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失调训练

2024-06-29

感觉统合失调训练(15篇)

1.感觉统合失调训练 篇一

如何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孩子患上感觉统合失调,有什么表现呢?主要表现为学习的前庭平衡能力失常,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他们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给家长添麻烦,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和迟缓,尽量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阅读时经常加字或减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愿认字,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会用筷子,写字很慢,握笔吃力。本体感觉失调,表现为紧张、孤僻、胆小内向、不合群、偏食、固执、脾气暴躁、害怕陌生环境,吃手、咬指甲、爱哭、爱玩生殖器等。

专家认为,对统合失调的儿童应进行专业的训练,一般经过3至6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孩子的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动作协调能力、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情绪等方面均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儿童的智力水平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国、日本、台湾等地近十年来兴起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现在许多幼儿园、小学校都没有感觉统合训练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可以通过做感觉统合训练来改善状况。在思创潜能训练课室内,每天都有3至于13岁的儿童参加训练,其中有一种“圆筒碌碌”的游戏,让注意力难于集中、坐车时特别易晕或玩旋转达游戏时从来不会晕眩的孩子,独自钻进一个五彩大圆筒,让孩子连圆筒一起躺在地上左右滚动,滚动次数令照有关心理医学调治计划制定。开始,不少孩子会因为不适感到头晕目眩甚至想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随着前庭感的.调整,孩子的大脑感觉统合功能得到加强,久而久之便可促进孩子大脑整体平衡发展,有利于生长发育。在老师及治疗师的保护下,让孩子从特制的滑梯下倒滑冲下来,或者组织孩子在特制的弹跳床上尽情跳跃,在触觉板上让孩子肌肤得到充分磨擦接触等,看似简单的体育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地改善、促进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同时配合科学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训练,许多儿童经过科学训练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注意力提高,学习成绩进步,动手操作能力加强,手眼更灵活,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南方贝贝佛山南海中心 推荐

2.感觉统合失调训练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北京市海淀区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首先从海淀区全部幼儿园中随机抽取7所幼儿园,然后调查被抽样幼儿园中的全部学龄前儿童。现场调查时由工作人员在各幼儿园教师的协助下将问卷发放给儿童家长,家长自行填写后收回。共调查幼儿园学龄前儿童2 069名,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1 816份,有效率为87.8%。其中男、女童各占50.0%;3岁组儿童占24.3%, 4岁组占29.3%, 5岁组占30.3%,6岁组占16.1%。

1.2 感觉统合功能评价

采用由沈阳爱优成长中心提供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来评价儿童的感觉统合功能,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使用标准[5]。量表涉及前庭和双脑分化失常、脑神经生理抑制困难、触觉防御和脾气敏感、发育期运动障碍、空间形态视感觉失常、重力不安全症失常6项功能的评价。该量表由60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都按照从不、很少、偶尔、常常、总是5级进行评分,评出的分数即为原始分数,之后需要将各项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6项功能中任何一项功能的标准分大于30分(含30分)且低于40分(含40分)为轻度感觉统合失调,任何一项功能的标准分低于30分为重度感觉统合失调。

1.3 人口学特征问卷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儿童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儿童的健康情况和养育情况等。

1.4 统计分析

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录入核查,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对主要分类指标进行百分率或构成比的计算,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SID的发生情况

在全部被调查的儿童中,患有轻度SID的儿童比例为19.3%,患有重度SID的儿童比例为7.0%,合计为26.4%。不同年龄组儿童患有SID的比例不同,SID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50,P=0.003)。男童患有SID的比例高于女童(χ2=28.120,P<0.01)。

注:()内数字为发生率/%。

2.2 SID影响因素

来自单亲家庭的儿童发生SID的比例高于核心、直系和联合家庭(χ2=17.782,P<0.01)的儿童,父母间感情较差的儿童发生SID比例高于感情一般/较好的儿童(χ2=33.476,P<0.01),主要照顾人的文化程度在中学以下的儿童SID发生比例高于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儿童(χ2=23.779,P<0.01),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的儿童SID发生比例高于收入在3 000元以上的儿童(χ2=13.169,P<0.01),6个月以内人工喂养的儿童SID发生比例高于混合喂养和母乳喂养的儿童(χ2=16.709,P<0.01),没有经过爬行阶段的儿童SID发生比例高于经过爬行阶段的儿童(χ2=6.958,P=0.008),发生过伤害的儿童SID发生的比例高于没有发生过伤害的儿童(χ2=17.994,P<0.01)。见表2。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进一步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将儿童是否患有SID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父母感情差(OR=1.553)、主要照顾人文化程度低(OR=1.366)、家庭人均月收入低(OR=1.119)、人工喂养(OR=1.836)、没有经过爬行阶段(OR=1.470)、有过伤害(OR=1.660)的儿童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的风险增加,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得到北京市海淀区学龄前儿童SID发生率为26.4%,略低于2001年黄悦勤等[4]对北京市城区3~6岁儿童的调查结果(29.4%),与孙惟等[6]报导江苏昆山学龄前儿童的结果(25.5%)接近,可能与不同研究中儿童的年龄构成不同有关。本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SID发生率有下降趋势,可能与人体感觉统合功能的完善与脑的发育成熟并进有关,会呈现出一定的自愈性[7]。另外,本研究中男生SID的发生率高于女生,与相关研究结果[6,8]一致,一方面可能与男女感觉统合功能的发育本身存在差异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家长传统的育儿观念有关,认为男孩天性好动,将幼年表现出的感觉统合问题视为正常而未加以重视[7]。

本调查发现,家庭环境因素在SID的发生上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单亲家庭的儿童、父母感情差的儿童SID的发生率较高,原因可能在于单亲家庭的儿童长期以来缺少父母双亲的关爱,可能要面对父母感情不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等情况,使得儿童在语言表达、性格发展和智力发育方面都要差于家庭和睦的孩子[9]。研究还发现,照顾人文化程度低、家庭人均收入低的儿童SID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资源有限、受教育机会较少有关。同时,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的儿童SID发生率低于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的儿童,与相关研究结果[10,11]一致。母乳中含有胱氨酸、牛磺酸、唾液酸等脑发育的营养物质,能够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对于出生后1 a内处于脑发育关键时期的婴儿。母乳喂养过程中婴儿通过母亲的肌肤接触、眼神交流、言语刺激,能够全方位地促进婴儿的感知觉发育,使儿童未来会面临更少的行为、心理相关问题。王敬彩等[12]研究发现,婴儿期母乳喂养量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儿童学龄期认知发育的越好、行为问题发生的越少。

本研究显示,生长过程中经历过爬行阶段的儿童SID的发生率较低,提示爬行可能在儿童感觉统合系统的发展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儿童爬行时,左右肢体交替运动的冲动通过脑桥交叉,可以调动整个大脑的活动,特别是可以改善小脑的平衡能力;而且借助爬行可以了解自己身在何处、如何有效避开障碍物,可以发展婴儿的空间概念及距离感,有利于思维和记忆的训练;同时,爬行需要统合感官信息,使婴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移动身体,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未能经历爬行阶段,将不利于儿童身体协调性和前庭固有感觉的发展,导致SID的发生风险增加[13]。McEwan等[14]研究显示,在婴儿期未经爬行阶段的儿童在学龄前期运动和感觉系统的发展水平都要低于经历过爬行阶段的儿童。张冬敏等[15]的研究也支持生长过程中未经历爬行阶段的儿童SID发生率高的观点。因此,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儿童看护人要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爬行机会,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目前北京市海淀区学龄前儿童SID的流行状况,及可能与SID发生有关的家庭因素。但由于条件限制,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仅限于海淀区幼儿园的儿童,对于散居、未上幼儿园的儿童没有代表性。而且,到目前为止,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问题采取的干预措施缺乏针对性,也缺乏干预效果的有关评价,因此,在未来需要积极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调查,寻找主要的影响因素,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全面促进儿童的协调发展。

摘要: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现况及家庭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标准化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量表和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整群抽取的北京市海淀区7所幼儿园1 81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1 816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26.4%,轻、重度分别为19.3%,7.0%。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母感情差(OR=1.553)、主要照顾人文化程度低(OR=1.366)、家庭人均月收入低(OR=1.119)、人工喂养(OR=1.836)、没有经过爬行阶段(OR=1.470)、有过伤害(OR=1.660)的儿童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的风险增加。结论 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较高,一些家庭相关因素可能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有关。

3.学习不稳定,警惕感觉统合失调 篇三

A其实,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感觉统合失调在作祟。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感觉信息进入神经中枢后并不能很好地组合,整个机体不能和谐运作,使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削弱,学习和工作效率低下,时间长了,这种不和谐运作与所产生的低能表现必然导致心理障碍。由于任何一种感觉统合失调都会导致心理失衡,因此许多心理学家把它归入心理障碍之中。

感觉统合失调一般分为五类:1.视觉统合失调。患儿常发生读书跳行,翻书错页,抄错题目,或者丢三忘四等,学习成绩持久低下,对学习产生自卑心理。2.听觉统合失调。患者往往表现为注意力十分不集中,给人的印象是这样的孩子好忘事,而且是刚讲过的就没有记住,孩子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由此可能厌学和逃学。3.感觉统合失调。患儿经常害十白受惊扰,常躁动不安,瞻前顾后。4.平衡统合失调。患儿常会分不清左右,把鞋子穿反,分不清里外而将袜子穿反,长久的不成功使孩子大大削弱了对各种新鲜事物的学习兴趣。5.本体统合失调。患儿常表现为走路顺拐,唱歌跑调,吐词不清等,会使孩子对这些课程丧失信心,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首先,让他们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多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在与外界的广泛接触中强化各类感觉统合能力;其次,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凡是孩子可以做好或学习做好的事情都让他们自己做,以提高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学习兴趣、劳动兴趣与综合心理素质;再次,让孩子定期参加活动,包括各类体育活动,对平衡等感觉统合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也将促进各个统合能力的提高;最后,可进行些游戏治疗,诸如走独木桥、跳沙坑、捉迷藏、丢手绢、赛跑、玩沙盘等,这对提高感觉能力都十分有效。

(心理医生陈福新)跨越“穿针心理”障碍

Q我儿子平时学习刻苦,练习作业、课堂答题都很不错,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遇到重大考试,他也特别认真,总想考出个好成绩,可是越想考出好成绩,却偏偏考不好,我们为此感到异常苦闷,却又找不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办法。(潘悦)

A越想考出好成绩,却越是考不出好成绩,这主要是因为“穿针心理”在作祟的缘故。有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集中注意力,越是瞄准目标,线却越是难以进入那小小的针眼。也就是说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目的颤抖”,俗称“穿针心理”。

其实,出现“穿针心理”现象并不奇怪。科学实验表明,一组儿童在情绪良好情况下平均智商为105,但在紧张状态下却降至91,两者相差十分显著。另据心理学家测试,75Z的学生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乃至恐慌的情绪。面对一些重大考试,特别是面对决定人生前途的中考和高考,学生的精神压力、心理负担会大大加重,一进考场便会心跳加快,头晕耳鸣,两眼盯着试卷思维会突然短路,脑中一片空白。而一走出考场,又顿时会感到题题能解,并无什么难度。考试结果也表明,许多同学考试失利、高考落榜,并不完全是因为考题太难,而是因为思想过于紧张,以致记忆混乱,思维阻滞造成的。

所以,明白了上述道理,为了免受“穿针心理”的影响,我们就应该在加强自身修养和调整自己心态上好好下一番功夫。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心态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平和积极的心态下,一个人会变得从容镇定,思维灵活,他的潜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显得愈加聪明,不管做什么事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紧张慌乱的心态下,一个人会变得思维迟钝,想象贫乏,他的潜能就会始终处于睡眠状态中,从而显得木讷,不管做什么事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每逢考试,特别是十分重要的中考或高考,我们都要克服“穿针心理”的障碍,以平和淡定的心情去对待,千万不要过分焦虑,使自己陷入极度的紧张和惶恐之中。这样放松心情,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考试时也就必然能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最好的发挥。

(心理医生诸葛芹)

4.感觉统合训练 篇四

教学目标:

1感觉统合适合的年龄,2感觉统合训练的依据——敏感期学说(为什么年龄越小,效果越佳)3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

4感觉统合的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 5感觉统合训练的本质。教学过程

1感觉统合训练的好处:感觉统合训练最大的特点是能让0---15岁孩子在玩乐中通过专门设计的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达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体、视觉、触觉、听觉等的综合发展,促进孩子的全面感觉统合。

2感觉统合训练越早越好: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愈小,发展愈快,在3岁以下,智能发展日新月异。

3原因:因为人的早期是行为可塑期,学习进步快,人的发展年龄愈大愈慢。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早期虽然重要,不等于过了早期,环境和教育就不起作用了,只是强调,如果说要发挥人的大脑的最大潜能,应特别注重0~3岁脑发育的保健与教育。一感觉统合训练的依据——敏感期学说

1敏感期的概念:敏感期也叫关键期、临界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它是指宝宝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最佳年龄时间段; 2捕捉儿童敏感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岁以前是人的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抓住行为敏感的关键时期进行感统学习,才是明智之举。0——3岁儿童敏感期

所以感觉统合训练能让0---15岁孩子在玩乐中通过专门设计的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达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体、视觉、触觉、听觉等的综合发展,促进孩子的全面感觉统合。二 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

1.帮助儿童抑制和调节感觉感觉信息,提供儿童各种感觉信息,帮助调节中枢神经系统。2.全面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儿童潜能。3.促进大脑分工合作的协调性,培养儿童感知觉动作统合能力。

4.培养孩子社会情绪及认知的发展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帮助孩子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让孩子学会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业,让孩子拥有完美、快乐的幸福生活。5.消除学习能力障碍中的感统障碍及由感统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帮助儿童对感觉刺激做出比较有结构的反应,最终目标是达到儿童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如行为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集中注意能力。三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1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采用一套以滑板、跳床、平衡台、吊缆等为主的游戏运动训练疗法,根据每个儿童的不同特点是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将会为孩子提供前庭、本体和触觉等刺激的活动。

2针对所有小朋友,通过感觉统合训练使感觉统合更好,身体的不同部位就能一起和谐有效地动作,使人得以顺利学习和活动。3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

整个训练过程要以快乐为基础,设计游戏情节,按照课程计划,安全的训练。必备条件:快乐+游戏+鼓励+安全+量化+专业

对老师的要求:爱心 耐心 责任心 积极的心态 开朗 乐观 专业

四 感觉统合训练的本质

1感觉统合训练不只是一种生理上的功能训练,而是协调心理、大脑和身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训练。

2儿童在训练中获得熟练感觉,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并在游戏中感觉到自己对躯体的控制,变焦虑情绪为愉快,并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敢于挑战自己。总之感觉统合训练不仅可以让儿童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还可以培养儿童积极的心态,让每一位儿童更阳光。

五 感觉统合训练的关键与原则

感觉统合训练的关键:1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有效的指导,.用耐心培养孩子新的兴趣 2让孩子感到快乐。

3感统训练的内容因人而异 4.每天都有多样的感觉刺激,5训练要符合儿童的能力,并有一定的量化。感觉统合训练的原则:

1训练当中要让儿童感到愉悦而不是压力和恐惧。

2训练中儿童是主角,要尊重儿童对感觉刺激的需要和选择。

3.通过控制环境给儿童以适当的感觉刺激,从而改善其感觉统合能力,使儿童能做出适应性反应,不要教孩子如何做。

4.我们针对在学习与生活中感统失调的儿童对症训练,训练前对孩子的感统失调的种类和程度进行测评,然后根据失调的种类和程度制定训练课程。

5.给儿童自由选择项目的权利,根据他们的自然活动,调动他们活动训练和积极性,从自选动作过渡到规定动作,以此调动他们的参与兴趣。

6.为儿童创建丰富多彩的室内活动场所,在游戏中进行快乐教学。

7.通过多样翻滚的活动,使孩子在平衡感、触觉感、手脚及身体协调方面,前庭固有感觉,投、拍、爬等方面,有着乐此不疲的兴趣,以完成其训练目标。

8.对年龄幼小的儿童,我们在活动中要本着适应幼儿平等游戏特点的原则,用带领引导的方法与幼儿沟通互动,以此帮助他们体验各种活动而达到训练目的。9.训练过程中,给孩子以积极的反馈,并与家长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相互学习、欣赏、互相友好的态度,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调动他们各种优良品质并加以赞扬,使他们感到自信、快乐,使身心健康发展。

六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阶段

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 1初级感觉统合阶段(1—2岁)

大脑重925—1064克。脑细胞长出许多突起,分出侧枝,形成专用神经通道。与此相应,多种感觉整合形成知觉。2中级感觉统合(3—5岁)

脑重1100—1150克。侧枝的分支增多,专用神经通路随感觉整合而增多,并使大脑5个语言区都发育成熟并建立联系。3高级感觉统合(6—10岁)

脑重1150—1250克。经感觉统合后的心理、行为反应已较复杂。如经高级感觉整合后表现为:注意力能较长时间的集中,组织实施自己计划的意志力增强,自我控制自己情绪与行为的能力增强,阅读、书写、计算、音乐、绘画、语言表达等学习能力增强,记忆力增强,逻辑思维形成。经感觉统合,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出现单侧化。如左脑具有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及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优势;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等形象思维能力,空间定向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优势。4脑的成熟(15岁左右)

脑重1350克,近似成人脑重1400克。这时,感觉统合功能基本发育成熟,心理能力仍需进一步发展,大约到20岁左右才完全成熟。

儿童的大脑感觉统合功能发展良好,且足以适应环境时,儿童的反应会有胜任、启发和满足感,在迎接外界各种挑战时会充满信心,并获得很大的满足感,在迎接外界各种挑战时会充满信心,并获得很大的满足感,这又进一步激了了儿童去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信心,如此良性循环,促进了感觉统合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七感觉统合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

1.感觉统合训练馆的环境:场地要大,环境布置优美大方;

2.感觉统合训练师:具有亲和力,具备专业的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

3.家长的因素:积极的心态,对机构和孩子充满信心;配合机构做好训练;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给予信心;

4.训练中的因素:孩子积极快乐的参与,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进行引导,训练要有量;

八感觉统合训练效果及课程安排

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感觉统合训练一般经过1—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孩子的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记忆能力、运动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包括饮食和情绪等方面都会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同时,儿童的智力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感觉统合训练的课程安排:1三岁以下的儿童每周一次;

2三岁到六岁的孩子每周两次左右,具体根据孩子的情况安排课程; 3六岁以上的孩子三次左右,也可利用寒暑假集中训练,每周五次。4特殊孩子最好每天训练或每周四次以上。

具体情况根据儿童训练后的表现和感统失调的程度安排课程。九感觉统合训练与学习能力 总结 我国感觉统合的教育现状——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感觉统合训练

一感觉统合失调影响哪些学习能力 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写字笔划或部首颠倒;阅读困难,计算粗心,做事或写作业磨蹭;动作不协调,手脚笨拙;胆小害羞,社会交往能力缺乏,容易受挫,缺乏自信;脾气急躁,粘人爱哭闹,偏食,饮食习惯不佳;怕人碰,攻击性强,喜欢招惹别人……

5.感觉统合训练器材介绍 篇五

圆桶吊缆:(竖抱桶)

目的:

1、前庭平衡的刺激

2、身体的控制能力

3、反应能力

4、身体的配合能力

过程:

1、上圆柱吊缆时,老师的手按住圆柱上方。

2、大点的孩子可让其自行上去,小点的孩子可稍加辅助爬上去。

3、孩子胸一定要贴于圆柱上,要不就易掉下来,双臂交叉抱,双脚交叉。

4、扶臂前后晃动,然后再旋转,边旋转边问晕不晕,一定要有语言交流,下面可放软垫子。注意事项:

如果晕的话,可有节奏的前后摆动,晃动平衡木(平衡浪木)目的:

1、提升平衡能力

2、增强反应能力

3、全身的配合与协调 过程:

1、可双手一前一后走

2、单手一前一后走

3、双手一齐往前往后走

4、背过手,一直往前(往后)走

5、侧身走侧身退走。

6、站于中间做左右可前后晃动。

7、可当双杠玩。

8、稳了后,小点的孩子可以让其在上面爬行。活动延伸:

走完后可加个足部按摩垫。

跳床 目的:

1、身体的松懈能力

2、促进方向概念

3、提升身体的控制能力

4、提升平衡感韵律感

5、提升粗大动作的协调能力增强脚部的肌力

6、增进空间认知

7、内耳前庭系统的刺激,有助于语言的发展

过程:

1、前原地弹跳

2、双脚,往上跳,前脚掌着地。

3、能双脚跳了,可双脚跳,单脚跳,旋转跳。

4、可加大难度,高度,可传接球。

阳光隧道

目的:

1、强化触觉学习不足。

2、促进平衡发展

3、本体感的提升

4、刺激并调整前庭体系

5、提升方向感

过程:

又名时光隧道。

1、爬着进去,退着出来。

2、里面可放沙包,放触觉球,让孩子爬进去捡回来

注意事项:

如果孩子感到害怕,可让其在隧道四周玩耍并观察其他孩子如何做,让孩子触摸和摇晃隧道,增养其兴趣和消除恐惧感。

如果孩子不合作,可以给予食物加以强化,也可以隧道里放入孩子喜欢的食物或玩具,鼓励孩子爬进去取食物。

独角凳 目标:

1、提升平衡能力

2、增进腿部肌力

3、刺激前庭平衡

4、促进方向概念

5、动作灵活能力,左右脚配合能力 过程:

1、蹲下在拿凳坐,两脚并拢,手插腰。

2、可进行双脚交替踢腿,姿势要正确,踢完回来脚底依然是并拢的。

3、可边踢边传球。

4、可右(左)脚抬起,笔直,左(右)脚跳起来转圈。注意事项:

根据孩子的情况增强难度,让孩子先做稳了方可做抬脚的训练。

平衡台

目的:

4、促进平衡能力

5、增进眼脚的协调能力

6、增进空间概念如:左右,前后的认识

4、身体的控制能力

过程:

1、上的时候从中间上,脚称八字往外挪成与肩同宽。

2、做上下或左右摆动。

3、可在上面拍球丢接球,可丢双球。

4、可两人同时上,左可晃动,可丢接球。

5、可盘腿坐于中间做下下或左右的晃动。

6、可两个面对面盘腿而坐,可丢接球,拍手念儿歌等。

7、亲子里,可趴在上面或仰在上面晃动,老师一手扶腰,一手抓板。(前庭平衡)

大陀螺 目的:

1、刺激前庭平衡

2、手脚配合能力

3、触觉学习

过程:

又名旋转浴盆。让孩子一个人坐入大陀螺内,双脚盘起由慢到快的让陀螺旋转起来,也可两个人同坐在陀螺内协调用力使陀螺快速旋转。

注意事项:

对于小的孩子,老师可先辅助其左右晃动,再是辅助360度旋转。

1/4圆:

目的:

1、籍由走动,增加空间,方向的认知

2、身体平衡能力的提升。

3、增进眼脚的协调能力

4、自我感知能力

5、触觉学习

1.摆成S型,可正走,倒走,可抱球前后走。2.可弯腰走,也可站着走过,注意中间换脚动作

3.可立于墙上让其攀爬,4.可把1/4圆翻过来让孩子玩,上去时脚是一个一个上去的

5.可两人面对面,做丢接球,可一球丢接,二球丢球,三球丢接。6.可躺于上面做摇晃,可两人一起坐于里面做摇晃。

7.从这端走到另一端。要小心下来时打脚,所以快走完时,回头抓最上面的那根

6.智障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个案研究 篇六

【摘要】本文通过个案实例,从实践操作中通过沟通与交流对于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所产生的影响及在实际操作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来探讨沟通与交流在感觉统合训练的作用,提出了与感统训练的对象进行情感交流对于感统训练有序进行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沟通

交流

退缩、逃避行为

所谓感觉统合是指各种感觉刺激透过接受器官,成为感觉信息。这些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经过整理、组织,继而指示身体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过程。而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各种感觉刺激透过接受器官,未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经过恰当调节、区分、整理及组织,继而未能指示身体做出适当反应。其实质就是针对相应的神经生理过程缺陷,通过专门的训练活动,使大脑的相应部位受到适宜的刺激,促进脑神经成熟。从而改善大脑的感觉统合过程。因此感觉统合的实质是脑功能训练。

特殊儿童由于受其身心障碍差异的影响,较普通儿童而言在前庭平衡觉、本体觉、视觉、触觉等感觉系统方面存在一些更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社会适应等很多方面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其以后的生活、工作等方面。所以,及早针对特殊儿童在感觉统合失调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与训练,对其日后各方面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笔者就以在实习期间所带的一个个案为研究对象,谈一谈本人如何进行智障儿童感觉统合训练。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一)、姓名:磊磊(化名)

年龄:七岁

残疾类别:智障

所属程度:中度

(二)、现有发展水平:

1、语言:

(1)基本无语言,只能说“爸爸”、“妈妈”,且 发音不准,含糊不清;(2)无书面语言能力;(3)语言理解能力差;

2、社会适应:

(1)不能准确的表达感情或其他感觉;常以哭泣等消极态度来表达情绪:(2)无法准确理解他人的意思、指令等;

3、感知觉:

(1)前庭平衡觉失调、本体觉发展水平低、触觉防御差;(2)注意力差;(3),触觉敏感(足部);

4、肢体运动:

(1)能独立行走;

(2)精细动作能力差;

二、对个案中智障儿童的感统训练

笔者带着磊磊做感统训练期间,从最初的陌生,不配合训练到现在的基本能够控制其训练进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接触期

此阶段约为时一周。是笔者和磊磊相互认识的阶段。由于磊磊是每周三至四次训练,所以与其接触的第一周主要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笔者对于磊磊的各种情况都不了解,经过与磊磊的家长、其之前的老师交流才对其情况有所了解。(具其母亲介绍其有欺负新老师的的现象,如不理睬老师,不听指令等)

(二)第二阶段:情感建立期

通过一周左右的时间,磊磊较初次见我时少了一些不适应的状况,不像初次带他上课时那样注意力不集中、不听指令、频繁哭泣等,但这些现象依然存在,只是相对前期而言少了一些。此阶段,开始表现为:(1)在高兴时有自己鼓掌的现象,且次数逐步增多;(2)逃避行为依然存在,主要以哭来表现。若是平衡台(木)、触觉板等腿、脚部训练项目时,会瘫在地上不起来;(3)对待训练消极,在遇到不喜欢的项目时会有玩手指、反复指训练器材、长时间注意力不集中、独自发笑等行为,使得训练不得不中止,待其进入状态后,才有开始训练;(4)对训练没耐心,往往在没有完成训练任务量就像结束训练,搬动训练器材,把它放到墙边(我们要求孩子自己拿、还器材);(5)磨牙、示意要上厕所(欺骗老师);在磊磊的这些表现中,积极表现相对较少,消极表现占了大多数。而当我试图纠正他时,由于我们之间情感交流薄弱,磊磊不明白我的意图,更多的是不理睬,对我的指令消极应对,若对其态度严厉还会哭。起先,对磊磊的这些行为我采取劝慰的方式,但明显不起效果,最后态度严厉时也没有用,磊磊不是沉浸在自己的小动作中就是哭。

在总结了前几次的经验后,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来与他交流、沟通,从而建立情感上的交流,并进行感统训练:

1、针对磊磊在对某项事物或者某项活动表示喜欢时有自己鼓掌的行为,我对此予以强化。每当他自己鼓掌时我也跟着他一起鼓掌,伸出大拇指表扬,并予以口头表扬,如:“磊磊真棒”“表现很好”等,使其更有自信心和成就感。有时我也将鼓掌对磊磊的影响作用予以灵活运用。如当其不喜欢某些项目,比如走平衡木,其对此的抗拒反应较大,我就将其抱到平衡木上。磊磊一开始会哭,不往前走。这时,我就会给他鼓掌,先吸引其注意力,然后鼓励他向前走一步,经过多次尝试,磊磊在看到自己走了几步之后会很高兴的给自己鼓掌,然后继续往前走。如是反复几次,磊磊现在对平衡木的畏惧心理以好很多了。

2、由于磊磊语言发展水平很低,不会说话,除了“爸爸”、“妈妈”这亮个词能说的出来外,基本只会发一些如“恩”“呐”“啊”“哦”“咯”这样的音。在他发出这些音时,尽管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我也跟着他发这些音,吸引他的注意力,并冀此和磊磊拉近关系,让磊磊对我产生好感,以此建立情感交流。同时,通过对磊磊所发的音的观察,慢慢的我发现了磊磊的情绪状况可从其发音中看出一些情况,如发“咯”的音时,一般都是注意力不集中,在做别的事,这时就需要提醒他。在发“呐”“哦”的音时,一般都是其情绪不错的时候。可以具此适当注意调整磊磊的情绪。

3、将训练时的气氛放轻松,在训练时我会一直与他说话或给他唱歌。以此来吸引他的注意力及带动他的情绪。如在其进行脚踏车、触觉板的训练时,我边牵着他的手边和他说话,这样其在训练时注意力不集中,喜欢东张西望的小动作就会少许多。

4、适时的夸奖,对于磊磊来说也有积极的效果。如其表现好时,可予以表扬,那么其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还有就是在磊磊穿了新衣服、理了个新发型时也夸奖一下他,如:“衣服真漂亮,谁给你买的呀?”“磊磊理了新发型啦,真好看。”尽管磊磊可能不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但从我的语气中,他能够感受到愉悦。所有这些都有助于磊磊对我产生亲切感,使得他尽快与我熟悉,能够更听从我的指令。

5、利用下课时间与磊磊玩耍,增进我与他之间的情感交流。磊磊在上完课后,有时家长来接他的时间较晚,我就利用这段时间与他在感统室玩,在与他玩的同时也让他对我慢慢熟悉。

6、身体间的接触。在训练间隙,通过摸头、脸的身体间的接触,使磊磊对我产生亲切感。

7、对磊磊磨牙、示意要上厕所(欺骗老师)等小动作采取不理睬的方式予以应对,慢慢的磊磊意识到这些小动作已经引不起我的注意了,其这些动作也逐渐消失。

8、在有时磊磊的退缩、逃避行为程度严重,训练无法进行下去时我会给他一个小玩具,安抚他的情绪。待其情绪稳定后,收回玩具再接着训练。

9、用明确的态度向其表明我不喜欢其某些行为,如哭闹、玩弄手指等。并对其一些行为通过强化物等方法进行矫正(问题行为)或保持(良好行为)。

(三)第三阶段:熟悉期

通过上述措施,几周后,磊磊和我已较熟悉。我对他的情绪等方面也有所掌控,磊磊也开始有了应和我的情绪的心理,以前那样不管我是不是生气,自己仍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情况有所改善。训练活动的展开也比较顺利,具体表现为:

1、较刚刚接触的时候而言,其训练时能够较听从我的指令,不再磨磨蹭蹭不愿训练。虽然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依然存在,但在我提醒他一两次后,能较快继续投入训练,不再东张西望。

2、磨牙、示意要上厕所(欺骗老师)等现象很少出现。显然他以意识到这些小动作已经没有效果。

3、在训练时,其情绪较以往而言明显不错。训练时经常乐呵呵的。情绪低落的时候很少。

4、预定训练内容完成的量及所用的时间较初期而言有所进步。训练完成量接近或达到预定计划,所用的时间基本能够控制在一小时至一小时二十分钟之间。(计划时间为一小时)

感统训练中还充分注意了与儿童家长的沟通、交流: 与儿童家长的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其作用有以下几点:

1、有助于教师、家长对孩子的情况有更透彻的认识。对教师来说,孩子在训练时间外的表现也是对孩子制定阶段训练计划的参考,经常与孩子家长沟通,可以对孩子在接受训练后的表现有更清楚的认识。而对于家长来说,与教师沟通、交流可以使其了解到孩子的进步与否、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得当、在平时应当如何利用各种家庭设施来训练、教育孩子(如可训练孩子爬楼梯等)。

2、可以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孩子在训练时,哭闹、攻击性行为、自伤等行为都有可能发生,尤其是哭闹。在遇到孩子哭闹时有些家长就会认为是不是教师对孩子太严厉或责骂了孩子,而教师实际上什么也没做。所有这些都不利于训练的展开,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利的。此时,对家长的解释、沟通工作就尤显重要。家长的反应往往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对新教师而言,家长总有一种不信任)。通过解释、沟通,家长一般都能够理解教师,对孩子哭闹的原因有所了解,认识到自己的担心没有必要,教师才会安心训练。同时,教师也应当明白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对他们的各种反应应当表示理解,并给予解释。

三、总结

通过一个多月的训练,磊磊的训练表现情况有了很大进步。主要表现在哭闹次数减少、注意力不集中情况能够有效控制及玩弄手指、磨牙等现象出现的次数减少等方面。在这其中,儿童和教师的情感交流及信任关系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正是一系列的沟通与交流措施的实施,有效的帮助了训练活动的顺利进行,并最终使感统训练对孩子的感觉失调问题起到了改善与矫正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霞,叶蓉.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使用手册[[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石晓辉.感觉统合训练[Z]

[3]感觉统合训练指导与案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陈文德.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M].远流出版公司

7.感觉统合失调训练 篇七

一、色彩缤纷的世界——通过视觉刺激消除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感

眼睛是幼儿观察世界最主要的工具。每个孩子来到活动场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眼睛来观察环境,通过看来感受环境给予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布置教室环境以及选择投放教具时要力争用环境的色彩感染幼儿,使他们可以迅速接受并喜爱活动场所。

在第一次感统训练活动时,我考虑到这是幼儿的第一次活动,如何让他们接受陌生的环境,让孩子对教室产生兴趣是能否顺利进行以后活动的关键。因此,我选用了红色、黄色和绿色的大龙球、平衡步道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要教具,同时选择暖色调颜色的教具让儿童觉得温馨。当幼儿一进入活动场地,教师就以轻松的语气与幼儿问好,并让他们随意选择散放于场地中不同颜色的大龙球和父母一起玩。而教师穿插于其中,不时地进行个体指导,提示家长指导幼儿玩大龙球的方法。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打消了幼儿的陌生感,让他们可以迅速融入到教室环境中来。

最后,我以感统训练经典游戏——“彩虹伞”作为结束部分,通过彩虹伞上五彩缤纷的颜色带给幼儿强烈的视觉刺激,让幼儿在感受色彩与大小空间变化的同时体验到不同以往的新鲜感。

二、小小驾驶员——将感统教具与生活中的物品相结合

滑板车是感觉统合训练中的经典教具,主要目的是用于发展幼儿的前庭平衡觉。之前滑板车更多的是使用在大年龄的幼儿身上,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对车的操控达到训练目的。而一岁半至两岁半的幼儿,由于能力的限制无法自己操控滑板车,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如何使活动内容更加游戏化,更贴近低龄幼儿的心理特点就成了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经过思考之后,我选用了四脚桌作为本次活动的辅助教具。活动中的重点内容是让幼儿或趴或躺于滑板车上,由家长推车从桌子下面滑过。目的是让幼儿体验滑行的感觉,同时增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力。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提示家长要求幼儿不要抬头,并不断用语言安抚幼儿,让幼儿感受到父母自始至终都陪在左右,以增加他的安全感。

三、勇敢的空降兵——将大肌肉活动融入到感统训练中

发展幼儿的前庭平衡觉是感统训练中的重要内容,而在大肌肉活动中对于幼儿平衡能力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那可不可以将这两个领域的内容进行融合呢?为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感统训练中的“四分之一平衡板”和大肌肉活动中的“走平衡木”与“高跳下”相结合。

在这三个小活动中,“四分之一平衡板”的练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第一个难点,大部分孩子都在爬到最高点时不知该如何调整重心,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及时介入,指导家长帮助幼儿将身体的重心转过来,再慢慢地爬下来。由于幼儿在平衡板上停留了一定的时间,消耗了一部分体力,因此接下来可以让他去进行难度并不大的走平衡木的练习,在锻炼平衡能力的同时身体也得到了一定的放松。在孩子较为兴奋时,教师再果断地将平衡木撤下,鼓励幼儿从高约1.5米的四脚凳上跳下。幼儿在进行“高跳下”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家长选用正确的站位和扶幼儿的方式,不断地用语言鼓励孩子,让幼儿消除心理恐惧,勇敢地跳下来。

8.感觉统合失调训练 篇八

一、色彩缤纷的世界——通过视觉刺激消除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感

眼睛是幼儿观察世界最主要的工具。每个孩子来到活动场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眼睛来观察环境,通过看来感受环境给予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布置教室环境以及选择投放教具时要力争用环境的色彩感染幼儿,使他们可以迅速接受并喜爱活动场所。

在第一次感统训练活动时,我考虑到这是幼儿的第一次活动,如何让他们接受陌生的环境,让孩子对教室产生兴趣是能否顺利进行以后活动的关键。因此,我选用了红色、黄色和绿色的大龙球、平衡步道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要教具,同时选择暖色调颜色的教具让儿童觉得温馨。当幼儿一进入活动场地,教师就以轻松的语气与幼儿问好,并让他们随意选择散放于场地中不同颜色的大龙球和父母一起玩。而教师穿插于其中,不时地进行个体指导,提示家长指导幼儿玩大龙球的方法。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打消了幼儿的陌生感,让他们可以迅速融入到教室环境中来。

最后,我以感统训练经典游戏——“彩虹伞”作为结束部分,通过彩虹伞上五彩缤纷的颜色带给幼儿强烈的视觉刺激,让幼儿在感受色彩与大小空间变化的同时体验到不同以往的新鲜感。

二、小小驾驶员——将感统教具与生活中的物品相结合

滑板车是感觉统合训练中的经典教具,主要目的是用于发展幼儿的前庭平衡觉。之前滑板车更多的是使用在大年龄的幼儿身上,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对车的操控达到训练目的。而一岁半至两岁半的幼儿,由于能力的限制无法自己操控滑板车,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如何使活动内容更加游戏化,更贴近低龄幼儿的心理特点就成了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经过思考之后,我选用了四脚桌作为本次活动的辅助教具。活动中的重点内容是让幼儿或趴或躺于滑板车上,由家长推车从桌子下面滑过。目的是让幼儿体验滑行的感觉,同时增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力。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提示家长要求幼儿不要抬头,并不断用语言安抚幼儿,让幼儿感受到父母自始至终都陪在左右,以增加他的安全感。

三、勇敢的空降兵——将大肌肉活动融入到感统训练中

发展幼儿的前庭平衡觉是感统训练中的重要内容,而在大肌肉活动中对于幼儿平衡能力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那可不可以将这两个领域的内容进行融合呢?为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感统训练中的“四分之一平衡板”和大肌肉活动中的“走平衡木”与“高跳下”相结合。

在这三个小活动中,“四分之一平衡板”的练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第一个难点,大部分孩子都在爬到最高点时不知该如何调整重心,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及时介入,指导家长帮助幼儿将身体的重心转过来,再慢慢地爬下来。由于幼儿在平衡板上停留了一定的时间,消耗了一部分体力,因此接下来可以让他去进行难度并不大的走平衡木的练习,在锻炼平衡能力的同时身体也得到了一定的放松。在孩子较为兴奋时,教师再果断地将平衡木撤下,鼓励幼儿从高约1.5米的四脚凳上跳下。幼儿在进行“高跳下”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家长选用正确的站位和扶幼儿的方式,不断地用语言鼓励孩子,让幼儿消除心理恐惧,勇敢地跳下来。

9.感觉统合失调训练 篇九

根据相关统计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小学生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这对于儿童智力水平、行为能力以及身心发展均有着较大的影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当中积极融入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其实现全面健康发展。本文将以此为背景,着重围绕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融入感觉统合训练的实验渗透进行分析研究。

1感觉统合训练的具体内涵

感觉统合具体来说指的是人类大脑在对输入至大脑中的包括光、声音等在内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进行反复分析和综合处理之后,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形成正确决策与有效组合的过程。感觉统合不仅是少年儿童的大脑适应外界环境并准确应答自然外界环境信息的重要基础,更是人类进行正常心理行为的关键前提,在感觉统合的帮助下,个体与环境能够顺利接触,而大脑与身体也能够实现正常发展。感觉统合训练指的是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内容,借助游戏的方式,帮助儿童进行运动训练矫正的方法,从而有效调动其感官,使得儿童的灵敏度与协调性得以有效提升。

10.感觉统合教师 篇十

感觉统合能力佳是一切优点的基础,是学习能力强,注意力集中的奠基石,每个孩子都需要感觉统合训练。为了充分发挥感觉统合在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推进感统训练师资培训的专业化和品牌化,提高儿童感统训练师队伍质量已成为目前感统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开始“感觉统合训练指导师”课程的全国考试。

一、培训对象

1、各类幼儿园、亲子园在职教师;

2、各类少年儿童校外活动机构的相关人员;

3、校外教育辅导机构专业人员;

4、应往届大学毕业生;

5、师范院校教育类的在校生;

6、儿童父母及监护人、亲属等;

7、其他热爱儿童事业的社会人员。

二、培训内容

1、感觉统合的概念;

2、认识感觉统合的本质及对儿童智力、性格发展的重要性;

3、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及表现;

4、重视感觉统合训练的早期干预;

5、认识感统教具 ;

6、学习感统教具的操作要领 ;

7、如何运用感统教具校正儿童的感统失调;

8、如何针对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自闭等儿童做感统训练;

9、感觉统合计划的制定及课程安排;

10、感觉统合测评方法;

11、感觉统合训练室的管理及在训练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三、收费说明

四、报名材料

身份证、学历证复印件各1份及小2寸蓝底彩色照片(证件照)4张。

五、证书说明

《感觉统合训练师》岗位培训证书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颁发,证书全国通用,国家官网查询,终身免审。

六、培织实施

1、主办单位: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

2、承办单位:济南呀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11.感觉统合失调训练 篇十一

【关键词】脑瘫;感觉统合训练;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2.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056-02

脑瘫是一种自受孕起始至婴幼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异常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1],尤其是痉挛性脑瘫的发生率占到全部脑瘫患儿的60%~70%,大部分患儿经过系统康复治疗后能够进行站立和行走,但步态异常等问题则成为进一步影响患儿生活的重要方面[2]。笔者利用感觉统合训练对脑瘫儿童加以干预,其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在本院随机抽取68例脑瘫儿童,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3]标准且无需借助辅助器具可单独行走10m。68例患儿男童45例、女童23例,年龄3~8岁、平均(5.00±1.00)岁,身高0.80~1.20m,平均身高(1.00±0.15)m,体重14~23kg、平均体重(17.00±2.50)kg。脑瘫原因:早产儿2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40例。在患儿家属自愿情况下,按训练方法不同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对比分析,其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①合并智力障碍、语言障碍;②心肺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脑白质营养不良;③苯丙酮尿症、婴儿型脊髓性脊萎缩;④步态实验等评价过程中难以充分合作;⑤近6个月内存在外科手术;⑥癫痫、遗传代谢性疾病以及先天畸形。

1.3康复方法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康复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推拿,1次/d,每周5d,连续3个月。

观察组患儿给予感觉统合训练:①网缆上插棍训练:患儿俯卧于网缆上,于网缆前下方地面置插棍一套,插棍与插槽分离,前后晃动,嘱患儿将对应的插棍插入插槽;②滑板爬行训练:患儿俯卧于滑板之上,双下肢并拢抬起、双手着地,向前或后爬行;③蹦床训练:站于蹦床上,双脚并拢向上跳,或与康复师进行抛接球练习;④球池训练:患儿坐或卧于池中,身体埋于球池,给予球挤压;⑤平衡台训练:患儿站于平衡台之上,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患儿自行控制身体左右摇晃;⑥晃动平衡木训练:站于晃动平衡木上,抬头挺胸,目视前方、双脚交替前行;⑦旋转浴盆训练:患儿蹲站于浴盆之中,康复师扶盆边协助其旋转,2~3s/圈;⑧平衡脚踏车训练:双脚站立于踏板车上,双手扶住把手,向前或后骑行;感觉统合训练,30min/次、1次/d、5d/周,连续3个月。

1.4观察方法及指标于康复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儿步态(患侧站立足长、步行足长、步宽和步速)以及平衡功能(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左右偏移和单位面积轨迹长)。站立足长测量:患儿全足落地时,获取的足印长度,一般是以足跟后缘至第二趾骨末端间的距离;步行足长测量:患儿步行过程中所获得的足印长度,即以足印后缘至第二趾骨末端间的距离;步宽测量:两足跟中心点间的水平距离;步速测量:取患儿的平均步行速度。轨迹长测量:重心移动轨迹的总长;外周面积测量:患儿重心移动轨迹包围所形成的多边形表面积总和;左右偏移:患儿重心偏离中心的程度;矩形面积:患儿重心偏离中心最远处的重心点所形成的矩形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总轨迹除以外周面积。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步态指标对比观察组患儿患侧步行足长、步宽和步速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JP+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平衡功能对比观察组患儿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左右偏移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单位面积轨迹长增大较对照组明显(P<0.05)。见表2。

3讨论

脑瘫儿童因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存在有运动与感知觉异常,部分存在有感统失调,一部分虽无感统失调,但因为运动障碍而致自身提供的感觉缺少或感觉异常[4];同时脑瘫儿童会在触觉方面表现的过为敏感或是迟钝,尤其是前庭感觉会出现不协调情况,并且只有当前庭平衡和触觉正常时,本体觉才会正常。因此,积极进行身体协调训练、促进神经系统正常化是治疗儿童脑瘫的关键[5]。

感觉统合训练作为机体的有效协调方法,是患儿依据自身感官而获取的感觉信息,包括视、听、嗅、触、前庭和本体觉等,上述信息被传至大脑,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分析而形成的适应性反应能力[6]。基于此,笔者将此种训练方法运用于脑瘫儿童康复中,旨在纠正异常步态、改善其站立位平衡功能,从而使患儿整个身体可以和谐有效的运作,改善患儿生活质量。从本研究结果可知,采用感觉统合训练的患儿患侧较步行足长、步宽和步速改善情况均优于未实施感觉统合训练者,且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左右偏移下降明显,单位面积轨迹长得以显著增大,表明感觉统合训练在脑瘫儿童中作用效果显著。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生长旺盛,大脑可塑性、易变性以及代偿和恢复能力较强,异常步态和运动尚未完全固定,所以,为脑功能的改善奠定了生理基础;而感觉统合训练方法正是根据脑瘫患儿特点、利用特制的器材、采用游戏运动的方式进行有目的性的训练,此种方法通过患儿的感官功能、增强感觉信息的输入,经过大脑的综合分析实现对外界信息处理不良加以矫正,促进强化大脑的整合功能,提升动作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从而改善患儿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等。

总之,感觉统合训练能有效抑制脑瘫儿童异常运动和姿势,促进其正常运动的良好发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红晓.小儿脑瘫早期干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中医儿科杂志,2012,8(2):52-55.

[2]李树春,李晓捷.儿童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3.

[3]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5(29):309.

[4]张玲,王跑球,丁玉莲,等.感觉统合训练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17(6):122-123.

[5]唐秀梅,钟陶.感觉统合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对小儿脑瘫功能康复的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0):2385-2389.

[6]金彩君,张丽华,单丽艳,等.感觉统合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3):206-210.

12.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感觉统合训练 篇十二

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增强体能, 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了解相关的体育健康知识, 并能够实际应用。其次, 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及爱好, 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再次, 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最后, 提高学生对个人及他人健康的责任感,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实现小学教育的目标, 我们在进行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必须融入感觉统合训练, 即在课堂上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利用一系列体育器具及游戏器材让学生在游戏和运动中, 通过各种肢体动作、同龄间的相互交往配合等形式来加强自身各种感觉的刺激, 让学生的大脑与身体协调反应, 从而改善孩子感觉与运动间的联系与协调。以体育游戏的方式为主进行的体育教学完全可以达到专业训练效果。这主要是因为采用集体性的组织训练, 竞争性的小游戏设计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 让孩子们乐此不疲。此外,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与游戏方式可以经常变换, 让学生感觉不到枯燥, 提高了体育课的效率。而这种教学在实践中便于操作,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只需要依托以前的体育用具, 通过改变玩法让学生集体参与, 或者是通过游戏等形式让体育课堂精彩纷呈。这种训练没有风险, 而且增加了趣味性, 学生容易接受, 教师在体育课程中所授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并且能够更加系统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1.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有效刺激输入

当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 任何一种训练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刺激, 学生各个部位的感觉系统会随着环境改变而形成相应功能, 以视觉及前庭平衡、触觉、本体觉等来观察肢体动作的变化。所以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体育活动或游戏, 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 让学生得到有效刺激。在体育教学中应首先加强前庭运动觉输入。例如:青蛙蹬活动、抱球走平衡木、脚跟对脚尖走扑在地上的绳子、俯卧滑滑梯等。其次, 加强触觉输入。触觉输入也有不同的形式, 主要分为深度触压、轻触和区辨的触觉。我们可以采用这些游戏加强训练, 例如:大笼球压滚游戏、沙地赤脚跳、猜猜这是什么等。再次, 要加强本体感受刺激输入。本体感受刺激主要是输入脑干部, 有助于大脑两侧的分化活动, 身体动作的灵活性与协调性的发展, 以及神经的安定。一般采用全身性的活动, 如仰卧起坐、翻跟斗或爬行训练, 也可以使其负重, 以增强肌肉力量, 如:跳绳游戏、乒乓球等。

2. 重视器材的创新玩法

器材的种类是有限的, 但是每种器材的使用方法可以很丰富, 这种丰富的训练内容, 能够使孩子始终热情高涨地参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训练中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和专注度, 要想让同一器材使用得更加长久, 就必须通过一种器材创造出更多令学生轻松愉快且形象逼真、生动有趣的玩法。例如:在大笼球玩法中就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应用。学生可以俯卧大笼球。学生以腹部为支点, 趴卧在大笼球上面, 头部抬高, 视线向前方。令其同伴抓住他的双脚, 将双腿平举, 配合大笼球的转动, 轻微地左右转动或前后推拉。前后、左右、快慢的变化, 可以丰富学生的前庭感觉, 有更好的重力感调试。还可以通过学生坐上大笼球的形式进行训练, 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 也可以自己想办法独立体验。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压滚游戏, 学生俯卧或仰卧在地板上, 教师或同伴将大笼球放置在他的身上, 进行轻轻地压挤, 或在上面进行缓慢的前后左右地滚动。

3. 寓教于乐, 科学教学

首先, 以游戏方式实施。感觉统合训练必须采用游戏的形式实施, 只有在游戏的过程中, 学生的各种感知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学生来说, 游戏是众多学习、锻炼方式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和手段, 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 以达到既定练习的目的。根据训练的目的和目标, 教师精心设计和创编“一物多用”的玩法、集体游戏玩法、个体游戏玩法, 等等。例如:集体合作游戏《滑板推球》, 让学生俯卧在滑板上, 两人或多人一组, 面对面或斜线进行水平推球、接球活动。这项活动能促进学生颈、背部肌肉的收缩, 对前庭产生特别的刺激, 对增强眼球控制能力, 改善视觉、听觉都有极好的效果, 同时对学生之间协作精神的培养大有益处。学生在忘我的游戏过程中, 各方面的问题或不足将会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 从而为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身心训练、行为矫正及意志品质的锻炼提供了可靠依据。从特别设计的游戏的作用来看, 这些游戏总体可分为五种:触觉游戏、前庭感游戏、本体感游戏、运动企划游戏和综合游戏。其次, 渐进增加游戏难度。感觉统合训练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浅入深地, 逐渐增加难度, 在教学的过程中保持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逐渐尝试, 从易接受的、感兴趣的游戏入手, 逐步增强游戏的难度。因此, 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游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如先利用平衡台设计了《平躺摇晃》《跪坐或静坐摇晃》《平衡台互相扶持》等游戏, 然后在学生熟悉平衡木的基础上, 增大游戏的难度, 让学生练习被动的《平衡台站立摇动》《主动的平衡台站立摇晃》等游戏。教师在课程中扮演的角色, 既表现在正确合理运用各种器材, 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吸引学生参与, 又表现在谨慎地结合计划来运用器材, 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获得多样化的刺激, 促进发展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从表面上看, 学生好像是在玩, 但是, 学生就是在这种教师有目的、有安排的“玩”中, 自己组合了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协调, 同时也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总之, 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通过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训练氛围, 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尽量表现自己的情绪, 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训练活动, 耐心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热情和主动意识。同时应不断接受专业培训、学习, 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

摘要:感觉统合训练与小学体育课的融合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活动体现出来, 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 并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其基本动作, 提高其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培养小学生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和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小学生通过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在运动过程中身体与器械、场地、环境等发生相互作用, 各部分器官受到应有的刺激, 从而促进其触觉、视觉、平衡感和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的发展, 使学生能协调自如地控制和支配动作。我们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应把体育课教学目标和感觉统合训练目标两者有机结合, 这样体育课感觉统合训练既能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又能促进学生心智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感觉统合训练,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任桂英, 王玉凤.北京市1994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5, 9 (2) .

13.感觉统合课考点整理 篇十三

一、概念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3.神经可塑性理论:指神经系统在结构或功能上发生动态变化以适应不断改变的内外环境的特性,这一特性体现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动物的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以及在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代偿和修复过程中。

4.丰富环境刺激理论:是指具有可操作的多个物品、社会整合因素刺激与体力活动(或运动)的联合体的特征性环境。5.运动控制理论:包括神经系统和运动有关的组织结构,以及实施运动的骨、关节、肌肉组织等。正常运动控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运用现有及以往的信息将神经能转化为动能,并使之完成的有效的功能活动。

6.感知觉训练:是指对一些有各种障碍或功能限制的儿童,通过特别的训练使其感知觉、智力、情感等各个方面的以改善,并掌握相关技能的方式。

7.感觉统合:是指脑对个体从视、听、触、嗅、前庭等不同感觉通路输入感觉信息进行选择、解释、联系和统一的神经心理过程,是个体进行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基础。

8.被动训练:训练对象被动进行训练活动的训练方法。训练人员主导训练活动,儿童受限制程度较高,它在促成儿童尽快适应训练要求、掌握训练规划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9.主动训练:儿童能够根据训练人员的安排,独立自主开展训练活动的训练方法,有2个前提: 1.2.儿童要有较为强烈的实现训练目标的愿望和动机,能自觉组织自身的心智资源,有效地控制行为定向于训练活动上。儿童掌握了训练活动的操作要领,并且具备防止意外发生的意识和应对措施。

10.助动训练:儿童在训练活动的某些环节得到他人协助的训练方法。儿童掌握训练活动的意识和能力较被动训练大为增加,但在训练的环节存在问题,需要训练人员的支持和帮助。

二、解答

(一).各类特殊儿童感知觉特点:

1.智障儿童感知觉特点表现:(1)感官的感受性普遍较差;

(2)感知速度慢、范围窄、容量较小;

(3)感知分化较弱,主动选择性差;(4)感知恒常性、整体性差,感知水平和质量都低于健全儿童;

(5)在感知动作协调性方面比健全儿(6)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发展较落后。

2.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儿童特点:(1).智力基本正常

(2).较好的运动能力

(3).沟通交流有障碍但不严重

(4).注意力存在缺乏

(5).多动—冲动

3.自闭症儿童感觉异常的表现:(1)视觉方面:害怕与人目光接触,却过分留意其他外在光线的转移;

(2)听觉方面: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却喜欢自己制造声音;

(3)触觉方面:对痛觉、寒冷、烫凉等表现,或者敏感或极迟钝,有些还会出现严重自伤

(4)感知恒常性、整体性差,感知水平和质量都低于健全儿童;

(5)在感知动作协调性方面比健全儿童差;(6)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发展较落后。4.学障儿童感知觉异常的表现:

(1)难以从背景中察觉出对象,在视觉识别或听觉理解方面困难;

(2)空间知觉发展很差,在判断举例、方向和大小方面有困难,难以区别部分与整体、左与右等;(3 走、跑姿势不佳,动作协调性差,不自然,常常表现为同手同脚;(4)运动技巧差,不灵活,动作不是太快就是太慢,常常跌倒,撞伤自己;(5)眼手协调不好,经常打翻东西,弄脏或损坏作业本;(6)本体感较差,身体或肩部肌肉僵硬,不能放松。5.脑瘫儿童特点:

1.运动方面,整体运动能力差、姿势异常;

2.感知能力,存在视觉、听觉异常,触觉、前庭觉异常敏感或吃端,本体感觉不足,一项或几项感觉异常; 3.言语语言方面,出现构音障碍,发音不清,肿着完全无言语能力;

4.身体状况,身体状况较差,多瘦弱、免疫能力弱、体质差,可能还伴随其它疾病。

(二)特殊儿童感知觉训练的意义:

1.协助特殊儿童充分发挥其感官功能,形成敏锐的感觉反应。

2.促进特殊儿童感知活动能力的协调发展。3.协助特殊儿童提高其独立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质量。

4..培养特殊儿童利用感知能力去探索环境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5.养成特殊儿童欣赏美好生活的意识。

6.特殊儿童感知觉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其融入社会。

(三)特殊儿童感知觉训练原则(也可以是注意):

1.目标导向原则

2.理论指导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综合性原则

6.因人而异原则

7.激励强化原则

8.效果反馈原则

(四)特殊儿童感知觉训练的实施程序:

1.评估特殊儿童感知觉能力

2.拟定特殊儿童感知觉训练的方案

3.设计训练活动

4.安排训练环境及分析

5.实施训练与评估

6、进行反馈评估,检测训练效果、情况

(五)感知觉能力的评估工具: 标准化评估工具:

1.希—内学习能力测验

2.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3.韦氏儿童智力测验

4.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 5.中国儿童发展量表

6.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

7.PPVT图片词汇测验 非标准化评估工具:

1.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

2.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

3.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

4.Berg平衡量表

(六)评估内容:筛查性评估、诊断性评估、过程性评估、终结性评估(评估内容:视、听、触、味、嗅觉能力、本体觉、前庭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能力)

(七)评估方法(P67-68):测验法、直接观察法、晤谈法、评定量表

(八)特殊儿童感知觉训练的方法(书P106-114):

1.游戏训练法:是一种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训练特殊儿童感知觉能力的主要方式。(目的是通过游戏的趣味性,激发特殊儿童的好奇心、兴趣及参与意识,从而完成训练任务,实现训练目标,提高特殊儿童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2.感觉统合训练法:是一种以神经发展及神经生物学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治疗方式。该法通过设计轻松有趣的游戏刺激儿童的感觉神经,强化儿童的学习效果,并协助老师和家长了解儿童的特性及个别的困难,进而有效的帮助儿童建立信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动作教育法:以身体运动为核心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育方法。他是通过身体动作活动或创造性运动经验的曾进,是个体的身心获得最充分发展的教育或历程。(MEAP方案:动作教育程序评估,是巧妙地运用动作这一中介实现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一些列程序化的活动方案)

4.行为改变技术:是指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只在减少、消除个体不良行为,塑造、增进个体良好行为的各种原理、方法。(目的是为了增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九)感知觉训练活动设计的原则(书P80-81):

1.形式上具有规范性、趣味性

2.训练功能上具有准确性、综合性

3.在训练目标上具有针对性、科学性 4.在训练方法上具有适切性、可操作性

5.在训练过程上具有层次性、循序渐进性

6.在训练实施上具有可行性、安全性

(十)训练活动设计(参考课件:感统训练教案):1.热身活动;

2.正式课;

3.告别阶段。

(十一)训练内容:视、听、触、味、嗅觉能力、本体觉、前庭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能力

(十二)感统器材(PPT---感觉统合训练器材、PPT---感统器材的作用与运用)

1.滑板

2.大滑梯

3.平衡台

4.网缆

5.蹦床

6.竖抱筒

7.横抱筒

8.大陀螺

14.123 感觉统合教案 触大3 篇十四

适合年龄:小班/中班/□√大班

适用幼儿:触觉(压、痛觉)为主的感觉统合发展(不良干预)游戏 活动目标:

1.幼儿能主动、乐意参与游戏活动,体验活动快乐,并获得成功乐趣。2.发展以触觉(压、痛觉)为主的感觉统合,或进行干预矫正。

3.在老师的协助下学习让气球在自己手臂和胸前环绕运动的复杂运动。活动准备:

1.安全、安静的垫上环境和活动场地; 2.拍球或者大的刺猬球。

3.热身音乐《健康歌-范晓萱》。

4.针对孩子的数量,应该提前在垫子上将孩子站立或者座位用东西标示出来,例如坐垫,或者地垫块。活动难点:

1.让孩子学习在视力无法覆盖,复杂肢体调节与拍球重力变化情况下,身体各部位运动时产生的复杂触感,并加以利用和控制。2.活动需要在孩子情绪能力范围内。

3.正确基础下的速度和情绪稳定性是后期的重点。注意事项:

1.游戏前需要注意让孩子们安静而不烦躁,注意安全; 2.游戏前老师需要清楚活动规则和动作要领。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a)放健康歌,热身。

b)我们今天来做一个气球环臂游戏:

i.气球稳一稳,气球滚一滚,胸前停一停,ii.向左转一圈,向右转一圈,一圈又一圈。

二、游戏:

a)老师示范:

i.双手拿起气球,然后将左手平举,让气球沿着手臂内侧,移动到胸部和上肢的结合部,然后挺胸摇动,让气球沿胸部横滚到右手臂,继续滚动到左手,ii.然后反过来。b)幼儿游戏:

i.孩子模仿老师做法,学习稳定让气球在胸前和手臂环绕; ii.从发令开始,到停止时,iii.一直在环绕气球的的孩子给1朵小红花,没有的不给。

三、游戏延伸——气球冲浪:

a)宝贝们,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气球冲浪;

b)孩子们在起点,发令后,本组队员,便进行气球环臂,边向前行走,直到终点,没有掉到地下来,算为成功,把球放下,宣告成功,下一名队员可以开始行走。

c)哪一队如果中途掉下来,就要回到起点重新来过。

d)每一轮胜出者,可以得到一枚小红花,结束时,看哪一队小红花最多。

四、点评:教师表扬小朋友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鼓励小朋友积极主动认真参与活动。

15.感觉统合失调训练 篇十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2年4月诊断为脑瘫的患儿84例, 其中男47例, 女37例, 年龄0~6岁, 将选取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主要进行常规性的康复训练, 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运用感觉统合训练联合音乐疗法来进行治疗。两组患者中, 单纯痉挛型者38例, 先天性共济失调者29例, 手足徐动型13例, 弛缓型4例。所选患者中, 治疗组44例, 对照组40例,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 对照组:40例脑瘫患儿主要采用常规性康复方法, 常规性的康复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运动疗法、物理疗法以及作业疗法等, 这三种疗法主要针对患者的身体感觉及行动训练来展开, 其中运动疗法包括Rood法以及Bobath法等, 物理疗法则是对患者进行针灸刺激以及神经肌肉的电刺激[2]。作业疗法安排患者进行日常行动的训练, 包括生活动作的训练, 纠正身体不练姿势等。常规性的治疗训练1次/d, 30~45min/次。与此同时根据患者恢复的情况进行方法调整。 (2) 治疗组:44例患者除进行常规性的康复训练外, 还附加了感觉统合训练项目并联合音乐疗法。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主要是让患儿进行自身身体协调统合训练, 其中要求患儿在脱去鞋袜之后, 使其在本体感觉的训练区运动行走, 同时患儿的脚底接触到各种不同形状的触点。引导患儿进行不同层次的动作训练, 协助其完成一系列的运动, 如在圆形跳床上蹦跳等[3]。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同时配合音乐疗法进行训练, 期间可以播放相关的儿歌或者优美的乐曲等, 对于音乐节拍、音量的选择和设置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康复训练1次/d, 1h/次, 6次/w。

1.3 评价方法

本次研究观察的过程中, 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康复训练治疗, 两组患儿训练前后均根据脑瘫患儿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康复效果以评分的形式来进行反馈。具体的评价标准以及分数设定包括语言能力、基本生活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认知能力等。所有患儿在进行康复情况评定时均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 分数为0~4分, 训练不能完成为0分, 每项训练完成一部分为1分, 完成一半者为2分, 完成绝大多数为3分, 全部完成为4分。统计学采用t检验和配对t检验。

2 结果

见附表。

3 讨论

临床上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并无有效的药物及手术治疗方法, 进行身体协调训练, 促进神经系统的正常化是重要的方法。对此, 可以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 其中感觉统合训练配合音乐疗法进行康复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此项训练从患儿的视、听、嗅、触等多种刺激入手, 以促使患儿感官功能的强化, 增强感觉信息的输入等, 实现感知觉的协调与配合。进行基本的生活训练, 主要就是手、眼、心、口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等, 增强患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动作能够逐渐稳定。研究表明, 对患儿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可以提高其精细操作能力以及视觉辨别能力等, 使患儿的反应速度提高且动作也更加稳定[4]。

总之, 针对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问题需要长期的展开, 在训练的方法上需要根据训练以及患儿恢复的效果进行有效调整和总结。感觉统合训练中, 训练项目是多样化的, 这样也可以促使患儿康复依从性的增加。配合音乐进行治疗可以刺激患儿的听觉, 因为音乐可以改善其大脑的功能。同时音乐在增强记忆, 促进患儿想象力的开发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效果, 因为音乐的节拍和其具有的律动性, 其能降低焦虑水平, 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患儿的惰性, 提高康复兴趣, 因此提高了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永库, 李强, 李君, 等.关于小儿脑瘫定义及分类的建议-解读2006年4月国际脑瘫专题研讨会的报高[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 16 (2) :101-111.

[2]王鹏宇.关于脑性瘫痪治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1, 78 (12) :135-139.

[3]杨霞, 叶蓉.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实用手册[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7.34-38.

上一篇:施工员简单自我评价下一篇:档案与民生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