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论文

2024-10-10

传统医学论文(共11篇)

1.传统医学论文 篇一

篇一: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导 师承 签订 公证

老师胡 星 林人员周 立 云日期 2008-1-10 日期 2008-1-10 甲方(指导老师): 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胡 星 林 姓名:周 立 云 性别: 男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49年1月25日 出生年月:1974年6月 14日

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住址 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 住址:

安化县梅城镇西镇街44号安化县梅城镇河山村

依据《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 法》(卫生部第52号令)的有关规定,经指导老师与师承人 员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建立师承学习关 系,双方订立合同如下:

一、师承教学时间:自 2002年 1月 15日至 2005 年 1 月15日止.二、师承教学的地点:安化县第二人民医院

三、师承教学的基本目标:

学习医生职业道德,树立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 人解除痛苦的思想;学习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医疗实

践中遵纪守法,文明服务。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中医学基础》等理论知识,虚心求教,学习中医技能,不断 业务水平。

四、师承教学的主要内容:

1.中医(民族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针灸学》、《正

常人体解 剖学与生理学》等知识。掌握辨证施治(含病历书 写)、取穴、针法灸法操作等多种技能 2.中 医(民族医)学术经验: 中医内科

3.中医(民族医)技术专长: 中医内科

五、师承教学的方式方法:

教师讲授,指导学生学习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六、指导老师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 的科学态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保证临床(实践)带教时 间,精心组织教学,悉心传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按照确定 的师承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带教任务。

七、师承人员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 的科学态度,勤奋好学,尊师守纪,保证跟师学习时间。虚心 刻苦学习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认真做好跟师笔

记,及时归纳整理,并加以研究。诚实地接受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完成教学计划确定的学习任务,努力提高 自身的职业道德、业务素

本合同一式三份,双方签字后经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师承关系合同自公证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 等法律效力,另一份由县卫生局留存备案。甲 方(签字或盖章): 章): 签订日期: 年月 日

乙 方(签字或盖 签订日期: 年月 日 指导老师师承人员签订日期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篇二:范本: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导 师承 签订

公证老师 人员 日期 日期 甲方(指导老师): 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 姓名: 性别: 性别:

出生年月:出生年月:

单位名称及地址: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住址:

依据《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第52号令)的有关规定,经指导老师与师承人员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建立师承学习关系,双方订立合同如下:

一、师承教学时间:自 年月日至年月日止,总计不少于1500学时(需有教学记录)。

二、师承教学的地点(需为合法医疗机构):

三、师承教学的基本目标(包括职业道德及业务水平):

学习医生职业道德,树立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的思想,学习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医疗实践中遵纪守法,文明服务,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等理论知识,虚心求教,学习中医技能,不断推高业务水平。

四、师承教学的主要内容:

1.中医(民族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中医理论基础》、《中医诊断学》、《针灸学》、《生理学》等知识,掌握辩证论治(含病历书写)、取穴、针法操作等多项技能。2.中医(民族医)学术经验: 3.中医(民族医)技术专长:

五、师承教学的方式方法:

教师讲授,指导学生学习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六、指导老师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保证临床(实践)带教时间,精心组织教学,悉心传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按照确定的师承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带教任务。

七、师承人员职责: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勤奋好学,尊师守纪,保证跟师学习时间。虚心刻苦学习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认真做好跟师笔记,及时归纳整理,并加以研究。诚实地接受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完成教学计划确定的学习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水平。

八、其它:

本合同一式三份,双方签字后经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师承关系合同自公证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同等法律效力,另一份由公证机构留存备案。

甲 方(签字或盖章): 乙 方(签字或盖章): 签订日期: 年月日 签订日期: 年月日

注:

1、签订本师承关系合同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

2、本师承关系合同书应经指导老师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篇三: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导 师承 签订 公证

老师胡 星 林人员周 立 云日期 2008-1-10 日期 2008-1-10 甲方(指导老师): 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胡 星 林 姓名:周 立 云 性别: 男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49年1月25日 出生年月:1974年6月14日 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住址 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住址:安化县梅城镇西镇街44号安化县梅城镇河山村

依据《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 生部第52号令)的有关规定,经指导老师与师承人员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建立师承学习关系,双方订立合同如下:

一、师承教学时间:自 2002年 1月 15日至 2005 年 1 月15日止.二、师承教学的地点:安化县第二人民医院

三、师承教学的基本目标:

学习医生职业道德,树立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

痛苦的思想;学习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医疗实践中遵纪守法,文明服务。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中医学基础》等理论 知识,虚心求教,学习中医技能,不断业务水平。

四、师承教学的主要内容:

1.中医(民族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针灸学》、《正常人 体解 剖学与生理学》等知识。掌握辨证施治(含病历书写)、取穴、针法灸法操作等多种技能 2.中医(民族医)学术经 验: 中医内科

3.中医(民族医)技术专长: 中医内科

五、师承教学的方式方法:

教师讲授,指导学生学习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六、指导老师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 态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保证临床(实践)带教时间,精心组织 教学,悉心传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按照确定的师承教学计划,保 质保量的完成带教任务。

七、师承人员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 态度,勤奋好学,尊师守纪,保证跟师学习时间。虚心刻苦学习指导 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认真做好跟师笔记,及时归纳整理,并 加以研究。诚实地接受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完成教学 计划确定的学习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业务素

本合同一式三份,双方签字后经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师承关 系合同自公证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另一份由公证机构留存备案。

甲 方(签字或盖章): 乙 方(签字或盖章): 签订日期: 年月日 签订日期: 年月日

2.传统医学论文 篇二

在世界各地, 传统医学是提供卫生保健服务的主要支柱, 或被当作一种补充手段。在有些国家, 传统医学或非常规医学被称为补充医学。传统和补充医学是卫生保健的一个重要却常常被低估的部分。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中都可找到传统和补充医学, 而且对其服务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质量可靠、安全有效的传统医学有助于实现大众卫生保健的目标。现在许多国家认识到, 需要制定连贯和综合性的卫生保健举措, 使政府、卫生保健工作者以及卫生保健服务使用者能够安全、有尊严、经济有效地利用传统和补充医学。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或土著治疗方式, 这些方式牢固地植根于本国的文化和历史。阿育吠陀医学、中医和阿拉伯医学等传统医学不但在本国很受欢迎, 而且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使用。同时, 有些形式的补充医学, 如人智医学、脊骨神经医学、顺势疗法、自然疗法和整骨疗法, 也得到广泛使用[1]。

世界各地的卫生系统正在面临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和卫生保健费用上升的情况。患者和卫生保健提供者都要求重振卫生保健服务, 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个体化医疗, 这为传统和补充医学产品、实践和技术服务的推广提供了可行性。欧洲有1亿多人是传统和补充医学的使用者, 其中1/5人口定期使用传统和补充医学;非洲、亚洲、澳大利亚和北美使用传统和补充医学的人数更多。

传统医学有很长的历史, 其是在维护健康以及预防、诊断、改善或治疗身心疾病方面使用的各种以不同文化所特有的无论可否解释的理论、信仰和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的总和。传统和补充医学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使用, 并因多种原因得到重视。在2013年2月举办的东南亚国家传统医学国际会议上,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指出:“质量、安全性和疗效有保证的传统药物有助于实现确保人人获得卫生保健的目标。对成百万的人而言, 草药、传统疗法和传统技术服务提供者是卫生保健的主要来源, 而且有时是唯一的医疗来源。这种医疗是就近提供的, 便于获取的, 并可负担得起的。这种医疗在文化上也是可被接受的, 并得到众多人们的信任。在卫生保健费用急剧增加和几乎普遍出现财政紧缩的情况下, 多数传统药物的可负担性使之更具吸引力。”

传统医学也突出地表现为应对持续不断增加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一种方法。为提高传统和补充医学实践的安全性和质量, 世界各国针对传统和补充医学技术服务提供者, 包括使用传统和补充医学的常规医学医师, 制定了质量、数量、认证和教育结构方面的法规, 许多国家已取得显著进展。在非洲区域, 传统医学知识和实践由传统技术服务提供者一代一代口述传授。近年来, 有些国家加强了培训规划, 以便提高传统技术服务提供者的知识水平。此外, 有些国家将传统医学纳入卫生专业学生的大学课程。例如,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刚果民主共和国、南非和坦桑尼亚不同的大学中将传统医学纳入药学生和医学生的课程中。在非洲区域, 具有国家传统和补充医学政策的非洲国家数量从2000年的8个增加到2010年的39个;具有国家传统和补充医学战略计划的国家数量从0个增加到18个。国家监管框架数量从2000 年的1 个增加到2010 年的28个, 其中包括传统和补充医学技术服务提供者的伦理守则和法律框架等各种文书。到2010年, 8个国家已具备制度化的传统和补充医学技术服务提供者培训规划, 13个国家已制定医科学生与传统和补充医学培训规划[2]。自2003年以来, 非洲区域各国每年庆祝非洲传统医学日。传统卫生技术服务提供者、常规卫生技术服务提供者、科学家、非政府组织及其他利益攸关方一起开展联合活动, 例如展览会、辩论会、座谈会、研讨会、专题讨论会和文艺表演等。这些活动提高了传统和补充医学的形象以及对其活动的认识。在2010年, 一些国家设立了国家传统医学周。到2010年, 22个国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 已对用于疟疾、艾滋病毒/艾滋病、镰状细胞贫血、糖尿病和高血压的传统医药开展研究。随后, 4个国家将传统医药纳入本国的基本药物目录。在进行基线调查时, 批准许可营销传统和补充医学产品的国家只有马里一个, 而现在已达到12个, 包括批准3种产品的喀麦隆和刚果、批准1 000多种产品的加纳和尼日利亚。

全世界对传统和补充医学实践和技术服务提供者的需求很大。在澳大利亚, 针灸师、脊骨神经医学医师和自然疗法医师等补充医学专业人员的需求量迅速增大, 1995—2005年期间增长了30%以上。在2005年, 为期两周的传统医学就诊量为7 501 000 人/次。根据中国的一次全国调查, 2009年中医就诊人数为9.07亿人次, 占被调查机构所有就诊人数的18%;中医住院病人数为1 360万人次, 占所有被调查医院住院总人数的16%。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80%的人口生活在总共有9 113个村庄的农村地区, 每个村庄有一个或两个传统医疗技术服务提供者, 共有18226名传统医疗技术服务提供者为80%的人口提供一大部分卫生保健服务。在沙特阿拉伯, 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 个人每年为传统和补充医学服务费支付560美元[3]。

传统医学在非洲和有些发展中国家广泛使用是因为这种医学触手可及, 而且在经济上也负担得起。例如, 非洲传统医疗技术服务提供者与人口的比例为1∶500, 而医生与人口的比例为1:401 000。因此, 对于农村地区成百万的人来说, 当地的传统医疗技术服务提供者仍然是他们的卫生保健提供者。在常规卫生保健系统根基良好的一些国家, 例如新加坡和大韩民国, 分别有76%和86%的人口仍然常规使用传统医学, 将传统和补充医学作为辅助治疗使用。在卫生系统结构发展良好的发达国家, 如北美和许多欧洲国家, 传统医学的使用较少。虽然促使人们使用传统和补充医学的理由很多, 但每个国家和区域之间也存在许多差异。调查显示, 个人选择传统和补充医学的原因很多, 包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增长, 希望获得更多信息以便了解可选方案, 对现有卫生保健服务越来越不满意, 以及重新关注与传统和补充医学紧密联系的“整体医护”和疾病预防等。此外, 传统和补充医学在疾病无法治愈的情况下更注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澳大利亚, 传统和补充医学使用者表示:常规医学治疗失败以及希望获得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使用传统和补充医学的主要动机。美国一项调查显示, 一年中, 在家庭医疗环境中向整骨疗法医师求医的肌肉骨骼不适患者占所有求医人数的23%。在法国, 向提供与常规医学不同的替代疗法的医生求医的慢性肌肉骨骼疾病患者比例更大。许多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寻求补充/替代医学治疗。在中国, 国家中医服务监测数据显示, 2008年中医医院住院病人的前五类疾病为:脑血管意外、椎间盘移位、痔疮、缺血性心脏病和原发性高血压。2011年韩国韩医医院住院病人的主要疾病为骨骼、关节和肌肉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以及面部神经疾病。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传统医学在满足人们初级卫生保健需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传统和补充医学产品包括草药、草药材料、草药制剂以及含有植物部分、植物材料或混合物作为有效成分的草药成品。在有些国家, 草药还可包含不源自植物的有机或无机天然有效成分 (例如动物和矿物材料) 。传统和补充医学实践包括药物治疗和以程序为基础的卫生保健治疗, 如草药、自然疗法、针刺疗法和脊骨神经医学、整骨疗法等手法治疗, 以及相关技艺, 包括气功、太极、瑜珈、热疗及其他身体、心理、精神和身心疗法。

在中国, 约有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各级传统医学医院和综合性医院、诊所以及卫生站在内的440 700家卫生保健机构提供传统医学服务, 床位数达到520 600 张。约有90%的综合性医院包含传统医学科室, 向门诊和住院病人提供传统医学服务。传统医学医疗机构与常规医疗机构一样, 同样受国家关于医疗机构的相同法规约束。传统医学技术服务提供者在公立和私立诊所与医院都可执业。政府和私立部门的保险完全覆盖传统医学, 包括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和傣医学。公众或患者可自由选择传统医学或常规医学卫生保健服务, 他们的医生也可以提供建议, 说明哪种疗法可能更适合于他们的健康问题。

安全与有效的传统和补充医学对于人民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近年来, 关于传统和补充医学的最重大问题之一是:传统和补充医学如何通过在卫生系统 (尤其是初级卫生保健) 中改进服务方式才能够有助于全民健康覆盖。为了使传统和补充医学发挥潜力, 人们必须了解在使用传统和补充医学来补充常规医学时, 可获得的效益和可能的风险。传统和补充医学界必须为消费者提供关于其产品、实践和技术服务提供者的更多信息, 使患者能够作出知情选择。世界各国应当鼓励常规卫生保健专业人员与传统和补充医学技术服务提供者之间相互合作及信息分享, 才能促进传统医学和补充医学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SOFOWORA A.Medicinal plants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Africa[M].New York John Wiley, 1982.

[2]ORGANIZATION W H.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2014-2023[M].Medicines, 2013.

3.传统医学四朵花 篇三

第一朵花 中医学

中医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医疗技能,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中医各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理论;掌握中药方剂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熟练和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重病症进行初步处理的能力;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基本方法,了解中医药学科和现代医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中医学专业的修业时间一般是五年,主要课程有中医学基础、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籍、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毕业实习时间一般不少于48周。

开设院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医学院等。

第二朵花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针灸推拿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针灸、推拿医疗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与本专业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中医临床技能、针灸、推拿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针灸、推拿诊疗各科疾病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知识以及主要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运用针灸、推拿处理临床各科疾病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医学尤其是针灸、推拿学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针灸推拿学是五年学制,主要课程有中医学基础、人体解剖学、生物力学、中医古典医籍、经络学、刺灸学、手法学、功法学、中医内科学、神经病学、针灸临床治疗学、推拿临床治疗学等。

开设院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

寻花探路:

作为中医的故乡,我国传统中医以师承传授为主、缺乏学校教育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创造了以院校教育为主,师承教育和继续教育共同发展的中医药教育模式,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院校体系基本建立。

近年来,中医学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及民众的欢迎。有关资料显示,前几年来华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本科生、研究生已达数千人,加上进修生和短期培训生,已经占到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5%以上。中医药类专业位列外国留学生首选专业的第二位,仅次于汉语言文学。一般说来,中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外乎以下几种选择:当医生,帮助人们解决疾病的困扰;当教师,在大专院校进行医学教育;做研究员,对中医的理论体系进行研究探索或研制开发;做药厂或医药公司职员,从事中药的研制、开发或药物的销售工作等。

第三朵花 藏医学

藏医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藏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以及认药、制药、用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藏医院、藏药厂及藏医药学的研究领域和有关单位从事藏医医疗、教学、科研及藏药开发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藏医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藏医临床医疗技能,并学习必要的现代医学知识,受到藏医临床操作技能、医疗、制药、用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藏医的理法方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能力。主干学科为藏医基础理论和藏医临床医学。主要课程有藏药概论学、藏医人体学、藏医病机学、藏医三大基因学、藏医保健学、藏药方剂学、藏医外治学、藏医诊断学、藏医内科学、藏医热病疫病学、藏医五官科学、藏医儿科学、藏医妇科学、藏医外伤学、人体解剖学、诊断学、中医学等。

该专业是五年制,毕业后即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采药认药、制药实习、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时间一般不少于48周。

开设院校:

青海大学、甘肃中医学院、西藏藏医学院等。

寻花探路:

藏医药学起源于西藏,是藏族人民在高海拔、空气稀薄、缺氧的自然环境中,通过长期丰富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博采祖国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和古阿拉伯医学之长,而形成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传统医学体系,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藏医的神秘一直吸引着中外游客的关注。根据史记记载:公元前几个世纪,藏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就已经认识到动、植、矿物的某些部分有解除身体病痛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西藏各个医学流派的共同努力下,藏医学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藏医学有了长足发展,截至2008年10月底,全区已有独立的藏医医疗机构18所。而且藏医药学的学科建设也十分完善,从硕士到博士,有整套培养体系,目前,首批硕士研究生已经毕业。

第四朵花 蒙医学

蒙医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蒙医学基础理论、医疗技能以及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能在本专业和蒙西医结合方面的医疗、教学、科研等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蒙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蒙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现代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受到蒙医临床操作和辩证施治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蒙医理法方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能力。主干学科为蒙医基础理论、蒙医临床医学,主要课程有蒙医基础理论、蒙医诊断学、蒙药学、蒙医方剂学、《四部医典》导读、蒙医疗术学、蒙医温病学、蒙医内科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中医学等。

蒙医学专业是五年制,所授学位为医学学士。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采药认药、制药实习、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比起其它专业时间相对长些,一般安排56周。

开设院校: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等。

寻花探路:

据了解,我国蒙医学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但一直流传在民间。1958年,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始蒙医学本科专业的招生,使蒙医学从民间走进了高等学府。2005年,学院又将蒙医学教学提升到博士研究生层次,开创了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蒙医学博士的蒙医学高等教育新形式,学院部分教授被选为全国第一批蒙医学博士生导师,并招收了蒙医学博士生,结束了全国没有蒙医学博士教育的历史。

如今,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内蒙古已建立起专科、本科、留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等比较完整的蒙医学高等教育体系,蒙医专业也已成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目前内蒙古医学院蒙医药学院设立有蒙医、蒙药两个专业,拥有蒙医医史基础、蒙医文献、蒙医内科、蒙医外科、蒙医疗术、蒙医方剂等8个教研室,建有蒙医药博物馆、蒙药炮制实验中心、针灸疗术学实验中心,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蒙医治疗脑震荡疗效评价研究》等重大科研课题。在国家与地方民族医药政策的支持下,内蒙古医学院蒙医药学院依托自身资源,采取传统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蒙医药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提高蒙医药疗效,促使传统蒙医药学进一步发扬光大。

4.传统医学论文 篇四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的科学。

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则是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科学,其本体学科是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的应用范围:

1.防治心身疾病

2.解决伤残,缺陷,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

3.解决护理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

4.对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保健

5.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例题

医学心理学是哪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

A、医学

B、社会学

C、心理学

D、生理学

E、生理心理学

正确答案:C

5.中国传统节日传统作文 篇五

去年端午节我很开心,因为这天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粽子。

哎呀!时间过得好慢啊!我盼啊盼啊,终于盼到晚上吃饭的时间。“开饭啦!”妈妈从厨房里端出一盘热气腾腾的粽子,粽子的清香扑鼻而来。我赶忙跑到餐桌旁,拿起一个粽子。“哎呀!好烫呀!”我一边叫喊,一边甩着手。“你先别拿呀!”妈妈叫起来,“等粽子凉一些了再吃呀!”我只好闷闷不乐地坐在沙发上,看着天花板发呆,而且还不停地唠叨着:“什么时候粽子才能凉一些呢?”突然我听到妈妈在叫我:“可以吃了!”我立刻从沙发上跳下来,冲到餐桌旁,拿起一个粽子就往嘴里送。可就在这时候,妈妈制止了我。“妈妈,你在干什么呀?”我生气的问。“粽子上的粽叶还没有弄下来呢!”妈妈哭笑不得地说。“哦!我忘记了。”我小声的嘀咕着。我把粽叶弄下来之后发现:粽叶的两端尖尖的,是椭圆形的,我咬了一口粽子,粽子把我的嘴巴粘住了,我努力张开嘴巴。这时,我突发奇想,如果那些话包子吃了很多粽子,那就可以让他们不能顺利地讲话了。这粽子不仅香甜软糯,而且还可以填饱肚子。

原来吃一个粽子也不容易啊!我期待今年的端午节能早点到来,可以品尝到更多其他口味的粽子。

6.弘扬传统文化 推崇传统美德 篇六

——户部寨乡一中特色发展规划

在21世纪学校发展的视野中,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确保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和生长点;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是凸显学校鲜明个性,拓展办学境界的立足点。我们清醒的认识到,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学校特色发展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校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县教育局特色办学思想指导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积极投身于创建特色学校活动之中,现制订三年发展规划,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1、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养成良好的各种习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2、积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紧紧围绕教育理念和主体办学指导思想,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成长。

3、凸显学校特色,着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特色创建的理念

让教育回到原点,用文化的力量左右着人生,用传统文化经典来醺陶我们的学生,滋养学生的心灵。用习惯的力量来促使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

三、背景及现状分析

1、时代背景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民族精神之所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认识如何,它的公民的文化品格如何,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乃至它的前途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昂然挺立,在很大强度上将要得益于我们血管中流淌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滚烫血液。同时,它也是一个自信的民族之所以自信的最大理由。

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人心的凝聚、社会整合、规范秩序的确立,有助于对人的思想行为塑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与生俱来的神圣责任。

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缺乏、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他们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如传统美德、传统节日、文学名著、诗歌词赋、成语、毛笔字等没兴趣,而对洋文、洋节日、洋快餐、日韩明星、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却倍加推崇。

不能说出现这种现象的责任完全在学校,但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正处于积累知识,思想还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为了响应这一号召,担负起这一使命,也为了提高学校自身的竞争力,我校力求在创建实施学校特色的过程中,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并结合各科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真正用传统文化精神和世界优秀文化哺育青少年,培养他们宏阔的视野、博大的情怀、独立弘毅的人格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人格精神的一代人或几代人,才能担当起自己经历的时代风雨,完成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2、学校现状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多数学生来自农村,而父母大多常年外出打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虽高,但只能为孩子从金钱上对孩子补偿,多数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孩子们缺少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学生身上缺少书卷气,进而文明礼仪不知、不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着“做人懂礼、学习自觉、习惯养成、全面发展”的原则,我校在特色建设过程中,确立以“弘扬传统文化 推崇传统美德”、“植根经典土壤

奠基品质人生”为主题,以“读千古经典,与圣贤为伍”为诵读的口号。并计划在此主题下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教育活动。我们将以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努力实现“做人懂礼

学习自觉习惯养成 注重个性 因材施教 特色发展”办学愿望。

四、总体思路和目标内容

(一)总体思路

从学校特色项目创建着手,不断充实完善、巩固提高,逐步构建学校特色,形成学校特色文化,争创特色学校。

(二)目标内容

1、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来建设,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力求让学生在校园中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意识,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通过传统文化经典和世界优秀文化的诵读和积累,启迪学生的心智。学生会从这些经典名篇中自觉自悟出做人的道理,并在教师、家长的协助下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美好的品质,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爱他人、爱自己的人生道理。

3、我们将编写作为全校学生必修校本课程的教材,使每个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故事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力争在校园内掀起学生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高潮,形成校园人人读书、时时读书、处处读书的氛围。

五、特色项目和创建形式

我们本着“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凸显个性”的办学原则,根据学校内外环境,一是重学校的现实和基础,避免不切实际出现有计划无实施或有尝试无结果情况;二是重教育的总体发展形势和大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能与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律相违背;三是重学校横向的发展情况,看自己学校特色能否得到充分的凸显和张扬,深入到学校的每一个方面。

据此,我们把“弘扬传统文化 推崇传统美德”、“植根经典土壤

奠基品质人生”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切入点,通过“感受经典 静心读写”、“弘扬传统 落实行动 ”两个特色项目,力求深入到全校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学、制度与文化三个层面,引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

特色项目创建内容及目标从以下方面进行开发、实施和创建

(一)感受经典 静心读写

1、背景:让中华经典进校园,倡导校园诵读之风。根据学生学段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进行科学的、序列的诵读教材安排。既有必诵篇目,也有选诵篇目。以“读千古经典,与圣贤为伍”为主题,以“阅读体验月”和“师生共读”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学生搭建阅读的广阔舞台。

2、目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为核心,形成鲜明的读书特色。激发阅读兴趣,帮助学生乐读;教给阅读方法,帮助学生会读;推荐相关读物,帮助学生多读。

3、主要途径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学校的墙壁、宣传栏、校园内张贴和悬挂适宜的诗文,校园广播也要在课间早晨、中午休息时间播放优美的古诗文和优秀的中外文学名著欣赏。形成一种浓郁的阅读文化氛围。

(2)、学校安排每天40分钟晨读,课前2分钟,课间操后及每周一下午古诗文活动课为学生诵读时间,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做出时间上的保证。

(3)、开发以“诵读经典美文 让阅读滋润心灵”为主题的特色校本课程。结合“精读百书”工程,充分利用县教育局配发给我校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建立一个学生必读书库,并要提高图书流通率,为广大师生系统阅读名著原典创造条件。

(4)、学校每年9月举办一次读书节。每学年12月进行师生诵读汇报展示活动;每学年2次的专题读书论坛;每年5月举办一次的“经典诵读”擂台赛。

(5)、每班确定班级阅读成长计划,学生学年阅读计划。倡导师生共读,创设书香班级。一学年评出“十佳读书之星”、“十佳阅读班级”、“十佳阅读型教师”“十佳讲故事能手”等。

(二)弘扬传统 落实行动

1、背景: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远绵长的历史,是古老的礼仪之邦。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深厚的文化遗产和教育经典,成为我们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时下,我们的许多优秀传统与年轻一代渐行渐远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我校把“感恩教育”“魅力中国节”等系列主题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切入点和特色建设的着力点,大力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2、目标:通过系列主题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发传统民族精神。

3、主要途径

(1)、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族节日”“古诗词”等为主题,积极开发传统美德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更加有效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美德。

(2)、重视传统节庆教育。学校充分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如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端午节给学生讲解节日的由来,纪念爱国先人;中秋节开展赏月赛诗会;每年的重阳节,学校组织各年级召开重阳“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增强他们对父母与长辈的感情、懂得体谅父母,孝敬长辈。

(3)、每月开展“国学”大讲堂。邀请国学专家本校对国学有研究的教师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引领师生与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让学生走近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杜甫,理解什么是忧国忧民;走近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让学生在阅读中解读并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的传递、精神的传递。

(4)、积极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舆论环境,在学校张贴标语、图片、宣传画等文化载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专栏、专刊、学校广播站等媒体,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站的作用,每周固定时间播放经典美文诵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知,提高了他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性。

(5)、利用学校的第二课堂,积极开展传统的文体活动。学校开展的兴趣活动小组有:合唱队、舞蹈队、绘画小组、书法小组、武术队等,坚持常年训练。学校大课间自编操为中华武术—励志操。每学年教师节进行校园艺术节师生作品成果展示,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学校特色建设的步骤及目标

我们将围绕“确立特色——打造特色——显现特色”的思路确定三步走:

(一)近期目标:确立特色项目-----2011年

主要工作:

1、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2、注重引领,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制定特色发展规划方案。

3、启发指导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培养成为学校特色资源的开发者。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及开发。

4、各年级组按方案组织实施工作,特色初步显现。

(二)中期目标:形成学校特色-----2012年

主要工作:

1、学校将根据特色发展规划方案及学校特色建设的总体目标系统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

2、研究完善与创建工作相匹配的各方面规章制度。

3、各年级组、各兴趣活动小组开展系列特色活动,特色进一步强化并显现。

(三)远期目标:建成学校特色-----2012年

主要工作:

1、形成学校独特文化和校本资源。

2、争取上级支持,对学校进行整体包装。

3、申报“濮阳县特色学校”。

七、创建措施

在特色建设中,我们将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扎扎实实的措施,力争把学校的特色做实、做强、做美。

(一)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水平。因此,我们要搞好传统文化教学,必须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

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养训练,形成一支以语文组全体教师为主,其他科教师自己参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队伍,为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开发孝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

如果说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的各科教学结合起来是百花齐放,那么开发孝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就是一枝独秀了。开发孝文化教育校本课程是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深入开展的重要体现,它是一所学校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有力方面,是破解当前德育难做的关键。

进行校本课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更加有效地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热爱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教师,特别是文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用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领学生与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让学生走近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杜甫,理解什么是忧国忧民;走近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让学生在阅读中解读并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的传递、精神的传递。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营造积极良好的舆论环境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我们应在学校张贴标语、图片、宣传画等文化载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专栏、专刊、学校广播站等媒体,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要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校园文娱活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努力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

(五)成立多种学生兴趣小组,内化传统文化

学校成立合唱队、舞蹈队、绘画小组、书法小组、武术队等多个宣传传统文化的学生兴趣小组。学校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判断,并自觉践行传统美德对自身的要求。

八、保障机制

(一)成立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李善阔

副组长:靳明勇 郝兆胜 程善修 郭俊民 冯海忠

成员:年级组长、各班主任、语文组、音体美组

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负责人:靳明勇

(二)制度保障:

强化领导小组的领导工作,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能与分工,建立健全“层层负责,上下协调,分工合作”的管理机制。加强各方面制度建设,使制度建设为创建工作服务。

(三)后勤保障。

学校在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中给予经费上的大力支持,用于设施配置、教师培训和对外交流等,保障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7.精准医学与影像医学 篇七

医学科学的进步,可谓一日千里,日新月异;大家越来越注意到,精准医学这一名词近来成为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及医学杂志热议的话题。精准医学由何而来,如何演变,去向何方,和影像医学有着怎样的联系,我们应当如何去认识它,如何才能使它为我所用,从而指导临床和科研的方向,是当前医务工作者需要明确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1 精准医学的概念和起源

精准医学的英文名称为precision medicine,何为精准,其实精准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精准武器,它由高精确度制导系统引导,远距离直接命中目标[1]。2004 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基因检测为指导的用药论文,提出了“精确打击”这个新概念,受到了医学界,特别是肿瘤治疗学界的追捧。2012 年11 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论文系统提出了精准医学的纲要,对精准医学的理念、内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而2015 年1 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提出,要把精准医学作为国家战略,计划2016 年投入2.15 亿美元推动,更是在全世界掀起了探讨及推行精准医学的热潮[2]。

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对“精准医疗”的定义:“精准医疗”是一个建立在了解个体基因、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新兴疾病治疗和预防方法[3]。从精准医学的概念,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精准医学的意义:现代精准医学是通过生物样本库得出完整的临床信息,结合分子影像,大数据分析,形成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贯穿于诊疗的全过程,从而优化诊疗,精准治疗,最终实现增加疗效,解决治疗不足、治疗过度问题,减轻治疗的损伤,降低费用的目的[2]。

2 精准医学开发应用的现状

2.1 当前的医疗模式及发展精准医学的必要性:全美每年2 兆美元的医疗费用中,至少有30%花在了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治疗上[1]。同样,我国目前的医疗制度和现状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问题,粗放化的诊断和治疗导致低效和高耗,继而成为导致医保资金不足和医疗资源惊人浪费的原因之一。过去的模式下是按照器官划分肿瘤,如肺癌、乳腺癌、胃癌、肠癌等,然后再根据病理形态划分不同类型,而现实情况是有些患者,其实是在盲目化疗,药物对他根本没用甚至有害。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则表明,同一器官肿瘤具有不同的分子异常,应该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而具有同一种分子异常的不同器官的肿瘤具有相同性质,可以使用同一种治疗方法;因此基因检测可以有效指导诊断和治疗。这种通过基因来诊断和治疗肿瘤的精准和高效体现了精准医学的优势所在。

医疗的目的是患者最大获益,同时需兼顾社会公平与效率。精准医疗模式本着患者的最大获益和社会医疗投入的高效配置为宗旨,为每一个人提供量体裁衣般的疾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计划,以最小资源投入获取最大健康保障,从而提高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

2.2 迈向精准医学所需的必备条件:这种“在正确的时间,给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治疗,而且要次次如此”这一目标,是目前的医疗体系无法实现或者很难实现的,实现这一过程也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医疗模式,因此,说“精准医疗”是一场革命并不为过。从技术角度讲,首先是生物芯片、蛋白质技术发展带来的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其次是分子影像、手术导航和微创技术等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再次是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为精准医学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准备[4]。从内涵上讲,精准医学又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转化医学、生物医学、计算机学,甚至法律、伦理、社会等很多学科息息相关。具体到医疗行业,从医疗管理机构到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等多方面都要发生与精准医疗相适应的变化:比如疾病分类的方法的转变、专业术语的更新、临床诊疗原则的制定、从业人员标准提升、医疗IT系统服务能力的改进等[5]。因此,精准医学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必定经历复杂、长期、艰苦的努力和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跟进,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和互动。

3 影像医学在精准医学中的地位、作用及面临的挑战

3.1 精准医学的支柱之一、 影像医学的发展方向——分子影像:精准医学实际上是在个性化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借着个性化医学的理念,联合了很多影像的资料,指向的是每个患者的需求。未来的影像医学将从目前以形态(解剖)为基础的诊断向功能诊断、分子水平诊断发展。个性化医学将是新医学模式的核心之一,而影像医学检查技术,将可能是个性化医学的核心和基础;影像医学应该从原来提供单纯的影像学信息,主要是形态学信息向提供生物学信息进行转变。

分子影像是将先进的影像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多门学科互相融合,在分子水平进行成像的一门边缘学科[6]。2005 年,美国核医学会(Society of Nuclear Medicine,SNM)和北美放射学会(Radiological Societyof North America,RSNA)共同规范了分子影像的定义[7],即 “通过直接或间接监测并记录分子或细胞的时空分布来显示生化、生物、诊断或治疗过程”。分子影像学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活性药物筛选、甚至实时评价治疗效果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分子影像与患者的临床诊治密切相关,可以揭示疾病的生物学过程,指导个体化治疗及新药的研发和应用[8]。在肿瘤方面,分子影像可以准确地显示肿瘤的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指导临床诊断和分期、评估治疗靶点、监测治疗效果以及判断预后等[9];在心脏疾病方面,分子影像可个体化评估并指导治疗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形成、新生血管生成及移植后排斥等[10];此外,分子影像还是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早期诊断、风险分层、治疗评估和随访的重要工具,在神经系统肿瘤、痴呆、运动异常、癫痫和心理疾病的诊疗中,也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1]。

分子影像作为基础和临床共用的工具技术,也必将成为转化医学的主要路径之一。利用分子影像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可以对活性分子在单个细胞或整个有机体中发挥生物活性的机制进行研究;在临床上,最终可能利用基础研究得到的信息,针对不同的患者建立个体化的病变组织乃至细胞的功能档案,生产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总而言之,分子影像作为转化医学的主要工具,将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1]:(1)从分子和细胞水平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疗;(2)在药物的研制、开发和评价中发挥作用,指导临床对患者分层治疗,甚至个体化治疗;(3)在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如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的转化和应用中发挥作用。 此外,分子影像技术在基因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立体适形调强放疗等新技术、新方法的相关基础研究、转化应用、临床治疗指导和效果评估中,也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 影像工作者如何应对精准医学:在”精准医学”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下,早在2012 年第98 届RSNA已经提出 “患者至上、诊断精准”的新方向,为未来医学影像“以患者为中心的早期、精准、安全诊断以及有效辅助治疗”的终极目标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提出了在精准医学中精准诊断的重要意义以及价值,“患者至上,精准诊断”为现阶段影像医学的努力目标。

那么,现阶段如何才能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早期、精准、安全诊断”呢? 作为广大的影像工作者,分别处于不同级别的医疗与科研单位,尤其在分子影像领域,实际能够参与及开展的工作均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如实验室的设备、条件、环境、经费等)。然而,在日常工作中,影像诊断手段(如X线、CT、磁共振、超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等)的比较选择,应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选择最简便、最少损伤、最少费用的方法,达到最佳诊断目的至关重要;而针对每一位患者设计个性化的检查方案并付诸实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首先面临的任务,以CT成像为例,众所周知,对比剂、患者、设备因素共同影响CT的图像质量[12],比如患者的体质量、年龄、性别及检查部位等要求不同的个性化扫描方案,以达到辐射剂量和造影剂用量最小化、强化效果和图像质量最优化、诊断结果精准化。这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诊断效果。而在更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依据不同的年龄,结合各自不同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纵观影像检查后的阳性表现,再精密分析与推理,给出最合理的诊断意见,都将是“诊断精准”所涵盖的内容,也将是实践“患者至上,精准诊断”的必经之路。而要达到此目的,也必将对影像医学从业者提出更高要求:崇高的职业道德与操守;不断强化解剖、病理知识,并与影像知识有机结合;不断地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专业基础上,更要广泛地与临床密切地结合、向临床学习,掌握新概念、新动态。诚然,这些都将对临床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践行“精准医学”“精准诊断”的基础与前提。

参考文献

[1]夏锋,韦邦福.精准医疗的理念及其技术体系[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11):1-4.

[2]刘也良,韩冬野.精准医学时代来临[J].中国卫生,2015(6):64-66.

[3]Mirnezami R,Nicholson J,Darzi A,et al.Prepairing for precision medicine[J].NEJM,2012,366(6):489-491.

[4]詹启敏.精准医学的发展需求和战略思路[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5,30(15):10.

[5]田埂.“精准医疗”引发医学革命[J].中国经济报告,2015(6):112-114.

[6]宋武战,池君,汪静.分子影像技术与传统影像设备的对比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7):53-54.

[7]Thakur ML,Lentle BC,SNM,et al.Joint SNM/RSNA mole-cular imaging summit statement[J].J Nucl Med,2005,46(9):11N-13N,42N.

[8]Rudin M,Weissleder R.Molecularimaging in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J].Nat Rev Drug Discov,2003,2(2):123-131.

[9]Weissleder R.Molecular imaging in cancer[J].Science,2006,312(5777):1168-1171.

[10]Jaffer FA,Libby P,Weissleder R.Molecular imaging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Circulation,2007,116(9):1052-1061.

[11]吴晨希,朱朝晖,李方,等.分子影像:转化医学的重要工具和主要路径[J].生物物理学报,2011,27(4):327-334.

8.保护医学:挑战传统 篇八

近年来,随着艾滋病、登革热、埃博拉、莱姆病、尼帕、SARS等新发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人类的生命与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也使得人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传染性疾病的出现为何越来越频繁?

危害人类的六大传染病

艾滋病 艾滋病目前在全球每年造成200万~300万人死亡,同时治疗艾滋病每年要花费50亿美元。尽管关于艾滋病的起源还有争议,但它从非洲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传播给人类已是不争的事实。

登革热 登革热存在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有近20亿人口受到感染的威胁。当前,登革热有急剧扩大流行的趋势,其原因之一是全球气候变暖。这造成该病流行范围从热带、亚热带向温带地区扩展,受害人群增多,并使蚊子活动季节延长,活动区域扩大,病毒在蚊子体内增殖活跃,病毒的毒力增强。人口大量流动是登革热流行扩大的另一重要因素,现代化交通促成登革热的远距离扩散。

埃博拉 埃博拉出血热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病毒性疾病,病死率达到50%~90%。该病起源于非洲丛林中,尽管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人类的传染源,但它们并不是自然宿主,它们和人一样是通过直接接触自然宿主或者从自然宿主通过某种传播链而感染。实验表明,感染病毒的蝙蝠不会死亡,这表明这些哺乳类动物在热带雨林中起到保存病毒的作用。

莱姆病 莱姆病是一种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为莱姆病螺旋体,通常以蜱为传播媒介,在人和动物中广泛流行,人被蜱叮咬后约有1%的发病率。莱姆病在全世界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都已有病例报告,此病在美国是传播最快和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我国长白山、天山、祁连山、六盘山、太行山和武夷山都是莱姆病疫源地。莱姆病侵犯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早期以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征,同时出现发热、多汗、疲乏、无力、头痛、颈强直及肌肉、骨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后期则出现关节、心脏和神经系统等受损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可使人永久性残疾。

尼帕1998年9月,尼帕病毒在马来西亚首次暴发,在几个月时间内大批牲畜死亡,所感染的276人中有105人丧生。随后的研究证实,狐蝠是尼帕病毒的自然宿主。

SARS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导致全世界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尽管自然宿主是否是野生果子狸迄今还在探究过程中,但SARS病毒由市场或餐馆的果子狸传给人已经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

保护医学:新兴的交叉学科

从以上的流行病例可以看出,这些暴发突然、传播迅速、危害极大的疾病与野生动物、外界环境条件往往有着直接的关系。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健康与动物健康、生态系统健康已经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于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保护医学诞生了。

1996年,Koch在一篇题为《野生动物、人类与发展》的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保护医学”这一名词,并提出了它的概念和基本含义,将这一健康与生态交叉的学科正式提出来。Koch理念的核心是:健康涉及整个生命网;健康体系包含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生态过程联结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约束所有的生命体系。随后,人们对人类健康与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气候或环境变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研究和探讨,这方面的综述文章和专著也较多,例如Grifo论述了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健康的关系,Epstein论述了气候、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关系。至于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共患疾病,或包括家养动物的人兽共患疾病的研究和报道,以及论述人类健康与动物疾病之间关系的文章和著述,则更加丰富。

保护医学正式诞生的标志,可以认为是《保护医学:生态健康实践》一书的问世。2002年7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65位国际著名学者联合撰写的这本学术专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保护医学的内容、方法、研究意义和实践工作,成为这一交叉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目前,美国的多家研究机构已经正式以“保护医学”命名。可见,保护医学是年轻而且极其活跃的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从概念上讲,保护医学是在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三个层面的交叉;但它又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交叉,而是各个学科知识与方法的整合。它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研究病原体、宿主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研究物种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例如,它探讨气候变化对疾病传播与控制的影响,也探讨疾病对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影响。

事实上,传统的人类医学在审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健康联系方面往往很片面,通常将危害人类健康的焦点集中在污染扩散等环境的下游因素,而不是生态退化、物种减少、污染防治等预防性的上游因素。保护医学的目的在于证明健康联系着所有的物种,尤其是从生态的角度看待健康问题时,人类的健康离不开其他物种的健康,反之亦然;而所有生命的健康又与它们所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健康密切相关。

保护医学的四大研究热点

目前,保护医学研究的热点和关键问题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全球生态变化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其中气候变化是关系到生态健康的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它在促进传染性疾病从热带地区到温带地区的传播中起主要作用。例如,温带地区现在已经发现了疟疾和登革热等原先只在热带地区才能见到的疾病;

二是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导致的物种灭绝的速度提高到了人类出现前的100~1000倍。我们在失去大量动植物物种的时候,很可能有许多物种还没有被人类发现,而它们可能是有价值的新药物的来源。而且,所有的物种和自然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其特点是具有服务功能,包括调节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大气水分循环、净化饮用水、调节全球温度和降水量、形成土壤和保肥、植物授粉,以及提供食物和燃料等,因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所有生命支撑的服务功能,而这种功能的丧失正是由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的;

三是媒介传染生物与景观变化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景观变化就是指原始森林的砍伐和人工造林带来的森林的演替,这种变化使得病原体寻找新的自然宿主,从而有可能进一步感染给人。例如,狐蝠本来分布于原始热带雨林,但由于人类不断砍伐森林,它们飞到人类活动的地区,将尼帕病毒传播给家畜和人;

四是人兽共患疾病与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动物携带的病原体和寄生虫会传染给人类,给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另一面,野生动物的自然保护问题也成为人兽共患疾病管理的挑战。西尼罗河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蔓延迅速。已知美国有150多种鸟类、15种哺乳动物和1种爬行动物已经感染上了这种病毒,这对许多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影响越来越大。与生态旅游相关,中非的山地大猩猩受到人类疾病的威胁,流行性感冒、麻疹和肺结核都给它们的种群带来巨大伤害。

9.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 篇九

医学伦理素养之养成,就是一个人对医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理解,并将此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

一、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现实价值

1.医学伦理素养是当代医学发展所需。

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它的发展中并不是独自前行的,它与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只有技术没有人文情怀的医学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医学,因为它偏离了医学的本质和目的。

现代医学模式更科学地概括了影响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因素,突出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许多复杂的医学伦理问题、多元价值的并存常使医学科研人员处于左右两难的境地。

在临床科研、实践中,医务工作者要正确处理涉及多层次、多因素复杂的医学伦理问题,就必须具有较深厚的医学伦理素养。

医学生是医学临床与科研的有生力量,他们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对于医学的发展更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

2.医学伦理素养是创造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元素。

在全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构建和谐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近几年,社会上对医疗服务的批评日益强烈,医患关系也成为众所瞩目的社会热点之一。

客观地说,医疗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除了法律法规适用、管理制度、政府投入、社会保障等诸多因素外,还有我们不能忽视的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素养没能经受住考验的事实。

毋庸置疑,若想彻底改变现状,创造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着力培养和加强医务人员医学伦理素养是其中最能动、最速效的措施之一。

3.医学伦理素养是成为合格医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从医学传统及医学职业的本质看,医乃仁术,无恒德者不可以从医。

医疗卫生工作的宗旨和医务人员的行为特征都显示出医学伦理素养的特殊重要性和内在必要性。

缺少医学伦理素养的医务人员很难甚至不能完成医学职业本身的目的——维护病人的利益和福祉,而这恰恰是医学的根基。

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也明确提到,“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

二、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误区

1.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的偏差。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理念,逐步养成医学伦理素养。

目前许多院校的医学伦理学的教学都把重点放在了医学伦理知识的传授上,而偏离了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真正目标。

医学伦理素养虽然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伦理知识来体现,但不是说具备医学伦理知识就具备医学伦理素养。

由于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的教学都将教学目标停留和局限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在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造成医学生在对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中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来应付考试,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仅局限于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不能融会贯通形成医学伦理理念,难以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

作为未来医学科研与实践的主力军,很显然,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养很难提高。

2.医学生学习认知的偏差。

(1)重视医学专业学习,忽视医德素养养成。

受长期以来只注重实用技术这个在社会上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医学生往往更看重对医学实用层面的理论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忽视了医学本质是关爱生命,为人类服务的深层价值内涵,因此许多医学生都认为“专业课很重要”,而对医学以外的各种“非专业”课程则完全凭兴趣和心情来看待,甚至很多专业课的老师也在自觉不自觉中强化着他们的这种想法。

许多院校医学生努力学习着专业课,而对所谓“非专业”课的医学伦理学等人文课程的学习则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于是医学伦理教育的课堂上缺课、开小差的现象极为普遍。

当然,在学生这种轻视松懈的态度下,很难谈及医德教育效果的实现。

(2)将医学伦理素养局限于医者的仁爱之心。

许多医学生甚至医务工作者对于医学职业所需的医学伦理素养的理解就是医务人员应具有仁爱之心。

而实际上,仁爱之心仅仅是医德素养的一个方面而已,没有医学伦理理论作支撑的仁爱之心,有时反而会导致行为选择的失误而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伤害。

医学院校的学生往往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即只有在接受规范化、科学化的.医德教育的基础上,才能理智地分析、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道德问题。

(3)将医学伦理素养养成定位于未来职业任务。

许多医学生只是将医学伦理学简单地看做是一门课程,没有把它作为医学职业生涯中医德素养养成的一个环节对待。

把医学伦理学教学所要完成的医德教育及医学伦理素养培养看做是工作后的积累,而不是在校学习期间的任务。

而医学伦理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在大学学习阶段如果缺失这一必要的素养养成过程,医学生在进入医疗实践后,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应对与学生时代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和情况,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3.医学伦理素养属性认知偏差。

许多人将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等同于技能的学习,医学生在校期间对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随着课程的结束和考核的合格而完成,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已具备了医学伦理素养,对今后工作中需要的医学伦理判断一定可以手到擒来。

而许多医院及医务工作者本人也认为既已在学校接受医学伦理相关方面的教育,就已具备相应的素质。

事实上,医学伦理素养不是简单的技能的把握,而是知识和经验不断积淀后的理念的形成,是在一定知识积累基础上的对医疗实践中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判断和评价,并有意识地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经验以提升自身的医学伦理修养。

由于人的思想观念易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之不断变化的复杂的社会和医疗环境,尽管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在学校已学过医学伦理学课程,但是如果只局限于此,是无法抵御各种不良倾向的冲击和影响的,在医疗实践中也不能准确地作出伦理判断,有时可能会出现侵害患者利益的情况。

三、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途径

1.在医学伦理教学上着重培养与提高医学生的伦理辨析能力。

(1)医德理论储备是医学生具有伦理辨析能力的必备要件。

医学伦理的理论讲授又是医学生增加医德理论储备的前提要件。

针对目前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和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医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医学伦理知识,面对以人为本的医学,仅仅在医疗技术上胜任则未必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目的,面对患者,技术完备的医学生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

而具有必要的医学伦理知识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发挥和应用其所掌握的医学知识技术。

因此医学院校除了有责任传授给医学生目前医疗实践所需要的医学知识外,也有责任培养医学生必要的医学伦理理念。

对医学生而言,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各种规范,培养对众多医学伦理学问题或难题的分析能力,就是要形成医学伦理素养,即培养在医疗实践中对伦理问题的敏感力和把握解决伦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而医学伦理理念不可能在医学生的头脑中自发形成,只有依靠专业教育传授给医学生处理医疗实践所必需的医学伦理知识,才会促使医学生形成一定的医学伦理理念。

(2)注重医德实践以拉近医学专业与医学伦理之间的距离。

医德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如同理论知识需要经过临床实习才能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一样,医德的养成也需要密切结合实习,通过医德实践,医学生可以获得直观且真实的医学伦理辨析体验。

因此,可以考虑进行一些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可以在课堂上采取情景模拟法教学,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实践环节。

比如,请医学专家结合多年行医经验给学生作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组织有关医德医风方面的演讲比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以了解我国医患关系的现实和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

2.院校教育和医院继续教育相接合,建立终身医德教育体系。

(1)院校医德教育应延续至医学生见习和实习期。

医学的实践性特点使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更应注重医学伦理素养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生的见习、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见习、实习,也是对医学伦理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见习、实习。

在校学习期间,医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也把握了基本的医疗道德要求。

但社会环境是复杂的,受来自负面渠道和功利思想的影响,会使刚刚走上社会的医学生产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医德教育效果。

因此,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不应以某一门课程的终结而终结,而是要延伸到见习、实习过程中,形成包括医德启蒙教育、医德系统教学、结合临床实践教学、临床实习医德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分阶段、连续性的校内医德教育体系。

(2)医院应接过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接力棒。

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通过在校的医学伦理素养的系列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已具备了一定的医学伦理素养,但在长期的日常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在校时不曾遇到的更实际更具体的问题,加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医疗领域也会不断出现新的伦理问题,这都需要医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医学伦理素养,防止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任何环节、任何时期出现忽视、侵犯、伤害病人利益、违反医学伦理的情形。

这就要求不仅医务人员自身要加强学习医学伦理理论的主动性,而且需要医院给医务人员提供继续医学伦理教育的平台。

3.逐步建立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机制。

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是把医德理论、医德规范和医德实践三者统一起来,以独特的医学价值判断直接参与整个医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过程。

它是医学伦理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杠杆,长期的道德教育及适当的引导、约束机制,可以使人在内心深处建章立法,并逐渐转化为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因此,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机制能够以其特有的方式深刻影响医学生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

在医院可以把医务人员的自我评议、医生同行之间的评议和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评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并把评议结果与职务晋升、年度考核和利益分配结合起来;也可以根据考核情况,对有违医学伦理行为的医务人员进行下岗培训,对违反医学伦理原则和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戒,形成一种外在的评价机制。

长期的正面教育引导必将会在医务人员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有效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并逐渐转变为他们的内心信念,从而促使医务人员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医学伦理素养。

10.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实践的影响 篇十

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临床医学要求医生了解疾病的同时,还应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状态出发,对患者所患的疾病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从而制订有效的、全面的治疗方案。

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许多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奏效与否,社会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用“社会大卫生”观念指导防制工作,需要全社会多部门参与,同时也进一步明确预防医学事业

本身就是社会事业。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预防医学从生物病因为主导的预防保健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预防策略和措施,从而更全面、有效地提高防制效果。

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现代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可归纳为四个扩大,即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技术服

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在生物医学模式下,医学以治疗为主,以治愈为目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应该是有节制的、谨慎的、社会可承受的、经济上可支撑的、公正和公平的医学。因此,医学目的或者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优先战略是:确立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解除中*华*医*学*学*习网搜集整理疼痛和疾苦;治疗疾病和

对不治之症的照料;预防早死和提倡安详地死亡。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建立以人为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融会贯通,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开展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让医学生接触人群,认识社会,学会社会诊断和提出社会治疗处方,从而培养出一大批“五星级医生”,即卫生服务的提供者(care provider)、诊疗方案的制订者(decision maker)、健康教育的指导者(health educator)、社区卫生的领导者(community leader)和卫生事务的协调者(service

11.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 篇十一

破解传统的文化精神可以从形式入手由表及里。因为形式的形成和它的稳定性总是有其历史因由的。相声所以采取最简易(也是最高妙)的对话聊天方式,其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整合与沉积。文学史家们早就认为唐代由“参军”、“苍鹘”扮演,“咸淡见义”、“一主一从”的“参军戏”就是“古代的相声”。但“弄参军”并没有垂直向近代相声形式发展,而是至宋代“滑稽戏”演化成更具行当特征的“五花爨弄”,其中的副净、副末——“副净色发乔(装傻),副末色打诨(逗趣)”,反而更向已具雏形的戏剧靠拢了。但由它们以及日后丑角们的晕染,喜剧色调和出入剧情内外直接同观众交流的传统却由此形成,并且始终寄寓在后世成熟的“花部乱弹”之中。直至清末民初,相声才在吸纳诸多民间说唱技艺的根基上从戏曲脱颖而出,这就是戏剧史家所谓的“打猛诨入又打猛诨出”的历史过程。从行当角色变成艺人本我、从情节的噱头变成语言叙述或评点的包袱,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民族喜剧意识。而形式的稳定性则是这一文化精神的滤器,它调动了戏剧以外积千年而凝聚的诸多幽默源流:民间的、文人的、艺人的,以及语趣、意趣、情趣、理趣,当然也包括说书的故事性、唱曲的抒情性、戏剧的情境性、模拟的智慧性等等,所谓的“相声味儿”则尽在“说学逗唱”的多元与综合之中。相声和其他民间样式一样,是最善于利用“拿来主义”的,但始终都不是销蚀而是强化其形式特征,使其具有传承的“形式意味性”。

在形式后面的是内容观念。数百篇的传统段子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京津两地(乃至北方)市民阶层、特别是城市底层百姓生活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同是“性-情-理-心”这一群落文化心理纵向深入的过程。

物态文化源于性。“食色,性也”,这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传统段子展示了近世以来市民意识中比“天理”更为重要的“人欲”。不是羞羞答答而是无所顾忌,不是蹙眉颦泣而是笑脸张扬。并且,在欲望不能满足的“悲剧性”中,凸显人性之被扭曲变形的“喜剧性”。《梦中婚》的幻觉、《醋点灯》的荒唐,无不在“含泪的笑声”中嘲弄批判着现实。

行为文化依于情。情是性的生成也是人际交往和伦理道德的锻铸锤炼。传统相声的世俗性决定了它要“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延揽人际行为的一切方面。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于是渗透至传统的每一段落。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的伦理秩序因世道的骤变而被尔虞我诈、反目成仇、虚情假意取代。《化蜡扦》《五人义》等深刻地揭示了伪善的可鄙、陋俗的可笑。

制度文化据于理。“人理”即是“天理”。在理性倒错的时代,一切硬性的制度和软性的契约都是畸形变态的,传统相声比近世以来任何一部讽刺或谴责小说都毫不逊色地展示了这畸形变态的一切:变态的生活准则、变态的社会心理、变态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美丑善恶是非都是颠倒无序的。《贼说话》《小神仙》等深刻地描绘这人心不古却又彼此迎合默契的一切。

精神文化归于心。魂魄只有存放在“心斋”人生得以安住才有了境界。但在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身体欲望、情感理想都被金钱和权势吞噬精光,除去心浮气躁和肤浅虚夸之外还有灵魂精神吗?传统段子在《当论》《酒论》《赌论》《哭笑论》《小买卖论》这诸多“论”中,表述了人们的朝不虑夕、六神无主。虽然只是市井写生的一瞥,众生世相的一刻,但却有着“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和深度,其形象的生动性和思想的概括性为当今“主流相声”所无法比拟。

讽刺是传统相声的光华。与经过“阶级斗争”理论淬火,在“提高讽刺自觉性”后与“大批判”合流为一的“新相声”不同,传统段子似乎并不那么先验、激越、决绝,而是一种深谙人情世故,状态蕴藉,相当思辨的一种“软幽默”。它的着眼点首先不是教化训育,而是好笑好玩的娱乐本性。关于“可笑性”,上世纪就有“相声的笑是目的还是手段?”的讨论,但由于当时头上高悬着“为政治服务”宗旨,其争论自然是无果而终。可是,无论“目的”还是“手段”,笑都是必须和首要的。而在感官愉悦和心扉开启之间,就是色彩斑斓由低而高排列的色调就构成了“可笑性”。用合理的尺子“发现”生活中的不合理,或把不合理的现实“解读”出合理性,都是滑稽和喜剧的源泉。因之,笑本身就是一种发现或评价,正如果戈理在他的《剧场门前》所说:“在我剧中无往而不在的唯一正面人物就是笑。”古人所谓“寓教于乐”不是将“教”的观念高踞在笑的形象之上或之外,而是融为一体深入其中的。传统相声所谓的思想或认识价值也都是由其可笑性的深广程度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惟其浑然不觉才见出“乐”中之“教”,在“笑”中感受不同的品位。

传统相声的讽刺并不像“新相声”那样,按照“阶级划分”的准则对“外部”(敌人)“内部”(自己或同盟者)壁垒分明态度迥异。而是依据“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由情及理以理驭情始终遵循“婉而多讽”的方式,不是“掀掉宴席、撕毁花环、踏烂偶像”,甚至以“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决绝,在诅咒和漫骂中不惜与对方同归于尽。传统相声比较客观和包容。客观是因为谙熟对象存在的各种因由,包容是由于采取了中正中和中庸的原则。一切都恰到好处不过不尤。相声所谓“俗不伤雅的内容、谑而不虐的风格、咸淡见义的方法、似我非我的表演”,是因为国人的意识里早就融入了“乐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民族文化精神。因之,即使如《糊涂知县》《日遭三险》那种对统治者讥刺的段子,也都可见在讽刺对象可鄙可笑的背后有一条可怜可悲的影痕。

传统相声的讽刺并非对人不对己,而是充满着自省和自嘲精神。“古今世界,一大笑府,我与若皆在其中。供人笑柄,不话不成人,不笑不成话,不笑不话不成世界”(冯梦龙《笑府》序)。只有把自己摆进去,不仅喜剧地看待世界,并且喜剧地看待自我,才能具有批判超越精神,也才能在省悟自己的同时包容对方。传统段子就在这一省一嘲之间坦露胸襟,在狭窄的生活罅隙间寻找心灵的自由。市民阶层人性的弱点、人格的缺陷、人道的偏颇,以及自私、贪婪、虚伪、僵硬、颟顸、麻木等“人类的通病”,都在各种段子之中有深刻的揭示。甚至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仍然有某些“国民劣根性”的存在,时时提醒人们“引起疗救的注意”。

除了这些长处,传统相声还有化物态为心态的表现方式。它也与“新相声”创作中将主题的明确性、单纯性、具体性自觉表述出来,凸现艺术“再现”的魅力的方法有所区别。传统段子大多不为“一人一事”而作,并不耳提面命地指斥或讥刺某一具体的对象,而总是在或荒诞或滑稽的喜剧氛围中折射出复杂矛盾的心态,言此而意彼、曲意而深旨,在“表现”中言是若非、说非若是,或枪里加鞭或背后敷粉,在似虚若实半真半假的语境里,曲折含蓄地表明心境,不动声色地抑扬褒贬。因此具有形象的含蓄性、题旨的丰富性和审美的模糊性特点。如马三立《开粥厂》,人们就很难辨析它究竟是讽刺“为富不仁”的伪善,还是油滑市民的吹嘘,抑或是用寒酸至极梦幻饕餮折射现实的尴尬窘境?在“表现”中“再现”实是自古民族民间艺术“诗学”创作方式的承继。

上一篇:我的孩子们——幼儿评语下一篇:一次难忘的小记者见习活动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