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专题(共8篇)
1.中国饮食文化专题 篇一
中国文化专题研究作业 学号:
班级:
姓名:
硕0050班
读《中国文化心理学》有感
出于对中国文化和心理学的兴趣,于是我选择了由汪凤炎老师和郑红老师编写的《中国文化心理学》这本书来读,这本书主要从中国人的社会化观、中国人的自我观、中国人的人情观、中国人的脸面观、中国人的孝道心理观、中国人的迷信心理与对策„„十五个方面来写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认知观念的影响。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中国人的脸面观、中国人的孝道心理观和中国人的迷信心理,这三各方面得内容,以下就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谈一谈我得感想。
《中国文化心理学》这本书对中国人的脸面观概括的比较详细,他从中国人对“脸”字的字形做了详细的概述外,还分别谈到了鲁迅、林语堂以及胡先晋先生等对面子的描写,讲述了面子在中国人眼中的看法以及面子文化对中国人行为的影响。显而易见,在中国人眼里面子是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化中,脸面就是一个添加自身或者自己家庭的荣誉的砝码。能够撑面子的事情很多,从小的方面来说吧,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听到大人们说谁家的孩子长得真俊,谁家姑娘长得真漂亮,我们就感觉好像人家小孩子很有面子,给家里人长了荣耀,小的时候相貌就成了面子的直接表露,再常常听到人又说谁家孩子真有出息学习成绩那么好,竟来一定能够给家里争光,由此可见面子在中国文化当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分量。再说的深一点,某某成功人士衣锦还乡,这不仅仅是给自己长了脸面,更重要的是给家人长了脸面,家里人走出去都觉得面子上有光,如果更成功,比如说给家乡人民造福了,那可不仅仅是家里人的荣耀,更是乡里人的荣耀。反之,如果某人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或者犯了什么事,这不仅仅自己会觉得很丢面子,而且家里人也会觉得脸上无光,出门都觉得抬不起头来,就连众人也会跟着说看谁家的那败家子做的那什么事,真给家人脸上抹黑。面子不仅仅体现在自己以及自己家庭这方面,并且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时不时的考虑到面子这个问题,比如和领导关系比较好,和某某成功人士走的比较近,别人会说你真有面子能够和这个领导这么熟,自己要是给领导客气的话时也会说,多谢领导给面子。还有如果真的与别人闹翻了,人们也会这样说,大不了撕破脸,或者翻脸不认人等这样的话来,这都是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文化。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文化会让中国人处事更加慎重,更加礼尚往来,不仅仅维护自己的脸面。而且要顾及他人的面子,这有助于中国人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文化。
尊敬长辈上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我觉得就是尊敬父母,这个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不可质疑的定论,从小我们就受到这样文化的熏陶,要有敬老之心,要顺从父母之意,父命不可违,等等这类话我们已经是耳熟能详。《中国文化心理学》这本书也是从对孝字的语义分析开始,谈到中国文化中的尽孝心、践孝行。中国人的孝道主要表现在对父母的孝敬这方面,比如说要做到赡养父母,不做对不起父母的事,多为父母争光,时常回家看望父母等等这些方面,可以总结出中国文化里面的孝文化是很为重要的,这些孝道的理念需要我们牢记于心,把这个作为严格恪守自己行为的道德标准。而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所不同,中国文化中中国人注重人文化;而西方文化注重物文化,中国人注重伦常文化;西方人注重个人本位文化,中国文化重等级;这些特点就决定了中国人处事与西方人处事的不同,中国人在办事的时候可能会考虑到父母的感受,与父母商量,要征得父母的意见。而西方人可能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更会考虑到自己的切身感受,再加上西方文化强调家庭对个人的解放,这样就更近一步拉开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不同思维感受,中国的文化多半是家文化,因此在尽孝道这方面有着也更为深刻的文化底蕴,也就对中国人处事以及行为有着很深的影响。
这本书对中国文化中中国人的迷信心理写的比较全面,主要概括为中国人的忌讳心理、中国人的盲信心理和中国人的依恋心理这几个方面,中国人的忌讳那是随处可见的,忌讳说不吉利的话,甚至忌讳那些与不吉利的话相应的谐音字或者数字,比如,中国人忌讳说“死”,就连相应的数字如4或者14等等这些数字都避免出现在自己的房字门牌号、手机号码或者车牌号码当中。如果真有老人去世了,中国人会这样说,某某人走了,某某人去了或者某某人没了等等这样的表达,这些足以表现出中国文化当中的忌讳文化心理。此外中国文化当中中国人的盲信心理也很浓厚,比如说盲目信“天”、盲目信“命”、盲目信“缘”等等,这些盲信文化影响这中国人的言行举止,比如人们常说“听天由命、命里安排、命中注定”等等,中国文化中中国人喜欢把事情的成败归于上天的安排,归于命运的安排,而不愿把它归于自己的疏忽或者自己的不努力。还有盲目信“缘”中国人认为人与人之间能够相识即是一种缘分,不如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
不相逢、缘来则聚,缘走则散”等等这些盲信心理使得中国文化充满了感性色彩。
通过对这三章的阅读,我们可以把这三章这么联系起来,得出这些结论,首先中国人注重脸面,首先是自己的对外形象得以保全,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其次是家人的脸面形象得到他人认可,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使家族光耀乡里。再从孝道来说,孝主要还是表现在对父母的孝敬,对家庭的负责,从两者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家的看重,看出中国家文化的的浓厚情愫。第三章则主要出中国人的事的态度,忌讳、盲信、依恋足以表现出中国人这种善于安土重迁,墨守成规,不善于精确思考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中国人善于自我安慰的一面,当然说到这里,我知道已经有很多人曾经写到过,这里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感触而已,有些事情不是说我们不说它就不会发生,事情也不会因为我说了它就真的发生了,当然也有那种祸从口出的事,但是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再比如说缘则聚,我们为什么不能说成聚则缘呢,现如今交通以及通讯这么发达相见相聚还不容易吗?非得给它套上这个词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说我否定中国人的这种说法,当然有部分中国人是不被这种思维禁锢的,而是我觉得中国人应该在事情面前深深的思考,而不是用阿Q精神般的模式来为自己开脱,现在仍旧有的家长这么想,孩子要在自己身边,否则不放心,找工作要求稳定,安安稳稳的就行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还怎么求创新,怎么求发展,怎么去开拓眼界,怎么去抓住机遇„„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需要深思!
对于《中国文化心理学》这本书,我是比较喜欢的,这里面不仅仅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更为重要的是概括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处事方式,思维方式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策略来指导我们的言行以及处事,读了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看到了很多中国人的不足之处,用以指导我对问题的看法以及对事情的态度,这些都值得我去思考和借鉴。
2.中国饮食文化专题 篇二
【考点一览】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考点解读】
一、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2.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3.正确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 二者的含义不同。落后文化是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如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2) 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辨识它时, 将其归类为认识问题;而对腐朽文化的辨识则侧重于它的社会功能, 即它的社会危害性。
(3) 对待它们的态度不同。对于落后文化, 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文化教育, 提高思想认识和移风易俗, 加以改造和剔除;而对于腐朽文化, 必须坚决抵制, 依法取缔。
(4) 联系: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都是颓废的文化形式, 都是与先进文化相对立的, 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对立的, 都会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从而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 污染文化环境, 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征途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 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径, 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2) 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 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 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 含义:①文化自觉, 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②文化自信, 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 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 表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 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第一,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必须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第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必须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第三,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②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 含义:①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就是科学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 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是加强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 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 陶冶思想道德情感,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2) 两者的关系: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 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 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3) 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①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为此, 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②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归纳拓展】
1.如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1) 从国家的角度:①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正确引导, 不断克服由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所引发的消极影响。②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 面向广大人民, 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 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③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对落后文化, 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 予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 必须坚决抵制, 依法取缔。⑤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 从个人的角度: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②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鼓励文化创新, 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2) 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加大投入力度, 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3)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繁荣文化市场, 增强国际竞争力。
(4) 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形成文明的社会风尚。
【易混易错点】
1.认为传统习俗属于落后文化。
简析:落后文化通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传统习俗不等于落后文化。我国传统习俗中既有前人积累的精华, 也存在糟粕性的内容。
2.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
简析: (1) 三者在内容和根本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 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侧重点上又有所不同,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来说的, 精神文明则是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
3.有关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易混点。
(1) 混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简析:从性质上讲, 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公共性, 它不以营利为目的, 包括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文化站等。
文化产业具有经营性、市场性, 主要包括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文化培训业等门类。
(2) 认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简析:文化产业以营利为目的, 主要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发展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目的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才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4.认为科学文化修养提高了, 思想道德修养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简析: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但并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 也不可相互替代。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但并不意味着科学文化修养提高了, 思想道德修养自然而然就会提高。有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 不一定就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 反之亦然。
【理论联系实际】
1.开发旅游资源, 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2016年6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正式印发, 其中提及旅游、出版等多个文化领域。
《意见》对旅游、出版等文化领域的品牌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开发一批有潜质的旅游资源, 形成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区、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等为支撑的现代旅游业品牌体系, 增加旅游产品供给, 丰富旅游体验, 满足大众旅游需求;鼓励传统出版企业、广播影视与互联网企业合作, 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等新兴文化产业, 扩大消费群体, 增加互动体验。
解读:《意见》提出开发旅游资源, 形成现代旅游业品牌体系, 满足大众旅游需求;发展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等新兴文化产业, 增加互动体验, 体现了国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综合国力。
2.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2016年4月19日,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 煽动宗教极端主义, 宣扬民族分裂思想, 教唆暴力恐怖活动, 等等, 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 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 散布色情材料, 进行人身攻击, 兜售非法物品, 等等, 这样的言行也要坚决管控, 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 做强网上正面宣传, 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 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解读:材料表明国家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正确引导, 抵制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侵蚀, 奏响主旋律, 发挥健康的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
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加快文化改革发展,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 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 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 为全体人民提供昂扬向上、多姿多彩、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
——加大中外人文交流力度, 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 在交流互鉴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解读:可联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作用)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等知识,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高考真题】
例1 (2016·海南政治卷·15) 2014年3月, 全国首家省级好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好人馆以图片、实物、视频等多种形式, 生动直观地展现该省829位入选“中国好人榜”的好人事迹, 引起社会热烈反响。设立好人馆
(1) 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创新 (2) 拓展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渠道 (3) 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 创新了道德教育的形式 (4) 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载体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解析:设立好人馆, 直观展现好人事迹, 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动载体。 (3) (4) 符合题意。 (2) 中“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与设立好人馆没有直接联系, 不符合题意。设立好人馆, 直观展现好人事迹,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但没有丰富其基本内涵, (1) 中“理论创新”表述不合理。答案为D。此题在思维逻辑上要求考查学生厘清“内容与形式”的区别和联系, 这是教育部考试中心惯用的选择题思维陷阱。
例2 (2015·全国文综卷Ⅰ·20)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实事求是”……大学校训引导莘莘学子成长成才。2014年4月, 某报推出《校训的故事》专栏, 挖掘和阐述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校训的故事》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原因是
(1) 校训的实质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2) 校训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3) 校训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 (4) 校训宣传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解析:本题是一道原因类题目。用校训的故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方面讲, 这是因为“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实事求是”等校训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厚,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产生共振、共鸣;从形式方面说, 这是因为大学校训往往言简意赅, 影响广泛, 使用大学校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们感到亲切、自然, 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 (1) 和 (2) 是正确的。 (3) 错在“全面反映”。校训宣传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或途径, 但不是基本途径,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是实践。因此, (4) 是不正确的。答案为A。
例3 (2016·全国文综卷Ⅲ·39)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 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 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 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 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 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 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 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 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 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 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 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 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 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请列举两条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坚定文化自信的理由, 答题大逻辑为分析必然性和重要性。从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角度看, 文化自信来自于中华文化的力量;从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角度看, 这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潮流看, 有利于在文化交流中坚持以我为主。
答案:中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坚定文化自信, 是提升文化软实力, 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坚定文化自信, 才能以我为主, 在国际交流中借鉴吸收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坚定文化自信, 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第二部分考点演练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针对下面漫画所反映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该
(1) 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2)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4) 弘扬传统文化, 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
A. (1) (2) B. (2) (3)
C. (1) (4) D. (3) (4)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 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文艺要具有生命力就必须
(1) 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2) 扶持高雅文艺, 适当限制通俗文艺 (3)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文艺发展的首位 (4) 与各种文艺思想相互融合, 相互促进
A. (1) (2) B. (3) (4)
C. (1) (3) D. (1) (4)
3.从公园跳到广场, 从国内跳到国外, 广场健身操舞已成为我国最为普及的健身活动之一。国家体育总局适时推出了由专家创编、适合不同人群、编排科学合理、群众简单易学的“新国标”, 推动了广场健身操舞健康有序发展。这表明
(1) 中华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2) 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并推动其发展 (3) 国家对文化活动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4) 发展大众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
A. (1) (2) B. (2) (3)
C. (1) (4) D. (3) (4)
4.近年来, W市加大投入力度, 新建或扩建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工程, 精心打造“名家论坛”, 邀请一大批名流大家开展了数百场公益性文化讲座, 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开阔了文化视野。该市的做法
(1) 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2)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为市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 (3) 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 (4) 积极宣传先进文化, 增强通俗文化的影响力
A. (1) (2) B. (1) (3)
C. (2) (3) D. (2) (4)
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下列选项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有
(1) 某社团倡议抵制西方文化并拒过洋节 (2) 我国在海外建立了四百多所孔子学院 (3) 中国企业采取措施应对欧美对我国光伏反倾销 (4) “嫦娥三号”携“玉兔号”着陆月球
A. (1) (2) B. (3) (4)
C. (2) (4) D. (1) (3)
6.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一个民族的觉醒, 首先是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振兴, 最终取决于思想文化的振兴。当今中国和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此必须
(1) 倡导主流意识形态多元化, 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2)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3) 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 培养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 (4) 提升对外文化传播能力, 捍卫中华文化的话语权、领导权
A. (1) (4) B. (2) (4)
C. (2) (3) D. (1) (3)
7.当前, 我国各地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
(1)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4)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的依据
A. (1) (2) B. (2) (3)
C. (1) (3) D. (2) (4)
8.工匠, 在中国人数千年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 木匠、铁匠、石匠等手工匠人以精湛技艺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 也守护着、传承着工匠精神。在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过程中, 强调发挥工匠精神, 主要是基于
(1) 注重质量的工匠精神对提高产品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2) 发扬工匠精神是衔接传统技艺和现代工艺的重要保证 (3) 认真敬业的工匠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 (4) 传统匠人身上蕴含的价值观与现代职业道德具有一致性
A. (1) (2) B. (2) (4)
C. (1) (3) D. (3) (4)
9.竹子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 被中国文化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气节, 与兰、梅、菊并称为“四君子”。气节, 是一个民族不可少的灵魂, 是一个人不可缺的操守。古代君子之所以欣赏竹之气节,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就在于时时提醒自己不可失去人之尊严和节操。在依法治国、重拳反腐的时代大背景下, 这启示我们
(1) 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做一个品性正直的人 (2) 要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 做一个聪明睿智的人 (3) 要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洗礼, 做一个情操高尚的人 (4) 要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做一个学贯古今的人
A. (1) (2) B. (3) (4)
C. (1) (3) D. (2) (4)
10.习近平把青年时期价值观的形成比喻成“穿衣服扣扣子”, “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 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一开始就要扣好”。这启示我们
(1) 从现在做起,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 发挥思想道德修养对科学文化修养的决定作用 (3) 先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后提升科学素养 (4) 加强自身修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 (1) (3) B. (3) (4)
C. (1) (4) D. (2) (4)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两位学者就此展开讨论。
学者甲: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 足以证明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存在合理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一样, 都有其鲜明特色、价值理念, 两者之间也存在共同的、普世性的理念, 如诚信的价值理念。把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中任何独特价值理念说成是普世性价值理念, 都是错误的。
学者乙: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发展, 不同民族的文化既要面对彼此之间的冲突, 也要共同面对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挑战。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 “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 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 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不同民族文化既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又要加强交流, 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合理价值。
结合两位学者的观点,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 从“增强文化自信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与“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合理价值”中任选一个观点, 进行论证。12.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 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 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 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 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
材料二Z村是一个具有典型北方民居特色的小村庄, 拥有良好的乐器产业基础和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党的文化政策指引下, 该村从一个贫困村实现文化蝶变, 建成了享誉国内外的管弦乐器生产企业, 荣获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奖”。今天的Z村正朝着建成“国际音乐名镇”继续努力。其发展前后对比如下:
(1) 根据材料一, 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 分析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义。
(2) 结合材料二, 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 谈谈Z村文化建设成功经验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3) 结合材料二并根据文化创新途径的知识, 就Z村建成“国际音乐名镇”提两条建议。
1.B题中漫画反映的是当前文化市场上存在的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 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具体表现, (2) 和 (3) 正是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措施。漫画反映的并不是文化作品单一的问题, 也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 故 (1) (4) 不符合题意。
2.C根据习近平的讲话精神, (1) (3) 符合题意。高雅文艺与通俗文艺各有其受众, 只要通俗文化的内容是先进的、健康的, 就没必要限制, 故 (2) 错误。文艺思想有健康的, 也有庸俗、落后的, 故 (4) 中“各种”的说法不正确。
3.B广场健身操舞在生活中逐渐普及, 国家体育总局适时推出了“新国标”, 这推动了广场健身操舞健康有序发展, 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文化创新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 (2) 正确。材料同时也表明国家正在对文化活动进行管理和引导, (3) 正确。“新国标”广场健身操舞属于现代文化, 不是传统文化, 故 (1) 不符合题意。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没有界定其性质和方向, 故 (4) 错误。
4.C W市通过建设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保障了市民基本文化权益, 故 (2) (3) 符合题意。题中的信息不是在发展文化产业, 也没有发展通俗文化的信息, 故 (1) (4) 不符合题意。
5.C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要抵制西方文化, 故 (1) 不正确。 (3) 属于经济领域中的对外经济活动, 不符合题意。我国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发展科技事业都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 故 (2) (4) 符合题意。
6.C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离不开文化发展主体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2) 和 (3) 符合题意。在意识形态领域, 多种文化价值观并存是客观事实, 但是我们应该坚持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 不能对思想文化发展方向放任自流, 搞主流意识形态多元化只会搞乱社会思想, 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 观点错误。我国应与各国实现文化领域的平等交流与相互借鉴, 通过加强宣传和传播扩大我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影响 (话语权) , 但是不谋求文化领导权 (实质是文化霸权) , (4) 观点错误。
7.C (2) (4) 错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的依据是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8.B发挥工匠精神对提高产品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但不是“决定性”作用, 故 (1) 错误。中华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 也存在糟粕, 笼统地说“工匠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不准确的, 故排除 (3) 。 (2) (4) 正确回答了在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过程中强调发挥工匠精神的原因, 符合题意。
9.C材料强调的是道德行为标准, 古代君子赏竹爱竹, 是把一种人格力量和文化内涵注入了竹子之中, 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做一个有尊严的正直的人, (1) 和 (3)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科学文化, (2) 和 (4) 不选。
10.C“人生的扣子一开始就要扣好”强调要从现在做起, 加强自身修养,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故 (1) (4) 符合题意。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 但任何一方都不起决定作用, 故 (2) 错误。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没有先后之分, (3) 说法错误。
11.答案之一:论证“增强文化自信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
(1) 民族文化包含民族特有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 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 对本民族的人民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保持民族文化特色, 能维系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 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 彰显其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价值。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把西方文化的价值理念不加分析地视为普世价值, 不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3) 在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合理价值时, 只有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才能永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增强文化自信。
答案之二:论证“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合理价值”。
(1) 不同文化在碰撞中相互借鉴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合理价值, 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也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2) 只有在文化交流中才能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合理价值, 而在文化交流中本民族文化也会得到宣传和弘扬, 扩大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3)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合理价值, 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增强其生命力。
12. (1) 思想道德模范具有生生不息, 历久弥新的感染力。开展学雷锋活动, 有利于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培育“四有”公民;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推动思想道德建设。
(2) (1) 通过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评选活动,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满足人们对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需要。 (2) 通过村民自发组织各种文化活动,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 (3) 通过实施人才战略, 打造培训基地等,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 通过比理想、比文化、比文明等活动,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全面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5) 对民居民风的建设, 启示有关部门要正确管理, 加强引导。
3.专题六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 篇三
例1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 甲午中日战争后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 抗日战争后
解析 回答本题需注意题中“付诸政治实践”开始的时间,根据所学,应指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军事和近代科学技术,时间是鸦片战争后到洋务运动期间。第二阶段: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时间是19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到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及文化,时间是1915年后的新文化运动。
答案 B
例2 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
[批次&留学时间&留学初衷&第一次&晚清的留学热潮&①&第二次&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②&第三次&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热潮&科技救国&第四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③&第五次&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热潮&创业立业&]
A. 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B. 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C. 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D. 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解析 第一次出国潮出现在洋务运动之后,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实行富国强兵;民国初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时代思潮;新中国成立后,留学的主要方向是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目的是为了建设新中国。
答案 A
例3 《胡适口述自传》中说:“那个以鼓吹‘中国文艺复兴’和‘文学革命’为宗旨的《新青年》杂志,就逐渐变成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我们北大之内反而没有个杂志发表文章了。”这段话反映了( )
A. 新文化运动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
B. 新文化运动阵营思想日趋分化
C. 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失败
D. 胡适公开否定新文化运动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资产阶级倡导的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阵营思想日趋分化。
答案 B
例4 1896年孙中山先生在伦敦被清政府诱捕,后得英人康德黎帮助而获释,获释后孙中山在英国呆了九个月,他目睹了诸多工业化国家日渐增长的社会改革与革命的趋势。这九个月的经历最有可能刺激孙中山哪方面思想主张的萌生( )
A. 民权主义思想B. 民族革命思想
C. 社会革命思想D. 发展实业计划
解析 孙中山在旅英之前,心中的理想王国完全是英美资本主义模式,这次游历开阔了他的视野。不仅亲眼看到了西方工业革命的发达和民主共和的文明,同时也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和不可克服的弊端。孙中山的社会经济观点——民生主义,就是在这时开始形成的。
答案 C
例5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材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
①革命目标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②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③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④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 根据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所处的社会性质相同,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具有同样的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相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为无产阶级;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革命前途经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革命结果是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据此本题选C项。只有第③项“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说法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案 C
例6 下图是有关中国共产党两次会议的图片。这两次会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
A. 在独立自主的探索中走向成熟
B. 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D. 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解析 图片可以直观地展现相关历史信息:图一反映的是遵义会议,图二是中共七大。遵义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而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答案 A
例7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A. 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 深化了体制改革
C. 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 冲破了思想樊篱
解析 1978年底,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 D
例8 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的研制( )
①体现了中国科技进步 ②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④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建设成就。“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在原子弹等成就出现时并没有提出。
答案 B
【思路点拨】
鸦片战争惊醒了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冲破“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路,拉开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帷幕。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一潮流,大致经历了新思想萌发、维新思想成熟、民主共和思想兴盛、民主科学思想高涨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几个阶段,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最终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nlc202309040840
20世纪以来在引导中国走向变革、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寻求真理、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理论。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20世纪初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并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思想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全党统一的指导思想,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沿着改革开放之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形成的,这一思想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旗帜;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复习本专题时,同学们要注意从整体上梳理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分析各种思想的特点、产生原因及影响,理解启蒙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并通过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的了解,看到新思想的力量;同时要充分认识和理解20世纪百年变迁中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嬗变,特别要通过独立思考,领悟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在分析本专题的相关问题时,一方面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内容相联系,把近代中国思想的变迁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理解认识;另一方面要把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变化与世界形势联系起来,充分认识西方政治、思想的变化对中国思想的影响。
【专项训练】
1.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2. “……产生于清末的新知识分子群也是如此,他们不是其他哪一个阶级经济利益的代表,而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以他们为社会基础的民主革命派发起和领导辛亥革命,不是受到哪个阶级的利益驱使,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材料主要强调了“新知识分子”( )
A. 作为一个群体形成于清末
B. 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
C. 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D. 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力
3. 以下是博希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类别&1860~1899年&1902年~1904年&数量&比重&数量&比重&哲学、社会科学&123种&22%&327种&61%&自然科学&162种&29%&112种&21%&应用科学&225种&41%&56种&11%&]
A. 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 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D. 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4. 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5.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政治思想
B. 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
C. 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的
D. 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
6. 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 )
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 ②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7. “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 这表明了五四运动( )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体现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C. 弘扬了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D. 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8.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其中的“驱除鞑虏”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 发展资本主义 B. 推翻专制统治
C. 建立民主政治 D. 实现民族独立
9. 孙中山说:“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的潮流,二则为缩短国内战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有大志向的人,多是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A. 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
B.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C. 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D. 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10.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
A. 武装夺取政权B. 联合地方实力派
C. 建立责任内阁D. 实行新三民主义
11. 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在现阶段上,对于经济问题,我们完全同意孙先生的这些主张。”对材料中“孙先生的这些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A. 核定地价,土地归国家所有
B. 平均地权,限制资本家的剥削
C. 平均地权,土地归人民所有
D. 平均地权,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12. “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井冈山时期
C. 延安时期 D. 过渡时期
13. 毛泽东思想经历了诞生、成熟和发展几个阶段。下列属于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的著作是( )
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②《井冈山的斗争》 ③《新民主主义论》 ④《论人民民主专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nlc202309040840
14.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l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材料中的“传统制度”具体指是( )
A. 专红结合的人才推荐制度
B. 恢复高校招生高考制度
C.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 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
15.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阐发了( )
①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②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③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 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①②③
16. 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出路”的轨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上海轮船招商局 ②中华民国成立 ③《时务报》 ④《新青年》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②④ D. ③④①②
17.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
A. 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 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8. 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这反映了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是( )
A. 培养人才 B. 开启民智
C. 普及科学 D. 废除八股
19. 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纲领中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该主张( )
A. 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B. 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一致
C. 体现了对劳动阶级的关注
D. 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20.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三个阶段。毛泽东在第一阶段的杰出理论贡献在于( )
A. 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 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D. 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采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1. 阅读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节选),回答相关问题。
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
世界之有完全国家也,自近世始也。前者曷为无完全国家?以其国家思想不完全也。……故今略述其变迁异同之大体,使吾国民比较而自省焉。苟思想之普及,则吾国家之成立,殆将不远矣。
……
[甲 欧洲旧思想&乙 中国旧思想&丙 欧洲新思想&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四、帝王代天临民,帝王之权即神权,几与神为一体&四、帝王非天之代理者,而天之所委任者,故帝王对于天而负责任&四、帝王及其他统治权,非天之代理,而民之代理,非天之所委任,而民之所委任,故统治者对于民而负责任&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而不相属&七、立法权在少数之人(君主及贵族),其法以神意为标准&七、立法权在一人(君主),其法以古昔为标准&七、立法之权在众人(全国民)、其法以民间公利公益为标准&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1)概括甲、乙、丙三种思想中关于君主权力的不同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不同主张的思想根源。
(3)概述梁启超创作此文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写作意图。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四月)初十日······上命臣索康有为所进书,令再写一份递进,臣对:“与康不往来。”上问:“何也?”对以“此人居心叵测。”曰:“前此何以不说?”对:“臣近见《孔子改制考》知之。”
——光绪帝一近臣日记
材料二 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一文中说:“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他还认为“孔教”与平等之新信仰“决不可相容”,在1917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又发表《再论孔教问题》,提出“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1)据材料一清朝某大臣的一段话,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为什么对皇帝说康有为“居心叵测”?
(2)简析材料二陈独秀主张“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的原因。
(3)康有为和陈独秀在对待孔子的态度上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他们在政治主张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在土地问题上,孙先生主张“耕者有其田”。……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四 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部署、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的报告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
(2)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材料二表明《论联合政府》与新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有了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发展经济的宗旨。指出其变化之处,分析其不变的宗旨。
(4)根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四江泽民话中的“它”是指什么思想理论?江泽民强调这一思想理论具有什么历史地位?
4.中国饮食文化专题 篇四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我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据此回答1~5题。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①井田制崩溃 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④出现了私人讲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产物 B.百家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彼此水火不容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3.孔子、孟子和荀子之间的关系是()A.同时代的思想家 B.学术观点水火不容
C.思想上的总结、改造和发展 D.学术上都吸收了法家、道家的合理成分 4.“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有()A.儒、道、墨、法家 B.儒、道、兵、法家 C.儒、道、墨、兵家 D.儒、兵、墨、法家 5.史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这反映了()A.文化教育被儒墨垄断 B.民间私人办学增多 C.学校教育开始出现 D.各诸侯国重视教育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据此回答6--8题。
6.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A.“人无有不善” B.“制天命而用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以法为本”
7.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当今世界哪些还有继承和发扬的价值()①“仁”的学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有教无类”④“贵贱有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儒家思想发展过程的正确表述是()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性恶论““性善论” B.“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仁政” C.“仁政”“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D.“仁”“仁政”“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接服务于()A.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B.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 C.“百家争鸣” D.分裂割据 10.新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思想是()①春秋大一统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君权神授 ④仁政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确立儒家正统地位的过程包括()①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新儒学 ②“五经”为首教科书 ③兴办太学 ④郡县学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体现了继承性,又不乏叛逆精神。据此回答:12----15题。12.明清时期,宣称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并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思想家是()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3.明朝后期,进步思想家李贽()A.批判儒家思想 B.提出工商皆本主张
C.强调经世致用 D.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4.(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日‘一贯’,日‘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15.重视或发展民本思想的思想家有()①孔子②孟子 ③王阳明 ④黄宗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宋明理学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16----18题。
16.下列有关宋代理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B.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C.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唯物主义思想、D.其本质目的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17.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分歧在于()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天理”所在 C.“灭私欲” D.对佛道思想的认识 18.下列言论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①“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②“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④“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A.孙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20.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C.“工商皆本”的学说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1题9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5分,共40分)21.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突出反映了当前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自《论语》
孔子说:‚如果是面对着仁善,那么就是对老师也不要作谦让.‛‚善人治国一百年,可以消除残暴和杀戮了。‛‚只要心追求仁善,就不会有邪恶。‛ ——引自《何新论坛》 材料二 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无知即罪恶。德性即知识------苏格拉底
材料三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亍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二一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鲁迅全集》 材料四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lO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1)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比他稍晚些的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被马克思称为“哲学之父”。上述材料表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2分)(2)你如何理解孔子死后,“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2分)(3)自20世纪以来,为什么“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2分)(4)结合材料
一、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广泛开设会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哪些积极影响?(3分)
22、一切文化现象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相联系.据此回答:(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有哪些?苏格拉底与中国的孔子大约生活在同一时代,也是享有盛名的历史伟人,简要说明其思想主张及产生的影响。(7分)(2)
17、18世纪西方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激进彻底的启蒙运动,同时期的中国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出现了反思和批判的思潮。
结合当时中西社会的状况,分析中西思想变化的原因。(6分)(3)概括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的共同特点。(3分)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
材料三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敦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蔚》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3分)(2)材料二又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4分)(3)材料三反映的思想与材料二有何不同?(8分)
【参考答案】
1.A 思路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上述四项均为社会大变革的表现。2.B思路分析:“百家争鸣”中各学派是彼此吸收融合的。
3.C思路分析:都是儒家代表,后者对前者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总结、改造,推动发展。4.A思路分析:考查识记能力。5.B思路分析:材料反映的是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变化。6.C 思路分析:A项为墨家主张;B项为荀子的思想;D项为法家思想。7.A思路分析:“贵贱有序“注重等级划分,在今天已无继承和发扬的价值。
8.D思路分析:D项表述是孔子、孟子、荀子的论断,前后之间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9.B思路分析:思想统一服从于政治上的大一统。1O.B思路分析:④与题干无关。
11.D思路分析: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它们都是确立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一个过程。12.B思路分析: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黄宗羲。l3.A思路分析:李贽批判儒家思想。
14.D思路分析:本题实际考查宋明理学的内容及危害。分析材料可知顾炎武针对的是宋明理学。而“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是宋明理学的特点。15.D思路分析:王阳明的思想与题干要求无关。16.C思路分析:理学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17.B思路分析:两者都属唯心主义哲学,A错;两者都要求人们“灭私欲”,都吸收了佛道的部分思想,C、D两项是两者的共同点。
18.C思路分析: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19.B思路分析:根据材料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选出。20.C思路分析:明确当时的时代潮流应是发展资本主义,只有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才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1.(1)孔子强调人的德、仁、善;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智、智慧、知识。(2)孔子死后,经过汉武帝“独尊”,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正统思想。
(3)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
(4)积极影响: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有利于当前和谐世界的构建。
思路分析:抓住关键即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学说,结合材料中的阐释回答第(1)问;归纳孔子的儒学两千多年的线索,相应回答第(2)(3)问;联系和谐中国及和谐世界回答(4)问。
22.(1)社会条件: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生产力发展推动商业繁荣、城镇兴起;士人游说讲学开阔视野、促进文化觉醒;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见解不同。
苏格拉底:学追求是研究人类自身,强调人的价值;强调知识的作用,提出“知识即美德”,即“智德合一”;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风起云涌的人民起义;专制腐朽的王朝统治;因循守旧的八股取士;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资产阶级的壮大等。
(3)反传统,反教条;反专制,倡民主;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个不同时期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对比。解答时要注意从各自的时代背景、思想文化的内容来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
23.(1)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目的。
(2)朱熹肯定了“理”的绝对性和神圣性,而实际上就是“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因此他实际上是要求人们恪守三纲五常,如此就会天下太平。
(3)王守仁是心学的创立者,所谓心学不过是理学的延伸和发展,理学宜扬的是理在心外,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而王守仁则认为“心外无理,理外无心”,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因此,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内心感悟就能“致良知”,强调道德自律,而理学则强调“格物致知”。
5.中国饮食文化专题 篇五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7·嘉兴测试)下图反映了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有学生从图中孔子使用“纸张”“线装书”等细节,对该图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学生的下列推论中,合理的是()
《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
A.该图绘制于西汉时期
B.该图为后人伪造,没有史料价值 C.该图的真伪须有考古学支持才能判断 D.绘画者以其生活经验附会了孔子时代的生活
解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造纸术产生于西汉,但不能推断出该图绘制于西汉时期,故A项错误;该图有不符合史实的部分,但不能说完全没有史料价值,故B项错误;该图的真伪依据现有史实结论即可判断,故C项错误;该图主要是为了歌颂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故D项正确。
答案:D 2.春秋时期,有人强调“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这一说法体现了()A.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
C.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B.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 D.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
解析:“日困而还,月盈而匡”的意思是太阳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不能体现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故A项错误;太阳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体现出辩证的思想,故B项正确;无为而治要求顺其自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天和人之间有所感应,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7·郴州二模)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认为“是故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治薄,则国家之治寡。故大人之务,将在众贤而已。”该思想属于()A.墨家 C.法家
B.儒家 D.道家
解析:材料中学派观点出自于墨子,体现强调身体力行与尚贤观,属于墨家观点,故A项正确。
答案:A 4.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孟子主张()A.君权神授 C.天命有常
B.以民为本 D.天人感应
解析:主张“君权神授”的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家董仲舒而非战国时期的孟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表明孟子极为重视“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故B项正确;“天命有常”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哲学观,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同样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7·大庆模拟)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 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解析:材料“君王受命于天”与民本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天人合一”体现了汉代儒学对皇权的制约的一面,与强调君权至高无上不符,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的思想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至高无上的特点,为专制皇权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故C项正确;材料思想某种程度体现出皇帝对人民的绝对权力,未提及人民的态度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7·南京摸底)“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A.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
B.致良知 D.心外无物
解析:材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主张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这与用良知指导自己的行动无关,故A项错误;这与恢复自己内心的良知无关,故B项错误;这符合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故C项正确;心外无物属于陆王心学的主张,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7·湖南六校联考)“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陆九渊还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 陆九渊在此实际强调的主旨是()A.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 B.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C.天理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D.吸收佛道思想加强内心修养
解析:陆九渊反对格物致知,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可知他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心学对人自身的约束作用,故B项正确;陆九渊的观点是强调心是世界的本源,理是万物的本源属于程朱理学,故C项错误;材料虽然强调道德的作用,却不能说明其来源于佛道,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7·湛江调研)顾炎武在明亡后写《郡县论》,全面总结明代县制,并提出救治方法,他提到:“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无肯为民与一日之利者,民焉得而不弱?……(应)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 B.顾炎武主张恢复先秦的分封制 C.郡县制是明清之际弊端丛生的根源 D.顾炎武建议减少县级行政权力
解析:根据“总结明代县制,并提出救治方法”,这即是对现实状况分析解决,属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正确;根据“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可知,他主张适当扩大郡县的权力,而不是倒退到分封制中,故B项错误;材料中分析了郡县制造成民弱的原因,但无法判断是民弱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故C项错误;根据“寓封建之意于郡县”可知,他主张扩大郡县的权力,故D项错误。
答案:A 9.下图为中国古代一部科技著作的目录的部分内容。该著作()
目录
……
卷四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卷五
伤暑病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A.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 B.奠定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C.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 D.系统地总结了古代药物学成就
解析:根据材料的阐述和课本知识,我们可以得知材料中所提及古代医学著作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是编纂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故A项错误;“奠定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成书于西汉时间的《黄帝内经》,故B项错误;“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属于《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和评价,故C项正确;“系统地总结了古代药物学成就”指的是唐朝时期孙思邈的《千金方》,同样与材料的描述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10.824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说到,有人拿白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或换取酒茶。这反映出()A.唐代的雕版印刷品已成为商品 B.唐代雕版印刷仅限于印刷诗集 C.唐代城市已彻底突破坊市界限 D.唐政府非常重视印刷术的推广
解析:我国的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中后期就开始普遍使用,材料中被叫卖的“写本”和“印本”指的都是雕版印刷品,故A项正确;是否“仅限于印刷诗集”,这一点不仅无法从材料中得到相关信息,而且也与基本的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彻底突破坊市界限”这种商业的进步出现在宋代而非唐代,而且材料同样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唐政府非常重视印刷术的推广”,材料通篇都没有涉及到“唐政府”,这属于明显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答案:A 11.(2017·金华十校模拟)清代小说在描摹人情世故方面有着成功的表现。下列作品,属于此列的是()A.《红楼梦》 C.《三国演义》
B.《西游记》 D.《水浒传》
解析:《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故A项正确;《西游记》是神魔小说典范,故B项错误;《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故C项错误;《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和武侠小说,故D项错误。
答案:A 12.下图为《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的局部示意图。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对此图文所蕴含信息归纳准确、完整的是
()
①佛教题材是文化交融的产物 ②人物形象是佛教本土化见证 ③线描技法体现唐朝绘画成就 ④注重意境表达文人内心修养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佛教在西汉时传入中国,以中国画的方式来描绘佛祖诞生,说明佛教题材是文化交融的产物,故①正确;佛教画中人物是中国人的形象,表明佛教本土化,故②正确;线描技法并非唐朝绘画成就,故③错误;注重意境表达文人内心修养的是文人画,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四川高三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摘自《中国历史·先秦卷》张岂之
材料二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
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编子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4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得出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据材料一“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得出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据材料一“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结合所学得出,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加以回答。
(2)第一小问主张,孔子思想:据材料二“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得出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据材料二“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得出主张“仁”“礼”结合;墨家思想:据材料二“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得出官民无贵贱之分;据材料二“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据材料二“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得出主张兼爱非攻。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时代局限性。
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6分,言之成理即可,任意三点可得满分)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8分)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6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14.(2017·湖南长郡中学月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两千年间儒学内部发展概括为“内圣”与“外王”两大流派,并揭示出他们此伏彼起、交相推衍、不绝如缕的大略路径如下: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运用中国古代、近代儒学发展的史实,对上述流派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儒学与路径中一个或多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对路径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路径,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可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论证。根据材料“儒学内部发展概括为‘内圣’与‘外王’两大流派”得出“内圣”“外王”两条线索,根据材料提供的人物,结合所学的相关学说论述,体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注意史论结合。如:示例1:“内圣”强调伦理道德的政治作用。孟子传承孔子的思想,把“仁”学引申 “仁政”学说,“二程”继承孟子的思想,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示例2:“外王”主张道德修养和经世致用。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顾炎武等人提出经世致用思想,龚自珍、魏源等人提出“以经术为治术”。
6.中国饮食文化专题 篇六
一、选择题
1.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主,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4.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5.我们现在认同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是因为儒家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下列儒家思想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包括()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②刚健有为 ③天人协调 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⑤和谐与中庸 ⑥崇德利用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②③⑥
6.老子是我国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言论反映了他思想主张的有()
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7.在战国变法中,提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思想家是()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 8.(2008·上海高考)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二、非选择题
9.(创新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均摘自《道德经》
材料二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自《论语》
材料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用心
爱心
专心
而民善矣。——摘自《论语》
材料四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摘自《道德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4)概括材料三、四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答案:1.C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韩非”“仁义”“乱”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学生儒家主张“仁义”,法家主张“法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由此可以判断C项为正确选项。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贵贱有“序”是孔子思想的保守部分,“有教无类”是关于教育的思想。
3.B 解析:明确提出“君轻民贵”思想的是孟子。
4.C 解析:本题需要学生对所涉及的思想家的观点全面掌握,“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提出的重要思想。
5.C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学派思想的积极意义,①④是封建等级剥削思想,可排除,故C项正确。
6.C 解析:②为孔子的思想主张,④为孟子的思想主张,故选C项。7.C 解析:“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体现的是法家改革变法的思想,四人之中只有商鞅是法家代表。8.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战国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学生法家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正确。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道家、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区别。第(1)问指老子的哲学思想;第(2)、(3)问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及其代表的阶级立场作答;第(4)问考查二者在治国方略上的异同。答案:(1)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3)维护奴隶制度。(4)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或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不同点: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二 儒学的兴起
一、选择题
1.秦朝统一全国后,皇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随着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泼转为死气沉沉。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文化成为当时统治权力的附庸 B.法家思想成为秦朝的统治思想
C.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被秦朝统治者采纳
D.儒家思想的本质是消极、保守的,所以,秦朝时的文化氛围比较死气沉沉
2.2009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用心
爱心
专心
D.无为而治
3.董仲舒对儒学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思想
C.使儒学行之有效、适应统治的需要 D.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5.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6.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 C.为统治者服务 D.反对苛政刑杀
7.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①“大一统”的政治观②“仁政”的思想 ③天人感应学说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
8.科举制度与世官制和察举制相比较,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全社会读书风尚形成
B.选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公平公正 C.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D.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减少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中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用心
爱心
专心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答案:1.B 解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但在秦朝时,秦始皇为巩固统治,接受法家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文化专制。“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文化氛围由生动活泼转为死气沉沉,故正确选项为B。2.C 解析:按照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中日食发生时,汉宣帝的诏令即说明了这一点。3.C 解析: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如边境问题、王国问题,阶级矛盾激化等,这些都要求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适应统一国家的形势。而董仲舒的新儒学正适应了这一需要。4.D 解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与史实不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5.D 解析: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汉初社会凋敝,经济状况极差,统治阶级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民休息,使经济恢复,故到武帝时开始奉行大一统思想,采用儒家学说来巩固政治统一。
6.A 解析: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君权神授”。
(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表彰六经都是通过文化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使儒学开始成为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 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理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B.理是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C.理学把天理和伦理道德完全割裂 D.理先于万物而产生
2.下列言论不符合程朱理学思想观点的是()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3.(创新题)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康节、横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请问这位古人是()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5.著名儒学大师朱熹曾经在白鹿洞书院举行过多次讲学活动与大型辩论活动,其讲学与学术辩论的内容不会涉及()A.人间的道德伦理问题
B.“气”和“理”谁先谁后问题
C.“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问题 D.“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6.最早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的是()A.陆九渊 B.朱熹 C.王阳明 D.王夫之 7.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王阳明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B.“心” 学更多地吸收了道家思想
C.王阳明宣扬“心学”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D.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儒家“仁”的思想
8.(创新题)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有()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②注重气节与品德③发奋立志④敬畏天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一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二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三王守仁:“心即理也”,“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四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五程颐:“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材料六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用心
爱心
专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今天我们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答案:1.C 解析:在理学家看来,“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伦理道德,他们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而没有把二者割裂。2.B 解析:B项为明末李贽的思想。3.B 解析:本题有些难度,解题需抓住关键词“把„„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和“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由此可以判断此思想家应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4.C 解析:本题属理解题,要求理解“天理”的含义。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A、B、C三项是朱熹的主张,而D项“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是明朝王阳明的心学主张。6.A 解析:“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属于心学的内容,其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按照题目“最早”的限定,本题选A。7.B 解析:本题是一道否定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C、D叙述与史实相符,但不符合题意。选项B叙述有误,因为“心学”更多地吸收了佛教思想,并非是道教思想,故选择B。
用心
爱心
专心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选择题
1.《明神宗实录》记载:“乙卯,礼科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劾: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中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是()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阅历有共同之处,表现在()①生活在明末清初②参加过抗清斗争③学术活动集中在哲学领域④受到“文字狱”的迫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4.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①是对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反对②反映了明朝末年传统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③适应了明末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需求④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A.建立一家之法 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 C.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法治 D.建立君主立宪制 6.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A.阶级立场不同 B.统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7.17世纪三位中国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8.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耳矣”。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在《有度》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借用《管子》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一步也,威势独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材料二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三 顾炎武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他认为只有皇帝同各级官吏共同掌握政权,才能达到“天下治矣”的目的,他还提倡“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材料四 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的政治主张,它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黄宗羲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3)材料二、三、四所反映的共同的思想是什么?列举这三段材料中能反映该思想的关键语句。
5.C解析:黄宗羲是批判君主专制最为严厉的思想家,认为法是皇帝制定的,为皇帝服务的,是不公平的,要求实行法治。黄宗羲要求废除“一家之法”,实行“天下之法”,故A项错误;法律一向是由人来决定的,黄宗羲认为不能只为“皇帝”一人服务,而要为“天下”服务,故B项错误;在中国最早提倡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是维新派,故D项错误。
6.C解析:不同的思想主张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形成的根源
用心
爱心
专心
即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7.D解析:本题关键词是:“实质”。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因为它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从孔子创立儒学主张恢复周礼,结果到处碰壁;到董仲舒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思想;宋明时期吸收佛教、道教的精华,形成程朱理学;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生活在资本主义萌芽之时,这时的儒家思想带有民主色彩,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家思想。
用心
爱心
7.专题九文化与生活 篇七
【考点一览】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丰富精神世界, 促进全面发展)
【考点解读】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 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 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持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②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 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活动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
2.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物质上不能贫困, 精神上也不能贫困, 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 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 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 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 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与综合国力。
(1)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 对策。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6.文化对人的影响。
(1) 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 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 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 特点:①潜移默化, 指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②深远持久, 指文化对人的影响, 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 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 都是深远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经形成, 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7.文化塑造人生 (丰富精神世界, 促进全面发展)
(1)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 往往历久弥新, 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 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人的全面发展, 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2)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归纳拓展】
1.正确认识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国家重视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 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国家通过法制和道德教育, 提高了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和道德素质。 (2)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增强了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艺工作者只有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5)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正确认识文化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1)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看, 有两个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两种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两个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2) 从文化与人的成长来看,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从文化与人的素质来看, 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 从人们在文化生活中的选择看, 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需提高辨识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增强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5) 从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看, 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 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易混易错点】
1.认为自然现象等于文化现象。
简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认为文化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简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能把文化直接看作是一种物质力量, 也不能认为文化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作用于客观的物质世界, 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3.认为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简析: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4.认为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是同步的。
简析: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发展既有同步性, 又有不同步性。同步性表现在:文化在某些方面不能超越经济而发展, 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步性表现在: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文化可能超前或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5.认为文化越发达, 综合国力就越强大。
简析:当今世界, 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是, 认为“文化越发达, 综合国力就越强大”, 则是片面的。综合国力是多重力量的合力, 仅有文化发展是不够的。
6.认为文化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决定作用。
简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环境只能影响人的成长, 不能起决定作用。
7.认为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塑造人生。
简析:所有文化都能塑造人生, 但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
1.创新让书博会更精彩。
2016年7月28日至30日, 第二十六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举行。本届书博会展出图书23.7万种, 交易额逾40亿码洋。书博会的成功举办, 也有力地激发了当地群众的读书热情。以“新印刷·新书业”为主题的“绿色创意印刷展”是本届书博会的一大亮点, 也是书博会首次设置的展览项目。“绿色创意印刷展区”汇聚了一批国内一流的印刷及绿色原辅材料企业, 集中展示了“互联网+”时代下印刷业数字化、个性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以及现代印刷业科技、绿色、创新的行业风貌。
解读:书博会展出图书23.7万种, 交易额逾40亿码洋, 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书博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群众的读书热情, 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绿色创意印刷展”亮相书博会, 集中展示了“互联网+”时代下印刷业数字化、个性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以及现代印刷业科技、绿色、创新的行业风貌, 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贵州榜样·最美人物”典型宣传评选活动启动。
“贵州榜样·最美人物”典型宣传评选活动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启动, 该活动每月举行一次, 获得了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广大民众通过浏览在“贵州榜样”官网展示的候选人先进事迹后, 为他们心中的榜样投票点赞。截至8月, 共有一千四百余万人次参与活动。每月通过综合公众点赞和先进事迹代表性、时代性等各项因素, 确定1名同志为当月的“贵州榜样·最美人物”对象进行集中宣传。
解读:“贵州榜样·最美人物”典型宣传评选活动启动, 广大民众积极参与, 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广大民众通过了解“贵州榜样·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 从中受到教育, 说明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开展“贵州榜样·最美人物”典型宣传评选活动, 是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具体表现。
【高考真题】
例1 (2016·江苏政治卷·20) 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2016年5月12日, 第十二届中国 (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隆重召开。文化创客馆的设立, 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的集中亮相, 赋予了本届文博会全新的意义。材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D.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
解析:从材料看, “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元素与文化联动”, 这都体现了文化和经济相互交融, 故选A。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B的说法错误。C否定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D说法不准确。答案为A。
例2 (2016·江苏政治卷·19) “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 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天, 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 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解析:“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 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 在这里莎士比亚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征服了全世界”, 说明了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故选B。A与题意不符, 因为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交流和传播。C说法错误, 因为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促进社会发展。D与题干的指向性不一致。答案为B。
例3 (2016·浙江文综卷·34) 受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启示, 某县政府和企业把“文化车间”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政府和企业这样做的理由有
(1) “文化车间”建设能够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 (2) “文化车间”建设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3) 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 (4) 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解析:政府和企业开展“文化车间”建设, 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能够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 故 (1) (4) 符合题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这说明“文化车间”建设不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2) 不选。 (3) 说法错误, 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而不是源自物质载体。人们的精神产品源于实践。答案为B。
第二部分考点演练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下面的新闻报道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1) 7月30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 (2) 7月31日, 北京冬奥组委面向全球征集2022年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设计方案 (3) 7月14日, 湖南省印发《严禁违规插手干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九不准”规定》 (4) 9月15日至17日, 第五届“动漫北京”系列活动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A. (1) (2) B. (3) (4)
C. (2) (4) D. (1) (3)
2.2016年7月30日, 第二十六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闭幕。据报道, 本届书博会交易额逾40亿码洋, 进场参观人数达71.6万人次, 创下多个“第一”。与之相映成趣的是, 有一款读书类APP, 上线不到3个月就吸引了42万用户下载。材料进一步佐证了
(1) 只要参加文化活动, 就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 (2)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文化 (3)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4) 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A. (1) (2) B. (3) (4)
C. (2) (4) D. (1) (3)
3.2016年4月23日, 世界读书日当天, 北京启动“百城千群万里书香”公益活动。该活动通过微信群平台每周定期举行专家讲座、草根达人分享等;同时举办同城图书漂流。活动不仅使专家讲座、草根达人分享通过互联网传播到全国各地, 惠及几十万家庭;同时选择最优秀的图书通过同城漂流与广大家庭见面。这说明
(1)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2)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3)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文化能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 (1) (2) B. (2) (4)
C. (1) (3) D. (2) (3)
4.2016年6月28日, 河南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集邮展览在郑州市举行。本次邮展从邮票的视角, 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假如让你写一篇举办这一集邮展览重要意义的文章, 你选用的标题是
(1) 回顾历史事实, 批驳“中国威胁论” (2) 接受优秀文化熏陶, 培养爱国情感 (3) 参加文化活动, 提高自身素质 (4)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 (1) (2) B. (2) (4)
C.D.
5.2016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 中国的主题是:“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一位记者在报道中写道:第一, 这有助于人们转变思维方式, 采取自觉行动保护环境;第二, 这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第三, 这有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请选出与上述说法相对应的观点
(1)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 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3)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4)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A. (1) (2) (3) B. (2) (3) (4)
C. (1) (2) (4) D. (1) (3) (4)
6.2016年4月20日, “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正式启动。活动旨在通过寻找、发掘、宣传新时期“孝心少年”的典型代表, 展现他们孝敬长辈、自强不息、阳光向上、自立自强的感人事迹和美好情操,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公益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印证了
(1) 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 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3) 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促进社会发展 (4) 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决定作用
A. (1) (2) B. (2) (4)
C. (1) (4) D. (2) (3)
7.2016年8月, 中央电视台推出一系列关于节约、环保的公益广告并在各重要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广告用百姓生活常识、身边的小故事、生活中的点滴数字, 由情入理、深入浅出, 帮助树立全民的节约意识, 调动全民节约、共同行动的热情。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1)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 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3) 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 (4) 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并反作用于政治
A. (1) (2) B. (2) (4)
C. (1) (4) D. (2) (3)
8.2016年9月, 河南邓州二高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 校内设有古今中外名人介绍、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展、名言警句文化长廊等;校园内的道路命名为爱国路、尊师路、成才路、弘德路等。如果让你以此为素材写一篇报道, 你认为合适的关键词是
(1) 精神产品经济融合文化竞争 (2)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文化融合 (3) 创设环境优秀文化提高素质 (4) 潜移默化熏陶情操道德修养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9. 前一段时间, 一些明星艺人因涉毒被抓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 引起舆论一片哗然。更让人痛心的是, 由于毒枭、毒贩的欺骗和诱导, 有不少青少年竟也误入歧途, 成为吸毒者。这说明
(1)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2) 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相互促进 (3) 只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才能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行为的能力 (4) 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难以改变
A. (1) (2) B. (1) (3)
C. (2) (4) D. (2) (3)
10.2016年7月5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2016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入选书目。这次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同时可读性也比较强, 有利于引领和推动青少年阅读。这一做法有利于青少年
(1) 改变自己的认识活动、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 (2) 改正自己所有的坏毛病和不良生活习惯 (3) 丰富精神世界, 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4) 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操上的陶冶
A. (1) (2) B. (3) (4)
C. (2) (4) D. (1) (3)
二、非选择题
11.2016年5月8日, 连云港市正式启动“十佳孝老敬老模范人物”评选表彰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学习宣传孝老敬老模范人物, 引导人们自觉向孝善先进典型看齐, 凝聚“爱、敬、诚、善”核心价值理念, 扎实推进“美德港城”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敬老、孝老、助老的浓厚氛围。申报候选人应当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党爱国, 遵纪守法, 模范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在日常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品德高尚、事迹突出、群众公认。
简要说明举办“十佳孝老敬老模范人物”评选表彰活动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1. C征集冬奥会、冬残奥会会徽设计方案, “动漫北京”系列活动都属于文化现象, (2) (4) 当选。 (1) 是经济现象。 (3) 是政治现象。
2. B抓关键词可知, 书博会交易额逾40亿码洋, 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众多用户下载APP, 说明读者重视网上读书和学习知识, 体现了文化环境会影响人们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3) (4) 当选。 (1) 说法太绝对。 (2) 与题意不符。
3. C启动“百城千群万里书香”公益活动, 使读者受益, 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体现了文化塑造人生, 故 (1) (3) 正确。 (2) (4) 与题意不符。
4. B通过这一展览使国人接受优秀文化熏陶, 培养爱国情感, 也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故 (2) (4) 正确。 (1) 中“批驳中国威胁论”材料未体现。 (3) 与题意不符。
5. C转变思维方式并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体现了 (1) ;在全社会营造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 体现了 (2) ;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 (4) 当选。 (3)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6. A通过开展这一公益活动, 寻找、发掘、宣传“孝心少年”的典型代表,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倡导孝敬长辈、自强不息、阳光向上、自立自强, 体现了优秀文化的作用, 故 (1) (2) 正确。 (3) 说法错误, 因为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4) 夸大了文化的作用。
7. D关键词“公益广告”“各重要频道黄金时间”“由情入理、深入浅出”, 体现了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故 (2) (3) 正确。 (1) (4) 与题意不符。
8. D材料显示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通过创设特定的文化环境, 促使学生接受优秀文化,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加以熏陶和培养, 故选 (3) (4) 。 (1) (2)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9. B毒枭、毒贩的欺骗和诱导, 使青少年误入歧途, 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明星艺人因涉毒被抓的事件暴露出他们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缺失, 故 (1) (3) 正确。 (2) 说法错误。 (4) 说法太绝对。
10. B向青少年推荐优秀图书的做法, 有利于青少年丰富精神世界, 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操上的陶冶, 故 (3) (4) 正确。 (1) 说法错误。 (2) 说法不符合事实。
8.文化传承与创新专题 篇八
本单元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文化发展的途径(见图1):其一,从文化多样性角度说明文化应该在交流中传播,即“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其二,从文化继承性角度说明文化应该在继承中发展,即“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其三,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说明文化应该在实践中创新,即立足于社会实践。前两者揭示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后者则体现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 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内容及形式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文化繁荣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带来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各民族文化能够通过交流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在促进世界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使自己民族的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1)感受多样性——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作用。
(2)理解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界定、表现形式,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原因。
(3)维护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必要性、处理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及其意义。
2.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按照考纲要求,除了了解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之外,还必须掌握人际传播、报纸、杂志、书籍、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读物等各种传播手段的特点和功能。
(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 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而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仍然保留的存有历史痕迹的文化。传统文化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文化,它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 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一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传统文化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二要认识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由于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同会造成其发挥作用的结果不同。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3. 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其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具体地说,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其二,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地革除陈腐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三)文化创新
1. 文化靠什么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 文化为什么要创新?主要把握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 怎样推动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二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命题预测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就必须推动文化创新。要实现文化创新,必须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把握和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力。因此,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如何推动文化创新将是高考不能回避的问题。
例题精析
[例1] 2008年10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欧盟文化中心合作组织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欧文化对话在北京举行,保持文化多样性成为这次“对话”的主要议题。以下对文化多样性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有
A. 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B. 承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 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减少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
D.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解析]题意在于考查文化多样性的作用,B项指的是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的问题,C项表述错误,D项讲的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答案] A
[例2]“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们化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这一观点说明
①人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②吸收外来文化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人们对待传统文化有不同的态度 ④人们需要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解析]题目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观点②与题干无关。
[答案]C
[例3]“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这一观点
①肯定了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②否定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④未看到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解析]题目要求对题目中的观点进行评价,①②④与题中观点相符。
[答案] D
模拟操练
1. 2008年,中外文化交流依然十分频繁。5月,学生文化创意国际交流系列活动在北京拉开序幕;8月,中韩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体验活动在淮北结束;9月,由德国汉堡市政府主办的“2008中国时代”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开幕;10月,海外汉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有利于
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加深理解、密切关系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③消除民族、国家之间的隔阂、偏见和差别 ④促进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2. “文化中心主义”把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当作是唯一合理的,认为异于自己的就是错误的,其本质是一种学术浅薄。我们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有“文化中心主义”。反对“文化中心主义”
①是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②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③是尊重差异、平等相处的要求 ④是承认各国文化各有优劣的表现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
3. 长期以来,台湾地区在海外的华文学校中使用的是繁体字、注音符号,而大陆使用简体字、汉语拼音。目前,台湾与大陆达成一致——提倡使用简体字,但也不反对使用繁体字。台湾与大陆所达成的共识说明
A. 汉字是连接两岸的精神纽带
B. 两岸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C. 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D.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
4.“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论诗》道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不断创新,永无止境。要进行文化创新,就必须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5. 2008年4月23日是第十三个“世界读书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了开展以“爱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倡议。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②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③符合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④能迅速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答案点拨
1. D(题意在于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观点③中“消除差别”的表述是错误的,①②④符合题意) 2. A(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因此,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必须相互尊重。④表述错误) 3. B(A表述不正确,C、D与题干无关)4. D(题目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①③是基本途径,④是根本途径,②颠倒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5.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因此观点①错误。观点④表述不准确)
【中国饮食文化专题】推荐阅读:
中国民俗饮食文化10-29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12-24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12-28
中国饮食民俗11-08
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07-28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简史10-20
中国的饮食文化作文11-28
中国饮食文化以及器具发展08-20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10-12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