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游戏和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共17篇)
1.桌面游戏和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一
【摘 要】幼儿天性好动、好奇、好玩。游戏既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又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是幼儿各种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认为,当儿童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性受到重视,儿童主体性的发展被充分认识时,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才能真正被人们所认识。自由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活动。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是主体性活动的特征。通过在游戏中创设环境,给幼儿提供自由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加上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以及做好游戏评价,就能够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学习兴趣。
【关键词】 游戏 幼儿 教育 创新能力
“凭巧手一双,你把教室装扮成了童话世界;献爱心一颗,使自己成为幼儿喜欢、家长满意的老师;好学、博学使自己成为业务精、能力强的骨干”这是胜南社区石化幼儿园在年度总结表彰会上写给职工的赞美词。该幼儿园注重教育影响儿童发展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幼儿在游戏中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一、根据幼儿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幼儿的天性表现为好动、好奇、好模仿等特点,如果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幼儿是难以接受的,应当采取富有趣味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善于诱导他们,以促进幼儿良好的个性和性格的形成。为此,教师要根据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游戏方法,培养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们革旧布新的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的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热情、创新思维和科技素质。
1.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幼儿创新的欲望
(1)创造器材环境。创造器材环境就是从场地和器材的设置上激发幼儿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比如摆放一些新鲜的玩具;对同一种器材设计不同的陈列模式,进行不同的组合,让幼儿产生好奇心。胜南社区石化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春暖花开季节组织孩子们制作“望远镜”,到大自然中踏春,将美丽春光尽收眼底。
(2)创设空间环境。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充分的利用好空间,构建立体环境,活用主题墙,让主题墙成为孩子们游戏的背景,更好的体现环境对幼儿游戏的支持作用。
(3)创设心理环境。创新能力的突出特点就是“新颖”和“独特”,幼儿在从事创新活动中,要做到“新颖”和“独特”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品质。如:独立性、冲动性、批判性、自制性以及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敢于冒险,敢于标新立异。这些品质直接关系到创新能力的成长和发展,这些品质不能通过天赋或心理成熟获得,它必须在一个民主、平等、开放、宽容、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养成。
2.提供自由空间,发挥幼儿丰富的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想象力,在游戏中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有些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将程序规定的很严格,使得幼儿不得“逾越雷池半步”,这是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
3.给予实践机会增强幼儿探索的精神
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但是如果教师将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条,那么游戏的实践性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在游戏中创造一些机会,丰富游戏活动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器材自己动手提供实践的机会。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提供实践的机会。角色扮演可以让幼儿想象成所扮演的角色,在角色的转化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4.及时进行鼓励,保护幼儿创新的热情
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自信心的增强,只有充满自信的幼儿,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此,要通过及时的鼓励,积极的讲评,让幼儿鼓起创新的勇气。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幼儿创新的积极性。可通过“微笑鼓励法”,通过适当表情激发幼儿创新意识。
三、观察是教师正确评价幼儿游戏的保证
游戏观察可以帮助教师真实的了解幼儿,包括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认知和社会性水平,和性特点和能力差异从而准确的预设游戏,为幼儿准备符合其发展需要的游戏环境;及时的满足和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为由而提供充分的游戏条件,进而把握好进入游戏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指导方式,实施有效地指导策略知道游戏。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幼儿游戏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幼儿游戏,能够及时地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闪光点和成功经验,及时给予幼儿以积极的评价和肯定,鼓励幼儿的自信心,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并使游戏朝着好的方向继续发展,增强儿童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的游戏理论与实践,刘焱,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总第140期)P54-60
2.桌面游戏和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二
第一, 思维的主要特征。
理论上的认识:概括是人们形成、掌握概念的前提, 是思维智力品质的基础, 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为什么说概括是思维的前提?幼儿聪明与笨主要看他的概括水平, 5岁或6岁的幼儿若接触大量生活, 形成大量形象的语言, 进入小学就能够进行很好的概括。
实践上的认识: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概括的过程, 知识迁移的实质就是概括。幼儿阶段进行复述, 有的孩子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清楚, 有的全部说完也只是简单重复。
第二, 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
1.思维的深刻性。指能够透过表面来剖析事物的本质以及分析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要培养孩子思维的深刻性, 就要培养幼儿的概括能力、推理能力 (逻辑推理、归纳推理、对比推理、类比推理) 。
2.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说能把各种问题进行关联, 能灵活地处理一些问题。实际上就是一题多解。
3.思维的创造性。它是思维品质的最高表现, 也体现出最高水平, 美国人叫它变通性。美国最典型的两道试题:其一:红砖有什么用处?其二:丈夫爱妻, 可惜妻是哑巴, 终于医治好了, 可妻能说话后就爱唠叨, 丈夫听不进妻的唠叨声, 又跑去找医生把自己的耳朵治聋——给这个故事命题。创造性思维强调新颖独特还不够, 还要有价值、有意义。
4.思维的敏捷性。指遇到问题能够很迅速地做出决定, 比如竞赛时的抢答。思维会表现出的情况:准确而又迅速;迅速而不准确;准确而不迅速;不准确也不迅速。结合创造性游戏、积累性游戏、幻想游戏、假定游戏, 多做实物的引导。思维的差异上, 有人动作发展比较好, 有人情感发展比较好, 有人抽象逻辑比较好, 但在幼儿阶段还是全面发展最好。
以上是笔者对幼儿的思维的培养的粗浅认识, 通过对幼儿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 继而将结构游戏导入幼儿教学课堂中, 使孩子在游戏中就能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 提高幼儿思维的逻辑推理性。
那么, 在结构游戏中,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呢?
一、抓住特征, 举一反三
若是让幼儿逐一学习物体的建构方法, 那将使幼儿的思维处于机械、呆板的状态。若是抓住物体的特征, 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 将大大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和结构水平。如建构动物形象时, 教师可以先教幼儿学习建构最简单的小兔、小鸡、小鸭形象, 然后引导幼儿寻找建构规律, 知道许多动物大致都分头、躯干、四肢几部分, 这几部分在建构时都可以抽象成圆形、椭圆形、长方形。了解了这一规律, 我们就可以演变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基本形体。有了基本形体后, 我们进一步引导幼儿找出各种动物的特征, 如孔雀头顶上的羽毛、长颈鹿的长脖子、大象的长鼻子等。只要抓住典型特征, 不同的动物就不难建构了。这种建构各种动物的方法同样可以迁移到建筑物、交通工具、植物等物体的建构上。
二、启发诱导, 唤起联想
在结构游戏中, 我们从游戏主题、内容、材料等不同角度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 培养幼儿的多向思维能力。
1. 引导幼儿建构丰富的形象。
一般来说, 我们希望幼儿围绕主题内容进行建构。幼儿建构的内容是否离题, 形象是否丰富, 往往反映了幼儿的思维水平。在以“欢乐的动物园”为主题的游戏中, 我们先从主体形象——动物入手, 引导幼儿说说打算建构哪些动物形象。幼儿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 一口气说出了大象、狮子、老虎等动物。接着, 我们又从与主题相关的环境——动物园入手, 引导幼儿进行联想。这时, 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马上联想到动物园里有花、草、树、房子、池塘、假山、小路、大门等等。在此基础上, 我们引导幼儿将反映“动物园”的各种内容联系起来构思, 设计出自己想象中的“欢乐的动物园”。经过这番引导, 幼儿的结构作品就具有丰富、完整的特点, 幼儿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2. 引导幼儿建构系列物体形象。
在结构游戏中, 幼儿普遍喜欢建构交通工具, 但形象较为单一。这虽然有结构技能的原因, 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利用某一幼儿建构好的“车子”, 启发幼儿:“除了这种车, 你们还见过哪些车?你们还想建构哪些车?交通工具除了地上跑的车, 还有水上行的, 天上飞的。”经过这一番点拨, 幼儿构建了一系列的交通工具, 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 引导幼儿根据材料的结构功能、造型特点, 建构物体形象。
3.桌面游戏和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创造能力
“自主游戏是幼儿带着兴趣,自主地、积极地作用于环境,动脑动手,创造和展开活动的整个动态”。“在自主游戏中,幼儿体味着成功感、挫折感,尝试着解决冲突,满足情感交流,积累各种体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能力”。“自主游戏给幼儿以机会,选择游戏方式与游戏伙伴,并决定游戏进程。这种游戏形式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幼儿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是可贵和渴望的,引导幼儿通过游戏或自主参与得到学习内容,对于幼儿来说将受益无穷,参与到幼儿园内部培育幼儿的教学实践中,鼓励幼儿在游戏参与中保证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的教学就有意义,才能实现现代教学的有效落实。
一、调动幼儿积极性,保证游戏积极参与,落实幼儿创造性培养
人们喜欢新鲜的事物,幼儿也不例外,在幼儿园内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总是千篇一律地应用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不免有些乏味和无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结合和参照幼儿自身真正参与和思考的喜好,不断巧妙运用教学方法参与幼儿园内部实践教学中,将基本知识渗透到实践活动以及小游戏当中,让幼儿自主参与和获取。
大量的学习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自身的承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针对幼儿的教学和参与,幼师需要不断转换教学内容和参与角色,引导幼儿不断参与和实践,通过游戏的带动和调动,让幼儿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得到学习的乐趣和内容。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内部教学在幼儿身上的基本落实。
二、保证游戏观察法参与,游戏环节巧妙设置,激发幼儿参与积极性,实现幼儿自身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兴趣是参与和实践的最好帮手,落实到幼儿参与和实践中,它能真正保证幼儿在学习和参与中得到有效的知识和内容,保证幼儿在其过程中积极提问、思考、讨论,真正让幼儿得到有用的学习和知识。幼儿园作为培养幼儿简单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场所,通过教师耐心、生动的教育和帮助,让幼儿真正从幼儿阶段得到有效培养和教育,为幼儿以后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幼儿园内部教学游戏上,要想能够高效地培养和提高幼儿自身创造和应用能力,首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幼儿自身学习参与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有效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内容的有效掌握,巧妙设置游戏环节,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幼儿自身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例如,在幼儿园内部教学实践中,教学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数数字”,让幼儿站成一排,按照教师给予的规则和要求进行数数,“找规律”,教师将部分信息给予幼儿,让幼儿自己找出相关规律保证问题内容的顺利完成等,一些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讨论,让幼儿真正在学习游戏上有效参与和学习,真正得到学习内容的有效汲取和掌握。
三、结合调查研究方法,优化自主性游戏内容,加强幼儿互动因素,提升幼儿创新技能
游戏参与是幼儿和教师相互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内部游戏的内容和设计,让幼儿参与学习和游戏,让幼儿在学习和游戏讨论中受益,是现代教育教学需要参与落实的关键内容,在其过程中不断添加互动内容,保证幼儿在学习游戏中对于学习内容与教师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在学习和游戏实践的过程中对于学习内容的高效汲取和掌握,有效提升幼儿自身的创新和思维能力,保证幼儿有效地进步和成长。
例如,在幼儿游戏教学实践中,让幼儿自身真正参与和实践得到成长和进步是教师自身对于幼儿教学的真正目的。以“苹果树和梨树”自主性游戏教学为例,让幼儿对于10以内的数字和算数有所了解和掌握。再如,结合幼儿教学实践内容,让幼儿参与到“数鸭子”的讨论和有效实践中,让幼儿通过相应的实践、讨论和互动,得到自身学习和思维创新技能的高效提升和进步,通过相关事例的了解、分析和讨论,让幼儿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内容的有效掌握,保证幼儿对于课程知识点的有效掌握和熟悉,让幼儿真正有效地参与互动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探讨和分析让幼儿自身参与讨论和互动,保证幼儿自身的有效成长和进步。
综上所述,幼儿园作为培育幼儿成长和进步的第一阶段,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和相关行为活动的运用和影响,真正实现对幼儿自身认知和学习技能的有效提高,实现幼儿自身学习和思维创造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黄瑾,刘社娟.中美幼儿园教师领域教学知识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3(01).
[2]向琴,陈世联.新手幼儿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掌握现状及相关建议:基于5个个案的研究[J].幼儿教育,2012(15).
4.桌面游戏和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四
【作者】 李雪雪
【机构】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第二幼儿园
【摘要】藏民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一个绚丽多彩的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民族。他们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民风民俗,由于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娱乐项目较少,因此藏族人民发明了一些高原地区所特有的民间游戏项目。关于游戏,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保留着童年时最原始、最纯真的记忆。在那个没有游乐场、智能玩具、声控机器人和电子游戏的年代和高原,一群伙伴、一个羊毛球、几块骨头就能实现藏族孩子们关于娱乐的全部梦想。
【关键词】藏族民间游戏;幼儿园;桌面游戏
【正文】
民间游戏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中创作和流传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
我们身处高原地区,作为藏族儿女,更应该对本民族的文化及习俗了然于胸,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条件好了,家长们也能买得起高昂的玩具了,玩惯了电脑游戏,智能玩具的孩子们倒是对这些本民族的传统游戏知之甚少。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甘南藏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民间游戏素材,有很多的经典民间游戏更是代代相传,我园充分利用甘南本土资源,努力挖掘本土民间游戏,将民间游戏渗透于幼儿园活动之中,从而让幼儿在民间游戏的伴随下健康快乐的成长。藏族民间游戏有角色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桌面游戏等多种形式,今天我们就重点谈谈桌面游戏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运用。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可说过“: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劳 动同样重要的意义。游戏又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幼儿最喜爱的探索方式。桌面游戏是幼儿一日活动中接触较为频繁的活动,操作简单方便,在游戏时幼儿没有精神压力,幼儿阶段是人体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幼儿提升自由探索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时期。把藏族民间游戏与幼儿园桌面游戏有机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孩子们对于游戏活动的探索又很好的传承了藏族民间游戏的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科学选择本土资源再创编与幼儿园桌面游戏有机结合
藏族民间游戏有很多,比如体育游戏有赛马,抱石头,大象拔河等。角色游戏有唱藏戏,藏族服饰表演,藏家乐等。桌面游戏有抓羊骨头,藏棋,骰子游戏等,我们选择藏族民间游戏进行再创编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游戏是在我们本民族广泛流传的,能就地取材的,与我们本民族的生活习俗有关的,又是简单有趣的,能激发起孩子们的探索兴趣的游戏,在藏区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都玩过一些用羊骨头,木棍为道具的游戏,羊骨头取自于羊的蹄腕骨,道具简单,参加人数二至数人不等,一般是三、四人同玩,玩具是羊骨头四个,小砂包一个,常在家中炕上,院内或草地上聚在一起游戏,按羊骨头的形状将其分为耳朵、眼睛、心和背面,把似耳朵的一面叫“马”,前面骨凹进的一面叫“山羊”背面叫“绵羊”并涂上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一般玩法是由易到难,最初规定要抓够一定分数,比如一百分或两百分不等。抛起沙包将骨头撒开,如有两块骨头形状一样,抓起来算一分,如过其中三块骨头形状一样,抓起来算十分,如果四个骨头各为眼睛,耳朵,心和背,全部抓起算一分。这样抓够规定数目后就进行翻的游戏了。可是在我将抓羊骨头的游戏按照传统玩法引进课堂后,我发现问题很多,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我带的是中班的小朋友,小朋友们的小手真的太小抓不住小砂包还有四个骨头,其次,骨头上面的形状变化太过细微以至于小朋友们分不清那面是眼睛,耳朵,心和背。综上所述,我将此游戏进行了再创编,玩的时候我将四个骨头减少到两个,将羊骨头简单的分成了两面,骨头凹进去的一面叫耳朵,背面叫眼睛,玩的时候,幼儿将小砂包抛起,把骨头撒开,如有两块骨头形状一样抓起来算一分,如果其中一个骨头形状为眼睛一个骨头形状为耳朵,抓起来就算两分,哪一组先抓够十分算哪一组赢,赢了的一组就可以续进行翻的游戏了。经过如此创编以后对于中班的小朋友来说此游戏就简单有趣多了,我们还为这些羊骨头涂上了鲜艳明亮的颜色,孩子们可正是爱不释手呢。
二、民间桌面游戏能够促进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儿童的品德形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告诉我们,道德教育的工作,只有在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开展,让他们在自己喜爱的时空中亲身体验,才能帮助儿童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桥梁。中国几千年来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坚毅的民族性格,人们根据生活生产中的内容和经验、传说和神话等创编了丰富多彩的游戏供人们闲暇之余进行娱乐。民间游戏种类繁多,以道德为先、崇尚智慧、取材简易、极富生活趣味,孩子们在进行这些民间游戏的时候都是分组合作进行的,民间游戏崇尚友谊第一,游戏第二的精神,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尤其强调此精神,让幼儿 在道德上得到一定的升华。
三、民间桌面游戏有利于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发展
民间游戏带有竞争性,这使幼儿在游戏中同时面临着成功与失败。如玩《藏棋》游戏时,当幼儿在游戏中获胜,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加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当他们面临失败,会产生挫折感,但幼儿好胜心强,丰富有趣的民间游戏又深深吸引着幼儿,使他们能承受失败和挫折给他们带来的不安,分析自己的不足,克服自身的弱点,继续参加游戏。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自我控制,锻炼了抗挫能力,增强了明辨是非、正确评价的能力,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当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很主动的与周围的小伙伴交流自己的“心得”。不管是输还是赢,幼儿都会很高兴的接受,而且对和自己玩游戏的小伙伴很友好,生怕下次没人玩,所以就算幼儿赢了,他也不会骄傲,因为他怕自己的同伴下次不和自己玩,所以有的时候他还会故意输给自己的小伙伴,以示自己很弱,想留下自己的伙伴。现在独生子女的现象很普遍,所以小朋友在家根本就没有小伙伴可以玩,所以他会和现在的小伙伴相处的很好。就算在游戏中输了,很失落,不过过了一会他还会自动恢复,心情变得和以前一样。
四、结束语
通过民间游戏的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良好伴侣。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民间游戏,本土文化。愿我们的民间游戏之花越开越美,愿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蒋彦玲.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徐州幼教,2006(7)。
5.桌面游戏和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良好品质。因此,让孩子学会友好交往,是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完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如今社会家庭模式大多是“6+1”的比例,六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家长们都是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让他们在一个巨大的保护伞下成长。所以,大多数孩子从小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不断膨大,容不下别人,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经常与他人产生冲突,不会化解矛盾。这个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容忽视。小班的新生第一次从家庭生活步入集体生活,每个幼儿都开始建构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所以我认为,交往能力培养应从小抓起,从小班抓起。而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特别感兴趣的活动,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运用游戏手段从小班幼儿开始加以培养,能使幼儿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成熟和发展打下基础。
(一)促进幼儿交往的丰富多样的游戏类型
1.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又叫“建筑游戏”,结构游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幼儿间的合作,它需要幼儿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而且需要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合作方式,最终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2.角色游戏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通过各自分工装扮角色,不停地进行着交往。这种以游戏中的角色进行的交往能扩大幼儿的交往空间。它为幼儿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交往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得到实现。
3.体育游戏
很多体育游戏带有比赛、竞争的性质,这就需要孩子互相配合合作才能完成。
4.音乐游戏
是以唱歌、跳舞、音乐欣赏为基础设计的游戏,在不同的音乐游戏情境中以角色身份进行交往开展游戏。
5.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故事童话等作品中角色的再现,角色间要相互配合要有集体性,提升幼儿与同伴的互动、合作能力,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形式。
(二)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具体措施 1.在游戏中教会幼儿基本的礼貌用语。
幼儿在平常的教学活动、在园生活中,经常是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都不说,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这种事情好像很多,也许大多数老师都已经司空见惯了,这样怎么能交到朋友呢?所以基本的同伴交往要学会礼貌用语。有的幼儿性格上较胆怯,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也知道该说对不起,但却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所以总是不主动去说,这样如果老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孩子永远不会获得做错事主动道歉的礼貌习惯,还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孩子的交往能力,使他没有朋友。那怎样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呢?如何教幼儿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我刻意去扮演一个“冒失”的老师:组织排队时手臂“不小心”碰到孩子、给配班老师递东西时掉在地上、游戏时“故意”与孩子发生轻微碰撞。。每当“意外事件”发生时,我都第一时间微笑着主动的去道歉,在得到原谅时我都主动的跟孩子拉拉手,或者拥抱一下;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碰到自己犯错误时,已经渐渐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会主动道歉,接受别人道歉时也会说“没关系”。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礼貌用语的正确运用,使我班幼儿的友好关系步入了一个良性发展趋势。
2.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幼儿了解交往中的良好行为
在幼儿园里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孩子间“告状”的声音总会此起彼伏的出现。有些幼儿占有心理很重,什么东西都爱往自己前面放,不会谦让。如“他不跟我玩”、“他使劲在我耳边大声喊”、“他的玩具不借给我”等等,这是幼儿交往中最易产生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而我会利用各种方法:故事、儿歌、情境表演或在幼儿发生矛盾时通过具体事件生动形象地向他们讲明什么是友爱互助?什么是分享合作?
首先,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只有一个玩具,两个朋友都想玩,怎么办?引导幼儿归纳总结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鼓励幼儿与同伴协商游戏的玩法,如“两个人轮流玩”或者“两人一起玩”等。然后请幼儿讨论并说一说他们应该怎么做,接着请幼儿表演,让幼儿在快乐的模仿表演活动中练习与运用商量用语。了解交往中的良好行为如轮流、互相交换、妥协等。
另外,教师加入幼儿的活动,也是教给幼儿交往技能的良好途径。玩玩具时,我会主动走到孩子们中间,暗示某些小朋友看看老师有什么好主意、好办法,是怎么和小伙伴说的、做的。用平等友爱的笑容和语气与她们一起合作建构,分享成功的快乐。在幼儿做作出了初步的分享行为后,如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生日,当“小主角”说出:“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带来了大蛋糕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的话时,我定会给予积极的赞赏和鼓励,让孩子体验到一定的自豪感,逐渐形成内化的分享意识。早上入园、下午离园时,我也更会面带微笑主动热情的与孩子和家长问好、告别。久而久之,渐渐地带动了幼儿的热情,激发了他们活动、交往的愿望。
最后,我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医院的表演角,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如:小朋友到娃娃家玩,教师扮演主人要热情接待、倒水、给水果或饮料喝,也可以简单的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质是给孩子做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了解到“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慢慢的孩子们学会了谦让,提高游戏的协作性。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个人玩到后来的合作着玩,幼儿玩得自在而融洽,学会了许多礼貌用语,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交往能力。
6.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耐挫能力 篇六
单位:舞钢市第三幼儿园姓名:赵淑霞电话:时间:
*** 2016年11月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耐挫能力
舞钢市第三幼儿园
赵淑霞
摘要: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正是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只有让幼儿参与到各种活动中体验生活、经历挫折,这样才能提高幼儿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关键词:幼儿 游戏活动 耐挫能力
正
文:现代社会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得起挫折的良好心理因素,没有不屈不挠的勇敢精神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碰到失败和挫折,尤其是幼儿,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能力十分有限,经历和经验缺乏,更容易遭受失败和挫折。孩子们在优裕的环境中生活,缺少艰难生活的磨练,缺少挫折、失败的尝试,受不得委屈。但幼儿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特爱模仿,游戏自然成了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小朋友能找到无穷的乐趣,在游戏中,孩子没有压力,拥有充分的自由,可以任意摆弄物体,表现人物形象,反映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尝试在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耐挫能力。
一、在游戏活动中克服困难、增强幼儿意志。
对于以模仿为天性的幼儿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我在游戏中经常给幼儿提供可供模仿的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来加深幼儿对挫折与困难的认识,激起幼儿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信心、勇气和毅力。如在游戏,《聪明的小狗》中我给幼儿创设了爬过独木桥的环节,让孩子们在爬的基础上加深了难度,我先请一个小朋友爬过去,让该幼儿树立起榜样,在榜样的鼓励下孩子们都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会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说明了这一点:个体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的信息,比通过其他感官获得的信息在大脑皮层的痕迹要深、保持时间也长。如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幼儿由于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因而在困难面前经常退缩。于是我加强对这些幼儿的引导。如雅雅小朋友,生性胆小、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每次区域游戏活动时,她总喜欢在建筑角里搭积木,但往往半途而废。有一次,她正在搭一辆大汽车,已经搭好了车头和车厢,却怎么也连不起来,这时区域游戏活动结束了,她很着急,手忙脚乱还在插,但插不好。于是,我立即走过去问她:“你是不是遇到了困难?”她点点说:“我不想搭了”。我就开导她遇到困难可以暂时放一放,等想出办法后再去做,并说老师相信她肯定能完成的。于是,她把搭了一半的雪花片放在了建筑角里。下午,在我的帮助和鼓励下,她终于克服了困难完整地搭出了一辆大汽车,有了成功的喜悦。第二天,我有意识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她,还奖励给她一个五角星,强调她自己克服困难,坚持搭完了汽车,并让其他孩子向她学习。经过多次个别指导,现在雅雅小朋友的自信心逐步增强了,不但在建筑活动中做得好,而且还在其它活动中主动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脸上也有了自信的笑容。在生活中,我常为一些胆小的幼儿创造锻炼的机会。如上课时多向他们提问,多让他们在伙伴们面前表演,并给予表扬和鼓励,做游戏时让他们担任主角,让他们做值日生,等等。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豪感,使他们也能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表现自己。
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正是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只有让幼儿参与到各种活动中体验生活、经历挫折,这样才能提高幼儿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二、在游戏活动中以适当方式给予鼓励,增强幼儿自信心。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对幼儿进行鼓励,是促使孩子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是促使孩子性格开朗、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其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如在幼儿喜爱游戏“击鼓传花”中,有的幼儿开始时都不愿意在同伴们面前表演,我通过引导幼儿说出“接住花”的小朋友的优点,并给予幼儿鼓励和赞赏,慢慢地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表演的形式也丰富多彩了。
在游戏中幼儿既感受到被赞赏的快乐,又培养了幼儿关注别人优点,克服不足的良好习惯。
三、在游戏中多为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为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小班幼儿对角色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有实验表明,在小班及早开展角色游戏,能提供幼儿获得社会交往能力地机会,学习如何共同商议,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及如何与同伴共处。根据幼儿的兴趣,为幼儿创设了娃娃家,美食林,理发店等情境。游戏中教师有目的的请比较好动,以动作交往为主的幼儿担当一些安静的角色。比如:美食林的服务员,学着使用“欢迎光临”“请问你想要些什么”“欢迎下次光临”等礼貌用语,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使用礼貌用语交往更受人欢迎。同时,请不会主动交往的幼儿担当“妈妈”“爸爸”等一些重要角色,创设“带娃娃吃饭”“带娃娃理发”等情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予他们交往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在游戏中逐渐学会主动与人友好交往。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挫折,能使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分析和处理问题,真正地“长大”。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时也很无奈。从小到大,孩子不可避免地会碰到数不清的挫折。面对挫折采取不同的态度,会对孩子个性的形成产生不同的结果:孩子在受挫折后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引导常会失去自信,产生退缩感,甚至变得越来越软弱;如果得到合适的引导,孩子则会坦然面对挫折,从而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意志力。作为幼儿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他们学习如何去对待挫折,给予他们这方面的经验,使幼儿学会抵抗挫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7.浅谈游戏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篇七
一、结构游戏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1.营造自由的游戏氛围。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幼儿自主、愉快游戏的前提。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应尽量少发号施令,多观察,多倾听,多以商量的方式引导幼儿的活动,重要的是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儿童的游戏。使幼儿的心理处于轻松活跃的状态,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并为幼儿提供开放的游戏时间、空间、材料等,让幼儿有充分选择的机会进行无拘无束的游戏,幼儿能依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游戏主题、内容、材料、方法、合作伙伴等。这样幼儿将成为游戏的主人,能激发他们游戏的愿望和兴趣,有利于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手脑并用,积极思考,增加幼儿的感性经验,促进游戏发展,诱发创新意识。
2.创设多变的游戏环境。游戏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环境,即游戏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二是精神环境,既游戏中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如office工作间:巧妙利用KT板将桌子组合成办公模式,交叉式隔档有效避免了材料之间、幼儿之间的互相干扰,再辅以步骤图、规则图示的暗示,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积极有效、安静有序的学习氛围,培养幼儿专注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可以把教育意图渗透在丰富的、有组织的环境中,为幼儿的探索提供了机会。这样不断改变游戏材料、内容、方法,增加了游戏的鲜活新颖感,激发了幼儿的创新灵感。
二、表演游戏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1.合适的选材和分析。要挑选合适的童话故事作为表演游戏的依据。挑选的标准是:故事情节应与小朋友的理解水平相当;故事情节既要有足够的趣味性更要有足够的灵活性,能让小朋友进行创造的空间;故事的角色是小朋友喜爱的人物或动物,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语言特点,能让小朋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夸张的表演。
2.巧妙的支持和引导。通过对话、眼神、表情、动作等直接支持的方式,给幼儿一定的帮助,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推进学习活动的发展。亦或是间接支持,指教师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适宜的支持和引导等。用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好童话故事内容,使他们明白表演的主线索,使幼儿的创造力发挥有一定的方向指引性,达到表演游戏培养幼儿在限定条件下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目的。
3.及时的鼓励和赞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珍惜小朋友基于自身对故事的理解所作的创造性活动。比如幼儿对故事情节的改变或扩展,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设计,特别是他们对人物特征动作的夸大和再创作等。在表演游戏中可有针对性地挖掘幼儿的艺术创造力,这能培养幼儿对文学艺术的兴趣,激发幼儿艺术创造的潜能。
三、角色游戏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1.留有想象的空间。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多功能活动室,为角色游戏提供良好的条件。由于角色游戏是一种从角色到情节都要幼儿进行充分假想的游戏,为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需要辅以一定的工具和物品,这些物品不必与情景中需要的完全一致,应留给幼儿假想的空间。
2.侧重目标的培养。在角色游戏中,根据游戏的不同内容对幼儿进行不同创造力的培养,综上所述,角色游戏对幼儿的创造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同的角色游戏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在买卖游戏的讨价还价中,锻炼的是幼儿的语言创造力,在医院治病游戏中,锻炼的是幼儿形体创造力。教师应根据每节课培养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角色游戏,并在不同的角色游戏中注意有所侧重,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教师适当的介入。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要进行适当的渗透。因为放任小朋友进行角色游戏,常常会导致有的小朋友机械地担任单一的角色,或在担任某一角色时难以扩展该角色的内容。比如在银行游戏中,担任出纳员的小朋友由于自己生活经验的限制,很难对游戏的内容进行扩展,教师应作为顾客参与到游戏中,不断给“出纳员”出难题,引导幼儿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8.桌面游戏和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角色游戏;幼儿交往能力;培养途径;策略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幼儿园正是对幼儿的交往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阶段,为此教师应采取积极正确的引导方式,使幼儿在游戏与生活中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体验到与同伴交往的乐趣,从而达到提升交往能力的目的。
一、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现实意义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比较受欢迎的一个游戏。而所谓的角色游戏是指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扮演某个社会角色将自己对周围生活环境的感受表述出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角色游戏,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增强幼儿的交往主动性,那么幼儿的交往能力便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升。除此之外,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模仿不同的社会角色,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不同程度地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帮助幼儿学习领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还可以学会谦让、合作以及分享的优良品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具体策略
1.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幼儿的交往兴趣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良好的环境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激发幼儿的交往兴趣,为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以幼儿为主体,明确自身与幼儿的平等关系,将游戏的选择权利交给幼儿,同时还要尊重幼儿对游戏主题以及角色的选择自由。通过给予幼儿充分的选择空间,使幼儿在自由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充分表现自己,达到激发幼儿交往兴趣的教育目的。
例如,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超市、银行、幼儿园”的角色游戏,首先教师应将准备好的与主题相关的游戏玩具展示出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应的游戏角色;紧接着教师便可以开始引导幼儿进行游戏,使幼儿清楚明白游戏规则;而后教师则可以在一旁“观战”,让幼儿自主进行沟通交流,但教师针对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引导,培养幼儿谦让、分享的优良品质。
2.进行科学引导,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园中角色游戏活动的开展,是一个不断发展与丰富的过程,它是以幼儿在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以及幼儿与幼儿之间不断的沟通交流实现提升幼儿交往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在自由、轻松的游戏环境中不断体验角色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不管不顾,任由幼儿玩耍。与之相反的是,教师作为整个游戏的“导演”,要对幼儿进行适时科学的引导,帮助幼儿解决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保障游戏顺利进行的同时,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而教师在游戏中的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冲突或者游戏障碍时,教师在这时应适时引导,帮助幼儿解决相应的问题,促进游戏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开展游戏“找座位”时,当出现两个幼儿因为争抢同一个座位而产生矛盾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引导,帮助幼儿解决矛盾,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升。在具体的角色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格外关注较为内向或者害羞的幼儿,由于他们的交往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其他幼儿的排挤。教师应对其进行积极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去,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
3.重视游戏后的评价,分享交往快乐与心得
角色游戏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游戏的结束,游戏后的评价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游戏评价不仅是教师针对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的过程,还是深化游戏内容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教师对游戏活动的总结,在提升幼儿游戏经验和水平的同时,还能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对游戏活动进行评价时,应把控好整个评价方向,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首先,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重点,对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时的表现以及幼儿的学习变化过程进行重点评价,使幼儿明白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对表现良好的幼儿要鼓励表扬,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其次,教师还要对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品德以及行为习惯进行着重评价,评价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礼貌情况,在提升幼儿交往能力的同时,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最后,教师应积极鼓励幼儿发表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的想法以及意见,从幼儿的表述中,发现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游戏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工作。
综上所述,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因此,在开展角色游戏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幼儿与人交往的兴趣。其次要进行适时的科学引导,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的障碍,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最后,教师应重视游戏结束后的评价活动,在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后,还要积极鼓励发表见解,使教师了解到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游戏的顺利开展做铺垫。
参考文献:
[1]赵艳,邱学青.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行为的特点及其指导策略[J].幼儿教育,2013(Z6).
9.桌面游戏和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九
活动目标:
1、练习在桌子上滚球,成长手眼协调能力。
2、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3、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4、乐意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5、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游戏的快乐
难点:学会游戏的规则
活动准备:
三张桌子,一个大球
游戏过程:
将三张桌子并齐,两名幼儿别离站在桌子的两头,一名幼儿从桌面上把球滚向对于面的幼儿;对于面的幼儿接到球后,再从桌子底下把球滚回去。[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没有接到球或球从桌面上滚沉落来的幼儿要下场,由下一名幼儿替代。游戏可以反复进行。
活动建议:
提示滚球的幼儿掌握好球的滚动标的目的、接球的幼儿手眼要共同好。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10.桌面游戏和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
一、开发儿童右脑办法
1、配对游戏
孩子1岁半时就可玩配对游戏了:摊开几张字母卡,让孩子将2张相同的字母卡配对。如果孩子把外形相近的2个不同的字母混淆,大人可在纠正的同时形象地指出它们的区别。如,在解释字母B时可将其描绘成宝宝的一只耳朵,而把字母P解释为爷爷的一根手杖。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将配对游戏发展为归类游戏。如:可要求2周岁左右的孩子将不同姿势的同一种动物的图片配成一对;要求2岁半的孩子将图片或实物中的水果、饼干等分类。
2、仰望星空
带孩子仰望星空,讲述“牛郎织女”类的神话传说,同对还可以要求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自己编织有关月亮或星星的故事。专家认为,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右脑体操”。
3、观察云朵
在晴朗的天气里,带孩子观察天上的云朵,可启发孩子将不同形状的云朵看成动物、仙女、天使等。日本人普遍认为。这是最简便地利用大自然锻炼儿童右脑的好方法。
4、多用左恻
由于身体左侧部位的活动主要是由右脑指挥的,多用左眼、左耳和左手就意味着锻炼了右脑。不妨让孩子的脑袋常向右偏转,多多训练“左视野”;左耳戴耳机听音乐或故事;有意识地用左手拿东西、擦桌子、开门、开灯等。
5、以小猜大
遮住孩子熟悉的动、植物图片的大部分,让孩子猜测这是什么动物或植物。这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推断能力。
6、综合刺激
视觉、听觉和语言的“综合刺激”特别有助于开发孩子的右脑。幼儿园老师常常利用多媒体,在l小时内接连不断地给孩子看恐龙、鲜花图案等,其间穿插儿歌、外语、故事等语言刺激。不过,“综合刺激”须分成若干小单元(如每次3分钟,然后休息1分钟),因为幼儿难以对长时间的相同刺激保持兴趣。
7、经历新鲜
尽量不要让孩子老走同一条路、老看同一本书、老跟同一个小伙伴玩。送孩子上幼儿园时不妨故意改变路线,为孩子选择的书本不妨种类多些,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有机会结交各种性格和爱好的小朋友。新鲜的经历对激活右脑功能好处多多。
8、重视才艺
培养孩子在棋类、乐器、绘画、插花、折纸等方面的才艺,也是一积极的开发右脑的活动。
二、幼儿左脑和右脑思维开发的区别
1、人的大脑分为左右脑,左脑侧重于理性思维,善于推理,逻辑性强;右脑侧重于感性思维,善于创新,跳跃性强。
2、左脑与右脑的思维不同,左脑主要以逻辑思维为主,主要是逻辑分类功能,语言功能,数学运算功能,理性思维功能。右脑思维是一种图像思维,主要是对图形的感知功能,对非逻辑事物的感受功能,
3、人的左右半脑是不平衡发展的,统计显示,绝大多数人是左脑发达(其中大约一半的人比较均衡一些)。全球有10%的人是左撇子,即右脑比较发达。美国神经生物学家们最近有个惊人的发现:好心情的人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他们通过长达10年时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为:一个人的好心情藏在他大脑的左半球里。科学家倾向认为好心情的人是先天的,一个孩子最初的72个小时是他往后能否成为快乐的人最为关键的。
三、幼儿右脑开发游戏
游戏一:我和皮球做朋友
玩法一:妈妈双脚分开当球门,爸爸、宝宝轮流左脚来射门,比一比谁的命中率高。
玩法二:爸爸、妈妈和宝宝轮流左右手拍球。可以提出不同的指令,如:“把球拍得最高”或“把球拍得最低”。
玩法三:将球用绳子固定在比宝宝高出10~20厘米处,请宝宝双脚向上跳,用头顶球,顶到的计数,积累到一定的数字奖励一张贴纸。
玩法四:宝宝按照指令左右脚配合拨动地上的球,或往前或往左、右走,最后把球送回指定的“家”。
玩法五:地上摆好4~8个绒毛玩具,爸爸、妈妈和宝宝比赛,左手对准目标滚动小球,玩具倒下的最多为胜。
提示:这种球类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宝宝玩,在四肢运动与脑神经系统反复作用过程中,促进大脑皮层和神经细胞的发展。
游戏二:大家一起唱
玩法:把生活中的事件编成歌曲,和宝宝边唱边玩。比如,刷牙、洗脸、吃饭,我们可以把这些活动和我们熟悉的旋律如《生日歌》编在一起来唱:我们-快来-刷-牙,我们-快来-刷-牙,我们-快来-刷-----牙,天天-都要-刷------牙。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宝宝玩,能发展宝宝的节奏感和创造能力。
游戏三:会滚动的箱子
玩法:把家里买回来的电视或其他大件物品的纸皮包装箱留下,让宝宝钻进去缩紧身体,然后滚动纸皮箱子,宝宝会乐不可支。为了避免伤着宝宝,爸爸妈妈最好在每次滚动箱子之前大声问他:“准备好了吗?”确定他做好了准备才开始,滚动的幅度也可以根据宝宝的适应情况而调整。
11.桌面游戏和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将艺术领域的总目标定位为“ 感受与欣赏”“ 表现与创造”。 强调幼儿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 支持幼儿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自主艺术活动, 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 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感受和发现美, 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每次观看非正规幼教专业的青年教师上幼儿音乐游戏活动课, 若仅从整个教学课堂设计和课堂可操作性来看, 大都是相当不错的, 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能够熟练地配合老师, 在老师的设计意图下整齐划一地进行活动, 但从整个幼教的要求和目的来看, 就有一种仅为教而教的感觉———我们的一些青年教师并没有将幼儿游戏活动理解到位, 他们往往将娱乐性的儿童游戏、教学化的幼儿游戏以及游戏化的幼儿教学混为一谈。 在他们看来, 幼儿音乐游戏活动之教育的核心即以“ 游戏”为主, 游戏就是一个“ 玩”字。 任何传授幼儿的知识都应服从于传统的游戏。 他们认为, 在幼儿音乐游戏活动中, 只要让幼儿玩得高兴、玩得乐不思蜀就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的最佳效果。
诚然, 不管是游戏化的教学还是教学化的游戏, 让幼儿玩得高兴是没错的, 甚至是很有必要的。 但部分青年教师并没有理解清楚“ 幼儿园是让孩子在‘ 玩中学’的”, 也就是说“ 幼儿音乐游戏活动不只是玩”。幼儿教育必须有其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和教育的观念等等。 在幼儿游戏活动中, 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是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在生活化的游戏活动中, 在幼儿玩得嗨翻天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挖掘其表现力和创造力, 让幼儿从中养成一定的生活习惯、了解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知识、懂得一定的道理、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12.桌面游戏和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子课题研究方案
小班年级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幼儿拥有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幼儿全面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可以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想象力、审美能力、理解记忆思考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在操作探索中不断获得成功,能够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孩子自信心!
孩子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幼儿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越精细,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在操作活动中,幼儿往往需要克服困难,相互帮助,团结协作,才能完成任务。因此,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不怕困难,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等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在建构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
2.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动手能力。
3.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
4.在种植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
(二)研究方法
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观察法:
三、研究对象:
小班全体幼儿
四、研究起讫时间:
2011.9-2012.6
五、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9月)
1.围绕研究课题,明确实施研究的方法。
2.围绕研究课题,进行理论学习。
3.做好家长的宣传发动工作,从思想上让家长产生认同感,对本课题的研究形成共识。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
1.围绕研究课题进一步进行研究,做好观察记录。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6月)
1.整理、分析、归纳研究资料。
2.总结实践活动,撰写出课题论文。
3.成果展示。
六、预设成果:
13.桌面游戏和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三
1.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从小开始
因为幼儿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3岁幼儿的思维是很直接的,整个幼儿期,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抽象逻辑性刚刚萌芽。据此,培养学前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既要考虑到幼儿思维的行动性、形象性,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幼儿从小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后在不知不觉中会表现出来。
2.在日常生活中启发引导幼儿的思维活动
幼儿一日的生活都是在幼儿园里进行的,如果教师你可利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状况来问幼儿,幼儿就能在你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幼儿的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例如:看见救护车时,教师就可问幼儿:“如果你的家人生病了,你有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可能会说:“我请多拉A梦来帮我,因为它有很多法宝。”“如果多拉A梦有事不能来,怎么办?”教师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想问题,幼儿的答案一定有很多。
3.多提问教给幼儿思路和方法
我们并不是说知识就不重要,知识是作为培养能力的载体,能力的培养也是离不开知识的。我们的教学里面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的积累对于幼儿的理解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在给幼儿相应的知识之后,教师一定要总结升华,变成一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的思路和方法,并把这种思路和方法反复强化,通过幼儿动脑、动口、动手,使这些方法和思路逐渐内化成为幼儿的思维模式。
4.运用游戏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童年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因为发展是成功的基础;而童年更应该是游戏的,因为只有游戏才能使幼儿健康、快乐、发展!教师利用每个游戏把幼儿带入到一个有趣的情境中,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的掌握学习的方法、观察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的方法等等。
5.提供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
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很难调动起来的,教师在教学中想让幼儿更好地与你进行互动,只能通过情景游戏环境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会根据本班的幼儿发展水平进行设计教学,同时创设适合幼儿游戏的活动。提高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如:《快乐的小雪人》游戏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目标。其中“打扮小雪人”的活动目标就是,通过不断地变换小雪人的脸蛋、帽子、衣服,创造出多个不同的雪人形象,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6.提供更多可操作材料
幼儿思维发展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以具体形象思维为前提,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授课时,能结合相应的教学挂图或可操作的材料来上课,幼儿是很容易接受的。如果教师只是说幼儿听,我想幼儿一定会坐不住也学不到知识,这样怎样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呢?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准备好上课的教具,同时提供给每一个幼儿能自己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身操作过程中用语言来进行表达,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达进行小结。
课后把操作的材料放在活动区角里,让幼儿在课后能进行表演。如:《图形小精灵》中,我让幼儿学习一些图形的名称,同时提供一些相应的图形宝宝让幼儿自己操作,幼儿能拼出很多不同的物体,有的是汽车、有的是毛毛虫、有的是青蛙等等。因此,教师能够提供给幼儿操作的材料,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7.通过语言活动促进幼儿创新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重要性在现在高度的合作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而敢于表现自己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美国的教育从小就非常注重这两项能力的培养,所以,幼儿能说会说,自信大方,敢于表现,所以,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的模式,采用教师精讲,幼儿多练;
教师启发,幼儿讨论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而且材料的多样、新颖、美观对于提高幼儿探究兴趣、促进幼儿思维、吸引幼儿的注意有直接的关系,影响着探究活动的质量。如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浮起来的蛋宝宝》时,给鸡蛋贴上眼睛、眉毛、嘴巴,使蛋宝宝更形象、逼真、可爱,幼儿操作起来兴趣盎然。
二、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创新能力,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能力,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幼儿时期关于创新能力的拓展,对成长教育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种能力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最珍贵的东西从人才转变为信息,又从信息转变成为创造的能力。谁能夺取先机在未知的领域做出成就,开辟出他人不曾发觉的商机或机遇,谁就是时代的引领者。一个孩子将来能在事业上生活上发展到何种境界,关键就在于他的创新能力。
三、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
1.抓住游戏对儿童创新能力的启发
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而游戏中通过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景,使游戏本身富有浓厚的创造氛围。象征性的主题游戏需要选择主题、创编情节、角色协调,各种现实物的替代符号的创想和灵活运用以及人际矛盾的协调等,这都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激励他们提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觑,具有其他活动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要求儿童拥有与他人进行言语沟通,自我控制,理解他人和理解游戏规则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幼儿创造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营造宽松愉悦的游戏、学习氛围
研究表明,宽松的氛围可以释放孩子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过程中,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在宽松良好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一般较有自信心,爱冒险,善于尝试新事物,喜欢以创造性的方式表现自己。孩子喜欢动手,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作为家长或老师,如能在合适的时间,适当地干预、指点、示范,就能促进孩子的创造行为。
父母应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自由游戏,在游戏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此时父母应尽量袖手旁观,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要急于宣布结论或提供答案。只有在孩子缺乏信心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时,父母才可伸手帮一把,提一些方向性的问题,如:“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为什么不这样试试看呢?”以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重新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这类活动一般每次持续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为宜。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创新激情
幼儿阶段在人成长的一系列阶段中,扮演着“好奇宝宝”的角色,从3岁至6、7岁,儿童记忆力会有显著的提高,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阶段,儿童的无意想象经常出现,而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观察能力的提高和表象的丰富,幼儿的想象活动发展出创造性成分,而随着各种知识的不断丰富,脑中储备的大量表象以及思维发展的抽象概括能力水平得到提高,创造能力便得到明显的发展。
作为家长或老师,应不时启发孩子勤发现,多思考。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及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游戏中,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自身的思维模式,创造模式。
比如,父母给孩子买了一个电动玩具小汽车,可以适当询问孩子“这跟你原来的玩具有什么不同之处?”“这跟平时我们家里的小轿车有什么不同?”“怎么样才能让玩具小汽车往前跑,往后倒,往左转弯?”再比如,孩子喜欢吃红烧鱼,可以在吃饭的时候询问他“鱼还有什么不同的做法?”“红烧鱼和清蒸鱼在味道方面有什么不一样?”“红烧鱼的味道是甜的,酸的还是辣的?”
通过这种适当的引导,可以引导孩子多问问题,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4.课堂学习引导
幼儿进行学习的环境基本是幼儿园的课堂和家中。在幼儿园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珍惜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引导和训练。
例如,美术的发散训练,可以让孩子们自由绘画自己想画的东西,可以是天空、太阳、云彩、溪流、大树、家和爸爸妈妈,通过绘画的线条及涂鸦了解孩子们的性格及内心感受。比如,一个幼儿大部分涂鸦的色彩都是红色和黄色,则能反映出他热情的性格;但如果是绿色和蓝色为主调,性格则偏沉静。
再例如,音乐创造性的培养,可以给予孩子们一些简单的乐器,如竖笛、小鼓,培养幼儿的结构感及音乐感,也可以弹着钢琴让孩子们自由的哼歌吟诵,对思维的发散具有极大的效果。
除音乐美术这些基础的素质教育环节之外,家长还可以在家买一些提高孩子创造能力的教具,如七巧板、沙画、算盘等,教会孩子们使用,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以通过操作过程及最终成品了解孩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5.参加各类社会活动
14.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篇十四
一、“六大解放”是幼儿创造能力得到发展的关键
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 解放儿童的双手, 解放儿童的嘴巴, 解放儿童的眼睛, 解放儿童的空间, 解放儿童的时间”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在教育实践中, 要把这些教育思想贯穿其中, 充分民主, 宽容以待。
二、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策略
(一) 创造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
1. 创造有助于开发幼儿创造能力的环境。
《纲要》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良好的环境创造能够激发幼儿好奇, 引起探索与冒险精神, 增强自主、自信。首先结合纲要的五大领域内容:艺术活动、健康活动、语言活动、科学活动、社会活动, 寓于生活之中, 提供或收集各种丰富的材料、成品、半成品、废旧物, 交替、定期、不定期地更换, 保证幼儿探索的新鲜感, 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的品质。其次, 创造幼儿轻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我们要消除幼儿害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 鼓励幻想, 鼓励幼儿所表现出的首创性、互异性、多样性等。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或幼稚可笑的创造性表现, 都应受到赏识和鼓励, 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而乐于探索、创新。
2.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营造民主的活动氛围。
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态度, 直接影响幼儿发展。教师富有创造性的言传身教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仅有教师创造性的言传身教是不够的, 教师还应营造民主的活动氛围。在活动时, 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 以商量的口吻和讲座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 会使幼儿的思维处于较放松的状态, 从而提高他们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
(二)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探索和思考。
1. 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可在活动的开展阶段明确提出操作要求, 但不做任何指向性说明, 通过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 把幼儿引入一般性的讨论, 让幼儿有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时间, 想出多种方法。如模仿小袋鼠走路的健康活动中, 先组织幼儿讨论,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各种玩法。有的幼儿模仿小袋鼠学走路;有的过“小河”;有的钻“山洞”;有的学跳舞;有的两三个人一组向左右跳。由于每个动作是由幼儿根据问题展开想象自由编排出来的, 因此他们玩得十分开心。
2. 鼓励幼儿一起玩, 创新玩法。
在活动中, 教师应引导幼儿一物多玩, 因为这种活动比较自由, 形式、方法相对灵活, 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想象、创造, 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例如, (多功能的“旺仔”罐) 活动中, 尝试用“旺仔”罐创编多种玩法, 自己玩“旺仔”罐的不同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尝试—讨论、交流—共同合作创编多种集体玩法, 使活动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在宽松、快乐氛围中, 想出了饶有趣味的方法, 其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展现。
(三) 提供材料, 活跃思维。
操作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情绪愉快, 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容易产生好奇心, 萌发求知欲。在活动中尽量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 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探索学习。如 (春天) 活动中, 为幼儿提供绘画、剪纸、插花等材料, 让幼儿用多种形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然后让幼儿自由结伴互相交流。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大胆操作, 你一言我一语, 积极性高, 想象丰富, 创编出许多老师意想不到的有趣情节。
(四) 发展语言, 促进思维。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幼儿期。早期的语言训练, 不仅促进语言本身的发展, 还促进智力超前发展。对于幼儿来说, 语言能力主要是听和说的能力, 在与幼儿进行对话时, 要因势利导, 抓住时机, 就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对话, 这样幼儿就会兴致勃勃地启动思维, 即兴表述生动的语言。如教师讲述故事时, 可选择一些悬念较强的作品, 引导幼儿探究问题。在故事讲述过程中, 还可利用启发提问的方式, 刺激幼儿思考与语言表达, 让幼儿发挥想象。在活动中, 幼儿在玩某种器械时, 常常是一个或几个幼儿一起玩, 当一个幼儿想出了新的玩法时, 其他的幼儿则会受到启发, 能力强的幼儿则会跟着学习这种方法, 从而使其得到发展。
(五) 激发兴趣, 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兴趣是人类创造的动力和成功的先导。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 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幼儿积极参与, 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教师应根据幼儿特点, 积极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情境, 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和事情, 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如“线条的旅行”活动中, 带领小朋友先想象自己是锅中的面条, 随着音乐摆动身体, 表现出煮沸时面条在锅里的热水中伸展的动态, 一边舞动, 一边观察其他人的动作, 再试着以画笔来画出线条的旅行。
三、培养幼儿创造力应注意的事项
(一)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幼儿自觉积极地参与活动, 使其创造的智慧在环境的刺激下激活起来。
(二) 给幼儿创造提问的机会, 引导幼儿质疑问题。
(三) 帮助幼儿去寻求多种答案。
(四) 帮助幼儿体会创造带来的快乐。
15.桌面游戏和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白马滩中心小学
潘丽
我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这些年来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下面就是我在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 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 一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 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 听得津津有味。由于小故事感染力强,使孩子们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急切 想动手试一试的心情溢于言表。落墨不可更改往往使学生谨小慎微不敢下笔,这是教学的难点,但学生听了老 师讲述的这个小故事后,古人的创造通气和智慧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孩子们便大胆放手作画。
二、拓展想象空间:“想象是创作的源泉”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美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人们在生产中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优雅别致的环境装饰,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人类端庄高雅的行为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艺术作品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摇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 艺术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 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三、创造条件,提供动手参与机会。
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l、课堂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的展览,让学生在“看”中参与。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同班同学的或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展览,一定程度上,学生都爱看,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的优点。在上课前,拿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当范例,或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去看。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学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在“教”中参与。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发挥不说,甚至感到“学海无涯”而厌课、厌学。心理研究成果早己提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情绪积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在做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3、学生学会评价,让他们在“说”中参与。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遏止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在三年级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从四年级下半学年开始,一般以学生互评为主,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对方的画,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制作心得表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到了五、六年级,基本上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可以把作品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通过这几种课堂习作展评,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三、陶冶心灵,辅德启美
美育是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心灵包括思想感情、性格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等。美育可以使 学生提高正确判断人类社会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使人的品格纯洁化、高尚化,进而身心得到美化。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质时指出:“教 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 教学过程中化平淡为神奇,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优秀教师的语言还可以使德育显示出极大的艺术性,从而对学生产生强大而神奇的感召力。
教师要学生受感染,必须对所教内容中的感情来一番体验。一节成功的美术课,教师要充分酝酿情绪,利 用自己的语言、声调、速度、动作、姿势和脸部表情的变化,诱发学生与授课内容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美术教 师不仅担负着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的任务,而且肩负着对学生实施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 美情趣的培育的重任。而审美教育的方式只能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美的情感等向学生展示一个来源于生 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目的。所以,美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美的因素。
16.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能力 2 篇十六
人类辉煌的过去离不开创造力,人类美好的未来更离不开创造力,而未来在急切呼唤高的创造力,更需要创造型的人才。多年教育学者和专家研究证明了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期。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端就在于忽视孩子创造性的培养。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就针对我国教育的弊端疾呼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他说:“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今天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一间斗室,一幅范画加说教是目前很多幼儿园绘画教学的真实写照。不少教师在教育中重视教孩子依样画葫芦,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地记忆现成的知识而不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按照老师的范画临摹可以使幼儿掌握粗浅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但这样却束缚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的绘画活动枯燥乏味,缺乏创造性。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能力呢?
一、观察生活是绘画学习的源泉。
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每个正常的幼儿都能看见东西,但还不能说每个幼儿都会看东西,这就是观察力的问题。幼儿的观察能力决定着他们的知识水平。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认为,差生的普遍特点就是观察力薄弱,因而也就缺乏应有的求知欲。
画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画画之前,首先总是要通过视觉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如: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空间位置等,使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凭着记忆、想象去动手进行表现的。这种观察力的培养,对幼儿美术,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幼儿的知识经验很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在观察时不能进行分析比较,还不能区别事物细小差别和复杂的空间关系。因此我们应教给他们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分析事物的主次,观察物象的比例、结构、动态,近大远小及空间位置等,使他们的观察能够逐步深入,能够通过观察找出物象彼此之间的关系,辨别出异同,从而使幼儿知道,要描绘物象的基本部分的名称、形状、颜色、大小、空间位置以及用途等。例如带孩子观察小白兔时可以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小兔子的特征,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小白兔身上有白色的毛,长着两只长耳朵,红红的眼睛,三瓣嘴,身体不大,有四条腿,前腿短,后腿长,还有一条短
短的尾巴。
大自然是孩子最喜欢的地方。的确,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幻,美不胜收。如朝霞似锦;旭日东升;新月如弓;星闪灯明;飞泉如带;青山巍巍;春雨如丝;桃红柳绿;以及湖面上悠闲的天鹅;森林中机敏的猴子;翠竹下温顺的熊猫;山岭间勇猛的老虎等,都具有不同形态,不同色彩的美,对幼儿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我们要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观察雨后的彩虹;雪后的美景;花卉的各种形状、颜色;昆虫、小鸟的动态特征;寻找燕子与麻雀、蝴蝶的异同;观察秋天的树木,引导他们看看叶子发生的变化,叶子的各种形状,听听在树叶上走动时脚下发出的沙沙声,采集美丽的落叶等。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两种或三种物品让孩子说出他们的异同。如:桔子和苹果有哪些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手表和座钟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宝宝和妈妈的鞋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水壶和毛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另外,我们可以让幼儿看大师的画。例如:让幼儿欣赏郑板桥的翠竹;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张乐平的三毛。让幼儿听画的故事,使幼儿感受到美,从而大胆想象、创造。
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方法的培养幼儿观察力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也不稳定,只有通过观察活动,逐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使之达到比较集中,稳定和持久。有意注意的时间长了,才可能使幼儿的观察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我们可以给孩子读一组词,让他认真听,当听到属于某一规定的标准词时就拍手。
二、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环节。没有记忆就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保持,也就无法对经历过的事物进行再认或重现。可见,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重现的前提。许多人都认为孩子很善于死记硬背,因而不注意给孩子很好地讲解事物,只要求他们记忆。
事实上,孩子理解后的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要好的多。研究表明:孩子对常见的物品、树木、理解了的词、有联系的事物更容易记住、记牢,而记
忆没有意义的图形、事物、音节要花更长的时间,巩固性也较差。孩子对自己的记忆行为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意识,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幼儿记忆、训练他们的记忆。如:挑选15—20人,让孩子们围坐一起,并记住都有哪些小朋友,然后由成人将一个孩子的眼睛蒙住,幼儿一起说:“一、二、三快快找,四、五、六快快藏。”成人在孩子们念完歌谣之后,任意选一名孩子藏到另一间屋子里,最后让被蒙住眼睛的小朋友看一看,这里少了哪个小朋友?或是将桌上的实物位置调换,请幼儿凭记忆说出多了什么少了什么。
三、注重激趣,激发创造的热情
兴趣是创造的先决条件,它可以激发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使之转化为内在的志趣,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达到入迷的程度。在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学习的动机是从兴趣出发,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的动力,就会兴致勃勃,专心致志地把自己感受到的、想到的东西表现出来。否则,没有兴趣的就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时常出现“老师我不会画”的现象。因此,在美术活动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使幼儿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激发幼儿创造的热情,为幼儿形成创造型个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1、内容激趣。美国心理学家指出“幼儿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有趣的教材,能真正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会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保持注意力和愉快学习的心情。因此,在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时,要选择形式新颖的、富有情趣的、新奇的内容。如:大班折纸《猫和老鼠》先折出猫和老鼠的头,然后贴好,再添画猫和老鼠的身体,最后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由于内容趣味性强,可动性大,幼儿十分感兴趣,幼儿非常兴奋,创造性地添画了很多猫捉老鼠的背景如;老鼠洞、米袋子、玉米棒子等丰富的画面。
2、活动过程激趣。在以往的美术活动中,只限于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方式。单调乏味,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更不能激发幼儿想象创造的激情。为了调动幼儿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教师在整个美术活动过程中都要贯彻兴趣性的原则。即开始部分的导言——观察——示范——指导——评价等都要以“活”和“趣”方面设计。如:大班绘画《脸谱》时,我首先设计了各种各样有表情的脸谱和幼儿一起玩“脸谱”的游戏,通过丰富,形象的表情变化,让幼儿亲身体验,使幼儿很快的画出许多不同的脸谱,并在操作中配上相应的音乐如《说唱脸谱》,活动过程中幼儿在有兴趣的气氛中进行美术活动,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活动愿望,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
四、想象是绘画学习的中心。
对头脑中已有的印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就是想象。这方面的能力就被称为想象力,如果离开了想象,孩子的生活就不是丰富多彩,生动离奇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生活。
幼儿的想象水平较低,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而创造性的成分很少,这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范围密切相关,但幼儿的想象力,发展水平是有个别差异的。有的幼儿只能想到自己周围的一些简单的事物,而另一些幼儿则能想到自己见过的、听过的和自己经历过的许多事物,他们的想象比较大胆,不受具体现实环境的约束。
一个聪明的孩子面对一个完整的玩具他只有一件事可做,即把他拆散,面对一个不完整的玩具,孩子不得不开动脑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组装。如断臂的维纳斯,以其断臂曾经让多少人也正让多少人为之倾倒。
在绘画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发挥想象余地的命题。启迪、诱导他们以同一主题为出发点,打破思维定式,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自在翱翔,寻找艺术表现上更多的可能性。如“我最高兴的事”,可能有的画“看花灯”;有的表现“看马戏”;有的表现“捉螃蟹”;有的表现“天上”;有的表现“地下”。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从小训练未来的美术家,不在于对美术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而在于启发幼儿的想象和促进其创造性。
在绘画教学中,我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先画出大致轮廓,让幼儿猜猜要画什么。如:“画不倒翁”,先画一个圆形,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猜猜老师要教孩子学画什么,最后肯定猜对的孩子,使孩子得以情感上的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1、像什么
如蓝天上飘着的朵朵白云像什么?旧房子里班驳的墙皮像什么?下雪时屋檐上挂着的冰柱像什么?外面刮着大风,呼呼的声音像什么?
2、能干什么
如用纸能干什么?用水能干什么?用针能干什么?用铅笔能干什么?用
绳子能干什么?
让孩子处于一种假定的情景中充分设想会有什么结果,想法越多越好。如:如果世界忽然没有了光人们将会怎样?如果你有了许多钱,想干什么?如果你原来是一条只会爬行的虫子,忽然有一天能像人一样站起来走路的时候,你第一件事会做什么?
3、什么东西能有这种用途
如:什么东西能照明?什么东西能游泳?什么东西能解渴?什么东西会发声?
4、接着说话
由成人先说一句话,请孩子接着把话说完,而且说的想法越多越好。如:一天晓晓正在屋里玩,忽然听到劈啪什么东西摔碎的声音……;豆豆和妈妈上大街,看到一个小弟弟站在哪儿大声地哭……。
5、你变我也变
成人和孩子玩这个游戏时应遵循一物降一物的规律。如:成人说:“我变成水”,孩子就说:“我变成小鱼”。成人说:“我变成天空”,孩子可以说:“我变小鸟”。
6、添画
给孩子一种或几种好的几何图形,让他们根据这些图形进行想象。添上几笔或补充一些物品成为一个完整情景的图画,如:圆形添上几笔可以变成苹果、糖葫芦、大西瓜等。
幼儿最重视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要从构思是否新颖、独特,想象是否奇妙、特别,内容是否有童真雅趣,落笔是否大胆,画面是否丰满这方面去评价。
总之,美术教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美术教育这个工具,使美术成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手段,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幼儿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使他们将来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需要大量创造型的人才,需要我们教师创新的教。巴特尔说过:“现实中,一点创造力都没有的儿童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时刻注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使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富有创造力。作为教师的我会一边吸取经验,一边进行探索实践。
17.桌面游戏和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七
区域游戏活动有其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 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机会, 其中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幼儿教育契机, 有助于培养幼儿合作的能力。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以区域游戏为切入口, 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通过区域活动, 挖掘其中优势因素, 有目的、有计划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合作行为, 提高幼儿的合作技能, 以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创设有利于合作的环境, 营造浓厚的合作氛围
在精神方面, 我们要给幼儿充分的自由, 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让幼儿萌发合作意识, 感受到合作并成功是一种快乐。在物质方面, 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场所, 提供能激发幼儿进行合作的材料。这样, 为幼儿提供一种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 即自主、宽松、和谐的氛围, 为幼儿进行区域游戏做好了前提, 只有儿童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 幼儿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在区域游戏中言传身教, 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在区域游戏中能与他人默契地合作, 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相反, 教师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 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 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另外, 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 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 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因此,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 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三、在区域游戏中因势利导, 引发幼儿的合作行为
处于幼儿期的孩子, “自我中心”意识占主体地位, 这样, 合作行为的产生概率就比较低。如何开展游戏, 挖掘游戏的特点和优势因素来引发幼儿的合作行为呢?
1. 挖掘游戏的优势因素, 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
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最佳途径, 因为在角色游戏开始前, 幼儿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在游戏进行中, 幼儿必须注意他这个角色和别的角色之间的关系, 以保持双方的协调一致。当他们在游戏中产生“越轨”行为时, 别的幼儿就会加以提醒。幼儿就是在相互监督中训练自己的合作行为, 并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 以适应整个游戏过程的需要。
表演游戏单靠一个人是绝对不行的, 从道具的制作到完成表演,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相互间的合作。因此,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环节, 引发幼儿的合作行为,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在童话剧《三只小猪》中, 从选择游戏伙伴、组成表演小组、分配角色、参与道具的制作到分组表演, 教师都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做, 必要时进行恰当的指导。
结构区中玩沙游戏一向受到幼儿的喜爱, 而那些玩具小推车更是每次活动中的抢手玩具, 为了减少幼儿争抢, 同时也为了使幼儿在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玩沙常规, 我们专门开展了一次谈话活动, 内容包括:你准备怎样玩沙 (主要是如何确定主题) ?小车没有怎么办?你和你的好朋友怎样分工?等等。通过谈话, 使幼儿明确玩具要大家一起玩, 在活动中要与同伴商量着玩。同时, 我们还带幼儿参观其他孩子的玩沙活动, 引导幼儿观察别班孩子在活动中是怎样与他人合作玩的, 从而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 精心设计合作游戏, 引发幼儿的合作行为
在益智区中, 设计了“绷绷线”“动物王国”等活动, 让幼儿充分体验独玩与合作玩的不同感受, 逐渐让幼儿意识到与同伴合作才能较快达到目标, 合作是游戏成功的“阶梯”。
在结构区中, 设计了“美丽的家乡———宁波”“儿童乐园”等主题。刚开始, 常常出现一组孩子各执己见、游戏迟迟不能开展的情况, 对此, 教师没有加以直接干预, 而是让孩子们在游戏结束后自己寻找游戏失败的原因, 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运动区中, 设计了“二人三足”“运送伤员”“小马运粮”等合作游戏。孩子们在玩中体验到合作的愉快。合作行为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
设立角色游戏区, 开展混龄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 大班哥哥姐姐需要带领弟弟妹妹一起游戏。还要督促弟弟妹妹说清楚买什么点心、物品等等。这种混龄游戏活动, 给幼儿创设了很好的合作计划, 使合作行为得到巩固。
四、在区域游戏中循序渐进, 帮助幼儿掌握合作技能
大班幼儿已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 主要是要掌握合作技能。合作是双向的、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协调一致的言行才能完成。因此, 帮助幼儿学习合作技能、提高合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1. 引导幼儿学习分工、合作
幼儿合作的最初阶段往往并没有具体的分工。如在结构游戏中, 幼儿常常是你玩你的、我搭我的, 到大家都搭得差不多时再一看, 有点像房子, 或是像桥, 然后再七拼八凑组合一下, 就变成是大家合作的作品了, 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工与合作。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通过组织幼儿参观, 帮助幼儿了解成人劳动中的分工合作, 并在活动之前, 引导幼儿围绕活动主题展开讨论, 怎样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 让幼儿在讨论中学习怎样与人协商、怎样表达自己的意愿, 从而明确分工的意义,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2. 帮助幼儿学会协调、交流
在幼儿的游戏中, 矛盾是避免不了的。因此, 教给幼儿一些交往技巧是十分必要的。如, 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的说话, 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观点, 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等等。交流多了, 互不搭理的少了, 争执的少了, 协商讨论的多了。在一次次的交流中, 孩子们学到了同伴的好的合作经验, 从而提高了合作技能。
3. 帮助幼儿学会共同分享
要有所创新、有所发现, 就必须集体合作, 而在合作中, 既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也有别人的努力, 大家共同感受和承担, 共同分享成功的、失败的体验。这时, 大家更能体会到作为集体中一员的作用。因此, 应多引导幼儿寻找同伴的优点, 与同伴一起分享成功或是失败。我们就在游戏结束后, 谁得到表扬, 谁进步了, 我们就为谁鼓掌。集体在各种游戏竞赛中获奖了, 大家一起开个庆祝会, 共同分享合作的成功。
五、在区域游戏中及时引导, 帮助幼儿体验合作的愉快
【桌面游戏和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桌面游戏随笔09-26
小班桌面游戏教案06-24
利用民间体育游戏培养幼儿合作与创造能力06-20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10-20
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游戏10-14
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07-06
幼儿园创造性游戏论文08-11
幼儿园创造性游戏记录11-05
桌面演练总结坠落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