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试卷分析(精选8篇)
1.语文教研组试卷分析 篇一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针对上册测试的情况进行分析,我的发言稿如下:
一、总体情况分析
本次质量抽测三年级上册语文,出题范围为前六单元内容。试题包括“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习作”三大块内容。考察的知识点涉及到拼音、字词、句子、标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识记等多方面,题型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总的来讲,课内外知识结合,有一定的难度。除了前三题较容易外,其它各题均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思考、辨别,才能得出答案。因此,80分钟的考试时间略显紧张。从我校所改的抽测试卷情况来看,不少学校的不及格率达到10%以上,除部分学校外,85分以上的成绩比例不是很大。
二、各题情况分析
1.看拼音,写词语。这是我们常见的考察学生对一类生字掌握情况的传统训练形式。正确率较高的是“玩(耍)、(胶)卷、(郊)外。”学生错误较多的出现在“接受”上。其中,“接受”的“受”字,在这一题上失分。
2.辨字组词。三组词语中,学生对“辨”和“辩”分辨不清。还有“免”字错误较多,原因也是超范围出题所致。(“免”字出现在第七单元的26课《科里亚的木匣》生字表中。)
3.补充词语。8个词语均为课文中出现的成语。大多数学生都能填出,说明我们老师们平时对成语还是足够重视的。有些孩子会将字写错,比如,“垂”字的最后一笔应该比上横短,学生却得比上横长;“欣然怒放”的“欣”写成了“心”或者“新”;“翻来覆去”的“翻”笔画较多,写不出;“准确无误”的“准”丢了一横;“风餐露宿”写成了“风残路宿”。由此可见,三年级孩子写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
4.仿照例子填空。两大组词。一组是给动词前面加修饰词,另一组是给名词前面加修饰词。对于平时不注意积累、词汇不够丰富的孩子来说,这一题有难度,需要花较多的时间思考。很多孩子出现了搭配不恰当的问题。“()地坐着”“()的笑脸”“()的掌声”错的较多。“坐着”是一个表示静止状态的动词,前面可以加上一些描写姿势、神态之类的词进行修饰。比如“端正地”“呆呆地”“静静地”“乖乖地”等等。可是,不少孩子填“慢慢地”“迅速地”这样一些表示速度的词就不恰当了。如果是“慢慢地坐下”“迅速地坐下”还是可以讲得通的;还有不少孩子填“微笑的笑脸”,犯了词义重复的毛病;还有一些孩子将“热烈的讨论”误用为“热闹的讨论”也是不恰当的。此题失分较多的地方还在一个细节上,很多孩子把“地”或“的”写丢了,造成读不通的现象,但只要细心检查或读一读,就不难发现问题。“细节决定成败”,可见,平时细心检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2.语文教研组试卷分析 篇二
一、试题的强化点
试卷体现了鲜明的稳定思想, 格局不变。在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方向下, 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 引导语文教学回归根本, 突出了实践性、运用性特质。试题的结构稳定, 并无增加新的元素, 板块设置、题型分布、考点安排、赋分情况都与去年基本一致, 可称得上“稳”字第一。
试题难易适度, 并略呈下降趋势, 不出现任何偏题、怪题, 注重学科基础, 使考生容易发挥。
在保证工具性的目标下, 试题注意突显人文属性。特别在选文上, 持续加重文化含量, 不考科普类文章, 以文艺性论文为重点, 围绕文化、艺术这个核心范畴, 选材设题。今年选文体裁多样, 题材丰富。现代文阅读是对《诗经》的评介, 内涵厚重;实用类文本阅读是关于一代艺术宗师黄宾虹的传记, 侧重于大师的人生轨迹、艺术生涯对读者的人生观启迪;文言文阅读仍然集中于历史人物传记, 在人物事迹中彰显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
试题注意呼应教学, 与日常教学逐渐贴近。如第10题的默写, 全部出自中学3篇教材, 其中两篇初中、一篇高中, 分别是《论语·述而》、《蜀道难》、《醉翁亭记》。文言实词的释义大部分也取自教材。作文题更是少有的紧贴日常作文训练 (甚至是小学生、初中生的写作训练, 如《家乡新貌》《学校新貌》等) , 学生感到这种内容与写法“似曾相识”。
试题具有相当的普适性。较适宜使用该卷的七八个省区, 较符合这些区域的教学实情, 对促进新课程有利。
这些要素均透示出命题人员对语文学科根本属性和新课程推进中诸多重大理念的宏观把握, 颇具匠心。
二、试题的创新点
在稳实的背后, 也透露出许多的改进举措, 使全卷各板块在技术上更加细密成熟, 更加符合教学实际和考试改革的走向。这些方面的改进, 不显山不露水, 波澜不惊, 却暗藏玄机, 值得称道。
1.题干设置上删繁就简, 要求单一
在题干表述上, 多年来的试题喜欢叠床架屋, 一道题中几个问题组合式捆绑提出, 文字长, 要求多, 难度也较大, 学生得分困难, 评卷也很繁琐。今年, 许多道题干简洁干脆, 指向单一, 减轻了答题和阅卷的繁复性, 也提高了试题信度。
在阅读题上, 首先是文言文翻译, 已经不再选过长过难的句子, 而是相对简短浅易的句子。古诗鉴赏的两道题则大刀阔斧, 作了较大改进。我们作一比较:
2010年的试题考的是南朝陈江总的《雨雪曲》:
8.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 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2011年考的是唐朝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很显然, 去年的两道题均为连环设题, 考点较多, 层次多, 表述繁复, 今年则趋简洁, 要求集中明了, 考生好答, 同时也方便了评卷。
在表达部分的运用题上, 去年的仿写题提供的示例是三个话题, 今年只是同一个话题, 形式上有所简化。往年是比喻、夸张、拟人连环套, 设计了一道道门坎, 今年只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算是为考生略微松绑。
不仅今年的题在字面上删繁就简, 在表意上也更严谨明快, 不再引发歧义。如2009年的第12题第 (3) 小题:“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 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此题设问有歧义, 一种理解是指描述的方法 (手法) , 如白描、对比、对照、反问等;一种理解是描写了哪些具体的生活内容, 而答案则是指后者, 因此造成大量考生失分。今年则无这种情况, 每道题题干都较简洁, 用词妥当, 表意严谨, 质量明显提高。
2.真正将探究能力的考查落在实处
长年来, 探究能力的考查在部分题块有名无实。近四五年的命题实践表明, 文学类试题较好地落实了这方面能力的考查, 设题目的突出, 指向性强, 但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却不尽如人意。
我们来看2009年实用类文本的题:
(4) 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 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2010年的题:
(2) 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 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 他是“白费心血”, 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 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 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 最终又成为朋友, 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 任选一个方面, 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毫无疑问, 这些题貌似“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 实则几近全为“阐释”, 因为题干全部提供了观点, 非常直白明了, 而答案要么在文本中简单寻找论据抄出即可, 要么是适当阐释稍加发挥也行, 几乎没有思维难度, 只是文字表述的游戏, 缺乏考查价值, 尤其是第4题, 本是考查探究能力, 结果流于形式, 无着无落。
2011年则彻底迈进了一大步, 终于选对了材料, 设题上也终于回到了分析与探究的考查原点上。请看题:
(2)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 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3) 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4) 黄宾虹和张大千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 这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这一组题, 能力层级各有不同, 但整个组合, 以思维为核心, 要求考生有发现, 有见解, 有观点, 表达要有条理, 不再是像以前只对现成的观点加以说明解释, 归纳、鉴赏、探究的特质大大增强, 是一大进步。
3.语言运用题进行了新尝试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第16题, 考了句式变换, 将一个很长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 需要用到语法知识。这是近几年高考所没考过的, 不管成效如何, 也算是一个创新。
4.作文在防止套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2011年的作文题要求针对中国的崛起和变化, 结合“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一篇文章。该题出笼后, 论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 该题极大地突破了往常的命题思路, 有很强的探索性, 积极意义要远大于所谓的消极意义, 表现在:
1) 有效防止套作或宿构。治理套作目前是全国上下一致的呼声, 各个环节都在探索, 但核心环节是命题。往年套作盛行, 与命题应该是有较大关系的, 今年终于在命题上动真格, 可说是项大变革。我们在阅卷场欣喜地看到, 考生原先准备的僵旧材料顿时没有了用武之地, 原先习惯了新八股的结构模型, 突然没有了思路, 命题之效功不可没。
2) 大大增加了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关联。题目要求考生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老路、套路, 积极关注和深入思考社会问题, 走出小我, 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 思考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充分体现了文章为时而作、为事而作的经世致用思想, 积极意义极其明显。语文学习与生活关联, 这是作文命题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坚定措施, 是一项进步。
3) 门槛低, 普适性强。因为审题难度大大降低, 材料旨向明确, 开放性强, 写作空间广阔, 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和写作水平的发挥, 友好平易, 不为难考生, 真正彰显了考题的“人文关怀”精神。当然此题入手容易, 但有深度、有亮色却不容易, 故又有良好的区分度。基础好的考生可以大题化小, 一点切入, 通过身边事物的变迁、某些领域的变化, 以小见大地反映整个社会的巨大发展;善于思考的考生还可以辩证分析, 挖掘原因, 反思不足, 倡言建议, 展示自己的思维深度或广度。总之, 几乎可以人尽其才, 各展所长, 这恰恰是国内所有从事考试命题工作者最为追求的境界, 而今年课标卷实现了。
另外还要提到, 今年在题干上正式标明了要“明确文体”, 而以前是“自选文体”, 这对文体属性的要求更加鲜明。在评分标准中, 对于发展等级, 也是要求“可根据4项16个点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以前是提“一点突出或多点呈现”, 表明对发展等级评分要求在逐渐提高。
三、试题的几个商榷点
1. 个别参考答案的拟制是否妥当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4小题:小说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你认为是否合适?参考答案提到两种观点, 一是不合适, 二是合适。但评分参考同时又指出:“只要能就以上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酌情给分”, “合适”与“不合适”之间难道还有“其他观点”?显然答案拟制错误。
2. 实用类文本的探究题, 考查点到底定位何处?
语文试卷应该以考语文能力为天职, 但此题点引发我们的怀疑。
题目如下:
“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 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 这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很显然, 这个考点的题, 是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但问题在于, 这种题, 如何界定好是考语文能力, 还是考思想道德认识水平?考生虽要结合原文作答, 但事实上, 多是脱离材料空谈的多, 空谈人生价值和行为取向, 如何评定其“探究”能力?第二, 这种题, 只提供话题范围, 指向太宽, 考生答得五花八门, 阅卷信度极低, 到底合适不合适?
四、对改进教学及复习备考工作的建议
1. 侧重能力, 提高素养总是语文教学的方向。
2011年的作文命题为语文教学乃至高考复习都指示了方向。这就要求考生们平时要关注社会生活, 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多体验人生。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2.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突出学习主体, 不宜在教学中由教师包办代替, 发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使一课一得, 每节课学生都有所收获。
在复习环节中, 各个专题要取得突破, 不要不痛不痒, 什么都是水过鸭背, 毫无收获。
同时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端正学习态度。目前一部分学生厌学、课堂不听课、不完成作业、不答考试题的现象客观存在, 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激发其学习兴趣, 端正其考试态度
3. 回归教材, 突出基础。
要不断地巩固语文基本知识, 提高基础能力。教学中不要好高骛远, 着重于巩固基础, 提高能力。在平时的高考复习中, 坚持课本才是根本, 不要脱离课文而去盲目地找习题来做要强化语文的工具性地位, 特别是加强对常用汉字的书写训练。
4. 加强文言文教学。
对学生要加强文言文的背诵, 牢牢把背诵的篇目抓实。对文言文的实词和古诗词鉴赏题要加强训练。
5. 改进作文教学方法, 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3.语文教研组试卷分析 篇三
福建语文高考试卷自2005年取消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第一大题选择题之后,在试卷的结构上和考试要求上不断有所改进变化,尤其是2007年创设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这一突出文化内涵与文学含量题型,使福建省语文高考试卷相较于全国各地试卷有着更为浓厚的书卷气与文化气息。在引导师生重视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素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主要变化
1.淡化客观题,注重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2005年取消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第一大题选择题,客观题由原来的42分降为24分,2007选择题由24分降为21分,2008年第I卷的选择题由2007年的21分降到15分;自然科学类文章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往年,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是在第I卷以“选择题”方式进行考查,曾一度被人戏称为“文字游戏”,2008年改在第II卷“表达应用”题中考查,题型为填空题和简答题,分值为6分。“表达应用”由以往的10分提升到16分。这一降一升,意味着试卷进一步加大主观题的分量,注重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意味着要求学生掌握“阅读”与“表达”的能力更高了,强调“有用”语文的命题理念,同时符合新课标的“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要求。 2009年选择题分值为24分,分布在文言、现代文阅读,经典名著中,多为多选题,对选择选项思维的严密性要求提高。
2.增添新题型,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2007年增添了文化经典著作阅读10分,文学名著阅读10分。2007年首次规定了出题的范围——从《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3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中,选取文章作为考查的材料。2007-2008年,考查的重点也有变化,2007年考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作为重点,赋分为翻译7分,思想内容3分;2008年把翻译和内容理解结合起来考查,翻译6分,分析语段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难度加大,分值4分;2009年《考试说明》明确只考《论语》《孟子》,不考《庄子》,考题将设计一道单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取消翻译,简答题则考察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和评价,经典题体现重视古代文化思想精髓的把握,不以考查字词翻译为重点。
2007年福建省语文科《考试说明》明确把《教学大纲》推荐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共计10部长篇小说列入考试范围。旨在从作品生动、具体、形象的艺术描述中感知故事内容、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意图。2008年名著阅读,由原来的10部变成9部,删减了2007年要求的《老人与海》《匹克威克外传》这两部。2007年的文学名著以四道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赋分10分,2008年则采取了选择题(五选二)和简答题形式。
3.设置选考题,注重考查考生个性发展潜能。2009年试卷现代文阅读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以论述类文本阅读为必考内容,体现了高校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要求;以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为选考内容,符合高中新课程的选择性特点,利于考生展现个性发展潜能。2009年语文卷的文学类文本为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阿庆》,实用类文本《寂静钱钟书》选自《中国青年报》,两篇文章都是“写人”,设题易于等值,避免了因文体差异可能造成的解读落差。
4.规范常用字,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语言积累。从考试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基础知识将结合在阅读、语言应用与写作中检测。错别字由原来的三个扣一分,进而到两个扣一分,2008年和2009年是每一个错字扣1分,封顶3分,试卷不单独设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这一考点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对这一考点内容的放弃,而是把它融入写作中一并考查,而语言应用的考查也体现了对常用字常用词语的规范化要求。
如:2008年第15题考查学生成语:
在下面横线上分别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然后加以解释(2分)
在汉语里,含有“明”字的成语可以表示褒扬、赞美,例如“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再如(1)_________。含有“明”字的成语也可以表示批评,贬责,例如“明抢暗夺”,斥责公开地抢劫,暗中偷盗。再如(2)__________。
其评分要点:成语必须是包含题目要求的“明”字成语,但如果成语书写错误或不合规范(含错别字、多字、漏字、颠倒等),该处不得分,这就能体现出对常用字词的规范要求。
二、备考新对策
1.关注变化,以“不变”应“变”。面对高考试卷内容、试卷结构、题型赋分等方面的调整,要以“变”应“不变”,透过“变”的新面貌,找到“不变”的规律。如,名著阅读的考查,虽说作品篇目在减少,但是其考查的核心内容是不变的,即《考试说明》所说的“读书,是读书人永恒的话题,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旨在促进中学生坚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确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其中有一道题是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只是题型的变化,它所要求学生了解原著中主要内容,或对相关内容作初步的分析、鉴赏是其实质所在。这样的检测主要是一种导向性的检测,旨在促进教师坚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掌握《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名著,切不可抱着“名著梗概”这类“压缩饼干”不放。而应该“化整为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阅读有关的原著。这样,一方面可以化解学生焦急的心理,另一方面又可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扎实基础,注重生活积累。在备考过程中,不管考试内容如何调整,关键是要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训练到位。随着考试时间的逼近,不少学生往往只顾在“题海”中学会如何攻破“难题”的本领,甚至还有“猜题”“押题”的现象,而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训练。尤其是“基本思维”的训练,在近年高考试题中显得特别重要。如2008年“补写”题,从表面上看,是要求学生对一类人物特点进行概括,但是,如果一个考生没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因果推断能力,就无法顺利完成这道题。同时,这道题对语言的要求也作了明确的规定,题干中有“用表示赞美或表示斥责”,因此又涉及到“感情色彩”问题。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上,并且结合生活实际,注重生活体验,善于对事物做出判断。
3.发挥特长,训练有所侧重。选做题量的增加,目的是给考生增加答题的空间。文学类与实用类由考生选做其一,关注不同的考生对不同文体的文章有着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考场上可以选做自己感兴趣,有把握的题目;但从考生的心理出发,提笔作答时势必会对这两道题作一番斟酌和选择。倘若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不能迅速对自己所要选做的文体作出抉择,那么势必耗费考试时间。为此,建议考生注意两点:一是在这三个月的复习时间内,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侧重训练。考时可选做平时训练较多的文体。二是考试中迅速浏览这两道题,根据第一印象作出选择。
4.关注时事,搜集社会热点。2009年的语文卷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新设材料评说题,所选材料为4月份报刊登载的关于清明节祭祀方式变化的报道,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有话可讲、有理可说,体现了新课改精神。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关起门来读书,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要阅读报刊杂志,了解社会动态,百姓心态的变化,搜集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作为作文的材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丘国勇.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浅析[EB/OL].福建省上杭一中,2008-6-27.
4.语文教研组质量分析 篇四
语文教研组期中质量检测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在我校教导处的统一安排下,语文组对一至六年级语文学科进行了期中质量检测。下面根据各语文老师上报的质量分析报告和各类反馈信息对本次语文学科的检测情况做以简要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中质量检测的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学科试题,90%以上的师生都感到比较满意。从各班成绩汇总来看,总体情况良好,各年级的优秀率均在45%以上,90%的学生成绩良好。3%-5%的学生成绩较差。班际之间学生成绩仍存在差异。但总体情况令人满意,整体质量稳中有升。
二、试题分析
本次期中质量检测各年级语文试题的命题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紧扣教材,立足双基、面向全体,对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的重点、难点,考察比较全面。字、词、句、阅读、写作等多个知识点有机结合,题型灵活多样。主观、客观试题分布合理,难易比例适度,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合各类学生作答。试题不仅能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更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全面反映学生对小学阶段语文知识掌握情况,是一套较好的试题。但今后仍需在题量、深度、灵活度等方面不断完善。
三、试卷分析
从学生答卷反馈来看,约70%的学生书写认真,态度端正,约80%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牢固,客观性试题答得令人满意,但对比较灵活的主观性试题答的较差,这充分说明了大部分考生对平时所学知识巩固的比较扎实,而约20%的学生没能按要求完成。阅读与写作能完全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约80%学生按要求作答,但约20%学生知识面狭窄,阅读能力差。特别是课外阅读题,正确率约为60%,答案不明确的约占30%,完全没有按要求做答的约占10%。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认真阅读短文的良好习惯。不能深入的、静下心来读原文,审题不清,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差,对短文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够准确灵活,部分学生敷衍作答或干脆不答,答题效果较差。
写话与习作,约70%的学生能按要求写作,做到了认真审题,拟题新颖,字迹清楚,书写规范,语句通顺,语言生动,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说明大部分同学功底扎实,可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作文抓得紧,练得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还有约30%的学生基本功差,习作层次不清,重点抓不住,语句不通顺,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不符合要求,篇幅太短,达不到规定的字数。习作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教师加强训练。
四、反思建议
通过本次检测,我们对学生学习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漏洞。建议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准确理解和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功底。指导学生对拼音、字词的掌握,句段的正确理解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多元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识字、写字教学有待加强。由于近多年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些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了课文的人文挖掘,轻视了作为基础的识字、写字教学,致使学生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建议老师要重视作业量大、课外资料泛滥现象,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4、切实加强小学各阶段习作的基本功训练,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5、个别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练就扎实的书写基本功,提高自身书法修养。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引领、有效指导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6、要鼓励学生积极阅读优秀的课外书,以丰富课外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5.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篇五
一试卷结构及命题特点
试卷第一部分为语言的积累及运用,共45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和口语交际能力,涉及汉字字音,字形、成语的运用、病句的判断、仿写句子,名著阅读,古诗文默写几个方面。
第二部分为文言文阅读,主要考察学生注重作者翻译句子的能力,以及对文章的理解。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理解能力
第三题为阅读理解,共30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概括能力。文质兼美的文章,新颖的题型,特别是两段课外文章的阅读考查,更是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能力,注重过程方法,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理念。
第四部分是作文,计55分。文题《__的初中生活》,补全题目,文体不限。题目本身极富挑战性,留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想象的空间。对于那些大而无当、平白无味的话题作文来说,更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作文字数的要求为不少于500字。主要
这次考试和中考的分值相比,扩大了古诗文默写的分值,缩小了现代文阅读的分值,主要是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激励他们多背诵,多积累。
6.高一语文试卷分析 篇六
一、试题评价
高一语文试卷遵循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突出了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紧紧围绕高一语文的核心知识来命制题目,题目类型规范,几乎覆盖了必修一现代文与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又有适当的延伸。作文题目既符合高一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有话说,又有新意。
二、成绩分析
本校参加考试人数2323人,平均分 83.76分。90分以上700人,优秀率30.1%。60分以300人,及格率 87%,本试卷学生最高得分110分,其中选择题最高27分,主观题最高81分。
三、错题分析,存在问题总结
我校学生失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题目中:现代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与作文。
1、对于现代文基础知识虽然都讲到、复习到了,但学生掌握得不牢固,对病句等类型的题目仍是一个难点。
2、现代文阅读我们没有练习,学生答题思路较模糊,失分较多。
3、答题不规范,字迹潦草,解题技巧与答案组织还有待强化训练与提高。
4、作文跑题的虽然不多,但是内容材料贫乏,语言干瘪,记流水账的较多,可见学生平时素材积累不够,阅读量不够。
五、下一步教学打算
1、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尽量做到每节课留出10分钟左右让学生落实知识。
2、重视错题分析,让练习到位。个别题目在练习中做过,但学生错了一次,还是继续做错。学生不重视错题反思,老师在复习指导方面也不重视方法指导。有些学生能够自觉地整理“错题本”,这种做法值得大力表扬并大范围推广。如果老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错题,应该能够让更多学生避免“掉进同一条河里”。
3、语文虽是工具科目,但学生不注重书写,经常写错别字,字迹比较潦草,以后争取在卷面上多下工夫。
4、加强学生的作文指导,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开拓视野,增强学生素材积累意识。
5、加强团队合作,发挥集体合力作用。我们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多听课观摩、认真评课,争取期末考试中成绩能有进一步提高。
7.语文教研组试卷分析 篇七
一、关于试卷结构和试卷内容
试题完全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命制,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为100分。分为Ⅰ卷和Ⅱ卷两部分。其中Ⅰ卷为选择题(机读阅卷部分),占分值20分;Ⅱ卷为主观题(手工阅卷部分),占分值80分。试题结构具体如下表所示:
Ⅰ卷 客观题 (20分)
Ⅱ卷 主观题 (80分)
Ⅰ卷, 客观题部分。
第1小题考查字形, 属于识记的层级。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如果学生对常见汉字字形记得不牢, 很难立即作出选择。正确答案是B项。
A项中“喧闹”误写为“渲闹”, 剩下的“仓促”、“脱口秀”、“锋芒毕露”完全正确。C项中将“挖墙脚”误写为“挖墙角”, 剩下的“辩护”、“勘察”、“乔装打扮”完全正确。D项中将“撩人情思”误写为“缭人情思”, 剩下的“陈述”、“提纲”、“光辐射”完全正确。
第2小题考查实词、虚词,考查运用能力,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考虑到词语的搭配关系,就很容易作出选择。如“即使”是连词,表示让步假设,它所表示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尽管”用作连词时,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反接上文。因此 (3) 句空白处应填“尽管”,这样就可以排除AD两项;剩下在B、C两项中进行第二次筛选,“拒绝”指直接回答,毫不留情面;“谢绝”指委婉的,很温柔,很客气的回绝。因为动作发出者为“酒店”,所以“谢绝”就比“拒绝”更恰当一些,暗示考生只能排除C项,而保留B项作为正确答案。
第3小题考查成语的使用。A项是正确答案,“屡试不爽”是说多次试验没有差错,第一个句子“风起云涌的娱乐选秀如今成了电视媒体吸引观众屡试不爽的招数”,成语的使用完全符合所给语境。B、C、D中,“倾国倾城”、“振聋发聩”、“休戚相关”都属于对成语的内容理解不准确、不透彻。一知半解想当然地理解成语,就会望文生义,违背“特词特用”的原则,这是必须向学生反复强调的。
第4小题考查语病的判断。这一考点是语文试卷中的热点,也是语文试卷中的难点。本题出现的病句犯常见的几种语病。比如A项“邂逅”与“相逢”语意重复,B项考递进复句的分句语序不当,C项“素养”与“推进”搭配不当。D项是正确答案。这类题的考查,有一定的技巧性,要“先套大类,再套小型”,在复习备考中应高度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第二大题,社科文阅读。主要考证了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一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龙城”这一名称的由来。设计了三个阅读理解题,分别考了概念、理解、筛选三个方面的思维能力。这些题都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如第5、6、7小题属“张冠李戴”,如果掌握了这些解题方法技巧,做题的把握相对就大得多了。
第三大题,是文言文阅读,选自《唐代散文选》,与往年考人物传记不同,2009年考查了散文类阅读。由于平时这类题型训练中也有涉及,学生并不陌生。本次会考设计了四个小题,依次考查了文言实词、信息筛选、分析概括三个方面的考查点。第8小题考了对“逋”、“货”、“质”、“黠”四个实词的解释。错误解释是把“货”解释为“货物”,根据上下文,应该解释为“卖”。正确答案是B项。这些实词在课文学习中都出现过。而且课后都有大量的习题。学生应该会做。第9、10题,涉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判断,如果把文章整体理解了,这些题自然不在话下了,如10小题正确答案是D项,属“张冠李戴”,说“作者梦醒之后,也没有把民和贪官污吏区分开来”说法有误。
Ⅱ卷,主观题部分。
文言文翻译,翻译重点还在于对句子中的文言实词的准确理解。第一个句子应关注介词“因”和动词“就”的解释,还需要翻译出表选择问句的固定句式“抑……乎,抑……乎”;第二个句子应关注“省”和“莫”的翻译。第12题名句默写,全部来自于课本中的名篇名句,学生基本上都能写对。有些考生在书写过程中把一些字写错、写别,影响了得分。第13题是诗歌鉴赏,考的是一首唐诗,高适的《除夜作》,体裁为七言绝句。作者在除夕夜独居旅馆,只有一盏寒灯陪伴,难以入眠,诗人没有直接表现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是借写故乡亲人思念千里外的自己来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对所设的“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以及考查抒情方式是不难作答的。
第五大题,考查散文阅读,题目《目送》,文章介绍了作者默默看着儿子和父亲的每一次离去:作者深爱着儿子,可随着儿子的逐渐长大,却越来越不依恋母亲,作者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他情感上的离去;作者深爱着父亲,父亲也爱着自己,但岁月无情,作者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父亲越来越老,以至辞世,寄托了自己深深的无奈与怅惘。这就是文章主旨,也是学生阅读鉴赏文本的一把钥匙。第14小题的问题是“请简要分析作者以‘目送’为题的用意”,考生只要理解了本文的主旨,就不难作答。第15题的问题是:“本文可分为写母子与写父女两大部分。作者叙事极为简洁,但第9段和第16段完全相同,一字不差。请分析作者这样行文的作用。”该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答。第16题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结合上下文学生都能看出是失望、落寞的心情。第17题则问:“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最后一瞥”一句中的“瞥”能否换成“望”字,考生只要抓住这两个动词的含义就不难作答。
第六大题,语言运用,共三道题。第18题是仿写,仿照“如果没有白居易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没有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会不会如此地芳名远扬?”另换一个话题,写一段话,只要句式和修辞合乎要求即可。第19一题基考础压知缩识语句中的二下社定科义文,阅整读合材料三中文言的文主阅要读信息,拟写1一条2“魔术3”的定4义,5这是26006年7全国8Ⅱ卷的9一道10原题,学生应该在专题训练中做过此类试筛题选。第文20言题信是息任选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围绕其丰富的整文合化实内词涵筛撰选写一副对分值联,只2要能2揭示2节日的2文化2内涵2即可,2对句2式及修2辞不2作统一要求。
第七大题为作文, 以“生活无法假设”或“生活能够假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考生可运用发散式思维, 在作文中体现开放性的特点,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言之成理, 言之有据, 自由发挥, 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个性魅力。
二、答卷情况
在会考结束后,我们从全市已经评阅的语文会考试卷中随机抽取了91份样卷,对各部分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
Ⅰ卷总分为20分,平均成绩为15.57分,得分率为77.8%,最低2分,最高20分。从总体上看第Ⅰ卷得分率中等,接近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水平。
Ⅱ卷得分情况统计如下:(满分80分)
2009年全市参加会考总人数为1884名,语文平均成绩为77.74分, 其中A等率为46.23%, B等率为22.35%, C等率为28.03%D等率为4.41%。2009年全市会考合格人数为1820名, 合格率为96.6%。从以上所列数据,我们明显可以发现下列问题:
1. 从第一卷答题情况来看,一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欠牢靠,语文基础知识体系存在着较大缺陷,导致答题准确性极差。如第一卷最低得分为2分,说明10道题只做对1道。相对于第二卷,学生第一卷得分率是较低的。说明基础知识部分、社科文阅读部分、文言文阅读部分还有待于加强,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2. 文言文的翻译得分相对较好。但具体到每一份试卷,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文言实词积累比较欠缺,文言句式不熟悉,翻译时不注重直译,只译出大意。要么关键字词落不到实处,要么句意不能通顺。
3. 名句填空,分值虽然只有5分,考的内容全是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一点儿也不冷僻,但是仍有个别学生对要求背诵的篇目重视程度不够,记忆不牢固。也有一些学生虽然背过了,但因错别字而影响了得分。
4. 古诗词鉴赏得分相对还好。学生从标题《除夜作》和诗歌的前两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就可看出本诗渲染的氛围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抓住关键词、关键句,答非所问,语言混乱,缺少必要的专业术语和起码的诗歌鉴赏常识。
5. 现代文阅读,从总体上说,本题得分率较高。但还是有一些学生对题目的要求关注不够,将题目粗看一遍就匆匆作答,结果“答非所问”。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答案就在原文中,看你找得准不准、全不全;要让学生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然后根据问题寻找相对应的答题区间,最后选用合适的语句作答。最好寻找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作答,或整合原文的相关信息直接作答。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相近或相似的语句转述原文信息,实在迫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再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答题的随意性。
6. 语言运用,仿写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学生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抓不准要点,只追求形式,不考虑内容和修辞,结果前言不搭后语。下定义的题分不清单句和复句,撰写对联的题个别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一点也不了解,写出来的对联生硬无趣,缺少文化内涵。
7. 作文部分,由于是命题作文,基本不存在跑题的问题,但存在不善于审题立意,不善于布局谋篇的问题。作文素材单薄,文章透露出来的信息量少,内容苍白无力;有些学生只在一个层面上谈论问题,缺乏思维与情感的递深,分析问题不够深入,文章流于肤浅。此外有些学生语言平淡乏味,“言之无文”。有些学生书写不规范、不整洁,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等。
三、教学建议
依据上述分析,今后的语文教学应做到“四重”。
1. 重积累。
认真进行语言积累,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语言积累不仅指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而且包括词语、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的积累,还包括作文素材的积累。需要指出的是,对名句的积累学习,要能够理解其意思,并准确得体地符合语境的运用,还能运用归类的方法,将积累的名句进行梳理,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记忆。
2. 重应用。
语言运用的考查,涉及范围广,包括语音、汉字、语法、修辞、课外阅读等。语音的考查,包括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常用字是考查的范围;汉字的考查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辨析错别字,二是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语法和修辞根据大纲和课标的要求,不列入考试范围,但是应该明白,从运用的角度考查则是常见的,比如修改病句,它考查的是语法的规律,而不是名词术语;修辞的考查更为普遍,自然也不是考查对修辞格的辨析,而是考查句子的仿写、对仗、在古诗和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具体运用,以及消极修辞中的简明、连贯、得体和句子的选用、仿用、变换。常见的语言运用题还有根据提供的材料写广告语,结合表格复述其内容,给报纸设计相关栏目,对有关生活现象进行评点,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等等。这些题型都非常灵活,训练时不得偏废。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涉及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试题,因为其具有内容的包容性,知识的综合性,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可能在试题中不断出现,很值得我们关注。
3. 重能力。
现代文阅读学生得分最低,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整体意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审察题目、筛选信息、语言表达三种能力。因此,一要注重整体理解感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思想要能够准确把握,要理解其形象的意义。这是阅读文章的要点,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正确掌握解答其他题目的钥匙。二是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就是理清文章的篇章结构,把握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这是对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探求的重要方面,也是掌握文章中心和重点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三是能够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有时候,看起来很普通,很平实,但只要认真思考,就发现其中有十分深刻的内涵。要探讨文章的中心和主题,常常在我们理解了一个词语或一个重要句子之后。四是能够运用探究精神对文章的观点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类题,一般是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我们既可以采用正常的思维方式解答,又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类题的答案一般也是不固定的,但必须有道理,有一定说服力。文言文阅读材料都是浅易的、好理解的。题目的设计除有文言文考查特有的实词、虚词、句子翻译,还有重点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把握,且有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4. 重体验。
在语文考试中,作文的分值最高,千万不要忽视作文训练,好的作文,应该是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写出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作文的本质就是能够将自己独特的感受或见解,生动、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语文教学和学习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审视自然与社会,倡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美、创造美。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整洁的文面意识,这在实行高考网上阅卷的大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8.语文教研组试卷分析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现状分析解决对策
毫无疑问,随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的颁布以及标准本实验教材的试行,小学语文正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崭新的教学视野冲击着教师所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积极互动,课堂教学的灵动活跃,以及教学手段的丰富多样等等,逐渐开辟了小学语文教研教学的新天地,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景象。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仍有一些小学的语文教研工作存在着令人堪忧的误区和偏差,阻碍着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现笔者在本文中,根据自己的了解,就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的现状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这一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尽绵薄之力。
一、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忽视钻研教材,备课工作马虎了事。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潜心钻研教材,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结构、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秀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己口、如出己心。”对教材的深入钻研,认真细致的做好备课工作,原本一直都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头等大事,但当形形色色的教案书籍、教学参考书以及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供使用时,钻研教材、充分备课无形中就被一些教师抛诸脑后,照抄教学用书、教师轮流备课、网络下载教学案例甚至无需备课,直接搬用他人教学资源的现象数见不鲜。尽管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有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有了一定的合作和自主,也有了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但作为教师,却对课文还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不知不解,又怎能指导学生对文章做深入的理解呢?因此,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虽然资源共享对教学教研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它也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存在,毫无原则的滥用不仅不会为教学带来有利影响,反而会让教学教研工作千篇一律,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自身修养不够,综合素质有待加强,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与协作。首先,目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能正确的处理好教学教研三维目标中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总是将强化双基和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和体现新课程理念等同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迁移与模仿,而缺乏对语文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习惯性的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以及体验转变为某些概念化的知识传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体验,导致他们无法真正地理解所学内容;再次,教师与教师之间除了参加学校要求的一些公开课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教学上的交流,更不用说合作了,每个教师都沉浸在自己狭小的空间内,不利于教学教研工作的完善。
二、解决小学语文教研工作困境的措施
(一)加强对语文课本的钻研,充分备课,这是搞好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备透教材。有人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如同一段愉悦的旅途,教师是整个旅途的向导,学生是快乐的旅伴,将学生带往哪里是重点,也就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说,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教材,将自己当做课文的作者,同时以学生的身份进入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备透教材,确保教研工作目的的达成;其次,备透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教研的最终目标无非是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教研工作时,一定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全面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以此制定教学教研的工作目标,备准学生;第三,科学合理的实施集體备课。俗话说得好,“一人计短,二人计长”,集体备课一方面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分工合作,让资源得到合理的共享,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减轻教师的压力,切实提高备课的质量与效率,改善教学教研工作的现状。
三、课题引领,教研联动
课题研究是教学教研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其层次和深度的关键途径,同时也是促使教师感性认识与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态的有效方法。在笔者看来,要想提高教师教研工作者的素质水平,组织相应的课题研究是必须的,如可以自发的确立像“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类的课题,并通过各种途径,鼓励一定范围内的小学语文工作者在这一课题上进行相关的教研活动。此外,还可以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贯穿新课程的理念,深入的对不同题材以及体裁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并就一些教学中出现的难点和重点做出讨论与总结。如此以来,不仅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教研水平,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感悟,保证教学教研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李葆春.学校语文组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教师[J],2011,31 .
[2]王雪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研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学周刊.2011,12.
[3]余秋生.如何打造小学语文的有效课堂[J].东方青年·教师.2011,2.
[4]刘国庆.基层小学语文教研的误区及矫正措施[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09,1.
【语文教研组试卷分析】推荐阅读:
语文质量分析教研心得06-29
小学语文中段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07-11
语文教研组208-21
语文教研组新学期关于语文作业设置的意见08-30
语文优秀教研组总结06-20
语文教研组申报材料08-28
语文教研组活动主题09-17
语文教研组经验介绍12-05
语文教研组行事历06-19
高年语文教研组计划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