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我国经济分析)(共14篇)(共14篇)
1.宏观经济学(我国经济分析) 篇一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摘要: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物价总体可控,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总的看,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是好的,但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旧复杂,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宏观调控的对策。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政策
一、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1)、“双高”经济是当前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工业化驱动、城市化抑制的发展模式,以及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以“高增长、高通胀”为特征的“双高”经济增长周期。
首先,消费物价指数(CPI),自从2009年10月份走出负增长以来,持续上升,2010年11月份达到5.1%的高位,2011年3月份达到5.4%,4月份保持在5.3%,5月份维持在5.2%,6月份跃升至6.4%。如果考虑到2011年1月份CPI指数篮子调整的因素,按照去年的CPI统计指数的话,今年3-4月份CPI已经达到6%左右,通胀的压力在持续上升。本轮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于成本压力,包括国际能源资源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经济处于刘易斯拐点后农业商业化阶段,或者说工业化中后期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由此推动的劳动成本上涨,将是一个持续影响中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因素。
其次,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样自2009年11月份走出负增长以来,在2010年5月达到7.1%,一直保持在6%左右的高位,在2011年3月份达到7.3%,在4月份保持在7.2%,5月份维持在6.8%,6月份继续保持7.1%。PPI在2010年4月达到6%以上以来,一直保持着高位运行。这一方面反映了国际能源资源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保持高位水平,另一方面反映了国内劳动成本持续上升并保持高位水平的现实。
第三,GDP增长,自2009年3月走出经济周期的谷底6.1%以来,在2010年3月达到11.9%的高位,到2010年12月回归到9.8%,到2011年3月保持在9.7%。经济相对保持在潜在经济增长趋势水平。
GDP、CPI、PPI的变动趋势,预示着中国结束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增长阶段,进入了一个高增长伴随着高通胀的经济增长阶段。
(2)货币供给回归常态,增长趋于理性。
货币投放量,狭义货币供给M1从2009年8月超过广义货币供给M2以来,一直持续到2010年12月,进入2011年1月以来,M1增速低于M2,并维持在同样的增速水平。进入2011年以来,企业投资和供给存货等的经济推动力量正在趋于稳定。这说明经济面无论是企业、政府、消费者,还是市场,都回到一个理性增长水平和状态。伴随GDP趋稳以及增长的M2增速的放缓,反映了企业微观结构调整与管理的改进,也反映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
新增贷款,自2010年3月恢复相对稳定,到2011年1月的趋于上升,说明企业信心在恢复,这反映了企业在政策刺激退出或资产配置上的流动性的调整,说明企业内部资产结构在发生调整,经济面在回归稳定。
工业增加值,自2010年11月增长13.3%,跳到2010年12月最高点15.7%,进入2011年以来,依次为2月份14.1%、3月份14.8%、4月份13.4%、5月份
113.3%,与M2增速相对照,说明企业的赢利能力正恢复到与市场资源配置相对均衡的水平。
(3)供给优化、需求调整,转型发展,经济趋于稳态平衡增长。
根据三次产业的调整和投资、消费与出口三驾马车的结构优化趋势,经济在宏观层面表现出了趋于内在稳态平衡增长的趋势。这一内在稳态平衡增长的趋势正反映了经济战略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趋于软着陆的总态势。具体分析如下。
总供给GDP,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报告,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963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但相比于2010年全年和四季度,分别回落0.6%和0.1%。总供给显示经济趋稳向好。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回落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1%,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这说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态势相对良好,由此表现了经济在结构上的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方面说明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环境逐步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逐步形成,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在替代政策的刺激作用。总供给呈现出的结构优化,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型,经济结构正在优化,供给趋于平衡的稳态增长趋势正在形成。
总需求,包括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2010年全年投资278140亿元,增长23.8%;消费154554亿元,增长18.4%;进出口总额1831亿美元,增长6.4%。相比而言,进入2011年以来,1-2月份投资17444亿元,增长24.9%;消费29018亿元,增长15.8%;进出口总额-73亿美元。1-3月份,一季度投资39465亿元,消费42922亿元,进出口总额-10.2亿美元。1-4月份投资62716亿元,消费56571亿元,进出口总额114.3亿美元。根据1-4月份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数据分析,以1—2月份为基数,三四月份的投资、消费和净进出口的增长率分别约是1.26%-1.33%、0.48%-0.99%、0.86%-1.7%从这一短期增长趋势看,投资增速在下降趋稳,消费和出口在上升并趋稳。这一结果显示了总需求层面经济增长的结构在趋于合理,消费和出口,替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力量。这显示了中国经济在刺激政策退出的过程中,呈软着陆趋势,市场的力量在加强,经济稳定向好的趋势在显现。
根据总供给的结构优化与总需求的结构调整,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总体趋势是趋稳向好的。
(4)总体就业压力大,就业结构矛盾突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怎样解决中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庞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新增就业,特别是如何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复员军人等特殊群体的就业,任然是中国未来五年,甚至是十年中,最为艰巨的任务。
首先是农村和农业劳动力需求萎缩,农村新增青年劳动力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压力较大。从城乡二元结构看,目前在农村承担劳作的40岁—65岁劳动力,在未来的30年中,将快速老化并逐年退出;而在农村和城镇分布的80后、90后 和未来进入劳动力年龄的青年人,再回农村务农的比例将越来越小,而且新生代的农村人口,随着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视野的开阔,以及城乡比较利益的驱使,将有90%左右会进入城市。因此,未来10年到30年,就业的压力 主要来自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结构性转移。
其次是知识型劳动力供给压力增大。一是大中专学生年平均毕业规模越来
越大。2000年时,普通高校毕业生为95万人,研究生毕业人数为5.8万人;职业中学毕业生为176万人;高中毕业没有进入高校和职业学校、需要就业的劳动力为1700万人;2011年,大学毕 业生近760万人,职业学校毕业生250万人左右,高中毕业没有上大学和专业学校的估计至少1000万人。从2000年到2010年各类教育普及率来看,18岁—22岁青年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2.5%上升到25%左右;15岁—17岁青年高中和 中专程度教育普及率从42%上升到80%左右,“十二五”规划2015年高中普及率提高到87%,估计2020年将会达到95%。
二、今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不能再用传统的发展观念和模式来推进经济增长,要着力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从追求速度效益转向追求结构优化效益,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要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放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
根据这一内在要求,针对前面提到的今年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是抑泡沫、控投资、调结构、强民生。
首先,抑泡沫、控投资的主要措施是对货币政策做较大的调整,由“宽松”型回归到“稳健”型,继续加息和适度收缩信贷是其主要手段。
其次,调结构则要复杂得多,面临相当多的难题,主要是从两方面促进,一方面,降低增长预期,改变高增长思维,尽快改变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为结构调整创造较为宽松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创造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促进机制,全方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如创新金融与产业结合的模式,促进制造业升级,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并通过减税和提供更大更多的金融支持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千方百计扩大消费等,并鼓励创业、发展小企业、扩大就业。
第三,强民生既要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又要加大社会改革力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宏观经济学(我国经济分析) 篇二
国际通用的衡量一国宏观税负的指标是税收收入与GDP的百分比。在政府收入中, 税收收入占据了政府收入的主要份额, 而其他非税收收入占比相对较小。因此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 用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可以很准确地反映其宏观税负水平。然而, 我国的政府收入形式并不规范, 关于税收的立法尚不健全。非税收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占比较大。2013年我国政府收入201893.15亿元, 其中税收收入110530.7亿元, 仅占政府收入的54.7%, 加之其他隐性收入的存在, 仅用税收收入占本期GDP的比重并不能准确反映我国纳税人的真实税收负担状况, 无法判断目前税收的合理性。综上可知, 为更准确地了解我国的宏观税负, 引入大小口径税负指标对比分析更具现实意义。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3) 》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得出
由图1知, 我国小口径、大口径宏观税负随时间的推移, 均呈上升趋势, 其中小口径税负呈现逐年平稳增长态势, 而大口径宏观税负则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 在1997—2013年期间, 小口径税负从1997年的10.4%上升到2013年的19.4%。大口径宏观税负, 从1997年的15.7%快速上升到2007年的33.2%, 2008年则降至28.7%, 而后恢复上升趋势, 这与2008年的美国爆发次级债危机有一定关联, 即中国为应对次贷危机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下调企业所得税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表现之一。从2009年的30%升至2013年的38%。
从图1不难发现, 两种计算口径之间的数据差距越来越大, 在2013年大小口径宏观税负数据之差就达到了18.9个百分点。差距增大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上。由于非税收入主要以各种“费”的形式存在, 同样也会给增加税收负担。因此, 本文以大口径宏观税负作为税收负担水平的考察指标。
我国大口径宏观税负统计值相对其他国家而言较低, 在考虑居民税收负担的同时, 更应当考虑我国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税负水平普遍高于中国, 但其居民的税收负担却不重, 居民享受的社会福利同样较高。作为北欧国家的典型代表, 瑞典、芬兰和丹麦建立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 尽管宏观税负水平很高, 但当地居民和企业并未抱怨国家的税负很重, 相反大多数居民支持政府实施高福利的税收负担政策。同时, 一些学者也认为, 一般社会保障性支出比重较大的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相应较高。然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在逐渐健全过程中, 目前的宏观税负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存在严重的不对称, 政府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不足, 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与精神需要, 如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医院的“以药养医”等。
二、中国税负水平较高的原因
(一) 税收法定原则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 我国多使用“授权立法”, 即国家立法机关授权给行政机关税收立法权, 导致大多数税收法律规范以税收行政法规的形式出现, 税法的法律权威性缺失和地方立法权缺失, 导致地方政府通过非正规途径筹集政府资金, 而最终债务的承担人则是人民。
(二) 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比重相对较小
我国较高的宏观税负并没有带来基本公共服务的明显改善。从我国现状来看, 虽然国家正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投资与支出力度, 但对于拥有十多亿人口的中国来说, 虽然2012年这三项支出分别为21242.1亿元、7245.11亿元和12585.52亿元, 较2011年分别增长28.76%、12.69%和13.29%, 但人民能真正享到的服务却少之又少, 或获得服务困难, 或对家庭生活水平以及幸福指数无法产生影响。2012年,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总和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32.6%, 而美国占比高达60%左右。如, 目前我国农村已经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简称新农合) , 只要农民定期交医疗保险便可享受90%的报销额度, 但新农合对农民的就医看病限制较大。第一, 必须到指定医院就医才可免除部分费用, 但农村医疗条件和水平有限, 致使农民在遇到大病时, 农村的医疗条件根本无法提供良好的治疗;第二, 定期交纳的新农合款项若使用不完, 则当年无效无法转接, 导致许多农民不再定期交农合款项;第三, 国家对指定药物实施部分报销。
(三) 税制结构不合理
欧美发达国家大多实行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另外,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和改革深水区。税制上, 应当将以流转税等间接税为主向以所得税等直接税为主的阶段转变。但是我国当前税收仍以所得税和流转税为主, 且所得税所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较低, 2011年所得税约占25.43%, 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关税等流转税约占52.87%。这种税制不利于宏观经济的调控、税收负担的缓解以及民生的改善。
三、降低我国税负水平对策建议
(一) 加大“费改税”力度, 加快“费改税”进程
将我国现存的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剔除, 合理调整收费结构, 将一部分收费项目纳入税收体系, 实现“费改税”。各地方政府的收费项目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 应通过网络公开公示的方式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 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合理设立一些适合本地的税收征管项目, 即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 推动地方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 中央应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 加大地方所占共享税的比例
中央通过增加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来调节地方财政资金不足问题, 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由于用于地方财政支出的地方税税基小、税种少, 为避免地方政府扩大其收费项目增加预算外收入与制度外收入。国家可以通过扩大共享税中地方政府所占比例来增加地方税收, 减少不必要的收费。
(四) 改变现有的税制结构
将主要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种, 改为以直接税为主体税种。加大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在总税收中的占比, 即由主要以商品与服务为主的缴税如流转税转向主要以企业与个人缴税如所得税。
(五) 改变财政收支结构
将财政支出主要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以公共服务为主, 加大社会保障支出, 加大对医疗、卫生和教育的投入, 增加社会福利, 改善民生。提升居民自主纳税意愿, 做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参考文献
[1]陈旭东.国际比较视角下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客观分析[J].现代财经, 2012 (3) :28-34.
[2]刘新利.我国宏观税负成因及国际比较[J].中国税务, 2007 (3) .
3.我国宏观税负的现状分析 篇三
[关键词] 宏观税负 经济增长 拉弗曲线
一、税收负担及其意义
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或者负税人,因国家征税而承受的福利损失或经济利益的牺牲。它通常定义为税收价值对某一经济总量价值的相对比例。从研究的口径大小来看,税收负担可以分为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若从总体纳税人的角度来观察,称为宏观税收负担;若从个别纳税人的角度来分析,则称为微观税收负担。本文主要分析宏观税负。
宏观税负, 又称宏观税率, 是指一国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 的税收收入占该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 即国家在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以税收形式所集中的价值总额及其比率, 反映了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及财政功能的强弱。
合理的宏观税负有重要的意义。合理的宏观税收负担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一方面既能保证国家在不侵蚀税基、涵养税源的基础上筹集到充足的财政收入, 满足国家履行职能的资金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适时适度的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 促进国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因此, 它是政府制定税收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我国宏观税负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宏观税负现状。根据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的最新公布的 “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数据,中国继续是亚洲经济体中税务最重的国家,全球排名第三,税负痛苦指数是152。第一和第二分别是法国和比利时,税负痛苦指数是166.8和156.4。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税收增长的重要因素。自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为积极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我国对税收政策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鼓励出口、投资、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收入分配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经济增长和税收部门的努力增管,也带来了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带来了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正是税收的超常增长带来宏观税负的稳步提高,近年来宏观税负有一个上升的趋势(见表)。
表 1997年~2004年我国GDP、税收收入及宏观税负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2.原因分析。(1)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税收的增长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加入WTO,通过国际贸易合理配置资源,拉动了国内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国内市场,尤其是服务领域的国内市场的开放,促使大量外资涌入,使国外资金、技术同国内的资源、劳动力、市场有效结合,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2)税收政策和制度的变动对税收负担率的上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1994年分税制改革,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财政收人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人占财政总收人的比重,从而从根本上扭转了两个比重下降所引发的矛盾。费改税以后,费改税收入由费用转变为税收,使得在政府收人不变的情况下,税收收人有所增加。
三、优化宏观税负的政策建议
1.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减轻企业流转税负担。生产型增值税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影响企业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及基础产业投资的积极性;二是影响我国的产品出口,生产型增值税退税不彻底,导致出口产品价格高,降低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因此,对增值税必须做根本性调整。在坚持市场经济税收原则的前提下,把增值税的政策取向,从治理通货膨胀、对投资征重税这个方向转过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2.规范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分内外两套,名义税率均为33%,但是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给予了大量地优惠待遇,据测算,外资企业在中国地实际税率平均只有11%。税收优惠地存在,一方面造成政府名义税收收入与实际税收收入之间地巨大缺口;另一方面,不平等的税收待遇削弱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利于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应统一国内外税收的口径。
3.税收改革要和当前的财政政策转变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突出税收中性向导,避免经济过热,促进经济增长以内生方式进行。当前,我国财政政策正向中性转变,税收要适应这种转变,突出税收中性的向导,把税负降到既不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又不对经济有太大的刺激作用的中性水平。
4.推出其他税种的改革。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尽快推出其他税种的改革,开发新税种,停征部分税种,改革财产税。改进和完善消费税制度。
5.加强和规范税收征管,加大征收力度。对该征的税收要落到实处,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做到应收尽收,并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的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彭高旺李里:我国宏观税负的现状[J].改革与战略,2006(2)
[2]周寅章复云:关于税制改革中税负问题的探讨[J].企业经济,2006(3)
[3]冯文荣:税收负担与税制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闻媛:我国宏观税收负担走势分析与政策选择[J].税务与经济,2006(1)
4.宏观经济学(我国经济分析) 篇四
对我国现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分析
姓名:班级:学号:
内容摘要: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人口大国,采取恰如其分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国民收入产生的乘数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经济都能够持续稳定的增长,虽然不免陷入过投资怪圈、顺差怪圈等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发展圈,不过总体上还是在稳步发展的。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在这继往开来的一年里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假如那些独到有建设性的措施如真能落到实处,那中国的经济又将迎来一个新的腾飞。
关键词:宏观经济中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发展
正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见证的中国经济的发展
从1976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中国开始与世界接轨,结束了之前的混乱,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后又有1992年的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有了明确的目标。经济朝着有中国特色的方面发展。到后来遇上2008年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的心情呈现阴晴不定,反复无常的状态,不过中国的经济还是曲折上升,有欣欣向荣之势。再看到这些可喜的的结果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非常骄傲和喜悦,不过其中也存在了诸多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生僻而专业的经济词汇涌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中国关注经济的人群再一次猛增。众多的经济学家也参与到了其中。较著名的厉以宁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他是中国改革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元老,他的股份制理论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参考。他认为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均衡,产生了投资怪圈。投资怪圈形成的原因是地方要减轻自身的就业压力,因此地方政府就拿出土地招商引资,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当然产生投资怪圈还与垄断有关,有利益牵连在其中,国家的问题是由全国人民来承担的,对于地方来讲,只要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就行了。要想走出投资怪圈,关键还是要靠改革。
中国经济用两只脚走路,不能一短一长的,不然会失去重心,难保不会摔个大跟头。2009年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一周年,国内最热十大财经新闻搬上银屏:
1.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保八”已成定局。2.十大产业振兴出台,多项措施力促
消费。3.楼市股市火爆,各地接连出现新地王。4.财政货币政策双宽松,信贷“井喷”后回落。5.新医改方案出台,基本药物目录公布。6.资本市场IPO重启,创业板市场顺利开闸。7.发展区域经济,十大经济开发区先后获批。8.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启动。9.大宗商品价格一涨再涨,成品油价一调再调。10.我国确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5712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我们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回忆往昔,那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整体上是持续发展,继往开来,今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导下蓬勃向上,生机盎然。
又到一年播种时,2012中国经济扬帆起航
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在2011年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全国财政支出2.82万亿元。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我们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改革任务,加大攻坚力度,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同时也提出了2012年的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
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这里要着重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首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1.5%左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然后,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最后是为了满足: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九)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这些目标和措施有着高瞻远瞩性,不仅有利于经济更快发展,而且有利于经济更好发展。对于中国现阶段经济整体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我国总需求结构中内需和外需失衡,内需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失衡。2012年政府的工作目标中主要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刚好是对症下药的。财政政策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两大项,其中政府支出又包含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目前,我国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货币供应量选项:
1、增发长期国债
5、增
3、调整收入分配,促进消费
4、调整利息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抑制过热的投资,因为投资是税收的减函数,税收高了,投资就会少,另一方面,从国民收入的角度来看,投资少了,消费就上去了。所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大结构调整和推进科技进步力度,并将当前的扩大内需政策与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把防范通货紧缩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样可以进一步扩大内需,使总需求结构平衡。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不让货币汇率出现大起大落!由此可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是货币汇率稳定,从而可以消除消费者对手中持有货币价值的担心,让消费者放心消费,也有利于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总的来说可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也可以大力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外汇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管好用好外汇储备。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协调机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控。规范各类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国家的口袋鼓了,不意味着人民的钱包鼓了,人民的钱包鼓了,不意味着人民就幸福了;但是人民幸福了,一定是说明钱包鼓了,国家富了。我国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依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制定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平稳、持续和快速运行。从思维到思维只是一步,但从思维到行动却有万步之遥。经济发展中的诸多怪圈、乱象依然存在,要真的做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2012年的中国经济已经扬帆起航,只要长风破浪会有时,总可待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1].网易财经中心,《这些年,中国经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1
[2].流血,《从思维到行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3].王学武,《经济中的乱象》,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8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宏观经济分析与监管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2
5.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区域效应 篇五
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东、中、西三大地带差距的扩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自然的.,又有社会与经济方面的,其中,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投资、税收等方面的向东部沿海地带的倾斜是引起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
作 者:刘志杰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79 刊 名:湖南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BUSINESS COLLEGE 年,卷(期): 10(2) 分类号:F123.16 关键词:经济地带 宏观经济政策 区域效应
6.浅谈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预测 篇六
浅谈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预测
浅 谈 我 国宏 观 经 济 形 势 与预 测 王摘做 出预 测 。 伟 要 : 目前 ,国际国内宏观 经济形 势不容 乐观 ,本 文分析 了当前我 国宏观 经济形势 ,并对 未来我 国的宏观 经济形势和宏观政 策调控 关键词 :宏观 经济;形势;预 测; 目前 ,我 国的经济发展正在稳步进行 ,经济增 长速度 也正朝着 预期 方 向行进 。但 由于国际经济形势起伏不定 ,我 国宏 观经 济形势受其影 响 也 出现 相 应 变 化 。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 目前 ,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着复苏态势 ,总体上看 ,2 0 1 3 年世界经 济仍将呈现低速增长 态势 ,2 0 1 3年世界 经济 的年均 增长率 为 4 .5 % 左 右 ,发达经济体 的增长率为 2 .5 %, 新 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率为 6 .5 %。世界经济格局 的变 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发 展 中国家在世界经济 中地位提升必然要求对相关 国际经济 金融机构进行 改革 ,经济格局 的变化将提升我 国的国际影 响力 ,增加我 国的话语权 和 决策权 。包括 2 O国集团在 内的多种对话 机制 的形成将 为我 国广泛参 与 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提供 了更多 的国际舞 台;世界经济格局 变化还将推 动 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 向转变 。 从区域宏观经济来看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洲金 融体系崩溃 和 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很小 。欧债危机使整个欧洲将 陷入停 滞 ,各 国在 国 际事务 中的话语权也将 明显下降 ,并严重危害世界经济 的复苏 。虽然 世 界各国和 国际组织虽然立场存在明显差异 ,但最终均达成有效 的短期救 助方案 ;而从 中长期看 ,随着欧元 区在财政 、金融等方面进行 大幅度 的 制度调整 ,主权债务危机将会逐步得 以解决 。美 国经济不 景气 对我 国出 口的影响也将逐渐显现 。另外 ,今年 以来 由于经受 自然灾 害的 日本经 济 处 于恢 复期 ,需要大量进 口,使 我 国对 日本 的出 口一直保 持较快 增长 , 但 是随着 日本经济形势好转 ,进 口将有所下降。 一、二 、我 国 宏 观 经 济 形 势 分 析 当前 ,国内的经济增长处于短期 回调状态 ,支撑经济 中长 期增长 的 各类要 素组合仍 比 较 好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良好 :工业化 、城市化 都在快 速增长 i投资需求虽 然有所 降低 ,但仍 然 比较 旺盛。与此 同时 , 我们 的劳动力 成本将 上升 ,地 价将上 升 ,资源环 境使用成 本也将 上升 , 而且人 口老龄化将更 加明显 ,这些因素将导致我们传统的低成 本竞争优 势逐渐丧失 。 当前 我国经济正 在经历 两个转变 ,即从 高速增长转为平稳 增长 ,从 规模扩 张式发展 转为质量效 益型发展。我国经济总的形势是好 的 ,且 由 于我 国正处 于工 业化 中期 ,工农业 投资机会 多 ,供给仍然不 足 ,需要满 足市场需求 。笔 者重点 介绍 以下几 个方面的经济形 势。 首先是经济增长形势 ,我 国经济仍 处于增 长 “ 长周 期” 。从短期 来 看 ,房地产行业 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 济增长 的主要 动力 。另外 ,企业 自 主投资较强 ,制造业增长较快也将推 动经济增长 。从 中长期来看 ,企业 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 头不减 ,国内较高 的储 蓄率 对拉 动 内需仍 有很大 空间 ,我 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 中。但是 , 我 国经济增 速开始 放缓 。 2 0 1 3年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金融动荡 已致外需 明 显下降 ,国内高通胀下 的投资拉动模式难 以为继 , 加之 土地可开 发数量 减少 ,土地财政拉动经济 的空 间缩小 , 也使 内需增 长有限 ,经济 增速呈 现逐渐 回落趋势 。 其次 ,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 。国内消 费严重不 足 ,居 民消 费率 持 续下降 ,虽然 国家 已经启动刺激 内需计划 ,但截至 目 前 为止效果并不 明 显。过度依赖投资 ,不仅影响消费 ,也存在生产能力过 剩和 闲置 。加 大 金 融风险的隐患 ;依 赖 出 口,国际 贸易长期 失 衡 ,不仅 具 有较 大 的风 险 ,也导致贸易磨擦加剧。 再次 ,曾经支撑我 国经济快速发展 的劳动力 、土地 、矿产资源等 传 统要 素 ,其供求关系 已发生较大变化 ,价格持续上升 ,原 有竞争优势 逐 渐减 弱 ,一些地 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已近极限 。国内外经 济形 势 的重 大 变化 ,使得 过去那种依赖出 口快速增长的外需拉动模式不 可持续 ,凭借 要素投入 的快速增长模 式不可持续 ,凭借低水平竞争和产 能过度扩张 的 粗放增长模 式不 可持续 。 另外 ,通胀方面 ,首先 ,通货膨胀压力减缓。经济 回落降低通胀 压 力、输 入性通胀逆转 以及 国内食 品价格进 入 回落周期 促使 我 国通 胀 回 落。P P I 也快速 回 落 。但是 , 在全球货 币宽松 的情况下 ,通胀 预期短 期 难 以轻易改变 ;当前 经济 内在扩 张压力 依然 存在 ;可能存 在 的 自然 灾 害、舆论炒作等都可能成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的因素 。 三、我 国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2 0 1 3 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和国内经济运行环境 ,我国实施了 积极 的财政政策和稳健 的货币政策 ,国 民经济运行总体 良好 ,但是 ,面 临着 复杂多变 的国际宏观经 济形势和 。我国宏观经 济形势也 不容乐 观。 以下重点对几个方面进行预测。 首先 ,“ 十二五” 期间我国将不 断加强工业 化和城镇 化建设 ,成 为 经济发展 的主要驱动力 。根据 国家 “ 十二五 ”发展 规划 ,到 2 0 l 5年 我 国工业化率将 由现在的 5 0 %上升 到 6 5 %左右 ,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 4 5 . 7 %上升到 6 0 %左右。工业 产值每增加 1 个百分点 。就可 以带 动 G D P增 长0 .6 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 每增加 1 个百分点 ,可 以带动 G D P 增长 1 . 5 ― 2 个百分点 。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将 成为经济发展 的强大驱动力 。 其次 ,预计投资增速将继续 下滑 。与 2 0 1 3年一样 ,随后 的拖累 我 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为房地产投 资及其相关投 资。基建投资 ,制 造业投资在地产相关产业链 ,政策相对紧缩的大环境 ,以及财政收入 下 降等 因素 的影响下将继续下滑。预计今 后我国固定资产 投资增速将继 续 放缓 ,在房地产 、基建、制造业 的投资组合 中,制造业相对增速最高 。 再次 ,预计今后宏观调控政策从整体 政策框架和 总基调上 ,不会 有 太大改变 ,可能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 的货 币政策 。正确处理物 价 稳定和消费需求的关系努力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的方 向 ,促进消 费需 求的稳定增长 ;可能会更 加关 注正确处理投资 、出 口和消费 的关 系 , 有 效防止经济风险。此外 ,继续对 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 ,使其有所成效 。 综上所述 ,当前 国际 国 内各 种不 利 因素 的长期性 、复杂 性 、曲折 性 。在 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之下 , 世 界经济 由快速发展期 进入深度转 型调 整期。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面对 当前依然 比较严 峻的宏观经 济形势 ,只要我们 采取正确宏观 调控手段 ,运用合适 的金融调 控政策 , 就能使我国经济健 康发展 。( 作 者单位 :江 苏省 电力公 司大 丰市供 电公 司党群工作部) 参 考 文 献 [ 1 ] 高艳秋.我 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 策调 控分析.科技 创新 与应 用 2 01 3 .2 5 [ 2 ] 李雪松. 未来 十年 中 国经济 总量 与结 构 变化趋 势. 中 国市场 2 01 3 .3 1 [ 3 ] 周必健.今 年来经济走势的三大反 差. 浙江经济.2 0 1 3 .1 5 B u s s _
7.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篇七
一、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三个基本指标
1. 消费品、投资品和资产的价格总水平。
消费品价格上涨过快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消费品价格下跌过快就会出现通货紧缩。根据经济学家的研究结果,我国现阶段消费品价格指数范围是3%-5%,超过5%就会出现通货膨胀;低于3%就会出现通货紧缩。投资品价格主要是指生产资料价格,像钢材、水泥价格等。一般来说,投资品价格上涨过快就会出现经济过热,投资品价格下跌过快就会出现经济过冷。我国目前投资品价格指数的取值范围4%-6%,超过6%就会出现经济过热;低于4%会出现经济过冷。资产价格在我国主要是指股价和房价。资产价格升幅过快就会出现经济泡沫,而资产价格跌幅过快会出现资产缩水,导致信用体系破裂。现在理论界有人认为资产价格就股价来说,应以2006年为基数,上海股市为蓝本,每年上涨1000点左右,自2009年之后未来五年内达到一万点以上为正常值。资产价格就房价来说,应以2006年为基数,每年上涨5%-10%为正常。
2. GDP增长。
关于我国GDP增长率,经济学界认为我国合理的取值范围应该是年增长率8%-10%。从我国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若GDP增长超过10%,资源供给(包括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等)变得比较困难,就会出现煤、电、油、气、运等资源的价格上涨以及直接导致企业经营上的困难,而制约经济发展。但GDP的增长也不能太低,GDP增长低于8%就会导致过高的失业率,难以完成每年解决1000万新增就业人口的任务。我国的发展目标是在203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每年解决新增就业人口的任务,再者,失业率过高也会影响社会稳定。
3. 就业状况。
就业状况以失业率为衡量指标。经济学界认为,我国目前失业率的合理取值范围是3%-5%。失业率过高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失业率低于3%就会出现劳动力供给不足,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
总之,对宏观经济的分析,首先就要分析上述三个指标(价格、增长和就业指标)的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影响三大指标的因素,采取措施使之保持在合理的取值范围,以保持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
二、影响价格、增长和就业指标的主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上述三大指标的主要因素是供求关系的变化,就整个社会来讲,也就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相互关系的变化。
1. 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需求就是指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有货币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的综合。总需求有三个部分构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消费需求按照不同影响因素又细分为有收入决定的消费品及收入型消费、信贷消费(借钱消费)、受预期影响的预期性消费。投资需求主要包括由政府主导的公共产品的民生投资(包括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的投资等)、生产资料性投资,即向各个产业的投资,其主体是企业,充分受市场经济的调节;资产投资,即对资产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其主体是公众。上述的消费品需求与投资需求是内需;外需是指出口,实际上是由国际市场需求转变为国内总需求。
2. 社会的总供给。
总供给可以简单地成为一定时期现实生产能力的综合。总供给包括消费品供给、投资品供给、利用国际市场供给而增加国内市场供给的“进口”。
3.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
总需求与总供给有三种关系,即总需求膨胀、总需求不足、总量平衡。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总需求膨胀导致价格暴涨、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经济泡沫、失业率太低等现象。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显现总需求不足,导致价格下跌、通货紧缩、经济过冷、资产缩水、失业率过高等现象。如果能够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则总量平衡,国民经济运行稳定的理想状态。只有实现总量平衡时价格、增长、就业三项指标才会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一般来说,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自然平衡状态很少,甚至是不太可能,所以我们只有在宏观经济调整中才能使其达到动态平衡。
三、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宏观因素
1. 货币因素。
货币因素是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关系的重要宏观因素。货币供应量上升会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反之会减少社会总需求。
2. 财政因素。
财政因素影响供求关系数量包含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一般来说,通过减税也就是减少财政收入的办法,会是财富保留在社会上,从而会增加社会总需求;通过加税也就是增加财政收入会相应的减少社会总需求。
3. 国际因素。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个国家的供求关系要受到其他经济体的影响。因此,国际因素是影响供求关系的重要宏观因素。国际因素主要是指国际收支,也就是外汇收入与外汇支出的互相关系。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会使外汇收入大于支出,使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增加,导致货币发行总量增加,从而会促进社会总需求的过快增加。而贸易逆差和资本逆差会出现外汇收入小于支出,减少货币发行量增加国家外债,从而使社会总需求缩水。
8.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篇八
引言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一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住房保障制度,自推行以来,在解决职工住房困难,转变职工住房消费观念,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的初衷,是政府为解决城镇居民住房融资问题,依据政府政令而设立的强制性储蓄基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一制度对于在民众之中普及住房金融知识、满足部分居民的住房融资需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十几年发展中,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使住房公积金真正发挥市场化的经济学作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意义
纵观我国的经济发展,房地产在促进经济的发展发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有着很大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提高了居民住房消费的能力,保障住房制度的健康发展。二是住房公积金是一种长期性、强制性、保障性、固定化的储蓄制度。住房公积金所筹集的资金为住房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三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福利分房制度下,人们只能论资排辈的等分房,在分配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腐败的现象。住房公积金的建立,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体现着制度的公平性发展。最后住房公积金制度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一起是我国住房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理论存在的问题
1.经营模式亟待优化
无论从激发并保持资金固有的活力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是从资金保值增值出发,实行企业化经营是大势所趋。目前最具现实意义的改革路径是在剥离执法职能后,成立住房公积金储蓄银行,使其以保障基本住房消费资金需要为目标,开展储蓄及投融资活动,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资金的金融属性,实现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增值。
2.住房公积金的资金管理及运作过程中存在风险
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只统筹到地市一级,管理相对分散,各地资金余缺不平衡问题影响了总体使用效率。随着通货膨胀等因素不断累积,资金保值增值将面临更大困难。再加上绝大多数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未受过专业投资培训,也没有相应的专业资质,不具备金融机构所拥有的经营金融资产和管理风险的能力,由其进行保值增值运作,不仅监管难度大,也没有规模效应。
3.提取不便,收益率偏低
低存低贷的利率政策不合理,导致效率低下。尽管近年来各地一直都在简化住房公积金提取手续,但是仍然受到不少质疑。其次住房公积金的用途受限,职工权益受损。按照现行政策,职工在公积金的贷款和提取时,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是否给予贷款、是否允许提取都存在不确定性,这实际上侵犯了住房公积金储户的所有权权益。
4.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的监督不完善
外部监督职责不明确,行业监督力不从心。虽然住房公积金是强制性的住房储金,但毕竟是一种契约式的住房储金,如果住房公积金在运行中遭受损失,最终损害的是职工个人。因为我国住房立法层次比较低,配套法则不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至今也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及规范的管理制度,造成住房管理法律层次低。
四、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方向探索
1.拓宽住房公积金使用范围
目前,很大比例的民营企业职工未能享受到住房公积金。由于使用范围的限制,不少缴存者也难以真正受益。加大非公经济组织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力度,同时积极实施非公经济组织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措施,要统一认识,加强宣传;降低准入门槛,合理配套各项政策;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常抓不懈;完善管理法,拓宽使用范围;分步实施,逐步到位。扩大公积金的使用范围,确保储户住房公积金所有权的实现。
2.推进住房公积金市场化运营
无论从激发并保持公积金固有活力,还是从资金保值增值出发,实行市场化运营是大势所趋。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稳步增长,随着各地的住房公积金资金规模增大,资金流动性风险也日益突出,如何有效推动住房公积金市场化成为日益紧迫的问题。
3.设置住房公积金住房金融机构
健全住房金融体系,防范金融风险。住房公积金应尽快纳入政策性住房金融的轨道规范发展。首先应将管理中心改制为真正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借鉴新加坡经验,把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改制为真正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其次以金融市场为基础,实行公积金利率市场化,靠有吸引力、竞争力的正利率去吸引资金,高效率地筹集住房资金,从而使住房信贷资金有充足而稳定的来源。同时,也要实行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市场化,使住房贷款具有正的实际利息,以保证住房公积金局能健康地运营。
4.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保证住房公积金政策的有效实施。将现有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提升到立法层次,从立法层面保证政策性保障住房的土地供应。进一步有效解决对住房公积金的监督问题,成立真正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彻底改变当前的住房公积金监管体制下的缺位现象。
参考文献
[1]张恩逸.住房公积金制度在住房保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J].体制改革.2012. (9).
[2]丛诚.中国住房和公积金制度发展大纲[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张桥云.完善我国住房金融体系,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2.(2)
作者简介
刘耀宇、生于1976年5月、男、现供职于哈尔滨住房公积金省直分中心 、职称 :高级经济师 副高、研究方向:住房公积金及市场经济与资金管理。
9.宏观经济学(我国经济分析) 篇九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变迁历程
户籍制度是以人为对象,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主要包括户口登记、户口迁移、居民身份证制度以及人口管理等内容。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管理制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户籍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根据政府对人口迁移流动限制的松紧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8年,是人口自由迁徙的阶段。这一时期对户籍的管理相对宽松,人口自由迁移比较容易,人口迁移大多是基于需要而非基于利益。这一时期户籍制度设计的功能是最基本的社会管理,即人口登记和人口统计,虽然附带着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对公民的居住和迁徙没有提出任何限制,公民居住和迁徙相对自由。
第二阶段,1958—1978年,是人口迁移控制阶段。这一时期对户籍的管理非常严格,公民的居住和迁徙受到限制。1958年我国第一部户籍管理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户籍制度开始由自由迁徙转向迁移流动控制转变。该条例明确规定,公民都应当依照条例的规定履行以户为单位的户口登记制度。该条例还对常住人口登记、暂住人口登记、出生登记、死亡登记、迁移登记、变更登记以及法律责任等户籍管理事项均作了详细规定,将户籍管理正式纳入了法制轨道。该条例的通过,标志着我国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制度的正式建立。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是人口迁移流动限制逐步放宽的阶段。这一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户籍限制逐步放开,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入,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户籍制度严格限制人口迁移流动的特征开始发生转变。这一时期户籍制度改革重大的事件是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的颁布,文件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有经营能力、有固定住所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及时办理入户手续,统计为非农业人口。这给了部分人以“迁徙自由”,农民由此获得了在城市合法生存的权利。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我国现阶段的户籍制度与原有户籍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农民进入城市的门坎降低,户籍制度的模式多样化以及户籍制度壁垒构成与类别的多样化等,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革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对立、对人口自由流动的制约等弊端依然存在。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展开,市场化浪潮对人才流动的需求以及城镇化发展对户籍制度的质疑等,都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改革。
二、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改革措施更加灵活、理性,多角度地为人才合理流动和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公民的就业、居住和迁徙自由奠定了良好基础,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户籍制度改革也面临一些困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户籍制度改革存在盲目性、不彻底性
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存在盲目性,没有明确的目标。改革的目标缺乏明晰性,容易造成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不利于我们更好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各地相继推出的多项改革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应急作用,解决了部分突出问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户口迁移方面,出现了为追求城镇规模和城镇化速度而忽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还有不分城市类别放宽落户条件,不考虑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甚至为实施户籍改革而不惜突破国家政策规定,侵害公民切身利益。户籍制度改革涉及到包括公安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以及新组建的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多个部门,彼此之间的相互协调也直接影响户籍制度改革的彻底性。另外,户籍制度造成的福利差别如果不改变,也容易造成改革的不彻底性。
(二)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都会形成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并且产生既得利益集团。我国的户籍制度也不例外。户籍制度的建立产生了其既得利益集团,主要包括大部分城市居民和某些部门。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C.North)指出:“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或者说,他们对这种制度有着强烈的需求。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发展,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存体制更有效率。”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之所以推进不力,与城市居民较强的利益博弈能力具有直接的关系,而更为严重的是某些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部门借此机会谋求部门利益,利用行政权力阻碍户籍制度改革。另外,既得利益阶层对户籍制度的变迁起到了固化作用。现行户籍制度在长期的变迁过程中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并拥有庞大而稳定的既得利益阶层。我国教育、卫生、劳动就业、住房、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等社会经济政策长期附着于户籍制度这一现实,使得既得利益阶层更倾向于原有户籍制度的路径并沿袭此路径,况且制度设计和改革者也大多来自于此阶层,这种现状更是固化了户籍制度对旧体制的依赖。
(三)户籍制度改革存在强烈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好的体系所取代。新制度替代旧制度并非完全的破旧立新,而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制度变迁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正如诺思所言,制度向量的相互联系网络会产生大量的递增报酬,而递增的报酬又使特定制度的轨迹保持下去,从而决定经济长期运行的轨迹。
我国对户籍制度的改革从未停止过,也不断推出、试行新的户籍体制,但是,当新旧体制并存时,新体制对旧体制的路径依赖使新旧体制在较长时期内并存。新户籍制度沿袭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路径成本最小,加强了这种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的最大特点是渐进性,同时又具有保持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持续性的最大优点。成本最小化原则使刚出台的新制度在与众多的旧制度并存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适应旧制度,甚至沿袭旧制度的某些因素。因此,路径依赖使新制度在促进旧体制改革的同时,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新体制的总体目标,从而增大制度改革的总成本。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正是如此。
三、进一步完善和改革户籍制度的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深化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户籍制度改革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密切相关。因此,进一步完善和改革户籍制度十分必要。
第一,破除户籍壁垒,逐步改变二元户口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制度。要不分地区、不分户口性质,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界限,真正实现一元化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社会的综合承受能力,最终实现人口自由迁徙目标。截止2008年底,全国已有13个省市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统一实行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统称为“居民户口”,实现了公民身份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必须把推进城镇化、建立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和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国家每一个具体新制度的实施都有利于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包括建立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等。
第二,逐步剥离附着在现行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社会福利和其它社会功能。户籍制度改革和创新路径的寻找和探索,不只是对原有路径的废除或弱化,而是在分解旧路径的基础上构建新路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户籍制度本身的突破,对相关配套制度如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也需要改革。换言之,就是要逐步剥离附着于现行户籍制度上的社会福利和其它社会功能,让户籍制度恢复本来面目,真正实现人们自由迁移的权利,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促进城镇化进程。此外,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不仅仅是户籍制度本身的突破,还需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实施如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这样才会有效地作用于现实。
第三,尽快完善户籍管理制度的立法工作。户籍管理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要尽快纳入法治的轨道,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法》。结合我国国情,要与国内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法律相一致,借鉴国外立法的经验,尽快制定出一部科学的、完备的户籍法典。要包含调整和规范居民的户口迁移行为,规范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户口迁移的活动等内容。从而,还原户籍制度管理真面目,将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不合理功能进行剥离,从法律上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消除对外来人口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和制约,保障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
10.宏观经济学(我国经济分析) 篇十
李欣欣
在美国经济减速、日本经济下滑等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形势仍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GDP稳定增长,外需依赖度减弱,市场物价平稳,企业效益明显,国际收支状况良好,货币供应量增长适当,国内市场销售比较活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国务院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指标部署基本能得到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日益显现,尤其是积极财政政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增强。
下半年经济走势及全年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由于受世界经济增长持续减慢的因素影响,我国在下半年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将增多,经济增长的难度也将增大。下半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速有可能进一步减缓,GDP增速可能比上半年继续有所回落,全年经济增长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下半年以及全年的经济走势可能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去年下半年增发的 500亿元和今年发行的 1500亿元国债资金的到位,加之利用外资的持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仍将保持在 10.5%左右。
——国内消费仍将保持稳定增长。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政策的逐步到位,以及住房、汽车、旅游等消费信贷政策的逐步启动,国内消费仍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可达 10%左右。
——工业生产增速继续回落。受外需减弱的影响,下半年工业生产增速将继续回落。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可达 9%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将维持去年的水平。——农业生产将受影响。农业因受北方干旱、夏粮减产和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全年农业增加值增幅将在 2.5%左右。目前夏粮减产已成定局,预计产量为 2038亿斤,比上年减产近100亿斤,同比减幅约为 4.6%。夏粮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播种面积减少,据初步统计,今年夏粮播种面积为 4.24亿亩,比上年减少 2000多万亩,减幅约为 4.5%。
——出口增速将继续回落。由于美日经济下滑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以及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将造成我国出口增速继续下滑。上半年我国接到的出口订单已比上年同期大幅减少,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将比上年减少 50亿美元以上。
——财政支出将面临较大压力。由于受外部需求减弱的影响,全年财政收入增幅将出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两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增幅已出现逐月放缓的情况,2月份“两税”增长为 42.5%,到 5月份已降为 17.4%。虽然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将达到 15650亿元,同比增幅将达到 17%左右,增收 2270亿元,但是,财政增收总额中的不可比客观因素较多。如从今年起将车辆购置由收费改为征税从而增加税收 230亿元,国有企业股减持上缴社会保障基金增加收入 150亿元等等,若扣除这些因素,按可比口径计算,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增幅将达到 14%左右,同比增幅将回落近3个百分点;同时,中央财政下半年的刚性财政支出将加大。据统计,下半年需在预算之外增加国有企业关闭破产补助 140亿元,调整职工工资需增加 160亿元,处置陈化粮增加粮食风险基金 30亿元,补助社会保障改革试点地区需支出 20亿元等等,这些都加大了下半年财政支出的压力。
总之,从下半年以及全年的经济走势来看,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不轻松。
但只要国家及时调整有关政策,进一步采取扩大内需的有力措施,将会使外需减弱的部分损失得到一定的弥补。如果世界经济不再继续减速,全年经济增长 7%的预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上半年各项经济指标总体运行状况较好,经过努力,全年经济增长的目标也会如期实现。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社会总供给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发展和需求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不足。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3个方面:
1、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政府行为,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不足
从出口、消费和投资三大需求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看,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即主要靠政府政策性投资行为的推动,市场机制的内在驱动因素较少。政府行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具体体现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充足的国债资金对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着较大的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上年同期 15.1个百分点。其中:一是国债技改投资贴息措施的实施使国有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大幅度增长,更新改造投资增长了
26.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了 4个百分点;二是住房分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继续刺激房地产投资的持续高速增长,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了 28.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 5.8个百分点;三是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增长。上半年基本建设投资增长了 11.8个百分点,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 5.2个百分点;同时,西部地区由于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驱动,上半年投资增长了 28.8%,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高 10.5和 11个百分点。这些状况一方面说明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济增长对政府政策性投资的依赖过大,社会投资明显不足。上半年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仅增长了 7.5%,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略有回落,比国有及其他投资低 10.4个百分点。如果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政府政策性投资而脱离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旦将来国债投资下降,民间投资却未能及时启动,我国经济增长将后劲不足,难以形成高质量持续增长的态势。
2、外贸进出口呈减速趋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从目前我国的贸易状况看,今年出口增幅下降已成定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明显减弱。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已减少了 29.5个百分点,6月份出口继续回落。今年第一季度由于出口增势减缓,净出口增加额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已是- 0.22。外贸出口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4点:一是受世界经济减速的影响。上半年,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幅已全面回落,从国别和地区看,对香港、美国、日本、东盟、欧盟的出口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了 34.1、24.4、20.6、43.6和 29.1个百分点。尤其是今年 5月份,对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的出口增长为零。二是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减弱。目前我国外贸出口的综合退税率已达 15%,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的空间已经不大,加之国家退税额度不足和退税进度迟缓等问题,导致出口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出口企业已出现有订单、无资金、出口业务无法正常运作的现象。今年 5月份,全国所办理的出口退税额同比下降了 14.4%,其中上海、江苏和浙江 3个退税大省的降幅分别达到 81.2%、94.4%和 100%,严重影响了企业出口积极性。三是加工贸易分类管理办法不完善,深加工结转政策不明朗,对加工贸易出口影响较大。1- 5月份,加工贸易出口仅增长 0.03%。目前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贸易的 54%,我国外汇结售汇增量的 90%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而外商投资企业 80%是搞加工贸易的。四是我国的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等传统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其主
要因素是东南亚、日、韩等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汇率大幅贬值,今年 6月与去年同期相比,贬值幅度大多在 15- 30%,使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今年下半年的出口增长,而且将成为今后我国出口增长的一大“瓶颈”。
3、通货紧缩的状况没有大的改变,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今年上半年,我国的内需增长虽比较平稳,但国内市场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由政策调价和国家石油价格上涨等因素所致,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性作用不明显。目前绝大多数的工业产品仍供过于求,价格继续走低。1- 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 1.1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购进价格的增幅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 2.2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社会总供给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预计短期内我国工业消费品市场的价格增幅难以止降回升,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短期内也不会得到根本改变。从上半年国内市场消费的走势来看,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主要也是政策性因素的作用。如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工资的增加拉动了消费的较大增长;费改税在农村试点的扩大缓解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的下滑;住房、汽车和教育等个人消费信贷的持续增加带动了消费品市场的增长。今年 1- 4月份,个人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了 536亿元,占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新增额比重的 49.4%。由于这些政策性因素的主导,才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持续增长,国内消费品市场需求的市场驱动力仍然不足。若排除政策性不可比因素,消费价格总水平则是负增长。1- 5月份,商品零售价格下降 0.6%,食品、服装、家庭设备用品以及服务、交通、通讯等价格仍在继续下降。尤其是空调、移动电话等利润空间较大的产品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价格下降更为明显。这种趋向预示,社会消费品市场需求仍存在着后劲不足的危机。
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一是上半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虽然增长
5.3%,但增速比上年同期还是有所回落。二是城镇居民消费倾向没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表现在:(1)城镇就业压力增大,结构调整使下岗职工人数继续增加。上半年在岗职工同比减少 506.2万人,下岗职工人数继续增加。(2)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起的不确定因素使居民的安全感下降,造成居民预期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加。(3)由于城镇居民贷款买房和教育等方面开支的加大,使大多数城镇居民消费潜力空间缩小,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下降。今年 3- 5月,城乡居民储蓄的同比增长速度已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从 1.5%下降为 0.7%再下降为 0.0%。三是农民增收困难。由于国家对农村市场开拓不够,使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继续下降,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已连续 5年下降,降幅累计达 25.7%,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纯收入连续 3年降低,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 5年下降。今年的夏粮减产更进一步加重了农民增收的困难。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扩大。因此,有效需求不足仍是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速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政策措施
世界经济减速,尤其是美国经济趋缓、日本经济下滑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但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是国际资本目前正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流动。上半年,外国对华投资以及港台地区对内地投资已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外资和港澳台实际投资额增幅为 20.5%。1- 5月份,日本投资增幅为 40.3%,高于全国同期增幅 22.41个百分点;台湾增幅为 27.32%,高于全国同期增幅 9.34个百分点;香港增幅为 11.1%。另一方面我国市场需求空间大、机会多。1993年以来,我国物价从负增长到正增长一直很稳定,形势发展势头较好,近年内不会出现通货膨胀。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扩大需求的机遇,加大政策调整力度。具体政策措施如下:
1、进一步扩大内需,重点扩大消费。首先应加快出台鼓励消费的政策,加大消费信贷对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培育汽车、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其次应加大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尤其是加大国家二次分配的调控力度。通过税收调整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加快增加下岗职工等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第三应加速完善社会保障功能,加大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专项国债,实行社会保障资金国家统筹,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向贫困地区、低收入群体倾斜,以使国家有限的社会保障资金产生最大的消费增长效用。
2、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调整投资结构。国家在投资中应坚持总量控制,坚决遏制重复建设,扩大国债刺激需求的作用,增加国债贷款贴息的使用范围;同时应加快调整投资结构和财政资金(国债)的投入使用方向,使投资重点向 8个方面转移:即从基础设施向产业升级转移;从扩大投资向扩大消费转移;从投资城市向投资农村转移;从提高国家公务员的收入向提高农民收入转移;从减轻工业负担向减轻农业负担转移;从支持国有大企业向扶持中小企业转移;从政府直接投入向培育市场机制转移;从短期投资效应向长期投资效应转移。
3、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按 WTO的准则扩大市场准入,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尽快开创创业版市场;同时大力启动社会投资,加大社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出台实施鼓励社会投资的税收政策,对投入到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项目和产品的社会投资资金,应给予全免或减免企业和个人所得税。
4、加大对出口企业和产品的支持力度,促进出口快速增长。应进一步调动出口企业的积极性,采取有力的短期措施刺激出口的增长,尤其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大宗商品的出口应实行特殊的出口鼓励政策,不仅要加大出口退税的额度、加快出口退税的进度,同时应加大对出口信贷的支持。
5、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农民收入增幅连年下降、农村消费增长缓慢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因此,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农产品价格是稳定农村收入的当务之急和权宜之计。从国外经验来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或对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政策;而我国目前对农产品价格缺乏保护,加之农民税费负担过多过重,导致农民收入增幅连年下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建议国家在适当时机取消农业税,给农民休养生息的喘息机会,或者将全部农业税的收入设立农副产品的价格保护基金,以确保农副产品收购保护价的实施,保障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同时应大力扶持农村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的相关产业,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以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近年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农民打工的收入。因此,加快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未来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出路。
6、加大扶持中小企业的力度。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极度短缺已严重制约了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调动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满足中小企业的正常贷款需求。
11.宏观经济学(我国经济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国内旅游消费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 计量经济学模型
一、提出背景
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旅游业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已经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旅游市场不断被扩大,旅游业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取得多方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旅游支出也相应在国内消费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旅游产业成为了拉动内需的重要途径,并促进和带动了许多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国内旅游消费状况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是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二、数据来源
基于以上数据,建立的模型是:
Y=β0+β1X1+β2X2+u
β0度量了截距项。
β1度量了当GDP变动1%时,国内旅游支出的变化。
β2度量了当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发生变动时,其实也就是1%时,国内旅游支出的变动。
u是随机误差项。
对Y做回归
利用eviews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如表2
根据以上结果,初步得出的模型为
Y=-51486.49+0.093734X1-136.2317X2
(一)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其经济意义、统计推断的检验
利用EVIEWS软件,用OLS方法估计得:(见表2)
可见,首先进行F检验,F0.05(k-1,n-k)=F0.05(1,13)=4.67, 105.9670>4.67方程线性显著。其次进行t检验,t0.025(13)=2.160,GDP的系数显著,系数也符合经济意义。CPI的t值不显著,但是系数符合经济意义。故我们对上述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检验,并进行修正,看是否能使模型方程得到改进。
(二)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1)下面用Frisch综合分析检验并解决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
先用EVIEWS软件,得相关系数矩阵表如表3
由上表可以看出,解释变量X1与X2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较大,可见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因为GDP对我国旅游支出的影响最大,从而得出最优简单回归方程Y=f(x1)。
将其与变量逐个引入Y=f(x1),计算结果如表4。
通过比较Y=f(x1)是最优的,将变量X2引入。
加入x2后虽说有R2所增大但它使得x2的t检验值不能通过,所以删除x2。
回归模型以Y=f(x1)为最优模型,Y=0.045534X1-2714.289
2.序列相关性检验。
DW=0.41。在显著水平α=0.05下,查表n=15,k=1时,dL=1.08,du=1.36,由于0.41
下面对序列相关性进行修正
DW=1.73所以经修正后不再存在序列相关性。
三、模型的分析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检验和修正后的最终结果如下:
Y=0.064327X1-12597.87
(2.429064)(-0.471185)
R2=0.980778 F=280.6365 AR(1)=0.897366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我国国内旅游支出主要是受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四、促进国内旅游市场消费的对策分析
(一)开拓国内旅游市场
1.旅游产品多元化。首先,可以开发一些城市周边的近郊旅游产品,增加周末短期旅游的支出,而且缓解城市的交通和住宿压力。如北京农业嘉年华、季节性观光等,其次,可以加强地方间的合作,因地制宜,借鉴其他地方的有益的营销策略,实现国内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根据市场需求,配套和完善当地的旅游地区的基础措施,对饮食、住宿、交通公共设施进行合理规划,降低对原有资源的破坏。
2.挖掘国内旅游消费潜力。首先加强对旅游的宣传,培育民众的旅游消费意识,从而转变我国居民的消费方式。其次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的程度,促进当地居民分享旅游业发展成果,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提高旅游消费支出,继续推动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主题旅游,不断创新旅游活动,扩大比如“海洋旅游”海洋海岛旅游、邮轮游艇旅游等。
(二)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1.创新旅游服务。首先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旅游服务的重视程度,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进行旅游创新,将新技术和传统旅游业进行结合。同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其次完善和优化旅游环境,加快建设和完善旅游配套服务,拉长旅游产业消费链。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2.健全旅游法规。尽管我国已经出台多部旅游法规,但相对于旅游业发展的实践需要而言,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片面性、不及时性等特点。因此,必须与时俱进,规范旅游经营者经营行为和旅游者旅游活动行为,建立健全我国的旅游法制,以法治旅,尽可能的保障国内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和旅游者权益。
(三)多渠道增加国民收入
旅游支出与国内收入和价格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与国内收入存在成正相關关系,与价格成负相关关系,旅游消费支出会随着国民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收入制定适当的旅游产品的价格,进行消费政策的创新,刺激消费需求.刺激人们的旅游消费。
参考文献
[1]谢静.我国旅游消费支出的实证分析[J].旅游经济研究,2011.
[2]刘文斌.关于我国国内旅游消费支出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初步研究[J].经济师.2009(8).
[3]李云鹏.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国内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
[4]刘嘉.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商业文化.2007(9).
[5]黄秀娟.中国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贡献分析[J].技术经济,2009.
[6]唐留雄.关于旅游产业经济研究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7]叶银丹.国内旅游收入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产经透视,2012,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为丁晓宁(1993-),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
12.我国经济形势宏观走向研究 篇十二
宏观经济政策是针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而采取的相应的对应措施, 因此, 下面笔者就根据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 对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相关分析。
1 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下的经济形势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相对健康, 主要在于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长期平稳且快速发展的状况, 这种经济发展状况也正好符合了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准。具体来看, 我国的GDP、财政收支、投资于对外贸易等实现了长期的快速发展, 且从增长数据判断来看, 其增长的速度也较为合理, 也形成了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国家。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后革命时代”。所谓“后革命时代”, 指的是未来的经济革命时期。“后革命时代”首先表现为以“和平、和谐、共同发展”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题, 强调经济发展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其次, “后革命时代”着力于生产关系的转变, 提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性, 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创新与优化。因此,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 已经做好准备, 逐渐走向经济发展的“后革命时代”。
当前的“后危机时代”即将过去, 从当前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 全球的经济复苏的势头仍在持续, 基本上已经实现了金融危机的渡过, 虽然目前也存在着一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 但从整体的发展形势来看,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 “后危机时代”也即将过去, 逐渐开始走向新的宏观经济发展道路。
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双重并存”阶段。一般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要渡过三个阶段:首先是建设阶段, 其次是发展阶段, 最后是消费阶段。然而, 当前的“双重并存”阶段指的是我国的东部地区已经发展到了“发展与消费并存”阶段, 而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发展的“建设与发展并存”阶段。也就是说, 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存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没有实现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 并伴有其他的经济问题。
2 简要分析我国目前经济状况存在的问题
虽然从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发展来看, 我国经济处于平稳持续快速发展时期, 并逐渐走上“后革命发展”时期, 但在这些良好的经济信号下, 仍存在着一些经济问题。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实现优化。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来看, 主要依赖于我国的外贸出口与投资, 也就是说,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增长依赖于外贸出口则体现了我国国内的消费不足, 尤其其个人消费, 而较大数量的投资就会造成本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加, 从此以往, 就会造成外汇积累较大, 国际收支与国际贸易出现双顺差, 从而增大了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 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存有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性发展的弊端, 需要通过调控手段, 逐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健康化。
当前我国的经济调控政策存有局限性。宏观调控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中, 通过政府采取经济、行政以及法律手段来对经济的运行进行有关调节, 该手段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 从而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然而, 从我国具体的经济形势来看, 我国的经济调控政策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 在某些领域难以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其次, 宏观调控表现为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且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最后, 宏观调控需要较为专业的知识作为基础, 一旦调节出现错误, 就使经济出现更为严峻的问题。就业率低与通货膨胀形势严重就业率低、通货膨胀形势严重是目前我国人民能够切身感受的经济问题。就业率低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据调查显示, 2009届大学生的就业率仅仅只有百分之二十三。而目前我国出现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的经济状况主要原因在于“流动性过剩”, 也就是“钱多资少”, 人民币的投放速度过快。这种情况不仅对造成劳动成本上升, 物价上涨, 还会使人民财产流失, 从而造成更大的经济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发展不平稳问题凸显。正如前文提及, 我国目前处于“双重并存”的经济发展阶段,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西部。另外, 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也十分严重。总的来说, 在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宏观经济形势下, 我国的经济发展依旧面临着许多挑战欲风险, 且伴随着诸多不确定的、不稳定的国内、国外因素。
3 就我国经济形势的宏观走向进行相关探究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推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 改善目前经济形势的重要措施, 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防线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因此, 以下笔者就我国经济形势的宏观走向进行有关探究。
以积极态度逐渐走向“后革命时代”经济发展道路。“后革命时代”是以和平发展、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 是逐渐完善市场经济发展与提高生产力的时代。所以, 为了走向“后革命时代”就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抓住当前的和平时代, 努力将中国经济推向未来, 推向现代化。其次, 注重经济发展途径的创新型, 转变滞后的、不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 不断加强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与改进, 并实现市场经济主体的生产要素的创新, 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 实现未来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最后, 合理利用投资、消费、出口三个经济拉动力, 通过调整投资、消费、出口的比例从而利用者“三驾马车”拉动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步上“后革命时代”健康发展的路子。
合理利用宏观调控政策,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宏观调控主要依赖于三种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手段。为了使我国走上健康、稳定发展之路, 就需要合理利用这三种手段, 借助于价值规律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对不平衡的经济发展区域予以调解。首先, 要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 一方面不断将城市的有力资源注入乡镇发展, 另一方面乡镇应该不断优化农业的生产要素, 实现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从而在加强城乡联系的基础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另外, 对于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也应该遵循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将东部的技术、资金资源引入中西部, 带动中西部的经济发展, 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实现协调、平衡。
坚持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的经济体系, 其主要是指在这种体系下的生产、销售等市场经济活动完全主导于市场的价格机制, 并通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作用力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 在我国政府调节经济走向的同时, 还应该利用市场经济这双无形的“手”, 将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整形结合起来, 从而在这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共同的作用力下, 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完善与改革, 推进我国经济走向有活力、有生命力的未来经济发展之路。
总的来讲, 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并在不断完善与调整的过程中, 仍面临着国内、国外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所以, 为了能够推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 就需要立足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不断探究目前存有的经济问题, 以实现我国宏观经济走向的准确判断, 从而在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 借助有行与无形之手, 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走向新的健康、创新发展路程。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在我国人民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下, 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并逐渐走上了平稳、健康的发展之路。然而, 随着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稳定与不确定性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因此, 在立足分析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条件下, 对我国经济形势宏观走向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经济形势,宏观,宏观经济,走向
参考文献
[1]王碧峰, 周传龙.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 (03) .
[2]汪同三.当前经济形势和我国的发展优势[J].传承, 2012, (21) .
13.宏观经济学(我国经济分析) 篇十三
针对中国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指的是通货膨胀),国家提出要防止经济发展由过快转为过热,以及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全面上涨的宏观经济目标,中央银行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并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以及允许人民币更快升值的做法。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日益开放,所以任何政策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影响。下面对此做简单讨论。
一、提高准备金率。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存款准备金达到了创记录的16%,这一罕见的数字,体现了央行减少流动性的决心,特别是对冲顺差带来的流动性激增的问题。这一措施的正面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直接减少货币投放量,从而起到抑制投资,避免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的作用。但其负面效果也比较多,首先这是一种被动措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特别是顺差继续增加的情况下,该项政策已失去自主性,随时可能失灵,效果也会减弱;其次这种措施有一刀切问题,既抑制了过度投资,也抑制了急需资金支持的广大中小企业,由于目前的过度投资大都有政府背景,所以有限的资金又几乎全被政府性项目占用,这种情况在实践中问题已日益明显,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负面影响很大,中小企业发展不好,回过头来又直接影响就业问题。
二、提高利息。加息的目标和提高准备率是一致的,但相比提高准备金率更温和一些。单从国内来看,加息对抑制投资过热和通胀的效
果是有限的,特别是政府背景的投资项目,对利率不太敏感,对通胀的影响有限,主要由于本轮通胀的成本推动性很明显。但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一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抑制中小企业发展,这有点类似于存款准备金的影响;二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息过高,极易导致热钱流入进行套利,又进一步增加流动性,效果适得其反,这种情况事实上已经存在;三是造成地下融资活动泛滥,民间融资成本极高,也给金融带来不稳定,这里有内资和外资的共同作用。
三是加快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减少顺差,从而减少流动性,抑制投资过度,减轻通胀压力;二是可以部分抵消进口成本上升的压力,对输入型通胀有缓解作用。负面因素主要有,一是提高中国产品成本,在对外依存度极高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不稳定;二是对通胀的缓解有限,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不升反降;三是在目前升值预期不明的情况下,渐进升值造成热钱大量流入。
综合以上分析,当前的货币政策是有利有弊,没有一个可以真正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经济过热,但会使得中国经济中冷的一面更冷。人民升值从长远来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短期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小视。
出现上述情况,既有货币政策本身不可能几头兼顾,任何政策都有两面性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很多是属于非经济性问题,或者说根本就是一个体制问题。例如,经济过热问题,主要是政府背景的过度投资造成的,而中小企业投资是偏冷的,根本不存在过热的问题;价格问题,除国际背景外,更多是资源配置扭曲造成的,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房地产等快速致富行业,以致对关系民生的投资委缩,这也是产业结构问题;顺差问题,更主要是这些年过度引进外资造成的,盲目追求“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主动沦为别人的加工厂,等等。
14.宏观经济学(我国经济分析) 篇十四
班级:园艺11-2班姓名:李昕洋 学号:11034422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但是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把污染环境的一些工厂投向中国,使得我国各种生态问题不断出现,其中植物多样性也收到了很大的威胁。
植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环境多样性。因为我们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跟物种有很大关系,所以这里重点讨论一下物种多样性所面临的一些威胁。
首先,植物种类多样性是植物有机体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下,通过遗传和变异,适应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植物进化仍在继续,新的植物种类还会出现。当然这是建立在一个绝对完美的自然体系,没有污染和人工破坏的体系之上。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
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因此植物的多样性是尤其重要的。
但是我国一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不惜牺牲一些植物的生态价值,这就使得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相对应的,我国的植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其实,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还应该专门建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
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我们也应该行动起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 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
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前段日子对鄱阳湖的整治也很火热。鄱阳湖是江西的母亲湖。曾经,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千帆竞发,万鸟翱翔。然而,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进入2000年以来,枯水期提前、持续时间延长已成为鄱阳湖的常态,导致湿地锐减、湖面萎缩、生态受威胁,沿湖居民生产生活受困,渔业受损。水生的植物动物的多样性更是收到了严重的威胁,为此,江西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鄱阳湖生态,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省气候中心专家认为,导致目前干旱的因素,虽然其中有一些是人为的,如注入鄱阳湖
区的5条河流中的河水被沿岸工农业生产大量占用,导致注入鄱阳湖水量减少,湖区大量挖砂行为导致湖面下切等,但总体上还是全球气候变化。低枯水位提前并延长成了常态,鄱阳湖的生态受到一定的威胁。有学者直言:若长江绿肺生态恶化,则牵一发而动全身。鄱阳湖一旦病变,长江中下游就会“半身不遂”。
因为长期干枯,生长在该地的植物已经出现由湿地植物向旱生植物发展的趋势;候鸟的食物没有以前丰富。
水文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鄱阳湖低水位日益加剧,干旱经常发生。沿湖流域2001年和2006年发生严重干旱;2003年、2007年和2009年发生特大干旱。而1950年至2000年,只出现过5个特旱年,14个中旱年,6个重旱年。据鄱阳湖水文局业务科工作人员介绍,2000年至2009年,都昌站水位平均为13.38米,比1990年至1999年平均水位低1.04米。最近十年来,最低水位历史记录不断被刷新。鄱阳湖在干旱的影响下,环境日益恶化,湖区的水、土、草、鱼、鸟、人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破坏。
据专家解释,鄱阳湖湿地植被主要分布在8至11米高程地段,面积占湿地面积的80%。干旱发生后,第二年的植物生长将受到明显影响。
“这是因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存在离不开水。干旱导致中低水位洲滩提前显露,中高水位洲滩干涸时间增长,水中植物与洲滩植被生长条件遭到改变,它们的发育和生长受到阻挠,干枯致死。鄱阳湖植被面积呈现下降趋势。”
事实上,人类活动增加,也加剧了鄱阳湖植被的生存危机。近年来,在湖口等地,养殖户在浅碟湖内养殖中华绒毛蟹,极大破坏了水生植物。有调查显示,养殖3年以上的水域中,沉水植物基本上灭绝,影响了湖泊生态功能和生态循环系统。
【宏观经济学(我国经济分析)】推荐阅读:
浅析我国当前的宏宏观经济形势及调控政策07-05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的三农问题12-11
对经济学失业理论与我国就业问题探讨10-21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题06-22
全球宏观经济分析09-03
车展宏观环境分析06-29
宏观分析、行业特点07-26
宏观经济数据09-06
饮料行业宏观环境分析08-11
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分析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