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学案

2024-11-18

文言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学案(精选11篇)

1.文言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学案 篇一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及词类活用测试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3.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B.夫晋,何厌之有 子何恃而往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其印为予从辈所得报充里正役

C.生孩六月,慈你见背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7.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毋宁毙于虞人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9.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10.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1.下列句子补充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D.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12.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事迹迫找曰

C.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句的一项是( )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15.以下句中加点词并非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项是(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D.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16.下列句子中有活用为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

B.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17.下列句子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18.与“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用法不同的是(

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B.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C.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D.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C.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D.甘其食,美其服……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以下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B.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专项突破二(40分钟,3*25=7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全是使动用法的一组是( )

A.王之所大欲,可知矣:欲辟土地,朝秦楚

寡人与大国执仇,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外连横而斗诸侯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下列加点词不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组是( )

A.爱是溪,人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老者奉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妪,先大母婢,乳二世

C.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D.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是( )

A.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B.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下列句中“为”宇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5.下列旬中省略宾语的一句是( )

A.见一老公而问之曰

B.遂持驹去

C.齐桓公出猎

D.明日朝,以告管仲

6.下列句子中旬式不同子其他三旬的是( )

A.管仲贤佐也 B.桓公霸君也

C.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D.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7.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与其他旬不同的一句是( )

A.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C.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8.下列句子中全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粪土当年万户侯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D.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9.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

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苏秦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短语,其内部结构不同子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故不闻其过

B.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1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D.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D.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12.下列加点的“以”意思不同子其他三句的是( )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13.加点的短语没有被动意味的一项是( )

A.臣知欺大王当诛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饥死道路,为群兽所食

D.臣恐天下随风而靡

14.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1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收检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17.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旬的一项是( )

A.人为临茁市掾,不见知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8.下面句子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另三句的是( )

A.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B.(河伯)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C.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D.燕引兵东围即墨

19.下列句子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B.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

C.人生孰无死,贵死得所耳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20.下面句子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句是( )

A.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B.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

21.下列句子中都省略了介词“于”的一组是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B.沛公欲王关中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D.遂与秦王会渑池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22.下列句子不属子定语后置句的一组是( )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B.甚矣,汝之不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名词作状语的一组是( )

A.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卒廷见相如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24.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旬中宾语前置的一组是( )

A.乃人见,曰:“何以战?”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25.下列句子不全有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一组是( )

A.人主自智而愚人

成(名)以其小,劣之

B.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管仲,世所称贤臣,然孔子小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答案

专项突破一

1.D.(“屈平”句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

2.B.(其余为否定性判断句。)

3.A.(主谓倒装。)

4.D.(“大阉之乱”一句没有宾语前置。)

5.A.(都是宾语前置,且以“之”“是”为标志;B“何C“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王”句无前置宾语;D“子”句无前置宾语,“臣”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6.B.(都表被动。)

7.C.(“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表被动。)

8.A.(其余被动句。)

9.D.(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举”,被推举。)

10.C.(A“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三处省略主语;D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

11.A.(“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作动词,安家;“是溪”表处所:中间省略介词。)

12.D.(省略谓语动词,其余省略主语。)

13.C.(名词,作主语;其余名词活用作状语。)

14.D.(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师”。)

15.D

16.A.(“弱”,使天下之民弱。)

17.B.(“来”,省略宾语“之”,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活用为使动用法。)

18.C.(“王之”,使动,使之为王,让他做王;“目”、“函”、“吏”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与“刃”相同。)

19.C.(“饮赵盾酒”,“使(让)赵盾饮酒”,即招请赵盾来喝酒,“饮”,使动用法。)

20.A.(“屈豪杰”、“却之”、“夭梅病梅”中都有使动用法。)

专项突破二

1.B.(“鄙远”,把(别国的)远地当作边邑。其余为使动用法。)

2.D.(“侣”,意动用法;“草”“露”,名词作状语。余为名词作一般动词。)

3.C.(名字ABD中的“名”都是“命名”之意。)

4.B.(介词,“为何”;其余表判断。)

5.D.(省略介词宾语:以告,以之告。)

6.C.(宾语前置句,余为判断句。)

7.A.(用于偏正短语中,相当于“的”;其余用于主谓之间,无义。)

8.C.(都是使动用法。“粪土”“患”意动用法,“破”“附”“固”“止”“止”为使动用法。)

9.B.(“见德”之“见”,动作涉及的对象;ACD的“见”都表被动。)

10.D.(主谓短语,其余为偏正短语。)

11.D.(名词活用作状语,其余名词活用作动词。)

12.C.(动词,“认为”。其余连词,“因为”之意。)

13.D

14.B.(A应为:沛公,C应是“以剑舞为乐”;D应是“为”)

15.C

16.A(一种计谋;B“南面”,面向南方,指称王;C“鼓噪”,古为中性词,现有贬义;D“扰乱”亦然。)。

17.B(“见丁宁”即“叮咛我”,ACD为被动句)

18.D.(方位名词作状语,其余名词。)

19.C

20.C.(“出与(之)战”,B“以(之)为然”,D“城中(齐人)相与”“立(之)以(之)为”)

21.A

22.B

23.D

24.B

25.D.(小之,以之为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师,名词的意动用法。A愚人,以人为愚;劣之,以之为劣;B美我,以我为美;奇其才,以其才为奇;C耻学于师,以学于师为耻;耻师,以从师为耻。以上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轻松辨析文言词类活用 篇二

判断一个文言词语是否活用,主要依据现代语法。名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动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在句中充当谓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在句中充当谓语或定语。数词一般与量词合作作定语,偶尔也作补语,在文言文中数词活用的情况不是很多。这四类词如果在句中打破了以上常规,那这个词的词性也就会发生改变,成为活用词语。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个句子中,处在谓语位置的是名词,那说明这个名词具备了动词的语言特点,即它能带宾语,它能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那么这个名词就转用作动词了。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一般活用作动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左右的人要用兵刃杀掉相如。

2.名词后面带了补语,活用作动词。

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进帐替他们祝寿,祝寿完毕,就请求舞剑助兴。

3.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活用为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借助于船的人,不是能够游泳,但却能横渡江河。

4.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它们不是并列关系,又非偏正关系,其中的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如: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心,轻信张仪的话,就和齐国绝交,并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

5.所字结构“所”后面的名词,一定为动词。

如:乃丹书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于是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着“陈胜王”,放在别人用网捕到的鱼腹中。

6.方位词,也可作动词。

如:秦师遂东。(《殽之战》)——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

(二)名词作状语

名词处在状语的位置上,起到副词的作用。在翻译时有的需要加上适当的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的。2.表示动作行为的对待方式的。3.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的。4.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的。5.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6.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的。一般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就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要译为“认为……”“以……为……”等。

(四)名词的使动用法

把名词放在宾语前,充当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可译为“使……那样”“让……怎样”。

二、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一般都是做句子的谓语,但是有时也作名词用,在句子里充当主语或宾语,以代替跟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献蛇回来便能享用那土地出产的东西,以度过我的一生。

(2)动词的使动

一般句子,主语是动作的施行者,宾语是动作的对象。但如果动词采用了使动用法,那么,主语就不是动作的施行者,而只是主语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例如“臣活之”,不是“臣活”,而是主语“臣”使宾语“之”活。其中动词“活”就是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这个动作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施行,而是由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一般可译为“使……怎样”,“让……怎样”。这种动词的使动用法,可分为两种情况:

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能带宾语。但作使动用法时,便能带宾语了。

B.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和它的使动用法,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两者都能带宾语。有些句子的宾语不是动作支配的对象,倒成了动作的施行者,这是主语使宾语发生了这个动作行为,这就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可以有三种翻译方法:①兼语式,使(让)……怎样②处置式,把……怎样③动宾式,及物动词+宾语。上例即为第三种翻译方式。

三、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主语,即用作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即用作动词。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有时也作名词用,以代替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能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如果给这个形容词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就用作动词了。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不仅用作一般动词,而且可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使……怎样”“让……怎样”。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语法功能基本上一样,所不同的是:使动用法能够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行为或动作,而意动用法只是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状态和性质。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样”,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那样”。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成下列格式:“认为+宾语+形容词”,或者“以+宾语+为+形容词”。

四、数词活用

数词处在谓语位置即用作动词或形容词。

(1)数词活用作动词

如: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六国灭亡了,四海统一了。

(2)数词活用作形容词

3.文言词类活用教案 篇三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例:狼不敢前(前:上前)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名词+“者”

例:红装而蹇者 ——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蹇”粘附在“者”的前面,作“骑驴”的意思讲。名词+“之”

例:名之者谁——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用在代词“之”前,作“命名”讲。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陈胜王(王:称王)

②因屏人曰(命人退避)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 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①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②能愿动词后的名词 ③代词前的名词 ④名词后的名词 ⑤副词后的名词

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

⑥“所”+名词(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跟动词或动宾词组)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规律: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常常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3、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4、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名词放在动词之前不作主语就作状语

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一般而言,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动词,且具有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可判断动词活用为名词。

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

例: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带宾语“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3、动词的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形容词的活用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1.活用为名词。

2.用作一般动词。

3.使动用法。4.意动用法。

5.为动用法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

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例:“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凄神寒骨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丽 → 以为„„美丽

5、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念悲其远也 《触龙说赵太后》

数词的活用

1、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2、数词用作形容词

4.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 篇四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 篇五

在文言文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④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⑤名词用作状语

下面就初中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现象作如下归纳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B.项伯杀人,臣活之。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B.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A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2、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B.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C.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简析]A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B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C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A.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C.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3、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B.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

C.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③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B.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B.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

C.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⑥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B.秦伐韩,军于阏与。[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⑦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B.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4、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

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②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B.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③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④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例如:

A.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B.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5、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比喻。例如:

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

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C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⑤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A.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B.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①表示每一。例如: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B.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A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B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②表示渐进。例如:

A.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B.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简析]A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B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③表示往昔。例如:

A.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B.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简析]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6.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七个规律 篇六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这七个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④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⑤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子。军的本意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后应译为驻军。

②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加线处的吏,原本也是一个名词,官吏的意思,可是在句子里,由于它带了补语于土,因此也活用为动词。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按照动词来翻译,以为在地方上做官。

③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信陵均窃符救赵》)句中划线的部分留军壁邺,是一个动宾动补式的联合短语,,在这个动宾短语中,留军意思是叫军队停下来,而壁邺中的壁,原来本是名词,营垒的意思,在这个句子里,因为带了补语(于)邺(介词于在原句中省略了),所以也活用作了动词,译为驻扎。

④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三则》)句中的划线处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就属于名词动用,那是因为它的后面带了补语(于)其中(于属于介词的省略),于是,洞应译为打洞。

⑤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归有光《项脊轩志》)句中划线处中的垣墙,原本是名词,意思是墙,在句子里由于带了补语(于)周庭(于也是属于省略了介词),于是,垣墙也就应该翻译成砌上了一道墙。

⑥忠牧公尝牧梁州,(何易于《书褒城驿壁》),句中划线处的尝牧梁州中的牧,原本也是名词,只因为带了补语梁州,活用成了动词,于是不能翻译成州牧,只能译为做州牧了。

四、名词与所组合,名词活用作动词。众所周知,所字短语的构成是:所+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的名词性短语。所的后面跟着的一定是一个动词,所以,它的后面跟着的如果不是动词,那么,不管是什么词性的词,一律活用作动词;名词也不例外。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句中划线处的所罾中的罾,它的愿意是方形的鱼网,由于与所组合了,因此,活用作了动词,应该翻译成捕捞。

②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记王忠肃公翱事》)句中划线处的所货中的货本来是名词,财物的意思,也是因为与所组合了,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应译为买来。

③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句中划线处的先,因为与所组合,所以也活用了,应译为抢先。

④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句中划线处的中宝,愿意是宝贝,现在必须翻译成当作宝贝的,因为与所组合词性发生了变化,名词动用了。

五、名词的前后有而连接,名词活用作动词。一般的说,而是不能连接名词的,因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名词的前后如果有了连词而,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句中划线处中的惑就属于这种情况。惑原本是名词,意思是疑惑,活用之后,必须翻译成有了疑惑。

②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晋灵公不君》)。加线的地方过而能改中的过,也要翻译成有了过错,因为在它的后面有而的连接。

③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庞涓列传》)句中划线处的西,也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译为向西挺进。

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去今之墓而葬焉中的墓,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坟墓,由于句子里有了而这个连词的连接,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应译为修坟墓。

六、名词在句中处在谓语的地位上,名词活用成动词。名词在句子里一般是不能充当谓语的,除了在判断句中,名词性短语可充当谓语外,其他情况下,名词在句子里一旦作了谓语,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活用成了动词。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句中划线处中的花就应该译为开花,因为它处在了谓语的地位上。

②原轸朝,问秦囚。(《崤之战》)句中划线的地方,朝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朝廷,因为在句子里充当了谓语,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得译成上朝。

③五步之内,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句中的缟素,原意是白色的丧服,在句中由于充当的是谓语,所以也活用为动词,必须译成天下人穿起白色的丧服。

七、名词与者组合,名词活用成动词。如下面的几个例子:

①粪溉者先芽。(《采草药》)

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增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③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韩非《说难》)

④如平地三月花者。(《采草药》)

7.文言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学案 篇七

《劝学》

1、輮使之然也 动词用作名词,指用火熨使物弯曲这道工序。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3、非能水也 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名词用作动词,跨步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师说》

1、吾师道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愚益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4、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吾未见其明也 形容词作名词 明智

《赤壁赋》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9)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天亮)

《始得西山宴游记》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5)穷山之高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7)萦青缭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8)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六国论》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以地事秦(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3、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5、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

《烛之武退秦师》

(一)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结盟)

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二)名词作状语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8、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9、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三)动词作名词

10、君亦无所害(害处)

1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四)形容词作名词

12、臣之壮也(壮年)

13、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14、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五)形容词作动词

15、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使动)

16、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六)一般动词的使动

17、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1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1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

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2、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3、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4、怀其璧(怀,怀揣着)

5、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

6、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7、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8、臣语曰(语,告诉)

9、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10、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11、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12、乃前曰(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13、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14、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15、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16、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17、以绝秦望(绝,用„„断绝)

18、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19、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20、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名作动,宽容)

21、而绝秦赵之欢(欢,形作名,友好关系)

22、宁许以负秦曲(曲,形作名,理亏之责)

23、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动作名,盟约)

24、大王必欲急臣(急,形作动,逼迫)

《鸿门宴》

1、沛公军霸上(驻军)

2、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3、吾得兄事之(侍奉)

4、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5、若入前为寿(上前)

6、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7、道芷阳间行(取道)

8、沛公欲王关中(称王)以上名作动

9、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10、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11、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12、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13、头发上指(向上)

14、道芷阳间行(从小路)以上名作状

15、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16、从百余骑(使„„跟从)

17、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18、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19、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20、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以上使动

2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为王)意动

22、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23、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24、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2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以上形作名

《陈情表》

1.夙遭闵凶:不幸的事

2.2.猥以微贱: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3.3.凡在故老:年老之人 以上形作名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动,离 5.则刘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6.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

《逍遥游》

8.文言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学案 篇八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名词动用的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判别文言文中名词动用的方法。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判别名词动用的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要解决的就是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 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④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⑤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子。“军”的本意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后应译为“驻军”。

②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加线处的“吏”,原本也是一个名词,官吏的意思,可是在句子里,由于它带了补语“于土”,因此也活用为动词。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按照动词来翻译,以为“在地方上做官”。

③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信陵均窃符救赵》)句中划线的部分“留军壁邺”,是一个动宾动补式的联合短语,在这个动宾短语中,“留军”意思是叫军队停下来,而“壁邺”中的“壁”,原来本是名词,“营垒”的意思,在这个句子里,因为带了补语“(于)邺”(介词“于”在原句中省略了),所以也活用作了动词,译为“驻扎”。

④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三则》)句中的划线处“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就属于名词动用,那是因为它的后面带了补语“(于)其中”(“于”属于介词的省略),于是,“洞”应译为“打洞”。

⑤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归有光《项脊轩志》)句中划线处中的“垣墙”,原本是名词,意思是“墙”,在句子里由于带了补语“(于)周庭”(“于”也是属于省略了介词),于是,“垣墙”也就应该翻译成“砌上了一道墙”。

⑥忠牧公尝牧梁州,(何易于《书褒城驿壁》),句中划线处的“尝牧梁州”中的“牧”,原本也是名词,只因为带了补语“梁州”,活用成了动词,于是不能翻译成“州牧,只能译为“做州牧”了。

四、名词与“所”组合,名词活用作动词。

众所周知,“所”字短语的构成是:“所”+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的名词性短语。“所”的后面跟着的一定是一个动词,所以,它的后面跟着的如果不是动词,那么,不管是什么词性的词,一律活用作动词;名词也不例外。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句中划线处的“所罾”中的“罾”,它的愿意是“方形的鱼网”,由于与“所”组合了,因此,活用作了动词,应该翻译成“捕捞”。

②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记王忠肃公翱事》)句中划线处的“所货”中的“货”本来是名词,“财物”的意思,也是因为与“所”组合了,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应译为“买来”。

③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句中划线处的“先”,因为与“所”组合,所以也活用了,应译为“抢先。”

④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国语·楚语下》)句中划线处的中“宝”,愿意是“宝贝”,现在必须翻译成“当作宝贝的”,因为与“所”组合词性发生了变化,名词动用了。

五、名词的前后有“而”连接,名词活用作动词。一般的说,“而”是不能连接名词的,因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名词的前后如果有了连词“而”,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句中划线处中的“惑”就属于这种情况。“惑”原本是名词,意思是“疑惑”,活用之后,必须翻译成“有了疑惑。②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晋灵公不君》)。加线的地方“过而能改”中的“过”,也要翻译成“有了过错”,因为在它的后面有“而”的连接。

③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庞涓列传》)句中划线处的“西,也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译为“向西挺进”。

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去今之墓而葬焉”中的“墓”,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坟墓,由于句子里有了“而”这个连词的连接,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应译为“修坟墓”。

六、名词在句中处在谓语的地位上,名词活用成动词。

名词在句子里一般是不能充当谓语的,除了在判断句中,名词性短语可充当谓语外,其他情况下,名词在句子里一旦作了谓语,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活用成了动词。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句中划线处中的“花”就应该译为“开花”,因为它处在了谓语的地位上。

②原轸朝,问秦囚。(《崤之战》)句中划线的地方,“朝”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朝廷”,因为在句子里充当了谓语,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得译成“上朝”。

③五步之内,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句中的“缟素”,原意是“白色的丧服”,在句中由于充当的是谓语,所以也活用为动词,必须译成“天下人穿起白色的丧服”。

七、名词与“者”组合,名词活用成动词。

如下面的几个例子:

①粪溉者先芽。(《采草药》)

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增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③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韩非《说难》)

④如平地三月花者。(《采草药》)

以上四句中划线的地方,“粪溉者”、“冠者”“历山之农者”,其中的“粪”、“冠”“农”“花”,均属于与“者”组合而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分别译成“施肥”、“行过加冠礼”、“务农”、“开花”。

9.《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篇九

一、判断句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问今是何世。”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

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基本形式有:

①A者,B也。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陈涉者,阳城人也。

所以……者……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缘故,是因为……)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②A者,B。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A,B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A,B。(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

2.用“乃”

“则”“即”“因”“皆”“悉”“”必(副词)/“是”“此”(代词)

/“为”/“非”

(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主动句:施动者+动词谓语+受动者(一般主动句)

施动者+(把+受动者)+动词谓语(“把”字句)

○被动句:受动句+(被+施动者)+动词谓语(“被”字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1.用“为”/“为……所……”或“……为(之)所……”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刘邦)所虏。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被”表被动。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二)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意念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帝感其诚。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三、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动词)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未己知)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例①中的代词“己”是谓语“知”的宾语,置于谓语前;例②中“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是谓语“欺”的宾语。

○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文】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作动词的宾语、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介词的宾语“谁与”前置

代词+介词+动词/介词的宾语

①豫州今欲何/至?

(动词的宾语)

②项王曰:“沛公安在?”

(动词的宾语)

○例①中“何至”是“至何”,即“往哪里去”;例②中的“安在”是“在安”,就是“在哪里”。

○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何以知之?

介词的宾语“何以”前置

3.通过“之(是)”提宾。(“之”“是”)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孤臣唯命是听。

例①中的“何陋之有”,是“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意思;例②中的“唯命是听”即“唯听命”,“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式中的“唯”可译为“只”或“只是”等。成语中“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你是问”也属于这种格式。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例①“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例②“一以当十”是“以一当十”的倒装。这种提宾不需要其他条件,只是一种强调的表示。成语“一以贯之”“夜以继日”也是这种用法。

四、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名词)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形)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名词)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群臣/(∧之)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有时“之(而)”省略)

○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

3、“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宾客)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之人马)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4.中心词+数量词

○尝贻余核舟一。/为人五,为窗八。

○铸以为金人十二。(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五、状语后置句([状]+动、形+〈补〉)/“以”、“于(乎)”+名词或代词

⑴介词结构“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状语后置”或“介宾结构后置”。如

介宾短语/于+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介宾短语/以+宾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六、主谓倒装句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七、成分省略句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死。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文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走)五十步笑(走)百步

3.省略宾语。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动词宾语省略)

○竖子不足与(∧之)谋。(介词宾语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相如)为上卿

4.省略介词。文言文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动+处所、地点)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zhì贽zhì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译文】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的兄长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吏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吏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

自新对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常)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相互取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而谈论古今之事时,他则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他眼睛直直地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看到了就想殴打他。(后来)他被补授为县学的生员,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学而去,不久得病而死。

八、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1/(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何”)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

2/(2)何所……?(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所思/所忆的是什么?)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3/(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4/(4)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5/(5)孰与……?(与……相比,哪个……?)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6)何为……?(为什么……?)

○君何为生我家?

7/(7)安……乎?(怎么……呢?)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尔安敢轻吾射!

2、表示反问

8/(1)何……哉(也)?(怎么能……呢?)/何哉?(为什么呢?)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游褒禅山记》)

9/(2)如之何……?(怎么能……呢?)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

10/(3)何……为?(……为什么呢?/……干什么呢?)/奚……为?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奚……为:为,wéi,语气词,表示反诘或感叹。奚以:为什么。

○何辞为?(《鸿门宴》)

11/(4)何……之有?(有什么……呢?)

○宋何罪之有?()○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

12/(5)安……哉(乎)?(哪里/怎么……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13/(6)不亦……乎?(不也是……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14/(7)……非……欤?(……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5/(8)顾……哉?(难道……吗?)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16/(9)独……哉(耶)?(难道……吗?)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17/(10)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捕蛇者说》)

○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殽之战》)

○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18/(11)宁……耶?(哪里/怎么……呢?)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祭妹文》)

19/(12)宁……乎?(难道/怎么……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老当益壮,宁(宁,岂,难道,哪)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

3.表示感叹

20/(1)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1/(2)直……耳!(只不过……罢了!)

○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孟子·梁惠王上》)

22/(3)惟……耳!(只……罢了!)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

(《谭嗣同》)

23/(4)一何……(多么……啊!)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24/(5)亦……哉!(也真是……啊!)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25/(6)……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4.表揣度

26/(1)无乃……乎(欤)

(恐怕……吧?/)(兼表反问)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27/(2)得无(微)……乎?(该不是/没有……吧?/能够有所不……吗?)(兼表反问)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能够有所不……吗?)

28/(3)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其可怪也欤?(《师说》)

29/(4)……庶几……欤?(……或许……吧?)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孟子》)

5.表示选择

30/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31/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32/③其……耶?其……也?(是……呢,还是……呢?)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空的深蓝,那是它的本色吗?

还是它的高远没有穷极的吗?

苍苍:深蓝色。其……,其……:可以理解为“是……,还是……”极:边界尽头。

33/惟……抑亦……(不仅是……而且是……)

而卒惶急『无以』(没有/什么/用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END

10.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篇十

主讲教师:涂洁 北京八十中语文高级教师

主要考点梳理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基本类型: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句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2、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者,„„也”的灵活方式: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臣本布衣。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第页

(三)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为”“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5、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7、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承受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被”、“见”、“于”、“„„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一)用“为”、“被”、“见”、“于”表被动

1、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二)“„„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三)“„„见„„于”或“受„„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受„„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四)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1、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第页

三、省略句

(一)主语的省略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淆之战》)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二)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三)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五)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六)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七)分句的省略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四、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在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第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例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2)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3)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5)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沛公安在?(《鸿门宴》)(4)彼且奚适也?(《逍遥游》)(5)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6)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1)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4)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5)惟命是听(成语)(6)惟利是图(成语)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

1、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苏轼《赤壁赋》)

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

(四)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称为定语后置现象。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第页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5、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6、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课堂检测

请判断下列句子为哪种文言特殊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判断句)

3、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省略句)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

5、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6、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

8、乃号令于三军曰(状语后置)

9、四方之士来者(定语后置)

10、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

11.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篇十一

周熙熹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几种题型

2、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掌握词类活用中名词活用的语法特点及规律。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练习中的句子所属的名词活用类型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名词活用的常见规律,并加以概括化。

2、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复习方法

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PPT课件、词类活用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回顾文言实词之知识网络 明确考点

1.明确考纲要求,使学生知道“考什么”。(课件展示)

【文言实词之知识网络】

1、异读字词义扩大破音异读词义缩小通假异读

4、古今异义词义转移古音异读感情色彩变化通用字名称说法改变假借字

5、偏义复词古今字本义

3、一词多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名、动、形、数词等的相

6、词类活用互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通假字2.明确考纲要求,使学生知道“怎么考”。设题主要有两大类:(课件展示)

⑪单独设题。以《2009浙江高考样卷语文测试卷》19题为例 1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母之贤既已闻县中B.里中人贤母

C.母一言冰解而兽伏D.公令榜其门

⑫用某些实词的活用作为题眼设置在翻译题中。

明确:近几年的高考更多地是采用这种设题形式,而且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切相关。比如:

1.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2005年浙江卷《书褒城驿壁》)(暮、朝:名词活用为状语))(宾客)都是晚上到达早上离开,难道会有爱惜之心吗?

2.(2008年全国卷1,《 宋史• 廖刚传》11 题)(10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田。(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参考答案】⑪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⑫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第(1)句注意“日”为名词作状语和“哺”、“莫”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君之”的“君”和“兄之”的“兄”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明确本课内容:以名词活用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规律解答试题。同时引导学生课后以此为例,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锦囊妙计

引导学生由概念走向课文内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提问: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课件展示)⑪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⑫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⑬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⑮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⑯左右欲刃相如 .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⑱无乃尔是过与? .⑲常以身翼蔽沛公 ⑳范增数目项王 .⑴吾师道也„„ .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⑶吾从而师之。.⑷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学生讨论归类,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引导归类: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⑪、⑭、⑯、⑱、⑳、⑴、⑵、名词活用为状语:⑫、⑬、⑰、⑲、⑸ 名词活用为使动词:⑮、⑷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⑶、⑸

提问:对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状语中的句子还可以再归类吗?请找到归类的标准。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类,思考、归纳活用的规律。

⑪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⑯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课件展示)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⑱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季氏将伐颛臾》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课件展示)⑴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课件展示)⑳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鸿门宴》)

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课件展示)

(常用否定副词:弗、否、不、非、毋、莫、罔、勿、未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不冠不袜

君子不齿。 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⑫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劝学》)⑬日削月割。(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规律五: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课件展示)⑰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⑲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规律六: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课件展示)

⑮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韩信拜将》)⑶吾从而师之。(师:以„„为老师)(《师说》)

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伤仲永》)规律七: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课件展示)提问:以上归纳的规律能用更精炼的语言表述以便记忆和运用吗? 教师明确:(课件展示)

名词活用歌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三、牛刀小试

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疑难,以形成能力。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课件展示)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⑪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鄙: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把„„作为边境)

⑫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东: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⑬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盟: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盟约)

迁移训练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

⑪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翻译: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时期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妇,马也不喂粮食。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⑫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人们大概会认为您是吝啬,而且使国家也显得不光彩。华:名次活用使动词,使„„光彩)

⑬无乃非相人者乎(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

季文子相①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②以③子为爱④,且⑤不华⑥国乎!”文子曰:“吾亦愿⑦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⑧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⑨德荣⑩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参考译文:

季文子辅佐鲁宣公、鲁成公,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妾室,没有吃精饲料的马匹。仲孙它进谏说:“你是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君王。你的妾不穿丝绸的衣服,马不吃精饲料,人们大概会认为你是一个吝啬的人,况且也不能替国家增添光彩。”文子说:我也很希望那样做,然而我看见我们的百姓,那些父老乡亲们吃粗粮和穿破衣服的还有很多,因此我不敢那样做。那些父老乡亲们吃粗粮、穿破衣服,我却把我的妾和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辅佐国君的人恐怕不应该这样做的吧?况且我只听说以高尚的德行作为国家的光彩,没有听说过以妾和马的华丽来为国增光的。”

注解:(1)相:辅佐(2)其:大概(表推测)(3)以:认为

5(4)爱:吝啬(5)且:况且(6)华:使动,使„„华(荣耀)(7)愿:希望(8)无乃:恐怕(9)以:把(10)德荣:品德高尚

(三)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翻译:齐国有一个叫徐吾的女子,跟邻家的妇女合伙出钱买蜡烛晚上织布。徐吾家贫,不能继续出钱买蜡烛,邻家的妇人就叫她晚上不要来了。徐吾说:“我每天常常是很早就来,常常是最后回去,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等待织布,就是因为贫穷啊。现在整个房子里边,增加一个人蜡烛不会更加明亮,减少一个人蜡烛不会因此变暗,何必吝惜照在东边墙壁上剩余的烛光呢?请把它分给我吧!”邻家的妇人于是跟她一起织布)

①烛:名词活用为动词,买蜡烛;②夜:名词活用为状语;③夜:名词活用为动词,夜织;④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四、布置作业(课件展示)

1.阅读并理解词类活用教学案,按照本课的做法自己总结归纳其他词类活用的规律。2.完成词类活用小练习

词类活用课堂练习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明其用法。⑪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⑫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⑬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⑮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⑯左右欲刃相如 .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⑱无乃尔是过与? .⑲常以身翼蔽沛公 ⑳范增数目项王 .⑴吾师道也„„ .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⑶吾从而师之。.⑷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二、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秦伯说,与郑人盟。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 1.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2.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3.无乃非相人者乎!

(三)齐女徐吾者,与邻妇合烛①夜②织,吾贫而烛不继,邻妇请先无与夜③。徐吾曰:“妾日④起常早,去常后,扫尘以待,为贫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益明,去一人烛不为暗,何爱东壁馀光?幸分之!”邻妇遂复与织。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词类活用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例如:“谍报敌骑至”,“报”是“谍”发出的;“至”是“敌骑”发出的。但在使动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

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例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同上)

又数刀,毙之。(《狼》)

“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毙”是使毙,即杀死。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i)之,见(xiàn)其二子焉。(《论语·微子》)——(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形容词用作谓语,是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构成描写句。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形容词“尊”和“厚”的后面都不带宾语,这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

安君的地位尊贵”。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例如: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例如:

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àng)之。(《史记·项羽本记》)——先攻破秦军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例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刺史颜证奇之。(《童区寄传》)

愬然之。(《李愬雪夜入蔡州》)“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奇之”是以为奇特;“然之”是认为他对。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例如: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客我”是以我为客;“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

(3)名词用如动词

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普说赵太后》)

见其矣十中八九,但徽颔之。(《卖油翁》)

“福”指赐福;“缟素”白色的丧服,这里指穿丧服;“侯”指做诸侯;“颔”指点头。

(4)名词用如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猱进鸷击”译为“像猱一样前进,像鸷一样攻击”。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膑》)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鸿门宴》)

“客待之”是用客礼对待他;“兄事之”是用事奉兄长的礼节事奉他。都是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孔子东游,见两小辫。(《两小儿辩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布囊其口。(《童区寄传》)

第一句名词“廷”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第二句方位名词“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最后两句,名词“箕畚”“布囊”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三、词类活用的条件

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采草药》)

“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冬实„夏荣”都是主谓结构,后面的名词“实”(本意是果实),“荣”(本意是花)活用为动词;实:结果实的意思;荣:开花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

“福”“衣”两个名词的前面有副词“弗”“皆”修饰,都活用为动词。“福”是“赐福”的意思;“衣”是“穿”的意思。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齐桓晋文之事》)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远”是形容词,用在代 词“我”的前面,活用作动词,“远”是远离的意思。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儿涕而去。(《促织》)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

名词“涕”“西”都用“而”和别的词连结,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涕”是流涕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

了解上述几种活用情况,能帮助我们阅读文言文。但在运用时要灵活掌握,要根据各类词的语法功能和结合关系,联系上下文去判断一个词是不是活用,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练习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当奴隶 ③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④夜缒而出 夜:在夜晚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⑥草行露宿 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 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①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龙:出现龙 虹:出现虹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3.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中山狼传》)肉:使„„长肉(生:动词使动用法,使„„生)②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①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② 鱼肉缙绅

鱼肉:以„„为鱼肉 ③ 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 君子病无能焉 病:以„„为病

⑤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5.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①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铛:当作铛 砾:当作砾(鼎、玉、金、珠分别作铛、石、块、砾的状语: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③ 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6.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命 ②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③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④ 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⑤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归:使„„归

7.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① 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哀:为„„哀怜 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8.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①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 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 险以远,则至者少

“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⑥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天下的人。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9.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 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 穷:揭穿 ③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④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 词使动用法。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使„„变绿 ③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④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①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 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 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 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12.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上一篇:学院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下一篇:十进十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