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旅游园区规划设计理论

2024-09-14

休闲农业旅游园区规划设计理论(10篇)

1.休闲农业旅游园区规划设计理论 篇一

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

台湾观光旅游业的发展为台湾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市场需求,并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基础。同时台湾观光旅游业的发展也呼唤着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内容更为丰富的休闲农业由此应运而生。作为休闲农业重要发展载体的休闲农业园区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农业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图1、2、3)。

图1台湾南投县清境青青草原农场图2台湾南投县翠竹绿休闲茶园图3台湾清境休闲农场 休闲农业的定义、功能

1.1 休闲农业的定义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供人们休闲,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农业经营。换言之,休闲农业所表现的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更是结合了农业产销、农产加工及游憩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企业。

就经营范围而言,休闲农业已将传统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休闲农业不只生产固定形式的产品,而且还包括各种蕴含创意的服务,这样可以创造出许多附加价值,增加农民的收益。

休闲农业园区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载体,也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核心所在。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数量、质量直接反映着一个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好坏。

1.2 休闲农业的功能

休闲农业结合农业与服务业,具有下列7种功能:

(1)经济功能: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改善农民所得条件,提高农家收益,改善农村经济。

(2)社会功能:增进都市居民与农民的接触,拓展农村居民的人际关系,缩短城乡差距,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3)教育功能:提供机会让都市居民认识农业、了解作物栽培过程、体验农村生活及认识农村文化及生态。

(4)环保功能:休闲农业区主动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维护自然生态均衡。藉由教育解说服务使民众了解环境保护与生态保育的重要性,主动做好资源保护的工作。

(5)游憩功能:提供民众休闲游憩场所,从事休闲旅游活动。

(6)医疗功能:提供民众休闲活动场所,解除工作及生活的压力,达到舒畅身心的作用。

(7)文化传承功能:农村特有的生活文化及许多民俗技艺,可因休闲农业的发展而使其得以继续延续与传承,同时也可能创造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1]。

4充满童趣的体验活动—抓泥鳅 5陶艺制作 6儿时的回忆—肥皂泡体验

7童玩区--荡秋千 8 生态知识、植物识别讲解

图04-08休闲农业园区内不同功能的休闲体验活动拓展 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发展阶段与重点

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2.1 观光农业时期(1971—1989年)

自20世纪50—60年代初,台湾农业开始萎缩以来,农政单位便积极致力于改善农业结构,寻求新的农业经营型态,以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有识之士便酝酿利用农业资源吸引游客前来游憩消费享受田园之乐,并促销农产品。

1980年,台北市首先在木栅区指南里组织53户茶农开办茶园,称为木栅观光茶园,开启了台北市观光农园的先例。鉴于台北市观光农园之发展经验,台湾自1981年底开始执行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辅导设置观光农园之地点、面积、种类、规模等均不断成长;从1982—1989年的短短7年中,观光农园面积超过1000hm2,范围包括14县,42乡镇,22种作物。

2.2 休闲农业发展时期(1989—1994年)

为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台湾农业主管部门于1989年4月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举办了“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在会上对休闲农业的概念基本形成了共识,正式确定“休闲农业”名称。

1990年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在《改革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研订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制定了“设立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为加强休闲农业区的管理,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关于1994年12月31日公布实施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并设定了“休闲农业标章”。

2.3 休闲农业提升时期(1995年以后)

台湾的休闲农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很快遇上了发展“瓶颈”,最重要的是法令规章无法配合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大众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以及理念共识尚未完全建立,使得休闲农业计划难于推动。台湾农业主管部门为了促使休闲农业在台湾顺利发展,将计划策略与政策方向重新调整,较重要的有下列几项:

(1)修正“休闲农业区设备管理办法”明确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的区别和辅导办法。

(2)研拟《台湾省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草案,制定《休闲农业设施设置标准》。

(3)编印休闲农业工作手册,供辅导人员及经营者参考。

(4)组织专家评估、推荐优等休闲农场。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

3.1 台湾休闲农业园区建设现状

2004年,根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的调查,全台湾地区共有正式批准的休闲农场1102个(表1)。

台湾休闲农场的设立,是随着不断增加。特别是1999年以后,休闲农业进入兴盛发展期,新设立的休闲农场共有584个,占53.0%,比往年增加1倍,有4个县近几年新设立的休闲农场更多,如桃园县67个,宜兰县59个,南投县54个,台中县47个。可见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势头仍然较强。

表1 台湾休闲农业场统计表(2004年)地区别县市场数百分比台北区宜兰县 128 11.6% 基隆市 10 0.9% 台北市 91 8.3% 台北县 65 5.9% 桃园县 94 8.5% 新竹县 34 3.1% 苗栗县 70 6.4% 小计 492 44.7% 台中区台中县 74 6.8% 台中市 24 2.2% 南投县 100 9.1% 彰化县 62 5.6% 云林县 55 5.0% 小计 315 28.7% 台南区嘉义县 37 3.4% 台南县 56 5.1% 高雄市 6 0.5% 高雄县 38 3.4% 屏东县 33 3.0% 澎湖县 9 0.8% 小计 179 16.2% 台东区花莲县 50 4.5% 台东县 60 5.4% 小计 110 9.9% 金门县 6 0.5% 合计 1102 100.00% 资料来源:台湾休闲农业学会,2004年

3.2台湾休闲农业园区与建设类型

历经多年的发展,台湾地区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的范围相当广泛,目前中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园区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现象,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几种类型。这些以农业旅游为主导的休闲农业园区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旅游、教育、环保、医疗、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台湾地区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产业之一[2]。

(1)观光农园

观光农园是指具有农业特产的地区,通过规划建设使其具有观光休闲与教育价值的农业园区。观光农园内提供观光游客所需的各种服务设施,以便游客体验采收农特产的乐趣并了解农特产生产过程,以增长游览时间,寓教于乐,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的目的。目前,观光农园的类型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菜园、观光花园、观光瓜园等(图9)。

图09台湾台中市菊园观光果园

(2)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是中国台湾地区农业类型中最具代表者。休闲农场具有多种自然资源,如山溪、远山、水塘、多样化的景物景观、特有动物及昆虫等,因此休闲农业可发展的活动项目较其他类型的休闲农业更具多样性。常见的休闲农场活动项目包括农园体验、童玩活动、自然教室、农庄民宿、乡土民俗活动等。

在台湾地区对于观光农园与休闲农场的区别并不是很明显,观光农园也可以休闲体验,休闲农场也可以观光游览,大多数农园、农场都同时兼具观光游览、休闲体验的功能。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0-图13台北阳明山中名阳圃休闲农庄以种植海芋(采摘海芋花8朵/100元)为主,精致的小品如台北市阳明山中名阳圃休闲农庄便是一例,农庄以种植海芋(采摘海芋花8朵/100元)为主,狭长的地块,独特的入口、精致的小品景观都成为游客立此存照的见证。

(3)教育农园

教育农园是利用农场环境和产业资源,将其改造成学校的户外教室,具备教学和体验活动的场所。在教育农园里各类树木、瓜果蔬菜均有标牌,有昆虫如蝴蝶是怎样变化来的等活生生的教材。游客在此参与农业、了解农产品生产过程、体验农村生活,尤其为城市的青少年了解自然、认识社会、了解农业和农村文化,创造了条件(图14)。

图14

图14台湾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

图15第四届海峡两岸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讨会大陆专家参观考察台湾休闲农业:初鹿牧场休闲平台品尝农牧产品

(4)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是指经营者利用都市地区及其近郊的农地划分成若干小块供市民承租耕种,以自给为目的,同时可让市民享受农耕乐趣,体验田园生活。1989年,台北市农会积极规划推动市民农园,并于1990年辅导北投区设立第一家市民农园,从而为台湾第一家市民农园。1994年台湾农业主管部门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光驱计划”扩大试办市民农园,到1998年底,台湾已设置58处市民农园,都属于农耕体验型市民农园。

这些市民农园与观光农园相比,市民农园是由城市市民利用平时业余时间经营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台湾市民农园的规划建设远没有其他园区形态发展好。

(5)休闲牧场

休闲牧场是以名、特、优、新的农作物,以较好的设施和高科技含量,进行生产并以此吸引游人,向人们展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多姿多彩的产品。以地处台东县卑南乡明峰村内的初鹿牧场为例,场区占地约54hm2,以奶牛饲养,品尝自产牛奶、奶酪、牛肉,并以其秀美的牧场景观吸引游人,2004年,仅门票收入一项就达300万人民币,效益可观(图15)。

3.3 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特色

我国台湾地区自2001年起开始推动一乡一休闲园区计划,后来改称 “休闲农渔园区计划”,集中力量发展农渔园区。该计划在增强园区内的软、硬件建设的同时,整合园区内农场、农园、民宿或所有景点,使其由点连成线,再扩大成面,最后以策略联盟方式构成带状休闲农业园区,提供游客前来园区旅游消费,增加园区居民的收益以及地方的繁荣与发展。休闲农业园区以策略联盟方式结合的“社区”理念来推动各项工作,从而走在了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前列(图16、17、18)。总结起来,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园区创设具有下列特色:由点到线并扩展到面的发展、软、硬件兼顾并互相配合、园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注重产品开发与创意、加强策略联盟与整合行销。

台湾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图16 台中草莓文化园区入口景观图17富有创意园区灯饰设计

台湾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图18 宜兰县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入口景观图19 接待服务建筑与停车场景观

台湾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图20台东原生应用植物园内植物生活伴手馆,台湾台东最优质的伴手礼购物空间,从原生植物的植栽、茶饮、香包、精油、沐浴、保养到家饰家用品,可充分满足游客购买健康的需求图21园区中央观景栈道图22先农亭景观 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台湾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发展主要以乡村民宿、休闲农业为主体发展起来,其中休闲农业在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中占的比例最大,2004年全台湾休闲农业产值达11.25亿人民币,提供了180 098个就业机会,预计到2008年休闲农业产业产值达17.5亿人民币。

台湾休闲农业在发展方向与目标、经营与管理、政策与措施等方面积累了较好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对我们大陆刚起步的观光休闲农业来说,具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4.1 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加快农业转型,开发农业功能

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农业面临快速发展工业和商业的竞争,以及国际农产品的冲击,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农民收益少,台湾农业发展面临衰退、萎缩。针对这一挑战,台湾采取了加快农业转型,调整农业结构,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开发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使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于是就开始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我国大陆现在正处于农业转型和调整农业结构的新时期,要学习台湾发展农业的经验,转变观念,树立新理念,根据各地的资源、区位和市场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从而改变农业就是第一产业的旧观念,建立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现代大农业产业体系。

4.2 规划与研究并举,防止盲目发展,避免恶性竞争

台湾农业主管部门为防止观光休闲农业背离农业本质,使其合理发展和布局,十分重视规划工作,台湾农委会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和“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列入全面的综合农业规划之中。

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对发展休闲农业极为重视,专门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处和推广科,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机构,台湾从上到下形成了观光休闲农业的管理和辅导体系。我国台湾地区相关部门机构在做好休闲农业规划,包括休闲农业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农业园区的建设规划的同时,根据休闲农业产业需求,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如2005年台湾休闲农业的研究主题分别为服务人员人格特质、服务态度与服务行为关系研究;经营模式研究;园艺治疗活动对于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的研究;台中县新社乡休闲农园规划建置研究;旅游商品特色研究;养生农业园区建置模式研究等。

4.3 重视制定政策法规,加强科学管理,保证休闲农业走向规范化道路。

为了保证休闲农业规范化发展,台湾农委会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休闲农业相关法规,主要有:(1)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2)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3)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其他相关法规有土地、观光游憩、营建、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文化保护、农产品卫生、农产品交流、经济赋税等多方面。这些法规中,最重要的是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1996年制定,1999年修订),共分6章25条,包括总则、休闲农业之规划及辅导、休闲农场之申请设置、休闲农场之设施、休闲农场管理及监督、附则等。总则首先明确制定本办法的目的和意义,界定了休闲农业的定义及相关术语的含义。办法还明确了规划休闲农业区(10-50hm2以上)和休闲农场(0.5-10hm2)设置条件和面积,以及应有的观光、餐饮、住宿、农产品的安全、卫生、道路、标示、环保等设施。

4.4 加强园区建设的规划和检查评证

虽然台湾的休闲农业园区已达1102家,但经过农委会筹建的只有206家。农委会与休闲农业学会合作推动了园区和农业旅游景点的检查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台湾休闲农业园区检查评证分别以核心特色、园区规划、创意运用、解说与行销、组织与人力管理、环境与景观管理、社区参与、观光资源8项进行评证。台湾农委会为鼓励休闲农场提升服务品质,提供人们正确选择优质的休闲农场,特委托台湾休闲农业学会按照“2005台湾休闲农业服务品质提升计划——休闲农场评鉴、认证与辅导计划”,进行优良休闲农场之评选及甄选工作,并编印优良休闲农场服务宣传手册。评选的对象为经农委会核准设置登记或准予筹设且实际经营之休闲农场。评选内容包括:(1)农场资源;(2)农场设施及活动配置图;(3)整体经营方向;(4)服务及体验活动;(5)餐饮服务;(6)住宿服务。评选项目标准等,共分3个方面、16个项目,标准,打分评选。评选分数70分以上,未满80分者为“良”;80分以上,未满90分者为“优”;90分以上者为“最优”。

在我国大陆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园区空间布局主要为“城市郊区型”“景区边缘型”,但近两年来在一些大型城市(尤其是北京)其空间布局呈现出“遍地开花型”,其主要弊端表现在:自发建设多;挂个牌子就采摘;各自为政,缺乏系统管理;发展特点不突出,缺乏宏观系统的规划等。在加强园区建设的规划和检查评证工作中我们可充分借鉴台湾发展休闲农业中的经验,使我国大陆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园区建设步入正轨。

4.5 大力推行社区经营的理念

台湾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跳出了以往规模经济思维,朝向精致农业政策的延伸转型。休闲农业园区的“园区”概念,被赋予具有地方意义的社区(community)的理念。整合农场、农园、民宿或所有景点,使其由点连成线,再扩大成面,最后以策略联盟方式构成带状休闲农业园区,并适时开展以策略联盟方式结合的“社区”理念来推动各项工作,这是台湾发展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也是走在世界休闲农业开发建设前列的重要原因。如在10年前废弃的台湾金瓜石冶金矿区为了发展乡村民宿和休闲旅游,聘请规划设计单位作了详细的《金瓜石社区产业辅导计划》,并在以后的运作实施中,定期出版《金瓜石社区报》,开办矿山讲堂等全力打造浪漫度假社区。这与我国大陆目前很多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建设过多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片面追求产值形成鲜明对比,用经营文化、经营社区的理念来开发建设我们的农业旅游景点理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部分。结语

在我国大陆,城市化发展快,城市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城市人很希望到郊区农村观光旅游,这为发展城郊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需求。我们应抓住城市这个目标市场,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的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因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减少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有高附加产值,并可带动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休闲购物、观光度假及其他旅游活动(如垂钓、农家乐)的发展而产生乘数效应。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国家旅游局确定为我“中国和谐城乡游”主题年,正式启动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在全国推出100个特色县、1 000个特色乡、10 000个特色村。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力争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30万人以上,间接就业15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由此可见,建设新农村游、农家游,开展农业的生态保护、农业的休闲旅游,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图24、25)。

图24爷孙同享丰收果(北京大兴区)图25丰收的喜悦(北京房山区)

参考文献:

[1]郭焕成,吕明伟,任国柱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 吕明伟,郭焕成.台湾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发展经验[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6):p36-38.[3]陈昭郎,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策略,郑健雄、郭焕成、陈田主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P16页 [4]段兆麟,休闲农业规划的理念与实践,郑健雄、郭焕成主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P56页)

2.休闲农业旅游园区规划设计理论 篇二

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景观概念来源与乡村景观, 它包括广阔的自然生态空间与人类聚居环境。国内对农业生态园区景观设计的关注只有最近10年的历史, 主要集中在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农业景观生态学、农业土地资源利用和农场景观资源评价等方的深人, 从区域发展的高度出发, 在较大的地理空间面的研究, 但在农业景观理论的系统化、方法的现代化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应用方面还较薄弱。本研究是在借鉴和发展区域景观设计理论和农业景观研究基础上, 拟建立区域农业生态园区景观设计体系, 将农业旅游与农业产业密切结合, 以保证农业生态园区景观规划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从设计上体现“农耕文化”, 从而提高农场景观规划的综合效益。

二、和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在外出旅游时将农业生态区园区旅当作首选。这种将农村单一的产业经营模式与旅游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旅游方式是以农业生态园区为活动场所, 集观察、考查、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形式。

(一) 国外的研究与实践

将农业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农场旅游”起源l9世纪的欧洲的“乡村旅游”。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农场旅游起源于20世纪6O年代的西班牙, 随着一座荒芜被改造成为简单的农舍, 并规定农庄和农村也接待游客旅游拉开了序幕。20世纪7O年代后。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农场旅游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

(二) 国内的发展与探索

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以及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 我国的农场旅游业发展很快,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将乡村旅游作为自己外出游玩的首选, 这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正在受到更多人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到1997年之间, 我国涉及观光农业的投资多达3O亿元。目前, 全国农场旅游每年接待人数超过3亿人次, 总收入超过400亿元。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已占到了全国旅游收入总额的11.6%。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尚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合理规划, 结合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设计系统, 以“农耕文化”, 为主线, 强调景观的生态性和文化性。使农业生态园区景观成为农业产业的门户, 为游客提供生态、绿色的开放空房间。本文通过生态园区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解决农业生态园区的景观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第一, 如何将农业产业产品与农场旅游结合在一起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吸引力的农场景观。

第二, 如何打造具有原生态特色的“农耕文化”。

(四) 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设计理念

农业生态园区景观设计不同于一般的风景名胜或综合性公园, 它是一个多方面理论的的融合体。生态农业园区的开发是基于农业产业的科学本质和旅游观光的经营本质, 需要相互融合, 生态农业园区的开发往往以封闭的农园和开放的景区作为建筑载体, 而且往往局部的封闭的和区域的开放相辅相成, 形成旅游体系, 并以农园为核心和重点;作为生产基地, 生态农业园区必须遵从科学性, 具有产品生产功能;而作为旅游园区, 又必须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满足人们视觉亲历和心灵感受。所以园区的景观设计是关键点。

在进行生态农业园区的景观设计时, 应从多方面理论研究入手包括园区的功能、产业结构、景观美学、景观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等。

(五) 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设计实践

1. 项目背景

如意情基地地处武汉市东西湖西北部, 北与孝感市隔沦河相望, 西于汉川市以汉北河为界, 东与东山农场接壤。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现有规划已满足不了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的需要, 因此, 有必要编制一个更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引导辛安渡农场的建设与发展。辛安渡农业园区最大的特色是土地为国家所有, 这大大提高了规划设计的可实施性。除此之外, 辛安渡农业园区的对外交通联系十分便捷, 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107国道由南向北穿过场域西部, 拟建的杭兰高速公路将由东向西穿过场域南部, 连接湖北省东西部的汉渝铁路由南向北穿过场域东部。辛安渡农业园区地势平坦, 气侯适宜, 水源充足, 为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农业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环境资源。

2. 总体评价及改进建议

如意集团是一家专门从事新特优果蔬、食用菌等农副产品的引用、科研、培育、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以高科技工厂化、规模农业产业化为先导;以绿色无公害果蔬、食品为纽带;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产加销、农科游于一体;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经济企业, 是综合外向型“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始终秉承“科学创新、服务敬业、倡导绿色、促进生态”的经营理念, 用实际行动诠释“绿色共享、如意情深”的企业文化内涵。在发展中中农业生产是主体, 而饮食、娱乐等等项目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同时成为集团的优势项目。通过分析表明集团正处于经济发展不可多得的契机, 前景广阔。如意园林现有的景观完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 景观改造势在必行:

将单纯的观景功能转向集观赏、娱乐、互动等多功能与一体的综合功能, 并加入计算机技术。

以农耕为主线, 将企业文化融入整体设计, 塑造地域性的文化景观。

创造多样化的游览项目, 提供更为丰富的农耕体验和休闲娱乐项目。

提升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满足外来游客的需求。

3. 结论

如意情生态园区所做的景观规划设计, 着眼于“农耕文化”, 强调景观的生态性和文化性。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 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 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 但主体包括语言, 戏剧, 民歌, 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 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摘要: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 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到目前为止, 我国农村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约57.6%,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3%在国家产业中, 农村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以农业、畜牧业及林业生产为主体的传统乡村, 在长期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 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系统, 形成了风格各异, 格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对农业的如此重视, 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园区,旅游景观,理论实践

参考文献

[1]肖笃.《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3.休闲农业旅游园区规划设计理论 篇三

关键词 共生理论 ;海南 ;台湾 ;休闲农业;合作

分类号 F592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1.016

Abstract Based on symbiosis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ymbiotic unit and the symbiotic environment of the symbiotic system in Hainan-Taiwan leisure agriculture cooperation, explains the requirement and the symbiotic model of Hainan-Taiwan leisure agriculture. The author also analyzes the product mechanism, market mechanism,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monitoring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cooperation of Hainan-Taiwan.

Keywords symbiosis theory ; Hainan ; Taiwan ; leisure agriculture ; cooperation

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海南是中国的第二大岛,二者同处于中国的南部。两岛在地理位置、气候、农业资源、人文习俗等方面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从1987年琼台两地农业交流至今已有20多年。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已处于较为成熟阶段,海南的休闲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海南的休闲农业尽管起步晚,但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中,发展潜力巨大。在现有的文献研究中,多是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的研究。笔者认为,对于琼台两地的休闲农业而言,单纯地借鉴经验并不能反映琼台两地休闲农业合作交流的实质。本研究引入种群生态学中专门研究复杂种群之间信息传递、物质交流与能量传导的共生理论,将琼台两地作为具有相关性的有机群体,希望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来阐述琼台休闲农业合作问题。

1 琼台两地休闲农业共生及其机理

共生[1-2](Symbiosis)是一个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barry)提出。在生态学上,共生通常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互惠互利、相互依赖、共同生活的关系。任何共生关系的形成都要有合适的共生模式、一定的共生单元和重要的共生环境。

共生单元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力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反映共生单元内在特征有2个参数:象参量,它反映了共生单元的外部特征;质参量,它反映了共生单元的内在性质。”[1]在此,可以将共生单元延伸到两地的休闲农业上。作为共生单元的休闲农业产业,尽管其产业水平和规模不同,但都面临着新的不同的压力,有参与休闲农业发展合作的愿望,因此,两地在市场运作方式、人员交流、休闲农业发展愿望等质参量兼容,这些质参量在共生关系的形成中具有关键作用。

从共生环境来看,海南与台湾是中国的两大宝岛,地缘相近,农业形态相似,旅游业发展良好,人缘相亲,气候、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似,这些都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合作环境。从琼台两地的现实情况而言,这里环境基本上是属于中性环境和正向环境。当然,共生体与环境的组合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个运行良好的共生体中,应该是环境呈现正向或者中性,特别注意要阻止反向环境对共生体的作用。

从共生模式来看,目前学术界对于共生模式的研究多集中在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的研究两个方面。“从共生系统行为方式上分析,共生模式可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等4种模式;从共生系统组织程度上分析,共生模式存在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4种情况”[3]。琼台两地之间目前已经开展了农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并且有行业内定期的休闲农业论坛等,即有点共生和间歇共生,但还缺乏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行为模式方面基本上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离对称性互惠共生还有很长的距离。

2 琼台两地休闲农业共生的背景和条件

2.1 琼台两地休闲农业共生的背景

2.1.1 国民休闲时代到来的需要

从1978年至今,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和提升。中国人的闲暇时间不断增多,公共假期已有115 d,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民开始进入大众化发展的休闲时代。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国内游客32.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国内旅游收入26 276亿元,增长15.7%。国内居民出境9 819万人次,增长18.0%。其中因私出境9 197万人次,增长19.3%。”[4]旅游已经日趋大众化,中国早在2013年就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其中指出 “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5]。中国已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的实际需要,从上至下开始推动国民休闲工作。这些都为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样也不例外。

2.1.2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

“2009年8月,海南省政府在新一轮机构改革方案中,批准海南省农业厅新设立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局,成立了全国各省(市、区)中第一个设立休闲农业发展局的省份”[6]。2009年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被国家批复和认可。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有对于海南的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相关表述,可见休闲农业是国际旅游岛建设当中的重要部分,政府非常重视并且大力支持。这些良好的政策为海南的休闲农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浪潮中,作为拥有独特农业资源优势的海南岛,自身也做好了准备工作,正在全力谋划休闲农业的新发展。

2.1.3 台湾休闲农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如果从1965年台湾成立第一家观光农园开始算起,台湾的休闲农业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史,根据段兆麟[7]的研究,将台湾的休闲农业分为3个时期,分别是萌芽期(1980年以前),成长期前段(1980~1989年),成长期中段(1989~2000年),成长期后段(2000~2003年),发展期(2004年~现在)。台湾的休闲农业现在正在处于发展期,休闲农业也会面临不少的问题,如台湾的休闲农业数量已接近饱和、土地成本上升、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力资源成本昂贵、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等问题。因此,如何将休闲农业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2.2 琼台两地休闲农业共生的条件

2.2.1 地理位置

琼台两地互为姊妹岛。台湾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缘,北滨东海,与琉球群岛相隔600 km,西以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相望,南缘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距350 km,东临广大的太平洋,在区位上,是太平洋盆西缘地区的南北与东西连结之枢纽,位置十分重要。海南东面和南面是南海,西临北部湾,北隔琼州海峡。从地理位置老看,海南和台湾分别隔了一个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相望。两地同处在西太平洋环形带上,连接着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

2.2.2 资源优势

台湾是祖国最大的岛屿,气候条件优越。台湾总面积为3.6万多km2,周边分布着大小岛屿88个,有“多岛之省”的美誉。台湾拥有台地、平原、山地、盆地及丘陵等5种地形,形成了牧场、农场、林场、渔场等齐全的休闲农业资源。海南是祖国的第二大岛,海南农业资源得天独厚,素有“天然温室、热带果园”的美誉。海南的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自然景观类型丰富。琼台两地,同属岛屿,地处热带、亚热带,位置优越,气候、资源相似度高。

2.2.3 客源优势

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始于2008年。国务院对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采取分批次开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海南是作为第二批开放区域,2009年1月20开始启动海南居民赴台旅游。近几年,海南省接待台胞的人数基本呈递增趋势,2013年和2014年略有下降(图1)。近5年来,台湾地区游客占海南省入境旅游者人数的比重也基本保持上升,2012年虽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 (图2)。同时,海南省居民赴台的热情很高,尽管目前在台湾当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但增长势头迅猛。同时,从外部市场来看,两地可以作为中国岛屿休闲农业的典型代表,携手拓展外部客源。

3 琼台两地休闲农业共生合作的模式和机制选择

3.1 琼台两地休闲农业共生合作的模式

3.1.1 组织模式

根据相关研究[1-2],共生模式是反映和确定共生单元之间的生产和交换关系,而且反映和决定共生单元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或贡献。学界一般将共生的组织模式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4种,这种划分基本上体现了共生合作的程度。其中点共生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共生程度最低,一体化共生是专业化程度最高的共生模式。

从目前琼台两地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处于点共生和间歇共生并存的阶段,还远没有达到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的阶段。一体化共生是琼台两地休闲农业合作的理想组织模式。从点共生到一体化共生是琼台两地休闲农业合作的必然要求。两地为了达到一体化共生,需要选择合适的共生机制促进共生关系向这个目标发展。随着两地交流的不断深入,两地可以在市场这个平台上实现技术、人员等要素的融合共生发展。

3.1.2 行为模式

按照文中对共生的分类,可以看出,能够产生持续的共生关系是对称性互惠共生。对称性互惠共生是4种行为模式当中最有效率、最具凝聚力且最稳定的一种,是一种理想的共生行为模式。

琼台两地休闲农业的共生还存在着巨大的空间,虽说两地不存在着寄生的行为类型,但远远没有达到对称性互惠共生的行为模式。在多年的发展当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长期以来琼台两地休闲农业的合作方面以单方面的台湾来海南的开发与投资为主,而海南对台休闲农业的的相关合作却严重不足。这种休闲农业合作互动失衡的状况,对于两地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台湾的农业产业休闲化程度较高。但是目前在岛内面临着资源少、市场有限,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国际竞争中,其休闲农业产品的竞争力不足。而海南的休闲农业资源丰富而独特,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政策支持,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但在技术、人员、休闲农业的管理等方面同休闲农业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两地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现状和优势,承认差异,着眼于发展和合作,不断扩大双方合作共享的领域。同时,双方要“通过利益的共享和义务的共担,在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共同适应,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共赢”[8]。

3.2 琼台两地休闲农业合作的机制选择

3.2.1 产品机制

海南和台湾拥有基本相同的亚热带作物生产的气候条件,农业合作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休闲农业产品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更具特色,具有一定竞争力。两地应该在休闲农业产品的开发、营销等方面建立跨地区休闲农业产业链,互补开发合作,形成相关产品配套协作网络,避免雷同,从而产生“正的近邻效应”[9]。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南)为基地,进行产业整合,着力发展休闲农业产业经济集群,成为休闲农业要素流动枢纽。通过相关要素的集聚与整合,进一步缓解两地内部对抗性竞争,建立更强的外部竞争优势。

3.2.2 市场机制

琼台两地休闲农业发展阶段不同,因此产业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对于海南而言,市场机制在产业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而海南和台湾两地都共同面临着外部发达的市场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即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在两地合作的过程中,要摈弃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让市场机制在两地的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理想的情况是两地形成有竞争力的共生单元,在市场机制下,共生单元内的各种能量自由流动,不断优化各项资源配置,进而实现两地休闲农业产业的共赢。

3.2.3 政策管理机制

对于任何合作的双方而言,一套合适的政策管理机制是保证双方合作持续进行的保障。双方要有切实可行的管理政策和促进合作的相关政策。众所周知,政策可以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率。从两地的情况来看,台湾的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1991年开始,当局就确立了建设‘富丽农村’的长期目标,休闲农业成为农村产业多元化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经过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于1992年12月研究制定且发布后,于1995、1999、2000、2001、2003、2006年4月至今已历经7次修订。它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中心文件,其引导和规范着休闲农业的发展”[10]。海南作为经济特区和国际旅游岛,国家给予了良好的政策支持,而海南本身也从大局出发,为休闲农业制定了相应的规划纲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南休闲农业的快递发展。但是,整体上看,海南自身的休闲农业政策较为宏观,具体细化不够,难以有效执行。更为重要的是,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立法管理相对滞后,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也不够。另外,海南的财政、国土、工商、卫生等部门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扶持不够,这些部门之间对休闲农业的协调不够,影响了休闲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点需向台湾学习。两地应该建立休闲农业专业的管理机构,委派专业人员,对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同时,构建日常的管理机制。建立两地休闲农业信息平台, 以实现各方优势互补、互送客源、共同发展。

3.2.4 监控机制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要想推动琼台两地休闲农业合作的持续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合理的“监控机制是指监督与控制工作过程按组织计划进行,纠正工作偏差并反馈问题原因,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3]。两地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建立由政府、企业、民间团队共同主导的监控机制。两地政府主要是在宏观层面的监控,企业和民间组织负责微观层面的监管。对两地休闲农业共生的各种政策、措施、合作机制等进行监督控制,积极反馈相关信息,监督控制共生环境的变化,保障共生单元的良性运行。

琼台两地同为岛屿农业,旅游发展基础较好,休闲农业资源相似度高,且互为客源地,联系紧密。随着两地交往的进一步深入,到台湾旅游的海南游客的数量将会不断上升,而到海南的台湾同胞增幅也很大。今后,两地要充分利用海南的优势资源,整合台湾的休闲农业的管理及技术,建立两地休闲农业共生发展的双赢模式和机制,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共同推动中国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纯清. 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30.

[2] 陈菲琼. 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联盟共生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29.

[3] 李 国,孙庆祝. 共生共荣:区域体育产业共生发展机制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9):50-5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gov.cn/gzdt/2014-02/24/content_2619733.htm, 2014-02-24.

[5] 国务院办公厅.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EB/OL]. http://www.gov.cn/zwgk/2013-02/18/content_2333544.htm, 2013-02-18.

[6] 詹 玲. 发展休闲农业的若干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08-109.

[7] 段兆麟.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回顾和展望//休闲农业理论研究与案例实践[C].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30-34.

[8] 吴 泓,顾朝林.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位例[J]. 经济地理,2004,24(1):104-109.

[9] 朱俊成.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合作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92-97.

4.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 篇四

休闲农业是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生产类型,农民可通过观光、采摘、休闲等服务渠道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城市居民可通过参与休闲农业过程体验田园生活、领略自然风光,可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和发展,对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丰富城市居民活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内涵分析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特殊形式,其既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例如其参与主体主要是农民和休闲农业相关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地方政府,各主体间的联系以休闲农业活动的开展为主,按照预先指定的运行规则保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功能的发挥,休闲农业的发展是现代旅游休闲模式和农业经济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其以发展农林牧副渔和休闲产品为依托,可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其具有多元性的发展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强调地域性和生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现代农业理念作支撑,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深化推广的过程中,对城市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分析

现阶段通常将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构成划分为以下两种要素:

(一)经济要素

此要素包括休闲农业服务的消费者、开展休闲农业的企业和农民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和区域政府部门,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价值的发挥以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前提,而休闲农业生态系统规范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管理理念的现代企业做动力;农民参与到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对产品、活动多样化、真实性提供保证,例如农家乐产品;中介组织参与使消费者与休闲农业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协调等缺陷得到弥补,例如旅行社的介入;而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涉及复杂的土地利用、主体关系等,需要政府提供保证。可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与其参与的各类经济主体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农民以农业劳作型休闲活动、农家乐休闲活动等形式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和简单的模仿行为,使消费者体验、参与农村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为休闲农业的开展提供可能;参与企业利用现代管理理念,通过专业性的自然、旅游资源调查分析以及区域休闲农业市场评估等,对开展休闲农业的可行性进行判断,并结合调查结果对企业的发展重点进行确定,集中建设规划内容,开展以休闲农业产品为核心的营销活动等;地方政府既是休闲农业开展的参与者,又是其发展的引导者,其使生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经营风险缩减,而且生态、社会效益更突出。

(二)生态要素

此要素主要包括物种、时空布局、食物链三个方面,休闲农业的开展要求其物种不仅要满足地理环境的要求,而且必须在环保、观赏、高效、医疗等方面具备独特的性能,其直接关系到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构建的成败;物种的整体层次性决定休闲农业时空布局的结构同样要具有休闲、观赏、多变等特点,以此满足物种结构规划的要求;而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是为了通过物质循环保护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价值增值,而此目标的实现需要农业生产环节和企业、政府、农民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所形成的两条食物链作保证。

三、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分析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由基础环、增值环、支持控制环三部分构成,前者主要指农林牧副渔等产业构成的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各产业结构和消费对象,将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可视为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初级生产者、生态环境调节者、次级消费者、重要参与者,通过农林牧副渔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结合,可以推动基础环实现物质循环。增值环以休闲企业为核心,增值环的发展需要在自身结构完善的同时与基础环理想衔接,现阶段两者衔接的形式主要有六种,分别是农业观光型、农业示范型、农业劳作型、乡村居民型、乡村民俗型、乡村商贸型,两者的衔接可以保证农业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为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提供基础保证;而休闲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可以在保证休闲农业产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前提下,推广宣传、组织营销等工作持续进行,为其发挥作用奠定基础。

后者的主要参与主体是政府和市场,其不仅可以为前两结构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而且可以保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在正常运行失灵的情况下造成的损失尽可能缩减,为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潜在发展规律提供主动性的支持。由此可见,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脱离其主体的任何结构,否则都难以保证其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创收等目标的实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休闲农业已经受到现代居民的认可和喜爱,其具有较理想的发展空间,随着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将得到极大的改善,而且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深化的有效途径,所以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彭妮,姚永鹏.构建都市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理论探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50-54

5.休闲农业规划总结提纲 篇五

?年?月,省农业厅召开了全省??会议,会议??(情况)。其中**市**区**镇**村休闲农业总体规划设计工作由**规划设计开发有限公司承担。

?年?月——?年?月,**规划设计开发有限公司派出?设计师、?设计师等?名,对**村实际现状和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综合各方面因素和该村实际情况,**规划设计开发有限公司于?年?月——?年?月进行了初步设计,并于?年?月进行了初步评审,(评审情况)。针对初评意见及建议,?年?月——?年?月公司对相关意见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修改完善,于?年?月再次进行评审,(评审情况)。最终通过评审,达成共识。

6.农业园区生态旅游规划内容 篇六

一、生态观光庄园

在园区覆盖的**、慈云、李市、**、永兴、先锋6个镇选择交通条件好、生态环境好、有自然和人文景观基础的地点规划10个不同特色的生态观光庄园。如重庆君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规划的重庆耍村;德国亨嘉国际公司在先锋镇夹滩社区和永丰村规划的德国.巴渝风情新农庄;重庆瑞恩农业有限公司在慈云镇刁家规划的瑞恩生态观光农业园等。每个生态观光庄园规划面积3001000亩,采取引进一个业主,建设一个庄园,示范一片产业(200800亩产业示范园),拉动一方产业发展,带动周边发展生态农家乐(510个),总计发展100家以上生态农家乐,以大带小、以示范带一片的都市观光农业发展模式。经过35年的努力,把**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成为中国西部规模最大的、最有特色的都市观光农业旅游区。

二、农业科普温室

农业科普温室规划在**组团。展览温室总面积为1584㎡。设计为简单异型温室,温室区分为科普展示区及种植栽培区,其中科普展示区配备有展柜、触摸屏等展示性配置;种植栽培区分为立体栽培区、水培区、观赏蔬菜种植区。

种植栽培区采用LB120Ss4南方型玻璃温室,一跨三屋脊文洛式结构,天沟高4.0m,顶高5.1m。东西排跨,南北排开间。温室跨度12.0m,跨数5个;开间4.0m,共6个开间。

科普展示区中间为12米跨拱顶,肩高6.5米,顶高9.5;两侧为8米跨尖顶,肩高6.5米,顶高8.9米;前面为斜顶,肩高4.5米,顶高6.5米。

种植栽培区顶部及四周采用4㎜厚浮法玻璃覆盖。科普展示区顶部采用固莱尔8㎜后中空PC板覆盖,四周采用单层钢化玻璃覆盖。包括齿轮齿条电动开窗自然通风系统、齿轮齿条传动外遮阳系统、湿帘/风机降温系统等。参观者既可从室外隔着玻璃观光,又可进入室内与展示环境充分融合,从不同的角度享受匠心巧作的自然风光。

游客到科普温室可参观体验、学习现代园艺科学技术:

1、水培区:主要是展示各种无土栽培的形式和蔬果水培方法。

2、立体栽培区:除了发展蔬果墙体栽培外,还要打造蔬菜树的景观。如西红柿树、黄瓜树、彩椒树等多种瓜果蔬菜树。结合立柱形无土栽培和蔬菜树,将园林艺术融入蔬菜种植打造蔬菜景观,实现温室立体利用与观赏性的结合。

3、观赏蔬菜种植区:重点营造温室奇观,种植瓜果蔬菜和观赏类植物等。

三、四季花果园

建设花果园和葡萄等藤本果树长廊,使其连续延伸,占地200亩;形成春品樱桃、夏尝枇杷、李、梨、葡萄、柑橘,形成四季花果常鲜的四季花果园。通过对现状的改造处理好隐与露的关系,形成绿色的果林生态屏障。改造现有路面;沿途修建点缀小品。适当地段布置一些灯饰,增添夜景情趣;沿带修建观景亭、休息椅等建筑小品。功能为观光游览。

四、特色瓜菜园

规划地点在**核心组团,该区占地面积100亩,其中:特色瓜果园80亩,特色蔬菜园20亩。种植各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瓜果蔬菜、可食花卉。使大家走进一个神气的蔬菜瓜果王国,感受梦幻般的农业科技世界。在规划整齐的菜田中,不同品种蔬菜由花基分隔成不同区域;菜地中间设步行游览观光道,用卵石铺就;主要功能是观赏、领略蔬菜田园风光。在选择瓜果种类和品种时要把学术意义、经济价值、观赏性、趣味性结合起来,突出精品意识,通过精心的园林设计和园艺栽培技术措施(如整形、修剪、设施栽培、反季节栽培、配方施肥、喷洒滴灌等),展示丰富多彩的瓜果蔬菜种类,突出现代瓜果蔬菜生产的现代科技、生产水平。展览方式采取以室外活体栽培为主,兼顾实物产品和标本模型等,通过展示,增加人们对瓜果蔬菜的认识和情趣,达到既能体现瓜果蔬菜特色,又能促进产业发展的目的。

1、观赏蔬菜园:选种七彩菠菜、紫叶生菜、金色和白色金针菇、红叶生菜、细菊生菜、观赏羽衣甘蓝、一点红(清香菜)、新西兰菠菜、薄荷叶、银丝菜、玉丝菜、叶用辣椒、紫甘蓝、**人参菜等;果菜类选五彩椒、七彩椒、樱桃椒、黑朝天椒、枣形椒、风铃椒、袖珍雪茄、蛇瓜、砍瓜、飞碟状的南瓜、手指般粗的黄瓜;

2、观赏西红柿园:菜果两用类选樱桃西红柿、珍珠西红柿、红箭西红柿等。

3、珍奇瓜果园:以无土栽培方法对各类新、奇、特的瓜果蔬菜品种现场培植生产,配合各种独具艺术造型布局新颖奇特的各种栽培模式,辅以假山流水,花园亭台造景,一饱眼福而流连忘返。

4、巨型南瓜园:巨型南瓜园内每个重达200多斤颜色金黄或雪白的巨**瓜,展现科技创造的奇迹。

5、精致盆栽蔬果园:展现绚丽多彩的茄瓜、色彩鲜艳的西红柿、青翠碧绿的小青瓜、花一般美艳的羽衣甘蓝,一盆盆经特别栽培和加工的精致盆栽,可以进行现场出售;参观者也可以体验从播种到摘采全过程,接受盆景的制作、嫁接、插花艺术等的辅导。

通过对瓜果蔬菜实物产品、标本模型及图片文字材料等的展示与宣传,让人们更加了解人类与瓜果蔬菜园艺文化的历史渊源,增加知识,倡导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以及促进名特优产品的开发。重点突出绿色瓜果蔬菜的精品、极品展示;标本(浸泡、蜡叶)展示;传统或地方名特加工产品展示以及优良品种展示。

五、柑桔观光园

柑桔观光园规划在**核心组团区南部,**湾、何大丘、天堂坝一带,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该区地形较平缓,且有良好的交通与水利条件,柑桔园区建设已初现规模,适宜开展以柑桔为主题的观光旅游项目。

本园以柑桔为主题,集中展示系统的柑橘类植物、柑橘历史文化。结合休闲农庄的建设,打造一个集观景、科普、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柑橘大观园。

柑橘类植物大观园,占地240亩,园内依柑橘类植物种类和品种进行分区,既是良种资源储备库,又是各种柑橘类植物的观赏区。分园区建设如下景点:

2、柚林飘香:柚类园,种植沙田柚类,文旦柚类(从果肉色泽上选择白肉和红肉文旦柚),葡萄柚类,占地面积50亩。

3、橙林尽染:橙类园,形成脐橙类(品种可选择纽荷尔脐橙和班菲尔晚熟脐橙等)、血橙类(品种可选塔罗科血橙)、夏橙类(品种可选择奥林达等)、梨橙为代表的普通甜橙类。占地面积100亩。

4、桔林风情:宽皮柑橘类,种植**蜜柑、太田椪柑、杂柑类(品种可选择不知火、天草、W·默科特等),占地50亩。

5、枸橼情缘:枸橼类,尤里克柠檬、佛手为代表,占地20亩。

6、金橘贺岁:金柑类,选择种植长寿金柑、金豆、罗浮、金弹等品种,占地20亩。

六、柑桔文化长廊

规划在**核心组团恒河柑橘园。入廊门口,以柑橘植株精致造型和柑桔主体雕塑凸现柑橘文化长廊形象,长廊展示中国柑桔和**柑橘的种植历史,柑桔文化和橘乡的风土人情。这里的每一厅、每条路、每个小园均以柑橘命名。

七、柑橘博物馆

展示中国柑桔和**柑橘种植历史,以图片演示柑橘起源、种植进程,**锦橙的来源典故、**渝津橙的选种轶事,中国柑桔的历史,**的第一棵柑橘、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专着《橘录》作者韩彦植生平及专著介绍等等。

1、柑橘文化馆:将古往今来歌咏柑桔的文章、诗歌、散文、碑文、传说、趣事等收集起来,形成柑橘文化大观。

柑橘生产发展过程中所用的生产工具,重庆、**获得的荣誉、奖状、奖品、奖杯、技术资料、专题片、媒体报道的资料、照片、文学作品、系列产品等,均可陈列其间,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2、橘香石刻**:碑刻林立、曲径通幽。重庆以及中国书画名家、**本地名家以柑橘为主题创作的艺术作品,既可品味古代诗词名家的咏橘名篇,又能欣赏书画名家的珍品佳作。国画、漫画、木刻、剪纸、书法、诗歌,将柑橘文化和旅游观光有机地结合,极具特色。

3、橘园书画町,吸引文人骚客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此挥毫泼墨,索古思今,把柑橘文化发扬光大。

4、柑橘盆景园:情趣盎然的盆景园圃,利用金橘、金柑、佛手等种类和品种制作柑桔盆景,可赏、可购。

5、桔香坞:乡土瓦屋、草屋以及古色古香的农家舍,传统农产品加工参观,参与,农艺手工绝活表演。

游客可在此自榨橙汁、制作柑橘果酱、进行柑橘香精油的简易提取,制作香袋、香囊等。

八、柑橘生态采摘果园

柑橘精品基地与橘林观光融为一体。规划在李(市)白(沙)公路沿线适宜柑橘生长的区域高标准建设柑橘基地果园,按照**晚熟柑橘基地的发展思路,品种选择塔罗科血橙和W·默科特等,占地667公顷(10000亩)。实施柑橘果园循环经济模式,利用柑橘林地养殖果园生态土鸡200亩,年产优质果园生态土鸡50000只,既有经济效益,又有观光价值,形成万亩柑橘生态观光果园。

1、千株万株,漫无边际。园内果园地表生草覆盖,适宜地段修建憩息的小亭,形成橘树鲜果悬垂、树下绿草茵茵,园内亭台点缀的生态观光果林景观。

2、橘花开放,花香四溢。每年四、五月间,满园春色,美不胜收。每当春末夏初,喷香扑鼻的洁白橘花遍散绿叶之间,九月至次年1、2月间,果实次第成熟金黄色的果实垂挂树枝之上。以此景观,搭建文化、经济大平台:

3、举办柑橘艺术节。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准备了众多体验性、参与性、趣味性的节目,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尽情地观橘、赏橘、唱橘、采橘、品橘&,使游客在观光中体味**浓郁的民俗文化和柑橘文化,成为**以及**旅游观光的热点。

4、橘乡采风摄影展、诗画比赛等活动。开展观光采摘、果树认养、游、购、住、吃、玩为一体的多种文化活动。

园内建假山、观景亭、观景长廊、蒙古村、跑马场、迎宾馆等休闲娱乐设施,吸引游客观光、游览、休闲、度假。

九、山水康体探险区(远期)

规划范围在**组团的麻柳塘水库,柳坪铺水库及周边植被较好的山地。占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该区用地大部分已超出此次规划红线范围,但该区具有已建成和拟建的两个水库、自然植被良好,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该区人文景观较少,可以引入体育运动、生态教育、越野探险等内容,规划利用麻柳塘水库,柳坪铺水库,形成集探险旅游、康体健身、体能训练为一体的山水康体探险区。设置以下项目:

1、度假木屋

散布在自然山林中的度假木屋。木屋风格质朴,突出野趣。宁静中空气里弥漫树木青草散发着的阵阵清香。成为出则漫步游山、呼吸清爽,入则心驰神游、回望自我的美妙空间。

2、野营基地

山林中溪涧、湖体、山塘等近旁,是开展自助野营的极好宿营之地。帐篷是最主要的住宿方式,还可自助烧烤,体会林间野趣。

3、马术俱乐部

依托山地森林,开展山地跑马活动,又可作为马术运动为主的运动场地,采用俱乐部方式经营。

4、水上运动乐园

现代大型水特色主题游乐园。借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柳坪铺水库自然的山水环境,开展各种水上运动项目,如游泳、越水滑翼、滑水、皮划艇等。

5、山林探险

在自然山林中进行探险的综合性旅游项目,如障碍设施,森林野营、洞穴探险、乱石迷宫和寻宝等。障碍设施主要由一些以木头、石头以及绳索器件组成,如过石墙、独木桥、绳索梯等,可充分锻炼人的体力、耐力和毅力。

6、挑战者乐园

依托山地森林、利用天然岩壁等开发富有挑战性项目的综合性山地活动基地,提供相应的运动设施,开展攀岩(利用原有的天然裸露岩壁,作为攀岩的基地,充分利用了天然资源,既能磨炼意志,又能增强体能)、山地定向(山地中进行的定向竞赛活动,可以锻炼游客的野外生存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山顶速滑(利用地形的起伏与专用的器械开展的一种特殊休闲运动项目,惊险、刺激,也不乏成就感)、射剑等运动项目。可与电视台的固定游乐节目合作,如勇者总动员之类的项目。

7、森林浴

森林中富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就是天然氧吧,漫步其中,顺畅的呼吸将使人感受到无尽的舒畅。

8、百鸟谷

结合自然山林的抚育,山谷中种植浆果类植物,吸引候鸟,成为天然的鸟类栖息、繁殖,同时供游人观看、赏玩。

十、传统农业展示区

传统农业展示区集中展示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和农业生产方式,观光、参与性项目结合,让游客在观赏农耕文化相关内容的同时,有机会亲身尝试农耕文明的内涵,达到与祖先交流的体验。

十一、传统文化街

在**组团规划建设传统文化街。开辟商街旅游项目,修建传统形式的商铺、酒楼、茶馆等,集中展示当地传统制造业和商业文化,如酿酒作坊、豆腐坊等。游人边逛街,选购地方特色旅游商品,体现传统商业文化面貌。

十二、农业体验园

结合传统农业展示内容,建造农业体验园15亩,建设地点在**核心组团。采用农庄的形式,集农家风情体验、休闲、特色餐饮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让游客亲身体会插秧、耕地、摘果、喂牛等当地的传统生产方式,并将劳动成果加工后食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十三、德国.巴渝风情新农庄

由德国亨嘉国际公司规划建设,规划在先锋夹滩沿夹滩笋溪河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建设占地约7000亩的高标准柑橘示范园,配套1000亩的具有德国巴伐利亚风情的新农庄,巴渝风情农民新村,建设集会务、生态旅游、商业购物功能于一体的特色街区。

十四、瑞恩生态农业庄园

由重庆瑞恩农业有限公司规划在慈云镇刁家,利用红旗水库、周望山、朱羊寺,一湖一山一古寺,山水、人文结合,以珍贵的自然文化资源,通过保护和整体的打造,合理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具有田园风格的新型农民居住点,配以生态农庄,生态养殖、种植,形成立体化生态结构。打造绝佳的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区,建设瑞恩万头生猪养殖场。

十五、重庆耍村生态观光园

由重庆君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镇恒河村规划建设重庆耍村生态观光园,以生态观光农业为发展基础,以特色休闲、玩耍娱乐为主题,带动社会教育、度假旅游、商务会议、养生养老、农副产品深加工、配送等复合产业的发展。通过对恒和村核心区原生态农田水利现状环境的精心营造,以乡村野趣、百姓娱乐、时尚游戏和商务休闲为特色主题,复合各类型强调互动与野趣的体验式休闲、娱乐项目,将耍坝、耍街、耍门、耍场、耍吧&&融为一体,把自60年代以来到80代中期我国民间及欧美等各类型百姓日常生活中玩耍的方式、项目与现代时尚休闲体验业态相结合,从滚铁环、打皇帝、射弹枪、斗鸡、斗狗到CS、彩弹射击、真人模拟游戏、跑马场、高尔夫;从黎、磨、水车机、稻草人、茅草房到水榭、寨楼、栈道、渡假屋;重庆耍村将会成为一个集农业高科技生产、生态环保、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档现代化都市农业生态园。

十六、驴溪河笋竹长廊

**驴溪河笋竹长廊自然游赏区主要包括驴溪河及两岸,占地面积1.57平方公里。该区原有植被条件较好,沿河有大片笋竹和自然林。规划深化其笋竹主题,加大笋竹种植面积。同时选取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设置以特色观赏花果植物为主体的景点。该区主要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让游客能够享受自然,亲近自然、得到全身心的放松。

十七、黑石山聚**化观光区

1、聚奎广场

规划建设作为整个驴溪河观光区的主入口,也是黑石山聚**化观光区入口的主题广场。以聚**化为主题,提取一系列**地区独有的文化景观符号,运用尺度宜人的文化景墙、喷泉等造景要素,创造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入口景观广场,成为聚**化乃至**的标志。

2、聚奎仿古购物街

集中展示**特有的地方民俗文化,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项目让游客全方位的了解**历史沿承和地方文化特色的魅力所在。规划建设成具有重庆地区传统风格的商业街区,建造商铺、酒楼、茶馆等,出售**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并安排地方曲艺表演和游园活动。

3、聚奎书院旧址

聚奎书院旧址位于黑石山头正中,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周参天古木簇绕,房舍面貌依旧,显示了清末书院的风格。院内外有百年以上的香**、红山茶、白杜鹃、罗汉松。规划按照《文物保护法》、《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对书院建筑及周边环境、古树名木进行有效保护。

4、白屋诗人墓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在墓旁立一解说牌,介绍白屋诗人生平事迹,让游客了解吴芳吉的一生,了解**的抗战文化。

5、川主庙

**镇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黑石山上最古老的建筑物,位于黑石山上最高处,有宽大的石梯可拾级而上,造型崇高秀拔,庙下群石拱伏,有如众生朝拜待命。规划对该古建筑进行保护,严禁破坏,供游人参观慕拜。

6、鹤年堂

**市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对该建筑进行修葺保护,结合旅游开发,让游客可以在此感受**的人文风情。

7、黑石古树

奇特的黑石,参天的古树,林间栖息的鹤鸟,构成一道靓丽的自然景色。

8、樟林曲径

该景点位于黑石山,处于黑石山聚**化观光区和笋竹长廊自然游赏区之间,现状植被为**林。规划在此设置游步道,点缀亭廊等园林建筑,形成曲径通幽的步行游赏系统。

十八、土特产购物中心 在慈云核心区和**组团分别规划建设一个土特产购物中心。精品展示、销售区:精品蔬菜、瓜果、花卉盆景展示、购物。把园区特色、精致产品的展示与销售相结合。五颜六色、娇艳欲滴的观赏瓜果蔬菜进行礼品蓝的包装,红、绿、紫、橘黄彩色果蔬礼品蓝等,可以作为送给职工和朋友的个性化礼物。还会成为大众居室、书房的装饰。更重要的是,在送菜(财)的同时,还送了绿色,送了健康。

7.休闲农业旅游园区规划设计理论 篇七

1.1 滨河新区的区位介绍

银川滨河新区黄河外滩公园休闲旅游观光道和木栈道工程位于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引领区, 以文化旅游、信息产业、电子商务、休闲度假、医疗教育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 培育发展引擎, 形成以高端服务业为引领的新型业态。

全域为5A级旅游景区, 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 充分发挥黄河、长城文化旅游资源聚集优势, 突出生态地域特色, 完善配套设施, 争创国家级全域5A旅游景区。

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生态城、以多元和谐为特征的文化城、以生态文化为基础的全域5A级旅游城、以现代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城。

1.2 区位空间中旅游景区的条件分析

1.2.1 文化城。

挖掘以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 展示以回族文化为底色的穆斯林文化, 培育以运动休闲、现代服务为发展方向的现代文化, 形成文化多元、和谐交融的良好格局。

1.2.2 旅游城。

根据黄河旅游带资源特色, 结合滨河新区整体城市规划, 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国家级全域5A旅游城, 实现城市即景区、景区即城市的目标。

1.2.3 资源优势:

有大河、沙漠、戈壁、草原等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 也有古人类文化、长城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军事文化、边塞文化、英雄文化等风格迥异的人文资源。

1.2.4 现状资源和条件限制:

现场水文条件为季节性水淹地, 地面植被:芦苇、红柳为主的低矮灌丛为主, 分布有杨树、果树, 地质条件为沙土壤, 其中土壤p H值8.7左右, 考察结论:不宜建设永久性建筑。

1.3 景区设计的定位

1.3.1 定位一:全域5A旅游景区的一条带状旅游景区。

1.3.2 定位二:展示黄河文化的旅游走廊。

1.3.3 定位三:水绿交融、自然野趣的黄河外滩。

2 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的介绍

2.1 关于海绵城市的政策依据

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年11月3日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 (以下简称《指南》) , 旨在指导各地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 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2 关于海绵城市的理解

2.2.1 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2.2 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是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

2.2.3 规划:

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 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结合城市开发区域或项目特点, 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 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2.2.4 载体:

应对不同开发设施及其组合进行科学合理的平面与竖向设计, 在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规划建设中, 应统筹考虑景观水体、滨水带等开放空间, 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 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2.5 落实:

城市人民政府应作为落实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责任主体, 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文等职能部门, 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

3“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在银川滨河新区黄河外滩公园休闲旅游观光道和木栈道工程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 景观道路设计中采用的透水彩色沥青道路, 确保了宁夏地区少量降雨的雨水充分储存和利用

在该项目中, 我们从“黄河———我们伟大的母亲”的赞誉中得到启发, 在景区的设计中我们把近6km的景观道路设计成红色的透水沥青道路, 用红色的道路作为我们伟大“母亲”的彩色飘带。

考虑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地处三大沙漠包围之中, 年平均降雨量仅200m m左右, 而项目设计定位为旅游景区, 主要景区采用河滩木栈道和汀步串联相关景点, 所以项目中水系景观对景观用水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大。黄河的水位高低受上游的水流量影响较大。为解决景观用水的需求, 我们在沿景区周围的交通道路设计中采取在地势较高的地段设计交通干道, 干道采用的透水降噪沥青路面是一种新型路面, 该沥青混合料采用透水沥青专用改性剂对沥青进行改性, 配合特有断级配的矿料级配设计, 压实后空隙率在20%左右, 雨水能够在混合料内部径流排出, 骨料嵌挤和多孔隙是该混合料的特点。

这样在雨水的浸湿下, 大量雨水通过沥青结构层的渗透和过滤, 利用道路地势较高的优势自然汇聚到黄河滩边我们人工开挖的景观水系中去, 我们景观水系中在上下游的入口设计了水闸控制景区日常的使用水位, 很好地实现了自然汇水, 解决景观用水的目的。

3.2 驳岸设计中优先考虑使用“宾格笼”透水驳岸, 确保了景区滨河区域中, 地面径流雨水的自然排放收集

格宾笼结构的推广应用已在我国逐渐展开, 归纳该结构具有9大优点: (1) 高强度。 (2) 变形能力, 能很好地适应地基的变形。 (3) 柔韧结构, 不易断裂。 (4) 耐久性、经济性。 (5) 能有效地抵抗地震的冲击力。 (6) 透水性。 (7) 提供粗糙系数 (m) 之预定值。 (8) 提供植被绿化美化, 自然景观环境。 (9) 导入了生态环境的理论, 能有效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格宾笼是近年来广泛运用于交通、水利、市政、园林, 水土保持等工程项目中的一种新型材料结构。格宾笼是将抗腐耐磨高强的低碳高镀锌钢丝或5%~10%铝锌稀合金镀层钢丝 (或同质包覆聚合物钢丝) , 由机械将双线绞合编织成多绞状、六边形网目的网片, 其双线铰合部分的长度应不小于5cm, 以不破坏钢丝的防护镀层。详见行业标准Y B/T4221-2010。格宾网可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组装成箱笼, 并装入块石等填充料后连接成一体, 用做堤防、路基防护等工程的新技术。

在该项目中, 部分景点需要对河岸的护坡加以保护, 为了确保景观道路渗透下来的雨水以及河岸浅滩汇聚的雨水能自然地汇集到景区的水系景观中去, 在雨水汇聚比较集中的地方, 采用混凝土地板基础+宾格笼内摆放砾石做强身+沿岸侧加铺透水土工布做衬垫层的驳岸机构形式, 有效地将雨水汇聚到景观水系的循环系统中去。

3.3 黄河区域中自然生态景观和原生态植物的应用

银川滨河新区黄河外滩公园休闲旅游观光道和木栈道工程项目周边自然生态景观河原生植物比较丰富。其中地面植被:芦苇、红柳为主的低矮灌丛为主, 现场水文条件为季节性水淹地。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考虑水系景观中木栈道的滨水效果, 在沿河滩木栈道的走向增加了与自然河床的深浅相适应深度的区内水系。描绘出黄河宽阔的水面、木栈道幽远的景象、满目芦苇历显苍凉的黄河生态风景画。而其中株株垂柳吐出的绿芽又给画面彰显了无限生机。

3.4 景区中新型保温、防水材料的推广使用

该景区属于旅游景区, 在设计中考虑景观需要和管理需求, 设计了大量木质结构的管理用房, 在房屋结构的保温、防水设计中, 我们优先考虑使用了高弹性防水涂料。该种材料是以高档丙烯酸乳液为基料, 添加多种助剂、填充剂, 经科学加工而成的高性能防水涂料。它是普通防水涂料的升级产品, 由于添加了多种高分子助剂, 使得该产品的防水性能比普通防水产品更优, 同时又具有高强度拉伸延展性, 能覆盖细小裂缝, 防水性能更胜一筹。由于该产品具有下列特点:

⑴高度弹性, 能抵御建筑物的轻微震动, 并能覆盖热胀冷缩、开裂、下沉等原因产生的小于8m m的裂缝;⑵可在潮湿基面上直接施工, 适用于墙角和管道周边渗水部位;⑶粘结力强, 涂料中的活性成分可渗入水泥基面中的毛细孔、微裂纹并产生化学反应, 与底材融为一体而形成一层结晶致密的防水层;⑷环保、无毒、无害, 可直接应用于饮用水工程;⑸耐酸、耐碱、耐高温, 具有优异的耐老化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并能在室外使用, 有良好的耐候性。我们在使用实践后证明, 该种新型材料的使用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 满足了项目业主方要求的施行低碳、绿色施工和节能、环保的要求。

4 项目实施过程中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 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首先, 人民政府要扮演好“决策者”和“指挥者”角色。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 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 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分解和明确各地块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指标, 并通过相关专业或专项规划编制及实施, 具体落实建设任务。

其次, 相关从业人员要扮演好“设计者”和“建设者”角色。在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中, 相关人员要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 统筹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再者, 低影响开发设施维护运营单位要扮演好“养护者”角色。要做好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管理, 保障设施正常、安全运行。要配备相应的监测手段对设施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确保设施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最后, 社会公众要做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社会公众可因地制宜“创造”各类低影响开发的新模式、新技术, 如在房前屋后建设各类雨水花园、绿色阳台、微型湿地、屋顶菜园, 建设成千上万的“海绵社区”、“海绵校园”、“海绵公园”……应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 在全社会普及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的理念, 让海绵城市建设蔚然成风, 成为一种自发、自觉、自愿的行为。我们园林设计和施工企业更要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积极投入和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去, 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主体使命。

摘要:介绍了银川滨河新区黄河外滩公园休闲旅游观光道和木栈道工程景观设计的主要概况和“海绵城市”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并就“海绵城市”的发展建设社会各方责任做出分析和倡导。

关键词:银川,黄河外滩公园,海绵城市,运用思考

参考文献

[1]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8.休闲农业旅游园区规划设计理论 篇八

关键词:民族村寨;体验;休闲旅游产品;桃坪羌寨

近年来,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迅速,但是我国民族村寨的休闲旅游产品打造并没有跟上旅游者个性化和参与性需求增强的发展趋势,所以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民族村寨休闲旅游产品的低层次开发现象。本文从体验经济时代下游客需求出发,以桃坪羌寨为例分析,提出民族村寨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的初步构想。

一、文献研究

目前,学界有关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研究主要集中与旅游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等[1]。如罗永常探讨了当今文化经济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2],吴必虎、余青以生态博物馆为切入点分析了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3]。近年来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股“体验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这一理论来解决问题和指导旅游业的开发工作。如张源(2006)以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旅游产品研究为主题,曹新向、郭志永、雒海潮则以体验经济的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旅游的体验化设计[4]。可见体验性理论应用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还是比较成熟,但是针对休闲旅游产品的设计,从体验性的视角透视还是一个空白,所以本文从该视角出发,以桃坪羌寨为例,探讨了民族村寨休闲旅游的产品设计问题。

在经历了贵族化旅游和大众化旅游两个发展阶段后,目前,世界旅游正进入体现个体、突出特色的细分化旅游发展的新阶段[5]。体验经济最初是由约瑟夫·派恩和吉尔摩提出的,并预示着我们将会进入一个体验经济的时代,在体验经济概念越来越深入我们生活的今天,体验性也成为游客们的潜在需求。所以它也构成了旅游产品的内在属性。结合旅游景区的实际状况并对旅游产品的体验性的深度挖掘是旅游景点致胜的关键。很多游客外出旅行的时候就是为了寻找一种体验,他们离开旅游目的地时能带走的只能是一次经历,因此能否激发他们参与性的体验性活动也是旅游目的地规划的前提。

二、桃坪羌寨案例调查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理县东40公里处杂谷脑河畔桃坪乡,距成都市约180公里,紧领317国道,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至今保存良好,因为神奇的建筑结构、迷宫似的寨内巷道、四通八达的地下水网而闻名于世,被专家学者称之为神秘的“东方古堡”。

为了更好的了解桃坪羌寨的旅游产品结构、功能等,本文作者在2013年12月进入到桃坪羌寨,通过深度访谈等方式,对该地的旅游发展有个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桃坪羌寨的羌碉是当今世界保存最为完整的,在汶川地震过后,桃坪羌寨在当地政府以及湖南援建的基础上又兴建了一批新寨。较之老寨,新寨的现代性更强,基础设施更为齐全。如新寨的家庭旅馆一般都有空调,所以价格也较之老寨子较高。该地的住宿设施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家庭旅馆,经营者都为当地村民。当地的家庭旅馆季节性突出,据当地居民说,在国庆、春节等旅游黄金周,该地的家庭旅馆基本能保持80%以上的入住率。而在淡季,这儿的家庭旅馆基本都是空置的,入住率很低。这是因为桃坪羌寨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旅游观光区,不管是自由行还是组团游,游客多将其作为毕棚沟以及米亚罗的中转点,并不能吸引游客在淡季入住。该地的食宿也多是家庭旅馆提供的,且多是当地的特色餐饮,如核桃花、野生菌类等。但是这些家庭旅馆提供的菜式基本上是雷同的。入住该地的家庭旅馆,家庭旅馆的成员也比较乐意当游客的免费向导。至于旅游购物,集中于当地的广场,另外一般的家庭旅馆都有出售旅游特产的功能。当地的旅游纪念品包括:羌绣等一些手工纪念品以及土特产品。土特产品包括核桃、野生菌类、羌家腊猪肉等。此外该地的水果种类多样而且质量好,所以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三、桃坪羌寨的旅游产品现状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配套的休闲旅游产品

桃坪羌寨的旅游资源特色在于该地保存完好的羌碉,这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参差记错、古朴神秘的羌族古民居建筑,坚固的羌碉不仅是羌族祖先防御敌人的根基,更是今天外来旅游者眼中精粹。正因为这种显著性,使得该地的旅游形式主要集中于观光旅游,并没有针对游客的配套休闲产品,这表现在休闲的配套设施少,能供游客坐下来休闲的地方不多,几个零星的凉亭也仅限于休息,并没有附加的配套服务。一方面难以留住游客,另一方面也失去了进一步增加收益的机会。

2、屏蔽效应使得该地的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

桃坪羌寨位于理县杂谷脑河畔桃坪乡,其附近的毕棚沟、米亚罗旅游景区以及同类型的萝卜寨等羌族村寨都发展的比较成熟,而且知名度很高,特别是米亚罗的红叶更是享誉国内外,萝卜寨的旅游资源组合优势较之桃坪羌寨更为明显,不仅有羌寨更有雪山、梯田等资源配套,所以在这些知名景区的遮蔽下,桃坪羌寨的知名度并不高。进而影响了该地的旅游收益。

3、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附加值不高。

游客所接受的服务主要是是通过以家庭旅馆为载体的当地村民提供的,他们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的一条龙服务,但是这些服务基本上都是雷同的,差异化现象并不明显,所以在淡季的时候,各家庭旅馆收益的不同取决于各自招揽游客的功夫,所以竞争关系也比较明显。

4、商业社会下的“伪好客”影响了游客的真实性感知。

桃坪羌寨由于位于杂谷脑河边的317国道上,便捷的地理位置使得当地兴起旅游的时间较早,所以该地寨子内的家家户户都在从事旅游业,在旅游淡季的时候,该地的“抢客”“宰客”现象都比较严重,游客预期中的民族好客现象开始演变成一种商业化社会下的“伪好客”,当地村民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逐使得游客的真实性感知受到了严重影响。

nlc202309020659

四、休闲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要点

1、体验主题提炼

一个旅游景点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根据当地的史脉、文脉确立一个可供游客理解欣赏的主题。主题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这就要求主题提炼的过程中注意体验性、参与性的融合,体验主题的提炼必须从民族村寨的特色资源中选择一个最具特色、最富有体验性的一个或者若干主题,并围绕该主题发掘体验的线索[6]。而确定主题的目的是为了聚集顾客、营造气氛,使顾客离开时能带走一次愉快的经历。提高旅游产品的活动品味和实现游客的预期目标。民族村寨在主题定位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文脉进行产品策划以及形象定位,但是在这种过程中切忌主题设置过多过于繁杂,否则将会给游客留下平淡无奇的印象。如桃坪羌寨的“东方古堡”的定位就很清晰,游客结合桃坪羌寨这一名字,会意识到此处不仅是羌族聚居区,同时最具特色的一定是羌碉。使用“东方”这一字眼,利用依附性定位,提高了该地的知名度。但是笔者认为可以将该地的形象延伸为:踏访神秘东方古堡,探寻原始羌碉故乡。

2、活动策划与氛围营造

活动体验将是游客体验的主要构筑因素,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强的活动往往不仅能调动广大游客的注意力,而且能在游客完成旅行活动后留下一次难忘的旅游经历,旅游目的地也能获得较大的收益。在每个村寨的主题确定之后,就需要围绕这些主题,策划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体验项目来支撑主题。因此,活动策划是决定体验化产品设计的关键。它需要在具体的体验场景如“舞台”设计一些活动,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民族歌舞表演。根据主题线索设计体验过程,策划类型多样的体验活动。现在桃坪羌寨在旺季或者是游客需求的时候会有篝火晚会,游客们在享受烤全羊美味时候还能感受羌族人民的热情,所以也受到游客们喜爱。本文认为在现有产品体系下,可以丰富产品的类型,在打造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借助周围的景区扩大知名度。申办一些重量级的民族节庆活动。如2013中国·四川·米亚罗红叶温泉节在桃坪羌寨盛大开幕。并举办摄影展、民间体育竞技活动、旅游服务技能大赛,藏羌锅庄大赛等。这些活动都是很好的体验性活动,但是要在传统的活动上有所创新,比如建设民歌KTV,由当地的民众教游客唱民歌,得分高者可以获得一定的实质奖励,比如可以免费体验。在氛围营造的过程中,要从游客的感知度着手,从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方面出发打造整体感受。对于原生态的村寨,淳朴、热情的村民,清新的花草香,美丽的民族服装等都是旅游者所希望能看到的。除了对体验场景的设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上的把握,如饮食过程中“敬酒祈祷”、歌舞表演中的热情邀请等体现当地好客度的民俗,在凸显核心旅游氛围的基础上还能吸引游客的积极参与。

3、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旅游纪念品往往是游客到某地出游后的一个有形证明,它同照片一样成为游客们回忆或向亲朋好友炫耀的一个载体,所以极具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受到众多游客的青睐。但是由于现在很多民族地区的旅游商品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其真实性也受到广大游客的质疑。

旅游纪念品不需要多么贵重、精致,只要能代表当地的特色,有当地的标志,对于游客就有纪念价值。除了当地的土特产,桃坪羌寨在旅游纪念品这一块还需要凸显特色。比如印有当地标志的明信片、纯手工制作的羌绣制品、以及融入当地人民感情的羌碉的模型都能激发游客的购买欲,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4、游客接待制度的形成

桃坪羌寨由于在周边景区的影响下,旅游的季节性特征较为突出,所以在旅游淡季的时候,当地村民往往集聚在寨子门口拉客,这些不仅影响了当地村民的邻里关系,同时也破坏了游客的真实性感知。所以在旅游淡季的时候有必要建立一个利益分配较为均衡的游客接待制度,如分户接待,减小邻里之间因为利益均分形成的矛盾,同时也能提高游客的感知满意度。

五、结语

在当前体验社会的大潮下,游客们对旅游体验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但是民族村寨这种文化敏感区的体验性产品供给往往与游客的需求错位,这不仅影响了这些地方的旅游开发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实现游客的预期期望。民族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赋予了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我们只有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文脉规划设计出真实性、参与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产品才能最终实现民族旅游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敏,邓小艳.近十年国内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述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

[2]罗永常.文化经济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J].思想战线,2006,(4)

[3]张源.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产品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6,(4)

[4]曹新向,郭志永,雒海潮.论旅游的体验化设计[J].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5]魏小安.关于旅游发展的几个阶段性问题[J].旅游学刊,2000,15(5):9-14

[6]芮田生.旅游体验与旅游产品策划研究[J].四川大学,2007,(5):53

作者简介:任耘(1973.10-),男,四川达县人,博士、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旅游、旅游规划与目的地管理

王宗琳(1990.04-),女,四川通江人,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旅游。

9.休闲农业规划布局的若干原则 篇九

观光休闲农业在国外仅3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它是一种由农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部门交叉融合的新型产业,既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满足游客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目的,从而在中国已获得了迅速发展,并显示出无限生机和活力。为合理利用资源,保证这一新兴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郭焕成、卢云亭、孙文昌等学者就其规划布局原则问题,已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探索。本文仅以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本依据,结合规划布局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一、市场导向原则

市场是旅游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出发点和归宿。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有效占领和扩大自己的市场领域,是观光休闲农业规划布局成败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由于观光休闲农业是源于城乡间地理环境差异,而引导城市居民去农村进行旅游消费的新型产业,无疑周边城市居民便是其主要潜在客源市场。而且城乡间地理环境的差异越悬殊,其潜在客源市场就越大。但城市规模、城乡间的时空距离、交通便捷程度、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其旅游消费偏好等,都会因时因地而异,分析和预测市场也就势在必行。

为此,必须通过市场调研以查清其游客来源、客源类型、市场规模、客流规律、游客消费能力,以及规划布局地周边一定距离内有无竞争的同类型观光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或项目。

一般来说,大都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观光休闲农业的要求强烈,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交通比较便利,发展观光农业的市场潜力大,应为规划布局的首选之地。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决策者们从“首都”这一基调出发,面向三大客源市场,即1000万本市居民到京郊观光休闲旅游的市场、入京的国内各省旅游者市场、常住北京的各类机构及其他海外旅游者市场,依据其郊区资源、环境、区位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发展布局了近郊区、中郊平原区、远郊山区3个圈层;潮白河沿岸,永定河下游,小汤山,八达岭和十三陵,慕田峪和云蒙山、金海、十渡、灵山、百花山和妙峰山等8个带(区)的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格调的观光休闲农业体系。由于市场定位准确,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目标明确,功效显著,值得借鉴。

二、突出特色性原则

城市居民去农村观光、休闲、度假,其目的是要观新赏异,体验清新、洁净的乡村生态环境和新奇的农耕文化,感受淳朴的乡情乡味。因此,特色是观光休闲农业产品生命力之所在。鉴于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源泉是资源基础,开发建设中便应充分揭示、发展最富有特色和吸引魅力的农业景观、原汁原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形成鲜明主题,保持其“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我精、我特”的垄断性地位。

北京的“锦绣大地观光园”、上海浦东的“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苏州的“未来农业世界”、三水的“荷花世界”、四川成都龙泉驿区的“农家乐”、珠海的“农科奇观”、河南周口市的“傻瓜农业园”等,无一不是以特色取胜的观光休闲农业产品。尽最大可保持旅游地历史地理环境及其景观的原始风貌特质,树立产品的独特形象,独享垄断地位,是观光休闲农业规划布局的又一重要思想。位于北京市大兴县的“北京开放式野生动物园”,占地面积约15km2,却完全保持着原始沙丘群的本来面目,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隐藏、活动和进食的原生环境,其规模和经营形式不仅在全国首屈一指,而且能给观光休闲农业旅游者以原始天然美的享受。又如位处珠江三角洲水乡中山县的“岭南水乡”。观光休闲农园,开发塑造了“合定渔村”、“水乡农榭”、“横海渔樯”、“古榕牛浦”、“红桥碧水”、“长堤丹荔”,以及荷塘、蕉林、蔗林等水乡农耕文化景观,让旅游者置身于水乡秀色、绿野乡风之中,不愧为突出特色性原则的成功杰作。

三、优势比较原则

优势和劣势、有利与不利,都只是相对而言,只有将其摆到一起进行比较才有可能明确各处其地位和水平。因此,“比较论证,择优布局”,也就成为了旅游规划布局最重要的决策手段之一。观光休闲农业的优势比较,大致可从区位条件、交通通达性、社会经济背景、资源的禀赋状况等方面去进行。

一般来说,距离大中城市尤其是大都市较近,交通便捷,区域社会经济背景好,资源丰富且具有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地或项目,应优先开发,重点发展。但优势具有层次性,在本地区范围内进行比较的只是地方优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比较的便为国家级优势。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大都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本地居民多,收入水平高,潜在客源市场大,而且还有全国乃至国际客流进入,故而要特别重视具全国乃至世界比较优势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地或项目的开发布局。

四、综合效益原则

观光休闲农业的实质是一种农游结合,一产向三产延伸的高效型市场农业。首先,必须遵循经济效益原则。通过投资――收益分析,对那些资源规模大、旅游价值高、原有基础好、交通便捷、可取投资省、建设周期短、投资回收快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地或项目便应优先开发。而且应通过向旅游者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种养体验、农科教结合、农业科普等多种服务,以提高非农收入和农业综合效益。其次,要讲求社会效益。即要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与度假的场所与机会,提高其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并要尽最大可能吸收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机会。再次,要特别重视生态效益。即通过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在城郊营造好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建设城市绿化带屏障,防止城市污染扩散,以保持清新、宁静的城郊生态环境。

五、多样性原则

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一个观光农业园区只要能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旅游项目,便会产生多功能吸引效果,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心理需求旅游者的需要,即可达到延长停留时间,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目的。况且,观光休闲农业本身的内涵极丰富,按其结构,有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观光生态农业之分;按其功能又有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务农型、娱乐型、疗养型、度假型等观光休闲农业之别。因此,在突出旅游主题特色的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出一系列静态的和动态的项目,使旅游者能在同一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地接二连三看到多种观光休闲农业景观,体验和参与多种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给旅游者以最多最美的享受,使其高兴而来,满载而归。但在具体安排旅游活动时,要考虑旅游者的一次性需求度,做到因人因时制宜,讲求实效;同时作为观光休闲农业园地来说,给旅游者留下一些余兴,吸引旅游者以后再来,以提高重游率。

六、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代旅游新时尚。特别是青年旅游者参与需求最强烈、最迫切。农村空间广阔,农业内容丰富,观光休闲农业最富参与性特点。种瓜栽花、割麦插禾、锄草施肥等农耕参与型,采果、摘果等农园采摘参与型,狩猎、跑马、垂钓、划船等健身康体参与型,品瓜、品果、品茶、品美食等农宴品赏参与型,推磨、舂米、汲水、宰羊、杀鸡等日常生活参与型,泥塑、编制、刺绣、唱山歌、讲故事等民间手工艺和民间娱乐艺术习作参与型,以及“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乡村民俗参与型,青年学生农业夏令营参与型和农副产品购物型等,都是最为普遍和常见的观光休闲农业参与型项目。城市旅游者只有广泛参与到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才能多层面体验到农村的深层次生活情趣和农民情感。为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娱乐、参与需求,迎合参与时尚,在观光休闲农业项目上要特别重视其参与性,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和布局具有时尚性的多层次系列观光休闲农业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性还应包括旅游地农民对观光休闲农业的参性。因为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其本身就是一种最基本而又最活跃的旅游资源,只有把他们吸纳到这项旅游活动中来参与旅游活动的操作,参与旅游接待服务,才会使城市旅游者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农村、农业、农民文化氛围。因此,在观光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和布局中一定要重视当地农民的参与。

七、科学性原则

21世纪的农业是知识经济农业,也就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主导因素的农业,是知识高度密集、多学科高度参透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农业[5];与此同时,21世纪的世界旅游业也已迈入了科技参与型发展新阶段。依托现代生物技术、灌溉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所塑造的智能化温室、自控电导式无土栽培系统、高科技生物培育繁殖系统及其各色名贵稀有的瓜果、花卉、禽畜、水产等农产品奇观等,已成为吸引现代旅游者的热门项目。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历史文明的传统农业大国,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龙骨水车提水,筒车吸水、风车扬谷、石碾磨面、牛耕田、施用土杂肥、手工采摘农产品,以及传统的纺纱车、织布机等,这些与现代高科技形成鲜明反差的传统农业景观,因为它们生动如实反映了农业科技发展历程轨迹而同样受到现代旅游者的青睐。因此,观光休闲农业所展示内容的科学性特点,决定了规划设计工作一定要让旅游者在娱乐、休闲的同时,能自觉接受农业科学技术教育,自觉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以增强观光休闲农业的教育功能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功能。

八、整体开发原则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特点。首先,在外部它要纳入到区域旅游发展布局的系统工程中去,必须服从区域高层次或主系统发展战略;在区际间突出自己的特色,即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在市场导向前提下立足于自身资源和产品特色优势,开发出明显区别于周边地区而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及其观光、休闲、度假产品。其次,在内部它既要顾及到各大功能区的整体协调,又要考虑到产品营销全过程的协调;同时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以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功能为主,兼有教育、度假娱乐、休育活动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区,其功能区一般又包括观赏区、示范区、休闲体验区、产品区,其规划布局得全面协调、整体发展。市场调研和预测、优势分析、产品设计和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和上层设施及其相关农业生产设施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市场开拓,产品的经营和管理等旅游营销全过程,可以说环环相套,关联性极强,也需通盘考虑,整体优化。第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周边多是农村,园区与农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园区规划布局也应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只有建立在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土地开发整体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基础上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才会达到协调和谐而富有生命活力的效果。

10.新宁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篇十

休闲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休闲观光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林牧渔及加工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休闲者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其特色在于满足人们对自然田野生活的向往性、对自然环境发展和保护认知的教育性、以及对动态生物生态活动和静态农村人文活动的娱乐性,而其目的则在提供经济、社会、休闲、生态、教育、文化传承、美学等功能。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休闲度假方式发生了新的转变,休闲农业是体验“农”的氛围,参与“农”的生活,享受“农”的风情,感受“农”的文化,接受“农”的教育为内涵,精心打造原汁原味、返璞归真的大自然产品,营造一种放松自我、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乐在其中的氛围,以找到心灵的归宿,感受到家园的温馨。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休闲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开发多功能农业,并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有效模式。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省政办[2006]57号、市政办发[2006]2号、市政办[2007]13号文件精神,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把休闲农业及休闲农业发展基地建设项目作为发展旅游产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休闲农业已成为湖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一个崭新的亮点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对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树立农村新风尚和新农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休闲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休闲农业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切入点,它可以有效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购物、文化等关联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促使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转变。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可以促成地方公用基础设施的改造,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改善,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以及其它服务业的繁荣,从而有力地促进当地的现代农业建设。

(二)发展休闲农业能促使农业和休闲业相结合,创造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休闲农业使农业跳出了依靠单一农业生产的圈子,开发了生产过程以及农产品收获前的观赏价值,增加了农产品的经营途径,充分挖掘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旅游方面的价值。

(三)发展休闲农业是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发展休闲农业是一条解决当前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即休闲农业通过餐饮、住宿、交通、购物、文化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

(四)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加快城乡交流和乡风文明建设。农民具有的勤劳、淳朴、善良的优良传统美德值得发扬光大。为了吸引休闲者,农民必须学会讲究卫生、保持卫生、保持村容、院落整洁。为了使休闲者愉快,必须学会文明用语。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城乡居民相互交流、学习,吸收对方的优点,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城乡文明共同发展。

二、新宁县休闲农业的现状和比较优势

(一)特色明显

新宁县休闲农业,具有明显的特色,按区位划分,主要有城郊型、景区周边型、民俗风情型和基地兼容型;按功能划分主要有观光观赏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和民俗节庆型。

(二)初具规模

目前已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1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380余人,年接待休闲者逾4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过300万元。有鹿呜山庄、玉女岩、里溪剽流、舜皇森林公园等。

三、新宁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新宁县随着崀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以及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已为发展休闲农业具备得天独厚的诸多条件。

(一)特有的旅游名胜地

丹霞风光和花岗岩高山雄景等特有地貌景观地位突出,尤其是崀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更显得崀山特有品牌地位倍增。

(二)丰富的乡村景观资源

与休闲农业密切的主要是乡村农耕文化景观,及最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山地立体农业、土地多层次利用,以及以脐橙为主导产业的十大产业,形成了一年四季各具特色的农业自然景观,显示了山乡的古、土、特、真、野风情,以多样、优质、高效为特征,使人感受到人类改造自然并与大自然协调和谐的魅力,为我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三)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

全县现已形成覆盖面大、通达性强的立体交通网络。同时,政府通过县乡公路改造,加快了我县乡村公路建设,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

(四)可观的潜在客源市场

到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支出将分别达到14611.7元和8169.5元,因此客源市场增长潜力很大。从省内来看,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各地市洲来崀山旅游人数日益增多;从省际来看,南面有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同时港澳游客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北面有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和以京、津为中心的华北市场虽然距湖南崀山相对较远,但也不可低估的潜在客源市场。

(五)各级政府领导重视,群众参与热情高

“西部发展战略”为我县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创造了契机。促进中、西部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基地的扶持政策,加快农村综合配套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大流通体系建设等等,将会给我县休闲农业的稳步发展创造良机。

(六)民间资本投入积极 休闲农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吸引了多种投资主体的介入,而且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投资群体,乡镇企业家、工矿企业主、房地产开发商等,在掘得自己的第一桶金后,积极寻找新的投资领域,转而开发休闲农业。民间资本的积极投入,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四、新宁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重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以农业活动为基础,集农业生产、高科技示范、休闲游赏娱乐为一体,使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和农业增产增效,加快城乡交流,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二)我县休闲农业发展的“坚持四个原则”

一是经济效益的原则。二是参与性和突出特色的原则,三是文化融合的原则。四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我县休闲农业“十二五”期间发展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发展的目标,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丰富的农业资源,引导业主自主开发休闲农业产品。全县按照四大区域总体布局,建成4个集聚连片的休闲农业示范区;全县重点引导建设具备一定规模档次4星级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庄 27余家;农家乐达200余家,休闲农庄年接待游客总量超过20万人次,年产值达0.9亿元,参与休闲农业经营的农户(业主)收入年递增30%以上。

(四)我县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

按照地理区域、经济、环境及民俗等因素,我县休闲农业可划分为崀山旅游发展区、城郊结合部区、农业产业发展区和乡镇城镇化建设为中心的乡镇休闲园区等四大区域进行战略布局,并区分发展重点:

1、以崀山旅游景区为依托的农业观光园区。

2、以金石镇城郊结合部为基础的多种形式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区。

3、以脐橙产业为主的观光园区。

4、以特色产业为主要内容特色产业观光园区。

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内容

1、以脐橙产业带为依托,突出脐橙产业特色,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园——以当地脐橙优势农业产业基地为基础,以植物的花、叶果等特色,开辟赏花、观叶、采果等活动。拟建立农庄15个,规模以上且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5个,五星级的2个,四星级的3个。A、以洞新高速引线为界以北的方位(高坪铺、漆家坪、邓家冲、虾塘冲、雪山口一带),发展脐橙产业,形成脐橙风光带,打造新宁县脐橙品牌,拟建以永丰农业生态园、漆家坪园艺场、山林书画山庄(二个五星级、一个四星级)为星级中心,其他地方网点布置多功能的农家乐园30余家。B、以S218路两旁,以黄龙镇为起点经白沙到金石镇的飞虎村为一带的脐橙产业观光带,在黄龙镇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园为中心拟建一个四星级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在白沙镇以邓艮村、白沙农场示范场为一体的多功能的休闲农业园(三星级);以白沙农场管理区为中心,到全田村、泸溪村、杨溪村为一带的脐橙产业观光带,拟建一个四星级的休闲农庄。其他根据景点和区域网点布局农家乐20余家。C、在扶夷村、水头村、独潭村、杨柳田村、永济村、林科所等地,拟建设以葡萄产业、脐橙产业为基础的休闲农业农庄带,其中五、四、三星级各一个;在林科所拟建一个四星级或五星级百科植物园,农家乐30余家。

2、以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景光为依托,以保护崀山遗产地、创造国家五A级景区、发展崀山旅游业为目标,充分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美化景区环境,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拟建立5个,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5个,五星级的2,四星级1个,3星级2个。A、以黄背村、石联村、联合、茶亭村等四村,发展传统农耕文化,以种植水稻油菜一年两熟制典型传统农业,适度发展农家乐150-200家;B、盆溪村、崀笏村、水溪村、六坪村等村拟建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五个星级农庄:其中五星级的2个,四星级1个,3星级2个,现有的宝丰园艺中心、崀山花卉苗木合作社、满师付有机生态园高标打造升级成星级农庄。C、在崀笏村、水溪村、茶亭村以发展辣椒产业及博物馆,以辣椒产业兴起衬托辣椒峰景点蕴深内涵。拟建一个五星级的休闲农庄,并在沿河一带拟建观景风光带,及夜宵农家乐群及夜文化生活区域。

3、在城乡结合部通过环境设施的整合,依托原有农业产业设施的规模和优雅的自然环境整合、完善和提高改造而成的休闲观光场所;在县城与北大门之间景区缓冲带(没有规划城镇建设)的连村、大河冲村两村中发展具有特色产业休闲农业农庄。有盆景苗木花卉园、茶园农庄、葡萄园农庄、特色养殖农庄等内容及一定数量的农家乐连带布局。拟建立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6个,五星级的2个,四星级的3个,3星级的1个。同时发展农家乐50余家。

4、发展以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舜皇山休闲山庄,为旅客提供体验原生次森林、避暑度假、观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场所,拟建立发展成五星级;以黄金牧场为基础,发展牧业产业,为旅客提供一个体验南方草原生活情趣的旅游休闲场所,拟发展成五星级;以玉女岩、风神洞景点为基础,构筑以体验溶洞景观、配套其他产业(如脐橙)多功能的休闲旅游场所,拟建立发展成四星级或五星级。

5、以磨柯岭公园为基础、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墓地、宛家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夷江漂游为内容,为城镇居民及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拟建设成四星级休闲山庄。

6、在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按照区域及镇乡发展规模,在一渡水镇、回龙镇、马头桥镇等建设一批三星级的休闲农庄。

六、休闲农业发展的措施与政策

新宁县以“打造休闲农业全国百强县”为目标,用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指导休闲农业的发展,科学制定新宁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规范利用和整合休闲农业资源,谋划新宁县休闲农业良性发展,打响新宁县休闲农业品牌。

(一)加强领导、成立休闲农业发展领导小组

为切实发展休闲农业产业,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与规模,打造“休闲农业百强县”,加强对休闲农业产业工作的领导,成立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工作领导小组。把休闲农业发展成为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带动强、示范作用好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法。

(二)搞好结合,调优产业结构

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规范发展,突出解决“三农”问题,转变观念,全面贯彻“五个统筹”,抓住机遇,做到“五个结合”:和大城市相结合,依靠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提高档次水平;和大旅游相结合,依靠消费者,充分结合旅游资源,获得发展动力;和产业相结合,依靠农业,形成产业规模,产业效益;和“三农”投入政策相结合,依靠政府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支持休闲农业的合力;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依靠农民,改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人居环境,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优化布局,统一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我县休闲农业按照地理区域、经济、环境及民俗等因素,划分为四大区域进行高起点规划布局,并区分发展重点。崀山风景区发展观光农业和农耕文化休闲农业;城乡结合部发展集疗养度假、采摘垂钓、水上运动为一体的观光生态园等集特色体验、观光、保护于一体的休闲基地;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突出产业生态休闲,农产品精品选购观光;乡镇以发展乡镇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和挖掘民俗风情,体验民俗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做到高起点科学规划,全县统一规划设计、行动一盘棋,聘请有资质的专家考察、论证,科学规划。突出品位高、目标远、附加值高,要放在旅游富县战略、和推进新村建设战略层次来制定规划、科学设计;做到定位要准,目标明确。

(四)制定发展休闲农业扶持政策

推进土地流转机制,制定发展休闲农业土地征用优惠政策,及休闲农业农庄经营的税收优待政策,根据中央1号文件、省、市发展休闲相关文件精神,出台扶持和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实质性的、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文件;扶持政策由农业局、财政局、发改局、国土局、国税局、地税局、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建设局相关部门联合起草。体现在土地征用与规划、项目立项、税收、信贷等给予优惠和引导。

(五)发展协会、与合作社组织运作,创立品牌与品位 用产业集群的理念指导休闲农业发展。加强品牌建设,要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组织等产业化运作方式,加大农民参与力度和组织化程度,完善市场体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均衡产业化链带。发展规模化的种养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和休闲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和餐饮、住宿、农产品流通等第三产业,实现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其综合效益。

(六)建立激励机制与宣传机制,促进产业升级

通过参加农博会等展示会,加强宣传,形成亮点,提高知名度。通过全省休闲农业庄园星级评定和授牌,打造品牌,规范服务,加强行业自律。五星级休闲农业庄园享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待遇。

(七)以人为本,注重科学发展

休闲农业是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市民,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新型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村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以,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要以提高农民收益为出发点。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环境质量,防止农业污染,杜绝“开发性”破坏;重视人文资源的挖掘和保护。

(八)优化环境,加强规范管理

贯彻落实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政策性文件,将休闲农业企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政府议事日程。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政府引导,实行市场化运作,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广泛开展自主经营或联合经营,多元融资,积极招商引资引项目。健全休闲农业农庄登记、审批制度,规范农庄、农家乐星级授牌制度。

(九)加强休闲农业产业引导、建立发展基金、提供工作经费保障

县级财政每年要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建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基金。并每年从财政收入增加提高休闲农业发展专项基金,发展专基金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奖励支持休闲产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品牌认证。财政要每年安排5万元经费,保障和支持主抓休闲农业工作的正常工作经费,用于指导休闲农业的发展。

(十)搞好机制创新,建好服务平台

上一篇:如何读懂今天的80后、90后一代下一篇:保守力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