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上教学计划

2024-06-10

语文六上教学计划(精选6篇)

1.语文六上教学计划 篇一

六年级(1)班语文教学计划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科学精神和健全人格。

本册教科书仍然以学习板块的形式组元。课文分为两大类,其一为讲读课文,含精选16篇,略读6篇;其二为选读课文,共10篇。全册共32篇课文。本册要求会认131个字,会写153个字。识字方法仍然以随文识字为主。

全册共8个单元,每个单元暗含相对集中的主题。

第一单元课文以“热爱祖国”为主题。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新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喜悦和自豪,体会到祖国科技事业发展所带来的民族自豪。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第二单元课文以“向往自然、热爱生活”为主题。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感受古今文人对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三单元课文以“童年生活”为主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自然的无限生机和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

第四单元课文以“真诚与关怀”为主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关爱,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同时教育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关心他人、信守承诺,做一个诚信的爱的使者。

第五单元教材以“人与自然”为主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动、植物之间的亲密无间。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热爱生命的情感。

第六单元教材以“热爱祖国,珍惜家园”为主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教学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家园的深深眷恋之情。

第七单元课文以“民风民俗、思乡思亲”为主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各地不同节日的风俗人情。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品悟其间的感情。

第八单元课文以“有志者事竟成”为主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 知道“人贵在有志”,并且深刻理解“有志者事竟成”的含义,从而知道从小用有毅力与耐心去做任何事情。

二、学情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1人,男生35人,女生26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通过一学年的努力,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觉预习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按时完成各科作业,书写工整、美观,在班干部的带领下,认真进行早、午读,在学习上形成了比、学、敢、帮的学习氛围,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互助意识。特别班长马潇同学,不但学习成绩优异,在品德、卫生、纪律等方面都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简单问题抢着答,稍复杂一点的问题有着较强的畏难情绪,思维不够开阔,不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不能有意识地读课文书籍来弥补学习中的不足,理解、分析能力欠缺,因此,习作能力还有待提高。本班两级分化现象严重。优秀学生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但中差生的人数也不少,如:陆凯、吴洁、马振龙、刘华、沈博宇、宋宇轩、赵锦程、张儒、冯雅婷等。这些学生有的是单亲家庭,根本顾不上孩子的学习,孩子一般都是在小饭桌吃饭、学习;有的父母文化程度低,还有个别是文盲,对孩子的学习根本不会辅导;向宋宇轩家中根本就没有人,只有孩子独自一人在家,吃住都凑合,更别说操心孩子的学习;而冯雅婷同学是智力原因,每次只能考几分。但这些孩子有一个共性: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懒惰,连最起码的家庭作业都不完成,偶尔完成书写也是龙飞凤舞。

三、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3.学会写153个生字,会认131个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在阅读和习作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并能正确书写;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速度。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见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阅读其他文章,稍做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课文有一定速度。并培养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5.积累词语,背诵指定的段落或篇章。能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句。6.能根据需要收集资料,进行简单的整理。逐步养成书记笔记的习惯。

7.观察事物能注意抓住特点,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想像力。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

8.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6.学会理解和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等读写方法。

7.能够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8.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9.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10.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能围绕中心,具体地叙一件事。

(二)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概况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理解和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等读写方法。

4.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能围绕中心,具体地叙一件事。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教育家叶圣陶强调“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这学期继续加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课前预习课后温习的习惯,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积极发言学会合作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规范书写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从而提高教学成绩。

3、继续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从字的音、形、义上强化理解,加强认读,重视听写,力求作业设计科学、合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4、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把时间充分的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让学生去读、去思、去想、去创,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

5、注意听说读写的练习,讲“听、说”整合起来,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仿写、补写、叙写,尽量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从而提高习作水平。

6、注重积累,提高作文水平。“作文来源于生活”。平时引导学生从课本上积累好词佳句,多读课文书,开阔视野,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积累习作素材,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新。

7、在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集图片、声音、图画、文本、动画、影视等多种媒体为一体,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培优辅差措施

1.教师了解和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其实并不是以消灭差异为目的,而是推动有差异的发展。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通过分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使优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先慢后快,全面提升。

2.教师坚持做到每节课“层级化”训练分明,练习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既有“双基”知识,也有拓展训练,保证后进生学有所获,优等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3.平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努力做到不歧视,多鼓励;不粗暴,多宽容。耐心细致地帮助,上课时多留意,多体贴,下课督促他们及时完成相关作业。必要时适当地降低作业要求。

4.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育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鼓励孩子在爸爸的支持和鼓励下,另行自我发展,找到自己的长处。

5.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对后进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方面提出科学而严格的要求。

6.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将“重视结果”的教学尽量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

7.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动动手、动动脑、动动 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进度

2.语文六上教学计划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 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 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导入:同学们, 经调查, 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年龄是12岁 (虚岁) , 也可以通过推理推算出来, 7岁入学, 在学校学了五年, 正好是12岁。老师今年是39岁, 师在黑板上板书39和12。下面请同学比较一下老师和你的年龄, 并用一句话把比较的结果说出来, 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3岁”, “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4倍少9岁”。两种说法都可以。接着问, 明年呢?“老师的年龄比我年龄的3倍还多1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年龄话题引入, 并训练学生对两数大小比较, 为新课分析数量关系作理解铺垫。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分析生活化, 利于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 列出方程, 探索解方程的方法——教学例1

(一) 在情境中分析数量关系, 提出问题

1.师谈话进入情境:孙悟空跟随师父历尽千辛万苦从西天取来大量经书, 藏在古城西安的大雁塔中。大雁塔和小雁塔是著名的古代建筑。 (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 这节课, 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高度有关的数学问题。 (出示例1的一部分“西安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 暂不出示所求的问题)

2.师让生读出这段文字并提问:谁比谁少22米?让学生明白“大雁塔高度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比, 少22米, 可以把小雁塔高度的2倍看做一个整体。”

师进一步启发: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

出示学生可能想到的等量关系式: (1)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2)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师:经测量小雁塔高度是43米, 你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口答出大雁塔的高度吗?学生口答, 师板书:2×43-22=64 (米) 。

【设计意图】运用数量关系直接求出高度, 体会顺向思维。既感受数量关系的价值, 又为下面的逆向思维作出对比准备,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下面列方程时也要像这样顺向思维进行思考。

4.师:如果知道大雁塔的高度是64米,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雁塔的高度是多少米? (出示“大雁塔高度是64米”和“小雁塔高度是多少米?”把例1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在清楚数量关系的基础上, 学生已经把问题迁移到需要用逆向思维考虑解决的问题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突出解决问题是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 也为他们探索解答作出心理准备。

(二) 根据等量关系布列方程, 同时唤起有关方程的旧知

1.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 师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 这时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我们去求的?

追问:让你求小雁塔的高度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以列方程解答。如果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进行解答, 师给予肯定, 再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明确方法, 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师谈话: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 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生能大概说出“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和检验等即可。

3.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 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设计意图】经历由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在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 先由情境抽象成数量关系式, 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实现了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方法, 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性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三) 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 体会转化的思想

提问:这样的方程, 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 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 使方程变形为2x=?, 即把用两步计算的方程转化为一步计算, 变新知为旧知, 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 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 核对求出的解, 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 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方程解法的过程中, 体会运用转化策略, 把两步转化成一步、复杂转化成简单、新知转化成旧知。

(四) 思考其他方法, 感受解法的多样化

1.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 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 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 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如果学生不能列出其他方程, 师不能作硬性要求。

2.引导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⑴要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寻找等量关系, 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⑵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⑶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 (师板书:找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列方程;解方程, 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解法的多样化, 使学生明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实际和思维习惯分析数量关系, 列方程解决问题, 同时训练学生思维, 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比较例题, 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模式——自主合作学习“练一练”

“杭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全长大约36千米, 比香港青马大桥的16倍还长0.8千米。香港青马大桥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做“练一练”。

1.先让学生读题, 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前要出示交流顺序提示:⑴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⑵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⑶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⑷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

3.最后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 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针对学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包括用算术方法) , 教师在提出主导意见的基础上要予以肯定。

4.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提炼出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解形如ax±b=c方程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 在探究中学会合作。

三、运用方程策略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牢固形成解决问题模式 (建构牢固的数学模型) ——做“练习一”的第1~5题

谈话: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有两个方面要引起我们重视, 一个是寻找等量关系, 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数量;另一个就是解方程。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

1.做“练习一”第1题

“解方程。4x+20=56 1.8+7x=3.9 5x-8.3=10.7”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 第一步要怎样做, 依据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时, 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 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三个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其他同学选做一题。)

2.做“练习一”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 张村果园有桃树x棵, 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梨树有 () 棵。

(2) 王叔叔在鱼池里放养鲫鱼x尾, 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放养鳊鱼 () 尾。

学生独立完成后, 再要求学生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 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把题目中的多、少改成少、多让学生再表示)

3.做“练习一”第3题

“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时速能达到110千米, 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猫的最快时速是多少千米?”

谈话:同学们, 我们既能准确地找到等量关系, 又能正确解方程, 那么我们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就请同学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 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进一步突出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4.课堂作业:做“练习一”的第4题和第5题。

“北京故宫占地大约72公顷, 比天安门广场的2倍少8公顷。天安门广场大约占地多少公顷?”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 最大的鸟是鸵鸟。一个鸵鸟蛋长17.8厘米, 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这只蜂鸟体长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在巩固训练和应用策略阶段采用先部分后整体的练习步骤, 进一步深化认识, 并在体验中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四、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学生拓展设计

1.学生拓展设计

师:请同学们回到课前, 我们师生关于年龄的对话中, 看39岁和12岁, 你能设计一个用今天所学的策略和方法解答的实际问题吗?

师要多听学生的发言, 考虑学生所说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出问题的贴切性并作出评价和概括。

2.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教师同时总结, 方程是我们解决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策略, 正确地运用方程, 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尤其是用算术方法不容易解决的一些问题。我相信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 对方程会有更深的认识, 并在以后的学习和运用中进一步学好和用好方程。

3.语文六上教学计划 篇三

踏雪出征

仿佛上苍也在欢送中国航天员踏上征程,10月12日清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出人意料地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身着白色宇航服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迈着坚实的步伐,在人们的欢呼声中,他们立正站在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面前,以庄严的军礼和浑厚的声音报告:“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队航天员费俊龙、航天员聂海胜。”

“出发。”随着陈炳德总指挥的一声令下,费俊龙、聂海胜向四周挥手致意,以充满自信的姿态向前来送行的各位领导、首长及各界群众显示出中国航天员的英姿和风采。随后,两位航天员乘车前往发射塔架。

6时15分,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航天员已坐在神舟六号飞船的舱门口。

6时30分,两名航天员将身体调整为起飞前的姿态,他们戴好飞行手套,合上头盔面窗,系好安全带,神情平静地认真监视着飞船的状态,记录着飞船的各类数据。此时,他们已经一切准备就绪,等待出发。

8时45分,两名航天员与地面进行了最后一次通话,并向大家挥手致意。

“5、4、3、2、1!起飞!”9时整,随着指令的下达,顷刻间,长征二号F火箭托举着神舟六号飞船拔地而起,刺破戈壁浓云密布的天空,向浩瀚的太空飞去。

此次发射成功,使费俊龙、聂海胜成为继杨利伟之后,我国第二位和第三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他们也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第一个航天员飞行乘员组。

与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相比,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有很多新特点:航天员由一人增为两人,飞行时间由一天增为五天,由载人航天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飞船在轨飞行期间,两位航天员还进入轨道舱生活和工作,进行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第二步计划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如多人多天的飞行、太空行走、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射空间实验室,作为第二步的开篇之作,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神舟六号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

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88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的连续第46次发射成功。

轻舟已过九重天

10月12日,在经历了583秒的激情飞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开始了为期五天的太空之旅。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进行了穿舱、变轨、轨道维持等空间活动。10月13日4时,航天员开始在舱内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操作各种设备,有意识加大动作幅度,以试验人的扰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结果证明这些在轨干扰力试验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微乎其微,飞船可保持正常飞行,不需纠正飞船姿态。9时,在距神六发射升空整整24小时,神六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中已经飞行约68万千米,成为日行最远的中国人。10月14日,飞船飞行第30圈进行轨道维持,飞船各分系统性能和可靠性进一步接受考验。两名航天员根据计划轮换休息和工作,与地面保持联系畅通。最令人不能忘怀的是航天员们在太空过着惬意的太空生活,费俊龙在休息结束后,起床清洁口腔牙齿,修整胡须,并出人意料地连续做了四个前滚翻,令人瞠目。在10月15日,航天员已进入太空三昼夜,飞行了72小时,目睹了48次日升日落,行程约为202万千米,飞船一切状态良好,航天员身体状态也非常好,特别是睡眠非常好,没有做梦,并在今天的16时28分,党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胡锦涛与航天员们进行了天地通话,勉励他们圆满完成任务,期盼他们胜利凯旋。航天员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传送了他们拍摄的飞船太阳能帆板的数字图像,航天员先后开展了在轨一系列重要科学实验活动,获取了大量空间科学实验数据,为后续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提供了重要经验和改进依据。10月16日,神六已进入太空四昼夜,航天员们为返回作准备。在上午10点钟神六航天员在轨道舱进行了我国首次细胞搭载实验,这是我国在自己的飞船上进行的第一次细胞搭载实验。

平安归来

17日凌晨4时32分,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缓缓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5时40分左右,在太空飞行了115个小时的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身穿白色航天服自主离开船舱,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反推火箭点火,返回舱落地!”当神六返回舱从进入返回轨道到最后顺利落地,人们悬着的心也像返回舱一样一下子落地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厅一片欢腾。

神六飞船是从17日凌晨3时44分开始返回准备的。在太空漂泊了五天的游子,就要踏上归途。他们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这里再一次得以显现-----仪表显示,两位航天员心率平稳、血压正常。

一次调姿、轨道舱分离,二次调姿……只花了一分多钟,飞船不仅顺利脱离轨道舱,而且还“车头变车尾”,掉了一个180度的头,依靠动力舱的动力进行制动减速,为进入大气层进行最后的准备。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关键而又最紧张的时刻也到了,飞船进入到黑障区,之后,飞船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与地面失去联系。飞控大厅一片沉寂。

终于,4时零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传回的画面上,一团燃烧的火球划破天边的黑暗,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快看,返回舱!”大家长舒一口气,神六顺利通过黑障区,这也意味着神六和航天员离平安回家只有一步之遥了。

4时19分,主伞舱盖打开!

4时32分,反推火箭点火,成功着陆!

4时38时,航天员报告,返回舱正常着陆,身体状态良好!

4.语文六上教学计划 篇四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当时的背景。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到的精彩,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下面将这些精彩反思如下:

一、重研读 创教学新路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二、重点拨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这时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可谓点到了节骨眼上,教学也实现由局部向整体推进。“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学生所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引导:(1)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三、重活动 还心灵自由

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5.语文六上教学计划 篇五

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法国的卢浮宫有三件宝,其中之一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让人百看不厌。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永恒的美。

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细致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身姿、交搭的双臂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整篇文章文笔洗练,文字浅显流畅,可谓是介绍艺术品的传神之作。

课前,来自宁夏的孟峰老师安排同学去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要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蒙娜丽莎的永恒美。初读课文,粗知大意。先让学生速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大致理解有关词语,并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这个环节应给学生提供交流时间,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第二遍布置学生读课文,让学生找到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图文对照和资料的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体会她的舒畅温柔、哀伤、亲切和矜持。引导学生重点交流从哪些具体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作者看到这幅画想到了什么。学习作者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蒙娜丽莎描写生动的。然后当解说员,向别人介绍这幅画。

课尾引入达·芬奇的另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教师作简单的讲解,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

6.六上语文教案 篇六

六年级2班

游源华

2010.9.8 山中访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三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四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五 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清爽 德高望重 吟诵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躯 侠客 津津乐道 精致 蕴含 奥秘 别有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二 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 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四 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五 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教学后记:

2﹡山雨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四、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2、揭示课题《山雨》,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三)|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1、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1、雨就这样悄悄地起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2、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3、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4、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2)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

(3)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1)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

(2)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五)、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2、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六)、通读全文,积累背诵

1、分小组轮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教学后记草虫的村落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自然的声音和色彩总能让人陶醉,走进去使人流连忘返。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步履慢步走进《草虫的村落》,去享受大自然为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语。(找出来,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2.寻觅作者的踪迹。作者的目光分别到了哪里?(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静读课文,感受情趣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

2.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是哪些?

(四)、回归整体,提出疑问(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1.接读课文,简单评价。

2.引导学生就课文各个方面提出问题。(能马上解决的相机解决,与后面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师作好记录,作为调整下堂课教学内容的依据。)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简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放声读一遍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有关内容上的疑问。

(二)、品读课文,体会表达

1.边读边画,解决第一课时留下的有关表达上的疑问。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预设内容]:

(1)‚我真想也跟它们寒喧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你能读懂作者的心思吗?(抓住‚真想‛‚可惜‛)把这种心思读出来。

(2)‚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评价一下甲虫们的音乐演奏得怎么样?

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把这‚优于人间一切的音乐‛表达出来的?(3)‚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出来。‛

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认识,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联系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把体会到地放在这个句子里尽情地读出来。(4)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

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了哪些情趣?(小虫驻足痴望、‚村民‛熙熙攘攘往来、意味深长地对视、像南国的少女、交流、攀谈的投机……)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情趣的?

把这些情趣通过你的朗读传递给大家,共同分享。3.体会表达方法、表达效果:

出示课文开头: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和自己的体会。

(2)你认为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可以小组交流,讨论、总结)

(三)、积累语言

1.把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抄写在笔记本上。2.交流,读给同学听。3.背诵摘抄的内容。

4.提倡尽可能地在习作中用一用。(四)练习

1.朗读全文(接读),尽情抒发‚草虫的村落‛给我们带来的情趣。2.课文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虫子们的世界。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讲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3.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随堂落实‚小练笔‛)

教学后记

4﹡索溪峪的‚野‛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学习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的透漏出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四、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索溪峪的‚野‛

(二)、简介索溪峪

(三)、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3、抓题眼,引入研读。

(四)、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①赏析‚山是野的。‛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 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

(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要求读出感受,读出韵味,读中想象。(1)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2)合作读。

(3)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课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细品读,注意体会:他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

教学后记

口语交际〃习作一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课前准备

学生:1.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

2.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3.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

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

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三)、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四)、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

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教学后记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二)、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小树与鸟的对话;雪的自述;大自然的声音;蟋蟀在唱歌;听雨;游×××……

3、习作要求。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四)、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五)、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教学后记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a学生自由吟诵。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教学后记

5.詹天佑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杰出、修筑、设计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3、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师: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詹天佑的哪些事情呢? 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教学预设:如果生没搜集,就由教师做简要介绍。2.听了资料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自由谈

3.看来詹天佑已经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近距离地了解(师指课题詹天佑),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詹天佑

1.师:课文中,有一句话归纳出了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一起来找到它。

2.生找到句子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合作学习,了解人物

1.生默读课文思考:杰出、爱国在文中哪些文段中表现出来的?自己读到这些文段后的体会是什么?

2.与小组内同学讨论一下,互相交换意见,以小组为单位得出小组的观点,派出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应该在文中的2─6自然段中找句子。主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刚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而且要挟清政府只能用本国的工程师,否则他们就要干涉。就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接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这个消息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嘲笑,而詹天佑并没吓倒,而是顶住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这一部分在2──3自然段。在修筑的过程中,詹天佑分别克服勘测线路、开凿隧道、青龙桥中遇到的困难。这一部分在4─6自然段,主要抓住詹天佑的语言、动作、想法的句子。)教学预设:生可能会出现整段勾的情况,师要适时点拨:抓重点。3.在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4.师抓住学生找到的重点文段,一边让学生谈体会,一边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文,读出爱国情感,在个人读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带着那样的感情读文。

教学预设:学生谈到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时,(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如果学生能谈到詹天佑那种浓浓的对国家的情感时,就让学生大声读,带着全班同学一起读,反复诵读中,让学生带着那样的情感背诵出来。

四、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带着激情在反复读,然后背诵。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不明白的问题。

1.师:上节课,我们认真初读了课文,了解到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同学们还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2.生提问题,讨论解决。

教学预设二:学生可能问:青藏铁路从格尔木──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京张铁路才200公里,为什么詹天佑能凭借京张铁路成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师可请同学们读重点句,抓住阻挠、控制、要挟、轻蔑、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这几个重点词理解,出示京张铁路的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京张铁路的地理位臵和环境,体会到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蔑视,而京张铁路地理环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壮举,认识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个爱国的工程师,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詹天佑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预设三:学生可能问: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修筑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教师可请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社会背景的资料进行理解。意识到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帝国主义的野蛮、狂妄。从而痛恨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行径感到愤怒。)

3.学生谈感受,师生总结。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根据句中的重点词谈,做到言之有理。

二、总结全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1.生齐读课文。

2.归纳主要内容。要求力争完整、简洁地说出文章围绕着詹天佑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教学预设:生可能答不全,这时,教师强调归纳事件的方法,或者有意识地评价学生归纳的情况,引导学生尽量说准确、说完整,多请学生表达,训练学生的口读表达能力。3.师带领同学总结全文。

师:正是在詹天佑的主持修筑下,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就竣工了,这件事给了帝国主义的有利回击。请试想帝国主义的记者们会怎样评论此事?

虽然,修筑京张铁路的事件快过去100年了,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和杰出的设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请让我们永久地记住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齐读课题:詹天佑)

三、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1.师生齐读综合性学习要求,思考: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生自由谈自己最希望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3.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自由与班上同学结队,并进行分工。4.师提出建议。A 表格式

B 自己设计图形,将内容放入图形中,如画一棵大树,将树的枝丫上放上收集到的资料,并注明收集资料的方式。C 小图册形。D 研究报告式。E习作展示式。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将其以其它形式展示出来。

板书: 詹天佑 杰出 爱国

教学后记

6.怀念母亲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3、感情朗读。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

感,感悟爱国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四、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对祖**亲: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

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亲的情感作好铺垫。)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五)、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如 摘录日

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 = 祖**亲

教学后记

7*彩色的翅膀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重点:1.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体会战士的爱海岛、爱祖国的情感。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难点: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准备:课前阅读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2.交流读文后的体会)2.带着这两个问题学习本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分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同学的读音,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再读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如: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自然就会显露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高兴。3.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一位扎根海岛的战士,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捕捉小昆虫,并将它们带上海岛来,给他们种植的蔬菜瓜果传授花粉的事。)

(四)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注意联系课前阅读的

资料考虑)

2.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文章透露出来的是感动,战士带着昆虫归队,大家对那个来之不易的瓜的爱,扩大开来,是对海岛对祖国的爱,那样的爱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动着,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字里行间里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爱。)

(边防战士的生活很苦,昆虫与瓜果蔬菜有密切的联系,小高爱海岛,爱祖国,有扎根边疆的心愿,也想改造海岛,让海岛越变越美……)

(1.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可是小高的嘴唇又紧闭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 体会到因为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另外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在小高心中比什么都重要,他要保护它们。而且小高在晕船,身体极不舒服的情况下紧紧抱着纸箱的。)

(2.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唯一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

体会到战士们为了西瓜的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它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

(3.好像一股甜丝丝的甘浆,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体会到这个西瓜是战士们对祖国、对小岛无限热爱的结晶,是战士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好果实。)

(4.我就不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宝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体会到战士相信小昆虫会在岛上愉快地生活、劳动。这段话充分地表明边防战士们早已作出了在海岛扎根的打算,并努力地在这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同时,又反映出他们为保卫祖国而不怕艰苦,自觉在那‚比大陆苦得多差得多‛的环境中生活的高尚品质。)

教学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谈到什么地方就一起体会那个地方,体会以学生所体会到的为主,体会表达出来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体会读书,其它同学在

这个同学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补充自己的体会,加深理解,再集体朗读。

(五)交流表达,朗读深化,归纳总结。1.交流自己的感受。

2.从你们所找到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一个什么中心?读所勾画的句子。(边防战士热爱海岛,热爱祖国。)3.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段。

教学后记

板书: 7*彩色的翅膀 边防战士爱海岛、爱祖国

8*中华少年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三、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五、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 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B 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 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E 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 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四)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板书:

8* 中华少年 自豪 骄傲

教学后记

口语交际〃习作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2.能大胆地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

3.学生能在写作中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主题,以演讲稿或读后感的形式表达真情实感。

二、教学重难点:演讲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在演讲中表达爱国情感,如何写演讲稿能做到观点明确,有感染力和号召力,都需教师多花工夫。

三、教学准备:优秀演讲稿的范文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引出话题

在这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很认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搭建一个舞台,召开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学习汇报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奉献出来,和大伙一同分享。

二、确定汇报形式,小组排练

1.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明确汇报形式。(展示自己的综合性学习成果,形式不一)

2.分小组讨论汇报形式

建议:根据组内的材料情况和小组同学的的特长确定汇报形式。

教学预设:小组在确定汇报形式时可能会出现撞车的情况,而且还有可能形式都一样,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可在课前了解学生的资料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头脑中把他们分好组,在出现这种状况时进行调控。2.根据汇报形式,组内排练。

若是选择的演讲,那么先在组内演讲,再选出演讲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表演。讲故事组也是如此,而朗诵散文和诗歌的可全员参与,也可择优上台。

三、汇报会开始,同学评价。

1.宣布汇报会开始

2.小组抽签上台,同学根据汇报情况做出公正的评价,选出最优秀的汇报者。鼓励小组集体汇报形式,体现集体精神。

(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制定。如:态度大方,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语言有感染力,内容符合此次综合性学习要求,内容较为具体,了解途径不单一,表达了爱国情感。)

3.根据评价,给最优秀的汇报者颁奖。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以自己独有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深切的爱,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牢牢记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

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老师更希望能从你们的行动中真切的地感受到祖国在你的心中。

第二课时(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

1.读习作要求,说说今天的作文写什么?(演讲稿或读后感。)2.这次作文有哪些要求?

写演讲稿要符合格式,要结合具体材料把表达的观点写清楚,要点明主题,有号召力。

写读后感要表达真情实感。

不管写什么,都要围绕‚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

二、写作指导 1.明确演讲稿的格式

(开头:根据听讲人的身份,写上适当的称呼。正文:结合具体材料把表达的观点写清楚。结尾:点明主题,发出号召。)2.怎样写好‚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呢?

(2)听了老师的演讲,你有何感受?(心潮澎湃,激动……)(1)这说明演讲稿有什么特点呢?(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我们再默读这篇演讲稿,说说它还有哪些与其他文体不同的地方?

(观点明确,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没有确定的人物,没有确定的景,重表达情感,象在谈话。)

(2)生再分析,这篇演讲稿的观点是什么?他运用了哪些材料说明观点?(观点:歌颂祖国发展快。材料:修油田、高楼、柏油马路,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3.作前准备

(1)你们课前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演讲稿,你们能不能把自己搜集的材料作一下分析,分析出它的特点。然后推荐给大家。(2)在组内交流搜集的演讲稿

赏析了这么多范文,你现在确定自己演讲稿的观点了吗?(祖国的科技发展迅速、祖国地大物博、祖国景色秀丽……)

(2)观点明确了,你打算用哪些材料去充实它呢? 学生自由谈。(注意引导学生要围绕观点选材,不要偏离。)

三、写作实践

自己写作,不愿写演讲稿的同学写读后感,注意的是要表达真情实感。

四、作文交流、评改 1.同桌交流,互相评价。2.自己修改

五、美文赏析。

学生读优秀作品,同学赏析写得好的地方。

教学后记

回顾〃拓展二

一、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交流综合性活动中的情况和收获; 2.积累爱国格言; 3.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教学难点:交流综合性活动的情况和收获

三、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爱国格言、准备好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说说交流的内容。

(1.本组课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2.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解决办法,活动的收获。3.同学互评活动中的表现。)学完这组课文后,许多同学都被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深深地打动,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本组课文哪个人或哪件事让你铭记在心呢?说的时候注意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请同学们先在组内交流。2.小组内交流本组课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选出交流的好的同学参加全班交流。

3.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在综合性活动中,有不少同学在查阅资料或调查访问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麻烦,可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你想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吗?想知道他们辛苦后的收获吗?那就请你们听听他们的精彩发言吧!4.抽生交流

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被你们刻苦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为你们的聪明而赞叹,为你们的收获而高兴,那所有的同学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都那么令人骄傲吗?我们组内的同学互相评价一下活动中的表现吧!5.小组内评价活动中的表现

6.组长汇报组员的表现情况。

总结: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和综合性活动,同学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发展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了许多古今的爱国志士,而且从你们的交流中,我也感受到了你们正用实际行动向祖国证明,你们是爱国的中华少年!老师也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关注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

(二)日积月累

1.自己阅读日积月累的内容,想:今天要我们积累的是什么?(爱国的格言)2.齐读,抽生说说你最喜欢哪条格言?为什么? 3.自由朗读、背诵。

4.交流自己搜集的爱国格言并说说它的大意。

(三)展示台(可结合口语交际中的‚综合性学习‛展示一并进行)1.看教材中的展示情况(围绕祖国这个专题,展示了摄影作品、手抄报、格言和诗歌,抄录了祖国的世界之最)

看了教材中学习伙伴们的学习成果,你们感觉如何?

我想你们也作好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准备了吧。那就给教材中的同学比试比试!

2.自己或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并对自己的成果作简要说明。说清楚自己的成果是什么?表现了一个什么主题?特色何在?(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在教室分类张贴学生的学习成果)

3.师生共同观看、评价,评出最有特色的学习成果。

教学后记

9.穷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4.练习续写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开火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1.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

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2.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二、理解:‚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3.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虽然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他们不是穷人!

4.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5.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1)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2)她忐忑不安地想:……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抽生读。

(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3)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4)‚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4.小结: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三、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2.学生续写

3、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四、推荐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板书:

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后记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1)谁欺骗谁?(2)为什么欺骗?(3)怎么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

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热心、善良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教学后记

11.唯一的听众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教 学 过 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2、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a.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我‛的心理障碍。

b.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2)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3)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教学后记

12* 用心灵去倾听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揭题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

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

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三、研读感悟

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我的第二个母亲)

(1)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

(2)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3)学生交流谈感受。

(4)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不予理睬、粗暴打断……)苏珊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5)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活……)

四、总结深化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课件出示):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2、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教学后记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题引入

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2、确定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准备5

分钟。小组辩论

(1)八人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2)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班级辩论

(1)说明要求: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2)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二、辩论

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三、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出示习作要求:

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 举例启发

(1)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引导学生体会、交流。

(2)教师总结、点拨。

三、搜索题材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上一篇:微商早安正能量心语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