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介绍(精选14篇)
1.计算机基础课程介绍 篇一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介绍
计算机教学部
由于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高考的成绩中,计算机成绩基本不占比重,这样的高考“指挥棒”,使得学生把精力都放在数学、英语等重点科目的学习上。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很高,而有的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计算机的水平相对较弱。这种差异造成了教师授课上的困难,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及时改变教学风格适应个体学生,课堂上有的学生听不懂,而有的却“吃不饱”。
学校设立高级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学到深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设立高级班以后,如何进行高级班的实验教学改革就显得非常重要,课题的主要问题也是探讨如何进行高级班的实验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两大方面。理论教学主要讲授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相关应用的基本工作原理,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实践性教学主要通过上机实验的形式进行,实践性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往的时间性教学比较注重概念知识体系的构建,体现在实验形式上,大多为验证性实验,作为对课堂讲授知识的验证与强化。这类实验的内容多为指令性操作,学生按照指令要求,即可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一种被动执行指令的过程,缺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高级班的上机实验中,让学生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练习。例如,网页设计及制作部分的实验题目为“设计一个个人站点”。该类实验的特点是,要求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件作品,或者解决现实中的一个问题,而不是仅仅通过指令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操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得以建立,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深有裨益。
从我校近几年该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执行情况来看,学生们对该类型实验具有浓厚的兴趣,大多数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达到了预期的良好教学效果。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相关的概念知识点进行了归纳与强化,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才是最牢固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学习与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实现上述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由16个学时的上机实验组成。
前几年的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往往要求学生按照特定指令完成操作,比如“将文档标题设置为黑体四号字体”、“画一个6行5列的表格”等等。学生只需依照指令完成操作,学生只是指令的被动执行者,缺乏自主发挥、自主创新的机会。以往的上机实验报告也是按部就班的“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等一应俱全。
对于高级班,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上机实验进行了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实验项目由验证性实验改为综合性实验。例如,利用FrontPage设计一个关于你自己的个人网站。要求页面布局合理、格式美观、图文并茂、内容充实并有新意,避免与他人作品雷同要求不少于3个网页。将所有网站文件压缩为一个RAR文件,文件大小不超过2MB。最后提交完成的RAR文件。
2.取消了框架条目式的实验报告,而要求学生在线提交软件设计作品作为实验成果。例如,利用vb设计一个可以使用的计算器,利用Photoshop制作燃烧文字效果的图片,要求以自己的姓名作为其中的文字。利用Photoshop实现照片换背景,要求以前面制作好的燃烧文字效果图片作为照片的新背景。最后提交完成的jpg格式文件,要求文件大小不超过2MB。4.采用问题驱动方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以往的实验教学,往往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主要任务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验证,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其实,实践教学任务应该是对理论教学的检验和促进,是对所学知识的升华和内化。
学生在完成综合性实验的的过程中,学会解决现实问题的一般思路。包括拿到一个问题之后先有一个整体的思路,从哪里入手,需要查阅什么资料;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与同学一起探讨,直至解决当前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最终获得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
可见,学生在完成综合性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与课堂教学完全不一样的体会。这个过程更加接近于今后工作中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环境,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附录:学生作品展示
1.燃烧文字与照片换背景
2.计算器
Option Explicit Dim a As Single Dim b As Single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Text1.Caption = Text1.Caption + “1”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0_Click()Text1.Caption = Text1.Caption + “0”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1_Click()Text1.Caption = “"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2_Click()If b = ”14“ Then Text1.Caption = a-Text1.Caption ElseIf b = ”13“ Then Text1.Caption = a + Text1.Caption ElseIf b = ”15“ Then Text1.Caption = a * Text1.Caption ElseIf b = ”16“ Then Text1.Caption = a Text1.Caption End If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3_Click()a = Text1.Caption b = 13 Text1.Caption = ”“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4_Click()a = Text1.Caption b = 14 Text1.Caption = ”“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5_Click()a = Text1.Caption b = 15 Text1.Caption = ”“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6_Click()a = Text1.Caption b = 16 Text1.Text = ”“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Text1.Caption = Text1.Caption + ”2“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3_Click()Text1.Caption = Text1.Caption + ”3“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4_Click()Text1.Caption = Text1.Caption + ”4“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5_Click()Text1.Caption = Text1.Caption + ”5“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6_Click()Text1.Caption = Text1.Caption + ”6“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7_Click()Text1.Caption = Text1.Caption + ”7“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8_Click()Text1.Caption = Text1.Caption + ”8“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9_Click()Text1.Caption = Text1.Caption + ”9" End Sub 3.Access数据库应用 4学生个人网站
2.计算机基础课程介绍 篇二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现状,对策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网络更是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以及进行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无论是在工业、农业、还是在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的重要性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基本学习方向和目标。中职院校将《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以外,同时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计算机的重要性极大地影响着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如何更好的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如何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更好的为就业打下基础,这都是值得学校和教师深思的问题。
1 中职院校学生现状
1.1 学生计算机基础良莠不齐,层次不一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所接受的环境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学生从小接触电脑,电脑方面的知识掌握很多,上机操作也很熟练,对于Wod、Excel、PPT更是驾轻就熟。
而有的学生则是从未接触过电脑,连基本的开机关机都觉得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入手,更别谈电脑的具体使用。学生之间在计算机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2 学生对计算机理论课学习兴趣不高,对实践课感到盲目
《计算机文化基础》通常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但该课程内容涉及较广,课本理论知识较多,一些硬件基础,网络基础等理论知识,不易掌握,实用性不强,而且较难进行实际操作,所以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时兴趣不高,觉得与实际联系不大,认为理论课是在浪费时间,而在上机进行时间操作时,又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
2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内容陈旧,无法与时俱进
当今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由于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及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计算机课本内容相对固定,更新速度总是落后于实际生活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许多新知识、新技术无法很快出现在课本中,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时会产生课本内容与实践相脱节,出现课本无用论的思想,觉得不能学以致用,学的都是过时的内容,抵触情绪随之产生。
2.2 教学方式单调,很难因材施教
地域环境的差异,家庭背景的不同,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和基础以及他们的特点来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式,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取得相应的发展和提高。但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仍多处于演示的初级阶段,课件多是演播式,在教学过程中,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被动的学,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的看、听、学,对学生统一进度,统一要求,导致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有的学生对于这些基础知识,基本内容从小就很熟悉,原本以为升入了大学会学习高深一点的知识,结果发现学的仍是以前的内容,在学习中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态度,上机操作时也就流于形式,不再是熟悉键盘或进行电脑的基本操作例如复制黏贴等等,而是上网打游戏,而有的同学从来没摸过电脑,学习这门课程时就必须从头开始,了解键盘的位置,鼠标的使用,电脑的开关机等等,从而导致无法对每个学生因此施教。
2.3 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信息社会对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学好计算机是提升自己将来走向社会,适应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主要途径。学生虽在计算机课程中学习了一部分网络知识和电脑硬件知识,但一旦实际中电脑发生问题时,例如应用程序的卸载、系统安装、简单的电脑故障排除,电脑病毒等等就让学生感到束手无策,使他们感觉之前所学的都是纸上谈兵,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钩,即使掌握了书本知识,仍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无力感油然而生。
3 建议与对策
3.1 更新教学内容,进行教材改革
选择或编写适合中职院校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控制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安排,体现新技术新发展。改变以往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材模式,建设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突出计算机新技术的新型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不同专业将来对计算机的使用情况调整授课内容,满足不同的学生对计算机不同方面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的要求,选修不同的内容。通过与专业需求的紧密挂钩,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还可以增加一些实用的课程,例如动画制作、网页设计、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等,使学生可以应用于实际。
3.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各类学生水平发展的教学手段
教师教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时需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不同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学生参差不齐的计算机水平选择教学方式。学生计算机水平高低不一,如果按照一样的教学方式,一致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内容则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计算机水平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小模块。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小组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小组间可以通过协作学习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各小组间也可以通过比赛、问题解决等方式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使课堂生动、有趣,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增强,学习效果提升。
3.3 注重实践操作,电脑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生主要掌握的是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差。实际遇到问题时,往往缺乏灵活性,大多只会机械的生搬硬套,不能灵活的调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临场发挥来解决面临问题,造成较难适应未来的实际工作。而计算机多注重实践能力的运用,例如电脑系统的重装,软硬件的使用,电脑各类问题的排除等等以解决我们实际遇到的问题。实践操作的内容尽量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取学生感兴趣素材,并且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难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对学生计算机的使用要求也日益增高,中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是提升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赵海燕.关于非零起点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3).
[2]陈敏.混合学习理论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3.计算机基础课程介绍 篇三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课程
TP3-4;G642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工作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课堂教学在这种大背景下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都进行了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微课程模式开始被引入课堂教学,在课程教学当中发挥出更广泛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程教学效率。
一、实施微课程教学的现实价值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当中的主次地位认识不清,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置于被动地位,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讲授,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日益下降,而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凸显计算机课程教学在目前高校课程当中的重要性,教师必须从教学模式上着手,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而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将短教学视频引入到课程教学当中,让学生能够随身进行携带,包括平板、手机和MP4当中,随时随地都能够对教学视频进行查看,自我学习相应的课程知识。而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不断普及,高校中的教师也应该愿意采用这种模式来进行教学。微课程在计算机课程当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计算机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谓是一举多得,因而在高校当中应该提倡采用微课程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当前对于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上,一方面是对微课程当中所用教学视频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教学当中的措施进行研究。教师在录制教学视频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或是其他工具来丰富视频的内容,吸引学生反复进行观看和学习,而学生也能够打破传统的学习方法,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好习惯,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我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优秀品质,减少学习滞后性的出现。由此可见,微课程在计算机课程当中的应用是当前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高校教学当中的主要模式之一,因而应该加强对微课程在计算机课程当中应用的重视。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当中微课程的应用
(一)明确教学目标、确定选题
教师在录制视频之前应该先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来选择相应的题目,围绕题目来进行视频录制,这样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录制视频前应该选择计算机课程当中的重点知识和操作难点来作为视频录制的主体,对于计算机课程来说,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因而在计算机课程教学当中,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创建真实情境来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一定的吸引力,让学生能够反复打开视频进行学习,反复按照视频中的内容进行练习,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教师在选择教学主题时还可以增加一些拓展任务,让高素质的学生能够去挑战,这样能够满足素质较高学生对于学习成就感的追求,也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能够有信息继续深入下去,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热情。
(二)制作教学视频
在微课程教学当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学习,对于知识的掌握都是从网络平台上的教学视频来进行学习的,因而教学视频的制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教学视频创作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自身特点来选择教学视频内容,视频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这样才能达到微课程教学的目的;二是注意收集计算机教学的相关资源,通过与其他教师之间的讨论、网络上的其他资源参考来确定教学视频内容,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录制难度程度不同的视频,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视频掌握到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三是视频的时间应该控制好,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一般是在十几分钟,因而每一段教学视频的时间也应该控制在十几分钟左右,这样能够让学生在高注意力情况下完成学习,提升计算机课程学习效果。
(三)科学评价学习效果
教师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应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指标,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能够自由选择相应的指标进行练习和检验,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通过这些网络上的练习来增强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时了解自己在哪方面存在不足,并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这样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评价上也不会太过单一,能够科学综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增强合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教师组织学生之间通过讨论、探究和协作等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充分得到锻炼,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增强学生在计算机学习当中的能动性,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因而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合作学习的重视,让学生能够分小组来进行微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就教师布置某一任务或是微视频中的某一问题来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对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研究,在小组当中积极发言,并且分工合作,共同来解决某一问题,并且能够有机会向其他学生学习,彼此共同进步,使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一定提升,增强计算机教学效果。
三、結语:
微课程在计算机课程教学当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在课程学习当中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够让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针对性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影响下,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促进计算机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诸晓毅.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10):102-103.
[2]宋诗海,王兰兰.高职院校微课程的开发模式初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30(2):88-91.
[3]白香芳.高职“微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建设为例[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90-93.
[4]廖俐鹃.高校微课程设计的研究——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J].电子测试,2016,(5):71-72.
[5]黄皓.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移动学习系统”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5):55-59.
4.计算机基础课程介绍 篇四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文化素质、一定的艺术素养、熟练掌握数字媒体设计和制作的相关软件技术,在影视、广告、动画、游戏、建筑、装饰设计等行业从事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充分考虑了新兴学科的社会需求和现代青年学生对影视动画、多媒体制作等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计算机的魅力和创作的快感!本专业学生可兼报考动画工程师、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数字视频(DV)策划制作师等证书。
主要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技术、平面构成、色彩与构成、计算机二维动画制作、网页制作技术、三维动画、图形图像处理、平面广告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视频编辑技术基础、影视特效合成基础、数字音频制作与处理等。
2、物流管理(本专业与福州大学物流研究院联办)
物流(logistics)是指物的流动的科学管理,即对物的流动从始发点到终点,通过计划、执行、控制的过程,把物按质、按量、安全、及时、快速送到目的地,并最大限度地节省物的流动费用,特别是物的流动资金的占用。物流服务是一门管理技术。本专业培养适合我国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及各类岗位发展需要,能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该专业是前沿专业,高端专业,且与职业证书紧密结合,学生可兼报中国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该证书与国际证书接轨,可以和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的(ILT)证书互认]。
主要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设备应用、国际物流、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毕业实习等。
3、人力资源管理: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大学语文(专)、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社会保障概论、企业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管理
(一)、管理心理学、劳动就业概论、劳动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法、公共关系学等。(本专业学生可兼报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4、电子商务: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从事现代电子商务运作与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学生可兼报考电子商务师、营销师、商务策划师等证书。
主要专业课程: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基础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商务交流、市场信息学、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电子商务概论、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等。
5、企业财务管理: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会计和财务管理能力,从事会计实务,通晓财务软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能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业务的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可兼报考会计电算化、珠算等级、计算机等级、理财规划师等证书。
主要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
(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财务管理学、企业管理概论、金融理论与实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
(一)、企业投资学、企业融资学等。
6、会计电算化:
主要专业课程: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大学语文(专)、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
(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财务管理学、中国税制、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C语言程序设计、FOXPRO程序设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等。
7、计算机网络:
因特网(lnternet)是世界上应用最广、发展最快的计算机网络,被人们称作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正在改变着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方式,逐步成为人类相互沟通、进行数据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并加速了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术,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技术,能进行网络编程与管理及维护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可兼报考网络编辑员、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等级证书。
主要专业课程:大学语文、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编程、网络操作系统概论、网络管理、数据库及其应用等。
8、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主要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操作系统管理、网络安全与防护、网站设计与管理、网络实用工具软件、网络综合布线、网络互联设备、局域网组建与维护、多媒体制作(实践)等。
9、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求,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掌握数据库应用、网络技术、接口技术及计算机常用软件等知识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本专业学生可兼报计算机等级、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等级证书。
主要专业课程:大学语文、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VB程序设计、WEB制作技术、微机系统维护与维修、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反思 篇五
经过这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方面,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现在每班学生都在四五十人左右,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生教生”的教学方法。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
三、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基应用础这门学科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6.《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篇六
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教”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为纯理论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和工作原理等。这个部分教师使用教学课件讲授为主,教学场所为教室或者是多媒体教室。第二为计算机应用,以操作为主,授课地点为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人手一机,教师使用教学软件采取互动式、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实训法等多种形式与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操作为主,改变了以教师讲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论教学搬进实训场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教师由以往的“讲三练二考一”向“讲一练二考三”转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学”
此课程的“学”有两层含义:一是老师如何让学生学,二是学生如何来学。
“一体化”教学的体系清晰,形式生动活泼,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教学,针对性强,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教师既讲解理论又传授技能,与学生相处时间增加,更容易获取每个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情况的信息,便于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突出了操作训练,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学、做”一体。
三、具体教学案例
我曾经给几个专业的学生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尝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相同,教学侧重不同”的情景教学。
(一)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之后,并不直接开始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软件使用)的教学,而是进行计算机实际应用的教学。考虑到计算机本专业的学生在其后要开设大量的本专业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这些后续课程的前导,因此在当前的第二步(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的教学)安排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其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更多地教授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部核心运用。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中,要完成Word、Excel、Powerpoint相关知识的教学,还要着重强调熟练操作,自主学习。这是对之前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学到的软件概念的实践感知,也是对其后本专业软件课程的一个提前认知。
(二)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
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学校、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很少会更深入地对计算机软件编程和硬件维护方面进行研究,而是办公软件运用较为频繁。所以,笔者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上花大量的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工作方向,在介绍基本的软件使用技巧之后,讲解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这样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了解计算机的相关软件,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带来便利。
在进行PowerPoint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笔者增加了“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一节课”等等教学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外扩展环节里,布置了通过PowerPoint制作市场推广计划等练习项目。
(三)对文秘、社会工作与管理等专业的教学
7.浅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 篇七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面向我国所有大专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计算机文化基础在很多院校也被称为大学计算机基础, 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各个方面, 深度不大, 但却具有较广的知识面。这门课看起来比较容易, 很多院校都是让一些比较年轻的老师, 或资历不深的教师来从事这门课的授课, 这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这门课对教师的要求。实际上, 真正的计算机文化, 确实需要具有比较深厚的知识背景, 对计算机发展的历史以及在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具有深刻体会的教师, 才能深入浅出的讲授好这门课。本文将从课程的核心思想、课程设计、讲授体会三个方面阐述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实践方式。
2 核心思想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核心不是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尽管这是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但是这门课的核心是对:计算机发展的认识;对计算机文化形成的思考;以及对人在计算机文化中作用的深刻理解。
2.1 课程要紧密结合计算机发展的历史, 这种历史性要贯穿整个课程, 在课程初期, 可以介绍现代计算机是如何发展而来, 这一般都得到了大多数出版教材的支持, 但是, 在后面的内容上, 如操作系统、office、计算机网络中对这些技术发展的历史则大多数容易忽略。而这些内容的历史则更会培养学生对自己经常操作的系统或应用软件的体验度。
这种历史性的挖掘则需要教师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 对软硬件、操作系统及网络的历史以及发展脉络具有清晰的认识。这种对计算机发展历史了解的要求是上好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必备, 缺少这些,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就是无源之水、无土之木。
2.2 教师从社会学得角度讨论计算机文化的形成。
计算机的发展是随着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从而壮大起来的。现如今, 计算机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 教师要对生活有深刻的体会, 特别是计算机系统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一种崇敬的心理, 才能深刻体会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与计算机密切相关但是却又被我们容易忽略的现象, 这些现象也将指导和带领学生更好地通过计算机的角度去了解社会的发展。我想这是这个课程一个重要的目标。
2.3 人在计算机文化中的作用。
在很多人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时候, 把关注点放到了那些冷冰冰的硬件上面, 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操作系统, 网络、这些所有的知识点, 如果不能揭开人在这些发明和计算机发展中的作用的话, 则很难让学生有深刻体会。因此, 突出计算机文化基础中人的作用, 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在计算机发展的一些关键阶段, 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产生灵感, 推动计算机的发展, 这些关键人物的作用, 将会使计算机更加贴近生活。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 我认为最应该突出的就是人的作用, 这一点, 其实与历史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3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应该紧密的围绕着这门课的核心思想展开, 教师在讲解每一节课的同时, 一定要以一种历史观点为基本出发点, 以人的作用为落脚点, 体现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些知识点看起来比较细、枯燥, 究其原因则是并不能了解这些知识点背后的历史或背后的人的故事。因此这门课的设计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3.1 回顾历史:
以目前的现状往前推引出历史。很多情况下, 如果仅仅讲解技术现状或是结论, 则很难引导学生思考, 你不能仅仅告诉学生, 计算机就是这样。你要从最基本的实际需求出发, 介绍计算机技术的来龙去脉。比如鼠标和键盘, 这两种基本设备为什么到现在是这个样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们是如何改进输入输出设备的, 这一条线索实际上就可以展开精彩的讲授。
3.2 展望未来:
计算机技术的改进又导致了那些问题的出现。技术的改进, 则必然会引入一些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背后, 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因此, 我认为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 是这门课的一个基本的设计原则, 其实不仅仅是这门课, 绝大多数课程一定要以问题入手, 针对计算机基础, 这种问题要有针对性, 引导性。由于现在的学生很早就接触到计算机, 但是大多数却几乎不去思考计算机为什么这个样, 以及计算机的未来, 而这正是老师所应承担的责任。
4 讲授体会
本学期是我第一次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 最深的体会就是从历史的观点来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 我想只有深入到计算机发展的初期阶段, 了解那时的人们是如何克服困难, 从他们身上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勇气, 才是这门课程所要传达的根本目的。也只有这样, 这种经验和勇气才会带领我们了解和窥探计算机发展的未来, 才会培养更多的对计算机发展有浓厚兴趣且理解深刻的学生, 而这才是计算机文化这门课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
5 结论
本文从核心思想、课程设计以及讲授体会三个方面, 简单阐述了作者对这门课的体会, 着重论述了从历史的观点来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June Jamrich Parsons, 计算机文化原书第1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7.
[2]Charles Petzold编码: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10.
[3]ACM图灵奖:计算机发展史的缩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8.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实践 篇八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方法;教改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08-02
21世纪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标志的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而其中,最基础的是计算机。计算机科学已成为支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信息基础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满足信息化社会人才需求的基本途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在高等学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必修课。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力。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形势
目前,西安石油大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两门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环境,上机操作实践机房建设也具备相应的规模。然而,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学生数量的增加,旧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显示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一部分新生的计算机使用水平较高,但由于生源地和家庭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又有一部分学生计算机使用水平较低。这就造成一部分教学内容对于计算机使用水平较高的学生显得不必要,而对计算机水平较低学生来说又显得很有必要。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
2.随着学生人数增加,本课程教学工作量越来越大,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目前西安石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授课学生在4500人~4800人之间,而任课教师只有9人,教学任务繁重,对教师潜在教学水平的充分发挥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3.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新生的基数越来越大,教学资源的开销也越来越大,直接冲击着课程内容的必要性、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因此,如何避免已经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新生重复参加学习,减少教学资源占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1+X”体系的分层次教学模式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基本上分为计算机大公共课、计算机小公共课与计算机知识背景专业课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计算机基础层次课程、技术层次课程和综合应用层次课程。其实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中,就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这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层次”课程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当时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加“文化”的目的是强调计算机普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层次的教学目的是使大学新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面达标,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和计算思维意识,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基本要求。
计算机“技术层次”包括四大类与非计算机专业应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分别是计算技术、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和设计技术综合应用,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问题的初步能力。
计算机“应用层次”包括面向不同学科专业门类的综合技术应用课程,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定位在综合应用的通用方法层面。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专业设置不断增多,计算机应用课程也随之增加,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提出11条建议,确立“3个层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等6门核心课程,即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加6门其他计算机课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完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形成了基本完整的“1+X”课程教学体系。其中,面向全校学生的第一层次计算机大公共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面向不同专业大类的第二层次是计算机小公共课有程序设计语言C、程序设计语言VB和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计算机硬件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和软件技术基础也是属于这个层次的课程;第三层次是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由各专业院系自己开设,尽管不属于计算机公共课范围,课程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采用以配套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为基础,以在线答疑、在线作业、在线考试为补充的教学实践模式。其充分利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把教学要求和目标,与教学过程、考核过程、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从而整体优化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一)学生分层教学
对学生进行分层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对新生进行一次计算机操作实践考试,从而实现分层。考试形式为上机考试,考试内容为Windows、Word和Excel的基本操作和文本录入。根据考试结果将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A层为通过考试标准分数线的学生,这一层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计算机水平相对较高;其余没有达到标准成绩线的学生为B层,这一层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相对较低。
同时,为了实现学生分层教学,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另一部分为计算机操作实践部分内容,并作为两门课程或教学环节进行管理。这样就实现了不同层次学生选择不同部分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了按层分级教学的目的,最终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
(二)注重课堂教学,贯通两个层次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要充分用好现代化教学设备,比较全面地讲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并注意与计算机操作实践课程内容的贯通和为程序设计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课堂教学有助于老师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认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产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冲动和欲望,促进学生在计算机与信息方面的基本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准。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前身是“计算机文化基础”,2006年教育部“白皮书”发布后,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增加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和多媒体原理等内容,提高了课程的难度,但同时又取消了Office软件操作的内容。在2008年的教学评估中,本课程暴露出了教学内容定位偏差的严重问题,理论内容多,实践环节少,缺少Office软件操作的教学内容。2009年增加了Office软件操作的教学内容,又出现了课时不够的问题,鉴于此,2010年初组织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项目,并根据36学时教学要求,确定了现在的课程内容。2013年又修订出版本教材,将Office升级为2010版,以适应新的需要。
(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自主开发了基于C语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平台主要由网络课件、网络资源、在线答疑、在线作业等部分构成,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课余自主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考核方法与考试系统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分类考核的方式。A类学生免修计算机操作实践部分内容,只修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B类学生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实践两部分内容。课程结束后,两门课程一并安排用在线考试系统测试,由考试系统分别给出两门课程百分制成绩,总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汇总而成。
考试系统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且操作方便,考试过程本身也是学生操作技能的表现。自动评分系统极大地减轻了教师阅卷的负担。
四、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不断地改进、完善各个教学环节,使之更加合理和系统化。在网络普及发展的今天,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要顺应信息社会的变革,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网络教学资源,以传统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资源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杜鹏.算机基础课程“1+X”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8):38-41.
[2] 吕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养成[J].计算机教育,2013(5):44-46.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
9.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实践报告 篇九
本科生课程设计(实践)任务书、设计报告
(大学计算机基础)
题 目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课程设计实践报告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2010年12月13日 ⑴任务内容: 本期我们进行了网页制作的实践,我选择做一个关于中华武术的网页.中国的历史贯穿了几千年,留下许多古老而美丽的文明,其中有一些甚至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人们所广泛称道.所以我希望把这些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展现给大家.恰好这些天我迷上了中国武术,带着这份热忱,我选择了这个主题.中国武术与古典文学,是同根同源的共生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双碧,堪称双子星座,同样辉煌,同样灿烂。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武术的滥觞,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轫;文事与武备至少在两三千年以前,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携手而行;舞枪弄棒与吟诗作赋,很早就是被我们先民所看重的文化修养的两个方面。历史中,有无数的武术家本身就是文学家,而许许多多文学作品中也洋溢着武术的风采。这在世界文化史上尚无先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
⑵设计的步骤: 我做的网页包括了中国武术的起源、代表人.少林武术.太极拳.四个方面。第一个内容是见证中国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使用棍捧、石器等同野兽搏斗。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格斗和搏杀技能。原始战争的出现,单人应战技能得以完善。先秦时期,各国诸侯都非常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们的搏击技术,剑术得到发展。汉代,带有搏击性质的“角抵”已有广泛的基础,还发明了铁兵器,出现了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到了晋代,练武活动已有“口决要术”,武术初见雏形。唐代,是中国武术的兴盛时期,唐武则天开武举,不少武术人才脱颖而出,天下闻名的少林武术的最早记载也起于唐朝初年。
第二个内容是中华武术的代表——少林武术.少林武术发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少林武术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少林拳的精华被称为“少林五拳”,系指龙拳、虎拳、豹拳、蛇拳和鹤拳,分为小洪拳、大洪拳、罗汉拳、梅花桩炮捶等几十种少林拳法,还有刀、枪、剑、铲、棒等器械的技击法,并创造出少林易筋功、小武功、阴阳功、混元一气功等气功。少林拳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分为北派少林拳和南派少林拳。
网页中还有十一张名为“自我介绍”的幻灯片,介绍了一下我自己,以一种非常风趣的风格介绍我的成长,我的成就,和我在一些比赛中的剪影。在首页上,我加入了一个有关下雪的成就的flash,使网页更加唯美,展示方式更多样化.网页一共有四个页面,其中幻灯片独成一页.首页与各个分页之间采用超链接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⑶采取的方法与手段: 我用Powerpoint做好幻灯片.在PPT中,为了让表达效果更好,能更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在每一页都有不同的处理.如采取不同的页面转换方式,采用不同的动画效果,或者自己绘制动作路线来突出主题和重点.用Frontpage做网页,在网络上收集各类文字与图片信息,来美化自己的网页画面.用Flash做出动画.,使网页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应动,更具美感.⑷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进行实践的时候,由于基础不够好,实践机会不够多,我遇到了不少挫折,也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制作过程中,首先我要确定整个网页的主题和基本布局.网页的主题是中华武术,我要通过描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将它们展示出来,利用历史资料为表达载体,各种武术形式来共同表达.首先,我在纸上先计划好网页的框架,确定怎样才能更鲜明地表达主题,怎样安排小标题的顺序才更合理.随后,我上网查找相关图片,思考怎样安排图片的位置和标注内容,凸显网页的美感.框架确定好后,我开始在工作界面上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各个需要的元素,并一边思索对文字的处理来进一步美化网页.操作flash时一些动画处理方式不熟悉,做出来的效果和预期的不一样.我仔细地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回忆老师课堂上教学软件上的内容,再在工作界面上反复试验,终于知道了如何调整图片的透明度:单击ɑ,调整上面的数值,0%则全透明,100%则图片颜色全显.在做PPT时,我想作为背景的图片总是覆盖在文字上面,如果先输入文字再插入图片,图片就会遮挡住文字.我和同学进行交流,发现在图片上单击鼠标右键,选择“置于底层”这一项就解决了.PPT的模板不一定符合我们想做出来的效果.如果没张幻灯片都按模板做,则会显得过于刻板.此时,我们可以新建一个空白文档,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插入不同图案,在想插入文字的地方插入水平或竖直的文本框.在做网页时,我没有办法把超链接做好.本来我先将光标置于要进行超链接的文字之前,单击“插入”中的“超链接”,发现在文字之前出现一排极为不和谐的网址符号,十分影响网页的整体效果.之后我发现用鼠标左键选中那行文字,再进行超链接的插入,文字下方则出现一条笔直的下划线,链接成功了.怎样把PPT插入网页中,这是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在插入那一栏中并没有设置这一操作项.与大家探讨后,我通过把PPT“另存为网页”,然后直接在Frpntpage上点击插入超链接,PPT就被引进来了.⑸感想:
10.《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浅探 篇十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浅探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的先行课,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当前一些学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同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作 者:田红运 作者单位:山东省蓬莱师范学校,山东,蓬莱,2656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分类号:G423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11.计算机基础课程介绍 篇十一
一、 教学手段
以前中专学校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直观的演示,在教室里讲解Word、Excel等操作性强的内容时,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却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这些内容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但这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因而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有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与学生进行交流。首先,应该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误区。有些同学认为计算机不是自己的专业,学不学无所谓。其实不然,计算机作为各门专业最基本的工具,任何专业都应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教师在授课中把一套系统的内容详细讲给学生,如果学生能认真学习并掌握,即使将来软件更新了、升级了,凭自己扎实的基础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而且汉字的录入在当今社会上还有一定的市场和应用价值,并且是学习其它微机课的基础。不能因为练习打字单调无趣还要付出辛苦而放弃它;也不能只是一味地练习打字,其它的什么都不会,也不去学,那样就成为单纯的打字员了,这绝不是我们中专生学习计算机的最终目的。其次,加强课堂互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老师一味地讲解内容,与学生交流的也不多,这样很容易导致满堂贯的情况。
我们应让实践课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战场。为了保证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每次上实验课时应该采用实验课记成绩制度,用以激发学生完成实验课的积极l生,实践证明采取每次上机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记成绩的方式,能更好地使学生高效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实验操作课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不像其它的文化基础课,比如语文、数学等课程,计算机知识更新很快。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时,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时,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 考核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验课为重点,实验题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人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验任务之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验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5o%,实验成绩考试占5o%。
12.计算机基础课程介绍 篇十二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这种挑战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方面, 还包括教学方式方面。所以, 在现代高校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 将“微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基于此, 本文详细分析了“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学生对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不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概念,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1]。但是, 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 他们的信息化水平不尽相同,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 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其次, 课程容量和课时分配不合理。目前, 计算机技术已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高校增加了计算机的知识点和课程容量。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分为理论知识和上机实践两个方面, 但是因为课时分配不合理, 导致学生没有充分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相关知识, 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学习内容导读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 微视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它起到了引导课程、知识导读、实际演练等作用。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学习内容导读的作用非常显著, 它能够细化学习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 就能清晰呈现出其中的知识点,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 在“微课程”网络平台中还能详细设置学习内容, 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 切实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2]。比如,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 可以将自己要传授给学生的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视频, 也可以在网络上面搜索相应的视频, 然后下载, 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和课程教学目标对视频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从而充分发挥“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作用。
2.2 学习任务和问题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为了能够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的微视频、PPT以及HTML网页等, 在任务驱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要设计相应的问题,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另外, 在设计问题和任务时, 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 难易得当, 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从而起到增加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2.3 学习活动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微课程”教学模式起到了关键的协助作用, 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典型习题等制作成相应的微视频, 认真讲解每一个步骤,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并且能够按照微视频中的步骤和流程一步一步操作。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情境也是非常必要的,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3]。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探讨解决问题时用到的技巧和方法, 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评价, 虚心接受其他学生的批评, 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 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2.4 综合评价测试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多层次的、难易程度多样化的实践练习,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练习相关知识点, 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及时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其进行公平的考核。另外, 在解决相应的问题时, 也可以寻求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学生还可以创建课外学习小组, 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 全组学生共同讨论, 进而促进小组学生的共同进步。
3 结语
综上所述, “微课程”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属于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 它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 并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 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钟琦, 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 :26-33.
[2]高杨.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J].知识经济, 2014 (15) :152.
13.计算机基础课程介绍 篇十三
现社会是信息技术发展飞快的社会,这也位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包括教学内容及方式。在现代技校教学中,首先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式和理念,满足现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技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微课程”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激发学习兴趣。
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伴随当今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广泛普及,公共计算机课程已然成为技校各学科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通识课程,此课程开设时间一般为大学第一学年。开设此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力,使其具有运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职业能力,推动学生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尽管公共计算机可能在各类技校中已经开设多年,但仍然存在有如下问题:①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参差不齐。尽管多数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如简单应用媒体资源、Windows系统操作及上网等,当仍然有一些学生入学之前较少接触计算机,但在自主学习欲望方面比较强。②缺乏多样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当前,较多运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依然是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长久获取学生兴趣及注意力。
1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讨论文 篇十四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结合我院实践状况,深思计算机教学,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变革的思绪和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
引言
计算机被普遍应用于教学中,美国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研讨和应用最早的国度。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应用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多媒体计算机的呈现,促进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提高,推进了教育观念、体制的革新和教育的现代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此课程旨在培育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才能,为学生学习其它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在不同专业的应用场景的差别,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充沛理解、正确认识学生原有的计算机基础学问,依据不同专业的应用请求,调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构造体系和内容,变革教学办法和思绪。
1教学现状及剖析
1.1生源差别,程度良莠不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针对大一重生开设的课程。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重生来自不同省区,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程度、学生先前的计算机基础学问储藏、智力程度等的差别及各中学对计算机相关学问的请求各异,重生起点不一样,程度良莠不齐。大局部学生可以纯熟运用Win7操作系统,可以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文娱和学习,接触过office办公软件但不能纯熟运用。有的学生可以控制office办公软件的根本操作技艺,也有的学生已获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证书,以至已有一定的编程基础。但是也有少局部学生很少接触电脑,基础学问简直为零。因而,教员应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
1.2教学内容根本相同
目前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置的教学内容根本都是相同的。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是Win7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运用、网络基础学问、IE和OE的运用及关于计算机的一些根本概念、根本学问和微型计算机的组成,这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构成一定的学问构造,但触及到的操作相对简单,难以和学生的本专业学问相衔接,很难到达较高的应用程度,不能更好地应用于本专业。
1.3教材组织构造不合理,局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很多,但存在的普遍问题:大局部书中根本操作内容的应用性价值不高。教材以内容为导向,注重操作步骤,触及到的操作相对简单和单一,缺乏详细的实例,难以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比方在word模块,大局部教材中按步骤解说如何设置字体、如何设置段落、如何插入图片等,学问点很零散,难以将这些学问点和实践的应用有机的交融到一同,看不到实践的效果。计算机的软、硬件开展很快,在对计算机配件和常用软件进行引见时,局部教材的学问点相对滞后,不能及时的更新产品型号和软件的版本。局部有一定计算机基础学问的学生,觉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任务很简单,无非就是应用word打字、复制、粘贴文件和文件夹。这局部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缺乏积极的主动性,不愿意入手去操作、去练习,而在项目理论中却无法处理实践问题。
2变革思绪及措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开展,计算机学问一日千里,这就请求教员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既要不时更新内容以顺应科技的开展,又要思索到现阶段学生本身的学问程度。这对教员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请求。
2.1合理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不同专业的学生控制的计算机基础学问不同,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学问差距悬殊,因而教员需求梳理出不同专业学生关于计算机学问和技术的不同需求与偏重点,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腕,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1]。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关于计算机基础学问和操作技艺请求都比拟高,而非计算机专业更注重学生的根本操作才能,对计算机理论学问相对请求较低,教员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所辨别和偏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院大一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请求学生控制计算机相关的根本学问和根本操作,辅助学生经过国度计算机一级考试。国度计算机一级考试比拟注重根本应用。因而,教员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保证学生控制根本学问的同时应加大应用型学问点的解说。为了顺应科技的开展和社会的需求,教员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重应用性又要与时俱进,不时更新教学内容以顺应时期请求[2]。为了进一步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互联网应用学院教员结合目前计算机的开展和学院学生的详细状况,主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和配套的实训教材,此教材的最大特性就是以学生为导向,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引入大量的实例,将学问点融入实践。比方word模块这局部内容的编排,将触及到的学问点融入到详细的任务中,任务1:写求职信,经过任务1解说word中的`根本编辑功用;任务2:制造简历表,经过任务2解说表格的制造;任务3:简历封面制造,经过任务3引入图文混排;最后任务:综合实训,制造培训材料单页,经过最后任务完成对word模块的综合应用。学院级重生已开端运用,目前效果良好。
2.2分组教学、因材施教,创新教学理念
由于重生在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学问差别很大,因而,在授课初期,教员首先要理解、剖析学生的根本状况,在布置课堂任务时,首先结合学生的本身状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基础结实的同窗与基础单薄的同窗搭配分组。组内同窗相互分工,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基础结实的同窗对基础单薄的同窗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基础单薄的同窗对基础结实的同窗起到了稳固、升华的作用,同窗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到达了助人自助的效果。关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解说过程中要有所偏重。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一:组装家用办公计算机(这局部内容为组装家用办公计算机和相关学问拓展)。教员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求细致深化地解说这局部内容,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开展简史、特性及开展趋向,控制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从而为本专业学生后续的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系统组成、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等学问点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计算机的系统和原理,并为以后学到的C言语程序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教员只需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理解一下计算机的开展简史、特性、计算机系统组成,明白计算机工作的根本原理,没有必要细致引见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3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更新教学办法,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很大水平上取决于教学办法,教员要不时更新教学办法,改动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时俱进,以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量体裁衣、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程度、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办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课程,学问与才能的培育在很大水平上依赖于实践操作。教员在授课时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办公软件的优越性能,在授课过程中以引导为主,采用案例教学,创设与应用情境类似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员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设定情形,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在进行详细的情形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践动身,遵照由浅入深、按部就班的准绳[3]。例如任务3:word图文混排。教员在解说之前先让学生看一组海报,针对图片中触及到的元素,提出问题,引入主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从书中找到相应的学问点,再进行简单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教员对触及到的学问点进行归结和总结,为学生分配当日的课堂任务。当日的课堂任务———图文混排操作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员全程辅导,鼓舞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尝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认识。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学生将本人的作品上传至教员机,并对小组共同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现和解说。在展现和解说的过程中,经过对不同作品的交流和评价,能够开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充沛发挥本人的才智,提高本人的审美观。学生展现和解说后,教员要及时归结总结,引申提高。在授课过程中还能够引入大量的实例,例如任务1:word根本编辑模块。教员在解说完毕后能够设定学习情境,设定与日后运用所学学问内容的实践情境相相似的情境。布置任务:毕业论文的排版。教员也能够结合社会岗位需求,布置任务:期刊排版。学生作为报社编辑,需求完成这项任务,教员把文字素材发给学生,让学生制造一期期刊。经过完成这项任务,学生综合应用才能得到提高。学生期刊排版作品,见下图1、下图2。当然教学也不能只依赖课堂,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能够互相促进,互相交融。教员能够充沛应用网络学习的平台,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4变革教学考核手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计算机的才能,完善学生的学问体系和构造。由于这门课程的操作性很强,传统的考试方式比拟单一,考核方式板滞,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应用才能和创新才能。教员要改动传统的考试方式,注重才能培育,淡化考试请求。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性,采用灵敏多样的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能够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过程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努力的水平、作品的创新展现三局部,结果考核主要是测试学生实践操作才能,对操作过程中相关学问点的控制和应用。只要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才干更好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完毕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介绍】推荐阅读:
吉林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题库介绍11-13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学习心得体会07-06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探析论文10-12
计算机基础考点总结07-08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08-15
计算机基础职业学院09-06
计算机基础填空题09-08
计算机基础教学项目10-08
计算机应用基础(二)作业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