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优秀教学设计

2024-09-20

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优秀教学设计(共15篇)

1.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在品味情感中成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情感如何产生;分析负面情感体验对我们的影响;理解生活中不断创造、传递美好情感体验。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探究合作解决问题,从而正确认识我们在情感中的成长,对正负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培养、传递正面情感体验,把握好负面情感体验对生活的影响。保持身心愉悦,逐步丰富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情感产生及负面情感体验对我们的影响;生活中传递正面情感体验。教学难点:负面情感体验对我们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图片)父母与子女 师生关系 朋友关系

教师讲述:我们由于有了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使我们快乐中成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在品味情感中成长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体味美好情感 活动一:情景再现(多媒体显示情景)情景一

思考:(1)阅读后,谈谈感想?

提示:老师在教学生涯中充满了回忆。在老师的小盒子里每一个小包都是他对这个学生的爱。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物,让我们身心愉悦,逐渐丰富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情感。这些情感表达着我们的愿望,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情境二

东东喜欢看侦探小说,常常一看就是一夜。有时,他根据故事情节就能够准确的“破案”。他觉得在读侦探小说的过程中有一种快乐的体验。

七年级(4)班的亮亮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以“成长”为主题的青春仪式。在“向青春献礼”环节,亮亮邀请父母一起分享他成长中难忘的故事。说到动情之处,亮亮情不自禁地与父母相拥而泣。

(2)你如何看待东东和亮亮的情感体验?

提示:东东破案后的快乐体验;亮亮对父母产生情不自禁的感情。(3)在生活中,你有哪些美好的情感体验?说出来与同学分享。提示:自己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教师讲述:在不同情境中我们会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比如: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我们也要爱我们的父母。

情境三

浩浩代表班级参加年纪辩论会,发挥失常,感到心里不舒服。他决定扩展自己的阅读范围,加强辩论技能的学习,希望在下一次辩论会中为班级取得好成绩。

(4)浩浩为什么心理感觉不舒服?这是一种什么心理表现? 提示:羞耻感表现

(5)浩浩这样的感受有什么意义? 提示:浩浩的是一种羞耻感的表现。分组讨论:(6)怎样看待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1)生活中某些负面的情感体验尽管不那么美好,但对于我们的成长也有意义。它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饱满丰盈。

(2)学会承受一些负面感受,善于将负面情感转变为成长动力,也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不断成长。

思考:你知道哪些创造正面情感的技巧和方法? 提示: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情感是在人的社会交往、互动中自然引发的,不能强迫。我们不愿意被别人自己强迫喜欢或不喜欢,同样也不能强迫他人给予我们美好情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与人交往、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等等方式获得美好的情感。

我们知道了情感的怎样获得来源,同时掌握一些创造正面(美好)情感的技巧和方法: ①选择完成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②帮助他人③走进博物馆或大自然;④欣赏艺术作品等方法,培养我们的正面情感体验。

目标导学二:传递情感正能量 活动三:情境分析(多媒体显示情景)

情境一小明学习成绩友谊,但在班里总是以同学的生理特点和确定起绰号为乐,逐渐他的同学都不愿意和他玩了。他感到很郁闷,把烦恼给妈妈说了。妈妈告诉他“如果有同学拿的胖,取绰号取乐,你会有什么感受?”小明想想,知道自己怎么做了。第二天,小明向那些同学道歉,开始关心,帮助同学,利用自己学习好的优势帮助学习困难。

(1)小明遇到什么问题?他又是怎么做呢? 提示:讨论、分析、结合情境谈做法。教师归纳:(2)传递情感正能量的途径有哪些?

①在情感体验中,我们并不总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可以用自己的热情和东西来影响环境。

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学会关心他人,掌握技巧。

②我们的情感需要表达、回应,需要共鸣。在与他人的情感交流中,我们可以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情景二

(3)大军送给邈邈的仅仅是一本小书吗?

(4)为什么大军会认为这本小书是“我们”的礼物?谈谈你的理解。教师总结:传递情感正能量的意义

通过情境让我们知道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创造美好的情感体验,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使我们的生命更有力量,周围的世界也因为我们的积极情感多一份美好。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我们要在利用正面的情感体验,通过改变环境传递正能量,传递美好的情感,掌握关心他人的技巧。学会与他人交流,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使我们的生命更有力量,周围的世界也因为我们的积极情感多一份美好。

2.关注在学生成长中的情感投资 篇二

那么何喜何怒何哀何乐?标准只有一个,你在张扬自己个性的同时,出发点应真心实意地为学生。喜怒哀乐都是情,内核却必须是真诚。否则你在那里作戏,玩弄学生的感情,迟早会被学生看破,令人生厌。应有的态度是以诚相待,自始至终,心只能用心换得。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是以爱的教育艺术而闻名的,但他“敲打”过一位学生。这位非常调皮的学生,其后竟意外地成为杰出的人才。为此马卡连柯后悔过,却又有点庆幸,更多的则是思考。当时,那位过分违纪的学生也是异样地吃惊:一位如此深切关爱着他们的老师,怎么会发这么大的火?老师真的生气了。他先是被吓住,既而被深深地感动。从此,他们的关系一下改变,升华了。也许真就是人们所说的,不“打”不成交,他成了学生中的先进骨干,马卡连柯的得力助手。后来他考上大学,自己也成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

著名作家魏巍在怀念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时,给他印象最深而述诸笔端的,竟是蔡老师一次上课时,用教鞭打他,童年的魏巍反用石板迎了过去。这一打一迎,师生间多少纯真美好的情意都蕴含其中。小魏巍以孩子狡猾的眼光,深切地觉察到:她爱我们。

毫无疑问,你不能“真打”学生,当然这里也绝不是要提倡什么“假打”弟子。但这并不妨碍教师去思考对学生情感投资的丰富内容和具体“手法”。人的感情是丰富的,这正是人的魅力所在。老师由衷的赞赏,可以使学生欢呼雀跃、士气高涨地在某项集体活动中一举夺魁;老师真诚的发怒,能够振聋发聩、扣人心弦,令一位眼看就要滑坡的学生悬崖勒马。

假如老师以一种无言真切的沉默表达着自己的悲哀与忧虑,同样也能够感染学生的情绪。只要学生深爱他们的老师,当然首先是老师深爱着自己的学生。有的老师一句“出格”的话语、一个含蓄的微笑、一个幽默的动作,都可以迅速调动学生的心理活动,掀起一片情感的波澜,形成一个小小的教育高潮。师生同其所乐,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平等融洽的氛围,一些不愉快的烦心琐事,说不定就在这欢声笑语中烟消云散了。

课上是老师,课后是朋友,该说就说,想笑就笑。这样,师生们行进在教育教学的山道上,虽然也会有不和谐的音符,但更多的却是默契配合、优美愉悦,是信心与勇气,是艰难攀登的脚步,是携手共进的旋律。

教师发自内心的喜怒哀乐之情,给学生带来的常常是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习环境和纯真灿烂、健全阳光的心理品质。学生的性格是各种各样的,教师的心灵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一成不变、一种格调、一种情绪、永远一副面孔的教育,时间一长就难以维持下去。

有的学生需要和风细雨,而有的学生则非雷霆霹雳不可。欢快是一种教育的情感,沉静抑或愤怒也未尝不是一种教育的感情。应生气该愤激时,你不生气无激愤,态度淡漠不当一回事,学生即刻就会直觉你这老师没真心没感情,不可靠不可信。反之,本是祥和安宁之时,大家高高兴兴的,你却心烦气躁、莫名其妙地突然大发光火,同学们马上也就会有感觉,嘴上不说心里说,你这老师情感太自私,或者性情怪癖,心理有毛病。

教师不能因为这个职业,而将自己异化得道貌岸然,生硬刻板,没有人情味。相反,教师应该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情感更丰富正常,更有血有肉,更有人情味。教师学习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要特别留意优秀教师们在运用方法时,那蕴涵在方法之后的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背景与手法。所谓“手法”,借用武术上的一个术语,就是伴随着大动作自创的机变性优美小动作,是明显的表面程式下隐含着的过渡性的独特细枝末节。实际上每一门技术或者艺术都有其具体的“手法”,有人夸张地说它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教育的艺术,如果仅以为要对学生好,那就有些肤浅,只看到了事物的一般表象,而没有留意其内在的特殊细节。其实,喜怒哀乐都是情,这就是情感投资的具体细节问题,这就是教育艺术的“手法”问题。如此,就可以理解,文中提及的这个“手法”问题,不仅可以意会,而且能够言传。

3.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情感的产生;分析负面的情感体验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理解生活中不断创造、传递美好的情感体验。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传递正面的情感体验,把握好负面的情感对于生活的影响。保持身心愉悦,逐步丰富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情感的产生;分析负面的情感体验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理解生活中不断创造、传递美好的情感体验。

难点:负面的情感体验对我们的影响。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诗歌导入,汪国真的《美好的情感》。

读了这诗之后,我们考虑一下美好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作用有哪些?带 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在品味情感中成长》。

新课讲授:

一、体味美好情感

1.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学生分析,从每个图片中能体味到哪些美好的情感?

父子情

师生情

友情 2.小组讨论:

结合你的经验,说说哪些情感是美好的?

这些美好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

3.多媒体展示90同学联谊会,思考问题:

为什么二十年后同学们对当年的学习和生活有美好的情感?

答:当年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让我们身心愉悦,产生美好情感。4.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学生思考:美好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

答:阅读,与人交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5.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造正面的情感体验。

多媒体展示五幅图片,分别包括: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帮助他人;走进博物馆;走进大自然;欣赏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这些活动分别能够产生多种美好的情感,包括友情、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等。

6.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羞耻感、挫败感、焦虑感。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属于什么情感?这些情感体验有没有积极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到负面情绪并不是一无是处,还有积极作用,能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是我们的生命变的更加充盈。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的情绪,并且从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二、传递情感体验

1.议一议:扶不扶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将老人扶起,但是在扶的过程中要善于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用自己的行动和爱心来影响环境。2.议一议:小组讨论

你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人际关系冷漠的环境中,你更倾向于适应还是改变这种 环境? 如果你想改变这种环境,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要用自己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与他人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用其他例子辅助学生理解,比如航天英雄、奥运冠军等。

3.多媒体展示课本50页,大军和邈邈的案例,回答:

大军送给邈邈的仅仅是一本小书吗?

为什么大军会认为这本小书“我们”的礼物,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在生活中不断创造美好的情体验,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感受。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向你身边的人传递美好的情感。

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4.在平凡中成长优秀演讲 篇四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平凡中的伟大》。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人,这些人被永载史册。但平凡的人也可以在平凡中创造伟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敬业一角,他们注定不平凡。中国物理学家于敏,是中国氢弹的设计者之一,为了保证计算数据绝对准确,他常常整夜呆在机房。为了攻克氢弹的问题,他夜以继日地在奋斗,终于成功。伟人一生全身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谋复兴。他们是多么的伟大,又是那么的平凡。但他们爱岗敬业也终究是不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爱国一隅,他们注定伟大。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见沙俄吞占满洲,败北,没有能力的当局又要同沙俄私定丧权辱国的公约后,他悲痛欲绝,咬破手指,以血指书写救国里陈述亡国的悲伤,亡国奴的酸楚,终因失血过多而晕倒,可最还是在不停的地喊:“救国!救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补位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他们是那么爱国,是那么伟大。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从奉献一角,他们注定无私。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高淑珍在间,接受了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获一分钱。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高淑珍精力有限,家里地方有限,还债务累累,但“不”字他始终说不出口,无论有多艰难,他总是会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过的更好一些。他们平凡,他们无私。

5.在呵护中成长优秀作文 篇五

呵护是情感的流露,呵护是爱的体现。它的亲切,它的温和,它的缠绵,就像春天的暖风拂过脸颊,那么的舒适、轻柔,让你感觉到它在你周围的温暖。

雨露滋润花草是一种呵护,它呵护着生长的茁壮;袋鼠妈妈总把新生的小袋鼠放在自己的“袋子”里,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它呵护着新生命的成长;啄木鸟每天不知疲倦的从这棵大树飞到那棵,为他们治病,它呵护着它们的健康;《蚂蚁扑火》中外层的蚂蚁为了里层的不断牺牲,它们呵护着里层蚂蚁们的生命的延续…。

正是因为这世上有太多的呵护,就有了太多的美丽。一朵美丽的花朵,没有蜜蜂的呵护,最终会枯萎得不留下任何记忆。可是如果它拥有呵护,它便会成为果实,成为种子,给人们留下永久的回忆和新的期待。我们在这样的呵护中感受着爱的温暖,我们在呵护中成长,我们的成就离不开亲友们的呵护。可是,我们有时也不一定只会看到爱。小狐狸稍稍长大,老狐狸便会拼命把它们赶出家门;北极鸥把蹒跚走路的小鸟驱下悬崖,让它们一头扎进浩瀚的海洋:这些看似残忍,却包含了深深的呵护与爱。

呵护有温柔,有残忍,但它们也是爱。不论温柔与否,都是希望你能更好的将你的人生发展下去。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

6.在散文教学中加强对语言的品味 篇六

一、重视诵读,读出雅味

散文的语言具有优美、隽永或者活泼、灵动的特点,一位优秀的作者总是将情感藏匿于这样的语言中。因此,阅读一篇好的散文,就如品味陈年佳酿一般能获得一种韵味悠长的美的享受。然而绝大多数语文老师却在课堂中用烦琐的讲析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认知和体验,不注重朗读品味,这就导致学生只记住一些干巴巴的教条,受不到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实际上,只有朗读才是感知散文语言理趣之美的最好方式。它能将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进而深入体验文章丰富的内涵。如朗读“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种整齐的句式就能把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有一种诗韵美。朗读“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种工整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整齐,长短错落,曲折回旋的语言,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当然,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把握其韵律,体悟其意象,注意语音停顿、感情重音、高低强弱、轻重缓急、逻辑重音,感受语气、节奏、情感、韵味,反复诵读,反复体味。

只有深入理解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情感,才能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情趣和韵味才能产生。比如,品读《荷塘月色》一文描绘的那幅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的清新美丽的景象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体会这是怎样的意境,讨论后再明确朗读的基调:语气要舒缓,语调要适中,停顿要合理,这与作者想排遣心中烦恼,月夜独游荷塘,陶醉于美景中的情境相吻合。读到叠词处时,就要读得轻缓舒徐,音律要更协调。但是语调中不能带有压抑和沉郁,更不能太活泼轻快。感情重音的把握还应落在文中那几个富有极强表现力的动词上,读出动作出现的过程美,体会其无可替代之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更要细心品读安谧、恬静、柔和、朦胧之美及作者已陶醉其中的那种细腻的情感。

二、仔细玩味,揣摩深意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要在千八百字中写出诸般光景,种种情怀,就要求作者必须惜墨如金,力求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做到语言高度凝炼。因此,一篇散文中,很多看似简单的语言背后,往往深藏着作者的不俗用意。而走马观花的略读难以深入这些深奥的地方,所以教师必须在这些场合指导学生玩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叶圣陶说过:“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比如,《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几,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落日时分是最为“落寞”的时分?雨燕的声音为什么“苍凉”?孤立地看这些词语,的确没有什么品味之处。但是,只要联系文章,就会发现每一个语词后面都大有深意。“落日”本是无心的,但对身体残疾万念俱灰的作者来说,用“落寞”就十分贴切,因为那是“我”孤独寂寞心境的准确写照。雨后的燕子出来唱歌,应该是悦耳动听的,然而,在“我”听来,却是“把天地都喊得苍凉”。作者的心灰暗绝望到了如此地步。明白了这些,才能真切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母亲的思念,才能真切地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担心忧虑和惴惴不安,从而领会母亲那一颗伟大的心。

总之,要想深人品味散文,就须透过语言文字,读出其丰富的内蕴。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散文仔细玩味的好习惯,只有认真品味,才能读出新鲜而真切的情趣来。

三、调动经验。加深体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在体会语言本身的基础上领悟语言背后的丰富内涵,除了仔细玩味外,还得调动读者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作者的言语是具有较强的个性的,所表达的是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学生如果只凭表面的文字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在品味语言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才能真正与作者形成共鸣。比如,在教授《背影》时,课文中有几句描写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那“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清布棉袍”的“蹒跚”“肥胖”的背影。初读这几句平淡话语时,学生并没有太大的感触。于是,笔者引导他们回忆在自己的生命成长过程中,父母亲有没有过类似的做法?学生的生活经验被调动起来了,再来读这些语句时,就能够感同身受,深刻理解。

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生活经验丰富的人,读散文就会获得深刻的精神体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调动学生的各种体验,去品读语言。

四、善于联想,获得美感

在散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仅限于文字所及的范围,所得是肤浅的,有限的。教师应启发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想象和联想,把课本的文字符号变成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引导学生从一个个方块字的组合中看出一幅画面,一片场景,甚至是一场人生。

比如,在教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时,写到小院观花那一段,作者通过文字呈现给读者的非常有限,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应抓住表现力强的几个关键词语,从色彩、形状、物象的特点人手展开想象:那是怎样的破屋?周围的环境如何?为何只喜欢蓝白紫这几种颜色的牵牛花?秋草为何是“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当时作者的神情如何?为什么要细数着“槐树叶间”漏下来的“一丝丝”日光?当青天下传来“驯鸽的飞声”的时侯,作者在想些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们想到了什么?在你脑中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秋景图呢?你能否感受到作者的心境?通过这样的想象和联想,学生逐渐明白这些词语描绘的都属冷色调的景物,是为了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反映了作者离群索居的寂寞和内心的苦闷。

7.[优秀作文]在宽容中成长 篇七

学会宽容,意味着成长。因为宽容,纷繁的生活才变得纯净;因为宽容,单调的生活才显得鲜丽。宽容赋予了生命多么美丽的色彩!

宽容是一种放得下的大度,是一种与人为善的观念。

莫言小时候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他的母亲被捉住,被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嘴角流血,看守人没收了他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莫言相逢,他冲上去想报仇,母亲却拉住了他,平静的对他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其实我们都明白,莫言并没有看错,那个老头就是当初的看守人。试想,如果母亲没有说出那番话,想必莫言早已对老头大打出手,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母亲的心里已经放下了看守人当初对她的侮辱,用行动给莫言上了一堂“与人为善”的宽容课。

宽容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不二法则。

走过历史的长河,历史上那些成就了大事的人,他们无一不是拥有宽容而博大胸怀的人,也正是因为拥有了宽容的胸怀,才使得他们成就了各自的事业,才使得他们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名流千古。唐太宗,他对魏征宽容,魏征因此敢于直谏,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唐局面;齐桓公,他对管仲宽容,管仲感恩而忠心辅佐他,他成就了齐国强极一时的霸主地位。

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宽容是立身之本。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屠格涅夫曾说:“生活过,而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但是谁能不需要宽容呢

[优秀作文]在宽容中成长?”既然人人都需要他人的宽容,那么请先从自己做起。

8.在感恩中成长优秀作文 篇八

感恩是一把绚丽的鲜花,我感恩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予了我最无私的爱和关心。

回首往事,往事依依,初三新学期分班的时候,由于我不适应新的语文老师,我哭着闹着要转校,妈妈听到后心急如焚,异常痛心,几个晚上都没睡好。因为我当时所在的学校是当地的名校,不管是硬件教学资源,还是软件教学资源都十分的好。如果我选择离开,就意味着位于四星级高中无缘了。为此,母亲每天晚上骑着电动车从很远的地方来到学校等我下晚自习后与我谈心。看到妈妈工作一天后拖着疲惫的身子来与我谈心,我也是不忍的,同时我也知道转校对我而言是不利的,但是我凭着年少轻狂,毅然决然的决定转校了。母亲知道我的决定以后,什么也没说,就说了一句,“以后的困难还有很多,该面对的时候就不要去逃避了。”就这样母亲让我转了学校。

一年过去了,我即将面对中考,我胆怯了,我害怕了。因为平卧如今的实力考上四星级高中时不可能的。果不其然,中考成绩下来了,我不出所料的落榜了(没有考上四星级高中)。那一刻,我哭了,我明白了年少轻狂的代价。然而,母亲并没有责备我,还是该我说了那一句“以后的困难还有很多,该面对的时候就不要去逃避了”的话。

经过一年的风风雨雨我领悟了妈妈那句话的内涵和包含在内的无私母爱。试想当初母亲不让我转校,我就有可能考上四星级高中了,但是如果那样的话,我就不能够成长,不懂得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困难的道理。两者一衡量就可知孰轻孰重了,妈妈教给我的人生哲理远胜于让我考上四星级高中。

9.体会意境,品味情感 篇九

关于意境,宗白华在他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应;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纵观《汉家寨》一文,作者张承志用大量的笔墨紧扣“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这一句,充分展示了西北独有的地理风貌与特征,创设了一个最能体现其心灵与精神世界的意境。

意境的创设需要作者在纷繁芜杂的客体表象中筛选出最适宜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素材,进而将他们进行思维地深加工与再创造,让客观事物因作者主观情感的关注而呈现出个性鲜明的特色。梳理文本,我们发现文本的三个部分中,作者的景物描写都共同指向一种地域地貌特征,那就是倾斜的、荒凉的砾石戈壁。在具体的描述中,作者还着意突出这样一些意象:酥碎的红石焦土和碧绿的毒草、刺目的白光、巨流般地指向三个可怕远方的黑戈壁——三岔口、像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又像一粒生锈的弹丸一般的汉家寨……诸多意象共同营构出一种意境,似乎正诉说着作者人生的苦闷与彷徨,诉说着生命的孤独与荒凉,诉说着作者心里难以言表的涌动与追求。

那贯穿在文章中的大风景、大地貌——倾斜的、荒凉的砾石戈壁,既是作者游历过程中对大自然的认识,也是作者对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现状的感受。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多元化时代,现实社会的相对自由,拜金思想、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盛行,价值观念混乱,理想主义、道德水准的大面积沦陷。大众精神生活日益空洞,阅读口味发生转变,文学变得越来越商品化、功利化和世俗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家感到了一种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作为一个在新时期文学中特立独行的“精神长旅者”,张承志用他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写出来他对这样现实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的精神体验:如同游历在倾斜的、荒凉的砾石戈壁。

为了进一步凸显并丰富这一意象的内涵,表达出对他所理解的生存理想与生存精神的孜孜追寻和执着维护,让文章具有更加鲜明的诗化特征,作者着意捕捉了一些敏感的色彩意象,让散文中充满着不规则的反差大的刺目的色彩,在庄严眩奇中把读者带进那充满刚烈、牺牲精神和圣洁、坚忍品格的精神殿堂。

“酥碎的红石、焦土”让我们仿佛立足荒凉炎热的戈壁,大地干坼,岩石爆裂,一派千涸枯竭的焦灼之气。“碧绿”一词的出现刹那间给人久旱逢甘霖的滋润与慰藉,然而是

“毒草”!让人瞬间石化,那刹那的甘甜突然间变成喉间鸩酒!这一红一绿,一燥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具震撼力。这个对比凸显出极端的荒凉,更强调衬托出作者内心巨大的心理落差,从无望、希望、失望到绝望,这种内心的极度不适,或许就是我们面对无望人生的心理感受吧。

那灼烫的、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的刺目的白光,恰恰又是在铁黑色戈壁石滩的背景上呈现,黑与白的对峙,暗与亮的冲突,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我们的视野,撕扯着我们的内心。非黑即白,非亮即暗,让我们感受到那无路可逃的人生境遇,茫然而悲哀。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碴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三岔口”这个名称侧重地形地貌的表现,“汉家寨”一名着重表现的是地方人文特色。一个地点两个名称绝非作者随意为之,“三岔口”这个名字不仅交代了汉家寨的地理位置,更是作为背景平台有力衬托出“汉家寨”及其深刻的精神内涵。

“三岔口”那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暗示了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象征着消费时代里我们无法逃避的诸多人生抉择,象征着当下社会中人们难以抗拒的形形色色的诱惑。而“汉家寨”正如巨流中的中流砥柱,千年以来屹立在这悲凉荒绝之地。尽管,只是一柱烟,只是几间破泥屋,只是一位老汉和一个小女孩。汉家寨用它的坚守展示了坚忍不拔的生命力,践行了对家国、故园、文化、信仰的执著,诠释了坚忍与顽强,彰显了古朴的英雄情怀和英雄气概,树立了不屈服于任何困难的人生信念。所以作者说,“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在写“汉家寨”这一意象时,作者又用了泥屋的黄褐色和棉袄的红色两种色彩意象加以点染。“黄色”的高贵、“红色”的热烈明艳充分表达出了作者对汉家寨“坚守”品格的推崇与赞颂。

至此,开篇“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一句话得到充分地展示。作者利用空间差异构成了特定的意象对比,文中又以“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一句以物拟物的形象描摹,为我们搭建起了历史穿越的隧道,勾连起了汉家寨的过去与今天。这种时空意象的组合构建有情趣更有深意,渲染出了充满矛盾、充满喟叹的意境,传达出作者灵魂深处的拷问与痛苦,有力地彰显出“坚守”的主旨。

10.在思考中成长优秀作文 篇十

我对于自己成长的理解源于对自己的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而非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意义上对于某些事物提出的“为什么?”我的思考源于我对自己内省,反省自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例如我会想我做出某件事的原动力是什么?亦或是我对环境的影响和其反作用。生活中能够引发思考的事情或事物很多,我想说说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件事。读书是让人成长和进步的不二法门,我们说开卷有益,读书是和先贤智者们的对话,你可以从书中汲取到经验和知识。曾经读过一本书叫做《秘密》,这本书说起来有些神奇,他讲的是关于心想事成以及你能改变命运你能改变世界的一本书,只要你想你可以成为下一个乔布斯。如果你以为我的思考就是在看过这本书之后去白日梦那就错了。我在读过这本书之后,其实并不相信心想事成的力量或者是只要我想一想就能成乔布斯,这又不是超能力,但是凡事都应该从多个角度来看,书中有诸多事例表明这种力量的存在,有没有我们姑且放在一边,在反思我所毒的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了一句话:“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概也是于此暗合吧。我之所以想到这句话是我觉得并不是我们的想象使得世界改变了,而是我们心中有了这个目标,我们会去为之拼搏,为之努力,从而实现了愿望,这当然是每个人都有的能力了,这根本不算是秘密啊,世界上还没有一件事是任你如何努力都徒劳无功的,至少都会有

一半的收成吧。其实六祖所说的是,心中无物,则身外无物,四大皆空本是心中无我。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出世,但是在我这个俗世中人来理解的话就是,我心中有什么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有什么。这就是所谓的境随心转吧。其实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来印证我反思出来的理论,苏轼和佛印泛舟游湖,苏轼问佛印:“你看我想什么?”佛印答:“像一尊佛。”苏轼接这说:“你知道你在我眼中想什么吗?像堆粪。”此时佛印却大笑了起来说:“你心中只有粪,那么你看什么都会是粪了。我心中有佛,看什么都会是佛。”想到这里我觉得这个秘密并不是一个秘密,其实每个人都能知道都可以想的明白。正如乐观的人看到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只剩半杯水一样。我心里所想就是我对周围环境的感觉,你心中觉得世界美好之时,则花开簇簇花满天,你觉得心情阴霾之刻,则凉水浇头彻骨寒。无非是你的心境而已嘛,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周围发生的愉快和不愉快我们都能够淡然或者乐观的去看待就好了。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心想事成的秘密,这就是我从对这本书中获得的一个道理,你想即你得,乐观的面对苦难和挫折,乐观的面对生活,我觉得这个道理真的是我在思考中获得一个真理,从书中我们都能了解到这股 秘密,但是我觉得远远不如能够自己切实的想到这一点来的真实。我领悟到这股道理之后确实觉得自己长大了,有时候对于某些事情太过于感情化,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人一些事让人觉得不快,理解这个道理之后想一想,其实一笑而过了,没有什么嘛。我觉得这个是我至今为止在成长的思考中最大的收获,它将会成为我的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它将会引导不断发展,变得更强。

11.在品味情感中成长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一

“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应将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一次任务都视作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

一、“在工作中,不管任何事情,都应将心态回归到零”。随着现代城市生活的告诉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已经变得异常的飞快,常常会遇到很多不尽如人意、满怀疑惑、彷徨的挫折与失败,作为民政工作者,要接待和服务的老百姓也形形色色,但是往往会面临这样一种现状:大多数走进政府大门的老百姓都是带着“有困难找政府”的心态,不乏带有一些激烈的、愤世嫉俗的、抱怨的或者不满的情感,作为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往往在执行本职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必须接手倾听诉求、耐心解答、接受抱怨的特殊工作角色责任,对于我而言,既是工作人员同样也是百姓群体的一员,只有把握好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自己的工作角色和现实角色,既要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又要将心比心为老百姓谋福祉,才能在这样纷繁复杂的情绪中不失自我,顺利地开展社区服务工作。

二、“在工作中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一次任务视作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作为初出茅庐的青年工作者而言,待人处事、言行举止、考虑问题的方式方法、执行任务的措施手段、学习改进以及提升自我的发展途径都是需要通过洞若观火般的精神,不断地学、不断地磨练、不断地提高的。因而,每一次领导布置的任务我都把他当作自己学习和锻炼机会,在每次任务执行的过程中都进行总结,以求得到一些收获和进步,在日积月累中完善自我。

三、“在工作中,每一次任务都是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记得有位学者曾经这样说过:“机会永远只给准备着的头脑”。我想,人的一生或许真的会有很多次的机会,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是否能够真正地把握住那还要看你到底有没有准备或是否准备好了?设想如果当机会来临,你视若无睹,好高骛远,不去做就一定就一定没有结果,看不到结果,体现不了你的价值,那机会必定与你擦肩而过;如果机会还未来临,而你却时时刻刻都倾尽全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那你在工作中付出和收获的同时,就好比在播种抓住机会的植物种子,一天天地辛勤灌溉、一日日地枝繁叶茂、当机会来临的那一刻,它一定可以轻而易举的将属于你的“机会”收入囊中。

我想,任何人在任何岗位,只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都是可以成功。成功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自我的满足和提升。不管领导在不在,不管检查不检查,都要尽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领导分配什么,自己就要去做什么,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不计较暂时的得失。在工作过程中,不但要有足够的责任心、爱心和奉献精神,还必须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精神,时刻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工作中不要故意做样子给他人看,不要管别人在说什么,自己认定目标,锁定目标,向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前进,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另外,在开展基层工作的过程中,人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所有的问题和方法其实都是围绕一个“人”字,只有正确认识了这个问题,才能摆正自己的对工作定位,排除对于各种困难的畏惧和质疑,才能更加坚定自己工作的理想和信念,用实际有效的工作方式去提出想法、解决问题、服务群众。

12.品味语言,感受情感,体会意境 篇十二

关键词:语言;情感;意境;初中语文;散文教学

初中语文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课本中的散文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都是一些初级内容,因为学生刚开始接触这种类型,如果过于难学生也无法接受,课本中的内容是教师教学的重点,需要通过课本中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拓展到课外的散文欣赏阅读中,在教初中生学习散文时,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品位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体会文章的意境,把学习散文简化为这三步,能够让教师在教学时有条理,知道该如何进行教学,学生也能在学习中明白该如何进行,简化为这三步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散文的教学和学习也不是很难,只是我们没有找对方法,而且很多教师在操作这三步时也会有很多错误,这是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初中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果教师引导错误,学生在学习时会出现很多错误,那么具体如何操作这三步,接下来主要讲述这一问题。

一、品味语言

在散文中,作者的语言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有的作者可能会为了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反复推敲好几天,所以在学习散文时,最基本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品味语言,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生散文时,认为初中生已经有了品味语言的能力,所以直接跳过了这一步,进入了感受情感,但是初中生对语言还有很多不懂的东西,如果教师不告诉学生在散文中语言的重要性,学生对于语言也不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散文的学习打好基础是很重要的,散文的基础就是对于语言的品味很重要,在品味语言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几个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词列出来,分析语言的作用,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而不是让学生像以往一样自己阅读,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一篇散文中好的语言描写,对于语言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品味语言必须要慢,而且要做到全面,通过列出好的词句并且相互交流能够让学生在散文的学习中全面了解语言,打好基础。

二、感受情感

学生品味完语言之后才能进行情感的感受,在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都是包含在每个语言中,如果不品味语言,学生在感受情感方面就会很迷茫,没有方向,每一句话都有不同的情感,学生无法感受,所以在感受情感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在感受情感时会由于情感的多变和复杂失去感受情感的热情,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不确定事物的态度,这时教师要明白学生的心理,很多教师看到学生放弃感受情感之后就会批评学生,这种教导方法会让学生对散文学习失去兴趣,教师需要告诉学生体会不同的情感是正确的,这是散文的特点之一,学生并没有错,鼓励学生继续感受,这才是感受情感的重中之重,必须让学生明白他们是正确的,让他们有继续下去的想法和意识,感受情感对于初中生來说是比较有难度的一件事,但这是为更好地学习散文打基础,通过感受情感学生才可能更进一步学习散文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主线,这都需要长时间的尝试和努力,不能过于心急,在感受情感这方面,教师需要与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有错误时及时纠正,但是不能直接说出正确的理解,必须要让他们学会思考。

三、体会意境

体会意境是散文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难的一个阶段,初中生性子都很急,在感受情感这一步上已经浪费了他们很多时间和精力,让他们体会意境时他们肯定会不乐意,认为自己能够感受情感已经很不错了,不愿意进行深入的学习,教师需要找到班级里学习认真的学生,让他们体会散文的意境,把本来很散的东西用一条清晰的线连起来,让这些学生上去展示,让不愿意继续的学生看到意境的重要性,以此来鼓励他们,初中生虽然难坚持,但是对于近在咫尺的成功大部分人都愿意继续尝试,体会意境时需要对情感做出总结,这就要学生对于情感掌握得淋漓尽致,否则在意境的体会上会有很多困难,教师在让学生体会意境之前要让学生回顾情感,保证意境体会的顺利进行。

让初中生学会一个新的知识很难也很容易,教师要找到对的方法,通过以上三步对学生进行散文学习的指导能够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散文学习中更加轻松。

参考文献:

[1]陈春飞.设情境入意境品语言悟情感:中学语文散文“四步”教学法初探[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5(2):44.

13.在尝试中成长800字高一优秀 篇十三

那是我第一次尝试溜冰。

星期天下午,爸爸带我来到溜冰场,我兴高采烈的穿好溜冰鞋,在父亲的搀扶下,慢慢站起身来。

伴着广播里优美的舞曲,我想象着自己在冰上优美的身影划过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弧线……想着想着,就不知不觉的来到了冰上。

刚一进去,就感觉脚下不受控制的向前滑去。还好,父亲赶紧扶住我,我多想让父亲一直扶着我向前滑去啊!可工作人员拦住了父亲。失去了帮助,我立刻向前倒去,“扑通!”居然出师不利,摔了个“狗啃泥”。周围有许多人都用幸灾乐祸的眼光看着我,我的脸顿时变得滚烫起来。原来滑冰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容易。我非常失落,不好意思抬起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不玩了,我不学了!”“难道就这样放弃吗?”我擦了擦鼻子,小声呢喃:“不!放弃可不是我的风格!从哪里摔倒,我就要从哪里爬起来!”的于是,我勇敢的站起身来,可还没完全起身,又向后跌去,这次感觉好疼啊!眼泪不由自主的夺眶而出了,可我仿佛听到了父亲的呐喊声:“欣怡,不要放弃,你一定行的,加油!”我不顾一切的站起身来。

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又失败了;第三次……面对屡次失败,我的心有了挫败感。我躺在地上,时间好像静止了。周围的人好像都停下了脚步,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金黄色的灯瞬间变柔和了,像在鼓励我前进,玻璃外,那黄昏美景也仿佛为了我变得更加灿烂……突然,人群中,不知是谁带头鼓起掌!

欣怡,你不能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我暗示自己。这一次,我鼓足勇气,放开两腿,大胆向前滑。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在我不懈的努力下,我终于成功了!此时,大家的掌声更加热烈,我回头一看,父亲正在人群中对我微笑呢!

14.在挫折中成长优秀作文 篇十四

那是某一年的春天,阳光妩媚而又温和,小路上充满人们的欢声笑语,有一个小小的身影正在为学习骑车而忙碌不停,那就是我。

“啊!”随着一声声的惨叫,我重重的摔倒在地,停了一会儿,将车子扶起来,看看自己是否受伤。“还好,没什么。”我再一次鼓足了信心,拼了。我大步跨在自行车,扶好车把,用脚一蹬,车子动了,我十分努力地把握平衡,试图让车子不再晃,但是又失败了,我又摔了下来。这次,我的脚摔破了,鲜血直流。我大哭,可是没有人会注意到我这个小不点儿。为了回家,我强忍着疼痛走回家去。每走一步,像走在刀上一样的疼痛。边走边哭的我告诫自己要坚强,不能再哭了。可是我忍不住,还是边走边哭。最后,我走回了家,奶奶看见我受了伤,心疼的说:“明天不练了,都受伤了,流了血,疼吗?”我放声大哭说:“好痛。”我被送进了医院,医生包扎后说:“以后小心点,别再摔伤了,孩子还太小。”我听了点点头,但又似乎放不下学习骑车这件事,我有些矛盾。

过了几天,我的脚好了,我又一次想起了骑着这件事。该不该去,我内心矛盾着。爸爸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似的,对我说:“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放弃,为这件事所吃到的苦头越多,证明你离成功越近。失败了,再来一次,没有什么大不了。”我恍然大悟,又开始练习,最后,我学会了。

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既然选择了的事,就要努力争取,为之奋斗,即使失败一百次,也要在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重新奋斗,你终究会成功。

15.在品味中获取真知 篇十五

一、创设问题情境,彰显导入艺术

要实现学生对地理理解和认识的转变,培养学生品味地理的意识,教师就必须改变“一言堂”式的授课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增强学生参与意识。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主持“课堂5分钟”等形式的节目。这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相关方面的地理知识,在课堂上轮流主持发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表现能够形成其良好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以此可以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品味地理学习动机的形成,创设问题情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求理解和融会知识,解答难题。学生在良好的问题情境氛围中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地理的乐趣,主动地探索、品味地理学科的魅力,生成一种愉悦和满足的内心体验及学习动机。对此,教师可利用良好的新课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导入新课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等因素进行设计。例如,某教师在讲解气候形成方面的知识时提问:“上海市处于什么地区?”学生回答:“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师又问:“那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学生答:“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于是,该教师就抓住亚热带季风气候进行剖析。教师问:“这种气候是受什么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呢?”这时候学生们产生了明显的疑惑,教师就层层递进,导入了太阳辐射、下垫面和大气环流三个方面影响气候形成知识因素的讲解。教师在讲解中注入了活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并使其产生品味地理的动因,最终全面提升了学生地理学习的水平。

二、培养地理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有时教师精心设计地理课,讲解也不乏激情,结果却产生了僵直低效的课堂效果。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知识探索、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强大保障。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受学生学习兴趣的制约。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以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地理第一章是培养学生地理兴趣不可或缺的内容,学生对宇宙自然现象,如地球运行、昼夜交替等问题有着一定的了解,却又不成系统。这时,教师应该借助一定方式把许多缺乏形象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具体化,学生就会在具体化感知的过程中培养地理兴趣。地理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很多难以理解、记忆的知识点,学生往往对这些没有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可以把势均力敌的两种气团相遇形成的准静止锋形象比喻成两个力气均衡的同学对着推阻,退阻时两位学生的身体保持不变。这样就能使学生们较容易理解锋面较长时间停留在某一区域,并理解影响该地区天气的原因。

高中地理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缺乏直观体验。地理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弄清地理现象对学生来说较为困难。教师将抽象的知识与学生周边的地理现象相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大气相关知识点时,提出一些如“为什么有云的夜晚要比晴朗的夜晚温和”“为什么在白昼这种情况正好相反”等问题。这时,好奇心驱使学生进行主动地分析与思考。这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身边无法解释清楚的地理现象,又能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实现地理教学的目标。

三、建构学生学习地理的关联思维模式

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之一就是无法将空间思维进行有效扩散,不能形成关联思维模式。这使学生无法对同一地理事物作多视角地分析和整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多视角的扩散性关联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城市地域结构相关知识点时,要努力培养学生对现实或模拟区划问题的解决思维,将各种研究要素充分调动起来,多角度展现,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关联意识。比如,教师在分析钢铁厂建造区位的合理性时,不能单一地分析距离原料远近的问题,也要考虑盛行风向、距燃料的远近、市场距离等问题,从中综合得出合理建造地点的结论。如果教师只采取某一固定视角,那么必然为地理的学习进展设置了阻碍。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事物之间关联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多角度、扩散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成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和巩固。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有多读图的意识。这里可以把不同类型的图进行对比读,培养学生空间联系能力。例如,教师把《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两幅图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可把现实地理事物、地理景观图与抽象图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把山地景观图与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对比分析。绘图可使地理图像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更深的记忆痕,所以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过程中,精选一些关键的图来让学生绘制。例如,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洋流模式图等关键图最好要求学生绘制,培养学生的心理地图。

四、开展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缺少不了合作探究学习,因为良好的合作探究式课堂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参与性,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取知识和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必要的思考和质疑时间,并且根据学生情况组成若干学习小组,针对某一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教师也可采取小组竞赛形式,让学生有足够参与思考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寒潮、台风这些灾害性天气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对寒潮、台风与人类活动有无利用的方面等问题让合作小组进行探讨和辩论,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地理教师还应精心设计,构建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使地理学习有所突破。例如,针对如何治理水土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地形、气候、土壤、人类不合理利用、地区分布规律等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

五、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师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地理学科有很多关于地理事物的运动过程和规律的内容。由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制约和限制,教师单纯的语言讲解不易使学生全面把握这些知识的难点。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地理事物变化的全过程来使学生理解。

例如,教师讲解“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现象的形成过程,可以通过制作课件演示“向斜”和“背斜”在内力作用下的挤压和张裂,再演示外力风化、侵蚀的差异性。整个教学过程以形象呈现,使学生印象深刻,便于其了解和分析的深入。教师在讲解地球的运动这方面知识的教学中,为了能将随着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变化、不同纬度地区昼夜变化规律这一抽象的知识点清楚地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制作一系列幻灯片,直观形象地加以表现。教师通过恰当、适量的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运用,不但使学生对抽象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空间特点得到良好的掌握,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好地理的信心,使学生带着“品味”的意识进行地理学习。

上一篇:中考话题作文素材积累:环境下一篇:09谈生命教学设计