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书报告(精选12篇)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书报告 篇一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书笔记
1883年是灰色的一年,在这年3月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与世长辞了,但他的哲学理论百年来仍指引着人们、影响着人们。马克思的逝世,给世界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是全世界革命人民的不幸,而我们也该永远铭记着这一刻。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挚友,他们在政治风浪中团结战斗,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切磋,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彼此激励,共同奋战了 40 个春秋。他们各自都为自己有志同道合的战友而自豪。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作为一篇演讲词,它却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悼词的开头感情深沉、含蓄,叙述的口吻却带着平静。马克思的逝世对恩格斯的打击五笔沉重。但他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人物不单是为了寄托个人的哀思,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评述他们的思想和事业,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这决定了恩格斯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必然是相当含蓄的。他的巨大的痛苦,复杂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几乎全被浓缩在“──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半句话里。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恩格斯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讲话的。因此,悼词开头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丰富得多,将对马克思的悼念和评价融为一体,唤起人们的哀思。
恩格斯在这里表达的思想感情还不单纯是痛苦,他也感到有某种安慰,不管怎样,马克思的死毕竟是安详的、毫无痛苦的。正像恩格斯曾写的那样:“医术或许还能保证他勉强拖几年,无能为力地活着,不是很快地死去,……但是,这是我们的马克思绝不能忍受的。眼前摆着许多未完成的工作,受着想要完成它们而又不能做到的唐达鲁士式的痛苦,这样活着,对他来说,比安然地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不能眼看着这个伟大的天才像废人一样勉强活着,去给医学增光,去受他健壮时经常予以痛击的庸人们的嘲笑……”这段话生动地体现了恩格斯的革命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生死观和他对自己亲密战友马克思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活着就要工作和战斗,丧失了这种能力而活着,他的精神痛苦是难以忍受的,恩格斯深知他这种极其宝贵的性格,所以虽然马克思的逝世对生者说来是可怕的不幸,但为死者着想,作者认为马克思安详地死要比无能为力地活着好得多。
“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恩格斯描述马克思是“停止思想”,而不是“停止呼吸”,这是对马克思这样一位伟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时所用的最恰当的语言,其中的无力感与痛惜感让人扼腕。
法拉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思考是他无上的乐事,他的整个身体都为头脑牺牲了。”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悼词中也赞颂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恩格斯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的意义。而剩余价值规
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一切深刻地说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眼中,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而不同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恰恰证明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他的逝世,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都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事业和英名将永垂不朽!
在悼词的第三段,恩格斯用“繁芜丛杂”“掩盖”等词语,深刻地揭露了唯心史观的反动本质。“繁芜丛杂”是形容历来唯心史观的谎言邪说的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掩盖”是揭露唯心史观故意歪曲事物真相以适应剥削阶级需要的卑劣行径。这里用反动意识形态为剥削散布重重迷雾来反衬马克思从简单事实中揭示真理所经历的复杂斗争和所具有的伟大意义。“繁芜丛杂”和“掩盖”这比拟用得十分生动。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书报告 篇二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骨骼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在课本、教师、学生之间进行高效对话。教师个性特质的差异,使教师对课文解读会出现较大不同,加之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领悟能力的不同,课堂容易出现假对话或低效对话。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高效对话,笔者认为需抓住课本的关键词,做到一字(词)立骨,从而拎起课堂教学的骨骼。
下面我以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为例进行解读。
一、课本概述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所发表的讲话,意在追述马克思的一生以及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自己和全世界无产者的沉痛悼念之情。恩格斯与马克思之间的友谊令世界赞叹。对于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应是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痛苦的应是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成就和影响力,最清楚的应是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的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恩格斯出于对逝者的感情,出于对逝者未完成事业的责任,他该说些什么呢?他的情感性和文章的叙述逻辑性在课文中何处得到集中体现呢?一方面要客观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及人格,一方面主观地带上了自己对战友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
作为一篇特殊的演讲稿———悼念性的文辞,其情感是丰富的,因为作者和逝者的关系,也因为逝者和作者的独特身份,这篇演讲稿与其他演讲稿的最大不同点在哪呢?课文中的哪个字词(句)最能集中表现这篇演讲稿中的这些丰富信息呢?“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中的“最”字!这篇课文可以用“最”里面的客观性(客观事实)和主观性(情感因素)将课文的骨骼搭建起来,完成课本、教师、学生的三重对话!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高山流水”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可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俞伯牙面对钟子期的死,选择了一种近乎极端的方式———摔琴,既宣泄了他内心的痛苦,又做了对友人的祭奠。今天我们穿越百年历史,去往英国伦敦,聆听伟人的讲话,见证另一份伟大的友谊。
2. 朗读课文,梳理内容。
本文是一篇特殊的演讲稿———悼词。悼词为逝者而写,面对生者而说。一般分为三部分,开头介绍死者的生前身份、逝世时间、地点、原因及其享年等。主体部分多追述死者的经历及一生中主要成就和贡献,结尾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对悼念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生于德国,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著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1883年3月14日逝世于英国伦敦,3月17日葬于伦敦海格特公墓。
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篇课文,带着我们走近马克思,同学们思考在恩格斯眼中,马克思是一个怎样的人。
思考题一:我们读出了一个这样的马克思……?
———一个最凝练而精准的概括?
科学家、革命家———最伟大的思想家。
———何谓“思想家”?
思想家,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马克思传》中曾记录马克思和他女儿的一段对话:“你喜爱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为何马克思是“伟大”的?
(1)因为他的成就。
▲伟大的科学成就。
(1)历史发展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资产阶级社会运动规律:剩余价值理论;(3)其他领域:多领域,甚至数学领域有独到发现。
▲伟大的革命成就。
(1)办报撰稿,宣传革命;(2)创立协会,组织革命。
(2)因为他的人格。
(1)当代最遭忌恨、最受污蔑,被驱逐、被诽谤、被诅咒的人。(2)欧美,无论何处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悼念。
▲伟大的人格魅力。
———心胸宽广、大无畏、光明磊落
3. 品味语言,把握情理。
思考题二:我们读出了一个这样的恩格斯……?
———为何是“最”?
(1)只因了那事实。
A.“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正像……一样”,达尔文的发现是生物界的一场革命,这里用达尔文的发现与马克思的发现进行类比,目的是说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意义。
“历来”困惑时间之久;“繁芜丛杂”“掩盖”,障碍重重,发现的艰难;“简单事实”,大道至简,“1+1=2”式的命题。
(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王安石: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B.“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豁然开朗”表明马克思的这一发现,让人一下子知道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和实质,在恍然大悟之间,让人不得不佩服马克思的高明与睿智;“在黑暗中摸索”则形象地说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以前所做的一切研究盲目、混乱、并且毫无效果;同时又与“豁然开朗”构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马克思这一发现拨乱反正的独创价值,突出了马克思发现的伟大。“无论……或者……”说明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作用和影响范围。
C.“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墓碑上的文字。异于一般的思想家,不仅有理论探索,更有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最———客观、严谨、负责
(2)只因了那情感。
A.“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停止思想”“睡着了”讳饰的说法。讳饰,因有所顾忌不便直说或不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的一种修辞手法。经过这么“讳饰”,刺激性小多了,情调就缓和多了,人们就便于接受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复杂感情。“还……便……但……”,痛惜之情。
———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
B.“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空白”“不久”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强调了损失“不可估量”。“不可估量”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无可弥补的损失,从而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贡献之大。
———对于马克思的成就最了解。
C.“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对于马克思的人格最敬仰。
D.“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对于马克思的事业最坚信。
最———深沉、复杂、真切
4. 拓展迁移。
思考题三:我们读出了一个这样的自己……
“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学完这篇《讲话》,我们不妨以马克思、恩格斯为镜子,看看我们可以照见怎样的自己。
追求成功的你———励志为了人类的幸福去成功
追求平和的你———做到情与理的平衡
追求友谊的你———渴望与那么几位知己,相遇、相知、相惜
……
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书报告 篇三
【关键词】英语语篇 连贯理论 研究 《讲话》
一、《讲话》的背景及语篇理论
1883年3月17日,在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葬礼上,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以下简称《讲话》)。该《讲话》属悼词。悼词亦称“祭文”。“明徐师曾《文体明辨》:‘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中世纪已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2]祭文的意图是让世人得知此人已辞世;此人在世之时所做的成绩。一般而言,祭文内容应该简洁明了,寓赞美与哀悼一体,语言切题、精练,抒发生者对亡者的崇敬、祭奠之情。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之一,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开拓、发展了无产阶级理论。他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仅仅是总结了马克思对全人类的最突出贡献,也不仅仅是寄托了生者对马克思的哀思,更重要的是,该《讲话》成为一篇优秀的范文。在中国,许多高校把此《讲话》的英语原文作为写作模板;其译文“继续被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材。”[1]这说明了该《讲话》的重大政治意义,更证明了该《讲话》的高超的文学价值和语言价值。
英语语篇连贯理论研究起源:“哈里斯在1952年发表的‘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Language 28)一文中第一次使用‘话语分析这一术语。”[3]哈里斯力求将美国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运用于语篇分析中。魏在江[4]认为:“连贯不仅是结构衔接或语篇形式的表征体现,而且也是语言外因素如语用、心理和认知这些与语篇理解非常相关的因素的结果。”研究表明,语篇连贯理论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二是语义连贯,即有助于交际者了解上下文的已知知识、逻辑知识、语境知识的连贯。 本文以该《讲话》为语料,学习分析该《讲话》的结构框架和语言连贯与衔接。
二、《讲话》的整体与宏观连贯
语篇连贯理论认为,语境,亦称上下文,是决定理解语篇、产生互动、保持语篇连贯的关键之一。根据胡壮麟[5]的研究,语境可分为三种:一是语篇内部的环境,也就是“上下文”,及语内关联(黏合作用)的环境;二是情景语境, 此语境指的是语篇生成的周围的具体状况,实践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三是文化语境, 此语境指的是每一个“语言使用者都属于特定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这个语言使用者会无一例外地被该“社团”所形成的历史传统、思维形式、风俗习惯、人情世故、价值标准等左右。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决定了该《讲话》的主题、主旨,即对伟大的共产主义理论创始人——马克思的去世表示深切的哀悼,表示世人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之心;简约阐述马克思生前对全人类所做的史无前例的贡献。该《讲话》的题目直奔主题,清新简洁,统揽全文。众所周知,主题是写作者、讲话者说明观点、发表见解、反映现实生活的中心思想。《讲话》的题目,突出要点,干净利落,直接反映出该讲话的核心,指引全文的走向。这样的题目是保证全文语篇连贯的前提。
该《讲话》共分为九个段落。相比之下,第一、二段落较短,第九段落最短。第一段落为开篇段落;第二段落是转承段;第三至八段落是主体段落,几乎占了全文的80%的篇幅;第九段落是结束段落,即总结段落或者提示段落。这种结构布局十分合理,体现了全文脉络明晰、层次有序、转承得当、结尾有力。纵观全文,中心突出、语言严谨、语序自然、表意完整。从该《讲话》整体研究,该《讲话》的表达符合语内语境的要求,也非常契合情景语境,更体现了无产阶级“社团”集体意志的文化语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三、《讲话》的内容与微观连贯
正如上文所述,语篇连贯理论实际上是由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与语义连贯构成的。本节拟从微观连贯,即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手段来学习该《讲话》。然而,词汇衔接与语法衔接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理论工程,我们仅用其中的一部分理论来学习该《讲话》的连贯手段。语义的连贯手段之一是词汇衔接。连贯理论将词汇衔接大体上分为重复、泛指词、相似性、可分类性和搭配五大类。首先,我们重点看看词汇相似性的连贯。此相似性包括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类别词等。
1. 为了使该《讲话》体现哀伤、悲痛、肃穆的语气,恩格斯精选了一些令人悲恸的词语,如the great living thinker ceased to think, peacefully gone to sleep—but forever, an immeasurable loss, the departure of this mighty spirit, he died beloved, revered and mourned by millions of revolutionary fellow-workers等。这些朴实又凝重的词语,使信息接受者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以上这些词汇属类别词。类别词的功能就是黏合语句与语义。
2. 为了体现该《讲话》庄严、正式的语气,恩格斯选用了一些令人肃然起敬的词语,确保传递的信息准确,如ceased, immeasurable, departure, mighty, hitherto, subsistence, consequently, conceptions, dynamic, envisage, emancipation, tenacity, calumniated, deported等。正式的词语在特定的文本中集中出现,会增加语句表达的一致性和严肃性,同时也起到勾连上下文、相互照应的作用,熠熠生辉。endprint
3. 为了让该《讲话》体现出鲜明的态度,恩格斯用了许多政治词语,以表明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恩格斯大量地运用他们的专业术语——政治词语,如the militant proletariat, ideology, politics, the legal conceptions, capitalist mode, bourgeois, plus value, absolutist, republican, conservative, ultra-democratic等。恩格斯与马克思一道不畏强暴,敢于同当时社会上的魑魅魍魉作不屈不挠的斗争。该《讲话》的政治词语让人可见一斑。这些词语,有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这些相互矛盾的词语反映出当时工人阶级的日益觉醒、资本主义势力的迫害与镇压。相似性词语的运用如阴阳对立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形成完整的语义连贯。
3.4 据薄冰[6]研究,传统英语语法研究涉及三个层面:词类,句子成分,短语、从句、句子。英语词类有十个。介词、连词、冠词的衔接与连贯功能最强,其次是动词、代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再其次是名词、感叹词。从以上连贯的排列,可以看出,越是不能单独使用的词类,黏合性越强。句子成分包括主、谓、宾、定、状、补。每个句子成分相互依存,这样就构成了语句的连贯。短语、从句、句子在语法研究中,某种意义上讲,属一个研究范畴,短语和从句均不能单立,起着修饰等作用,因而具有粘合作用,唯独句子可以单立,可以完整地表达思想。
鉴于语法层面的衔接与连贯黏合性种类多并十分复杂。我们仅节选《讲话》第三段来进行语篇衔接连贯研究。
从语法衔接手段来看,第一点是just as...so...,是成对连词。成对连词比单个连词的力度强的多。另外还有,both...and..., not only...but also..., either...or...,neither...nor..., not because...but because..., as well as..., so...that..., such...that..., lest...should...,whether...or not...等。成对连词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概念、事物捆绑在一起,使表达的内容更具有关联性、对比性、逻辑性,同时也使语句条理清晰。在此段中,恩格斯将马克思的贡献与达尔文的贡献相提并论,相得益彰。
第二点,恩格斯在此段中,多次用了排比结构。排比结构可以是同一词语的重复排比,也可以是同一词性词语排比。如,同一个单词排比discovered 用了两次, development用了三次,hitherto用了两次,given用了两次;同一词性排比,如,politics, science, art, religion; the legal conceptions, art, the ideas on religion. 排比结构的恰当运用使语言畅达,说服力强。恩格斯不愧为语言大师,其《讲话》气势磅礴、催人泪下。
第三点,第二段落由一个长长的句子构成,但它却层次分明。原因在于,在此语篇中,恩格斯用了许多介词,如as, of, by, before, during, upon, on等。英语的介词品种多,使用频率高。介词的使用能使复杂的概念表达清楚,让表达的意思明白。介词的使用可以将时空、逻辑、轻重、因果顺序交代得清楚。
第四点,本段落非常合理地使用连词and;关联副词that, which;定语后置concealed by, attained by, concerned,使得各个语句衔接有序,整个段落结构紧密,浑然一体。一篇经典作品,不仅在于其主题鲜明,还在于结构的完美、词语恰当。该《讲话》均达到以上标准。
结语
该《讲话》政治价值和文学价值,一直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人们学习、研究、翻译它。本文从英语语篇连贯理论对该《讲话》进一步的学习、分析,主要以部分的衔接连贯的宏观与微观方法对该《讲话》进行解读。该《讲话》的主题明确,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句式多变,内容博大精深,语言表达流畅自然,语义丰富,寓意深刻。该《讲话》以前、现在、将来都是一篇不朽的杰作,因为这一切来自于恩格斯政治观点和对英语语言的熟练掌控和精准运用。
【参考文献】
[1](德)Frederick Engels·Speech at the Graveside of Karl Marx中国翻译[J].北京:中国翻译编辑部,2010.
[2]庄涛等编.写作[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篇四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重点和难点】
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
2.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马克思肖像)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不幸逝死,3月17日,在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为马克思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悼念活动。马克思生前最好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一篇激情洋溢的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二.听课文朗读,注意作品包含的情感,初步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结构。1.听课文朗读。2.这是一篇悼词。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等有关情况;主体:主要介绍或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劝勉他的亲人或对在场的人们提出希望和号召。
根据这样的提示,我们先给这篇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悼念 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第二部分(2-7)评价 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简要评价。第三部分(8-9)悼念 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板书
三.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1.马克思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因此他的逝死对人类是一大损失。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文中有一句话对他逝死作了高度的归纳。是哪一句?请找出来。
„„
这个人的逝死,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死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好。那么这句话中哪些词语集中表现了这样的情感? „„
不可估量 空白
3.那么,恩格斯到底从哪些方面总结了马克思的贡献?马克思生前到底有哪些功绩?请找出来。
„„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3)在另外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4)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5)他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6)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板书
4.好。我们来看第六段第一句话“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句话在这里做什么用?
„„ 过渡。
因此,恩格斯是从两方面对马克思的功绩进行了归纳:科学 革命。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格式来写作的。
——板书 四.揣摩语言和写法,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刚才我们说到,这是一篇悼词,我们还知道恩格斯是马克思最好的战友。所以他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饱含了深情,基调是深沉含蓄的。下面我们以第一段文字为例子,来探讨一下。
1.集体朗读一遍。„„
2.这段文字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深沉含蓄的悼念之情? „„
最为大的思想家 停止思想 安静地睡着了 永远地睡着了
3.好的。同样的深沉含蓄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写法上。大家请看第三段。作者在赞扬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时提到了达尔文,想想,这里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类比。突出他的发现的重要性。
4.再看第四段,作者在论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意义时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对比论证。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
5.归纳:恩格斯正是采用了这样的语言和写法,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沉痛哀悼之情的,这样的语言和句子还有很多,我们课后自己去领会和揣摩。
板书:深沉含蓄的语言 类比、对比的方法 五.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看看我们的语言功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去枝叶,找主干,把这个长句变成一个短句。„„
马克思发现了发展规律。
2.抓主干,理枝叶,说说“发展规律”“简单事实”与“冒号后面的文字”三者之间的关系。
„„
三者构成复指关系,也就是说三者说的是同一个内容。
1、2两者之间用一个“即”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补充前者的;2、3两者之间用“冒号”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对前者的具体阐述。
3.能归纳出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体包含哪两个意思?
„„
(1)物质决定精神(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六.小结。
马克思有一句座右铭:思考一切。
恩格斯把自己和马克思一起创立的思想称为“马克思主义”。但愿我们能从这两个伟人的身上学到东西。附:板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 格 斯
一.(1)悼念 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二.(2-7)评价 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简要评价。(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科学(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3)在另外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4)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革命(5)他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6)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五
李镇西
教学思想:
1·民主:师生关系应是伙伴关系、合作关系,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课文)平等对话。在教授本课的过程中,尽量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
2·科学: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通过符合学生求知欲望、阅读心理、知识背景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自己感悟作品;而引导的线索,是学生对课文质疑(这是学生主动钻研的思想火花),围绕学生所提的一个个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3·个性:尊重学生的心灵舒展和精神自由,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展开思想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努力使整个阅读教学课堂具有一种开放性的学术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获。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过程中,我不但打算尽可能体现出以上教学指导思想,而且,我力图避免对一些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烦琐分析考证,而追求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冲撞、思想的魅力和人格的感染。
教学目标:
这是一篇极富思想养料和人文精神的课文。我首先应根据其本身的语文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其结构特和语言风格,但决不能仅止于此。剖析其结构和语言外壳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其思想内核,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今天的中国和他们自己的人生。具体说来,我力图充分挖掘本课的语文教育因素以达到如下目标:
1.开启思想闸门。马克思不迷信权威、“思考一切”的思维品质,他伟大的创新精神,他重视实践并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必须根据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求实精神,无疑应该成为今天跨世纪中学生的精神养料。
2.进行人格熏陶。马克思所以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首先是他在青年时代其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我力求能让学生由衷地感到:也许我们一时还难以完全理解马克思的不朽学说,但我们完全应该而且也可以学习他伟大的人格!
3.感受时代脉搏。不能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学一篇“外国文言文”,而应在分析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联系当今中国的改革实践,让学生深深感到我们今天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真正发展,也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教学难点:
1.学生如果不适应这种研讨式的教学风格而出现“启而不发”的状况怎么引导?
2.放手让学生质疑研讨,如果出现一些我事前无法预料的思维火花时,我又如何驾驭课堂(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不影响教学的节奏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80周年,由此引出话题:调查: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同学请举手。(美国高中生的必读书。)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2.提示学生:以马克思精神学习这篇关于马克思的文章。
“您喜爱的座右铭?”“思考一切。”¾¾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那就是“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天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
今天,我们应该以独立思考的精神来研究探讨这篇著名的文章。学生、教师、作者平等对话。
二、朗读一遍课文(或快速默读课文),就其结构和语言思考提问(或写成纸条)。
三、师生研讨:(以下只是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学程序。具体的教学步骤将以现场学生的思维状况随机而定。)
[假设一]
学生问:为什么恩格斯要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引导:不仅仅是婉语→突出其“思想家”而且“伟大”(为什么?)→试从文中找出体现马克思思想贡献(理论贡献)的语句(“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最伟大的的贡献是不是“思想贡献”?(注意这样一句:“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那么,什么是“主要的”呢?→对文中有关马克思伟大实践的论述(“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在恩格斯看来,这两方面的贡献,那个更重要?为什么?(从语言入手:“远不是最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展示结构提纲。
⊙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理论贡献: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
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实践贡献:
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其中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恩格斯对这些贡献的评价有何不同?(根据关键词)
如果让马克思来评价自己,他会认为自己的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为什么把最伟大的贡献排在最后?(衬托)
⊙作者在总体评价马克思的功绩时,说的是“对于战斗着的欧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学科”,即先说实践后说理论,可是为什么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论述时却先谈理论后谈实践?
展示结构提纲。
[假设二]学生问:为什么文章的最后一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要用一个“将”字?
引导: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为什么会如此充满信心?(“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是科学→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的科学贡献究竟有哪些?(在文中找有关内容)→从“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恩格斯对这些贡献的评价有何不同?(根据关键词)→为什么把最伟大的贡献排在最后?(衬托)→作者在总体评价马克思的功绩时,说的是“对于战斗着的欧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学科”,即先说实践后说理论,可是为什么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论述时却先谈理论后谈实践?→展示结构提纲。
[假设三]学生问:怎么理解“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这句话?
引导:仅仅是表现马克思的蔑视和大无畏气概吗?→“你的特点?目标始终如一。”(《马克思自白》)→(“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比起马克思的宏伟目标,其他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请从文中找出马克思为了自己的目标,做了多少事?→从理论贡献到实践指导→分析关键词语→展示结构提纲。[假设四]如果学生不提问,或所提问题不涉及教学重点,那么,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拟提问题(不全讲,根据情况选择提出):
⊙为什么恩格斯要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怎么理解“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这句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为何要加一个“将”字? ⊙如何理解“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注意这样一句:“任何一门理论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 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这说明了什么?(任何科学理论,贵在创新和发展。)
⊙作者在总体评价马克思的功绩时,说的是“对于战斗着的欧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学科”,即先说实践后说理论,可是为什么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论述时却先谈理论后谈实践?
…… ……
说明:以上问题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独到见解。
●结构提纲(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适时展示)—— 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 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
1.“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2.革命理论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 3.革命实践 注重实践 参加实践
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 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 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第四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马克思的逝世:“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不可估量的损失”(过渡段)两个“对于”:实践和理论
马克思的贡献:1.理论贡献(思想家)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物质决定精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剩余价值的发现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广而深)2.实践贡献(革命家)注重实践(过渡段)科学的作用:“革命的力量” 参加实践(“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宣传:编报著书 组织:创立协会(顶峰)
马克思的影响:敌人:“驱逐”、“诽谤”、“诅咒” 战友:“尊敬”、“爱戴”、“悼念”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小结:第一、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第二、语言准确而感情深沉。
●总结语言风格(最好引导结合讨论和练习二、三学生得出结论)承递性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 “不仅如此。”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
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记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特别是第8段),准确严密而饱含感情。
四、总结:
(一)学生小结自己的收获。(适当抽学生当堂交流。)注意:教师不作定论,允许每一位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收获。
(二)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 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
对于今天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向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 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它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够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三)推荐课外读物: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尼·拉宾)《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马克思秘史》(沙叶新)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四)课外作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随笔)
6.《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0 篇六
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值得纪念)
不幸逝世地点:安乐椅(鞠躬尽瘁)
情景:睡着了(讳饰)(痛惜崇敬)
损失革命实践
贡献地位:(深远影响)
空白科学理论
备课小结:
文字,是多么美,多么精致可爱的精灵啊!只要你调度得当,它就能把你心里最细微的情绪表达出来!可阅读教学中,我们则要引导学生从“文字”这一浅表的实在的东西出发,来推究作家的本心,体会那抽象的妙境,是可谓须“深入浅出”了。而教师备课,亦即寻求一条能够带领学生“深入浅出”的途径。于是,这条路平坦或坎坷,就看你,教师,领路者的素质与勤奋了。
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鉴赏 篇七
(1)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
如第1段,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第2段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
第1段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2段的议论是在第1段的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抒发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的真挚感情。叙述可以记清事实,议论可以阐明观点,抒情可以吐露情怀,三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演讲词的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而且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语言上生动凝练,内涵丰富。
本文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功绩的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而又充满感情。体现在语言上,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如开头一句,“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
8.《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3 篇八
1. 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2. 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背景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2.简介悼词的特点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2.找出文章的关键句。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
本文主要是颂扬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1.齐读这一小节,明确本小节的表达的主要情感——悲痛。2.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
用心
爱心
专心
A.“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B.“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避讳的手法。
五、依照第一小节的学习方法,找出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进行分析。
A.“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即使„„也„„。但是„„”先是假设,后是转折,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贡献的高度赞扬。
B.“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远不是”说明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对人类的贡献更大。
C.“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忱”、“坚忍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
D.“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这是从反面立意,歌颂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六、总结
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
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八、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2、完成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 格 斯
悼念 叙述(§1)————悲痛
↓ 理论——科学家↘
评价 评说(§2—§7)→敬仰
↓ 实践——思想家↗
怀念 颂扬(§
8、§9)敌人忌恨、人民爱戴——怀念
用心
爱心
9.高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九
1、知识与技能:
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重要句段理解思想内容。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分析领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凝重的语调叙述)同学们,1883年3月17日,是世界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马克思的生前好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了花圈之后,恩格斯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板书课题)
二、教学思路设计
1、本篇课文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师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根据悼词的结构特点,整体把握文章的要点,然后将学习重点放在揣摩语言上。
师生讨论:什么是揣摩语言。教师可引导学生看本单元的指导最后两行,而后明确:就是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师生深入一层讨论:如何揣摩语言?引导学生明确:“所谓的揣摩语言,就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境时时处处影响着语言表达。”
进一步明确什么是语境。所谓的语境是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语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语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
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语境特定的环境:庄严的葬仪;特定的场合:马克思墓前。教师导引:作者身在公墓,直面战友的墓穴,亲临庄严的葬仪,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殊的身份发表讲话,因而文章的字字句句都饱含了对马克思的特殊感情。明确:特殊感情就是沉痛的悼念、热烈的赞颂。
2、学生默读全文,要求:画出文中表达作者这些情感的字、词、句、段。
3、学生小组交流,每组推荐一名发言人在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应顺势导引并将学法指导穿插在其中。
教师设想,学生可能涉及的内容: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⑴作者为什么要详详细细地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后,明确:
①因为这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⑵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
启发思考后明确: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和惋惜之情。
⑶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的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而不用“去世了”“离开我们了”“走了”“老了”“与世长辞了”(目的是教会学生用比较替换法揣摩语言)。
通过品味辨析,明确:
①因为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最为准确。
②用“去世了”“老了”“走了”显得太一般化。
③用“与世长辞”不合演说辞的语体色彩。进一步点拨讲解:恩格斯没有直接说出马克思的逝世,而是用这些词语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这在修辞上叫“讳饰”,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也就蕴含其中了。
⑷品味本段“破折号”的作用:
①停顿作用。表示不想说出来又不得不说出的矛盾。
②解释作用。说明“永远地睡着了”二者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复杂的感情。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教给学生用联系法揣摩语言)
“空白”“不久”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强调了损失“不可估量”。使用“不可估量”来作“损失”的定语,就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于历史科学所造成的无可弥补的损失。从而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贡献之大。
文中的过渡性语句及指代性词,散见于文中4、5、6、7、8段之首。这些词句也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唤起了人们的无限景仰。(教给学生用抓关键词语揣摩语言的方法)
而他的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
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教给学生用调序法揣摩语言)明确,这些词语的顺序是不能随便调换的,“热烈”表明马克思斗争的高度热情,“顽强”表明马克思斗争的坚强意志,“卓有成效”则表明马克思斗争的成绩卓著。前两者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后者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尊敬、爱戴和悼念”词序更不能调换,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内容上,还是前后的关系上均不可倒换。通过反复咀嚼,更品味出了作者真挚而又丰富的感情。
4、在学生交流、教师启发导引的基础上,明确:恩格斯与马克思感情十分深厚,但在叙述马克思的逝世时并没有过多的渲染他悲痛的心情,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恩格斯发表演讲的主要目的是评述马克思的思想和事业,以便教育和鼓舞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所以对马克思的热烈赞颂,才是整个悼词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总结
我们读了这篇悼词,不仅了解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使我们的思想灵魂受到洗礼,唤起我们的无比崇敬之情,而且从议论文的特点来看,本文在论述上,逻辑思路是何等的严密啊!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文章第二部分第一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就写在书上)
【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学习重点:揣摩语言
总的方法:语境(内部语境外部语境)
特定的环境:庄严的葬仪
特定的场合:马克思墓前
特殊的身份:作悼词者
1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篇十
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感
摘要:马克思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他是一个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为无产阶级革命带来新的希望。如今,我们正沿着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前进。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马克思正是与之相反的人,我相信马克思逝世前至少是幸福的!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思想 革命
引言
其实《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于我来讲已经不陌生了。初次接触到这篇文章还是在中学阶段。然而,作为理科生的我,并不知道马克思的逝世对于人类社会的损失,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一篇墓前的讲话能闻名于世。但现在,虽然只是浅薄的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却也多少有些明白马为什么克思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什么如此多的人对于马克思怀着无比尊敬的心情。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内容简介
(一)这篇文章,通过恩格斯的讲述,介绍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文章开头先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马
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用两个“对于”,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空白”一句,极言损失之大。
(二)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这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首先,马克思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三)其次,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恩格斯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而不同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恰恰证明了马克思是一个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内容评价
这其实是篇很短的文章,但其表达的感情却深沉而感人。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40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贡献的总结高屋建瓴,充分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这个发现的意义,恩格斯将它同达尔文的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其次恩格斯对马克思为无常阶级革命的奉献表达了深深的敬佩之情。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却也
是让我们知道了马克思怎么无私的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主要启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对他们的评价: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马克思一生所取得的成就和恩格斯的支持和帮助有着很大的关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恩格斯和马克思之间那深厚的友情。这篇文章就像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表白”一样,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人的一生中,有这样的一位朋友是何其有幸!
曾经不知道为什么马克思的死为什么让人遗憾,然现在突然觉得这真正的是人类社会的损失。以前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离我们是多么的遥远,对于我们的生活亦是可有可无,但已经过去了一两百年,然而社会的发展正是在印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对生活的指导意义。或许我们的生存没有马克思带来的发现不会灭亡,但无疑没有马克思为人类作出的贡献,革命不会取的这么大的成功,人类不会活得清楚明白。我们正沿着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前进。
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却穷困潦倒的。现在我们对于马克思的评价是“最伟大的共
产主义者,革命者,哲学家,思想家……”但在当时那个愚昧偏见的落后年代,我无法想象体会到马克思那一句句惊世骇俗的言论将引起多大的波澜。马克思曾经有机会选择富裕安定的生活,但是他却为了正确的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放弃了。他的放弃带给人类的是前进的动力,革命的希望,但对于他的家人来讲无疑是场灾难。穷困的生活是他自己也是他的家人所经历和承受的。我不知道他的家人是否感到幸福,但我相信马克思逝世前至少是幸福的。
1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书报告 篇十一
【肤浅】
形容理解不深。
【嫉恨】
嫉妒,愤恨。
【独到】
与众不同的,多指好的。
【诽谤】
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诅咒】
泛指咒骂。
【污蔑】
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衷心】
出于内心的`。
【要素】
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
【爱戴】
敬爱并且拥护。
【英名】
指英雄人物的名字或名声。
【不可估量】
无法估计。
【繁芜丛杂】
纷繁,多而杂乱;芜杂,杂乱没有条理(多指文章)。
【豁然开朗】
一下子出现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豁,开通敞亮。
【得心应手】
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
【卓有成效】
有卓越的成绩、效果。卓,卓越、突出。
【非同寻常】
不同平常。
【永垂不朽】
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竞相】
1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十二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在初中学习过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
2.初步了解演讲辞的写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寻找并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明了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三、德育渗透目标
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全文的结构层次,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本文难点是分析“讲话”所循的思路,理解其层次结构,弄懂各部分、各层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采用讨论法解决。
本文教学疑点是某些结构复杂、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采用练习与点拨相结合的方法予以突破。
【教学方法】
1、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2、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把握全文结构,分析3、4、5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马克思简介及悼词特点。
1、问:马克思是怎样的人?
明确:马克思于185月5日生于德国,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2、问:简介悼词的一般要求?
明确: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①.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②.介绍去世者的简历。③.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④.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
3、让学生听本文的朗诵录音,并结合悼词的一般要求,思考本文的段落划分。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第2至第8段为第二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第9段为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三、分析第二部分结构。
1、问: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伟大贡献?第二部分中有没有关于这一点的概括性语句?若有,该句在本部分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在第二部分,恩格斯对马克思有“科学家”和“革命家”两个评价性称谓,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下文第3、4、5段。
2、问:第二部分第6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承上启下。
3、问: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的“这样”紧承第7段列举的马克思所参加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第8段内容又是在叙述这些活动对马克思的影响,因此第8段应与第7段结合在一起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四、讲解第3、4、5段。
1、问: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2、问:“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
明确:“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单句宾语的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
3、问: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明确③:了解了复句中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便理解了这个“规律”。(利用投影仪)
“所以”领起③④⑤⑥句。“因而”领起⑤⑥句。
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马克思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起点,而且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建立了正确的唯物史观,纠正了以往的唯心史观。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4、问: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明确:用“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大家知道,1838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59年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这些跨学科的发现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三大发现中的前两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的自然科学前提的话,后一项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则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5、问:①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
明确:“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不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
6、问: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明确:“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表明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如果天才如郭沫若所说,有直线型和球型两种的话,马克思该属于第三种,因为他既有直线型的精深,又有球型的广博,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天才。
7、问: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明确③:概括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的是: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五、作业。
六、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
第二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
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书报告】推荐阅读:
在马克思墓前讲话08-12
马克思相关读书笔记1000X07-17
马克思诞辰200讲话07-27
马克思实践报告总结10-25
年度最热关于马克思社会实践报告07-06
认识马克思10-14
马克思考试重点06-16
马克思课程总结06-21
马克思考试打印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