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精选10篇)
1.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篇一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吴山初级中学周典福
一、学生基本情况:
我班学生人数为63人,上学期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总体来看,成绩不算太好。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相对正规教学来说,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分析如下:
第十七章 二次根式
本章学习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和它的运算,分两节1.二次根式,2.二次根式的运算。二次根式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计算,难点是正确理解和运用公式。
第十八章一元二次方程
本章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且进一步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根的判别式。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最终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第十九章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二十章 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二十一章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三.本期教学内容重难点:
第十七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重点)
2.二次根式的运算。(难点)
第十八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重难点)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重点)
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难点)
第十九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重、难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重点)
第二十章 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重点)
2.矩形菱形正方形(重、难点)
第二十一章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1.数据的集中趋势(重点)
2.数据的离散程度(重、难点)
四、本期教学任务:
通过本期的学习,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并且进一步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勾股定理等几何知识以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特殊四边形性质的研究,促进学生对几何知识的认识,发展几何证明的能力这是在知识与技能上。在情感与态度上,通过本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间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有序、分享发现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在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究,经历发现知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道路上坎坎坷坷,达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使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尽可能接近其发展的最大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提高学生素质。
五、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六、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2.沪科版《8.1压强》教学设计 篇二
【学情分析】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了解压强公式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④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活动的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2)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及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学法】(1)教法:启发谈话与讨论相结合。(2)学法: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类比法、对比法、分类法、归纳法。
【教具学具】(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2)学生用:圆珠笔、压力小桌、钩码、海绵、橡皮泥、棉线、纸片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问:同学们有没有见过魔术表演睡钉床?生回答:见过。教师出示自制教具:钉床
教师问:有没有同学敢脱掉鞋子站到钉床上去?
学生活动:大部分学生觉得害怕,不敢站上去,但还是有少数学生很勇敢地想试一试。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站钉床。结果这位同学的脚并没有被钉穿,而是安然无恙。学生心中就出现了疑问:为什么光脚站在布满钉子的钉床上会安然无恙?
设计意图:之所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主要可以从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疑问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学习的目的性。
第二步:课程内容讲解互动环节
(一) 压力。教师活动:(1) 演示实验:请同学们观察下列现象:①将桔子分别放在水平锯条和斜面锯条上,桔子有没有对锯条施加力的作用?这个力对锯条产生了什么作用效果?注意观察形变的弧度和方向。②像竖直墙面(用锯条竖直放置代替墙面)按图钉,图钉有没有对墙面施加力的作用?这个力对锯条产生了什么作用效果?注意观察形变的弧度和方向。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三个力的方向有什么共同特征?(2)教师:像这样的,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物理学上就叫做压力.(3)板书:一、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4)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压力的三要素:①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而指向受力物体。②作用点:在受力物体的表面。大小:自由放置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三种情况下的锯条都受到了桔子或图钉施加的力,这些力使锯条发生了形变。根据观察到的形变方向,请同学们在学案上画出锯条所受这些力的示意图。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画在黑板上。学生:都垂直于受力物体的表面,且指向受力物体。学生思考分析。学生观察并思考,讨论后得出:只有当物体自由放置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而对斜面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向竖直墙面按图钉时,压力大小于图钉重力毫无关系。设计意图:压力的方向是个难点,尤其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很多同学会认为是竖直向下的,通过观察锯条形变的方向,学生可以对压力的方向有一个很深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及概括能力。突破难点: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关系。
(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活动:演示:出示用弹簧秤改装的压力计,将桔子自由放置在压力计秤盘上,桔子对秤盘的压力等于物体课件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教师板书并讲授:公式:p=F/S 公式中各个符号的意义: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强调受力面积是两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的面积,而不是某物体的表面积);单位:1帕斯卡=1牛顿/平方米 1Pa=1N/m2 。教师:1Pa究竟有多大?相当于将三粒芝麻碾成粉平铺在1平方厘米指甲盖上所产生的压强。请同学们估算自己双脚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寻找方法: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及:用压力去除以受力面积,看比值的大小。理解基础上记忆。思考并回答。倾听并感悟。设计意图: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建立压强的概念。渗透类比及比值定义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对一些常识有所了解。
(四) 增大或减小压强。教师活动: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呢?教师:由p=F/S可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哪些?请课前站钉床的同学解释为什么会安然无恙?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得出增大压强的方法: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增大压力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反之可减小压强。学生课前的疑问到此时可以解开了。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些地方要增大压强,有些地方需要减小压强,从而寻求解决的方法。学生认识到魔术本身是假的,但其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是真的。
第三步:学以致用指导生活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几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分析:(1)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2)哪些生活场景需减小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减小压强?小游戏:全体立正,如何迅速增大你对地面的压强?学生活动:认真体验并交流,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有的迅速改为单腿站立,有的脚尖踮地,有的迅速抱起桌上的书、书包等物品……。设计意图:使学生对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意义有了深刻的感知,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既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又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气氛。
第四步:畅谈收获系统升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从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学生活动:一起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设计意图:强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促进情感的提升。
第五步: 课后延伸思维拓展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汽车超载、国道破坏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课后通过采访、调查、网络查询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道路破坏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以“国道不堪重负”(或其他)为题,写一篇科学小论文。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的重力,若再用手压桔子,观察压力计指针的偏转情况?将压力计倾斜,观察压力计指针偏转情况?请你总结这三种情况下压力的大小。学生活动:学生拿出铅笔:两支手指分别压住铅笔的笔尖和笔尾,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再用力一点压,和刚刚相比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提出探究课题: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大胆猜想并交流。经讨论,明确实验方案:让受力面积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让压力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各小组边演示边讲解,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切磋,合理分工,共同实验,研究发现。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倾听、感悟。设计意图:层层引导、步步深入,学生从自己的求知愿望出发提出了探究课题,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授之以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瓶瓶罐罐当
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3.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三
2015-2016学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
教
学
计
划
授课教师:刘义国
肥东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
2015年8月30日
2014-2015学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 本册教材总的教学要求:
七年级(上)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共包含以下5章 第一章有理数 第二章整式加减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 第四章直线与角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一章是初中数学的基础运算法则掌握得越牢固,算理分析的越透彻,运算才能更准确,更迅速。随后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并熟练的掌握整式的运算,在前二章的基础上把数与代数式用等式表示,则构建方程的数学模型,在熟练掌握解方程的基础上进而要求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本册的难点部分。其次了解简单的几何知识,并会收集数据、处理数据。
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要讲透,运算要准确,在字母表示数理解要深刻。同时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代数转换思想,方程模型思维。二 各单元教学要求:
第一章有理数 主要内容分两个部分,一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二是有理数的运算。概念中的难点是绝对值,教学中应从主观到抽象逐次推进。运算中的难点是三级混合运算,也应逐次推进且应多练,学好本章为今后的数学学习起奠基作用。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本章内容是代数式,求代数式的值。整式有关的概念与整式的加减。重点是现实生活中的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用代数式简明准确地表示出来,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以后数学知识的基础。列代数式中不少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应注意逐步推进。
第三章 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方程是初中代数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最简单的多元方程组,教科书按照“实际问题-建立方程模型-探究数学模型的解-回到实际问题解决”。这是本章的难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重要载体。
第四章 直线和角 本章是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几何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本章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描述的基本方法,初步经历从事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等基本活动,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普查与抽象调查,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三、具体教学措施:
1、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学的基础设施。在教学中必须依纲靠本,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钻研教材抓好重点。
2、在课堂中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指导作用。
3、设计好的开头尽量以引趣的形式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以“练”为主。
4、要扭转学生的厌学现象。利用晚自修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在平时的课堂中多给予提问,给后进生树立信心。对优生要严格要求,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抑制他们产生骄傲情绪。
5、树立榜样,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后进,让后进生自动自觉向先进看齐,从而发挥榜样的力量。
6、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逐步实施分层教学,向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力求使中下生吃得上,中等生吃得下,优生吃得饱,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
7、在课堂教学中将严抓课堂纪律使学生形成自学遵守纪律的习惯,要求他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作业认真完成。但同时又不死板,给时间让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8、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4.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篇四
赵河一中
刘强
一、指导思想: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教学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进行物理教育教学,特制订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八年级两个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八(1)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女生26人; 八(3)班共有学生65人,其中女生25人; 八(3)的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虚心好学,有进取心;他们有明确的是非观,独特的情感体验;他们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八(1)班的基础相对较差,有少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差,心思未放在学习上,纪律性也较差,但这部分学生思维敏捷,爱动手动脑,教师充分把握住这一特点,也能将这部分差生规范过来,认真搞好物理学科的学习,同时有可能这部分差生的成绩还比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关注、多多帮助他们。
经过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方法逐渐成熟,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却很欠缺。物理这门自然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充分以探究活动为主,注重实验与观察的方法,同时具有很强的神秘感与奥妙。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更好地探究活动的能力,寻找物理规律,学习掌握好物理知识与技能,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这下学期的学习任务很重,时间紧,内容多而且知识内容难,因此更要抓好学生的双基教学和创新教学,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体系分析:
教科书《物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思想。在此基础上,物理注意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功能的体现;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中引入物理问题,通过探究寻找物理规律,然后将其用于生活、生产实践;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等。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第八章压强;第九章机械与人;第十章小粒子与大宇宙。主要是力学知识、简单机械类、近代物理知识的物理知识体系。
四、教学目的要求:
1、加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概念、定理、公式、原理,以及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科学探究、解答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4、能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等。
五、本期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措施:
在熟悉教材、纲要、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制订有效的计划,选择好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同学生共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究历程,认真批阅作业,辅导学生,认真做好物理实验活动的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和“校本教研”工作,定期检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学生的辅导工作,并认真作好教学反思,设计教改方案。重点培养中优等生,注重全体学生的充分全面的发展,加强他们的思想德育工作,充分有效地提高初二物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六、本学期的课时设计安排:
时间安排
教育教学内容
课时 第1周—第5周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10课时 时间安排
教育教学内容
课时 第6周—第8周第八章压强
6课时 第9周—第14周 第九章机械与人
12课时 第15周—第16周第十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6课时 第17周—第19周 本学期的教学复习、期未学生检测与评价
6课时
2012年春期八年级物理教学
工作计划
赵河一中
刘强
5.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知道显微镜、望远镜里的物镜、目镜的作用。3.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照相机、投影仪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3.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1.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及照相机的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学难点】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具准备】放大镜、光屏、显微镜、照相机、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自家大门上一般都安了一个“猫眼”,通过猫眼看室外视野较广,而在室外却看不请室内,“猫眼”实际上也是透镜,你知道透镜还有哪些应用吗?
利用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人们制成了许多光学仪器,就像特殊而神奇的“眼睛”,拓展了我们肉眼的功能。
(二)进行新课 一.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用桌面上的凸透镜靠近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课本上的字被放大了。
师:那么你手中的凸透镜就是什么? 生:就是放大镜。
师:对。再请大家判断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是实像,还是虚像?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是虚像,因为用光屏承接不到像,所以是虚像,眼睛与物在透镜的异侧,透过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所以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讲得很好,放大镜的焦距是较短,还是较长? 生:我猜放大镜的焦距较远。
师:对。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生:隔着放大镜看较近的物体,物体是正立、放大的,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物体是倒立、缩小的。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放大镜是凸透镜,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u
师:讲得很好。用放大镜观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才是放大的。因此,物体应放在离放大镜小于焦距的位置才合适,在什么位置所成的像最大?请大家观察。
生: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接近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最大。
师:对,请全班同学都进行观察。
板书: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二.显微镜。 师:用放大镜能观察细胞吗?怎么办? 生:不能,用显微镜。 学生分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师:课前我已要求大家查资料,关于显微镜你知道什么?请大家踊跃举手起来向全班同学交流。 生甲: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生物细胞等人眼无法看见的物体。 生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研制了电子显微镜和隧道显微镜。目前通用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50万倍。借此人类能观察到许多物体的细微结构;用隧道显微镜甚至可以看到金属原子,因此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师:两位同学讲得很好,还有吗? 生丙:还有超声显微镜。这是利用超声显示物体微细结构的装置,又称声学显微镜,又简称声镜。原理是利用物体声学特性的差异来显示物体,所谓物体声学特性指的是声阻抗率和声衰减,它们与物质的弹性和黏性有关。超声显微镜给出的是物体的声学像或弹性像。 超声显微镜不需透光,对样本片不需染色,不要损坏样品表面即可进行内层观察,适合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检验等。 生丁:我还知道场离子显微镜。一种分辨率极高(2—3nm),能直接用于观察金属表面原子的分析装置,简称FIM。FIM是一种点投影的显微镜,它与通常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不同,它成像时不使用磁或静电透镜,是由所谓成像气体的“场电离”过程来完成的。 师:以上几位同学讲得很好,大家以掌声鼓励。 下面请大家看课件播放的动画及配文。 画面一:显微镜构造成像过程 配文:显微镜是增大观察微小物体视角的。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凸透镜。物镜的焦距f物短,目镜的焦距f目较长。物体放在物镜焦点与两倍焦距之间、接近焦点,物镜所成的实像在目像的焦平面上,目镜中看到的是虚像。 显微镜的物镜焦距要短的原因之一是取得较大的放大率,镜筒也可做得短一些,用起来方便;原因之二是物镜可以更接近物体,因此进入镜筒的光通量可以增多,像容易看到清楚一些。 显微镜的目镜焦距要大于物镜的焦距,但不可过大,因为焦距过大将降低显微镜的放大率,而且要用较长的镜筒,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画面二:电子显微镜和隧道显微镜的构造及成像 配文:电子显微镜一般是利用电子透镜聚焦电子束,形成放大倍数很高的物体图像的设备,属于电子光学仪器。由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披长比光波要低几个量级,所以有高分辨成像的能力。一种透镜式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可达到0.3nm。 为解决纳米级检测与加工等问题,美国IBM公司的G.Binnig等人于1982年制出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于1986年又相继制出可用于绝缘材料检测的原子力显微镜(AFM)。两镜均可达到原子级的分辨率(十分之一纳米),并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奖金。 扫描电子隧道显微镜的基础是量子力学揭示的隧道效应。 继后,又有人研制出磁力显微镜(MFM)与静电力显微镜(EFM)等等,形成了扫描探针显微镜(SPM)族。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在此后的发展是由表面几何形体的检测到表面微观物理量的检测,从表面检测又发展到对表面进行原子级的加工和修整。 在探针上施加一定的偏压,它可以从工作表面“浮获”一个原子,然后将其移动到适当的位置,再予以释放。因此,就可以按照人们的意图,进行原子操作,或分子组装。有人曾以STM针尖移动被吸附在Ni原子表面的Xe原子,组成“IBM”三个字,每个字母的长度仅为4nm。我国科学家在隧道显微镜下,成功地将24个铜原子在铁厚子表面围成一圈。 纳术技术就是在隧道显微技术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三.望远镜。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学生分组实验: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远处物体被放大了。 师:远处的物体真的被放大了吗? 课件演示动画:望远镜的构造及成像过程。 配 文: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师:有疑问吗? 生:物体距离物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根据前面探究的结果,这样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到物体被放大了? 师: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用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你们还知道哪些望远镜? 生甲:哈勃望远镜。 生乙:射电望远镜。板书:3.望远镜 四.照相机和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照相机的构造。 师:你能说说照相机的构造吗? 生:镜头、机壳、调焦装置、取景窗、快门按钮„„ 师:照相机的“像”是怎么形成的? 生:照相机的镜头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亡,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师:讲得很好,下面请看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照相机的构造、成像过程。 师:照相机的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 师:你知道有哪些照相机吗? 生:傻瓜机、数码照相机„„ 板书:4.照相机和投影仪 教师向学生介绍投影仪,并用课件演示投影仪的构造和成像过程。 师:投影仪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f 师:这节课大家都很认真,积极发言,特别是积极查资料,这种习惯要保持,可以大大扩大你们的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神奇的“眼睛”——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的用途。以及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板书设计】 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 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4.照相机和投影仪。 一、力与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物体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几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4、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和,方向与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F1F2。 5、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差,方向与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F1F2(F1F2).6、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的力叫平衡力。 7、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时叫二力平衡。 8、二力平衡的条件是:等大、反向、共线和同物。 二、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受压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受压面积是指两物体共接触面积的大小。 当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的大小 等于 物重; 当物体在斜面上时,压力 小于 物重.当物体在竖直面上时,重力与压力无关。 3、压力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大小有关,还与 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 越大,则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 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4、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叫压强,用字母P表示。 压强是表示压力 作用效果的物理学量。 F5、压强公式:P,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m2。S F变形公式:F=PS 或S。P6、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符号Pa,其单位的换算关系是:1N/m2=1Pa7、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内部 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相等,液体内部的压强随 深度增加而增大.液体压强还与液体 密度有关,且随它 增大而增大。 8、液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而对容器 底有压强,且具有流动性而对容器 侧壁有压强。 9、液体压强公式:Pgh,变形公式:h 注意: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kgP。g。h表示深度,单位是:m.m310、液体产生的压强只与液体 深度和密度有关。 而与液体的 体积和质量无关。 11、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由容器及液体总重力和容器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决定。 12、上端 开口下部 互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13、连通器的特点:连通器内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液面总保持 相平。连通器的一个重要应用是 船闸。 14、帕斯卡原理: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大小不变的向各个方向传递。 15、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物体的 压强叫大气压强。 16、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 大气压 的存在。离地面越高,大气压越越低。 17、托里拆利 实验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18、15。 19、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倒插水银槽中后,管内水银柱下降,上方形成真空。正是大气压支持着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 20、液体的沸点随气压升高而 增大,随气压降低而 减小。 21、液体和气体统称 流体,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庄强大。 22、飞机升空的升力就是机翼上下方所受空气流速而形成的压强差。 23、人吸饮料、钢笔吸墨水、离心泵抽水机抽水都是 大气压的作用。 24、面积单位换算关系;1m2104cm2,1cm2104m2.三、浮力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3.阿基米德原理: 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 ρ液g V 排 由公式可知,浸在液体中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 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浮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注意:体积单位换算关系:1m10cm,1cm10m.363363 5.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阿基米德原理:F浮=m排g F浮 (3)决定式:F浮= ρ液g V 排.变形公式:V排液g。 注意: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V物 (4)平衡法: F浮= G物(适合漂浮、悬浮) 6.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2)F浮>G,上浮 (3)F浮 =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当ρ液 > ρ物时,物体上浮; (2)当ρ液 < ρ物时,物体下沉; (3)当ρ液 = ρ物时,物体悬浮。 7.浮力利用 (1)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2)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的,它所受浮力等于密度计的重力。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四、杠杆与滑轮 1、在力的作用下能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表示。 动力:使机械运转的力,用F1表示。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1表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用l2表示。 3、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乘动力臂等于阻力乘阻力乘阻力臂 公式:(字母)F1l1F2l2。 4、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时,我们说杠杆平衡。 5、调节杠杆在 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 6、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是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是费力杠杆,费力但 省距离;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天平是典型的 等臂 杠杆。常见的费力杠杆有;镊子和鱼竿。 7、使杠杆平衡时,力要最小,力臂要最大。最大力臂是从支点到杠杆上的 力的作用点。 8、杠杆在新条件下能否平衡是看:在新条件下杠杆左右两边的力乘力臂是否相等。 9、实验前调节杠杆平衡时,使用平衡螺母调节时采用方法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10、定滑轮的特点:使用定滑轮 不能省力,但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11、使用动滑轮可以 省一半 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的实质是 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省力杠杆。 12、滑轮组的特点是既能 省力,又能 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组承担重物绳子股数n的确定:直接看与动滑轮及框架接触的绳子股数。 113、有关滑轮组的公式:F=(G物+G动);S=nh,v绳= nv物 n S表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表示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14、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计算公式: G物W有G物G物hη=×100%=== W总FSnFG物G滑 五、功与功率 1、力和物体在 力的方向上 移动的距离的乖积,叫机械功,简称 功,用字母 W 表示。做功的两个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有距离。 2、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W3、功的计算公式:WFS,变形公式:F。S 功的国际单位是 焦耳,符号J。1J1Nm4、比较做功快漫的方法:做相同的功,比较 做功所用的时间;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5、把一段时间内做的功与做功所用的这段时间的比叫功率。 用字母P表示。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W6、功率计算公式:P或PFv。导出公式有;WPt。t7、功率的国际单位 瓦特,符号W。1W1J,1KW=。 8、总功:动力或拉力所做的功(常用W总FS计算)。 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那部分的功(克服所需要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即W有G物h)。额外功:对人们无用但不得不做的功(主要考虑克服机械自重做功)。W总=W有+W额 9、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叫机械效率。用字母η表示。 10、总功总是 小于有用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11、机械效率计算公式:η=W有W×100%,变形公式:W总有。W总 1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计算公式: η=W有G物Gh×100%=物=G物= W总G物G滑FSnF 13。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18(机械能= 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中,没有摩擦等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若有摩擦等阻力,机械能会不断减少。 六、小粒子与大宇宙 1.物体由分子或原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 2.原子由 原子核和 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 和 中子组成,质子带 正电,电子带 负电,中子不带电。 3.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 4.分子动理论: (1)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间存在 间隙;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 斥力。 5.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 6、微观粒子从小到大的尺度: 教学目标: 一、目标与技能: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验、讲解生活里第现象,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4、通过观察图片及实物,初步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对质量单位大小的感性认识,培养估测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常见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通过对宇宙质量尺度的数量级阶梯的展示,拓展学生视野,基本树立唯物辩证法思想。 教学重点: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质量单位及换算。教学难点: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展示木桌、木凳,铁钉、铁锤图片,讲述物体和物质,从而引导学生辨别物体所含有的物质有多少之别(ppt) 二、新课学习: (一)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活动一:请同学们预习课本84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我们教室里的桌子、椅子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桌子和椅子哪个含有的木材多?(2)铁锤、铁钉是由什么构成的?铁锤和铁钉哪个含有的铁多?(3)教室里的铁门和铁窗含有的铁的多少一样吗?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教师:这里的“桌子、椅子、铁锤、铁钉、铁门和铁窗”是物体,含有的“木材、铁”是物质。 归纳总结:一切物体都由物质组成,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教师: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物理符号:m 3、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换算关系: 1t=103kg 1g=10-3kg 1mg=10-6kg 1公斤=2斤=1kg=1000g 4、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实验讨论 (1)一个牙膏皮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2)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3)飞船从地球飞向月球,空间位置改变了,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了吗? 思考讨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所处的空间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二: 1、估测物体的质量。 2、比一比。 5、物体质量的数量级 阅读课本信息窗,了解自然界中物体质量的数量级 过渡:用什么测量质量?测量质量的工具是什么? (二)测量质量的工具 1、了解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 2、观察天平图片,在实物上辨认出天各个部件的名称 (三)课堂练习见ppt 本节课的收获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会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板书 第一节 质量 一、质量 1、定义: 2、符号: 3、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4、单位: 二、测量质量的工具 1、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 ]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 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 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符号:kg。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板书 单位:吨(t)、千克(Kg)、克(g)、毫克(mg)。 出示:1分米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请学生看课本图7-4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 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图7-5 单位换算及某些物体的质量,了解某些物体的质量大小,并将单位换算练习完成,请学生回答换算结果,教师纠正。 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信息窗”,课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此处可用幻灯片投影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物体的质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测量质量的工具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 提问: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案秤使用方便;杆秤携带方便;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板书 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称量值、最小刻度值 ]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指出: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我们到下一节课继续学习。课堂归纳小结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速度单位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教师辅导参考】 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 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 【评价方法】 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 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 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第1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过程与方法】 1.经历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形成方程的模型,使学生形成利用方程观察、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2.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转化的能力.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活动,学会在活动中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由具体实例抽象概括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善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以实际问题形成方程的模型、列方程.【难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问题展示,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看这一道题: 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km/h,客车比卡车早1h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大家交流,老师再做简单讲解.师:如果设A、B两地相距xkm,你能分别列式表示客车和卡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吗? 匀速运动中,时间=.根据问题的条件,客车和卡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可以分别表示为h和h.因为客车比卡车早1h经过B地,所以比小1,即-=1① 我们已经知道,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等式①中的x是未知数,这个等式是一个方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师:以后我们将学习如何解方程求出未知数x,从而得出A、B两地间的路程为420km,同学们,与算术方法相比较,用方程来解决问题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对方程的感受.教师引出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二、例题讲解 师:下面我们再来一起做几个例题.【例】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 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答案】(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列方程得4x=24.(2)设x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已达到2 450小时,那么在x月里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50x小时,列方程得1 700+150x=2 450.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列方程时,一定要弄清方程两边的代数式所表示的意义,体会列方程所依据的等量关系.师:上面各方程都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那么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列出方程呢?请同学们总结出列方程的一般步骤.(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合作)师: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实际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师:当x=6时,4x的值为多少? 生:24.师:也就是说x=6是方程4x=24的解.师总结: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值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三、巩固练习 21.已知下列方程:(1)3x-2=6(2)x-1=(3)+1.5x=8(4)3x-4x=10(5)x=0(6)5x-6y=8(7)=3.其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填序号).2.下列数中,是方程5x-3=x+1的解的是()A.-1 B.0 C.1 D.2(学生思考,教师提问.)【答案】 1.(1)(3)(5)2.C 四、提升练习 1.在参加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中国代表队中,羽毛球运动员有18人,比跳水运动员的2倍少4人,参加奥运会跳水的运动员有多少人? 2.王玲今年12岁,她爸爸36岁,问再过几年,她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学生合作、讨论,教师再做讲解)【答案】 1.11 2.12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学知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 第2课时 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2.会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由具体实验操作与合作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式的基本性质.【难点】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方程吗?方程的解呢?那么什么又是等式?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二、讲授新课 1.合作探究.师:像m+n=n+m,x+2x=3x,3×3+1=5×2等都是等式.通过下面的实验,我们一起来探究等式的一些性质,同学们看,这是一台天平,请仔细观察实验过程.请同学们用语言叙述这个实验过程.生:天平两边分别放入一个铁球和砝码,天平平衡,再在两边都加上相同的木块,天平仍平衡,再拿掉木块天平仍平衡.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完全正确.如果我们把天平看成是等式,那么又会得到什么结论呢?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师:总结得出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结果仍是等式.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下面的实验.请同学们用语言表达出这个实验过程.生:天平两边各放入一个小球和砝码,天平平衡,如果把两边小球和砝码的数量都变成原来的3倍,那么天平仍平衡.师:与上面一样,如果我们把天平看成是等式,那么又有什么结论呢?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师:我们可以得出等式的性质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性质3 如果a=b,那么b=a.(对称性)例如,由-4=x,得x=-4.性质4 如果a=b,b=c,那么a=c.(传递性)例如,如果x=3,又y=x,所以y=3.在解题的过程中,根据等式的这一性质,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代替,简称等量代换.三、例题讲解 【例】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x+7=26;(2)-5x=20;(3)-x-5=4.分析 要使方程x+7=26转化为x=a的形式,要去掉方程左边的7,因此两边要同时减7,你会类似地思考另外两个方程如何转化为x=a的形式吗? 【答案】(1)两边同时减7,得x+7-7=26-7,于是x=19.(2)两边同时除以-5,得=,于是x=-4.(3)两边同时加5,得-x-5+5=4+5,化简,得-x=9.两边同乘-3,得x=-27.四、巩固练习1.下列等式的变形正确的是()A.若m=n,则m+2a=n+2a B.若x=y,则x+a=y-a C.若x=y,则xm=ym,= 22D.若(k+1)a=-2(k+1),则a=2 2.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1)10x-3=9;(2)5x-2=8;(3)x-1=5.【答案】 1.A 2.(1)x=1.2(2)x=2(3)x=9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得到哪些启示?与同伴交流.第3课时 解一元一次方程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合并同类项法则,会用合并同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解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并进一步探索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过程,感受数学活动充满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探索及应用.【难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师:你们知道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 生: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性质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性质3:如果a=b,那么b=a.(对称性)性质4:如果a=b,b=c,那么a=c.(传递性)2.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1)2x+3=x+4;(2)5x+4=5-3x.问题展示: 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师: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那么去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 生:2x.师:今年购买计算机多少台? 生:4x.师: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师生共同分析,列出方程:x+2x+4x=140.用框图表示出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x+2x+4x=140 7x=140 x=20 二、例题讲解 【例】 解下列方程:(1)2x-x=6-8;(2)7x-2.5x+3x-1.5x=-15×4-6×3.【答案】(1)合并同类项,得-x=-2.系数化为1,得x=4.(2)合并同类项,得6x=-78.系数化为1,得x=-13.三、巩固练习 解下列方程: 1.3x+4x-2x=18-7.2.y-y+y=×6-1.【答案】 1.x= 2.y=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经验? 第4课时 解一元一次方程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移项的概念,并用移项解方程.【过程与方法】 根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形成方程模型,使学生形成利用方程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由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善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移项法则的探索及其应用.【难点】对移项法则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新课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问题展示: 【例1】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问题分析: 教师: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如果每人分3本,这批书共 本.生:(3x+20)本.师:每人分4本,这批书共 本.生:(4x-25)本.师: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总结.师:我们可以列出方程 3x+20=4x-25 师:我们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解这个方程,得3x-4x=-25-20.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变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教师总结.师:上面的变形,相当于把原方程左边的20移到右边变成-20,把4x从右边移到左边变成-4x.即时引出移项的概念: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教师即时总结并强调移项要变号.【例2】 解下列方程:(1)3x+7=32-2x;(2)x-3=x+1.【答案】(1)移项,得3x+2x=32-7.合并同类项,得5x=25.系数化为1,得x=5.(2)移项,得x-x=1+3.合并同类项,得-x=4.系数化为1,得x=-8.【例3】 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师:同学们这列数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生:前面一个数乘以-3得到后面的数.师:如果设第一个数是x,那么第二、三个数怎么表示呢? 生:-3x,9x.师:请同学思考列出方程.生:x-3x+9x=-1701.【例4】 某制药厂制造一批药品,如用旧工艺,则废水排量要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还多200t;如用新工艺,则废水排量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少100t.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为2∶5,两种工艺的废水排量各是多少? 分析 因为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为2∶5,所以可设它们分别为2xt和5xt,再根据它们与环保限制的最大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答案】 设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分别为2xt和5xt.根据废水排量与环保限制最大量之间的关系,得5x-200=2x+100.移项,得5x-2x=100+200.合并同类项,得3x=300.系数化为1,得x=100.所以2x=200,5x=500.答:新、旧工艺产生的废水排量分别为200t和500t.二、巩固练习 解下列方程: 1.4x-20-x=6x-5-x.2.32y+1=21y-3y-13.3.2|x|-1=3-|x|.【答案】 1.x=-2.y=-1 3.x=-或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移项法则后,你认为用逆运算的方法和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哪个更简便?对于解一元一次方程,你有了哪些新的领悟? 第5课时 解一元一次方程 ——去括号与去分母(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用多种方法灵活地解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探究过程,深入理解等式基本性质在解方程中的作用,学会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整体探索思想的意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难点】结合方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解方程,并解释解法的合理性.教学过程 一、例题讲解 教师出示例题.【例1】 解下列方程:(1)2x-(x+10)=5x+2(x-1);(2)3x-7(x-1)=3-2(x+3);(3)2(x-2)-3(4x-1)=9(1-x).【答案】(1)去括号,得2x-x-10=5x+2x-2.移项,得2x-x-5x-2x=-2+10.合并同类项,得-6x=8.系数化为1,得x=-.(2)去括号,得3x-7x+7=3-2x-6.移项,得3x-7x+2x=3-6-7.合并同类项,得-2x=-10.系数化为1,得x=5.(3)去括号,得2x-4-12x+3=9-9x.移项,得2x-12x+9x=9+4-3.合并同类项,得-x=10.两边同除以-1,得 x=-10.注意:(1)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2)-x=10不是方程的解,必须把x的系数化为1,才算完成解的过程.【例2】 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小时,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师:如果设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小时,那么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船顺流速度为多少? 生甲:(x+3)千米/小时.师:逆流速度为多少? 生乙:(x-3)千米/小时.师:那么这个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生丙:往返的路程相等.师生共同探讨,列出方程:2(x+3)=2.5(x-3)师:下面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这道题的解题过程.二、巩固练习 解下列方程: 1.2y+3=8(1-y)-5(y-2).2.3(2y+1)=2(1+y)+3(y+3).【答案】 1.y=1 2.y=8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2.在去括号时应注意什么? 第6课时 解一元一次方程 ——去括号与去分母(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法.【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探究过程,理解等式基本性质在解方程中的作用,学会通过观察,结合方程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思考方向进行新知识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体验“化归”的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难点】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这样一道题.教师出示问题: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求这个数.师:设这个数为x,那么它的三分之二、二分之一怎么表示? 生: x+x+x+x=33 解这个方程关键是去分母,那么怎样才能去掉分母?根据是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尝试去分母,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解法是否正确.问题解答: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2,在方程两边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42,即可将方程化为熟悉的类型.28x+21x+6x+42x=1386 合并同类项97x=1386 系数化为1,x= 答:所求的数是 师生共同探讨解有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2=- 5(3x+1)-10×2=(3x-2)-2(2x+3) 15x+5-20=3x-2-4x-6 15x-3x+4x=-2-6-5+20 16x=7 x= 师:同学们能不能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二、例题讲解 【例】 解下列方程:(1)-1=2+;(2)3x+=3-;(3)x-=-1.【答案】(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4),得2(x+1)-4=8+(2-x).去括号,得2x+2-4=8+2-x.移项,得2x+x=8+2-2+4.合并同类项,得3x=12.系数化为1,得x=4.(2)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6),得18x+3(x-1)=18-2(2x-1).去括号,得18x+3x-3=18-4x+2.移项,得18x+3x+4x=18+2+3.合并同类项,得25x=23.系数化为1,得x=.(3)去分母,得12x-2(10x+1)=3(2x+1)-12.去括号,得12x-20x-2=6x+3-12.移项,得12x-20x-6x=3-12+2.合并同类项,得-14x=-7.两边同除以-14,得x=.三、巩固练习 解下列方程: 1.-=1.2.-3=.【答案】 1.x=-5 2.x=- 四、课堂小结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推荐阅读: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提纲09-17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专项练习08-25 2015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09-02 沪科版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06-23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总结07-04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10-27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226.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篇六
7.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篇七
8.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篇八
9.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九
10.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篇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