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德育简报

2024-08-14

校园文化德育简报(精选12篇)

1.校园文化德育简报 篇一

金龙中心学校德育工作简报(2012年12月)金龙中心学校德育处

【德育动态】

1.继续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查漏补缺)接受上级检查。

2.进行2012年少先队、德育工作进行总结。

3.狠抓校园内外和周边的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我把沙尘请出去,洁净环境留下来”的常规活动。

4.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食堂餐饮管理工作。

5.指导班主任继续做好学生身理和心理的教育活动。

6.继续抓好“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各项工作,并进行期末总结,迎接上级检查。

7.继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校园的和谐,校园最美的风采。

8.对各班的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笔记进行一次检查,记录不全的按规定实行考核。

9.加强师生“读书节”活动的开展,每位教师订阅一份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刊,并做好读书笔记。

10.召开全乡(含官渡)“班主任、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

11.配合学校开展 “十八大召开”、“12.4”、“12.9”等活动。

12.全面开展节约用水、用电的知识讲座,并在学生中实施。

13.坚持抓好“校园之声”广播。

14.市级“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资料,迎接上级检查。

15.收集、整理本部门资料,迎接区对我校的年终检查。

16.大型活动:召开家长委员会和全校家长会。

【安全管理】

1.进一步做好综合治理进学校的工作。

2.每天坚持做好晨检工作,遇到重大问题及时汇报。

3.要求各班安全委员每天填好《班级安全常规管理记录》。

4.强化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要求食堂全体工作人员做好体检、食堂卫生,严禁卖上级限制的禁卖食品。

5.开展全校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清查、并收缴学生中带来的管制刀具。

6.利用晨会、升旗仪式、学生集会宣传、班队活动等进行疾病防疫的宣传。

7.配合医院组织学生参加打腮腺炎的预防针。

8.抓好了常规安全工作。如:爬高、追打、溺水、不坐非法营运车辆等。

【团队工作】

1.继续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查漏补缺工作迎接上级检查。

2.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食堂餐饮管理工作。

3.狠抓校园内外和周边的环境整治工作和学生个人卫生检查。

4接受市上对我校市级“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的检查。

5.继续指导班主任做好学生身理和心理的教育活动。

6.社团活动“乡村学校少年宫”总结评比。

7.学校召开家长委员会和全校学生家长会。

【班级建设】

1.各班做好了班级文化建设工作。

2.抓好文明礼貌教育,在全校师生中进一步推广普通话。

3.加强师生“读书节”活动的开展,每位教师订阅一份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刊,并做好读

书笔记。

4.召开全乡(含官渡)“班主任、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

【校园风采】

1.学校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总结评比。

2.继续抓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查漏补缺。

3.整理本部门资料,接受上级对我校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检查和教育局的年终目标检查。

2.校园文化德育简报 篇二

一、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1. 价值引导功能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是社会主义学校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理想。校园文化就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和教育根本任务的指向, 通过启发、熏陶和引导, 匡正师生的价值取向, 激发师生内在的工作和学习动机, 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文明端正的行为方式, 推动学校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的实现。校园文化能对师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 也能对学校本身的价值取向和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活动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校园文化一旦形成, 就建立起了自身的价值系统和规范标准, 如果师生或学校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上与校园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 校园文化就会进行矫枉纠偏, 引导其回归正确的轨道。

2. 人格塑造功能

师生完整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是学校德育教化过程以及师生在知、情、意等方面自我内化过程的结果。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生存和发展的特定环境, 覆盖了学校运行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在这个环境之中成长和发展的师生, 长期接受校园文化理念体系的熏陶和影响, 必将在身心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对这一理念体系产生认同、共鸣和依恋。校园文化铸人造魂的作用必然体现在师生的人格特征上, 一百多年来, 多少从校园中脱颖而出的民族精英、仁人志士, 正是其中优秀的、典型的代表。

3. 情感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种内在的规范力量, 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机制, 使每个成员的进步都能得到赞赏, 贡献都能得到奖励, 由此能激励学生为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刻苦学习, 不断进取, 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形成一种比学赶帮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外部动力为内部动力;同时, 也能使教师为实现自身价值和学校发展而勇于牺牲、乐于奉献。以此为前提, 校园文化使学校形成了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

4. 行为约束功能

校园文化主要是一种软约束性文化, 其约束作用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使信念、价值观等在师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 只要外部诱因信号一发生, 即可得到积极响应, 从而形成一种行为规范来约束师生的行为, 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这样形成的有效的软约束, 可以减弱各种硬约束对师生心理的冲撞, 缓解自治心理与被治现实形成的冲突, 削弱师生的心理抵触, 从而在校园内形成默契、和谐与统一的良好氛围。

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

1. 赋予校园物质文化以德育内涵

校园文化的外显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物质文化。例如, 校园景观设计, 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科技楼、文娱体育活动设施, 学校绿化、学校园林景观布置、雕塑、展板、橱窗、黑板报、壁画等。这些无声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物质文化有“强制”的德育功能, 像景观设计, 它能“迫使”学生领会它的含义, 如会议大厅的严肃庄重和体育场馆的朝气蓬勃、轻松活拨等, 都能令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学生在与其反复“对话”中不断得到塑造, 有助于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校园绿化良好, 校舍美观干净, 功能齐全, 布局合理;教室人数适中, 采光明亮;教学手段科学而丰富;生活设施理想而又方便;实验设施齐备;校园摆放的花草、悬挂的标语、名人简介及各班窗台上摆放的各有特色的班花等, 它们背后都隐含着教育者的潜在价值观, 呈现出浓郁的人文气息, 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 起到陶冶情操、激励人心的作用。这是一种“其来也渐, 其化也速, 其入也深”的心理熏陶, 引导学生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解读, 使其直接与各种景观建立起了整体的关系, 从而获得其教育意义, 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 产生情感态度的“再体验”。学校的校园文化、人文精神, 在无数次“视界融合”中, 也会不断完善, 不断提高, 不断建构。

2. 重视校园精神文化的价值引导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它是隐性的、深层次的、无形的和抽象的。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灵魂, 学校的人员结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师德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灵魂, 是向社会散播优秀文化的播种机。教师的行为、道德是否与社会公德相符甚或高于社会公德的要求, 教师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是否坚持以学生为本, 教师的文化知识结构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由此形成的个人魅力是否能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 等等, 这些往往是影响学生思想行为及其价值取向的最根本因素。公德意识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表象,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效果, 可以从师生员工的个体行为体现出来, 大到面对困难时的舍生取义、无私奉献, 小到日常的一个动作、一句承诺、一次宽容等, 都可以体现出人的公德意识。人文环境, 包括学校的领导作风、民主意识、紧张活泼的校园氛围和教职工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及人际关系等, 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形成起着巨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3. 彰显校园制度文化的道德意蕴

学校制度是实行规范管理, 引导和约束师生行为的规则体系。但是, 如果制度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人们就会阳奉阴违, 按照另一套潜规则行事。这时, 制度文化代表的就是大家共同遵循的潜规则, 而不是学校制度本身。只有制度被人们广为接受, 使制度显规则与行为潜规则一致, 学校的制度文化才是健康的。这种转变不是自发完成的, 往往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德育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学校制度, 特别是各项纪律规定, 往往是道德规范在不同情境中的具体化。因此, 在制定这些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 让全体师生广泛参与, 经过充分的讨论, 确保制度建立在坚实的道德依据基础上, 使学校成员对它的道德意义有着清晰的认识, 并在实施中对它的道德价值加以充分表述和彰显, 这样就会使遵守制度与师生的道德需要发生联结, 从而变成师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行动。

4. 注重校园行为文化的榜样示范

3.论大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篇三

[关键词]大学 大学校园文化 德育功能

[作者简介]陈爱娟(1964- ),女,安徽天长人,滁州学院学生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安徽滁州239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084-02

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员工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在高校的各种活动中共同培育和营建,并通过理想信念、群体行为、生活方式、舆论氛围、校园环境等蕴涵、表达或体现出来的,是得到高校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具有趋同性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它包括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和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证,精神文化是核心。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加强学校管理、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大文化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从各种层面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从高校德育的角度来看,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有以下五种功能。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大学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各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师生员工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系包括领导集团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办学理念、学校定位、管理理念、人才观、教育观、发展观、质量观等,这些价值观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是通过规章制度、工作计划等来具体体现的。在校园文化中,领导集团的价值取向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它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所以,校园文化中蕴涵的领导集团的价值取向直接制约着各种管理行为,管理实践中的所有管理活动都是围绕实现领导集团所确定的预定目标(价值取向)来展开的。师生的价值观是校园精神的内核,制约着师生理想的产生、行为的选择,构成他们的活动方式和目标,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体现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滁州学院把将学校建设成为教学质量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多科性本科院校定为奋斗目标。全体滁州学院人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引导下不懈地努力,正一步一步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个学校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源于学校绝大多数成员对学校价值取向的认同。然而,这种认同并不是天生的,是学校通过灌输、教育、约束等多种途径逐步达成的。学校管理和学校领导的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全体师生员工对大学校园文化所所塑造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尤其是大学精神的认同过程,也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的过程。

1.学校的校训、校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对学校的成员时刻发挥着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的教育作用。滁州学院在创办至今的58年历史长河中,其校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可以浓缩成八个字,即“修德”“求是”“博學”“笃行”。“修德”即做人之本,应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求是”,即勇于追求真理,探索规律。“博学”,即广泛地学习各类知识。“笃行”,即强调重视实践,实现知行统一。这些办学理念养成了历代滁州学院人优良的学习风气、良好的价值观念,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教育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学校价值取向最直接的反映,也是管理过程中规范各成员行为的依据;规章制度从制定到变为绝大多数成员的自觉行动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校园文化中的环境因素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幽雅宜人的校园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不仅彰显着学校集体的审美取向,而且对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境界、审美情趣、集体意识的培养等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同化功能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文化传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校园文化的价值体系为绝大多数校园人所认同,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强大的同化功能。

这种同化功能首先表现为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同化作用。文化传统实际是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的、优秀的观念、价值取向、管理模式及物化形态的文明成果之总和。文化传统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沉积并经过历史检验的。因而,文化传统对师生员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同化作用。

校园文化的同化功能还体现在行为示范上。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校园文化通过示范而体现的同化作用主要表现为领导集团的行为和学校成员的行为的相互作用。领导集团的行为是对学校价值取向的演示;学校成员的行为则是对学校价值取向的认同。在领导集团行为和学校成员行为产生的影响合力下,任何不同价值取向的言行都会被逐渐削弱,且最终被同化。

四、大学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主要通过有形的与无形的规范和约束两种形式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有形的约束主要通过高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来规范师生的行为;无形的约束主要通过校园精神辐射作用体现出来,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管理、制度、纪律的控制作用所不能替代的。校园文化主要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情操,这种观念形态的东西虽不具有强制性,却能引导学生产生感情上的认同,进而形成一种自觉的、内在的驱动力和强大的感召力,促使他们去主动地完善自己,适应并改造社会。校园文化对个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具有持久性的特点。从根本上来说,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继承和传递,它融化在学校这个集体的血液中,积淀下来并一代代地传递下去。校园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强大的规范约束力量,使受教育者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完善了个性,促进了创造力的发挥,并为其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全面的、良好的基础,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大量的管理实践证明:在一些条件下,这种来自校园人“内心”的价值约束对行为的约束会更加有效。

五、大学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的实质是解决动力问题。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一方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指明方向的基础上,还表现为一股推动力量,推动师生员工朝向校园文化所倡导的方向不断努力,从而起到激励的作用。另一方面,价值观本身就是驱使人们努力朝某一方向前进的动力。因为价值观指向的是未来的目标,它不是一种对“实然”的事实描述,而是一种对“应然”的理想设定。无论是对教职工,还是对学生,这种理想目标都具挑战性和激励性,能激发他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从而促使其努力实现更高的目标。

校园文化就其短期影响而言,它能形成对教职员工士气的激励、鼓舞作用,会帮助学校克服暂时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学校良好的环境氛围;从长远发展来看,校园文化对于一个学校的成长壮大更是起到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最持久的决定性因素。高校管理者,尤其是中层以上干部,都应深化认识校园文化的管理功能,努力学会以学校核心价值观去建设校园文化,去抓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积极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多种管理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基本教育方针,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努力培养优良的校风和学风;高度重视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审美教育,以丰富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尊重个性价值,彰显人文关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加强共建意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中的积极性,共同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通过文化来“化人”“育人”。

[参考文献]

[1]郭成,田丽.大学校园文化嬗变和构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李泽,姚加惠,朱景坤.我国巨型大学的管理与组织模式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李雷.校园文化的管理功能[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4]谢秀军.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

[5]高铁菊,韩枫.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浅析[J].辽宁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4.德育简报2 篇四

2015-04-08 17:08点击: 7 次 来源:江夏区学校德育工作指导中心

【德育体验】

又是春草绿

又到追远时

——各中小学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清明祭扫活动 本刊编辑部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缅怀抗战英烈的光辉业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激发广大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人生志向,全区各中小学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清明祭扫活动。

3月26日上午,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华夏“百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中山舰重光18周年书画展开幕式在金口中山舰博物馆隆重举行。大陆和台湾的百位老将军,省、市、区各级政府领导,解放军及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各位代表陆续上台致辞,一字一句铿锵有力,一言一语慷慨激昂,使在场的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沉浸在缅怀历史的遐想中。出席活动的求实中学师生们深有感触地说:这次活动内容丰富,过程精彩,使我们受到一次难忘的爱国情操教育。

4月1日下午,求实中学学生聚首中山舰革命教育基地,隆重举行“缅怀英烈,纪念忠魂,勿忘国耻”的清明祭扫活动。学生们面对庄严的烈士纪念碑,怀着崇敬的心情,排着整齐的队列,向革命烈士献花并默哀。全体学生在烈士墓前举起右手,紧握拳头,以共青团员的名义庄严宣誓。该校七(4)班学生周蜜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3月31日、4月1日、4月3日,区五中、明熙小学、区一小、纸坊三小、东方小学等校,先后组织部分团员或少先队员到熊廷弼公园开展祭扫活动。区五中学生在项英烈士纪念碑前采取默哀3分钟、敬献花篮和献花、代表讲话、重温入团誓词、唱团歌和追述项英烈士事迹等方式,表达对烈士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八(1)班学生樊樊说:“严冬在春风中消退,岁月在奋斗中远去,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清明时。当我们怀着崇敬而凝重的思绪齐聚烈士纪念碑前,阳光下的项英烈士仿佛正引领着我们眺望远方,他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了中华民族过去不屈不挠的奋斗史,更在鼓舞我们展望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梦而努力读书”。区一小、明熙小学少先队员分别在庄严肃穆的项英烈士纪念碑前,举行简短而又隆重的悼念仪式后,又到江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学习,进一步了解江夏区革命先烈们的生平事迹和革命历程。纸坊三小在祭扫活动中,还与纺织大学环境学院的学生们开展互动交流,并请专家为学生宣讲革命知识,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党、对国家美好未来的认识。4月1日上午,山坡碧云小学四年级师生排着整齐的队伍,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到保福天子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对为保卫家乡、保卫祖国而献出青春热血的革命英烈表示沉痛的哀悼。校长鲁平、党支部书记张启华首先代表学校敬献花圈,接着同学们陆续上前敬献鲜花和小白花,向革命烈士纪念碑三鞠躬,最后大家静静地聆听当地领导讲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并庄严宣誓:要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遗志,刻苦学习,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4月3日上午8:30,保福小学全体师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带着亲手制作的花圈和小白花,怀着对烈士无限崇敬的心情,徒步登上保福天子山,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师生们思绪万千,他们向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默哀、鞠躬,缅怀革命先烈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伟大壮举;他们向长眠于此的烈士敬献花圈和亲手制作的小白花,寄托哀思,表达对先烈无限的敬仰;他们聆听着大队辅导员讲述革命烈士英雄事迹,身临其境,仿佛又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此次活动中,还组织了少先队入队仪式。巍巍青松,峨峨翠柏,是烈士精神的象征。贺站小学把北伐阵亡将士陵园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年年到这里进行清明祭扫活动。3月31日下午,三至六年级师生手拿鲜花,到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缅怀先烈,举行清明祭扫活动。他们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并承诺:组织少先队志愿者定期到北伐阵亡将士陵园清理环境,用实际行动缅怀那段逝去的峥嵘岁月,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4月1日上午,金口南岸小学五、六年级师生带着自制的小白花和各色花环,到簰洲湾九八抗洪烈士陵园扫墓。气氛肃穆、环境庄重,深感先烈们不怕牺牲、无所畏惧的抗洪精神,使人不由得肃然起敬。首先全体师生默哀一分钟,为在九八抗洪壮烈牺牲的19位烈士致敬;然后向高建成烈士和江夏籍吴德顺烈士敬献花篮;接着由学校少先队辅导员介绍抗洪烈士事迹,学生代表向烈士表决心,学生们重温入队誓词,并在烈士碑前宣誓;最后每位同学都献上鲜花,并将代表着纯真、热忱的小白花放在烈士的墓旁。

4月3日上午,大桥中学组织学生代表祭扫英雄邢远长墓,聆听英雄事迹,心灵沐浴着崇高精神的洗礼。政教处王老师向学生们介绍邢远长的生平,讲述他在1969年12月17日驱赶水牛勇救国际列车而牺牲的英雄故事,和当时中共武昌县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将其所在的大队改名为邢远长大队(即现在的邢远长村)的情况。指出邢远长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在生死危急的关头,毅然选择舍生取义,是一个伟大壮举,践行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团总支柯老师带领大家在墓前庄严宣誓,豪迈的誓言响彻墓地上空,表达了大桥中学学子发奋读书、立志成才的决心。

自3月下旬以来,一中、碧云小学、舒安中学、安山小学、八分山小学、柏木小学、湖泗小学、杨桐小学等大多数中小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清明节祭英烈”活动。从各校上报的信息来看,开展的主要活动有“清明祭英烈,共铸中华魂”诗歌朗诵会、主题班会、手抄报评选、主题征文竞赛和“网上祭先烈”活动。组织广大师生在网上向先贤先烈献花、抒写感言寄语,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的热情,勤勉学习,追求梦想;组织学生开展义务打扫清洁卫生,宣传环境保护,走访身边英烈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哀思。

由于各校把开展凭吊革命先烈活动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与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使各项祭扫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对全体学生既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也是一次生动而全面的励志教育和素质教育。

【德育活动】

远离毒品

守护健康

——各中小学开展系列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本刊编辑部

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深化中小学生禁毒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学生拒毒意识和防毒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四中、五中、舒安中学、法泗中学、藏龙中学、纸坊三小、齐心小学、大花岭小学、湖泗小学、安山小学、土地堂小学、八分山小学、南岸小学、贺站小学、祝祠小学等校,大力开展系列禁毒宣传教育活动,收到良好教育效果。他们在禁毒宣传教育方面的主要做法是:

1.成立禁毒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德育领导任副组长,有关处室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教师代表为成员,负责全校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制定方案,分工合作,整体推进。

2.传递正能量加强教育管理工作。在加强禁毒宣传教育中,着力从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入手,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养成健康的生活情趣,在努力进步中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以阳光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和成长。

3.形式多样开展禁毒宣传活动。举办禁毒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毒品?毒品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毒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什么是吸毒?吸毒的方式有哪些?导致青少年吸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有关知识和方法;观看禁毒专题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思考: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要远离毒品,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好奇,一时的疏忽,而踏上一条不归之路;办好禁毒专题黑板报、展板、墙报、手抄报等,进一步加深广大学生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基本掌握预防毒品的方法;开好禁毒教育主题班会,通过班级座谈、演讲、小品等形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一定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4.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合理安排禁毒宣传教学时间和内容,确保禁毒宣传教育课落实到位。在学科课程中有机渗透禁毒宣传教育内容,开展吸毒、吸烟及酗酒危害专题教育,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千方百计使学生在内心受到教育、得到启发,一言一行严格要求自己。5.组织禁毒宣传实践活动。结合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深入街道、社区、车站、公园以及大型公共场所发放禁毒宣传资料、表演禁毒宣传节目等,开展“我是小小禁毒宣传志愿者”禁毒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社会实践体验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毒品危害,提高防毒能力,降低涉毒风险。小手牵大手,让社会公众了解毒品侵蚀身体、毁坏家庭、危害社会、触及法律的本质,为了幸福生活拒绝毒品。

各校要像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得好的单位学习,突出教育特色和亮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身体力行的活动形式,确保教育实效。要在增强教师自身禁毒意识和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开展禁毒宣传教育的水平,发挥教师作为学生禁毒榜样的作用。各单位在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中的好作法、好典型请及时上报区德育中心。

【德育动态】

让生命在多彩活动中绽放

★我区一小、实验小学和三小林红霞等7名教师获市表彰。3月23日,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少工委联合发文,授予江夏区第一小学、实验小学少先队大队部为“2014年度武汉市优秀大队部室”;在武汉市少先队活动课优秀案例评选中,三小林红霞老师的《中国梦,我的家乡梦》获一等奖,一小刘晶老师的《张开梦想的翅膀尽情飞翔》、碧云小学王芳老师的《心中有爱,学会感恩》、实验小学饶晓妹老师的《传承精神,放飞梦想》分别获二等奖,大花岭小学向梦妮老师的《最美武汉人,共筑中国梦》、实验小学陈春芳老师的《把爱种在留守儿童的心里》、法泗小学李春莲老师的《放飞我的梦》分别获三等奖。

★我区5个班级被评为“湖北省首届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先进集体”。3月31日,在湖北省首届中小学班级文化研修活动中,我区一初中刘泰山老师所带的九(9)班、陈有意老师所带的七(11)班,实验小学邓贵凤老师所带的二(7)班,一小杨丹老师所带的五(5)班,义贞小学林顺老师所带的五(3)班分别被评为“湖北省首届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省共评选出97个先进集体,其中武汉市17个,我区有5个,居新城区之首。

★求实中学组织“两后生”培训会。3月28日、29日两天,求实中学在三门湖生态园组织60名“两后生”培训会,收到良好效果。来自各大高校的4位名师给学生们进行了不同内容的精彩授课,第一天的内容是《文明礼仪》专题,第二天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青少年心理辅导》以及《常见林木种植技术》的专题讲座。金口教育总支袁主任和求实中学吴校长一直坚持参加培训。此次活动,充分展示了教师们“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

★齐心小学、法泗小学、庙山小学、郑店小学、龚家铺小学、贺岭小学等校加强安全教育。3月30日,是第20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齐心小学以“我安全、我快乐”为主题,开展“六个一”活动,即举行一次安全教育启动仪式,组织一次安全知识竞赛,出一期安全教育专栏,召开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布置一次安全隐患排查作业,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3月26日上午,在武汉市政利消防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严为虎教官的指导下,庙山小学顺利开展新学期的地震、火灾安全疏散演练活动。4月1日下午,法泗小学邀请江夏区安山消防支队的官兵到学校现场指导,并为427名师生作“火灾应急防范”讲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体验。3月23日下午,龚家铺小学开展防震防灾应急逃生演练活动。3月27日下午,贺岭小学联合武汉市政利消防中心组织消防逃生疏散演练。

★纸坊三小、义贞小学、齐心小学、藏龙小学等校加强家校共建工作。“校园开放周”是义贞小学的传统项目,每个学期第一个月的最后一周举行。近日,义贞小学举办了“家长开放周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家长深入课堂听课、班级特色展示、家长与教师沟通、家长开放周活动反馈等。3月28日上午,齐心小学召开家长会,学校管乐队、舞蹈队、水鼓队依次上台表演,赢得家长阵阵掌声。学校领导、家委会主任、学生代表分别作了精彩发言。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分别与家长亲切交流,就孩子学习、生活、在校表现等进行全方位沟通。3月19日纸坊三小四、五、六年级,3月27日藏龙中学八年级,分别召开学生家长会,进一步加强家长、教师和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充分发挥家校合力育人的作用。

★法泗中学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一是认真总结前段学雷锋活动开展情况,大力表彰好人好事;二是坚持学雷锋活动系列化、常态化,活动不间断、不零碎、成体系;三是突出立足本职学雷锋,十分注重学生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四是有专门部门负责此项工作,责任明确,措施具体,各项活动有特色、有典型。

★山坡中学组织全体师生为高三(1)班白血病患者陈浩捐款。3月12日,山坡中学全体师生汇聚校综合楼前,为该校高三(1)班白血病患者陈浩举行简短而隆重的献爱心捐款活动。本次活动共收师生捐款1万余元,其中山坡街教育干事夏军、校长王启国各捐500元。★一句话简讯。山坡中学开展“美化校园我行动”活动,组织团员和志愿者栽樟树、桂花树共300余株。江夏特校3月30日下午组织听障部两个班的学生到湖北美术学院参观校园和志愿者活动展览。贺站小学开展为期2个月的排球练习和对抗赛活动。3月16日,东方小学为12名“文明之星”颁奖。大花岭小学3月31日至4月1日,隆重举行2015年春季运动会,共设十一个竞赛项目。3月26日下午,明熙小学三(3)班和三(2)班分别以“学习雷锋精神,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课的展示,拉开了该校第一轮班队会观摩活动的序幕。4月1日下午,湖泗中学团支部组织70余名团员,探寻夏祠明代古窑群遗址和“但家塘”传说。

【德育研究】

班级管理需要遵循哪些原理?

在班级管理中最需要遵循的原理是“价值原理”。“价值原理”集中体现在“民主价值”方面。其内涵可表述为四个方面。

一是平等。与一切人平等地进行交流,不受地位等的限制。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学生无论在老师面前,还是校长面前,都能大方得体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条不紊地讲出来,不就是最好的教育成果吗?

二是尊重。尊重人的个性。俗话说,“百人百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改变一个人的个性是非常困难的。而事实上,个性没有好坏之分,重在引导,引导得当,个性得到尊重,就会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引导不当,个性得不到尊重,可能会走向反面。所以“教育不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教育只能最大限度地影响人。

三是合理。管理的根本在于合理性。班主任管理学生要靠权力,更要靠魅力。能将“合理”的旗帜高高举起,就是魅力。

四是理性。矛盾无时不在。面对矛盾,不选择强制,也不选择妥协,而是坚信通过理性的办法,通过协商能够求得一致。

另外还要注意“分合原理”和“权威原理”。

班级管理中,当班集体遇到问题时,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再集中各小组的意见,决定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过程就是“分合原理” 的运用。可以说,“分合原理”是集体管理的基本原理之一。

“权威原理”是指管理者要用好自己的权,树立起自己的威,更好地担负起管理的责任。弗洛姆认为:权威有两种,一种叫外显权威,一种叫匿名权威。

外显权威,是指具有权威的人,往往会直截了当地对处于从属地位的人,传达带有处罚性质的指令。比如说,应该怎样怎样去做!你得怎样去做,否则会受到惩罚。

5.德育工作简报2 篇五

3月19日,资中四中召开了班主任工作府。本次班主任工作会总结了上学期班级管理工作,具体安排本学期班级工作。

一、对班主任提出了以下要求

1、进一步认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2、作为一个班主任要有一颗平常的心。

3、作为一名班主任要高度重视言传和身教。

4、严格要求学生,加强常规管理。

5、热情关心学生,让学生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6、“待优生”的转化任重而道远。

7、务实求真,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二、安排近期工作

三、对学生自主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1、认真解读《资中县学生自主管理工作对班级评分指标和评分办法》。

6.学校德育工作会议简报 篇六

简报一:

为了实现新的发展目标,扬州旅游商贸学校举行了新学期德育管理人员工作专题会议。会议由郑剑锋主任主持,学工处、团委全体成员、各系部德育主任、团总支书记、保卫科、宿管科等学校德育岗位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王慧勤校长、俞桂琴副校长出席并就新学期德育工作做了重要指示。

2016年对于学校发展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会上,王慧勤校长给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四点目标:一是常规管理一丝不苟、二是做人道理苦口婆心、三是法律法规常抓不懈、四是特色活动推陈出新。针对王校长提出的目标,俞桂琴副校长谈了本学期的德育工作思路,要求各部门及早计划,努力把我校的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学工处郑剑锋主任就开学初各部门应该完成的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潜能德育一直是我校的特色,相信在强大的德育领导团队的指引下,我校学生管理人员的内涵将有新的`提升,德育工作必将更优、更好。

简报二:

9月19日,南江县学校德育工作推进会在教科体局五楼会议室召开。机关全体人员、各学区教育督导员、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县城学校德育处主任等20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中小学德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各学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

会议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要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总目标,依托“校园文化”“教师素养”“优良校风”三个基础,结合“文明宿舍”“文明班级”“文明食堂”“卫生校园”“文明校园”五个创建,抓实“读书活动”“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传统节日”“家校共育”五项活动,培养学生“就餐”“作息”“衣着”“学习”“锻炼”“卫生”“礼仪”“环保”“爱美”“安全”十大良好习惯。

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正品成格”的理念,抓实抓细德育工作,把德育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校外活动之中。校长和教师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考评制度,将德育工作作为学校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

会议特邀四川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精神文明报.品格周刊》执行主编张筠,《精神文明报.品格周刊》编辑、现代家长学校品格教育讲师李润德就“新德育”实践与研究作专题培训。

会上,全文学习了市委书记冯键同志在巴中市庆祝第32个教师节座谈会上的讲话,传达了全市德育与美育工作会议精神。

简报三:

7.校园文化德育简报 篇七

道德教育环境是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必要条件。高职校园是当代高职学生成长过程的主要文化环境, 文化育人、环境育人, 始终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追求和功能定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在高举“高技能、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大旗之时, 却往往忽视校园文化在高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看不到校园文化的德育价值,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忽视、轻视、不重视”校园文化的现象, 导致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实用主义盛行、人文精神缺失、理想信念迷茫。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 社会结构的分化及日趋复杂化逐渐影响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环境的潜能, 当代高职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特征、心理态势等方面从内到外的分化, 加速了传统正面教育一元化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的裂变, 高职院校德育相对陷入困境。透过表象, 我们不难发现校园文化边缘化的本质是校园文化道德性的失衡, 这其中固然有社会道德格局恶化的影响, 但也有不能忽视的隐忧, 就是多年来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而造成的校园文化建设道德性的空白也是造成大学生群体行为分化的始作俑者之一。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的障碍分析

1. 认识错位:理论界存在的误区

目前理论界对高职校园文化的界定和阐释, 大致有以下几种值得商榷的观点:课外活动论、学生主体论、仅限校园论。

(1) “课外活动论”, 即把校园文化理解为发生在校园内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外的文娱活动, 认为高职校园文化应就是课堂以外的所有活动, 甚至有的人就直接说校园文化就是“课外活动”, 是学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 认为校园文化可以等同于“第二课堂”, 这种说法是对校园文化概念和本质的误解, 大大减少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2) “学生主体论”, 即认为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 充其量再加上教师中的团学工作者和政治思想工作者。 (3) “仅限校园论”即认为校园文化只局限于校园内, 即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 是在校园这个特定范围中的小环境、小气候, 是一种氛围。以上这几种观点, 都试图从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揭示校园文化的基本属性, 存在几点不足:其一, 容易把校园文化简单看成是“高层次”形态的纯精神文化或“低层次”形态的娱乐活动文化;其二容易把校园文化的视点局限于单纯的学生群体, 而忽视了其他群体如教师、职工、管理人员等对校园文化的作用;其三, 容易把校园文化等同于社区文化等其他社会亚文化, 从而削弱它的校园特色和教育功能。【1】

2. 观念落后:“大德育观”意识尚未形成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生长的重要文化环境, 部分管理者却往往忽视、轻视、不重视这种资源, 错误地认为道德教育仅仅是一些学生工作者的事情、仅仅局限在“两课”、德育活动等形式, 仅仅是班主任、辅导员、党政干事等人的事情, 看不到文化“软资源”的道德力量, 故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大德育观念”, 忽视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没有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德育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教。简言之, 观念落后, “大德育观”意识尚未形成。也即是说,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 人们观念的转变仍十分缓慢, 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理论讨论的层面上, 这使得高职院校在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实际变革进展不大, 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因此受到较大的牵制。特别是在校园制度文化上, 相当多高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校园管理等仍处在较低层次上,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功近利、照搬套用、缺乏创新活力的弊病, 有些高校的管理制度甚至明显缺乏法制精神、人文精神、时代精神, 因而表现出粗暴和肤浅, 这些弊病通过日常具体的管理行为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负面影响是十分深远的。【2】

3. 机制缺失:缺乏有效的制约和评价方式

制约和评价校园文化的有效机制是确保高职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的重要保证, 通过这种机制可以全面了解、衡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对于建立科学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评价体系, 指导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起到指导和规范的作用。但是, 由于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潜在性、不确定性、持久性等特点, 给这种评价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困难。当前, 部分学者和高校也进行了种种评价和规范体系的探讨, 但都存在一些缺陷:其一是大多数高职院校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劣时, 过度地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其二是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其三是缺乏人为精神。高职院校本身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相对历史较长的本科大学来说要差一些, 加上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的重专业知识技能、轻全面素质培养和主体个性发展、导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功利主义色彩较浓, 不能着眼于人的精神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 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和效能的综合实现。

三、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机制

1. 物质保障:加大投入与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

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 主要是指高职校园里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形态, 如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绿化美化的建设, 以及自然山水、花草树木、名人塑像、橱窗、宣传栏、寝室、教室中张贴名人画像、书写和张贴名言警句等文化景观。物质环境是高职校园文化得以实现的物质载体, 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保障。有人片面强调校园精神文化, 倾向狭义的校园文化定义, 将校园文化只定位于“校园精神”, 轻视校园物质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毛之不存, 皮之焉附”, 离开了物质环境奢谈是校园文化建设是“痴人说梦”。环境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行为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人塑造了环境, 但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一处处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风景, 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校园景观好似“凝固的音乐”, 就象一位“沉默而风范”的师者, 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 因此, 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到校园基础建设的育人功能, 绝不能认为育人仅仅是党政、团委、学工等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事, 与己无关。要时刻牢记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需要通过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 也需要物质文化环境的支持, 否则, 精神文化建设将失去依托而不能收到实效。【3】

2. 制度构建:校园制度构建与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文化的规范性功能就其本质来说, 是对相同文化环境下的个体建立起一套必须共同遵守的制度和标准, 而这种制度和标准的划一性则使生存于其中的个体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趋同性的特点, 从而使个体按照相同或相似的模式发展, 而要构建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的校园群体文化, 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体现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培养方式、办学理念、环境规划、管理模式等个性特征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制度模式, 而必须处处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特点。在制定各种校园制度时, 无论从宏观的学制、考试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招生就业制度到微观的课堂制度、就寝、就餐制度、宿舍规范等方面都要体现“职业”的特点和文化发展的规律, 符合学院自身的实际。要打破和废除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学生制度, 尤其要废除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 用既“合法”又“合理、合情”的充满人情味的校园制度代替过去以惩罚为目的的制度。校园制度的制定与出台要合乎程序, 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 坚持以人为本, 体现学生的声音。

3. 环境整治:净化社会环境与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

当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市场经济在极大解放生产力, 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给人民的生活领域和认知领域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信息作为正在崛起的“第四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 虚拟的网络在一定程度使人们好像生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 加之大学生辨别能力差、抵抗能力弱, 容易被蒙蔽, 缺乏应有的自我约束力, 对社会上良莠不齐的现象难分真伪, 这一切都给高职校园文化带来了强大的冲击, 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单一的工程, 而是一个牵扯到社会大系统的综合工程。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 环境创造人”“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对校园育人环境的综合治理, 加大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的力度, 积极争创“文明高校”和“园林式单位”。充分利用宣传牌、阅报栏、橱窗和公益广告牌等, 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场所悬挂伟人、科学家画像, 张贴《文明公约》、《大学生文明守则》, 修建体现学校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雕塑及人文景观, 逐步形成了一个政治方向明确、学术氛围健康、道德风尚崇高、规划合理、错落有序、文明雅静、鸟语花香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领导, 实现全员共建, 形成合力, 源头上杜绝不良现象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4. 手段创新:德育手段创新与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

活动是校园文化活的载体, 其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精神风貌、文化内涵等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现代人最基本的素质浓缩为“三会”: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而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的“三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铺设了新路, 也必然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技巧, 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开展活动, 不仅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感染和熏陶,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 提高了学生的决策、组织和协调能力,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学生兴趣特长, 又对学生进行了引导, 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表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应坚持长期性和时效性相统一的原则。所谓长期性原则, 即院校持续、稳定地开展某项校园文化活动, 具有导向作用, 能体现自身特色;所谓时效性原则, 即院校阶段性、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具有丰富、创新作用和积极教育意义。【4】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学生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与学校的倡导产生认同, 从而实现对其精神、心灵、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史华楠、胡敏论校园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0年9月第4卷第3期

[2]田伟试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缺陷及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年第5期

[3]殷锡武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2月第6期

8.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研究 篇八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功能 研究

一 、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恢复,高教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在80年代中期便形成了立足校园,辐射社会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笔者认为,它就是以师生为主体,以业余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它包括校园文化舆论环境、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意志三大要素。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必然会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是德育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这是由于校园文化自身的作用决定的。具体地说,它对德育工作的作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能够引导师生员工去追求这一文化理想、实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这同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是一致的。学校提倡什么样的校园精神,怎样提倡,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历史表明,校园文化建设这块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我们必须加强对校园文化工作的领导、引导校园文化热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学校成文的、约定俗成的校规校纪、校风校貌等,对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着约束作用。因化为文化特质的校园精神,就成为校园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显然,这种精神上、思想上的熏陶所取得的德育效果,要比枯燥、单调的说教好得多。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任务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德育要求呢?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任务:1、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提高师生员工的精神境界。2、满足师生员工的文化生活需求,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提高师生员工的精神境界,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它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通过各种学术性的、科技性的、文化艺术性的、文艺体育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帮助师生员工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培养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情操,坚定对党的基本路线的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且教育、鼓舞他们积极进取、勇于改革、以科学态度和实干作风献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以爱国主义热情从事祖国“四化”建设。邓小平同志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德育思想,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这方面的思想,提高广大师生的精神境界,对我们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无疑具有重大的实现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要有助于大学生的个性完善与心理健康。内向性格的人,通过一定的社团活动锻炼,能逐渐变得活泼,开朗,善于与人打交道;意志薄弱者,在良好的校园文化塑造下,会变得意志坚强。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义更大,紧张的学习生活容易使人产生孤僻,寂寞,无聊等不良情绪。这种状况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向内可能构成对个体的危害,使人逐渐变得情绪低沉,形成不良习惯,发生心理上的抑郁症状;向外则可能因寻求某种刺激而转化为对社会的骚扰,因此,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使大学生课余生活能在愉快之中度过。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形成校园精神

要想很好的完成校园文化建设所需要达到的德育任务,必须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学校个性特色的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工作服务的保证。

校园精神是一种校园文化现象。所谓校园精神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从事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时及其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中体现出的思维活动和共同的心理状态,是师生员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等方面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

校园精神作为一种促进人向上的群体意识,它是某个特定学校广大师生员工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综合反映,它是师生员工们的共同理想,共同信念,共同追求,共同的意志和风格,职业理想,职业行为规范和标准模式等的综合体现。显然,这是我们德育工作必须占领的重要阵地。

那么,校园精神与德育工作两者的联系在哪里呢?这主要表现校园精神的导向作用上。校园精神对人们的激励和聚合,实际上已构成了对人们思想观念的确立和行为的产生发展的导向。生存于一定校园精神氛围的人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精神,抛弃什么或反对什么精神,以及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式,信念和意志品格等,一切现象无不要受到这一校园精神的熏陶和约束。如果个体的思想、行为与一定的校园精神不符或相背,即使他人不知或不加责备,本人也会感到不安。这便是校园精神的强大导向作用,促使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产生了从众现象,达到或逐渐趋向于一体化,从而使生存于该校园的人们具有某种“精神特征”。良好的共识,正是德育工作所要求的。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如果我们的德育工作能够把高校对学生的德育要求,融进校园精神的培育和发扬中,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育水平提高的思考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动力大系统,其内部之间彼此协调、相互促进。以校园文化建设来促进德育工作、需要校园文化建设自身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带来的社会形势飞速发展、高校的德育工作在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探索出新的途径,才能促进德育水平的提高。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走发动群众、增强趣味、对外开放的路子,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发动群众。校园文化是群众性文化,如果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吸引广大师生来参与,我们所倡导的校园文化就建立不起来,更无法达到寓教其中的效果,德育工作就将失去一条有效的途径。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坚持“点”“线”“面”三结合,“点” 是指班集体和学生寝室这样的学生基本组织单元,“线” 指学生社团,“面”指全校性的综合活动,不仅要考虑到“点”“线”的发动,而且考虑到“面”的普及。各项活动都必须力图最大限度地发动广泛的群众参与,充分挖掘群众的潜力,用校园文化精神去感染、教育学校的每一个人。让各位大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到锻炼的机会。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要求就在连续不断的,广泛的文化建设活动中渗透到了学生们的思想中。

增强趣味。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单调、枯燥,集中灌输过多。而没有趣味性的德育就像红花缺少绿叶的衬托,单调乏味,必然为受教育者所厌烦。所以,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并以之做为德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时,必须增强它的趣味性。概括地说,就是要内容丰富多彩,饶有趣味,形式新颖,有创造性。这样才能不断突破旧的模式和思想框架,给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才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并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受到祖国悠悠历史文明,灿烂传统文化、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近代爱国主义的教育;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个性修养的教育,从而积极而有效地引导他们自觉地达到文明的德育要求,给他们上了一场又一场生动的德育课。

9.中学期末德育工作会议简报 篇九

德育处副处长吴震宇老师首先反馈了班主任工作问卷调查的情况,指出学生对班主任的管理总体评价良好,值得肯定,同时希望各位班主任能够正确对待学生反映的问题,促进自身工作的改进。就期末工作,吴老师要求班主任做好以下几点:1、常规工作不放松,如卫生保洁、仪容仪表、安全工作、迟到现象等;2、做好考前纪律教育,严肃考风考纪;3、做好假期安全教育,确保假期生活安全。假期期间,班主任还应有计划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家访,密切家校联系。

会上,校长助理、德育处处长黄松林老师首先对一学期来,全体德育工作者的辛苦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完成期末各项工作,确保一个学期的圆满结束。黄助理还提出了德育工作的几点反思:在班级管理中应多点主动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要被动开展工作;工作中应讲究科学性,教育学生的手段应合情、合理、合法;工作中要讲究执行力,对于学校、年段交办的`工作应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10.德育工作简报-徐州第七中学 篇十

徐州七中德育处、团委编印

第17期

2010年1月10日

【名言赏析】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老子

【上周工作回眸】

1、传达室工作人员及宿管员会议进一步规范门岗,做好放假前的各项工作;

2、学生会精简人员并将各部门的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并落实;

3、筹备班主任工作论坛;

4、迎接贾汪区综合治理检查及徐州市消防支队的检查;

5、男同学的长发及早自习的迟到等现象得到大幅改善;

6、冬季跑操开始正式运行新的考核方案,本星期高一高二年级整体很好,高三年级有待进一步加强;

【本周工作导航】

1、进一步规范跑操(每个年级的前十名将会得到流动红旗);

2、学生会精简人员并将各部门的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并落实;

3、班主任工作论坛(四楼西会议室);

4、本周升旗仪式由朱校长作新年致辞;

5、三个年级部分学生座谈会;

【本周重点工作】

班主任工作论坛(四楼西会议室);

发:各处室、年级组、各班级

11.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德育功能

[作者简介]管永建(1954- ),河南南乐人,中州大学人事处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河南郑州45001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085-02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及其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几个方面。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包括高校校园中有形的教学、科研、生产、活动和服务的设施设备以及校园的绿化美化等,如教学楼、文化活动场所、校容校貌等,这些物质设施体现着大学的精神追求,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它可以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状态;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的共同制度和独有制度,如各种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管理制度和模式、规章条例、群体行为规范、传统习惯、典礼仪式等,是校园文化活动的规则;校园精神文化是指高校的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底蕴内核,包括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共同的价值观、办学风格等,这些构成一所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主体言行中的“活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等。校园文化系统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高校校园文化成为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1.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参与特征。作为广义上的高校校园文化,它所涉及的范围是全方位的。从校园文化的主体看,既包括学生,又包括教职员工;从形式上看,既包括丰富多彩的各种具体活动,又包括更深层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以及文化育人等教育方式;从内容上看,既包括精神文化的培养,又包括校园布局设施、规章制度等对人的风貌有较深影响的物质文化建设。广义上的校园文化,客观上决定了它广泛的参与特征。

2.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长期积累与沉淀而形成的特定环境群体文化,既具有浓郁的传统气息,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相对而言,高校具有良好的信息传播手段,信息吸收与传播快,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从整体上说,改革开放的大潮对高校的冲击和震荡,也会对校园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此外,高校将由过去的封闭式教育方式逐步转向开放式的面向社会的办学方式,高等教育完全面向经济主战场,这也必然会给校园文化建设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

3.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内在的凝聚特征。高校校园文化说到底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它使生活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多数人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这种观念和行为的认同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将推进工作、美化生话、和谐人际关系,促使全体成员集体感和荣誉感的形成。从校园文化凝聚力及其产生过程可以看出,德育工作应该参与到这一整体的建设中去,对于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自然性的文化因素应诱导和扬弃,而对于尚未形成的新的文化因素,则应灌输和引导。

4.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学术和专业特征。学校的教学与科研过程、学术与专业的传授熏陶,其本身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高校校园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这一载体,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教风、学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并且寓思想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使其经常化、具体化,更易为学生所接受。高校德育工作只有渗透到学校的中心工作,与教学、科研融为一体,才能充满活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普通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共同育人。高校德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导向功能。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阵地,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校园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均是学校精神的具体体现,对青年学生有着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格、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如高校普遍开展的人生道德系列讲座,学生心理咨询,理想、奋斗、成才的讨论会和辩论会,等等。这些活动引导着学生对自身价值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求。因此,建设校园文化就是要对校园文化进行控制、引导和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正向功能,抑制可能产生的负向功能,从而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2.教育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教育功能是高校通过教学和实习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规范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发挥教育功能时,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经常呈现出一种主客体共融的形态,“开展校园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广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主动参与,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场所。

3.约束和调节功能。校园文化既可以通过有形制度和无形校园精神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进行社会化转变的通道。它以变通了的、能被大学生接受的行为样式和规范促进他们逐步学习社会规范、人际交往技能和书本以外的知识,并经受各种失败与挫折的考验。校园文化的调节功能还表现在缓解与减少大学生的重大越轨行为。青年学生在心理上不成熟、好冲动,他们十分好动而又难于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种特征使青年学生很容易以激烈行为来释放他们青春的能量并导致越轨。校园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将越轨行为的宣泄移植到有益的活动形式上来。

4.陶冶和塑造功能。高等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而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自己的情操,高校校园文化在这方面的功能体现为通过文化无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这首先在于它创造了一个陶冶人的心灵的场所,以校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指导性作用。其次,与其观念体系相适应的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又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起着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会逐渐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也将不断出现新的形式。

1.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将会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丰富德育内容,活跃校园生活。市场经济对人的知识结构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只有复合型人才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才具有竞争能力。因此,大学生为了能在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所发展、有所成就,必然要提出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改革。而且大学生对一些有助于其全面成长的文化活动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必然会导致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使第二课堂教育的文化活动成为学校整体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使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使其走上健康的成长道路。社会化的目的是要把青年学生塑造成为社会所能接受的人。因此,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引导学生社会化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注重,许多人提出要把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来研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校园文化不仅使青年学生增长知识、获得技能、身心愉悦,而且可以弥补校园与社会的脱节,促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社会,从而承担适当的社会角色,为大学生从学生到社会成员之间的角色转换和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将更加开放。市场经济的观念已将高校的围墙打开了缺口,为校园内的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只有开放的校园文化,才能使青年学生在了解社会需要的前提下,更新知识,掌握技能,把握人生的方向。高校校园的全方位开放,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属于未来的,这就使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切内容、设施、途径和方法必须鲜明地突出现代社会的时代意义,预示着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所以,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现代社会最新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要让其具有把握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思想、道德和情操。

四、结语

在高校德育总体格局中,高校校园文化已成为大德育体系中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并以其特有魅力和育人功能与课堂理论教育相辅相成,成为高校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有力载体,在塑造大学生道德品质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园文化既是加强大学生文化修养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以某种特有的潜在作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改造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使高校人文精神形象化并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因而它的育人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还拓宽了高校德育的实践领域,使思想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实效性。同时,校园文化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有效地整合统一起来,从而构建大德育格局,形成功能互补的全员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既注重大学生人格的群体化的塑造,又为其个性的显现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和空间,使广大学生在接触社会、体验人生、增长才干的同时,加快了自身社会化的进程,这对当前独生子女比例日益增大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日益活跃,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这种活跃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价值取向偏移、品位参差不齐等,从而影响了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鉴于高校校园文化对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其品位和内涵,都应该比社会文化有更高的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推动和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和活跃,为学生增长知识、锻炼才干提供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又要紧紧围绕学校“育人”这一根本任务,正确把握校园文化主旋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领导、调控和管理,使其规范、有序,有效抵制资产阶级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通过校园文化媒介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确保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在高校校园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努力使广大学生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叶汉林.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高校德育工作[N].光明日报,2002-06-08.

[4]李刈.校园文化与高校德育[J].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论文辑刊.

12.谈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篇十二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隐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品行的形成更多是无意识的内隐习惯的形成过程, 因此在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中, 不仅道德认识离不开内隐学习, 而且道德情感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行为的锻造同样与内隐学习的状态密切相关。因此, 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学习过程, 更重要的是道德行为的养成。隐性的道德教育是学生的无意识学习, 是教育者以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 施教过程中教育的痕迹不明显, 教育者通过委婉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价值观念, 使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呈现主动学习, 而不是被动接受。校园文化就属于隐性课程, 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德育功能

1. 价值观的导向功能。 首先, 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道德知识的灌输与说理, 但也离不开长期生活于可感可知的一种具体生动的环境的影响。从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方面看, 当学生看到美的东西, 就会赞赏他们, 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 作为滋养。其次, 从校园文化的行为导向方面看, 广大师生的行为都传递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信息, 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 给学生以暗示和导向。再次, 从校园文化的制度性导向方面看, 完善、规范的制度体系是学校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价值观、培养意向的反映,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氛围, 必然会起到约束、激励、保障、导向的功效, 使师生员工在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行为上按照这样的价值准则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

2. 情感的激励功能。校园文化是激励学校师生员工追求卓越、努力创造、获取成就的重要机制。校园的有纪念意义且催人积极进取的雕塑、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碑、书法、绘画作品、历史名人、名言警句等, 这些本是无生命和情感的, 但经过教育者的精心设计, 都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 产生共鸣。在这样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下, 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师生员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不甘落后的情绪, 使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融为一体, 使他们的行为由自发变为自为, 由他律变成自律。

3. 人格的塑造功能。校园文化能塑造学生的心灵和形象, 它把校园精神的深刻内涵, 通过形象塑造内化在学生的思想、心理、思维、语言行为之中, 共同的校园文化和价值体系使学生对外界的事物作出价值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求真、向善、爱美的抉择。一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 其优良的传统、风尚会被继承和发扬下去并代代相传。如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就是具有某种校园精神文化特质的校园人的真实写照。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开放、动态、发展与变化的系统, 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从社会文化和其它文化中吸取营养, 并不断地调整原有的价值观体系, 确定新的价值观念、价值目标、价值取向。

三、创设隐性德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1.创建审美化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 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在反映。校园文化中作为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持续不断的、自然而然地进行的, 因此, 物质形态的德育课程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和创造, 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创建审美化的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共同创建遵循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如校风、校貌、校训等文化因素、教职员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这是隐性精神形态的德育课程。校园精神像一种无形的模具引导着人才的塑造, 创设激发学生道德需求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对道德教育有积极影响。

3.创建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 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学生行为、铸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 使学生能自觉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上一篇:中小学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管理制度下一篇:个性宣言座右铭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