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

2024-07-21

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12篇)

1.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 篇一

2020构建新型网络新业态新消费模式调研报告供参考

近年来,我国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迅速发展,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传统接触式线下消费受影响,新型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动了国内消费恢复,促进了经济企稳回升。

一、市新型消费发展现状

(一)新型消费多元化发展。

一是传统零售店积极尝试直播电商销售,尤其是个别品牌女装店的快手、抖音直播销售发展较快。二是线上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展,从原有的实物消费、居民消费加速向服务消费、生产领域延伸,特别是疫情期间,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城区大型超市、果蔬零售企业也通过“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方式,实现全程不到店购物。三是行业新型融合经营模式颇受青睐,如“新天地首秀娱乐”将特色餐饮与娱乐有机融为一体,为夜经济发展营造了亮点。

(二)新型消费短板问题明显。

比如基础设施不足带来的服务供给短板,适应新型消费线上线下融合的供应链体系尚不健全,人才短缺问题更加凸显,监管不适应、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以及无序竞争、夸大宣传、价格隐蔽和隐私泄露等情况仍然存在,这些都可能影响新业态新模式乃至新型消费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型消费发展思路

(一)引领和促进新型消费上台阶。

人流量是形成消费中心的关键因素,将人流转化为客流和商流,必须从城市战略上进行布局。就而言,一方面,必须结合新型消费体系建设,优化商贸服务业和商业网点设施进行布局,依托城市商业街区提档升级,打造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城市商业中心街区。另一方面,大力挖掘、提升和推广一批新型消费的龙头企业,发展体验消费、文旅消费、夜间消费等,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连锁化布局和示范带动,形成新型消费的氛围和格局,从而为新型消费体系建设提供更丰富的模式、场景和“打卡地”。

(二)推进和完善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新型消费离不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有效应用——无论是线上线下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与普及,以及与新商贸、新消费相关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例如,电商直播、远程会展、在线定制、跨境交易、在线诊断、视频谈判等新商贸活动,对网络的大容量、低时延、高速度、超清晰等要求就十分严格。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应结合新商贸和新消费,重点布局一批与5G、大数据等相关的新基建项目。

(三)促进新型消费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在新型消费体系下,传统的“吃、穿、住、行”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低,并被赋予新的内涵。在这一趋势下,消费、商贸与旅游等深度融合,就成为必然,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也逐步被更丰富的个性内容所取代。一是将电商直播与文化旅游、康养运动等融合,打造一批重点消费新场景;二是拓展以美食、美景等为对象的旅游消费领域。以“年画节”为主题,大力推动以“吸引省内外消费者到过中国年”为内容的年味消费节,打造具有省内标杆性的新型消费品牌。

三、加快推进新型消费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

主要包括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建设新型消费网络节点等。

(二)加大新型消费政策支持力度。

加快出台产业发展促进政策措施,强化财政奖补资金对新型消费发展的支持。

2.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 篇二

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内容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倡导建构式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促进课程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归于集中的现状。

在国外对于化学教学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验证性实验教学, 另一种是探索性实验教学。两种实验教学方法差异概括如下:验证性实验告诉学生详细的实验步骤;告诉学生结论;学生努力获取结论;教师给予学生评价。探索性实验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探索步骤;不告诉学生结论;学生努力探索结论;学生依据实验数据评价。在美国很重视后一种教学方法。

二、高效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正确揭示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不能只局限于认识的本身, 必须深入到人的认识活动当中。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就要求在构建教学模式时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宏观的化学现象去理解微观物质运动的本身, 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这也是化学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时期, 化学学科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化学实验魅力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独特的功效。

根据吉尔福特SOIPS模式, 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构建了“实验—自学—讨论—迁移”即高效教学模式。

三、高效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样本选择江苏省宿迁市青华中学2009级高一新生, 按成绩平均分布16个班集体。由于此项实验的自变量大, 全面探索难度大, 为便于统计与测量, 我们把2009级 (3) 班等3个班作为试验班,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高效教学法”, 其余班作为对照班, 按传统教学法实施教学。采用实验教师由初级教师担任等手段以控制无关变量。应用对照实验中均值差异检验作为评价手段。

(1) 应用“对照实验中均值差异检验”对第一学期期中统测化学成绩进行评价。提出假设: (1) 虚无假设:实验班和对照班来自相同的整体, (2) 研究假设:实验班和对照班不是来自相同的整体。第一学期期中统测化学成绩结果:样本试验3班, 人数47, 均数73.57, 标准差11.10;对照16班, 人数47, 均数67.56, 标准差9.90, 计算样本均数之差为6.01, 求样本均数之差的标准误差为2.14。经计算, 两个样本 (试验班和对照班) 不是来自同一个整体, 因为试验班和对照班在进行高效教学新模式之后统测成绩 (均数) 有高度显著差异。

(2) 应用“对照实验中均值差异检验”第一学期期末统测化学成绩进行评价。样本试验3班, 人数47, 均数76.91, 标准差15.39;对照16班, 人数47, 均数67.77, 标准差15.19。应用上述同样方法分别计算样本均数之差为9.14, 样本均数之差的标准误差为3.15。经过上述计算得出虚无假设出现的可能性只有1%, 即虚无假设的情况是一种小概率事件, 它在一次实际测试中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故不得不拒绝虚无假设, 承认研究假设:两个样本 (试验班和对照班) 不是来自同一个整体, 因为试验班和对照班在进行教改之后统测成绩 (均数) 有高度显著差异。

3.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教学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中提出,集团化发展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积极参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整合、重组和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和利益链的有机融合,发挥集团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引领作用、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不同院校错位发展。

1.梧州職业教育集团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加速梧州职业教育发展,梧州市政府于2010年筹措资金1.8亿元收购原民办梧州职业学院并在此基础上,后续投入建设资金6.76亿元,以“坚持政府主导、建立统筹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职教体系、提高整体效益”为指导思想,按照“统筹规划、优化资源、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整合市区10所市区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进入办学,组建市职教中心,市职教中心办学模式不因袭传统的思路,而应适应市场变化与需求,探索建立面向市场的办学模式,走集团化办学之路。

2.职业院校传统教学运行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办学定位模糊,人才培养尴尬

高职学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优势,已明确其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设计了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但在培养方案的实施上,受到师资来源、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校园文化等多因素的限制,与初定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未达到培养目标。

2.2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建设不更新

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为技能型人才,实际上大多是模仿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开设课程简单压缩本科学校的学科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和教材体系沿袭本科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比例太小,内容过于死板,不紧跟技术更新,满足不了社会和企业实际岗位的需要。再者,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高职学院具有办学灵活性,设置更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由于高职学院对企业和人才市场缺乏专业的预测和分析,导致培养项目普遍追求热门专业,出现“跟风”现象。这种结构单一,没有特色的高职学院在市场竞争中很容易被淘汰,不可能获得长足而稳定的发展。

2.3教学质量监控效果不佳

部分高职学院虽已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短期内促进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但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一,监控范围较窄。一般院校往往只偏重对课堂教学的监控,忽略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缺乏监控,教学过程监控不平衡。其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虽然多数院校不同程度地把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与教师的课酬、奖励、职称评定挂钩,但对评估结果的鼓励区别不太,并无长效促进效果。其三,监控的人力资源不足。部分教学质量监控人员缺乏相关知识背景,未经严格知识技能培训,缺乏理论高度和前瞻性,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水平提升的一大瓶颈。

2.4师资队伍有待优化

首先,教师队伍不稳定。高职学院在师资队伍管理上很大程度上采用了传统高校的管理方法并结合公司的薪酬制度。很多教师希望获得传统高校的福利待遇,高额薪酬.但工作中遇到的是人员聘任制、人才流动率高等现象,以及学院教研积累浅,一般以教学为主,科研的资源、人才和气氛处于弱势等等,使得教师队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无法形成教师梯队,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科研究等方面很难建立学科团队。其次,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经验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很严重,专职教师人数较少,而且很多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教学经验不足,“双师型”教师匮乏,没有教学经验的见习生直接走上讲台,其成长只能靠自己摸索。

3.构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下的新型教学运行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组织与制度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选择。

3.1新型教学运行模式构建的基本条件

高职集团办学中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是以集团内校企双方互惠双赢理念为指导的,必须首先建立有效的互惠双赢驱动机制。为解决企业发展中人才需求、技术创新、文化提升等困境,建立集团办学合作机制已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战略需求;集团要达到互惠双赢的效果,院校必须提升自身的办学内涵。集团内应紧紧围绕院校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建立专业对接产业、教学融合研发、培养面向岗位教育教学活动,把院校、企业等集团主体与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深度地融合。

3.2新型教学运行模式构建的关键要素

3.2.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对人才培养进行质量规定。给高职学院定位就是寻求学院的人才优势。学院教育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在实践能力上超越技校生,在理论上基本具备实践指导和实践创新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体系。普通高校本科生善于论证为什么,高职生就应该明白如何去做,这样高职学生才既区分本科学生又具有自己技能特长,这才是高职学院的优势所在。

3.2.2以互惠共赢理念指导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依据需要和条件,以市场经济的实践状况为依据,统筹规划,以社会具体行业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技能型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集团是一个新的办学形态,把传统的、简单的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变成职业教育集团内院校和企业多边、多向、集聚式合作,形成母子集合式、子子集合式、姐妹集合式的组织运行模式。为此,必须建立新型的产教结合纽带,引导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将企业的技术、职业要求甚至文化理念逐步渗透到职业教育之中,引导企业开展工学结合型为主模式、职业技能鉴定为重要补充、预就业为拓展形式等多样合作;要通过“行业+教学”、“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教育教学活动形式,把学校、企业等市场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地融合;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紧紧围绕相关学校和行业企业岗位发展的需求,在校企人力资源规划和培训,校企的产业规划、开发、咨询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广泛而密切的合作,共同参与相关标准制定和资质认定;在产品研发、专业开发、职教课程等方面进行集体攻关,共同解决生产经营和职业教育中的疑难问题,降低成本,最终实现互惠共赢。

nlc202309011909

3.2.3创新实践教学运行模式

创新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有利于推进集团办学的深度融合,科学设计实践性教育教学流程,是构建集团内有效教学运行模式的关键。依托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和校外职业技能提升场所,建立“一个实践性教学系统、两种教学组织形式、三个能力提升环节”的实践教学运行新模式。将校内实践教学的计划性与企业实践训练的自主性紧密结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系统;根据实践教学的复杂性,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體化的模块式课堂实践教学和企业自主性确定的项目式管理教学方式;建立校内基础性的专业技能训练、校内外交替的岗位职业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训练、校外技术应用性的毕业课题训练三个职业能力层次递进的实践环节。

3.2.4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是集化办学教学运行质量保障的关键。为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应明确监控与评价的原则,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一般应遵循全面客观、动态与静态兼顾、定性与定量结合、单项与综合交叉的基本原则。在质量监控方面,一是组建集团内部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内外两个学习场所的教学督导组织,负责对教学运行的指导检查和督导反馈。二是建立集团内部统一的考核标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教学运行效果。在质量评价方面,应建立和完善质量评价体系,采取主客体评价相结合和内外部评价相结合等方式,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合理设置评价程序。

3.2.5创新师资培养模式

集团化办学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办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因素,学院必须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学院的一项常规工作开展。围绕“引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模式,实施人才引进、项目引进、学历提升、顶岗锻炼及考察进修等师资培养模式,取得专业教师培养的实践探索成效。“引进来”按教育部对高职学院评估的要求,也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专职教师应该成为独立高职学院整个教师队伍的主体。这支队伍应当选用并培养成素质好、水平高、业务精的教学骨干。在录选教师时要重点倾向于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且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中年教师,以改变当前教师队伍梯度中中年教师处于“断层”的失衡现象,不断给教师队伍注入新的血液。同时,应该重点引进一批数量的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组建一个学术梯度合理的、有实力的科研团队,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再以科研反哺教学,形成一种教学——科研双向良性循环发展的新范式。“走出去”就是定期将教师安排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提升和改进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同时更好的了解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最大程度的按照企业需求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学习毕业既能就业,实现学习、企业对人才的无缝对接。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绝不是成员单位的简单叠加或临时拼凑,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建立有效的教育教学运作机制,引导企业主动依靠和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多方参与融合、共同育人的有效教育教学运行模式,实现校企在深度融合中办学及育人、在实践创新中共赢及发展的新局面,共同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芳.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J].教学改革,2008.

[2]黄才华.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基本问题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3]张轶.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成功之路— —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Ⅲ.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4]陈大宏,唐桂英,祝红,方华军,阮勇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lO.

[5]卢崇高.职教集团化办学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

[6]周飞舟.区域化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的途径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

[7]黄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A类课题(资助经费重点课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组织运行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A0016。

4.试论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篇四

摘 要:为了真正在课堂中贯彻好素质教育的要求,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考察和借鉴其他学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学教互动”为定位的“五段一清”教学模式:从“明确目标——课前自学——检查讨论——展示反馈——反思总结和周周清”的目标为准则,着眼于学生课堂学习实效的提高,着眼于学生学习品质的提高。

关键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提高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由“为学而教”所决定的。“教”的目的是“学”。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能力、学业基础与水平、学习品质的提升,“教为学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价值观等因素而确定教什么、怎么教,其内涵包含了差异教育、分层教育。因此,“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前提是了解“学”,即: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包括能力、方法、习惯、态度、意志、情感、基础、特长等);了解学生的需要:依据学生的基本需要而设计和展开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是以教师行为设计为重点,教师行为设计要以如何帮助学生

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为主要内容。教师教学行为设计不仅要着眼于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更要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在“以学定教”的课堂里,教师只能是“导演”,学生才是“演员”,导演只能在幕后指挥、调整、指导、帮助,而不能冲到前场,“抢夺演员的饭碗”。教师只能是教练,不能是运动员,“教练”即:教运动员如何去练。

二、“少教多学,学教互动”

“少教多学”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延伸,也就是强调课堂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内容,为学生的学习留足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平台,提供帮助(指导、辅导、引导),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减少语言的密度,少讲、少问、少板书,学生要尽可能地多读、多看、多讲、多思考、多讨论、多练习、多总结。“少教多学”确定了教与学在课堂中的主次地位。“教”与“学”有时是孤立的行为,有时又是统一的行为。当“教”的行为有益于学,能促进“学”,能提高学的效益,这种“教”就是有价值的,与“学”是统一的,反之则是无价值的,对“学”的作用是负面的,与“学”是分离的。这种“教”的行为只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习惯与方法的优化,导致学生学习品质低下,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效率低下。

但是,“少教多学”不是“不教只学”,学生的学习仍然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帮助的。不管怎样,教师一定要想好办法——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与教的良好氛围,力求在师生之间形成一个学与教的互动局面。

三、课堂教学模式 附件:1 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a、明确目标;b、课前自学;c、检查讨论;d、展示反馈;e、反思总结;f、周周清。具体要求:

(一)明确目标,课前自学,即“看”。

由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课堂上必须保持教室安静,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看导学案或者学习案。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及学习内容。②看教材。通过看教材让学生熟悉教学内容,结合导学案或者学习案让学生知道哪些会,哪些不会。③看工具书。通过看工具书让学生自己处理一些不会的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再把不会的问题用红色的笔作好记号。

(二)检查讨论。

(1)“查”,即小组同学互相自查,老师抽查。抽查时,被抽查者必须闭卷完成。小组同学互相自查时,学生可以采用结对子的办法相互提问,对检查不过关的内容用红色的笔作好记号。双方进行后如不能解决,可提交小组讨论。

(2)“议”,即:小组讨论。通过“看”和“查”后,把自己不会的问题拿到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把它书写在黑板上征求解决方案。

(三)展示反馈,反思总结。

(1)讨论各小组书写在黑板上的问题。学生可以不举手,站起来就回答,但频率要高,动作要快。通过全班讨论后不能解决的,老师引导解决。

(2)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在每节反馈课上,注重体现:重点学生(弱势群体)和重点问题;让组中的同学进行帮扶;教师通过学生板演进行检测的同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学生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目的。

(四)周周清。

每周由小组长对本小组本周的知识进行全面检查,教师负责检查及督促,按普查,部分抽查及抽查的程序进行。

单元检测或月考不过关的学生可以给2-3天的时间强化,用同一套试题再检测,直到过关为止。附件:2 学生晋级评定方案:

(一)评定级别分为:列兵,上等兵,一级士官,二级士官,三级士官,四级士官,五级士官,六级士官,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少将,中将,上将等共18个级别。

(二)各级的分值为:100分,200分,400分,500分,600分,700分,800分,900分,1800分,3600分,7200分,14400分,28800分,57600分,115200分,230400分,460800分,921600分。

(三)积分办法。

(1)按学生课堂评价表积分。

(2)目标检测,即随堂检查。正确100%加10分,正确80%以上加8分,正确60%以上加6分,60%以下不给分。

(3)周周清。(周周清即各学科对本周所学知识的检查。语文,数学,英语进行书面闭卷检查。其他科目可以进行书面闭卷检查,也可以进行口头闭卷检查。在周周清中,不合格的学生进行第二、第三„ 次检查,直至检查合格为此。周周清得分:第一次检查,小组成员都在90分以上的每个成员均得30分,80分以上的均得20分,8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不给分。第二次检查,小组成员都在90分以上的每个成员均得20分,80分以上的均得10分,80分以下的均不合格,不给分。第三次检查,小组成员都在90分以上的每个成员均得10分,80分以上的均得5分,8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不给分。第四次以后不再加分,但必须进行检查(以a 层为准,b 层降10 分,c 层降20 分,对照执行)。

(4)月月清,即月考。小组成员有1 人不及格的不得分。平均分70 分以上的每人加30 分,平均分80 分以上的每人加40 分,平均分90 分以上的每人加50 分。(半期考试按月考计)(5)学期考试平均分60分以上的每人加60分,平均分70分以上的每人加70分,平均分80分以上的每人加80分,平均分90分以上的每人加90分,平均分95分以上的每人加100分。(6)以上各种积分有舞弊行为的该小组成员均以0分计算。

(四)级别认定程序。

各科小组长负责统计分数,达到相应级别后向班委会相关人员申报,经班委会审核通过由任课教师签字认可。

(五)奖励办法。

把积分高低作为评选优秀学生,优秀学习小组及对学生进行物质奖励的重要依据,对积分高的学生发放奖状、学习用品并推荐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种竞赛评选活动。

5.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 篇五

一、数据管税理念下新征管模式的基本内涵和业务流程

(一)数据管税理念下新征管模式的基本内涵

数据管税理念下的新征管模式,就是充分借助于现代化网络硬件平台和专业软件系统,通过税收业务重组、流程再造、职能优化和技能提升,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税收征管领域的每一个环节,以涉税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应用为主线,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数据资源,提高税收决策、管理、监控、服务效能,进而促进税收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二)数据管税理念下新征管模式的业务流程

数据管税理念下新征管模式的业务流程,可以概括为“搭建一个平台、实施三级管理、规范四个环节”。

1.搭建一个平台。就是在区局建立一个涵盖税收业务、行政管理、信息技术等层面的预警分析平台。税收业务层主要负责内外部及第三方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形成历史的、现有的、强大数据信息资源库,通过设定数学模型和预警指标,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对和分析,定期发布数据信息指令,供各方查询、核对和自我纠错,指导基层单位有针对性地加强监控管理;

行政管理层主要明确区、市、县三级税务部门数据化管理的工作职责,指导制定工作方案、技术方案,从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为数据化税收征管的正常运行提供组织机构保障;

信息技术层主要负责数据运行维护、完善运行维护数据机制,改进运行维护手段,强化运行维护管理责任,确保信息系统高效、平稳运行和功能的充分发挥。

2.实施三级管理。就是建立完善区、市、县局三级科学严密的层级管理控制流程,以保证数据化税收征管的顺利运行。

区局决策层:除兼部分管理、操作职能外,主要负责开展宏观税收分析,研究全区经济收入情况,收集社会相关信息,提出完善政策、加强管理的措施;

发布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税负率、利润率、平均物耗等预警指标,为基层加强管理提供依据;

针对全区征管现状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广泛开展调研,深挖根源,以点带面,促进分析的深化;

为基层开展分析提供数据、方法和手段上的支持。

市局管理层:除兼部分决策、操作职能外,主要负责收集辖区内宏观经济指标及纳税人信息,向上层做好数据传递、报送;

加强对企业财务指标增减变动情况、同行业税负水平、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等问题的专项分析;

对上级通报下发的疑点问题进行综合排查,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抽样剖析,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相应管理措施,强化税源管理。

县局操作层:除兼部分管理、决策职能外,主要负责把好数据入库关,保证各项数据准确可靠;

及时准确了解掌握辖区内的税源变化、停歇业变动、纳税人税负指标、发票领用信息等情况;

负责上级疑点数据指标调查核实和稽查反馈问题整改;

建立完善征管数据日常把关审核等制度措施。

3.规范四个环节,就是规范数据采集、数据分析、风险应对、质效评价五个环节的工作。

规范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入口。主要对纳税人内外信息进行及时、全面、准确的收集、输入、调整。内部信息主要采集纳税人税务登记、停歇业、纳税申报、发票领用、财务报表等相关数据信息采集;

外部信息主要收集包括房产、土地登记信息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掌握的涉税信息,以及商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各类行业生产销售、等宏观经济指标。

规范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核心。它既包括税收总量增减的分析,也包括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分析,尤其是对与流转税、企业所得税税基关系密切的销售收入、利润水平等经济指标的分析。通过对税收相关指标的系统、深度分析,进行即时预警提醒,查找出疑点数据和管理的薄弱环节。

规范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关键。数据分析部门通过综合运用指标测算、行业数据模型、比对评析、约谈举证等方法,对已确定的疑点对象进行机内分析和实地调查,对存在的涉税风险问题作相应的处理。

规范质效评价:质效评价是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目的。通过数据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三个环节数据的交换和信息的传递,提出相关的整改意见和建议,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形成完整的闭合回路,促进税源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数据管税理念下新征管模式的基本特征

数据管税理念下的新模式较之传统税收征管模式有着明显的特质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信息数据集约化。全面推行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后,征管数据全部集中存储到区局,市、县局负责区域内种类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上传和备份,这种征管数据的有效集约化,构建起全区统一规范的数据处理平台,有利于更好发挥税收信息系统的整体效率。

2.业务流程规范化。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数据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反馈和集中。要顺利实现这一过程,应当制定和遵循统一规范的工作标准,主要包括数据流量和质量标准、业务操作标准、信息系统开发标准、软件对接标准等,使税收征管工作流程更趋科学、规范、优质、高效。

3.管理结构扁平化。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下,操作层是税收工作原始数据的采集和初级加工地,直接为管理和决策服务;

管理层根据要求对各类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配,在授权范围内有效实施管理;

决策层根据管理层提供的信息数据,从客观上进行决策、指导。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构架,适应了网络化的税收管理需要,大大提高了管理效能。

4.税收管理效能化。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建立后,税务机关可以利用海量的数据资源,通过统一的预警分析平台,便捷、准确地查找出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征管。同时征管业务流程更加优化,办税更加快捷,促进了工作效能的最大化发挥。

二、当前影响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运行的症结

(一)数据采集不规范

一是部分基础数据失真。由于部分基层税务干部审核把关不严,录入的一些基础数据逻辑关系错误,甚至形成垃圾数据。如税务登记项目不完整、行业品目鉴定不准确等。二是一些基础数据的采集不全。诸如企业房屋、土地登记等信息未纳入系统进行管理,影响了信息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三是有的数据采集不及时,致使部分数据信息明显滞后于纳税人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预警指令的准确性。

(二)数据利用不充分

1.数据分析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数据的查询、监控和分析功能还不够全面和灵活,仅限于分类统计、静态查询的层面上,数据价值潜在效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2.数据利用率不高。目前有些涉税应用系统只满足单一业务需要,信息共享性差,不能从区域、行业等角度进行横向对比、分析,难以综合利用。

3.数据分析体系尚未形成。缺少相应的数据处理分析规范,开展分析、设置数据分析处理工作岗位、具体工作职责和流程等属于数据分析体系的内容还未得到明确和界定。

(三)数据资源不对称

1.涉税数据来源渠道狭窄。就目前来看,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主要是靠纳税人提供和到其他部门收集,而收集来的数据也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数据掌握上的不全面、不充分,直接影响了税收征管的客观性。

2.内部各系统信息数据共享度不高。虽然目前金税三期核心征管系统、电子税务局、房产和土地涉税综合管理系统已进行了优化,但主要业务数据还不能完全共享,平台不统一,数据闲置,系统信息资源集成能力、整合能力和深加工能力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数据分析的纵深发展。

3.外部信息数据交换不充分。由于税务机关与社会其他各部门间信息化发展不同步、不平衡,导致部门间信息不能平滑对接和共享,数据交换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

(四)数据应用不适应

1.部分税收管理员的综合技能有待提高。区、市局集中的人才多,基层县局人才相对贫乏,有能力单独开展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人员少;

部分一线人员数据管理意识不强,缺乏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2.少数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巡查巡管记录虚假,典型调查流于形式,上级发布的各种分析的疑点数据核实、落实不到位。

3.数据化管理机构不完善。各级税务机关没有独立的税收分析机构,缺乏专业的税收分析队伍,税收分析在日常工作中常常是单兵作战,影响了税收分析人员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三、完善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建议

(一)树立数据化税收征管全新理念

数据化税收征管是税收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突破口,只有解决观念上的问题,才能实现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与先进管理理念相结合,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推动税收整体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应树立以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带动税收整体工作质量和水平的观念,积极推行数据化税收征管新模式,适应社会信息化大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规范数据化税收征管业务流程

1.规范信息数据采集渠道。根据实际,可建立内部县局、市局、区局三级数据采集网,并明确职责分工。县局税收管理员负责采集纳税人的各种数据,其侧重点是税务机关不能通过登记、申报征收自动采集的数据;

市局负责收集和处理管理区域内的经济税源数据;

区局负责采集、分析全区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数据,包括向社会收集和下级上报,通过集中分析,确定管理方向,提出管理措施,反馈和指导下级工作。

2.严格加强数据质量的管理。按照统一标准录入有关数据,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逻辑和真实性检验,把好数据进口关;

定期对数据质量情况通报和监督考核,对数据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正,最大限度的减少垃圾数据,为数据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来源。

3.实行信息数据集中处理。逐步实现金税三期核心征管系统、电子税务局、房产和土地涉税综合管理系统等各类征管数据的统一的存储、加工和管理,实现各类信息资源互通互联共享,实现征管工作各环节在信息化支撑条件下的相互衔接。

4.强化信息数据处理应用能力。在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指标分析体系基础上,根据各类涉税信息指标,结合实地查核的情况,分行业、分户分析,参照同行业、同规模纳税企业的税负情况和上年、上月份的税收收入水平,分析查找问题。把税收分析作为加强税收收入和税收征管工作的切入点,及时发现税收经济的新动向,充分运用分析结果来指导和促进税收征管,确保税收分析与税收征管实现良性互动。

(三)健全数据化税收征管保障机制

建立数据化税收征管部门联动机制。为适应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需要,本着税收管理重心向数据化管理转移的思路,进一步调整完善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组织管理机构职能。在区局设置数据管理中心,并适当调整相关部门管理职责,进一步增强决策、管理、操作职能,加强对全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

市局建立统一的数据化征管数据处理中心,合理配备高素质、懂专业、善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数据化管理工作。整合信息中心、征管、法规、计财、流转税、所得税、稽查等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职能,构建数据化税收大征管的格局。县局成立税源评估机构,加强评估分析管理。如期反馈上一级税务机关要求上报的有关数据。

(四)明确数据化税收征管考核标准

建立健全一套责任明确、奖惩挂钩、推动有力、科学合理的数据质量工作考评指标体系。

1.推行数据质量责任制。对机外数据、虚假数据、不规范数据从源头上严加追究。

2.实行数据运行过程控制制度。建立数据审计系统。充分利用数据集中优势,通过数据审计程序检测,将数据运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告知相关机构进行分析、整改,并随时监测整改情况,规范操作行为。

3.推行数据运行监督制。定期对数据质量情况通报和考核,对在信息采集和传输中弄虚作假,或因责任意识不强导致信息出现重大失真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五)提高数据化税收征管操作技能

1.强化综合技能培训。加强对税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宏观经济掌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培训,研究制定专业培训方案,根据领导层、管理层、技术层、操作层的不同的需要,分级分类进行全员信息化培训,着力提高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加强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提供组织保障。

2.加强专业技术培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不同的方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对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深层次理解,把税收实践同信息技术紧密衔接,研制开发更加新颖、更加实用、更加便捷的应用程序,促进税收工作和税收信息化发展。

3.树立科学用人导向。在政治上、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关心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专业技术人员,营造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高海宁、钟武《讨论税源管理中数据应用理论与实践》,沈阳地税系统优秀税收研究成果文集2017年

2.吴建《税收数据在税源管理中应用研究》,长春税务学院学报2017年第10期

3.亢永平《数据大集中后征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金昌地税网《调研论文》2016年11月25日

4.《浅议大数据管理》,《中国税务报》2015年12期

6.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 篇六

人新模式

摘 要:该文通过对当前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校企合作共建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改革思路及对策。同时,针对笔者学校汽车专业方向的教学实际,抓住“校企深度融合,共建专业特色”的机遇,详细阐述了该校汽车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情况。对探索职业院校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创新办学育人新模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构建 育人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174-02

学徒制在东西方国家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为推进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很多国家高度重视学徒制培训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借鉴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学徒制,使之成为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现代学徒制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都有着广泛的运用。关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

1.1 现代学徒制的定义

引用百度: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对他们而言,就学即就业,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生产,一部分时间又在学校学习。因此,学生和员工都可以从企业领取相应的工资。但是,作为一种新模式,在推广中需要企业和学校专门制定相应的人事政策进行支持。

1.2 现代学徒制内涵

开展现代学徒制,旨在解决校企共同育人,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按照企业需求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建立现代学徒制度,对学生进行双重教育与双重管理,着力解决合作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失问题,按照企业需求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建立校企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与就业选择空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目标的不同,选择育人企业不同岗位学习。通过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和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建立联合培养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条件保障等,共同制订校企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籍管理办法、各项制度标准、考核评价体系等,创新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推行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实施途径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基本途径是关系到推行的优劣与成败的问题,必须落到实处,以校企对接,深度共融为前提,实现校企互补双赢,真正做到落地生根,才能开花结果。

2.1 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新合作模式,实现5个对接

一是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制订深度合作的协议与规划;二是实现学校实训基地与企业车间对接,制订基地建设方案;三是学校专业与企业产业对接,制订精品专业建设的规划;四是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对接,制订“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计划;五是?W校培训与企业岗位对接,签订师徒合同。

2.2 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新培养模式,实现3个互通

一是招生与招工互通,实现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二是上课与上岗互通,实现上课即上岗,上岗即上课;三是毕业与就业互通,实现毕业即就业,完成学徒任务。

2.3 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新学徒制考评体系,实现两化三考评

要使现代学徒制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必须建立考评体系。一是要建立对学徒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评;二是建立对教师理论指导成绩及实践能力提高的考评体系;三是建立师傅实践指导成绩及专业理论提高的考评体系。推行现代学徒制,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育人模式具体做法(以笔者学校汽修专业中鑫班为例)

3.1 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协议”

2010年3月,通过该校对中山地区20余家4S店的生产条件、技术情况、产品市场前景、社会信誉度等进行全面考察和论证以及相关企业的用工需求情况调研。最终确定了中山市雄鸣汽车维修厂作为合作企业,以保证“校企合作”能够规范、有效、成功地开展。

3.2 推行现代学徒制,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育人模式保障条件

3.2.1 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领导机构与办事机构

成立了以学校和企业为主的领导机构,机构下设人员互聘委员会、教学资源开发委员会、教学运行协调员会、考核评价委员会等,主要负责制订“校企订单合作”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教学工作等,优化了校企资源,实现了校企对接、深度融合。

3.2.2 建立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

校企为了严格管理共同制定了包括岗位职责、学生实训实习守则、订单班考勤制度、文明生产标准、学生教学成绩评定和考核办法及各工作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订,最后形成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3.2.3 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聘请法律顾问

为了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学校聘请了法律顾问,法律顾问按双方要求制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和相关进一步合作的其他相关协议等,其中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其中关于学生人身安全保护的条款进行了明确设定,规定企业必须为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等保险。

3.3 组建“现代学徒试点班”――中鑫班

(1)在学生班级中进行大力宣传,让学生充分认识“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

(2)组织学生报名。

(3)安排企业对报名学生进行面试。

(4)召开家长会,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共同签订“中鑫班”定向培养协议书。

(5)将选拔出来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组成新的行政班级――中鑫班。

3.4 推行现代学徒制,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育人模式,形成以企业生产过程相一致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提高育人质量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共同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相一致的新型教学,大力推行师徒结对,学做合一,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引入考核中心,实施行业、企业、学校三方都满意的考核机制,让学生在校内厂(中鑫培训基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提高育人质量。

3.4.1 推行师徒结对,构建“团队协作”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

传统教学组织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班级管理又远远落后于企业的管理模式,为此,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与企业相对接,实行“企业化车间管理模式”的组织方式与文化制度。分好“车间小组”,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上岗,以团队协作培养为主进行车间小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团队协作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培养小组组长优先机制,带动及培养组长,组长带动全组成员为核心,制定共同奖惩制度,培养团队意识,在教学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提高全面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真正实现学生-企业师傅-学校教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形成师徒结对,以任务驱动,工单作业,教学做一体的工学结合育人模式。

3.4.2 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中鑫基地,校企共同编写基于实际生产过程的“实训工作页”

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企业工作作业的任务工单为前提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制定并编写符合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的“实训工作页”,让学生既能完成企业的生产实际要求又能满足学校的育人效果,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ψㄒ档娜现?能力,真正实现在校学习与职业岗位相对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4.3 企业化车间管理与生产性的项目驱动、学做合一,工学交替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企业师傅、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企业师傅和教师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发各种校本教材、“实训工作页”等,并要采用行动导向、小组实训、录制拍摄等多种的形式实现学做合一、工学交替来达到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企业生产性内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发展水平及相关校企合作的现实情况进行恰当选择、合理组合、正确运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转变的作用。

3.4.4 引入技能考核中心,在实现毕业即就业的对口就业前提下,由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考核,最大限度提高育人的质量

在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按照国家、行业、企业的标准,依据对企业正式员工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评定,成立教学考核组,考核成员由学校、企业双方共同担任,并进行听课、指导实训、期末考试等教学进行的质量监控以达到用人标准。除此之外,我们引入中山市技能考核中心对所有专业学生进行相关强化培训最终取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确保学生无论在校内厂还是在校外厂都能得到企业的一致认可,当然对于已毕业的学生,我们还要进行跟踪调查,听取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改进教学计划与内容。总之,学生在本校学习都必须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方能毕业,其最终是否合格、能不能上岗,完全由企业说了算。结语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其强大的人才培养功能和效率为世人瞩目,因此,在总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育人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现代学徒制的定义与内涵,结合笔者学校和地方相关现代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创新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为主体、学生积极参加的现代学徒制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立校企联合招生招工为突破口,以建立稳定的“双师”(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为关键,以工学交替、实岗育人为基础,以加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为重点,以提高专业与行业契合度,以及学生就业岗位与企业需求岗位相适应为核心,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与发展,推动现代学徒制工作的不断深入,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应用的贡献。

参与文献

7.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职业型本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应用型

银川能源学院是自治区教育厅和银川市政府共管共建的以工科为主的民办本科院校,我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理论应用型的人才,实施职业型本科教育”,立足培养出“基础较厚、口径较宽,重于实践、善于应用”的合格的职业型人才。石油化工系是该校最早确定的优先发展特色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石油化工系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能源化学工程三个本科专业,这三个本科专业如何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针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构建职业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是促进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的内在需求,更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虽然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本项目提供深入研究的基础,比如,国外职业教育是由企业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在实践教学中强调多样化学习和情境学习环境的设置。但是由于中西方发展背景的差异,又不能将西方的研究成果作简单的移植,要在借鉴西方实践教学思想、寻求其思想根源及形成条件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的实践教学研究。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科研的主要基地,是构建培养职业型人才体系的重要领域,因而进行实验室建设以及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已成为我校实验室建设的关键问题[1]。

我校石油化工系实验实训中心始建于2001年,是学校最早建设的实验实训中心,截止到2014年3月,共建成化学反应工程、仪器分析与工艺模型室等实验实训室39个,设备仪器价值总额为2245万元,2014年,新实验大楼建成,建筑面积8968.4 m2,另外还投资4799.976万元进行了试验台面、通风系统、室内建设及采购部分专业新实验实训设备建设等。随着我校转型发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实验室做为实践教学的基地,越来越大的发挥着作用。

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实验室缺乏完善、系统的管理措施和相关制度,岗位工作职责模糊,界限不清,实验室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较弱,学校对实验室的不重视等导致实验室的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还需要进行高效率的建设与管理新模式的探索。因此,我们通过学习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先进的管理模式,就如何构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新模式展开探讨。

1 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的管理主要是对实验物资(包括仪器、设备及消耗品)、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教学的管理。

1.1 实验室物资管理手段落后,设备维修不到位

目前我系的实验室物资管理还采取的是手工记帐的方式,这种方式工作效率低,工作量大,极容易出错,对物资的实际使用情况的统计也非常困难,往往不能提供准确的库存数据,在上报采购物资计划时具有盲目性、重复性,领用重复性,导致了实验室经费使用上的浪费,使得实验室物资不能先进先出,导致库存物资积压增加,物资出库后去向不明,下次使用时还要再次出库领用等情况发生。另外,因维修人员不足或其他方面因素限制,无法及时维修和养护设备,导致部分设备闲置或出现严重损坏,浪费现象严重。

1.2 实验室工作人员职责不清,管理工作不到位

实验室工作人员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因素,他们的素质决定了实验室的发展。我系实验室的人员即是实验老师,又是实验室技术人员,还是实验室管理人员,多种岗位交叉兼职,职责容易混乱。实验室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以初级、中级为主,高级职称人员少,很多学历和素质都比较高的人才不愿意在实验室工作;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建全,实验室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不够,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还不是很明确;学校对实验室人员不够重视,实验室工作没有量化到他的工资待遇,使得实验室人员对实验室管理、对仪器的维护保养缺乏积极性,责任心不足;他们没有足够的机会进修学习,有些人还不能胜任实验室管理工作等等,这些都使得实验室工作人员很难在实验室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3 实验室资金投入不合理

实验室建设过去一般根据学校的经费预算来定,造成实验室建设的盲目性,造成有些设备、仪器买了闲置,利用率低,造成了人力、财力的浪费,而有些设备、仪器又供不应求,使用率过高,不利于仪器的维护与保养,减少了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

2 实验室管理新模式探索

2.1 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

观念的创新是实验室管理改革的先导性因素和力量。在实验室管理改革中,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创新的思维解决新矛盾和新问题,用创新的思维来满足实验室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新需求[2]。全体教师要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重视实验教学,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及创新能力。

2.2 引进建设先进的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实验室逐步开放

实验室要引进、搭建实验室开放信息平台,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比如大型仪器预约管理系统、库房试剂管理系统、开放实验室预约系统、实验选课系统等,使得实验室开放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

开放实验室不但是指时间上的开放,更重要的是循序渐进内容的开放,学生先开始参与实验课的准备工作,进行设计性实验,学生自主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实施实验设计方案、总结和处理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口头报告等,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对前沿和热点问题的“提出—研究—解决”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继而参加分析工技能大赛、总控工技能大赛、基础化学大赛、大学生创新实验等各种技能、科技大赛,最后进行毕业设计,深入实践、了解社会、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和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组织管理和社交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3 建立实验室文件系统,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理顺实验室各级人员职责关系

搭建起完善的实验室规章制度,使实验室工作人员有章可依,按程序办事,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建立实验室各项工作的文件管理系统(电子版或纸质版),方便查询。

实验室工作人员分为实验老师、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等,实验老师是专任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职责是依据学院下发的《实验教师岗位职责》搞好实验教学,并做好实验课程改革、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实验室技术人员负责部分实验教学、实验指导工作,主要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功能开发与利用,负责实验仪器、设备的保管,实验的准备及自制实验教具等工作。实验室技术人员一般由实验老师兼任[3]。实验室管理人员则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及相关事务的协调;仪器、药品等的保管、购进、发出;制订、修订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工作程序等工作,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专职1~2人。

2.4 重视实验室人员继续教育,加强队伍建设

实验室人员要为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提供重要的技术和管理保障,是保证实验室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强实验室人员队伍建设,使其提高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就显得由为重要。

实验室人员的继续教育内容可以根据岗位职责分类、分批、多种方式进行,可以针对不同的岗位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实验老师的培训可以纳入专职教师的年度培训计划,实验室技术人员培训内容通过参加技术交流会等方式重点在在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实验项目开发、维护保养以及其他有利于技术水平和实验教学水平提高等方面。实验室管理人员则可以脱产去别的学校进行观摩学习其信息化管理相关知识,切实提高实验室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针对不同层级、不同职称的实验人员,根据其学历层次、素质水平设立不同的考核标准和薪酬水平,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层级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同时,实验室要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设立个人培训档案,有针对性的制订年度培训计划。

2.5 科学实验室建设改革路径,保证实验室建设经费有的放矢,良性循环

我校现在面临诸多建设,在实验教学经费比较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合理安排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学校急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在经费使用上进行科学改革,每个教研室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所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所制订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而申报相应的项目,学校根据需求确定立项,由立项确定预算,只要学校经过论证该项目确为人才培养的教学需要,则学校尽最大可能保证经费投入[5],这样就将各专业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与实验室建设进行了良性对接,也就解决了实验室建设与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问题。

3 结语

加快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办学,促进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的内在需求;更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6]。实验室建设任重而紧迫,我们必须根据学校定位,积极探索与职业型本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做好规划,制订目标,加紧落实,为培养化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彭春元,林远煌,许显坚,等.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355-358.

[2]陈宪明.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21-23.

[3]周学兵,徐蕾,陈嵘徐.普通高校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243-244,260.

[4]严辉华.高职院校实验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9):68-70.

[5]陈厥祥,应敏,陈国和.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构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新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5):1-4,100.

8.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 篇八

新课标明确指出:“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平等民主和谐新型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对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尊重教师,好好学习。关于师生关系,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则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倡导者,而且是学生的朋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校园育人文化的精髓。只有处理好师生关系,才能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创新人才。但当前的师生关系还存在不少问题,对全面实施新课程不利,对合格人才培养不利。本文就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一剖析,对新课标新型师生关系提出几点思考。

一、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师生之间有心灵代沟,关系不协调。表面上学校都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质上还是变相的应试教育,教师居高临下说了算,学生只能在“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的框框内被动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教师把学生视为储存知识的容器,信奉满堂灌,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灌得再多也学不进,教师则采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其结果是老师讲的学生不要听,要求学生做的学生不认真去做,以至产生对立情绪,不买帐,互不服帖,互不理解,有心灵代沟,师生关系不和谐。

2. 师生关系淡薄。古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可现实中师生间好像有堵墙,缺少沟通,有隔阂,相互不了解,老师不怎么关心学生,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学生也不怎么亲近老师,不愿意和老师交往,见到老师怕打招呼,学生有心事不想找老师谈,有困难不去找老师帮忙。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老师以分数看学生,对待学生的态度也是凭分而定。对待高分学生,教师会表扬嘉奖,行为言语上会有意无意地表露出偏爱;对待低分学生,老师会厌倦、不闻不问甚至怀疑,导致师生关系生疏,不协调。

二、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

1. 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师生如君臣”之观念还在延续。教师认为,老师就是老师,不可能与学生平等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师道尊严,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我说你听,学生没有话语权,没有自由,教师吃力不讨好,学生反感,产生逆反心理,厌学、逃学、辍学教师的师德风范缺失。教师的师德风范缺失,职业道德滑坡。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既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培养学生良好人格,使学生成为五讲四美的人。但有的教师私心太重,利字当头,职业道德差。如有的教师爱生意识不强,对学生缺少关爱,心理调节能力差,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一不顺心就把学生作为宣泄对象,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有的教师钻研业务不够,教育方法欠缺,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法,学生学习没有激情,兴趣不高。有的教师自身修养抓得不紧,身教差,要学生做到的自己做不到,不注重言谈举止,学生反感。

2. 家庭原因。当今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教育上存在一些问题,其不良性格和行为较为突出,独立性差,任性、专横、孤僻、焦虑,意志脆弱、承受力低,一碰到什么挫折或不适,不问问自己的孩子有什么错,总把责任推到教师和同学身上,因此常发生这样那样的纠纷与误会。加之学校对违纪学生和性格倔强惹、是生非的学生怕字当头,教育不力,就怕发生意外,想管而不敢管。

三、构建新型師生关系的几点思考

1.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应是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合作互动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理解、宽容、激励学生,教师与学生应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求得共同发展。新课程强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是彼此平等、相互沟通、共同发展、双赢的关系。这种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了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民主意识、公民意识等人性光芒照亮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为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使学生主动学习,动脑动手动口,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好“导演”,专心致志地倾听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与要求,注重培养学习学生学习兴趣与习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和开发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充分享受新课标下主动参与教改活动产生的喜悦之情。

2.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应大力倡导教学互动。根据现代教学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包办一切,要想方设法开展生动有趣的师生和生生双边、多边互动。教学互动时,教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生疑、质疑,在答、辩的互动过程中开动脑筋、相互切磋、相互启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教学互动中,教师不能师道尊严,对学生提的一些教学意见,要充分冷静,不要发火,更不能扣上“你懂什么?好好学,提什么意见?”。教师要爱护、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学生,点赞学生大胆怀疑、标新立异。即使学生提的意见不对,只要不是无理取闹,就应尊重其话语权,始终坚持重启发、重研讨、重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变机械接受性学习为意义接受性学习,这就真正体现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新关系。教学互动弘扬了主体性,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充分感受到教学互动的乐趣,促进了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9.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 篇九

① 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浅论创新型教学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构建

陈惠凤

内容摘要:建构主义是近几年来新兴起来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在今天的教学设计中得以广泛发展,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旨在讨论基于此理论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构建,希望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所启发。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学习情境 英语教学

一 导言:关于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学工作者谈论最多的话题。近些年来,教学模式作为教学论的重要概念,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范畴,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人们发现研究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关系,促进教学活动优化。简而言之,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一种教学模式,总有一定的理论主张、理论倾向和理论依据。同时,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在时空上的组合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质量,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的合理组合。这种组合方式是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因此可以这么认为:教学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对影响特定教学目标达成的若干变量(要素)的组合方式。

二 传统型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现实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多年来所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仍占着重要的地位。相当多的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习以为常。认为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所采用的方法是教师讲解,学生接受,把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建立在教师的单向授课上。教师对教学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教学目标较为单一,因此往往固守一种教学模式,结果把教学模式公式化,单一化,以致抹杀了教学的个性,反映不出教学的本质规律。这种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以至于许多教师不论什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都采取这种单一的模式。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既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上应有的主体地位,又无法顾及学生在学习上的体验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应试教学的压力下,教师在教学中惟恐知识点,解题法有所缺漏,就尽量多讲一点内容,多用一点资料,学生就必须多做一些习题。这样,讲授法就演变为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基础练习和技能训练就演变为题海战。所以,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不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不以新的教学模式改造教学过程,许多改革措施就会流于形式,也就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应重视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推进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

三 创新型教学模式

所谓创新型教学模式是指按照素质教育的价值理念对已有的教学模式功能的重新组合。即教学不能固守单一模式,教学往往是对具有不同功能倾向的多种模式的组合变通。其组合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创新的含义。笔者以为,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普遍适用的和最好的。既不能机械照搬已有的教学模式,也不能脱离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盲目地从事教学。任何一种课堂教学都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身(个性模式),在群体中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社会模式),高效率地掌握习得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信息加工模式),以及掌握各种必要的技能(行为控制模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活动常常是综合性的。一种课堂教学往往是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组合和运用。一个能力较强的教师一般应在一个专题的教学中得心应手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把多种教学模式重新创造性地融合成具有自己教学特色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3.1 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今天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的现代学习理论,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含义是:学习是建构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进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以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发生在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而教师是学习者最重要的互动对象。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传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搬运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连续的生动活泼的与学生的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相符合的过程。教师所追求的不是仅仅让自己吃透教材讲述明白,而是要帮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进行建构活动。课堂教学只是提供,营造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使之能够获得创新的条件和环境。教学应该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而最理想的情景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其中得到运用。在学习过程中,有四个主要的因素:即学生(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任务和外围因素——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识规律,而且它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

3.2 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功能和目标

每一个教学模式都有特定的功能,适用的情境和条件。创新型教学模式要求从教学实际出发,全面综合地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性质,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的自身特点和教学物质条件等因素,对教学模式择其善而从之。随着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向多样化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创新型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尝试练习即亲身体验的重要性,让学生有一个积极介入学习的机会,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中去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指导,媒体为知识工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交互式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不仅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重点、难点、疑点的自由讨论,进行自我测评,补充、强化实践环节。这样,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传统教育束缚中解放出来,由被动变主动,由接受变获取。特别是通过交互式学习方式,调动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动力。当然,在模式的运用上,强调灵活变通,源于模式而超越模式。

四 创新型教学模式中学习情境的设计

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指导,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新时期我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正是围绕着这一目的而进行的。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其中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而要培养创新思维取决于教育,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是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和谐统一的过程式、情景化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发展创新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它强调学生是“发现者”,激发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方法,提高能力。那么,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就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现代化学习环境。这样学习情境的设计就尤为重要,这里主要谈一下创设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情境的几个方面:

4.1 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教学的每一个策略,首先要考虑怎样学,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势利导,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创设学习情境包括创设客观性情境和创设智力情境。创设客观性情境,包括各种实验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从而使智能得到发展。创设智力情境,包括各种问题情境等。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设置问题情境,促进新知识的迅速构建。

4.2 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我们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去交流。还给学生质疑的权利。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欢迎学生争辩,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五 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笔者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多年,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小结如下:

5.1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创新教育的保证

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在课内外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注意发现其闪光点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反馈给学生。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对个人创造力提出了十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与集体活动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同时受到激励,鼓舞和指导,就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只有不断创设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束缚,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罗杰斯也曾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

5.2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

为探索性、创造性;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英语教学上基本沿用的是语法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模式。不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英语学习一般以扩大词汇量和掌握语法项目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在语言的呈现方式上往往都是以长度不等的课文为主,教学检验的方法也多是采用些比较机械和被动的手段来评价学生对基本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背诵。

其实我们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英语教学的特点,利用教法开发学生的潜能。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好比一个主持人一样,有责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翁。还要设计多个教学步骤,利用游戏、比赛、表演、富有悬念的提问来不失时机地挖掘学生的能力素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中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听、说、讨论、争辩等方式互相交流,问题的设计与讨论求新、求异,思维形式以发散为主,从而创造出宜于独特见解萌生的情境。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得以进一步提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英语演讲比赛,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英语角、英语活动小组等,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形成、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布置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的,灵活多样的课外作业和其他课余活动,考虑学生差异,创造因素,在作业完成的方式上给予一定的自由度,设置一定数量的灵活作业,注重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积极向上的精神。

5.3在书面表达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

书面表达作为英语知识的综合作用,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驾驭语言能力的具体体现,本身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通过训练培养创造能力,是其本身就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更需要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当然训练学生写作时首先要教给一定的技巧,比如如何审题与构思;如何组织段落与篇章布局;如何遣词造句,使用标点符号;如何修改等技巧,同时要注意文章的统一性、连贯性,适当运用指代、重复和过渡词语、过渡段。笔者以为,在书面表达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树立“我要写”的意识,把不愿书面表达的被动心理变为主动心理,文章才能创出新意来。例如,要写看图作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起到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观察要做到细致、有序、突出重点,运用多感官以及边观察边联想。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索,形成自己的东西,通过内化以后,便会产生自己要说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除了正常的课堂书面表达辅导训练形式之外,应对学生辅之于一些有效的形式。如笔者常常采用的形式是课前5分钟演讲或描述:在每一次课即将结束时先出一个或是议论或可描述的题目,要求两个以上的学生针对这些题目展开联想,然后到第二天课前上讲台对全班进行演讲或描述。两个学生描述完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小结。由此达到思维的多样和广阔性,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演讲或描述中发挥了主体性的作用,参与评判的学生也体现了主体参与的精神,也从中得到多角度、多向性的写作材料的积累,有创造性的文章也就由此产生。

5.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可以突破教学时空,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资源,扩大教学信息交流范围,提供个性化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创意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时也常常将自己的创造力融于其中,从而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拓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创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上,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实效,不要追求形式。创新型教学模式不是框框,在运用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变通和再创造。无论对哪个教学环节,都要注重实效,切实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说,使观察,实验,发现,讨论,点拨,交流和反馈等环节真正落实下来,而不是为了追求教学模式的完整,使学生的参与活动走过场。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和树立带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使创新型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多彩。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时代,每前进一步,都需要用创新思维来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贯穿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我们当代英语教学工作者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要大胆地去探索和研究,为培养建设祖国的创新人才尽自己最大的所能。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 杨晓娟 何克抗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电化教育研究 2000、12

[2] 谢幼如 新型教学设计的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2000、1

[3] 王华俊思维方法与心理素养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4] 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教育研究,1999,7

[5] 李如密 关于教学模式若干问题的探讨 课程·教材·教法 1996年第4期

[6] 徐继存 王传金 教学模式研究:何去何从 克山师专学报 2000年第2期

[7] 邱才训 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构设计 广州教学研究 1996年第10期

10.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 篇十

三个特点:

(备课、授课,理念、原则)

以学定教——依据学情备、教

先学后教——依据学情调整、点拨

以学为主——依据学情跳一跳、尝一尝

●以学定教即了解学情,做到心中有数(会什么,不会什么)●先学后教即先让学生做探究性活动,后定哪些该怎么教。●以学为主即降低教师的掌控程度,以学生为主。

四个环节:

(达标过程,体现“以学为主”“过程与方法”)

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交流 达标测评巩固

●个人自主学习即培养学生主观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从校内外的学习中获得乐趣。在课堂上给学生“安静”的时间,自省的过程,自主默读、回答问题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即是形成自主学习的策略。在合作互助的活动中有机会获得与他人交流的时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己体验去发展。

●课堂展示即多创造性地设计活动去实现目标,吸引学生参加,贴近学生生活,活动的目标要有可操作性,每个环节都要有目标,每个环节链接就是总目标。一感知教育的显象:思想的展示,也许是无言的相对,切记表面的理解,要展示才能和理解力等。给学生帮助别人的机会、理解的机会和顿悟的机会。二量的把握:展示的作用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适可而止。三通过展示获取什么,学生做什么,展示的是什么。四鼓励的评价:不光是语言,是心灵的触动区赞赏的抚摸他的头,去欣赏的拍拍他的肩。●测评巩固即每个教学环节的测评环节,或是几个活动后的测评同一个目标。要有及时检测的意识,并检测到结果。最后要有一个明确的达标检测,可有拓展。没有目标意义的教学就是无意义的教学。不断地从学生那儿得到反馈,为下一步做铺垫。

观课议课三个精要:

(观课议课的视觉,学生学习状态,普遍达标程度)

学生整体,状态激奋

体现体验,达标训练

达标效果,明显明确,可测有量有据

●听课的目标:把课作为载体和老师探讨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效果好不好,看学生学会了没有。

11.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 篇十一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高等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服务。从营销学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是服务的双方。在服务的提供过程中,双方需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才能保证教学效果。而每一方都对对方所扮演的角色有一定的行为期望。所以,教师要确定自己的角色,首先要树立服务学生的观念,了解学生对教师这个角色的期望是什么。

我们选取了126名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不再满足于被动的听教师讲课,他们对多数教师现行的教学方法提出质疑。他们更希望教师能够教给他们一种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不是简单地将书本上的知识“灌”给他们。

因此,教师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下扮演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进行审视,转变把自己作为课堂教学惟一主角的做法,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并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实际上有一个假定的教学目标:把现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后,就可以在实践中熟练运用,指导其实践活动。但事实是,在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在信息时代,任何给定的知识都注定是不完备的。因此,高等教育传授知识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忆现成的东西,而是通过对现有知识的梳理和思考,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改革,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一) 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际上是回答“教什么”的问题。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研究内容,但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按照教材将这些内容灌输给学生。受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师要在数十个学时内将一门课程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在课程内容上就必须进行科学的设置,既要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又要突出重点,还要适当补充与本课程相关的、能代表本学科最前沿动态的内容。同时,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教师还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更生动地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视频和音频,给学生展示与授课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可以构建模拟的问题情景,使课堂教学生动、轻松。从教学效果上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教材内容的表达能力,增加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良好教学效果的发挥,要求教师要掌握好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度”。

无论多媒体技术如何发展,它始终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采用多媒体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避免盲目追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和课件制作的过于“花哨”,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应注意把握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量,因为信息量过大,会使学生只顾观看课件和做笔记,没有时间思考。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某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更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是一门艺术,其艺术性集中表现在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上。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单纯“教”的做法,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启发教学的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自由探索,大胆质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始终明确自己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责任。讨论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启发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教学方法体系,教师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案例都可以成为启发学生思考的工具。启发教学重视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得出答案的过程。在启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通过讨论,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启迪学生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的知识和技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会过时,但在讨论过程中培养的思考、推理和分析能力则永远不会过时,这种能力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实施新型教学模式的条件

(一)教师因素。教师和学生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但由于角色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主动地位,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要从教师改起。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认识到教学模式改革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性,这样教师才会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要求。

(二)学生因素。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使学生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习惯了被动听讲。因此,新型教学模式的推行,必须使学生在观念上转变过来,能够扮演好自己在学习中应承担的角色。比如,为启发学生思考的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必须积极配合,进行充分的准备。如果学生缺乏有效的准备,在课堂上不能主动提问,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种讨论就会变成教师通过提问得出教师期望的答案,而使讨论变成一种形式,失去讨论的意义。因此,教学改革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其能够理解并接受新型教学模式,并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方式改革。

(三)考试体制因素。教学方式的改革,对考试体制也提出了要求,在考试形式、考试题型方面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比如,加大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则根据学生的课堂发言、平时作业质量给出。考试题型可以增加主观试题的比重,以考核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单纯记忆型题型。

12.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 篇十二

一、课程教学要理论与实训并重

摄影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故摄影课程的教学不同于一般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学习摄影不仅要了解基本理论,而且要掌握实际操作规程和技巧,在实践中熟练运用并检验理论。因此,在摄影课教学中,既要关照基本理论知识,又要体现实际运用能力,理论和实践默契配合,不妨设计诸如观摩影展、品评作品、实践采风、专题创作、参与影赛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把课堂内学的理性知识,通过多方实践来加深理解,获得熟练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脑、用心、动手的综合实力。

1. 以情境化教学为主线,实际任务为载体。

摄影技术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对于其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的掌握,需要大量的直接经验,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针对技术环节的重点和难点,在真实拍摄过程中,以实验验证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各种技术参数对摄影画面的影响,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从而理解摄影技术基本原理和规律。例如,在“景深”这个摄影技术教学环节中,我们用原始数据相同而放大倍率不同的两张照片,以不同的距离,分别给若干个同学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照片放大倍率、观看者的主观要求及观看照片的距离对同一张摄影图片的影响;然后现场使用数码相机,设置不同的光圈、摄距、焦距等参数拍摄同一个主体,使学生深刻领悟到这些参数对景深的影响,并能加以运用。在学生初学摄影时,采取“学徒式”、“随机通达式”、“抛锚式”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摄影技术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对于一些摄影基本技术的学习,指导者先进行演示,并加以详细讲解,然后让学生模仿拍摄。

学习内容选择真实的拍摄任务,使学生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完成拍摄任务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教师在课堂展示已有的摄影作品,详细讲解其创作过程,然后要求学生到相似的环境中拍摄同一类型的作品。比如,在学习花卉摄影时,先给学生观看一些摄影佳作,分析其技术和艺术特点,然后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拍摄花卉,教师再通过分析对比学生的照片,让学生领悟光线、景深、背景、焦距、视角等因素对摄影画面的影响。

2. 注重学生间的合作。

在实践教学中,尽量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在教授人像摄影时,我把全班同学分成男女搭配的几个小组,然后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提交两张不同基调、不同模特的本组同伴的照片,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阐述自己的创作思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评价,并记录为平时成绩。这个学习任务与每个学生都密切相关,每个学生都是摄影者,模特都是自己学习伙伴,人人都热烈讨论拍摄创意和技法,关注自己和别人拍摄的情况,对学生人像摄影技艺水平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

二、重视摄影艺术的培养

1. 课程教学要重视创意能力的培养。

摄影艺术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所以创意能力的培养与技能的强化一样重要。即摄影课程教学要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能力,这是摄影作为艺术与技术教育的本质要求。[2]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意能力的训练,得有相应的教学规范,但规范并不意味着对样板的表面接近与盲从,而学生对形式语言的一味模仿和盲从,也会迷失于玩弄技巧的误区,造成艺术与技术的背离。在教学内容中,需要设置创意理论和创意基础课程,安排命题作业、专业采风、参与影赛等训练环节,并从文化的高度引导和强调习作与创作之间的根与叶、枝与果的紧密关系。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多举例、多示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艺术语言的学习和探索、选择和锤炼以尊重个性为前提,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激励学生在勤动手时多思考,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贯彻在实训课中。

2. 增强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

传统艺术课程教学往往偏重技术、技法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在艺术素养、文化功底上偏弱。因此,摄影艺术教育不能局限于摄影艺术知识的输导,还需拓宽知识层面,增加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并从他种艺术文化中增加养分,获得灵感与启迪。摄影与文学、美术、书法、音乐、电影等各科艺术尽管载体介质等有诸多差别,但艺术规律是相同相通的。[3]如电影艺术,可谓是最接近摄影的艺术门类,其构图、色彩、镜头感、景深、机位及变化无穷的处理手法等,对摄影会起到最直接的启发借鉴作用。现代绘画、雕塑及各门类的艺术作品,其使用各种特殊材料、各种匪夷所思的形式语言表现的创新精神,都能开阔眼界,开启思路,对摄影的载体介质与表现手法的创新定有新启迪。因此,需将技术型课程融入到丰富宽广的视觉思维传播领域。

摄影课程在训练学生摄影技法、构成基本的基础上,应强调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重视学生对信息社会敏锐的感悟力和思想力,促成独特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表达能力。学生具有了更高的综合素质,创作的作品才会更有文化内涵。在教学中,通过采风、参观展览、观摩作品、经典作品分析和艺术理论的斟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修养,鼓励学生用摄影语言肯定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感体验,在尊重学生真实感受的前提下,提示表现语言的独特、丰富,这对实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有现实而积极的意义。

三、多媒体技术在摄影教学中的设计利用

1. 运用网络技术搜集、整理教学资源。

摄影课程的理论课有其独特性,那就是对形象性和直观性要求高。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只是通过语言、课本来讲解摄影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讲解照相机的构造、类型、对焦、用光、构图等方面的知识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支持。教材上有限的感性材料,如图片,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通过网络技术,从一些摄影的专业网站(如www.fengniao.com.cn或www.cphoto.com.cn)下载相关的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音频、解说等,运用这些丰富的感性材料来进行具体直观的讲解,学生就能够通过通俗易懂的画面、形象的影像资料、准确的解说快捷、高效地接受比较抽象的摄影理论知识。这样就可以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制作多媒体课件讲授摄影课。

摄影课程的理论内容具有深、难、抽象等特点。教师可以用PowerPoint、Aurhorware等软件把教学内容做成集色彩饱满的图、优美的解说和背景音乐及精美文本于一体的课件代替传统的教学。对教学内容采用对比介绍,以图像、声音、文本、动画和视频影像协同表达的方式,刺激学生视、听、觉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能力,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感性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更容易、更透彻。[4]同时,也使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例如,在讲解“单反”的取景方式时,学生们都不了解这个过程。通过观看课件里制作的动画,可以清晰地知道光线通过镜头射入到反光板上,反光板将入射的光线反射出来,拍摄者通过取景框就可以看到所要拍摄的对象了。当确定好取景的内容后,按下快门,此时反光板升上去,光线作用在感光元器件(即CCD)上,即完成一次拍摄。通过观看,学生能非常直观地理解学习内容和操作方式。

3. 运用Photoshop软件完善学生摄影作品。

近几年的一些摄影教材已明确地将Photoshop处理照片称之为“数码暗房”,因此,在摄影教学中,Photoshop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前期的拍摄阶段,后期的数码暗房也成为摄影实验课的重要组成部分。Photoshop是当今最流行的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可用于彩色绘画、照片修饰和图像编辑等领域。在课堂上我们除了用Photoshop对图片进行处理示范外,还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图片处理操作。用Photoshop处理图片的主要内容有:亮度、对比度的调整;色彩平衡调整;色彩饱和度调整;画面裁剪;图层、蒙版和通道的操作;滤镜的使用;抠图操作;图像修补;图像拼接;图像艺术化处理。例如,通过使用滤镜,可以使照片具有国画、油画、水彩画、铅笔画等各种绘画效果,这样就可以把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图像拼接,就可以得到一幅全景的画面;通过抠图操作,又可以得到“移花接木”的效果。实验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一幅作品的创意处理。通过运用Photoshop软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颜志刚.摄影技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李嘉.论高校摄影基础课程的革新[J].考试周刊, 2010, (12) :214.

[3]宋春颖, 李红钧.摄影课实践教学改革与效果评估[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10, (6) .

上一篇:教师活动小结下一篇:国旗下讲话——培养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