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健康体检实施方案

2024-08-03

学校健康体检实施方案(精选12篇)

1.学校健康体检实施方案 篇一

身心健康既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方面,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为了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优化育人环境,营造文明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为更好地开展我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把我校的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推向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使创建工作能有序、规范地开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为在校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在有关健康方面的知识、信念、行为习惯和身心素质上得到切实的提高。通过一年的努力,达到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铜牌)标准。

(二)具体目标:

1、学校要将健康促进学校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在学校发展规划、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教师贯彻“健康第一”的理念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渗透健康知识。

3、学生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大幅提高。

4、家庭、社会与学校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掌握健康保健知识、树立健康信念、自觉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学习环境。

5、学校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二、主要措施。

“健康促进学校 ”的核心就是通过学校、家长和学校所属社区的共同奋斗,给学生提供较为完整的有关健康方面的知识结构和行为习惯、创建安全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合适的健康服务,以完善学生健康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开展创建活动。

(一)做好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的宣传发动工作。

召开师生动员大会,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窗、网站、宣传小册子、主题班会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全体师生全面了解我校以预防意外伤害事故为切入点的健康促进学校创建主题,提高全体师生对创建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积极开展创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将“健康促进学校”的理念渗透到师德教育活动之中。

要把健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体活动,在学科教学、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等工作中渗透健康教育。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以“做学生喜欢的教师、教学生喜欢的学科”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积极倡导教与学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多方位的和谐。组织开展符合促进教师身心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时调整教师工作的心态,引导每个教师满腔热情的投入工作,倡导依法治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自觉执行教学纪律,严格执行“三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每学期组织大型的教育咨询活动,面对面地接受家长意见和建议,请有关专家解决家长在培养孩子成长中关于心理、生理方面的困惑,让家长、学生们满意,为孩子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双赢。

(三)以“健康促进学校”为契机,推动学校卫生工作。

1、做好常见病防治工作,制定传染病爆发和集体中毒事件应急预案。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认真做好每年一次的师生体检工作,将体检后异常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做好体检资料的收集与常见病防治工作;以全国“爱牙日”为契机,做好保护牙齿的宣传教育和防龋治疗工作;持之以恒地做好学生的防近视工作、肠道寄生虫防治工作;积极贯彻实施儿童入学免疫接种的验卡工作、做好各种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对传染病的管理,防止传染病的流行与扩散,确保学生身体健康。

2、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师生防御疾病的意识和能力。切实开展师生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学校教职工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为教职工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加强对健康教育课实施的指导,既将学生健康教育课纳入课堂教学计划之中、列入课表,并做到有计划、有教案、有考核;又将其有机地结合到平时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3、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活动,定期开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对话与谈心,沟通与理解,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严格学校饮食饮水管理,严防食物中毒与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发现传染病传染及食品集体中毒事件要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应急预案要求采取应对措施,始终把师生的健康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5、做好校园美化及环境卫生工作。积极实施学校设施改造及环境美化工作,将校园环境卫生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定期检查、定期公布、定期评比,为师生提供洁、齐、美的校园环境。

6、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安全、自护意识。重点抓好校园安全工作,保证学校设施设备的安全、学生活动、游戏的安全。同时教育师生注意校外人身、交通等安全,使健康促进学校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

(四)整合多项活动,形成“健康促进学校”创建的合力。

创建工作以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师生获得健康体验,调节身心,提高健康素质。加强与社区、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家庭和社区的参与,建立与家长经常性的互相反馈信息以及与社区定期联系的制度,充分利用社区的人力、物力资源,为师生提供足够的基本健康服务。

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学校的重大活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潜力、形成合力,生动活泼地开展创建活动,推进“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工作,以求“健康促进学校”工作达到最佳的效果。

(五)做好创建资料的收集工作。

及时做好各类活动的资料收集工作,按照《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评价标准》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归档各类资料。

三、组织机构

(一)健康促进学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颜廷发

副组长:李贵旸 张 元 孟令飞

成 员:杜春雨 潘京晶 孙海东 施俊岭 皇治军 马云飞 孙殿高

(二)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实施小组成员

组 长:孟令飞

副组长:杜春雨

成 员:潘京晶 孙海东 施俊岭 皇治军 马云飞 刘 姣 孙殿高 时立无

孙云美 满孝红 王 爽 高学春 李 浩 倪海梅 沈 虹 程 静

四、工作职责与分工

1、孟令飞(校长室):

具体负责学校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

2、杜春雨 刘 姣(德育处、团委):

负责制定健康促进学校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计划,组织学生进行健康促进各项活动,整理、汇编计划、经验、总结等材料,对学校健康促进工作做实践与理论上的探索;协调与社区间的联系,负责学校环境的整治和管理;积极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在健康促进学校中的各项作用。

3、孙殿高 (校办):

将健康促进学校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做好健康促进学校各类台帐及资料归档工作。

4、潘京晶 孙云美(教务处):

负责学校学科健康教育的渗透,健康教育课的课程设置、师资、教材的组织、教务管理、体育活动及学生在校时间管理。

5、孙海东 时立无(总务处):

负责整个学校校园环境的整治和管理,做好健康服务的硬件设施安装与维修,为全校师生开展健康促进学校的各项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6、沈 虹(心理健康负责老师):

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分析,在师生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7、汤义扬(宣传报道):

负责对学校健康促进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及时发布与报道。

8、倪海梅(校医):

对学生进行健康促进学校基本知识宣传培训,学生个人健康技能的培养和指导,普及常见病、传染病防治知识,并有相应的计划总结。

9、施俊岭 皇治军 马云飞(年级部主任):

协助学校各部门健康促进工作在各年级组的开展和落实。

2.学校健康体检实施方案 篇二

一、什么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是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的行动文件。实施计划是在理解与把握《课标》和《实施方案》精神的基础上, 对学校教育改革背景、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体育传统项目等的分析;明确提出本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制定本校课程实施策略与计划;确定各水平和年级的具体学习目标;确定各水平和年级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数分配范围;提出教法运用与学习指导的基本要求;具体规定各水平和年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价方案;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提出教学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等, 以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质量的教学文件。

二、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意义

《课标》明确了制定各个水平的学习目标和选择内容的标准, 为地方与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各地按照《课标》的精神与要求, 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是根据《课标》与《实施方案》的要求, 结合学校具体情况的产物, 有利于国家课程政策的正确执行, 并能对学校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起到直接的指导性作用。

(一) 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本质上就是将国家课程校本化, 就是将国家意志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真正从实际出发的实施计划有利于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学习体验, 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 结合学校体育文化资源和学生基础制定具有个性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行动计划为学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 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能力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创造性执行《课标》、《实施方案》的要求, 结合学校的现实条件进行有效整合的过程, 也是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能力的过程。

(三) 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有效性与适应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实施通过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强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 同时综合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适应性。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要求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课标》、《实施方案》进行科学地再创造以适应学校实际情况的过程。

三、如何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一) 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基本要求

1.个性化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应在实现《课标》提出的学习目标过程上, 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学生发展的实际与需求, 学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等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实现统一性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2.因地制宜

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时, 一定要结合学校所处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 学生的实际, 以及地理、气候等, 建构本校的实施计划。

3.能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中, 既重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传授、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积累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也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 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与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建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是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具体实施所作的规划与设计, 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具体指导与标准。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是在认真阅读理解《课标》、《实施方案》的基础上, 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

1.科学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必须从学校发展现状出发, 增强课程实施计划的可行性。对学校发展现状的分析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方面, 是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影响, 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合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在建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和选择和开发教学内容时, 应更好地满足学生以及社会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

第二方面, 分析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可利用的资源, 包括学校的体育教师、体育场地器材、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的图书资料等。这些分析能够对学校的内部环境形成客观、全面、深刻的认识, 加强学校健康课程计划的现实基础。

2.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反映学校对课程的认识程度, 引领学校课程的发展方向, 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既要体现《课标》的精神, 同时又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 形成既科学又可行的课程理念。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中, 必须明确阐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 以凸显学校的独特价值, 增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方向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表达。

3.制定校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

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时, 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思想, 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目标。在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全面达成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目标的同时, 应结合具体的教学阶段、教学内容、体育课程资源、学生等情况有所侧重。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时应根据《课标》的目标与内容 (标准) 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制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可分解性。学校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必须分解成具体的目标才能得以付诸实施。从纵向上看,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可分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从横向上看,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可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具体的细化策略见前文。

(2) 可实现性。所谓可实现性, 一方面是指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学校所能提供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实现目标与创设条件的契合;另外一方面是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一定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实现的。

4.建构合理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是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形成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的纵向结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模块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等有机衔接与统一;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同计划的横向结构——各种教学计划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相互关系。

5.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要明确提出对本校体育教师实施课程基本要求与实施建议, 使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有据可依、有案可稽, 以增强体育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科学性, 促进教师之间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上的协调性。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建议一般应包括:目标的确定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指导、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

6.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内容与标准

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内容与标准是实施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学”和体育教师的“教”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内容应包含对学生体能的评定、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的评定、体育学习态度的评定、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定, 以及健康行为的评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为此, 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最终结果, 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

四、制定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基本步骤

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成立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委员会 (或领导小组)

学校应成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委员会, 负责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评价、反馈与完善等工作。课程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该组织主要由主管校长、教务和教研部门负责人、体育教研组长、体育教研组核心成员等组成。课程指导委员会也可以邀请校外的课程专家参与, 利用课程专家丰富的课程理论认识提升学校课程计划的科学性。

(二) 学生需求和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分析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了制定出既符合国家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求, 又适应本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 要全面地搜集有关学校可利用教育资源和学生体育学习需求的信息, 尤其要加强对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对比性分析, 寻求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最佳结合点。

(三) 拟定实施计划

在深刻理解《课标》、《实施方案》精神与全面了解学校、学生实际情况, 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指定相关人员负责具体撰写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四) 征求意见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草拟后, 要广泛征求学校领导、教师、学生、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体育教研员、家长的意见, 尤其是学生的意见, 集思广益, 利用众人的智慧不断完善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

(五) 修改实施计划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梳理出有利于改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计划的合理意见, 进行修改, 以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六) 审核并正式颁布实施计划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审核, 一般先由学校内部对课程实施计划进行审核, 再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实施计划进行审核。学校内部对课程实施计划的审核职能由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承担。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审核小组, 对学校呈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进行审核, 并及时将审核的结果反馈到学校。在经过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正式颁布并实施。

(七) 实施并及时调整实施计划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本身却是相对静态的, 即使实施计划制定得再具体, 也不可能考虑到动态实施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因此, 只有通过对实施情况不断追踪, 不断调整实施计划, 才能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不断完善。

3.学校健康体检实施方案 篇三

学校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实施的具体组织与操作者,实施《标准》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标准》在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检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等方面的作用,使《标准》实施能够真正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实施《标准》的组织管理,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工作。

一、学校实施《标准》的组织

学校实施《标准》,关键是思想上重视,计划上得当。因此,必须加强组织与管理工作,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使学校的领导、教师、辅导员和全体学生都能深刻领会实施《标准》的背景和意义,了解《标准》的结构和体系,使《标准》的实施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举措。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成立实施《标准》的领导机构,一般由主管校长任领导机构的第一负责人,领导成员包括:教务处、体育部(组)、学生工作部、团委、校医院等部门的领导。

领导机构的职责分工要明确,学校领导主要负责实施《标准》的总体部署,筹划测试必要的场地、器材和经费,督促、检查各方面工作的进展情况;教务(导)处主要负责《标准》实施过程中的时间调控和安排协调等工作;学生工作部主要负责措施的落实、检查评比和总结;体育部(组)主要负责教学、课外活动、指导、测试、体育骨干的培训以及对测试数据与统计资料的分析研究和上报工作;团委及各学生团体要配合做好实施《标准》的宣传和思想发动工作;校医院要对测试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伤害事故作出应急预案,保证测试工作安全顺利地进行;此外,所有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对各自班级的具体组织测试工作负起责任。

有条件的学校要尽可能配备先进的电子仪器与设备及统计软件,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测试的效率和准确率。对体育教师进行测试组织与操作等工作,要计入其教学工作量。

2.建立制度、制定方案

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将实施《标准》作为长效机制,并将实施《标准》的情况作为学校各部门必须完成的工作目标之一,建立切实可行的奖励制度;学生达到《标准》良好等级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的评选、获得奖学金,对学生在毕业时《标准》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高等学校、高级中学按肄业处理,对因病或残疾无法进行《标准》测试的学生,可以进行缓考或免考,但必须按程序进行申请,免考证明等要记入学生档案;学校对实施《标准》的相关规定要编入学生手册;并将实施《标准》的近期计划与长远规划目标紧密结合,明确计划布置、检查、总结的具体要求。

测试方案要对测试的目的、意义、测试的时间安排、场地、人员分配等各项工作进行细致的规划。方案的制定要注意不能与学校的总体活动安排相冲突,并要兼顾学院的工作进程,做到协调、有序。

3.加强宣传、促进锻炼

要使学校领导、教师、辅导员、学生深刻领会实施《标准》的背景和意义,了解《标准》的结构和体系,掌握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就必须加强对实施《标准》的宣传。各级学校要结合“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理解健康对人一生进步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主动投入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办法中规定,每天锻炼1小时的学生,其《标准》学年成绩奖励5分。而对体育课无故缺勤达110者,其标准记为不及格,该学年《标准》成绩最高记为59分,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坚持日常的体育锻炼,防止突击训练、突击测试。做到训练系统,测试规范,以测促练,共同提高。

二、学校实施《标准》的操作

测试是学校实施《标准》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测试工作的要求是准确、高效,并使《标准》能够成为反映学生体质状况的“镜子”,成为改进教学工作的依据与促进学生锻炼的手段。要使测试工作顺利进行,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测试前的准备

充分的准备工作是顺利完成测试任务的前提,《标准》测试的准备工作一般包括对学生的宣传鼓动,测试场地布置,测试仪器调试,测试表格准备,整理测试人员名单,督促指导测试者做好测试前的服装准备和热身活动等。

2.测试人员的培训

测试人员主要由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担任,测试前必须对测试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统一思想,熟悉测试的仪器设备,掌握测试的规则、方法和要求,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测试人员还要有安全意识,学会处理测试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的解决方法。

3.测试工作的组织形式

各级各类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目的是要方便、高效地完成测试工作。测试主要的方法有:体育考核课、课外单项测试、测试运动会,也可以定点、定时由学生自由选择安排测试。

4.测试工作的时间安排

《标准》的测试是一项既费时又费力的工作,一般采取在体育课课上与课外活动时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与课堂教学一致的项目,如短跑、耐力跑、跳跃及各种球类技术,可在体育课上进行,其余的项目最好放在课外活动时进行,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标准》测试的过程过多占用体育课的时间,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5.测试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测试人员必须对整个测试工作的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测试开始前要检查学生的着装,督促学生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将学生合理分布的各个流水测试点,并保证正常的轮转,在测试过程中要认真核对参加测试学生的身份,严格按照规则的要求进行测试,防止冒名顶替、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影响到测试工作的严肃性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6.测试结果和评分成绩的登记与上报

体育部(组)要安排专门的人员,配备专门的计算机等设备,对每次测试的数据都要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各种表格要分类建档、登记,对电子设备采集的数据也要及时上传,做好备份,防止数据遗失和损坏。对整理好的数据要按规定的时间、程序和渠道直接传送至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系统”。

三、学校实施《标准》的总结与表彰

学校在实施《标准》中要注意及时总结,要将《标准》测试组织工作作为各有关院系、年级体育工作和学生工作的考核指标之一,对测试成绩优异、参测率高的单位要进行表彰和奖励;对组织测试的体育教师、学生体育骨干也要进行表彰;特别是对能以实施《标准》促进学生积极锻炼的班级的辅导员、班主任要重点奖励,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标准》的实施建立良性的长效机制。

四、学校实施《标准》的安全措施

学校在实施《标准》中要时时注意落实“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实施《标准》的安全预案,加强对学生日常锻炼的指导和安全意识的教育,防止运动中意外伤害的发生。在测试前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对身体健康状况不佳,长期有病的学生,不能让其参加测试,可以实行缓测和免测;在测试前还要仔细检查场地和器材是否存在隐患,并对学生进行测试规则和安全要求的培训;在测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发现有明显身体不适的学生要及时劝阻其停止测试,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五、测试结果的研究、分析与运用

测评结果是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和学校体育教学效果的真实反映,各级学校要对本校每年的测试结果进行认真的研究与分析,群体测试的结果可以作为学校改建教学的参考依据;个人的测试结果要通过书面或网上查询方式及时告知每个学生,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如运动处方等,作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指导意见;对多年的数据可以进行动态变化的比较研究,找出本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为学校体育改革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文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7.

[2]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文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2007.

[3] 季克异.继承•发展•开拓•创新“解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教学,2007(03).

[4] 郝忠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践.体育教学,2007(03).

4.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篇四

为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深入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精神,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努力创建健康校园,现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紧密围绕上级文件的总体目标,认真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注重实效,以日常行为规范为突破口,以各项规章制度为保障,以加强检查评比为动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制定有效的健康制度,传授科学的健康知识,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提供合适的健康服务,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具体目标:

1、积极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宣传教育活动,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健康促进活动的宣传和教育,力争使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不低于80%,健康知识问卷合格率不低于80%,健康行为合格率不低于90%。

2、按要求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同时开足课时,培养学生卫生习惯,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卫生、校园卫生,掌握卫生知识。

3、认真贯彻实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落实好教学楼、学生宿舍、学校食堂卫生制度,优化和美化校园环境,努力创建优美、整洁、高雅的育人环境。

4、按照省级卫生城市考核标准和要求,每学期对学校健康教育进行综合评价,使各项健康教育工作达到标准。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学校成立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及专(兼)职人员。同时负责制定工作方案、计划和检查落实情况。做到目标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人员落实,措施落实,效果落实,确保此项工作积极扎实地开展。

2、通过全员培训,提高思想认识。由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全体教师、学生进行培训,以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工作目标。

3、制定健康教育政策,完善保障体系。首先完善、健全一系列健康教育制度,然后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按照要求开足健康教育课程,坚持每周至少上0.5课时(20分钟),要求上课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按课时备好课,并定时进行课程检测考试。学期结束,教师教案交回,备查。

4、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校园环境。努力创建优美、整洁、高雅、和谐的育人环境。

5、积极开展活动,培育健康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改善学生的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心灵。同时配合卫生部门,重点抓好学校食堂、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确保师生用餐、用水安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对照«健康教育评价方案》,结合学校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力争20项Ⅲ级指标都达到优良。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篇五

一、活动主题

与心灵相约,与健康同行

二、活动时间

20xx年10月16日―20日

三、活动对象

环境与规划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四、活动内容

1教育长廊进站点

学校统一制作和发放《河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展板》,宣传周期间全程在学院学生活动区域布展,集中进行心理健康常识的宣传教育。

2彩虹手册进宿舍

学院统一发放《河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彩虹手册》给各年级负责人,由各年纪负责人发给各个寝室长,以宿舍为单位开展相关的团队学习活动。

4互动沙龙进班级

各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可在往年主题班会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基础上,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沙龙活动,以“与心灵相约,与健康同行”为主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共话成长。

社团活动进朋辈

各年级生活委员以及各班级生活委员结合“健康习惯养成”、“直面情绪危机”、“阳光和谐成长”等学生关注的话题,以朋辈互助的模式,开展主题化和特色化的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宣传周的教育内容与形式。

五、活动要求

(一)各班要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统筹规划,认真组织;

(二)10月1日前各班负责人把本班级关于本次活动的策划方案交给本年级负责人;

(三)各班做好宣传工作,动员所有学生积极参加;

(四)活动过程中需有照片,视频等相关记录,并做好活动总结一并交给年纪负责人;

(五)此次活动总负责人:任xx

QQ:

6.学校心理健康方案 篇六

1.帮忙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你愿意做一个诚信的人吗你在别人眼里是一个值的信赖的人吗

2.引导学生以别人为镜子进行自己鞭策、自己鼓励,到达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的目的。

3.除了国家政治生活,诚信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4.在法制社会里更讲究道德,没有诚信寸步难行。

5.任何本领都不比良好的品格与态度更受人欢迎:生活是期骗不了的,一个人要生活的光明磊落:天下没有一种广告,比诚实更能取的他人的相信。

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以别人为镜子进行自己鞭策、自己鼓励,到达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的目的。

2.任何本领都不比良好的品格与态度更受人欢迎:生活是期骗不了的,一个人要生活的光明磊落:天下没有一种广告,比诚实更能取的他人的相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开课题。

师:这天,教师先给你们看一个小故事。

(课件演示)在古时候的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去,她的孩子哭着叫着,也要跟着妈妈上街。妈妈骗孩子说:“你先回去,我上街回来杀猪给你吃吧。”妻子从街上回来,看见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孩子吃,妻子急忙阻止他:“怎样?你真的要杀猪给孩子吃吗?我原是说着哄哄孩子的。”曾子说:“我们怎样能够说谎话呢?”于是,他们就杀了那头猪。

师:同学们,教师不理解曾子为何要这么做呢?如果你是曾子家的孩子,妈妈失信于你,你会怎样想呢?

小组讨论:

生:做人要有诚信。

师:那你们明白做人为什么必须要讲诚信呢?怎样样才能做一个诚信的人?那么,这天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板书课题)《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评析:以生动的动画故事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透过观察生动搞笑的情境,并结合平时的认知,初步悟出做人要诚信的道理。

1.联系实际,指导行动。

(1).议一议:实际生活中你遇到此类事情怎样办?(出示课件)

事例1:周兵和宋杰是好朋友,他们以前许诺,不管谁遇到困难,必须要互相帮忙。这天周兵想抄宋杰的作业,宋杰没同意,他生气的说:“这点忙都不帮,真不讲信用。”

讨论:你对这件事怎样看?

事例2:李三看见同学花钱大方,他很羡慕。有一天,他趁他的同桌不注意,便拿了同学的10元钱。张教师调查时,他怎样也不承认。之后,张教师说:“如果你信任我,就把真相告诉我,我保证不对任何人说。”听了张教师的话,他很快就把事情告诉了张教师。

讨论:你明白为什么吗?

学生交流并汇报:

给好朋友抄作业是一种不负职责的行为,是害了自己的好朋友,也是不诚信的一种表现;虽然李三拿其他同学钱是不对的,但他能够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其实是一种诚信的表现。

(学生们都互相讨论着自己的观点。)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诚实守信呢?以上的事例要求我们,要养成诚信的优良品质,我们就应从小就开始培养诚实守信的好品质,平时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表里如一,言而有信。

(2).说一说:你愿意和谁交朋友?(课件出示)

A、当面说好话,背后说坏话。

B、直言不讳,大胆说自己的看法。

C、没有把握不轻易答应,一旦答应就要尽力而为。

D、对别人的要求满口答应,但过后就忘,不能兑现。

生讨论地很激烈。

(3).师:夸一夸:我们周围哪些事例是属于诚实守信的?

(生讨论,并举例说明。)

二.培养诚信观念,制作“诚信卡”

1.教师引导:

师:好好想想,自己动手制作一张“诚信卡”,资料写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一个诚信的人?从哪些事能够体现出来?有过不诚信的经历吗?你这天学习了诚信之后,你以后又会怎样去做呢?

2.每个人分发一张白纸,要求学生在上头写上自己在生活中有关诚信的事例。

3.写完后,要求学生叠好后交给教师。

评析:透过诚信卡,让学生明白自己就应做诚实守信的人,应鄙视虚假和不守信用的行为,对自己不诚实和不守信用的行为应感到不安和歉疚。

三.挖掘诚信好处,激发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

(教师小结)

师:当代少年身系国家未来,肩负历史的使命。我们的国家能否发达,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在于我们这一代有没有崇高的梦想,有没有有诚信。当我们扬起知识的风帆,荡起勤奋的双桨,就要启航向人生之海时,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告诉我们:“必须要用诚信去导航!”期望透过这节课,我们班的同学都能做到:守信如节,言而有信。同学们不仅仅对同学守信,对家长守信,对教师守信,也对自己守信!最终期望透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能自觉持续诚信的品质。

四.提出倡议,让世界充满诚信与爱

1.朗诵诚信诗歌:(生齐读)

人生贵诚信

人生贵诚信,何必名与钱。

无视轻抛弃,何颜见苍天。

诚以信为本,信为诚之源。

投李报桃事,礼尚往来篇。

天下何其大,前路何其远。

无诚无信义,步履更维艰。

宁可为玉碎,不怜薄瓦全。

事落关键处,方才露真颜。

诚来春水近,信去秋叶残。

一夜好风入,无须带笑看。

不怕路凄遥,燕至三月三。

咆哮有大海,潮起潮落间。

辗转几多日,月明十五圆。

别物犹如此,世人何以堪。

丈夫生天地,乘风破浪险。

一言既出口,驷马难追还。

苦痛不丧志,酒醉无失言。

生死千钧重,诚信永作先。

放眼苍茫路,身正气傲然。

纵观天下记,诚地信为天。

2.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师:(号召大家)让我们人人都来讲诚信,“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相信只要人人都做到诚实守信,世界将变得更加完美!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

评析:诗歌和歌曲能让学生牢牢记住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应做到说话做事事实在在、表里如一。

五.总结及反思:

7.学校健康体检实施方案 篇七

一、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现代人格的培育

21世纪的教育更注重人的一生发展,21世纪的学校更关注人格的健全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它追求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基础,塑造一代新人。他们不仅要适应社会,而且要建设性地改造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呼唤人的现代化。

现代人的特征之一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心理学家英格尔斯在对智利、阿根廷、以色列、印度、尼日利亚和孟加拉国6000多人的调查中发现,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中,但现代性强的人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等方面有十分相似的特征:乐于接受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时刻准备迎接社会的变革;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有计划性了,尊重知识;可依赖性和信任感;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的智慧敢于挑战;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等等。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他人和周围事物;二是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迎接生活的挑战。

现代人格的特征之二是独立性。现代社会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体。正是基于这种独立性,每个人才体会到各自的自尊感和生命的价值,人格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当然,人格的独立性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是独立于群体之外、自我封闭,而是以积极的社会适应为前提,具有理智的判断与选择能力。

现代人格的特征之三是创造性。现代社会需要人民激发更大的创造力,以建设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创造力从何而来?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动力是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人格因素。爱迪生只断断续续上了几年小学,是探究事物的浓厚兴趣使他进行了伟大的创造发明。基于上述出发点,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立足于现代人格的培育,以更好地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

二、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积极的社会适应与生存能力;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发展潜能。[3]这几项基本任务将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主要体现哪些方面呢?

第一,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因为思维是智能的核心,所以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目的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第二,要充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主要抓住四个方面,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任何有成就的人,都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和专业,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由此产生无限的热情,这是勤奋的重要动力。因此,应当把学生的兴趣作为正在形成某种能力的契机来培养。前一段时间教育界出现的“快乐教育”、“愉快教育”等,尽管分歧很大,但是都有一条很重要的措施,就是从发展学生的兴趣入手。这是值得肯定的。对智力与能力有明显作用的性格是勤奋。“天才等于勤奋”,这是十分有道理的一个“等式”。勤能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勤能补拙,克服心理能力上的种种不足。教师抓住学生“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加以有目的的培养,通过大量的强化训练,可使学生形成“勤奋”的习惯。

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呢?首先,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我一定能教好学生。”这种期望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就是教师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或信念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很少有人怀疑下述观点:教师的观念影响他们的知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或者说,理解教师的观念结构对改进职业准备和教师实践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研究证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很明显,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成好学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学困生的教育。其次,确定教师的教育效能感。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这种主观判断定义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教育的成效取决于教育观念和信念,来自其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期望。这种期望不仅是教师自身工作的动力,而且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优秀教师必然具备这种期望。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拥有专业的教师队伍

学生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指示,还需具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及较强的心理调节、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用教师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灵,用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这就要求心理辅导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而且要不断加强自身伦理和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专业化培训及专业化训练。在专业培训方面,进行案例实践和研究,是加速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心理辅导人员不仅要有理论,而且要有技术,技术需要通过个体的经验转化而来。这就如同医生,医科大学毕业只是说明受过医学专业背景的教育,而要真正成为一个医生,就需要多年的临床实践。案例研究,不仅要求心理辅导教师按照严格的心理评估、诊断和干预方法解决当事人的问题,而且要对案例进行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辅导技术,为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国良.现代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2, (10) .

[2]董群朴.论人格的现代化[J].中国教育学刊, 2001, (9) .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8.学校健康教育综述 篇八

【关键词】学校健康教育;现状;对策;体育课程

学校健康教育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健康教育活动,使儿童青少年掌握常见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水平的目的。学校健康教育担负着增强学生健康的重任,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在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教师们的共同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特别是中小学健康教育正在成为促进全民基础健康教育、提高全民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科技与教育的飞速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与教育信息接踵而至,原有学校健康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将面临着更进一步的优化与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学校教育真正培养出有知识和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在迎接未来的挑战面前具有积极应对能力。

二、不同國家学校健康教育实施现状的对比

健康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康教育标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指导框架,在各国都得到了高度重视。比如美国将学校健康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制订了相应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明确规定了从幼儿园至中学学校健康教育的操作指标。英国教育改革条例将学校健康教育定为桥梁课系列之一,把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融入其他基础学科以及更加广泛的学校生活之中。

近年来,我国学校健康教育正在快速发展;但与美国相比,学校健康教育仍属相对较新的领域。虽然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基本法规已较为完善、对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也有了明确要求,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应加快完善学校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设,以便形成有效的健康促进模式;健康教育的目标要体现现代健康理念,让学生能够知道如何终身健康地生活;学校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落实于学校教育活动当中,应多途径、多渠道、多方式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指导,积极探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健康促进模式。

三、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对策

学校健康教育是整个健康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健康教育不同的是它所面临的对象主要是在校的学生。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教育工作者的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果把学校比喻为人才的加工厂,那么,学校的健康教育则是这个加工厂的基础工序。潘丽英的《学校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一文指出:学校应该着手完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对课程体系的研究和课程内容的布置安排;教师作为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讲授者,应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素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相关机构都应该重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鼓励学校医护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健康教育理论和知识、教案编写、课件制作等,成为健康教育队伍引领者。

四、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保障。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代表,他们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以及学习和生活状况等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依赖于社会为他们提供的健康环境和保障制度,更依赖于他们所受到的健康教育状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重要表现之一是文明程度,体质的增强、良好的卫生习惯、文明行为方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健康习惯的培养是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中小学生可塑性强,是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一旦形成就可终身受益。

总之,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出发,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健康教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一门新生的学科。青少年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必须掌握有关健康的知识,逐步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健康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完善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健康、更幸福、更和谐的新时代的新人。

参考文献:

[1]王云.中国学校健康教育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第20期

[2]杨枭.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7期

[3]渠淑坤.进一步优化学校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4]马亚婷.国内外学校健康教育标准及实施现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第10期

9.学校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篇九

全体教师要以对学生健康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到心理防护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积极预防、减缓疫情对师生的负面心理影响。

二、落实责任,细化措施。

学校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责任,将心理关护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年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落实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措施,确保校园平安。

三、精心组织,加强宣传。

学校要借助网站、微信公众号、其他网络平台等开展宣传教育,积极正确引导学生化解心理危机。

四、具体做法

1、开展“危机与生命”主题教育。

以“危机与生命”为主题,将疫情作为生动深刻的教科书,充分认识到疫情给师生带来的认知、情绪、行为和影响,积极开展危机应对和生命教育,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化“危”为“机”,筑牢心理健康防线。

2、全面摸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摸清师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组织心理健康兼职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家访等多种形式,全面摸查学生返校复课后的情绪状况及心理需求,研究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充分调动、发挥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的“第一位”作用,及时发现并配合家长做好有心理危机倾向学生的干预行动。

3、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增强心理服务覆盖面

以心理班会课为载体,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心理保健操、小团体心理训练、预设场景、角色扮演、集体讨论等形式,开展入学适应性调节、考前减压、升学指导等活动。依托学校心理辅导室,对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开展对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学校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简单操作技能的培训,帮助教职员工掌握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4、线上咨询与线下实践相结合,提升心理服务实效性

充分发挥市、县、教育局官方微信、微博等推送的心理关护指南、心理健康微课等网络资源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关护渠道,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心理防护,促进家校合作育人。以生命教育活动月、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关怀进校园等线下实践活动等为载体,引导师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5、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相结合,构建心理健康工作长效机制

10.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 篇十

为促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掌握学校健康教育活动的进程;调整和确定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健康教育;逐步使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本着科学、全面、可比、可行性原则,制定本评价方案。

一、评价对象

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对象分为学校和教育行政两个层次。

1、学校: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普通中小学校。其中农村中心小学以下学校及其它各类学校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2、教育行政:指县级以上(含县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二、评价方法

以学校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自评为主,学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之间互评及上级部门抽评为辅。

各地间互评或上级抽评时,采用推荐和随机抽样各半的方法,被评学校分值指数≥0.5为通过,否则以互、抽评的得分和等级评定代替自评结果存档(分值指数=互、抽评分值提高数/自评分值提高数)。所评地区有一半以上的学校未获通过,则该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自评结果按减10分处理。

三、评价时间

各地中小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地实际确定评价时间。每学年至少自评一次。原则上每学年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一次互评或抽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十月底以前将上一学的自评结果(表4)报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每年底前国家教委通报各地健康教育评价结果。

四、奖励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奖励办法对学校健康教育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必要的奖励。

国家教委将在适当的时候对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附: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的实施细则

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的实施细则

一、指标体系

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两个层次,指标体系的建立则以学校为主,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不设具体评价指标。学校的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级。

Ⅰ级指标 Ⅱ级指标 Ⅲ级指标

1、课时

教学条件

2、教材与教具

①教学基础(0.10)

3、采光照明与黑板

(0.30)教学卫生

4、课桌椅

(0.20)

5、饮水与洗漱设备

6、厕所设备

7、教学计划

教学管理

8、教案

(0.15)

9、师资培训

②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0、授课质量

(0.30)(0.10)

11、传播活动

开课情况

12、开课率

(0.05)

13、书面考核

知识掌握

14、实际操作

(0.10)

15、头发与指甲

习惯培养

16、面部与衣着

③教育效果(0.15)

17、体育锻炼

(0.40)公共卫生

18、教学用房与宿舍

(0.10)

19、校园与厕所

缺课情况 20、缺课率

(0.05)

二、Ⅲ级指标评价标准的说明

(1)、课时:根据教基[1994]14号文件要求,各中小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每周要在活动类课程“科技文体活动中”安排0.5课时开健康教育课(以列入正式课程表为准)。未列入课表的其它时间和其它形式进行健康教育不作为此项指标的评价内容。

11.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篇十一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涵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关于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提高方面的全部教育性经验(含种族经验和个体经验)。在这一定义中,“教育性”区分了经验的性质,即只有那种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心理素质提高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全部教育性经验既包括人类文化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种族经验;又包括个体通过亲身尝试、实践而累积起来的个体经验。种族经验以一定的逻辑序列或系统的方式加以组织而呈现出来,就是学科课程。个体经验主要是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常常是个体直接感知的结果,这种结果往往是零散的、无序的。如果要使个体经验从零散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就必须将个体的直接感知系统化、序列化,在这方面,活动课程更容易体现出来。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它们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课程。此外,由于学校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会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经验的获得,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亦称隐性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构成了“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三大块。由于人的心理是人的各种活动的基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包括融合于其他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中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类型

如上所述,从课程结构形式来看,可以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划分为两大类: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中,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又可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三种类型。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可分为学科课程中的融合、活动课程中的融合和环境课程中的融合三种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是传授较系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具有知识性、基础性和问题逻辑性等性质。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基础部分,它能够教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知识,有助于实现对自身心理的认知。如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完全不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仅仅开展一些活动,学生就只能获得一些在具体情境中如何应对的心理技能,很难获得整体心理水平的提高。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项目和方式,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具有活动性、系统性、主体性和互动性等性质,由于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因而有时也叫做“心理训练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这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活动课程的优点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呈实践性特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活动课程符合人的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想、有效的载体,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关于心理发展方面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具有整体性、非公开性、依附性、潜隐性和差异性等性质。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营造有利于学生充分发展潜能、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必要部分。这是因为,学校的物质环境,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状况、校风、班级组织结构,学校中的次级文化与各种非正式团体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背景因素”,如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环境课程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正向作用,研究环境课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问题,以便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

(四)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在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传递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注重挖掘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中的内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引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技能、情意特质和人格素养,从而完善心理机能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具有整合性、潜隐性、依附性等性质。

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各科教学以及班团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等活动课程都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需要全校教师充分挖掘其隐性的教育价值,协同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也就是要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心理素质。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可使全校教师参与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最大限度地集中教育的人力资源,给学生施以更全面的影响;还有利于提高每个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易于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因此,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本位化发展方向,能有效地改变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人员较少的状况。

综上分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分为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两大类,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又可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是基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核心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及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必要的组成部分。这些课程作为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在学生整体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制约着学生生理素质的提高,而且是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得以形成的核心机制。正是人的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和心理素质形成的特殊方式,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多渠道、全方位的课程。这就在本质上要求我们树立大课程思想,把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中。这种课程体系可概括如下: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国学者沈勉荣指出:“课程,作为任何一种教育体制的‘心脏’,从属于教育的根本目的,又是实现目的的动力机制。它始终处于教育体制的中心地位,教育体制中的任何一个侧面,包括师资、设备,乃至管理、评价的策略,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实现而展开的。”由此可见,课程最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在教育形式中处于核心地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凭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可能将这种目标较为全面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学习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训、研讨、实践、总结、提高等一系列环节后,有可能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这就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优化课程的结构

传统课程结构的弊端是要素不全、内部关系不协调、缺乏整体性和协同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出路。

心理素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各种素质发展的基础与核心。而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针对人的其他素质的培养均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惟独针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独立的课程设置,这是极不合理的现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结构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三大要求中,如果说原有课程结构更注重前两个因素的话,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则是加强了针对学生自身发展的权重,使得三大要素逐步达到动态平衡,进而使得课程结构更趋合理。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完善课程的功能

传统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将社会文化和知识传递给学生,以知识为载体,以知识传递为中介,使学生获得智慧和技能。它是以社会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的,局限在于常常难以顾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情意性和需要,难以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使学生获得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技能。它是以个体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的,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恰恰是对学科课程的改革和补充。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注重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而人的主体性又集中体现在自主性、能动性、独特性与创造性等心理层面,因此,人的主体性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现代课程改革思潮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2 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表现为一种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的转化形式,它是指导课程实施的规范和准则。心理健康教育对课程目标。的作用就在于课程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层面,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征及需要、动机、情感、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结合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实施,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

3 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表现为一种实施策略。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如何实施,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目标体系。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其实施结构的积极构建,是课程实施策略的改进和提升,能兼顾课程的情意、人格目标,从而拓展课程的视野,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社科项目“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00Jw088)”及“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01JW095)”的阶段性成果。

12.学校健康体检实施方案 篇十二

基于《课标》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指学校以《课标》的精神与要求为依据, 在分析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基础上, 由体育教师、学生、校长和其他管理者共同开发的体育与健康的目标、内容、活动组织和评价等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过程。

一、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诉求

(一) 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整个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

课程改革是涉及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方面给予充分的理解、支持与参与, 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但是, 这一切对于课程改革而言都还是外部环境。学校课程改革并不是只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组织专家编制课程标准, 学校和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即可。同样,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不是领导制定好相关的政策, 体育课程专家设计出一个完美无缺的《课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施工图) 后, 体育教师按图索骥、照本宣科就可以万事大吉的过程。

美国学者艾利森认为:“政策方案对于政策目标的贡献率只占10%, 其余90%则取决于政策的有效执行。”“中国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解放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只有当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 而不是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的时候, 课程改革才有希望。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通过选择并开设有关课程来创造和形成本校的学校文化特色。不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 在课程门类及其关系方面都应适应每一所学校之学校文化的特殊性, 学校有必要也有能力根据本校的教育宗旨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开发, 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只有每一所学校都能真正有效地建构与实施《课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二) 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课标》提出的明确要求

《课标》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课标》明确制定了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后学生应具备的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的要求, 又为学校校本化开发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既明确规定不同水平学生的教学内容选择范围和程度的标准, 又为各校创造性地编制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 充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创造性地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提供了可能;既为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提供了要求与思路, 又为学校和体育教师制定具体的体育学习评价标准与实施体育学习评价提供了充分的余地。

(三) 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

程是我国学校体育实际情况的需要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各地区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发展、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等都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学校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不能要求全国的所有学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齐步走, 一二一”。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指出:“尽管选择目标的过程中涉及科目、学习理论以及对儿童的理解, 但是课程目标不能仅仅从科目中推论出来。相反开发应该从考察学校层次的环境着手, 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是不同的, 从一所学校获得的环境分析结果不能搬到另一所学校。只有了解本校的环境, 才能开发出适合本校环境的课程。” (转引自《校本课程论》王斌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57~58) 只有根据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 建构以学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才能使《课标》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二、制约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因素

要想建构符合《课标》精神, 具有实效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 最主要的是对影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外环境因素进行梳理与分析。在一定意义上讲, 环境决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认为, “课程开发应该针对单个的学校和个别的教师。以学校为单位的课程开发是真正促进学校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 环境开发模式主张,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应该根据各个学校的不同状况, 对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估价。” (《校本课程论》王斌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40~47)

(一) 外部因素

教育学家查尔斯·汉梅尔明确指出:“教育的未来更取决于外部因素, 而不是教育制度的内部因素。”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有类似论述:“不顾教育过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来论述教育学理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是自甘浅薄, 势必在社会上和教室里受到蔑视。”两位学者的论述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也非常有启发。学校在建构与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知识、技能等, 也比较关注学校内的师生、办学条件等, 但是, 对外部世界往往关注不够、研究不够。“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教育世界之中, 如果我们只关注学校, 就意味着用禁锢的思想去面对瞬息万变的形势。” (克雷明Lawrence.A.Cremin, Public Educ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 Inc.Publishers, 1976, P59转引自《校本课程论》王斌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104)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相对于一个具体学校而言的:

1.《课标》与《实施方案》

《课标》是教育部制定的指导全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文件, 各省、市、自治区在《课标》基础上制定的地方实施方案是指导本地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文件。从这一意义上讲, 《课标》《实施方案》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制约着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在一定意义上讲, 《课标》《实施方案》是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前提与基础。因此, 应结合本校的实际认真研读《课标》《实施方案》, 理解《课标》《实施方案》的精神实质, 明确《课标》与《实施方案》的结构、目标与内容框架, 在此基础上思考本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

2. 学生家长

所在学校的学生家长对体育的认识, 对待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态度、对待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必须了解与把握学生家长的态度、期盼等。

3. 社区文化与资源

学校总是在特定的社区存在, 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也总是受特定的社区文化与资源等的制约。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一定要充分了解与把握特定的社区的文化与资源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构适应社区特点, 并能与社区有效互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好地适应与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另外, 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还要对当下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等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能引领社会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二) 内部因素

1. 学生

学生既是接受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被教育者”, 同时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体。所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能否取得实效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身。这里的学生的自身, 包括: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学生的生理心理、学生的体育基础、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经验等。在一定意义上讲, 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以了解与研究学生为基础, 没有对学生的切实了解与把握就不可能建构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2. 教师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构者、实施者, 没有一件事可以绕过体育教师。正如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舒尔曼所言:“教师必定依然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如果这些教学的主导者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任何关于教育政策的争论都是无稽之谈。没有什么计算机可以取代教师, 没有什么脚本可以导演教师, 没有什么责任只可以绕过教师。”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体育教师的期望、体育教师的职业态度、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等都是决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最关键的因素。

3. 学校体育的物质资源

现有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购置体育教学器材设备的经费、社区可以提供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

4. 其他因素

学校的体育传统, 开展体育运动项目、水平、影响;学校领导对待体育的看法与态度;其他科任教师的态度与行为。

只有对上述制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因素进行认真地分析, 挖掘与优化上述因素才能建构符合实际的、有效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三、基于《课标》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具体建构

(一) 认真阅读理解《课标》与进行环境分析

我国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国家课程, 《课标》明确规定了学生学习后应具备的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素养, 以及学习的内容, 这些是进行以校为本体育与健康课程建构的基础。认真阅读理解《课标》《实施方案》, 把握精神实质, 并在此基础上, 认真分析研究学校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在学生、学科、社会三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是每一所学校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前提。

(二) 建构学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具体目标

《课标》通过总目标——分目标——水平目标——课程内容 (标准) 形成完整的体系。《课标》制定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目标。运动参与是关于正确与积极参与体育学习与活动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运动技能是关于体育文化、科学锻炼与娱乐的知识, 以及正确进行运动的方法;身体健康是关于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 提高体能水平;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关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内化为自己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四者紧密相关, 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应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结合具体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阶段、教学资源等整体思考与设计具体的学习目标。

建构以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时, 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思想, 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目标。在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整合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 应结合具体的教学阶段、教学内容、体育课程资源、学生等情况有所侧重。校本化《课标》目标的三种策略:

1. 替代策略

以本校的水平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模块计划、单元或课时中的某一主题、具体内容替代《课标》中的关键词, 形成具体的学习目标。比如, 将《课标》水平一中以“初步学会篮球游戏”替代“初步学会常见的球类游戏 (如学习小篮球、小足球、乒乓球等适合本水平学生学习的球类游戏) ”, 即可形成篮球游戏单元的一个学习目标。再比如, 以“在做广播操过程中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替代“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如注意保持正确的坐、立、行姿态和读写姿势等) ”, 即可形成广播操教学目标。

2. 拆解策略

将《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拆解为几个相互联系的细小目标。比如, 将《课标》中“初步发展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完成多种柔韧性练习 (如完成横叉、纵叉、仰卧推、起成桥、握杆转肩、跪坐后躺下、坐位体前屈和立位体前屈握脚踝等柔韧性练习) ”可以拆解为“80%的学生能完成横叉练习, 发展学生的下肢柔韧性”、“75%学生能完成起成桥动作, 发展学生腰腹的柔韧性”、“完成逐渐减少握杆距离的握杆转肩动作, 发展学生肩带的柔韧性”等, 即可形成“身体健康”教学中的若干具体学习目标。

3. 组合策略

以一个具体的单元和课时的内容将《课标》中分散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目标融合到一起, 形成学习目标, 比如, 将《课标》中学习目标:“改善体形和身体姿态”和“全面发展体能”两个目标组合成为“完成跳绳的综合性练习, 发展学生的下肢爆发力和塑造强健体格”。

(三) 建构以学校为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

《课标》的内容 (内容标准) 指明了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知识点和具体的运动技能所包含的、所反映的、所支持的课程目标。《课标》的内容为学校和体育教师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提供明确的指向、范围与程度。校本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是对《课标》内容的选择与创新。

1. 以《课标》的内容为依据

在建构校本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时, 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和活动选择、创编的过程中应明确意识到, 期望通过所选择、创编的内容和活动可能给学生带来什么经历与体验, 即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经验, 促进学生在哪些方面、发生什么程度的良好变化。教师应根据《课标》目标与内容标准, 认真分析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 加强学生健康维护的意识, 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等学习目标的具体内容。

2.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和活动的选择、设计,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基础、身体特征、运动兴趣与需求、体能发展敏感期和心理发展特点等, 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注意选择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 与学生已有的体育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 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

3. 适合教学实际条件

教学内容和活动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场地与设施条件、季节、气候和安全等具体情况, 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 同时, 要充分利用雨雪等天气的上课时间, 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各地各校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各不相同, 加之体育教学内容和活动存在一定的可替代性, 所以为了实现同一个学习目标, 可以在分析实际条件的基础上, 选择和创设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活动。

基于《课标》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建构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课标》中体能与运动技能内容:“做出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初步学会常见的球类游戏。”“知道基本的安全运动知识和方法, 注意体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初步了解饮食、用眼、口腔卫生等个人卫生常识。”“完成多种柔韧性练习。”“乐于参加户外运动。”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从中选编与创新的运动进行教学实现。

运动参与往往是结合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的具体内容进行, 或是通过体育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进行, 比如, 《课标》中运动参与的内容:“积极、愉快地上体育与健康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体验运动过程并初步了解一些运动现象。如体验速度、节奏、力量、方向等运动现象。”主要是通过创设和谐的、安全的学习氛围, 或是通过学生不同速度、力量、方向的运动体验加以实现。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内容一部分通过具体内容的讲授实现, 另一部分是通过运动技能与体能练习的具体情境创设等加以实现。比如, “认真完成体育学习和锻炼任务。”“在新的合作环境中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 与同学友好相处。”“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同学的关心与爱护, 乐于帮助同学。”可以通过创设团结合作、克服困难、新的体育活动情境等活动进行。

(四) 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内容和标准

制定校本化的体育学习评价内容与标准是基于《课标》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依据《课标》中指明的学习评价要点与举例, 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 制定体育学校评价内容和标准。

上一篇:在没有重力的世界里作文1000字下一篇:泵站申报班组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