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的发展现状,前景及其对策

2024-12-10

沼气的发展现状,前景及其对策(10篇)

1.沼气的发展现状,前景及其对策 篇一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沼气作为一种特殊的清洁能源,是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沼气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现已成为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措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成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家优惠和激励政策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沼气产品生产、设备研发和工程建设中,甚至一些大型龙头企业也加入到沼气产业发展行列,形成了“小沼气、大产业”的态势。

近年来,我国沼气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沼气用户(含集中供气户数)已达4168万户,占适宜农户的34.7%,受益人口约1.6亿人。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村沼气上联养殖业,下促种植业,不仅有效防止了畜禽粪便排放和化肥农药过量施用造成的面源污染,有效解决了农村脏乱差问题,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对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循环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农村沼气投资力度,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户用沼气补贴标准。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在继续支持户用沼气和小型沼气建设的同时,加大向农户集中供气的大中型沼气工程支持力度,发展“产业沼气”,不断提高沼气发展的综合效益。沼气,顾名思义就是沼泽里的气体。人们经常看到,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有气泡冒出来,如果我们划着火柴,可把它点燃,这就是自然界天然发生的沼气。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还原条件),并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罗国瑞在广东省潮梅地区建成了第一个沼气池,随之成立了中华国瑞瓦斯总行,以推广沼气技术。目前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的数量达 1300万座。而高速率厌氧消化工艺生产性试验装置已在糖厂和酒厂正常运行。沼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既可替代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源,也可替代煤炭等商品能源,而且能源效率明显高于秸秆、薪柴、煤炭等。

中国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以消耗农业资源、牺牲农业环境为代价。农村沼气把能源建设、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农民增收链接起来,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生活文明。发展农村沼气,优化广大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优质能源供应、缓解国家能源压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沼气知识的普及和应用并非纸上谈兵,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沼气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沼气的定义及沼气的利用价值等,接着对中国农村的基础建设情况及发展沼气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国内外的生物质能行业及沼气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重点介绍。随后,报告对沼气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生产利用模式、沼气发电发展状况、沼气技术装置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重点分析了沼气行业的投资情况,最后对沼气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沼气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2.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市场前景浅析 篇二

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市场前景浅析

介绍了垃圾填埋场气体(LFG)的`性质、危害,以及LFG发电工程在国内外的运营及在建情况,并着重从环境效益、国家政策、国内市场、CDM等方面分析了LFG发电技术的市场前景.

作 者:黄希 HUANG Xi  作者单位: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400013 刊 名: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英文刊名:NONFERROUS METALS ENGINEERING & RESEARCH 年,卷(期): 30(6) 分类号:X705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   沼气   清洁发展机制  

3.虚拟仪器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篇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刘小辉学号:2010271022

虚拟仪器就是在通用计算机上加上软件和(或)硬件,使得使用者在操作这台计算机时,就象是在操作一台他自己设计的专用的传统电子仪器。在虚拟仪器系统中,硬件仅仅是为了解决信号的输入输出,软件才是整个仪器系统的关键,任何一个使用者都可以通过修改软件的方法,很方便地改变、增减仪器系统的功能与规模,所以有“软件就是仪器”之说。虚拟仪器技术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仪器由厂家定义,用户无法改变的模式,虚拟仪器技术给用户一个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想象力的空间。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自己的仪器系统,满足多种多样的应用需求。

虚拟仪器系统概念是对传统仪器概念的重大突破,是计算机系统与仪器系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计算机系统的强大功能,结合相应的硬件,大大突破传统仪器在数据处理、显示、传送、处理等方面的限制,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对其进行维护、扩展、升级等。

而LabVIEW使广大的仪器使用者方便、快捷地构造自己的仪器系统成为了可能。LabVIEW是一种图形化的编程语言的开发环境,它广泛地被工业界、学术界和研究实验室所接受,视为一个标准的数据采集和仪器控制软件。它是一门专业编程语言。它的对象是测试、测量工程师或相关的科学研究人员。从测试、测量的角度看还没有比LabVIEW更好的编程语言。LabVIEW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能力,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义和制造各种功能更强的仪器。它可以增强你构建自己的科学和工程系统的能力,提供了实现仪器编程和数据采集系统的便捷途径。使用它进行原理研究、设计、测试并实现仪器系统时,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它主要的方便就是,一个硬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软件,就可以实现不同的仪器仪表的功能,非常方便,是相当于软件即硬件!

LabVIEW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图形化编程,不需要再用键盘输入程序文本,你只需按菜单或图标,点出所需要的功能框,用线条准确连接出个功能框间的数据流向。

二、人机界面友好。Labview针对测试与控制领域提供了丰富的仪版界面,如表头、旋钮、按键、图表、指示灯等。用户也可很方便的构建自己喜爱的功能图形,从而形成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仪器面板。

三、程序查错、调试方便。编程中一旦出现语法错误,马上就有图标提示你。

四、超强的分析运算、运算功能。

五、开放性的开发平台。

虚拟仪器系统可以广泛地应用在通讯、自动化、半导体、航空、电子、电力、生化制药、和工业生产等各种领域。

虚拟仪器技术就是利用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结合高效灵活的软件来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和自动化的应用。灵活高效的软件能帮助您创建完全自定义的用户界面,模块化的硬件能方便地提供全方位的系统集成,标准的软硬件平台能满足对同步和定时应用的需求。

虚拟仪器技术的三大组成部分,首先是高效的软件,软件是虚拟仪器技术中最重要的部份。使用正确的软件工具并通过设计或调用特定的程序模块,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可以高效地创建自己的应用以及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有了功能强大的软件,您就可以在仪器中创建智能性和决策功能,从而发挥虚拟仪器技术在测试应用中的强大优势。其次是模块化的I/O硬件,面对如今日益复杂的测试测量应用,NI提供了全方位的软硬件的解决方案。NI高性能的硬件产品结合灵活的开发软件,可以为负责测试和设计工作的工程师们创建完全自定义的测量系统,满足各种独特的应用要求。最后是用于集成的软硬件平台。只有同时拥有高效的软件、模块化I/O硬件和用于集成的软硬件平台这三大组成部分,才能充分发挥虚拟仪器技术性能高、扩展性强、开发时间少,以及出色的集成这四大优势。

同时,虚拟仪器技术具有四大优势:

一、性能高

虚拟仪器技术是在PC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完全“继承”了以现成即用的PC

技术为主导的最新商业技术的优点,包括功能超卓的处理器和文件I/O,使您在数据高速导入磁盘的同时就能实时地进行复杂的分析。此外,不断发展的因特网和越来越快的计算机网络使得虚拟仪器技术展现其更强大的优势。

二、扩展性强

NI的软硬件工具使得工程师和科学家们不再圈囿于当前的技术中。得益于NI软件的灵活性,只需更新您的计算机或测量硬件,就能以最少的硬件投资和极少的、甚至无需软件上的升级即可改进您的整个系统。在利用最新科技的时候,您可以把它们集成到现有的测量设备,最终以较少的成本加速产品上市的时间。

三、开发时间少

在驱动和应用两个层面上,NI高效的软件构架能与计算机、仪器仪表和通讯方面的最新技术结合在一起。NI设计这一软件构架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用户的操作,同时还提供了灵活性和强大的功能,使您轻松地配置、创建、发布、维护和修改高性能、低成本的测量和控制解决方案。

4.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 篇四

摘要〕电子化政府是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政府治理和服务的整合概念。其内涵在于建立一个虚拟政府,为公民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电子化政府对于提高政府回应力、政府政策能力、政府效率,实现开放政府和责任政府,最终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是故,建构电子政府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政府再造的新趋势。电子化政府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在于政府信息的公开、政府业务的电子化、政府服务的创新、以及信息技术与政府再造的整合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子化政府;政府再造

一、前言

自1960年开始萌芽发展的新兴信息科技-电子计算机,与1990年代初期开始普及的通讯科技-国际互联网相结合,革命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效率。电脑科技的优势在于信息处理的速度快、正确性高、而且存贮能力强,因此可以增加人的生产力、支援决策、降低成本。而互联网更是消弥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国界、疆界的藩篱,将人类生产力与价值带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信息与通讯技术正在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巨大的影响,促使整个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从世界范围来看,盘据二十世纪已久的工业社会型经济逐渐为全球化的信息经济所取代,在信息社会之中,信息已取代传统的其它资源,成为战略性资源;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加工与处理已成为创造财富的基础;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已成为社会和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已成为各行业核心的管理领域;社会经济走向全球化。诸如此类的变化证明了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是真实存在的。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欲取得竞争上优势的动机正驱动各国政府去了解、适应、开发正在形成的全球性信息经济,推动社会和经济的信息化。在整个社会走向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信息化处在关键和核心的位置。这是由政府在推动国家信息化的主导地位和特殊角色,政府作为最大的“信息处理组织”,以及政府管理对信息的广泛依赖所决定的。是故,为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各国政府一方面积极发展国家信息通讯基础建设(NII),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化政府。

本文探讨了电子化政府的意涵及其意义;说明了电子化政府在主要国家的发展状况;探讨了电子化政府的实现问题;

二、电子化政府的意涵与特征

对于电子化政府,时下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电子化政府就是办公室自动化,有人认为电子化政府就是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有人认为就是“政府上网”,也有人借用电子商务的概念,将其称为电子政务。“电子化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则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概念。

事实上,电子化政府的意涵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程度而不断变化和扩展的。在20世纪70-80年代,人们提出办公自动化,其主要是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处理办公室内部业务,偏重于文件的制作、传送和贮存。从80年代以后,管理信息系统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管理信息系统是适应管理者决策和有效履行职能的需要,而建立的信息加工和处理系统,重点是支援决策和满足政府管理职能对适时、准确、相关信息的需求。从90年代以后,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人们又提出电子化政府或网络化的政府管理这一概念,主要指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等信息与通讯技术,连接政府各单位以及各资料库,进一步对各系统进行整合,并建立其电子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通过政府网络体系的建立,为社会公民提供信息和其它服务。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所谓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络、公用电脑站等),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它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电子化政府最重要的内涵及精髓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virtualgovernment),即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具体分析,电子化政府强调:

(1)倡导科技领先。政府要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整合到政府管理中去,从而实现政府管理的目标。

(2)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电子化政府,意味着政府信息的公开化,政府有责任与义务以更便利的方式,以更易理解的语言,让民众能够容易地获得政府的信息,从而创造更高的附加值。(3)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回应机制。电子化政府的目的在于建立起跨越政府机关、企业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机制,经此互动机制,公民可以获得政府的信息与服务,而政府亦可了解民众的合理需求,从而促使政府更有回应力和责任性。

(4)更有效率。电子化政府的目标之一,在于透过信息化的过程,改变传统的政府组织形式,使行政程序简单化、统一化、政府业务电脑化、网络化,从而提高政府的效率。

显然,政府信息化的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革政府,从而实现一个开放的、有回应力的负责任的和有效率的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信息化或电子化仅仅是一个工具或手段而已。

三、电子化政府的必要性和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信息处理企业”,政府治理的过程便是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处理的过程。政府的职能的履行莫不依赖于适时、准确、相关的信息。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它必须了解民众的需求;政府是导航者,需要了解环境的变迁,从而作出准确的战略选择;政府是市场失灵的矫正者,而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矫正的前提是掌握较完备的信息;政府是社会问题的管制者,而这又有赖于对社会问题信息的分析、判断和把握……。可以讲,信息及信息网络,是现代政府的神经系统,没有这个系统,政府管理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到混乱之中。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电子化政府的价值是十分重大的,举其要者在于:

・提高政府的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政府信息化,可使政府运用所获取和掌握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诸领域的准确的、可靠的信息,以制定正确的决策,作出理性的判断及采取必要的行动,进而提升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的水准和质量。

・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就是力量和财富。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收集者-信息源,若能充分利用此资源,实现政府信息流通和共享,必有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的参与。政府信息化可以使政府机关借助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建立政府组织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广泛的沟通网络,这种沟通网络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及行政组织部门与层级之间的限制,提高政府内外的沟通效率,及时传达政府之施政意图、方针与政策,反映公民的要求和呼声,从而提高了政府治理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借助因特网、电子邮件、电子布告栏等新兴的科技方式,与民众建立一个迅速、有效的沟通途径和意见反馈机制,从而实现和扩

大公民对政府公务管理的参与。・促进政府重组,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率。政府信息化,必将对政府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发生变革和冲击。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政府信息化,使传统的科层组织朝着网络组织方向发展,打破了地域、层级、部门的限制,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政府信息化,促使政府的程序和办事流程更加简明、畅通;政府信息化,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政府信息化,提高了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凡此种种,均对政府效率的提高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公开政府信息,实现开放政府。信息公开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开放政府的根本。经由网络系统,政府信息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机密等不宜公开外,依其性质向社会、组织、企业公开使用,不仅可促使政府信息加值利用;更重要者,便于社会大众、新闻媒体监督政府施政,起到透明和公开的作用。实践证明,网上招标、网上采购等等对于促进政府建设有着重大的作用。

正是由于电子化政府具有如此重大价值和作用,世界各国莫不把构建电子化政府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战略性措施。

四、电子化政府:国际的发展

面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挑战,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发展政府信息化的政策,借助信息科技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与施政质量,并透过构建电子化政府提高国家竞争力。下面以美国、英国、日本为例,说明电子化政府的发展

美国电子化政府

自从80年代起不断地受到预算赤字的拖累,在国会消减预算与选民的压力下,由副总统戈尔所领导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NationalPerformanceReview,NPR)便针对行政过程与效率、行政措施与政府服务的品质进行了重新的探讨,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Reengineering-ThroughInformationTechnology)的观念,由于传统政府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式的层级节制系统,削弱了员工的创造力与活力,因而欲透过“分散智慧”(DistributedIntelligence)的理念将信息与工具分散至整个组织当中,让员工能够收集信息并与工作一起成长(CollectInformationandWorkTogether),并增强决策人员的能力。

NPR于1993年提出“创造成本更少,运转更好的政府”(CreatingaGovernmentThatWorksBetterandCostsLess)及“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两份报告。其中,前者企图透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政府得到民众的信赖;后者乃利用信息技术来“革新”政府,提出电子化政府的概念以提升政府的生产力和效率。1994年12月“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GovernmentInformationTechnologyServices,GITS),提出“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AVisionforGovernmentInformationTechnology)报告,强调要建立起注重顾客导向的服务性政府。

1993年由戈尔副总统领导“政府再造”(reinventionofgovernment),在与第一线(front-line)的联邦雇员进行访谈后,针对政府运作,提出了多达一千二百件建议事项。从中更发现藉由信息技术进行再造工程,能使政府工作运作地更顺畅并能够节约成本。因此,NPR便于同年9月7日针对官样文章(redtape)以及失灵的官僚组织(uselessbureaucracy)、无意义的法规(senselessrules)提出革新方案,郑重指出要解决政府的问题以及促进政府更有效地运作,必须进行全面性的改造,将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ial)融入原本层级分明且由上而下的政府制度,将政府定位在监督者、总管理者、人事专家、预算分析者、采购专家、会计师与查账员,并让民众与社群由基层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因此,该方案中包含两项任务:

(1)运转更好

在政府结构上由于以往集权式的制度扼杀了中层管理者与员工的创造力,因此必须针对组织进行适度的调整,以电子化处理取代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建立政府的服务标准;在政府人事上依照部门工作需要进行缩编,淘汰多余的人员与管理层级。(2)花费更少

“减少政府支出”与“缩减赤字”是政府再造的重点。除了政府在人事上的精简而节省下来的人事成本之外,停止缺乏效率的教育计划、财政计划、福利措施等,并透过信息技术减少政府的支出。并且废除不合时宜的法令规章、利用电子化过程减少纸张的浪费等。

同在1993年,NPR发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的报告,企图通过信息技术改善政府的效率、产品与服务的品质,并让政府官员深入了解信息技术是下个世纪政府的基础建设,并强调一个具现代化的“电子化政府”给予民众更多机会以最有效的方式取得政府服务。该报告中列出政府应用信息技术的三点事项:

(1)强化信息技术的领导力

信息技术有助于消弭各组织之间的界线,推动组织革新,而一个良好的领导机制,不但能够组合组织的愿景与承诺,更能确保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足以完成组织再造的工作。因此,要设立领导机构,针对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应用系统与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增进组织的绩效与服务品质。

(2)建立电子化政府

通过整合下列七项电子化的机制,使得民众与政府、各级政府之间的沟通更快速、更富有效率:

・建立全国性的、整合的电子福利支付系统;

・发展整合性的电子化取得支付信息及服务;

・发展全国性的执法及公共安全信息网络;

・提供跨越各级政府的纳税申报及缴税处理系统;

・建立国际贸易资料系统;

・建立全国性的环境指标系统;

・推动政府部门电子邮递系统。

通过电子化政府的各项机制以提供更有效率、更易于使用的服务,并取得政府服务的机会与管道。

1994年12月,美国NII小组“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Avisionforgovernmentinformation)报告,该报告认为改革政府不仅仅只是人事精简、减少政府赤字而已,更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彻底重塑政府对民众的服务工作。因此,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协助政府与客户间的互动”,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电子化政府以提供更有效率、更易于使用的服务、提供更多取得政府服务的机会与管道,并达成下列三项目标:

(1

)建立起政府资源共享的全国性愿景,将政府机构的信息技术优先顺序加以排列、让政府各级层间信息得以互通与合作,并促进与工商界的合作等。

(2)增进信息基础建设的发展以建立现代化的“电子化政府”,提供社会大众更有效率的信息与服务,快速回应民众的需求并保护隐私权。

(3)强化信息技术的领导能力,使得领导者能够善于运用各种信息科技的政策、程序并建立政府服务标准,以达成顾客导向政府的目标。

这三项目标并非仅仅增加政府的生产力,相反地,在“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报告中,GITS工作小组从顾客满意角度建立起政府的运用信息技术提供服务的新模式,替未来美国电子化政府勾勒出蓝图。因为,当政府走向更现代化、更有生产力时,“取得政府服务的管道”便成为重点。因此,该小组提出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电子化政府,提供更有效率、更易使用的服务,并提供更多取用政府服务的机会与管道。在1993年NRP公布的报告中即明显地看出美国政府利用信息技术以提升政府效率的构想,而后经由NII的相关建设作为支持“电子化政府”运作的基础,而其后的GITS的报告中更欲建立起运用信息技术与顾客互动的政府机制,提出了十八项服务重点,除了前述的电子福利支付系统、公共安全信息网络、国际贸易资料系统等之外,提出了电子化支付运作的支持机制,包括了保护隐私权和信息安全、整合政府服务信息基础建设、改善信息技术的取得、增加联邦人员的生产力与提高信息技术的素养等。近年来,企业精神政府强调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现代化政府成为行政改革的主轴。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电子化的政府服务不但能为民众提供更为便利、更具弹性的服务,而且能够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品质。

英国的电子化政府

英国在1994年进行“政府信息服务”的实验计划,11月公布[Government.Direct]计划,提出新型态的公共服务以符合未来社会的需求。并在[GreenPaper]中以电子型式传送政府服务给社会大众,不但拉近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更给予民众更多的与政府往来的管道,并经由策略性的规划将信息技术推广到整体政府结构,表达出将藉由信息技术的发展,揭开一场激烈且广泛的改变的企图。其目标包括:(1)提供更好更有效率的服务;(2)改善行政的效率与公开化;(3)替纳税人看紧钱包。强调电子化政府欲以电子化的型态传送政府服务,并建立起电子化政府的原则:

(1)选择机会。除了传统的以文书、面对面地接受政府服务外,电子化传送政府服务的新方式,给予政府的大多数顾客(包括民众与商业界)更多的选择机会。

(2)信任。政府在收集与民众自身或商业有关信息时,也必须遵守资料保护的法律与相关程序,以确保信息收集过程的正当性、信息内容的正确性与准确性,尽量维护资料的安全,并准许民众能够取得有关自身的资料或修正错误的内容。

(3)可取得性。除了通过信息技术联结政府各部门外,建立电子化的单一窗口、或以全天候二十四小时与快速服务、增加外语服务等方式尽可能地提供民众取得政府服务的管道,以达成民众利用政府的“可取得性”与“容易操作”两项重要特质。

(4)效率。强调政府必须通过信息技术增加行政效率并快速回应民众的需求,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消弭政府各部门与机构间的界线并进行政府组织的简化与整合工作,使得民众不再对各部门间的界线而感到困惑,并针对政府例行的处理程序加以自动化与流程简化,以减少人工处理造成的问题并减少纸张的浪费。

(5)合理化。提供政府部门与机构间共享资源或组织功能重组的机会,以减少政府支出并简化系统。

(6)公开信息。公开信息的制度能够增加国家的竞争力与政府的开放性。除了部分受到法律规范不得公开的资料(包括国家安全、商业机密或个人隐私有关的资料)外,其它的政府信息,应该尽量以电子化形式并经过有系统的处理之后公开,让民众能够更容易地取得所需的信息。

(7)电子安全。电子环境中的安全是政府必须立即重视的问题,为了不让电子资料被他人不正当地截取与操纵,并保障电子交易过程的程序,政府必须采取相关的安全机制以维护电子环境中的安全与可靠性,例如由政府或具公信力的第三者建立个人身份与组织的认证制度,采取加密措施等。

日本的电子化政府

为了建构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日本政府在推进电子化政府方面均作了明确的规划。一方面是为了适应行政革新的新潮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唤起民间之需要与普及,从而担负起国家高度信息化之先导角色。1993年10月临时行政改革推进审议会,将政府信息化作为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要求制定政府信息化的推动计划。1994年8月设置了[高度情报通讯社会推进总部],以内阁总理大臣为总部部长。1994年12月,由内阁会议议决通过了所谓的[政府信息化推进基本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期程,以1995年度开始,为期五年。其重点是:(1)行政信息的电子化。(高度利用行政信息,作到公务人员一人一台电脑,建立各省厅区域网路。);(2)信息提供的高度化。(发展线上服务,提供电子信息,以达到信息的共享和充分利用);(3)信息流程的顺畅化。(建立政府机关的广域网路和部会之间的电子文件的交换系统。);(4)行政手续的便捷化。(逐步实现申请手续的电子化、线上化、窗口一元化等)。日本电子化政府主要目的就是要在行政所有领域上,普遍地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政府服务的品质和效能。在此理念下,政府信息化就被定位为:一个有效率、有统合力、有应变能力的政府;一个与国民建立相互和谐?叵登夷芄宦?忝裰谛枨蟮恼???nbsp;日本政府信息化的计划目标是:依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及政府财政状况,在所有的行政领域上,积极道入,并使信息技术的利用,成为行政组织活动所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政府内部之沟通顺畅、资源共享,达成政策制定的迅速、有效。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从“纸张”之信息处理,转为通讯网络、资料电子化之信息处理。

日本政府信息化的推动基础与准备方针为:(1)行政信息的电子化及其高度利用。在政府行政领域,广泛实施电子化;视信息系统为组织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东西,建立职员一人一台电脑或工作站的工作环境;建置能够活用外部信息的资料库;在固有的定型业务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推动业务信息化,并提升现有的系统。(2)行政信息流通之畅通与整体运用。为达到各省厅间的资源共享,应统一代码、资料项目等,并使之标准化;建立省厅间的电子文书交换系统;开发一致性的资料库,加强省厅间的共同运用。(3)公共服务品质之提升。建立整合性、超时空限制的信息服务系统;配合民众需求,建立信息查询目录;建立与民众有关的行政手续、案件审查业务等信息系统。如申请、申报、商谈等业务均予以电子化、线上服务化,提供电子查询、阅览。(4)信息系统及执行环境之高度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如分散处理、多媒体等新技术的应用;跨省厅的信息系统,应使用国际标准化的.产品,以适应系统

的开放性;配合承办员自行操作及网路广域化的进展,加强信息系统及设备方面的安全对策,并充实系统监查及评价功能;积极筹建智慧型办公环境。(5)通讯网路之高度化。积极推动省厅内通讯网路及主管机关与所属机关间通讯网路的建置;尽快完成省厅间广域网路之运用管理及接续方式;为实现资源的广泛交流,中央机关网路与地方公共团体、民间网路间,应确保最适当的信息交换方式。

五、电子化政府的实现

电子化政府的建立和实现,并非是简单的引入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许多方面的变革,是建立在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具体分析,电子化政府的实现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1、政府信息的公开

电子化政府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在于政府信息的公开化。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政府有获取信息的需求,人民也基于政治参与、经济活动和个人发展,强化了对政府信息的需求。一个国家的政府乃是该国最大的信息的收集、整理、生产、应用、扩散的机构,不仅如此,其拥有的信息也是与民众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从民主政治的角度来看,向国家请求信息公开,乃属人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是谓之“知情权”(therighttoknow);反过来,公开信息乃是政府的义务和责任。是故,世界上许多国家均致力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制建设,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对政府信息的需求与政府的信息供给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很多信息不论就理论上还是实际利益衡量上,都应对外公开,但未能公开,造成政府资源取得上的困难;政府信息公开没有成为一种制度性;公民缺乏整合性的获取政府信息的途径,人民要想获取一信息,并不知向哪一个单位索取。我国政府掌握了80%以上的信息,但因信息公开问题,许多信息得不到利用,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浪费。

2、发展公用电子资料库,推进其加值利用

政府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能够实现高度的共享,从而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加值利用。为此,发展公用资料库并促使其加值利用便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之一。从此出发,需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管理的需要和重点,加快建立经济、贸易、土地、科技、环境、人口、工商管理、社会保障与福利、新闻出版等政府部门主导的电子公共资料库。规划建置具有整合、示范性质的公共资料库。扩大信息资料的交换与流通。政府各机关应在最大范围内,经合法程序,提供可利用的信息资源。

3、政府信息和通信网络的发展

构成电子化政府最底层的是政府的信息和通讯的基础结构,也可以说是政府信息流通的“导管”,它包括电缆线、光纤以及其它传送信息的设施或工具,加上把信息从一方送到另一方的控制软体。考虑到政府信息化涉及到政治、经济、国家安全等重要问题,有必要思考建立电子化政府,推动政府信息化的通讯网路的基础结构,以作为政府信息交换及资源共享的平台。从国际的经验来看,以下几个方面是重要的:

①推动国家信息的基础结构(NTT)的发展,加速国家信息化的步伐,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连结在一起,使整个社会彼此分享信息。

②以互联网络为基础,建构政府信息服务骨干网络GSN(GovernmentServiceNetwork),在骨干网络上提供电子窗口、电子目录、电子邮寄、电子新闻、电子民意箱等基本服务。

③发展和建设政府机关内部的局域网(intranet)应用环境,提供各级政府人员电子邮件、电子目录、电子新闻、电子信箱的能够环境。

④建设和发展电子化政府的系统平台,作为取得政府信息化服务系统及信息设施,如电话、个人电脑及工作站、自动提款机、共用信息服务站(Kiosk)等,其广泛分布于家庭、公共场所、办公场所及各级政府机关的信息设施,将提供公民以及社会各界进入政府以取得信息及服务。

⑤发展单一窗口、一站到底(one-stop)的政府信息服务。

4、政府业务的电子化

电子化政府的基础之一在于政府业务的电子化,即改变传统的政府机关的办事方式和手段。传统的办事方法、公务处理及事务管理,皆可以用现代信息及通讯技术加以改变。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业务的电子化,预期应向以下方面予以推动与发展:

电子公文。政府机关的公文处理,实施公文制作电脑化,稽催管理自动化以及电子公文交换。

电子邮寄。政府的会议通知、信息传达、政策宣传、法规颁布、意见调查等,以电子邮寄方式处理,以加快信息的流通。

电子采购。在网络安全认证的基础上,政府机关在网络上进行采购、交易支付等电子作业。人民、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有关财务处理及支付逐步经由网络处理。政府的公共建设招标和投标,亦可随着电子安全认证制度的建立,在网上进行。

电子法规。在互联网络上设立“电子法律、法规资料库”,建立电子法规信息服务网络,提供法规检索。

电子规划管理。通过网络上设立电子计划资料库,保证各机关计划的制订、执行、评估的一致性。

电子税务。通过网络提供各种税务信息服务;提供税务查询;提供纳税人利用信息卡经由网络转帐缴纳、核查税款;提供网路申报所得税、营业税等。

电子人事。提供人事及法律检索;网络招聘等。

电子工商。提供工商资料和信息、工商登记网上申报等。

电子保健。在网络上提供医政、药政、食品卫生、防疫等医疗保障的信息及服务。

电子公共事业服务。在网络上提供电力、电信、自来水、煤气等各项公共事业的自动化服务,提供查询、申报、交费等服务。

需说明的是,行政业务的电子化过程不只是单纯的增加硬件、软件设备,更需从政府组织全面性来了解信息技术的需求、组织目标与管理模式、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整体性、合理性的规划,力求突破现有的运作方式,以更经济、更有效的方法取得政府运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以及人力,促进政府信息的流通及整合,提高行政效率与效能。

4、政府服务的创新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电子化政府的特质在于它是服务型政府,即透过电子媒体创新政府的服务。电子政府期冀达成这样一个理想的服务型态:公民在尚没有走进政府机关即可获取丰富的信息;公民只需在单一机关办事,任何问题皆可随问随答,所办事情立等可取;若公民申办事情涉及到多个机关,则政府机关可在一处办理,全程服务;公民无需进入政府机关,即可经过电脑连线申办。政府服务将朝“单一窗口”、“跨机关”、“24小时”、“自助式”服务的方向发展。质言之,电子化政府要求政府创新其服务的方式,使政府服务更为快捷、更为方便、更为畅通、更为直接、更为公平、更具有高的附加值。

6、电子化政府与政府再造

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信息化始终是与政府的再造相联系,而且是政府再造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工具。信息化在促进

政府行政的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效率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对政府管理的理念、政府治理的结构、政府程序和工作流程、政府政策和政策制定都发生了重大的冲击,信息化在促进政府反应力,提升政府沟通效率,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人力精简和有效运用人力资源,节约政府开支与经费,扩大公民参与,创新政府服务等方面均显示了其比较优势。因此,电子化政府的实现必须与政府再造相结合,从目前发展来看信息技术与政府再造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层级化的,公共组织的架构,建立网络型组织;改变政府运作的流程,建立一个无缝隙的政府(seamlessgovernment),即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得到服务的政府;改变政府的职能,实现导航型政府;改变政府的治理结构,从强势国家单独治理模式转变为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实现政府治理观念的变革,确立顾客与消费者导向的政府。

7、电子政府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电子政府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整、统一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在国外,为保障政府信息化发展,许多国家均制定并颁布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在美国有《政府信息公开法》《个人隐私权保护法》《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德国有《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俄罗斯有《联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权》,在英国有《政府信息公开法》等等。这些法律对政府信息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和规范的作用。事实上涉及政府信息的立法,范围十分大,它涉及: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制度:如政府信息公开法、政府公报法、行政程序法。

政府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如个人资料、隐私保护法、国家保密法、商业秘密法。政府信息存贮管理与内部传递方面的法律:如统计法、档案法。

政府信息获取方面的法律:主要涉及政府因行使管理权力所向人民强制获得同意取得的相关信息的法律制度。

8、电子化政府的安全环境

政府信息不仅是国家资产,而且是需要精心管理的重要资产。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是电子政府生命所在。信息安全涉及保密性(控制那些存取信息的人)、完整性(确保信息的更新与修改只能经由授权者进行)、可用性(确保信息授权用户总是能够存取信息)等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政府信息化正在由专属主机、封闭网路、开放式分散处理系统,逐步走向国际互联网的多媒体信息交流和业务处理,在此情况下,信息安全便成为一个头等重要的大问题。

信息安全是信息服务能否健全发展的先决条件。在系统运作环境中,无论是使用者、实体设施、应用作业、资料及档案皆应严密管理。可以预料,随着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政府可能面对各种的意外灾害、电脑故障、人为破坏、侵入、泄密、窜改以及其他种种电脑犯罪,政府机关必须未雨绸缪,加强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以确保国家、组织及人民的权益。为此必须:制订政府机关信息安全管理的办法,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标准、人员管理、资料管理、实体及网络管理、紧急应变复原处理、安全稽查和考核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政府行政机关内外建立电脑稽核制度;建立政府认证机构(CertificateAuthority),提供政府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安全认证服务;加强政府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定及推动政府机关加密(Cryptography),数位签章等信息安全标准及技术规范;建立网络安全紧急反应以及处理机制(ComputeEmergencyRespondTeam),协调政府机关处理信息安全管理事件。

9、公务员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公务员的信息素质以及应用能力的高低,是政府信息化能否落实的关键。适应政府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每一位公务员除了必须具备基本的电脑操作以及应用能力处理政府公务以为民众服务之外,也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到来,依其专业性质和业务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网络应用的相关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公务人员。

参考文献:

1、张成福,《中国政府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前景》,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委托研究报告,2月。

2.Andersen,D.F.andS.D.Dawes.1991.GovernmentInformationmanagementNJ:Prentice

Hall.

3.Bozeman,B.andS.Bretschneider.1986.Public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Theory

andPrescription.In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46(6):475-87.

4.Bretschneider,S..IntroductiontoaSymposiumonpublic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In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7(1):85-87.

5.Cleveland,H.1985.TheTwilightofHierarchy:SpeculationonGlobalInformationSociety.

In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45(2)185-95.

6.Cohen,S.1988.TheEffectivePublicManager.CA:Jossey-Bass.

7.CITU,,TheElectronicDeliveryofGovernmentService

8.Drucker,P.1988.TheComingoftheNewOrganization,InHarvardBusinessReview,

Jan/Feb,pp.45-50.

9.GITS.1994.AVisionforGovernmentInformationTechnologyServiceandtheNational

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

10.Kraemer,K.AndKing,J.L.1986,ComputingandPublicOrganization.InPublic

ManagementReview,vol.46,pp488-496/

11.Officeofthevicepresident,1994.ReengineeringThroughInformationTechnology.

12.Starling,G.1993.ManagingthePublicSector.4thed.CA:WadsworthCo.

13.Stowers,G.N.L1996.MovingGovernmentsOnLine:ImplementationandPolicyIssues.

5.空心砖应用的利与弊及其发展前景 篇五

砖这种建筑材料我们都不陌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民用建筑中砖也占用了工程总造价的很大一部分。在早些时候房建行业中几乎都在用粘土砖,因为这种砖能就地取材,价格便宜,经久耐用,还有防火、隔热、隔声、吸潮等优点,在土木建筑工程中使用广泛。粘土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从陕西秦始皇陵到北京明清长城,它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建筑文明史。至今,它仍是国人衷爱的建筑材料。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住房问题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然而为了建设更多的房屋以满足住宿和商业的需要,大量的粘土砖被用在大大小小的建筑中,由于粘土砖的主要原材料是粘土导致了每年有500万亩耕地在“流血”70万亩耕地被毁。2012年9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在上海等数百个城市和相关县城逐步限制使用粘土制品或禁用实心粘土砖。由于实心粘土砖的禁止使用,人们需要一个能替代粘土砖的建筑材料,于是空心砖就应运而生。

空心砖是以粘土、页岩等为主要原料,经过原料处理、成型、烧结制成。空心砖是现代建筑行业常用的墙体主材,由于质轻、消耗原材少等优势,已经成为国家建筑部门首先推荐的产品。与红砖一样,空心砖的常见制造原料是粘土和煤渣灰,一般规格是 390×190×190mm。

原材料要求:空心砖进入施工现场后应按使用要求抽取一定数量的产品,每3万块抽取一批,送至建筑材料试验站进行测试。砌筑砂浆的砂宜采用中砂,砂子不得含有害杂物,砂子含泥量≥M5砂浆不得超过5%。

运输和堆放:多孔砖或空心砖在运输和堆放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减少碰撞。在装卸时要用专用夹具,不允许人为地用手将砖抛入运输车箱内,不能允许直接倾倒或抛掷,造成产品外观损坏。多孔砖或空砖进入施工工地后应分类整齐堆放,堆放高度不宜超过20皮砖。产品应放在地势较平坦、且能承受产品自身的荷载。空心砖使用的最基本要求:空心砖常温下砌筑应提前1-1.5d浇水湿润,如果临时浇水,则砖达不到规定湿度或砖表面存有水膜而影响砌体强度。砌筑时砖含水率宜控制在10%-15%范围内(含水率以湿润后水重占干砖重量的百分数计)。2.空心砖砌筑墙体时一般平行地面。3.墙砌至梁板底时,应留100-200㎜空隙,待填充墙砌筑完至少间隔7天后再进行斜顶补砌,将砂浆填实,或浇筑膨胀砼,防止梁板底出现裂缝。砌筑形式:1.空心砖一般侧立砌筑,孔洞方向与墙长向平行。特殊要求时,孔洞也可呈垂直方向。2.空心砖墙的厚度等于空心砖的厚度。采用全顺侧砌,上下竖缝相互错开1/2砖长。

操作要点和控制要求:1.空心砖墙砌筑前,应在砌筑位置上弹出墙边线,以后按边线逐皮砌筑,一道墙可先砌筑两头的砖,再拉准线砌中间部分。第一皮砌筑时应试摆。2.砌空心砖宜采用刮浆法。竖缝应先批砂浆后再砌筑。当孔洞呈垂直方向时,水平铺砂浆,应用套板盖住孔洞,以免砂浆掉入孔洞内。3.灰缝应横平竖直,水平灰缝和竖向灰缝宽度应控制在10mm左右,但应不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4.灰缝应砂浆饱满,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小于80%,竖向灰缝不得出现透明缝。5.空心砖墙中不够整砖部分,宜用无齿锯加工制作非整砖块,不得用砍凿方法将砖打断。补砌时应使灰缝砂浆饱满。6.管线槽留置时,可采用弹线定位后用凿子仔细凿或用开槽机开槽,不得采用斩砖预留槽的方法。7.空心砖墙应同时砌起,不得留斜槎。每天砌筑高度不应超过1.8m。8.空心砖墙冬季砌筑施工时,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采取热炒砂、水加温、通蒸气、加防冻剂等有利于冬季施工的措施,确保冬季施工质量不受影响。

构造要求:1。窗台下宜设构造筋或加倒置钢筋混凝土过梁(即主钢筋在过梁上部)。2.按抗震构造措施要求,在内外墙转角、内外墙交接处,按规范要求加设拉筋。3.当墙体长度超过5m时,按规范要求留构造柱,墙体高度超过4m时,加设卧梁,当设计未明确时,在墙体中间部位设构造柱或卧梁(墙宽×200)(4Φ12,ф6@200)。4.空心砖墙底部至少砌3皮普通砖,在门窗洞口两侧一砖范围内,也应用普通砖实砌。5.外墙水平方向的凹凸部分(如线脚、雨蓬、窗台、檐口等)和挑出墙面的构件,做好泛水和滴水线槽,以免其与砌体交接的部位积水,造成墙体盐析、冻融破坏和墙体渗漏。6.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槎,应沿高度方向每隔500mm左右在墙或柱中预埋拉结筋(采用2Φ6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未端应有180°弯钩,弯钩平直段长度≥100㎜。(或按设计设统长钢筋)。7.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8.半砖厚的空心砖隔墙,如墙较高较长,应在墙的水平灰缝中加设钢筋(2Φ8钢筋),或砌实心砖带,即每隔一定高度砌几皮实心砖。9.墙中洞口、预埋件和管道处,应用实心砖砌筑,并应在砌筑时正确留出或预埋,不得在墙砌好后打洞。

空心砖的类型:有页岩空心砖、烧结空心砖、粘土空心砖、免烧空心砖、玻璃空心砖等。每一种新兴的实物都有它的优缺点以及适用的范围,空心砖也不例外。

空心砖优点是质轻、强度高、保温、隔音降噪性能好。用空心砖,因为比较轻,不会造成墙板开裂。一般家里装修时砌作砖墙应该采用1/2砖墙,如果用空心砖来做的话,墙体宽度连粉刷在内120厚,主要优点是自重轻是一般95砖墙2/3,不会对房屋本身结构带来太大的负担,隔音效果也可以的,因为空心砖里面的孔在安排上有隔音功能考虑的,相对来讲95砖墙体厚度和空心砖是一样的,自重要重,隔音效果比空心砖要略微好一点。可以减小对地面的压强因为比较轻。可以使内气压=外气压建筑不易开裂!

空心砖的致命缺点:就是抗震性能差,在云南盈江地震中死亡的25人中,有11人是因为空心砖房屋倒塌致死。空心砖的孔隙率比较大,不能承受较大的重量。空心砖由此可以得出在有抗震要求的建筑中要谨慎使用空心砖。一般空心砖多用于框架结构的填充墙,空心砖质量轻可以减轻梁的负担,空心砖墙在扩充空间的时候容易拆。

6.沼气的发展现状,前景及其对策 篇六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不断深入,森林因其能够消耗、吸收、固定和储存CO2,而成为碳汇的主体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京都议定书>,并引入了清洁发展机制(CDM).同意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碳汇项目纳入清洁发展机制,这就是说,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造林,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来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对我国开展的林业碳汇项目的`现状及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分析了黑龙江省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优势和前景,并探讨了黑龙江省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作 者:李峰 杨素青 李惠敏 高野 王立刚 刘文环  作者单位:李峰,高野,王立刚,刘文环(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杨素青(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林业学校)

7.沼气的发展现状,前景及其对策 篇七

摘 要: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用户对网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固定网络环境的相关IP技术实现了新突破,移动IP技术已受到更多的人青睐。本文从移动IP的基本原理出发,从网络、模式、速度等角度讨论了移动IP技术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移动通信; P技术; 应用前景

一、 移动IP技术简介

传统的IP技术存在较大缺陷,由于用户通信的IP地址使用固定分配方式,若用户因需要移动至不同的网络,则原先的IP号码无法被用户使用至新网络环境中。要能实现网络通信,必须修改IP地址以适应新网络需要,确保新IP地址网络号以及调整后的现有网络号一样。电脑主机变更还会引发很多麻烦,比如用户更换IP后也不一定能像原来一样享受相关的资源和服务,原先的IP地址也不能被其它用户用来访问这个用户的主机。

移动IP技术的提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较好的方案,移动IP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使得非移动主机和网络路由器的协议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即使接入网络环境产生变动,仍然能获取通信信号,实现通信需求。移动IP技术的支持范围也较为宽泛,无线局域网、以太网等间不同质的网络间的移动也受到其节点支持。其对网络支持的要求环境也比较低。

二、 3G时代背景大力推动了移动IP技术的发展

移动IP技术的发展暂时并不成熟,发展初期移动IP技术主要应用于企业局域网络中,由于一般企业局域网内都设有各异的子网络,而子网络之间由于工作需要发生移动也十分正常,所以移动IP在企业中应用作用明显。而移动IP更大的发展方向则是在不同的ISP之间或更宽泛的网络范围间实现IP的移动。

3G牌照发放后,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对于3G网络建设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另一方面国家在电信固定资产支持与鼓励,因此,各大运营商都将3G网络的建设作为行业增长的新动力,但由于巨大的折旧和营销成本,目前3G业务的.发展暂仅属起步阶段,但对移动IP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

进入3G时代后,网络带宽、电路交换模式等的限制已经逐步减弱,移动IP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应用。移动IP技术与移动互联网间的有机结合,在3G时代大有可为。3G时代的主要三大特征表现为:(1)使用同一部手机在全球范围内科实现漫游,可在任何时间、任意对象、任何地点实现数据通信;(2)网络的传输速率已得到极大提高,用户原地不动或者缓慢行走时,手机的通信速率可以达到2Mb/s,而如果开车时使用手机传输数据,速率可达384kb;(3)通信运营商和网络运营商的商业合作,促进了更多数据交换模式的开发,有益于数据通信过程中软硬件的有益结合。

三、 移动IP技术的优势及发展前景探析

1 网络分层控制

伴随着通讯网络全方位地转向宽带IP网络运行,第三代移动通信即采用这种宽带IP网络的核心技术。这种技术下的IP协议适应性好,部分IP核心网络已经开始使用太比特宽带传输网,该网络数据传输覆盖至浏览、语音、视频、商务往来、网络支付等各种业务功能,形成了多业务统一的综合性网络。宽带IP网是分层控制的,IP协议主导着网络路由和寻址协议,呼叫服务器控制网络,对底层技术适应性较强,而第三方智能业务提供商主要提供各种个性化信息、互动多媒体、移动社交网络、商务功能等多种网络服务,从而使得网络控制、传输及提供业务功能等多方分离,在这种竞合过程中,网络的安全性、便利性、丰富性、开放性和业务质量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大发展。

2 变更交换模式

3G时代的移动通信网络交换模式也发生了变更,原先的电路交换开始向分组交换变换,两个分组交换机SGSN以及GGSN是最核心的载体。

目前世界上使用的移动网络技术主要分为三种,一是以欧洲、日本等地区国家为代表WCDMA,以美国、中国、韩国等为代表的CDMA,以及以中国、韩国等为代表的TD-SCDMA。3G时代移动通信的IP化和分组交换,有利于移动IP的包交换数据传输特征以及分组交换特征的实现,为其快速占领市场打好了坚实基础。

3.传输速率的改进

新的数据通信时代的到来,使得移动数据传输能力大为增强,同时受环境的限制越来越少,无论室内室外、手持还是摆放、行走还是开车,数据传输的业务数据均能达到较高的水平,移动数据的高速传输,对移动终端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很多功能不需要重启主机、不需配置硬件环境等,均能轻易实现,具有良好的市场空间。

4 移动IP将作为4G时代的主流技术

随着3G技术的日益成熟,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4G技术的研发。目前,4G技术已经问世,其发展方向和目标着眼于提高移动设备无线访问Internet的主干宽带和Internet的速率,其无线连接速率将会达到目前移动上网速率的300倍,下载速率可达5-10Mbits/s。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有利于从宽带的CDMA向全IP网络演进,并使移动IP技术成为4G时代的主流技术。

四、结语

移动IP技术通过结合移动及IP通信网络的优势,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便可以在同一个IP通信网络平台实现同时传输语音、视频、资料、图像等数据信息,这也是4G时代到来的发展趋势。

移动IP技术必将深远地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8.沼气的发展现状,前景及其对策 篇八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瞻

当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目前,我国主要中心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人均GDP均超过5000美元。从国外发展经验看,城市人均GDP达到这一水平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到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新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需求。我国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迫切需求。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功能提升的任务非常艰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已刻不容缓。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定位不强,与城市资源特点联系不够密切;缺乏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等等。

针对这些可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对策一: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及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建设初具规模,但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对策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打造优势品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受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好相对较弱。加之我国文化创产业发展中,来自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威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我国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避免出现由跨国公司引领、控制甚至垄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局面。

9.沼气的发展现状,前景及其对策 篇九

宝鸡高新区以建设一流创新型园区为目标,坚持“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开发建设”三轮驱动,在较短时间实现了超常规发展。2009年12月31日,宝鸡高新区托管磻溪、天王、钓渭、千河、八鱼、马营6镇,国土总面积117.07万亩,森林资源总面积75.87万亩,森林覆盖率66.5%。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集体山林和宜林荒山承包到户,大量宜林荒山荒地及部分坡耕地适宜种植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近些年,由于核桃营养价值高、耐贮藏,不仅销路通畅,而且价格涨得快。2010年由于受低温冻害影响,核桃几乎绝收,每公斤买到40多元,创历史新高。群众发展核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发展核桃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核桃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发展现状

宝鸡高新区位于秦岭北麓,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山区昼夜温差大,果品质量优良,是核桃经济树种适生区和优生区。从1999年以来依托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大量营造核桃经济林。经济林发展已初步形成3个产业带,东部以伐鱼河流域辐射周边浅山区为主的核桃产业带,中部以马尾河流域为主的葡萄产业带,西部以八鱼为主的樱桃产业带,尤以核桃产业带面积最大。截止2010年底,全区核桃经济林年末实有种植面积2.5万亩,种植株数82.5万株,年末实有结果面积1.3万亩,挂果株数42.9万株,产量858吨,年产值1716万元。去冬今春在钓渭镇东部新建核桃 示范园2000亩,全部新栽香玲、辽核等嫁接核桃。全区核桃经营方式主要以林业重点工程营造和农民自主栽培为主,管理以群众自主经营为主,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特色产业,带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存在问题

一是品种杂乱,良种化程度不高。依托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栽植了大量的核桃经济林,但由于资金等原因只局限于栽植实生苗。乡土品种多为实生繁殖,虽然适应性强,但是品种杂、产量低、品质差、良莠不齐,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差。栽植后只有极少部分村聘请果树专家对核桃新栽苗进行了嫁接改造,大面积的新建园都没有嫁接,管理粗放,到目前基本没有收益。栽植中,虽然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改造了一部分低产园,但还没有形成主栽品种。核桃良种繁育技术含量高,嫁接成活率低,良种化进程慢。

二是管理粗放,经济效益差。由于群众对核桃丰产管理技术掌握不够,多年形成粗放经营习惯,造成技术投入少,不按照标准选苗、挖坑、施肥栽植,基本不修剪、不施肥、不扩盘、不打药,形成了病虫害严重,树势低弱,单产低,经济效益差。未建立采穗圃和规范化栽植标准,良种接穗无法扩大生产,引种效果不明显,不利于规模化管理。

三是资金不足,技术服务体系薄弱。核桃产业所需造林资金虽可经过造林工程项目解决,但是良种引进、丰产示范园营造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则无力开展,形成有栽无管,低产园大面积出现。

四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没有规模化干杂果深加工企业,核桃大部分以出售原果为主,深加工市场还是空白,只是人工少量加工一些核桃仁,产品附加值低,造成了 资源浪费,难以实现综合效益。

三、发展对策

1、落实优惠政策,推动核桃产业规模发展。2010年,国家将核桃发展纳入木本油料发展规划,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发展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作为调整全省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宝鸡市出台《核桃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加大核桃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力争到2015年发展200万亩。凡是纳入省“十二五”核桃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县重点县的新建核桃示范园,省上每亩补助100元,市上补助100元;改造核桃低产园省上每亩补助50元,市县不少于50元。未纳入省“十二五”核桃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县重点县的新建核桃示范园,市上每亩补助100元,县区补助50元;改造核桃低产园市县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并通过科技示范园工程、中低产经济林改造工程、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工程、重点造林工程等重点项目来有效保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立足区域优势,抢抓历史机遇,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分步实施。积极争取核桃产业经济林建设项目,做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核桃示范林基地建设项目规划调查,建立核桃采穗圃和核桃良种繁育基地,力争将核桃经济林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政府投入为主,开展市场化运作,对核桃新建园和良种繁育给予补助奖励,并列支专项工作经费。

2、加强科技力量,推进良种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通过聘请核桃技术专家长期开展巡回培训指导、印发技术资料、技术人员现地示范指导等形式,加大对林农栽植、管理和经营技术培训力度。成立核桃协会,建立示范点、示范户及示 范基地,辐射带动推广普及核桃标准化栽培技术,力争经过2-3年时间的培训,使每个村有3-5名懂技术、会管理的核桃技术“明白人”。有计划、有步骤的淘汰劣质品种,建设优质丰产示范园。采取嫁接、高枝换头等措施积极改造低产低效核桃园。

3、创建核桃品牌,拓宽融资渠道。依托秦岭北麓优异的区域优势,积极培育优质核桃新品种,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核桃品牌,以品牌占领市场,全面提升核桃经济林发展水平。同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林地经营权流转,促进核桃经济林规模化种植。在争取信贷支持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核桃产业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加大核桃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

4、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努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原则,培育扶持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果品企业。建核桃贮藏库、烘干设施及引进先进适用的核桃加工技术,开发以核桃为原料的食品、油脂化工产品、工艺品,推进核桃产品由单一的食品功能向保健医药用品等多功能延伸,增加产品附加值。积极引导核桃协会健康发展,为群众提供灵通的信息和优质的技术服务。

10.沼气的发展现状,前景及其对策 篇十

摘要:日本共产党的诞生有着广泛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但是,由于日本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共产党这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必然遭到政府的挤压,同时,由于日本也是一个多党制的国家,日本共产党也必然同时会受到其他政党的排挤。日本共产党所处的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促使其不断调整方针政策,积极寻求发展出路。在看到日本共产党面临的这些困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同时也有一定的优势。对照我国共产党的发展,寻找经验,总结教训。

关键字:日本共产党多党制社会主义政党资本主义政党

日本共产党的诞生有着广泛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但是,由于日本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共产党这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必然遭到政府的挤压,同时,由于日本也是一个多党制的国家,日本共产党也必然同时会受到其他政党的排挤。日本共产党所处的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促使其不断调整方针政策,积极寻求发展出路。在看到日本共产党面临的这些困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同时也有一定的优势。对照我国共产党的发展,寻找经验,总结教训。

一、日本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日本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环境的深刻影响的。在成立之初就遭到打压的日本共产党,在二战后积极的调整政策,终于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一)日本共产党的诞生

首先是阶级基础,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是比较短暂的,而资本的原始积累又是十分罪恶的,这就意味着与欧美国家的工人相比,日本工人阶级所受的压迫和剥削更为残酷,所以,广大工人阶级就更迫切的要求改变自身贫穷和受压迫的命运。同时,在自由民权运动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就已经开始传入日本,1898年10月18日成立了21人的“社会主义研究会”,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对日本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为日本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也直接促进了日本共产主义成立。

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工作,1922年7月15日在东京召开了日本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标志着日本共产党的建立。

(二)日本共产党的艰难发展

二战期间,日本共产党与其他政党一样受日本军国主义的镇压而被取缔,战后虽然日本又迎来了它政党繁荣发展的高峰时期,但是由于日本的战败国地位,更由于美国战后对日本的扶植政策,导致了日本共产党的命运堪忧。在这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日本共产党对其道路方针进行了积极的调整。

战后日本共产党的革命道路可分为四个过程,第一是从1945年到1949年的“占领下的和平革命”,此时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本国的统治阶级,回避同美国占领军极其占领政策作斗争的“战略上的右倾主义”;第二是从1950年到1957年的“占领下的暴力革命”由于此时饱受战争之苦的日本广大人民需要和平,而日本共产党此时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武装斗争上,所以导致这一时期人们把日共看成是由“好斗分子”组成的“暴力团伙”;第三,从1958年到1969年是“争取和平革命”时期,此时“日本式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正式产生,日共的重心开始转移到通过和平的议会选举来进行斗争;最后就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路线“资本主义框架内的民主改革”,主要是指在资本主义宪法范围内对资本主义消极的一面进行改革,进而实现“人类共同社会”的目标。

二、日本共产党面临的困境

从日本共产党的总体发展来看,它面临着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际大环境是一个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的世界,而且日本本身也是一个实行资本主义的国家,这就必然决定了日本共产党的发展将要受到国内外资本主义势力的敌视;其次,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较为迅速,战后经济迅速恢复,使其国内的资产阶级更加的壮大,这为日共争取广泛的阶级基础增加了难度,同时,另一方面,战后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使一部分民众变得相对保守而不愿意再有所变革,这对于革新政党日本共产党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再次,日本是一个实行多党制的国家,除日本共产党外,还存在许多其他政党,政见的差别使他们吸收的成员各异,这无形中也分散了日本共产党吸收的成员;最后,日本共产党还面临着其党内的一些危机,从日本政党的产生及发展史来看,日本政党素来有分化重组的危险,党内意见稍有不合,就会导致一部分党员退党,甚至自立门户,另组新党,而日本社会党的前车之鉴更是应该值得警惕。

三、日本共产党自身的优势

存在着一些考验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日本共产党自身也有一定的优势:国内有一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自成立以来,虽然共产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曾做过改动,但是,它依然保持着建党之初的基本理念,这与日本社会党轻易改变党的基本政策而就此失去民心形成了一个对比,日本共产党稳定鲜明的政治倾向必然会为其带来稳定的民众支持;另一方面,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使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这时的社会主义,日益得到了公众的支持与向往;再者,日本最大在野党--自民党内部存在这许多弊端,其金权政治的腐败现象日益引起了民众的极大反感与失落,“五五年体制”的崩溃可谓是政治献金的直接结果,这在反方向上为日本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契机。

四、总结

日本共产党的产生时间并不很长,而其所处的特殊国情也注定了其没有过多的其他先例的模仿,日本共产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中,逐步摸索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日本的资本主义仍将长期存在,日共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压力。

参考文献:

[1]《日本共产党的“日本式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曹天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9月第1版

[2]《冷战后日本政党体制转型研究--1996年体制论》 徐万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11月第1版

[3]《近代日本政治史必携》 远山茂树等编 岩波书店1982年版

[4]《日本近现代史辞典》, 东洋经济新板社1978 年版

上一篇:2015最新小学教师节活动方案下一篇:桃花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