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__功率_教学设计_教案

2024-06-25

第2节__功率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10篇)

1.第2节__功率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一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2.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3.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

4.标签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走进生活,观察图片,思考物质有哪几种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二、进行新课 观察滴水成冰与冰雪消融两张图片,思考水的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举例: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等

3、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 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记录数据,绘制图象(2)设计试验和进行试验

(3)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搅拌器、温度计、火柴、秒表(4)总结实验

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晶 体

例:海波、冰、石英、萘、食盐、明矾、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固体

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

例:松香、玻璃、石蜡、沥青、橡胶

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通过研究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图像,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吸热,以及它们在图像上的区别。

晶体熔化分为三个阶段:固态、固液共存、液态。

5、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凝固的图像,知道凝固放热,以及它们在图像上的区别。

6、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7、练习巩固

课堂小结

提问学生你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了吗?

1、基本概念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4)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5)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6)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2、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要达到熔点;(2)要继续吸热。

3、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要达到凝固点;(2)要继续放热。

4、细节提示:

1、同一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2、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过程都要不断吸热,凝固过程都要不断放热.3、热量总是在存在温度差时由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4、对比

课后习题

1、下列现象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⑴春天,冰雪消融是:______; ⑵铁水浇入模子铸成铁件是:______。

2、固体分晶体和________两类。在松香、萘、冰、玻璃、铁、蜂蜡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有固定的________。

3、一同学做某种物质熔化的实验。当这种物质的温度达到36℃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得到下面一组记录数据:36℃、39℃、42℃、45℃、48℃、48℃、48℃、51℃、54℃、57℃这种物质是______体,这种物质是________。

4、夏天喝饮料常加些冰块,这种做法用到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用钨做灯丝,是因为钨具有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A、-40℃的水银变成0℃的水银

B、冰变成水

C、食盐放入水中化成盐水

D、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

7、纯净的48℃的海波是:()A、液态

B、固态

C、固液混合 D、以上状态都可能

板书 第2节 熔化与凝固

一、物态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质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

二、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三、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四、晶体:有熔点(凝固点),非晶体:无熔点

五、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2.第2节__功率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二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原理; 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过程方法:

1.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通过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操作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 学习难点: 自行设计科学的、完整的实验操作方案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回忆一下欧姆定律的内容,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是怎样的?这三个量中如果已知两个是否可以求得第三个?

欧姆定律I=U/R的变形公式有几个?

一个是U=IR,一个是R=U/I,对于后者,可不可以说导体的电阻R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而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呢?也就是说,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导体的电阻R就会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就会越小?

学生回答

〖师〗电阻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是由导体本身的因素决定的,和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电压多高,以及导体中是否有电流,电流的大小都没有关系。电阻只与本身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所以对于变形公式R=U/I,不能单纯从数学的角度理解。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伏安法测电阻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某种灯泡的电阻是多大,该怎么办呢? 【设计方案】

我们只要能测出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的公式变形可得出灯泡的电阻值。

1.如何能测出灯泡的电压值? 2.如何能测出灯泡的电流值?

3.欲使灯泡连接在电路中,应该再加一些什么器材?

4.要多测几次,观察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阻值是否相等,如何才改变其电压值?接入什么器材好?

与学生一起讨论以上问题,让学生回答电路的设计应该是怎样的,最后确定实验电路如下图。

【注意事项】

①注意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线处,如果不在,还要注意先调零; ②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要始终处于断开状态;

③如果使用的导线芯是多股细铜线,连接时要将其顺时针缠绕在接线柱上,这样拧接线柱时会越旋越紧。

④合上开关前,滑片应该在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以防止电路中电流突然过大。

⑤读数时,眼睛正对刻线,确保读数正确。【进行实验】 将数值填入表格内。

【评估与交流】:

你能从这些数值中看出还有什么规律吗?

3.第2节__功率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三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方法;

2、体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学习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

3、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提高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揭示物理规律,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经历完整的实验探究,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难点:

1、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论;

2、运用数学一次函数图象分析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式。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将电源、开关、定值电阻组成串联电路,如下图所示。

问题:如何改变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 学生回答:

1、可以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压;

2、可以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关系? 根据提示: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做出猜想或假设。

二、猜想或假设:

1、导体中的电流可能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导体中的电流可能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三、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

(1)前面学过的哪个实验与该实验相似?(2)这些实验中应用了哪种研究问题的方法?(3)再这个实验中怎样应用控制变量法的?(学生思考)回答:

(1)该实验与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应用的是同一种方法,都是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的;

(2)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应该控制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来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

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应该控制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来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限于时间的原因,这节课只进行第一个实验的操作探究。【提出问题】

(1)如何控制电阻不变?(2)如何得知电流的变化情况?

(3)如何改变电压,并观察到变化的情况?(学生思考)回答:

(1)为控制电阻不变,可以使用定值电阻;

(2)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测量流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及其两端的电压。

(3)电压的改变方法有两种:一是改变电池的个数;二是使用滑动变阻器进行调节。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明确实验需要的基本测量工具,并设计实验电路图。师生互动:师生共同讨论,对各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确定实验的最佳方案。

3、实验电路图:(课件展示)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是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呢?

答: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从而使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发生成倍的变化。

四、进行实验:

实验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展示)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阻值最大处。(2)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要正确,采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3)改变电压时,要使电压发生成倍的变化。(4)通电时间不要太长,测量次数不少于三次。(5)改变定值电阻,再次进行实验。(6)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及时记录数据。

五、分析和讨论:

下面这是教师在某一小组,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实验,设计表格并记录的实验数据。

【提出问题】

电流与电压这两个物理量,哪个量随哪个量变化?

分析表一(或表二),可得出什么结论?你是怎么分析出来的? 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控制哪个物理量不变的基础上得出的?

那我们能不能说成是“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呢?为什么?

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分析表一和表二的同一列,可得出什么结论?你是怎样分析出来的?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控制哪个物理量不变的基础是那个得出的?

电流和电阻这两个物理量,哪个量随哪个量在变化?

那我们能不能说成是“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呢?为什么?

【分析并逐层概括】

电流是由于电压产生的,电流随着电压变。

分析表一(或表二),发现每当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某一倍数变化时,导体中的电流也成相同倍数变化。于是可得“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控制电阻不变的基础上得出的。

“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电压是电路中产生电流的原因,应该是电流随着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的”;

分析表一和表二的同一列,由于导体两端的电压相同,电阻在成倍增大时,而导体中的电流却在成倍减小。于是可得结论“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控制电压不变的基础上得出的。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与电流的大小无关,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所以是电流随着电阻变。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电流是随着电阻的变化而变化的”

总结:(课件展示)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学生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在课本25页的图7.1—1用描点法画出U—I图象。

(课件展示)U—I图象

问题:当导体两端没有加电压时,即U=0时,通过该导体的电流是多少? 答:通过导体的电流也为0.所以,在U—I图象中,还有(0、0)这个点,描点连线。【提出问题】

通过描点、连线后,得到的是一条什么线? 这两条经过原点的直线与数学上所学过的哪种函数图象相同 函数中的y、x分别对应图象中的哪个物理量?

请同学们利用所学过的函数知识,来确定出图象中的直线的函数表达式? 总结:(课件展示)I=U/R

六、评估:

要求学生在探究报告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动一些问题,如:

(1)实验设计方案是不是最优的,还可能会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2)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读数时会不会有失误。(3)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的。

(4)探究中是不是还有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哪些问题弄明白了。

七、交流:

要求学生课后进行交流,交流时,可以相互交换各自的探究报告,也可以口头表述自己在探究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同时还应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交流时,不应只是交流探究结论,交流的重点应放在探究的过程中。

如:为什么我的猜想和别人不一样? 为什么我的方法与你不一样?

4.第2节__功率_教学设计_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二)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个数进行分类。(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质数、合数的意义。

(二)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教学用具

投影片,2~50的自然数表。(课件出自农远工程网络)教学过程 设计(一)复习准备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奇数和偶数是根据什么来分的?(投影片)2,3,4,9,14,15,101,187,235,561,740,927,839,456。

2.按照能否被2整除对自然数进行分类:(投影片)

3.请说出下面各数的所有约数:(投影片出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的约数有________;2的约数有________; 3的约数有________;4的约数有________; 5的约数有________;6的约数有________; 7的约数有________;8的约数有________; 9的约数有________;10的约数有________; 11的约数有________;12的约数有________。

教师:请观察板书,左边和右边的数各有什么特点?(左边是奇数,右边是偶数。)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按照能否被2整除对自然数进行分类。除了这种分法还有没有别的分法呢?这节课就研究这个问题。(二)学习新课

1.质数、合数的意义。

(1)教师:(指板书)请把1至12各数的约数的个数就出来(学生口答,老师在每列数的后面补出括号,填上数)?

教师:请观察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个数,看一看约数的个数有几种情况?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有三种情况,约数个数是一个,两个,两个以上。

教师:请再举几个数,看一看它们的约数的情况是不是与这几种情况相符合?

学生举例并分析出所举出的数的约数是2个或者两个以上。(小组活动)(2)教师:请观察只有两个约数的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看看这些约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出:1和它本身。

教师:如上面这些数,都具有这个特点,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板书:质数。教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叫质数? 学生口答后老师再把板书补充完整: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教师:请观察有两个以上约数的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口答后,老师逐次板书出: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合数。

在学生完整地概括什么是合数后板书: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教师:质数与合数的区别是什么?(约数只有两个还是两个以上。)2.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1)(板书)例2,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数竖排写)。17(的约数):1,17(两个)22(的约数):1,2,11,22(两个以上)29(的约数):1,29(两个)35(的约数):1,5,7,35(两个以上)37(的约数):1,37(两个)87(的约数):1,3,29,87(两个以上)教师:根据什么来判断?(检查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学生口答,老师在上面各数后面板书出判断过程。板书:17,29,37是质数 22,35,87是合数。

再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 教师:一个数有两个以上的约数,判断它是不是质数时,需不需要把它的所有的约数都找出来?(不需要,只要找出第三个约数,就能证明它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口答练习: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19,21,43,67。(2)教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检查它的约数外,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来判断。

请学生取出2~50的自然数表。按如下要求去做: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不包括2,3,5,7本身)看剩下的是什么数?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书写和讨论,老师巡视。最后说明这就是50以内的质数表。请看课本59页质数表。

练习:请判断下面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说出自己是如何判断的?(查表或是看约数)31,57,87,4325,632080。

5.第2节__功率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五

1.教学目标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术、伯、出、衣、一”5个生字。

2、能认读声母b p m f,拼读“ bɑ pɑ mɑ fɑ”等音节。

3、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4、学习笔画“竖提”,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衣、伯、一”。

5、初步感受魔术的奇妙。

2.教学重点/难点

能认读声母b p m f,拼读“bɑ pɑ mɑ fɑ”等音节。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读课文。

3、师:这节课,老师也要教小朋友变魔术。学会了,就能自己认识很多生字宝宝了。

二、学习拼音

1、学习声母

(1)师生一起借助图片编顺口溜识记4个声母。

b:广播广播b b b;像个6字b b b;右下半圆b b b p:泼水泼水p p p;右上半圆p p p m:摸人摸人m m m;两个门洞m m m f:大佛大佛f f f;伞柄朝上f f f(2)用左手的手势区分声母: b:拇指朝上bbb p:拇指朝下ppp

2、声母和韵母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

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1)齐读规则。

(2)老师读前两句,学生读后一句。(3)同桌互相读。

3、根据规则拼读音节。(指名拼、分小组拼、分男女生拼)特别注意:拼读的时候声母不带调。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读一读。(1)齐读。(2)指名读。

2、拼一拼。(课后练习)(1)找好朋友一起拼。(2)开火车读。

3、连一连。(课后练习)

课后习题

四、拓展作业

(一)拓展

1、指名读。

2、男女生合作读。

(二)作业

(1)正确朗读拓展中的儿歌。(2)认读“b p m f”。

(3)拼读课文中带有“b p m

6.第2节__功率_教学设计_教案 篇六

1.教学目标

1、能识记“堤、素、绵、伏、浓、优、掠、念、宋” 9个生字。重点理解“镶嵌”、“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积累“优美、犹如”。能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汉字:绵、伏、浓、优、掠。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节。

3、学会搜集资料,运用资料,选择有关的内容,介绍西湖的其他景观。

4、了解白堤和苏堤的来历,感受西湖不仅有秀丽的山水,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有美丽的传说,一物一景都富有情趣,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区。

2.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节。

2、选择有关的内容,介绍西湖的其他景观。

3、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导入:昨天我们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1.听写若干生字。2.开火车读词语。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节。1.自己读读第二节,圈出描写西湖景物的词语。2.交流板书:山

湖面

白鸥

3.再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喜欢的理由。4.交流板书:层层叠叠

连绵起伏

一山„„一山„„ 硕大

眼镜 掠过

一闪一闪

5.穿插学习重点词语:层层叠叠

连绵起伏(用两幅不同的画理解这两个词语)

硕大近义词巨大

掠过(演示鸟儿掠过湖面,帮助学生理解词义。)6.指导朗读。

(1)师生合作读,理清第二节结构。

(2)师范读第二节第一句话,强调读出远的感觉,让学生评析并学读。(3)看着画面说,练习背诵。

(二)学习三——五节。

1.美丽的西湖古往今来,不知引来了多少文人墨客,苏轼就曾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著名佳句。在西湖上还有两道堤。(1)媒体出示苏堤、白堤的图片

(2)复习生字:堤(堤就是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所以是提土旁。)

2.在“名堤”下面加点。

这可是我们西湖上十分有名的两道堤。

3.这两道堤叫什么名字呢,带上问题轻声读课文三到五小节。

4.交流板书(媒体在两道堤图下出示):白堤

苏堤(苏是平舌音)5.他们为什么那么有名呢?(1)默读课文三到五小节,口头完成填空。(2)媒体出示填空:(在二堤图下)。

湖上有两道长堤,一道叫(),是为了纪念唐朝诗人();另一道叫(),是为了纪念宋朝诗人()。春天,两堤上(),景色十分迷人,所以被称为名堤。学习:念

(3)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6.西湖不仅有秀丽的山水,而且有美丽的传说。两位诗人为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造福万代,更令人难忘!那么,苏堤和白堤的景色如何呢?用直线划出有关的句子,再读一读。媒体出示图和句子:(图上句子下)。一到春天,堤上桃红柳绿,如同一条锦带。

苏堤上也种满了桃树和柳树,尤其是春天的早晨,在苏堤上漫步,看晨雾像一道轻纱笼罩着水面,堤上杨柳在春风中轻轻地摇摆,真是美妙极了!7.指导朗读句子。

8.今天,西湖上来了一批游客,小朋友,你愿意做个小导游,给他们介绍一下两道名堤吗? 9.交流,点评。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复习词语(媒体出示词语):

镶嵌

轻扶

远眺

山峦

硕大

掠过

桃红柳绿

层层叠叠

连绵起伏

2.沿着两道名堤,是西湖风景区的许多著名景点。如:白堤两旁的——断桥残雪和平湖秋月。北山的——宝石留霞。孤山的——西泠印社。还有——皇家藏书楼文澜阁,岳王庙。沿苏堤则有——曲院风荷,苏堤春晓,三潭印月,花港观鱼。(沿线路出示一组带有名字的图片,小朋友看图借助拼音读词。)3.老师知道,有很多小朋友都游览过杭州,还知道许多有关西湖的景观和传说,课后和小伙伴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课后习题

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7.第2节__功率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七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概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有关基因与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2)参与类比推理的过程,提出与萨顿假说相似的观点,体验成功的喜悦。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教师: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孟德尔分离定律,有哪位同学能够回忆出来? 学生: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教师:很好。这就是说配子中只含有每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那同学们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成对的等位基因是如何分离并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的呢? 教师显示哺乳动物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

教师:我们知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结果配子只含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等位基因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有何相似之处? 学生:都存在分离现象:等位基因分离和同源染色体分离;配子中只有原来的一半:配子只含每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和只含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

教师:没错。基因与染色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师生互动] 1.萨顿的假说

教师:有同学看了这一节的标题以后会想,“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将分离定律念一遍,看看这样替换是否有问题。由此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阅读,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没有问题。是否可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师:是否可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对于这个问题,由同学们自己去探究。现在如果我们把课本P等位基因标在同源染色体上看看结果如何? 学生画图

教师:经过画图,同学们可发现基因和染色体有何相似的地方? 学生:精原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但配子只含有等位基因中的一个,也只是有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

教师:根据画图和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简述情况进行引导、补充、肯定和鼓励,并逐个显示基因与染色体的4点平行关系。

教师:我们可以根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能够推论基因就在染色体上。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叫做类比推理。在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方面,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应用类比推理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用蝗虫细胞作材料,发现有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12条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又具有24条染色体。蝗虫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双亲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子代体细胞中的这24条染色体,按形态结构来分,两两成对,共12对,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萨顿做出了与大家完全一样的假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有缜密的思考和严谨的推理,我们一样能得出与伟大遗传学家一样的结论。那是否就可以认为我们利用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呢?其实,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如何用实验证明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是怎么做的。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师:摩尔根一开始对待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和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抱不相信、怀疑的态度,他认为以上两个学说是主观的臆测。认真钻研,设计实验,寻找证据解决疑点。摩尔根实验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果蝇。教师显示果蝇的照片,并简要介绍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研究材料的优点。教师:从1909年开始,摩尔根就开始潜心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并利用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的一只白眼雄果蝇做了如下的杂交实验。

教师显示课本P29“图2-8 果蝇杂交实验图解”,并简要介绍实验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白眼性状是隐性性状吗?若是,如何判断?果蝇的红眼、白眼遗传表现符合什么定律?

学生:白眼是隐性,亲本雌性红眼果蝇和雄性白眼果蝇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全部是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白眼是隐性性状。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因为F2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是3∶1。

教师:摩尔根观察实验现象提出:白眼性状的表现为什么总是与性别相联系? 可能与什么染色体遗传有关?

学生:控制白眼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教师:摩尔根设想:若控制白眼的基因(a)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你能写出雌雄果蝇红眼、白眼的基因型吗?你能根据假说写出摩尔根从亲代→F1代果蝇杂交遗传图解吗?

学生展示: 雌性红眼:XA XA , XA Xa 雄性红眼:XAY 雌性白眼: Xa Xa 雄性白眼:XaY 教师:从图解可以看出,摩尔根等人的设想可以合理地解释。但能否就说以上的解释是正确的呢?

学生:不能。还需要通过测交实验加以证明。

教师:没错。后来摩尔根他们通过测交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以上解释。正是他们的工作,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从此,摩尔根成了孟德尔理论的坚定支持者。

教师: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以后,人们又在思考: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只有4对,但被人们研究过的基因就达数百个;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只有23对,但携带的基因大约有几万个。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说明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

教师:没错。摩尔根与其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

教师显示课本P30“图2-11 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教师结合课本图解简单介绍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研究成果。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解释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获得科学知识。如可引导学生分析等位基因是如何并在何时分离的,或组织学生将两对等位基因标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画出遗传图解,解释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是细胞学和遗传学相关知识的枢纽,是整个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知识体系中属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深刻地阐述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的物质、结构和功能三者之间的联系。教材内容的选用和编排也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

课后习题

1.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在其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基因AA分开发生在 A.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 B.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 C.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 D.精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

解析:基因AA是随着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而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在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答案:C 2.假设某动物精原细胞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该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时,可表示其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和基因变化的是图2-2-2中的

解析: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2条染色体,2条染色体基因相同。答案:B 3.果蝇白眼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显性性状为红眼。下列哪组杂交子代中,通过眼色就可直接判断果蝇的性别

A.白♀╳白♂

B.杂合红♀╳红♂ C.白♀╳红♂

D.杂合红♀╳白♂

解析:根据基因分离定律,C组所产生后代,雌性全部为红眼,雄性则全部为白眼。答案:C 板书: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1.萨顿的假说

8.第2节__功率_教学设计_教案 篇八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了解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加强自己的统治的。

2.分析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使学生了解朝代的更替,理解和分析朝代变更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分析西周建立、巩固、灭亡的历史进程。

2..列表总结归纳夏、商、西周更替的进程,学会运用对比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周厉王的残暴专横;增进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理解。2.通过学习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懂得诚信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西周分封制和等级制。

2.西周盛衰的原因

(二)教学难点

西周分封制和等级制。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历史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多媒体播放电视剧《封神榜》的图片,教师介绍这部电视剧主要是用神话的方式演绎了周武王在姜子牙的帮助下灭了商纣王的历史。并提出问题:商纣王被灭后取代它的是什么王朝?新王朝又是采取了什么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的,它又是什么原因走向衰亡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探究的问题。

【板书】6,西周的兴衰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解读。本节课内容共三目:第一目,周初大分封介绍了周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所产生的作用。第二目,国人暴动,介绍了西周由兴盛走向衰落的原因。第三目,平王东迁,介绍了西周末代国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西周灭亡,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朝原无西周和东周之分,平王迁都洛邑之后史称东周,并称定都镐京时期为西周,西周并不是当时的名字,而是史学家为研究加以说明的。

【多媒体】展示夏商和西周的区域图,让学生对比出西周的疆域要辽阔很多,统治者要更好地统治他的国家,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引出西周的分封制。【板书】一,周初大分封(板书)1.分封制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0页“周初大分封”的内容。(板书)①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板书)②分封制的内容(板书)③受封者的义务

【预习导学成果展示】一组选派一名代表,将自己预习导学案中自主学习的周初大分封的知识板书,其他小组补充。教师补充学生的回答,对分析有条理的学生予以鼓励。

【教师点评过渡】西周国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关于分封制的目的,内容以及受封者的义务,刚才同学们总结的很全面,但是这项政策,对西周的统治以及后期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分析这两个材料,分组合作探究,说一说西周分封制的利和弊,用时5分钟。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展示小组探究的成果。

课堂小结 积极方面:

1、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2、开发了边疆,扩大疆域

3、通过对诸侯分封土地并给予一定权力,暂时地满足了西周贵族的要求,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

消极方面:

分封制在西周初期对巩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增强,到西周后期明显地威胁甚至削弱周王室的统治。

课后习题

面对如此残暴的君主,劳动人民怎么做了?国人是什么样的人?西周时期这些阶层是如何划分的?西周也是出了一个暴君,那么他的残暴又到了什么程度?他又是谁呢?

9.第2节__功率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九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唐朝疆域的四至;唐朝与东突厥的关系;唐太宗尊为“天可汗”;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①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②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 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②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 各族的拥护,被尊为 “天可汗”。

③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发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④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2、难点

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藏族、维吾尔等族的形象图片,同时播放《爱我中华》歌曲。提问:图片中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宋祖英的《爱我中华》反映了我国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出示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人会聚于长安的图片。唐朝时,我国边疆地区有哪些重要民族呢?唐朝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新课教学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学生将唐朝疆域的四至用图示画出来

2、边疆各族的分布

出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帮助学生认识唐朝边疆各主要少数民族名称及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突厥人生活在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因金山的形状像古代勇士的头盔兜鍪,他们民族俗称兜鍪为“突厥”,于是他们便以“突厥”为族名。他们过着游牧生活,以放牧和狩猎为生。擅长骑射,以战死沙场为荣。6世纪中期,伊利可汗建立了突厥汗国,6世纪末分裂为东西突厥。以金山为界,以西为西突厥,以东为东突厥。唐初,东突厥的颉利可汗率兵多次袭扰中原,侵夺财物,626年亲率骑兵10万进扰武功,严重威胁长安的安全。因此解除突厥对北方边境的威胁、稳定北方,便成为唐太宗的一项紧迫任务。经过精心准备,唐太宗发动了对东突厥的战争。29年,突厥内部发生叛乱,相互攻战,势力急剧衰落。唐太宗趁此机会,派兵六路进攻东突厥,大败突厥。630年,唐军大获全胜,俘获颉利可汗,10万突厥人归降了唐朝,唐对东突厥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6颉利可汗被俘后,在长安唐太宗历数了他的罪状后,放归了他们的家属,给予颉利可汗田地和住宅,对他做了妥善的安置。如何对待颉利可汗的10万归降旧部呢?唐太宗让大臣们讨论。出示材料

问题:材料上出现了几种观点呢?你支持谁的观点。你认为唐太宗会采纳谁的意见?

总结:多数大臣的观点是改变突厥人的生活方式,让其自然消失。魏征的观点带有明显的民族偏见。温彦博的观点是保全突厥人的部族,不改变他们的风俗习惯。

唐太宗最终采纳了温彦博保持突厥族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的建议。因为它尊重了突厥族的生活习惯,这有利于减少民族隔阂,促进民族间的交往,因而也赢得了突厥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的拥护。

唐太宗名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是什么意思呢?体 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总结:唐太宗的这种态度,较好地处理了唐与边境民族的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多民族 国家进一步巩固,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过渡 :对突厥族的妥善安置和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什么影响呢?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唐太宗颇具胆识的民族政策,是以当时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做基础的。同时他的民族政策也赢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拥护,北方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参天可汗道”、昭陵前的少数民族石像和长安的“胡化”、“胡风”盛行,都是唐与北方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真实写照。唐太宗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都能注意加强民族团结。现在,我们更应该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民族团结。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5.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为了加强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唐朝先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它们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军政合一的最高机关。回顾历史,公元前60年,西汉就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说明今天的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也是对国际上“东突”分裂势力的有力回击。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保证了西域“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唐对西北部边境的统治。

唐朝时期,西南的吐蕃族的情况怎么样呢?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一)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二)文成公主入藏: 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经鄯州、鄯城(今西宁)、莫离驿、那禄驿、柏海、众龙驿、过通天河藤桥,过唐古拉山,经那曲到拉萨,全程6240里。相传文成公主过了日月山后来到 了倒淌河,家乡日远,公主不禁失声恸哭,哭声感动了天地,使河水发生了“天下江河皆东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倒流奇迹。文成公主等人长途跋涉,历时两年,才到达吐蕃。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公主到逻些时,吐蕃人民穿着节日盛装,热情迎接远道而来的文成公主。

由三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

第一: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 工业技术的队伍。

第二: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 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第三:松赞干布听说公主快进入吐蕃了,便率领军队亲自赶来迎接。看到他娶的是一位仪态大方的美丽公主,并带着典雅华美的中原物品,鲜明的仪仗,十分高兴。他穿上汉族的服装,打扮成唐朝的驸马,以女婿的身份拜见了江夏王,举行了降重的婚礼。文成公主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时,吐蕃人民万人空巷喜迎这位汉妃。文成公主笃信佛教,由她 选址设计建成了大昭寺、小昭寺,至今我们都可以在大昭寺看到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松赞干布在创制藏文的同时,还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聘请汉族文人人蕃代典奏疏。公元648年,王玄策去西域,被天竺抢劫,于是向吐蕃军队求援;松赞干布当即出兵天竺,击败天竺为王玄策出气。公元649年,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松赞干布特派专使吊祭。

问:文成公主入藏对吐蕃的发展有什么贡献呢?

(1)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量的佛经、医药、历法等书籍和佛像,促进了中原文化在吐蕃的传播。

(2)文成公主带去的大量工匠,成为传播中原先进农业、建筑、造纸、医药等科学技术的使者,对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将近40年,至今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作为中原文化的传播者,作为汉藏友好的象征,千百年来,文成公主的故事在青藏高原代代相传。藏族人民歌颂文成公主的诗歌: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总结: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团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汉藏两族的发展,特别是有利地促进了吐蕃民族的进步。

(三)金城公主入藏

(四)唐蕃会盟

课堂小结

10.2._蜜蜂_教学设计_教案 篇十

1.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出示作者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积极组织学生交流,这既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资料”的机会,也是学生互动、信息互补、资源共享、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扩大了知识面锻炼了能力,从而更激发起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增添了搜集资料的动力。]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对于昆虫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课文,同位互助认读生字,提高识字能力]

2、检查生字 试验

证实

阻力 几乎(jī)

几个(jǐ)推测

沿途

超常

尽管(jǐn)尽力(jìn)陌生

准确无误

闷热(mēn)纳闷(mèn)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设计意图:老师用“准确无误”来形容读得正确的孩子,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同时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3、检查句子,课文中出现了好几个多音字,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你注意到了么?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设计意图:给孩子当堂学习的时间,解决多音字,提高阅读能力]

三、生生互动,解疑促读。

1、句子读得真不错,连着几个有难度的多音字也读得准确无误。不知道课文读得是不是也很好啊。接读课文,不读的孩子,仔细听,想一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做了一个什么试验。(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指名说(做试验;测试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适当引导说完整。学生质疑 再次默读,深入到词句或带着问题思考。如,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弄清楚作者试验的过程,然后画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较多和比较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2、那么你有没有兴趣和作者一起去做这个实验呢?画出能表示作者实验做法的词语和句子,(第二——五自然段)自己读一读,请学生说,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相机板书。

3、“几乎要触到地面”转换角色,你看到这种情景你会怎样想?

4、到底能不能回到家呢?回来了几只?用了多长时间。①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他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他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②看到经历过那么多困难之后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 “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5、学到这儿,大家一定很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你们同意他的这个结论吗?你怎么认为的。[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此在学生整体感知后让他们说说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再通过朗读明确实验的做法。在交流中,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了,体会更丰富了。同时鼓励学生质疑,既能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及时调整授课计划,使教学更灵活紧凑;又能启迪学生思维,点燃他们智慧火花的有效手段。学生提出问题之后不要逐个解答,而是先把这些问题“还”给学生,鼓励他们通过研读讨论尝试解决。这样既明确了蜜蜂确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

四、书写指导

1、左右结构的字中,有“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形声字,左形右声,左窄右宽。“论”的右边不要写成“仓”,“试”的右边不要多一撇,“概”的中间不要写成“良”,“减”的左边不要写成三点水;

2、“途、超”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3、“袋”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没有小撇。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的特点,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设计意图:还要加强写字方面的教学,写字是巩固识字的一种重要手段,注意识字写字的同步教学,扎实教好构成汉字的基本笔画,让点,横,竖,撇,捺这些基本笔画,以优美的线条组合在学生的笔尖流淌.我相信在日复一日的循环往复中,学生对于汉字会慢慢加深自己的理解,会积累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板书设计: 14 蜜蜂 几乎(jī)

上一篇:毕业论文撰写宝典下一篇:IDH行业回顾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