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上课打瞌睡是病吗

2024-06-27

学生上课打瞌睡是病吗(共1篇)

1.学生上课打瞌睡是病吗 篇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4年3月1日~2014年5月1日以班级为单位,运用整群随机取样法,选择江西省内4所高职院校2个年级、4个专业、12个班的81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选择1所学校2个年级、3个专业上课经常打瞌睡的6名同学进行深度访谈。共发出问卷850份,回收812份,回收率为95.5%。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

采用自编大学生上课打瞌睡情况调查问卷及苗元江[15]编制的综合幸福问卷(multiple happiness questionnaire,MHQ)进行调查。自编大学生上课打瞌睡情况调查问卷包括上课打瞌睡情况调查、个人基本情况两部分,共计37个问题。MHQ包括1个指数(幸福指数),2个模块(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9个维度(生活满意、自我价值、生命活力、友好关系、人格成长、利他行为、健康关注、负性情感、正性情感),共50个项目。高分为平均分上2个标准差,低分为平均分下2个标准差。9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6742~0.9056,各分量表分半系数为0.6603~0.8835。问卷信度系数符合要求。对自身情况的评估采用7级计分:1为明显不符合,2为不符合,3为有些不符合,4为中等,5为有些符合,6为符合,7为明显符合;对情绪的评估采用7级计分,1为没有时间,4为一半时间,7全部时间;对整体幸福感水平如“评价你在整个生活中的幸福/痛苦体验”,按9个等级评定,1为非常痛苦,2为很痛苦,3为痛苦,4为有些痛苦,5为中等,6为有些幸福,7为幸福,8为很幸福,9为非常幸福。

1.2.2 调查方式

采用集中团体测试方式,测试前用同样的指导语讲明测试目的,匿名独立填答,以打消学生的顾虑,问卷当场收回。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上课打瞌睡的频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上课打瞌睡的频率在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方面,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健康关注及友好关系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分析显示,上课打瞌睡的频率为≥1次/d者负性情感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有时及偶尔者(≤1次/周)(P<0.05);上课打瞌睡的频率为≥1次/d者健康关注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有时及偶尔(≤1次/周)(P<0.05);偶尔(≤1次/周)上课打瞌睡者友好关系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有时(P<0.05)。见表1。

注:与≥1次/d比较,▲P<0.05;与偶尔(≤1次/周)比较,●P<0.05

2.2 上午打瞌睡发生的时间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上午打瞌睡发生时间的不同在负性情感维度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分析显示,上午第一节课打瞌睡者负性情感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第三、四节课(P<0.05);第一节课打瞌睡者正性情感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第三节课(P<0.05);第一节课打瞌睡者幸福指数得分显著低于第三节课(P<0.05);上午第二节课打瞌睡者生活满意与生命活力维度的得分上均显著高于第三节课,健康关注与友好关系维度得分显著低于第四节课及第一节课(P<0.05)。见表2。

2.3 下午打瞌睡发生的时间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下午打瞌睡发生时间的不同在负性情感、健康关注、友好关系维度的得分方面,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生命活力、利他行为维度的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分析显示,下午第二、三节课打瞌睡者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第一节课(P<0.05);下午第二、三节课打瞌睡者健康关注、友好关系、利他行为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第一节课(P<0.05);下午第一、二节课打瞌睡者生命活力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第三节课(P<0.05)。见表3。

2.4 打瞌睡的课程种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打瞌睡课程种类的不同在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分析显示,在专业课及公共课打瞌睡者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课及选修课(P<0.05);在其他课打瞌睡者健康关注、友好关系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公共课,幸福指数显著高于专业课(P<0.05)。见表4。

注:与第一节课比较,●P<0.05;与第二节课比较,■P<0.05;与第三节课比较,▲P<0.05

注:与第一节课比较,▲P<0.05;与第三节课比较,●P<0.05

注:与其他课比较,▲P<0.05;与选修课比较,●P<0.05

2.5 上课打瞌睡原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上课打瞌睡原因不同在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分析显示,教室环境不好如灯光昏暗在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方面显著高于头一天没睡好、教师授课吸引力不够等原因(P<0.05),在利他行为维度的得分方面显著低于头一天没睡好、教师授课吸引力不够(P<0.05);课堂气氛沉闷在人格成长维度的得分方面显著高于课堂内容不感兴趣(P<0.05)。见表5。2.6上课打瞌睡后对上课内容的处理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上课打瞌睡后课后借同学笔记复习情况的不同在负性情感、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及人格成长维度的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分析显示,上课打瞌睡后课后会借同学笔记复习的同学在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上显著低于一般会、偶尔会及不会的同学(P<0.05);上课打瞌睡后课后会借同学笔记复习的同学在生活满意及人格成长维度的得分上显著高于偶尔会的同学(P<0.05);上课打瞌睡后课后一般会借同学笔记复习的同学在生命活力维度的得分上显著低于很多时候会及会的同学(P<0.05);上课打瞌睡后课后会借同学笔记复习的同学在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及友好关系维度的得分上显著高于一般会、偶尔会及不会的同学(P<0.05);上课打瞌睡后课后会及较多时候会借同学笔记复习的同学在幸福指数的得分上显著高于不会的同学(P<0.05)。见表6。

注:与教室灯光昏暗比较,▲P<0.05;与课堂气氛沉闷比较,●P<0.05

3 讨论

研究显示,上课打瞌睡的频率在负性情感、健康关注及友好关系维度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上课打瞌睡的频率最高者(≥1次/d)在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上显著高于有时与偶尔偶尔(≤1次/周),在健康关注维度的得分上显著低于有时与偶尔(≤1次/周)。说明拥有抑郁、焦虑、妒忌、愤怒、内疚等消极情绪及不关注健康。生活与行为方式不良(如不遵守作息时间、晚上长时间上网聊天或打游戏等)的高职大学生更容易发生上课打瞌睡现象[16]。

注:与上课打瞌睡后课后会借同学笔记复习比较,▲P<0.05;与课打瞌睡后课后一般会借同学笔记复习比较,●P<0.05;与课打瞌睡后课后不会借同学笔记复习比较,■P<0.05

上午、下午打瞌睡发生的时间、打瞌睡的课程种类、上课打瞌睡的原因及上课打瞌睡后对上课内容的处理(如课后借同学笔记复习)在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上午第一节课打瞌睡在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上最高,显著高于第三、四节课,第一节课打瞌睡在幸福指数的得分上最低,显著低于第三节课;下午第二、三节课打瞌睡在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上显著高于第一节课;上专业课、公共课打瞌睡在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上显著高于选修课及其他课;教室环境不好如灯光昏暗的原因在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上显著高于头一天没睡好或睡眠质量不高、教师授课吸引力不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及授课方式太传统等其他原因;上课打瞌睡后课后会借同学笔记复习的同学在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上显著低于一般会、偶尔会及不会的。说明消极情绪越高,越容易在上午第一节课或专业课上打瞌睡,或在教室环境不好如灯光昏暗下打瞌睡,在上课打瞌睡后课后越不会借同学笔记复习。由此可见,负性情感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上课打瞌睡的频率、打瞌睡发生的时间、上课打瞌睡的原因及上课打瞌睡后对上课内容的处理等。

在上课打瞌睡后对上课内容的处理方面,研究显示,上课打瞌睡后课后不会、偶尔会、一般会、较多时候会及会借同学笔记复习的同学在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依次降低,会借同学笔记复习的同学在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最低,且在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上显著低于一般会、偶尔会及不会的同学。幸福指数高、充满活力、精力充沛、富有爱心、愿意帮助别人、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有成功感和价值感的同学往往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明确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在上课打瞌睡后课后表现较积极主动,越会或较多时候会借同学笔记复习,以弥补原因上课打瞌睡而耽误的课堂学习内容。在深度访谈中,印证了高职大学生上课打瞌睡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某些关联。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上课打瞌睡现象,最大限度减少上课打瞌睡的情况,应该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尤其要重视消极情绪较高、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无精打采、缺乏活力等主观幸福感不高的大学生心理干预工作[17]。建议对消极情绪较高的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加强社会支持,尤其是主观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学校领导、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辅导员对消极情绪较高的大学生开展诸如专门座谈会、谈心会、主题班会(“我的时间去哪儿了?”、“睡眠与养生”、“熬夜的危害”)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情感,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让学生在学校受到学校领导、老师及同学的关心、尊重、理解及支持,提高其满意度[18],从而降低负性情感。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授课吸引力,上课时注意教室的通风及灯光照明,引导大学生注意劳逸结合,严格遵守作息时间。

摘要:目的 探讨高职大学生上课打瞌睡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上课打瞌睡情况调查问卷及综合幸福问卷,对江西省内4所高职院校81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其中的1所学校2个年级、3个专业上课经常打瞌睡的6名同学进行深度访谈。结果 方差分析显示:1不同上课打瞌睡的频率在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F=11.19,P<0.01),在健康关注及友好关系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71、3.17,P<0.05);2上午打瞌睡发生时间的不同在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8,P<0.05),下午打瞌睡发生时间的不同在负性情感、健康关注、友好关系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F=23.39、9.64、9.66,P<0.01),在生命活力、利他行为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1、6.41,P<0.05);3打瞌睡课程种类的不同在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9,P<0.05);4上课打瞌睡原因不同在负性情感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P<0.05);5上课打瞌睡后课后借同学笔记复习情况不同在负性情感、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及人格成长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0、4.78、6.97、5.60、3.30、2.95,P<0.05)。结论 高职大学生上课打瞌睡的频率、原因、打瞌睡发生的时间、课程种类及打瞌睡后课后借同学笔记复习情况受消极情绪、不关注健康、缺乏良好的生活与行为方式等因素影响。

上一篇:“庆七一”登山比赛活动方案下一篇:地理综合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