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9篇)
1.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篇一
当前信用风险管控形势的分析与思考
陈育林
今年以来,银行业信用风险呈加快暴露趋势,对守住风险底线、推动银行业深化改革、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提出了重大挑战。为科学应对严峻的信用风险形势,笔者在对当前信用风险暴露表征、成因进行调查研究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找准各方定位、推进风险化解、危中寻机乃至化危为机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当前信用风险暴露的主要特点
(一)风险表现的全面性。银行业信用风险在行业、地区和客户分布上持续扩散。一是行业内整体反弹。从相关数据来看,全国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普遍呈加快暴露趋势,其中大型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劣变趋势更为明显。二是地域上普遍反弹。从去年二季度开始,银行业信用风险从珠三角、长三角到黄三角,由南向北呈阶梯式蔓延;今年开始,信用风险又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逐步扩散;而且风险开始出现在银行、信托、融资性担保机构甚至民间融资之间相互交叉感染的苗头。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压力较大区域和民间金融比较活跃的区域,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三是客户集中反弹。不仅大中型企业信用风险暴露加快,而且小微、农户贷款不良也开始普升。以山东为例,截至2014年6月末,山东大客户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0.26%,小微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0.4%,农户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1.61%。
(二)风险发生的集群式。联保贷款,作为经济上行期解决企业 融资担保难题的创新方式,却随着互联互保的非理性扩张和经济面的调整,“意外地”使单体客户风险被放大并蔓延及整个担保圈(链),引发担保圈(链)企业的“火烧连营”。调查显示,担保圈(链)一般沿产业链或行业在区域客户集群内构建,经营规模、整体实力、贷款金额等接近的企业之间更易形成互保,并通过关联企业、上下游客户、关系人等形成层层担保圈,涉及银行众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多米诺骨牌效应”已成为当前企业集群风险暴露的形象描述,甚至一家中小客户的突发风险即可诱发区域性群体风险事件。
(三)风险暴露的复杂化。当前银行信贷“大户情结”的路径依赖依然存在,扎堆追逐本地优质客户,部分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甚至普遍跨区域授信,导致信贷资源进一步向大型企业集团集中。而这些企业多为当地支柱企业,政府、银行、企业与职工各方利益错综交织、互相博弈,关系经济金融社会秩序稳定。风险发生后,地方政府往往在“保银行”还是“保企业”中摇摆,涉及央企情况则更加复杂,由于央企在地方地位的相对超然性、银行客户关系维护的相对重要性,其地方子公司发生授信风险时,需理顺的关系更复杂多元、处置难度也更大。
信用风险加快暴露的原因分析
(一)“去产能化”中的金融阵痛。产能过剩是眼下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尤其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5大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国务院专门印发化解指导意见,要求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但银行在化解过剩产能中对相关行业的信贷政策普遍把握较严,部分行更甚至基于避险考虑直接对相关行业“一刀切”。“去产 能化”和“去信贷化”交织,整个行业包括部分优质企业资金紧张,经营稍有波动即可导致资金链断裂。加之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外贸形势未见实质好转、企业经营困难与资金链紧张叠加,银行业信用风险管控压力持续加大。而我国银行业自2003年启动改革以来,尚未经历过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考验,“逆周期”风险管理能力和经验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信用风险的暴露。
(二)“形式合规”下的信贷文化。目前,各银行对抵质押担保均有明确规定,以便在第一还款来源无法落实时更好地保障银行债权。但这一理想化的合规性安排,在实践中已发生异化。银行在审贷过程中过分注重形式和要件审查,客观上使抵质押担保成为信贷审批的必备和前置条件。部分基层行从自身理性出发,为迎合上级审贷标准及自身利益,往往只关注担保手续的有无,而不关注实际担保补偿能力,甚至主动为企业寻找担保方牵线搭桥,导致担保有名无实、担而不保,个别担保操作方式甚至成为各方都心知肚明的行业“潜规则”。在行业上行期和企业经营正常时,风险尚能掩盖,但一旦一家企业或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风险便沿担保圈链快速蔓延,使单体风险演变为群体乃至区域性风险。
(三)“倒金字塔”式的激励错配。银行激励机制虽历经多年改革,但压力责任往下走、收入报酬往上提的“倒金字塔”式错配未得到根本转变。业绩考核年年加压、层层加码,而客户资源总量有限,基层行只能加大对已有优质客户的信贷额度配给,而无法全面顾及其总承贷能力和他行授信情况。同时,免责条款缺失,责任追究时基层人员首当其冲,权责利不匹配导致基层信贷人员风险报告动力不足,甚至故意隐瞒企业真实经营情况及风险状况或在风险暴露前辞职,导致风险 信息在行内上下不畅通,延误对风险的及时准确判断和处置。
(四)“多元发展”下的经营偏差。对已发生风险的多家大额授信客户分析表明,多数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与其非理性多元发展有关,部分投资甚至涉及房地产或过剩产能等高风险行业。涉猎陌生领域往往使企业无法准确预估资金需求、行业前景和风险状况,且在项目贷款获批难的情况下,企业大多用短期贷款支撑长期项目投资,并寻求民间“搭桥资金”周转。侥幸心理下“期限错配”必然导致任何一笔资金融入行为在资金规模、融入时点等方面出了偏差,都将直接绷紧企业资金链条。而在整体市场环境、产业政策、行业发展乃至环卫安全要求等发生变化或剧烈波动时,资金链条断裂风险最终不可避免。
对信用风险管控的几点思考
(一)定位要准。信用风险的管控首先应找准政府、企业、银行与社会的利益平衡点,在均衡各方利益的前提下科学推进。而在这一过程中,监管应始终坚持对风险前瞻预判的核心主业,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客户的监测预警,及时提示风险、防微杜渐。风险暴露后,要借助专业优势,积极作为,推动地方政府调动各方资源加快风险处置,用政府信用填充市场信用不足形成的“信用空洞”,构建起“银行为主体、市场为手段、协会为依托、监管为协调、政府总牵头”的风险化解体系。
(二)方法要活。信用风险管控应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一要区别对待。针对风险实际,一案一策,分类施治,既要对恶意逃废债务的失信企业严厉惩处,也要为暂时出现困难但有市场、有效益的诚信企业慷慨解囊,更要对经营无望的“僵尸企业”尽快处置。二要同业合作。指导银行业协会推进行业自律、合作和信息共享,完善大额授信联合管理和债权人联席会机制,形成大额授信管理和风险处置中的行业“共同音”,实现银行业“抱团取暖”、“抱团维权”、“抱团发展”。三要党政支持。加强与地方党政的沟通汇报,积极出谋划策,推动建立地方金融稳定基金或财政资金发起设立的担保公司,发挥各级党政部门在风险处置中的“稳定器”和“根据地”作用,增强市场信心。同时,还应注重加强舆论引导,避免因舆情发酵引发事态失控,推动形成有利于风险处置的舆论环境。
(三)效果要实。善于从重大风险事件中反思和拓展信用风险管控思路。一是风险处置要扎实。要坚持真实处置,在充分暴露问题和风险的基础上,确保处置措施的落地,确保风险的一次性处置到位,不留问题和隐患。二是圈链解构要务实。担保圈链是风险集中爆发的导火线,必须真实解构,切断风险传递链。应主动选择部分代表性强的担保圈链,指导银行找准关键点,开展解构工作,并总结经验教训用于指导全部担保圈链的破解。三是责任追究要严实。要严格责任追究,建立远期风险暴露责任追溯机制,加大对上、对高管的责任追究力度,以惩戒的震慑力督促银行真正汲取教训。四是长效机制要夯实。组织对每个案例风险暴露原因、处置情况、经验教训进行梳理,逐一形成案例并在适当范围内共享,督促全部银行以此为鉴、警钟长鸣,动态、持续地反思、改进信贷管理,避免重蹈覆辙、屡查屡犯。
(四)改革要深。信用风险的不断暴露,总根源还在于银行治理机制改革不到位。要善于化危为机,将信用风险集中暴露转化为推进银行治理机制改革的机遇,早日实现银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推动改革激励机制入手,形成权、责、利对等的激励约束体系,坚持业绩与风险考核并重,解决基层员工敬业心、执行力和责任感不强的问题。从回归经营信用本质发力,修改信贷制度,完善客户评级、日常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建设等薄弱环节,使信用管理真正“名实相符”。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为落脚点,协调各方尽快构建涵盖教育、征信、惩处的全方位、全区域信用体系,大幅度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者无资可转、无处可逃、无路可跑,让信用真正成为企业和企业家的生命线、银行员工的声誉线,形成信用风险防范的整体社会环境。
(作者系山东银监局局长)
2.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篇二
目前的国内外理论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按照学者谢平 (2002) 的观点, 互联网金融是通过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技术, 产生的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 可称之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 电子商务金融就是其中的一种模式。电子商务金融是以电子商务企业为平台, 在商家、消费者有资金需求时, 通过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 根据掌握的日常交易数据及其他外部数据形成的数据库来提供一定的信用额度, 由电商企业自建小额贷款公司, 或通过第三方金融机构将资金提供给需求方的一种资金融通模式。为了行文方便, 以下简称“电商金融”。
电商金融的出现和我国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是分不开的, 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模式和消费模式, 使得商品交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电子商务繁荣的背后是商家和消费者对于资金的需求。目前从事电子商务的商家以中小微企业甚至个体为主, 普遍存在规模小, 制度不健全的特点, 在我国长期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 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对于消费者而言, 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消费者逐步选择提前消费的方式。因此, 电商金融的出现恰逢其时,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商家和消费者的融资问题。以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京东等为代表, 推出了针对供应商、消费者的阿里小贷、京东的供应链贷款、京东白条、淘宝花呗等, 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目前传统金融在这一部分的空白。电商金融最大的特点是在电商平台上有庞大的用户群、良好的知名度以及较强的经济实力。但电商金融面临的客户群流动性大、不稳定, 且交易通过线上进行, 具有隐蔽性, 这使得电商金融面临的风险更大, 这其中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信用风险。减少信用风险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建立符合电商金融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本文以分析电商金融的信用风险为基础, 从上游商家和下游消费者的角度, 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建立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以期降低电商金融的信用风险,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电商金融的信用指标的设计
电商平台的服务对象包括商家和消费者, 两者的信用风险评价有本质不同, 因此在下文构建信用评价体系时, 也从各自的角度来进行构建。但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 最主要的依据都是在电商平台上积累的交易数据。
(一) 电子商务平台商家的信用评价指标的设计
电子商务平台的商家多以中小企业以主, 而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并不完善, 因此在进行信用指标的设计时, 要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真实性, 注意减少对财务数据的依赖, 增加电商企业掌握的交易数据。因此, 本文参考已有文献中对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国外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以及目前电商企业在审核贷款时的做法等, 从四个方面设计电商金融商家的信用评价指标, 包括:交易状况、信贷状况、经营状况、财务状况。
交易状况:企业的交易状况主要包括电商平台交易金额、交易时间、客户流量、订单成交率、客户好评率等进行反映。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直观地反映商家的经营规模、收益的稳定性、客户的认可度等。交易金额即商家在交易平台上达成的交易金额, 实际操作中可以用均值如月平均交易额来代替;交易时间是商家成立的时间;订单成交率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订单量与客流量的比值;客户好评率是客户好评数与总客户数量的比值。
信贷状况:企业的信贷状况主要参考的是企业以往的信贷记录, 主要包括是否有借款记录, 平均每月借款额为多少;是否有逾期, 如果有逾期, 逾期最长期限是多少等。企业的信贷状况往往只能对该电商平台上的信贷数据进行分析, 而企业的信贷行为可能在同时在其他电商企业, 甚至在线下银行金融机构发生, 而目前对企业的信用评价是各自为政的状态, 不能将所有的信息进行集中整合, 因此现有的企业信贷数据比较片面。而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实现信用数据共享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经营状况:经营状况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环境、行业发展前景、企业受环境影响程度以及企业主的综合情况等。经营环境主要指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发展前景是指企业所属的行业目前属于哪个发展阶段;企业受环境影响程度是指企业与外界环境变化的依赖性大小;将企业主的综合情况作为企业经营状况的一部分主要是考虑到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企业主的能力、素质有直接关系, 因此将其作为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一部分。
财务状况:电商金融的商家主要以小微企业为主, 而小微企业的财务数据大都不完善, 且真实性不高, 因此, 本文在指标选取上尽量减少反映财务状况的指标, 仅选择最主要的几项指标, 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销售净利率。
(二) 消费者的信用评价指标的设计
电商平台上对消费者的放贷类似于银行发放信用卡, 即根据个人的信用状况提供一定的额度, 在信用额度内可以自由消费, 再按照合同约定还款, 超过规定的还款期缴纳一定的罚息。因此, 在针对消费者的信用指标设计上, 应当参考商业银行对个人信用评价的方法, 同时加入电商平台收集的个人消费数据等。因此,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消费者的信用评价指标进行设计。
交易状况:包括个人在电商平台上的消费频率、消费金额、消费时间、消费流量。这是电商平台掌握的关于个人信息的核心数据。
信贷状况:包括个人平均每月欠款金额, 是否有逾期。与企业类似, 个人信贷也往往在多个平台上进行, 如果只是考察在该电商的信贷状况可能会造成片面、不真实的结果, 人行征信系统是个人信用信息最完善的系统, 但电商金融大都没有接入人行征信系统, 行业数据也不能共享。目前已经有公司搭建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 可以为信用评价提供依据。
个人特质: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 如身份验证、学历信息、工作性质等。这些可以通过在线提交一些相关的证件、资料等来进行证明。
履约能力:包括是否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以及个人资产状况等。
社会关系:包括与其他人的资金往来的金额和笔数, 及其他好友的信用评级等, 通过在消费者与他人的社会关系来判断消费者的信用状况。
三、电商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建立电商金融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时,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 根据上文对信用指标的设计, 将指标分为准则层和指标层。在此基础上, 设计出评价商家和消费者信用状况的调查问卷。在确定每一种确定各层次各因素间的权重时, 依据Saaty的1-9标度方法, 采用两两互相比较, 从而建立起准则层指标标度的比较矩阵。通过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的特征向量, 利用一致性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
(一) 商家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针对商家的信用风险评价的调查问卷通过三类专家进行打分, 共发放30份, 包括研究信用风险领域的财务专家10人次, 商业银行的对公客户经理10人次, 及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10人次, 最终收回19份, 问卷全部有效, 回收率63.33%, 有效率100%。限于篇幅原因, 本文只给出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相应指标的权重系数。 (见表1)
从上述针对商家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可以看出, 影响商家信用评级的主要是反映商家交易状况和信贷状况的信息, 特别是交易金额和最长逾期时间这两项指标的权重最大。除此之外, 交易时间、订单成交率、客户好评率等交易状况指标也占了比较大的权重, 而在传统金融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中占重要分量的财务状况指标的权重反而非常小。一方面反映出交易数据在电商金融中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专家大都认为电商金融商家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还有待商榷, 因此不宜占过多的权重。
(二) 消费者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针对消费者的信用风险评价的调查问卷也是通过三类专家进行打分的, 与上文不同的是商业银行专家选取商业银行的零售客户经理, 其他一致。最终收回问卷17份, 问卷全部有效, 回收率56.67%, 有效率100%。以下是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相应指标的权重系数。 (见表2)
从上述针对消费者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可以看出, 影响消费者信用评级的主要是反映消费者交易状况、信贷状况和履约能力的信息, 特别是消费频率、消费金额、最长逾期时间及是否有稳定还款来源这几项指标的权重最大。而反映个人特质及社会关系的权重相对来说较小。相比传统金融对于个人信用评价的考量, 电商金融的信用风险评价除了考察信贷状况及履约能力外, 更多地考虑了消费者的交易情况的数据, 从这些数据中能够得到一些更加有用的信息。而目前个人特质以及社会关系的因素在消费者信用评级中占的权重较小,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逐步成熟, 这些因素也会对消费者的信用评价产生一定的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层次分析法, 借鉴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及国外成熟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方法, 分别建立针对电商金融的参与者——商家和消费者的信用评价体系, 得到了各个信用评价指标的权重。但由于层次分析法固有的缺陷, 这一信用评价体系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 本文提供的信用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为电商金融企业甚至包括其他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信用评价过程中提供参考。未来电商金融的信用评级一方面需要依靠数据的整合和完善, 例如加入企业的工商、税务部门的数据, 个人的公积金、社保、纳税等数据, 另一方面随着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发展, 可以加入更多的因素如非结构化信息, 从而使信用评级体系更加完善。
摘要:电商金融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资金平台, 并改变了以往资金的单一流向模式, 使资金流有效地循环, 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电商生态圈。与此同时, 电商金融面临的环境更多样、更复杂, 因此也更有可能产生较大的风险, 其中最主要的风险来自于信用风险。本文分别从电商金融的上游商家和下游消费者的角度,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各自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为目前的电商金融信用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商金融,信用风险评价,层次分析法
参考文献
[1]孙欣.基于电商平台的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监管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 (4) :212-1213.
[2]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 (8) :18-23.
[3]谢平, 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 (12) :15-26.
3.全球主权信用风险分析与展望 篇三
2015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复苏进程再添波澜。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严重冲击资源出口国家,全球贸易额大幅萎缩;美联储加息扰动全球资本市场,全球性通缩抬头,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出现分化,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大幅外流;全球债务负担不减,低利率与高债务叠加,债务违约风险加深;地缘政治及敏感性事件频发,为脆弱的世界经济再添不稳定因素。综合来看,2015年的世界经济尚未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而此前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兴经济体增速开始放缓,发达经济体虽有复苏迹象,但基础尚不稳固;同时地区间外溢效应加剧,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相互影响加深,世界经济在加速分化中迈向新的格局。
2015年全球主权信用风险有恶化势头:主权级别及展望下调明显多于调升,且下调比例高于2014年,而上调或维持稳定的国家(地区)占比下降。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使得主要产油国信用状况遭受重创;部分欧洲国家尚未摆脱危机的影响,深陷债务增加与经济停滞的漩涡;个别国家长期增长潜力受限,经济前景堪忧;同时,也有部分国家债务危机缓解,政治及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增长动力,复苏趋势向好,前景乐观。
2016年,全球主权信用风险不确定因素增加,前景并不乐观。大宗商品价格的低迷、内外需求的疲弱及债务负担的不断累积,恐将使部分国家的主权风险进一步恶化。而经济的普遍衰退与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剧,叠加政治不稳定性增加,或将引发区域性债务危机。但乐观来看,结构性改革将为各国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发达经济体或将依赖技术创新与内部动力迎来经济的全面复苏;而新兴经济体也在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完成去杠杆促增长的艰巨任务,这或将为全球经济带来新的希望。
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暴跌,通缩风险加剧
1.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贸易额大幅萎缩,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供需失衡使2015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整体走势低迷。IMF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2015年全年下跌30%,其中跌幅较低的食品和饮料、农业原料价格下跌已达15%左右,工业原料和金属下跌超过20%,能源价格下跌38.9%,原油价格跌幅更是接近40%。从2014年6月至今,国际原油价格已经从每桶100美元上方跌至30美元左右,累计下跌超过65%。作为全球大宗商品的龙头,油价的下挫带动主要大宗商品价格重心下移。
受地缘政治风险、大宗商品价格低迷与美元汇率大幅震荡的影响,2015年全球贸易状况未现改善。WTO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全球出口同比下降11%,中国出口下降1.9%,而同期欧盟、美国、日本分别下降12.8%、6%、9.2%。同时,WTO下调世界贸易增长预期0.5个百分点至2.8%。如与预期一致,世界贸易增长率将连续四年低于3%。此外,作为全球贸易先行指标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从2008年的11493点下降到如今不到300点。这也反映了全球经济的低迷程度,采购活动大幅减少,各国的生产企业对未来的预期比较悲观,BDI未来将继续承压。
受全球需求疲弱、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以及部分经济体金融系统动荡的影响,2015年的全球经济增速预期由年中的2.8%下降至2.3%。全球经济复苏保持低迷态势,除美国一枝独秀以外,其他经济体经济增速持续不前。去杠杆进程缓慢加上债务规模庞大,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增长。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一方面提高了全球的储蓄率,另一方面减少了就业人口,令经济增长持续面临压力。
2.美联储加息扰动全球资本市场,全球性通缩风险加剧。2015年12月17日,美联储宣布启动加息,标志着美国正式进入加息通道。纵观2015年,美联储加息始终像徘徊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空的幽灵,影响着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在长达一年半之久的加息预期中,新兴市场国家受到的冲击首当其冲。加息的预期导致大量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撤离,部分国家汇率贬值严重,财政赤字恶化,债务负担增加。
加息预示着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的正式开启。美国受经济基本面支撑,率先进入紧缩阶段;欧元区、日本受累经济复苏乏力,仍将在宽松政策边缘徘徊;新兴经济由于面临资本流出压力与货币贬值风险,短期内货币政策仍将维持宽松。此外,加息将会使得大宗商品价格继续承压。对于巴西、俄罗斯、南非等资源型国家来说,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将会加速其汇率贬值、资本流出、提高通胀,导致经济萧条。
同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通缩风险正在逐渐加大。2015年,全球CPI已经降至2.6%,为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尽管长期的量化宽松政策释放了较大的流动性,但同时阻碍了全球过剩产能的理性出清,流动性的释放并未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反而对需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政策刺激力度形成恶性循环,无助于缓解本就低迷的全球需求,通缩风险逐渐加大。
3.全球债务负担不减,低利率与高债务叠加,债务违约风险加深。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伴随着宽松货币政策的普遍实施,各国政府债务负担不断加重。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从2008年至2014年,全球各部门债务占GDP比重均呈不断上升趋势。而麦肯锡2015年初发布的报告指出,全球债务额在2007年为142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年度产值的269%,到2014年底全球债务总额已增至199万亿美元,占比上升至286%。近30年来,债务扩张的速度一直超过全球GDP的增速,债务缩减的可能性十分低。庞大的存量债务规模,叠加疲弱的全球经济环境,债务违约风险被逐步推升。
与此同时,高债务与各国央行大量投放货币相互作用,引领全球进入低利率时代。在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低利率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地区的债务负担,信贷暴增的同时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在亚洲,家庭债务水平的急剧上升就是低利率的后果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和2014年,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家庭债务与GDP之比增加了接近一倍。长期来看,家庭债务的增加使得家庭端去杠杆的压力加大,将会抑制消费者信心,从而影响经济增长。而在欧洲,长期低利率叠加高福利支出使得欧洲国家的公共债务负担一直居高不下,而部分经济增长疲弱的国家不得不通过继续发债以维持财政支出,但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使得投资的偏好转向避险资产,导致低等级国债收益率攀升,从而加剧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如葡萄牙、意大利等。
4.地区敏感事件频发,全球政治风险日益突出。2015年,全球地缘政治风险逐步扩大,日趋突出。不少地区冲突不断,大国博弈激烈复杂,风险具有长期化趋势。
中国和南非增速放缓,主权信用风险承压
2015年,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美联储加息等一系列外部因素冲击,新兴经济体普遍承压,2015年全年经济增长率为4%,较2014年下降0.6个百分点。由于内外不利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预计新兴经济体仍将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经济低迷。
1.金砖五国:巴西和俄罗斯陷入衰退,中国和南非增速放缓,印度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主权信用风险分化。作为主要新兴市场国家,过去十年金砖国家保持了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10年以后金砖五国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速放缓。2015年放缓趋势有所分化,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巴西和俄罗斯经济陷入衰退,南非经济进一步放缓;中国经济受结构调整影响增长步入新常态;印度经济受油价下跌的利好因素影响,经济保持增长趋势。
具体来看,中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外贸需求萎缩,此外人口红利和体制红利衰竭等因素也使得原有出口驱动型经济模式不可持续,经济面临转型压力。2015年经济增长速度6.9%,略有下滑,但随着结构转型的深化,宏观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南非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以及国内投资不足、出口下降、内需不振等因素影响,近年来经济增速持续下滑。2015年南非第一季度经济增长1.3%,第二季度环比萎缩1.3%,第三季度环比增长0.7%,全年经济增长1.7%。
从债务状况来看,2011年至2014年间,除了印度债务水平保持稳定以外,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的债务水平均逐年攀升。近十年来印度政府实力不断改善,政府债务占GDP 的比重从2005年的近80%降至2014年的65%。印度财政多年处于高赤字状态,但已由2011年的-7.8%下降至2014年的-6.8%;受益于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印度贸易收支状况改善,此外充足的外汇储备及灵活的汇率制度也保障了其偿债能力。
中国和俄罗斯政府债务水平相对较低,同时经常账户余额和外汇储备均较高,债务违约风险较低。但中国的企业和家庭融资杠杆不断攀升,政府隐性债务规模较高,信用风险逐渐累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俄罗斯经常账户余额占GDP比重有所上升,但外汇储备却有所减少。当前南非政府债务负担适中,但增速较快。南非政府债务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后的两年间增加了113%,达 1436.9 亿美元,此后维持在 1500 亿美元左右。受益于债务基数较小,近年债务增速虽有所加快,但债务水平占GDP比例仍保持在50%左右。
短期来看,全球经济复苏态势仍不稳固,大宗商品价格维持低位,新兴市场国家内部面临结构性问题亟需解决。在内外部环境不利的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仍面临一定压力。
2.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速普遍放缓、货币贬值、资本流出,但政府债务水平适度,外汇储备充裕,信用水平保持稳定。2015年受全球贸易低迷、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东南亚地区经济整体有所下滑。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作为地区内主要的原材料出口国,财政收入下降,经济增长较2014年减缓。马来西亚上半年经济增速由6.4%降至5.25%,外汇储备跌破1000亿美元。菲律宾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尽管保持在6%左右,但同样面临外资流出、出口下降等严峻形势。新加坡2015年经济增长预计2.1%,官方下调了未来五年经济增速预期。除了柬埔寨和越南,东南亚地区国家出口贸易受全球贸易低迷的影响普遍下滑。
债务结构方面,东南亚地区国家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适度,主要国家债务负担均维持在国际警戒线60%以下,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其中马来西亚政府债务水平在2008年以后呈现出上升态势,2014年底达到54.5%,成为东南亚地区政府债务负担最重的国家。近年来越南、柬埔寨、泰国政府债务水平也有所上升,但总体处于可控水平。相较于政府债务水平,东南亚地区国家企业及私人部门债务近年来呈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其中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企业部门债务占GDP的比例已经超过100%,泰国已达150%。企业部门债务虽然不属于政府债务,若国有经济占比较高,将会成为政府的或有负债。东南亚地区国家经常账户盈余且外汇储备充足,对外偿付能力较强。
2016年全球主权风险展望
2015年,世界经济在彷徨、动荡中艰难前行。2016年,影响全球经济的根本性因素仍难见重大转机,全球主权信用风险改善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大宗商品价格仍将低位徘徊。由于供需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预计2016年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仍将延续目前的低迷态势,资源出口型国家面临的经济财政困境无法改善,部分国家债务问题日益恶化。
全球货币政策分化趋势仍将加码。美国料将继续进入加息通道;欧洲央行维持现有量化宽松规模不变,并暗示如有必要可能加码量宽;日本央行则投身负利率俱乐部,以进一步刺激经济复苏;中国经济在调结构的同时货币政策将维持宽松取向。货币政策的分化或进一步加剧全球金融及外汇市场的波动。
地缘政治风险愈演愈烈。2016年,中东地区将继续成为全球关注热点,欧洲一体化备受考验,半岛局势引人关注。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政治民粹主义、极端主义开始抬头,地区动荡和分化正在加剧,全球政治不确定性因素正在逐渐累积,或将为2016年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发达经济体复苏走向不明,新兴经济体预计仍将低迷。2015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发达经济体虽继续复苏,但仅美国表现相对乐观,但加息和大选将带来不确定因素。欧洲和日本仍未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长期增长潜力受限。而新兴经济体由于外部不利因素与内部结构性矛盾的累积,已经难以延续过去的高增长,其普遍低迷或将继续延续,而这将进一步为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前景蒙上阴影。
4.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篇四
一、两种利率风险度量模型概述
1、敏感性缺口 银行把在某一时期内到期或需要重新确定利率的资产和负债称为利率敏感性资产或负债。二者之差即为重新定价缺口(repricinggap)或资金缺口(fundinggap).正的重新定价缺口使银行面临利率下降的风险,负的重新定价缺口使银行面临利率上升的风险,当缺口为零时,利率变动不会 影响 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它对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利率变动的层次具有针对性,并依据银行资产负债在央行基准利率变动时所遭受的利率冲击的程度不同建立了不同的计量 方法。
2、存续期缺口模型 存续期模型反映了在市场利率变动时,银行资产与负债净值的变动。它是以现金流量的相对现值为相权数,计量出的资产(或负债)中每次现金流量距离到期的加权平均期限,反映了现金流的时间价值。在存续期缺口模型中,有上点需要引起重视,就是债券的价格-收益率曲线的凸线性(convexity)。由于凸效应的存在,当利率下降幅度较大时,该模型低估债券价格的上涨幅度;而当利率上升幅度较大时,又高估证券价格的下跌幅度。这使得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人员能够利用资产与负债组合的凸效应来规避利率风险。理想的资产负债组合应该是资产的组合的凸性大于负债组合的凸性。
二、两种利率管理方法在银行实践中运用的优缺点近年来已经有少数商业银行开始尝试运用利率敏感资产与敏感负债的分析方法来 研究 资产负债状况。有资料显示,1995至2002年利率下降期间大多数银行依然保持着正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意识极为薄弱和有限。而在实践中,敏感性缺口方法的缺点体现在:
1、贷款和存款现金流在时间上的匹配。它假定一个时间段内的所有头均是同进到期或重新定价,因而银行是否获益取决于每一时间段内资产与负债重新定价的实际时机。也就是说,哪怕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价值相等,也可能因利率变动而蒙受损失。同样的,对于客户由于提前还款而造成的期权风险也不能够准确反映。
2、缺口时间段的选取。不同的银行根据资产管理需要的不同也不一样。精确度较高的测量,比如选取时间段为一天,即每天都对银行重新定价缺口进行调整,这样成本必然很大,操作起来也比较复杂。存续期是是对某一种资产或负债的利率敏感程度或利率弹性的直接衡量。若一家银行的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之间存在着存续期不相匹配,它的资本净值会因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受到影响。该模型比较完全的反映了银行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匹配 问题,为国有银行的利率风险测量提供了较合理,科学 的评价手段。这就克服了敏感性缺口分析静态分析中仅以利差稳定为目标的局部分析法。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按什么样的利率作为贴现率,这一贴现率应该能够准确反映现金流量出现时的预期利率。由于我国利率尚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这样,我国银行在进行缺口管理时,究竟选择哪种利率为参照利率仍然是一个难点。
三、对于提高两种利率管理方法的适用性的探讨 商业银行现阶段性进行敏感性缺口与存续期缺口的 应用 时,应充分了解各种方法及工具的基本特征与我国经济与金融环境的适用性,同时结合自身对成本、效益与风险的要求,进行灵活机动的调整与选择。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对以下几点做到心中有数。
1、确定适宜的基准利率。从西方发达国家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短期国债利率是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我国 目前 已经放开了国债回购利率,下一步应该是建立起国债与其它金融工具收益率之间合理的比价关系。国债的发行不再比照银行同业存款利率,而是以发行人的资质,信用评级结果为基础,参照市场利率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得出大致合理的利率空间,通过招标方式决定最后的利率水平。这样,外汇市场远期交易,期货交易,互换交易,期权交易缺乏所需的参照基准收益率曲线也会建立起来。
2、建立风险度量的评判标准,能够反映风险的动态化。(1)利率风险模型不仅能反映当期风险而且能对影响未来收益及经营策略的利率因素提供量化依据;能够评估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头寸相关联的所有重大风险,包括银行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所形成的利率风险头寸;银行的存贷款的重新定价风险,由于存贷款利率变动幅度不一致辞导致的基差风险、收益曲线的凸性风险和以及客户掌握的期权性风险。(2)能够对必要的假设和惯例的进行修正。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管理人员应该尝试针对还款人,借款人不同的还款情况及央行所赋予的授信额度,分门别类地考察与分析。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人员在拟定风险—回报组合时,也要预先确定最优化的方案,即回报一定的情况下,缩小利率变动的幅度;以及在风险一定的情况最大可能提高利差的期望值。
3、量身定做风险模型。各银行应该根据自己的财力、技术水平和资产负债表的复杂程度选择一套适合的利率风险衡量软件。银行的利率风险头寸是由构成资产负债表的无数存款、贷款和投资交易的累积结果,每笔存贷款都有自己的现金流量特征。在编制缺口报告时,应该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状况及市场利率的波动状况自行决定这种报告编制频率,每旬一次的周期较为适宜。太长会影响到准确性,太短又会加大操作成本。国有银行应该建有负责设计风险管理系统的独立风险控制部门,并确保有足够多的、能够进行稳健的风险管理的人员。
4、加强利率预测的准确性。利率预测的准确性应该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人员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的预测主要根据中央银行的利率体系来判断。央行的利率体系包括再贷款利率、准备金存款利率、备付金存款利率。在缺口模型中,银行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零缺口,因为由于期限结构的错配,基差风险及期权风险的存在,零缺口并不能保证风险也能够降为零,这只是在银行不能准确判断利率走势时采用的一种防御措施。风险的最终消除仍信赖于利率预测的准确性。
5.信用风险可转换债券的分析 篇五
[摘要] 本文通过将信用风险可转换债券价值分解为信用风险债券价值与期权价值两部分,基于信用风险转移概率建立可转换债券的收益率模型,演算信用风险债券的价值。最后得出信用风险债券价值随着信用风险等级的下降而以递增的速度下降,期权价值部分随着信用风险等级的下降呈递增上升,而总价值随信用风险等级的下降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 可转换债券;信用风险;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
1 引言
可转换债券简称可转债,是在普通公司债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隐含期权债券,兼有债券性和期权性的特征。债权性体现在债券转股前,可转债持有人是企业的债权人,享有定期获得利息和到期获得本金的权利;期权性体现在它赋予持有人在未来时间内,以一定的价格买进相应量股票的权利,这种隐含期权实际上是投资者购买的一种买入期权。
可转换债券定价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公司价值的定价模型和基于权益价值的定价模型。
基于公司价值的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最早见于Ingersoll(1977)以及Brennan和Schwartz(1977)。他们假设公司价值服从几何Brown运动,可转换债券的价值依赖于公司价值这一标的变量,运用Black-Scholes的期权定价方法导出了可转换债券的价值。但是该模型假设利率为常数,但可转换债券的期限一般都很长,假设利率为常数显得不尽合理。后来Brennan和Schwartz(1980)考虑了利率的波动,认为可转换债券受公司价值和市场利率波动因素的影响,导出了可转换债券所满足的偏微分方程,利用数值方法给出了模型的解。在Brennan和Schwartz(1980)的模型基础上,Nyborg考虑了回售条款和浮动利息对可转换债券价值的影响。但是由于公司价值的相关数据在实际中很难获得,因而减弱了其研究价值。
基于权益价值的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首先由Mc Connel和Schwartz(1995)建立,模型假设公司的股票价格服从波动率为常数的几何Brown运动,用Black-Scholes的期权定价理论导出可转换债券满足的偏微分方程,求出其理论价值,但模型没有考虑公司的违约风险对可转换债券价值的影响。后来Goldman Sachs(1994)将违约风险因素引入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中,并假设利率、股票波动率和违约风险率都是已知的常数,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只依赖于公司股票的不确定性,导出了可转换债券满足的偏微分方程。Tsiveritotis 和 Fernandes()进一步对股价的单因素定价模型进行完善,把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分解为现金部分和权益部分,其中现金部分采用风险折现率折现,权益部分采用无风险利率折现。
自夏季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金融危机就陆续在全球范围蔓延。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上市公司融资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进而遏制了经济的发展。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监控不严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因而本文的研究在现实背景下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有必要的。
2模型分析及建立
本文将信用风险可转换债券的价值(V)分为两个部分:信用风险债券价值(P)与买入期权价值(C),即:V=P+C.
2.1信用风险债券价值
债券信用风险指由于信用质量改变而引起的价值变动的风险,每个债券的信用等级用8种评级(AAA,AA,A,BBB,BB,B,CCC,D)之一来表示.不仅违约会带来风险,而且信用等级之间的转换也会带来风险,因而需要估计风险期内信用评级转移到其他任何可能信用状态下的概率,可转换债券发行者的信用级别决定了债券在风险期内违约或者转移到任何可能信用评级的概率。可以用矩阵来表示所有级别债券的转移概率,如表1所示。
表1最左边一列是债券当前的信用评级(不可能出现违约评级D),沿用该行是风险期末的评级。如左上角的90.81%表明,一个信用等级为AAA的债券在1年后转移到AAA信用等级上的概率为90.81%。
每一转移状态下需计算一次新的债券价格,而这8种定价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在违约的情况下,即期末的信用风险评级为D,需要基于债券的优先级估计债券的价值;第二类,在非违约的情况下,需要估算信用评级变化导致信用价差的变化,计算在新的收益率下债券的价值。表2提供了在违约状态下债券的不同优先级上的均值与标准差②。
表2给出了在优先级确定的条件下,债券违约均值和违约均值的标准差。例如,有一个AAA级的债券是优先无担保的(假设面值为100元),则它违约时的均值为其面值的51.13%,均值的标准差为25.45%。即这个无担保的债券在违约时的价值为51.13元。
但实际中信用风险资料难以取得,导致很难观察或者估计信用等级的变换,本文通过引入公司资产收益率模型来评估债券的信用风险等级。将信用评级的变化转化为由一些相对应的资产收益率门槛值来表示。因为不同公司资产收益率可以反映出该公司的偿债能力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可能信用等级。因此可以假设,如果在1年后公司的资产收益率低于某个标准,将会导致信用等级发生变化。
令Z表示资产收益率,图1中横轴的不同Z值表示BB级债券的资产收益率门槛值,例如,表示债务人发生违约, 表示债券发行公司的信用等级被降为CCC级。
其中,AAA级别的门槛值为大于μ+3.43σ的任何数,根据资产收益率的值来确定债券处于何种风险级别,最终确定信用风险债券的价值P。
2.2 可转换债券期权价值
可转换债券赋予持有人在债券的有效期内,以一定的价格买进相应量股票的权利。为了便于数学处理,对实际问题进行一些简化和抽象,并提出一些基本假设:
(1)无风险利率为常数r,股票红利率为常数q,可转换债券只能在到期日t=T时可选择转股,转股价为常数K,债券面值为100。
(2)股票价格St服从几何Brown运动,即dSt = μ1Stdt + σ1StdWt;其中Wt为Wiener过程, μ1为股票期望收益率,σ1为股票的波动率。
(3)市场是有效、无交易费用和税收;市场不存在套利机会。
6.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篇六
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
与分析报告
2015年底,在中国经济进入“L”型的大背景下,中央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方针,并出台了“债务置换”、适当增加政府部门赤字率等多项具体措施。2016年过去了,融资性信托类产品的风险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信托易通过对市场上可公开收集的融资性信托类产品(包括信托产品、基金资管产品、证券资管产品、期货资管产品)的风险进行评价与监测,撰写了此份报告,希望能对投资者、从业者和研究者起到参考作用。
一、评价对象
信托易的评价对象包括符合以下条件的信托类产品:
(1)可收集到产品的详细资料,即通过第三方渠道发行的产品;(2)有明确投向的融资性固定收益类产品,即通常意义上的信托类产品,不包括浮动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资金池产品。
按照上述标准,2016年,信托易一共收集并评价了432款信托类产品。与之对应,2015年,信托易一共收集并评价了591款产品。2016年收集到的产品比2015年减少了大约1/4。数量的变化与“资产荒”的背景下,融资性信托类产品减少的大环境比较相符。
二、评价方法
融资性信托类产品为非标准化金融产品,不同产品的交易结构、还款来源、增信措施等要素差别较大。因为对信托类产品风险的评价其实就是对还款的确定性程度的评价,所以为了便于评价和比较,我们以产品所包含的各种要素对还款所起到的保障作用作为尺度,对选定的要素进行打分,然后对各要素的得分按照同等原则进行加权求和,再考虑其他的调整性指标,得出产品的风险评分。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因为不同要素所包含的衡量指标不同,所以对不同要素打分的方法也不同,原则上会既考虑该要素对应的还款能力,也考虑该还款能力的排他性程度。
关于评价方法的更多细节,请见“信托易”网站。
产品的风险评分分布范围为0-10分,分数越高,风险越低。其中,不同的风险评分对应的风险级别如下表:
三、评价流程
基于第二部分所描述的“评级方法”,信托易于2014年研发了一套“信托类产品风险测评系统”。该系统在人工录入某个信托类产品所包含的要素指标后,由机器自动计算运行,最后给出风险评分并出具测评报告。信托易在2015年和2016年两个完整年度内,连续及时地收集市场上的产品信息,并用测评系统对每个具有详细资料的信托类产品进行风险评价。
关于测评系统的更多细节,请见“信托易”网站。
四、总体评价结果 1、2016年总体评价结果
2016年,根据信托易风险测评系统的评价,所收集的432个信托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平均值为6.22分,总体对应的风险级别为“风险适中”。
其中,风险级别为“风险很低”的信托类产品数量为2个,占比0.46%;“风险较低”的产品数量为70个,占比16.20%;“风险中等”的产品数量为247个,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占比为57.18%;“风险较高”的产品数量为67个,占比为15.51%;“风险很高”的产品数量为46个,占比为10.65%。
详见下图: 2、2015年总体评价结果
2015年,根据信托易风险测评系统的评价,所收集的591个信托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平均值为6.65分,总体对应的风险级别为“风险适中”。
其中,风险级别为“风险很低”的信托类产品数量为32个,占比5.41%;“风险较低”的产品数量为173个,占比29.27%;“风险中等”的产品数量为288个,占比为48.73%;“风险较高”的产品数量为69个,占比为11.68%;“风险很高”的产品数量为29个,占比为4.91%。
详见下图: 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3、2016年与2015年的结果对比 1)对比结果
与2015年相比,2016年信托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均值从6.65分下降到6.22分,下降了0.43分,风险明显升高。
从各风险级别的占比来看,“风险很低”和“风险较低”的产品占比从34.68%下降到了16.66%;“风险较高”和“风险很高”的产品占比从16.59%升高到了26.16%。
详见下图:
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2)原因分析
(1)资金面相对宽松
2015年底开始,为了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央行和中央经济决策部门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加上大量资金从股市撤出,使得金融市场的资金面相对宽松。资金需求方一般会先通过银行和债券市场融资,在银行和债券市场不能满足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才会通过信托渠道融资。在资金面相对宽松的情形下,一部分资质较好的项目会从信托渠道转向银行和债券市场,从而使得信托产品的风险升高。
(2)房地产市场上行
2015年底开始,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始上涨,然后传递到二线城市。在房地产市场上行的带动下,房地产企业的销售向好。另外,部分三、四线城市为了房地产“去库存”,也采取了一些刺激政策,带动了房地产销售的增长。房地产销售的加快缓解了一部分房企的资金饥渴,减少了对信托融资的需求。
(3)政府债务置换
为了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财政部积极推动地方政府的债务置换,即通过公开发行债券来置换原有的债务。并且,债务置换的力度非常大,2016年的规模估计为5万亿左右。此外,国家开发银行等原来的政策性银行也扩大了贷款投放量。因此,行政级别较高的地市级政府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政府通过信托渠道融资的需求减少,从而使得信托产品的风险升高。
五、分类评价结果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们按照资金投向,将评价范围内的信托类产品分为四类:基础设施类、房地产类、工商企业类和其他类。其中,“其他类”产品数量过少,不做进一步分析;另外3类产品我们进行了分类对比与分析。各类别产品的数量见下表: 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在对基础设施类、房地产类和工商企业类产品进行对比与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关注最终的评价结果,也关注细分指标的变化。在信托易的风险测评系统中,我们将产品所包含的要素分为融资主体实力、还款来源、抵质押措施和担保措施4个指标类别,并计算出每个产品在细分指标类别上的评价得分。不同的产品类别,所关注的细分指标不同,详见下文。
1、基础设施类 1)评价结果的变化
与2015年相比,2016年基础设施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均值从6.74分下降到6.50分,下降了0.24分,风险升高。
从各风险级别的占比来看,风险级别为“风险很低”和“风险较低”的基础设施类产品占比从35.19%下降到了20.42%,“风险很高”和“风险较高”的基础设施类产品占比从9.03%升高到了12.45%。
详见下图: 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与所有信托类产品相比,基础设施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均值下降了0.24分,而所有信托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均值下降了0.43分。基础设施类产品风险升高的幅度小于所有产品的整体升高幅度。
2)细分指标的评价结果变化
对于基础设施类产品来说,最常见且重要的两个产品要素分别是融资主体实力和还款来源,抵质押措施和担保措施并不是常见和重要的要素。其中,融资主体一般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还款来源一般是对地方政府的应收账款。因此,我们比较了这两项产品要素所对应的细分指标得分(得分越高代表越好)。
详见下图:
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我们发现,还款来源得分从5.85分下降到5.43分,融资主体实力得分从6.33分下降到6.14分,还款来源得分比融资主体实力得分下降更多。
原因分析:
还款来源得分受当地政府一般预算收入直接影响,而在地方政府级别下降和区域分布向中西部转移的情况下,政府一般预算收入下降较大。融资主体实力得分受融资主体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直接影响,而融资主体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可通过注入资产等措施来改善,与当地政府财政实力的关联并不直接。
2、房地产类 1)评价结果的变化
与2015年相比,2016年房地产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均值从6.33分下降到5.92分,下降了0.41分,风险升高。
从各风险级别的占比来看,风险级别为“风险很低”和“风险较低”的房地产类产品占比从30.85%下降到了14.71%,“风险很高”和“风险较高”的房地产类产品占比从41.49%升高到了48.53%。
详见下图:
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与所有信托类产品相比,房地产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均值下降了0.41分,而所有信托类产品的评分均值下降了0.43分。房地产类产品风险升高的幅度略小于所有产品的整体升高幅度。但是,与基础设施类的产品相比,房地产类的产品风险升高的幅度要相对更高。
2)细分指标的评价结果变化
对于房地产类产品来说,担保措施并不是常见和重要的要素,最常见且重要的产品要素分别是融资主体实力、还款来源和抵质押措施。其中,融资主体实力既包括项目公司也包括处于实际控制地位的母公司,还款来源一般是房地产销售收入,抵质押措施一般是土地或在建工程的质押。因此,我们比较了这三项产品要素所对应的细分指标得分(得分越高代表越好)。
详见下图:
我们发现,融资主体实力的得分从3.73分下降到2.77分,下降幅度较大,还款来源和抵质押措施的得分变化都不大。
原因分析:
在资金面总体较为宽松的情况下,大型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畅通,可以通过银行和债券市场融资,所以通过信托渠道融资的房地产企业平均实力相对下滑。但是,信托公司在做房地产项目时,风控指标和尺度较为固定,还款来源和抵质押措施受到风控指标的限制,所以变化不大。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3、工商企业类 1)评价结果的变化
与2015年相比,2016年工商企业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均值从6.58分下降到5.41分,下降了1.17分,风险升高幅度很大。
从各风险级别的占比来看,风险级别为“风险很低”和“风险较低”的工商企业类产品占比从37.50%下降到了4.05%,“风险很高”和“风险较高”的工商企业类产品占比从30.35%升高到了58.11%。
详见下图:
与所有信托类产品相比,工商企业类产品的风险评分均值下降了1.17分,而所有信托类产品的评分均值只下降了0.43分。工商企业类产品风险升高的幅度远远大于所有产品的整体升高幅度。
根据前文的统计,在资金面整体宽松和资产荒的大背景下,我们收集的资金投向为工商企业的信托类项目却从2015年的56个增加到了2016年的74个,增加比例大约为1/4,占我们收集到的所有项目的比例从9.48%上升到17.13%。这可能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 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1)工商企业通过银行和债券市场融资的渠道仍然不够通畅,所以才需要通过信托渠道融资。可以说,以工商企业为代表的实体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此轮宽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好处。
(2)在资产荒的情况下,信托公司主动转向,开发以前不太重视的工商类企业融资项目。
在信托类产品数量下降和整体风险上升的情况下,工商企业类产品数量却上升,所以其平均风险水平上升幅度必然会高于整体。
2)细分指标的评价结果变化
对于工商企业类产品来说,最常见且重要的两个产品要素分别是融资主体实力和还款来源,抵质押措施和担保措施并不是常见的要素。其中,融资主体实力由融资主体和处于实际控制地位的母公司的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决定,还款来源一般由融资主体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决定。因此,我们比较了这两项产品要素所对应的细分指标得分(得分越高代表越好)。
详见下图:
我们发现,融资主体实力得分变化不大,还略有上升,但还款来源得分下降很多。
原因分析: 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通过信托渠道融资的工商企业多为发展不太顺利但实力较强的中型企业。企业发展不太顺利体现为营业收入和利润下降,实力仍然较强体现为净资产较高。
六、典型风险事件点评及建议
2015年和2016年,一些信托类产品出现无法按时兑付的风险问题。主要包括钢铁煤炭价格下跌所引起的天钢、云南煤化等项目,东北经济衰退所引起的一些项目,以及非周期性因素影响的天津宝马5S店等项目。
这些项目出现风险并非偶然,即使不考虑周期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融资主体的财务指标也已经非常不健康。这些风险项目爆出风险之前,信托易对其进行过风险测评,评价结果显示这些项目风险偏大。通过对测评结果的回顾与分析,我们对投资者提出以下两个降低投资风险的建议:
1、区别对待融资平台企业和一般国有企业,区别对待融资平台企业的非盈利基础设施项目和一般国有企业的盈利性项目。
政府信用对降低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明晰。投资者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是国有企业,就是有政府兜底的,就是没有风险的。
2、注重融资方的财务指标健康程度。
融资方的财务数据虽然比较死板,不能反应一些定性的因素,但是死板往往也代表着可靠。固定收益类的产品,投资者所获取的收益上限是确定的,所以应该坚持保守的原则,不应看重一些定性的利好因素。
七、展望
在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原有的以投资为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继续的大背景下,通过对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结果的对比,我们做出以下展望:
1)信托类产品数量和收益率将呈下降趋势。
信托产品主要是为“投资”提供资金的。投资下降意味着对资金的需求下降。同时,随着居民财富的增加,资金的可供给量在增加。所以,不仅信托产品的数量会下降,收益率也会下降。2015年-2016年信托类产品风险评价总结与分析报告
2)中西部省份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信托类产品的发展将有决定性的影响。最近几年,中西部省份因为基础设施建设还非常不完善,所以对投资资金的需求较大。而东部沿海省份的经济发展较为成熟,即使需要资金,在愿意承受的融资成本上,也不一定能满足信托产品的要求。所以,一些信托公司从几乎不做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到中西部地区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与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结构不平衡紧密相关。
信托作为一种风险和收益都比债券高的投资产品,一直都是走在城市化的最前线。城市化的两大主题,即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是信托资金的主要投向。以中国的人口规模,人口的城市化必然不会只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和一线城市。所以,中西部地区信托项目占比提高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是信托行业未来发展的动力。
7.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综合评价 篇七
一、利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评价模型
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影响因素众多, 有的容易量化, 有的不易量化, 而且评价的结论具有模糊性, 诸如贷款流动性的强弱, 内部管理能力的强弱等, 评价结论只能是定性的, 运用模糊手段来处理这个问题, 会使评价结果更合理, 便于进行风险控制。
1、选取评价指标和评语, 建立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设为 刻画被评价对象的m个评价指标, 设 为描述每一因素的n种评语。确定评价指标后, 即可将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解, 形成不同的层次, 建立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
2、构造评判矩阵
对因素u (i=1, 2, …, m) 做出单因素评判。因素ui对评语vj (j=1, 2, …n) 的隶属度为rij, 这样就得出第i个因素ui的单因素评判集ri= (ri1, ri2, …rin) 。m个因素的单因素评判集就构造出总的评价矩阵R。
其中, rij表示因素ui能被评为vj的程度, 一般将其归一化, 使之满足, 。 。
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 确定评价指标的评语, 可使用隶属度函数, 但是出于对可操作性的考虑, 本文采用专家评定法对各指标做出评判。
3、确定权重
各因素在综合评价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需要对每个因素赋予不同的权重, 可表示为U上的一个模糊子集A= (a1, a2, …, am) , 并且。 。
层次分析法 (AHP) 是一种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与德尔菲法的专家打分相比, 受主观判断影响小, 因此本文采用A H P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AHP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1)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在已建立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从最高层到最低层, 采用1-9标度法, 在每一层次上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判断, 得到判断矩阵。它表示针对上一层次因素, 本层次与之有关的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 (2) 计算指标的单排序数值。通过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相对应的特征向量, 得出指标体系中各层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中某对应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检验的目的是避免因指标多、规模大而出现“甲比乙重要, 乙比丙重要, 丙又比甲重要”等逻辑性错误。
4、进行模糊合成, 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从指标体系的最低层开始, 将对应于同一个上层指标的各指标的权重与其评判矩阵进行模糊合成。重复本步骤, 直到最高层, 得到最终的合成结果, 并按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对象所属的评语, 从而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二、实例分析
1、建立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模糊评语集。
该指标体系如图所示, 流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效益性指标为定量指标, 内部管理能力为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的数据可以从财务报表中获取。
考虑到人们的评价区分能力, 确定模糊评语集V={优良, 一般, 差}。
2、构造评判矩阵。
选定评定组成员。评定组成员由农信社的上级联社相关领导、本社负责人、农村金融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等一共二十人组成, 由他们根据同行业水平、该信用社实际情况、个人观点等, 对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进行评判, 给出评语, 具体做法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的方法是将各指标的各评语出现次数除以专家总人数 (20人) , 如资产流动性比例, 给出“优良”这一评语的专家有5人, 给出“一般”的有11人, 给出“差”的有4人, 则资产流动性的评判向量为, 其它指标依次类推, 可得到各评判矩阵。
流动性 (B1) 的评判矩阵
3、确定权重。
在层次分析法中, 常根据一定的比率标度将判断定量化, 如标度1表示i、j两元素同等重要, 标度3表示i元素比j元素稍重要, 标度5表示i元素比j元素明显重要, 标度1/3表示i元素比j元素稍不重要。
由上述专家按照1—9标度法, 对每一层次上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判断, 顺序是由上到下, 采用求平均值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 得到各判断矩阵。
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 (A) 为最高层指标, 将其下一层四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得到判断矩阵A—B。
本文采用方根法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 根及其对应特征向量。该判断矩阵每一行 元素的乘积所形成的向量为 中各元素开四次方(次数即为 该 矩 阵 的 阶 数 ) , 得 到 ,对 进行归 一化,
, 从而得到该判断 矩阵的特征向量A= (0.136, 0.470, 0.280, 0.114) T,即流动性 (B1) 等四个指标相对于 最高层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36, 0.470, 0. 280, 0.114。
最大特征根
当判断矩阵的阶数n大于2时, 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矩阵阶数n=1时,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n=2时, RI=0;n=3时, RI=0.58;n=4时, RI=0.90;n=5时, RI=1.12;n=6时, RI=1.24;n=7时, RI=1.32。
随机一致性比率
C.R.值为0.012, 小于0.10, 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专家重新做出判断。
同理可求出其它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最大特征根,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如下所示。
4、进行模糊合成, 得到综合评价结果流动性 (B1) 的模糊综合评价向量
即专家组认为该信用社贷款的流动性属于“优良”的程度为0.2335, 属于“一般”的程度为0.5005, 属于“差”的程度为0.266, 其它指标同理。
根据专家的意见, 该信用社的贷款风险评价为“优良”的程度为0.209, 评价为“一般”的程度为0.483, 评价为“差”的程度为0.308。由最大隶属度原则可知该信用社的贷款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
5、评价结果分析
若要探究被评为“一般”的原因, 需回到评价过程中进行分析。如评判矩阵R1所示, 流动性指标下的资产流动性比例 (B11) 被评为“一般”。如权重向量A和评判矩阵R2所示, 安全性指标的权重高达0.470, 而该社安全性之下的所有指标均被评为“一般”或“差”。效益性的两个指标均被评为“一般”。内部管理能力只有一个指标被评为“优良”。该信用社需要从以上被评为“一般”或“差”的指标入手, 加强对贷款风险的控制。
摘要: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及自身的长远发展。为了便于农村信用社更有针对性地对贷款风险进行评价与控制, 本文设计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各指标权重,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贷款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了实例评价, 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
参考文献
[1]、王莲芬,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2]、杜栋, 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薛志林.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对策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6, 4.
8.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篇八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金融改革日新月异,银行业营运规模和交易范围也在扩大。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的一部分,是最基本的农村金融体系。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发展中,我国农村信用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常年累积的金融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为了促进农村信用社更好地发展,有必要分析风险存在的原因、研究相关防范的策略。
1.农村信用社概述
1.1农村信用社的概念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以社员入股形式组成,实行民主管理,简称“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像其他商业银行一样,用其全部资产承担农村信用社的相关风险责。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其合法权益、财产和相关的业务活动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和适时调节农村基金,对农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并以此带动整个农村的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等相关违法行为。
1.2机构特点
我国农村信用社虽然是银行类的金融机构,但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有:(1)主要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资本存款以及保留的公积金存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成员的资金需求。(2)为互助性合作金融组织,其业务经营主要建立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由会员指定的人员去管理和运作,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最高权力机构是由社员组成的代表大会,而理事会主要负责管理具体事务和业务运营。(3)办理业务手续简便灵活,这主要是因为业务对象大多数就是社员。
2.我国农村信用社的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所以其存在的风险与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不完全相同,我国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操作风险、制度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贷款风险等。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的,其造成的影响不可忽略。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滞后于整个社会经济和金融改革的,这主要是由其自身特点造成的。其主要业务范围与对象基本是在农村地区,加之员工本身的素质不高,更加造成了改革的落后。
(2)管理不科学。自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后,面临着人才的缺失,许多人甚至不熟悉金融基本业务和金融政策法规,难以胜任本职工作。一些信用社在日常工作中并没有业绩奖励机制,对违规经营的没有采取惩罚措施,难以形成团结一致干好工作的良好势头。
(3)经营机制落后。按照有关规定,基层农村信用社应当建立起“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营机制,完全自主经营并承担相关的责任。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多数信用社都只是约束了放贷的相关行为,却没有制定全面的效益考核办法和放贷激励的机制,“怕贷”、“惜贷”、“惧贷”思想较为严重,限制了业务的拓展壮大。
3.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对策与建议
3.1实行区别对待的优惠政策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上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资金投向具有高风险性,所以应在财政和税赋相关领域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这也是是世界各国合作金融发展的普遍作法。财政政策上,应当进行相应的政策补贴。在税赋上,国家对信用社的营业征税应该同比进行税务减征,这样才能不断的增加信用社盈余公积金,充足资本。
3.2建立健全的法规制度
(1)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出台相关的农村合作金融法,将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宗旨、地位、服务对象、业务范围等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标注,确定信用社应享受的税收、贷款和再贷款利率等相关责任和权益,并依法对信用社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约束和规范。(2)小金融机构应该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以分散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风险。现阶段国农村信用社的亏损比较严重,为避免由此造成的支付风险,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类似的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公司。在信用社出现资金短缺危机或在遭到破产清算时,能给予小额存款户一定补偿,尽量降低损失。
3.3加强金融监管与金融服务
重点监管信用社的清偿能力、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等,要切实把监管责任制落实到实处。并对监管方式进行改进,建立信用社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防范和化解信用社存在的潜在风险隐患。同时,也要加强信用社的服务能力,为农村信用社经营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督促信用社在经济金融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尽快适应,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结语
农村信用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合作性金融机构,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是关系到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的重要新平台,本文对目前关于我国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风险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可见,为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保障我国农村金融事业的稳定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獻:
[1]黄惠春.我国农村信用社风险形成机制研究.农业经济.2008(2):86-89.
[2]金英.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3]蒋桂香.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研究.广西大学.2006.
[4]蒋定之.探寻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之路.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l1):7-10.
9.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 篇九
告
农村信用社上半年经营风险分析报告
银监分局:
上半年,在市银监局、市社党委、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为已任,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方向不动摇,大力组织存款,不断改善信贷服务,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很好地完成了业务经营目标,从整体上看,全农村信用社上半年经营运行平稳,存、贷款大幅增长,不良贷款“双降”,主要经营指标完成良好,但同时也潜在着诸多经
营风险,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发展。下面结合有关数据资料对上半年经营风险做如下分析:
一、计划进度加快,经营成效明显。上半年,全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经营目标,针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切实加大力度,积极组织富有成效的经营公关,很好地完成了预期目标,计划进度明显加快,成果十分喜人。主要表现四个方面:
──存款增长创历史最高水平。截止六月末,全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为万元,较年初增加万元,较同期多增加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其中储蓄存款万元,较年初增加万元,较同期多增加万元,对公存款万元,较年初增加万元,较同期多增加万元。同时,低成本存款余额为万元,较年初增加万元,增长%,低成本存款占比为%,较年初提高个百分点,存款总量增长与低成本存款总量增长,双双创造历史最高记录。
──信贷结构调整加快。截止六月末,各项贷款余额为万元,较年初增加万元,较同期多增加万元,若剔除支农再贷款因素,用自有资金经营的贷款余额为万元,较年初增加万元,实际贷款较年初增长%,全市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农业贷款开始成为信贷资产重要主体。现有农业贷款万元,占全部贷款的%,企业贷款万元,占全部贷款的%,其他贷款万元,占全部贷款的%,农业贷款占比已由年初%上升到%,成为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主体。二是农业贷款投量迅速加大。上半年累放农业贷款万元,占全部贷款累放额的%,净投放农业贷款万元,占全部贷款净投放的%,以信贷支农为主线的资产结构调整取得了可喜成效。──不良贷款实现“双降”。截止六月末,不良贷款余额为万元,较年初下降了万元,较同期多下降了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其中逾期贷款万元,较年初下降万元,两呆贷款万元,较年初下降万元,同时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不良贷
款占比由年初的%下降到六月末的%,下降个百分点,从而实现了不良贷款“双降”目标。
──盈利幅度同比加大。截止六月末,实现总收入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万元,总支出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万元,实现盈余万元,同比增加万元。
二、注重经营管理,经营措施到位。上半年,全农村信用社取得上述良好经营业绩,主要是我们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全局经营,从客观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抓严、抓实基层社经营管理,推动了全市经营快速发展,我们的措施是:
大力组织存款,增强经营实力。上半年,全农村信用社存款增长创历史最高水平。主要是:
1、面对竞争激烈的存款市场,牢固树立“存款是立社之本,是效益之源”的经营理念,消除存款不论成本不管稳定,单唯完成时点任务的错误做法,从稳定全局经营的整体利益出发,千方百计实
施负债营销策略,为信用社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资金来源。
2、改革存款指标考核办法,实行时点指标与月均指标双向考核,防止存款起伏波动和基层信用社玩数字游戏现象,促进了稳健经营,实现了存款总量持续稳定增长,保证了支付不出风险。
3、坚持依法合规经营,用服务竞争存款。年初以来,全农村信用社严格恪守《金融同业公约》要求,下发《关于坚决禁止高息揽存的通知》,杜绝一切不正当竞争行为,认真履行优质文明服务规则,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更新服务设施,改善服务环境,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信合品牌,塑造信合的社会形象和信誉,用优质服务战胜了诸多困难,推动了存款持续增长。
4、注重优化存款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全农村信用社更新观念,切实增强抓对公及低成本存款的组织力度,强化信息公关,把握对公客户,积极主动地进行市场竞争,有力地促进了上半年低成本
存款增加万元,增长%,低成本存款占比%,较年初提高个百分点,为增盈创造了条件。
5、改革分配制度有效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全农村信用社在认真总结去年分配制度改革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进一步实行岗位工资管理,充分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取酬原则,调动了一线人员的吸储积极性。
6、大力开展多种形式存款竞赛活动,各社早动手、早动员、早落实。年初就把存款任务分解到所柜,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存款竞赛方案,促进了存款增长,竞赛中各级领导带头抓大户,找储源,定措施,起到了很好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推动了存款工作的开展。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农业投入。
上半年全农村信用社以信贷结构调整为主线,合理发放贷款,支农力度加大的主要措施:
一是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思想,确保农业贷款投放。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服
务“三农”的办社宗旨不动摇,引导信用社理清经营思路,牢固树立支农立社意识和服务创新意识,在全《农村信用社分类指导意见》和《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意见》的规范管理下,严格执行市社确定并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重点支持农业、严格控制其他、企业实行零增长”的信贷工作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地进行分层次经营,在农村社和大集镇社依据“小额、流动、分散”的信贷运作策略,紧紧抓住市场定位组织信贷营销,努力把经营重点从原来的注重大额和“垒大户”的现实中解脱出来,逐步向较小规模的经济组织转移,向千家万户的农民转移,真正把信用社办成“农民自己的银行”,同时为确保信贷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我们采取二项硬性措施:①实行比例管理,增加农业贷款比重,我们规定每年新增贷款总量要按照新增存款运用率不超过75%进行控制,新增贷款中农业贷款所占比重要达到70%,用比例制约保证增加农业贷款投量。②调整农
业贷款内部结构,新增农业贷款要70%以上用于小额农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使其成为农户贷款的基本方式,支农再贷款100%用于农业,同时下力量压缩其他农户贷款使之较年初下降10%以上,从而集中信贷资金向农业、农村和农户倾斜,调整信贷结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二是我们还以实施“富民工程”为中心,全面改善对“三农”的信贷服务。①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确保了传统种植业、农户的生产、生活资金需求。近年来,全农村信用社依照人行制定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要求,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支农工作突破口,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一项拳头产品、精品名牌来经营,到六月末,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已达万元,占农户贷款的%,发放贷款证个,占全部农户的%,为户解决了贷款难问题,同时为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户,我们还在社进行了农户贷款电子化管理试点,主要是建
立农户电子档案、电子授信、自动收贷收息,全面实行贷款柜台交易,受到了农户和信用社的极大欢迎,目前这项工作,部分软件还在进一步完善和修改中,预计今年七月份后,将在全农村信用社铺开,为更好地服务农户创造条件。②积极推广农户联保贷款,缓解种养大户较大额度贷款需求,农户联保贷款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一项补充,根据人行制定的“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针对全市农村信用社使用农户联保贷款手续不规范现状,结合信用社率先创办“农户经营联合体”贷款的典型经验,我们依照合同法相关要求,制定了《农村信用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办法》,对农户联保组织成立条件、法律责任、贷款合同、审批程序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从而即规范了贷款管理又开辟了农业贷款增长的新渠道,促进了农业贷款领域开发和农业贷款总量的增长。截止六月末,全农户联保贷款达万元,占农户贷款的%,为个联保组织的户农民解决了小
额农贷以及单户抵押担保难以解决的种养户贷款难的问题,基本保证了种养大户的资金需求。③开展创建农村信用工程活动,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为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确保农村信用社贷款投入的良性循环,近年来我们全农村信用社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和村委会配合,依据创建条件先试点、再推广,大力组织开展创建农村信用工程活动,截止六月末,全农村信用社建立经济档案万户,占全市农户的%,评出信用乡镇个,占全乡镇总数的%,信用村个,占全行政村总数的%,信用户户,占全农户总数的%,现已初步形成了以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为主体的信用工程体系。④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全市农村信用社为适应种养业发展变化需要,转变思想彻底改变了“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模式,对农户贷款期限不硬性规定,而是根据需要允许跨年使用,并且随时满足农户新的贷款需求,同时许多信用社
针对地区农户特点及资金需求变化趋势,区别不同服务对象调整农业小额信用贷款额度由元调整到万元,农户联保贷款额度由元调整到万元,有效地满足不同层次农户的资金需求,方便了农民生产经营,基本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实现了社农双赢战略目标。三是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控制经营风险。我们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办社宗旨,信贷支持以服务“三农”为主,因此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精神,①严格控制信贷资金向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汽车等国家控制行业投放。截至到六月末,全农村信用社没有对电解铝、汽车、电石等行业提供贷款支持,仅对钢铁、水泥、纺织、铁合金、房地产等行业有少量的贷款支持,这五种行业贷款余额为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这些贷款大部分为以前发放。②杜绝了贷款偏离农业垒大户情况的发生,近几年来未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也未对拟建项目承诺发放贷
【信用风险分析与评价】推荐阅读:
信用卡家装分期付款业务的风险与对策09-18
信用风险论文08-30
信用风险属于09-05
银行信用风险防范08-13
信用风险管理办法06-12
信用风险管理案例08-12
信用风险管理措施12-07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12-14
信用担保风险控制管理07-02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