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案三年级

2024-07-01

法制教案三年级(共7篇)

1.法制教案三年级 篇一

三年级法制与安全教育教案

课题:安全用电

目标:通过学习,懂得安全用电一般常识。过程:

一、交流知道的用电常识: 雷电

交流电

直流电、静电

富兰克林试验

二、介绍安全用电重要性 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危险

2,怎样安全用电:不能触摸裸露的电线、插头;雷电时不到高尖大树、建筑物躲避;不用湿布擦电器;不用家中交流电做试验。

三、总结回顾。

课题:交通安全

目标:介绍交通安全要项,养成遵守安全规则的习惯。过程:

一、简介交通事故(横穿公路,乘坐无证车辆,两车撞击)

二、交能安全常识:

1,过人行道一看二停三小心

2,秩序列队行走专心,不打闹,不追逐。3,横穿公路三看。

三、交流讨论

四、总结,反馈。

课题:乘车船安全

目标:能过学习强化乘车船安全意识。过程:

一、交流乘车船经验。

二、强调乘车船安全。

1,不乘无证无安全保障车船 2,不乘坐超载车船。3,不将头手伸出车外。

4,注意天气情况,选择交通工具。

三、讨论交流

四、全课总结。

课题:消防安全

目标:介绍消防知识,强调消防安全。过程:

一、报警:火灾——119说清起火地点,位置,燃烧物品种,火势,报警人姓名。

二、预防:不放烟花爆竹,注意防火,检查电路,不随意烧废弃垃圾,注意用电安全。

三、讨论:遇到火灾如何自救?

外出活动防火

灭火知识,火灾自救。

四、灭火自救演练。

课题:学法知法守法

目标:通过学习,知法守法,从小养成遵守公德的好习惯。过程:

一、介绍基本法及与小学生有关法律。

1,尊重人权,关爱他人,关爱社会。2,恪守公德,孝敬父母。3,不贪小便宜,凡事克制。4,相关法律条文的学习

二、列举案例,教育学生学法守法。

三、启迪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从小养成良好习惯。1,法国人环保法深入儿童心。(美育)2,新加坡守法观念人皆有之(环境)

3,美国人总统与平民都有受法律限制。(人权)4,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

五、全课小结 1,知道了什么? 2,不能做什么?

课题:火灾自救知识

目标:能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在火灾发生时如何自救。过程:

一、关键是不要紧张,要冷静观察,设法逃生。

二、学习自救办法。

1,不盲目开启窗户或门。

2,尽快用湿毛巾或口罩保护口、鼻和眼睛。

3,小孩要尽量想办法向外求助。可打取大声呼叫、挥动鲜艳物品、往下扔有声物品、打开手电筒待方式获得帮助。

三、开展自救演练。

四、评选自救标兵。

课题:饮食卫生安全

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常握饮食卫生常识,养成注意卫生好习惯。过程:

一、介绍卫生条例和消法

二、养成注意卫生好习惯。

1,饭前洗手,不吃腐烂变质食物。2,瓜果洗干净,最好削皮吃。3,不挑食,不偏食。

4,养成正确的刷牙方法饭后涑口。5,注意用眼卫生保护视力。

三、交流平时饮食习惯,纠正不良习惯。

四、总结,反馈。

课题:自护自救常识

目标:通过学习,常握自救自护常识。过程:

一、烫伤处理

1,轻的用清水冲洗,涂芦荟汁。2,重的马上送医院。

二、刮伤处理 1,清洗伤口 2,涂红药水或创可贴 3,重的送医院处理

三、扭伤 1,冷水浸泡 2,红花油擦。

四、异物入眼,不能用手去揉,要用清水冲洗,或请人用舌头舔。

五、被狗咬伤

1,处理伤口 2,马上到防疫站打针

六、发现有人触电 1,关闭电源

2,用木棍待绝缘物使其离开电源。3,报110或120急救

七、总结。

课题:安全自救三招

目标:通过教授,让学生懂得自卫。过程:

一、夜间出去要有伴

二、尽量不去黑暗处

三、遇到坏蛋要冷静

四、救命三招要谨记

1,就近身边抓泥土,猛撒坏人不能防; 2,趁乱叉手取双眼,动作要狠不留情; 3,弯肘紧顶敌下部,保命三招一气成。

五、介绍案例,正当防卫。

课题:法律常识

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法律,遵守法律。过程:

一、介绍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

二、明确义务和权利。

三、总结谈话:法律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儿童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每个人都有有劳动权和休息权,公民有义务服兵役等。每个人都要知法懂法守法。

课题:《治安管理条例》

目标:通过学习,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过程:

一、介绍相关法律条文

不能斗殴,不能妨碍别人,不能违反社会公序,要尊重别人,有礼貌,守纪律。

二、交流不守法行为的危害。

三、讨论怎样才能守法、守纪。

四、制订班规,自觉守纪。

五、全课总结。

法制课教案:课题:别让地球哭泣

教学目的

情感目标: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责任感。能力目标:会运用法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

教学重点

在学法用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

教学难点

在学法用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

教学准备 “别让地球哭泣”课件。“天鹅” 课件,其他课件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请往老师这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黑板右面露出一个流泪的地球。)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各抒己见。

是啊,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可是,当我们正享受着母亲赐予我们快乐的同时,人类却又在不知不觉中破坏着母亲的健康,我们的地球母亲正经受着怎样的一场折磨呢?(打开课件“别让地球哭泣”)(我们的地球曾经是山清水秀绿树红花,小动物们在草地上快乐的追逐,鸟儿在林中愉快的歌唱,这是一幅多么和谐多么动人的场景啊!可是由于人类的贪婪,野生动物正在以每年一种的速度灭绝,随着这灭绝河流在干涸,草原在沙化,良田被占用,南极在溶解,臭氧层漏洞在扩大。杀戮、围猎、烧荒、伐木、填湖、倾倒。天上

地下的鸟兽鱼虫无不惊慌失措,委顿不安。我们的地球母亲流泪了。)面对哭泣的地球,我相信此时的你们一定和老师一样都想从内心深出发出一声呐喊,那就是“保护环境,别让地球哭泣”

二、合作探究 1.自学讨论。

2. 集体汇报。(出示法律法规课件)出示法制信箱,学生以律师身份解答群众问题。三、法庭辩论。

出示课件“拣来的天鹅能吃吗?

四、辨析生活中的小事。1、3月12日植树节那天,小明的妈妈一大早就叫小明起来植树,小明却说:“妈妈,植树太累了,又耽误学习,我不去。”他的做法对吗?

2、小红和爸爸一起到集市赶集,发现卖野生青蛙的,她就要买下来,这样做好吗?

3、小强很爱鸟,学习了很多关于鸟的知识,他捉来一只鸟,精心喂养,他这样做好吗?

4、小丽在集市上,看到卖野生野鸡的,吓得他赶紧躲开了,你同意他的做法吗?

五、师生共同总结所得。

2.法制教案三年级 篇二

1. 学唱歌曲《三年级的小男生》, 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2. 鼓励班里的顽皮孩子向老师、同学说说心里话, 以增进师生、同学间相互理解,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积极、乐观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增进师生、同学间相互理解、相互团结。

三、教学难点

切分节奏以及二分休止符的准确演唱。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双响筒等。

五、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师生音乐问好。

2. 谈话导入 (播放《三年级的小男生》 (伴奏)

今天的天气特别的好, 能和我们最棒的三 (4) 班的同学一起渡过这个愉快的音乐时光, 陈老师的心情也像今天的天气一样, 格外舒畅。你们在一起学习和生活了三年, 我想在这三年的交往中肯定会有欢笑, 有泪水, 有喜悦, 也有激动。陈老师突然有个问题想问你们班女同学。你们对我们班的男生的印象怎么样?请我们男生注意了, 在说到我们优点的时候要肯定, 不能骄傲;但是说到我们不对的地方、有缺点的地方我们也要绅士一点, 不能生气, 因为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小男生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要适时鼓励)

老师还认识一位非常顽皮的三年级的小男生, 听听大家是怎么来形容他的 (课件出示:作业本上开大炮, 队列集合站不齐, 课外活动铃声响, 操场上踢球最积极, 来不及跑回教室里。)

看到了这样的小男生大家都笑了, 我们班有这样的男生吗?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 (1) 在课前和在谈话过程中给学生播放伴奏, 是运用弥漫教学法, 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慢慢地熟悉歌曲的旋律。 (2) 课前和学生进行简单的言语交流, 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为接下去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做好铺垫。

3. 节奏练习

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样读这段话才能更形象地表现这个小男生的顽皮呢? (按节奏朗读) 你们能边读边把他表演出来吗? (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教师用双响筒为他们伴奏。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切分节奏、后十六节奏以及二分休止符, 其中切分节奏可以用加衬词的方法, 如加进酸酸的、甜甜的等, 并强调重音在中间一个音上, 后十六节奏根据歌词的意思“来不及”了要读的快一点, 就可以解决)

4. 学习歌曲

(1) 同学们, 你们想成为那样的学生吗? (不想) 对啊, 其实他也不想的, 他有很多心里话想和我说, 你们想听一听他们都和我说了些什么吗? (初听歌曲, 讨论他们都说了哪些心里话 (2) 我们再一起来听一下这首歌曲, 再次感受一下这个三年级的小男生的心声, 同时还请大家注意听一下这首歌曲是从头到尾都在唱吗? (复听歌曲, 讨论回答) 同学们听的很仔细, 歌曲的中间一部分是说的, 而且说的就是我们前面形容那个三年级的小男生的词, 我们把说的这部分叫做数板, 数板其实就是把歌词按照一定的节奏朗读出来, 抒发情感的一种特定的艺术手段。欣赏了两边歌曲了, 你能把你听到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学生讨论歌曲情绪)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好听的《三年级的小男生》。请大家跟着音乐, 轻声用“拉”哼唱出来, 数板的地方请大家注意节奏。 (揭题, 再听歌曲, 进一步熟悉旋律。)

5. 学习歌词

(1) 我们先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小男生多老师的心里话吧! (出示歌谱旋律部分, 学生自由朗读歌词)

(2) 你们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按节奏朗读歌词)

(3) 你们也一起来试试按节奏读歌词好吗? (学生按节奏学习歌词, 这里的附点节奏、大切分节奏、后附点节奏等的解决, 运用对比, 加称词等方法来解决。)

(4) 请大家跟着音乐的节拍, 把小男生的心里话表述出来, 注意一定要跟上音乐的节奏。学唱旋律。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已经迫不及待的跟着音乐唱了起来了, 让我们一起来把词带到旋律中去吧!竖起耳朵听着老师的琴声, 我们听一句唱一句。

快的学会旋律。

6. 完整演唱

我们大家都拥有一双“音乐”的耳朵, 学习旋律又快又准, 请你们把数板部分加进来完整的演唱歌曲吧。 (注意提醒学生数板最后的二分休止符, 休止两拍, 用手拍出来, 这样能够更准却地演唱歌曲)

7. 歌曲处理

同学们, 歌曲我们是能够完整演唱了, 但是你们又没有觉得我们的演唱中还缺少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现, 数板前的音乐节奏很密集, 表现了小男孩顽皮可爱的性格, 我们应该用短促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而在数板之后音乐节奏变的宽疏了, 我们应该用连贯的声音来演唱, 来表达小男孩敢于认错的心理。) 这样唱出来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8. 巩固歌曲

唱的真好, 相信我们所有同学都能感受到我们三年级的小男生的心理了。

为了巩固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 请所有的女生表演唱的部分, 男生表演说部分。

9. 拓展

我们都是三年级的小男生, 小女生, 你们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踢完足球都会到班级的饮水机那抢着水喝, 你们知道吗?同在一片蓝天下, 同是三年级的小男生, 他们没有球踢, 现在更没有水喝, 就连他们的弟弟妹妹, 哥哥姐姐也没有水喝。 (视频) 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学生讨论交流)

老师希望你们就像那位小男生,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积极地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希望同学们以后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勇敢面对, 如果你们愿意, 也可以找我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好吗?今天的音乐课到此结束, 非常感谢同学的配合。

3.法制教案三年级 篇三

一.选择以民事、经济、行政为主的题材

一个专题性专栏能否吸引受众,主要看其内容和题材听众是否有兴趣。就法制节目本身来说,其内容和题材本身是受大多数听众欢迎的。但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法律事件众多,最贴近群众、与他们息息相关,并且他们还不是很清楚了解的有哪些呢?一般来说,经常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民事、经济、行政等纠纷更为群众所关心,这些纠纷中往往也存在群众比较模糊、需要填补空白的法律知识。

例如,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购买商品房已经放在了老百姓生活的首位。但是,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还没有完全成熟,老百姓购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交齐了房款却迟迟拿不到新房钥匙,到手新房的户型、面积与购房合同不相符合,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与当初承诺的完全不一致,甚至是住户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问题违反了哪些法律法规,需要通过法律途径得到怎样的解决,都是老百姓所不清楚,想要知道的。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像这样的纠纷可以说是太多了,甚至是形形色色,让人不知所措,难以理清头绪。这就为地方广播电台法制栏目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并且提供了贴近群众的最好题材,提供了吸引群众眼球的最好方法。阿拉善人民广播电台自2007年以来,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尝试,通过《法在身边》栏目,以住户、物业公司和律师三方通话的形式,调解了多起物业纠纷,收到了很好的法制宣传效果。

二.挖掘重大新闻、突发新闻的法律意义

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突发性新闻事件可以运用多种报道方式,对地方电视台的法制专栏同样适用。新闻事件都可以作为法制专题节目的由头,而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法律意义就更值得挖掘。从法律的角度报道重大新闻或突发新闻,更能让听众理解其深层次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群众心贴心。所以,挖掘重大新闻、突发新闻的法律意义,以此为由头制作法制节目,也能增强地方广播电台法制栏目的社会影响力。

例如,阿拉善盟实施退牧还草项目,在许多地区对牲畜实行禁牧圈养,不少农牧户不理解,仍然放牧。草原监管部门在无法阻止、罚款又无法收缴的情况下,便采取逮牲畜抵罚款的办法,结果事态升温。对此,阿拉善人民广播电台《法在身边》栏目组马上予以关注,进行深入调查采访,对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做了详细报道,并邀请政府相关部门坐客直播间,给农牧民解答释疑。栏目组还请律师对事情给予较为完整的法律解释。这期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普遍反响,效果很好。通过节目,不仅向群众做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也澄清了群众对行政行为的模糊认识。

三.关注、引导以及维护弱势群体的权利

关注弱势群体、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媒体应有的使命和应该承担的责任。地方广播电台与中央台、省级台相比,对当地老百姓来说更有亲近感,因此具有不可比拟的心理优势。因而地方广播电台法制栏目对当地弱势群体的关注,更能激发当地群众的同情心与正义感。

阿拉善人民广播电台《法在身边》专栏就常常把视角对准弱势群体,为他们的合法权益积极向社会呼吁。如:企业、个人拖欠农民工工资,未成年少女因医疗事故而无辜致残,下岗职工因医院不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收费愈加贫困,离婚母亲截留自己重病患儿的保险给付金与社会资助款等。这一系列的报道,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弱势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为他们指出了能够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法律手段,并达到了向基层普法、向大众普法的目的。

地方广播电台法制栏目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仅仅是报道他们面临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要增长他们的法律知识,引导他们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这才是对他们的最好帮助,是地方广播电台法制栏目成功的真正所在。

总的说来,地域对地方广播电台虽然有竞争能力的限制,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也是地方广播电台的优势,因为地域的贴近性也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这一点也正是地方广播电台可以依赖的立足点。所以,地方广播电台法制栏目,应该从“贴近”上做文章,以“贴近”来立足市场。只有当地方广播电台法制栏目真的为老百姓解决了法律问题,增长了法律知识,才能不负使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4.三年级法制教案 人人都要守规则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别遵守规则和违反规则的行为。

2.知道我国政府为保障交通安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制定了交通法规,人人都应遵守。3.懂得在现代社会中每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规则。4.向别人宣传遵守法规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制定规则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社会正义感,培养学生自律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的产生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规则是秩序的有力保障。那是不是只要有规则,就一定有良好的秩序呢?(生答)

师:是的,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规则、自觉遵守规则才能真正从无序走向有序。(板书课题:人人都要守规则)

二、情景再现,明白人人都要守规则:

师引:如何做到心中有规则,自觉遵守规则呢?以下是我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筛选的一组场景。

1.学生看课本第9页的情景图画,读读图旁边的内容。

足球场上,一名球员用手去挡球,裁判员向他出示了黄牌。

2.说说裁判员为什么向他出示了黄牌?违反规则后,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3.看书第10也得三幅图,读读图旁的文字,想一想:上面图中的人分别违反了什么规则?他们违反规则后,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三、联系生活实际,思辨引行 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况,你会怎么做?

1.放学回家过马路时,赶上了红灯,但是没有过往车辆,奶奶要拉着你过马路。2.课间活动时,你在班里捡到了一只自动铅笔。

3.数学考试时,老师去办公室拿东西,同桌问你某一题的答案。学生逐题分析解答,师适时点拨。

四、展示调查资料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像这样的规则还有很多呢。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将对身边游戏规则的关注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对各种规则进行了调查,下面我们分小组交流、汇总。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

(示例)生一组:“我们小组对电影院调查的规则有四条: 1.不准吸烟。2.不准大声喧哗。3.爱护椅子。4.不准乱丢东西。

生二组:“我们小组对学校调查的规则有四条: 1.上学、放学要排好队。2.家庭作业按时完成 3.上下楼梯要靠右边走。4.要爱护学校的花草、桌椅板凳。

师:通过刚才的了解我们知道走到哪里都要遵守规则,这多麻烦 啊,要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多自由啊!

生:不行的。“如果医院里没有规则,人们都在那里唱歌做游戏,就会扰乱病人休息。如果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发生交通事故,危及人们的生命。如果在商场里人们不遵守规则,商场里就会乱成一锅粥。如果„„(学生们谈了很多,说明他们已经深刻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

五、小结

1.读读书11页——小小法博士告诉你 2.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师:“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做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5.小学三年级法制教育总结 篇五

宜昌市宝塔河小学 党怀瑜

我班一直很重视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采用多种途径对老师和学生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力求让师生通过宣传和教育,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社会公民。

一、法制宣传

近年来,我校坚持每年办一次法制宣传栏,宣传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并与多家单位联合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普及法律知识。

二、学科渗透

我结合品德、语文、社会、音乐等教材,充分利用教材相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班会课也是我进行法制教育的一大阵地,开展了读报评新闻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法律法规和各类案件的新闻,特别是跟校园、学生息息相关的新闻,然后针对这些事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活动受益匪浅,不仅在讨论中学到了许多法律知识,而且树立了正确的法制观念,懂得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转自什邡回澜小学校园网:http:///255/4302.html小学法制课教案 纪律帮了我们

什么是纪律?

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进行而要求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文。一般来说,纪律有三层含义:

1.纪律是指惩罚;

2.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的手段;

3.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这三层意思概括了纪律的基本内涵,同时也反映出良好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外在的强迫纪律逐步过渡到内在自律的过程。

“无规矩不成方圆”是句俗语,常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它本来来自木匠术语,“规”和“矩”是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规”指的是圆规,木工干活会碰到打制圆窗、圆门、圆桌、圆凳等工作,古代工匠就已知道用“规”画圆了;“矩”也是木工用具,是指曲尺,所谓曲尺,并非弯曲之尺,而是一直一横成直角的尺,是木匠打制方形门窗桌凳必备的角尺。顺便说一下,现在常说的曲尺手枪,是因为它像木工使用的工具曲尺呢。

纪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纪律做为一种人们的行为规则,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具有历史性的特点。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养成集体行动的习惯。他们总是成群结队地寻食打猎,如果没有一定的行为规则,就无法进行协同活动,甚至连抵御野兽的侵袭也不可能。所以纪律就作为人们的习惯因此而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大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越社会化和现代化,分工越精密,协作越广泛,纪律就越重要、越发展。例如,一个现代化大企业生产的一件产品,就有成千上万个零部件,这就需要许多人相互配合、进行协同作业,也就必须制订一套具有高度科学性的工艺规程和规章制度。由此看出,纪律的演变标志着人类的进步。

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有哪些法纪?

纪律:学校纪律,包括课堂纪律、考试纪律、集队纪律、作息纪律、劳动纪律等。校外纪律有乘车、求诊、购物、安全纪律等包罗万有。

法律部分:

小学阶段:《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知识; 中学阶段:《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知识。

为什么要遵守法纪?

遵纪守法对我们重要吗? 我举几个真实的例子,希望大家从中判断纪律的重要性。

例一:在一次现代战争中,A军部署了一个连队星夜潜伏在一处山谷,准备待黎明时分发起总攻占据某高地。在行动前,首长申明了伏击行动的纪律:在伏击期间,不准发出声音,不许制造烟火。但在伏击行动中,有一位战士因为忍受不了烟瘾发作而吸烟,结果被敌军侦察发现火光,派兵将山谷包围而导致整个连全军覆没。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不遵守纪律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例二:某地警方部署了一项秘密任务,当晚要采取行动抓捕一名躲藏在其朋友家的逃犯,长官强调,行动完成之前,任何参战警员不得向外透露行动消息。一名参战的新警员在一间公共场所的厕所内打电话给其家人报停晚膳,在电话内容中透露了行动内容,结果恰好让逃犯的另一个朋友在旁边厕所无意中听到了消息,就提前通知逃犯转移了,致当晚行动失败,那位泄密的新警员亦因此受到了处分。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不遵守纪律可能导致工作出现严重失误。

例三:浙江省乐清市某中学两个同班同学小吴和小高因不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互相扔砸东西,发展到在课堂上打架,致小吴被打成10级伤残,花去医药费4多万元。后来双方家长公堂对薄,乐清市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由被告小高赔偿原告损失40多万元。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不遵守纪律可能导致人身受到伤害和经济受到损失。

从以上几个事例可以知道,遵守法律和纪律实在太重要了。国家制定法律,学校规定纪律,是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从而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学习,使同学们得到健康成长。如果同学们法纪意识不强,就会违反纪律,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一些在校学生之所以会成为罪人,主要是不遵守纪律,法制观念淡薄,加上受到社会上不良行为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增强法纪意识。

回顾一下自己班有哪些同学经常违反纪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对他们欢迎吗?

回顾一下自己班有哪些同学带头遵守纪律?你对他们欢迎吗?

相信同学们心目中一定已有了明确的答案。那么,对违纪的同学要不要处罚?

对一些光讲道理不听的学生,进行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教育有利于提高孩子的 注意交通安全

课题名称

注意交通安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志线的作用。

2、使学生知道有关的交通法规。

3、使学生懂得应该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重点难点:

1、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作用。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有关的交通法规。这是重点。

教学方法:

识记法、情景模拟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运用电脑播放一组“因违章而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新闻。(让学生认识到违章的后果,使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同时也受到深刻的教育,懂得注意交通安全是多么重要,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引导学生清楚是因为违章而造成的),那么你们在生活当中知道哪些交通法规和认识了哪些交通标志呢?他们的作用及意义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重点介绍这些内容。(引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着重讲述)

二、学习各种交通标志(重点、难点)

1、请学生拿出事先做好的各种标志卡片,在课堂上展示、介绍,并说出这些标志所代表的意义、作用。

⑴互相向同桌介绍。⑵全班学生自由交流。

⑶请学生学生到讲台上介绍。

注:这样使学生在有效的空间上自由交流,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感性上有了一些认识,使这一节课的学习显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认识。

2、学习日记。

(1)

出示讨论题:

a.根据刘岩日记的内容,找出并确认她在日记中,所提到的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

b.说一说这些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各自的作用。

(2)展示考察日记。(声、形、动画同时展示)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小组讨论。

(4)集体交流(边交流,电脑一边展示日记中提到的各种交通信号、标志、标线及其作用)

3、触类旁通学习其它的交通标志。

(1)电脑展示各种交通标志。

(2)有的电脑展示,有的请同学说后再展示。

(3)引入:这些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是为了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我们要不要听他们指挥呢?(回答要),但我们还要听谁指挥?(交通警察、同时出示文中交通警察的图片)

4、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想做到交通安全,一要听从交通警察的指挥,一要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和识记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图案,理解它们代表的意义,按照它们的要求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车辆行人各行其道、各守其则,我们的生命财产才能得到保证,交通才会有秩序。

5、引言:为了保证交通安全,除了上边这些必要交通技术措施外,国家还用法律的形式,制定了一些强制性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全称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简称“交通法规”。

三、学习“交通法规”一段文章。

1、指导学生阅读后,告诉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是国家于1988年8月1日施行的,是全国统一的交通秩序管理的基本法规。它不仅是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所要求的,而且对公民都具有约束力。法规的内容十分全面和详细,在这里我们仅就与我们有关的部分摘录,供同学们了解和学习。

2、叫学生边读边议。

(1)国家为什么要制定这些法律条款?

(2)制定这些条款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

让学生要据亲身体验,或者听到、看到的事例,踊跃发言,畅谈制定这些条例的道理。

3、利用电脑展示插图,启发学生说出每幅图的内容,使他们懂得哪些行为是应该学习和遵守的。

四、模似从学校到书店的活动,其中设置了许多“关卡”,让学生实践。

五、总结:

通过 “注意交通安全”一课的学习,使我们又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我们不仅认识了交通标志,而且还能从法律的高度去理解交通法规的意义。交通安全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情。为了他人和自已的安全,我们一刻也不能忽视。我们不仅自己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还要向家长和你熟悉的人进行宣传,使大家共同来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边播放音乐)

教学反思:

经过了今天的活动,学生普遍从法制的高度认识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尤其是前不久发生在学校附近的一起交通事故学生记忆犹新,至今历历在目,在谈到遵守法规的重要性时很容易引起共鸣,关键是如何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一同遵纪守法,尤其是不受不良行为的影响和左右。

活动小结:

经过了今天的活动,学生普遍从法制的高度认识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尤其是前不久发生在学校附近的一起交通事故学生记忆犹新,至今历历在目,在谈到遵守法规的重要性时很容易引起共鸣,遵纪守法,再次给学生敲响了警钟,希望警钟长鸣。

五﹒一长假安全

一、时间:班会课

二、地点:学校

三、参加学习:全体师生

四、主讲:倪正强

五、内容:五﹒一长假安全

授课内容

一、交通安全

1、遵守交通规则,注重乘车安全,不乘“病车”和超载车辆;不在公路上学骑自行车。

2、在公路上行走要注意来往车辆。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3、不爬车、追车,不强行拦车,不在公路上设置障碍。

4、不在汽车的左面招呼车辆或行人。

二、饮食卫生安全

1、讲究集体卫生和个人卫生。

2、不吃零食,不喝生水,不吃超保质期的食品。

3、少吃生冷食品。

三、其他

1、不要下河洗澡,外出要告知家长。天降暴雨,不得单独出门或离校。

2、遇到山洪爆发、泥石流要绕道而行或由家长护送到校。

3、预防雷击和触电。遇河水猛涨,不要强行通过,要绕道上学或由家长护送。

4、离校前关好门窗、电灯。保管好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注意防火防盗。

5、积极预防狂犬病、伤寒等流行病的传播;不组织师生集体外出或旅游.总之一句话:增强忧患意识,牢记生命安全。

学会依法保护自己—机智勇敢的于杰

课题名称

学会依法保护自己—机智勇敢的于杰

教学目标: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保护他们。儿童本身更有责任保护自己。教育学生有紧急避险的权利,要保护自己的生命权,生命只有一次,保护自己的生命权是最重要的。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随机应变机智灵活地与坏人坏事作斗争,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重点难点:

1、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

2、学会用合法的手段机智灵活的处理问题,避免自己身陷险地或脱离险地。

教学方法:

事例引入,激发兴趣。抓住重点环节,深入领悟。问题讨论,拓展思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说起维权大家的话题一定很多,那你们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力吗?(使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

2、你们还有生命的权利,有紧急避险的权利。当遇到特殊情况时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的保护自己。请看这样一个事例。(大屏幕显示事例内容)

二 分析理解

(一)提出问题,说说自己的理解

1.看了这个事例,你们能说说于杰是怎样脱离虎口的?

2.于杰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向于杰学习什么?

(二)结合实际。说说身边的故事。

根据书、保,收听广播,上网搜索的材料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少年自护自救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讨论(大屏幕出示讨论内容)

遇到下面的情况你该怎样办?(可选择2—3个感兴趣的话题说说自己的做法)

1、小学生安全歌

安全像眼睛,时刻陪伴我.

安全像耳朵,时刻提醒我.

安全像长绳,处处连着我.

自我保护很重要.安全常识记心上.

下课出教室,走向运动场.

不狂奔不乱跑,楼梯道路礼先让.

游戏应安全,预防意外伤.

玩具和棍棒,切莫带身上.

活动要有序,防止意外伤.

实验课上认真听,安全事项记心上.

实验过程用心想,操作细心防受伤.

信息课上要记住,电源插座莫乱搞.

食品卫生要记住,不在小摊乱购物.

你和安全交朋友,身心就会保健康.

学习才会步步高,生活就会更美好!

6.三年级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记录 篇六

生命在你手中——交通安全主题班会

级:三(1)

活动时间:3月18日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主题:生命在你手中——交通安全主题班会(法制主题教育之一)

教育目的:

1、通过读新闻、演小品等形式引起同学们对交通安全的重视。

2、通过本次班会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及交通标志,并逐步

形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过程:

课前准备:

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交通事故的新闻。

2、组织学生排演小品。

3、选好及训练班会主持。

4、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

5、了解一些常见的标志。

(一)主持读有关交通事故的新闻以引入主题。

1、主持A读新闻。

2、主持B:大家听了这则新闻有什么感想呢?

3、同学们议论,各抒己见。

4、主持小结:

A:生命在你手中,交通安全不容忽视。

B: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交通规则,并要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二)交通知识竞赛(抢答形式)

1、交通讯号灯有哪些颜色?都有些什么作用?

2、红灯亮时行人该怎样?

3、黄灯亮时还可以过马路吗?

4、什么灯亮时才可以走?

5、行车、行人应靠哪边走?

6、出示各种交通标志,让同学们说出交通标志的名称及其意义。

(三)看小品,议一议:

1、小品内容:一名小学生放学回家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结果出了车祸。

2、议一议:

(1)这个小朋友违反了哪些交通规则?

(2)我们应如何遵守交通规则?

3、把小朋友的错误纠正过来。

4、由小品、谈心得体会。

活动反思:

1、同学们小结:通过这次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2、班主任小结: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班会活动,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备注:

7.六年级下册法制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是什么;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有充分、准确的认识;知道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能力目标

能从内容规定、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能在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对比中、在对问题的探究中,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充分理解和认识了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基础上,能正确理解为什么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究,在思想上能树立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的观念。进而能产生进一步学习宪法的愿望,增强宪法至上的观念。教学重点

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运用课本37页的材料,回答:为什么我国的第一个法制宣传日就要以宣传宪法为主题? 阐述二框题之间的联系,第—框题是全课的基础,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才决定了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后一框题的内容又都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的具体体现。讲授新课

1、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板书)

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因为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而其他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某一方面问题。那么什么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呢?

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板书)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板书)

提起国徽,同学们的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它的图案画面,那么你们知道这些图案分别象征什么吗?

国徽图案分别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谷穗。其中齿轮和谷穗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国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整个画面鲜明地表现了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这一国家性质在宪法第一条第—款中作了明确的规定。

(2)宪法对我国国家根本制度的规定(板书)

宪法总纲第一条第二款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制度实质上是关于国家政权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

(3)宪法对我国国家根本任务的规定(板书)

宪法序言中明确规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伟大历史使命:“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生活中其他的根本问题(板书)

除以上根本问题外,宪法还规定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标志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总纲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原则。

再如,国旗、国徽,这是国家的标志。宪法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我国的象征,代表着我们伟大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主权和尊严,五星红旗飘扬在伟大祖国的上空,象征着国家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尊敬它、爱护它,维护国旗的尊严,这是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应尽的神圣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板书)

宪法同普通法律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人们形象地把宪法叫做“母法”,而把普通法律叫做“子法”。那么,应如何理解这“母子”关系呢?

(1)什么是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板书)

前面已经说明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这些规定是大的原则、大的框架,但还需要以这些大原则为依据逐步制定一个—个的普通法律,对各种问题作全面的、具体的规定。因此,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2)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板书)包含两层意思:

第—层意思是,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如: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立即在1787年颁布宪法,而美国后来的大量立法,都是根据这部宪法制定的。我们国家也是如此。1949年先有共同纲领,这是一部临时宪法,然后才据此而颁布了婚姻法、土地法、工会法等。1954年,我国有了正式宪法以后的一切法律都是根据宪法来制定的。前几课中我们所了解的刑法、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等等,无一不是以宪法为依据和基础而制定的,是把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各项规定加以具体化,使之更具操作性,从而保证宪法精神乃至具体条款的贯彻实施。

宪法既然是母法,就应该赋予她“母亲”的尊严。宪法规定的根本问题都是最高原则,其他法律的内容一律不许同宪法相违背。如有违背、抵触,其他法律应该修正或者被宣布无效。

第二层意思,普通法律不能和宪法相抵触,否则要被撤销和宣布无效。

以上说明了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宪法同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投影:《法律体系金字塔》请同学们观察图示,思考并回答这幅图的含义。目的是加深对“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认识。

(引导学生回答,说明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宪法是法律的法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板书)(1)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的原因(板书)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制定和修改宪法是极其严肃的事情。如:宪法的变动势必会引起—系列普通法律随之而作必要的修改。所以,保护宪法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如果必须要作出修改,那要比修改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地依照法律程序进行。(2)目的是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板书)我国现行宪法共修改了三次。第一次:(1988年)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第二次:(1993年)

修改内容共涉及九条,要点有: 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坚持改革开放”等提法写进宪法序言;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删去“农村人民公社”的提法,确立“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位;将县级人大每届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第三次:(1999年)

主要有六处修改:

强调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邓小平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国家根本大法;增加“依法治国”条款;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概念;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的“双层经营体制”;个体和私营经济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确定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反革命活动”的提法被“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所取代。

(3)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有关规定(见教材40)制定 修改 宪法 普通法律 宪法 普通法律

由国家成立专门委员会起草,提交全国人大通过 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

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才可以提出议案,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才能通过

全国人大主席团、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全国人大的一个代表团或30名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都可以提出法律修正案;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以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 教师归纳、强调:

总之,因为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严于普通发律,所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标出教材上的黑体字,并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准确记忆)小结

本节课的中心内容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阅读教材边栏“名人名言”)毛泽东说:“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通过比较、分析各经济结构的地位、作用,提高学生比较辨别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学习,使学生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好日子》,结合投影1:“我们的生活”,说一说我们的美好生活。提问: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同学们应该倍加珍惜,请大家想一想是哪些因素造就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优越的社会制度;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这里提到的优越的社会制度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今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二、新课教学

1、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历史过程。1956年底,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此,“一大二公”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影响中国二十年。“大集体”、“大锅饭”成了单一公有制经济的代名词。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国家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也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20户农民代表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犹如一股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在我国实行了20年的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渐被现阶段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代替。

2、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占主体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种由国家或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占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学生自己阅读P4—6页内容并思考: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体系中居于什么地位?有什么作用呢? 生答: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想一想:为什么说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装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现阶段,我们除公有制经济以外,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教师简单介绍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4、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

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需要在公有制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所以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5、守法在线

学生阅读案例,思考:本案例中主人公违反了什么法律和规定?你明白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 公民的权利

教学目标 :

1、理解并能够区分国家的不同权利保障

2、理解公民权利的广泛性及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教学重难点:增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但是究竟享有哪些权利,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行使这些权利呢?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明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板书课题)

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目标)。目标的完成,主要靠大家认真、紧张地。有信心达标的同学请举手。很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P9--12的内容,边读边思考资料,8分钟后比比看谁回答得最好。

1、什么是公民的权利?

2、公民的基本权利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有哪些主要特征?特点是什么?

3、公民的权利立法之源是什么?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呢?请举例说明。

四、交流学习

学生回答思考题,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拨。思考题1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学生回答思考题,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拨。思考题2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师:那么公民的基本权利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 可以回答的同学请举手!(答案在课本上,比较简单,举手的同学会比较多)好,既然这么多同学举手,老师很为难,那么,大家齐度好不好?!学生齐读权利分类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尊重他人权利 养狗、住房干扰他人休息

(2)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非典时造谣、李洪志的法轮功。(3)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权利。正当防卫

(4)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游行示威、围堵公共场合

五、课堂小结。

第二节 公民的义务

【课标要求】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含义和内容,懂得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知道公民履行义务的积极意义。

2、能力目标:

增强对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自觉履行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公民的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

2、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自觉履行公民的道德义务 【学情分析】

1、针对的问题:

学生对公民的义务了解不多,对履行义务的意义知之甚少,虽然平时许多行为都是履行义务的表现,但真正作为公民的义务观念较淡薄,另外对公民道德义务的履行较易接受,而对法定义务会感觉比较遥远,甚至会有“履行义务是大人的事,我年纪还小,履行义务与我无关”的想法等等。

2、学生的需要:

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家庭、社会中得到的较多,而付出的较少,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不强,所以让学生首先明白公民有哪些法定义务、哪些道德义务,树立义务观念非常必要。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辩论等。【教学过程设置】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份权利,也有他应尽的义务。如果每个人不仅知道自己的权利,而且知道自己的义务,这将有利于全人类的幸福。”法律的“大厦”是由权利、义务共同构筑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履行义务是享受权利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忠实地履行义务。

二、讲授新课:

1、我们的义务 教师讲述: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

活动一“说一说 填一填”: 教学情景(小明的一天)

活动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充分利用教材,并关注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目的: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及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或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公民必须履行的职责,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并合作探究:不履行义务可能带来的哪些后果。)

教师总结:

付出的根据 付出的好处 不这样做的后果 A 家庭亲情 融洽父子情感 受到良心的谴责

B 对人承诺 赢得别人尊重和信任 失去别人的信任 C(班级纪律)洁净的学习环境 受到班级舆论谴责 D(游园守则)欣赏美景 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社会生活中,我么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活动二:“到底该不该纳税?”辩论会

活动设计: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辩论,作为未成年的小珊到底该不该纳税?(设计目的:通过辩论懂得在社会生活中,我么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依法纳税是我们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在激烈的辩论中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可以让他们可以有突破,突破自己的害羞和胆小的性格弱点。)

教师导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所拥有的权利,有的以自己履行义务而获得。例如,公民履行纳税义务,享有国家把税款用之于民的福利。有的以他人履行义务而获得。例如,父母履行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子女才能享有受抚养教育的权利。这种情形要求我们成年后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议一议:

※“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不正确。因为,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行义务的主体。因此,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也是爱国的重要体现,是我们的天职。我们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以履行法定义务的实际行动,表达我们的爱国之情。)(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3)什么是公民的义务、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民的义务——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我们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2、我们的道德义务(1)什么是道德义务

活动三“议一议 说一说”: 如何评价小龚和单先生的行为?

活动设计:师生共同分析材料,了解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不同,进一步感受道德义务是社会成员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自觉自愿地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懂得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密切联系,从而自觉履行义务,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设计目的:通过大家的争辩,明晰敬老养老、拾金不昧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责无旁贷的责任,社会公民自觉自愿履行公民的道德义务,既有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2)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道德义务的范围十分广泛,履行道德义务,每个公民责无旁贷。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二十个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形成,是我们党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最新认识成果,标志着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三、课堂小结

公民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的特点。“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同时,我们还要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第三课 学习一点刑法、民法

第一节 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目标: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知识目标: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调查周围同学存在那些不良行为,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相关链接等辅助教学内容提供的相关知识;

2、教师准备: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及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搜集有关案例。

教学方法:讨论式、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播放《少年犯》主题歌,<心声> 引导学生欣赏歌曲,自主感悟:

师:同学们,这首来自高墙内,发自肺腑的血泪之声,唱出了少年犯的忏悔之情。为了我们的母亲不用“泪水染白发”、为了我们不至于“跌入激流”而“不能自拔”,我们要牢记: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讨的主题“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为做起”。

二、开拓探究,明理导行 环节一:以案说法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2006年12月29日下午在京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并于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原鞍山市公安局内保分局局长林福久犯受贿罪、贪污罪和重婚罪被依法执行注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师:法律是有国家制定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多媒体出示:公安机关逮捕犯罪分子的图片,让生想一想这几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生: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师总结:法律是有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行为规范。

师:对比《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完成下表:

名称

内容 法 律 道 德 纪律、章程、制定 实现手段 适用范围 师总结:法律同道德和纪律相比较具有特殊性,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环节

二、法律在线

师:法律制定出来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那么,违反了法律叫什么?(违法行为)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呢?请看法律专家的意见:

多媒体出示:违法行为: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违法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还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

犯 罪: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师: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的违法情节比较轻微,而犯罪的违法情节较重。

慧眼识别:

1、犯罪必定违法。

2、违法不一定犯罪。

环节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多媒体出示魏某的案例,思考探究:

说一说:魏某的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议一议:魏某先后的行为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和联系? 多媒体出示上述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 班内交流,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完成表格内容,选出几个学生说出填写内容,并点评总结出正确的观点。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四:以法导行:

多媒体出示小亮的事例 :

小亮的父母早亡,唯一的亲人是他的姑姑。但是他却不服从姑姑的管教,天性好玩的他便在社会上游荡学会了撒谎、吸烟、喝酒;整天和社会上同样游荡的“哥

儿们” 泡在一起。经常去网吧上网打游戏,为了玩乐,他屡次去偷些面包、饮料等食品,后来,他便去偷自行车、电脑、钢材、汽车等。

说一说:小亮怎样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这一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小组讨论交流)

(师总结)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是从吸一支烟、乱花一点钱开始的。同学们不能小瞧这些不起眼的小毛病,小错可能铸成大错。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会发展成为违法犯罪。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要防微杜渐,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教师提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了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哪些行为是严重不良行为? 环节五:人生AB剧

放学回家的路上,小明和小强路过一网吧,看到网吧打出3折优惠招牌,小明禁不住对小强:“走,进去玩玩今天我请客”。小强会•• • • •

请同学们续编故事结尾,并尝试表演出来。

环节六:走进生活

想一想 :在我们周围同学身上存在着哪些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 议一议 :这些行为会带来哪些危害?

做一做 :自己打算怎样帮助他(她)改掉这些不良行为? 环节七:收获平台: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八:教师寄语: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亮丽,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为构建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第二节 到了一定年龄才负刑事责任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是学生了解什么年龄是负刑事责任的年龄。

2、教育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教学过程: 学习法之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十一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二条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

十一、将刑法第七十二条修改为:“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二、守法在线:

贾某,男,生于1999年1月13日,某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2011年1月20日,争执学校放寒假,见本班女同学某甲独身一人在教室,遂起了歹念,将其骗至防空洞进行猥亵,某甲反抗,并说要告老师。贾某害怕事情被老师知道,遂用砖头猛击某甲的头部,致某甲头颅内出血,当场死亡。

请问同学们贾某负刑事责任吗?

本案中,叫某行为时你啊宁才满12岁,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年龄阶段,因此,贾某故意杀人的行为你付刑事责任。

三、学与用法

2009年4月23日,王某(女 1994年4月23日出生,中学生)骑自行车由学校回家。当经过东郊是,因下坡速度快,王某的自行车将同向行走的59岁的吴某右膝盖撞伤,王某从自行车上摔到吴某的身上,王某立刻起来扶起吴某,并将其送到医院。但因吴某的后脑勺受外部强力震动导致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王某的行为是否应付刑事责任?

如果王某是故意伤害导致吴某死亡,应付刑事责任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结果。

第二节 到了一定年龄才负刑事责任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是学生了解什么年龄是负刑事责任的年龄。

2、教育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教学过程: 学习法之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十一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二条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

十一、将刑法第七十二条修改为:“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二、守法在线: 贾某,男,生于1999年1月13日,某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2011年1月20日,争执学校放寒假,见本班女同学某甲独身一人在教室,遂起了歹念,将其骗至防空洞进行猥亵,某甲反抗,并说要告老师。贾某害怕事情被老师知道,遂用砖头猛击某甲的头部,致某甲头颅内出血,当场死亡。

请问同学们贾某负刑事责任吗?

本案中,叫某行为时你啊宁才满12岁,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年龄阶段,因此,贾某故意杀人的行为你付刑事责任。

三、学与用法

2009年4月23日,王某(女 1994年4月23日出生,中学生)骑自行车由学校回家。当经过东郊是,因下坡速度快,王某的自行车将同向行走的59岁的吴某右膝盖撞伤,王某从自行车上摔到吴某的身上,王某立刻起来扶起吴某,并将其送到医院。但因吴某的后脑勺受外部强力震动导致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王某的行为是否应付刑事责任?

如果王某是故意伤害导致吴某死亡,应付刑事责任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结果。

第三节对犯罪的处罚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治安管理处罚、行政处罚、刑事处罚。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进一步了解处罚的分类。教学过程: 处罚的分类

治安管理处罚是指是指对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给予的处理惩罚。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刑事处罚是违反刑法,应当受到的刑法制裁。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处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部分。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此外还有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了解刑法的罪名分类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窃取的行为。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所谓暴力,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的身体实行打击或者强制。较为常见的是有殴打、捆绑、禁闭。伤害,直至杀害。这里的胁迫,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以立即实施暴力相威胁,实行精神强制,使被害人恐惧而不敢反抗,被迫当场交出财物或任财物被劫走。这里的其他方法,是指行为人实施暴力、胁迫方法以外的其他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方法。凡年满14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以构成抢劫罪的主体。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第二百九十二条 聚众斗殴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多次聚众斗殴的;

(二)聚众斗殴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

(三)在公共场所或者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的;

(四)持械聚众斗殴的。

强奸罪第二百三十六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

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一)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

(二)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

(三)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

(四)二人以上轮奸的;

(五)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三、守法在线

自学遗物罚款,觉醒运动、犯罪广告

学与用:思考我国法律规定的处罚分为哪几类?

第四节什么是监护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监护人?

2、了解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一般职责。

3、知道家庭保护中监护人的职责。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监护人

是指对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及其他有严重精神障碍的人,都应设置监护人。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监护人有以下三种情况:监护人的近亲属,包括父母、成年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和朋友。这些人虽然与近亲属不同,没有必须担任监护人的法律上的义务,但是,有些是自愿承担监护责任的,经所在单位或者居委会、村委会同意,可以担任监护人。如果没有上述监护人,则由社会和国家负责,由所在单位或者居委会、村委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二、学习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一般职责

(1)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监护人应当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方面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被监护人的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监护人应当保护被监护人财产方面的合法权益,主要表现为被监护人的个人财产所有权、继承权和受赠权等。监护人为了被监护人的利益,可以合理利用或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当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有权代理被监护人请求人民法院给予保护,代为参加民事诉讼活动。

(2)代理被监护人参加各项民事活动。《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被监护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其全部民事活动由监护人代理。被监护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八周岁,但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3)教育和照顾被监护人。监护人应当教育被监护的未成年人,使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监护人应当关心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使他们健康成长或维持正常生活,不得虐待和遗弃。

三、家庭保护中监护人的职责

(1)监护人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监护人对未成的人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使其安全、健康地成长,并在德、质、体方面全面发展。

法律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八条;《婚姻法》第十五条。

(2)监护人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法律依据:《教育法》第十八条;《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九条。

(3)监护人应当预防和制止未成年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卖淫等行为。

法律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五条

(4)监护人不得允许或者使未成的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

法律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一条;《婚姻法》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

(5)监护人不得允许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做童工。

法律依据:《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七条。

(6)监护人在未成年人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有赔偿经济损失的义务。

法律依据:《婚姻法》第十七条;《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八条。

(7)监护人与未成年人间的关系,不因其离婚而消除。离婚后,父母双方对于 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不同子女一起生活的一方仍有监护权。

法律依据:《婚姻法》第十五条;《民法通则》第十六条。

(8)监护人对未成年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同时,监护人有以上行为,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可另行确定监护人。

法律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二条;《民法通则》第十六条。

(9)监护人对10岁以上的未成人的信件不得随意开拆。

法律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一条。

(10)监护人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钱、物、房产等)。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法律依据:《民法通则》第十八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七条。

(11)监护人在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六条

(12)监护人应当承担起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法定代理人的义务。

四、自学立法之源

五、守法在线

1、学习学习守法在线的案例。

2、学生谈感悟。

六、学与用

思考:我国法律规定的处罚分为哪几类?

第四课 生存之源的保护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孕育了丰富的资源,为我们提供耐以生存的环境。

2、知道目前我们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破坏,环境的污染破坏将对人类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

3、知道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知道我国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简要了解其中的有关内容。

4、从小学会保护环境,遵守《公民环保行为自律细则》,自觉做环保小卫士。教学重点

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小学会保护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首先给大家介绍一则法国儿童谜语:

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每天按两倍速度生长,如果不受限制,30天内它会覆盖整个池塘,闷死水中的其它生命形式。人们直到第29天才意识到这个危险——因为百合花已经覆盖了半个池塘。这时你还有几天来挽救你的池塘呢?只有一天!

这个谜语很简单,却道出了环境均衡发展的真谛,也引申出了拯救当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问题。我们生存在大自然中,但大自然不仅仅属于人类,如果有一在没有了花草森林、没有了飞鸟走兽...!我们人类将走向哪里?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为人类的永恒发展创造美好栖身地!所以今天我就跟同学们谈谈环境保护的问题,二、地球的人类的母亲

被赞喻为人类母亲的地球,温柔、慈祥、无私地哺育着我们,清新自然的空气、清澈透明的河水、生机勃勃的动植物都是地球母亲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它们是我们生存的源泉、生活的保障,因为有了它们,我们人类才得以生生不息,世代安康,我们理应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

可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却让我们不得不感到痛心:

水是一种平常物质,江、河、湖、泊、地上、大气中有水,海洋中更有水。地球上的水不仅孕育了人类和一切生物,还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和文明发展的物质资源。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尽管地球70%的表面被水所覆盖,但是现在可供生产和生活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水量的3%。当今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正面临淡水资源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多人正生活在缺水状态中。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许多国家的代表都认定缺水是个世界性的问题,水资源正面临差严峻的挑战。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地球妈妈像要历史“巨著”,记载下了生物界10多亿年的悠久历史,记载下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艰辛。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是我们的朋友。可是近几百年为,由于人为的原因,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直接的后果就是物种大量趋于灭绝及与之相联系的生物基因多样性的减少,导致地球上的一些动物渐消失。近150年为,鸟类灭绝了80种;近50年,兽类灭绝了近40种,十年前,平均每四天就有一个动物灭绝;而现在,每四小时就有一种生灵永远消失!

在中国,一些珍奇动物正濒于消失,如东北虎、扬子锷、大熊猫、金丝猴等。世界各地的青蛙、蟾蜍、蝾螈等数量一度急速下降,这些两栖动物也有消失的可能。还有大量不引人注意的动植物种正处于不断减少之中,包括蕨类植物、灌木、昆虫、软体动物、鸟类等等。

三、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有那么严重吗?我们人类社会出现才几万年,这时间相对于动植物出现以来的几亿年来说,是那么的微乎其微。然而,可怕的事实却是:自人类社会出现扣不断发展的这几万年间,原本有着几亿年历史的生态平衡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遭到破坏,地球也慢慢演变成了宇宙的垃圾场。

当我们人类来到地球的同时,因为人口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我们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显著。这其中有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给地球带为的有益影响,也有我们对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利用给地球带来的副面影响。例如:因为滥砍乱伐,许多原始植被被迫坏,原本清新洁净的天空到处烟尘弥漫,粉尘飘荡,酸雨肆意侵害;因为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整治工业污染,导致光化学烟雾笼罩城市,恶臭气味熏人,海洋上赤湖泛滥,黑色油膜成片,江河上“黑白”分明,湖泊藻类蔓延,内城河臭气袭人;由于交通工作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加速,使得汽车噪音、工厂噪音、建筑噪音、汽车尾气等,严重影响着我们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另外还有各种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和进口“洋垃圾”泛滥成灾,形成了严重的垃圾“围城”„„

可想而知,这样的生存环境就像一个“无形杀手”一样,在影响着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更加严重地威胁着我们人类的生命。新华社曾报道:由于村前屋后的河流、港沟污染严重,湖北省应城市黄滩镇艾堤村村民长期饮用已被污水渗透的井水,得癌症的怪病的为数不省。不到200人的艾堤村4组,先后有5个患癌症。当记者赶赴艾堤村采访时,发现这个村近四五年来,有7个人患癌症身亡,就在他们前去采访的当天,又有两个村民被查出患了癌症。村民们告拆记者,村民常得的病不仅有癌症,还有肾结石、皮肤病、不育症等。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例每天都在发生,它告诉我们:为了人类的今天和明天,我们必须向各种污染宣战。‘

四、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为了有效地遏制污染,保护环境,国家专门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选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那么,环境保护就是指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保护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防”,即防止和减少新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二是“治”,即治理和控制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环境保护的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科学技术手段、行政管理手段、工程手段等。

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有五个方面:(1)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不仅在于保护环境现状,防止环境质量退化,还在于治理和改善环境,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不仅要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还要保护和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之外的生态环境。

(2)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主要是指防治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电磁辐射等对环境资源的污染和防治乱砍滥伐林木、滥采矿藏、滥牧乱垦草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滥采野和植物、滥垦荒地、滥用水资源等对环境资源的破坏。

(3)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主要是指遵循社会经济规律、自然生态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环境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4)保障人体健康

这是防治环境污染立法的基本出发点和起码目的。给环境立法首先就是保障给人类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把环境质量保持在有利于人体健康水平之上。

(5)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源泉,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损害,保护环境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经济技术条件,才能提高我们人类的生活质量。

以上向同学们介绍的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一些基本常识,为了有效地实施《环境保护法》,国家不但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担负着管理、监督、执法的任务,而且还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形式,号召所有的人都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下面我就向同学们介绍几个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希望同学们能记住它们: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12月4日;植树节—3月12日;中国土地日—6月25日;爱鸟周—4月至5月初的一个星期;世界水日—3月22日。

五、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

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地球村民的责任!警钟已经敲响,责任落在了我们肩上。“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贡献的,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让我们少先队员都来争当“环保小卫士”,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相信只要我们每人做出一点点,地球就会大为改观的。

《公民环保行为自律细则》要求我们每个公民要做到以下16点:

1、制止和检举盗猎买卖野生动物的行为。

2、拒绝购买野生动物毛皮制作的衣服。

3、不食用国家各类保护动植物。

4、不购用珍稀动植物制作的家具和饰品。

5、日常采购多用布袋子菜篮子,少用塑料袋。

6、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使其无害化、资源化。

7、不使用一次性木筷子,不滥用纸张,保护我们的森林资源。

8、将废旧电池送到专门回收点,杜绝重金属污染。

9、选购无氟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保护地球臭氧层。

10、选用无磷洗涤用品,减少城市水源污染。

11、选购电动、燃气等无污染交通工具,保护大气环境。

12、开车选用无铅汽油,机动车须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13、食用无公害绿色食品,提高生存质量。

14、家庭娱乐、家庭装修时,请自学控制时间和音响,保障邻居不受噪声侵害。

15、家庭控制用水,一水多用,节约宝贵的淡水资源。

16、城镇家庭请用燃气灶具和无烟燃料,保障城镇大气质量。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以上所述,你做到了哪些呢?我希望同学们不但把它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更要担负起“环保小卫士”的职责,向你的爸爸妈妈,向你的爷爷奶奶,向你身边所有熟悉的人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宣传《公民环保行为自律细则》,让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能自觉地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

第五课 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知道《未成年保护法》是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懂得未成年人的保护包括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等环节,增强未成年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情景讨论、调查交流等,初步学习运用法律知识正确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掌握一定的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努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1)、查阅《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内容;(2)、小组调查:调查学校对学生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的保护措施; 查找学校的安全隐患。

2、教师准备:(1)、收集相关的案例;

(2)制作PPT 教学重点

知道《未成年保护法》是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懂得未成年人的保护包括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等环节,增强未成年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大家好!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对原《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法律将于2007年06月01日起实施。今天我们就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详细了解一下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分发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单。

二、学习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

1、大致讲解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概貌: a、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公布,并于2007年06月01日起实施。

b、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共分七章: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家庭保护;第三章 学校保护;第四章 社会保护;第五章 司法保护;第六章 法律责任;第七章 附则。

2、立法原则: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3、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意义。有利于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

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面前,人人平等。

4、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七大亮点; a、既与国际公约接轨有体现国情;

b、体现了政府为主保障儿童权利的原则: c、更加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和安全; d、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e、关注特殊困境中的未成年人的; f、强化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g、明确了相关处罚措施。

5、未成年人定义:

世界各国对未成年人的标准有着不同的规定。联合国在拟订《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时,曾对未成年人的概念进行过讨论,但最终未达成一致,只是规定:“未成年人,系指按照各国法律制度,对其违法行为可以以不同于成年人的方式进行处理的儿童或少年。”“未成年人人的年龄限度取决于各国本身的法律制度。”

6、未成年人的权利:

a、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 b、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

①、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②、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

③、对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 ④、未成年人平等的享有权利。

三、小结:

新修订的 《未成年人保护法》即将实施。当然,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需要由全社会来承担,同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能过度保护,不能忽视教育,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要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不可能代替保护,但教育教育可能促进保护。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给予其保护。

当今世界,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家更是从“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出发,修定出了如此一部贴近民心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我们未成年人,只有以更高、更强、更远的眼光看待问题,积极努力的加倍学习,珍惜每一分在学校的美好时光,才能以知识完备和武装自己,在未来的信息化社会中让我们的祖国引领时代,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走向欣欣向荣,我们的伟大祖国才能走向繁荣昌盛。

第六课 自觉矫治不良行为

教学目标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

教学重点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二、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意义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三、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

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2、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旷课、夜不归宿;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出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3、不及时矫正不良行为的后果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生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优劣机,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这8个人也都是从小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有的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5、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A、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 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

B、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C、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D、《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中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以高尚道德。

上一篇:海花电脑培训学校章程下一篇:秋天里的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