专利战略,还有33.8%的企业还未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说明我国科技型企业在国际产业竞争中的专利战略意识有了一定提高,但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应用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国际价值链重构背景下,科技型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应该是大势所趋。

(二)近一半企业实施混合型专利战略,实施进攻型和防御型战略各近三成

实施专利战略的企业中有47.1%采用混合型专利战略。混合型专利战略结合了进攻和防守两种战略,是目前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运用频率最高的专利战略。混合型专利战略好比一手用矛,一手用盾,进可攻退可守,对企业意义重大。27.9%的企业采用进攻性专利战略,进攻型专利战略企业通过外围专利、迷惑专利的申请或专利转让等措施,使竞争对手难以判断企业方向或直接进行外部包围以达到进攻目的;25%的企业采用防御型专利战略,通过专利交叉许可、专利共享、外围专利战略和环绕专利战略,企业实施自我保护或突破其他企业的技术壁垒。三种战略各有特色,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以应对国际竞争。

(三)企业实施专利战略主要目的是保护创新、占据国内市场

专利战略作用本在于促进技术进步、保护技术创新、保障市场份额等,但是很多企业制定专利战略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数据显示,48.6%的企业实施专利战略为获得高新认证,在所有目的中位居第一。虽然很多企业宣称自己制定并实施了专利战略,但仅仅是低层次的策略,尚未达到战略的应有之义。部分企业申请专利为通过高新认证并获取政府补贴或享受其他政策,是非市场化动机。由此可见,政府部分政策给予企业错误的激励,导致了市场失灵。当然,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实施专利战略是为了保护技术创新、保障市场份额和占据国内市场,反映出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专利战略的重要作用并付诸实践。但仅20.8%的企业实施专利战略为开拓海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在国际产业竞争中更多将目光投向了国内市场,企业缺乏“走出去”的动力和实力。

二、科技型企业专利战略制定与实施中的问题

(一)专利战略实施头重脚轻:重开发、重申请、轻应用、轻保护

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各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或不到位都会对整个专利战略的实施造成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企业专利战略实施却出现明显的头重脚轻现象。根据调查(见表4)数据显示,77.9%的企业采用专利申请策略,位居第一;71.7%的企业采用技术开发,居第二位;四成左右企业采取激励发明、专利应用、专利保护等措施。由此不难看出,部分企业专利战略工作虎头蛇尾,前期注重技术开发、专利申请,但是在专利应用时却出现了闲置,这也印证了前文部分企业申请专利只是为了获取政策支持,从而导致大量沉睡专利的出现,造成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专利保护是企业对自身专利进行保护或对其他企业专利进攻进行预警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知识产权安全的必要屏障,但仅有20%左右企业采取措施进行专利防御、专利检索,由此可见企业专利战略实施中对后期的防御重视不够。

(二)专利申请以基本专利为主,专利利用以专利独占为主

在专利申请方面,被调查企业主要申请基本专利,而对外围专利、迷惑专利、防卫专利、技术秘密的利用比较少。基本专利作为具有独创性的技术发明拥有可观的经济前景,然而基本专利研发周期长且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具有不可测性。32.4%的企业申请防卫专利,反映出一些企业在专利申请和布局时已经具有防卫的意识。26.1%企业申请外围专利,采用包围的策略获得核心技术的交互授权,这一策略成为韩国、台湾等许多大企业杀手锏,值得国内企业借鉴。相对于基本专利,防卫专利、外围专利、迷惑专利的缺乏,证明我国企业在专利布局上还存在欠缺,仅申请基本专利难以形成有效技术保护网络,不利于企业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在专利利用方面,74.8%的企业利用方式为专利独占。采用这种途径可以保护本企业技术,同时在市场需求大的情况下可以使企业受益扩大。然而专利独占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企业需要承担开拓市场带来的风险和挑战。许可实施战略和专利交叉许可战略分别占15.4%和13.3%反映专利权人对专利利用的排他性较强,缺乏与其他企业专利方面的合作。随着技术的复杂化、复合化发展趋势的加强,即使是大企业,进行技术独占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将自身难以实施的专利对其他企业进行许可或联合技术研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有利于实现企业双赢。因此专利申请和专利应用方式的单一已经成为限制企业专利战略实施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企业国际专利布局缺乏长远规划保护意识

在国际专利布局中,我国企业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企业的专利战略实施是系统工程,分为技术开发、专利申请、专利应用、专利保护等多个阶段,需要一支专业队伍进行管理。然而在被调查企业中,67.2%的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专利管理部门,行之有效的专利管理制度更是匮乏。37.5%的企业人才缺乏,造成企业国际专利布局困难(见表2)。除了人才困境,国外专利申请成本高,规模不大的企业缺乏足够资金作后盾,难以承担大量专利带来的维护费用,使企业海外布局动力不足。而且,国内企业缺乏长远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意识,这可能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整体氛围较差及企业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忽视长期发展有关。国际专利布局能力是企业海外科技竞争力体现之一,国内企业在专利布局上实现跨越发展需要以人才引进和培育、壮大经济实力、制定长远规划、核心技术创新为抓手,不断突破。

三、科技型企业制定实施专利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企业申请布局能力,树立企业专利运营理念

专利申请是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技术含量及重要性、专利申请动机、专利申请时机、专利申请类型、专利保护期限和维护成本等。所以企业应培育专利申请布局能力,从以上角度出发,结合企业自身长远需求,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选择合适的专利申请战略。其次要树立企业专利运营的理念,不断拓展专利应用方式,丰富专利应用策略。企业考虑自身规模、技术水平、发展策略等因素,结合竞争对手或合作对象特点,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企业利益为目标,灵活的选择应用策略,通过专利独占、专利许可、交叉许可、专利融资等途径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二)基本专利和外围专利双管齐下灵活运用

基本专利开发周期长、成本高、需要进行市场开发且对技术要求高,存在较大的风险,不适合我国多数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外围专利(改进发明专利)可以在其他企业基本专利或其他专利基础上进行研发改进,可降低企业成本减轻市场风险。我国企业可借鉴日本模式,通过专利文献检索等手段了解国内外同类企业研发动态和最新成果适时引进新技术,通过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进,进行二次创新并申请专利。这种追随型策略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和市场风险,对发展程度较低的企业更有利。故此,建议我国企业可采取基本专利和外围专利双管齐下的方式。

(三)委托代理机构进行专利申请与专利保护

中国众多企业因资金、人才等问题没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知识产权工作,因此企业缺乏对政府政策或相关法律的了解,专利的申请和保护面临困难。对企业而言,在企业经济实力、人才队伍都不足够强大的情况下可以委托专利服务机构代理申请和保护自主专利。由代理机构代为申请专利,更专业更严谨的措施,可以为企业研发成果在充分公开的同时保护技术秘密。而且,专利代理机构可以通过自身专利地图、专利检索等功能为企业产品或技术开发时提供专利意见,使企业更容易找到突破路径;寻求代理机构还可以使企业在面临专利纠纷或知识产权案件时有更专业的法律服务,从而使企业知识产权得以保护,也使得专利战略可以更有序的开展。对于专利申请、应用工作较好的企业也可委托代理机构进行专利保护。

(四)强化政府扶持政策,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政府应完善对技术专利的扶持政策,为企业专利战略实施搭建平台。首先,在融资方面,可借鉴美国多远融资机制,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证券化和信托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为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保驾护航。其次,在人才方面,制定高端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措施,并通过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创新创业资源快速聚集优化配置,有利于技术的创新、专利的产生和技术的转让;通过建设技术交易市场可使企业技术转化率局面得到提升,使技术需求双方各取所需,更有效地提高技术创新经济效益。同时,应促进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相结合,充分利用企业接近市场、学校靠近理论、研究接近技术的优势,将市场和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增强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戴谦. 探析我国企业专利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报,2015,06:29+31.

[2]叶惠玲. 浅谈企业专利战略制定与实施[J]. 科技视界,2015,25:220+262.

[3]侯红明,周小云,莫瑶江,曾晓舵. 科研单位专利战略工作重要性及我省科研单位的实践与思考[J]. 科技管理研究,2009,09:37-39.

7.中国自贸区战略背景 篇七

摘要:基于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区域位置和人居环境等方面的良好基础,厦门总部经济已初具规模,而福建自贸区建设的推动更使厦门总部经济在投资、贸易、金融、政府运作管理和对台交流等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运作空间。在此背景下,厦门应重点进行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推进物流业和金融业共同发展,并且还应做好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其他区域的协调分工配合,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从产业基础、产业发展、配套支持、区域协同及政府服务等方面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5-0123-06

Key words: Fujian Free Trade Area; headquarters economy; regional economy; industrial park;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regional advantages; the Silk Road of the Sea; Xiamen City

Abstract: Xiamens headquarters economy begun to take shape based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y cluster, regional location an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Free Trade Area provides Xiamen headquarters economy with greater operation space in the aspects of investment, trade, finance,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exchange with Taiwan etc. In this context, Xiamen should focus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e and service industries and promote the going out of traditionally prestigious industry and joint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and the financial industries. On the other hand, Government services shall be strengthened by cooperating with other economic zones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Taiwan Strait so that headquarters economy can be further advan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ba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upport, regional collaboration and government services.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区位优势吸引企业,特别是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将其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而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从而使企业的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1〕。跨国公司的管理体制包括子公司、地区总部和全球总部等三个层级,而总部经济不仅指企业全球总部聚集,还包括企业的地区总部聚集。总部经济由于在税收、产业、消费、就业和资本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受到了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重视。自2003年摩托罗拉在北京设立北亚地区总部后,我国总部经济进入快速发展周期。以北京为例,根据《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4-2015》的数据显示,现有5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北京设立企业总部,此外还有许多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将总部设立于北京。

一、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基础及现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5期罗娟娟自贸区背景下的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探析在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厦门市在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区域位置和环境等方面具备良好基础和显著优势。

1.经济发展

厦门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厦门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2015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3466亿元,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9亿元、1509亿元和1933.1亿元,分别下降0.5%,增长7.9%、6.5%,三次产业结构为0.7∶43.5∶55.8,第三产业比重比2014年提升1.1个百分点〔2〕。根据《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会占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0%。

厦门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动厦门与漳州两地港口的整合,有效提升了水岸线资源和腹地优势〔3〕。同时通过对码头等港口资源的整合,也进一步降低了港口的运作成本,有效提升了厦门港的竞争优势〔4〕。2015年,厦门市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2.1亿吨,增长2.5%,集装箱吞吐量918.3万标箱,增长7.1%,增幅居沿海八大干线港口第一名,全国首个第四代自动化码头——远海码头投入运营〔5〕。

自2010年国务院批准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以来,包括台湾第一金控集团旗下的一银租赁〔6〕在内的多家银行、保险、金控集团意向入驻两岸金融中心,厦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53.4亿元,增长14.7%,占第三产业的18.3%。至2015年年末,金融机构实现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876.3亿元和7567亿元,增长16.0%和13.9%。实现跨海峡人民币代理清算金额537.1亿元,两岸股权中心挂牌企业突破千家〔2〕。金融服务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厦门总部经济的发展。

2014年厦门启动服务外包产业园,力争引进符合厦门城市发展特点的大型服务外包平台和应用服务企业,打造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2.产业集聚

2015年,厦门市出台加快智能制造发展10条措施,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厦门市平板显示产业链实现产值1153亿元〔2〕,是厦门市首条突破千亿的制造业产业链,厦门火炬高新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链实现产值709.2亿元,台湾联华电子、清华紫光等集成电路巨头落户厦门,助力厦门成为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为厦门总部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3.区域位置

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在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发展,构建现有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此外厦门也是两岸交流合作、两岸产业对接和转移的堡垒,优越的区域位置为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

4.人居环境

在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厦门位居第17位〔7〕。同时,厦门还曾获过中国休闲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交通管理模范水平、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人居环境方面的荣誉称号〔8〕。优美的环境和空气质量使得厦门受到高端人才青睐,在2014年《第一财经周刊》的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的调查中,厦门位列第6位〔9〕。人居环境成为总部经济的发展保障和推动力。

在2004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境外企业在厦门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2012年《厦门市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政策的引导下,目前厦门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15位,已经形成两岸金融中心、厦门本岛总部集聚区、集美国际商务中心、翔安商务营运中心等主要的总部经济聚集发展区。

二、自贸区建设对厦门总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并且取消绝大部分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的特殊区域。自由贸易区作为开放层次和自由度较高的特殊区域,在外资投资、出口加工、保税仓储、转口贸易、金融流转等方面都带来更高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对现有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可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10〕。

2014年,福建省决定将福州、厦门和平潭等地作为整体申报福建自贸区。参照现有上海自贸区的试验框架,福建自贸区的规划和建设将给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使厦门在投资、贸易、金融方面获得更大的制度空间,从而促进政府运作效率的提升和法律监管环境的透明化,推动厦门总部经济发展。

1.投资领域将进一步开放

自贸区的建设降低了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改变了现有准入审批的投资管理体制,从而吸引外资进入现有的优势制造产业及航运物流、电子商务、高新技术、财务咨询、法律等服务行业〔1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服务行业发展,进一步促进总部经济的发展。同时,自贸区的建设还将进一步打开企业对外投资通道,允许企业,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企业以厦门为总部进行扩张,实现市场开拓和资本并购等投资活动。

2.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型

厦门保税区目前定位于对外贸易、转口贸易、仓储运输业务及金融、保险、期货、商品展销等服务业务。自贸区的建设可协助厦门将对外贸易、转口贸易、仓储运输等业务作为贸易转型的方向,简化对外贸易操作手续,促进对外双向贸易的发展,加上厦门东南航运中心建设逐步完善,使厦门在两岸经贸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

3.金融领域的创新

自贸区的建设,一方面通过推动金融利率市场和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兑换,特别是开展对台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引入国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加速资本市场发展和资金流动。另一方面,通过创新现有的总部跨境资金流动流程,突破现有总部外币资金池和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的限制,降低总部企业的资金交易和运营成本〔12〕,使厦门成为企业地区资金总部和结算总部。

4.政府职能转变和法律保障

自贸区建设将政府由规则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规则制定者和保障者的角色,政府致力于提供公正的市场约束机制、有效的公共服务以及高效的行政服务,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法律监管环境,有助于进一步吸引企业总部的入驻,推动厦门总部经济发展。

5.两岸交流(对台贸易)

福建省自贸区基本定位之一为推动两岸经济交流和互补,成为两岸的交流平台。这一定位为厦门总部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并实现空间扩展。

三、自贸区背景下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思路自贸区的建设将凸显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加强厦门对外经济贸易、物流、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效率,促进总部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厦门总部经济应契合厦门及海峡西岸的特点,明确发展思路。

1.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应服务两岸产业转移和产业对接

在2010年6月正式出台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中,大陆对原产于台湾的农产品、化工产品、机械产品等10类共计539项货物实施关税减免,台湾对原产于大陆的石化产品、机械产品、纺织产品等4类267项货物实施关税减免。另外大陆及台湾方面还承诺在某些服务行业向对方进行进一步的放开。ECFA协议的签署,促进了台湾优势产业向大陆的转移和市场扩展,也进一步推动了两岸产业的互补和对接。在自贸区的背景下,厦门要发展总部经济,必须做好台湾电子信息、石化、材料和精密机械等优势产业在厦门设立生产制造总部和市场总部,台湾农产品等在厦门设立市场总部和物流总部,台湾地区服务业在厦门设立运营总部和资金总部,两岸纺织服装业、制鞋、食品等产业在厦门设立研发总部的相关准备。

2.厦门总部经济发展需保证自贸区产业的优化升级

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纺织服装、制鞋、食品、水暖陶瓷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这些传统产业已形成外贸驱动的增长形式,然而这些传统优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汇率变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产业链整合、产业转移、关税调整和退税、原材料采购等方面的难题〔13〕。自贸区的建设一方面引导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势产业进行产业转移,将生产制造环节迁移至劳动力资源丰富、制造成本更低的其他地区,而将企业总部保留于厦门;另一方面也鼓励现有优势产业以厦门为跳板,在自贸区中设立投资总部,尝试进行产业链相关的国际收购和投资,特别是对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原材料生产及下游的销售网络的投资收购,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厦门要发展总部经济,必须提供更加专业的配套服务,优化软环境,保证企业总部运营和优化升级的稳定性。

3.厦门总部经济发展需助力福建省“一带一路”互联互通

2013年习近平主度在出访时分别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思,福建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且与东南亚等国存有深远的血缘和亲缘关系,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应起到关键性作用。自贸区的建设,可将厦门打造成为联接东南亚、中东等地的交通枢纽,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东南亚等地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发展。厦门要发展总部经济,必须进一步发展物流业和金融业,助力福建省“一带一路”互联互通。

四、自贸区背景下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措施根据《2013上海浦东新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蓝皮书》、《European Business in China:AsiaPacific Headquarters Study》等的调查显示,与总部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包括区位优势、接近目标市场和客户、政府的优惠财政扶持政策和高效有序的行政能力、充足的人力资源、开放高效的金融资本环境,良好的生活条件、低廉的营运成本等以及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规范透明的法律监管环境。厦门可参考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改进提升,实现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1.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为总部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产业基础

总部经济发展的驱动要素包括投资架构优化驱动、经营功能转型与完善驱动及开拓投资新机遇的驱动等〔14〕。厦门需充分把握自贸区建设的契机,一方面继续发挥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继续完善现有电子信息业、石化、机械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产业链和行业配套,促进产业技术水平升级。另一方面也应把握现有全球产业发展的新动向,不仅要对现有的计算机、LED和光伏、物流等行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还要促进产业向云计算、绿色产业等进行层次提升。第三,应重点引入医疗、音乐传媒、电子商务及教育等服务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为总部经济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见表1)。

2.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总部经济全面发展注入新动力

自贸区的建设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实现跨国经营和发展开创了新机遇,厦门总部经济的发展应重点服务这一机遇。海峡西岸经济区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的具体策略包括了技术投资、市场开拓、境外融资、生产制造资源整合和多元化投资等多方面的内容(见表2)。

为满足企业在不同“走出去”策略下的需求,厦门在发展总部经济时应重点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现有投资贸易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专利和品牌交易平台,为传统产业构建信息前导平台;其次,尝试放开自贸区企业境外投资和境外融资的限制;第三,不断提升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效率,加大国际经营和国际投资人才的引入和培养。

3.物流业与金融业齐头并进,打造总部经济稳步成长的坚实保障

自贸区的建设通过提升投资、贸易、物流、金融等层面的运作效率,为企业总部运营奠定基础。厦门可以98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为平台,引导投资的双向流动,促进产业的转移和对接,并在两岸经贸合作中扮演“先行先试”的角色,在投资项目、境外融资、离岸金融、两岸自贸区对接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实现厦门总部经济的发展。其中推进东南航运中心、两岸金融中心的建设是总部经济发展稳步成长的保障,是厦门总部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1)东南航运中心建设中,一方面须持续推进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扩大厦门经济腹地范畴;另一方面应在自贸区背景下,在两岸直航的基础上,尝试两岸港口资源的整合,共同构建面向国际贸易的海峡两岸港口物流体系〔15〕。

(2)两岸金融中心建设中,除了进一步吸引台湾金融机构在厦门等地开设分支机构外,更需要重视金融业务的创新,包括货币清算、资本市场的合作与对接、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及融资担保信息共享等,为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4.做好与福建自贸区中其他地区的协调配合,减少总部经济发展的内耗

除了厦门,福州与泉州也在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且上述地区也是福建自贸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在发展总部经济时,考虑到自贸区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可对自贸区的不同区域进行功能划分和定位,在更高层次上做好与其他地区的协同配合,避免内耗导致的总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可参考阿联酋的做法。阿联酋现有自贸区42个,入驻企业超过35,000家,分布于迪拜等7个地区,阿联酋将自贸区划分为集群型(Cluster zones)、专业型(Specialized Zones)和工业型(Industrial Zones)三大类,其中专业型又细分为媒体、IT、印刷出版,财务,外包,电影广播,可再生能源,商品贸易及交易,生物技能、健康医疗等小类〔16〕。

明确自贸区不同区域功能定位有助于提供更加专业化的配套服务,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功能定位明确化也有助于实现聚集,实现技术和智力的溢出,提升企业总部的运营效率和效益。

5.服务为本,优化总部经济发展软环境

总部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因素包括政府政策透明度、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这些都对现在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厦门可借鉴韩国在发展自贸区中采取的措施,如针对企业高管个人所得税的减免,在土地出让金方面的优惠,允许开设面向外籍人士的学校、医院和药店并在财政上给予支持,解除或减少广播电视、劳动力雇佣方面的限制,设立外资投资反腐败机构等〔17〕,为总部入驻的企业在投资、运营和员工生活方面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自贸区下的总部企业。

五、结语目前,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正迎来自贸区建设的良机。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厦门总部经济可实现生产流通要素的优化重组和运作效率提升,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并推动自贸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第二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4.

〔2〕2015年厦门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EB/OL〕.(20160128)〔20160216〕.http://www.askci.com/news/finance/2016/01/28/11480qvkd_2.shtml.

〔3〕厦门漳州港口一体化整合完成〔EB/OL〕.(20130705)〔20160216〕.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7/05/c_116422671.htm.

〔4〕厦门启动最大规模港口资产整合〔EB/OL〕.(20130313)〔20160216〕.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30313/1327414.shtml.

〔5〕2015年厦门经济发展回顾〔EB/OL〕.(20160125)〔20160216〕.http://fj.house.163.com/16/0125/14/BE6CR0C202730GO4.html.

〔6〕福建首个纯台资金融机构落地,多家台资银行排队入闽〔EB/OL〕.(20140425)〔20160216〕.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40425/829091.html.

〔7〕2015《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EB/OL〕.(20150515)〔20160216〕.http://sx.sina.com.cn/news/b/20150515/detailicczmvup1766594.shtml.

〔8〕厦门市获得国际、国家、部委等的荣誉称号〔EB/OL〕.(20120807)〔20160216〕.http://www.xm.gov.cn/zjxm/ryb/.

〔9〕全国最吸引人才九大城市厦门第六,北上广落榜〔EB/OL〕.(20140804)〔20160216〕.http://fj.sohu.com/20140804/n403096013.shtm.

〔10〕李炜光.自贸区:以开放促改革的试验场〔J〕.中国储运,2013,(12):32.

〔11〕金融服务如何助力自贸区投资贸易便利化〔EB/OL〕.(20130928)〔20160216〕.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30928/1844504.shtml.

〔12〕彭羽.总部资金池业务政策创新与操作〔J〕.国际市场,2014,(3):44-46.

〔13〕福建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经济环境变化对福建传统出口型产业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亚太经济,2008,(6):72-86.

〔14〕上海浦东首发《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蓝皮书》〔EB/OL〕.(20130906)〔20160216〕.http://www.chinanews.com/sh/2013/0906/5253824.shtml.

〔15〕王健.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发展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237-240.

〔16〕Doing business in UAE & UAE FREE TRADE ZONES〔EB/OL〕.(20140305)〔20160216〕.http://www.iesingapore.gov.sg/~/media/IE%20Singapore/Files/Events/iAdvisory%20Series/UAE%202014/220Setting20up20in20UAEMorison 20Menon.pdf.

〔17〕Free Economic Zones in Korea: The Future of Northeast Asia〔EB/OL〕.(20030901)〔20160216〕.http://unpan1.un.org/intradoc/groups/public/documents/APCITY/UNPAN018745.pdf.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家喻户晓的反义词下一篇:房地产估价相关论文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