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循环型畜牧业

2024-08-23

大力发展循环型畜牧业(共13篇)

1.大力发展循环型畜牧业 篇一

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夏清阳

〔内容摘要〕 根据自然资源条件,进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树立工业化理念,采用大项目带动。完善服务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化步伐。

〔关 键 词〕 调整 草食畜 经济 思考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畜牧局 高级畜牧师

草食畜是六盘水市的优势特色产业,农业部多位专家经过认真分析,把我市的草食畜牧业规划为六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之首。在全市98个乡、(镇)中,规划59个乡、(镇)发展肉牛、肉羊,占全市乡、(镇)总数的60.2%。过去,我市畜牧业以家庭副业为主体,“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是养畜农户的主要目的。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市民吃上优质、价廉的新鲜猪肉,市人民政府制定了“菜篮子工程”计划,从1989到2000年,连续12年在城郊实施商品猪生产工程,推动了养猪业的快速发展,但草食牛、羊发展相对滞后。2004年肉类总产量9万吨,其中猪肉7.61万吨,占84.6%,牛、羊肉0.81万吨,占9%,禽肉0.49万吨,占5.4%,其它0.09万吨,占1%。猪肉比重太高,牛、羊肉偏低。按产值计算,养猪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73.99%,草食畜牛、羊产值仅占14.62%,家禽11.35%,其它占0.04%。为把贵州建成“生态畜牧业大省”,省委、省政府确定,到2010年我省肉类人均占有量要达58公斤,并调整肉类结构比重,猪肉下降到80%,牛、羊肉上升到13.9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要达40%,力争45%的目标。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决定进一步加快发展畜牧业,力争到2010年,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即肉类人均占有量和牛、羊肉占肉类比重的优化结构以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或超过同期全省平均预测值。要实现这一目标,我市须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进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牛、羊养殖,培育发展草食畜经济。

一、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目前,养猪虽是六盘水市畜牧业的主体,但我市粮食资源相对紧缺,养猪所需的饲料粮较多,持续发展受到限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食的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再满足单纯消费猪肉,而需要增加更多的牛、羊肉,牛、羊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比猪肉高。牛、羊是节粮型草食牲畜,育肥以牧草和秸秆为主,消耗精料相对较少,饲养成本低,养殖效益高。

二、六盘水发展牛羊的有利条件

(一)优良的本地品种资源

我市有适应性强、可作杂交改良母本的本地优良牛、羊品种。牛有能耐粗、耐湿,体质结实,四肢强健的小型黄牛,用引进外来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既可保持适应性强的特点,又能提高个体生产性能;羊有贵州黑山羊,该品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引进波尔山羊种公羊改良,杂交效果非常明显,初生重可提高50%左右。

(二)充足的饲草资源

我市可用饲草面积390多万亩,草地是可更新资源,只要进行改良,能持续利用。每年有80余万吨农作物秸秆,通过青贮、氨化等科技处理,如能使利用率提高到40%,配搭其它草料,可增加养牛6万头或羊24万只。规划退耕还林还草面积269.52万亩(其中还草面积40.79万亩),如能在30%的幼林地内套种牧草,加上退耕还草面积共110万亩,配搭其它草料可增加养牛30万头或羊120万只。全市每年种植绿肥90万亩,如果达到用50%烘烤加工草粉,适当配搭其它草料可育肥20万头牛出栏。调整种植结构和推广“三元结构”等的方式种草养畜,效益是种粮收入的2-3倍。

三、六盘水发展牛羊潜力

(一)牛羊出栏率

近几年,六盘水牲畜出栏率较低,还达不到全国同期水平的一半,如能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在现有存栏数的基础上,年可多出栏牛6万头、羊7万只。

(二)个体生产能力

提高牲畜个体生产能力,特别是牛的潜力最大。目前,六盘水出栏优质杂交肉牛很少,多为役用淘汰牛,每头产肉80-100kg,通过改良,1.5-2岁杂交肉牛产肉可达200多kg,个体产肉量提高2-3倍。

四、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目标

按照“大力发展生猪,突出发展肉牛、肉羊,重点抓好城郊奶业和禽肉、禽蛋生产”的方针,逐步调整畜群结构,优化肉食比例,到2010年,牲畜存栏:猪从2004年的112.75万头上升到 141.5万头,年均递增3.86%;牛从 40.44万头上升到69.4万头,年均递增9.42%;羊从28.11万只上升到50万只,年均递增10.1%,牛、羊存栏年均递增率分别比猪高5.56和6.24个百分点。牲畜出栏:猪从2004年的79.49万头上升到141.5万头,年均递增10.1%;牛从7.88万头上升到19.43万头,年均递增16.24%;羊从11.32万只上升到37.5万只,年均递增22.1%,牛、羊出栏年均递增率分别比猪高6.14和12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达18.64万吨,人均58公斤,肉类结构:猪肉75.91%,牛、羊肉16.04%,禽肉7.5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从2004年的33.86%上升达45%以上。

五、发展草食畜经济的措施

(一)树立工业化理念,推进肉牛肉羊标准化生产

我国农业已进入新阶段,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已由温饱迈向小康,国内消费市场对畜产品提出了健康、优质、多样和多层次的新要求,近几年又兴起了绿色消费潮流。国际市场方面,我国加入WTO后,畜产品出口的关税壁垒虽有所降低,但绿色技术壁垒则越来越严格,畜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接轨,面临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畜牧业发展如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确保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畜产品如何应对国内外市场绿色壁垒的挑战,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解决这两大突出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走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把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围绕生态的平衡性、资源转化的有效性、持续生产的稳定性、畜产品结构的合理性等,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树立工业化理念,运用工业质量控制、成本核算、市场营销等原理,组织实施肉牛、肉羊生产,按照统一标准、分户饲养、集中育肥、统一加工、销售的模式,引导农民由家庭分散饲养向小区规模养殖转变,推进肉牛、肉羊标准化生产,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大力发展订单草食畜牧业,提高经济效益。

(二)实行项目带动

项目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的载体,快速发展畜牧业需要大项目带动,我市正在实施的“优质肉牛基地建设”、“奶源基地建设”、畜牧业“100强村”建设等项目,就是用项目带动区域农户,采取集品种改良、种草养畜和兽防服务为一体的示范实施,引导广大养殖牛、羊农户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通过集中连片发展,形成专业村和专业生产带,进而形成较大的生产基地,促进向区域化方向发展,实现养殖方式的突破,提高肉牛、肉羊规模养殖水平,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商品率,提高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完善服务体系,为发展草食畜经济创造条件

1、大力推广畜牧业适用技术

加快科技进步,是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针对我市畜牧业生产水平低、科技含量低的现状,要加大发展草食畜生产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要与畜牧业生产实际密切结合,以“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为主。

2、加强动物保护工程的实施和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加强动物保护体系建设,落实动物防疫目标管理制度,认真抓好重点动物疫病防治、动物检疫和动物防疫监督工作。抓好兽药产品质量监测,依法加大监察力度,加强对畜产品中兽药残留和有害物质的检测,为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打下良好基础,提高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加大牛羊良种改良工作力度

牛的品种改良向肉用方向发展,引进西门塔尔、安格斯、短角牛等良种公牛或冻精,改良本地黄牛,生产优质杂交牛,提高个体生产性能,近期采取冻精与鲜精人工输配相结合,逐渐转由冻精输配,努力提高杂交受胎率和产犊率。羊的品种改良,向肉用方向发展,对本地黑山羊进行提纯复壮,同时引进波尔山羊改良本地山羊,逐步改进饲养方式,探索圈养模式,实现养羊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4、加强饲草资源开发利用

进一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全面落实草地承包责任制,执行“谁种、谁管,谁受益”的政策,加强草地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对退化的草地进行封育和改良,推广舍饲,适时刈割利用,提高草地功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推广科技,提高秸秆利用率,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加大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力度,用退耕还林还草地种植优质豆科牧草;调整种植结构和推行“三元结构”等种植方式种植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充分利用冬闲田土种植多花黑麦草等优质商品牧草供应养殖场;推行优质豆科牧草的加工综合利用技术,实行优质牧草饲喂良种畜禽,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

(四)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化步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品牌对其市场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抓住把贵州建成“生态畜牧业大省”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在市内建起点高、规模大、辐射面广、带动面强、创建名牌畜产品的加工企业,形成政府扶持农户饲养基础母牛生产杂交牛供给育肥场,育肥场育肥后供给加工厂进行精深加工的产业化生产。畜产品的精深加工是农业的工业化,要坚持走质量、品牌加规模的路子,突出抓好我市肉牛、肉羊基地建设,努力把畜产品加工业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拉长产业链,促进草食畜经济的快速发展。

2.大力发展循环型畜牧业 篇二

1 注重养殖基地建设, 用产业化理念谋划畜牧业发展

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推行产业化经营, 是实现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重要措施, 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根本途径。洮北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 吉、黑、蒙“两省一区”的交界处, 为白城市区所在地, 全区幅员面积2 568.8平方公里, 总人口50.9万, 其中农业人口22万, 全区辖10个街道、5乡6镇和镇南种羊场。洮北区是国家商品粮生产重要基地, 农业生产的强项在畜牧业、优势在畜牧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也在畜牧业。推进洮北区新农村建设, 应充分利用我区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自然优势, 把建设现代畜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畜牧业发展, 围绕牧业提质增效, 优化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奶牛、肉牛、肉羊三大产业, 兼顾猪、禽等动物种类, 加快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 全力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 建设优势突出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形成区域优势、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要把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 加大建设力度, 促进分散养殖, 家庭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生产的转变, 逐步淘汰分散饲养、粗放经营的传统模式。在基地建设中,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要求, 合理划定畜禽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 遵循选址科学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原则, 创建典型示范户,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引领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 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跨越, 打造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畜牧业增长点。

2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增强发展畜牧业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的功能, 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骨干力量。要积极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创品牌、延伸产业链条, 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配套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 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通过订单连接、服务连接、资产连接等形式, 建立紧密型利益共同体, 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一体化发展。

3 重视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

加强农村各类养殖经济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建设, 积极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的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组建规范化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 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壮大集体力量, 抵御抗市场风险能力, 指导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社开展市场营销、信息咨询、技术培训、融资担保等系列服务, 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

4 实施科技兴牧战略, 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

牧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突出科技兴牧, 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群众需求, 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畜禽饲养综合配套技术, 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 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凭经验养殖、饲养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不佳的经营方式, 引导养殖户应用先进技术, 开展标准化养殖、规范化操作、科学饲养管理;大力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建设, 做好畜禽品种改良工作, 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抓好动物疫病防控, 制定和落实行之有效的动物防疫措施, 扎实开展动物免疫、疫情监测和消毒灭源工作, 严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

5 搭建产销平台, 以信息化建设助力畜牧业发展

畜产品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实现其价值, 要高度重视畜禽流通领域建设, 构建市场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 及时掌握市场行情信息,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为养殖户搭建适应产业发展的牲畜交易平台。

6 治理养殖污染, 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畜禽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以及孽生的病原微生物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危害人、畜健康, 畜禽养殖污染是社会的一大公害。要处理好畜禽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倡导农牧结合发展畜牧业生产, 养殖场 (小区) 建设要考虑周边土地的粪污承载能力, 达到粪肥有效利用。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 推行养殖场区建造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发酵床生态养猪、有机肥生产加工等粪污处理模式, 解决养殖污染, 净化养殖生产环境。强化对规模化养殖场监管审核, 新建畜禽养殖场必须建立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 实现养殖生产与粪污排放无害化处理同步进行, 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对原有的畜禽养殖场限期进行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改造, 粪污设施建造不达标的养殖场不予核发动物防疫合格证, 不考虑惠牧政策扶持。

7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政府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 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政策引导, 切实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资金、用地、融资、风险等突出问题。充分利用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建设项目、“菜篮子”畜产品生产项目等国家惠农兴牧产业政策支持农户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8 实施依法治牧, 强化畜牧业发展保障

3.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篇三

关键词: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不断增加,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人们主要依赖资源消耗,却很少看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于是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形成,随后,为了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平衡发展,循环经济于20世纪末提出。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是黄石市面临的重要问题。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由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倡导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和平衡发展,它以低开采、高利用和低排放为主要特征,一方面将资源回收、再生、利用,使资源实现循环利用的价值,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以资源投入最小化、废弃物利用最大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和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循环、资源化和无害化为原则,是实现人类社会与经济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2.循环经济的实施对策

循环经济以工业革命为背景,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有相应的实施对策。

首先要制定循环经济相应的法律法规。发展循环经济要有强有力的法律做保障。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目标,在环境污染防治、节能、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等方面制定法规,并对实施循环经济的企业或单位给予奖励,如可以给予财政补贴或减免税收。其次要加大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虽然循环经济在我国进行了一定的开展,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进行宣传十分必要。政府部门要多举办如绿色消费、节能减排活动,使人们积极地参与其中;教育部门要多开展各种各样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向人们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各大媒体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使人人都了解循环经济。另外还要建立有利于循环发展的经济策略。我国传统的线性经济缺少行之有效的经济控制手段,往往加大资源的投入和污染物的排放,只重视经济的增长,而针对循环发展的经济却开展很少。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发展的矛盾,就要借鉴国外已经成熟循环经济的经验,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如可收取资源税费和污染税费等。最后还应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技术创新。不断利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找出对污染物进行处理的有效方法。

3.国内循环经济的探索

3.1进行区域性循环经济试点和推广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达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目标的统一。随着我国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展。我国目前已经开始进行区域性循环经济的试点和推广,如广东的深圳和甘肃等省市。循环经济的试点和推广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宣传,提高人们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认识,使人们自觉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重要性深入人心。鼓励试点地区领导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做好试点工作并树立先进典型,为循环经济的推广提供示范。

3.2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工业园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落实国家科学发展观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环境污染、节能减排和建立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要以减量化、再循环、资源化和无害化为原则,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组织领导、提高创新能力、完善管理制度来提高园区发展的支撑力,使园区建设高效运行,提高园区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园区的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4.黄石市发展模式设计初步

黄石市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号召,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的,根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提出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初步设计模式。黄石市循环经济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同时还要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相统一、技术创新和统筹发展的原则。

在发展过程中要以“和谐黄石,宜居黄石”为中心,以资源的循环利用,污染物的减少排放为纽带,根据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如在工业比较分散但企业内部技术相对成熟的区域可采用虚拟仿生发展模式,在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可进行企业的清洁生产模式,在工农业相互促进和依赖发展的区域可采用工农业融合发展模式。无论以何种模式进行循环经济的发展,都要进行结构调整、技术和制度创新、政府和资金的全面支持来促进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提高环境质量,由政府、企业、园区和社会四个层次共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5.循环经济的基础性工作准备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领导,首先要成立循环经济发展的领导小组,挑选合适的领导人员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强组织和领导并协调工作,对发展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解决,并且要建立工作制度,使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体制逐步完善。第二是要经常举办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培训,帮助群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进一步认识,并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发展的具体流程。通过对群众的培训来广泛提取大家的意见并集思广益,同时借鉴相关经验和结合专家建议,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第三是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通过学校、社区、机关等单位向全市人民普及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培养全市人民节能减排的意识并积极参与。没有资金的保障,循环经济的一切发展都是纸上谈兵,拓展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渠道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准备工作。可通过加大政府的投入、开拓国家性银行或地方性银行的贷款渠道或巧妙运用市场竞争等途径来筹集资金。

总而言之,循环经济由传统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经济、生态和社会协同发展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在黄石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和生态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建设和谐黄石,宜居黄石,和将黄石打造成鄂东特大中心城市,发挥黄石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作者单位: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冶炼厂调度科)

参考文献:

[1]孟赤兵.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1(4):15-18.

[2]袁方.和谐社会语境下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1,(8)

4.大力发展循环型畜牧业 篇四

一、发展现状及作用 [文章-http:// 帮您找文章]

几年来,**乡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在:饲养总量稳步增长。目前,全乡畜禽饲养总量达**万头(只),同比增长11%。其中:黄牛1100头、奶牛335头、生猪4300头和家禽11.7万只(含大鹅80100只),同比分别增长12%、9%、11%和10%。规模养殖发展较快。已建成大鹅养殖专业村1个、专业屯5个,形成1000只以上大户5户。建成黄牛养殖场1个,年饲养量110头。建成奶牛养殖基地1处,年饲养量124头。建成百头猪场2处、千只鸡场5处。品种改良步伐不断加快。大力推广牛、羊冻精冷配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劣质品种更新改良,全乡生猪良种率达94%,牛良种率达95%,羊良种率达92%。

与此同时,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一是有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预计2004年,全乡畜牧业产值将达到3100万元,同比增长11%,占全乡总收入的比重将达到31%,种植业比重将下降5个百分点。畜牧业的发展,不但改变了种植业“单口咬”的状况,而且促进了种植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我乡粮经饲种植比例已由去年的7:2:1调整为6:3:1。二是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从事畜禽养殖的农户,其牧业收入都占总收入的30%以上,特别是规模养殖的大户,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有的达到几万元、十几万元。&&村二组的**家有5口人,25亩地,同时饲养3头奶牛,年收入可达3.5万元,其中3头奶牛年出奶2.8万斤,每斤鲜奶0.65元,可获利1.5万元,占总收入的42%。在**的带动下,其亲朋10多户搞起了奶牛养殖。全乡象***一样一面从事种植业生产,一面从事养殖业的农户大约有1800户,占全乡农户的40%。规模养殖效益更是可观。&*村四组的&&因孩子小不能外出打工,投资1万元养了800只蛋鸡,到今年8月全部淘汰,纯获利1.4万元。&&村二组**的奶牛养殖场、**村*组**的百头猪场、*村**的黄牛养殖场,年获利都在3万元以上。尤其是原*村二组的&*&,因两个儿子娶媳妇欠了4万多元的债。2002年秋,他借钱买了一头母猪,每天从县里捡食物搞起了生猪养殖。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目前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有1万多元的存款。三是有效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全乡从事养殖业的有30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5%。同时,一些养殖场区的创建也吸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在安壮黄牛养殖场、十四井养猪场等场区打工的农民就达30多人。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尽管我乡近几年畜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畜牧业的主导地位仍没有完全确立。在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中,畜牧业仍处于从属地位,“家财万贯、长毛的不算”这一传统认识仍束缚着广大农民。目前,一些群众认为养殖业技术含量高、难度大、风险大,不敢从事也不愿从事;有些干部在引导、带领群众发展畜牧业的工作中,思想上有顾虑,信心不足,总怕发展不好会给群众造成损失,落群众埋怨,因此工作上总是推着干、拖着干,不能主动、积极地为发展畜牧业出力献策。二是畜牧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由于农民科技素质低,生产方式和经营机制落后,新技术、新管理方式得不到推广,象青贮饲料、圈养舍饲等科学饲养方式虽然县乡大力推广,但目前只在安壮黄牛养殖场、刘平友奶牛养殖基地有所应用。三是饲草紧缺。饲草量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发展壮大的畜禽群体的需求,饲草紧缺的矛盾日渐突出。四是服务体系不健全。①资金短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农民自筹资金的能力有限,金融机构在支农资金的投放力度上虽然有所加大,但投放数额不多,且多为短期贷款,不能满足农民发展畜牧业的实际需要。调查表明,全乡有32户农民因资金不足而放弃牧业生产。②疫病防治体系不健全。全乡有兽医站3所,行医人员6名,防疫人员13名。每人每年防疫量平均为1.1万头(只)。防疫量过大且防疫人员技术水平偏低,加之农民防疫意识淡薄,因此防疫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漏防或防疫达不到标准的问题,引起疫病发生,给养殖户造成损失。③信息服务有待完善。由于农村信息传输渠道闭塞,饲养业户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市场价格、供求信息、国家政策、产业动态、疾病发生与预防等信息,使畜产品产生销售差价或发生农户利益受损等情况。这些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及措施

依据自然条件和工作基础,**乡的畜牧业要以草食畜禽为重点,以圈养舍饲为主要模式,以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把畜牧产业建成&&乡第一产业,使牧业收入成为**乡农民第一收入。

1、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干部群众对加快畜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印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现阶段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组织畜牧业现场会、经济效益分析会、外出参观考察、聘请专家讲座等形式,搞好宣传引导、效益分析、算帐对比。尤其要培养宣传好各类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引带作用,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和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全乡畜牧业快速发展。

5.大力发展循环型畜牧业 篇五

余培发

近期,为探寻丘陵地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切实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笔者组织有关人员专程到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河西乡调查了该乡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有关情况。

近年来,河西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打造农村循环经济示范乡”的工作目标,坚持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精诚团结,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探索出了一条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1、科学规划,造福百姓。河西乡党政一班人,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河西的有利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循环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产品直接田间交易,保证晴雨运输通畅。同时,依托村道公路,规划修建三条农民街,配套安装水、电、气、有线电视、电话、通讯等基础设施,逐步实施改路、改水、改灶、改房。通过综合整治,农村基本达到了道路硬化、新村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的“五化”标准,农民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

2、引进业主,规模经营。河西乡着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型订单农业,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解除群众后顾之忧。一是引进西南食品加工厂,年加工冬瓜10000吨,韩国萝卜5000吨,既解决了农民产品销路问题,又富了业主;二是引进业主,走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之路,规模日渐扩大,天生集团河西养猪场,投入资金2000万元,效益年收入可达200万元;肉牛养殖业也即将投产;种植业主张健、周光、张富强、金先荣等承包土

地600余亩,主要种植花白菜、苦瓜,地膜花生、西瓜等经济作物,土地发包后,农民就地给业主做工,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3、科学种养,循环发展。河西乡坚持从实际出发,遵照循环经济发展规律,通过“猪—沼气—菜(卖钱、喂猪)”,实行精菜卖钱,下脚菜喂猪,猪粪尿作沼气原料,沼气作生活用气,沼液作蔬菜的肥料。新引进的肉牛养殖场,也严格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用种植户丢弃的花生藤、玉米杆喂牛,牛粪作生产食用菌的原料,牛尿作沼气原料。既循环利用、节约生产成本,又清洁卫生,生产的蔬菜全部是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同时带动了农村改水、改厕和庭院绿化、美化,促进了农村环境大改善,实现了村容整洁。

4、三效凸显,多方受益。河西乡党委、政府坚持以“做强支柱产业,壮大乡域经济,确保一方平安”为工作重点,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实现了全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实现了业主、农民共同增收,业主提供技术、资金和市场,获得效益,农民获取土地承包费和劳务费。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经济效益凸显;二是实现了“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变废为宝再生利用,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又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三是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循环经济发展深入人心,当地乡风情民情也极大好转,彰显出了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

同时,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目前还有少数干部群众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到位,当地政府主导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还不健全、利益导向不够明确,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氛围还不够浓厚,统筹规划和科学组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多种手段,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发展农村循环经

济的政策,普及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提高干部群众对发展农村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企业领导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创新发展思路,开拓性地经营企业;使公众树立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2、高度重视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搭建班子,落实人员,分解任务,做到工作有人具体抓;二是抓住上级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把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纳入总体建设规划,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三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土地利用、信贷等政策优惠,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发展壮大农村循环经济产业;四是继续完善和稳定现有的合同和定单,确保业主放心经营、农民稳定增收;企业稳定增效;五是认真总结,挖掘、宣传推广该乡发展循环经济的已有经验,以点带面,带动大面积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3、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为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搭好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编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村循环经济项目,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积极寻找投资合作伙伴,走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

4、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打好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的牌子,充分利用现有“河西胡萝卜”、“天生集团”等品牌,不断打造新的品牌,发挥品牌效益,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5、建立有效的技术服务平台。花大力气追踪相关农村循环经济开发技术,如种养植技术支持、绿色能源指导、循环经济产品推广等等。同时,大力培养农

6.大力发展循环型畜牧业 篇六

大力推广中水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化发展,及我国目前正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的介绍,阐述了采用中水技术,实现污水的资源化,不但可以降低污染,减少污水排放费用,而且是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有着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 者:田葳 Tian Wei  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抚顺,113001 刊 名:石油化工环境保护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27(4) 分类号:F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水资源   中水   回用  

7.大力发展畜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篇七

一、关于畜牧业与畜牧经济的概述

所谓畜牧业, 就是指利用畜禽等被人类驯化的动物, 或者利用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 通过人工饲养、繁殖, 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 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环节。

畜牧经济, 就是指在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 利用畜牧业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 从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的经济形式。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去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 一些欠发达区域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非常落后, 依然采取过去的粗放型放牧的方式, 坚持靠天吃饭的传统。农牧民在生产过程中, 生产产品的数量少, 质量低, 因此依靠传统畜牧的方式获得的经济收入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在欠发达地区加大财政与科技投入力度, 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畜牧业, 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首要措施。

三、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畜牧业的产业化程度低与科技含量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我国畜牧业的科技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水平依然很低, 其中的科技投入与产值的比例是不成正比的, 新型的生产技术没有得到及时地转化。同时, 畜牧业的产业化水平比较低, 畜牧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是不配套的, 不利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二) 畜牧业发展所需的饲料资源短缺

很长时间以来, 我国畜牧业发展所需的饲料主要是粮食, 虽然粮食总产量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增长, 但增幅不大。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 我国粮食可以应用在畜牧业上的粮食总数开始减少, 再加上畜牧业养殖用地的减少, 使得畜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粮食产量的制约。当前我国畜牧业饲料用粮的数量占据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很明显存在人畜争粮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农牧民的养殖技术落后

很多地方的农牧民还在延续以往的养殖模式, 以散养为主, 畜牧业发展处于农业发展的附属地位, 他们的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再加上农牧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很少接受现代畜牧业发展所需专业知识的培训, 养殖技术比较落后, 无法跟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步伐。

四、大力发展畜牧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

(一) 加强畜牧业专业知识的宣传与培训, 提升农牧民的养殖技术水平

要大力发展畜牧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首先, 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 加大对畜牧业专业知识的宣传与培训, 定期对农牧民进行畜牧养殖新技术的培训, 提高农牧民的养殖技术与水平;其次要转变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的传统观念,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克服传统的、保守、封闭的生产观念, 帮助农牧民树立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畜牧的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从而实现畜牧业的良性发展。

(二) 加快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要加快畜牧产品的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首先提升人们对畜牧产品深加工的认识, 各省市的农牧部门要从产业化的高度来认识畜牧产品深加工对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根据本区域特殊的地理与自然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现状, 调整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建设具有区域特征的畜牧深加工商业基地, 积极促进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增加农牧民的收入, 提升他们的日常生活水平。

(三) 加大财政与科技方面的支持力度

要大力发展畜牧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政府就要加大财政与科技方面的支持力度。在财政方面, 政府要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财政收支的现状, 制定相应的有助于畜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并建立财政支出监督管理部门, 全程监督财政资金用于畜牧业发展的全过程。

四、结语:

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畜牧经济是依托畜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 很多农牧区的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相对落后, 要想促进农民增收, 就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财政与科技支持为手段, 以农牧民增收为目的, 大力发展畜牧经济, 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德庆曲珍.大力发展畜牧业, 促进农牧民增收[J].西藏科技, 2009 (5) .

8.大力发展循环型畜牧业 篇八

一、突出顶层设计,循环经济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设计,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推动循环经济立法。2015年9月《江苏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并于今年1月1日颁布施行。《条例》通过总量控制、重点监管、考核评价等内容加强了约束性和可操作性,形成有效制度保障,将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期遵循。二是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出台了规划及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谋划,成为“十二五”时期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行动纲领。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江苏省发展循环经济联席会议制度。

二、突出重点领域,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展开

园区经济是江苏经济发展的特色,也是循环经济工作的主战场。2013年初,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发布《江苏省十二五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提出到“十二五”末全省70%的国家级、50%的省级开发区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任务。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开展省级示范试点建设,确定了36个省级示范试点园区,拿出4.5亿元支持示范试点园区建设,并配套制定出台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考核验收管理办法。同时,连续三年将园区循环化改造列为省委、省政府年度重点工程,并积极开展了循环化改造专家行、园区投融资对接、专业化服务公司推介等活动。苏州市还按照“大产业、大区域、大循环”思路,创新提出开展全市16个园区整体化改造。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88家开发区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其中国家级40家,占100%,省级48家,占52.7%,全面超出省定目标。

三、突出问题导向,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加快推进

江苏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比较突出。对此,全省突出问题导向,从重点领域入手,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难题。一是结合江苏废弃物特点推进“城市矿产”建设。在培育邳州、如东、戴南等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两批省级示范试点建设,确定了35个示范基地(企业),再生资源集聚量已达3000万吨。二是深入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苏州等5市被列为国家试点城市,南京等9个市县列为省级试点城市,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已达到每天2000吨。三是强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制定了《江苏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考核办法》,以秸秆禁烧倒逼秸秆利用。2015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0%。四是积极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2015年8月,国家认监委批准张家港筹建国家再制造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为全国首家专门从事再制造产品认证的检验中心,目前全省再制造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突出服务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按照“严立法、定标准、做平台、推普惠”思路,突出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服务保障职能,着力营造“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良好环境。一是建设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2015年5月江苏省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启用,成为全国首家正式运行的省级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十二五”期间,省财政共安排节能与循环经济专项资金11.5亿元、建筑节能引导资金近10亿元、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资金4.5亿元。三是强化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布局循环经济各类科技计划792项,获国家级成果奖励31项,产生经济效益约434.64亿元。四是搭建金融服务平台。积极组织开展投融资对接、循环经济专业化服务公司推介等活动。

9.大力发展循环型畜牧业 篇九

用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广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走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道路--在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

去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出了《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批准发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作 者:张人为 Zhang Renwei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刊 名:中国建材 PKU英文刊名:CHINA BUILDING MATERIALS年,卷(期):“”(6)分类号:关键词:

10.大力发展服务行业 篇十

(一)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对杭州市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有不少为出口服务的外向型中小企业由于国外订单减少、市场萎缩而倒闭破产。2009年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增速大幅下降,分别比2008年降低17.1、20.6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增幅为近四年来最低,比2006年降低14.6个百分点。从分门类情况看,除信息软件业受影响相对较小,营业收入增幅比2006年仅降低1.0个百分点外,交通运输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三个门类营业收入增

速均大幅下降,分别比2006年降低了23.2、23.1、7.9个百分点。

(二)占服务业比重略有下降

2009年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增速低于平均水平、所占比重下降、亏损面扩大。杭州市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49.73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低于全部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0.9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占全部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的比重为13.9%,比2008年降低1.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686家,亏损面为18.9%,亏损面较2008年扩大了

2.5个百分点(表7)。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四)小型企业生产经营不容乐观

近年来,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但规模小、竞争力弱的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不容乐观。2009年,限额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下占33%,这部分企业资产总计、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三项指标同比增幅分别为15.5%、-40.9%、-4.4%,均明显低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平均水平,比重分别占全部限额以上生产性

服务业企业的6.8%、1.9%、6.1%,(表9)。

三、对进一步发展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培育

规划和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推进杭州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主体,相关服务产业相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达到一定水平的区域。从生产性服务所及的行业门类来看,具有集聚发展的条件和优势。按照《杭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以集聚区为载体,创新机制,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在做好集聚区认定、考核工作的基础上,从税费优惠、用地保障、财政扶持等方面,形成区内外的政策落差,引导服务企业集聚。搭建平台、集聚资源,完善机制、做好保障,构建各具特色的,集金融、信息、物流、研发和展示等多种服务

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二)突出区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基于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各地在积极寻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应突出区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高度的产业同构将会使生产性服务业失去产业布局的层次性和互补性,加剧地区的竞争程度,造成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利于地区间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的发展。因此,杭州市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必须以差异化的姿态走出产业同构误区,寻找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突破口,形成资源共享、功能配套、相互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相对较弱的五县(市)的支持力度,以各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为依托,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和支持政策,整合各地的资源,培育建设一批跨区联动、产业

互动的生产性服务平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与高效发展

(三)积极引导与推进企业主辅分离

实施企业主辅分离,就是鼓励制造企业将经营范围中的原材料采购、运输等非核心的辅助性业务从其主营业务(产品生产、销售)中分离出来,鼓励工业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这对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三次产业协调互动。要重点抓好龙头和骨干企业的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重点是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扩大生产性需求的关键环节,全力做大做强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建立主辅分离“行政绿色通道”,向主辅分离企业提供高效行政服务;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降低企业主辅分离成本;分离企业发展较好的,纳税总额持续增长的给予奖励,扶持新分离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对现有的已经实行主辅分离的企业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通过积极引导与推进企业主辅分离,使部分内部服务资源走上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

轨道,带动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四)着力打造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世界产业战略转移的大趋势正从生产外包转向服务外包,服务外包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导产业,正成为杭

州市生产性服务发展的新生力量,对于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五)培育壮大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业等产业

现代物流、租赁和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业都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对于优化资源

配置、改善发展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要从优化物流业的发展环境,科学规划物流业发展布局,提高物流业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建立萧山国际航空港、萧山南铁路货运港、钱塘江出海港口和石大-传化公路货运港四大枢纽平台,建立和改造下沙、半山、转塘等物流园区(中心),加快物流基地和企业的发展,形成多层次的物流网络体系,把杭州建设成为长三角综

合交通物流中心。

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而科技服务业要为企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科技服务,科技服务业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必须大力扶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形成比较系统配套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强化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科技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等,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各类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宜居宜业的环境、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人才资源,使杭州成为最适宜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城市之一。2009年,杭州市服务外包业离岸执行达到9.19亿美元,同比增长352%。有9家企业进入“2009中国100强成长型服务外包企业”排行榜,数量居全国第三,杭州市服务外包的发展正在进入快车道。同时,杭州市的服务外包发展在园区的规模、外包企业的实力、外包能力成熟度、中高端复合型人才等方面,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需要从进一步完善服务外包政策支撑体系、打造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平台、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加大服务外包产业招引力度、进一步改善商业环境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打造滨江、下沙、环浙大(紫金港)三个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区,加快建设杭州市十大服务外包园区,在杭州市范围内形成“一城三区多园”,孵化和产业化有机联系,技术、人才、政策资源集聚,产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服务外包产业布局。通过几年的努力,杭州要成为“国际知名的金融服务外包交付中心”、“国内领先的软件外包开发中心”和“中小企业的托管应用管理中心”,使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成为杭州的又一张金名片。

(六)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培养

生产性服务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鼓励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相关专业,探索建立由企业、高校和政府共同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培养高技能、高知识的专业化人才,从价值链的底端向高端进发,努力掌握核心技术,从根源上提升人才的质量和水平;拓宽人才培养途径,针对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畅通服务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积极吸引和聘用国内外高级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杭州市创业,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推行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

性,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2009年3月31日,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支持和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浙江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20项措施,建立了服务外包专项资金和相关配套政策,标志着浙江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培育开放型经济新的增长点进入了重要的起步阶段。2009年浙江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12.33亿美元,同比增长252.3%;新增服务外包企业475家,同比增长109.3%。

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服务业利用外资大幅增长。2009年全省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57.2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是2005年的2.3倍。

整合提升一批,就是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2009年12月,浙江省政府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2年全省培育200个左右省级以上服务业品牌”的目标。

通过财政奖励、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支持服务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知名

服务品牌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2010年新增浙江服务名牌41个,占名牌总数的比例达15%。

打造加速发展服务业的环境优势

最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才能孕育出最有竞争力的产业。

近年来,我省逐步落实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出台优先安排引导资金、不断强化人才支撑,着力打造加速发展服务业的环境优势。

为让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尽快“落地生根”,全省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上百项配套政策措施。目前,全省上下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

省级层面建立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以来,各市也都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有的市还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了服务业重点行业推进制度,杭州市建立了十大门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宁波市成立了专门的服务业工作委员会;绍兴市成立了九大服务业行业推进组。为充分发挥服务业行业协会的作用,2010年3月,我省成立了服务业联合会。

标准化工作是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2008年,我省印发实施了《浙江省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明确浙江服务业标准化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积极推进医药物流、宁波市81890家政服务、金华市农副产品物流等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制定并出台《浙江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有序推进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加强服务业运行情况监测和分析,我省印发实施《浙江省服务业统计工作方案》,建立各市服务业发展情况半年通报和年度评价制度。

针对服务业高端、专业人才缺乏的普遍性问题,我省发挥优势,开辟渠道、创新方法,加大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制订出台了《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开展了多次赴北美、香港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仅2008年全省就引进以服务业人才为重点的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2000人左右。

省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全省服务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杭州市探索建立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服务业投融资体制,设立了首期总规模为1.5亿元的服务业债权基金和总规模为10亿元的现代服务业投资基金。

人勤春来早,兔年万象新,浙江又站在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路口。人代会审议通过的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8%。”一声号令,又使现代服务业,承载起驱动浙江经济转型、科学发展的新使命,奋然前行……

1、2、旅游业的发展对其他行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有利于提

升服务业的总体水平。旅游业是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综合性产业。它的关联带动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为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商品贸易、景区景点带来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农业、工业、城建、文化等行业发展,进而还能刺激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

展。旅游业综合性强,覆盖面广,行业间的亲和带动作用明显,能够“兴

一业而旺百业”。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的经济乘数效

应远高于其他行业。据测算,目前我省旅游产业每增加1万元的产出,可直接或间接带动服务业总产出1.4万元,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明

显。近十年我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9%,快于同期服务业总产出增速

8.4个百分点,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

达到了12.2%。

2、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业结构。要进一步建设大交通网架,完善与旅游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旅游区的高等级公路,开设重要城市假日旅游专列,争取更多地开通国内直飞航线和国际航班。根据不同游客的消费需求,建设不同档次的宾馆饭店,提高国内外游客的接待能力。积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旅游经济环境竞争力。提高交通运输业、宾馆业、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服务行业的规模、水平和档次,从而带动房地产、信息传输、贸易、商务服务等其他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3、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发展旅游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科学合理的开发,才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积极有效的保护,才能保证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由于无序开发、盲目发展,造成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生态资源、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就会恶化;风景名胜受到破坏,人文价值就荡然无存。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一旦破坏,旅游经济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统一,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要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原则,把我省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利用好,更要保护好,走资源节约、生态平衡、集约发展的道路,从而为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做好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加快国际旅游发展步伐,提高浙江的国际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省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要积极利用国际旅游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的高度相关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业和利用外资的发展水平。要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突出抓好入境旅游,有针对性地开展境外促销。同时,稳妥发展出境旅游,引导旅游企业打好“双向旅游牌”,实现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的良性互动。要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大力吸引境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省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

5、要加快旅游业的体制创新,从而进一步增强服务业的发展活力。加快旅游企业制度创新,推动旅游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造,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

11.大力发展循环型畜牧业 篇十一

十一五以来, 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通过宏观指导、示范试点、制定法律法规、完善政策、鼓励创新、广泛动员等系列措施, 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 得到迅速发展。

一是法律上有规范。《循环经济促进法》已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 , 将“减量化 、再利用、资 源化”作为中 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 一条重要 原则 , 从管理、政 策、技术等 各方面为循 环经济发 展奠定了 法律基础 , 提出了建立 循环经济 规划制度 、生产者责 任延伸制 度、抑制 资源浪费 和污染物排 放的总量 控制制度 等重要制度 , 标志着我 国循环经 济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二是规划上有引导。循环经济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环境状况密切相关, 科学规划是循环经济更好发展的前提。2009、2010年, 国家先后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 两《规划》的批复对各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具重要示范借鉴作用。同时, 几年来有关部委 批复了27个国家循环 经济试点 省市的实 施方案或规划。这些规划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意见 , 从工业、农 业、服务业 各产业 , 从企业、园区、社会各成面, 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 有效引导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三是政策上有扶持。制定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价格、财税和金融政策, 激励机制正在形成。国家修订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 修订和实施了《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设立了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加大了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出台《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调整和完善了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增值税 政策 ;发布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 提出了从信贷、债权融资产品、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 、上市融资 、利用国外 资金等方面 支持循环 经济发展 的具体措施。同时调整了部分矿产资源的资源税 额标准 , 提高了成 品油、大排 量汽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产品消费税。

四是实践上有成效。开展了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 探索出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模式。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发改委同原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统计局等部门, 在重点行业、重 点领域、产 业园区和 省市开展国 家循环经 济示范试 点 , 确定178家试点单位。2008年国家发改委开展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 确定了14家试点企业。通过 试点培育了一大批循环经济的典型, 探索出了企业、企业间 或园区、社 会三个层 面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我委对各地方、有关单位推荐的循环经济典型单位进行了筛选归纳, 总结凝练出包括市县 (区) 、园区、行业、资源再生利用四个层面的60个循环经济 典型模式案例。

五是技术上有支撑。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 , 技术支撑 作用逐步 增强。国 家将循环经 济关键技 术列入《国 家中长期科 学与技术 发展规划 纲要》, 启动了“清 洁生产与 循环经济 关键技术 与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一批循环经 济关键共 性技术取 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 装甲兵工程学院研发的基 于复合表 面工程、 纳米表面工 程和自动 化表面工 程技术 , 在再制造领 域达到国 际先进水 平 , 并实现产业 化应用。 深圳嘉达 公司通过自 主创新 , 自主研发 了“无机改 性复合技术 ”, 解决了“油 水不容”的 世界难题 , 拓展了废塑 料、建筑废弃 物的利用途径。

六是产业上成规模。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不断壮大,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做了一个初步调查, 目前全国资源循环 利用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 企业和园区 有2800多个 , 总产值达到1万多亿元, 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一些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甘肃金川集团通过发展循环 经济 , 2005-2010年五年累计节 约能源费用4.2亿元 , 节约用水成本1596万元, 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315亿元, 接近集团公司总产值的50%。

当前, 国家进一步突出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解决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性举措来抓, 以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完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培育绿色消费模式为重点, 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 企业循环式生产, 园区循环式发展, 产业循环式组合,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2.《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教案 篇十二

课时安排

第三课时 继承和吸纳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教学目标

1、对待文化成果的方针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把批判与继承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2、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3、吸收外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吸收外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对待文化成果的方针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测验:

二、新授

三 继承和吸纳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1、文化的发展,既有古今的传承关系,又有中外的融合关系。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把批判与继承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2、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富有生命力的灿烂文化,其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这笔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历史的瑰宝。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继承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彩,使中华民族文化以其深厚的.东方底蕴、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丰富多彩的中国气派展现在世界舞台上,屹山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4、我们也要积极吸收整个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对别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把它溶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中。

四、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

1、当今时代,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中,既有反映时代要求的、进步的文化,也有过时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13.关于大力发展生鲜食品超市 篇十三

升级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生鲜食品超市,加快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步伐的意见》(武政[2004]76号),(以下简称《意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特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大力发展生鲜食品超市,加快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对于加快我市流通现代化进程,提升城市商业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建立食品流通安全体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针对当前我市农贸市场设施较落后,投资改造任务重;产权结构多元,利益关系复杂且消费层次需求各异的实际,贯彻实施《意见》,要坚持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区结合,以区为主,由各区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并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升级一批,转向或关闭一批,引导一批”(即“五个一批”)的方式,一区一策,多种形式,稳步推进的原则进行,争取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在2007年全面完成农贸市场改造升级任务,初步建立起以连锁超市为主导,多业态并存、布局合理、便民放心的生鲜食品流通新体系。

二、工作实施步骤及方法

发展生鲜食品超市,加快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一)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根据《意见》精神,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市各有关部门将按各自工作职责,制定落实《意见》的工作措施。由于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在各区,因此,各区政府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各区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的组成名单、工作方案要报市领导小组。市工作专班要加强工作指导,定期不定期召开协调会,及时掌握工作进度,注重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推动工作有序进行。各中心城区要加强统筹协调,搞好分类指导,及时研究和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二)开展市场调查,编制网点布局规划。按照我市城市定位和商贸流通网点发展规划要求,七个中心城区要组织力量,对辖区内农贸市场的现状开展全面调查,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市区中长期发展规划,依据“五个一批”的主要方式,用2个月的时间(即在3月份以前),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发展生鲜食品超市和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网点布局规划,并会同区规划部门初审后上报市计委、商业局和市规划局进行审定批复,市计委、市商业局和市规划局要统筹制定全市发展生鲜食品超市和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的网点布局规划,并按规划指导实施。

(三)明确工作目标,积极有序推进。发展生鲜食品超市和农贸市场改造升级,要按照高起点、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务求取得实效。市领导小组将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下发《生鲜食品超市标准》和《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标准》,确保此项工作规范,有序实施。

1、明确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发展生鲜食品超市和农贸市场改造升级,重点是7个中心城区。全市在3年时间内(2005至2007年),将规划新建约30个生鲜食品超市;规划将约50个具备一定设施条件的室内农贸市场改建为以经营生鲜食品为主的超市;规划将约110个农贸市场,按照完善设施、整洁环境、提升功能、统一管理的要求,进行改造升级,提升功能,将对不具备改造和升级条件的农贸市场及纳入旧城改造范围内的农贸市场,引导其转向经营或依照有关程序逐步关闭。力争实现新建生鲜食品超市和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的数量占全市现有市场85%以上。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黄陂、新洲、江夏、蔡甸、汉南、东西湖8个区可结合当地实施情况,选择1至2个具备条件的中心街、重点镇进行新建生鲜食品超市或农贸市场改造升级试点。从现在起,不再批准简易农贸市场。

按照《意见》要求,此项工作将分3个阶段推进实施。

第一阶段(2005年):主要为制定目标规划和试点推动阶段。全市今年规划新建10个生鲜食品超市,将20个农贸市场改造为以经营生鲜为主的超市,将40个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各中心城区要按先易后难的原则,首先集中抓好新建、改造、升级等不同类型的试点。要以不少于40%比例的进度,确定工作目标,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实施进度。在此期间,各区要组织有关部门,集中力量,整治取缔占道市场,作好临时过渡市场的选点及管理工作,并下决心有序调整和关闭占道扰民的顶棚式、露天式农贸市场。

第二阶段(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为整体推进和全面攻坚阶段。在这个时期,全市规划新建生鲜食品超市20个,将30个农贸市场改造为以经营生鲜食品为主的超市,规划将70个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各中心城区要根据规划及进度要求,确定预期工作目标的全面实现。

第三阶段(2007年下半年):主要是巩固和完善新建、改造升级等工作的成果,并由市领导小组组织对各区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市政府召开大会进行总结表彰。

2、坚持标准,搞好分类指导。发展生鲜食品超市和农贸市场改造升级,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按照《意见》提出的要求,搞好分类指导。

第一,新建或将农贸市场改造为生鲜食品超市的主要标准是:一是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网点合理布局的要求,其经营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000平方米,居民聚居区生鲜食品超市的服务半径一般在1000 米左右,并与城市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是要以蔬菜、畜禽肉食、水产品、速冻食品、熟食类、粮油制品、调料品、水果等食品为主。

三是超市中生鲜食品经营面积占总经营面积不少于总经营面积60%--70%。

四是具备必需的收银、结算、储存、加工、保鲜、检测、环保、监控、服务和消防安全等配套设施

第二,农贸市场实施升级主要标准是:完善设施,整洁环境,统一管理,提升功能,满足需求。

一是布局要合理。以原室内集贸市场布点为基础,以方便群众购物为宗旨,建筑设施要符合建管要求。

二是功能要配套。要配置完备的通风系统,符合消防规范的要求,场内照明、供水、排水、排污、供电等设施应完善有效。三是卫生要达标。经营布局按商品类别分区,符合卫生要求,生熟食品分区隔离,熟食制品要用遮盖式展示柜,冷藏食品配置温控设备,加强对食品店检测工作。

四是品种要齐全。改造升级后的农贸市场,要以经营蔬菜、畜禽肉食、水产品、速冷食品、熟食类、粮油制品、调味、水果等食品为主,特别要保持蔬菜经营的比重。

3、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有序推进。市区都要通过广泛宣传,把发展生鲜食品超市和农贸市场改造升级项目列入招商引资的重点内容,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按照市场运作方式推进。一是要选择具有投资实力和经营管理经验的企业参与,特别是要引导和支持我市商业大集团、大企业通过新建、改造发展生鲜食品超市。二是面向社会,通过广泛招商,公开招标,引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经营生鲜的大户参与投资改造。三是加强工商、农商联手,城乡结合,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开办生鲜、蔬菜连锁店和专卖店。

4、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形成良好氛围。市政府元月下旬召开全市动员会进行部署后,各区在2月份以内也要对该项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市委宣传部要积极协调我市各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大力宣传发展生鲜食品超市,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的积极意义,在舆论宣传上形成声势和氛围。各区市场主管部门也要积极做好对市场主业和从业人员的宣传工作,并妥善做好经营户分流工作,对分流人员较多的地方要重点做好就业指导和安排,确保一方稳定。

(四)认真考核验收,兑现扶持政策。市领导小组和各区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制度,督促工作进度,及时研究和解决推进实施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市区领导小组将按照《意见》提出的要求,将此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和考核。对新建、改造或升级的每一个项目完成后,要严格按标准要求进行检验验收,并认真兑现落实《意见》提出的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坚持按程序改造完成一个,验收一个,验收合格后,按政策予以兑现。

(五)加强市场监管,巩固工作成果。各区要切实加强对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后的日常管理工作,特别是加强食品经营从源头到终端的全程监控,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发现问题及时依法处理。同时,各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确保农贸市场在改造升级后,不得随意转向其他经营。要切实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引导业主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切实推进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武汉市发展生鲜食品超市农贸市场

改造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

上一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报考指南下一篇:监狱警察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