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24-10-17

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共14篇)

1.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育要在提高民族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创建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提高人的创新意识,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就让孩子得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营造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和接纳的气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以及整齐划一的军事式的管理。恰是这些观念和思想严重地阻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要创造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尊重、接纳的学习氛围就要做好以下三点。

1.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去“以人教人”。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来说,可说是无字之书,无言之教。就感情来说,没有人的感情,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人都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感情较之于成人更丰富、更纯真,也更易于被损伤,他们当然也要求成人以同样的纯真的感情来对待他们。课堂上,教师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幽默、激励的话语,生动灵活的教法„„都如同和煦的春风,明媚的阳光,清甜的甘露轻抚着、温暖着、滋润着孩子们,这无疑“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特级教师于永正语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作用;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为学生发展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相互之间存在差异,看到人的个性差异也是人群发展过程五彩缤纷的体现。

创新教育要尊重、保护个体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在性”。

3.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应鼓励学生个体之间的融洽合作和有序竞争。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班集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大家要学会在这个社会中与人相处融洽,公平有序竞争。同时,教育学生:班集体又更像一个大家庭,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应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姐妹,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合作、形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发展。

二、展开想像的翅膀

康德在谈到想像时说过:“想像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像的自然界。”想像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积累的表象加以综合、改造,创造出比生活更丰富、更完美的艺术形象。儿童时期是想像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像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离开积极丰富的想像,就难以更好地理解课文,难以提高语文的素质,难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1.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像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培养学生想像的素材。如教《穷人》时,文中有一段话写桑娜把西蒙的两个遗子抱回自己家里以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段话写得断断续续,当中省略了一些内容。当学生们进入情境,内心情感与桑娜的心紧紧相连的时候,我让他们充分地发挥想像,把空缺的内容添上去,学生们有的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入手,有的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入手,有的从环境入手把桑

娜当时矛盾、担心、害怕的心情描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训练获得良好的效果。2.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作文本质上就是创造,是一种独创性极强的脑力劳动。在作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力求选材新颖,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另外,可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想像性写作练习。如学了《穷人》,让学生续写,想像西蒙的两个遗子是怎样在桑娜家中长大的。再者,可以适当地进行想像性作文。如孩子们都喜欢看《西游记》,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险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挥想像,也来编一回师徒四人历险的故事。类似这点的还有编童话故事、写科幻小小说等,让学生的思维在训练中放飞。

想像的产生往往是被情感激起的。无动于衷、漫不经心的情绪是很难展开想像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想办法通过各种手段去激发儿童的情感,例如利用图画、音乐、语言、表演、实物等创设情境,激荡孩子们的内心情感,激起他们的情绪,丰富他们的想像,开拓他们创造思维的广阔天地。

三、引进求异思维的火花

所谓“求异思维”是指不满足已知的结论、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而是沿着多种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重组眼前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导致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应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这有助于帮助学生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摆脱思维的僵化、呆滞及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下面从几个不同的方面举例加以说明。1.在识字教学中训练求异思维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生字音、形、义的特点,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去学习、记忆生字,切忌经常性地单一地进行整齐划一的笔画唱读。学生可以用熟字去学生字,如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去偏旁、加笔画、减笔画、换笔画等方法去学;可以借助汉字表形的方法,把生字与具体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记忆;可以自编儿歌、绕口令等去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而且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2.配合教材设计拓展性训练

在学生理解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计拓展性的练习。变换文体改写,变换叙述的顺序,变换人称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如一年级教材中有《春风》一课,当学生学习完课文以后,我让他们尝试把这首儿歌句中词语的顺序变换一下,意思不变,同学们觉得很有趣,作了多种变换,练习使同学们初步懂得了同一句子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形式来表达。孩子们有了创作的欲望后,我因势利导,说:“这是一首儿歌,谁能也来当一回小作家,用自己的话也把春风写一写。”他们积极地展开想像,有的写道:“春风像妈妈的手抚摸着大地,柳树弯着腰蹲在河边,长长的柳枝垂到河水中,真像一个钓鱼的老公公。”有的写道:“柳枝像小姑娘的长发随春风飘扬。”有的写道:“那青蛙就像歌星一样在舞台上唱歌。”孩子们用他们的童真、稚气写出一首首春天的歌,极大地发挥了创造性。3.在练习中启发儿童的求异思维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的是趋同性的逻辑思维,以追求获得唯一的标准答案,以便教师易于教学,批改作业省时方便。殊不知,这种“求同型”的教学方法和作业要求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致使有创造力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教师在布置各种练习时,如组词、造句、说话、作文、回答课后问题等,应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他们力争从不同角度构思、解决问题,强调“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动动脑筋,看能不能说的和别的同学不一样”。长久训练下去,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迅捷的判断力,有利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与创造性。

四、播种质疑的种子

质疑是创造思维的起点,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们要把学会思考、大胆质疑作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1.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从题目上质疑,从内容上质疑,从写法上质疑,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质疑,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质疑等。要注意的是,学生质疑水平的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由“多而杂”到“少而精”。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学生提问的质量会逐渐提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达到更高一级的水平。2.鼓励质疑,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一个学生学得比较好、比较深,不是指他已经什么都懂了,没有问题了,而是说他充分地发展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善于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深入地研究,掌握知识。相反,若读书提不出问题或不会提问题,则说明他没有认真思考或思考得不够深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不断诱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对儿童的发问,不管是高质量的还是低水平的,都应认真对待,对一些跟课文没有关或关系不大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在课后解答,千万不要束之高阁,不予理睬,不加重视。保护儿童旺盛的求知欲是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前提。

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除了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外,总是辅之以必要的提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呢?关键是要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1.触动情感,激发探索。

当问题能触动人的情感的时候,往往容易唤起人们去主动探索的欲望。在教《灰雀》一课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的。我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感受灰雀的可爱及列宁爱鸟的感情后,忽然皱着眉,着急地说:“可是,有一天,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你想列宁心里急不急?他会怎么做呢?”情节的突然变化,泛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掀动了他们对灰雀下落的担心以及急列宁所急的情感,从而唤起他们学习下文的欲望。2.设置矛盾情境,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辩。

学生对矛盾性的问题感兴趣,当问题产生矛盾时,方能使他们出现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他们努力思考问题。因此,教师的提问可设置对立的设想,使之产生选择的困难,吸引学生认真思考,激发认识兴趣。例如《灰雀》一课,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后,我问:“大家知道灰雀哪去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男孩捉走了。”我故作不解地问:“不对呀,小男孩不是明明说他没看见过灰雀吗?”“他撒谎!”“他没说实话!”“他骗人!”孩子们又按捺不住地叫起来。“你们都认为灰雀让男孩捉走了,有根据吗?”我再次追问。就在这样层层设疑中,在问题引起的矛盾冲突中,激起了学生认识上的争辩并逐步深入问题以致最后问题得到解决。

还有,如设计求异性问题、想像性问题、比较性问题以及变序性设疑,无疑处设疑等,其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使学生处于欲言又止,欲罢不能的境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六、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激发学生的想像还是鼓励学生质疑、解疑,都应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尽情扩展思维的空间,对文章深钻细研揣摩品味,并适时创设交流的情境,让学生之间讨论、切磋,教师相应的诱导、点拨,最终有所发现。1.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创造性思维需要时间,教师在设计活动或提出问题时,应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不要

像“急风暴雨”似地逼迫学生做立刻的反应。若真如此,学生的回答势必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心理学家们经过实验,给提问过程增加等待的时间,得出的结论是:

(1)学生回答的时间长度和语句数量都有所增加。

(2)“我不知道”和回答不出的现象减少了。

(3)思辨性的思维事例增加了。

(4)提出了更多证据。在提出证据之后或之前都有推理性的叙述。

(5)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学生计划收集资料活动的次数都增加了。

(6)成绩差的学生的回答也增加了。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创设交流情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小组互助学习和班级交流学习、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有利于改变“喂养”式的教学格局。

七、丰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情境,努力促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发展,使学生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具体做法是: 1.开辟语文活动课。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活动课,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又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活动以其趣味性、科学性、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造精神。

(1)开展课外阅读,广蓄知识,为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2)以游戏、表演、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弗洛伊德说:“游戏的时候,每个儿童都像一个想像力丰富的作者。”表演则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竞赛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更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设计一些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又能提高语文素质的游戏、表演、竞赛活动。例如:成语接龙、故事会、猜谜会、错别字医院、朗诵会、学当主持人、小记者采访活动等,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展现才华的机会。2.深入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俞吾金教授认为:“创造思维的最后源泉不是在文本中,而是在生活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他们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应用语文、学习语文、增长才干。例如,看电视、电影,收听广播,参观游览,与亲友聚会,公共交际等,只要用心去感受,动脑去思考,都可以获得最实际、最生动活泼的收益。

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

在前一篇短文中,我曾提出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认为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那么怎样才能“教给”?设计恰当的课堂讨论题,是一法;布置难易适度的课后作业题,又是一法;在课堂讨论中,在作业讲评中,根据实际需要,有意安排一些关于思维方法的点拨,由于针对性强,更是值得尝试的一法。在这里,要着重说一说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有文化的现代公民一生中经常要碰到的问题,这种习惯养成之后将终身受益。

说到阅读,人们容易误以为是说语文课的阅读教学问题。其实不然,阅读的概念,无

论内涵还是外延,比“阅读教学”要丰富得多,广泛得多。阅读是人们通过视觉对文字符号的认辨、理解和吸收,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以往阅读的对象是写(印)在纸上的意义明确连贯的文字,现在阅读的对象有些变化,除了写(印)在纸上的文字以外,还有映在各种屏幕上的文字。对象不同,阅读的特点和要求也就不完全一样。这是阅读学要研究的新课题。由此看来,阅读主体所面对的客体是很复杂的,语文课本上选读的文学的(主要的)和非文学的作品和文章,只是一个极小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决不只是语文老师的事。基础教育阶段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教科书,所以各学科的任课教师都应当成为指导学生读本学科的教科书(有时要包括参考书)的“阅读教师”。而在事实上,教政治的并不一定指导学生读政治课本,教史地的也未必指导学生读史地课本,教数理化的除了要学生读或抄录若干习题以外,更少有人去指导学生认真研读数理化原则原理的推导过程。这是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损失,由于我们太看重“讲书”,把学生“读书”的时间和权利不知不觉间给“剥夺”了(少数优秀学生,除了课堂上注意听讲外,大多数在课后、特别是完成作业练习之前要认真研读课本的)。

其实,只重“讲书”的结果岂止是“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剥夺”了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改善思维品质的权利。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人们历来这样说。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只是从它们各自的主导方面说的。要是从阅读和写作的心智活动过程来细加分析,就可以发现阅读决不仅仅是吸收,写作也决不纯粹是倾吐。阅读和写作实际上是吐和纳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过程。阅读中,为了吸收,就必须倾吐。倾吐得越充分、越活跃,吸收得也就越充分、越深切。写作中,为了倾吐,就必须吸收。吸收得越丰富、越充实,倾吐得也就越酣畅淋漓、越发人深思。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效果的检验,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只不过阅读过程中的“倾吐”,用的手段和工具不是有声言语或有形文字,而是无声的内在言语或无形的想象画面。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赵忠祥同志说:“看书的过程,实际上是用语言来思考的过程。”这个体验是真切的、深刻的。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捕捉文字信息,并用自己的思想器官倾吐出自己过去储存的信息,使二者交融起来,才能从阅读中吸收到真正有用的、有效的信息。正如人的饮食,人在吃东西的时候,决不仅仅是在吸收,他同时也在倾吐,吐出唾液、胃液以及其他消化液,使二者交融,才能消化食物,才能从被消化的食物中摄取到有效的养分。

我们实际的阅读经验,也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同样的一篇文章,阅读主体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积累不同,读后所得也必然不同;同样的一部书,几年前读过,今天再读理解和感受就不一样;过几年再读,也许更有一番新的体会。其故安在?主要就是因为在吸收过程中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倾吐的量和质各不相同的缘故。

说到阅读,不能不涉及“语感”。所谓“语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了解力”。这种“灵敏的感觉”,这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从何而来呢?就来自于丰富深切的生活经验(间接的或直接的),换句话说,就来自于广泛的社会阅历和深厚的知识积累。因此,叶老又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个“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倾吐自己的蓄积、倾吐自己的“消化液”的过程。可见,敏锐的语感是吸收与倾吐交互为用的结果。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除了语文课以外,其他各学科,只要是有本学科的教科书或参考书的,都负有指导学生读书的责任。这样,在阅读训练中形成合力,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逐步得到改善,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有一条成长的路叫阅读

儿童阅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学校也在小学阶段推广阅读,在推广过程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为快乐而阅读

阅读究竟能够带给学生什么?相信每一个家长,每一位老师在重视阅读的时候,都多少有些功利目的,比如开阔视野,培养思维能力,培养阅读的习惯,甚至会认为读得多就可以写得好。

从儿童的角度想一想,究竟阅读能带来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快乐。阅读带来的快乐,让学生能够进行持久的阅读。这些快乐,又是丰富多彩的,不只是高兴这么简单。阅读能让学生体会到新鲜、刺激,能让他们随着文字体会不同的人生,这就是阅读的本源性快乐。这种快乐,让很多孩子手不释卷。看看那些坐在书店的地板上,捧书阅读而心无旁骛的孩子们,我们能够看到阅读的魅力。

所以,无论是怎样的阅读指导,都不应该忽视学生的这种阅读快乐。家长不能把亲子阅读变成理论说教,老师不能把阅读指导课变成思品课,甚至也不能变成现在模式的语文课。

我原来以为亲子阅读就是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讲讲故事,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当他们识字以后,习惯养成以后,就不需要家长了。可是,有一天,上四年级的儿子,突然冒出一句,老爸,我们俩好长时间都没有一块看书了。听到这句话,我知道儿子需要的是一种阅读感觉。当我和他一起在床上阅读的时候,其实已经是他在讲给我听了。他讲的不只是情节,还有他自己的理解。我能够感觉到,这时候的儿子已经在有意识地“讨好”我,碰到不是很好笑的地方也放声大笑,然后看着我的表情。看来阅读不仅是习惯问题,也不只是读懂的问题,阅读确实是一种需要,而和父母一起读书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场景。看来,要让阅读成为孩子将来生活的一部分,就需要一直坚持,一直努力。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给一二年级的孩子们讲故事。每次下了课,总有一帮孩子围过来,拉住我的手,急切地问我,什么时候再给他们讲故事。但是因为工作的问题,给他们讲的故事越来越少,以后甚至不再讲了。那些原来像小鸟一样围着我的那些孩子们,再也不到我身边了。也许他们仍然能够记住我带领他们阅读的图画书,但是我这个人在他们眼中已经因为放弃了阅读而变得不可亲近,没有情趣了。

最爱图画书

无论小学阶段哪个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图画书。当我拿到《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以后,先是给一年级的孩子讲,后来给二年级的学生讲,再后来给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讲。没想到他们都很喜欢这个故事。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在了解了情节后,也能悟出生命的意义。虽然有二年级的学生在谈感受时说,“这只猫太傻了,白猫死了,他不会再找一只猫吗?为什么还要哭呢?”但是,多数学生还是被打动了。

爱看图画是很多人的喜好,因为图画可以涵盖丰富的意义,也可以让人产生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感受。小学生看图画能够理解得更直接也更深刻。最后留在他们记忆中的画面更持久。

好书可以反复读

很多图画书在一年级的时候看了,二年级再看的时候还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即使是同一本书,也可以让学生反复读。这需要教师有一种信念和理念。很多教师自己往往认为,这本书已经看过了,也讨论过了,没有必要再看了。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发现,学生喜爱的书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年段来阅读,有百看不厌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重复阅读,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活动。情节和人物学生可能已经了解了,有些细节还需要探寻。让学生重复阅读,发现过去不曾发现的细节。有些好书是需要一辈子进行阅读的,人为的划分阶段是可以的,但是有时候可以跨越阶段来阅读,有时候还可以在高年级拿起在低年

级曾经读过的“小儿科”。拿起这些小儿科的读物,往往能够再现美好童年,也可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给儿子买了《父与子》,我们两个已经共同读过很多遍了。但是,让他到书橱中找书共同读的时候,他往往还是会拿起这本书和我一起读,看到高兴处他无拘无束的笑声还像第一次看时那样开心。

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老师时刻不要忘记的就是“幽默”,孩子们太需要快乐,快乐的事情让他们铭记。而老师的幽默恰恰能够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新鲜刺激的情节,喜欢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但是作为教学中的阅读指导,不能只停留在这些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以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读到深处方能有真正的兴趣,只是看皮毛不利于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也没有办法培养出阅读能力。反复阅读是能够把阅读引向深入的一个好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不仅是阅读量的问题,在阅读中的思考是重要的。

阅读是一个阶梯

阅读是人生的阶梯,顺着这个阶梯能够到达一定的高度。阅读本身也是有阶梯的,不同的书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读。目前很多儿童阅读推广人也在做推荐书目的工作。从这些书目来看,多数情况下是适合的。但是往往因为个人经验的限制,很多推荐的书在某个年龄阶段并不受欢迎。所以,我们学校是采用教师推荐与学生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教师推荐图书,先结合专家推荐的书目,自己阅读,教师能够读得有感觉了,再推荐给学生。在班级内,开展学生推荐图书的活动,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书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现在有一个比较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儿童畅销书的问题。很多儿童畅销书因为投儿童之所好,所以好容易流行,有时真的可以说是一夜之间就遍地都是了。有时侯老师也很苦恼,那些搞笑搞怪的东西,在老师看来肯定不如正规的儿童文学读物有营养,但是学生就是喜欢那些东西,如果管得太紧吧,又怕打消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行业问题,让孩子看到最好的书应该是儿童读物出版界的良心。但是,因为利益的驱动,很多出版人是昧着良心出书,很多推荐者是昧着良心推荐。这给本来就缺少一定鉴别力的小学语文教师和家长带来困扰。很多家长买书都有跟风的现象,到书店就问,最近哪些书卖得快,卖得好,然后就给孩子买。

就我了解的情形来看,现在大陆地区还缺少儿童读物评价推荐的权威机构。台湾地区因为推广儿童阅读比较早,有一批人在做儿童读物的评价和推荐工作。他们的推荐是先由一些工作人员对一年内出版的儿童读物进行筛选,挑出几百本,再组织相关专家在一起评议。专家在评议前要认真阅读,阅读后大家在一起讨论,讨论完毕,共同挑出几十本,写出推荐语。这样的评价虽然也难免主观,但是从操作程序和评价来看,能够精选出优秀图书供学生阅读。

有些人总认为阅读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是要完全照顾到阅读者的喜好的。作为生活中的消遣阅读来说,可能是如此的。作为学校内的阅读指导就不能全凭学生个人的喜好。阅读是需要指导的,除了按照读物特点进行年龄阶段的划分外,在一定的年龄阶段要让他们能够获得阅读能力。台湾出版的一套《童书三百聊书手册》。把一到六年级的阅读分为300个话题,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了教学设计,对语文教师有很大的帮助。他们非常细致地设计出一些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低年级结合作品联系生活话题:“从书里找生活的影子”、“从书里找自己或别人的喜好”、“找出书中人物特别的地方”、“聊一聊送礼物的想法”);进行语文学习延伸话题:“把故事加长”、“从阅读中学习了哪些新字词”、“找出书的特点”、“好书介绍”等。中年级讨论的重点在于细节和从中体会到的情感,如:“聊故事里好笑的情节”、“谈一些与众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书中的人物”等。可以谈论语文学习,比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一本书”、“了解自己的阅读策略和阅读困难”、“谈描写声音和色彩的语词和比喻”、“谈两种不同的拟人

法”、“谈论描写老人或特别人的方法”、“讨论描写做事过程的写法”、“谈作者特别的语气”等。让讨论变得角度多样,使阅读活动丰富多彩。高年级的阅读,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比较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探讨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比较自己童年和作者的童年”、“谈饮食文化以及相关的语词”、“谈老人与小孩的关系”、“探讨奇幻小说和魔法小说的特色”等。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异同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容上来区分,教案是原来我们老师备课结果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教案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备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教学设计则不同,它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不同还在于内涵上,教案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通常上课使用的教学过程安排计划,一个教案就是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具体的实施方案,应写得较为具体详细。特别对新教师来说,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开头语、各教学层次衔接语、结束语等都要用文字表达好,以免上课时因心理紧张而词不达意。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教师学习进行教学设计除了了解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般来说,教师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教案的理性反映,如果说教案着重于写“教什么”,“如何教”的话,则教学设计应该是着重于从教学理论上去叙述“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语文教学教什么

一、教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热爱语文。让学生在读书积累中热爱语文。

“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读书积累,读书积累既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够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读书积累,能够使学生获得感动,从而转化成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二、教学生掌握语文的知识 1.教学生识字

识字教学应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有责任把汉字传承下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认识并熟练运用这些常用汉字。

2.教学生写字

教学生写字是语文教学的的基本任务之一。不仅要教学生们写字,还要教学生们写好字,写规范字,写漂亮字。

3.教学生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写作能力,更没有很强的分析理解能力。

4.教学生感悟

学语文绝不仅仅是为了做阅读题,更主要是为了养成一种对祖国语言文字真挚的热爱之情。

5.教学生朗读

朗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形式,语文课要以读为本,在课堂上要加强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形象,读出语言的情味,读出丰富细腻的语感,最终因语言的美丽而感动。

三、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1.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一经形成习惯,这种行为方式就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倾向与需要。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读的方面应该关注精读、泛读,默读、朗读、细读、速读的技巧指导。

四、教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1.倾听的能力

教师应该为学生倾听能力的发展做好规划,立足学生发展,多种方法相结合,反思中实践,实践中提高,让学生的倾听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2.写作的能力

写文章是一个人语文能力最好的检验和体现。3.表达的能力

依托出色的语言表达,人与人之间才能够彼此顺畅沟通。4.沟通的能力

沟通能力需要多方的配合才能完成,它更像一个综合体,是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口齿清楚、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5.实践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学习资源应该融合在生活的实践中,并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进而建立大的语文教育观。要结合课程安排,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并充分挖掘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6.创新的能力

时代的发展呼唤人才,今天的教育要为明天的创新服务。

关于“语文教学教什么”

语文教学教什么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教什么,才能知道怎么教。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用教材进行教学,只有把教材教好了,才能做到用教材教。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教学中一个事物相统一的两个方面,而非对立的矛盾。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材教好,就必须正确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大处着眼。大处着眼就是依据课标所规定的学段目标。课标给每个学段都制定了不同的标高,这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据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才能做到既不降低要求,也不越位。

第二,从具体入手。即依据教材中所要求完成的具体的教学任务。教材在每一个单元都提示了教学的内容,每篇课文的后面都设计了不同的练习和学习内容,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形成与习惯的培养要求,这些都是对课标所规定的学段目标的具体体现,每一项内容都必须认真完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每项任务认真完成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就达到了,对于课标规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也就自在其中了。

第三,从学生实际出发。即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实际和习惯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任务,让他们在已有的知识层面、能力基础上再上一层楼,再向前迈进一大步。

2.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二

初中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 对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整体素质提高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仅仅需要高学历人才, 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只有依靠创造性教育才可以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在语文课堂上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初中语文课堂中创造性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教师成为课堂的重要人物, 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显得十分被动。在课堂上, 学生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学习, 学生的思维被限制、被固化, 在某种程度上很难去突破, 整个语文的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受到了压抑,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大打折扣。

2. 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教师对于课堂的准备仅仅限于课前的备课,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没有准备, 面对一些突发的情况, 会措手不及。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 很多学校的教学方式仅限于课堂教学, 一些课堂阅读、学习实践因为学习时间的冲突而取消, 这就使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没能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

3. 作文指导缺乏创新性

作文课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却成为初中语文教师非常头痛的问题, 由于初中生缺乏生活方面的体验, 教师在写作方面的教学只能局限在理论上, 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脱离实际, 显得十分空洞。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的写作兴趣受到影响,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被无情地抹杀。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 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教师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良好的思维品质, 可以让学生更加客观、辩证地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去训练, 培养学生发挥所长, 使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上, 教师要多提富有逻辑性的思考题, 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 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诱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上要加强学生思维活动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有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 创造性教法与创造性学法

创造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国的教改提出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并培养能力, 使学生相互尊重, 在课堂上相互配合, 提升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教师以及教材通过互动教学组成教学系统的三个主要因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将学生的自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语文能力训练发展的自然过程, 它是一个教与学统一、多边协作的过程。

教学的氛围应是以充满民主、合作、和谐为主题, 有效地去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把握和发挥整体的功能, 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教师要以创造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传授给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 要注意思维的求同性和求真性, 要对学生萌发的创造性思维加以正确的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带有创造性, 既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问题, 对于学生一些有预见性的答案, 教师应多给予鼓励, 这时教师应转变成班集体的一员, 让学生锻炼评价自己、他人的能力, 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心和勇气。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获取信息,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不要墨守成规, 要让学生积极地展示自我的个性、创造自我, 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主动去探究创新的意识。

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践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训练中, 教师应树立牢固的现代教学观,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优化科学互动。对于学生的一些好的有创造性的建议, 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实践, 教师可在这个过程中加以争取的辅导, 但要注意实践主体必须是学生。教师要搞好教学活动与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教学中运用合理的现代化信息技术, 调节教学中的思维状态, 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提高课堂效率, 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坚定信念,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力的潜质, 对学生的培养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地训练、培养, 让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姜跃生.新课改形势下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新课程 (教研) , 2011 (6)

3.中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重视初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而且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迫切要求。因此,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认为培养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语文教师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教学方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一言堂”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大胆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改变教学观念,真正将互动教学、激励教学等教学方式引进课堂,促使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首先,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优势,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这不仅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丰富单调的课堂活动,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量,提高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师应摒弃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进行自主讨论、自主发言,从而使学生在自主讨论、自主发言的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继而达到活跃学生思维的目的。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感兴趣,才会积极去思考,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精心设计课堂导语,让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富有感染性和吸引力,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求知氛围。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讲背影一文时,可以向学生提问:课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次数,父亲“背影”的描写方法,“背影”在行文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对自己父亲的背影进行描写等系列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思维状态能随着这些启发性问题,处于兴奋状态。最后,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应注意设计具有思考性、启发性、趣味性的课堂结束语,从而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在对课文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理解的同时,主动吧在课堂中诱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以及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使学生始终保持吸收知识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质疑

孟子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明代智者陈献章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质疑自古以来都是治学的关键。因此,中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首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懂非懂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模糊点进行质疑,使学生能够带着疑惑去寻求答案,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次,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比如: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应当倡导一提多解,鼓励学生踊跃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对学生合理的见解表示肯定、认可与赞扬;当学生勇敢地对名篇提出疑问并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观点,并可以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从而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应当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尤其是一些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而应当保持宽容的态度,耐心对学生进行引导,允许学生出错、改正或保留,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保持质疑的热情,继续进行质疑行为。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全面进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领域,而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把握时机,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及时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勇于创新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4.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篇四

限于思想和认识水平,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一种盲从,迷信课本和其他参考资料。鉴于此,我一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广泛质疑,进而独立分析判断,而不要陷入呆听死读的境地。如一次阅读训练课分析王维《鸟鸣涧》一诗中“人闲桂花落”一句,参考资料上认为是写人闲花落的景色。但稍经提示,学生发现,桂花是在秋天开的,本诗写的是春景,又怎么会有桂花呢?于是课堂上展开了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诗中的“桂花”是虚写,而不是实景;有的同学认为,“桂花”就是“月华”,古人因传说月中桂树而常以“桂”代“月”,而“花”与“华”是同音同义;有的则认为,或者在某个地方也有春天桂花开的现象。虽然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定准确,但通过讨论,培养了独立和发散思考的习惯。

二,在作文实践中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用创造性求异思维来指导作文,让同学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不同立意,用不同构思、不同方法进行创作,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十分有益。

清代文论家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诗文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惟其篇篇对峙,段段双峰,却异而不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我在写作教学中,对于标新立意的文章给予鼓励肯定,并向学生推荐一些立意新奇的作品。在以高考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目作文时,多数学生都是列举例证论述答案的丰富多彩。为此,我在讲评时,向学生推荐了一篇独树一帜的文章。文章认为,答案,尤其是正确答案是唯一的,但得到答案的途径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这就是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

我在指导写作时,经常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发现事物产生联想,“小”中见“大”。有的同学在经过指导后尝试写了一篇《天线的变迁》,通过写家乡的电视天线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后又由多到少,即从人们没有电视到多数人家拥有电视,再到收看有线电视的变化,反映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巨变的大好形势。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训练,学生在以小见大、形成独创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5.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五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及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会形成逻辑思维,并且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此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发散性思考,让学生可以用创新的眼光处理遇到的问题,这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除此之外,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所以,为了认真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们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给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心理状态处于最佳阶段,这样才能够促进智力发展,让潜在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一定要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对潮水的描写“潮来了,汹涌的.潮水,后浪推前浪,一排排白花花的潮水簇拥着冲过来,声似雷霆万钧,势如万马奔腾。”“随着潮头的翻卷,掀起阵阵白色的浪头,就像天上大块翻滚的白云。”来进行绘画创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进行绘画,通过纸和画笔涂抹出脑海中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同时,我又引导学生:“同学们,请根据你们的画作,来想象你们是观潮人海中的一员,请描述出潮水来时的壮观、澎湃。”通过绘画将学生带入到观潮的情境当中,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进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鼓励提问启迪创造性思维

有句话说得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问题和质疑,那么,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所学的内容也是肤浅的。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就要培养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并且当学生提问、质疑的时候,教师不要打压,要积极地鼓励这种行为,这样才能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信服真理的同时,又不迷失本心。例如,在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进行教学时,在阅读完文章后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学生就会问“为什么小女孩不去捡一些柴,燃一堆火,这样就不会冷了啊?”“看到小女孩这么可怜为什么没有人伸出援手帮助她呢?”听了学生的提问后,教师此时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讲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然后,学生联系课本内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提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在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课堂留白拓展创造性思维

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中留出空白,是为了能够在艺术创作中更加充分地表现主题。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留白的运用,不要限制学生的创造思路,而是要给学生留有想象、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挖掘,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一文,讲述了曾在西双版纳的打洛江畔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当知道大象生命将至时,再次配挂象鞍,来到打洛江畔凭吊战场,最后在百象冢旁刨坑,庄严地把自己埋葬。当阅读到文章高潮处,教师可以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一段时间体会、感悟作品的凝重与悲怆,让学生能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情感与高尚情怀。通过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留白的方式,留给学生联想和思考的空间,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创造、探索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要禁锢学生的思想,而要通过引导与鼓励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仍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革新。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实践和不断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谷卫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学周刊,(32)。

[2]董金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06)。

[3]李玉兰。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J].教学论坛,(10)。

6.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六

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亮点进行反复的品味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中亮点多读多思多品味,从而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在品读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1. 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美点。美点指的是人物美好的心灵、行为;文章优美的语言;诗词中优美的意境等等。如阅读课文《黑孩子罗伯特》,针对其中的罗伯特的艺术形象,我指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思考,既要品味出罗伯特的善良、纯朴、富有同情心的性格和美好的心灵,又要品味出罗伯特作为黑人为消除种族歧视所起的作用,这都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提供—个广阔的施展空间.

2.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动情点。动情点指的是能够打动读者的地方或饱含作者深情的地方。如《狼牙山五壮士》中对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绝路后的“壮言” “壮行”的描写,引导学生品味此段,可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对人物的那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的深刻思考,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发他们的发散思维和深层次的思考,培养他们阅读创新的能力.

3.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警示点。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么能不碰壁呢?”这带有哲理意味的话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争鸣,谈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在交流中开拓创新思维.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情理展开丰富的联想

在阅读过程中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对于深入理解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将文章的情理迁移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正确使用联想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1. 可以提示学生进行类似联想。类似联想是指因为事物有相似特点而引起的联想。如阅读《瑞恩的井》,由体会文中的6岁孩子瑞恩为喝不到清洁水的非洲人民攒钱

打井所表现出来的爱心,可以联想到《黑孩子罗伯特》中罗伯特不计前嫌,为救白人同学而毅然捐出自己积攒的买心爱的飞机模型的钱。这种类似联想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横向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理解环节,又能在温故的基础上开拓知新.

2.可以提示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联想。也就是触景生情,读文生感,引发对现实的感悟。如阅读《长江之歌》《黄河之水天上来》《最后的淇淇》,联系实际,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你认为应该怎样进行环境保护?这种联系现实的联想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在争鸣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拓展

创新阅读是体现“智慧”的阅读。在创新的阅读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读中变、读中悟、读中创,读写结合。教师在阅读指导中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与众不同,创新的阅读就不可能彰见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艺术”。

7.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七

在教改实验中,我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落实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坚持将授知与育能相结合,为培养创新能力打好基础。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多方面的。如在学习课文时,常规的做法总是先给文章分段分层,我有时就训练学生给文章加小标题或换题。我在上《成功》这课时,就让学生根据文章的观点换标题。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换的标题有《勤奋出成功》、《成功之路———勤奋》、《天资+机遇+勤奋=成功》等。我都给予肯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上《白鹭》时,我不是问文章按什么结构来组织,而是问:文章重点描写了白鹭几幅图?你能结合作者的描述,用几个雅词概括你心中的白鹭形象吗?结果, 学生提出了“白鹭低飞图”“水田钓鱼图”“树梢休憩图”“树梢望哨图”等。对于“望哨图”,有学生提出质疑。在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阅读后,在一幅幅画面的描述中,文章的主要内容清晰了,白鹭悠闲、清澄、自然的美也跃然而出。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从文字中看到图画,这正是阅读者创造力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创造精神。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改变传统课堂的“独白式”“传递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并由“对话”走向“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开启自主思维之门,拓展思维的宽广度,不断地超越自我,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独到见解、富有创新性的新型人才。

二、多角度写作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写作课通过让学生对同一话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运用不同的文体练习写作,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求异性等思维创造性的不同方面。

下面举我在教学中以“手”为话题,训练学生多向创新一例。

构思一:用手打击物体,是叉开五指,还是握成拳头更有力?当然是后者。于是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从团结角度出发)

构思二:爸爸不是左撇子,在家干粗活却总是用左手,原来爸爸是在保护他的“金右手”。爸爸是个外科医生,为了保持右手细腻的感觉,爸爸在生活中克服了很多困难,敬业精神令人钦佩。(从敬业的角度出发)。

构思三:舞蹈演员杨丽萍的手为什么那么灵巧?那是经常锻炼的结果,手越练越灵。(从锻炼角度立意)

还可以从很多角度构思,这里不再举例。学生通过对“手”不同视角的开放化理解,经由形象思维的丰富联想和多种想象,创造性思维得到了锻炼。

另外,作文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一条很好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写想象作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展开充分的想象,通过想象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作文有各种不同的设计形式,我常采用的有:第一种,给出一个开头,限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让学生补充主要情节;第二种,给一个故事的梗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加以扩展;第三种,让学生将学过的文言文、古诗等改写成适当文体的白话式文章,等等。在想象作文的练习中,要求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够不受限制地发散和扩展,自主体验得到充分重视,既增强了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又体现了思维的个性和创造性。

三、口语训练激起思维的火花

口语训练可以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的作用,可以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活动中。抓住教学环节实施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说话时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特性。

学《台阶》,我设计让学生做导演,阐述准备抓住父亲那个典型细节做“特写”;学《鼎湖山听泉》,我设计了“我发现鼎湖山的美,美在……你看……”的说话训练;学《林中小溪》,学生吟诵后,我要求用“我感受到小溪……(品质)例如……(用文中句段证明)”的句式呈现品读成果……这些说话训练看似简单,涵盖量其实很大,因为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需要学生瞻顾全文,积极调动思维才能回答。但在实践中,学生非常活跃,一个还没讲完,另一个已迫不及待了,远比对那些如“文中父亲是怎样的形象”“作者写到了鼎湖山哪些景”等机械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有着更浓的兴趣。

这种形式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而这种时候,教师的评价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说的内容不管是具体生动还是简单平淡,教师都应该给予高度的赞扬或充分的肯定、热情的鼓励,从而促使学生乐于更积极地思考、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答案。

8.浅论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 创新 创造性思维 培养 经验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指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成果的具有创见性的思维方式,它既有一般思维的基本性质,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创造性、突破性、新颖性。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增值,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核心和关键。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根据个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善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联想和想象是让阅读和写作生动起来的翅膀。没有联想和想象,阅读便肤浅、乏味,不能深入;没有联想和想象,写作便单调、贫乏,不能丰富和生动。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要想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就要有丰富的联想。例如:教《荷叶》第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冰心是怎样由荷叶联想到母爱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教师还要在写作中进行联想训练,用象征手法来写《牵牛花》,由这个题目联想到两种情况:一是批判依赖他人、没有能力的吹鼓手;二是赞赏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勇于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任选一角度作文,培养学生的联想力。

在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中,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有关描写大胆想象,以“断腿之后”为题写一篇文章,想象孔乙己是怎样生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一家在船上遇到的是成了富翁的于勒,“我”的父母会怎样?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更完美、更新颖的形象、情节或结论,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质的飞跃。

二、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通过比较阅读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在教《羚羊木雕》和《散步》时,让学生比较两文中奶奶在家庭中的地位,通过比较学生自然得出了尊老爱幼是建设和谐家庭的核心,是人类的一种良好美德;让学生比较《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中的异同点,学生从两人的性格特点、人物的命运、周围人的行为态度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就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毒害。学生在比较中各抒己见,提高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了他们的智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质疑探索,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法国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结合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是要实现教育的宗旨,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要把学生眼光锁在狭小的思维天地之中,成为“井底之蛙”,而是应促进学生独立地、自信地用睿智的眼光去存疑质疑,去探索求知,敢于标新立异,而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鹦鹉学舌。比如在教学《马说》时,让学生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除了因为没有伯乐外,其自身是否也有责任?真正的千里马可以毛遂自荐,敢于推销自己,以达到被人发现、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目的,而不是被动地等着别人来发现;在教“铁棒磨针”这个成语时,学生也提出,一根铁棒可以打磨成无数根针,为什么要用一根铁棒去磨一根针呢?这岂不是既浪费材料又没有效率的愚蠢之举?

多年来,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写作上的“缺点”和观点上的“偏颇”,因此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也常常能陈列出“五花八门”的观点。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在辩论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俗话说:理越辩越明。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地安排学生辩论,可以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的知识结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艺术的提高大有裨益,同时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羚羊木雕》时,我设计了“‘我’和‘父母’谁有错”这个话题来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我”错在哪里,“父母”又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让他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安排了辩论的教学方式,设计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愚公很愚”和“愚公不愚”两道辩论题,分正、反两方辩论,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道理进行辩论,教师适时引导,最后辨明是非。通过课堂辩论,学生明白了本文的主旨,明白了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更为可喜的是还有学生求异思维、另辟蹊径,对愚公精神存疑:面对太行、王屋二山的阻隔,愚公以无穷无尽子子孙孙的辛苦为代价换取门前的平坦,到底值不值得?他完全可以搬家,这样挖山实在太“愚”。这种辩论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强化。

当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勇于探索、不断实践,常思考、勤训练、多积累,就一定能开拓学生的思维领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搭建好平台,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9.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九

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似乎是两码事,实际都是将语言组织起来表达思想感情。语言是一定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要能说会写,就操作层面而言,除了语言学方面的技能外,就要掌握一定的逻辑方面的能力,主要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知识在语言的表达中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记叙性文章的写作,着重记叙人物的命运,事情的过程,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重在剖析事理,说明情况,主要运用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准确简练,有说服力.无论是记叙文或论说文,都应有明确的主旨,并围绕主旨组织材料由词生句,积句成篇,做到脉络分明,语言清晰,令人看得明白。

审题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环节。命题作文的题目如果是概念性的,那么概念要确定,不能违反同一律。如题目是《学会》,全文却着重写了如何“会学”,语言形式上“学”与“会”互换了位置,从逻辑上说,就是偷换了概念。审题一旦换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就会造成偏题,跑题和离题的后果。但命题作文的题目有的大而抽象,有的小而具体,都在写作时遇到障碍怎么办?学生可以利用概念间的属种关系审题。如作文《理想》,题大且空,可采用扩大内涵,缩小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仁人志士的理想”,“弱小者的理想”,“青年学生的理想”甚至“我的理想”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也可以成“理想的重要性”,“理想就是动力”写前者包括和后者,写后者只是写了前者的一个方面,都可以。这叫大题小做.在如《父辈》题小且实,可采用缩小内涵,扩大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们”,也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一样辈分的人们”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这是小题大做。一般来说命题或自己拟题的作文,审题出现的问题进本上都与逻辑问题有关。立意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环节。立意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读者便是主旨,虽然这两者不尽一致。立意(有的题目就体现里立意)往往是判断,不完整的推理不多。记叙性文章即使是主题先行,有时也会看不出所立之“意”是否违反逻辑,因为这类文章意在写个别的人,偶然的事,只要作者不出来说理或说理概括得正确即可。但学生常常在升华主题的习惯驱使下,学《伊索寓言》做法,为自己的记叙内容说理,弄不好会出逻辑问题。议论性文章任务就是说理的,出逻辑问题的情况要多。如将“勤奋出天才”作为文章“意”。根据逻辑判断原理,“勤奋”是天才的必要条件,但一些学生常会误将“勤奋”当作“天才”的充分条件,甚至当作充分条件。

那么,许多“勤奋”者而不能成为“天才”,便无法作解释了。在这样的虚假的违反逻辑的说理中,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勤奋”的真正涵义,一方面会滋长了说假话的习惯,一方面会形成放弃“勤奋”的意念。在立意上有这样的问题,在文章的行文时也有这样的问题。议论文的归纳和演绎两种论证方法就是两种逻辑推理形式。在实践中,完全归纳法很少用,在议论文的论证时更少用,而经常用的是简单枚举推理。但运用枚举归纳如果选用材料不当,极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蛮横之理。因此,在材料准备上要选择各类有代表性的尽可能多的材料,然后再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几个材料进入文章。演绎推理在使用时,最多的三段论。学生在学过三段论知识后,深有感触地认为,原来我们经常在使用三段论。事实上,无论是学过还是没学过逻辑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三段论说理,只是更多用地是省略形式。懂得三段论概念,公理和规则可以更自觉地掌握说理方式,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二、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就是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逻辑思路。凡是好文章其思路必然体现逻辑性。我们告诉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整体阅读的方法有所不同。

说明性文章以说明为主。从逻辑角度看,说明一个事物,总离不开揭示反映该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各种说明方法都是在说明该事物的性状,功能,种类和关系等,说明顺序也必须符合逻辑性。如《眼睛与仿生学》主要说明眼睛的功能及如何利用仿造功能。其说明顺序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先单眼后复眼,先眼睛后仿生。在最后介绍仿生学时涉及到许多具有属种关系的科学逻辑。

记叙性文章以记叙为主。其逻辑比通常所说的推理以及复合命题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处理命题间的关系的。记叙的逻辑主要反映为记叙线索,记叙顺序,语境推理和从题材到主旨的推理。如巴金的散文《等》从五个材料:眼前的灯;给我指路的灯;艾尔克的孤灯;为恋人点燃的灯;拯救友人的温暖的灯。运用归纳推理得出:“在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这样的结论。

议论性文章以议论为主。议论的主要表达手段为论证。论证是由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进而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和表达的过程。整个论证过程,至少有一个推理。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在古代诗歌的阅读中同样需要逻辑思维。如苏轼在写给宋代书法家石苍舒的诗《石苍舒醉墨堂》中有“人生识字忧患始”句,要理解这句诗非运用逻辑思维不可。“识字”与“忧患”有何关系呢?因为识字就会明理,明理就会说理,说李白就会惹事,惹事就会招致忧患。通过条件推理我们就能明白而深刻地理解苏东坡将“识字”与“忧患”两者写成因果的道理了。

10.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十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浅谈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一词是创立与创造的意思。朱棣文讲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因此,创新思维又具有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潜在的创新求异思维,还保证他们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如果将它们迁移到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去,更是学生具备求异的创新心理品质的前提和条件。如何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首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预留创新的时空。其次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两个重要领域。

一、给学生预留创新的时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教学设计过于细密,一堂课有哪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有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提问都设计得非常细密,甚至连学生该用怎样的句式,用哪几个词语来回答都预先替学生设计好了,简直称得上是天衣无缝。而在教学流程中,执行得又过于死板,每一分每一秒都有预先安排。教学变成了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教案,千方百计地牵着学生往那一条道上走,来不得一点变通,容不下一丝意外。学生的思维稍有越常规,回答稍有偏差,教师就急不及待地进行点拨引导,根本没有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也没有学生主动创新的余地。于是课堂教学在平淡中一帆风顺,但是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和灵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给学生预留创新的时空。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气氛,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我们教师就是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二、结合学生实际,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智力品质之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动态结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按照知识——能力——创造这样一个程序进行,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他们的思维还很肤浅,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都正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不断加强。我们应抓住思维发展的这个“过渡”时期,大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使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开拓型人才奠定基础。

现行的小学六年制语文教材,有三百多篇课文,其体裁以记叙文为主,还有说明文、诗歌、小说等,内容丰富多彩。有用来教育学生确立革命理想和创造志向的革命故事。如《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有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敢于怀疑、不断探求新知识的说明文、童话。如《太阳》、《小壁虎借尾巴》等。有感染力极强,能启发学生想象

思维能力的文艺作品如《林海》、《鸟的天堂》等。还有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皮球浮上来了》、《小交通员》等。而《蝙蝠和雷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课文,则全面地介绍了创造发明的过程。由此看来,语文教材中蕴藏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很多很多,几乎每一篇课文都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关,都可以作为创新思维训练的材料。

三、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敞开思维的大门。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观察是基础,表达是目的,而思维是核心。观察是认识事物、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大纲》规定小学阶段作文的要求是“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作文是观察、思维、表达的密切结合,而良好的观察能力又是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形成的前提,看图作文是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的指导,既要注意以图画的直观性、形象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要在观察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的看与思紧密结合起来,在看的同时,积极思考,也只有通过思考,学生才能了解事物的一般特征,发现事物间的联中国搜课网 http://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中国搜课网 http://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系,获得新知。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插上思维的翅膀。想象是在人头脑中把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所见到的景物、人物、事物、通过语言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所想象的意境中去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成份,不仅依赖于过去的感知,依靠记忆表象,同时还要抽象思维的参与。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一定要多方面的训练,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其想象力。

1、通过看图写话,让学生想象。

根据图意展开合理的想象,是写好看图作文的重要一环。作文时,要求学生边看边想,把“我”摆进去。多问几个为什么,想象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想象事情发展过程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想象画面中没有画出来的而又和故事有关的情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图为基础,思前想后经过正确、严密而又活跃的思维过程,写出各种画面。由于学生积极性高,全身心投入,所以能沿着不同角度,顺着不同方向去思考,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悬念可以促进想象。

为了引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我们要训练学生学写童话,充实想象空间,让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学会把不会说话的事物,通过观察、思考、创意,想象成有生命、有语言、有动作的活的生命来写。有时教师故意把引人入胜的故事讲个开头,嘎然而止,让学生去想象、分析、推理这个故事应如何发展下去,结局如何。学生面对这样的习作,充满了好奇心和写作欲望,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执着地去思考,他们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使思考的问题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这种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是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和将来创造性地工作必不可少的。

3、扩写可以丰富想象。

加强扩写训练,能使学生更加自主、活泼地锻炼。我们要运用扩写这种形式,把着眼点放在对积极思维的诱导与培养上。扩写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提供大概内容,扩写成具体。其次,扩写时又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基础,想象必须合理。所描述的具体内容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更新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浅谈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一文由中国搜课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11.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十一

发展发散思维是前提

发散思维是根据问题提供的所有信息,从多个方面以分析探索的方式去思考,以求得大量新颖思维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一般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流畅性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能从一个方向上流畅地产生出多种类型反感。它以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记忆为基础。我在教三年级学生复习古诗时,让学生先读,再用自己的话翻译下面几句诗句:A.毕竟西湖六月中,月光不与四月同。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几句话看上去难度较大,但因为组成这些话的词语都在课文中出现过,所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边读、边思、边议边翻译,效果挺好。这既是一次串连旧知识的综合联系,又使学生思维的流畅得到培养。

思维的变通性使指在解决问题时,从不同方向上产生出不同类型的方案。它以灵活性作为基础。我在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让 学生在“多解”、“多变”、“多思”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我教《美丽的南沙群岛》的第二、第三自然段时,要求学生在抓住两段中的中心句的同时,紧紧扣住里面的两个中心词“宝库”、“迷人”,要求学生采用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讲讲这两个词语的含义。结果,学生有的说,我查了词典,“宝库”是储藏珍贵物品的地方,多用于比喻:知识、艺术等方面的,“迷人”时使人陶醉、使人迷恋或使人迷惑;有的说,我联系了上下文,我想课文里提到的“宝库”,是用来说明 南沙群岛丰富的物产。而“迷人”又是指南沙群岛的景色特点,展示了南沙海域独特迷人的景观,使人迷恋,舍不得离开……学生敞开思路,各抒己见,他们在教师的赞赏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体会到知识本身深刻而又充满情趣,意识到回答问题应从多方面去想。

思维的独特性是指解决问题的新颖、独特性。它以流畅性、变通性为基础。为此,我努力使教学富于探索性,精心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注重一引: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学习欠佳的原因及对策;二帮:帮助学生一同分析、探索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难或疑惑;三鼓励:鼓励发表与同学、老师不同的思路、观点;鼓励质疑问难,尤其是对教材、教师的讲解;鼓励标新立异。评价时,对学生思维结果中哪怕时一点一滴的合理成分或新颖的东西都要加以肯定。

利用原型启发是基础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应用原型启发去解决问题,是导致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原型启发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我采用了如下两点做法:

利用同类型原型进行启发。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它为学生提供了训练语言的情境,是练能力养习惯的实例。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抓住有关实例进行启发。如《恐龙》这篇课文,叙述了科学家根据现存的恐龙化石和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推测恐龙生活的年代、生活环境、活动范围、数量及种类,到最后的神秘消失,是一篇难得的指导科学推理的课例。我在教学时注意了这方面的意识,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科学推理想象的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想象的欲望,并逐步培养其能力。

利用逆向原型进行启发。我在读讲《狼和小羊》一文最后一句“狼龇着牙就往小羊身上扑过去”时,启发学生开展想象,并讲讲“这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下子课堂里可热闹了,有的说小羊给狼吃掉了,有的说狼和小羊同归于尽,有的说小羊施计脱身,没有被狼吃掉等等。虽然有些学生为小羊脱身想出来办法难免幼稚、牵强,甚至荒唐,但能启发学生体验到不能满足于惯性思维。无疑,这对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新颖性和创造性是有益的。

培养联想、想象是关键

联想能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内在的联系,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想象是智力活动最活力的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联想和想象有利于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力方面,我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学生正确观察

小学语文教材中,可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精心引导,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观察训练。要求学生观察时做到认真细致、全面深刻、有序有向、有静有动还要做到多看多听、多想多记,使自己的头脑尽量储存多种多样的表象,便于开展联想和想象。如在教《山行》这首诗时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读“远山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既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副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和谐优美的山林秋色图,还要体会石径的曲折、山势的高峻等等。

2.调动学生充分感知

我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直观、表演、操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增加形象信息的储存,建立完整、清晰、丰富的表象。如教《桂林山水》,我在朗读课文时,配了一段富于地方民族特点的广西民歌,多媒体打出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桂林山水风景图画,最大限度地增加了信号形式,并通过调控实现有目的的反复感知。学生静听着抑扬顿挫的朗读,欣赏着美妙动听的音乐,观看着风景秀丽的画面,深深地陶醉在无限美好的情景之中,便有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悟其情、如通其心的体验,从而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具有想象性的感受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联想和想象往往是从疑问产生的。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对天真幼稚的问题也要耐心解释,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逐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为解决问题设疑、质疑。通过质疑问难,发展学生潜在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

发展个性是保证

创造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人的个性特征有关。人的聪明才智只有辅之以良好的思维个性品质才能发挥它的效能。个性品质作为一种内在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一个人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发挥。现在社会的发展,对学生来说,他们每个人的未来是多元的,发展是多极的,我们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他们绑在同一马车上向同一方向前进,而应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我在教学中一是注意创造一个认知结构个性化的环境:教学目标制订上有个性;教学内容上有个性;教学结构构建上扬个性‘教学方法选择上促个性;学习效果评价上褒个性。二是注意创设一个民主化、情感化的课堂氛围。三是注意对学生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加以认真扶持促其发展。四是注意对学生个性中消极因素加以引导,促其转化。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关键在老师。因此,我们应该要像对待孩子学说话、学走路那样,持之以恒,不断鼓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每个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都得到主动和谐发展。

12.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十二

一、营造学习气氛,培养创新兴趣

学生的创造性往往和个性有很大关系。个性的发展离不开个体所生活的环境,若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学生的个性自然就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就是教学要有民主精神,为学生营造一个既紧张又愉快的学习环境。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民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多问多思,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产生探索和创新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与学生进行民主的思想交流,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反驳和补充教师的意见。对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予以肯定,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教师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引导学生从内容到表现方法,以及篇章结构,等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已经有了辨别能力,但是在细节上还有点眼高手低。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重点注意,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性地把问题的答案多选化,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鼓励学生把正确的答案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怀疑,为学生架设自己认识、求解、自悟自得的阶梯,既使学生尝到求知的喜悦,又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指从多种角度思考探索问题,寻找多样性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无论是讲课、作文还是考试,都限定在统一的范围、统一的答案、统一的题目中思考,要改变这个特定的思维模式,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会发散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创新,让他闪随着自己的思维来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他们发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看法,按照自己的思路大胆地谈个人的见解。课后,把见解写成文章,统一交到我这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完成任务情况。我认为,课后学生写的文章,有的内容有创意,有的题目够新颖。我在批改时还摘录了几条留下来,讲评时念给学生听。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让他们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对所学课文有了新的认识,一举两得。

四、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想象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借助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和音响效果,表现出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教师如能巧妙地将其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接受信息,唤起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主要特性中的多媒体信息集成控制性,在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其优势是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大的信息量,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尽快实现教学目的。多媒体教学还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及幻灯片,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可以看到有声有色图片,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3.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十三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板仑乡中心学校 王汝维

发散思维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需从培养发散思维抓起。我们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来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探索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我就这个课题作了以下尝试。

一、营造发散思维氛围,激发发散思维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小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小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精彩、生动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小学生喜欢接触大自然的特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 :“同学们,我们学习《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已经访问了德高望重的老桥,枝叶繁茂的树林,清凉的山泉,还有飞流的瀑布……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访问草地里的小虫子,你们喜欢吗?”同学们格外兴奋地说“喜欢!”。“在访问之前老师有三个要求:第一,同学们要与小虫子玩。第二,要和小虫子交流,记住小虫子对你说的话。第三,把小虫子说的话告诉老师或者同学。”同学们明确要求后出发了。大家来到草地上,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去寻找自己知心的小伙伴。不一会儿就传来了学生与小虫子对话的声音:农同学对着一群正在寻食的蚂蚁说:“同伴们,快来,跟我去找虫子吧!”杨同学正对着在花丛里打转的小蜜蜂说:“嘿!蜜蜂阿姨,您快点,别磨蹭了,家里的.阿姨叔叔正们等着你的花粉酿蜜呢。”……十分钟过后我组织学生回教室学习《草虫的村落》,采用谈话的方式把学生的精力引入课文。“同学们,刚才大家都找到自己的知心伙伴,下面我们随同作者一起去看看他的知心朋友们吧。”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发散思维,激发求异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部作品同一篇课文,甚至同一个句子同一个字词,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草虫的村落》第五自然段时,这个自然段中“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是课文的隐含内容,这个片段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最佳切入点。教学时,我这样设计,抓住“交流”、“攀谈”关键词设疑,蜥蜴和小甲虫在交流、攀谈些什么?让四位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其中一位学生扮演蜥蜴,另外三位学生扮演小甲虫。(教学论文 )甲虫1说:“伙伴们,快来看,有一头大象来捣毁我们的村庄了。”听到甲虫1这么一说,甲虫2便来看个究竟,甲虫2说:“大象有长长的鼻子,那不是大象,是恐龙。”甲虫3听到吵闹声走了过来说:“瞎说,恐龙早6500万年前就灭绝了,还有什么恐龙。”甲虫1、甲虫2疑惑地望了望甲虫3齐声说:“那是什么呢?”甲虫3说:“那是鳄鱼。”甲虫们的争论声传到了蜥蜴耳朵里。蜥蜴大声说:“甲虫朋友们,别吵了,你们说的都不对,我叫蜥蜴,恐龙是我的祖先,天气太热了,口很渴,想找个水塘洗洗澡,喝喝水,路过你们这里,不是来伤害你们的,让你们受惊了。”这时甲虫们心里的石块才落了下来,友好地邀请蜥蜴来做客。蜥蜴接受了甲虫们的邀请,来到甲虫们的村子,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甲虫都来接见蜥蜴。有的甲虫说:“你的嘴真大呀,我们全村的人都可以在里面住了。”有的甲虫说:“要是你在这儿住下,就没有谁敢欺负我们了?”蜥蜴说:“我不算大,我的祖先比我大几千倍呢,要是你们见到我祖先,一定会吓死你们一大片。我祖先身材最大的是震龙,它的身长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达到18米,体重达130吨!也就是说,二到三条震龙头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从足球场的这个大门排到另一个大门。而如此沉重的庞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话,它那硕大的巨脚每一次踩到地面都会使大地发生颤抖,就像地震一样。”甲虫们听了都惊呆了。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我尊重并激发学生的这种独特性见解和感受,在总结时鼓舞学生“你们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非常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发扬”,从而鼓励了学生能有自己的想法,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发散思维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了萌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了锻炼。

三、扩展发散点,激发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师要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要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在教学《草虫的村落》结束后,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进行随堂小练笔,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子。有的学生写道:“今天,我又趴在草丛边,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在我眼前,空前变大了,小草成了大森林。一群小蚂蚁,每只嘴里都叼着食物急急忙忙往高处赶,我想它们一定预测到洪水要暴发了,全体出动把家搬到安全的地方,我想帮一帮它们,可是我又怕惊吓到这些小精灵们,我恨不得变成一只蚂蚁帮着搬东西。”通过这样的训练,教学形式的多彩多样,不让教学局限于教室,室外与室内结合,角色表演、学生互动、随堂练笔等,课堂教学内容生动丰富了,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丰富了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得到了提高。

14.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十四

在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文章的写作来说,创新则是文章的生命;对于文章的阅读来说,创新则是思维的火花;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创新则是探究学习的根基,故此创新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靠后天的开发和培养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新教材,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义不容辞责任且必须为之的任务,由于普通中学学生(高中),阅读少视野不广阔,思维狭窄,制约着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又由于近几年中考的压力,教师的着眼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上,学生不能深入地探究问题,致使学生认识肤浅,,缺乏创新精神,面对当前的激烈的竞争形势,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心理学认为,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形式。创新思维具有以下特点:敏锐性、独特性、发散性。

那么,针对农村中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新编的高中课本和读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也为我们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很好的训练场地。

一、选择课本和读本的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训练,培养学生的再现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及多项联想思维,训练思维的敏锐性、灵活性、独特性、开放性、流畅性、深刻性、批判性。

1、发挥想象,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是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或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设想出它的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因此说想象是新形象产生的桥梁,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再现形象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是凭借表象或形象进行的思维。再现形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而再现想象是阅读中再现形象思维的核心。我们通过作品的语言文字的示意进行想象,再现作品中的形象与景象,达到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具体做法是:1、让学生复述故事梗概。(略)2、合理想象补充和丰富想象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课文中美丽的景象。如:我们曾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展开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句中美丽的画面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散性。

创造形象思维的培养:创造形象思维是以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方式为主,它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态,它主要是通过作品的语言文字的示意进行想象,在融入读者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再创造。如学习臧克家的《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他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他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下刻的命,他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我这样设计问题:1、诗中的“老马” 是怎样一个形象?2、你是否赞成这个形象的做法?3、请根据你的想象改写此诗为记叙文,要有创新。学生抓住“横竖不说”、“沉重地垂下”、“往心里咽”、“望望前面”这几个短语,惟妙惟肖的刻画出了老马的性格,有的学生抓住“望望前面”这一短语,进行心理刻画,表现老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性格。

2、运用联想,启迪创新思维

联想:是由某人某事而想到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概念而引出若干其他相关的概念的思维过程。具体训练学生由此及彼、由己及人、由人及社会的思维模式。联想是创造思维的重要因素和重要的思维途径,而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通过联想、想象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联想的方式很多,现总结如下:

同一联想:由同一事物、同一概念进行的联想。如我们学过的《过万重山漫想》作者第一次穿越三峡而联想到第一个-第一次穿越三峡是在什么时候?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联想┄┄由此我让学生联想到所有的“第一个”的思维训练,然后让学生以“第一”为话题作文,学生写出了丰富的“第一个”,如:第一次包饺子,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吃汉堡包,第一次离家求学等等;由学习苏轼的《石中山记》、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写作《走进苏轼》、《改革家王安石》、《我读欧阳修》等练习,使学生由联想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训练,从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学生为了写得好一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而使学生的视野广阔了。

相似联想: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相似的人、事、物的联想。如我们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由刘兰芝的爱情故事联想到《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通过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进行再现思维,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抽象思维的再创造,学生在比较中明确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同时达到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也就是发散思维的训练的目的。

相关联想:以原来的人、事、物为起点,向外延伸联想到与原来的人、事、物相关的人、事、物的联想。如我们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由刘和珍君的惨死,联想到白莽、柔石等革命志士的故事,由刘和珍君的惨死,联想到反动统治者的残暴,进行形象思维的再认识,学生在相关联想中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

象征联想:是用所写的具体事物代替某种人或某种精神的联想。如孙犁的《荷花淀》一文,那“一望无边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作者由“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联想到人民所铸成的反日的“铜墙铁壁”,由“粉色荷花箭”联想到“白洋淀的哨兵”,我们让学生由粉笔、橡皮、蜡烛、石子等等,进行联想,联想与之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然后让学生写作。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由感知上升到理性,学生思维有了深度,就有了自己的独特性和批判性。

类比联想: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同类的人、事、物的联想。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作者由尼采联想到拿来主义;我们可以由“拿来主义”联想到当今的改革开放怎样“拿来”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文明,联想到当今社会考试的作弊现象,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我们还进行了写作练习,题目为《我谈拿来主义》、《我的拿来主义》、《拿来随想》,通过课文材料,让学生思维想开去--想的远,想的深,使学生思维灵活、流畅、深刻。

对比联想: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反的人、事、物的联想。如《拿来主义》的作者鲁迅先生,由送去主义联想到拿来主义。我们可以由祥林嫂联想到水生嫂,通过对比联想,两个人物的性格、命运,跃然纸上。学生在一正一反的两个人物分析中,是非曲直辨明了,思维也在分析中得到了训练,这为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奠定了基础。

事理联想:由事到理的联想。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者由邹忌的妻妾及客人对他的态度联想到齐王的治国之理。我们由水滴石穿、金石可镂等联想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种由形象到抽象的联想,拓展了思维的深度,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深刻性。

二、选择课本和读本的内容进行逆向思维、同向思维、多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流畅性。

1、同向思维的培养:

同向思维:即循着问题的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同向思维是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最低级的思维方式,其重点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延展性。这种思维的训练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主题,因为进行同向思维训练是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并能领会教师设置问题的关键内容,使学生沿着教师设想的问题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

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和读本时,可以这样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是怎样写的?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如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药》一文,可以这样设计: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文章情节是怎么展开的?为什么要采用明线和暗线交织的写法?明线暗线又是怎样交织的?又如学习杰克﹒伦敦的《警察与赞美诗》一文,可以这样设计:为什么苏比想尽办法极想入狱的时候却不能入狱,当他听到赞美诗的时候,不想入狱反而入狱了呢?他是怎样入狱的?作者到底要揭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重点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从而训练创新思维发散性之流畅性的特点,使学生形成不论做什么都

2、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指从某个已知意义的相对位置去认识、研究和提出一个相反意义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其重点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针对这种思维训练,我们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如果不这样,那会是怎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事情的反方面。如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可以这样设计:如果祥林嫂的阿毛没有被狼吃掉,或者贺老六没有病死,祥林嫂的命运会是怎样?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否有原来那么深刻?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重点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和发散性的特点,改变学生习惯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形成不论做什么都应该有独立、灵活的思维模式。

3、多向思维的培养:

多向思维:即从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发散性的具体体现。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思考问题,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的定势,敏捷而灵活的思考问题,在问题面前,人们往往习惯于凭借自己的经验模式看问题,要想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就必须锻炼他们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看问题。针对这种思维训练,我们可以这样提出 “假如既这样,又那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如我们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可以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杨志,你应该怎样做?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他考虑的是吸收杨志的优点改正他的缺点,其次是根据当前的形势怎样做的问题。又如在《祝福》一文中,对祥林嫂捐门槛一事的再认识:祥林嫂捐门槛一事是反映了她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她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思维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模式。

实践证明,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创新潜质,关键看我们的教师如何在教材和读本有效的阅读范围内开掘学生思维,燃起学生的创新的思维火花,从而创造出智慧的火焰。经过几年的努力,自己的以新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学生的思维已经有了深度和广度,而且很具有批判性、深刻性,已表现出较高创新的能力,这使我十分欣慰。但是由于研究的还不够深入,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卫灿金 《语文思维培育学 .9

何名申《创新思维修炼》 .5

作者邮箱: lingzhi63@sohu.com

上一篇:员工关系管理的原则下一篇:大学生十年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