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池上》赏析(精选7篇)
1.唐诗《池上》赏析 篇一
关键词:唐诗生成,遗传算法,格律
1 引入
遗传算法是由J.H.Holland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 具有仿真生物遗传学和自然选择机理, 是通过人工方式所构造的一类智能优化搜索算法。遗传算法的主要特点是直接对结构对象进行操作, 它采用概率化的寻优方法, 能自动获取和指导优化的搜索空间, 自适应地调整搜索方向, 不需要确定的规则。遗传算法已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组合优化、机器学习、信号处理、自适应控制和人工生命等领域, 它是现代有关智能计算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诗词生成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解空间中寻求最优化的过程, 而解决这类问题正是遗传算法的优势所在。考虑到诗歌的重要规律———对格律的讲究, 我们将“平、仄”恰好表示为计算机二进制的“0、1”。
我们的设计目标是构建一个唐诗自动生成系统, 它能按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和韵部来自动生成唐诗, 目前已经完成。
2 作品分析
本系统运行时要求用户先通过输入文字来确定一个主题词, 然后选择作品的类型, 分别是“五绝、七绝、五律、七律”, 最后还可以让用户选择押哪个韵。
第一个例子, 输入“清明”主题, 分别选择“七绝”和押“五微”韵, 根据词义相关度和相似度的计算, 在唐诗切分语料库中的查找, 找到相关词, 而后根据押韵的韵部和七绝的格式要求, 经过一系列计算, 生成作品原文如下:
清明此客共沾衣, 未散多情尚有归。
酒半飞时秦氏女, 庭深露见鹭鸶飞。
由于此诗是七绝平起 (首句入韵) , 其基本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逐字注音, 检查该作品的韵律。 (○表示平声, ●表示仄声, ◎表示平韵) :
清明此客共沾衣, 未散多情尚有归。
○○●●●○◎●●○○●●◎
酒半飞时秦氏女, 庭深露见鹭鸶飞。
●●○○○●●○○●●●○◎
结果表明, 该作品完全符合此诗格律要求。其中, “衣”本是多音字, 分别可押五微 (平声) 和五未 (仄声) , 在作品中可以看出, 根据给出的多音字判断策略, 已经正确的把“衣”字归为五微 (平声) 。
从作品语意分析, 词语意关联度较高, 诗有一定含义, 符合主题。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 翻开唐诗, 表达“愁绪”的诗句满目可见。在第二个例子中, 选择“愁绪”为主题词, 分别选择“七律”和押“十一尤”韵, 生成作品原文:
高歌客里客他州, 极浦风帆八月舟。
袅袅花飞常近鹤, 褰褰雨歇不惊鸥。
沧江别鬓消更积, 白日归心结还流。
老鬓如霜来枕上, 江头洗岸柳关头。
根据七律平起 (首句入韵) 诗的基本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
检查该作品的韵律:
高歌客里客他州, 极浦风帆八月舟。
○○●●●○◎●●○○●●◎
袅袅花飞常近鹤, 褰褰雨歇不惊鸥。
●●○○○●●○○●●●○◎
沧江别鬓消更积, 白日归心结还流。
○○●●○○●●●○○●○◎
老鬓如霜来枕上, 江头洗岸柳关头。
●●○○○●●○○●●●○◎
检查结果表明, 该作品中的“还”字应为仄声, 不符合格律要求。作品中的第二联“袅袅花飞常近鹤, 褰褰雨歇不惊鸥。”和第三联“沧江别鬓消更积, 白日归心结还流。”实现了对仗。娓娓读来, 作者的乡愁也跃然纸上。
最后一个例子, 以“边塞”为主题词, 分别选择“七律”和押“一先”韵, 生成作品原文:
连云碧草妒婵娟, 万点春花四季鲜。
万叠绿遮官舍月, 数峰红衬旧山烟。
度关远识平陵树, 过海遥知华岳莲。
马去胡尘皆野鹤, 残歌共舞双帘卷。
此七律平起 (首句入韵) 诗的基本格式和前一例一致。
逐字检查结果如下:
连云碧草妒婵娟, 万点春花四季鲜。
○○●●●○◎●●○○●●◎
万叠绿遮官舍月, 数峰红衬旧山烟。
●●○○○●●○○●●●○◎
度关远识平陵树, 过海遥知华岳莲。
○○●●○○●●●○○●○◎
马去胡尘皆野鹤, 残歌共舞双帘卷。
●●○○○●●○○●●○○◎
该作品中的“双”字应为仄声, 不符合格律要求。作品中的第二联“万叠绿遮官舍月, 数峰红衬旧山烟”和第三联“度关远识平陵树, 过海遥知华岳莲”也实现了对仗。作品选词关联度较高, 符合主题。
3 结束语
本课题组的唐诗生成系统是对诗歌机器生成的一种探索, 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也有不少经验可以总结。
比如:对候选诗作的语法和语义评判多以词和句为单位, 对于句间的逻辑组织考虑不够, 诗歌描述的是一种意境, 每个句子上下关联, 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而机器生成的作品往往可以做到格律规范, 但是个别句子或词有时显得突兀, 全诗缺乏整体性。
生成诗词作品的质量不够稳定。这主要是由于评判标准难以全面和量化。诗词的鉴赏历来是个“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过程, 而且大多局限于文学领域, 要形成一套系统的, 可供计算机量化操作的评判标准相当困难。
因而, 在诗词自动生成领域, 我们还有很多路可走。
参考文献
[1]穗志方, 俞士汶.罗凤珠.宋代名家诗自动注音研究及系统实现[J].中文信息学报, 1998, 2:44-53.
[2]罗凤珠, 李元萍, 曹伟政.中国古代诗词格律自动检索与教学系统[J].中文信息学报, 1999.1:35-42.
[3]胡俊峰.基于词汇语义分析的唐宋诗计算机辅助深层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 2001.5.
[4]周昌乐.心脑计算举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俞士汶, 段惠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基本加工规范[J].中文信息学报, 2002, 16 (5) :49-64.
2.唐诗赏析与小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篇二
关键词:唐诗教学、感悟诗词、创作背景、吟诵。
【中图分类号】G623.3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化,而“唐诗”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唐诗”高度的思想艺术和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从事小学教育27年,我深深地感悟到:唐诗的情感意蕴,已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我的情操,提高了我的素质。
一、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该诗的写作背景。
这一点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以及该诗的创作背景,才能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函,从而进入较深层次的理解。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不了解杜甫的经历,不知道他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热爱的情感,不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时刻牵挂着他心魂的话,就很容易把这首诗理解成一般性喜爱春雨的作品。在本诗中,杜甫对春雨的喜爱,是出于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因为好的春雨能滋润禾苗生长,能带来好的收成,让百姓吃饱饭,过好日子。因此诗人一开篇就以喜爱的口吻赞之为“好雨”,说其下的“知时节”。他的心、他的情、他对事物的喜怒哀乐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的。了解了杜甫的生平思想,不但能透过字面意思,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而且能在感受其对祖国和人民热血情怀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渐渐地萌生爱国爱民的情感,并融化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
二、感悟诗词情感意蕴,吟诵使之融为素质。由一般的“读”逐渐进入到“吟诵”。这样才能感受到作品中那犹如人体内流淌着的血液一样的“情”,感悟到如人的灵魂般的“蕴”。在经常地、多篇目地、反复吟诵“唐诗”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素质。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真的“雅”了点,“儒”了些。 随着“唐诗”的感受、感染、感悟及民族情感蕴蓄的加深,特别是更高层次的民族情感素质就渐渐地培养出来了。随之而来的是,所培养出来的文化素质将释放为我们的能量,获得意想不到的人文效应和经济效益。
三、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安排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到两条规律:一是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实践证明,对学生完全是陌生的内容,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二是教学内容必须能给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学生早已透彻理解的内容,也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此,我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当善于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讲授某些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的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激发起来。
四、把对唐诗的理解与语文课相结合。
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看,许多教师对唐诗的教学还停留在单一的技巧层面,只将一首诗的内容作为简单的课文呈现给学生,尚未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唐诗的欣赏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应用好的话能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更能增强对古诗的理解;应用不好的话将会造成教学低效,甚至是负效。因此我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一线教学开展实践与研究。例如在讲到“朋友”这一板块时,我们可以借机学习唐代李白的《赠汪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又如讲到“感恩”时,学习陆游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告诉学生要学会感恩,做一個心中有爱的人。
五、综合实践课与唐诗的紧密联系。
教师要结合各学科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综合实践课中,我们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可以带领他们学习汉乐府古辞《长歌行》。诗中借园中葵春天茂盛秋天衰败的形象,来比喻人生少壮时的美好和老大时的凄惨;以及用河水东流不返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不会为一个人而留住。让孩子们知道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谰,生机勃勃,活力无限。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要及时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反思教学行为,营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飞扬起自主的个性。课堂也就尽然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顾长明. “做中学”课堂教学中拓展延伸的方法[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1(05)
[2] 钱士宽. 《唐诗宋词选读》课后练习教学实践与构想[J]. 中学语文教学. 2011(02)
[3] 陶红玉. 重新组合别样精彩——以《唐诗宋词选读》为例谈选修教材的二度开发[J]. 语文学刊. 2009(16)
[4] 肖翊东. 以“问题探究”激活我们的课堂——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之思考[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21)
[5] 钟秀玲. 涵泳工夫兴味长——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摭谈[J]. 科技信息. 2009(13)
3.雨后池上原文赏析 篇三
原文: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译文一:
雨停了,风住了,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风起,万千杨柳枝条袅娜飘动。杨柳似有知,风雨中洗尽污浊,欣喜中乘风起舞。舞动时抖落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声。
译文二:
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明净的水面就像轻轻磨过的镜子映照着岸边房屋的倒影。忽然一阵东风吹起,长长的柳条随着清风袅娜起舞,树上的积雨被风摇落,洒向池塘,荷叶上发出了噼里啪啦的万点响声
注释:
(1)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作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檐楹(yán yíng):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2)垂杨:杨柳。
(3)荷:荷叶。
赏析: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平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平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4.《山行》唐诗赏析 篇四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
5.唐诗七夕简单赏析 篇五
【作品介绍】
《七夕》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7卷。
【原文】
七夕
作者: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注释】
①七夕:旧历七月七日夜,相传此夜牛郎、织女渡银河相会。
②洗车雨:农历七月初六日下雨,称洗车雨。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杜牧的诗全集栏目。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七夕】杜牧
雲階月地壹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6.唐诗《春夜喜雨》赏析 篇六
年代: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词语注释
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俱:全,都。
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独:独自,只有。
晓:清晨。
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红:红花。
花重(zhòng):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
知:知晓。
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
及:于是。
全文翻译
好雨似乎领会人意知道季节变化,正当春天万物生长时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悄悄地在夜里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田野的小路和空中的云彩都是那样漆黑,只有江船上灯火独独明亮。等到明天拂晓看看被淋湿的花朵,整个成都都显得沉甸甸的,那红花一定更加迷人。
【翻译】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赏析:
《春夜喜雨》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创作于公元761年。该诗体现出作者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其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好”字含情,赞盛春雨 。“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
诗人紧扣诗题的“喜”字,对春雨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这首诗,前两句写雨适时而降,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三、四两句写雨的“发生”,其中“潜”、“润”、“细”等词语道出了雨的特点;五、六两句写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最后两句仍扣“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红湿”、“花重”,体物可谓细腻至极。全诗未着一个“喜”字,而“喜”字却渗透于字里行间,这种靠形象来“说话”的艺术手法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7.唐诗《池上》赏析 篇七
池上闲吟二首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七律 高卧闲行自在身,池边六见柳条新。
幸逢尧舜无为日,得作羲皇向上人。
四皓再除犹且健,三州罢守未全贫。
莫愁客到无供给,家酝香浓野菜春。
非庄非宅非兰若,竹树池亭十亩余。
非道非僧非俗吏,褐裘乌帽闭门居。
梦游信意宁殊蝶,心乐身闲便是鱼。
【唐诗《池上》赏析】推荐阅读:
杜甫《夜》唐诗赏析07-05
枫桥夜泊张继唐诗赏析09-01
张桥唐诗《书边事》赏析09-19
唐诗早春的赏析介绍10-23
《野望》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7-31
《鹿柴》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8-04
《赠徐州族侄》唐诗赏析08-13
唐诗《宿王昌龄隐居》赏析09-04
唐诗《望庐山瀑布》赏析09-11
《池上》古诗教学反思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