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第三单元

2024-12-23

八上历史第三单元(9篇)

1.八上历史第三单元 篇一

实验中学2009届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测试卷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

一、基础知识(16分)

1、注音或写汉字。(6分)

狭隘()悲天悯人()富贵不能淫()...

zhēn()酌热 chén()一劳永 yì()

2、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4分)

A、弄巧成绌头头是道娓娓动听拈轻怕重()

B、麻木不仁以讹传讹见议思迁鄙薄()

C、如释重负约定俗成以身徇职契约()

D、疲惫不堪适得其返漠不关心纯粹()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天,他鬼使神差地一石头打中了回巢的红鸟。B.面对别人尖刻的讥笑,他不以为然。........

C.袁隆平仍然矢志不移地搞他的科学试验。D.一些乐观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中学生应注意文明上网,在虚拟世界里不但要避免对坏人的警惕,也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B.这个山区的风景对我很熟悉,能一一说出它的佳处来。

C.有没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是衡量一个优秀班级的标准之一。

D.在韩冰灿烂而又坚定的笑容里,生命的意义在刹那间升华,绽放出绚丽动人的火花。

5、对加点词的词性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十分需要人们了解,关心和重视它。........

A.介词动词形容词名词B.介词 动词副词代词

C.动词名词 副词代词D.动词 形容词介词名词

二、背诵(8分)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7、足蒸暑土气。

8、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9、情结是诗。龚自珍用“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吟唱凄风无情、落花有意的生命之歌。

10、《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11、公曰:“,必以情。”

三、名著阅读。(1+1+2+3=7分)

12、请写出《水浒》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名字及外号,并说出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的特征:

名字______ ______外号特征

13、格列佛在大人国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后来他是怎样被救回英国的:

四、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5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用“/”画出下面句子中语音停顿的地方。(2分)

饿 其 体 肤,空 乏 其 身

15、解释下列加线字的意思:(2分)

① 衡于虑()② 人恒过,然后能改()

16、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项是()(2分)发于声,而后喻此乃勇士头也民弗从也王果去墙数步 ....

不言而喻乃分其汤肉葬之战则请从道士呼王去 ....

17、上文的中心论点是(用原文回答):(1分)

翻译为:(3分)

18、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如“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说的,“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说的。本文在论证方法上

还采用了和论证方法。(5分)

(二)(21分)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

端的热chén。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

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chén,而是冷冷清请,漠不关心,麻木不

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人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

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yì思迁的人,对于一班bǐ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

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

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

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的人,一个有益

于人民的人。

19、第一段正面介绍白求恩的语句是第句,侧面介绍白求恩的语句是第句。(3分)

20、第一段文字夹叙夹议的特点很明显,这段文字中“议”的句子是第句。(3分)

21、作者纪念的人是白求恩,但③——⑦句却写“不少的人”,这里是论证方法,其目的是(4分)

22、第一段共列举了四个反面论据,按、、对同志、对人民顺序排列,它们属于论据。(3分)

23、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本句分别从、品质、、和人生意义五个角度肯定了白求恩的精神。(5分)

24、试体会下边说法的表达效果哪一个好?为什么?(3分)

⑪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⑫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都佩服他,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三)(17分)

(1)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

夫。大丈夫的这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3)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

是这些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4)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

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

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

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

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6)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

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7)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

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

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8)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2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A.孟子所说的话。B.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C.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D.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26、文中引用孟子的话有何作用是:(2分)

27、“„„此之谓大丈夫”中“此”指代的是后文分别举出_的三个事例来论证,这三者都是______论据。(4分)

28、第四节中“这一点”指的是_ _______,“这一原则”指代的是_______(4分)

29、从论证方法看,第七节先是,后。(2分)

30、就整个文章来看,本文以的表达方式为主,也穿插了,主

要是为服务。(3分)

(四)课外语段阅读(16分)小议“慎独”

(1)在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仍废弃

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

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2)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

分必要的。

(3)“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君子慎独”。一个人越在无人监

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思想境界。

(4)“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 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的故事:杨

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径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去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

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5)“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

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6)那么这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

都是一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7)“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

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8)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

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

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

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9)“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在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

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

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

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10)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

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

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3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32、选文(3)(4)(5)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4分)

33、阅读(6)--(9)段,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6分)刘备自律的名言

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1(3)

(2)爱因斯坦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

吴阶平年老时还不忘反思自己

(1);

(2):

(3):

34、下面三句话均出自选文结尾段,请选择其中的一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4分)

(1)“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

(2)“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

(3)“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

2.八上历史第三单元 篇二

“不过据有关资料显示, 扑克的最早起源是我们中国。相传早在秦末楚汉争斗时期, 大将军韩信为了缓解士兵的思乡之愁, 发明了一种纸牌游戏, 因为牌面只有树叶大小, 所以被称为‘叶子戏’。到了我国宋代时, ‘叶子戏’在民间就流行起来。”“既然扑克牌的最早雏形在我们中国, 那么为什么会在14世纪的欧洲完善和定型呢?”学生陷入沉思。“马可·波罗!”有人嚷了出来。“对啊!请依据课本讲出理由。”很快就有同学站起来说:“13世纪, 马可·波罗一行到达中国, 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 被留在元朝朝廷中任职。他在中国生活了17年, 每到一处都要认真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扑克牌的玩法就可能被他学会了。马可·波罗回国后, 就把扑克牌的玩法带到了欧洲。”“很好, 通过这个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扑克牌在中国产生, 通过马可·波罗传播, 最终在欧洲完善和定型。今天我们就

来复习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六、七、八三节课。”

“刚才扑克牌传播的方式是古代文明交往的哪种方式?”“和平交流。”“另外一种方式是?”“暴力冲突。”“举例。”“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希波战争的时间、作战双方、结果、马拉松比赛的由来……”

“这是哪张牌?”“梅花K!”学生齐声答道。“K是king的缩写, 皇帝的意思。梅花K是哪位著名的皇帝?”扑克常见, 可这个问题鲜有人注意过, 教室里一片哑然。我提醒到:“我们第二课讲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就被他占据其中三个。这位皇帝要求自己的战士要把世界作为自己的故乡。”“亚历山大大帝。”学生齐声说。“请你背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时间及过程。”……

“这是哪张牌?”“方块K。”“方块K是谁?”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乱猜了。我提示说:“是我们第三课学到的, 他公元前49年夺取了罗马政权。”“恺撒。”学生又异口同声地回答。“由于恺撒在罗马帝国硬币上的画像是侧面像, 因此他也是四个K中唯一的侧面像, ”我扬了扬手中的牌, “同时恺撒并不是罗马帝国的真正皇帝, 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是?”“屋大维。”生答。“哪一年称帝?”“公元前27年。”“恺撒虽然不是罗马帝国真正的皇帝, 但他为罗马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来一起比较一下凯撒的外甥屋大维开创的罗马帝国疆域图, 并与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疆域图相比较……”

“罗马帝国成立后的最初二百年是帝国的黄金时期, 相当于中国的……”“东汉时期。”“当时中国称它为……”“大秦。”“凯撒非常喜欢穿中国的丝绸。丝绸是怎样传入欧洲的呢?”“丝绸之路。”“对, 请你再说说阿拉伯人在这条路上, 给东方和西方各带来哪些物品、意义?”……

“这是什么数字?”我手捻开从1到10的任一组牌。生答:“阿拉伯数字。”“创始人?”“印度人。”“什么时候阿拉伯数字与现在写法基本一致?”“16世纪。”

“马可·波罗来华后记述东方经历和见闻的书名以及意义?”生答……归纳一下, 和平交流的事例有丝绸之路、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马可·波罗来华。

“这是什么文字?”我手指着任意的JQK。“英文字母。”生答。“对啊, 请看书第47页的图表, 英文字母属于拉丁语, 什么文字为欧洲这种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生答:“腓尼基文字。”“很好, 据考证, 腓尼基字母主要又是依据古埃及的图画文字制定的。请问古埃及图画文字名称、形成的时间、意义?”“还有一种古老的文字也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 它的名称、创造者、意义?”“我们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

“这是哪张牌?”学生齐声说:“黑桃K。”“他是传说中所罗门的父亲David, 《圣经》上记载耶稣就是David的后代, 他善于用竖琴演奏, 并在《圣经》上写了许多赞美诗, 所以这张牌上经常有竖琴图样。说到耶稣, 我们就会想到……”“基督教。”学生集体答。“对啊, 下面我们共同填写表格———三大宗教的创立者、创立时间、地点、主要教义、经典和共同点。”……“我们同学都知道牌的四个花色是按照‘黑红草方’的顺序, 黑桃最大。K中最大的是谁?”“黑桃K———David。”“一个传说中耶稣的先人, 就排在所有的皇帝前面, 这说明了什么?”我进一步追问道。很快有学生回答道:“说明了在欧洲当时精神文化领域, 神权凌驾一切。”全班满堂掌声。

我举起扑克牌说:“这是一副牌, 也是一本历史书, 也是一部日历。四种花色代表一年四个季节, 12张花牌代表一年12个月。每个花色从1加到13等于91, 四个季节就是364, 加上大王等于365, 就是一年, 闰年再加小王366。今天我们离中考还有280天, 就让我们在未来的280天内, 像亚历山大大帝一样志在四方、开拓进取;像马可·波罗一样善于学习、不畏艰辛;像古代印度人一样勤于思考、勇于创造, 我们一定会拥有灿烂辉煌的明天。”

上好复习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上好历史复习课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量大、琐碎、知识的时代性又不强。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读、背、默、做、练、讲, 学生很快就会“活来死去、以史为死”, 唯恐避之不及。因此, 上课时既要充分利用书本的文字和图片, 用活课本, 还要加入表格、归纳、小结对知识进行条目化和系统化, 更重要的是, 要学会高于课本, 尽可能多地使用教材以外的资源, 以增强课堂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张力。

扑克牌大家司空见惯, 可是很少有人关注它背后的相关知识, 本课就是运用扑克牌取得许多出其不意的效果。首先, 历史课堂上亮出扑克牌, 学生觉得惊奇,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也贴近了学生生活, 贴近了社会, 把遥远的历史与现实生活靠近, 这既符合学生的天性又符合教学和学习的规律。第二, 以扑克牌为线索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 既直观形象地呈现了梅花K亚历山大大帝和阿拉伯数字, 又从方块K恺撒引出屋大维、罗马帝国的疆域图;从KQJ英文字母引出腓尼基文字, 再引出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从扑克牌由来引出马可·波罗, 再到《马可·波罗行纪》的意义;从黑桃KDavid引出耶稣再引出三大宗教比较的表格。三课的知识点完全为一线所牵,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又扩大了知识领域, 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加强了学科知识的实践性, 扩展了历史教学的外延和深度, 当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第三, 最重要的是以身边常见的扑克牌为例, 使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 学会观察生活和关注生活, 养成积极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为探究性学习,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社会实践创新能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们要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 就要在历史课上设法“诱惑”他, 让他要盼上、乐上历史课。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多多观察生活, 多多想些点子, 多多迈出挖掘乡土教材的步子, 多多注重历史课堂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那么我们的课堂也会变得多么有趣、鲜活和高效。

3.八上历史第三单元 篇三

云蒙湖油菜花

◎程文丽|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2014级7班

早就听说云蒙湖的油菜花是一幅绝美的画卷,它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游人前往游览,络绎不绝。

我们跟随老师来到了云蒙湖,这里群山环绕,绿树茂密,湖像一条洁白的飘带,熨帖地系在群山的怀抱中。高大的梧桐,洁白的槐花,片片桃林、杏林和参天的杨树,把村舍掩映在绿的世界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我们的车辆行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路边陆续有油菜花映入眼帘,我们想下车观赏,但老师说:“最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来到一个叫张家楼的村子里,带好自己的物品,向云蒙湖边奔去。此时春风和煦,湿润的空气中夹杂着梧桐花的浓香,还有小草的淡淡清香,沁入肺腑。我们尽情地大喊,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油菜花开满地黄,丛间蝶舞蜜蜂忙;清风吹拂金波涌,飘溢醉人浓郁香”。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黄色的地毯,如金光大道,等待着人们的徜徉。“云蒙湖油菜花,我们来了!”

大家情不自禁地呼喊着,欢呼雀跃,犹如彩蝶翩跹,扑向油菜花地。

云蒙湖最美的看点便是这片油菜花,金灿灿的,一边亲近着绿水,一边铺向云际,这样的空阔,如置人间仙境。油菜花虽然柔弱,但开得蓬蓬勃勃,轰轰烈烈。任谁都被它们震撼,为它们欢呼。因为它们昭示着一种团结,一种凝聚力。

农民劳作在油菜花地里,忙碌的身影,好像在黄色的海洋里翻腾。谁家女孩,穿着裙子穿梭在油菜花地里,追逐着翻飞的蝴蝶,这是多么熟悉的场景,如诗如画,梦一样的画面。

我们登上一个小山坡,闭上眼,尽情用鼻子嗅着油菜花香,嗅着水的气息,感受着心脏的跳动,感受着大自然中空气的纯净。远处,挺拔的杨树耸立在阳光下,守护着云蒙湖纯净的美景。

令人魂牵梦萦的油菜花,明年我们再来“相会”。

(指导老师 鲍亚民)

【周老师评】

小作者写油菜花,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由远及近,先写湖、山、树、道路两旁的景物,再对油菜花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这是移步换景;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调动视觉、嗅觉、触觉,描写油菜花的金灿灿,以及各种花香,渲染出了油菜花的浓烈美丽。这是一篇比较成功的观察作文。

二 写景作文

沉石和清河

◎蔡玄歌|浙江省杭州市启正中学初二(6)班

一日晨起,我闲整枯棠,蓦地想去贴沙河一探其秋芳,就披上了外套伴着凉意走向贴沙河——家门口的河,永远是既亲近又陌生的。

天空依然是灰蒙蒙的,就如脚下野花里蓝中掺了点灰的那一朵。石板路随着脚的踩踏发出或沉闷或清脆的声音,紧接着万千脆响此起披伏——许多石子滚到路上来了。我理了理头发,盯着一颗石子看了半晌,才说:“啊,起风了。”那短得跟刚被收割过的庄稼地一样的草坪也和声似的簌簌作响起来,身旁梧桐树的宽叶也踩着鼓点散落在空中,那绿中缀黄的叶片飘起后就只剩叶背一抹黑了。“还要添点料吧。”桂花兴许这么想着,伴着晓风,三千桂子,香溢云外,若隐若现中有半卷白色流苏帐在风中流动。我往前小跑几步,果然看见高处有白金色簇簇开放,内有金黄花蕊色泽浓稠,仿佛一个“金雪世界”。桂花的树干很纤细,不同于远处高大伟岸的松柏。桂树的陈皮深棕,但陈皮之下却是青葱几点,有些熟意的清亮。

风息,清流平静,丁点水泡浮沉不已,周边唯有高松低柳几棵,残草盛桂几片,钓鱼者两三人而已。河面上漂着柳树的枯枝,令人想起昔日春时杨柳毵毵的盛景闹意,枯枯柳枝紧攀秃秃柳干,碎叶颤动。风说:“你该落了。”于是细叶就倒伏在河面上,仅剩黑点几滴。若有只孤舟从河上驶过,便会带着它们流向他乡,泊在异处,心中却仍春意当窗。

我拿起一颗石头想要打水漂,却只惹起几朵浪花,而那石头极快地沉底,或许从此再没机会出来。我突然想潜到河底去问问:“喂,你们中哪些是我扔进去的呢?”

“钓到了。”一个钓鱼的老头喊起来,周围的人都凑过去围观其“战果”。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远远地看,只见一条还在扑腾的鱼,尾巴上还有水滴。而这鱼鳞的灰黄配上永远的鱼肚白,竟是这河中最多的颜色。天上几排雁快速地飞过,好像急急赶路驶往他乡的班车。我刚要移开目光,只见双雁慢慢横飞过,频频独语,不紧不慢地扇动着翅膀。我知道它们黑得发亮的背,此时却只能隐约看到那柳絮灰的雁肚。远处的老头刚想收起鱼回家,却被另一个老头拽住耳语了几句。老头花白的发与水辉映着,他听罢,缓慢但坚定地点头,一寸一寸地慢慢点下,老人斑依稀可见,然后他将鱼放回河里,离开 。

我刚想模仿这最庄重的点头,却做不到一点相像,于是拍拍手,也回家了。

家门口的河,永远是亲近而陌生的。你知道河里有你扔的石子,却不知道它们沉到河的何处。

【周老师评】

淡淡的稚子的调皮,浓浓的家乡的情怀,在字里行间静静地流淌。这是一场在美丽的季节中的美丽邂逅。作者以细腻的笔调,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发现身边的美丽。寻常之极的石板路,风中飘零的梧桐叶,暗自飘香的桂花树,在作者笔下都是那么生动,那么亲切。钓鱼老头的神态则是简练传神,“拽住”“缓慢”“坚定”“一寸一寸地慢慢点下”,尽管只是两个普通的垂钓者,但他们的善良、执着与坚守,正是一道更加美丽的风景。文章一气贯注,笔法累累如串珠,全无矫情做作之文句,在积累了许多来自生活的感性体验之后,在这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显露出一番成长的自省和理性思辨,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生活乐趣的寻找和对生态的保护便在这些细节中得以凸显。小作者“拍拍手”“回家了”,却把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让人回味无穷。

三 家乡的秋天

叶落浮生

nlc202309032318

◎杜韵琪|浙江省杭州市启正中学初二(6)班

突然凉下来的天气,还增添这剪不断的雨。风透过肌肤,逼得人们不得不承认,夏的盛景已经衰落,而秋的生命正熠熠生辉,她把生命酿成了金黄色,尽染了树木,好像夜雨也有淡淡的紫檀木幽香。

冷风细雨的突袭压抑了城市、乡村乃至这一整个世界的喧嚣,梧桐雨迷离,晨雾弥漫至渺渺天际,像是诗化了小巷古桥、青石竹栏、楼阁画轩。烟雨落尽,绽晴,庭院一角,满是新被雨水敲落的枯叶,蒸腾着,升腾着,那甘霖遗落的珍珠,恰似为秋树披上了面纱;那清风刻下的年轮,恰似为季节写下了史诗。不远处,一堆寂静无声的落叶中,有一斑褐色痕迹,在跃动。

秋天的纷杂让我想变成一片秋叶,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间陪着蝴蝶随风而飞,拥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看看世界之大。如果把秋天比作一张清晰而又精美的图片,那么我,只是茫茫中的一个微小的像素,只代表一个颜色,枯叶的颜色。

不同于春天的妖艳、夏天的豪放,秋天热烈又不失高雅。风像是我的坐骑,载我来到了群山环绕的湖边,好似映着天地的金色眼眸。而那金色中夹杂着几抹天蓝,强烈的对比相互映衬,盖住了金子的凡俗,又衬托了碧蓝的幽雅,把所有景物尽收眼底。我与其凝视着,在她眼中,我看见了自己,像是穿着华美的霓裳,而叶尖上尚存的几点绿,像是翡翠镜花钗,叶脉的纹路,暖了旧事,无愧此身谢微尘。

风啊,请让我飞得高些,更高些,让我能把这五彩的世界尽收眼底。谁说秋天只有枯黄这一种色彩?那一座座可爱的小山,不就是色彩的诠释者吗?层林尽染,枫叶红是那样艳烈,给小山披上了一件逶迤拖地的绣凤嫁衣;山腰那苍翠欲滴的针叶林,又像是挂在腰间的岚光翡翠玉佩,更增一份灵气;更夺目的就是穿梭在枫林中的几簇金色了,像金丝绣成的金枝,又像是华贵的首饰,而山顶那一顶,便是凤冠,让人惊叹这大自然的神奇。

天色渐晚,都说自古逢秋多寂寥,在美好的热烈背后也有凋零的阴霾。枯叶羡慕着蝴蝶,能够为自由而活而飞。可怜花季短暂,命运弄人,不能够在春光中生机勃勃,它只能活在沧桑,活在漠陌。它现身在最凄美的季节,可又有谁能看出那淡漠外表下的孤独与凄凉。因为它生来便不美丽,所以它选择隐忍,不悲不喜,从梢头飘落,散尽炎凉。

枯叶将最没有存在感的自己藏匿在树中,看着世间的喧闹,它知道,这与自己无关。枯叶,它是叶中的学者,青青子衿,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从不依靠,从不寻找,更不强求,偶尔脆弱。

这样想着,夜色织上天空,叶落在乡村一农户门前,夜风恋着月光,在月桂树下,树影婆娑,枯叶落尽,淌了一地的流年刹那。时而掠过几只晚归巢的鸟儿。当秋天不再拥有色彩,便格外凄凉了,花早已落尽,叶也归了根,只剩光秃秃的枝杈和大地,风吹过,歌颂千年,凤尾竹摩擦窸窣作响。生命的灿烂,就在推动轮回之时,秋叶是这个默不作声开始的仪式的唯一一个祭司,也是祭品。

万物赴初,江南秋雨潇潇吟,雨晴枯蝶簌簌扑,在我将离之时,那扇门打开了,一个女孩看见了我,她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她捡起了我,夹在了书的那一页的秋天……

【周老师评】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结构清新的抒情散文。作者灵活地驾驭语言,把“史诗”般的秋的精神在文章中全面地展现出来。从结构上说,全文洋洋洒洒,任情纵横,笔墨恣肆,“秋雨”“秋叶”“秋风”“秋的天空”巧妙穿插于段落间,看似天马行空,实则张弛有度。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本文诗意、唯美的图画俯拾即是。读这样的文字,那种非同一般的文化底蕴和作者积极雅致的品位跃然纸上,让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文章写景的语言优美流畅,很能打动人心:开篇对秋景的描绘,轻轻几笔,信手拈来,而秋景毕现;“我想变成一片秋叶”的精巧设计,把优美的意境创设出来;结尾再用优美而富有深意的语句把时间与空间、人生与时节结合在一起,引人思考。

4.八上历史第三单元 篇四

邢波9.30号教学反思-八上英语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3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八年级第三单元《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中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讲解英语中的比较级,让学生能够了解英语中形容词的比较级如何变化、如何使用等。上完这节课后,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感想。 1. 教学语言 在这节课中,从导入开始,我的语速就快了,以至于后面让学生有点反应不过来的感觉,相应的教学效果就没有预想的效果好。所以,我觉得以后一定要考虑到我的语速问题,不要让这样的现象发生。 2.教学活动的设计 在这节课中,我为了让学生有兴趣的`去参加活动练习,提高教学效果。我搜索了很多名人的图片,让学生去参与练习,用形容词来比较他们。但我忽略了代沟问题,在我眼中看来是很出名的一些明星,有的明星大多数学生不认识,这是我考虑不全面的地方,对学生的分析还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避免再发生这样的情况,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完善。其次,我设计的猜谜活动,猜一位学校的教师。我的设计意图是如果时间有剩余的话,就完成来做调解时间的机动环节。但是,我没有做充分的准备,以至于学生猜的时候目标不明确,反应起来不如预想的快。如果我在课件中准备一张幻灯片链接上,用就点,不用就不点。那么,学生猜测的效果会更好地。 总之,一位优秀的教师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因为,它是一个有益的思维的活动,同时也是一个再学习的活动。是我们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找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我会养成不断反思的好习惯,不断成长、不断提高,使自己成为更优秀的教师。

5.第三单元 不能忘记的历史4 篇五

第一课、圆明园的诉说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渐丧失主权,遭受了巨大的民族灾难;

2、让学生初步感受“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活动重点

通过世人对圆明园的种种悲叹,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达到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决心奋发学习、振兴祖国的目的。

活动准备

教师:写好英法联军暴行的纸条; 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图文资料。活动步骤

一、谈话引出课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读到这么一段话,非常相和大家一块分享。这段话来自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是他于1861年11月25日致巴特莱上尉的信中的原话,是世界上被引用最多的、最著名的关于圆明园的文字。出示: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可以有原型的话。只要想像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像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现代人的长期劳动。那么这座像城池一般规模巨大,经过几世纪营造的园林究竟是为谁而建的呢?为人类。因为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这一奇迹现已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我渴望有一日法兰西能摆脱重负,清洗罪恶,将会把这些赃物交还给被动夺的中国!” 〖板书课题:圆明园的诉说〗

二、深入课题内容

教师:听了这段文字,大家心里一定有很多问题想一吐为快。请4人小组各自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选一代表把小组内最典型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

老师提炼其中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

⑴圆明园是什么样的?到底有多美多宝贵?〖可参阅语文教材“圆明园的毁灭”〗

⑵法兰西和英吉利为什么要做强盗劫夺圆明园? ⑶英法联军在大肆斥动中都有哪些无耻表现?

三、深入了解历史

1、圆明园是什么样的?到底有多美多宝贵?

老师呈现图文资料,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将图片资料在班里展出。

教师:圆明园被焚毁了,它留给我们炎黄子孙的是深刻的思考。李大钊曾面对着残垣断壁怅然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难道这就是我们的“万国之园!”?

关爱的同学们,面对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你有什么感想呢?

2、法兰西和英吉利为什么要做强盗劫夺圆明园?

⑴师生共同阅读课本P47~48的内容,教师适当解释相关内容。⑵对于这段历史,大家还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上台演说给大家听。

3、英法联军在大肆掠劫中都有哪些无耻表现? ⑴学生交流汇报搜集资料。

⑵教师:教师把自己搜集到的英法联军的无耻表现写在纸条上念给大家听,读后便将纸条撕得粉碎扔到垃圾桶里〖告知学生就像扔掉这一段屈辱的记忆一样〗。

„„ „„

⑶学生自由上台照老师的样做。„„ „„

4、教师:同学们,此时此刻,请说出你的感受!

5、同学们起读一读:

落后就要挨打!!

挨打意味着什么?意味着:

财富,被一笔一笔地掠去;

土地,被大片大片地呑噬;

鲜血,被一滴一滴地吸干。

四、小结

同学们,经过这节课,圆明园的美、侵略军的无耻以及清政府的昏庸无疑已经引起了你们深深的思考。欢迎大家继续和老师来进行交流。

五、活动延伸

教师在教室后墙贴一张圆明园遗址图片,在旁边挂一感言本,同学们将搜集到的与这段历史相关图片、资料好好阅读后贴在这里,并发表自己的感言。

第二课、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史实以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各种滔天罪行;

2、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活动重点

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有关历史,了解战争的罪恶,了解面对民族灾难史自己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活动准备

1、大幅世界地图、有关资料、20张旧报纸、在教室的后面拉一根长绳。

2、学生分组搜集有关日本侵华史实的书籍、资料。活动步骤

一、揭题

1、教师:〖展开大型世界地图,指中国和日本所在版图〗亲爱的同学们,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中关系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日本却又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这个“远”不是指实际空间距离,而是指心理距离。

孩子们,这个疮疤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疼到骨头里去?晕里所谈到的“南京大屠杀”你们了解吗?了解多少?

2、请每位同学把自己知道的情况清楚地告诉给小组里的同学。

3、阅读课本P49~50的内容。

二、深入课题,了解历史

1、讨论:日本为什么要侵略我们中国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日本地图加文字,并加以小结说明: 资源的匮乏 军事扩张 发动战争!

日本国基于以上思想,自1894年至1945年,多次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

2、师生一起浏览史实。

⑴教师给每组分发一本介绍日军侵华史实的书,可以自由交换阅读。⑵浏览完毕之后在小组里交流读后感。

⑶每个同学用一小纸条写上自己的见解或读后感言自由上台宣读给大

家听。

3、教师放送《南京大屠杀》真实记录片断。

这些都是铁的证据。看过了,想说点什么,站起来大声说吧!把你最想说的话用黑色或红色彩笔写在老师发给大家的报纸上,再挂到教室后面的绳子上。

三、了解我们自己的国人面对这段耻辱史的种种态度与做法,清醒选择自己今后所应持的立场和应做的事情

1、教师呈现材料,学生读后自由讨论。

一位大学生在谈到什么情况下会和日本青年人交朋友时说:“如果让我和一位日本青年交朋友的话,我会先带他去一此地方,比如卢沟桥的抗日战争纪念馆等,我会跟他谈日本侵华战争,把事实摆在面前。如果他正视历史,朋友自然可以交成;如果他不承认那场战争是侵略,那朋友肯定是交不成了。”

你同意这位大学生的话吗?今后在日本人的交往中你会怎么做呢?

2、思考、讨论:在过去的200年里,中日之间爆发过两次战争(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为了避免悲剧重赏,你认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四、活动拓展

给日本小学生写一封信,表达你对日本侵华战争的观点。

第三课、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活动目标

1、使学生了解历史上中国人民对外抗争的部分史实;

2、爱戴革命先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活动重点

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尤其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活动准备

1、林则徐雕像、虎门销烟浮雕、三元里抗英纪念馆图、孙中山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图等有关图片和历史资料;

2、布置学生采访家长、查阅资料,了解几个节日的来历和以上历史事件。

活动步骤

一、揭题

二、展示斗争历史,深入课题内涵

1、出示:林则徐雕像、虎门销烟浮雕、三元里抗英纪念馆图、孙中山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图。

2、这些图片中所展示的是哪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自由交流〗

3、请每个组在组长的指挥下快速将自己重点了解的资料张贴在教室的一角,并指派一个同学为讲解员。

4、小展览开始,在《国际歌》的音乐声中,全班同学整理好衣服,系好红领巾,从教室门口重新排队进入教室,分组讲解。〖老师相机补充〗

三、制作节日纪念卡

1、老师出示一个同学的生日,问:这个日子对于你来说特别吗?为什么?

2、出示几张特别日历〖5月4日、7月1日、8月1日、10月1日〗问:你们知道这些特别日子的来历和纪念意义吗?

3、学生自由交流,制作纪念卡。

四、学唱《义勇军进行曲》

1、出示国1949年开国大典盛况,学生重温“10月1日国庆节”历史时刻。

2、大家知道国歌的由来吗?现场分组开展抢答赛:

《国歌》的全称是什么?原名是什么?

这首歌原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歌?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

这首歌的曲作者是谁?

关于田汉,你还知道什么?

关于聂耳,你还知道什么?

3、齐读P58的小资料。

4、全体起立,唱国歌。

5、小结.五、活动延伸

就自己看过的爱国电影写观后感,下次活动课举行征文演讲比赛。

第四课、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

活动目标

1、缅怀革命先烈,继承他们振兴中华的遗志;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3、制定成材计划,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活动重点

总结历史教训,缅怀革命先烈,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活动准备

1、模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纸板6块;

2、搜集有关讨论我国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的资料和言论。

活动步骤

一、读名言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____《新五代史》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____《孟子》

教师:从这些名言,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感受振兴责任

1、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

教师:同学们,整理好衣服,佩戴好红领巾,请肃立!请向一切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们深深鞠躬!

2、如果在纪念碑上开辟一小块缅怀者留言板,你会在上面写什么? 发小纸片,各自书写

3、自由上台交流留言内容。

4、小比赛,每个小组一块模拟纪念碑的纸板,5分钟之内,看哪组在上面写出的中华英烈名字最多,写得最工整。

三、了解“振兴中华”的实质涵义,学习榜样的实际行动

1、读课本P62文章,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有关故事。

2、简介梁启超生平,阅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老师已分组发放)。3、4人小组故事会:介绍自己最敬仰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说说他们对自己的影响。

四、振兴中华,贵在行动

教师:在这和平安宁的时代,振兴祖国的内容和任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请说说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

1、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在黑板的指定圈子内写下自己的感悟。

(一小组)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是:

2、教师介绍我国今天在国际上的地位,恳切陈述我们面临的种种危机: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

机„„

3、延续老师的话题,请学生再谈感想。

4、根据以上思考,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

五、小结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理所当然要尽自己所能,刻苦学习、储备知识和能量,为了祖国的明天、也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六、活动延伸

6.初一历史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间是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

C.公元前2D.公元前2

2.规定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始于()

A.夏朝B.周朝

C.秦朝D.汉朝

3.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铜钱的形状是()

A.圆形方孔B.圆形圆孔

C.方形方孔D.方形圆孔

4.匈奴族的首领称为()

A.皇帝B.可汗

C.赞普D.单于

5.昭君出塞的佳话出现在哪位皇帝在位时()

A.汉文帝B.汉景帝

C.汉武帝D.汉元帝

6.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始于()

A.秦朝B.西汉.

C.东汉D.三国时期

7.汉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最远可以到达()

A.新疆B.西亚

C.欧洲D.非洲

8.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兴起于()

A.战国B.秦朝

C.西汉D.东汉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9.公元 前年,秦王先后兼并东方六国,统一中国,都城在。

10.秦统一后把 作为全国标准文字,还规定统一使用的秦国铜钱。

11.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的建议。

12.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杰出将领有 、。

1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分别是 年和 年。

14. 编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

三、材料解析题(16题9分,l7题l0分,共l9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请回答:

(1)这是指秦朝的哪一历史事件?(2分)

(2)这起事件是谁制造的?(2分)

(3)你对郭沫若的看法是否认同?请说明理由。(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至宣帝时……汉独护南道……其后(匈奴)日逐王畔单于,将众来降……乃因使(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日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汉书·西域传》

请回答:

(1)西域都护这一官名的含义是什么?(5分)

(2)西汉设西域都护有何历史意义?(5分)

五、活动与探究(18题6分,l9题8分,20题9分,共23分)

18.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奏章重达l20斤,所以有人认为给秦始皇看的奏章不可能写在纸上。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请说明原因。

19.找一找,图中所画的这些物品,哪些是中原原有的,哪些是从西域传入的?

20.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7.第三单元自测题 篇七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相关题目。(7分)

沿着曲径通幽的碎石甬道进入园内,西北面是一座A (形容器物精致通透,结构奇巧)的太湖石假山,衔抱一池碧水。这座太湖石假山,峰峦层叠,石径wēi yí(),山下有洞室可穿行,拾()级而上,经数转而至山顶,山顶有亭翼然。山石与天光云影倒映池中,qīng xī()如画。池上架石梁,山下有涧谷,水中B (卧/载)莲藕,四周绿树环匝,境界幽深清远。置身其中,清风送爽,使人有出尘之感。

(1) 请根据括号里成语的意思,在A处后面的横线上,补写一个成语。(2分)

(2)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写在文中的括号里。(3分)

(3) 从括号内选一个字填写在B处后面的横线上。(2分)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思路是:点题总领全文——介绍碑身浮雕——抒写瞻仰感受,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B.《巍巍中山陵》一文从内容上看,“巍巍”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孙中山先生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可以说,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全文或明或暗地扣住了“巍巍”这个显著的特征来进行说明、描写。

C.《凡尔赛宫》一文,无论是对凡尔赛宫建筑本身的描写,还是对其内部陈设和装潢以及外部大花园的描写,作者都能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进行说明。

D.《黄鹤楼》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有感慨。作者阎伯理,宋代人。

3. 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黄鹤楼》一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B. 《于园》一文中,作者从“实奇”“空奇”“幽阴深邃”这几个方面说明了于园假山堆砌的奇特。神游其间,仿佛置身大自然的岩壑林泉之中。

C. 《黄鹤楼》中对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避实就虚,行文善变,情趣盎然。

D. 《于园》的作者是张岱,他推崇诗文的“冰雪之气”,即高格调。

4. 下面这段文字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① 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② 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③ 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病句 ,修改意见:

病句 ,修改意见:

5. 一群外地的同学慕名来你校参观,学校派你当陪同参观的小导游,你将如何介绍自己的学校?请简单地写一段能吸引参观者的解说词。(4分)

二、阅读精品屋(41分)

(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7题。(5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第十二。

(选自《李太白全集》,李白著,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年)

6. 这首诗运用烘托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特点: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2分)

7.这首诗的颔联千古流传,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结合诗句做简要赏析。(3分)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8~12题。(20分)

游万柳堂记

刘大櫆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①,其在廷时,无可訾②,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③,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攲④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⑤民之膏以为苑囿⑥也哉?

[注释]①临朐:地名;冯公:康熙朝的宰相、临朐人冯溥。②訾(zǐ):毁谤、非议。③蒹葭(jiān jiā):芦苇。④攲:歪斜、倾斜。⑤朘:剥削。⑥苑囿:畜养禽兽的园地。

(选自《刘大櫆集》,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8. 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前一句一处,后一句两处。 (3分)

昔 之 人 贵 极 富 溢,则 往 往 为 别 馆 以 自 娱

9.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8.八上历史第三单元 篇八

教案

申晓州

一、导课

各位同学,大家先看这四幅图片,这都是什么?(秦始皇陵、秦陵地宫想象图、长城、兵马俑)你会联想到谁?-----秦始皇。再看这四幅图片,又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图、丝绸之路图、霍去病墓、董仲舒像)你又会想到谁?-----汉武帝。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第三单元“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

二、复习课

第10课、11课我们在期中考试时已经复习过,这节课我们再系统的看一下。

1、战国七雄都有谁?(齐楚燕韩赵魏秦)那么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喊赵薇去演戏)。什么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看政治上: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郡、县。那么它的意义是什么?(对以后的封建王朝影响深远,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再看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它的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从此汉字的结构基本定型)

思想上: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民族关系: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同学们看万里长城图片: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抵御匈奴,安定北疆。南修灵渠(开发东南、岭南·加强中原和岭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看这个灵渠的图片,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那么,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2.为经济恢复发展、人民安定生活提供了条件。3.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个问题也可以这么问:(秦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答案是一样的。

紧接着咱们来看------大一统的汉朝。(什么是大一统?)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军事 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具体看看汉武帝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治上:削弱封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又叫“推恩令”

谁的建议(主父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儒家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文化教育上:在长安设立太学(古代最高学府)

经济上:统一铸币和盐铁官营(五铢钱)

第13课

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北部边境得到安宁,有利于中原文明的发展)

第14课 对外交往:汉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第15课

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是什么?

1、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2、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看西汉的疆域图: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再看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再经今新疆境内到西亚,再由西亚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影响:1.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2.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3.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渗透 有人说丝绸之路是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为什么?

 经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转运到欧洲。 文化之路: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 科技交流之路:中国的造纸术等重大发明沿丝绸之路传到西亚和欧洲

评价一下汉武帝:评价人物要把握这三个原则:实事求是、一分为

二、特定环境。同时要注意称谓+事迹+影响。大家试一下„„(汉武帝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措施略;他统治期间,大一统的帝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三、课堂检测

咱们来一个竞赛,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现场计分,输的组负责打扫今天的多媒体教室。回答对的加1分,回答错误的扣2分。会的你就站起来,以站起来的先后顺序作答。规则明白了吧,好,准备„„

1、这个作为4个小问题,关于政治方面的,会的就站起来„„

政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削弱诸侯国王国的势力、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铸币盐铁官营、都有统一货币的措施

思想: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文化专制;但对待儒家学说态度相反;结果不同

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对匈奴都是采取主动出击、维护北部边疆的安定

2、(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材料一中为了统一人民的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二的目的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3、(1)秦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巩固边疆(2)西域都护的设置。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

4、秦朝

蔡伦

古代希腊

5、秦朝

小篆

圆形方孔钱

6、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度

西汉

汉武帝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西汉、汉朝西域都护、丝绸之路

8、B.秦始皇“焚书坑儒”

9、B、小篆

10、A.①②

11、A.分封制

12、D.焚书坑儒

13、A.秦---→西汉

14、B.国家一统,中央集权

15、C、公元前三世纪前期

16、A.①②③

17、D.削弱诸侯国力量

18、C.儒家思想

19、C.稳固大一统局面

20、B.西汉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

21、A.张骞通西域

22、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23、B.西汉的长安

24、A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5、A.废除丞相

26、B、统一货币

27、A.推行郡县制

28、C、一统江山是秦朝

29、D.②③④ 30、D.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31、D.统一度量衡

32、D.儒家思想问题

33、B.张骞通西域

34、C、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交流

35、A.汉通西域

四、小结。

9.八上历史第三单元 篇九

发布者:牛牛 创作者:牛牛 来源:原创 点击:241 时间:2007-09-27 16:23:04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即美术风格发展的逻辑和艺术家对个人风格和形式美的追求;

2.了解中国书法和文人画的一些主要观念和发展线索; 3.了解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的主要观念和风格。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术作品中的纯形式因素;

2.美术风格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教具与学具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教师可以参考前几课的内容,按照比较鉴赏法的思路来设计)、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

(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和艺术特色。最好能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这样更能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教材给出的图片比较清楚,如果仔细看,其中的字都能辨认。)

2.完成第一个“思考与交流”:教师总结: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他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中所写的一些“之”字。不过他可不是刻意写出来的,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7页第二段的内容。◆注意:教师可以提出要求:

①能否找到每个“之”字的原始位置。

②如果把这些字在作品中的位置交换一下,会不会影响全篇的效果? 3.学生思考并回答。

4.教师总结。指出,这篇作品是即兴写下来的,当时的情绪和感受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其中;正因为如此,它是不可重复的。它的创作仅仅是为了把自己当时的感受表现出来,是一种相对纯粹的自我娱乐和情感抒发,没有外在的目的。5.教师展示作品:郭熙的《早春图》和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8页,并依据教材中的分析对这两幅作品进行比较。

◆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适当加以引导,从作者身份、服务对象、创作目的、绘画形式、创新之处等进行比较。6.学生思考并回答。

7.教师总结,并点明教学主题“审美自律”。完成第38页的“思考与交流”。8.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学生阅读并分析第39页元、明、清时期的美术现象。◆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来认识: ①作品的题材与内容。②表现方式。

③这些因素与艺术家的人品以及内心感受之间的关系。④对美的认识。

⑤创作主体意识(即个性化的增强)带来绘画领域中的什么变化。9.学生分析,教师总结。并且对文人画进行介绍、总结。

10.教师与学生一起赏析一些文人画作品,按照“意象美术”的欣赏方法来进行欣赏。着重要理解艺术家为什么创造这些形象,是表白心迹,还是超脱世俗,还是反叛社会等等。

11.课上或建议学生在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

第2课时

1.复习导入:简单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请一些学生讲述一下活动的完成情况。教师进行总结,特别是要点明个性与共性的问题。指出,从“审美自律”这一趋势出现之后,艺术家们希望摆脱社会中流行的艺术程式,表达自己的感受。2.教师展示安格尔的作品《浴女》和德拉克洛瓦的作品《阿拉伯幻想曲》,请同学们运用感悟式鉴赏对这两幅作品进行比较。

3.研究教材第40页关于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对立。注意把《贺拉斯兄弟的宣誓》和《自由引导人民》这两件作品跟表格中的文字描述对应起来。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4.教师进行总结,并做一些必要的补充。

5.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分小组完成教材第41页的“思考与交流”。可以把学生对比《浴女》和《阿拉伯幻想曲》的结果跟教材提供的表格进行对比,看对两个流派的特点是否有不同的理解。

6.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请同学们发表不同意见。

7.教师展示印象派画家的作品,请同学们与新古典主义作品进行比较(用形式鉴赏法和比较鉴赏法完成这一活动)。

8.学生研究并分析教材:教师请同学们在比较的基础上分析教材的第41页关于印象派的材料。

◆注: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

你认为印象派在当时为什么会引起观众的震怒和批评家的指责?

9.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回答上述问题(请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分析)。10.教师总结:印象派画家由于突破了当时流行的绘画程式与人们的欣赏习惯而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11.深入研究:请学生深入研究印象主义画家在哪些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绘画程式。12.学生分析并回答,教师总结。13.完成“活动建议二”。

教学资料

自由引导人民(法国)德拉克洛瓦

欧仁·德拉克洛瓦(1798.4~1863.8)于1816年到巴黎学画。先进入古典派画家格罗的画室,后又研究普吕东。这幅《自由引导人民》(又名《1830年7月28日》,260厘米×325厘米),取材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事件。画上所展示的这幕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是他在自己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这里除了参战的市民、工人以及那个象征阿莱尔的少年英雄之外,画家在正中还设想了一个象征自由的女性形象,她头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红色弗里吉亚帽,左手握枪,右手高擎飘扬着的三色旗,正转身号召民众向君主专制王朝冲去。她是全画的中心,观众注目的焦点,也是这幅三角形构图的制高点。德拉克洛瓦选择这个造型优美的自由女神形象作为全画的主人公,是他浪漫主义想像力的表现。在创作上,德拉克洛瓦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在社会改革上,他向往的是自由、平等。而要反映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要热烈歌颂人民群众争取自由的斗争,就必须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理想形象。采用历史或神话素材正是浪漫主义绘画的特色,因此,他在这里选择“自由女神”被认为是最合适的象征。女神的左侧,一个少年挥动双枪急奔而来。右侧那个身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是大学生,他紧握步枪,眼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有人认为这就是画家本人),在他身后有两个高举战刀怒形于色的工人形象。前景上除了倒毙在瓦砾堆上的禁卫军尸首外,还有一个受伤的青年匍匐着想站起来,仰望着女神手中的三色旗。远处是处在晨雾中的巴黎圣母院。如果仔细观赏,还可隐约看到北塔楼上飘扬的一面共和国旗帜。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也极其紧凑,色调丰富炽烈,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拾穗者(法国)米勒

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兴起,当以巴比松画派为先驱。在这个画派中,最能真实地表现农民与自然的关系与矛盾的,应首推米勒。这幅作品便是他表现此类题材的系列作品之一。这幅表现农民境况的《拾穗者》在沙龙展出后,引起了资产阶级舆论界的广泛注意。一些评论家写文章说,画家在这里蕴有政治意图,画上的农民有抗议声。有人评论说:“这三个拾穗者如此自命不凡,简直就像三个司命运的女神。”甚至还耸人听闻地说:“这三个突出在阴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在被法国革命风暴席卷过的巴黎,一幅画、一篇文章往往会被从中附会出政治色彩。发人深思的是,《拾穗者》何以能产生如此大的震动?据同代人回忆,米勒是允许他的革命伙伴按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作品的主题的。这一事实,足以说明米勒对于当代革命事件至少表示过同情。此幅《拾穗者》的草稿有二十余幅。可见,米勒在艺术上对法国农村现实的表达,并非只体现一种安于天命的思想,而是寓强烈的呼声于无声之中。米勒的一位艺术辩护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来描述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当远处主人满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呻吟时,我看到三个弯腰的农妇正在收获过的田里捡拾落穗,这比见到一个圣者殉难还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灵。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它不像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它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这段话给我们欣赏、分析和研究这幅《拾穗者》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历史见证。它的力量产生于真实,因为它不是谎言,就能使敌人丧胆,让人民振奋。这就是米勒这一幅《拾穗者》的艺术意义所在。

兰亭序(东晋)王羲之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王羲之51岁风格成熟时的代表之作。它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我国魏晋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历代书家无不奉之为圭臬。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绍兴),遂为浙江人。他是司徒王导的侄儿,初为秘书郎,累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被尊为“书圣”。会稽佳山丽水,当时不少名士居于此地,吟咏性情。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山阴兰亭(故址在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流有东山再起名满天下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名理精湛游心物外的高僧支遁,以及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等41人。这天风清云淡,名士们分坐在蜿蜒的溪水两旁,司令的人将斟满的酒杯从上游顺流漂下,停搁在谁的跟前,谁就得饮酒赋诗。宾主兴致盎然,成诗37篇,众公推王羲之作序以存念。这篇流传千古的美文妙墨,当时即以蚕茧纸、鼠须笔乘兴所作。手稿共28行,324字,前松后紧,间有顺手涂改数处,极为自然随意,达到了“心手双畅”的圆融境界,加之酒后微醺,如有神助。醒后曾再书,竟不能复得。此帖传为唐代冯承素双钩廓填本,纸本,故宫博物院藏,素称“神龙本”。千百年来,流传有绪的《兰亭序》已深入人心,并孕育了以“中和”为极则的书法审美观念。其书势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用笔秾纤得体,遒丽天成;章法如斜反正,纵横自如。文中“之”字重复达二十多次,然字字意殊,极尽和畅变化之美。从书法美学上讲,表现为空灵、自然,以韵为尚;流露在笔尖墨端,则是任情适性,天真烂漫。早春图(北宋)郭熙

《早春图》是宋代郭熙的代表作之一,它敏锐地展现了严冬刚过,大地复苏的细微变化。远处峰峦高耸,山谷间雾气弥漫。中景楼阁,瀑布高悬,涧水奔流。近处河流刚刚解冻,渡口山路上旅客行色匆匆,枯瘦清简的松树有主有宾,攲正多姿,新芽初绽。画家运用纯熟的技巧,展现了季节的特点,细微地表现出悄然而至的早春气息,环境优美舒畅,意境深远。《早春图》山水灵秀,构图幽奇,变化多端,既有“春山艳冶而如笑”之姿,又给人“可游可居”之感。虽然篇幅不大,所画之图是兼具三远的全景式山水,但布景立意,妙合自然,几乎无懈可击,体现了郭熙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也是郭熙绘画理论的一个很好诠释。郭熙是宋代杰出的画家和卓有建树的山水画理论家。他的理论成就见于其子郭思辑录的《林泉高致》一书。他主张继承前人的成果,反对“局于一家”和“蹈袭”;主张“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他认为绘画艺术水平的提高,不应仅限于技术的追求,一个优秀的画家还应力求做到“所养扩充”、“所览淳熟”、“所经众多”、“所取精粹”,要广泛接触生活,深入实践,师法自然,并且还要撷取典型,创造典型,绘制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世界。他指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认为自然山水变化万端,远近深浅、风雨明晦、四时朝暮,无不相异。对于山水画的构图,他认为“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至于溪谷桥径、渔艇钓竿、人物楼观等,都须分布合理。特别重要的是,郭熙阐明了山水画构图取景的三种形式:“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郭熙把理论成功地运用到自身的山水画创作上。

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

“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清人宋荦《论画绝句》中提到的这位王希孟,是中国绘画史上有大成就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王希孟就创作了这件宏幅巨制,时年18岁。《千里江山图》是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画家留下的惟一的作品。它以一匹整绢画成,交替运用深远、高远、平远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展现江山之胜。画面上,江山千里,气象万千。峰峦冈阜,苍莽起伏,江湖河港,浩淼无垠,气势雄浑壮阔又秀丽多姿。中间巉岩邃谷,飞瀑鸣泉,花红柳绿,茂林修竹,景色清幽,曲折入微。山水之间,设置有山村茅舍、寺观庄园、桥榭亭台、渔舟小艇,众多人物撒网捕鱼、驱车赶马、幽居闲适、游历赏景,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所有这一切都安排得有条不紊、虚实得体,既紧凑严密,又景致开阔,把南北方山水的特点糅合于一图。较之隋唐的青绿山水,都大大跨进了一步。内容上也摆脱了唐代青绿山水中习见的殿堂楼阁、仙山海市、游乐宴享等题材,而描画现实中的水村野市、游艇客船等场景,标志着大青绿山水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潇湘奇观图(北宋)米友仁

明代董其昌曾说:“唐人画法至宋乃畅,至米又一变耳。”“诗至少陵,书至鲁公,画至二米,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其中的“米”,便是指米芾、米友仁父子。米芾长住江南,尤其对镇江一带的云山烟雨,饱游饫看,形诸画面,创造了“米氏云山”。其子米友仁,字元晖,绘画克绍父风,画史上对米氏父子有“大小米”、“二米”之称。二米多作江南平远景色,突破前人运用线条表现峰峦、云水、树木的画格,另辟蹊径:山石不作轮廓,用清水润泽出大貌,再以淡墨渍染,然后用稍浓墨笔破出并皴出大体层次,趁湿以大水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叠垛。山的上部用墨稍浓,用笔密;山的下部用墨稍墨渲染。树木枝干多只用浓墨一笔画出,以大浑点作叶。山脚坡岸用浓淡适中的水墨横扫,多数不加皴斫。整个过程随意而自然,表现出江南山水云雨微茫,丘陵晦明,丛林隐现的意境,大大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从米友仁《潇湘奇观图》中,可窥见米氏云山面貌。作品以“迷远法”构图,图中云雾占有大半。卷首云海弥漫,山峦隐约可见,远山坡脚随着云气的浮动变幻,逐渐显露,并重叠起伏地展开,远处峰峦终于出现在团团白云中。中段主峰耸立,林木扶疏,表现出远近层次。卷尾山色又隐入淡远之中,近处山冈上杂树丛集,草庐隐现,结束全图。全卷云树掩映,峰峦明灭,处处体现出生意郁勃的造化生机,表现了苍茫雨雾中自然界的特殊韵致。画面水墨淋漓,少见笔触,形象不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含蓄自然,浑然一体,给人留下了远景云山迷蒙的印象。

鹊华秋色图(元代)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是中国山水画史上值得珍视的一幅作品。图像本身的笔墨、结构语汇及围绕此图的种种跋文,都构筑了此图丰富的文化内蕴。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亡后,身为赵宋皇室的赵孟頫开始似能坚守遗民气节,避居故乡湖州(今属浙江),精研诗、史、乐、书、画,以“吴兴八俊”之首的地位,活跃于江南文人圈中。然而,32岁时,他还是应元世祖忽必烈征召,赴京做官。此举在当时颇为轰动,尤其在南宋遗民士大夫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对他失望、不满者不乏其人。但不管怎么说,随着赵孟頫登上仕途,他终于踏上了这块与南宋隔绝了百来年的原北宋土地。1292年,他被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此图所描绘的鹊山、华不注山,即当时济南府附近的两座名山。此图为横卷,分三段构图,右首之突兀山峦即为华不注山,它拔地而起,巍巍于旷野之上,超然奇峭,颇有卓尔不群的气派。山前有一排稚松,树干笔直,浓淡相间,增强了山体向上耸立的气势。中段的一丛杂树处于整幅画面的最前方,位于一方较圆整的坡岸之上,树木枝干粗壮,然种类、姿态各异,其枝叶或郁茂或光秃,色泽或火红或黄绿,丛树生长也依坡岸而斜向远退,与整幅画面纵向递退的动势相吻合。坡岸自身也施青绿重彩,变化丰富,使得这一组画面在前景中的位置显得十分突出。左首一段,远景中平坦、圆浑的屏障式山峦为鹊山,庄严含蓄,其平缓的造型与华不注之尖峭形成对比。鹊山前方的中景和前景中分置茅屋三间,式样简单朴拙。屋顶的赭红与缀满红叶的树林相呼应。前景中的茅屋则为数株垂柳掩映。屋舍周围一派田园风光,水畔有渔网置陈,河荡中渔舟荡漾,渔人劳作,空场上有山羊五头,亦施赭红,造型可爱,富装饰意趣。北方秋季散淡、宁静的氛围,充溢着整个画面,含蕴着丝丝缕缕的乡愁吧!此画非对景写生,而是赵孟頫1295年重归南方,在故乡吴兴为好友回忆北方佳景时,特意作的。

日出·印象(法国)莫奈

莫奈在巴比松画家户外作画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画天空、大气和人物在大自然的光照中的复杂色彩。为避战乱,莫奈离开法国,住在阿姆斯特丹,后又到英国。英国的雾都伦敦刺激了他的画瘾,他渐渐学会表现藏在烟雾中的景物。他在海德公园、泰晤士河上画了许多写生作品。散漫的光线极易发挥画家的小笔触功力。1871年,在离开伦敦以前,他又对英国风景画大师透纳的作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深感透纳的外光表现是非常出色的。同年,他回到法国,决心投入到乡间大自然的田野、天空与江河的描绘之中。他在阿让特依住了约六年。在那里描绘河水的闪烁色彩。1874年,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摩里索等画家决定组织一次独立沙龙。他们借用摄影家纳达在巴黎市中心卡普辛大道35号的一套工作室作为展厅,把展览会取名为“无名艺术家、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协会”。参展的画家共30人,莫奈就在这次展出中拿出了他这一幅震撼画坛的习作《日出·印象》。《日出·印象》展出后,受到社会的公开攻击。那位以“印象”来讽刺这幅画的《喧噪》周刊的记者路易·勒鲁瓦,本来是以此指责莫奈“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可是这个名称从此竟彪炳画史,变成了极富号召力的光辉符号。在“印象主义”一词中,贬义内涵已消失殆尽,尽管当时展厅上的70幅画连一半也没有卖出去。《日出·印象》是莫奈描绘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的早晨的景象:海水在晨曦的笼罩下,呈现出橙黄或淡紫色。天空的微红被各种色块所渲染,水的波浪系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组成的。三只小船在薄涂的色点组成的雾气中显得模糊不清。船上的人或物依稀能够辨别,还能感到船似在摇晃缓进。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这对于一贯正统的沙龙学院派艺术家来说乃是艺术的叛逆。由于它在印象派画史上的意义,此画习作也就长期被看成是一幅完成之作了。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法国)达维特

雅克·路易·达维特(1748~1825)出身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最初的老师是其亲戚——罗可可画家布歇,后来又拜在皇家美术院教授维恩的门下。毕业时因创作获罗马大奖,赴意大利游学,在那里他爱上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作品。回到法国后,他很快接受了狄德罗的激进思想,对封建王朝的腐朽现象深恶痛绝。当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时,他便以古代英雄为题材,创作了这幅《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这幅画原是1784年国王路易十六的订件。达维特没有按照统治者的意愿去画,而是加强英雄人物的刚毅决心。荷拉斯,是古罗马时代的一个家族。古罗马在建立共和制的历史时期,罗马人曾与比邻伊特鲁里亚的古利茨亚人发生战争,但是双方的人民却有着亲密的通婚关系。为了避免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厮杀,双方统领达成协议,各选出三名勇士来进行格斗,以胜败来判定罗马城与阿尔贝城的最高统治权属谁。格斗以罗马的荷拉斯三兄弟战胜而告终。这个题材,早在17世纪就被法剧作家高乃依写过,它的主题思想是个人感情要服从国家利益。画家在这里表现了荷拉斯正送自己三个儿子奔赴战场,为祖国而战的时刻,他把剑握在手里,准备分发给他们。分发之前,三兄弟伸出右手向宝剑宣誓。年迈的荷拉斯举起右手,表示祝愿,祝他们旗开得胜!这时三兄弟向武器庄严地喊出“不胜利归来,就战死在沙场!”的誓言,画面的右角,是三勇士的母亲、妻儿和姐妹。母亲担心这次出征凶多吉少,哀痛得心如刀绞;一个女人搂着自己的孩子泣不成声;而勇士的那个姐妹(最右侧一个)的心情,此时更为复杂,她已经许嫁了古利茨亚人,双方的厮杀将对自己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论何方死伤,都将是自己的不幸。画家在这里采用多侧面揭示人物心理状态的手法,使这幕悲壮的戏剧场面具有丰富的可读性。妇女的哭泣与前面三个勇士的激昂气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更加强了主题的思想性。画上三组人物,老父亲居正中,构图显得稳定。这场宣誓,激情的焦点是在父亲手中的刀剑上。背景是三个带有多立克柱式(也译多利亚柱式)的拱门,它与前面三组人物相适应,使人物、环境显得更加庄严。他们为了民族兴亡,为了罗马的共和制, 将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幸福,这是多么值得可歌可泣!当这幅画在罗马完成时,在意大利立即产生了强烈反应。在这种政治局势极度敏感的时期,达维特的艺术受到了革命政党的注意。不久,达维特加入了资产阶级左翼的雅各宾党,并很快成为该党领袖罗伯斯庇尔的战友,后又被选为国民议会的议员,担任了议会的主席。这个时期的达维特,像有一把火照亮着他自己,这把“火”正是巴黎发生的革命暴动。他的另一幅名作《马拉之死》,也是在这种火把照亮下完成的佳作。

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了解美术风格和形式的发展逻辑;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形式之美的;了解中国的书法和文人画的主要观念和基本的发展规律;了解19世纪西方艺术的几个代表流派: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目的是分别用中国和西方的美术作品来考察形式演变的规律,也就是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灵活安排。

第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中国美术作品中形式和风格的继承和变化。这个活动可以和第38页的“思考与交流”结合起来进行。该“思考与交流”中用来分析各个时期山水画空间表现方式的示意图来自方闻的《心印》一书,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找来帮助消化教材内容。根据该书三种空间表现方式的划分标准,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应该属于第二个阶段。但这种划分不一定非常准确,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另外要注意的是,这种分析仅仅是作品欣赏和比较的一个方面,不能因此而忽略了笔墨技法上更加明显的差异。

第二个活动通过对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现场照片以及透纳作品的比较,让学生较为具体和感性地理解绘画形式的演变现象。两件作品都只关注纯粹的光—色现象,尤其是阳光透过雾气的生动景象,而不太注意物象的立体空间效果,也没有明确清晰的轮廓,这就跟传统的绘画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但是莫奈的作品更注重色彩的准确和生动,笔触也更加放纵,我们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笔画痕

迹。可以说,透纳为新的绘画形式打开了一个缺口,而莫奈则充分发挥了透纳作品中的可能性。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会理解绘画形式是如何按照自己的逻辑一步步演变的。

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审美自律这一概念的内涵,并且了解这一趋势在美术领域的反映,对艺术家的创作又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和艺术家的个性、情绪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对作品的重要影响。主要运用比较鉴赏法,使学生通过直观的认识来把握教材内容。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审美自律现象和个人风格的出现。2.审美自律在中国书法和文人画中的体现。3.欧洲19世纪几个有代表性的美术流派的创作观念和风格特征。

“审美自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艺术家不是为某一个阶级、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人从事创作,而完全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强调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同时在作品的视觉形式方面也无需屈从于公众的审美品位;二是美术的风格发展和演变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不受外界社会因素的干扰。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只有当艺术家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才有可能自由地探索自己个性化的形式语言。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尽管艺术家想获得创作上的充分自由,他们毕竟不是活在真空中,所以在风格上总是要继承前人的东西,然后再加以发展。

在中国,这类创作心态主要体现在书法和自北宋中期逐步发展起来的文人画上。在书法方面,教材列举了王羲之的作品《兰亭序》,使学生体会艺术家的情绪对书法创作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的书法并不是呆板的“写字”,而是受书法家情绪支配的艺术创作。只有创作者的情绪参与其中,才能够达到一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的效果。关于文人画,需要注意的是这么几个方面:1.美术家的身份。他们不是职业画家,而是一些具有很高修养的文人、官员。2.创作态度。正因为他们不是职业画家,所以创作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业余的消遣和娱乐,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为了赚钱或者取悦于人。3.风格上强调个性化的语言。教材对北宋画家郭熙的作品《早春图》和米芾之子米友仁的作品《潇湘奇观图》进行了比较,大体上可以看出宫廷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之间的这些差别。这种身份上的差异如果要落实到画面风格上来,就有必要让学生理解这样一些形式特征:例如郭熙的作品构图是刻意安排的,树木山石都比较写实而米友仁的作品无论是用笔还是构图都比较随意自由,而且也不太计较画得像不像。

在欧洲,艺术家对个人风格的追求主要是从19世纪以来的法国开始的。有一些富于革新精神的艺术家反对当时官方美术学院所规定的绘画程式,试图开辟艺术发展的新方向。在这方面,教材首先讲述了安格尔与德拉克洛瓦之间的对立,并且还安排了两个表格来对比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这种比较要突出的是流派和个人风格的差异。这一部分的另一个内容是印象派,包括它在作画方式上的变化和主要的创作观念。

19世纪的法国画坛风格变化非常剧烈。教材通过这些作品试图说明的是绘画越来越贴近个人,例如忠实于自己的眼睛和社会态度,而不计较传统的规范和程式。这也是“审美自律”的含义之一。学生在分析绘画时不一定能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必要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内容,例如当时的艺术市场逐渐成形,美术家不是接受某些机构或个人的订件,而是画好以后挂在画廊里等人来买。这样的交易方式也有利于美术家的自由发挥。

教学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把握合适的方向和线索,既不能偏离主题太远,也不要过于为主题所束缚,影响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积极性。

所谓个人风格,是通过比较来确定的。因此本课需要对一些具体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分析着眼于两个方面,即延续性和差异性。我们说某些艺术家创作的主要出发点是表达个人的感受,追求个性,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参考和学习别人的技巧和方法;只是从“审美自律”的角度来看,他们自由发挥的程度要大一些。这可能是需要向学生说明的。

书法和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这里只能做一个非常粗略的介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补充。也可以跟以前学过的一些作品进一步进行比较,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文人画的特点。

教材安排的“活动建议”和“思考与交流”是为引导学生注意某些作品的特定方面,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只能从一个角度来理解。必要时可以适当偏离这些活动所指示的方向,从其他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角度来进行阐释,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材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了一些作品和流派之间的差别,注意不要太拘泥于字句,而要引导学生将文字描述落实到具体的画面上来。

上一篇:个人简历写作方法下一篇:幼儿班数学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