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伟大

2024-09-28

平凡中伟大(精选19篇)

1.平凡中伟大 篇一

作为刚刚踏入档案战线的一名新同志, 我是幸运的, 因为在我迷茫中, 刘义权同志那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 让我真正认识了档案工作的真谛。学习刘义权同志, 要学什么?我认为关键要学习刘义权同志的精神实质。

首先, 要学习刘义权同志的勤勉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 是成就事业的前提。这种对事业对本职工作的热爱, 从根本上说, 是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具体化。刘义权同志在工作中把对党和对国家的爱具体化为对革命历史档案工作的深厚情结, 表现出了他高度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38年来, 刘义权凭借着“干档案, 爱档案”的人生宗旨无怨无悔地扎根于党和国家的档案事业中, 为了征集档案, 从海滨到边陲, 从北国到南疆, 他的足迹遍布了25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县市, 他查访的老将军、老红军、老战士和普通群众数以万计。

刚刚踏入档案战线的我, 和刘义权同志相比, 虽经历不同、岗位不同, 但我们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那就是为档案事业作贡献。我要像刘义权那样用生命去热爱档案, 在工作中脚踏实地, 勤奋敬业。作为一名档案保管员, 更需要具备刘义权同志那种对工作兢兢业业的态度以及高度负责的精神。同时, 作为英文档案翻译人员, 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更要以刘义权精神不断鞭策自己, 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做一名合格的档案人。

其次, 要学习刘义权同志的无私奉献精神。刘义权不论在职还是退休, 都竭尽所能为组织分忧。他退休后, 解放军档案馆为了一项国际性的任务, 想返聘他负责此项工作。而由于经费紧张, 只能给刘义权有限的返聘费。刘义权知道此事后, 毫不犹豫地接下了此项任务, 第二天就上了班。他为了配合单位做好转业干部待遇落实工作, 从原本3室1厅的大房子搬进了只有30多平方米的周转房, 而且一住就是2年多, 可他却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这就是刘义权的伟大之处。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 他说到了, 也做到了。

第三, 要学习刘义权同志的克己奉公精神。刘义权把一生献给了档案事业。他跋山涉水、千辛万苦地征集档案, 这些档案价值珍贵, 如果刘义权把这些未开发的或不为世人所知的档案或资料据为己有, 那他的资产将不可估量。可是, 他从来没有借工作之便谋一分的私利。相反, 他总是珍惜有限的经费, 想方设法把每一分钱用在工作上。每次出差, 刘义权总是住条件最简陋的招待所, 有时连招待所的饭菜也舍不得吃, 在路边吃一碗面条就算一顿饭……

2.平凡中的伟大 篇二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重视各行各业里精英的作用,忽视甚至轻视平凡岗位中平凡人物的分量,这种现象令我们不得不重视和反思。诚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并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的精英大李们,但更离不开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爱岗敬业的老王们。

清洁工顶着清晨的寒风,扫起每一片落叶,每一张纸片,他们工作勤奋踏实,才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整洁干净、舒适宜人;教师披星戴月,寒来暑往,精心上好每一堂课,尽职尽责地为学生解疑答惑,真诚地和家长沟通,工作兢兢业业,才能源源不断地为我们的国家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医生们不分昼夜,认真看病,工作一丝不苟,才能救死扶伤;农民们不怕风吹日晒,像蜜蜂一样辛勤地耕耘在田间,才能为亿万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粮食;工人们默默无闻,像骆驼一样吃苦耐劳,生产出生活必需品,才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难以想象,我们的街道离开清洁工的精心打理会是怎样的脏乱,我们的花朵离开园丁辛勤的培育会是怎样的憔悴,我们的生命离开医生的细心呵护会是怎样的脆弱,我们的良田离开农民的用心劳作会是怎样的荒芜,我们的生活离开各行各业的工人的全方位保障会是怎样的凌乱……正是由于成千上万普普通通的“螺丝钉”认认真真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社会这台大机器才能正常运转。

这些人如悬崖边上不为人知的腊梅,在寒冬季节里,不怕风吹雪压,傲然挺立。它“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你能说它的风采不及在春风中摇曳、受万人瞩目雍容华贵的牡丹吗?

这个社会需要广阔的大海,也需要清澈的小溪;需要巍峨的高山,也需要低矮的丘陵;需要伟岸的大树,也需要坚韧的小草……唯有如此,社会才能丰富多彩,完整无缺!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朋友,让我们为爱岗敬业的老王们喝彩!让我们向把平凡的事业做到极致的老王们致敬!

赏评 文章开篇直击作文材料要旨之——平凡中的不平凡,简洁地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精选生活中的材料,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证,不论是清洁工、教师,还是医生、农民,他们都是社会基层中最平凡的人,他们的工作岗位十分普通。另外,作者以概括的语言叙事,再辅以恰当的议论,使道理阐述鲜明、具体,真实可信。结尾以物喻人,重述主旨,更加形象地突出了中心。

3.从平凡中感受伟大 篇三

伟大的人一定是平凡人,但平凡的人不一定就不是伟大的人。

正如贝利所言:“不要先赞美高耸的东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这句话让我懂得平凡中也同样散发着伟大的芳香。

纺织女工郝建秀,当她仅16岁时,就创造了优质、高户、低消耗的郝建秀工作法;广州泮溪酒家特级点心师罗坤,可以制作一千多样点心,响誉海内外,主编了《广州点心》一书。

这就是纺织女工和点心师傅创造的神话。还有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平凡的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他们就像花儿一样散发着香气,默默展现他们的不平凡。

英国有句彦语:“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这句话让我明白平凡同样能放射出伟大的光芒。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他生于农村,勤勤恳恳,为了能解决人民温饱的问题,整日在田里研究水稻,希望能研制出稻穗饱满、产量大的水稻。带着这个目标,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最终成功了。他那晒黑的脸庞,深深的皱纹,毫不显出骄傲。有的只是慈祥,成了伟人,但他仍然默默在田里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为有了杂交水稻,人们的温饱不再是问题,因为他的平凡,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伟大,伟大扎根于平凡,平凡孕育伟大。袁隆平在平凡中闪耀着伟大的光芒。

俗话说得好,“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平凡中处处凸显伟大的品格。卓琳,一个大家闺秀,云南省首位考入北京大学的才女。携邓小平手五十八载,硝烟里转战南北,风雨中起落同随。她默默站在一位时代时代伟大的背后,用坚定信仰和深深的爱,支撑着伟大度过劫波,支持伟人创造新时代。她的爱向一个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妇性的坚定、温暖与搀扶。

她平凡,因为她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总是默默在背后支持着邓小平;她不凡,因为她的坚韧是伟人身后一生的支撑。平凡中彰显出伟大的人格。

4.平凡中的伟大--父亲 篇四

我们每个人的世界,都有一座山,做你巍峨的标榜;都有一面墙,为我们遮挡风暴,传递温暖;而我的那座山。那面墙。就是我的父亲。

他。很平凡。在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里,他平凡得不再平凡;他长相平凡,工作平凡。但在我的世界里,他却是伟岸般存在,他用双手

臂撑起我们一个家,他用双手扶起落败的我,他用温暖感化我心中的那座冰山。

时间一晃而过,当我还在天真的傻笑时,已经快十八了,十八年来,所经历的生活,现在想来,只能报之无奈的一笑,真是索然无味,唯当抬眼回眸时,父亲的温柔总是给我一抹阳光,给我希望。

我是个女孩,在有着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家里,从我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日子并不好过,爷爷的不待见,妈妈的冷落;而爸爸的爱便是

我的全世界。爸爸的那双手,从我出生,一直护送我到现在。当我还是个抱襁褓里的婴儿的时候,他抱着我;,我会在他的怀里酣甜入睡,在我蹒跚学步的时候,他拉着我,在他的牵引下,我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我咿呀学语的时候,他每天接送我,为我背上那幼稚的小书包,听我讲学校的小故事;直到现在,在这个远离家乡的学校,每天一个关怀的电话,那几句简单而温暖的话,给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从小的生活,造就了一个叛逆的我,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时候,从上初中时,和妈妈的相处方式除了争吵还是争吵,到了初三的时候,就在我决定从此不再和他吵,做他的乖乖女的时候,他却选择了离开,他离开了我们这个家,我的世界就此失去了颜色,暗了;人生呀好像就此失去了意义一般,我的心凉了,碎了,我放弃了,坠落了,我觉得连亲情都可以背叛,世间也没什么可以相信的了,我我完全封闭了自己的心,我放弃了自己,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中考失败了,未来的路一片迷茫,是继续求学还是去做打工女。在我爸爸的强烈要求下,我再次踏上求学之路,一开始,我准备混几年算了,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开导我,他安慰我,他用他的爱感化了我,把我拉回了正途,在我即将放弃人生的时候,他的亲情之手给了我希望,给了我温暖,所以,我感谢我的爸爸,再次给了我生命。

十八年来,爸爸为了我操碎了心,日日夜夜,不是为我的生活担忧就是为我的学业操心,在我伤心、难过的时候,我会发脾气、会哭、会闹,可是我的爸爸,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安安静静的,选择独自面对,无论什么事情,他都只是在那里默默的付出,有气也好,伤心也罢,他总是不抱怨不多说什么,只是付出而已。就在我人生低谷的时候,爸爸对我说过一句话:孩子,不管什么时候,你背后还有我为你坚持。一句朴实无华却充满温情的话,让我感动一生。

5.平凡中的伟大作文 篇五

20xx年5月29日11时10分,吴斌驾驶杭州长运大型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11时40分左右行驶至锡宜高速公路宜方向阳山路段时(江苏境内),突然有一块铁块从空中飞落击碎车辆前的挡风玻璃,砸向吴斌,身上多处骨折,你是不是认为吴斌会惊慌失措了?不是的,他很冷静,吴斌忍着剧痛,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他仅仅用了一分十六秒。然后,吴斌挣扎站起来,用很低的声音一字一字地对乘客说:“不要乱,一个一个下,站在路边。” 然后安全疏散旅客,耗尽最后一丝力气的他,瘫坐在座位上。由于伤势太严重,医院尽了最大的努力进行救治,却未能挽救他的生命。吴斌20xx年6月1日凌晨3点45分去世,享年48岁。

出殡的那天,全城的人都来为他送行。道路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人们为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司机痛哭流涕。为什么一个平凡的人走了,却能感动整个城市?为什么看似平常的刹车举动却能引起千万人的共鸣? 人们常常感叹道德的缺失,人情的冷漠!当我们在斥责别人的道德缺失时,为什么不想想我们自己?将心比心,如果你是正在驾驶车辆的吴斌,你会怎样做?是置车中24名乘客的安危于不顾?还是放弃自己的生命,承受生理极限,保证24名乘客的安全?吴斌选择了后者!他选择的不仅仅是承受生理极限,保证24名乘客的安危,同样选择了用生命诠释平凡中的伟大!如果人人都像吴斌那样奋不顾身,想他人所想,这个社会是不是又能多一些和谐!曾经,发生在社会和身边的一些事情让我们感到人世间人情的冷漠、无情。而吴斌的事迹则如同一只蜡烛燃烧了自己,点亮了我们的心灯,让我们感到一个即使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也能创造生命中的不平凡。

6.平凡中伟大 篇六

要说开封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就必须从这场改革的发起者、策划者和践行者——孙庚白老师说起。

一、孙老师与学校体育的不解之缘

孙庚白老师1938年出生于河南省叶县一个普通人家, 1952年考取开封市实验中学。由于身体素质出色, 经常代表学校参加体育比赛。高三时主攻跨栏跑, 曾先后打破当时的开封市与河南省的纪录, 1958年被保送到北京体育学院学习。1963年毕业时, 为响应国家支边号召, 他来到黑龙江省铁力县一中工作, 成为当时铁力县唯一的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孙老师在铁力一中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正值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 体育教学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但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比较活跃, 这使得孙老师积累了丰富的策划、编排、组织体育竞赛的工作经验。1978年, 国家各项事业在文革后逐渐恢复正常, 人事制度更加灵活, 孙老师调回开封市高级中学工作。开封高中文化传承悠久, 教研氛围浓厚, 体育教学规范, 加上1979年我国扬州会议的召开为学校体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孙老师更是如鱼得水, 从此结下了他与学校体育的不解之缘, 开始了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懈追求。

二、困惑与对策——开高体育课改的起步

上世纪80年代初, 我国普通高中体育教学执行的是国家《体育教学大纲》。当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繁杂, 每项内容的教学时数相对较少, 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浅尝辄止, 很难形成运动专长。再加上体育教学内容往往不是学生的兴趣所在, 所以, 本应出勤率最高的体育课反而成了学生逃课率较高的学科, 这些现象使孙老师感到非常困惑。面对尴尬局面, 他和体育教研组的同事经过研讨, 决定打破原有《体育教学大纲》的束缚和行政班授课的组织形式, 实行体育课按选项分班教学, 并增加运动专项的学习课时, 用兴趣把学生吸引到体育课堂上来。1983年, 孙老师担任着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 在他的发动和提议下, 开封高中体育教研组向当时的开封市教育委员会递交了关于“开封高中申请实行体育教学改革的报告”。申请报告得到开封市教委的批准, 自此, 开高的体育课程改革开始了它长达28年的发展历程。

三、跨过三个坎儿, 持续二十八年

据孙老师自己讲, 开高的体育课程改革曾跨过了三个“坎儿”, 也就是经历了三次重大突破。

1. 打破行政教学班级界限, 实行按运动专项分班教学

第一次突破解决了学生的运动兴趣问题, 使体育课变得好上了。

他们实行体育课程改革最初的做法是, 根据学校体育场地、师资等实际情况, 设置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和艺术体操等几个运动专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或特长, 自愿报名参与某个项目的学习, 然后根据报名情况打乱原有的行政教学班, 按运动专项重新分班进行体育教学, 教学内容主要是学生根据兴趣所选择的运动专项。实行体育课选项教学后, 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和锻炼热情大大提高, 体育教师普遍感到体育课比以前好上多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使孙老师意识到, 要全面增强学生体能和增进健康, 使学生形成运动专长, 仅仅依赖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兴趣可以把学生暂时吸引到体育课堂上来, 但学生运动兴趣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仅靠兴趣很难持久地吸引学生刻苦锻炼、掌握技能, 以及形成运动专长。还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置体育课学习内容, 形成能有效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教材内容结构, 不能把体育教学搞成“单打一”。于是, 这种认识上的深化引发了开高体育课改的第二次突破。

2. 构建合理的教材结构, 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突出专长, 受益终身

第二次突破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

1985年, 专项教学已经实行了几个学期。他们通过达标测试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 不少学生虽然专项技能水平和专项素质有所提高, 但肺活量、胸围、耐力素质等指标却低于河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 主要是实行体育专项教学后, 体育课缺失了那些增强身体素质效果良好的田径、体操等基础性体育教学内容, 造成了学生身体发展的不均衡。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和突出高中体育课程的基础性, 他们及时把田径、体操、武术等内容列为体育课必修教材, 保证耐久跑、单双杠等教材的教学时数, 使选项教材和必修教材的比例控制在6∶4左右, 这与2001年修订的全国《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对必修和选修教材的比例建议基本一致。同时他们还设计制订了校本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 确定了体能和技能的考核项目及标准, 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均衡发展, 满足体育文化传承的需要。此后的20多年中, 他们曾四次对教学内容结构和评价体系进行了修订, 使之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他们还于1991年、1996年、2002年和2009年先后对全校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 测试数据表明, 开高绝大部分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和体能指标高于河南省和全国同年龄组的平均水平, 证明体育教学改革的举措和选项加必修的体育教学内容结构, 促进了学生课内、课外体育锻炼的结合, 从而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体能素质。

3. 在坚持和放弃中抉择

第三次突破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 这是一次坚持改革还是放弃改革的抉择。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进步, 教师上课开始计算工作量了, 有课时费了, 这引起了其他学科教师的质疑:同样多的课时费我们得教60多名学生, 体育教师由于按专项重新分班, 只教40多名学生, 课时多了, 课时费也多了, 这不公平。在部分学校领导中也出现同样议论。孙老师坚持认为, 体育教学以技能学习为主要内容, 上课学生人数不宜过多, 现在的做法要比传统做法在教学效果上好得多, 必须坚持改革不动摇。学校领导经过深入研究讨论, 认为教育不是现代工业生产, 其效用是隐性的, 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为社会的整体进步育人, 体育课程改革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明显的, 应该坚持下去。就这样, 他们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跨过了改革之路上的第三个坎儿, 一直坚持到如今。

孙老师的不懈追求和学校体育课改的成功, 助推了孙老师在事业上的不断发展进步。1992年, 孙老师被评为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 1996年, 又光荣地被评为中学体育学科特级教师, 成为开封市乃至河南省中学体育学科的带头人。孙老师在开高工作期间, 多次参加《河南省中小学体育教材》和《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等书籍编写, 为全省体育教师培训班讲课等活动, 为河南省中小学体育工作做出了贡献。

四、发挥余热, 为学校体育发展尽责尽力

孙老师退休后曾在一所高中继续从事体育教学工作, 后被开封高中返聘, 担任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 继续发挥余热一直坚持到2010年。孙老师担任学校体育督导时, 已是年近70的老人, 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短短几年中, 整理了大量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资料, 规范了许多学校体育工作的规章制度。他从早到晚审阅批改青年教师教案, 观察点评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 与青年教师交流谈心, 指导业务。他把对青年体育教师的殷切期望化成了一丝不苟的严厉, 这种“寓爱于严”的态度曾让一些青年教师感到有压力甚至吃不消, 有个青年教师甚至夜里睡觉还梦见孙老师在看他的体育课, 以至于从梦中惊醒。但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这段成长经历, 青年教师们都为自己教学能力的迅速提高和业务上的不断进步而感到欣慰和快乐, 衷心感谢孙老师为他们的成长付出的心血。他们说, 孙老师用自己点点滴滴的辛勤劳动, 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贡献着虽然微薄但却感人的力量。

2008年, 河南省普通高中进入课改。当孙老师发现开高的体育课改革思路和做法与全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不谋而合后, 除了感到欣慰之外, 立即开始了新的举措。他组织全组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 理解课程新理念, 及时引入模块教学概念, 调整编写新的教学计划, 完善必修与选修内容结构, 改进考核评价制度等。经过认真思考, 他们认为高中阶段只有田径一个模块作为实践课的必修教材过于狭窄和薄弱, 不能体现高中体育课程的基础性特点, 也不利于全面发展学生体能。因此, 他们坚持把田径、体操、武术 (男) 、舞蹈 (女) 等都列为必修教材, 保证高中阶段体育课有3~4个模块的实践课必修教材。同时还坚持学生选项一选三年, 除个别调整外基本不再重新选项, 以保证学生在某个项目上有足够的学习时数, 从而促进运动专长的形成。在此基础上, 他们又提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1+X”模式, 这是一种建立在大体育课程观基础上的学校体育整体改革思路, 即形成以体育教学为中心, 带动俱乐部、体育社团、课余训练、运动竞赛、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协同发展, 形成“人人参与、各有所长、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孙老师说, 这种学校体育工作的局面, 是他的毕生追求和最大愿望。

7.于平凡中显伟大在普通中铸永生 篇七

“荒凉的山野从南到北依次抹上了大片大片的绿色,河流山溪清澈珠澄,水波映照着蓝天白云,反射出太阳金银般灿烂的光辉。”美丽的地方,大多是贫穷的,事实确实如此,金子般颜色的黄土,就是陕北高原最宝贵的财富,它美得震撼,美得让人屈服。

美丽的地方,孕育了平凡的“美人”。

我最喜欢孙少平这个人物,从开始的“非洲人”到揽工汉,再到煤矿工人,每个身份的转换,都体现了他对命运的不甘,对尊严的捍卫,对梦想的渴望。再看看处于青春的我们,跟孙少平一样有梦想,有追求,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只要自己勤奋努力,终将会把梦想化成现实踩在脚下,即使会吃太多的苦,可自己选择的路总比任何一条路走得要情愿。

小说还塑造了一心为民的好干部——田福军,他挑剔地看这个城市一切不顺眼的地方,为的是让百姓顺心。我们在敬佩田福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同时,更为现在官场腐败而痛心。是什么让现在的官场风气变得如此污浊?田福军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在官场上某些贪官丑恶的灵魂。

还记得一位极为普通的人吧?逛客王满银,在碌碌无为、四处漂泊大半辈子后,终于拾起了家的回忆,结束了漂泊的生活,回了家。“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最爱我的人,有最亲切的味道,有温暖的怀抱。伤了,累了,别怕,还有家。

黄土高原,一个平凡的村庄,一群平凡的人,一些平凡而普通的故事,于平凡中显伟大,在普通中铸永生。

一位哲人说,山顶上只能有一个人,我希望是我,可我的肩膀上还能站人。对啊!如果不能做最顶端的人,何不稳稳当当地站在平地?如果不能欣赏最高端的美景,何不脚踏实地地感受土地的辽阔?也许我们不可碰触生命的高度,但我们可以企及生命的宽度;也许我们不可惊艳一世,但我们可以演绎平凡中的伟大。

(指导教师:陈永睿/编辑:于智博)

评点:陈永睿

精要选择,情注其中。作者在认真阅读《平凡的世界》基础之上,抓住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孙少平、田福军、王满银的“平凡”特点,以浓烈的情感予以“发感”,显得笔力集中,不蔓不枝。简要“述读”,深刻“发感”。作者或引用,或概述,或联系,围绕自己感悟最深的一点“于平凡中见伟大”进行深度挖掘,使得阅读对象既走进评者“我”的心中,也走进读者“我们”的心中。妙手“链接”,巧加比较。作者没有停留在对人物的简单评论之上,而是将他们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联系起来予以比较,得到启迪和警醒,使这篇读后感有了强烈的针对性。

8.平凡中的伟大作文 篇八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早上,我照常背起书包去上兴趣班。我来到小区门口的车站等车,看见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大爷在扫地。我想了想:这位老大爷年纪都这么大了,手上有一个有一个的老茧。不在家中享福,来做有苦又累的清洁工呢?”我鼓起勇气,走到老大爷身旁,轻轻拍拍老大爷的肩膀,疑问道:“大爷,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来当清洁工啊?”老大爷放下手中的活,和蔼可亲的说:“小姑娘,听过一句名言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为人民服务的心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我还可以为人民服务。把周围的环境打扫干净,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把环境变得更美丽。”我红着脸,羞愧地低下头,老大爷接着说:“虽然清洁工这个工作不起眼,可是这个世界一旦没有了清洁工,一旦没人打扫卫生,这个世界将会怎样?为什么清洁工会得到那么多美誉,就是因为他们有一颗为祖国做贡献的心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晚上,我一直琢磨那位老大爷的话,心想:那位年迈的老大爷不待在家中,反而选择去当有苦又累的清洁工。老大爷心中一定也装着一颗为他人服务的心。相反,我们现在的学生连教室卫生都打扫不干净,还把纸屑乱扔。真应该向清洁工学习!

9.笃守信念平凡中铸就伟大 篇九

笃守信念,平凡中铸就伟大

广化小学邓秦豫

从教十二年的岁月里,我走过了幼稚,穿越了迷茫;我挥洒着青春,也播种着希望;我锤炼着信念,也执着着追求……我无数次走过这再也熟悉不过的三尺讲台。然而此时此刻站在这里,要倾诉给大家我和我的学校,我和学校老师的故事时,内心却难以平静,因为,心底那份深深的油然已久的感动早已如重锤般反复敲打在我心灵深处,无数次震撼我的灵魂。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时间定格在那一瞬间,画面定格在那一瞬间:山崩地裂、房屋坍塌,道路中断、桥梁中断、通信中断……

我校1000余名孩子在午休中惊醒,惊恐万状,哭喊一片。学校领导和老师从惊慌中震惊:地震突袭!中心校立即组织楼道有序疏散,以最快的速度把孩子们集中到了教学楼对面的操场边上。村小蹲点领导立即分头赶往3所村小,消息渐次反馈:六村师生平安、三村师生平安,大家悬着的心刚要逐渐平稳,路人捎信回中心校,较偏远的八村小学损毁尤为严重,师生还能平安吗?本就悬空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上,全校教职员工一边守护着孩子一边焦急地等待八村的消息。

回来了!回来了!八村蹲点领导看望八村的师生回来了,师生平安!大家悬着的心终于平放下来。接下来我们听到了八村震中的一幕幕:负责教师陈新领着大家,赶、拉、抱、抓……硬是把所有在午休中酣睡111个孩子全部转移到了操场,确保了平安。让我们更为感动的是,当

八村师生们集中在操场刚缓过神,他们就看见了一个模糊而又熟悉的身影向学校缓慢地,吃力地,急切地走来。近了,清晰了,大家惊讶了!原来这一刻他回来了。他——家居八村附近的王德华老师,32年如一日地工作在八村小学。2008年3月,犹如晴天霹雳,他被确诊为肺癌晚期,被迫离开学校和孩子去接受治疗。5月初刚锯断10余根肋骨实施了手术,在家修养准备化疗。此刻他竟然忍着剧烈的病痛和伤痛回来了;他竟拖着极度虚弱的病体回来了;他还用手捂着腰步履艰难地回来了;他更带着焦急和关切的眼神回来了。那一刻,八村小学操场上的空气凝固了。王老师走近了大家,他看到师生们都平安无事,释然地笑了,操场上119双师生的眼睛聚焦在王老师那张特写的笑脸上,哭了,泪流满面地哭了……王老师眷恋着学校和老师,眷恋着他深爱的孩子们,更有他挚爱的三尺讲台,然而无情的病魔还是于2008年10月吞噬了他……我在王老师笃守的信念里读懂了他对教育的热爱,眷念,更读出了他在平凡中铸就的伟大!

说到平凡,我还想到了她,一位在广化的村小工作了近三十年的女教师,学校同事不管年龄大小,都亲切地称呼她——李二姐。她,是六村小学的负责教师。几年来,她用一件件小事,让我看到了,知道了,什么叫敬业,什么叫奉献。总记得那一幕:那时,距学校有一段非常泥泞的小路,一到下雨天,全校师生的形象真叫惨不忍睹了,衣服鞋袜,全都得拖泥带水。更别说骑车上班的老师们了,推吧,一大段的上坡路,到处是厚厚的泥浆,骑呢,稍不注意就打滑,弄得个人仰车翻,狼狈不堪。所以,老师们常常感叹:教书,这儿是一片净土,但,这晴天一身

灰,雨天一身泥的,唉。可是,面临着村两委改制、学校因印刷厂倒闭又债务累累的局面,大家也无从想出办法。于是,在一次完成了校舍检修之后,面对着剩余的那一点点少得可怜的水泥,二姐发动全校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来修路。当时的路面,需要很多的石头,瓦块,而大块的石头,都得从远处的山上才能找到,于是,她就和男教师从很远的地方把那些大石头抬过来,再一块又一块地垒好,铺平。看着她汗涔涔的脸庞,看着那忙碌的不知疲倦的身影,看着她利索地挖土,垒石,我的眼中,她的形象,已经没了女人的娇小,那个柔弱的身影,竟让我看到了伟岸。又岂只是这一幕呢?一个班级没老师上课了,她一个人两个年级,一会儿语文,一会儿数学;哪个班级的学生违反了纪律,她都是亲自处理,了解情况,谈话,教育,因为只有她,熟悉这儿的每一个孩子;护送路队,她更是最后一个离开的身影;每一年,她都将最重的工作任务安排给自己,而她的教学业绩,历年来在学校学区都是名列前茅。她,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一个扎根村小的教师的信念,那是一种坚定而执着,深刻而无悔信念!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在广小那个温暖、和谐、凝聚的团队里象他们这样热爱着学校,执着着教育,追求着梦想的又岂止他们两人呢?不必说近几年来为学校排忧解难主动到村小支教的小青、蒋勇、黄丽、陈佳、吴梦、唐丽、小燕子、周育容等一支青年骨干教师;也不必说那一大帮手牵着手领着年轻人进步的老年教师;单是那股骨坏死的唐小远老师能多年坚持在村小上课,还特地买来电脑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就让人佩服不已;还有那常年带病坚持工作的冯文,冯雪莲,谢新明老

师以及三位在村小多年以身作则,勇挑重担的负责教师,他们都是我心中的楷模,我从他们多年在村小的坚守里看到了广小人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

近两年我校在学校班子的引领下,在新课改理念的熏陶下,一支青年骨干教师队伍迅速成长。他们在学习中丰富,在行动中反思,在合作中共享,在科研中完善,在实践中提升,将新课改理念深入课堂,融入教学实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让新课改带给了学生更多的快乐。他们苦练内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努力的提高自己,让青春在广小闪光:近两年来在优质课竞赛中,我校曾小清、赵小燕、邓丽莉、张爱民等老师分获市级一、二等奖,彭晓凤、杨艳玲、陈丽萍、张爱明、李明奎、李玲玲等获县级一等奖;在教学论坛上,吴梦、邓丽莉分别获县级一等奖;李明奎获市级课件制作一等奖;在各级的优秀论文评选中,更有许多的老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只年轻队伍的崛起为我校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激发了老年教师挑战年轻人的豪气,去年,县上举行的中老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我校50岁以上李美华、王蓉、年近50的冯文三位老教师也都喜获一等奖,真是宝刀不老再展雄风,他们的凯旋更给我校增添了奋飞的勇气和决心。

10.平凡的伟大 篇十

世人往往盛赞花的耀眼夺目,殊不知有一种隽永的伟大,深嵌在草的平凡中。

平凡的伟大,在于不卑不亢的自我修养。美国历来有“你最喜爱的一位总统”的投票传统,林肯的名字始终名列前茅。然而这位总统是那么平凡。在一次选举中,林肯被一个议员嘲笑:“请您发言前别忘了自己的父亲是个鞋匠。”林肯微笑着答道:“多谢提醒,但我知道世上不会再有比我父亲更好的鞋匠了!”他的回答搏得了阵阵掌声。平凡就像旅行途中的包裹,我们需要明确它的用途,懂得它的价值,而不是将之当作包袱、旅途中的累赘。

平凡的伟大,在于平淡如水的生活态度。钱钟书之妻,著名作家杨绛,在旁人看来生得不平凡,活得更不平凡,而杨先生本人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她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有阳春白雪,更有茶油酱醋,与花花草草“情投意合”,更与瓶瓶罐罐“相伴一生”。她对自我的定义亦仅是个平凡人,过着平凡的日子罢子。这种淡然的伟大,比在时间长河中璀璨夺目然而转瞬即逝的光辉来得更永恒。

平凡的伟大,在于智慧的等待与沉淀。不久前荣膺中国首富的马云,坐拥电商产业半壁江山,就是这样的成功人士,也只是平凡的人。他也曾考过两分,也曾两次高考落榜。就是这样一个平凡人,善于在艰难困苦中磨炼自己,再怀揣满腔的热情走出去。在互联网刚传入中国的黄金时期,他抓住时代的潮流,一举创立了“阿里巴巴”。“你所做的一切成就了今天的你”,马云便是如此。当他名不见经传时,他无惧平凡,攒足劲儿去奋斗。平凡的人,往往比出类拔萃的人更善于抓住机遇,因为他们在出击之前拥有更长时间的磨练、沉潜,来嬗变出更好的自我。

平凡的人,能在姹紫嫣红中开出清丽的雏菊,能在刺眼的阳光下缄默,能在喧嚣中构建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世界。

【作者系江西省万安中学井冈山文学社社员,指导教师:郭建平】

11.平凡中奉献努力中追求 篇十一

一、爱岗敬业, 垂率先范

刚走上财会工作岗位时, 财会工作对汪淑英来说是非常陌生的, 面对枯燥的数字、一支算盘、一支笔的工作令她不知所措, 但很快她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业务学习中。1981年汪淑英被选派到武汉交通学校公路会计班学习, 很快便掌握了公路会计业务知识;1983年她参加全市会计员考试, 名列全市公路系统第二名;1986年她考取了助理会计师职称。汪淑英白天全心投入工作, 业余时间刻苦自学税收、法律、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 她深知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 需要掌握更多的业务知识。1987年, 组织安排汪淑英去新成立的公路汽车队当会计, 作为一名还没有独立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 她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事事从我做起, 每项工作都认真对待, 并制定了汽车队承包责任制度和相关内部核算制度, 汽车队税收收入年年超额完成。1992年汪淑英专科毕业, 并考取会计师职称。同年因其工作成绩优异, 领导将其调回财务股当主办会计, 该岗位工作量大, 且很多工作都由她一人承担。1993年~1998年汪淑英为了积累更多的财务知识, 连续几年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 这对于工作繁忙且要照顾家庭的她来说, 其付出的努力是十分艰难的。1999年她参加全国成人高考, 被中南财大湖北财政分校函授班录取后继续参加学习。汪淑英认为: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 只要认定这行, 就要把它做得更好。现在她参加的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已经取得了四门合格的好成绩, 其刻苦学习, 锲而不舍的精神永远是年轻人学习的楷模。

二、以《会计法》为准绳, 规范制度运行

2001年4月, 面对公路第一步改革, 汪淑英参加了中层干部竞选。她希望能将公路财务规范化运作, 改变一些约定俗成不合法规的具体作法。在竞争中, 她凭着扎实的基本功与丰富的工作经验, 在考试、考评、答辩中获得第一, 走上了财务股长的岗位。竞争上岗后, 她从五个方面对财务工作进行了改革:首先, 改变了几十年来由出纳制证, 印章由出纳一人保管的作法, 改变了单位多头开设的储蓄账户的作法;其次, 大力推进会计电算化管理。2001年10月, 英山县公路段在全市公路系统和全县第一家被验为《会计电算化合格单位》, 在全市普及会计电算化上起到了带头作用, 并得到市会计局、市公路系统和县会计局表彰, 成为全市公路系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再次, 狠抓会计基础工作, 从源头上下功夫, 为进一步加强单位会计基础工作, 她先后多次向领导报告改变财务报账审批程序, 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并在全单位内以文件形式下发了相关的财务管理规定。从原始单据开始, 摸索了一整套改革的方案, 改变了原始凭证的审核程序渠道, 由原来的经手人—领导签批—出纳付款—制证的模式改为经手人—证明人—分管领导—财务负责人—领导审批—会计制证—经手人在记账凭证上签字—出纳付款的模式。杜绝了不合法的原始凭证的流入, 改变了多头审批, 实行了一支笔审批制度。最后, 在管理上下功夫,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在财务管理上, 制度规范, 账目健全。先后制定了《英山县公路段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英山县公路段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英山县公路段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英山县公路段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10多部单位内部制度和规定。她管理的会计档案达国家“二级”标准, 会计工作在全市公路系统和全县第一个获“会计规范化合格单位”、“会计工作三级单位”、“会计二级单位”、“会计达标单位”和首家“会计电算化合格单位”。

三、不畏艰苦, 默默奉献

汪淑英参与管理, 切实抓好公路财务工作。奉献是其对公路财务事业的追求, 她既注重加强财务管理, 又关心单位发展, 尽心尽力。在核算体制上, 她实施一改二建:一改, 即改革了原来不合理核算体制, 一切费用均由机关支付, 这样不利于充分发挥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导致出现吃“养路费”大锅饭现象。经建议职代会讨论通过一系列改革方案, 制定了“工程公司改革方案”、“养护公司改革方案”、“机关改革方案”等。二建, 即建立了统一的原始凭证和核算体系, 按相关会计制度分门别类建立并执行了“养护会计核算制度”、“国有建设会计制度”、“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建立约束制度, 实行风险承包, 使债、权、利有机结合起来, 每年节约非生产性支出几十万元,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培养新人, 精心为民。成立养护公司时, 新上任的两位会计人员, 不大了解会计知识, 她手把手地教授, 并先后培养了十几名会计人员。

12.平凡中的伟大高一作文 篇十二

她的爱好:瑜伽。她很忙,但总不忘忙中抽空去练瑜伽,晚上七点开课,她一定会是最准时的那一个。可往往,在我回家的那天晚上,她不会去,因为她要为自己的宝贝张罗一大桌的菜。她极会烧菜,但她有着她作为“厨师”的准则。她晓得我对土豆是百吃不厌的,所以,土豆成了我们家餐桌的常客;她知道我不喜欢茄子,因为吃了会过敏,所以只要我在,餐桌上说什么也不会有茄子的影儿。其实我懂得,她并不忠迷于土豆,相反的,她却对茄子有着深深的爱恋。作为一名资深吃货,想吃而不能吃是一种怎样的难受滋味不用多说。但她能忍。

她很虔诚。我们家的楼顶是佛堂,只要不在外地,她早晚都会去那里待上一小时。我不知道在每天的那段长长的时间里,她会反复念上几遍经。但我知道,她一定会在佛像前虔诚地祷告。或是“希望一家人身体健康,幸福平安”,或是“希望我女儿学习成绩步步高升”。我有次与她一同礼佛,她的轻轻的祝愿便悠悠地飘进我的耳朵。那佛堂外面的顽皮的微风趁着窗没关紧,就在这个时候偷溜进来玩弄我的碎发,直吹得我皮肤痒痒的,心也痒痒的。

她没什么学历。小学三年级时,她辍学了,为了担负起自己的生活,在我这个年纪开始外出打工。生活没有消磨掉她对知识的热情,因为爱看书,攒起来的钱总是最先被投入到大大小小的书摊。日积月累,她读过的书竟也不下百本,以她现在的智慧,谁能想到她曾认不得几个字。所以她很懂得一本书的好处,她费尽许多心力,只为了让我也读上那一本“好书”。

13.平凡中的伟大(电试一班) 篇十三

——学习吕清森先进事迹有感

吕清森是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送电检修班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是一名老党员,他30多年如一日,坚持巡护吉林地区海拔最高、环境最差、巡视难度最大的66千伏红白线(红石到白山)。他每月徒步巡线超过200公里,累计走过了绕地球近两圈的里程。他总结形成并运用“采光巡线法”等行之有效的巡线方法,及时发现供电缺陷5000多件,确保输电线路连续安全运行无事故,为国家和企业减少经济损失数千万元。他爱岗、敬业、责任、创新;他的工作岗位平凡,工作内容平凡,他在平凡之中铸就了伟大;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一个电力人应有的品质,是对我们新电力人的一种莫大激励和鞭策。

1.爱岗——干活累不死人

吕清森常说:“干活累不死人,但没有精神却容易死人,干啥都得有一股子精神头,这股精神头到啥时候都不能丢”。

巡线工作要求每次巡线每个铁塔必须都要走到,而且每个月必须保证要巡线一次,巡线下来至少需要5-7天的时间。巡线工作就是风里来雨里去的,山上没有路,也没有人家,冬天山上风大、雪大、气温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夏季山林里密不透风,风雨说来就来,冬季大雪到腰迈不动步,只好在雪上爬或滚;夏季山洪暴发路难行,浅滩可以涉水过,水大就要绕路,碰上下雨天,山坡泥泞异常,需要爬多次才能上去,每次巡线都是满身泥水,撩起裤腿来一看,腿上都是伤;秋天的时候如果赶不上车就在人家的玉米秸秆垛里对付一宿。

2.敬业——每时每刻都想着如何巡线

吕清森不仅自己用土办法测试绝缘子、线杆的性能,而且还有时间就到别人的责任区那里去观察,如果发现问题,就会告诉负责巡线的人员,赶快报修确保没有大的损失。

“有一次老吕要过生日,亲戚朋友都来了,饭菜刚端上桌,突然外边打雷下雨了,他放下饭碗就跑出去了,说要到雷击区去看看雷击情况,别说还挺神的,外边在哪个方向打雷,电灯闪了几下,他就能说出哪个地方遭到雷击,几乎都能被他说中。”他妻子笑着说。

作为送电班的职工,吕清森还负责线路的维护和修理,每个月在家的时间都不多,儿子小时候对这个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父亲很是陌生,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妻子一个人忙活。3.责任——30多年的默默坚守

沉甸甸的责任,成就了吕清森不平凡的人生,折射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吕清森常说,“缺陷都是人为留下来的,如果不及时找出这些缺陷,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每到刮风下雨的时候,我都到事故易发区去观察,刮风的时候拿着小旗看风向,看电线的摆动幅度,找出规律来,也能为今后的线路修建提供一些建议。” 吕清森带出来不少巡线工作中也非常突出的徒弟,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工作交给徒弟,但他坚持要求巡护这条线路,他已经对线路上的每个隐患、事故易发段都非常熟悉,认为如果换上新手往往在几年内很难适应,而电力部门要求供电可靠,要在最短时间内把故障点找到,并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重复的故障,他在这平凡的工作默默的坚守了30多年。

4.创新——总结形成“采光巡线法”

走路不能低着头走,还要琢磨自己的业务,每一次巡线都是他学习积累的过程,“吕清森巡线法”已经在吉林电力有限公司进行推广。

吕清森的文化程度只有初中毕业,但在30多年的巡线过程中,他写下了几十本日记,而且这日记只有他自己能看懂,一些特殊符号代表了铁塔上的一些细小结构,把线路的杆塔、杆号、村屯地界、风向、覆冰现象、雷击情况、塔上的绝缘子情况都记录下来,每个月都要对照一下,这些细小结构有啥细微变化,他几乎都能一眼看到。

14.平凡中伟大 篇十四

一、课前精心准备

1. 借助集体的力量

为了实现高效课堂,一定要借助学校教研组或者年级组,集体备课,以及优课展示,多听多交流。这样的教研活动,会为我们搭建一个展示风采、交流经验、暴露不足的平台;这样的教研氛围,也会为我们营造一个敞开心扉、鼓舞士气、查漏补缺的机会。

2. 精心备课

我们作为一节课的“导演”,一定要对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活动设计都进行精心的筛选,直到每个教学活动设计都目的明确、层次分明。要充分了解一堂课的全部内容,将重点、难点与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体现新课标精神和教学策略,让生活情境贯穿整堂课,努力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汇报, 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融入学生中进行有效的指导。

二、课堂演绎精彩

(1)老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课堂上,教师要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有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以自己饱满的激情感染带动学生,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获取知识。要能够赞赏每一个学生的独到之处,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授课内容也要与讲课激情高度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2)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及时评价学生。在学生展示时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予以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把权力下放给小组,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

(3)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和身心发展状况的联系,增强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学得尽兴愉快。逐步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过渡,挖掘、 整合、增删教材内容,从学生喜欢、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锻炼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重视课堂教学设计,课时目标一定要清晰、具体。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从课堂组织语言到每一个教学活动的导入,设计要一环扣一环,且过渡要衔接自然。

(5)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用多种形式来呈现,并且尽可能直观,贴近学生的实际。

三、提升教学理念

1.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我们要追求的好课有这样的一个共同特点:“一切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一切又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点。” 要让学生真正地主动参与,手脑都动起来,拓展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如果我们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不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课堂教学再改革也是换汤不换药。

2. 提高课堂提问与课堂评价的有 效性

就课堂提问而言,有些课上,我们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有时候刚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回答,这是“表面的互动、实质的独奏”。对于课堂上学生生成的一些问题,或是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答案,也不能及时地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对于这些非预设性生成,我们不但要足够重视,还要加以利用。

此外,我们要时常锤炼语言基本功,力求评价真情化、多元化、幽默化、 准确化,充分展现高效课堂评价的魅力。

3. 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

(1)合理地整合利用教材,把前后单元的内容、前后学期的内容联系、 贯穿起来。

(2)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利用好教材的插图、小资料等。

(3)整合学科资源,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4)利用好校园文化和社会生活资源,变小课堂为大课堂。

(5)挖掘生本资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激发学生潜能。

4. 多阅读

我们一定要多阅读与教师这一职业有关的书,为职业而阅读,为工作而阅读;最终是为自己而阅读。专业精, 是教师得以在课堂上站得直、站得久、 站得潇洒的根本保证。

高效课堂并不高深莫测,让我们的课堂有些变化,重视和发掘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微小灵感。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我们将收获幸福和成熟。

15.伟大的梦,平凡的我 篇十五

没有信心,我被大家拖着走

当周围的人如临大敌,当上一届高考胜利者们的微笑铺满全校,我知道我的高三真的开始了。那个时候,我心里真的没有信心,想的是但愿老天保佑,可以让我上一所大家都听过的重点大学。对于我而言,中央财经大学、中山大学就是再好不过的归宿了。

还记得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学姐来给我们做演讲,她那系统完美的复习方法、每天写一篇短文的毅力着实让我汗颜,虽然心里有点小小的不服气,但我真的感到中国人民大学于我,永远是无法企及的高度。

顶着高三生的称号,好像大家都变得勤奋起来。我坐在异常安静的晚自习教室里,心里感到莫名的不安,检讨自己是不是过得太舒服了,总有一种随时要落后的恐慌。

于是,被大家拖着走,我开始慢慢地跟上大家学习的节奏,进入高三学习的状态。我非常感谢那些每天起早贪黑,比我多学两个小时的同学,他们激励着我往前走,不要停。

高三,我真的尽力了

在整个高三里,如果说有一个时候我真的竭尽全力了,那便是在最后一轮总复习里。

每天从早上六点半到晚上十二点,在所有应该学习的时间里,我都全身心地投入。为了保持题感,我几乎每天都完成某个科目的一套高考试题,然后再回顾过去做过的题目。自习的时候,我会把一大打练习放在桌上,然后埋入题海心无旁骛地搏击,直到那打资料消失。

高三前期,我的心态很不好,但在冲刺阶段,我反而坦然了。我告诉自己不必跟别人比,身体并不健壮的我不能承受太紧张的复习生活。那个时候,所谓的目标、理想已经悄悄地淡出我的心房,我心无杂念地做好每一件应该做的事,享受最后单纯而充实的高中生活。

意外发生,我坚持到最后

我高考的那两天过得实在不顺,前一天肚子疼,腹泻不止。我心里七上八下,一面有种天要亡我的纠结,另一面又安慰自己:这不算什么,态度决定一切。

但是,当周围一片寂静,我躺在床上的时候翻来覆去,止不住地想第二天考试要怎么做,并告诉自己不要粗心,不要填错答题卡……种种念头像空气一样塞满我的脑袋,我很想把它们从脑海中赶出去,但怎么也睡不着。我入睡前的最后一个印象就是天已经蒙蒙亮了,当我爬起来的时候,脑中一片空白,却奇迹地没有感到疲惫,反而异常兴奋。

这或许就是良好心态的力量。我把高考当作高三的一场普通的考试,我按着平时的考试步骤前进,倒也顺顺利利。虽然考完后我的内心依旧迷茫,但我已经无怨无悔。

高考,让我抵达新的高度

2008年的夏天,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我竟然成了高考状元,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回望高考之路,最让我心灵震动的并不是它将我带到了另一个更高的起点,而是它让我意识到,平凡的我居然超出了自己的极限;它让我了解到,我居然有如此强的意志与精神挖掘出自己莫大的潜力。

高考是我们通往梦想的阳关大道。当我们桌上摆着写不完的试卷,抽屉里塞满了背不完的书时,其实我们正是在为自己的梦想和未来奋斗,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前方或许就是梦想的彼岸。

16.伟大中的平凡三年级作文 篇十六

母亲与我们朝夕相处,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的饮食起居。而我们在尽情享受母爱的同时,却常常抱怨母亲这不好,那不好。以前我不懂事,对母亲的反复叮嘱嫌“烦”,经常和妈妈发小脾气。今天我读了《生命的姿势》这本书,我这才知道默默无闻的母亲是多么的伟大。

这个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讲述了一位母亲为了保护幼小的孩子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一对登山运动员夫妇和一周岁的儿子在七千米的雪山上,突然遇到了恶劣天气,气温陡降至零下三四十度。这位母亲不顾体温散发的危险,一次又一次地给饥饿的孩子喂奶。等到救援人员赶到时,这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倒。多么感人的.情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和妻子,丈夫决定将妻子最后的姿势铸成铜像,让妻子最后的爱永远流传。

生活中有很多母爱的感人故事。记得有篇报道,汶川大地震时,在楼房倒塌之际,一位母亲毫不犹豫地把孩子保护在了身下。当救援人员扒开废墟时,这位母亲已经遍体鳞伤,停止了呼吸,身下的孩子平安获救!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山高路远,爱永远是我们赖以生存与感动的理由和目的。而母爱看似平凡,却是一种最伟大的爱。母爱是无私的,永恒的!母爱是无声的爱,是超越生命的爱!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想的都是孩子的安危。

17.平凡中的伟大作文 篇十七

我的妈妈是一名法官。她总是说:“我只有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才不会辜负国家和人民的信任。”法院的工作繁杂而琐碎,妈妈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有时吃饭也眉头紧锁,时不时和爸爸探讨一些法律问题。由于法院案多人少,妈妈时常要熬夜加班,每当妈妈下班拎回那只大大的、鼓鼓的公文包时,我就知道,晚上她又要熬夜整理案卷了。深夜,偶尔会听到妈妈用高兴的语调对爸爸说:“这个判决书终于写完了!”此时,我由衷为妈妈感到高兴。她严肃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不正是我学习的榜样吗?

疫情防控期间,我以为妈妈终于可以暂时放下她手中的工作,在家陪陪我了。然而,年假一结束,妈妈接到了单位可以正常上班的通知,便回到了工作岗位。妈妈对待工作、对待当事人严谨而积极的态度,令我敬佩。

我的妈妈同样也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人,每年都会带着我到贫困村庄奉献爱心。妈妈说我没有吃过苦,想让我通过这项活动真正懂得“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一道理,真正做到爱身边的人、爱社会、爱国家。

18.平凡中伟大 篇十八

口述者:李南生,男,汉族,1940年出生,中共党员,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人, 毕业于剑阁初级师范学校,小学高级教师。 1959年开始担任乡村小学教师,先后在1所中心校和4所村小任教。曾做过公办教师、 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大队团支部书记、 大队党支部书记,1977年转为国家公办教师,从事教育工作31年。2001年退休。

一、求学经历

1.小学求学经历

我于1940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闻溪乡新观村,家里以种地为生,共生有7个儿女,我在家中排行老七。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卫生条件差,最后只有我一个长大成人。当时家境贫寒,家中的土地和房屋都被卖给了地主,只能靠租地主的土地为生。

12岁时我开始在剑阁县闻溪小学新观村村小上学。当时农村对教育重视不够, 整个村只有二十多人读书,大多数小孩都在家放牛或种田。虽然我在村小读书,但是也要经常在家做农活。读了四年初小后, 我通过考试到江口小学的中心校读了两年高小。读初小时,每年的学费是一块钱, 这在当时是家里的很大一部分开销;读高小时,学费更高一些,并且需要住校。江口小学离家大概有30里路程,每周放一天半的假,学生需要自带米和菜,还需要带柴火交给学校。如果不带柴火就要折算成钱付给学校。当时家里靠做草鞋和砍柴火为生,家人就将草鞋和柴火背到江口镇街上去卖,日积月累地攒钱供我读书。

2.上剑阁初级师范学校

1958年8月我从江口小学高小毕业, 同年9月被剑阁初级师范学校录取。剑阁初级师范学校是县里仅有的一所师范学校。 当时剑阁县教育局把师范学校的学制定为2~3年制,我被录取为3年制。师范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还负责学生的生活费, 这对我的吸引很大,所以我最后选择读师范学校。

当时我们那一届一共招收300人,分为六个班,一个班50人。开设有语文、数学、地理、历史、植物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和音乐课,没有英语、化学和物理。当时教师上课都非常认真,我们学得也很刻苦。

二、走上教师之路

1.师资紧缺的年代

剑阁初级师范学校一共只开办了3年。 “大跃进”时代教师缺乏,为了培养师资, 剑阁县教育局决定成立这所学校,而我有幸正好是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在培养三批教师后,由于财政困难,学校停办。20世纪80年代又成立剑阁中级师范学校。

在“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教师十分紧缺,一般村小只有一到三年级, 全校只有一个教师,采取三级复式班教学。 教师工资每月十多块钱,部分教师由于离家较远,就自己买粮在学校煮饭,有时也会有家长送一些粮和菜。学校由没收地主的房屋改建而成,教室则是由两间房屋打通合成一间房屋。房子由竹子和一部分木头组成,质量不是很好。在中心校有一到六年级,全校只有十多位教师,班主任教语文和数学课,图画、音乐、体育课以及五六年级的地理、历史和自然课由专任教师授课。教师和学生都住校,一起在学校食堂吃饭,一个月几块钱生活费。学校的房子统一由国家建造,属于立木房子,由竹子和柏树修建而成,质量比村小的校舍要好一点。

1 9 5 9年春季开学后,由于国家的教师队伍相当紧缺,所以当时县教育局把我们重新编班定级,缩短学制,规定我们只读1~2年就必须毕业从教,而我被定为读1年就毕业。

2.19岁当教师

1959年9月我读完1年师范后,被县教育局安排到开封小学任教3年。开封距离县城120里路,距离家180里路,地处西河岸边,属于丘陵地带,交通不便,没有客运车,放假只能走路或搭顺风车往返家和学校。学校只有一栋一楼一底的砖房,因此一共只有六间砖房教室,其余都是立木房间。教师和读高小的学生都住在学校的立木房子里,住宿条件较差。

当时开封小学设有一到六年级,有500多学生,但只有十多个教师,实行的是包班教学,一个教师负责一个班级的语文、 数学、音乐、体育、图画五门课。每个教师都是从早到晚工作,休息时间非常少。 当时教师们都集体住在学校里,除非家里有事情或农忙时节才会回家,而且每次回家一段时间就要赶回学校。当时教师每个月工资是25块钱和19斤粮食,平时吃饭几分钱,每个人都很节约。我每个月大概能省下来10块补贴家用。

在开封小学教书时,由于初为人师, 没什么经验,所以上课时很紧张,不知道怎么给学生上课。因此和我一起毕业的8位同学经常在一起讨论上课的方法,并且按照教师告诉我们的方法进行练习—把花草当作学生,对着花草练习上课。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以后确实有效果。当时学校会对每一次的考试进行分析、班级排名, 并针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分,所以教师教学都非常认真,学生的学习劲头也非常高。

在开封小学教书的3年时间,教师和当地大部分家长的关系十分融洽,家长们很重视教育。在这3年里,恰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农村吃大锅饭,学校吃食堂, 大多数家庭很困难,并且当时开封镇有很多人得水肿病,饿死很多人。当时很多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读书,还记得有家长说 “吃饭都很困难,还念啥书”。此外,“重男轻女”的思想也很严重,很多人认为女儿迟早是别家人,读书也是浪费。因此很多孩子不能读书,只能在家干农活。我们就到农村进行家访,劝诫家长“现在的国家困难是暂时的,以后形势好转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耽误孩子读书”。家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读书。我为那些没有读书的孩子感到可惜,因为他们不能读书不是家长不重视教育,而是家里实在困难。

3.多变的角色

第一,精简务农。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遭受巨大的自然灾害, 财政十分困难,于是决定将我们这批公办教师精简为民办教师或者回家务农。当时自由市场兴旺,教师工资不高,流传着 “家有三只羊抵个县银行,家有三只兔抵个乡干部”的说法。由于家中父母年老多病, 所以我自愿回家务农并照顾父母。1962年春季学期结束后,我回到家中务农,同时担任本队的大队团支部书记,当时县里还统一给我们发放了精简证1。1962年暑假, 经亲戚介绍认识了妻子,并于1962年冬季结婚。我在196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第二 , 当民办教 师 、 团支部书 记 。 1 9 6 9年到1 9 7 0年我在新观村的村小做了两年民办教师。当时当民办教师每天记10工分,一个月有300工分。在1971年,闻溪乡公社党委决定要我务实基层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服从组织安排开始担任本队的大队党支部书记,一直到1975年,任职5年。1975年开始,我又在村小开始担任民办教师,直到1997年转为国家公办教师,共计22年。

在新观村担任民办教师期间,我经历了 “文化大革命”。在这期间,我当教师的想法有过动摇,但想到教师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我又是个共产党员,所以坚持了下来。

在新观村任民办教师期间,学校设有一到四年级和幼儿园,但只有3位教师,因此每位教师都需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当时我们属于复式班包班教学(两个年级成为一个班,正好组成一年级和三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幼儿园三个班)。 我负责教二年级和四年级。在给二年级上课的时候,四年级的学生做作业;反之, 给四年级上课的时候,二年级的学生就做作业。每天上午上三节课,下午上两节课。刚开始上课铃声是教师吹的口哨,后来我们找到一个破铁盆,就用敲铁盆代替吹口哨。当时学校的其他条件也很差,房子是土墙,房梁是竹子的,四五个学生用一个课桌。后来学校重新修建了砖房,条件好转一些。

1998年大湾村村小四年级毕业照(第二排左一为李南生)

第三,转做党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前我担任6年大队团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担任5年大队党支部书记。在担任团支部书记和党支部书记期间,我尽我最大努力支持本村的教育工作。记得在担任团支部书记时期,为了让教师能吃上蔬菜,当时村里专门划出两分地给两个教师种蔬菜,并且每天给代课教师记10个工分。他们也会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反映给我们,我们则在统一开会的时候将这些情况告诉家长,并告诉家长要支持村里的教育工作。因此当时学校和大队的关系是很好的。

第四,终于转为公办教师。1975年到1997年间,我一直在新观村村小担任民办教师。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提出民办教师分批分期转正的政策。我在这次中未能转正,5年以后才正式转正。22年后终于成为正式的公办教师。

当时转正 有 “ 三在政策 ”,“ 三在 ” 即在册在编在岗的民办教师。只有满足这一政策的教师才能参加转正考试。所以一些教师因为这一原因无法转正。除此之外,转正政策还有三点要求:一是担任行政领导的民办教师优先转正;二是被评为市级和县级的优秀教师优先转正;三是通过函授学习考试达到中师文凭的教师优先转正。当时如果转正就必须满足这三点之一。

我在新观村村小做民办教师时,学校从幼儿园到四年级只有3位教师,因此没有人担任行政领导,我也没有被评为市级和县级的优秀教师,所以不满足前两点要求。后来县教育局根据国家政策组织函授学习考试,教师可以到现在的老县城普安镇的进修校进行再学习,这次学习没有时间要求,只有通过考试合格以后才能毕业,也能满足转正资格。 但是当时函授学习考试要求教师一学期至少需要一次性学习半个月且不能回家, 然而当时家中妻子已经去世,母亲也已经七十多岁,并且一儿一女都还小,所以我需要在家照顾家人,错过了函授考试。在这次转正中,我们在新观村的三位教师都未能转正。

1996年,县里又有一次转正,这次的要求是教龄二十年以上,年龄达到五十五岁以上的老教师才能转正。当时我已经教学22年,年龄56岁,达到了县里的要求, 因此于1997年成功转为国家公办教师。这次政策实际上是国家对老教师的照顾。很多坚持下来的教师,最后转正成功。我们现在每个月有国家退休金养老,日子过得很好。

1997年转正以后,我先后在剑阁县闻溪乡的大塆、二郎、新中三个村的村小任教。剑阁县属于偏远山区,村小只有幼儿班和小学一到四年级,教师很缺乏,所以我们采取的是复式班包班教学。

在我做民办教师的22年里,工资最高的时候每个月有150块钱。转正后每月有300多块。2001年,我退休时每月有530块钱。退休后在鲁公村代课期间,每月还有100多块的代课费。当时有少数的人放弃了,最终没能转正,也就没有现在的好待遇,所以觉得当时的坚持是很正确的。转正成功后,别人都认为我能吃苦,成为了国家人员,社会地位也有所提升。

19.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篇十九

《说勤奋》这篇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全文是围绕着“勤奋”两个字展开说明的。

一、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他花了19年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资治通鉴》,为后来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司马光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和他从小的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司马光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一遍又一遍”这个词语说明了司马光是无数遍地高声朗读,直到“滚瓜烂熟”。这就是勤奋。

长大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当枕头,通过这种“警枕”来挤出睡觉的时间读书写作,这就是勤奋呀!是勤奋使他完成了《资治通鉴》的编写,是勤奋使他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

从司马光的故事中我们明白了,要想成功,不能只靠天资聪颖,最主要的是要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

二、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童第周从小由于家境贫困,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所以他的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但是他却“毫不气馁”,天刚亮就读书,晚上睡觉前回顾当天的学习,而且还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终于经过努力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去比利时留学,他同样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最终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

司马光天资聪明,很小就读书受教育,而童第周却基础差,但是他们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从而说明了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了一些,只要肯下功夫,照样可以成才的。

上一篇:冬日雪景作文650字下一篇:一年级班主任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