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促进工作实施方案(精选11篇)
1.就业促进工作实施方案 篇一
惠环街道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工程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帮助广大青年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促进惠环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惠环”做出贡献,决定开展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工程,现制订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促进辖区青年创业就业为目标,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引导、自主创业的原则,贯彻青年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就业带动创业。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创业就业服务,优化创业就业环境,激活创业热情,保护创业成果,着力发展各类创业实体,推进各种形式创业,实现以创业促进就业,努力实现全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内容
1、成立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
成立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依托惠环企业孵化器,提供就业帮助和指导服务,及时了解、统计、掌握辖区劳动用工情况。
2、创建两个青年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创建裕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鸿运鱼庄2个“青年创业就业示范基地”的基地。
3、建立三大促进机制:
(1)青年创业就业动态管理机制
成立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依托惠环企业孵化器,提供就业帮助和指导服务,及时了解、统计、掌握辖区劳动用工情况,并实施分类造册(复退军人、中专以上应届毕业生、其他社会青年),建好就业档案,重点做好青年群体就业与失业情况登记,于每年7月份与12月份更新一次信息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2)分类培训机制
联系劳动所及各级各类社会培训、劳务中介机构,扩大对各类青年群体的培训规模,要特别针对复退军人、应届大学生及农村青年,开展各种岗位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创业就业的技能。每年至少开展6次创业就业培训班,每次培训人次不少于50人,每年培训人次不少于300人,并制定《2012年-2013年惠环街道青年创业就业培训计划表》(附件一)。
(3)青年创业就业互助机制
成立惠环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会,由从事劳动就业的实际工作者、就业服务机构、职业中介机构、就业培训机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辖区各类企事业单位、社区基层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所组成。促进会通过配合政府部门,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服务活动。安排会员进行结对帮扶,在技术及工作经验上得到一对一的帮扶;通过表彰以黄运斌等
五名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活动为载体,发掘一批青年创业典范,并于11月底召开惠环街道青年创业就业工程启动仪式,邀请党政领导班子参会,进一步营造浓厚的青年创业就业氛围,使青年创业成为广大青年的普遍共识; 从服务青年的角度出发,主动联合相关单位和媒体,针对各类青年群体创办一系列的长效性就业创业论坛、QQ群、微博等。多方收集政策信息、项目信息、市场信息、岗位信息,培训信息和文化技术信息,计划在2013年投放20台求职通,在惠环辖区内全面覆盖。
4、四个目标:
(1)每年成功帮扶每个村(居)委会1-2名青年自主创业;
(2)每年至少开展6次创业就业培训班,每次培训人次不少于50人,每年培训人次不少于300人;
(3)每年通过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青年就业率达95%以上;每年要提高我辖区青年的整体就业率10%以上。
(4)每年的青年就业信息档案入库率达到100%。
三、组织领导
惠环街道成立惠环街道青年创业就业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关丽红(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副组长:苏振锋(党工委委员、武装部长)
廖凤婷(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
成员:黄国辉(党政办主任)
陈连和(经济办主任)
曾还明(农林水办主任)
杨水泽(街政办主任)
陶海峰(市场办主任)
许安康(关工委)
王子宏(劳动所所长)
陈信友(工商所所长)
吴海彬(惠环农村合作信用社)
黄惠婷(团委书记)
陈清华(妇联副主席)
叶锦明(文化站副站长)
黄添福(平南村党支部书记)
黄锦亭(红旗村党支部书记)
范伟军(西坑村党支部书记)
钟玉麟(中星社区党支部书记)
黄观友(古塘坳社区党支部书记)
林色中(斜下社区党支部书记)
张娜(惠新社区工作站副站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委,负责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办公室主任由黄惠婷同志兼任。办公室成员从各个部门抽调1人,负责组织协调各项工作开展。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惠环街道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工程
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惠环街道的一项重点工作,各村(居)委会书记要切实肩负起责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确保青年创业就业工程顺利开展。
2、狠抓落实,全力推进。根据惠环街道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工程实施方案,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制定自身具体实施方案及推进表,同时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沟通,加强协调合作,真正把工作落实到实处。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加大对惠环街道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工程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青年创业就业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发挥典型引导作用,迅速在本地掀起青年创业就业工程的热潮。
4、严抓考核,确保达标。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检验工作成效,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确保完成各项工作指标,将此工作纳入年终考核。
2.就业促进工作实施方案 篇二
一、落实责任, 实行“四包”促就业
1. 落实就业工作“四包”方案。
针对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我院制定并实行了就业工作“四包”方案, 即:院领导包一个系及督促分管处室, 系领导包相关专业, 教研室主任包相关班级, 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包相关班级毕业生, 特别是就业困难学生。由学院就业处督促各系副书记、系办公室主任、就业干事协调落实, 制定并落实具体分包方案。
2. 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
2009年2月19日, 我院召开了2008年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兑现了2008年就业工作奖励, 院长与各系书记签订了2009年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在学院签订责任状的基础上, 各系还与专业教研室主任和各班辅导员分层逐级签订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 切实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教职工身上, 让全体干部和教师都来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就业。
3. 落实就业工作奖惩措施。
黄职校字[2009]14号文《黄冈职院关于做好2009年度学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系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实行一票否决。学院对就业工作综合考评在全院前三名的系、年底综合就业率高于90%的系、为系就业工作付出努力并取得实效的人员予以奖励。将系就业工作质量与系招生计划、经费指标、表彰奖励等挂钩, 将教职工个人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津贴奖励、晋职晋级挂钩, 切实兑现奖惩。为落实就业工作“四包”责任, 我们实行了“每月就业率通报、平时四率考核、年底综合考评”的就业工作考核办法, 开创了我院全员服务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二、部门联动, 齐心协力谋就业
1. 抓好市场调查环节。
在就业处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就业处和教务处于暑假联合组织了各系开展人才市场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 以了解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学院的认可度、满意度, 听取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意见, 修订完善09版人才培养方案, 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就业处还组织各系开展了“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和学生就业意向调查, 为搞好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了可靠依据。
2. 抓好教育教学环节。
学院教务处、校企合作处和就业指导处, 强化教育教学与就业需求的连接, 指导各系按人才市场要求落实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教育教学改革, 指导各系将校企合作、订单教育、资证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全体教师将就业创业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结合授课计划, 联系就业实际, 联系市场需求, 自行设计与就业的教学联结点,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工作处和就业指导处根据培养职业人的要求, 共同开展系列的就业创业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职业素养, 树立科学务实的就业观念,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艰苦创业。
3. 抓好条件保障环节。
院招生处按人才市场需求和各专业就业情况协商确定招生方案, 合理分配各专业招生计划, 引导淘汰就业率低的老专业, 鼓励开发就业前景好的新专业。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和后勤处尽量创造条件, 为就业工作提供人员、经费、场地和设施保障。就业指导处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 科学构建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三、全员参与, 关注动态抓就业
1. 当好学生就业的营销员。
我们积极组织就业岗位信息, 当好学生就业的营销员。全体干部和教职工都带着深厚的感情, 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 寻找就业岗位。经全体教职工多方联系, 2009年我们先后组织了招聘单位475家, 提供了就业岗位29300个。党委书记张鹤桥蹲点的土木工程系联系了嘉禾装饰集团等用人单位, 院长陈年友蹲点的生物工程系联系了李时珍药业集团等用人单位。按生物工程系“四包方案”规定:系领导负责20人, 教授负责15人, 副教授负责10人, 科级干部和其他人员负责2—8人。他们超额完成了就业推荐任务, 2009年取得了就业工作全院第一的好成绩。
2. 当好学生就业的督导员。
我们密切关注学生就业动态, 关心学生就业安全。就业处对已登记就业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进行核查, 以便核实学生实际在岗情况, 采取跟进措施。各系就业干事和毕业班辅导员对所属毕业生做到深入到教室, 深入到宿舍, 深入到学生家庭, 联系到人, 核实到人, 登记到人, 并分清具体情况 (在岗、在校、在家、不明等) 进行汇总上报。各毕业班辅导员加强与毕业生的动态联系, 督促确实未就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应聘, 落实就业岗位, 确保学生安全就业。
3. 当好学生就业的服务员。
我们积极做好帮扶工作, 解决就业难点, 努力当好学生就业的服务员。切实帮助家庭贫困和就业困难毕业生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对就业困难的学生逐个摸底, 逐个指导, 逐个帮扶。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就业干事有具体的帮扶对象和帮扶方案。我院2009届机电一体化11班学生李慧, 因小时候烧伤致严重伤残, 辅导员亓志学主动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 在其多次应聘失败的情况下, 仍帮助其参加应聘, 最终应聘到长春一家制造厂工作, 月薪2000元。我院人文系2009届商务英语5班女生符岭销, 家庭经济非常困难, 在就业干事郭胜红的帮助下, 她积极参加勤工俭学, 顺利完成了学业, 安排到黄冈伊利乳业就业, 月收入1500元左右。
总之, 我院积极创新学生就业运行机制, 通过落实就业工作“四包”责任制, 促进全员服务就业, 较好地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扎实的行动全面推进学院就业工作, 努力开创学院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摘要:实行“四包”方案, 是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的有效方法, 可以促进学校形成全员服务就业的局面。
3.就业促进工作实施方案 篇三
一、建立新增就业岗位信息网络
劳动就业部门要建立用人单位新增就业岗位信息收集网络,实施全方立体式的管理机制。一是要大力实施就业岗位资源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的区域内,把用人单位新增的就业岗位信息通过网络或其他现代化手段予以整合,能够随时随地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就业岗位需求信息,并将所掌握的此类信息进行必要的整理、交流和发布,使就业信息共享,需求者与被需者皆知。二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作用。镇、区、街道、居委会等基层劳动保障机构所管辖的范围相对较小,他们具有灵活机动的优势,可以直接深入到用人单位,了解新增岗位信息,并随时随地将所掌握的信息汇总分析,然后由县级劳动就业机构统一整理归类并统一对外发布。三是大力推行兼职劳动力资源协管员制度。通过在部分企业设立一名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兼职人员,及时将所在单位新增岗位信息汇总上报,使岗位信息管理工作在最基层有人负责、有人落实。四是对重点企业实施重点监控。通过对所在区域内的重点企业进行定期分析,可以基本上掌握在某一个阶段能够提供岗位的企业,对这部分企业实施重点监控,安排专人负责,随时了解他们的新增岗位情况。五是要随时掌握新开工的各类企业情况。这部分企业往往是劳动力需求的大户,能够提供较多的新增岗位信息。对此可以积极与经贸部门、工商部门以及园区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争取他们的支持,掌握新增的岗位信息情况。
二、引导用人单位申报需求信息
要引导用人单位自觉把新增岗位需求信息向劳动就业部门申报。劳动就业部门必须有足够的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劳动力资源储备,从而吸引企业把新增岗位信息向劳动就业部门申报。企业有了空的岗位,劳动就业部门能够随时向他们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这样才能使企业自觉把新增岗位资源信息向劳动就业部门申报。劳动就业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千方百计地为企业用工服好务,真正地把劳动就业部门建成企业不可或缺的“娘家”。对企业在用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劳动就业部门责无旁贷,要积极帮助解决,尤其是要做好职工培训、劳动管理、建章立制等方面的工作,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劳动就业部门要做好用人单位新增就业岗位信息申报的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宣传渠道,增强企业负责人的意识,引导他们自觉地把新增岗位信息向劳动就业部门申报。
三、加强依法管理
进一步加强对用人单位新增就业岗位信息工作的依法管理也是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劳动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大对非法招用工、非法职业中介等活动的打击,净化劳动力市场,对未经批准擅自招用工以及在用工过程中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坚决予以处罚,从源头上规范劳动力就业,促使用人单位自觉向劳动就业部门申报岗位信息。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企业新增岗位申报制度,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对企业新增岗位信息申报制定相应的法规,做出必要的规定,从法律角度加以必要的规范,对不按规定自觉申报的企业给予必要的处罚,实施依法管理。
4.就业促进工作实施方案 篇四
各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地税局、国税局、市商业银行各支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等6部门关于大力推进下岗失业人员组织起来就业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4]27号)以及我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合就[2004]15号)(以下简称意见),现将实施细则明确如下:
一、关于对街道社区服务型、商贸型企业、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组织起来合伙经营企业的扶持政策
2003年10月1日以后建立并经认定的由3名以上(含3名)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自愿组织起来,通过合伙创办服务型、商贸型、加工型小型企业,或从事其他合伙经营实现再就业,免收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等一切行政性收费;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优先提供小额贷款。同时其实际吸纳、安置本市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一年以上的,按人数给予一次性补助。
(一)申请合伙经营享受税、费优惠政策,须持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合伙经营协议书;
3、合伙经营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4、一年以上期限的劳动合同;
5、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名册及《再就业优惠证》(如系协保人员,须在备注栏内注明);
6、企业在银行开设的基本帐户。
市劳动保障局对符合认定条件的颁发《组织起来就业实体认定书》,凭《组织起来就业实体认定书》,国税、地税、工商、财政、劳动、建委等部门按规定落实有关优惠政策。
(二)申请吸纳人员补助须持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3、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的名册及《再就业优惠证》(如系协保人员,须在备注栏中注明);
4、与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或下岗失业人员合伙经营的协议;
5、工资支付凭证(工资表);
6、在银行开设的基本帐户。
申请此类就业补助资金,企业或合伙经营的组织首先应持《组织起来就业实体认定书》,向区劳动保障局提出申请,由区劳动保障局初审汇总后,按季报市劳动保障局,市劳动保障局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无误后,转市财政部门。市财政部门核定后15个工作日内将一次性补助资金直接划入企业的基本帐户。
二、关于百帮就业服务中心的扶持政策
(一)各区应在6月底前,将名称统一为“××区百帮就业服务中心”,并完成相关管理职责的调整。百帮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在6月底前全部按要求办理聘用手续,并按照各区政府已核定的单位性质享受相应待遇。
(二)百帮创业园区应以吸纳进入园区的百帮组织为主;对孵化成功、搬出园区经营暂有困难的,允许短时租用场地,但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年。
(三)各区百帮就业服务中心中的非正规就业组织,每孵化成功1户正式注册的企业,按其规模状况,对百帮就业服务中心奖励5000~10000元。其中注册规模在5人以下的奖励5000元,5人至10人的奖励8000元,10人以上的奖励10000元。
各区百帮就业服务中心按季向市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奖励资金时应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孵化成功企业的原《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证书》原件;
3、新注册企业的《营业执照》副本;
4、国税、地税的《税务登记证》;
5、企业职工花名册;
6、会计报表或相关财务资料;
7、区百帮就业服务中心在银行开立的基本帐户及帐号。
(四)各区百帮就业服务中心当年吸纳新增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按吸纳的人数,每半年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按每吸纳1名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奖励500元的标准,一次性予以奖励。申请奖励时应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证书》原件;
3、当年吸纳的下岗失业人员名单及《再就业优惠证》(如为协保人员,须在备注栏中注明);
4、区百帮就业服务中心在银行开立的基本帐户及帐号。
此类补助资金,市劳动保障局在收到申请的15个工作日内,审核无误后,转市财政部门,市财政部门核定后15个工作日内将就业补助资金直接汇入相关单位的基本帐户。
(五)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未注册前两年,可申请享受国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市、区两级财政从再就业资金中予以补助优惠政策时,需按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证书》原件;
3、国税缴税凭证;
4、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在银行开设的帐户及帐号。
(六)已正式注册的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申请享受注册后一年国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市、区两级财政从再就业资金中予以补助优惠政策时,需按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原《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证书》及《营业执照》;
3、国税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
4、国税缴税凭证;
5、企业在银行开设的帐户。
申请税收地方留成补助资金时,百帮就业服务中心或孵化成功的企业可向区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区劳动保障部门在7个工作日内审核无误后,转区财政部门,区财政部门核定后在7个工作日内将区财政承担部分的就业补助资金划入相关单位的基本帐户,同时报市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市财政部门据此在7个工作日内将市财政承担部分的就业补助资金划入相关单位的基本帐户。
(七)对2003年10月1日后进入百帮就业服务中心创业或进入各街道开辟的再就业一条街(下岗失业人员经营户不少于全部经营户80%)自谋职业的持证下岗失业人员,自创办之日起,1年内减半缴纳房租和水电费,3年内免缴物管费、卫生费、治安费和环保费等。
申请此类资金补助时,各百帮就业服务中心或街道需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百帮就业服务中心或街道证明;
3、管理服务机构与各经营户签订的经营协议书;
4、经营户本人的《再就业优惠证》;
5、收费凭证;
6、百帮就业服务中心或街道在银行开设的帐户。
以上减免的各项费用由区、街道财政承担。市里将根据各再就业园(区、街)的有关费用减免情况和工作实绩给予资金补助。
(八)2003年10月1日以后成立的非正规就业组织,安置的本市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按规定给予劳动合同期限一致的社会保险补贴,其中“4050”人员同时给予相应期限岗位补贴。
申请社保补贴时,需提供以下材料:
1、申请报告;
2、《非正规劳动组织》证书(原件);
3、吸纳的下岗失业人员花名册及《再就业优惠证》(协保人员需在备注栏注明);
4、社保缴纳凭证;
5、非正规就业组织在银行开设的帐户。
各区百帮就业服务中心按季度汇总,初审后报市劳动保障局,市劳动保障局在收到申请的15个工作日内审核无误后,转市财政部门,市财政部门核定后15个工作日内将就业补助资金直接汇入相关单位的基本帐户。
岗位补贴的申请按我市出台的公益性岗位补贴申领程序的规定办理。
三、关于“社区帮扶万名4050人员就业项目工程”的扶持政策
各街道成立的劳务型服务公司,必须将本辖区内所有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未就业 “4050”人员全部吸纳,其中本人明确提出无就业愿望、不与劳务型服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的,根据《合肥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发放管理办法》(合政办[2003]20号)的规定,可由街道收回《再就业优惠证》并交还发证单位;本人提出已在别处就业(包括已在公益性岗位上岗的“4050”持证人员)、不与劳务型服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的,街道须在其《再就业优惠证》就业状况栏内予以注明,并及时统计在已就业的“4050”人员中。
街道新办的劳务型服务公司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2]208号文件和财税[2003]192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
从事“社区帮扶万名4050人员就业项目工程”的街道(镇)劳务型服务公司,每吸纳1名本辖区内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并签定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与失业人员)或劳务协议(与协保人员)的,可获得1000元/人一次性补贴,并享受公益性岗位相关政策。(劳动合同、劳务协议一式叁份,各区劳动保障局及合同、协议签订双方各执一份,合同、协议范本附后)
(一)劳务型服务公司吸纳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申请一次性补贴,各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可持以下材料向市劳动保障部门申请:
1、申请报告;
2、吸纳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花名册及《再就业优惠证》(如为协保人员,须在备注栏中注明);
3、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
4、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在银行开设的帐户。
(二)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首次向市劳动保障部门申请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时,需持以下材料:
1、申请补贴资金报告;
2、吸纳的“4050”人员花名册及《再就业优惠证》(如系协保人员,须在备注栏中注明);
3、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
4、公益性岗位资金申报表(三家抬);
5、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在银行开设的帐户。
再次申请时,需持上月工资发放凭证和当月《资金申请表》。
(三)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介绍其他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至用人单位就业的,可按规定享受职业介绍补贴;劳务型服务公司吸纳安置本辖区内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中的原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可申请享受社会保险补贴;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吸纳安置本辖区内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需进行培训的,可委托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具体按市财政局、劳动保障局《关于转发〈安徽省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制度的通知》(合财社[2003]287号)执行。
以上各项就业补助申请,市劳动保障局在收到申请的15个工作日内审核无误后转市财政部门,市财政部门核定后15个工作日内将就业补助资金拨付至各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的帐户。
四、关于小额贷款扶持政策
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从事的项目属于微利项目的,由中央财政据实全额贴息。为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从2004年1月1日起,对属于非微利项目的由市财政据实全额贴息。
经办银行按季度向财政部门申请贴息资金,具体按合肥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合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转发〈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微利项目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合财社[2003]288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办理。
(一)每季度结息日后7个工作日内,经办银行将贴息资金申请材料报送担保机构核对。主要报送以下材料:
1、贴息资金申请表和贴息贷款明细表(表样附后);
2、贷款计收利息清单;
3、借款人《再就业优惠证》复印件;
4、贷款合同复印件;
5、贷款发放凭单等。
(二)担保机构收到贴息资金申请表和明细表后,在7个工作日内对贴息项目、贷款金额、期限、利率等进行核对,出具意见。
(三)经办银行向区财政部门据实报告贴息发生额度,经区财政部门初审后,报送市财政部门。
(四)市财政部门收到经办银行的贴息资金申请材料后进行审核,对于微利项目的7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属于非微利项目的10个工作日内将贴息资金拨付经办银行。
(五)经办银行向专员办报送微利项目贴息资金申请材料,主要包括:
1、贴息资金申请表和明细表;
2、贷款计收利息清单;
3、市财政部门的审核意见;
4、担保机构的核对意见;
5、上一季度财政拨付贴息资金收款凭单复印件等有关材料。
五、关于建立、完善信用体系问题
各级小额贷款担保机构,要会同承贷商业银行、街道、社区进一步建立、完善个人诚信记录,及时将小额贷款还款情况通报市财政、劳动等相关部门,对恶意偷逃贷款的要及时与街道、社区通报,共同做好追款工作。
六、关于资金管理
“就业补助资金”是政府设立的专项补助资金,各单位、企业的再就业补贴、补助等均需从“就业补助资金”中支出。因此,严禁骗取、挪用“就业补助资金”。对于虚报冒领“就业补助资金”的,除追回全部资金外,情节严重的将给予严肃处理。
附:劳动合同、劳务协议范本
小额贷款贴息资金申请表
合肥市劳动保障局 合肥市财政局
合肥市地税局 合肥市国税局
合肥市商业银行
5.就业促进工作实施方案 篇五
中工团委„2010‟1号
共青团中原工学院委员会
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意见
为贯彻团中央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有关事项的通知》,以及团省委下发的《关于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指导意见(试行)》,校团委针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若干具体实施意见,以切实落实上级有关精神,找准服务切入点,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途径,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搭建新的广阔平台。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加强就业创业工作调研,把握工作主动性
为了全面、准确掌握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提供有力依据,团委将定期2-
发动各大院(部)力量,通过实地考察,选择落实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我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在见习基地的设立上,严格程序,按照《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申办审核管理办法》,严格把关,保证选取一批高质量的见习基地。
在见习基地的管理上,一方面保证做到合理设置见习岗位,按照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原则,为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另一方面将我校毕业生见习与见习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相联系,在沟通设置见习岗位、安排见习学生时,充分考虑该单位的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输送相应专业和特长的学生见习,做到有的放矢,保证见习期满的毕业生尽可能多的被留用。
2.积极联系高层次见习单位,为学生搭建更优质的就业平台 校团委将充分利用团委新网页功能,及时发布见习岗位信息,定期举办毕业生就业见习交流会,积极联系高层次见习单位,邀请他们来我校举办相关讲座及宣讲会,极力促成更多的大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加入到我校的见习基地建设中来。
并且,通过有侧重性、有针对性地向各类大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反馈我校优秀毕业生信息,来力邀来这些企事业单位到我校挑选见习生,在我校挂牌并与我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此营造多企业、多单位参与我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庞大阵营、构建多企业、多单位关注我校毕业生人才信息的良好氛围。
三、关注学生干部群体的就业工作
校团委将切实立足于高校学生干部这一群体的实际情况,通过定期召开毕业班学生干部就业工作会议,开展针对学生干部的专题讲座和培训等途径,使学生干部们在得到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的同时,带头树立科学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干部在就业中的优势。
与此同时,通过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干部管理能力、处事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的有意培养与锻炼,以及通过定期开展的工作情况总结,让学生在干部工作中不断吸收经验教训,获得经历与成长,提升学生干部群体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在能力上,思想层次上,道德品质上成为“准精英”。让他们在与同龄人竞争时更有实力,更有自信。
四、积极主动,多管齐下,重视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
1.以“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为龙头,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加大学生创业服务的力度,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工作的开展。
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努力将各种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和创业计划竞赛渗透到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各个环节。继续在校内积极组织举办“管理之星”等一系列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多开展投入资金小、技术要求少、好操作、易开展的创业项目。并且积极走向校外,寻求和拓展竞赛活动项目,联系、组织学生报名参加校外如“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等的一系列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以切实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积极开展“SIYB创业培训项目”,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4-
“SIYB创业培训项目”是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在我国推出的合作项目,目标是消除贫困和创造就业,帮助创业者创办和经营自己的企业,并在此过程中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该培训专帮助微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开设,其专门研究开发的一系列创业培训课程,具有培训周期短、参与程度高、培训方式灵活、实用性强等特点,课程采取“U”字型授课模式,互动性、参与性强,在我国一些省市推行以来,深受前来听课大学生们的欢迎。
校团委预备在今年的工作中,在校内为我校学生引进“SIYB创业培训”相关课程,切实加大对我校学生创业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该课程受训学员将通过学习、参观、座谈、交流、素质拓展等多种形式,结合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融资理财等系统全面的创业知识的培训,并通过短期的培训,使他们在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本领等方面能有一定的提升和飞跃。
3.评选校园创业典型,树立大学生创业标杆
结合团省委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实施的“河南省大学生寒门骄子创业扶持计划”,在校内挑选出一批优秀创业学生作为“中工创业明星”,加大对他们创业成功事迹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这些成功个例,给广大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以鼓励,也让大家通过分享他们的创业经历,为自己的创业之路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4.设立创业示范店,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
针对我校已成功自主创业的学生,计划通过开设“中工学子创业示范店”,展示、销售他们自主创业的产品,让大家对他们的创业项目提高了解,扩大其产品销售渠道,让他们的创业活动得到更多的认可与广泛的支持。
五、开展以就业创业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1.在原有的社会实践形式上,开放思想,创新模式,走出校园,开展以就业创业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就业创业考察调研小分队,通过联系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我校已建立的就业见习基地,让学生进入这些单位,就当前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需求侧重点进行调研,为我校广大即将步入就业领域的学生提升自我,调整自我以迎合社会需求提供方向。
2.组建若干创业实践小分队,面向社会,在学校联系建立的相应创业实践场所,就相关项目进行多种形式的创业尝试活动。选拔专业素质强、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做团队的专业指导导师,并配备思想法规教育导师一同对团队的创业活动进行管理和指导。在实践中对团队实施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氛围,扎实创业基础。让学生能在面向社会的创业活动中,预演可能遇到的创业困难,从中了解社会现状,积累创业经验,建立自己的人脉网络,完成创业必备素质的原始积累。
二○一○年三月十一日
6.就业促进工作实施方案 篇六
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会
2011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在上级部门的管理指导下,在社会各界以及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促进会认真遵循章程确定的宗旨,秉承人本服务的理念,紧紧围绕促进就业的工作目标,努力配合政府部门的中心工作,搭建交流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促进项目活动,发挥了社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促进广大毕业生的就业和“人才强省”战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较好地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完善制度,健全机构,强化促进会工作基础
2011年,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会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完善机构设臵,不断强化促进会工作基础。一是成立了就业工作专家指导专家委员会。就业促进会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就业渠道扩展、大学生及用人单位权益维护、大学生就业工作行业标准制定和调查提供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导。二是组织召开第一届常务理事会。5月,促进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在河南农大桃李园学术交流中心成功召开。会上通过了促进会秘书处和专家委员会机构设臵以及促进会2011年工作要点。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等42个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共58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既总结了成绩、交流了经验,又查找了不足,安排了工作。三是顺利-1-
完成促进会年检、审计工作。根据民政部门的要求,促进会从三月份开始准备年检工作的各项材料,包括促进会2010工作报告书、会费收支明细等,并委托省民政厅指定的河南广发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对促进会财务进行审计并出具财务报告。在省教育厅办公室、财务处和学生处等处室的大力支持下,经河南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认真审核,年检工作于6月顺利完成。
二、开拓市场,加强交流,拓展促进会工作空间
促进会坚持把促进毕业生就业、服务学校就业工作作为宗旨,准确把握工作定位,在“促进”上做文章,在服务上下功夫,积极开拓市场,不断加强交流。一是联合举办名企招聘会。11月份,由促进会和新乡市创业者协会在新乡市体育中心共同举办了2011年河南省“新誉佳杯”全国名企大型招聘会。来自中南沿海地区的多家500强知名企业共计300余家参会,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吸引了4万余名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参与应聘。招聘会以“发展区域经济、展示新乡形象、提升就业质量、拓宽创业领域”为主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社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搭建了沟通、交流、选聘平台。二是积极开展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交流活动。10月份,由信阳师范学院承办的2011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会豫南区年会暨河南省豫南区高校就业指导培训会在驻马店召开。省教育厅、促进会秘书处及豫南片区的16所大中专院校主管就业工作的领导、就业部门负责人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北京高校就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副总编、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原主任祁金利研究员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北京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席李家华教授,分别作了“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和“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指导”的辅导报告,向与会人员系统讲解了就业创业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11月份,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豫政„2011‟67号)文件精神,促进会组织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工程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等高校就业部门负责人,在河南科技大学就我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一年来,豫东、豫西、豫北、郑东、郑西等各片区牵头高校(副会长单位)也根据本区域工作实际,组织各会员单位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交流、学习活动。
三、拓宽渠道,服务就业,促进会工作形式
为适应就业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促进会不断拓宽促进就业工作的渠道,丰富自身工作形式。促进会在2011年主动与省内百余家知名企业,包括三全集团、杜康集团、宇通集团等发送邀请函,邀请其加入促进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校企人才合作平台,一方面,促进高校能够通过企业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各类科研、技术人才的需求,目标明确的培养毕业生;另一方面,积极服务会员企业用人需求。在完善传统服务形式的基础上,促进会依托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沃科网建立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促进会网站,服务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网站设立以来,日访问量平均达1000人次。网站设立“名企招聘”、“信息快报”、“政策法规”、“服务咨询”等栏目,为企
业风采展示、文化宣传、招聘人才,学生求职就业提供了有效、直接的通道。同时,促进会有关的通知、新闻、工作动态等消息也及时的发布于此,进一步丰富了促进会的服务形式和内容。
四、准确定位,积极配合,全面履行促进会工作职能
促进会充分发挥“促进”的职能,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工作。一是认真总结预征入伍工作。按照省教育厅的安排,促进会各副会长单位在本片区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入伍预征调研工作,并根据各高校历史、地域等特点,总结了大量适合本校、本省的工作方法及宝贵经验。二是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工作,促进会依托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园,与相关会员单位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三是积极探索就业服务项目。按照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长效机制的要求,促进会积极拓展就业服务领域,从实际效能出发,组建一些带有示范、引导、探索性的就业服务项目。三是广泛开展就业促进宣传工作。促进会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就业促进会成立的重要意义,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提高其在社会各界的认知度。同时要创造条件为会员构建便捷、快速的服务平台。四是加强自身建设,建立了覆盖各个片区的服务网络。积极做好会员的发展和组织工作,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五是做好就业促进会财务制度、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建设,实施规范管理,为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制度保证
一年来,促进会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得益于上级主管部门关怀指导,得益于会员单位的支持配合。由于促进会成立时间不长,很多工作处在探索之中,缺乏经验、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收缴会费缺乏措施,致使有一些会员单位就缴纳会费不主
7.就业促进工作实施方案 篇七
1 校友资源促进高校就业教学工作开展
人才培养作为高校三大重要社会职能之一, 在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今天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毕业生是否能够就业, 就好业,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一所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价。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实践课程作为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之前进一步掌握专业技能, 锻炼实践操作能力, 接触用人单位, 了解一线生产环境的主要途径, 在大学生就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 就业市场形势也发生了巨变, 而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高校在就业政策及课程的制订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存在理论与实践课程脱节、课程设置与市场实际需求错位、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差距的现象, 多种因素的影响, 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产生。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需要高校积极、主动同时准确的掌握市场及用人单位需求, 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培养方案, 合理安排理论及实践课程比例, 努力培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需要及时准确的了解市场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而作为学校和市场天然纽带的校友, 在这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
校友在校学习, 生活的经历使其对学校的专业设置, 师资力量, 培养模式具有深刻的切身体会。进入社会工作以后, 不同年龄阶段的校友, 其工作经历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作为对学校教学工作评价的指标。初入工作岗位的校友, 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所学知识及技能与单位需求的契合程度。而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校友, 有的小有成就, 有的则成为单位的骨干或专业技术人才, 对本行业发展前景、人才信息、用人需求有较清晰的体验。通过校友信息反馈, 大学就能意识到自身人才培养的软肋, 进而调整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 使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通过信息反馈, 高校可将就业工作提前进行, 在教学内容, 教学计划的设计上更贴近实际及学生实际需求[2]。
2 校友资源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校友对大学生而言, 是学长, 也是不在编的老师, 校友的创业历程、社会阅历、人生体验等是在校大学生的极好教材。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 介绍自己成长的经验和教训, 使在校学生能够学习校友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知识, 在成长和就业过程中得到校友的指导和帮助。故此, 高校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聘请校友企业家、知名人士、劳动模范等优秀校友代表作为创就业导师, 建立导师团队数据库, 邀请校友返校为在校大学生作“创业主题系列报告”、“成长成才主题系列报告”等教育活动。
3 校友资源促进高校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能力的缺失是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而对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为主要任务的高校毕业生来讲, 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时间上更多的只能依靠寒暑假的实习以及平时的兼职。而平时的社会兼职对用人单位来讲, 其并未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太大的帮助。因此寒暑假的实习及认识实习、实践就成为在校生培养就业核心能力的最好机会, 而作为实习实践基地则在在校生的专业认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质的实习实践基地, 可以让在校生在实习接触到本行业先进的生产技术, 了解行业发展动向, 同时优质的认识及毕业实践实习可以对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而不至于让在校生的实习变成“走一走, 看一看”的一日或几日游。同时在实习过程, 企业可以通过实习过程近距离的观察、了解同学, 抢先接触未来人力资源。因此高校为了促进应届毕业生就业, 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 应积极联系校友加强对实践基地的建设, 将实习实践基地打造成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促进在校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
4 校友资源促进就业信息良性互动
一所学校的校友分布于各行各业, 校友自身经过多年的发展, 其能够接触或掌握到对本行业的技术发展, 行业发展前景, 以及人力资源的第一手信息。而这些信息对高校就业工作来说, 是其就业政策的指导和制订的重要资源, 合理、正确的使用上述资源, 能够使高校就业指导和政策更加符合市场及社会的需要。基于此, 高校可以通过设立“高校就业观察员”, 聘请在本行业中的优质校友进行担任, 定期对高校的就业政策进行指导, 反馈学校已就业学生相关信息, 提供近期行业就业动向, 可以使高校就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校友作为一所学校对外展示重要形象, 是学校的宝贵资源及财富, 其能够在学生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实习、教学实习等领域为学校提供支持, 能够与高校在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合作, 及时反馈信息促进高校课程建设, 同时其丰富的社会经验及阅历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 同时其自身所掌握的资源能够为高校提供良好优质的就业信息, 因此合理高效的利用校友资源, 将会对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德功.高校校友会的职能与校友资源有效开发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0 (1) :148-153.
[2]陈积光, 欧以克.开发校友资源促进高校发展[J].高教论坛, 2005, (5) :183-186.
8.就业促进工作实施方案 篇八
近年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45万增加到2013年的727万,增幅达4.3倍。[2]在这样的一种毕业生剧增、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下,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发展之初被人怀疑、举步维艰,而如今因为其对于缓解全社会就业压力起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对于一个高职院校来说,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是关系到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如何通过完善职业指导体系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水平,是当前不容回避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1思想认识上高度不够
招生和就业作为高职院校的“进口”和“出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把这两项工作当成核心来抓。但很多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把更多的重心放在招生上,可谓是全员出动,贯彻全年工作的始终,还把招生成效与老师的绩效考核相挂钩。但鲜少有全员出动为学生找实习、就业单位的。即使很多高职院校给学生安排了实习指导老师,要求定期走访企业、批改实习指导手册、协调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关系等,但存在流于形式、完成基本工作量的程度,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如招生那么多。
2工作层次上深度不够
随着高职院校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很多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起了比较良好的合作关系。省教育厅对于各个高校就业率的考核,使很多高职院校比较重视达到高的就业率,在毕业季到来之前浓墨重彩地集中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待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就业率后,学校就松了一口气,后续的追踪一般就交给了麦可思公司。半年后的问卷调查和报告出炉后,就基本不关注毕业学生的发展动向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了。
3人员配置上严重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一般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或称办公室),附属于学生处。职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是需要有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来承担的。但事实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职业指导工作由院系书记、辅导员兼任。而这部分人员的行政性、事务性工作相当繁重,特别是辅导员一般是从高校到高校,本身没有接受过职业指导相关理论的系统性培训,很少具备职业指导的资格,即使有,也只是通过短期集中培训获得,无法保证自身理论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一般都采取了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的形式,导致了职业指导工作缺乏专业性、系统性,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成效。
4指导效果上还不显著
高职院校对于职业指导工作的日益重视,也使得职业指导课程从无到有,从几场讲座、几次培训发展为一门系统、规范的课程,并成为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高职院校都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授课,也尽可能地采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力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受到课时数、教学资源等的限制,职业指导课程一般还是大班授课,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二完善职业指导体系的想法与做法
1全员重视职业指导工作,深化职业指导工作层次
对一个高职院校来说,从学院领导到中层干部再到普通教职员工,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就业工作同样关乎着一个高职院校的生死存亡,而职业指导工作水平又是影响就业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要像重视招生工作那样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
同时,不能把学生毕业看成是职业指导工作的终点,应该在学生实习时和毕业后,始终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风向标,通过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分析信息成因,能够及时地给予政策、措施和课程设置上的调整等。即使学生已经离开学校,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继续提供职业生涯指导,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体现学校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家庭因素,因为家庭教育在学生性格、气质、人生观等形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定位、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观等。学校应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体手段,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职业指导工作成效等,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了解家长对于职业指导工作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并给予积极地改进。
2建立一支专门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
职业指导的工作需要社会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其工作的复杂程度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极高。[3]
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采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就业指导中心的主要职能在于各项就业政策及管理制度的制订、执行与考核,同时能对全年的职业指导工作列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常规工作、特色活动、辅导员和“职业导师”每学期的工作重点等;辅导员分批接受职业指导师资格培训,为上好职业指导课程和开展好职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并在具体的职业指导工作中能够将各自的专业背景和所学的职业指导理论相结合,提高职业指导的有效性;聘请专业课老师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使老师能够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与学生交流行业、企业的知识,指导学生不断地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适应企业、适应社会;聘请校内外职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对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定期进行会诊和指导,能够让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经常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力图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能不断进步和成长。
3加强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之一就是能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基于这个考虑,目前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比如开发校企合作课程、聘请企业人士给学生上课;派专业课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同时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学生有半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和指导等。
但我们不难发现校企业合作的深度还显不足。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半年内离职的高职大学生达到44%,而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可能是造成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4]用人单位在对待实习生和毕业生的态度上是存在一些差异的。在实习的过程中,有些用人单位甚至就把实习生当成一种廉价的劳动力,认为实习生跳槽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而很多实习生也只是把实习当成一种任务,觉得是因为学校教学有这个环节,为了能顺利毕业所以只能在这半年时间内听从学校的安排,待到毕业后就立刻辞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出现上述这个现象,值得学校、企业双方共同思考和解决。首先学校能够愿意花力气,把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管理制度搬到课堂上来,尤其是在实训时,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员工,老师就是自己的主管,整个课堂就是企业实际的生产车间或者办公室,能够有很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方面的教育,做到有效杜绝恶意毁约、违约现象的出现,提高与学生、用人单位沟通的频率,尤其在学生与用人单位出现纠纷时能够主动承担应有的责任并做好调解工作,保证顶岗实习工作顺利开展;企业能够本着对实习生负责的态度,也能给予实习生成长的空间和培训的机会,尤其是愿意留在企业发展的实习生,更应该多给予关怀和指导,既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又注重职业素养的提高,同时,向学生所在的学校、实习指导老师经常反馈信息,把校企合作上升到校企融合的高度。
4职业指导课程与个性差异化指导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通常是结合不同的时间段,针对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置不同的模块,如职业生涯规划模块、企业文化及规范模块、创业教育模块、求职技巧和就业政策模块等。
虽然看似课程的内容设置上比较完整、由浅入深且具有系统性,但毕竟职业指导课程的课时数极其有限,又是大班授课,与课程预期达到的效果还是存在一些差距。因此,职业指导课程的任课老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上多下功夫,丰富教学手段,保证理论教学的效果,同时在课后,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课外拓展任务,能够加深对课上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在上好职业指导课程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特点,面对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问题也多种多样。[4]这项工作要想得到顺利开展,有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是首要前提,同时需要所有人员结合自身的教育背景,相互支持和协助,能够做到资源共享。比如出现就业困难学生了,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思想动态,任课老师了解学生的上课表现、学习能力,职业导师了解学生的职业规划,那么三方资源一共享,就能分析出现困难的原因,结合有心理学等其它教育背景的老师给出建议,则可以很快地“对症下药”。
总之,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和重视。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该尽快建立起一支专业、稳定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职业指导工作规范和流程,切实、高效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 2014-02/26/c_119519457.htm,2014-2-26.
[2]陈明瑶,卞雪梅.论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J].科教文汇, 2010(1):163.
[3]蔡美萍,试论高职多元化职业指导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2):64-66.
9.就业促进工作实施方案 篇九
加强职业培训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稳定扩大就业、保障改善民生的关键举措,是培养技能人才、打造人才高地的重要任务。为整合全市技工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职教中心资源,打响“盐城职教”品牌,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1〕110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新时期全市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创业就业、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按照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实效,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目标任务。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企业职工都得到一次技能提升培训,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和“创业一人带动一批”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5万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0万人,创业培训400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名,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技能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初、中、高之比为25:45:30,基本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
二、大力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
(三)健全职业培训制度。适应城乡劳动者创业就业需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快实现培训对象的全覆盖。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重点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重点开展“学历+技能”、“外语+技能”培训。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对在岗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企业新录用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加大 创业培训力度,对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建立职业培训结业与技能鉴定同步实施制度,凡享受政府职业培训补贴并符合条件的培训对象,在培训结业时均应参加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四)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根据劳动者就业需求,建立健全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灵活采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方便劳动者参加培训,提高劳动者培训积极性。根据市场需求,全面推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养,鼓励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或实训中心,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咨询服务等,提高技能培训的实效性。根据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着力完善创业培训与创业实训、创业见习相结合,与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服务相衔接的培训模式,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整合职业培训资源。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和学校类别界限,组建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重点培育一批专业有特色、办学有规模、就业有市场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打响“盐城职教”品牌。加强各类职业培训基地建设,依托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及其它重点职业院校建立盐城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世界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建设1个国家级、2个省级和20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5个省级、20个市级和20个县级创业培训基地,10个县级公共实训基地,认定和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和定点培训机构。
(六)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建设2-3个市级职业培训师资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培养20名省级教学名师、100名专业带头人、1000名“一体化”教师,职业培训专业课教师“一体化”比例达70%以上。深化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改革,加强示范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快开发培训计划大纲和培训教材。推进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建立职业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公布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并进行动态管理,对参训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三、着力构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
(七)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建立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内技能评价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服务体系。大力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社会化考评工作,贯通劳动者技能晋升通道。探索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办法,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注重从生产服务一线发现拔尖技能人才。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制度。
(八)健全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各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丰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内容,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快推进职业技能竞赛规范化和制度化,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级职业技能大赛,每年举办一次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积极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参加省、国家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全国一类技能竞赛前三名、省级一类技能竞赛第一名获得者以及参加世界技能竞赛的选手,在市内职业院校任教的,可按规定程序优先招录为事业编制工作人员。
(九)健全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充分发挥生产、服务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为他们开展相关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推行首席技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采用企业建设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在企业班组、工段、实训(研发)中心等关键岗位设立首席技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创新、技术开发等活动,发挥技能大师“传、帮、带”作用,带动企业技能人才水平整体提升。
(十)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对在职业培训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引导企业建立并完善职工凭职业技能资格等级、业绩贡献大小确定收入分配的激励制度。用人单位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取得高级工以上
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等方面享有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相同的政策。技工院校高级班毕业生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试用期、见习期工资待遇及定级工资均参照高等教育大专学历毕业生待遇执行;技师班毕业生各项待遇按照本企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有关待遇执行,经用人单位聘为技师、高级技师的,其待遇按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四、切实加大职业培训资金的保障力度
(十一)增加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对用于职业培训的各项资金要积极整合、统筹使用、提高效益。确保各项政策性资金安排到位。统筹安排省财政补助经费和市、县财政应承担的经费,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机制,建立按生均安排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财政经费制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调整市、县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在按规定给予各项职业培训补贴的基础上,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就业专项资金用于公共实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建设。用于职业教育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应不少于20%用于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规范提取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市、县政府可统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用于本地区职业教育培训,并划出一定比例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职业培训提供资助和捐赠,企业、个人通过国内公益性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资助和捐赠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准予在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前扣除。
(十二)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统一城乡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建立城乡统一、普惠共享的职业培训政策,做到同一地区、同一工种补贴标准统一。根据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和培训成本,以职业资格培训期限为基础,科学合理地确定培训补贴标准,对属于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工种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落实就业培训补贴政策。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并取得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未颁布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应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的城乡劳动者,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对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对其中农村学员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员实施免费培训。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城乡新成长劳动力等,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设立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统筹使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和用于职业教育的城市教育费附加,设立盐城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优秀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奖励和职业技能竞赛奖补。建立职业培训服务重点企业制度。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定向培养的学生(学员)毕(结)业后进入市内重点企业就业并签订2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进行适当补助,所需资金从当地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企业以委托培养、提供教学捐助等形式与各类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培训一线在职人员和招录职业院校学生人数达到企业职工总数20%的,返还当年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政府统筹部分。
10.就业促进工作实施方案 篇十
为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基础,以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为载体,以创新就业创业模式为动力,着力构建“政府推动、校企联动、学生行动”的就业创业体系,努力建成汇集中西部创新创业人才的“洼地”,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天堂”,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从2009年开始,大力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百千万工程”,即:每年扶持100名以上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1000名以上大学生成功就业,推动10000人次以上大学生通过培训见习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三、主要措施
(一)打造大学生就业创业园区。坚持“整合资源、错位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与高校以多种方式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园,引进“八百邻”等项目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引导大学生创业项目按产业布局向园区集中,形成集聚、示范、带动效应。重点打造“三大创业园区”:以龙潭工业园为依托,打造“成都龙潭总部城大学生创业园”;以电子科大为依托,打造“大学生电子信息创业园”;以成都东区文化创意项目为依托,打造“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
(二)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鼓励生产企业、设备制造商等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机器设备、配套设施、厂房车间等租赁,鼓励各种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中心等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软件开发、技术开发等服务。在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选择10个左右具有一定规模、资质的企业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基地每年提供大学生实习见习岗位300个以上,解决大学生就业200人以上。
(三)实施大学生服务基层计划。招募大学毕业生到我区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服务。重点实施“三百计划”:一是“百名大学生服务社区计划”。招募100名以上大学生到社区工作,实现“每个社区两名大学生”的目标。二是“百名大学生支医计划”。招募100名以上大学生到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三是“百名大学生支教计划”。每年公招100名以上大学生到我区中小学、幼儿园任教。
(四)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一是“人才实验室VPE”模式。依托社区、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联盟,在成华区“人才实验室”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创新推出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顶岗实习和就业见习(Practice)、促进就业创业(Employment)“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创业“VPE”模式,并扩大高校和企业参与范围,通过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顶岗实习、就业见习、就业培训等集中在大学期间基本完成,形成“大学生志愿服务—顶岗实习—就业创业”的“大学生人才成长”链条。二是“创业后续支持服务TSA”模式。在近年来对城乡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开展自主创业TSA后续支持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范围,创新推出增强大学生创业思维(Think)、学习(Study)、行动(Action)能力的后续支持服务,对大学生在创业商机选择、证照办理、融资渠道、企业管理、员工培训、店面设计装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帮扶,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企业经营能力。三是“公益创投NPP” 模式。结合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和村级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以及社区服务站改革,创新推出公益创投(Non-Profit PartnersVenture Philanthropy)模式,引进社会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公益创投金”,把原由政府做的、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服务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实现政府发包、社会承接,开辟继政府部门和企业之后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第三领域”。
(五)配套优惠扶持政策。一是大学生创业办理工商税务登记,免收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二是设立100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对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予以贴息。三是设立1000万元大学生就业创业专项资金。通过政府投入、高校筹集、企业赞助等多种渠道筹集,专项用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性扶持、表彰奖励等。四是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寓。首批推出10000平方米大学生廉租公寓,对入住大学生住房租金实行第一年100%补贴,第二年50%补贴。五是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首期在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提供3万平方米的创业场地,对大学生创业人员场地租金实行第一年100%补贴,第二年50%补贴。六是大学生创业公司所缴税收的区级地方所得部分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前3年按100%扶持补助,后2年按50%扶持补助。七是辖区企业新吸纳大学生实现稳定就业1年以上的,对企业实行1000元/人·年岗位补贴。八是鼓励社会机构面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大学生取得相应资(合)格证书,并在成华稳定就业创业1年以上的,按800元/人标准给予培训机构补贴。九是创业项目获得省、市部门立项的,或涉及科技创新经省、市部门认定的,将按项目所争取资金或融资总额的10%以内进行奖励(单个项目不超过50万元)。十是对创业受挫大学生和困难家庭大学生实施就业援助,实行一对一帮扶推荐就业,直至实现就业。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成华区大学生就业创业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区长、常务副区长、宣传部长、分管副区长担任,团区委、区人事局、区劳动保障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团区委,负责综合协调工作。建立成华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统筹协调全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建立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的多方参与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鼓励和吸引企业、民间资金、社会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力量参与和介入。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纳入目标管理,确保有力推动。
(二)强化综合服务。探索建立“创业服务中心+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园区”三级联动模式。成立成华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中心设在区劳动保障局,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服务。专设成华区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在区政务服务大厅开设大学生创业绿色窗口,并延伸至我区“三大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咨询政策、办理手续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大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大型仪器仪表共享、科技文献查新、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科技成果鉴定推广等服务。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团。聘请成功企业家和专家组建就业创业导师团,采取单个辅导、会诊辅导、授课辅导、咨询辅导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就业指导。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沙龙)、合作社、协会建设,促进大学生、导师的深入交流。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加强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产销衔接培训。鼓励各种社会机构,组织面向大学生的专业培训、专项培训和定向培训等,重点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金融保险、物流运输、都市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服务业人才队伍培训。
(三)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大学生就业创业宣传力度,重点宣传涌现出来的优秀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促进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每年举办“十佳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活动,积极开展“创业论坛”、“创业设计大赛”等创业主题活动,营造支持、鼓励、保护创业的社会舆论环境。
五、附则
(一)本意见所称的大学生,是指普通高校在校生、应届毕业生及毕业两年内未就业的大学生。
11.就业促进工作实施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认识职业指导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针对现在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充分发挥职业指导作用的有效途径,对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作用
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第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利于其全面发展。第三,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求职技能,促使其顺利就业。
二、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职业指导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一,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担任职业指导教师主要是年轻老师,这部分教师工作经验相对不足。此外,由于高校的职业指导教师很大一部分由二级学院的辅导员组成,该队伍的流动性较强。第二,职业指导人员配备不足,缺乏专职人员。很难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业辅导,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职业指导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
现在不少高校的职业指导内容大多还是停留在对就业政策的解读、求职技巧的培训等面向毕业生就业阶段的指导。其形式也是比较单一,大班的就业指导课、相关讲座和经验交流是主要的形式,缺乏分群体和分阶段的指导与个性化指导。
(三)重就业率,轻就业质量
职业指导中心的绝大部分工作也是围绕学生的就业率来开展,而对从事的具体职业及以后的发展前景并不很在意,忽视了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三、职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解决以上所提到的相关问题,提出以下几个途径。
(一)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职业指导专业化
一流的职业指导工作必须要有一流的职业指导队伍。所以打造一支高职业技能,高教学水平的专业化队伍非常重要。
第一,明确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相应的职业指导教师素质要求。职业指导教师要具备职业指导专业知识、专业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二,合理调整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结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组合体,是多个要素的合理配置,其中就包括学历、工作年限、职称、专业背景等等。在人才引进时要注意这些因素。第三,注重职业指导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行业企业需求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校内职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同时可以组织职业指导教师下企业去锻炼,在真正的工作中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体验企业文化氛围。同时也可以组织职业指导教师与企业骨干、精英进行交流沟通。
(二)实施个性化职业指导
建立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教育体系与工作模式,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就业观,进一步提升大學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第一,构建个性化的职业指导课程。在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具体是根据生涯发展理论,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里面的不同任务,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且贯彻在职业指导的全过程。依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个体特点与社会需求,在不同的年级有所侧重,灵活调整课程实施计划。第二,实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与咨询。职业指导讲究人职匹配,职业测评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为制定其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普遍性问题可用大班的职业指导课来解决,而具体到个人的职业定位与分析,还得要个性化指导,可通过面对面、电话、网络等方式来进行。大一新生入校就做好实名制的职业指导问卷,并做好记录存档,以便今后更好的为职业指导人员开展咨询辅导活动。第三,扩展个性化的职业体验与训练。高校可通过形式各样的职业体验活动,打造接近职场的学习生活情境,这样可以更好的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搭建平台,使其在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内心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其职业素质,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三)重视网络宣传阵地建设
信息时代的来临,其影响对广大的大学生越来越大。职业指导要充分利用这覆盖面广的有效新载体,增强职业指导的影响力和有效渗透,满足大学生对职业指导的各种需求。重视网络建设,建设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网站,构建大学生职业指导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在职业指导网站上了解最新的职业生涯理论,了解企业、行业的各种需要,了解国家的各种就业政策。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拉近高校、企业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利用QQ,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通讯工具,提升职业指导的吸引力,使得大学生更加有效及时地接受职业指导,顺利就业并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建.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张畅,赵婷.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1)42
[3]陆地.构建高质量的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体系[J].高教探索,2014(4)121
作者简介
【就业促进工作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就业促进股工作总结06-28
县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工作报告06-17
促进就业法11-24
3.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联合会章程06-26
促进困难青年创业就业11-17
广宗县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工作调研报告10-24
关于促进失业青年就业的思考08-23
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11-03
创新机制 促进就业 完善体系 构筑和谐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